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

时间:2023-09-06 17:0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

第1篇

本文梳理了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现状,在分析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特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

教材;实践;国际贸易

党的十提出,未来几十年要把我国建设为贸易强国,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对国际经贸人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等有了更高要求。实践运用能力国际贸易人才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是国际贸易人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其强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诸如新客户的开发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对外谈判能力、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渠道的管控能力等,均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锻炼。

一、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撰,基本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模式。得术模式下,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一般兼具教材与工具书功能,国际贸易实践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教材内容上,通常具备详尽的进出口业务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有的依托诸如SimTrade等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其教材编的写从商品选择、市场行情、开发客户、建立营销渠道、价格的核算、贸易融资、商务礼仪、接机饭店服务、商务谈判到国际贸易合同的起草与执行、船运安排、海关报关、办理保险和国际结算、外汇结汇和核销业务、出口退税、外贸单证、外贸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覆盖外贸行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例如,中国商务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操作与核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合同实践教程》(双语教材)、《国际贸易实战操作教程》、《国际贸易实训教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学习指导书》、《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习题集》、《国际贸易谈判实验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训教程》、《进出口贸易仿真综合实习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践教程》、首都经贸大学的《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习教程》等。这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

得法模式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是教学双方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负担的;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应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时,为其提供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在实践教材编撰过程中,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实践与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国实务出版社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教程》、《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与实训指导》、《国际贸易会计实务》、《进出口税费核算实务》、《外贸企业会计实帐演练》、《国际贸易实务(葡萄酒方向)》等。该类实践教材以论文集或与理论教学教材结合的形式出现较多,较易陷入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学科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矛盾的探索。其理想中的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专业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视野,把国际贸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例如,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理论、政策、实践》。但这类教材在使用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不是实习实训。

二、其他专业实践教材建设的启示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多样化的实践情境,其教材的设计也是多样化的。下面是对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色化、多元化的归纳总结,对国际贸易实践教材的建设有着可资借鉴的启示。1.以项目贯通的任务型实践教程无论是哪个专业哪类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培养他们具备某些专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事实上,不少专业核心技能、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按照讲授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进行内容组织的。但有些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上,例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软件项目开发上,需要综合运用很多技术,又要锻炼应用软件总体设计的大思路和大局观,还要同时培养良好的管理决策、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等工程素质。为此,其实践教材的设计基于项目任务,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整理与挖掘,形成实践教学案例,提出多个学习型任务,出版有《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其中包含股票软件实现案例分析与实践等项目。再如,某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自动化专业,与企业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把实际工程中的概念、案例、项目、企业定岗实习等整合到实践教材中,编写了《虚拟仪器项目实战》、《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等实习实践教材,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联合攻关等。2.以信息化融合各实践模块的立体化教材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有些专业开始探索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以实现各实践课程模块的融合、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立体化教材建设一般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实习录像片、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等。主教材是符合实践基本要求和大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主教材,就选定其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某电厂,概述电厂基本结构、电厂烟气处理及污水处理原理及实际运行时的重要参数、主要设备的实物图片及设计图纸等;多媒体课件则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信息量大、人机交互性强,能迅速展现课程资源;实习网站则涵盖厂区概况、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等可实时更新的实习内容,并有在线答疑等师生交流环节。3.学生可自主选题或设计选题的分级、分层次实践教程这种实践教材的设计,形式上是任务书式的,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分级别,实践选题包括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可由学生自主选题甚至自主设计选题,教材的运用上强调指导和引导,其分级设计尤为有特色。例如《电工技术实验导航》,其基础性等效电源定理的实验分级,包括第1级仿真实验(用仿真软件设计电路,1学时)、第2级设计验证(对等效电源定理进行验证,1.5学时)、第3级创新应用(利用实际电路实测电路的等效电源模型,2学时)。这类教材变灌输为启发引导、研究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1.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目前实践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的问题,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从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着手,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时,能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力图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下接教法设计。

