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时间:2023-09-06 17:0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第1篇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高校众多,近几年,作为一个热门专业,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因此,笔者对湖北省各层次高校会计类专业设置情况及学生人数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相关数据结论。

(一)湖北省各层次高校会计类专业设置情况及计划招生规模情况 根据表1 -表2数据以及与其他省份比较,湖北省高校总体数量、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校及每年招生人数较多。

(二)湖北省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基数较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比虽然从2008年后在下降,但占比还是较大(如表3-表5),湖北省情况比较突出。

从表6看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略呈下降趋势。根据麦可思有关调查结果,目前湖北省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双高”现象,即高就业率与高失业量并存。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但同时,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会计学排名第5。说明会计专业就业门槛低,但就业质量也较低。

二、湖北省会计市场需求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湖北省武汉市及三个地(县)级市的企业,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7份,回收267份,其中在武汉市共发放问卷204份,在荆门市、安陆市、天门市三地各地平均发放20份左右,本次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有254份,有效问卷率为95.1%。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湖北省会计市场对会计人员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湖北省会计市场需求状况,探究湖北省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度,改进会计教学。本次调查把1000人以上的企业视为较大规模企业,1000人以下则为中小规模企业。

(一)湖北省企业会计岗位及会计人员相关情况的调查 湖北省企业会计岗位人员数量调查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湖北省各企业的会计相关岗位人员数量较少。总体来看,平均有95%的企业出纳人数在5人以下,有超过64%的企业会计人数在5人以下。表8是湖北省企业会计岗位人员流动性调查,从表8可以看出,会计相关岗位的人员流动性普遍不高,其中较大规模企业的会计岗位人员流动性比中小规模企业的会计岗位人员流动性略高。

表9是湖北省企业近两年招聘会计人员的调查,由表9可以看出,湖北企业近两年来的会计岗位人员招聘数较少,与中小规模企业相比,较大规模企业招聘会计人员的数量较多一点,但较大规模企业对会计人员各方面能力要求要比中小规模企业高出很多。此外,调查还发现有近40%的企业都不招收会计实习生,有47%的企业平均每年招收会计人员1~5人,而招聘6人以上的会计实习人员的企业仅占13%。

表7 -表9综合反映出,湖北省各企业的会计相关岗位人员数量都比较少,且财务人员流动性普遍较低,所以湖北省各单位最近两年招聘的会计人员平均数量并不多,而各企业招聘会计实习人员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由于湖北省会计市场需求有限,对于湖北省会计专业毕业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就业压力。

(二)湖北省各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调查 根据本次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学历和毕业院校,经调查约有70%的企业比较看重学历和毕业院校。除此之外,由表10 -表 11可以看出,企业看重的依次为毕业生的会计专业水平、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大部分企业都对招聘的会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所招聘的会计人员有从事财务工作的相关工作经验,要求一到岗就可以马上独立操作,或者是经过短暂培训后可以独立操作。

三、湖北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湖北省近两年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100份,其中一本院校200份,其他各层次院校各300份,共回收1100份,有效问卷1032份,有效问卷率93.8%,主要对各高校会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及学习情况、课程设置、教材、师资队伍、学生的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调查 据调查有相当数量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并不是出于对会计专业感兴趣,而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或是被动地按照父母的意愿所作出的选择,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满意度不高,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现象在三本独立学院较为突出(见表12和表13)。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调查 根据表14可以看出,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最低。据调查三本院校中约有90%以上的学校选用与一本、二本院校一样的注会考试教材和名校权威教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教材难度大,理论性太强(见表15)。

(三)师资队伍调查 从表16 -表17可以看出,三本院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最低。主要原因是三本院校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所占比例低,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四)会计专业实践情况调查 根据表18可以看出,在校期间参加过专业实习的学生比例中,三本院校已经实习过的学生比例最低,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想去实习但没有机会。这说明一本二本和高职高专定位比较明确,但三本院校定位模糊。

四、湖北省会计市场供需矛盾分析

从上述对湖北省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湖北省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湖北省会计市场依然存在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湖北省会计毕业生过多与市场对会计人才数量需求有限之间的矛盾 目前湖北省会计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一方面,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及受会计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的诱惑,会计专业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三本院校大量增加会计类专业,扩大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使得湖北省会计毕业生的总数量严重大于湖北省会计市场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湖北省会计市场需求有限,也使得会计毕业生的数量严重大于市场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量。其中三本院校的会计毕业生介于一本、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在专业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均显不足,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就业更为困难。

(二)湖北省高质量会计人才匮乏与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虽然湖北省每年会计毕业生数量众多,但高质量会计人才匮乏,出现高质量的会计毕业生数量有限与市场需求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矛盾。湖北省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质量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毕业院校以及会计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同时也比较看重毕业生的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而湖北省人数最多的三本院校学生在学历以及专业知识水平方面都较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差,因此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湖北省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层次高校相比就业处境尴尬 湖北省是全国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然而,由于湖北省的会计市场岗位需求有限,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层次高校相比就业处境尴尬。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比独立学院学生强,一些对能力要求较低的会计岗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已经足以胜任,且已占领了这一市场份额;一些能力要求较高的会计岗位,独立学院的学生又无法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竞争。因此,湖北省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层次高校相比就业处境尴尬,上不能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相比,且又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地位极其尴尬。

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供需矛盾缓解对策

目前湖北省会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吻合度不高,湖北省会计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社会、学生个人等各方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尤其是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的高校。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高校方面 高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缓解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1)合理控制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湖北省各高校应适当控制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就湖北省情况而言,应该科学规划,本科院校应减少或取消专科招生规模,三本院校适当减少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高职高专院校结合市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办出专业特色。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各层次高校应针对不同需求的会计市场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特别是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会计市场定位。如独立学院,要注重与一本二本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区别的市场培育。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独立学院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更偏重实践应用型的课程,增加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可以开设案例分析或财务分析课,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理论来分析案例及会计领域最新的时事动态;可以每周开设一节会计时事阅读和解析课,引导学生关注会计领域的最新时事动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3)合理选择专业课教材,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优质师资队伍。各层次院校根据所对应的会计市场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如独立学院在教材选择上不要选择难度太大、不便于自学的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加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走进教学,让他们把丰富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

