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18: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河南;民营企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97-02
1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发展到249.3万家,新增32.9万家,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被徐光春书记称为稳占“半壁江山”;实交税金475亿元,增长43.4%;实现出口25.06亿美元,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从业人员达到了1649.2万人。
1.2 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大大拓宽,并进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
1.3 组织形式更趋合理化,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截至2006年底,全省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24878户,管理方式由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另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区域经济,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1.4 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促进其顺利转型。民营企业纳税额逐年上升,一些县、区民营企业纳税额已占所在地区财政收入的30%以上,巩义、偃师、郾城、长葛、长垣等市县高达60%以上。另外,民营企业不仅在参于国有企业改革时在职工安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2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2 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者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投机钻营者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2.3 盛行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始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
2.4 融资渠道不规范、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融资十分困难。虽然这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民营企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2.5 市场行为不规范
存在相当多的违反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现象,存在一些“官商一体”现象。民营企业存在较多的偷漏税、拖欠工人工资和任意增加劳动时间、假冒他人商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个体、民营企业借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以获取不正当的资源,求得政府支持,低价攫取国有资产并进行欺诈性财产转移,从而得到暴利。
2.6 企业文化内涵低
河南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仍处在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内涵低:其一是漠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其二是企业文化定位模糊;三是对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不够,缺乏个性;其四是文化培育程度肤浅,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虽然形式上挺热闹,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2.7 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3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 政府政策及服务方面因素
(1)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限制仍制约着民营投资领域的拓展。民营经济在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方面仍受到歧视,例如一些领域已允许或鼓励外资进入,却限制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在税收、信贷、专项投资和工程投标等方面,民营企业基本享受不上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这就使得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2)政府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发展受政府方面制约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和市场准入难两方面,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仅河南省省直部门的审批事项就达2706项,个别部门竟达300多项;收费压力巨大,一些地方把利用权力创收牟利作为监管的主要目的,以至出现费明显大于税,企业不堪重负的现象;另外,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还明显参与不够,例如政府组织的重大庆典、重大外事活动、重大招商等政府活动都要邀请国企领导,但很少组织民营企业参加。
3.2 行业规范及社会支持因素
(1)行业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散,行业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另外河南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亟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融资环境恶劣。目前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分析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对小额、分散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金融需求不屑一顾;其二是民营企业自身融资特点决定了融资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民营企业普遍成立时间比较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难以对其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其三是我省在产业进入方面设置的高门槛甚至行政性不允许进入的约束,对我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完全是典型的制度歧视。
(3)制度性缺失。我省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失的不确定因素,给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一是信用制度缺失。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意识;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信用信息的公开制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采集制度;其二是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我省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财产关系还未完全理顺,财产的保障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整个社会的财产意识和履约意识也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相反在经济生活中无信用规则约束、失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信用链条不能连接整个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3.3 企业自身因素
(1)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家族式粗放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软环境”差。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高素质的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种种困难,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由于我省传统的管理文化在分析事物时注重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重“人治”而轻“法制”,因此企业缺乏保证企业进行有效的计划、决策、人事、财务等活动而相应设置的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保证企业活动有效运行的制度,企业运行的随意性较大。此外,我省民营企业家是在我省经济处于转型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正规的科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增加员工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侵害员工利益的现象,员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缺乏保障,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企业不尊重员工,动辄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3)缺乏战略性人才观。有关调查表明,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是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许多民营企业苦心经营许多年,但最后还是没有长大反而逐渐衰弱,与其没有很好地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有很大关系。一些民营企业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他们喜欢用家长式的面目出现在员工面前,喜欢专制性的管理作风,发号施令。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只局限于口头,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重使用轻培养,重指挥轻沟通,重家族成员轻外来人员的倾向还比较严重。他们经常忽视员工尤其是知识性员工的思想情感、社会交往、个人成就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情况下严重压抑了高素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企业经营以重创。
参考文献
[1]张瑞红,李浩.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7).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培养策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国有企业垄断局面正在逐步缓解,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我们思维空间里通常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广义上的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独资企业,该理论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征上的。而狭义上的民营企业仅仅指的是私营企业。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里面是没有民营企业的这个概念,它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
核心竞争力: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没有持续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分析,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文化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而今已成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最近五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近五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之中,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依靠灵活的体制,科学的管理,度过发展艰难时期,慢慢走向成熟。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也使得企业的竞争愈来愈烈。很多企业管理者忙于制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传统的竞争策略,整日充当企业“消防员”的角色,到处“救火”,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培育。但面对目前快速巨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式,单纯依靠传统的竞争策略已经逐步失效,渠道战、价格战、终端战使更多企业深陷竞争的泥潭,而企业家整日忙于四处救火,企业家精神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从客观层面上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简单的手工作坊起步,而后经过政府指导形成个体营业,在长期的运营积累及运营改良以后,慢慢形成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第二种,在发现商机以后,由亲戚、好友等人筹集资金,引进技术(通常情况下参股人里面会有人懂技术)合伙筹办的民营企业,又叫合伙企业。
第三种,在原国营企业基础上转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后经过他人买断而转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有企业在被买断以后多发展成为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民营企业的所有权都是被少数管理者所有。这种情况有着特有的优势,但是所有权集中的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能力薄弱。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例如: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实施“大而全”、“小而精”的战略,经营战略雷同,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去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单纯追求眼前利益会导致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的缺失。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管理却很松散,往往容易出现总部经营战略在下属公司实施情况不佳的状况,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科技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人才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方认为:只要我们肯出钱就能招到我们需要的人。另外就是在民营企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没有办法得到晋升,甚至有时还会被排挤。因此,他们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时间长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才就会跳槽到一些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企业,或者是自行创办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员或者是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民营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3.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民营企业现有员工素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其企业自身适应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比较弱。
4.经营模式单一,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国内市场业务,实行的是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WTO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很多民营企业难以克服这样的困难,最后只能退出市场竞争。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当前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但主要与企业自身有着实质性的关系。
1.家族企业模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取家族企业模式,以江浙地区为例,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不是很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状况的不断加剧,家族企业是很难保持其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因为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一般不愿接受家族以外的人或者经营实体的参股,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融资能力停滞不前,这时企业的发展弊端就会表现出来。另外家族企业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和结构完善。
2.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较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企业自我融资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是比较大的
3.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矛盾较多。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的市场占有格局和竞争体系打乱,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存在于民营企业运营的始终。
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因素不强等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就形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国有与民营信誉度的问题上,在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上对民营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不是已接近尾声,而是才刚刚开始。对此,民营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在面对经营环境变化时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我认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状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建立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作用,从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市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企业要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意识,可组织专业或业余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及时补充新知识。此外,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为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留住人才,人尽其才。
4.狠抓机遇,迅速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调节,做到科学引导。另外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J].现代法学,2001.
