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时间:2023-09-06 17:0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第1篇

一、旅游地产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旅游地产,但对于旅游地产的概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旅游地产是以特色景点为依托的地产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体,两者互为借力。既具有旅游的广泛性、综合性与参与性的特点,又具有地产的耐用性、投资大量性以及保值增值趋势等特点。

(二)类型

从理论上说,旅游地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旅游住宅地产。

本文研究的“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是一个集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

二、“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概述

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总规划面积近6万方,整合精品温泉度假酒店、民族文化博物馆、超大湿地景观公园等稀缺旅游度假资源,业态覆盖高端企业会馆、旅游商品零售、主题餐饮酒吧、休闲娱乐街区、艺术文化长廊等。打造融汇会馆、海派、民族等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魅力景观,旨在突破贵州传统商业形态,引入风靡世界的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商业模式,创造贵州财富新奇迹。

三、“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SWOT分析

SWOT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它为项目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正确的决策依据。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势(weaknesses),O代表机会(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threats)。

(一)“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的S

1.经营模式。“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至始至终执行着以旅游商业地产为核心,打造差异化旅游景点以及旅游度假胜地的经营模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商业街区,街区上各种商铺应有尽有。从“吃”来看,各种以贵州菜为主的特色美食店遍布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从“住”来看,有着“古代客栈”式酒店,西式浪漫情侣酒店,高端豪华酒店,也有着以体现贵州民族元素为特色的主题酒店;从“行”来看,无论是东西阡陌还是南北小巷,游客都可以骑着自行车或是步行徜徉其中;从“游”来看,随处体现着贵州苗族经典文化、屯堡文化以及会馆文化等人文文化,同时还有大型湿地景观公园等自然风光;从“购”来看,各种特色旅游商品琳琅满目,且不乏有乡村旅游商品,甚至是非物质文化类旅游商品;最后从“娱”来看,小镇上开发的时尚酒吧街以及滨湖广场等是供游客娱乐放松的好地方。

2.项目选址。无论是对于房地产业的繁荣还是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旅游地产项目的选址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宏观上要考虑区域经济、产业政策,旅游资源等因素;微观上则要考虑土地属性、开发状况、周边环境等因素。“时光贵州”项目的选址就把握得十分好。该项目的选址位于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以西的清镇市,在著名旅游景区百花湖和红枫湖之间,地理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该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该地段的地价也比中心城区要低,整合了各种资源的“时光贵州”小镇极具发展潜力和优势,升值空间不可估量。

(二)“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的W

1.风险规避项目少。旅游地产项目具有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因此具有很高的风险。“时光贵州”在筹备期已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在进入营运期后,仍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项目的后期续建工程、宣传推广等方面。在主营业务方面,该项目主要是以销售商铺地产为主,显然仅这一项业务是无法保证整个项目多年运营,所以应在保证强化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开发相关产业多元化。

2.配套实施不完善。该项目中,各类商铺、酒店、景区景点很多,但作为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在周边逐渐兴起的高档住宅楼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整个地产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例如居民服务站、医院、各大银行,小学以及公交线路多元化都应该被提上日程。

(三)“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的O

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可谓是风生水起,进入大旅游发展时期。贵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无论是黄果树大瀑布,荔波大小七孔旅游景区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游客。如今的贵州旅游更加注重挖掘旅游品质和精神内涵,“时光贵州”就融入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相信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下,“时光贵州”定能抓住契机,迎来国内外更广阔的客源市场。

(四)“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的T

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暂停新开工建设主体公园项目的通知》,到2016年国土资源部表示全国各地将停止审批别墅类供地和办理相关用地手续,我们看到,由于各大银行放贷的收紧,可能造成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发生,而老百姓由于购房首付比例的提升以及贷款利率的提高,购房意愿也在逐年减少。除此之外,国家对房地产土地的严格限制都导致了现在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所以,“时光贵州”旅游地产项目如何借用旅游项目的性质让该地产项目保价增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第2篇

信息化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是智慧旅游的根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在线旅游企业与传统旅游企业融合互补,协力进行旅游经营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传统旅游企业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创新升级。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讲,它包含的内容有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工程、景区电子门票工程、景区流量实时统计工程、景区应急管理、景区紧急救援工程、景区多媒体展示、网络虚拟旅游工程、景区自助导游工程和景区游客互动工程等。

提升信息化有利于带来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行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提高旅游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质量问题,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实时管理和事前预测转变。2015年9月20日,“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是国家旅游局首次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大型旅游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具备旅游公共信息与资讯、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全国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与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等5大战略功能。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大数据的理念与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监督完善市场秩序。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采集与旅游企业服务情况相关的信息(比如游客评价等),并通过多种渠道,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数据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可向游客、监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开放。游客可从该系统获取各旅游企业的诚信度、投诉数量和投诉原因,为制定出游、出行计划提供决策参考。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了解各旅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游客评价,为奖惩相关企业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各项监管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旅游企业而言更是一面镜子,企业从中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信用状况,还可以了解行业信息和游客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相关监管部门十分重视完善旅游行业市场秩序。2015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依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遵循“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重点治理旅游市场欺行霸市、垄断市场、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偷税漏税、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违法行为,通过约谈企业、网上举报、重点查办、明查暗访、媒体曝光等系列“组合拳”,有效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打造游客消费征信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它要针对交易双方。我们不仅要建立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针对游客的信用体系。有时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旅游企业造成的,而与游客的不当行为相关。游客行为的失范同样会降低旅游服务的质量与体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那些留在景区上的“XXX到此一游”的字迹,以及随地乱扔垃圾。

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征信系统关联起来。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该文件第六条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游客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三起不文明行为的4名当事人上榜,涉及到的具体不文明行为是大闹航班、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雕塑照相。当事人的档案号、姓名、性别、籍贯和不文明行为的事由等在内的不良记录,将根据不文明行为情节及影响程度的不同,被保留2年到10年不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问询中心,还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保障“旅游+互联网”基础条件。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宾馆无线网络全覆盖。