(4)依托就业基地,建立就业市场监控体系。各层次院校根据所对应的会计市场特点建设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实习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平台;另一方面,每年以此为基地,展开全方位的对会计就业市场状况和人才需求质量的调查分析,从而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各层次高校调整专业设置规模和目标定位。

(5)学校对会计市场及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用人单位实行长期跟踪,并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及时反馈,结合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特色来调整会计教学模式,力求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占领就业市场一部分独立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及老师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实行长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方面 一方面,社会媒体及教育部门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选择专业的理念。社会媒体及教育部门应引导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客观理智,改变对热门专业的盲目从众心理,并对各专业的学生报考人数比例进行合理调配。另一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科学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分类、分层次管理和指导,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促使各类各级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适应,找到自己的市场份额。适当控制招生增幅、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之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2013年4月,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审批结果,因专业面窄或已经饱和会导致就业率不高,共258个拟开新专业未获批准,湖北省有含3个独立学院在内的5个申报专业未获批准,其中包括武汉东湖学院的会计学专业。

(三)毕业生自身方面 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目前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实际能力,一味追求到好企业、大企业工作。对此,会计专业毕业生应结合实际市场状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就业与择业。另一方面,会计专业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为毕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会计行业非常注重实践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假期可以尝试社会兼职,积累社会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市场定位导向下的教育模式研究”(编号:2012472)、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于会计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湖北省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编号:A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颜莉、林碧映:《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调查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2]王吉凤:《市场定位下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9期。

第2篇

一、会计服务业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会计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我国近年来会计市场的大门完全打开,外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职业会计师长驱直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与壁垒。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职业会计师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以及他们在国际上的较高声誉,给我国本土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带来巨大的冲击。

第二,争夺国内会计市场份额 。中国的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将更加对外开放。对我国同行而言,他们资本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服务优质,经验先进,而我国的会计服务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国际会计机构凭借其良好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对中国会计行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抢占国内会计市场份额。

第三,人才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力的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国际会计机构将以高薪与优越的工作环境,向人才提供发展的机遇,如以出国培训等优势条件同国内会计服务行业进行争夺人才的竞争。

二、我国会计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组织规模小。当前,在注册会计师规模方面,我国会计服务组织的规模小,我国与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甚至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企业规模日益扩张,一批大型跨国企业涌现,这需要有相应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之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由于国内事务所整体规模偏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虽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看,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执业能力较差,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国内企业的国际扩张及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对注册会计师在外语与专业技术及职业判断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三,服务结构雷同,差异化程度低。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中,主要还是以审计业务为主,体现我国会计服务单一化、低层次特点,与发达国家服务市场多元化的服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服务组织的稳定发展。

第四,服务市场地域性明显,业务扩张能力低。我国的会计服务市场虽然已从形式上打破了行政区域分割,逐渐减少了地区封锁与部门垄断的现象,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仍带有明显地域性。这是审计市场分割的体现,反映了挂靠体制、地方保护主义及声誉机制缺位等对服务市场的影响。分割的服务市场将不利于信息交流,容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间的不公平竞争,也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难以扩张,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国内会计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转换机制,走规模经营之路。

当前,在国际影响下,我国现行规模的许多会计机构已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纽带,实现优化组合。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与联合尽快出现一批规模大、分工细、素质高、信誉好的会计事务所,使之有实力与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抗衡。

第二,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中国的会计行业能否在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看会计从业人员能否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努力迎接挑战。

第三,借鉴国际经验,拓展服务领域。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服务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咨询服务业务收入的比重正迅速的提高。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会计业务的周期,在从事咨询、服务业上将大有可为。因此我国会计事务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经营特色。

第四,培养与造就国际型审计人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兴起,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的生产与经营管理,及交易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带来了会计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极大的冲击。所以,要加快知识更新,强化会计后续教育,掌握新技术与新方法,大力培养能适应国际会计未来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会计审计人才。

第五,加强国际间会计公司的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先进技术与组织结构,还要学习其运行模式及管理理念。在这方面进行改革,要比学习先进的技术艰巨得多。我们应虚心地学习并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保证以低成本向客户提供高质量、低风险的服务。面对外来的挑战,会计服务行业应保持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占一席之地。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应尽快进行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的岗位标准和目前在职人员的状况,与工科专业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标准有很大区别。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

第4篇

[论文摘要]独立性是民间审计生命力之所在,本文在分析了独立性所包含的内容后,侧重从形式上的独立性方面阐述我国民间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引言

现代审计理论认为独立性是民间审计的灵魂,我国民间审计目前面临的状况是独立性缺失,本文从民间审计的起源分析独立性之于民间审计的意义,独立性包含的内容,进而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分别探讨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间审计的起源与独立性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民间审计的起源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密不可分。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希望存在一个独立于经营者的第三方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核实,经营者也希望通过一个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来解除其受托经营责任,于是受所有者委托,专门负责对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鉴证的民间审计产生了。可见,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第三方是审计委托者与被审计者共同的要求,即独立性是民间审计从起源上的基本要求。