2.教材的建设应以履行实践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实践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实践要求,顺利而有成效地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实习实训,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在意图突显上述方法论的杠杆作用时,为免陷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其编写应从市场对工科背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出发,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外贸工作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标准为主要依据,联系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使实践体系的理论指导在其应用性上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教材内容上,应具备详尽的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其框架、流程、模式和案例,可通过模仿创新方便地应用到对应的专业领域;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材的建设应力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的融合为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实践教材的编写应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或项目贯通型的教学,采用立体化教材,将工科类背景应用性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技能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拓展技能三大层面融汇贯通,各三个层面的技能突出各自核心能力培养同时,也反映技能之间的相互渗透、逐层推进,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技能体系。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商务英语等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社会实践、生产型实践、专业模拟大赛等。专业核心技能包括进出口合同执行能力、国际电子商务能力、国际金融、应用财务知识的能力、运用国内外经贸政策的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模拟型实验实训教学、认知实习、专业定岗实习、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综合拓展技能包括跨文化沟通、拓展新业务、建立及维护客户关系、日常商务管理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商务谈判模拟大赛、社会实践、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验等。尤其要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王强.新形势下卓越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7-238,127

[2]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3]蔡建平.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材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15-218,221

[4]李亚,彭海云,李骞,刘辛,李靖,王洪峰.基于认知规律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材编写[J].计算机教育,2013(12):108-110

[5]施云芬,孙萌,王旭辉,魏冬雪,杨锐.环境工程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J].山东化工,2012,41(10):96-97,100

[6]付兴建,刘小河,陈雯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实习教材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5(8):7-8

[7]宁涛,李国国.浅谈电工电子实践教程编写设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专刊):206-207

第2篇

关键词: 经济类专业 商务英语 口语水平 提高 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英语应用在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语境下,其语言特征与其他日常生活口语不同。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是成功的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众多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任职的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并始终贯彻“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强化计算机与英语教学。而笔者所在的经济系更是走在学院教学改革的前沿,开设双语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当今市场上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继两年的大学英语后,经济系的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三学生,将开始学习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经济类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商法等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扎实,但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课内外可以使用口语的机会较少,学习英语的氛围也没有那么浓厚。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有效提高他们的商务英语口语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商务英语课程的定位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开设的课程有《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阅读》、《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等,都是一系列围绕商务英语而开设的具体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很多,提高较快。而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商务英语课程的定位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仅作为专业英语学习,要在有限的两个学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挑战性确实很大。

2.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因素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习英语达十年之久,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人数并不多,“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主要有以下因素:第一,英语基础薄弱。笔者所在的学院属于第二批本科B线的高校,招收的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英语基础较差,高考成绩不理想。第二,学生自身的心理存在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提问环节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羞怯心理,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或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自信,会不自觉地紧张,害怕出错。第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不良。一般可分三种,抱积极态度者、抱中立态度者及抱消极态度者。英语基础较好、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主动发言。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通常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被提问时才发言。而态度消极的学生很多是因为基础差,觉得没兴趣、没用,根本就不想学。他们不想参与课堂活动,即使被提问也不怎么发言。第四,演练口语的环境不佳。英语是中国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听说的环境,仅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接受训练远远不够,因此,口语水平总是得不到提高。第五,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到位。一直以来,学生接受的英语教育都是以应试为主,比如中考,高考,英语四、六级,重点都放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口语没有得到训练。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哑巴”英语。

3.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策略

大三的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有十年之久,未通过国家统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仍然以过级为目标,已通过的学生则觉得任务已完成,或者英语已经够用,不想再多花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商务英语》上,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何良方?以下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的探究。

3.1明确商务英语的含义及其特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口语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一个分支。ESP可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则属于职业用途英语的一种(David Carter,198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技术转让、商务谈判、国际融资、国际运输、国际旅游等都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可见,商务英语实际上指在商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

3.1.2商务英语口语与一般口语的区别

作为ESP的一个分支,首先,商务英语有其明确的特殊目的和专业性。其词汇、文体风格都与一般口语不同。其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商务场合需要用到多种技能,如telephoning skills(电话技能),negotiating skills(谈判技能),presenting skills(作演示报告的技能),meeting skills(会议技能),socializing skills(社交技能)等,这些技能需要通过模拟现实商务活动情景进行专门学习或训练才能掌握。再次,商务英语是跨学科的课程,融合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如财务金融、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关礼仪、跨文化交际等,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一般语言技巧,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语言测试学的角度将商务英语口语能力进行分解剖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面(何光明,2008):第一个层面,听力能力(一般听力,商务英语听力);第二个层面,基础口语表达能力(基础语言知识,常规语言知识,应变技能);第三个层面,商务词汇;第四个层面,商务表达习惯;第五个层面,商务知识;以及第六个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口语能力只涉及其中的第一、二、六层面,而商务英语口语能力覆盖全部六个层面。因此,不难发现,尽管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很多学生仍然无法利用商务英语口语顺利地进行沟通。意识到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和特点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对待。