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力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解决旅游业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旅游厕所问题为例,管理缺位是致使厕所成为旅游业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原因之一。借鉴国外经验,恰当引入商业力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德国认为采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公共厕所,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上的不足,还可以推进公厕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上的创新。德国的瓦尔公司向柏林市政府免费提供公厕设施,回报是获得这些厕所墙体广告的经营权。由于这些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设施先进,而且设计上也颇有创意,很多游客都喜欢用瓦尔公司的厕所。凭借积聚起的人气优势,瓦尔公司的公共厕所获得过香奈尔、苹果等多家知名品牌的广告投放,每年盈利几千万欧元。

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颇为讲求创新的行业,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所追求的也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而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我国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度假旅游对产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和体验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观光旅游资源丰富,但休闲度假资源和产品不足。比如我国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但是做好滨海度假旅游的地方不超过10个。由于度假产品不足,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国外度假旅游,还有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各大景区进行观光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一到“黄金周”各大景区人山人海的“爆场”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度假旅游产品资源的不足。为了应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国家将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并将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健康旅游和邮轮经济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高速度、高标准、高要求形成了很大的优秀旅游人才缺口。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曾表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1350万左右,今后几年将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但目前每年30万不到的毕业生显然供不应求。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常常需要“三班倒”和节假日工作,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更加剧了行业供需缺口。

发展智慧旅游需要紧跟“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新特点、新趋势,针对性地打造好人才队伍。智慧旅游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更要追求创新,才能满足需要。国家旅游局已经决定组织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资助10000余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研究型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人才项目。

各地也可以针对自身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培养旅游人才。热门旅游城市苏州也面临缺少旅游人才的问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臧其林认为,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由苏州本地院校担当最主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紧缺状况,寄希望大面积从外地引进人才并不现实,也是因为旅游业要求从业者更了解当地,对当地文化历史有感情的特殊性。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晋就业者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在方向上,也要改变绝大多数只限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大专业的现状,丰富专业方向,以适应苏州旅游发展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适应新特点,建立新标准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两大变局,一是正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度假旅游为主转变,二是从以线下旅游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先前关于旅游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等,多是针对观光旅游、线下旅游而制定,比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管理条例、A级景区评定标准和酒店星级标准等。置身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局,可以针对新特点建立新标准。另外不仅要建立好标准,还要实施好标准,不能仅仅让标准停留在纸上,而要体现在行业实践中。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标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编制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分为4级指标: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平安、诚信、服务、智能和宜游;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42项;四级指标237项。

充分发挥乡村的旅游潜力

利用“互联网+”发展好乡村旅游,通过旅游让一些贫困的乡村脱贫致富。这需要做好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搭建好基础设施。“互联网+乡村”旅游要具体结合各地独有资源与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旅游。在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游客服务的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服务业工作会议及全县经济发展大会精神,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重点,加快提升壮大重点行业,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落实工作推进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二、发展目标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提供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8%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6%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

牵头部门:县旅委

围绕建设“休闲经济先行区”的总目标,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旅游功能,积极培育旅游精品,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休闲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门票收入9000万元,分别增长10%、27%、6%。

1.促进项目推进管理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依据县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重点乡镇休闲项目专项规划。完善旅游发展总公司的统筹招商职能,建立休闲旅游资源数据库,对全县休闲旅游招商项目实行前置预审、定位包装、监管评估的整体招商制度,着力引进高端旅游休闲新业态项目。加强项目督查服务,完善项目领办制,全力推进重点休闲项目建设,确保丰华、大场坪、浙商论坛、香溢、中南二期等在建项目进度明显,力争天使乐园、竹博园东扩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有新突破。(责任部门:县旅委、县发改委)

2.促进品牌引领整体营销。深入建设休闲经济先行区,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完善景区投入和管理机制,实施“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品牌工程。培育发展精品示范项目,创建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创建2个休闲农庄。健全完善“中国美丽乡村”世博旅游体验示范点线路和产品,推出5条以上世博精品旅游专线,实现世博期间接待沪杭游客180万人次。实施旅游商品统一品牌营销战略,建立“政府+企业”资金拼盘营销机制,吸引更多都市游客深度体验“美丽乡村游”、“美丽竹海游”。(责任部门:县旅委、县农办)

3.促进旅游行业品质提升。实施饭店“创降”机制,支持实力强、规模大、服务好的饭店创星级,全年新增1至2家饭店上三星或四星。对一些星级饭店降低服务标准的,实行“降星”或“摘星”处理。开展品质旅行社评定活动,全年申报评定1至2家三星级品质旅行社。强化农家乐三级管理体制,把好前置审批入口关,严格实施服务中心、工作站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研究制定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优惠鼓励政策,扶持培育一批集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创建若干家旅游商品示范购物点,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商品展览会和优秀旅游商品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县旅委)

(二)推动现代商贸业做大做强

牵头部门:县经贸委

以“促消费、拓市场、抓提升、惠民生”为主线,以创新新型业态、提升专业市场和改造传统流通行业为重点,全力推进全县商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1.提升商贸区集聚程度。编制实施县城商贸区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商贸集聚区建设,着力引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商业广场、商业城。注重新一轮商业街区的特色定位,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土特产一条街、艺术品一条街、饮茶休闲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等主题商业街区。培育发展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建设一批商品集散功能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半径大的区域性大市场。扶持竹艺商贸城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加快推进家博园市场建设。(责任部门:县规划与建设局、县经贸委、县工商局)

2.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以信息化、标准化为目标,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商贸优强企业、培育一批商贸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商贸品牌企业、培育一批商贸外向型企业、培育一批商贸信息化企业。鼓励商贸流通大企业发挥品牌、信息、配送、管理等比较优势,通过参股、兼并、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各类中小商贸企业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责任部门:县经贸委、县供销社、县工商局)

3.拓展现代商贸新业态。规范各类大型超市有序发展,积极发展便利店、专卖店、折扣店、网购店等特色购物服务。推动连锁经营向餐饮、家电、医疗、通讯、报刊等多领域发展,拓展连锁经营覆盖领域。深入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便利店”工程,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引导城区商贸龙头企业在全县所有乡镇延伸连锁经营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支持“公司+农户”生产经营一体化生产流通组织发展。加大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责任部门:县经贸委、县供销社、县工商局)

(三)强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牵头部门:县交通局

以培育龙头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物流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全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货物周转量增长3%以上。

