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蔡太义(1972-),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会娟(1975-),女,河南许昌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助教。(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1050)、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JA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质量。[1]只有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的发展目标,国土资源保障是关键,其中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撑是重点。本研究围绕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探索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求在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进而为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顶层设计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足于河南理工大学地矿院校的特色,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融合管理学、3S技术、经济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贯彻“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土地学科基础;形成方向优势,发挥兴趣特长;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思路,以“管理学科工科化”为途径,整合资源,走“工管结合”之路,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矿与工程技术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凝练出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土地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科学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土行业管理业务及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并结合测绘、地信、遥感、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需要,提高测绘、信息技术的课程比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和事件能力,整合相关学科,构建以测量知识为基础、土地学科为核心、地理信息技术为前沿的学科平台课程,按学科知识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国家土地督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与利用、整治与开发、土地产权市场评估专业、调控与监测)、创新能力知识平台等在内的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形成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
1.加强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建设
融合通识教育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和创新能力知识平台建设(图1)。[4]
图1 学科知识平台结构设计图
人文素养知识平台:注重学生个人人文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大学美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体现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
专业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具体应用,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具备专业运用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科研创新提供支撑。
专业能力知识平台:立足专业,突出特色,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土地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知识平台:通过对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人际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2.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构建学科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在满足学生必需的基本知识要求外开设人文、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等通识课,扩展学生的基本知识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通过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做到土地资源管理工管并重,基本科学素质有保障;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能够体现重素质、能力教育理念、扩宽专业面、突出优势、打通专业方向的特色。
3.着力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图2),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发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课程群各课程建设与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目标,辐射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共享专业建设成果。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深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1.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建设
以专业核心教材建设为抓手,以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为带动,围绕专业发展前沿与技术需求,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引领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改革,重点建设“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管理学”和“土地利用规划学”等精品课程、“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和“土地生态学”等双语课程,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加强本专业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引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新模式,[4]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通过学生合作解决实际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过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测绘、地信、遥感等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思想和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先导,吸收校外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创新理念;整合实践内容,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开发创新性实验课程;整合认识实习、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理论学习与能力提高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力争形成求实、严谨、奉献、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5]全程化实现实验教学不断线;“三层次”是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培养实践基本能力的基础性实践、培养综合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实践的三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五模块”是分别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科研平台、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合作培养平台五类资源,开展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从而强化实践过程。
2.改革与创新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整合实验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的实验装备等提高实验硬件水平,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3.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熟练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对课堂实习内容、课程设计、集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6]具体如下: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与调控、土地信息处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复垦、地产评估等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学分(学时)不低于25%。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内容。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堂实习、课程设计和集中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4)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探索将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集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4.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建立的“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积极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焦作市中纬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等单位协同培养土地资管理创新人才。
5.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按照新设置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制订考核指标及权重,着重考核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土地管理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5-7,16.