[2]高天乐.民营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5.
[3]何军香.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4]米永平.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
[关键词]长吉图 民营企业 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41-02
为促进长吉图区域整体发展,省内相关地区进行了规划和布局。目前,长吉图区域内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已经陆续启动并完工。吉林省民营企业在这次机遇面前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吉林省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的制约
1.政策软约束,待遇不平等
目前,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范围较小,一些行业由于受到行政性保护,缺乏平等性的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政策上的这一差异,造成好的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无力投、民营企业不能投的“轮空”现象。民营经济不平等现象十分普遍。
2.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缺乏服务意识
首先,各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既有交叉又有漏洞,造成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现象共存。其次,工作作风不实,重视不够,干预太多。造成了重视不够和重视就是行政干预的双重损害。而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实际上只要政策放宽,政府为此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就够了。
3.融资渠道窄,社会负担重
资金是当前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最需要的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头等问题,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
4.经营范围与现实脱轨
众所周知,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但民营企业的对口企业严重不足,造成资源无法利用,而大部分企业的原料则需要进口。由此不难看出,吉林省民营企业在经营范围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企业自身因素
1.经营规模过小
吉林省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自身企业规模发展较小,大企业数量极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较低,在市场中竞争力较小,不能保障利润的最大化。由于企业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足成为吉林省民企发展的主要障碍。
2.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吉林省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利润较低,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大,即使对于市场尚未饱和的产品,企业拿到订单也无法全力生产,民营企业不饱和生产在30%以上,闲置的生产能力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法运转。
3.运行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
吉林省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和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企业家族化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吉林省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者自筹资金或亲属、朋友集体合资,一般情况是出资者就是经营者,没有实现产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企业的主要管理还依靠亲属和朋友的关系。最后结果是或者是由于内部产权争执,导致兄弟反目、朋友成仇,企业衰落或四分五裂另起炉灶,这种现象在许多民营企业中出现,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的根源就在此。这种管理方式在企业初期生产和管理相对简单的时期可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进入企业管理体系,而这时家族壁垒成为阻碍企业科学化管理的最大障碍。
4.产业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产业结构的单一直接导致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当服务行业受到波动,企业产值直接受到巨大的影响,产值锐减。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吉林省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优化整体产业结构的建立。
二、针对吉林民营企业概况长吉图战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外部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吉林省应该提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企业健康发展建立优良的投资环境。大力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制定和执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吸引资金投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引进和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加强技术培训机构和人才市场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全面建立和健全科学的保障体系。引导和保障民营企业有序的健康发展。
2.健全法律法规,调整市场准入政策
为了更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全面实现吉林省经济的腾飞,吉林省应该将民营资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旅游、公园、电力、水利等设施的建设中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通过政策放宽引入民营资本,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保证工程质量,通过一放一抓等政府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引导。
3.改善融资渠道环境,完善信用担保制度
吉林省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企业资金不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强银行对于企业的支持,引进国内外资金进入吉林省的投资市场。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加强银行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消除固有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资金流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信用制度,对优良的企业提供政府担保。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1.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产业优势
调整产业机构,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生产优势。整合企业资源,以传统工业的振兴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通过大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为主,以中小企业的零配件生产为辅助,加强中小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化程度,通过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建立和进行集团化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变和振兴。
2.加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的基础。通过不断调整、优化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变革体制、转变机制,才能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企业内部产权结构要明确。主要是内部成员产权划分问题,基本途径是股份化,企业可在保证家族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本的加入,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推动企业由封闭的家族企业向开放的现代企业转型。
3.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吉林省民营企业主要存在家族化管理的问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低。政府应该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知识的培训,使管理者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引进管理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让企业主看到科学管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从根本上改变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通过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使家族管理向经理人管理的方式转变。打破管理人才的家族身份的限制和地域限制,积极地推行人才引入和培养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显堂.吉林省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
[2]王文双.吉林省民营企业人才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
[3]张雪红.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1.
[4]高军,郭贺平,邵传龙.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研究[A].
[5]李淑霞.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2,08:238、237.
[6]张瑞.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下的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2,06:68、67.
[7]吕鹰飞,曲文霞.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45-47.