1.加大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制定龙头物流企业培育条件和认定标准,分类择优加以培育扶持,建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物流企业成立紧密合作的物流联盟,加强业务合作。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推动物流龙头企业应用先进物流设施设备、组织运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川达物流、鑫诚物流等我县规模型物流企业,培育2家1万吨以上水运物流企业。(责任部门:县交通局、县发改委)

2.着力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口岸、海关等部门以及协会、其他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物流企业特别是龙头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物流通用软件推广使用力度,大幅提高专业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园区建设或管理服务机构为主体,分别建立各自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物流信息新技术应用,通过引导支持龙头物流企业加快利用物流新技术和设备,逐步达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责任部门: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

3.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和整合小件快运、客货运站(场)货物联托运等社会资源,引导我县城乡物流配送企业加大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增加配送网点和配送线路。积极开展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逐步拓展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货运量和营业额,进一步优化资源和提高城乡物流配送企业知名度。(责任部门:县交通局、县邮政局)

4.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杭长高速二期(段)项目建设,启动13省道青临线、晓南线、晓于线等改建工程,完成04省道彭泗线拓宽工程,完成续建项目县道霞大线(二期)、梅溪新大桥工程建设及刘彭线、港口至大竹海项目的路基工程;加快申嘉湖高速西延工程、11省道绕城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农村联网公路60公里。开展现代物流园区前期工作,力争完成2个货运站建设。(责任部门:县交通局、县发改委)

(四)合力推动文化创意业发展

牵头部门:县文广新局

以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艺术服务为重点,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新发展文化创意企业10家以上。

1.发展各类文化产业主体。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业,推动报业在图书、报纸、期刊、电子、网络等领域内多元化经营;创新广播影视经营模式,大力开发广播影视衍生产品市场,加快推进有线数字市场业务开发。拓展区域合作和集约化经营,培育书画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业,大力发展竹雕、竹刻、竹编等工艺精湛的竹艺术品。制定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培育创意设计、蓝海温泉、良朋文体、鄣吴扇业等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责任部门:县文广新局、县新闻宣传中心、县广电台)

2.促进相关文化行业发展。大力开发体育产品和服务,加快竞技表演、健身娱乐、休闲体育等发展。着力发展教育培训业,依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机构,制定并实施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培养各类职业适用技术人才。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大力开发茶文化、竹文化、孝文化、农家乐等地方特色休闲旅游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发展潜力和一定规模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食品和日用品生产企业,培育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责任部门:县文广新局、县经贸委、县教育局、县旅委、县体育局)

3.加快文化创意载体建设。积极打造引领、辐射、带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推进“六业六园”平台规划和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中国()生态博物馆、昌硕文化艺术园、地域民俗展示馆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产业招商为突破口,创意活动为载体,整合提升为抓手,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建设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创业团队。(责任部门:县文广新局、县科技局、县招商局、县人事局、县体育局、县广电台、县旅委)

(五)努力促进金融业稳步发展

牵头部门:县人行

以国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契机,推进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各类贷款增长20%以上。

1.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引进金融机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异地股份制银行和外埠金融机构在落户。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股本结构,对有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跨区域业务经营。加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力度,完善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责任部门:县金融办、县人行)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信贷方式创新,拓展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网络金融业务等新品种,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污水收费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推进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投入、中小企业成长等领域。完善政策性涉农保险,探索政府补贴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保险发展模式,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责任部门:县人行、县发改委)

3.培育发展资本市场。按照“选拔培育一批、改制完善一批、辅导备案一批、多渠道上市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创新融资途径,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支持企业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制造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强化保险意识。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技术专利权、工业产权等非实物资产抵押贷款融资。(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金融办、县人行)

(六)加快提升信息服务业水平

牵头部门:县发改委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为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

1.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广泛运用网络和通信等新技术,推进“三网融合”,延伸服务领域,改善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环境,降低信息消费成本。积极推进打造“数字”工程,重点建设宽带多媒体网络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宽带数据网、发展移动通讯网。积极发展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深入建设广播影视信息资源,加快城乡有线电视网改造,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和层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5000户。(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广电局、县电信局)

2.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建成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主要经济领域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加快企业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立一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优先发展数据库产业,进一步促进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服务行业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发展与繁荣,丰富网上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互联网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有力工具。(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信息中心)

3.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建立集信息布局、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建立自己的商务网络,展示企业形象,服务信息,开展网上消费;进一步发展旅游、房地产、物流、仓储、金融、职业介绍、社区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拓展电子商务、在线处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增值服务。(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经贸委)

(七)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牵头部门:县科技局

以着力打造科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服务市场为重点,加速科技服务业发展。

1.着力打造科技产业链。培育建设高新产业特色基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编制实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高新特色产业基地规划,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试剂、生物提取、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组件、风电发电组件、绿色新能源等产业。全力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组织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拉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责任部门:县科技局)

2.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成科技创业园一期扩建工程,积极推进科技创业园二期与浙大网新合作。加快竹产业、椅业创新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民营孵化器建设,完善各项功能。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落实好国家企业研发费用150%抵扣工作。加大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新增孵化面积3.8万平方米、企业研发机构3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责任部门:县科技局、县人事局)

3.不断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预见与专利预警研究,扶持发展专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业孵化、信息咨询、项目论证、技术经纪、专利等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建好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健全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引导技术转移升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责任部门:县科技局、县工商局)

(八)努力保持房地产业稳健发展

牵头部门:县规划与建设局

以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推进房地产现代化为重点,努力实现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1.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城镇居民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围绕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建设,集中开发高品质商业地产,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利用中国美丽乡村和杭长高速二期建设影响,加快开发山地人居,吸引长三角居民购房置业。新开工商品房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区商业房10万平方米,山地人居15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责任部门:县规划与建设局)

2.培育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大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多元化信息公示渠道,实行商品房信息网上公示、合同备案等各项制度,加大查处力度,建立不良行为公示制度,杜绝房地产商违法销售行为。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着力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住宅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服务业,加大行业管理和引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责任部门:县规划与建设局)

3.着力提升房地产品位。抓住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机遇,加强规划、设计和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开发房地产,高质量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新开发项目的档次。完善房地产项目方案审查机制,增加小区及建筑建设的科技含量,推动节能型、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新建项目的现代化品位。(责任部门:县规划与建设局)