[2]李清泉.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36-39.
[3]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4]张忠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90-9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解决方案
Abstract: We often heard on television saying: "China is of a vast territory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ncreasing and urbanization accelerating, urban land is increasingly tense.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the urgent task for the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rationally manage land resources, so that it can maximize the use of function.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tus quo; problem;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我们国家高原、沙漠、丘陵等占有很大一部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并不多。因此如何将当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整合是国土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近些年国家增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土地的保护力度,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一些非法使用土地的现象存在,因此更好实现土地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当前社会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土地使用者不了解土地所有权含义
在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归集体所有,大家一起劳作,作物收成归集体所有,最后集体进行分配。随着实行之后,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开始划归相应面积的土地给每个家庭进行生产,每户只是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人认为土地就是个人的,个人有权处理土地,这就是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相混淆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随着近些年各地建设工程增多,许多人将土地私自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私下进行租赁和买卖,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中村经常出现,严重阻碍了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导致土地管理日益困难。
集体或者单位在征用土地时漠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更多地方和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本身建设用地较少,不可避免的要向农村进行土地征收进行集体或者单位项目建设。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征收对象多为农民,土地收入是其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前几年最为明显。因此在征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被征收者合法权益,按照土地使用面积,要保证足够的补偿金,避免影响日后生活水平。但是某些地方为了加快建设速度,不考虑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强制征收,不及时发放土地补偿金,或者在发放补偿金的时候,各级部门层层非法挪用,导致补偿金不能足额发放。相当多的农民群众遇到此类情况不知道怎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采取法律手段,多采用上访和围堵政府部门等过激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3、部分地区频繁出现违规征地情况
在我国有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当地政府就非法征用农民土地进行进行建设,发展经济,虽然短时间经济得到发展,但是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给自己积累政绩的行为,没有看到到地方长远发展。一方面大量征地造成耕地面积骤减,直接导致后果就是粮食产量的锐减,可想而知,全国各地都出现这种情况,国家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危害极深。另一方面,在土地征收后,农民虽然获得一定的补偿金,但是同时也永远失去土地使用权,生活和经济来源得不到长远保障;同时农民在得到补偿金后容易进行赌博、大肆浪费等不良社会行为,给当地社会风气带来坏的影响。再一方面在某些地方,村镇领导擅自征用土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擅自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私饱中囊,破坏土地资源管理的同时,在当地群众中也造成不良影响。
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破坏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开发速度加快,土地价格日益飙升,频频出现新的“地王”
。开发商开发项目的目的就是谋求利益,当高价拍得土地以后,势必要迅速收回投资成本,寻求更多的利益。因此一些开发商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例如:砍伐土地上的树木,过度取土导致地质结构变化等等,肆意使用土地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远远超出土地自身承受范围。将自身发展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这和我国当前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是相冲突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以免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
5、相关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们国家当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及时补充和修订,相对的管理体系较为健全。但是由于地方的保护政策和违规行为导致法律法规不能落实在实处,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时跟不上土地资源形势的变化,在某些地区出现暴力征地,甚至出现人身伤亡,使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同时在出现土地纠纷的时候,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刻不容缓。
二、怎么处理好当前社会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家尽快制定和健全相应的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只有依法管理土地资源,才能靠法律强制性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才能真正保护土地资源,这只有制定和健全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国家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之前应该通过土地普查和严格的调研,对当前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让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加大执法力度,对出现问题的地方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实行领导问责制,对领导决策和土地纠纷事件出现严重失误的也要追究其责任。明确土地使用者的权利,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制约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阻止腐败的滋生。使地方政府能够及时转变观念,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将土地管理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2、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国土地分布较广,各个地区土地管理情况各自不同,因此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做好管理工作,还是得依靠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扎实的工作才能实现。而现在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并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而且责任心不强。因此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同时广泛招纳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加强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将土地资源管理推向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合理开发和使用土地资源
对获得土地建设的集体和单位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督工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和使用土地资源,避免因为过度开发和使用土地造成区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提高土地使用者的法律意识
在建立和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加强土地使用者的法律意识,当遇到暴力征地或者违规征地的时候,意识到违法行为存在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当法律意识逐渐提高,才能逐渐杜绝违法使用土地资源事件发生。
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土地资源利用会不断增加,广大民众也对土地资源管理逐渐重视起来。我们主要从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了更好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还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普及,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违法使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出现,使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孙广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土地管理问题的思考[J].国土资源,2005年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Y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 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 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