论文摘 要:中国民营外贸企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开放,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力量。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而指出存在于我国民因企业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一直有生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多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包括机电、建材、轻工、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多种行业,尤其在服装、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产品出口中,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为国家外贸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对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外贸企业曾一统天下,但1978年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少量直接出口,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众多对外贸易额连年攀升,民营企业成为了我过对外贸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事实上,近10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年均增长高达75%,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1%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外贸企业在几年内迅速渗透到了外贸经济结构之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民营外贸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成为其实现迅速扩充的有利条件。同时,规模企业对外贸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通过调查显示,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地区,规模民营外贸企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着的,民营外贸企业成为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企业改制也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管理与家族模式并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民营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逐步摆脱粗放管理,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与制度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相继出台,特别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民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发面:
第一,数量和规模方面: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
第二,利润和税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50.9%。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1.5亿元,同比增长36.5%;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同比增长24.2%。
第三,吸收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2007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7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1.1亿多人。
第四,自身素质方面: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党建与工会建设进一步发展,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上市加快;劳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观,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2005年新增近610万人。
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依靠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属于典型的传统企业性质,管理体质和治理结构很难给企业创新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微观制度基础。在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从总体上看,生产出口产品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因为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时期,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中生长起来的,起步低、行为不规范便成为了其突出问题。而且,我国的民营经济仍以无核心原子型企业为主导,以“小而散”的产业组织为主要特征。当前,有90%左右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获取进出口权的要求。以我国民营企业中占主体的私营企业为例,国家规定私营企业要获得进出口权,其注册资本必须在850万元以上,而且就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而言,其产品出口覆盖面也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的过分依赖,大大降低了我国外贸风险抵御能力。另外,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不搞,附加值偏低,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分缺乏,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口一些高技术产品外,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为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 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束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先,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有着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外围的民营企业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很难使民营企业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即使有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发展商机,作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遗憾地放弃大好的机会。最终,这些民营企业投资者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人,或者借高利贷来进行投资,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融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正如福州一家民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所说的那样:“2007年,公司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涨幅达20%至30%,由于涨速过快,虽然每次谈好的国外订单价格都略有上涨,但还是赶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涨速度,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白忙一场。”相信遭遇这种尴尬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数,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外,能源和交通运输紧张和价格上升、环保准入条件的不断提升、出口退税取消或者降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都直接或间接加大了成本。
4.家族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这种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一旦企业发展了,弊端就十分明显。家族化经营的通常做法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而继续采取家族化经营时,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往往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会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阻碍选能用贤。现代企业理论已经证明,尽管家族治理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着其它治理结构所无法比拟的制度比较优势,但总体而言,这一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交易半径的扩展而不断内生出一些与现代企业经营所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制约民营企业对社会管理资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大必散”的一个重要制度根源。
三、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职能,对外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积极维护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帮助企业规避外贸风险。在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发生贸易纠纷或在国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政府应该给企业提供帮助,甚至可以参与与对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谈判,从而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改进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的出口。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商品,政府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去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政府还应该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给出口企业提供支持,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行为。 规范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商会、行会等中介组织对民营企业的行业规范与服务,使商会从以行政指导为主转向以服务协调为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外部联系的纽带。各商会应积极促进我国的企业和海外企业的交流,推动私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并能够为众多企业争取整体的市场利益。另外,各地方以产品为基础组建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在产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也应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施品牌战略,尤其要过“质量关”,追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企业要多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要在产品的功能、包装、款式、运送、安装、维修等十多个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视任何都一个都会影响品牌形象。只要树立品牌战略观念,时刻不忘创品牌、保品牌,从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规模民营企业,也照样有机会成长起来并参与国际竞争, 注重多方面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规则,对于参与对外贸易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条发展之道。民营企业由国内走到国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对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用人机制、技术结构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创新之路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品牌形象,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的空间。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其技术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而要“内外兼修”,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的协调与交流,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问题 对策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民营企业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为城乡提供了70%的新增就业。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二、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落后。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大部分是家族制形式,部分家族人员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使得企业不能按制度运作也就在所难免。其次,民营企业依靠个人经验管理企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方法已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三,民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高新技术水平的人才很难落户民营企业,使得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2.融资困难。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只能获得银行30%的贷款支持,所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难。民营企业难以涉足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同时,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其他直接融资方式,如投资基金、场外交易市场等尚未建立或发育严重不良,导致直接融资举步维艰。二是间接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与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我国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