(九)有力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

牵头部门:县工商局

以中介载体建设、中介品牌建设、行业规范引领为重点,创新理念,加大力度,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

1.着力中介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尤其要针对中介机构点多面广和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切实把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龙头企业放在首位,积极引导中介服务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载体建设项目,促进中介服务业实施规模集聚发展。(责任部门:县工商局)

2.着力打造中介品牌。推动中介机构加快品牌创建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向综合化、大型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引导一批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中介企业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责任部门:县工商局)

3.着力行业规范引领。加强中介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中介服务业信用数据平台,发挥信用政策宣传和信用信息、查询及信用缺失监督四大功能作用。建立健全中介行业协会,推进“一业一会”。开展中介市场集中整顿,查处不法中介行为,净化中介市场。(责任部门:县工商局)

(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牵头部门:县民政局

围绕城乡一体、均等服务,以公益性、经营性、信息化为重点,着力加速社区服务业发展。

1.加快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新建城市社区事务中心5个,覆盖面达到72%;新建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个,覆盖面达到73%;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5个,覆盖面达到81%。推动驻社区单位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娱乐及其他便民设施资源免费或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及服务站终端设施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责任部门:县民政局)

2.积极拓展社区市场服务。健全与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相配套的市场化运作服务模式;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主的托老、护理、家政等服务机构和项目。(责任部门:县民政局)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实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和签约制度,培育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公益慈善、群体性文体和科普等组织。健全新型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组织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服务活动。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骨干作用。(责任部门:县民政局)

四、工作要求

(一)抓项目增后劲。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在谋项目、挖项目、招项目等环节上下工夫,切实形成持续滚动的项目储备、项目前期、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链。按照“新建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开业”的要求,重点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尤其是省市重点项目的落实、推进工作,通过领导联系制、部门联动制、现场办公制、督查协调制、进度通报制等措施,及时掌握服务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征地、拆迁、资金等方面的难点,保证项目尽早完成。充分发挥招商分队作用,将服务业招商任务分解到招商小组中,创新招商方式和途径,着重引进规模大、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市场、物流、旅游等行业项目。

(二)抓机制强保障。建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及重大问题的协调。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形成既有部门分工、又有统筹协调的机制。各乡镇相应设立机构,配备必要人员,形成互为贯通的工作网络。贯彻执行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把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鼓励、引导、扶持等措施落实到企业、落实到项目,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价格歧视政策,进一步降低税收和规费负担。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培养并引进一批技能型、开放型、科研型人才。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台帐和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调研分析预测,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4篇

实施“四化”与绿色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和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举措,坚持以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重点,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全面发展。

__-2017年,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__-2017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以上,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0%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以上,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3.集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 家,其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家。

4.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服务业龙头企业3家。

5.贡献份额明显加大。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21.2%。

——构筑三大高地。即充分发挥__旅游、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构筑生态旅游休闲、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三大高地。

——激活三大板块。一是以温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武功山景区旅游板块,依托武功山金顶景区、羊狮幕景区和文家温泉以及“福文化”特色,深入实施全市“三山一江”战略,全面融入“大武功”开发格局,努力形成“山上云中草原、山下水上乐园、山脚舒适温泉”的旅游特色,着力将__武功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东方自然文化福山、中国慢生活基地”。二是以市场商贸流通为主题的武功山大道商业板块,以城市综合体、金岸广场、心连心购物广场、城南国际商贸城为重点,加强商业设施改造,强化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形成业态丰富、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有机整体,共同构建__的现代商贸中心。三是以生产业为主题的城东物流板块,发挥我县接壤宜春、萍乡、新余三市的区位优势,以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同时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努力为工业园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强化中心城镇服务业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服务网络,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

——服务四化,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以“互联网+”催生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城市经济发展活力,以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调整结构,升级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生活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整合要素,集聚发展。集中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土地等资源要素,创新集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扩大集聚规模,发挥集聚效益。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加快推行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实现基础和公共服务业的提供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市场并重转变。

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突出重点,一产一策,分类指导,加快构建具有__特色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突破发展生产业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支撑生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加大政策扶持,催生一批企业,促进有关行业从无到有,逐步做大做强。

1.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7年,全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52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2%。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加快金融机构引进步伐,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县农村合作银行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二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发展股权和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额贷款、创业投资”融资服务型投资基金和对接平台。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实施适合本地金融发展的信贷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差异化信贷策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信用度的企业在信贷审批、信贷方式、结算服务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进一步简化贸易收结

汇和售付汇等业务操作,积极申请在我县设立外汇服务中心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县试点工作。四是加快推动市场融资。整合财政资金,大力推广“财园信贷通”、“惠农信贷通”、“财政电商信贷通”等模式,建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资信贷产品。加快海能实业上市进程,充分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推动唯冠油压、天锦食品等企业上“新三板”融资。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通过集合票据、区域集优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工具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票、短融、超短融、私募债等票据融资工具募集资金;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企业债发行项目库,不断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牵头单位:县金融办。配合单位:县人民银行、县银监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工信委、县商务局等)

2.物流业。加快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态提升。到2017年,全县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物流平均成本逐年下降。

一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在建好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把新、改建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物流中心。在赤谷矿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矿产、建材、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城周边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各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便捷迅速的物流运营网络。规范快递业发展,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仓储物流融合,协同发展,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构建农副产品快递配送服务网。

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县物流信息平台与万吉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鼓励物流企业在全国各地布局网点,积极在县物流信息平台上共享资源信息。完善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三是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扶持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重点培育或引进一至两家集仓储、配送、拣选、流通加工等功能于一身,拥有现代化装卸设施、示范作用显著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态提升。

(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县邮政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3.电子商务业。以推广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全县的应用和普及,促进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到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 亿元。

一是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工作,根据自身产业和产品特色,建设一批农村“淘宝村”,促进全县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二是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特色工艺品、旅游等优势行业为重点,推广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广大企业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网络销售终端,支持传统商贸企业依托自身在流通体系的丰富经验和品牌、渠道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建设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电子商城,实现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促进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竞争力。

三是发展壮大网商队伍。优化网商发展环境,支持大学毕业生、个体商户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壮大我县网商队伍。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指导网商提升整体运营水平,由“创业团队”、“家庭网商”向管理先进、设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大力培育、挖掘和树立一批网商成功案例,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网商奖评活动。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4.信息科技服务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充分挖掘信息消费潜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作、功能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县信息消费规模能力力争达到2.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03%。