何谓民间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又包涵那些方面的内容,在审计理论界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仅列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结构理论》一书中认为审计独立性包括实务人员的独立性和职业的独立性,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单独的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独立性保持的状况,职业的独立性则指民间审计这一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另一些学者如Moiser、Higgins等则将审计独立性分为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必须确无利害关系,形式上的独立性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于一种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状态,即在第三者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实质上的独立性对于第三者而言过于抽象且难于评判,形式上的独立性则通过观察较易于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具有独立性第三者是通过对形式上独立性的判断来实现的。第三者通过观察形式上的独立性来推断实质上的独立性,单个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影响着公众对单项审计业务独立性的判断,众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则影响着公众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独立性的判断。当公众对单个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产生怀疑时,将会影响公众对聘请该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公司的投资决策,当公众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独立性产生怀疑时,公众将不再依据经审计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可见形式上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通过审计委托者(所有者)、审计受托者(审计人)、被审计单位(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经济环境来表现。因此分析某一国家民间审计独立性可从其形式上独立性入手,分别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二、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从形式上独立的角度出发,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站在微观的角度,我们首先从三方当事人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从民间审计起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民间审计产生的初期,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并委托审计人对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审计人与经营者为审计与被审计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由原来的几个、几十个发展到成百上千个,众多的股东在利益一致的大前提下仍存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大股东开始凭借股份的优势插手企业经营管理,表现在审计委托上则是利用控股权优势委托有利于自身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大股东权利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的威胁西方国家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相关法律制度来制约的,而我国由于股份制建立较晚、资本市场不发达、相应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再加上我国股份制企业的一些特殊情况,使得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企业管理中国家是个抽象的概念,真正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是国家派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表现在民间审计上则是国家派出的经营管理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请具有决定权,并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审计人对经营者有了明显的经济依赖性,形成了经营者自己委托审计人员审计自己的奇怪现象,造成了我国审计委托关系上的严重先天缺陷,加上我国的国有股多为不流通股,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能通过股票的涨跌真实反映,因此许多经营者为了圈钱、完成利润指标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改变了委托审计的初衷,影响了民间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我们从审计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状况:民间审计在国外属于垄断性行业,在我国却属于竞争性行业,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且规模不大,在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中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事务所不多,使得单一依赖报表审计业务为生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为了生存许多事务所不得不以竟相压价和迎合委托人既被审计单位的需要来获取业务,降低收费的代价是审计质量低下,独立性无法保证,而迎合委托人的需要更是以直接丧失审计独立性为代价的,不利于我国民间审计行业的长期发展。加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初期,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其所谓挂靠单位,虽然后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先后都与挂靠单位脱钩,但现实中效果并不理想,事务所依赖原挂靠单位获取审计业务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造成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获得审计业务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依赖加剧,一些后成立的无挂靠单位所依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更是置独立性于不顾。

第三,从审计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民间审计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审计是在所有者为了审核企业经营者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经营成果,经营者为了解脱受托经营责任的情况下二者共同需求产生的,而我国民间审计的需求是扭曲和不足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界限的模糊导致委托审计者往往为了吸收资本(圈钱)、完成利润指标等目的委托审计,有些甚至是在上级单位要求必须把会计报表与审计报告一起上交的情况下委托审计,中小股东则由于在企业经营决策上处于弱势甚至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并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仅致力于短期股票的买卖差价,因此我国中小股东在对会计报表审计上存在需求不足,债权人、潜在投资者虽对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需求但苦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各种原因,他们无法依据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因此也存在需求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审计在微观层面上不具备形式上独立性存在的条件,进而影响我国民间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因此我国近几年接连出现丧失审计独立性的典型案例,从而影响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整体的独立性。

站在宏观角度,我们对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分析如下:第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行业自律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省级财政部门的双重领导,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干预较多,不利于行业自律管理,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第二、我国审计市场目前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市场营销学认为买方市场比卖方市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具体到我国审计市场来说,买方市场使得经营者在委托审计及支付审计费用时拥有过多的决定权,公司治

理结构的不健全及相应法律制度的缺位无法制约经营者,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着民间审计的独立性;第三、我国与审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本身不健全,相互之间不乏矛盾之处,并且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规定较少,对刑事、行政责任规定较多,使得因丧失独立性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当事人得不到应有的民事惩罚,刑事、行政处罚也不够严厉,违法成本低廉,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权衡了违法成本和因此获得的收益以及为保持独立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后,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倾向于丧失独立性,结果是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遭到公众的置疑。

三、加强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途径

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通过各种相关制度来体现,因此加强形式上的独立性就离不开与独立性相关的各项制度建设。

第一、加快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促进公司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真正做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将审计委托与付费的权利归还所有者,消除审计人对经营者的经济依赖性,二者之间仅保持审计与被审计的正常关系。

第二、培育健康、旺盛、良好的审计市场需求,改上级或有关部门要求企业审计的被动审计状况为经营者主动要求审计的积极审计状况。

第三、促进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鼓励事务所扩大规模,开展多样化业务,降低对会计报表审计及单一客户的经济依赖。

第四、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上,我们应减少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增强行业在管理形式上的独立性,参考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不断完善的行业管理模式。

第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变目前注册会计师仅注重短期效益的行为。

第六、完善与审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完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民间审计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改变我国目前审计市场状况的一项可行且见效较快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篇

0 引言

我国建立起的职业技能竞赛体制,要求“校校有比赛,层层选拔,国家有大赛”,这是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创新,通过会计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教育部2012年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其中竞赛项目包括如:珠算、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点钞、传票翻打等等。会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肩负着引领职业院校建设发展,推动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重任,是高职教育制度培养、选拔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开展会计技能大赛带来的影响

1.1 通过比赛展现教学成果,发现问题

通过对会计专业各项技能的比赛,各大职业院校关于会计专业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显露出来的。但是通过近几年来的比赛看出,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参赛选手之间在技能与素养上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距,无论是从素养、能力还是心理素质上,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比赛选手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差距尤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发现,都将是我们在教学与实训中改进和创新的重点及难点。

1.2 指导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最近几年以来,各阶层的技能大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直观地表露出会计专业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体现出竞技大赛在各个行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给职业院校关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现在银行行业中也存在着技能比赛,大量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 会计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变化,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不全面,市场细分不明确。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目标市场一直确定为低端领域市场。就目前分析,低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职务资格、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要求,而增多了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加大了对职业道德等软件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除具备基本的学历、会计证书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办公文件处理能力,最好还要具备文员等职务要求。如果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仍停留于证书培养模式的话,就存在了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角度的市场细分不符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中职较为雷同,都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实训,技能要求不太高,且缺乏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缺乏高职特色。具体缺点有: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有误,重理论而轻视实训,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岗位技能的对接;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致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3 教学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测试法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教师一言堂现象较多。而会计专业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若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一方面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新知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黑板、教材,较少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致使专业理论及核算程序等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训,让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2.4 人才评价机制过于传统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四个要素。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机制现存问题主要有:评价主体较少、评价方式较单一、评价内容比较简单、评价标准较为封闭。评价标准局限于校内评价,缺少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较为封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评价标准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职业岗位群的对接等,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若只采用校内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显失客观性。