3.产业结构问题。从行业分布来看,民营企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主要以纺织、服装鞋帽和机械设备、电子等传统制造业以及商业、房地产、建筑等传统服务业较多,重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行业,民营企业较少。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同类企业对原料、资源、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利润率下降。
4.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迄今为止,商务成本己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拥有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较多社会成本的基础,尽管其劳动力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成本并不高,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要素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商务成本高,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其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低于东部。
研究发现,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民营的竞争力也必然较高。近些年,政府加大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
三、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打破家族式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制度管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企业,制度建立后,任何人都无权超越制度的约定。其次,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再次,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经营决策机制,形成“讨论型管理”模式,逐步吸收骨干员工入股和引入外部战略合作投资伙伴,使董事会中有不同的声音。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制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贷款发放标准;另一方面,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其次,应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民营企业发展基金;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组建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进一步解除民营企业上市的制度约束,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3.政府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引导。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政府应放松规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竞争行业。另外,政府还应通过国债、财政贴息、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促使广大民营企业由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化。其次,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再次,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4.调整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一是创建公平竞争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积极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创造宽松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民营企业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政府应在宏观上积极引导企业,充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努力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三是要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清除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条款,清除体制。要保证程序公正、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不受侵犯,做到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谈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甘肃农业,2005(1)
[2]厉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
[3]辜胜阻等: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06(1)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分析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33-02
1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了8.8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如下:
1.1 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可以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制度保障优势。另外,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因为大多自然资源集中在县域,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就离不开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县域中大量的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1.2 壮大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给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大部分小企业又是民营企业,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的民营企业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可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同时,县域城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新领域。县域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在县域中有能力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这就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民营企业发展就比较迅速。县域经济发展能够能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拉动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2 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不是县域经济独有的经济形式,但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具有可以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创业投资成本低,所需技术相对简单,原材料容易取得,产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上点多面广,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民营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财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逐年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11年,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民营企业不仅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 民营企业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县域民营企业的存在为扩大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于一、二、三各个产业之中,且大多处于县域城镇中,便于吸收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容量非常大。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83%。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就越充分,如江浙地区不但当地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2.3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用工制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最具生机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竞争力,这从浙江温州和义乌、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晋江等地区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当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十分发达,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高,“百强县”个数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凡是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经济体制就越成熟,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数据来源: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http://。
3 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环境。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制定出符合各自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列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的功能,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的服务,加强群众监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县域的现状和本地的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
(2)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
广辟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第一,允许建立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度较小,民营商业银行可以满足民营企业小额融资需求。第二,建立和完善各地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由各地政府出资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贷款担保,降低有关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第三,各地政府要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3)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既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发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民营企业,规范股东的出资行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法人组织结构,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给予确认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民营企业要树立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改制的督促和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尚爱英,杜林芝.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3,(1):60-62.
营经济发展的成因,探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最近我们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民营经济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些决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县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成份,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迅速扩大,主导地位确立。据经济普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至20__年底,全县有各类民营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个体工商户1.77万户,从业人员3.62万人。初步测算,20__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9.33亿元(农民承包集体土地从事种植、林业、水面养殖等生产活动为集体经济,不属于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5,已占据全县经济半壁江山。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0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0%。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上升为主导地位,其发展变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2、企业发展迅速,支柱作用显现。一是在工业领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我县的支柱行业。据调查全县民营工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机械制造、化工、棉麻纺织和生物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这六大行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32家(20__年底),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96.0。二是在零售业领域逐[,!]步发展了一批领头羊企业。以恒生、广兴超市为代表的百货零售,以福民、新视野家电为代表的家用电器零售,以康源、百姓药房为代表的医药零售,以亿客隆、鑫三角为代表的服装超市及各种品牌专卖店,这些几乎涵盖了所有零售业领域,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我县零售市场的佼佼者。二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20__年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为79万元,远高于20__年的25万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家数,占总家数的96。规模商业企业也由20__年的5家发展到10家。三是规模效益初现。以凯斯机械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凯斯零件、安凯机械两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20__年完成销售产值7000多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均是20__年的1.5倍,其上交税金增长速度更快。