一是完善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深入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基础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三网融合”步伐,大力发展第四代等移动通信(4G)网络,提高光纤入户普及率,实施城市核心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引进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

二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卫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领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重点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推动城市管理运营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和精准化,实现城市管理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电子信息、液压机电、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公共平台,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或工业设计中心,扶持企业发展专业研发服务,积极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认证、计量校准等技术服务,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促进技术产权交易。

(牵头单位:县工信委、县科技局。配合单位:县电子政务办、县发改委、县住建局等)

(二)突破发展生活业

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商贸等行业,打造全省旅游强县和中国福文化生态名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文化产业大市等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推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1.文化旅游业。突出“文化、生态、休闲”三大主题,坚持点、线、面一体化建设,构建以武功山为龙头、山上山下多极支撑的景区景点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以“福文化、乡村休闲、山地观光”为核心的多元化文化旅游体系服务功能。到2017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总人次分别达到28.4亿元和330万人次;全县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一是进一步加快武功山旅游开发。依托“云中草原”、“温泉之都”特色自然资源和丰厚的福文化人文景观,加快温泉小镇建设,着力开发观光祈福、康养避暑度假、运动休闲三大核心产品,提升改造九龙山景区、发云界景区,完善景区交通、宾招、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功能,把武功山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东方自然文化福山”、“中国慢生活基地”、“名山秀水康养型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森林生态型国家公园”。争取成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旅游名山”,力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行列。

二是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快__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开发建设好枫田车田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和石溪生态旅游村,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塘边景区、车田景区积极建设并申报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紧打造楼下村、石溪村两个4A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福文化”系列娱乐休闲活动,在塘边、柘溪、武功山、武功湖等旅游景区等推出一批游客互动体验表演项目,重点以__表嫂茶、吃新节、中秋烧塔、__火腿节等展示__风俗文化传统。

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改善旅游外部交通条件。争取旅游公路建设省级支持力度,尽快开工建设泰山至__环武功山旅游公路,做好宜春—__—__高速公路、分文铁路升级改造、咸宜吉铁路规划前期工作,提高__大旅游可入性。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加快旅游精品景区景点、特色旅游村镇的供水、供电、金融、网络、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__县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旅游信息和旅游咨询服务,发展BTC及BTB等电子商务。

四是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旅游系列商品。以绿色食品、名优土特产、手工艺品为突破口,重点打造旅游食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三大系列,重点开发__火腿、古黑陶、带皮牛肉、__小鱼干、竹木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加大旅游营销和宣传力度,围绕开发客源市场目标,紧扣“古樟神韵,休闲__”品牌理念,整合各级各类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多范围、多渠道、多场合加强__旅游形象宣传。建立旅游客源地营销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周边省会城市、全国重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宣传营销力度。

五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壮大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主导, 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科技、制造、贸易等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庐陵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乡、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四大”品牌,带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五项活动”,力争每年完成戏曲全创作1个、半创作2个、移植3个的戏曲“123”目标。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旅游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新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等)

2.商贸业。按照“拓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要求,推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6.96亿元,年均增长 14%以上。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布局规划。深入实施《__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__-2020)》,有序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促进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增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商贸城、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蔬菜直销店、家政服务、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网点,完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在洲湖、__等重点镇规划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和农家店。

二是积极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促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商贸业发展,引进新型商贸业态、经营模式和新兴消费方式,拓展品牌、总经销和特许经营。鼓励零售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知名商号、著名商标, 支持培育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心连心、爱心等大型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3.健康养老家庭服务业。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到2017年,全县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达到28.5张左右;全县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

医院床位数达到3.5张、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合格全科医生2名。每年培训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500人。一是促进社会办医多元化。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每个行政村重点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室,在__城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设置1所卫生服务站,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所卫生院,县级重点办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加快推进县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以出资新建形式投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二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全覆盖。到2017年,全县城乡社区基本建立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巩固发展机构养老服务,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保障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要,缓解机构养老供需矛盾。

三是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加强城乡居民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

四是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推广“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发展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鼓励各类人员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业规范、标准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庭服务业,促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推进发展残疾人服务业,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推动残疾人居家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政府向具有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开展购买服务试点。到2017年,全县家庭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牵头单位:县卫计委、县民政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县残联等)

4.房地产业。以保持全县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线,健全商品住宅供应市场,初步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推进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合一”,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模式,未来三年,全县计划新建1200套保障性住房 。加快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确保棚户区改造项目早部署、早落实,通过促进城市棚户区改造为房地产市场助力。未来三年,县中心城区计划改造城市棚户区 788户。

二是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结合城南旧城改造、城东新区建设和城市服务业发展,优化商业地产区域布局,合理引导商业地产投资需求。鼓励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活跃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贯彻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发展各项政策意见,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确保符合条件的职工应贷尽贷。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住房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实契税补贴政策,实施二手房交易优惠政策。

(牵头单位:县房产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金融办、住房公积金__办事处等)

(一)加大有效投入,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盯紧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大力引进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业项目库,做好项目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谋划,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加大全县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服务业项目对稳增长的作用。

(二)增强服务创新,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到2017年,培育形成3家市级服务龙头企业,2家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中大型服务企业。

(三)提高支撑能力,实施集聚发展提升工程。加快武功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配套完善,增强要素吸附力、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编制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推进商贸、商务生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四)加快联动发展,实施产业融合突破工程。依托县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引领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区中园”建设,合理布局生产业集聚中心,为制造企业提供科技研发、设计咨询、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五)构筑竞争优势,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打造工程。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品牌创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企业。积极发挥我县“老字号”品牌优势,加快保护开发,实施品牌提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一批服务业地方标准,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六)夯实发展基础,实施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引进国内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农民转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积极与省内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业人员素质。

(一)健全组织体系,凝聚发展合力。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职责及人员编制,统筹实施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定期研究服务业发展,完善年度考核和工作督查,协调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二)完善