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 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例如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税收,土地法等课程。针对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授受”,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求知”等问题,资环学院搭建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探究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达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工科化实践“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二、结束语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竞争相当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探求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这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重视的科学问题。然而,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普通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改革来看,无论是严格的课程改革还是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不足之处,都存在片面性、机械性和程式化等缺陷。如何使高等教育改革做到客观、科学、符合教学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公共管理类课程与工科课程的迭加,而要从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一套复合方案,逐渐打造工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工科特色。
作者:秦建成张兆福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关键词:基层;土地资源;档案管理
基层土地资源的管理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家管理的其他方面提供最新的资料和数据,是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积累,反映的是基层土地管理工作的成果。因此做好基层土地资源的管理就是为国家的管理与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基层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
一、基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为土地的档案。其内涵包括:土地的档案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地籍管理专业
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由地籍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其形式是多种多样,是地籍管理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因此,做好基层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有着现实的意义:
首先,基层土地档案在管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完整的土地档案(地籍档案)有调整土地权属关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历史凭证。因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认与变更,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土地权属界线及权源(权属)争执的调处等都需要从土地档案中查考先前的记载。否则,只凭记忆处理,会失实最后落得无案可查或无凭无据,会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例如,2010年的佛山某区地方公路扩建,占用土地与村民发生争执,公路部门保留有征地时地籍图纸、征地补偿协议、地籍测量成果及批件等档案,而乡、村除征地补偿协议外,拿不出其它的凭据,当地管理部门用土地档案进行核对,最后是以档案为凭据进行裁决。又如,城乡的许多房地产权的争执也是要靠查考土地档案、房地产档案,才能做到有凭有据去处理。土地档案中保存的以往政府的文件或审批文件,也可为土地权属纠纷及其它土地问题的争执提供依据和凭证。土地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管理部门日常监管。有助于产权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基层土地档案管理为今后指导生产建设方面有深远的意义。土地管理档案从时间上看,现在有用,将来也有用,它不仅为当今土地管理业务活动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土地管理档案中记载了土地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汇集了不同时期土地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真实地记录了各项测绘的技术成果。为此,土地管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土地管理实际工作,地籍管理活动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为实行土地的统计监督提供基本数据,还可以为指导生产建设、集约用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经验。
二、基层土地档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基层土地档案的管理是以地籍为主要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在开展基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场所,在规范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方案的要求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在硬件和软件的设置方面也应该尽量完善和人性化,比如拥有一间设施完备的图书馆,拥有清洁舒适的办公和配套用房,更重要的是需要资料完备、计算机等设施先进的档案管理室,规模方面可根据地区基层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设和配套完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更要求有专业的而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其次,在工作的开展之前需要确立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内容。土地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及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其工作任务主要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六项工作内容来实现。社会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的纸质的实物管理向信息管理过渡,形式也正在趋于多样化。工作人员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基础性工作,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使得各界人员都可以通过正规的途径获取档案管理的信息,提升土地档案的管理利用。
再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层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新时代的档案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新的信息技术和各类现代化产品的支持下,发挥更多的才能和施展空间。因此,土地档案管理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很强的应用能力,而且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包括经济学、法律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管理学知识和技巧。
最后,基础业务的拓建也是基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业务的拓建,只要抓好了基础业务工作才能保证其目的工作顺利进行,在进行基础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形成档案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的系统化、管理档案的现代化和保护档案的科学化等四个“化”。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基层土地管理档案资源
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新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如何提高土地资源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规划与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作为基层土地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将这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的强化。
首先,需要编制适用于不同的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具有高效实用性强的档案检索目录。使到不同部门或者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如果需要查阅档案就可以准确而迅速的找到,而且也方便于管理人员的归纳和整理,实现档案的高效管理。
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在土地资源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同一性、完备性和规范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除此之外,档案制度的建立以后关键是执行,要在制度的指导下使得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职责明确和分工有序,每一项工作都得到严格的控制与把握,以便于保证基础资料的完整、规范和科学。
再次,需要工作人员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来开展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目前的基层土地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偏于狭窄,管理意识和手段较为落后,工作的创新性有待发展。
最后,土地资源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最全面最新的资料与数据,因此对于信息的收集的广泛和深度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资源的信息很广,五花八门,各类繁复,比如建筑类的文件的审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如果工作人员稍有大意就会导致档案资料的收集的遗漏,而音像材料的特点是数字化,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容易遗漏的一种类型。所以为了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就必须分门别类的建立相应各类的档案的管理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在建立档案的时候也要依据严格的流程。