3、活力不断增强,带动效应显著。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经营机制,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20__年县工商年报显示,全县创立各类有限责任公司99家、股份合作企业22家。20__年以来,我县几家较大型的国有、集体工商业企业成功实行了改革改制,民营化后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4、加速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加强了农民向集镇聚集的动力,同时也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调查,目前,城关地区户籍人口虽只有7万多人,而实际常住人口已超过12万人,乡镇集镇码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50以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城镇的聚散、幅射功能,促进县城建设以块状延伸、内涵扩张的形式发展。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因
1、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保大企业、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绝大多数依靠个人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这种筹资方式因违反国家政策,具有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弊端,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2、服务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许多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人意识”,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
的态度。特别是在对待民间投资问题上,存在倡导有余、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更没有如对外资招商那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民间资本开展集中地招商活动。
3、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主文化素质较低。现有的民营企业主大多40多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经营者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来源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投资决策上往往凭个人经验,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也难于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二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的特性,在资本原始积累投资期一般采用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等管理方式,这是合理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管理方式就会成为企业规模向更大方向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而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前我们的民营企业主大多还难以胜任。三是民营企业信誉度不高。经营中违约、违反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县部分民营企业仍存在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社保、医保等职工权益在很多民营企业中根本没有落实,企业人才被外地挖走,企业出现招工难、特别是招骋人才难的现象。
三、对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鼓励党政领导、机关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结对子。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民营企业”制度和“机关干部下企业”制度。二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设障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形成“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满腔热情地帮助民营企业过好市场经济关。切实改进领导方式,深入企业,及时总结推广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强化教育,提高民营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守法经营意识和讲信用、办实业、创品牌的自觉性,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1 民营科技企业简述
说到民营企业,大家的第一反映大概都是各种小作坊、小工厂,经营的项目主要是各种手工业、制造业,然后经营的好一些的可能也就是比这样的民营企业看起来好一些而已,其实如今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了,过去的民营企业确实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形式小、经营项目少、市场竞争力小,但是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国的民营企业不只企业的形式壮大了许多,企业经营的内容也更加的多种多样,而且民营企业中有不少已经涉及到了科技这类技术性较强的处于时代前沿的企业。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民营科技企业的相关内容。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成长性强,灵活性强,创新性强,能够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等特点。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势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1]。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特别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方面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该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想要更合理的解决筹资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的具体要求。
2 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要求
2.1 明确资金需求。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明确资金需求。民营科技企业如果要进行筹资和融资,就要首先明确企业到底需要融资多少资金,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为企业寻找筹资的来源。做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进行筹资融资活动时能够正确地估计企业接下来需要的资金的具体数目。一个没有周转资金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资金,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再好,项目再好,各种策划再好,没有可以投入的资金又怎么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呢?所以说,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营和进一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筹资融资活动时要有一个准确的估计,才能在这个基础上顺利地进行相应的筹资和融资活动,选择合适的筹资和融资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血液。
2.2 降低资金成本。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民营企业筹资和融资要求的第二点:降低资金成本。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企业进行筹资和融资的活动之前,要进行一个合适的估算过程,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再去进行相应的筹资和融资。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但是不同的融资渠道存在不同的理财方式,不同的筹资方式带给企业的资金压力也不同。因此,企业要以降低资金成本为目的,谨慎认真地考虑融资的渠道,选取正确的资金来源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尽量减少筹资融资时需要的资金数目,这样才能更容易达成预定的目标。我们试想一下,当你需要两个亿和四百万时,一定是四百万更容易达成,可选取的筹资和融资的方式也更加广泛。第二个层面就是在选择筹资和融资方式上,我们一定有许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方式的代价各不相同,需要支付不同数额的利息,所以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进行相应的计算,选择更加合理的筹资和融资方式,降低资金的成本,做到理性筹资。
2.3 合理安排结构。民营企业的筹资融资的要求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合理安排结构。这里的结构指的是资金的结构,我们要知道的是,运营合理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由资本,另一部分是融入借入资本,二者相互融合配合企业的资金周转,来完成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经营。需要合理安排的结构就是指合理安排自由资本和融入借入资本的结构,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才达到合理安排结构的要求。两方面的资本不可以出现较大倾斜,否则将导致资金的结构不合理,也许短时间内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当紧要关头,企业急需资金周转时往往会起到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破产这样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的管理方面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士负责,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并且在进行工作中要严格的规范员工,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3 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的科技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科技力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民营科技企业是吸纳高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研究院所、高校产生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由民营科技企业吸纳、转化。因而,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加速我国科技产业化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新生力量[2]。虽然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顺利,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就是该类企业的融资和筹资问题。民营企业的背景大都来源于民间,没有庞大的资金系统的支撑,所以在发展中经常需要进行筹资和融资活动,来缓解燃眉之急,以保证企业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但是在筹资和融资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所以,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且帮助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这类问题是如今社会的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得到顺利的发展,保证我国的科技力量稳步增长,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科技的发展是这一切的根本,那么促进科技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就是根本的根本,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就可以上升到是在解决我国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一层面。
4 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问题
4.1 资金短缺。通过上文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和筹资融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资金短缺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需要最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解决其他的问题。资金短缺之所以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些筹资融资活动都是在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不存在资金短缺这一问题,那么也就不需要继续研究在民营科技企业筹资和融资方面发现的问题了。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资金在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资金短缺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该问题还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民营企业存在资金基础薄弱、资金运转不周、可自由支配资金短缺等问题,就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障碍,严重的民营科技企业将会出现生产断链,产品供不上需求,客户与订单量骤降,那么就会形成产业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3]。也就是说资金短缺只是这一问题的一个简单的表现形式,其最终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对该类问题的重视程度,着重解决这一类问题。
4.2 体系落后。导致民营科技筹资和融资活动存在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国民营科技的体系比较落后。这里的体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体系的落后,二是指对该类企业的支持体系的落后,这些支持体系包括有金融借贷体系,社会政策体系等等。我们先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第一个体系――企业的自身体系,这里包括企业的具体运作方式,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方式还有企业的发展方式等等,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和日、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在发展、运作等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不可以直接就说国外的发展体系比较优秀,但是我们通过几例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国外的科技企业的发展体系确实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第二个体系――社会支持体系,这类体系主要指出了企业自身的各种体系之外,外力给予的支持体系。可以这样说,同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支持体系非常不完善。特别是在筹资和融资方面,我国的支持体系在这里存在着支持范围窄、手续繁杂、偿还力度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一不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同时还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活动的进行带来了非常多的麻烦,导致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并且导致该类企业的发展的风险较大。