第5篇

Driving force and path mechanisms of the converg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YANG Qiang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School of 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2.Leisure Sports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 author define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put forward the connotations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in terms of basic conditions,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market conditions, then explained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in terms of the capital universality of sports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ever increasingly advancing of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s for the path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destruc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uch three reconstruction means as technology, business and market convergence, such 5 typical reconstruction modes as sports leisure type sports tourism, game watching type sports tourism, game participating type sports tourism, landmark venue visit tourism and venue sports performance tourism;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verg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reform depart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policies and standards; develop competitive projects; strengthen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ports economy;sports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dustry convergence;driving force mechanism;path mechanism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形成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其中,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作为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生活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1],双方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行业是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体育旅游业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旅游中所占比例达到4%~6%[2]。我国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诉求是“降低体育用品实物的生产与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我国旅游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诉求是“降低观光型旅游比重,进一步增加度假型旅游比重”。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业态,恰好能满足两大产业各自的发展诉求。2014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在“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主要任务中又一次明确指出:“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3]同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把体育旅游也作为了“促进融合发展”的首个体育相关行业。2016年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并将于近期共同《关于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因此,深入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极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对此,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出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体育旅游的定义与内涵、动力机制、路径机制与融合模式,以期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体育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1.1 定义

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产品、空间、动机等旅游学的角度,而未有从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界定。体育旅游概念的内涵关键看其“体育”属性――体育提供核心资源、旅游带来市场,体育旅游在产业属性上具有双面性,不仅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体育产业,是体育多元化功能的重要体现[1]。因此,最新《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明确把“体育旅游活动”归属为体育产业统计的第8个大类“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中的一个新增类别。

本研究从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价值链的相互渗透,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以旅游服务要素为载体,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业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态”。

1.2 内涵

1)两者彼此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基础条件。

产业间的关联性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间不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不可能发生的[4]。同作为“生活业”中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各自与对方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美国经济学家测算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最强[1]。这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

2)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吸引物,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资源条件。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育健身场馆(FBD)、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HCD)和体育节(HDD)都被认定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5]。因此,体育赛事、各种各样参与性娱乐性强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漂流、攀岩、滑雪、高尔夫、登山等)、知名度高的标志性体育建筑(博物馆)、传统体育节庆、体育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功能区、水上运动目的地、体育度假村、民族民俗体育表演节目都被认定为体育旅游资源[6]。上述体育旅游资源都是以体育健身休闲资源、体育赛事资源和体育(馆)场资源为主的体育产业本体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3)以旅游服务要素为平台,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市场条件。

体育服务产品不能独立存在,需要在传递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有形要素进行服务的传递,寻找其他产业作为其服务平台就成为必要[7]。而旅游业就是体育服务产品最好的服务平台。一方面,旅行社、在线旅游商等旅游中介机构可以成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赛事活动、体育馆场活动的营销和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旅游区也为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和体育赛事资源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展示空间。因此,以旅游服务要素为平台,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内动力是体育本体资源的资产通用性推动力;外动力是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拉动力。

2.1 体育本体资源的资产通用性

一般来说,某个产业的资产通用性越强,其资产转换成本就越低,则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生程度就越高[8]。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场馆等三大体育本体产业资源对于旅游业都具有极强的资产通用性,这成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1)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①确定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大类包含的11种小类,都属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中的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大类的小类活动设施。而且,《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27个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活动设施类型占所有49个室内与户外休闲活动设施类型的55.1%[9]。很明显,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设施类型占据了旅游度假区中较大比例的休闲活动设施,这说明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度假业具有高度的市场基础、产品属性和功能目的[4],因此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对于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资产通用性。

2)体育赛事活动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把地方性体育健身比赛、竞技活动为代表的“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HCD)”、定期和不定期的体育比赛活动的节日为代表的“体育节(HDD)”都认定是旅游资源[5]。体育赛事活动作为体育本体产业中的一项重要资产,对于旅游业而言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竞技赛事”[4],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把举办特色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当地盛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而且,某些体育赛事由于其强烈的全球文化普及性(例如奥运会、世界杯)或者浓郁的地方传统民俗性(例如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草原赛马),从而吸引旅游者前往赛事举办地。因此,体育赛事活动可以作为一项重大事件或特色事件进行专项的赛事旅游开发与经营,并通过举办体育赛事使举办地的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和综合效益。因此,体育赛事活动对于旅游业也具有高度的资产通用性。

3)体育场馆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把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独立馆室或场地为代表的“体育健身场馆(FBD)”认定是旅游资源[5]。一方面,某些极具建筑景观魅力的大型体育场馆往往被作为城市地标性景观开发成为城市特色旅游产品[4],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另一方面,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中的高尔夫球场、室内外滑雪场、网球场等,既可以举办各种类型体育赛事,更可以被旅游业充分使用为旅游者提供高尔夫运动、滑雪运动等服务。因此,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往往被旅游休闲业更多的利用[4],被体育赛事所利用的程度反而要小得多。这体现出体育场馆资产不仅能直接为体育赛事服务,更具有能被旅游业充分利用的资产通用性特性。

2.2 旅游消费结构的日趋高级化

按照全球旅游休闲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该国将进入休闲消费的快速增长期。韩国2013年人均GDP约为2.5万美元,休闲旅游消费已成为其主流市场。从韩国旅游情报知识体系提供的数据看,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韩国旅游消费市场主要构成群体,而成年人消费群体主要消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登山、滑雪、水上运动等),老年人群体主要消费乡村观光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10]。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7 924美元,大众化休闲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需求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时期[11]。因此,更多有消费能力的国人将追求健康的、有质量的旅游生活方式,旅游消费结构正日趋高级化。

在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外在力拉动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非常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而体育旅游业恰好能充分满足旅游者这样的消费需求,以高尔夫、马术、登山、滑雪、潜水、户外运动等为代表的区别于传统“景点式”观光旅游的体育旅游消费业蓬勃发展。而且,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具有参与群体更广泛、消费需求更多元、客户黏性更显著等特征[12]。在现有“食、住、行、游、购、娱”6大旅游基本消费要素基础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也充分体现出“商、养、学、闲、情、奇”[13]的旅游产业新需求的消费特征。“商”是指以高尔夫、网球、海钓等中高端运动俱乐部为依托的体育商务旅游;“养”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为依托的体育养生旅游;“学”是指以高尔夫、潜水、马术、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培训、户外拓展训练为依托的体育研学旅游;“闲”是指以水类、球类、骑行类、冰雪类、走跑类等运动休闲为依托的体育度假旅游,是体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球迷们以对某个体育明星或著名职业运动俱乐部的深厚感情,从而前往赛事举办地现场观赛,是一种“粉丝情感”充分宣泄的体育赛事旅游;“奇”是指以户外探险、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攀冰、跳伞滑翔类等为依托的体育探奇旅游。