3 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推动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会计核心竞争能力

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为了使技能竞赛发挥更有效的推动作用,我们就必须对会计的个人能力进行深入透彻的探索与研究。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制定会计教学内容,确立会计人才能力的评价标准,最终制定出更加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会计技能竞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2 强化学生技能,完善教学制度,推动教学改革

近几年,会计竞技大赛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活动,它已经被分为不同层次的比赛,如校内的会计技能大比武、市级的会计技能比赛、省级的会计技能比赛和国家级的会计技能比赛等等。学生通过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种级别的会计竞技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其带给自己的各种乐趣,还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专业知识,而且自己的综合素?|得到了很大幅度地提升。

3.3 丰富竞赛规则,公平公正把握评分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技能大赛,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会计专业人士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制订出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竞赛来交流学习,学习其他优秀学校关于如何开展会计技能辅导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竞赛的规章、细节、内容及评分标准。

3.4 建立良好奖励机制,激发参赛人员热情

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积极调动参赛者热情,还可以保证竞赛持久性和长效性。奖励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对学生如此,对参赛教师亦是如此。对于学生,可以将这种荣誉与其升学、就业挂钩;对于教师,可以与奖金、职称评定相联系,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赛的热情。

3.5 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心理素质问题而导致发挥失常的现象并不少见,因为比赛不仅比的是专业知识,也是比的心理素质,是对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所以,为了避免在竞赛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压力,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及减压能力,使其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真是的成绩,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以平常心去面对比赛中出现的任何状况。另外,在比赛前夕,心理辅导老师有必要对参赛选手进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一定的压力,以便能在比赛时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第6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应作出适当的调整。本文对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会计管理工作 创新途径

一、转变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观念的必要性

(一)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转变

现在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在逐渐加大,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的沟通企业内上下级之间及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工作中的重点,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做好财务信息的汇总,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会计管理工作的战略转变

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只是针对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分析、整理,而现代的中小型企业要发展不能只考虑企业的自身,更要充分参考行业间的状况,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工作应从战略上转变思想,把同行业作为参考信息从中找到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以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确保企业财富的稳定性和企业利益的整体性。现代企业间的竞争的激烈,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建立与倒闭的状况时有发生,企业的决策者面对发展的形势,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企业发展的观念政策,以长期的价值观为企业目标,结合管理理念与财务评价信息等综合的评价方法,促进企业可持续观念的提高。

(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市场导向观念的转变

信息时代,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快,经济环境产生了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出现多种个性化、小批量的产品,企业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及时的进行调整,此时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随着企业的变化而采用新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工作内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

二、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内容的调整

会计管理工作内容的主要关键是决策,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决策是将方式和计算结果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忽略了对于方式运用的环境和计算结果的过程,使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会计管理中采用的是决策评价标准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成本的标准是时代的特征。

现代会计管理的重心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在与未来收益,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条件的综合体现。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发展中应优先考虑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规划、预测与人才的管理相融合,对人才进行适当激励,并对人才资源进行分析和评测,在中小型企业的成本预算中应加入人才的因素,转变只注重生产利益而忽视人才投资的片面行为,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会计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管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企业全面发展的工作,因此在企业运行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企业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存在着风险,企业的风险行为要么是得到巨大的利润,要么是得到巨大的损失。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环节是在企业的经营与投资中利用相应的措施方法,分散和降低甚至是化解风险,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

加强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改变中小型企业认为会计管理工作只是记账的思想,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中小型企业状况也影响着会计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建立良性的企业的运营环境,完善会计管理的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会计管理的工作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制度

在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创新体制和规范是互为相成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体制得到有效的规范,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将企业中的决策与管理分开运行,完善企业制度中的不足,结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采用新的体制方法,利用会计审核工作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验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的合理性,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建立会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建立健全网络财务运行的制度与管理,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对专业的财务人员的规范运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财务软件使会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财务运行氛围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企业的信誉度。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是保证网络财务信息数据真实、安全的关键。在网络财务条件下企业应尤其重视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强化培训尽快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四)充分认识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

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设立专门机构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总之,不同的时期,经济和管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经济环境的不同作出适当的调整。现代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的会计的规章制度,完善会计披露管理工作,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战略方法,从多方面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飞霞,周玮.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认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2]施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商业文化.2007.

第7篇

近年来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履行社会监督职能,对防治众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侵犯股东权益等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因素影响了中小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本文阐述了影响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因素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改善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中小事务所查错纠弊职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中小事务所)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过程中,部分中小事务所存在着审计质量不规范的现象,对市场参与者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加强对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显得尤为紧要。

一、影响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因素

1.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审计工作有着特殊性,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素养,需要通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才能够从事审计工作。但由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注册会计师队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注册会计师供不应求的现象日益显现,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匮乏。截至2016年3月31日,执业注册会计师101448人,与30万名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存在考试报名条件偏低,考试合格率偏低,考试难度大,与司法考试并称“天下第一考”。同时,不合理的年龄结构以及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等,也使得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虽然具有专家行业、智力密集型的特性,但工作强度过大,“五加二”、“白加黑”的加班加点是常有之事,行业内“疲劳死”、“压力过大跳楼”的报道也时有发生。在这种资格金贵、人员匮乏、劳动强度过大的对面,是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的不对等。这些都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流失、高素质人才匮乏、消极工作影响执业质量。尤其是中小事务所又很难像大型事务所那样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已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动到大型事务所或其他行业中去,人员缺乏和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更为严重。