结束语
总之,基层土地资源的档案管理工作需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积极的努力,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做好相关的改革和优化,在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健.土地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以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2(03)
关键词 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92-02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Own Land Management
FENG Yu-yun
(Tropical Crop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rovince,Jinghong Yunnan 666100)
Abstract The land contradic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urrent period,the land resource scarcity problem in China is also appeared.State-owned institutions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their own land,as a part of the whole state-owned land resources,must been managed effectively,planned scientificly and used rationaly.In this paper,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land of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was studied.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existing in the state-owned land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state-owned institutions;own land;management;problems;measures
土地问题向来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管理政策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多次变革,但主要是围绕着“开发或所有权变更”而实施的。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而且作为陆地大国,人口众多,地理条件复杂,因此人均可以利用的国土资源是相对匮乏的,着力解决土地问题意义重大。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也得到了持续提高和发展,但是土地资源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国有单位拥有一定量的自有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整体中的一部分,必须要实施国有单位土地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资源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当前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现存管理问题
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管理经验丰富。但是,我国土地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国有单位的自有土地,国有单位有权对这些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然而,由于各个国有单位管理水平和观念不同,使自有土地在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管理。
1.1 规划和控制不到位
国有单位对自有土地进行管理,需要严格的规划和控制,国有单位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等,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缺乏整体、科学、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也就无法规范各国有单位的土地管理行为,使国有单位无章可依,忽视了对自有土地的管理。而且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起合理规划和控制的意识,管理思想落后,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进而影响了自有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甚者,由于管理者不能宏观、集中地分配和利用土地,使大部分自有土地荒废、污染,为治理带来了极大困扰,不利于城市建设。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国家缺乏健全的土地管理政策,国有单位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使自有土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
1.2 土地规划过于独立
有些单位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对自有土地进行规划与管理,但是却出现了规划过于独立的问题,没有与其他规划协调起来,这种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是不科学的。自有土地虽然面积有限,但属于整体土地的管理规划,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工作复杂,要有全局观念,才能合理管理自有土地。例如:水利管理就必须被考虑进来,积极协调土地和水利的关系,制定明确、协调的管理方案,缓解各种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3 土地权属不清和利用率不高
土地权属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的归属。由于国有单位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形式多样,又存在和地方周边土地紧密相连、错综复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权发证不到位、土地权属纠纷多等问题。国有单位土地规划属地方调整,地方和单位的沟通协调不到位、权益冲突等导致国有土地规划、盘活、开发不到位,土地有关优惠政策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闲置和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2 做好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的措施
做好有单位自有土地管理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意义和影响都十分重大与深远,可以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了合理管理土地资源,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方面的专门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管理文件》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土地资源的制度保障体系,但是这种完善却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完善,需要进一步修订、汇编。根据自有土地的规定数额,国有单位要切实做好自有土地的用途管理工作,使用土地要严格遵循用地规划,国有单位要禁止在用地时非法超标,或者是违规用地,必须将用于单位建设的土地规模总量控制于国家标准范围以内,并且要尽量减少工、商业用地对自有土地的占用,保持用地平衡,既合理开发自有土地资源,又要保护自有土地。
2.1 建立健全的自有土地使用、审批制度
健全的制度可以保证对自有土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能够通过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和使用、审批程序来保证土地资源,能够管控、约束土地的开发与使用行为,能够予以强有力的控制[2]。为了保证国有单位自有土地的合法使用,并取得充分的效益,自有土地的使用、审批制度要逐项审查,逐步履行制度的各项要求,例如: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产业链条长度等各个方面都要逐项进行审查,并选择量化指标,国有单位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但是这些相关工作都必须要在科学的引导和规范中进行。
2.2 构建完善的自有土地供应制度体系
自有土地的供地审批要严格,无论是投资强度,还是投资进度都要严格把关,并根据地区差异、发展阶段和产业差别等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开展工作,做到因地制宜,使土地计划与编制工作能够形成完整的供应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保证自有用地规划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使有限的国有企业自有用地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 提高自有土地管理者的R邓平
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牵涉到诸多领域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管理才能实现优化、控制,但是我国当前大部分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却并非科班出身,如果不是专业的土地管理人员就会在土地管理的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如果管理人员再缺乏应有的管理规划和认识,那么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落后,影响自有土地的管理工作成效。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管理者的考核与培训,定期组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可以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国有单位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土地管理者队伍,才能保证自有土地的合理利用。
2.4 加强国有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国有土地主要是单位自行管理,没有区域性、完整性、发展性的规划,导致土地闲置、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综合利用率低,出现看一步走一步的形式。对国有单位土地根据区域、功能、属性和发展的需要,做超前一步系统性、完整性的提前规划,并纳入地方的总体规划,使土地科学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合理盘活,在农垦发展中发挥出农垦土地的利用价值。
2.5 加强土地管理监管力度