因此,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商、养、学、闲、情、奇”的市场结构高级化趋势,呈现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围绕这些新消费需求而进行深度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这将极大地拉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结构从低层次的观光需求向高层次的体验性休闲度假需求转型升级。

3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

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产业融合的过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产业价值链的重构2个阶段。

3.1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解构

产业价值链的解构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即产品研发、开发建设、生产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独立分工运作,当融合的外动力条件(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等)成熟时,存在产业价值链“融合点”的某些价值环节就会寻求与原有产业价值链进行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9],为下一步产业间的重构做好准备。

1)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活动单元。

旅游产业价值链是指旅游企业内部或旅游企业之间围绕旅游服务与某种特定的旅游需求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和产品的硬件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营销与中介渠道(如旅行社等)销售、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旅游者的时空同一消费等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增值活动链(见图1)。旅游产业价值链一般的分析框架可简化为旅游资源策划与规划、旅游产品开发与建设、旅游产品营销与销售、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等4个环节。

2)体育产业价值链的活动单元。

体育产业价值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产业价值网系统,按照产业行为的特征可将体育产业价值链分为设计、生产、销售和消费4个环节(见图2)。

3.2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手段

在体育本体资源具有资产通用性的内在推动力和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外在拉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并根据当前和未来体育旅游融合业态的市场需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之间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在技术、业务和市场等3个层面出现融合机会――产业价值链上的截取与重新整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融合点。其中,技术融合是重构基础,业务融合是重构核心、市场融合是重构结果,构成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路径。

1)技术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价值链与体育产业价值链在双方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下通过双方资源环节的价值活动单元的规划设计得以重构实现。“标准规范”是技术融合的基础条件,“规划设计”是技术融合的实施手段。

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家标准如行业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1710―2015)、《旅游规划通则》和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等的标准的指导下,并在一些体育旅游项目的行业标准诸如《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 035-2014)》、《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LBT 036-201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LBT 037-2014)》、《高尔夫管理服务规范(LB T043-2015)》、《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等基础上,体育产业以运动健身休闲场所(硬件)和运动健身休闲服务、赛事活动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旅游产业以旅游设施(硬件)和旅游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在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产业规划、详细规划上实现双方在产业、空间、土地和产品等层次的规划与设计。

技术融合对于双方产业融合的实现非常重要,通过“标准规范”和“规划设计”把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在业务与市场层面的重构融合创造出良好的发展基础。

2)业务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业务融合,是指旅游企业与体育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与创新,实质上是双方产业价值链的业务重构,实现双方在管理与组织上的变革[9]。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与旅游企业朝跨产业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方式[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企业和体育企业都面临着竞争压力大的现实。一方面,它们通过合作与竞争,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出的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将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体育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范围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进行跨产业多元化的经营,这将为体育与旅游相关企业创造出新的消费市场[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加速驱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国内一些旅游和体育产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成为跨界融合的大产业集团(以北京北奥集团、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和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等为代表),或者在其集团下成立以体育旅游业为新拓展业务的二级子公司(以海航旅业集团、国旅联合集团、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温州体育发展投资集团等为代表)[9],这些企业的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商业模式即是业务融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在市场层面的重构融合发挥关键作用。

3)市场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市场融合,是指体育产业价值链中的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的销售活动单元被截取出来与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销售活动单元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寻求共同的营销融合点,从而形成同一销售服务平台上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产业利用旅游产业的营销手段和中介渠道(即线下的旅行社或者线上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产品销售,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融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获得各自更大的市场范围和销售收入,从而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产业融合的市场重构。例如,知名度高的标志性体育场馆、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作为一种城市观光游览型的旅游吸引物(或者称之为“体育主题型景点”),被旅游中介商设计为一条城市旅游线路产品进行销售;一场引人注目的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或者一场充满民族地域性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项现场体验观赏性的体育娱乐产品,被旅游中介商设计为特色旅游产品进行销售。

3.3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模式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通过技术、业务和市场等3个层面的价值融合后,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运动休闲型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活动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观赛型体育旅游、参赛型体育旅游,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地标场馆游览旅游、场馆体育演艺旅游”等重构模式。

1)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加强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3]。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换的关键期,从发达国家的休闲度假类产品结构上看,运动类的休闲与度假产品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滨海运动休闲度假游、冰雪运动休闲度假游和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游是主要产品[12]。滨海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融合为“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往往是体育健身休闲业中某一种中高端运动项目通过相关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体育产业要素与旅游度假产业中的度假酒店、美食娱乐等相关旅游产业要素进行价值链的重构融合所形成的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此种发展模式属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如参与滑雪、帆船、帆板、漂流、马拉松等运动的旅游活动),以及景区体育旅游活动(如户外宿营、徒步骑行、汽车露营等形式的旅游活动)[15]。当前,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但在欧美发达国家此种类型的度假区比比皆是,运动度假将越来越成为国内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功能。

2)体育竞赛表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加强竞赛表演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3]。赛事旅游是体育赛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模式,两者的产业融合方式是各自产业价值链在营销与销售环节的延伸、互补,最终导致了市场融合,即体育赛事活动业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者,旅游业也为体育赛事活动现场带来了更多的外地观众,双方在客源市场上获得市场融合发展的结果。本发展模式属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在“体育旅游活动”中的观赏性体育旅游活动[15],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观赛型体育旅游,另一种是参赛型体育旅游。

(1)观赛型体育旅游。

观赛旅游模式一般是围绕职业化水平高的体育赛事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消费方式。近年来,参团赴海外观赛已成为许多体育爱好者喜爱的休闲度假方式,体育赛事旅游愈发受到旅游市场的关注[16],成为OTA(在线旅游社)和传统旅行社开发特色化与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市场上对于这类产品的参与人群正在不断增长,各国使馆、境外旅游局、境外体育协会对于此类产品的推广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多方作用下,为国内外赛事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17]。当前正值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之机,众信旅游、凯撒旅游等在观赛旅游产品布局的旅行社都纷纷推出了里约奥运观赛游产品。