5 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研究
5.1 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对于上文提到的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筹资融资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首先是要完善该类企业的自身服务体系,上文已经提到,和西方的发达国家这类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的民营的科技在发展中自身的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企业的自身开始考虑,如何合理地解决这类问题。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鉴国外该类企业发展中的相关经验,这样可以保证少走弯路,有效的缩短发展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最终的发展目的,同时对于自身的各个体系的发展要探索具体的发展之路,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筹资和融资问题要积极地探索,不要只考虑外界的问题,还要从自身考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利的达到目的。不要忽视自身的问题,否则外界的条件再合适,自身的条件达不到,存在的问题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2 构建合理支持体系。除了从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自身考虑解决问题办法,我国的社会和政府也应考虑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只是企业自身不完善造成的,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也有着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合理调整我国的社会支持环境,保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顺利发展,如何完善相应的政策,保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问题得到保障,不再出现资金断链导致企业破产等问题,保证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通过筹资和融资的各种方式快速地获得有效的支持,并且完善偿还的制度,降低企业偿还的压力等等方面的改变都需要外界的支持。所以外界支持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筹资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一起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闽南文化
一、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形成
(一)经营历程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家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突破旧生产模式,借助侨胞的外来基金开始尝试创业,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新路子。80年代的家庭作坊到90年代的家族型企业和合资企业是那个时代最明显的企业特征,泉州民营企业兴旺的时期却是从90年代的合资创业时间开始。民营企业是80年代比胆识,90年代比技术,跨世纪的泉州民营企业家为应对入世,如创业一样务实:听专家论坛、外出“取经”、聘请企业顾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而质量体系的建立,是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进步,建立质量体系,是推动品牌的创新。从企业发展历程看,泉州民营企业抓住改革开发的大好时机,以闽南特有的“爱拼敢赢”精神,利用廉价的人力成本优势和地理优势,凭借敏锐的市场直觉,运筹帷握,迅速抢占市场,可以说品牌的推动和创新是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闽南文化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的相生相长、交汇融合,形成了泉州人敢冒风险、勇于拼博、重商务实和开放的人文精神。泉州地方文化特征之一:富有冒险进取精神。从明清时的冒禁出海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沿海贸易,处处都体现了闽南人“铤而走险”的人文特点。今天,“敢拼会赢”成为泉州人重商与务实逐利精神。闽南文化是多种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在这种文化系统影响下,闽南商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热爱家乡、热心奉献、团结和睦等精神,这些都是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尚义精神对泉州民营企业企业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闽南人只要家庭有收入,只要经济获得发展,他们就想做些好事,以此扬名,如铺桥修路、修建学堂、扶危济困、修宫建庙等。
(三)企业家素质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早期的泉州民营企业家总体文化水平低,企业主要从事传统性行业,由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制约,导致企业虽大但难以达到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家族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了传统家庭观念和落后思想的消极影响,逐步形成了大家风范意识。有些人误解泉州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文化,其实只要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新世纪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身文化素质低将局限企业发展,并开始注重知识的深造。许多企业家不但攻读MBA,还带动企业员工参加学习,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泉州市政府实行的“二次创业”和“二元制”教育其实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思想引导,政府出钱,派人进企业开展特种工种等培训,就是把企业文化正确地、更好地引导进企业里。
(四)家族式企业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家族企业是泉州早期民营企业的组织形态,由亲朋好友共同集资而兴办起来,这种基于血缘、亲缘或情感纽带的联合在很大的程度上形成一种天然无形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过程中,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减,内在弊端不断显露。家族企业由于在管理上任人唯亲,管理决策上情大于法,对外交往采取特殊主义等,当这种决策方式的弊病凸显,企业管理便开始缺乏效率,最终将给企业带来灾难。家族企业管理方式往往使制度虚设,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无法开展。因此企业不但必须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坚持科学和现代化的运作模式,而且必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
二、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一)勇于拼搏,敢为天下
先泉州民营企业起步发展较早,是改革开发初期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企业的发展扩展大多是企业的内在自发行为,自发性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的痕迹。泉州人多为晋人后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鉴于晋人“衣冠南迁”的艰辛创业史,素来就有“爱拼敢赢”的风骨,深具海洋文化特有的冒险精神,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泉州民营企业文化,这种“勇于拼搏,敢为天下先”文化精神在泉州诸多民营企业主中得以彰显。在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早期,泉州人追求财富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爱拼敢赢,民营经济在改革开发后得以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成功的民营企业。这种“勇于拼搏,敢为天下”先地域文化为企业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冲动,成功地促成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中落后因素,如自我中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二)讲究实效,注重功利
性受闽南海洋文化的影响,泉州民营企业家开创企业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改革开发初期,这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很容易实现,激发经营者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了资本积累,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但是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导致眼光短浅和贪图小利,这严重阻碍了企业上台阶、上规模。这点在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后期更为显现。讲究实效性固然无可非议,但是过分追求实效,使得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决策短视目标模糊不清,难以真正做大做强。而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但真正按规划贯彻执行仅为少数。“讲究实效,注重功利性”倾向促使泉州民营企业将业务范围局限在“投资少、见效快”等行业。
(三)血浓于水,讲究伦理性
在改革开发的初期,泉州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式企业的方式快速发展。没有什么能比“血浓于水”这句话更适合于解释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那种简单而又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了。以血缘所凝聚起来的企业,往往富有情缘,企业管理中更为注重乡亲、熟人等的感情联络。据统计,泉州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家族式的管理的组织模式,这是泉州民营企业文化最显著特征之一。这种家族式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早期的成长发展中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当泉州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创业初期所凭借的文化资源,开始转化为消极因素妨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对家族外的人不放心、聘请优秀人才但有职无权、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等等问题和矛盾,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故在泉州民营企业说面临的更为广阔的市场时,对家族企业所出现文化排挤便难以避免。
三、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议
(一)企业家素质提高与观念创新
“企业文化即老板文化”是民营企业的典型缩影。大量研究都显示,企业家素质对企业文化有直接影响。泉州民营企业的文化发展也需要通过企业家自身转变来实现。转变企业家的观念,就是将企业文化定位到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企业家既要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吸收优秀管理经验,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避免企业管理中的短期狭隘的功利主义,将企业定位在长期发展目标,真正将民营企业家成功的“无形资产”建设成为特殊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对企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二)企业文化中核心竞争力培养
从国内外成功企业成功案例来看,“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群体心理积淀过程,需要时间并不断强化。归根结底,现代企业间核心竞争力就是是人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所以,要构筑员工发展平台,在制度建设上,奖惩机制上,人文关怀上,重视、尊重、理解、关心员工。只有这样,寓教育于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中,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三)企业制度与文化创新
企业制度发挥发挥需要企业文化的辅助,但企业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依托与企业制度。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上,重视制度文化建设是泉州民营企业发展中重中之重。一是建立重视和体现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的企业制度,二是,让企业价值观成为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企业工作环境三者相互关联和制约,用制度建设来强化和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用开放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柔性管理,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新时期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管理转型。例如:安踏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团队、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在制度管理方面匹配。让供应商的发展水平与公司的发展相匹配、从流通批发的“坐商”转轨为商和专卖店的“行商”模式、聘请国际一流的广告公司开展品牌营销、和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建设人力资源体系、采用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等,系统化、制度化管理是确保安踏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碧秀.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浅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
[2]黄身发.浅析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泉州市民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3]黄身发.浅析新泉州模式下的企业文化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5(4).