国有单位加强对自有土地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级单位、部门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对自有土地的整体规划与管理,使土地的利用可以科学、全面,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和自有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需要随形势发展,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权责,进行专门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从而加强国有单位管理自有土地的能力。首先,要由政府来牵头,各相关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严格规范国有单位的土地供给,便于集中管理土地资源,提高我国整体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其次,要注意用地的审查,需要保证自有土地能够被合理利用。例如,国有单位要利用自有土地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不允许预审项目缺失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违反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2.6 节约土地利用
目前,我国有些国有单位仍缺乏节约土地利用的意识,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适当加强对自有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既要加强对土地的保护,使其与生态和谐发展,保证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对自有土地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注重空间、用途限制的结合,缓解用地矛盾[3]。
3 结语
对土地的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巨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地面积极小,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这就必须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我国的国情决定一些国有单位拥有自有土地,在依据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自有土地招商或建设,但是情况却不容客观,一些单位并不能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因此,本文从建立健全的自有土地使用审批制度、构建完善的自有土地供应制度体系、提高自有土地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节约土地利用等方面探讨了自有土地的管理新措施[4]。
4 参考文献
[1] 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2013(7):15-20.
[2] 秦悦.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调研人员:土管党支部书记-----*
土管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土管党支部书记蒋老师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2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今年,我院承担了《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作为我院新拓展的业务范围,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岗位要求履职人员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要求掌握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及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和较好的写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三个月来的主要工作
1.《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工作
①制定了《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技术方案
②协助刘工,参与了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研工作
③设计了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④在郭德记和字明春同事的帮助下,完成红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专题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专题研究四红古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析及保护研究、专题研究五红古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郭德记同事共同完成了专题研究二红古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用地规模预测、专题研究五红古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目前部分专题仍在修改中。
⑤目前正在编写《红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大纲》。
①在院长、刘钢组长的领导下、协助胡明霞同事完成了皋兰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说明。
②参与了皋兰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调研工作。
3.参与的其他工作
①在院长、刘钢组长的领导下、联系了西北师范大学暑期未回家的同学作为二调工作临时工作人员。
②协助院长联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领导,促成了我院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业务及研究生本科生实习合作。
三、工作体会
1.单兵作战能力已经不适合院里发展的需要
规划项目对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大型规划项目编制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观、合理的编制思路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以及建立能够相互协作配合的团队。作为规划项目组的成员,我认识到除了能独立完成子项目,在规划项目编制过程中还要能够做到对项目整体的把握和对任务的有效分解,跟委托甲方及合作单位积极对接和联系、与院内其他同事有效沟通和衔接,对项目组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要熟悉,此外,对领导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沟通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实现与领导的有效沟通,及时推进项目进行。
2.项目完成不只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注重增加项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在《皋兰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增加了对未利用地示范区的研究内容,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也使得规划成果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完善的规划思路和丰富的规划内容也得到了甲方和专家、领导的认可。
主题词: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开发、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图表、光盘等文字和音像资料。它记载着土地的征收、划拨、出让、土地调查、用途管制调整、土地确权发证等工作的全部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具有长期查考、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档案资源,服务好国土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是土地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包头市土地档案管理服务经济建设的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土地档案管理服务经济建设成效
1、为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工作提供了依据。
随着包头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的拓展、旧城区的改造无一例外的涉及到土地登记档案,尤其是农村的房屋拆迁工作,有不少农户没有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甚至有的土地证已经丢失,种种原因拿不出确凿的证据,给房屋拆迁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土地档案就成了确权的重要依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解决土地产权纠纷的有力凭证。
土地使用权的买卖、继承的发生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些纠纷,解决问题的根据就是--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3、为土地产权的变更及换发土地证书提供重要凭证。
近年业,随着包头市土地市场十分活跃,土地用途变更、使用权转让时常发生,土地档案为土地的产权登记、变更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4、在土地储备和土地招拍挂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土地储备中心通过查阅大量原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档案资料,采取收购、收回等措施储备土地,极大的增加了政府收益。
5、土地档案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凭证。
随着包头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近郊的集体土地逐年被征收,保存完好的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档案资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面积、权属纠纷等带来的诸多问题,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包头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在服务经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手段落后。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部门虽然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化设备,建立了文件数据库和档案查询数据库,连接了因特网。但是大部分档案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有的档案管理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踏步,还仅仅停留在内部管理上,即使是实现了档案管理现代化,还远远没有实现服务手段自动化和网络化。
2、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传统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性,使得许多人都把档案工作看成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无需多少知识都可以“守好摊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应用于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从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单是收集、整理、借阅、保管等简单的操作模式,仅靠传统的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档案人员的需求。目前从档案部门人员的素质来看,主要是缺乏新的专业知识、缺乏现代信息网络化知识、缺乏创新意识。