国家战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提出了要求:“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18]据此,可以以我国西北各省区为主,延展至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汽车拉力赛”;以我国海峡西岸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延伸至南海、印度洋和欧洲,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并将这两项国际赛事活动与沿线国家旅游业有机融合,联合打造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主题的国际精品赛事旅游线路和赛事旅游产品。

(2)参赛型体育旅游。

参赛旅游模式一般是在职业化不高的赛事项目上,把赛事开发为体验性更强的产品,从而适合旅游者有兴趣亲身参与,比如马拉松、徒步、钓鱼、攀岩、滑雪等。近年来跑步运动在国内城市白领中流行,出国跑马拉松也渐成时尚,各大国际马拉松主办方也特别推出带有旅游性质的主题来吸引中国跑友,例如韩国的全州樱花马拉松、法国波多尔红酒马拉松、泰国普吉岛马拉松,都是中国跑友们最向往的马拉松旅游胜地[19]。《46号文》提出要一律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行政审批[20],这也将激发旅游目的地企业和体育赛事中介机构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出更多的赛事型旅游产品,将赛事打造为旅游地的品牌旅游节庆产品,以此进一步丰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及提高其知名度。

按照“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21]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意见,体育赛事旅游将会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休闲体育赛事的方向转变,因此具有节庆娱乐性质的地方特色体育赛事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当前和未来将成为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市场上的一个新趋势与新热点[1]。例如,已经举办了12届的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比赛线路充分借助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融入抬滑竿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3]。2015年2月1日起施行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展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22],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提升场馆体育休闲旅游功能,使之成为集运动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休闲旅游中心[23]。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融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体育场馆作为重大赛事遗产的游览旅游模式,另一种是在体育场馆内观赏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演艺产品的模式。此种发展模式属于《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在小类“体育场馆旅游服务”中供游客观赏体育赛事的室内、室外体育场所,以及室外天然体育场地的管理服务活动[24]。

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会为主办城市留下一些宝贵的标志性体育场馆遗产。将著名体育场馆开发为旅游观光点,从而形成体育场馆遗产游览旅游产品。此类发展模式国内最成功的就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5A景区,容纳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比赛场馆。自2008年8月奥运会后至2014年12月,园区累计接待游客3.1亿人次,日均游客在15万人以上,高峰期间日均近50万人。其游客人数总量位居北京所有5A旅游景区首位,旅游收入也成为各场馆运营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空间也可改造成为一个舞台式的文化表演空间,开发打造出精品体育旅游演艺产品。例如国家游泳中心的“梦幻水立方”、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冰上迪斯尼”等演艺产品。

4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体育与旅游主管部门的规制融合

产业融合可以破除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从而减少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和利益之争,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关系,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互相的规制融合将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水平与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带来管理变革和组织变革,国外很多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都不是单独的一个政府部门,而是体育和具有强关联度的部门共同组建的大部制[9]。例如俄罗斯体育旅游与青年政策部、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体育与旅游部门在同一政府部门下更好地协同发展。因此,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通过规制融合组建“国家体育与旅游部”是大部制改革可研究论证的一个设想。当前,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将共设“全国体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共同组织研制《全国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启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项目的遴选,探索建立体育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进而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

此外,按照国民休闲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以旅兴体,以体促旅”发展思路,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体育局与旅游局主要领导及相关处室等参加的体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协商、布置、落实相关工作,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23]。当前,地方政府中先行涉及体育与旅游部门机构合并的代表有深圳市文体旅游局、银川市体育旅游局、乐山市旅游和体育发展委员会”。

4.2 出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政策与规范标准

一方面是出台双方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旅游法》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因此,在《旅游法》的要求下以及《31号文》和《46号文》的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拟在2016年内共同《关于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体育旅游发展纲要》,以此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产业融合提供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是出台双方产业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很多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通过标准化工作使得体育旅游项目能够规范、安全运行。若相关行业监管规范与运营标准缺失,双方的产业融合将出现严重的发展障碍。国际旅游标准化领域中,欧洲旅游标准化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潜水、水疗、各类户外运动及游客信息提供等游客体验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的休闲领域,而在我国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中,尽管也包含了一些与休闲相关的标准,例如2015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旅游行业标准《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LB/T036-201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LB/T037-2014),以及2016年将要的《漂流景区旅游服务规范》、《体育休闲旅游服务质量要求》和《自行车骑游领队服务质量要求》等国家旅游行业标准,但数量有限,零星散布于旅游标准体系中,自身不成体系。因此,要建立健全我国体育旅游项目尤其是高风险运动项目的技术安全规范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热气球、滑翔伞、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皮划艇、海钓、休闲潜水、户外探险、露营房车等备受体育旅游者喜爱的水陆空体育旅游项目安全标准,规范体育旅游市场,强化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

4.3 积极发展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大项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数量与质量上还十分不足,体育旅游业建设还缺乏方向。体育旅游业发展重点应是在环城游憩带、自然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开发常态化的参与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即“运动休闲项目”的“旅游化”、“度假化”,这是体育旅游业态的拳头产品。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所形成的赛事旅游、场馆游览旅游只能作为体育旅游业的配套产品。因此,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发展山地徒步运动、皮划艇帆船帆板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航海体育、高尔夫运动、海钓运动、汽车运动、马术运动等中高端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品。

以2015年国家旅游局重新开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为契机,做实做强一批在旅游度假区内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尤其是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运动休闲设施,需加强与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建设上的技术融合,打造运动休闲型营地度假区。同时,充分把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省市级的体育产业园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结合地方自然与文化特色,二次开发转型升级为运动休闲型度假旅游目的地。

4.4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例如,出境观赛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常规出境游产品相比,体育赛事类产品的操作将对旅行社或OTA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标准及专业化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既懂旅游也懂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更好地设计、宣传该类型产品[17]。当前,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遇到的挑战就是缺乏体育旅游富有经验的策划和运营管理人才。如果懂体育的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不懂体育,二者就很难协调融合发展。所以,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需加强合作,建立一批体育旅游培训和实践基地,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专业技术型人才,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全国的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高层次培养各类专业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