3.2温故而知新,巩固商务英语口语基础并提高。

语言学家Weir和Bygate(1992)认为口语能力由语言微技能(micro-linguistic skills)、常用表述技能(routine skills)及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这三种技能构成。语言微技能是指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常用表述技能(routine skills)指典型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传递信息的技能。其中包括:(1)运用“问候、介绍、感谢、道歉、后悔、意见、愿望、抱怨、劝告”等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2)描述或叙述事件、事物和人物等的技能。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指交际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随机应变地解决并完成沟通的能力。包括如何做到措辞得当、结构清晰、内容表达完整、互动顺畅等。

如前所述,经济类专业的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语言微技能和常用表达技能,但应变技能还有待提高。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授新的技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1)将一般英语口语各场合下的功能句型应用到各种商务情景中,指出在商务场合下使用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学习社交技能时,结合一般口语中的介绍、问候等功能句型,介绍在商务社交中,要懂得如何介绍自己、介绍他人,以及使用哪些话题与他人进行闲聊。(2)融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性教学。商务英语的交流常涉及谈判、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大胆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英文表达出来,表达正确恰当的要及时表扬,表达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引出正确的表达语。如,在讨论Marketing的相关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用英文说出低端、中端和高端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包含的要素等。温故而知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学生的口语基础,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商务英语听力水平。

听是输入,说是输出,沟通要顺利进行缺一不可。因此,听力理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基于大学四、六级的听力水平,学生须利用各类商务教材来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听力能力。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搜索相关的听力和视频材料,进行学习和模仿。同时,笔者向学生推荐口碑较好的系列商务英语口语素材,如“随大山商访加拿大”、“洋话连篇”、《走遍美国》等。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还会推荐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或者影片,供学生学习。如在学习Employment的时候,笔者利用KPMG公司的实录面试视频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课后观看与职场有密切关联的影片“The Devil Wears Prada”。这些听力和视频资料,内容真实、新鲜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3.4通过泛读,扩大商务词汇量。

流利的商务英语口语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一般口语词汇,还应当掌握一定量的商务词汇,尤其是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词汇。从词汇学的角度,商务英语词汇包括(1)旧词新义;(2)特定用语;(3)缩略语。扩大商务用语词汇量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者必须持之以恒,利用网络和出版物,阅读大量的经贸文章,关注最新商务动态,并注意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多留心,多积累。因此,定期布置泛读任务,并进行抽查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71)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学者卡纳尔(Canal)和斯温(Swan)对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作了补充,使之有了相当的使用价值,并得到了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克曼(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对交际能力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部分:语法能力(语言规则知识)、社会语言能力(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话语能力(根据不同的题材,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口语体或书面篇章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为提高交际效果所使用的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可有助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技能。这些教学法包括:语言展示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3.5.1语言展示法

指的是将充分准备好的专题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由学生用英语展示或表演出来,其他学生讨论补充,教师讲解总结,最后综合评分的教学方法。Davies & Pearse(2002)指出,英语教学是否成功在于学习者是否能真正用英语交流,即灵活掌握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笔者定期布置专题内容,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并在下一次课的“五分钟表演时间”环节进行商务对话,表演完毕,让其他学生提问作点评,然后笔者再作讲解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和交际能力。

3.5.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鉴于此,笔者围绕各单元精心设计口头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计划,完成任务。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学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3.5.3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廖瑛,2005)。基本模式是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模拟对话和讨论等互动形式,以达到了解和掌握专业交际目的词汇和表达法的目的。在课堂上,笔者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来组织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令和引导,让学生形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采用交际法,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则要变被动为主动,获取交际能力。

3.5.4案例教学法

又称“苏格拉底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起于哈佛商学院,故又名“哈佛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和分析为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商务英语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在掌握商务英语口语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所碰到问题的能力。

以上多种教学法,基于任务,学习目的明确,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获取交际能力,顺利完成商务沟通。

结语

经济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时间只有一年,基于他们的口语基础迅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并非易事,除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研究可有效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觉前路漫漫,望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伽.商务英语口语创新教育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2]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朱曦.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常漪,徐庆宏.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8.9.