2.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承接审计业务的重要机构,自身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生存压力以及委托人不同等方面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小事务所而言,由于自身规模不大,内部治理基础薄弱,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使得审计总体质量不高。同时,我国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多种并存,有特殊普通合伙、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承担的责任又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中小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往往采取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或是“夫妻店、兄弟铺、姐妹行”式的普通合伙企业,这就使得部分中小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往往趋利,而忽视执业风险。特别是实务中有的事务所采用专业人士受托代持股份方式来投资创办专业机构,追逐利益成为投资人的唯一目的,严重扰乱了事务所行业的次序。另一方面,中小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鉴证业务,市场狭窄,竞争激烈。尤其是2014年后企业年检审计、验资业务市场大幅缩水,中小事务所在面临生存压力时,往往被迫以牺牲执业质量为代价低价承接业务。平心而论,企业对于审计报告的需求并非自愿,仅仅出于让企业报表合法合规的目的,而政府部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才是审计报告的真正需求者。企业作为委托人,往往只注重价格收费而不要求报告质量,导致招投标中“价低者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过度压价竞争,就只能牺牲审计质量。中小事务所在市场中的被动地位,缺乏话语权,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都影响着执业质量,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被审计单位的影响。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工作的对象,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审计质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主观方面,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对于中小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对于中小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而不合理、不完善的治理结构往往会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企图利用对会计信息的操作,为单位的正常运营获取非正常的利润的经济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使得审计出现失真的现象。客观方面,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中小事务所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促进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升,能够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工作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加强本单位自身的管理质量而采取的,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实际工作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发展水平以及状况等存在很多差异,致使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情况千差万别。被审计单位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往往可以加强对自身财务状况以及会计信息等方面的监督,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为中小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如果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就会导致单位运营中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信性,不能够科学有效的把自身的运营状况如实的反映出来,使得中小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之时,不能够如实的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使得最终的审计工作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二、改善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

1.优化执业环境、引导行业科学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和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机构,应发挥其积极的组织、服务、管理、协调等职能,加强行业建设、优化执业环境、引导行业科学发展。

(1)加强对中小事务所发展的指导,引导中小事务所做好市场定位,积极引导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

(2)鼓励中小事务所拓展业务领域,制定更多专项业务指引,指导中小事务所新业务的承接。

(3)提供人才培训和专业辅导服务,支持中小事务所提升业务技能,尤其是加强对中小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的指导,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并在审计程序及电子化审计辅助工具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的技术支持力度。

(4)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法律完善,加快《注册会计师法》全面修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对个人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作出限制性规定。

(5)整治行业次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遏制低价竞争,纠正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6)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建立以周期性检查为基础、防范系统风险为核心、体现独立监管要求的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体系,保证行业执业质量,维护行业社会形象和公众利益。

(7)推进诚信建设,建立“以人为本、诚信为先”的行业文化,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执业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引导会员签署诚信自律公约、开展诚信宣誓,加强行业诚信文化构建,打造讲诚信、比诚信、学诚信、树诚信的文化氛围。

2.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多元化、规模化经营。在行业环境优化之外,广大中小事务所更要练好内功,提升自己,占据市场主动地位,掌握话语权,才能提高收费,保证执业质量。

(1)培养业务骨干、提升业务技能。审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中小事务所审计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中小事务所要对内部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并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中小事务所要加强人才培养,创造育人、留人、用人的良好机制。稳定而优秀的员工队伍,是累积经验、提升质量的保证,也是传承知识、培育新人的基础。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从国际经验看,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正从经济鉴证向价值管理转变,从合规性治理向经营性治理和风险管理转变。广大中小事务所应当充分了解、挖掘、培育特定客户群和特定市场需求,在特定领域针对特定客户更加深入地拓展新业务。尤其是在目前审计鉴证业务市场变窄的现状,中小事务所更应把业务积极拓展到咨询业务上来,只有业务的多元化或者把专业做精做专,中小事务所才能占据市场主动地位,掌握话语权,避免低价竞争,保证执业质量。

(3)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内部结构。很多中小事务所由于规模不大,人员配备不完善,部门设置不健全,三级复核无法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无法保证。规模化经营可以使人员配备齐全、部门设置全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考核机制、推行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降低经营成本,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严格遵循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强化风险管控。

3.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事务所的被审计单位,是中小事务所的业务合作伙伴和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事务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会主观上影响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内部控制不健全会客观上影响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只有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追求合法的经营利润,才能杜绝中小事务所审计失真的诱因。只有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真实规范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中小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中小事务所是中小企业值得信赖的业务顾问和合作伙伴,往往既是企业信息披露的独立鉴证者,又是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加强内部控制的专业服务者。在日常合作中,中小事务所通过充分发挥其“智囊团”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提升其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即扩展了自身业务增加收入,又为保证审计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重重风险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1.总体市场因素分析

(1)市场需求。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并从中获得收入去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即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大小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提升,那么企业的经营状况必然会越发良好,反之则会导致恶化。此时,企业要么转产或重组,要么宣告破产;

(2)行业增长率。一个行业的前景与机遇是从行业增长率来判断的,较高的行业增长率意味着会有更好的前景与更多的机会。当然,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那么受此影响,对于行业增长率的判定,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应该看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对整个战略规划阶段的市场增长进行预测;

(3)周期性因素。商业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季节性因素等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些周期性因素。企业如果不能对所处时期的环境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制定的财务战略不正确,无法及时应对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财务风险。

2.行业的竞争结构因素——五种竞争力量

虽然评价一个行业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是总体市场因素,但这却无法提供关于行业竞争结构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营决策时能否对这方面信息做出正确分析,影响着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如(图1)所示,决定企业产品的成本、价格和投资,决定行业的长期盈利水平的五种竞争力量(沈妮,2006)。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

1.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1)资金的预算管理的加强。财务部门应编制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的资金预算计划。企业通过制定年度资金预算,能够明确公司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便于公司日常的资金控制,避免发生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盲目贷款和不合理存款等行为。