[4]吕振奎.论新泉州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6]颜志煌.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7]李文庚.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4.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解决措施
企业是重要的产品生产者,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经营和成长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民营企业一直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虽然我国政府大规模地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但是民营企业受益较小,受益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我国国有资本在五个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主要包括医疗卫生领域、交通领域、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商业领域、能源领域。同时我国国有资本在日常生活服务业和轻工业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发展时间较短的民营企业相比,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是国有经济比重最大、国有资产数额最大的国家。
(2)国有企业的实力较强,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制度决定着国民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稳固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会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和倒闭的问题。我国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市场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民营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受到国企强大的压力,面临着重重发展问题。
2.经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产权制度单一,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创业者利用良好的经济环境经过不断资本积累创建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单一产权制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优势慢慢突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集权式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这些错误的决策很难纠正,阻碍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会在实际经营中将实际管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进而提升自身的经济利益,导致民营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资金流失严重、财务工作缺乏有序性等问题。再次,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凝聚力。最后,民营企业不能合理地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导致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严重扭曲。
(2)融资困难,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融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对自筹资金的依赖性较强,很少会有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这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投资增长的速度,不利于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规模扩大和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融资的信用度较低。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不高,因此企业的行为缺乏规范性,这会大大降低民营企业信用地位和社会地位。出现银行不敢给民营企业轻易贷款的问题,即使银行同意给民营企业贷款,还是要经过严格的贷款流程,民营企业需要办理复杂的贷款手续。
(3)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者就是投资者,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家族成员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并且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管理人员的范围较小,很难满足企业经营和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用人唯亲,使用伦理规范来代替管理制度。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制定完善的、有效的监督制度,很难实施制度化管理工作,不利于激发家族以外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增强。再次,资本扩张的速度较慢。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封闭性,没有建立健全和规范的治理机构,这导致外来投资者很难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的财务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不敢轻易对民营企业投资,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的难度,不利于企业融资工作顺利进行。最后,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晰,很容易激化内部矛盾。我国民营企业产权模糊,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益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4)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呈现点小面广的分布特点,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使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产品的档次较低、技术含量较低,拥有的高质量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国民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情况下,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1.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必须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首先,民营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调整法人治理结构,从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其次,企业要形成全新的视野。改变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使用民主化、严密式和高层次的科学管理方式,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企业内部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朝着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水平高的管理队伍来实施科学的管理工作。最后,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民营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符的管理方法,制定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2.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部门要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打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对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无差异的金融服务。在贷款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比例。健全和完善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的壁垒,建立地方性的、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监管办法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除了政府部门参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外,要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要支持具有一定资格和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中,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上市,扩大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
3.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首先,民营企业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策略。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含量较低,严重缺乏资金,因此要选择品种少、市场规模小的产品创新。同时民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升级。其次,民营企业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创新。民营企业要严格把握市场需求,合理利用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使用全新的眼光去发现新的问题,合理移植其他产品的特点和功能,积极推行新的产品,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合理使用原有材料、工艺,而且可以降低科研费用支出。最后,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走向世界,必须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此,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面贯彻和落实政府相关政策。
4.创新产权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民营企业要不断创新产权制度。一方面,要从原有的单一家族所有制方式向多元混合型产权结构转变。民营企业可以将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要素拆价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实施完善的员工持股计划。鼓励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资认股,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进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民营企业;BOT项目融资模式;基础设施