三是档案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
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应该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实行有偿服务,互惠互利。目前国土资源档案服务经济建设基本是无偿的,哪个部门需要查档,直接无偿查阅。体现不出信息既是资源的重要性。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开发。
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系统维护的大系统,通过加强网络环境建设、硬件环境建设、系统软件建设,向广大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料查询、浏览服务。要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开发利用成就,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建设高水平的土地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其具有大容量存储、信息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等强大功能,把大量闭置的原始信息纳入信息加工和信息服务体系中来。
关键词:土地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前言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文字、D表、音像等资料,记载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勘测、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纠纷解决等内容,其可分为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档案、土地监督管理档案、土地利用规划档案等。正作为记录土地各种信息的土地档案,具有不可或缺的保存价值和应用价值。随着国土资源事业的深入发展,土地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推广开来,土地档案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越发举足轻重。
1 当前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土地档案作用的认识不足,不重视信息化的建设
土地档案的管理不能直接的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费时、费力,导致领导者的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的价值常常被忽视,工作上敷衍了事。部分领导对档案作用的认识不足,没有把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放在其应用的高度来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更无从谈起。
1.2 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部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实施土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但由于部分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在段时间内适应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应用计算机管理土地档案的效率甚至低于传统方式,数字化管理模式受到排斥,降低了土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1.3 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欠缺
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借助良好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目前,部分基层部门设备陈旧老化、配置较低,使得国土资料归档、储存处于尴尬的境地。另外,由于电子档案管理理论的不成熟,目前国内研制的档案管理软件呈现出一些问题:首先,大多是单机版的电子档案管理软件,支持网络环境的不多;其次,大多是软件的开发平台、工具比较陈旧;然后,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种类档案的管理,不具备通用性;还有,大多是对已经归档的档案进行管理,忽略了归档过程的自动化;最后,大多是对纸质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由于电子文件有不同于纸质文件的特性,所以电子文件的计算机管理应有不同于纸质文件管理的方法,其系统管理的数据、工作流程、功能等都将有所改变。软件功能缺陷或不够人性化难以满足土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需求,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强化档案意识。土地档案管理是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依据。各级领导应重视、关心、支持档案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加强档案宣传,做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规的宣传,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二是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领导工作的职责范围,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并把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或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加大投入,为土地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创造一些基本条件,而不能因为土地档案管理部门目前不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就舍不得投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得土地电子档案数量大幅增加,相应的管理方法也需要改变,之前的硬件设备和粗放的管理模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土地档案资源现代化管理的需求。这就需要提高计算机硬件水平,添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和终端设备。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土地档案管理实际工作开发或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如专业的土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动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2.3 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作为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土地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将信息技术人才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以此来确保土地档案的价值充分展现。要做好技术人才的引进,富有责任心、事业心并且专业技术水准较高的人才引入,为技术人员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以此来保障技术人才进来之后能够留得住、用得好,可以有长足的发展。要做好全员的专业培训,站在实际的角度上将全员的信息化素质提升到新的层次上,以此来促进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4 加强土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灵活性。目前,各级国土部门档案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并建立了土地档案信息库,变静态土地档案信息为动态土地档案信息。这就要求除了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外,土地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增强土地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克服“等”的思想,开发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不能因为土地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便将现在的所有土地档案材料束之高阁、抛弃不用、一切从“零”开始,而要重视其继承性,要对现有的土地档案资源进行全面的分类检索拷贝,按类储存,逐步地适应。一是将原有的历史档案扫描录入,按照土地关键要素进行归档存储,如宗地和权利人;二是可以将系统业务办理后的结果自动转入档案库中管理。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建立全面的档案数据库。
2.5 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档案宣传工作。做好档案的宣传指导工作,使档案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档案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档案知识,树立档案观念,需要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档案工作者在加强档案业务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的宣传指导工作。档案工作者要加大档案知识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档案观念,使依法管档的观念深入人心。国土地籍管理档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宅基地用地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改造等等,都要利用到大量的档案资料,了解档案,利用好档案,可以更加合理地保护自身利益,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开展,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及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结束语
土地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土地管理工作各项业务建设都离不开土地档案,尤其是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新形势下,土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意义愈来愈重要。只有把档案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才能用信息化建设思想统揽全局,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历史性的跨越,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日趋激烈的信息化“战争”,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而土地管理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以手工为主的耗时耗力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好的为土地档案资源管理人员服务,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慧玲.GIS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1,10(4):13-14.