(2)资产流动性的保持和提高。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资产规模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特殊情况下资产的流动性也可以采取措施相对提高。在筹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资本负债来达到提高使用资金的效率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但是需要企业谨慎合理的选择资金筹集的渠道,对筹集来的资金也要合理安排和运用;在投资管理方面,要对投资的方案的是否切实可行加强研究,保证合理使用筹集的资金,避免非理性投资,使资金的使用能够投资到可行性较大的方案上;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3)经营风险的降低。为了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降低企业的各类成本和费用,最大程度上节约开支。厉行节约,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加以严格控制,可以将一些无效的生产线关闭、对外采购适度减少、削减各种行政管理费用等。其次,企业还可通过增加销售额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降低经营风险,从而走出财务困境。此外,适度的裁员和裁并亏损部门也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

2.完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

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是企业财务风险信息系的三个环节。

(1)信息收集。原始信息收集和反馈信息收集是信息收集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原始信息收集除了要对接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之外,还应该将信贷政策、税收法规和监管法规的变化与走向等外部信息纳入收集范畴。反馈信息则主要包含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阶段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实际起到的效果、反映出的问题和相关各方的反应等方面。

(2)信息处理,是指分类整理、综合分析和评判所收集的信息,为形成或修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它转化信息收集环节收集的原始信息和反馈信息为财务风险管理相应阶段可供利用的信息,为公司规划、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3)信息,是指将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者财务风险现状及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或传递给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发言人和企业网站信息是两种常见的形式。信息的及时对外能够更好地加强企业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企业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上述措施是对财务风险的定性分析,但是财务风险的防范除了定性分析之外,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的出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对财务风险的定量分析。

第9篇

独立性是审计理论的基石,是审计执业的灵魂,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取信于公众的首要条件。

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五条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当考虑其自身能力和能否保持独立性,并按照本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指明:独立是客观、公正的前提。独立性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可见,审计的独立性是开展审计业务的前提,是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

一、独立审计市场需求不足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方面是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为了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或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应付上市公告、政府监管以及应付年检、贷款、纳税等对企业强制审计的要求。这种基于需要,不得已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的状况使企业认为社会审计的作用不大,不愿接受审计,形成潜在的需求空缺或不足。

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主管部门对报表信息的特定要求与财务处理规定的判断标准容易存在差异,难以与注册会计师查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意见达成一致,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极易丧失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动力,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不强,执业质量不高。

二、审计关系失衡对独立性的影响

独立审计是受托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机构三者之间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公司管理当局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公司管理当局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即管理当局聘请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之间的审计关系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并对公司管理当局有经济依赖性,必然从根本上破坏审计的平衡关系。

三、会计师事务所经营弊端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会计师事务所经营不独立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独立审计与国家审计相比,它应完全处于中立的地位,只受法律约束不受行政干预、不代表任何所有权人和其他经济关系利益的社会审计组织。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形式上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的状态。一方面权力主体有意或无意地干预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和独立审计市场的基本秩序,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很难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期望依赖有关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力去分割独立审计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屈从权力主体的压力而不再保持独立性。在独立审计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审计缺乏应有的客观公允性。

(二)审计收费的随意性和依赖性的影响

只有按规定的标准公开收费,杜绝或有收费,才能够保持审计独立性。目前,每一份审计报告都是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讨价、还价的结果,委托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购买“审计”,注册会计师则为获取利益而承担风险进而丧失独立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客户,不惜降低审计收费,从而导致审计独立性丧失。

(三)非审计服务的影响

非审计服务的高额收费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一方面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收入比较可观,而审计服务的收入相对较低,事务所由于害怕失去非审计服务所带来的利益,作为妥协有可能在财务审计方面网开一面,在收取高额非审计服务费的情况下,事务所是很难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的;另一方面当非审计服务的收费超过审计服务的收费时,便会在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市场竞争,造成审计服务竞争力趋弱,对审计服务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四)注册会计师个人与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独立于客户公司及其母公司、子公司以及联营、合营企业。如果注册会计师个人与客户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一旦注册会计师与客户有着某种财务利益上的牵连,就有可能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这是产生独立性风险的因素之一。

四、行业监管不力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目前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纪行为,监管部门主要采取警告、暂停执业、撤销等行政方式,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几乎没有。这种单一的处罚手段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纵容了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增加了执业风险,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保持独立客观的自制力。

五、针对目前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管理者要把审计同自身利益结合起来

国有股份公司管理者缺位现象亟待改善,只有真正的国有管理者把自身利益需要同对审计的需求结合起来,才会有真正的审计需求市场。公司管理者要把独立审计作为改善自身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真正地从内在要求上需要审计的监管,堵塞自身的漏洞。

(二)深化企业改革,切实规范政府对法定业务的需求,改善审计关系,理顺审计需求秩序,给事务所以真正的经营自,从根本上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三)改善事务所的经营现状

适当控制公司管理当局的权力,防止注册会计师受管理人员左右,从而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防范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规范审计收费,按规定的标准公开收费,杜绝或有收费。对某些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下降的、特定的非审计服务应当禁止。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股东的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股东在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涉及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则该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接受对该客户的审计和其他鉴定业务;会计师事务所的一般职员,如果在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涉及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应当回避。

(四)规范监督机制

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深化,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迅速崛起,呈现出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有一批大而强的事务所为之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会计公司“走进来”抢占国内市场,国内所“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会计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日趋激烈。面对企业发展规模化、市场需求多元化、会计服务国际化的现实,做大做强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适应市场需求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一、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对于什么是大,什么是强,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具体的标准。笔者个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大”即“规模大”,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辐射的地域广,市场占有率高;二是不同类型的大客户多;三是业务收入高;四是注册会计师人数多,下属分支机构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即“水平高”,具体也应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素质高,其中包括管理能力强、开拓市场能力强、创新力强、专业胜任能力强;二是内部治理机制完善,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内部管理;三是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强;四是事务所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先做强,才有大的基础,才可能做大,做大是做强的目的。