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BOT项目模式一直被定格在我国政府与外国投资者之间,而这样做,我国政府承担了比较大的风险,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渐地成长壮大,BOT项目融资模式在国内吸收民营经济参与已变得势在必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增加资金来源,而且同时有利于我国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初具规模。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战略性退出的实施,民营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经过大约30年的民营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民营企业在非垄断行业中已经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力量。根据中国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从业人员为7058.6万人,增长9.8%;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其中出口总额为2236.3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一精辟而深刻的论断促使我国民营经济参与国有垄断行业的竞争的政策障碍基本得到消除并得到积极鼓励,为其进入垄断行业铺垫了基础。
二、BOT项目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
项目融资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主要应用于那些需要巨额资金、投资风险大而传统融资方式(公司融资)又难以满足的工程项目。并不是任何的项目都可以以“项目融资”的方式取得融资的。BOT是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过程。BOT项目的最大的优点,是将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大、回收慢的风险由参与方合理分担,尤其是能够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支持,使得整个项目的风险减小。
BOT发端于19世纪的北美大陆。当时,在交通部门中开始允许北方工业财阀投资建筑铁路和一级公路,建成后定期定点向客户收取经营费用,投资及利润回收后,以无偿或低于市价的价格转让给政府公共部门。由于此方式改革了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传统作法,集融资、建设、经营和转让功能为一体,日益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成为国际流行的一种融资方式,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或已经开始采用BOT模式。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BOT得到快速发展,比较著名的BOT项目有英吉利海峡隧道、香港东区海底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等。我国第一个BOT项目是1984年由广东省政府授权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开发建设的深圳沙角火力发电B厂。1995年初,国家计委组织了BOT项目试点工作,开始摸索在国内开发BOT项目的经验。迄今为止,我国已陆续建设了数十个BOT项目,纵观我国的BOT 项目,大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展商一般是外商或港商;二是,对外商有比较多的优惠条件;三是,项目分布范围比较窄。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BOT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通常吸引外国投资者进行 BOT项目,即国际BOT方式。但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壮大,以及外商投资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我国吸引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1、民营企业具有参与BOT项目的经济实力及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具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民营企业是市场化的产物,其运作方式更符合市场规则,作为独立的法人,具有明晰的产权,符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由于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所以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自觉地按照市场开展业务活动。在对待风险的问题上,能客观地进行分析、理性地进行决策。而也有某些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实力雄厚、可以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大企业,具备了向新的领域投资的可能性,政府应该允许其参与到基础设施BOT项目建设中,在特许期内对所建工程项目具有相对完备的权利,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建设、维护、经营,以实现自负盈亏和获得一定的收益。
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地转化民营企业的闲置资金。现在,不少的民营企业家通过兴办传统工商实业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资本,但大部分资本并没有进入投资领域。这些民营企业需要新的赢利点。而基础设施的 BOT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民营企业的闲置资金找到了出路。
2、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具有优势
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企业存在着一定优势。其一,国内民营企业不必考虑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不存在货币的兑换问题,也不会涉及对国家影响的问题;其二,民营企业作为投资者对我国的国情及其法律比较熟悉,在考虑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易于与政府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民营企业不像跨国投资BOT项目公司那样需要考虑政治风险和当代浮动汇率下尤为突出的汇率风险以及异国法律不同而产生的纠纷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增强投资人的投资信心。
四、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的实现
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除了以上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分析,尚需从政府的政策、民营企业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投资结构的选择上来探析,使民营企业BOT项目融资得到实现。
1、政府给予政策性优惠
民营经济参与BOT项目融资,政府应通过采取一些政策,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以及比较合理的风险。第一,政府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第二,提供BOT项目附近设施的使用,或者土地的开发,作为民营企业投资低收费项目的一种补偿;第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经营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如评优秀等;第四,建立并完善信用制度,为民营企业参与BOT融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第五,必要时,政府对两个项目捆绑招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项目的经营风险;第六,政府做一定的担保,使民营企业承担合理的风险。
2、选择合适的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应该达到一定的条件。参与BOT项目的民营企业一般应是金融和高科技的大型的上市的民营企业,也就是民营企业的应达到一定的实力,能承担相应的风险,有很好的融资能力,积极促进项目的成功。只有这样,项目的成功有了保障,通过实践让社会转变对民营企业的态度,民营企业参与BOT的路子会更宽。
3、民营企业应选择合适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
基础设施可分为四类:纯公益性项目、低收费项目、一般收费项目和盈利性项目。前三类基本上由于不能收回投资,或者盈利较差,一般民营企业不可能对此进行投资。盈利性项目是能够全部回收投资、甚至能够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特定的铁路线、特定的收费公路及桥隧、独立电厂电站等,其中有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一般竞争性行业,因此这类项目成为项目融资最重要的领域。民营企业参与BOT基础建设项目融资一般选择盈利性项目。且民营企业更适合对同类型的项目或者类型较少的项目进行投资。同类项目由于有着一定的共性,所涉及到的建设经营过程基本相同,而这样民营企业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积累经验。
4、公司型合资结构适宜作为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的投资结构
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的投资结构选择。项目的投资结构,即项目的资产所有权结构,是指项目的投资者对项目权益的法律拥有形式,和项目投资者之间(如果项目有超过一个以上的投资者)的法律合作关系。
常见的投资结构有:公司型合资结构,契约型合资结构(非公司型投资结构),合伙制投资结构等。下面从资产的拥有形式、产品分配的灵活性、债务责任的承担、税务结构、投资转让复杂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贷款者为了降低建设和经营的风险,在民营企业参与的BOT项目融资中,一般要求采用合资的项目公司。与其他的方式相比,合资的项目公司也存在着其缺点,例如产品的分配方式。在合资的项目公司中,某一个投资者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项目的产品,但是,在BOT项目融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在从政府那里取得项目的建设经营权时一般会签订一个类似产品包销的合同,产品一般按照一定的浮动价格卖给政府,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
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中,在选择投资结构时会选择与贷款者建立项目的合资公司,这样既可以解决民营企业的建设资金问题,又能增强贷款者的贷款信心。
在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实践中,政府在将项目的建设经营权转让给民营企业的同时,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项目,并且取得一定的收益。而民营企业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却不想受到政府过多的干涉。综合起来考虑,民营企业转让一部分股份给政府,政府仅仅获得一定的收益却不享受决策权,可谓是一种理想的方式,这样,公司型合资结构适宜作为民营企业参与BOT项目融资的投资结构。
五、结语
随着社会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国家用于建设的资金显得相对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BOT融资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长期的实践是我国政府与外商资金的合作,由于合作中显示出一定的问题,再加上,近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及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关注,让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是一种比较有活力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困境,还可以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赵立秋.民营经济以BOT模式参与基础建设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