[2]张珍.土地档案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6:23-2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房地产业历来在刺激国民经济和拉动内需等方面担负重要任务,因此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2008年之后国家土地、金融等调控政策力度的逐渐加大,相对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而言,其面临的是困境,甚至是绝境,在拿地越发困难的境况之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若想在如此难的趋势中寻求发展,只能从如何更好的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入手。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
房地产行业拥有专业性强、具有较高风险、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时间长等特点,其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加上房地产业自身具备的专业性强、投资风险大、利益回收时间长等特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手段之一,所以在房地产业中,其竞争的矛头已逐渐转入了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有序管理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更为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法规,致使房地产市场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下,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企业长治久存的重要措施,现对房地产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几个显著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针对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在制定考核制度时注重的往往是短期的利益与财务完成指标,而忽视长远利益以及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对于不同岗位的员工,未将考核制度的差异性体现出,且在制定考核指标时,未能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导致了考核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性。
2.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及思路相对滞后
目前,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职能仍仅仅局限在管理人事档案、处理人事关系以及审批工资计划(员工工资及奖惩)等方面,而且对员工的管理多采取强制约束措施,距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人员的引进方面,现在更多的企业愿意用较高的薪酬招聘能立即上手的有经验的应聘者,而不愿意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导致引进的有经验的人员在其他企业高薪酬的作用下继续跳槽,企业内部出现无法留住人才的被动局面。
3.企业内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稀少
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形成不过是近几年的时间,属于一个朝阳行业,因此从客观角度分析其内部具备大量的专业管理与经营人才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巨大的利润刺激下,很多中小型房地产业大量涌出,从业人数随之增多,而专业的经营人才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因此导致房产企业中管理人才出现缺口,据了解,缺口能达到25%左右。
4.企业文化普遍缺乏
特别针对中小房地产业,往往将做生意放在主要的地位,而对于企业的理念与远见规划等还是相当匮乏的。企业文化的缺乏使其所具有的动力、导向、融合、约束等功能没有被完全的挖掘出来。在一个企业文化空洞的企业工作的员工,很难将自身的规划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由此看来,企业文化的缺失很难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
三、房地产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与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与考核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员的去留问题。作为房地产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运营特点与发展战略,处于整个体系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虑,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动态的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体系。针对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绩效考核体制,一定要避免量化形式的发生。另外,考核与薪酬体系的动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房产经营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考核制度应随着企业的发展作出适时的调整。
2.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当前房地产业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人员的素质,对于新入职员工和老员工要分别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根据企业的整体规划,在与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工作之后,为员工设计出富有弹性的职业生涯,同时结合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制定合适的工作计划,给员工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人本管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由外部激励向自我激励转变,与此同时,企业应从整个企业为出发点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将其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的业绩提升,以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现。
3.通过多渠道选拔人才
人才的招聘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选择作为解决企业人员去留的指明灯。招聘之前要综合考虑公司人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面试、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测评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以选中最合适的人员。另外,在工作中,要注重企业内部晋升机制和人才选拔的实时性,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竞争。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者要彻底的摒弃陈旧的用人观念,明确确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着重强调从系统以及全局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紧密的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长期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景聪.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