二、强强联合和完善内部治理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一)强强联合有利于迅速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大做强,实行强强联合的合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国际“四大”会计公司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系经过无数次的合并。事务所之间实行强强联合的合并有利于会计师迅速做大做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成为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联系所以及在国外设立代表处等形式不断扩大规模。通过合并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吸收更多人才、增加分支机构数量,取得更多业务资格、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收入规模,提升市场占有力,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最近一个时期,不少事务所正在探索做大做强的道路,积极寻求联合、合并,这一新的动向充分表明行业做大做强的内在愿望,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时度势,积极支持各地和事务所在做大做强中的有益实践。目前,四川已有君和公诚信的成功联合,也有几家已成为北京等综合性大所的分支机构,运转情况都还不错。四川省注协将进一步加紧工作,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积极推动做大做强的实施工作,推动和引导事务所做大做强工作向更加良性、理智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内部治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主要就是要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有效、公开透明和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以提高事务所的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它是事务所健康运转和稳步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说,内部治理是否完善对事务所是否能做大做强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大有可为。

(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事务所强强合并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协调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虽然不搞“拉郎配”,但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信息、牵线搭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沟通会等形式,积极促成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为事务所合并提供便利。

(二)建立行业权威数据库,宣传大所强所形象

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对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领军人才人数、审计业绩、荣誉、注册会计师文化程度、年龄等全方位信息建立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做到数据绝对权威,按照权威数据库的数据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排位,对大所强所形象进行公开展示,从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做大做强。

(三)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加强继续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与机制,大力培养行业后备队伍,为事务所做大做强培养和积累人才资源。其中主要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很强的英语能力、能承担大型国际业务的“国际型”高级专业人才。

(四)指导事务所完善内部治理

1.规范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按照中注协颁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章程协议范本对事务所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运行,主任会计师的权责,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加入与退出以及出资与股权转让等进行规范,建立风险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有效、公开透明、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形成以章程(合伙协议)为核心的完善的内部决策和管理制度体系以及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的管理氛围。通过制定事务所内部治理规范体系,事务所以“人合、知合”为特征的内部管理机构、决策程序与机制、业务标准与规程、风险控制责任、执业网络行政管理与控制规程、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员工培训政策、合伙人(股东)薪酬政策、客户管理政策和收费政策等提供全面指导。

2.指导事务所规范内部管理

规范事务所内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其中要重点规范事务所与员工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劳动和专业价值,充分发挥专业和知识在事务所内部决策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合理规范和有效协调事务所股东(合伙人)之间、股东(合伙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以及其他各相关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事务所各层次治理机构的职能作用,保障事务所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规范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要求和事务所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与控制。

3.引导事务所加强合伙文化建设

支持和引导事务所加强合伙文化建设,倡导和树立合作精神、全局视野、责任意识、包容胸怀和平等心态,积极树立“人合、事合、心合、志合”的事务所治理理念,推动形成诚信、合作、平等、协商的事务所合伙文化,进一步塑造、提升事务所品牌形象。

(五)充分发挥协调与行业自律作用,改善行业执业环境

1.协调资格林立状况,促进会员通畅执业

资格林立,门坎太多,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为此,作为行业协会,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尽量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二道门坎,尽力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开展业务做好协调工作。

2.协调境外组织机构,为国内事务所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1)深化执业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实现执业准则国际趋同的等效认同。加快与包括欧盟、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在内的会计职业组织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沟通和谈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技术条件。(2)加强与境外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以及在境外开拓市场方面实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质的认同。(3)支持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建立境外代表处,发展国际成员所、联系所以及加入国际网络等方式,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开辟和拓展国际市场。

3.有效打击假冒行为

要求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均必须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刻制上网章,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所有业务报告,除加盖上网章外,还均需粘贴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制并上网可供社会公众查询的防伪标识,有效打击假冒事务所出具报告的行为。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对全省事务所验资报告实行防伪标识管理。凡在四川省从事验资业务的事务所及分所对外出具的验资报告,都必须在报告正页右上角显著位置粘贴由四川省注协统一印制的防伪标识。

4.强力遏制降价竞争

降价竞争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大顽疾,必须下大力气强力制止。对严重降价竞争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进行准确界定,并制定一个刚性、科学、切实可行的办法,对降价竞争行为予以强力制止,对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全省所有事务所收费均须严格按照四川省物价局规定的标准征收,低于收费标准80%的,属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四川省注协将对其进行行业惩戒。

5.拒绝入库,规范招标

协会应号召全体事务所反对任何形式的“入库”行为,而只由协会建立权威数据库,协会的权威数据中应对所有的事务所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事务所承担不同规模的业务,各单位在招标时,可直接在协会权威数据库的相应类型中选取,择优聘请。

6.完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进一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参加执业责任保险,为事务所办理执业责任保险提供便利和必要的帮助,降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责任。

第11篇

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问题

 

《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要之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即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式的形成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群,即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提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从而形成由“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行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构建新的培养目标”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正确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的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没有或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参加工作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会计教育部门因为学生不能就业而简单的判断会计专业面临“萎缩”局面,要减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而市场中却呈现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中就业?这里就突出一个应用型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要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这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专门针对会计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重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前提。

(一)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因素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2)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它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3)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建立和优化了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调整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直接的传递者。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人,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一是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二,是实施会计教育行为的结晶。考虑和研究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首先可以使社会得到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可使学校实施的教育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使没有眼前的经济效益,也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物质资源的一个概念,同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经济体制改革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和研究解决的问题。A、高中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与如何将培养出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社会是基本的定位,要想推向社会,其方式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校的培养行为转变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行为,例如由学校招生实施教育,接受教育结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一行为转变为企业定人才类型、人才规格、数量,委托学校招生和教育的“定单式”教育行为或过程。B、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其培养的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如何提高被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拓被教育者的专业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完善是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有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受者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由于用人部门或单位所需的人才和正在拥有的人才产生差距而急需改善人才状况所造成的。