[5]何光明.如何提高商务英语口语[J].New Oriental English.

[6]蔡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6.2.

[7]Carter,D.Some proposition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

第3篇

以建筑类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瓶颈问题为导向,通过适应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建设学校创业平台,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与创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为高职学生创业迈好第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创业教育;定制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国家指导文件为纲领,以建筑类高职学生创业瓶颈问题为导向,以创业岗位需求为基础,通过适应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建设学校创业平台,以套餐式、定制式培养为抓手,促进形成以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的双创教育体系。最终,形成与创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创业迈好第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筑类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特点和瓶颈

建筑类职院校学生在学校获得了一些创业所需的基本的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由于缺乏社会历练的过程,往往解决具体问题缺乏实践经验、眼高手低。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活跃,具有创造性;缺乏社会历练,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缺少管理经验;经济基础薄弱,往往需要家庭和社会资金的扶助;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创业过程中缺乏耐力和持久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遇到以下瓶颈问题: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撑链条不完整,特别是传统学校教育与创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实践经验相割裂;缺少创业所需的资金和场所,缺少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需要高等院校搭建平台,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业是个风险过程,目前还缺少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往往初次创业失败就失去了再次创业的勇气。因此,急需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通过模拟创业课堂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内就认识到创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并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通过终生学习来不间断地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完整知识链条,掌握创业的一般过程和所需的基本条件,从而缩短大学生创业的试错过程。

二、创业岗位需求分析方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创业岗位也纷繁复杂,如何在其中寻找适合的创业岗位和项目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合理的分析框架化繁为简,从而有力地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和岗位。本文以建筑工程类创业岗位群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逐层分解和细化岗位划分,并通过企业调查和实践专家打分,建立创业岗位群,并理清不同岗位在岗位群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从而确定出哪些岗位适合创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依据该框架建立起来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社会新动态、市场信息、个人基本条件和爱好、家庭和亲友参考意见等方面,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筛选出适合发展的创业岗位。其初步框架如表1。

三、校企合作打造大学生双创平台

(一)区域联动建立互动平台

与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互动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等最新情况适合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在校师生识别创业岗位需求,捕捉创业机会。由行业协会提供本行业涉及的相关企业业务领域、业务工作流程、相关岗位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等,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初步确定适宜的毕业生创业岗位群,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以此作为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提供项目论证、管理咨询、商业等各项服务。

(二)校企合作协同开展双创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都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行业和企业是创业教育的对接主体和受益主体,一方面校企协同模式下学校创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企业的资源帮扶与培育下,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后备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了企业元素,其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设备等优势资源。鼓励和提倡以企业为主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奖学金,有实力的合作企业也可直接对学生创业的优良项目注资,由企业提供初期的经营指导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从而间接地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建在学校,师傅走上讲台,师生走进企业”的协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四、面向创业岗位需求的套餐式、定制式培养课程体系

(一)增加与创业新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建立创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一定要补齐现代企业管理、税务、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创业与理财等方面的创业必需知识。

(二)分组化进行创业套餐式教学

创业课程分为创业必修课程和创业选修课程。创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创业选修课程分为三种套餐式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和意愿,选择三种套餐内容创业课程,分别对应生产型创业岗位、服务型创业岗位和销售型创业岗位。生产型套餐注重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新是驱动力,是创业的基石。教学方式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主。服务型套餐注重培养知识理论的“准、达”性,以客户为上帝,提高熟练程度,以高效、快捷为目标。教学方式以实训为主。销售型套餐课程注重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基本规律,强化沟通技巧和对客户内心的掌握,所以需要强化应变能力。教学方式以情景与实战相结合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质选择一种套餐来学习,如果修满一种学习套餐的学分,可以再选择一种来学习。学习中途如果有觉得不适合的,给予改选一次的机会。这样就能切合实际地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三)建立健全学生的创业学分考核制度

实施弹性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套餐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校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创业学分高者可提前尝试创业实践,创业学分低者就要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来提高综合学分,否则延时毕业。创业学分的弹性设定最大限度地鞭策学生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与创业实践能力,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激发创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林芝.浅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式[J].教育研究,2006,(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