(3)只有完全摒弃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培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途径。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或干脆转变为企业办学校,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思路,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经济活动、经济信息提供的主体,其培养行为的市场依赖性将会更强,例如,现有经济发展条件所需的“收银员”与计算机技术普及前需要的“收银员”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改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活动平台。加入WTO后,会计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会计人才作为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市场将由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引向国际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从而对作为生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国际办学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大量国外的办学机构涌入我国,都来争先恐后地分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形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形成了压力。国外的办学机构有着与我国培养目标与模式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着与中国教育机构不同的吸引力。还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知识,都会为我国本土化的会计教育带来冲击。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跨国界的转变。外国的办学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办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同时,外国的学生也可以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到国外去,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真正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培养问题相结合,便会得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接受教育(学历教育、后续教育)最终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能将理论付诸于时间;同时又能将实践转化为理论。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三)按人才类型确定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才分为四大类,即学术性、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我们将从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人才的分类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三类:即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分别具备不同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试图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别描述:

 

人才类型

 特点

 职称层次

 会计教育层次

 

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具有将各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高级会计师

 硕士研究生

 

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工作

 中级会计师

 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技能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

 初级会计师

 中专教育,短期培训

 

 

1、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2、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性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和探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模型”最初本意是用实物做模的方法。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例如数学模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一词。例如方法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本课题研究和探讨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个模式不但兼容实物与形式,而且将实物和形式动态化,是一个与人才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同时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指定路径。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分析

1、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提出来并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指导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良好运行的培养模式能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去,并通过培养活动实现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构建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运用

 

培养活动

(教学活动)

 

实现

 

 

 

 

 

 

 

2、培养模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系统化、秩序化。目标是岸,模式是航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是舵手,三者缺一不可。在培养模式的规范下,培养活动在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发挥自由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成达到的不同目标。

3、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髓。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活动的教育行为就犹如只有躯壳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枢环节,连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培养模式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教育的目的性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产生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将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目的。而培养模式中完全渗透着教育的目的。

(2)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特性。社会、学校、学生都将成为培养模式中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模式的内涵中要体现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第12篇

一、对高职专业进行预警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专业的设置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主要表现如下:

1.与本科专业存在重复,专业定位不强。高职的专业设置从名称、专业教材和任课的教师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存在着雷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的名称虽然进行了改变,但是实际学生采纳的教材和本科之间的差异性较小,有的高职教材虽然名称变化了,而编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本科教材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本科教材完整、严谨。任课的教师在企业的实践上不足,在专业教授的方式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双师型人才难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的需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难以和本科生进行竞争,只能够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职位的迁移性不强。在毕业时难以对专业的需求变化作出较灵活的适应。另外一方面,高职类院校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和其他院校存在着雷同,没有特色。在大专业存在人员需求饱和的状态下,对特色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依旧难以得到满足。

2.过度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应对需求变化灵活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学校特色,吸引生源,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花在就业和专业发展调研上的精力却不足,因此,导致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培养后,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还有的是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有的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而业率不高。

我国部分高职专业设置上,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上海等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人才的可迁移性的变化能力。存在过度地关注具体的企业需求,而对行业的整体变化不做具体分析的问题,因此,某种程度上存在未来行业变化。职业的迁移能力和其他企业的适应性。

3.专业走向、学生选择及就业存在时滞问题。部分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的选择缺乏匹配。将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专业测评内容的同时,通常难以全面考虑到时间的滞后性,在三年的培养期内,产业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情况变化。在对专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的需求进行的预测往往难以在毕业时保持相应的匹配。

以上问题直接制约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因此,需要在分析制约高职专业的发展因素基础上,进行构建高职专业预警指标。

二、高职专业预警指标分析

影响高职专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发展的趋势、岗位的就业状态是对高职专业设置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指标。

1.行业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的兴衰变化,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专业的设置和行业的需求具有直接的联系。行业发展的产业链条的长短变化,以及产业的升级换代的速度,都会左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职业发展变化趋势。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趋向性,在职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都会影响到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职业的行业的迁移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

3.岗位的就业状态。岗位的就业状态是对专业市场的需求的直接预警,需要高估关注就业的形势同时,来对影响就业的动态进行深入分析。现在高职学校在紧跟就业的形式,但是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不足。

三、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的建立

1.根据行业发展来确定专业走向。行业发展的情况,决定了未来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要求。在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需求变化是直接制约行业发展的要素。因此,在确定专业的走向时,除了兼顾目前的市场需求状态,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上深度研究未来的行业发展动向,来确定未来的大专业走向,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调节短期的专业设置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来的专业不因短期的需求变化出现调整的失误。

2.关注热门专业的同时更要多关注冷门专业的供求走向。目前市场的人才需求在鼓吹人才需求的热门专业,让很多学校跟风进行热门专业设置。反而对短期内处于冷门状态的专业大家竞相限制,而导致在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出现热门专业供应过剩,出现难就业状态;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因为供应不足,出现容易就业的反差。因此,学校要在关注热门专业的时候,要严格控制热门专业的人数和方向,要做到少而精,避开和其他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之处。对冷门专业的需求量关注的同时,需要关注企业对冷门专业的新需求,使得冷门专业的设置在延续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产业成熟性的同时有所创新。比如现在江苏省对冷门的电焊工的需求处于较旺的状态。那么学校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原有专业设置情况,并结合江苏的产业发展,来设定自己的电焊类专业。

3.招生的预警系统启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校的预期有关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和考生的选择有关。许多需求过剩的专业,比如会计,学校预期限制招收数量的同时,考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依旧选择。所以出现了专业人才供应过剩的情况难以控制。因此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将行业的需求状况信息作为主要的宣传点。引导考生正确对待专业选择。同时学校也要尽可能地将专业选择在入学一年后启动,提前进行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从实际企业需求的状况中来了解专业的发展。此外鼓励多专业的修学机制,为以后的社会需求拓展自己的能力,规避单一专业需求不佳带给学生的就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