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信息技术

数字化信息技术

时间:2023-09-06 17:0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信息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39-02

所谓信息技术教学范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和广博的特征,在原有的授课方式上安插多种教学方式,或者工具。其目的是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把教师和学生,还有教本(也称教材)有效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数字化环境,把教材的相关内容和理念,迅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且从学生那里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完善和补充。

一、研究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教学技术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革新,两会上提出了“将中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的思想。结合信息化在其他国家高程度的普及,近年来中国也逐步加强了网络信息化速度提高和信息化技术处理。信息化对教学模式的要求和帮助,充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由于网络数字化的环境普及,学校都投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或者在教室里安装了具备网络技术功能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非常方便地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多媒体设施,对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需要引用图片的,需要参看视频的,需要个别作答交流的,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传递。教师不仅可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而且还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效果。这样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频率,也使得咨询可以不受阻地进行传递。

2.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及时性。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用及时传讯系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比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邮箱,不论是上课、下课、放学还是放假的时间里,学生都可以利用发邮件的形式,跟教师进行学习沟通。这种邮件式的便捷沟通模式,一是照顾了很多学生瞬间产生的疑问被解答;二是有利于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限时的单独辅导。这种及时性的咨询桥梁,无疑是连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3.信息咨询传递的公开性。大家都有使用网络的经验,数字化环境在信息传递上有其本身的广博性和深刻性,都有着与传统信息的区别。在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中,一个信息的传递和被熟知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通常不存在知识信息的公开性。而在现在完全的数字化处理下,知识和信息都因为传播形式和传播环境的改变,有了一定的公开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进行搜索和进一步的了解学习。

二、研究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具体模式

讨论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对知识信息进行重新分组、归类、存档。为什么这样讲?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主体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教科书并没有完全改版,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完全的变动。但是,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的涌入,有协助教师授课的部分,当然也有阻碍教师授课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这种全数字化的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判断力,引领学生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进步、奋勇向前;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知识信息,而不是在海里溺水。这就是重新分组、归类、存档的概念。

1.教师勇做舵手,掌管知识的流入口。数字化环境的信息根据其本身的广博性,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泛滥。信息泛滥的结果就是过多的无效信息,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浏览过一轮,并无收获。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编排,然后抛出题目和研究方向的范围。这样被设定过的信息专题,就相对地拥有了目的性,学生在学习和深入查找资料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过滤掉一些无效信息,也称垃圾信息。

2.个性分析,设计出资质差异的教学切入口。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优点很明显,就是多出了很多时间给教师做研究和创新性的课件讲义。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教材的转移和搬运。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只需点击鼠标,即可传递旧有的咨询。所以教师就多了很多时间,而这部分时间可以用作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摸底测试,找到学生的层次与水平。由此,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整合,让教材能够与学生的理解层次相接轨。这样的信息技术处理,会帮助学生和老师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3.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便捷性,教师要讲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载。教师可以试图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才是真正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具有非凡的益处。

三、研究如何更好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切入信息教学技术

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是否要完全抛开传统教学的思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数字化的应用只是一种技术,并不是教学的主体;数字化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让学生和教师更能够加快速地获得知识信息的工具。所以面临数字化的环境因素,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进行完善。而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学生、教本(教材),教师把教材进行剖析、分解、分层、细致化处理,然后通过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处理,将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全面地获得教师的处理信息,而根据个别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议题和异议,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个体的不同,逐个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和启发;有必要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建立公共分享系统,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学习兴趣浓厚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向。这样的信息教学模式,无疑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了一个比较轻松、开放、趣味性强的新型教学氛围。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四、结语

纵观国际化的教学模式,都已经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富饶的学习矿藏。而学校的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无疑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成果,为自己的学习建立起一个知识宝库。对于学生来说,拥有了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初中教学

当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逐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跨越式变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应用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特点

1.教材多样性

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但是很多教师都是依靠课本进行讲解传授。学生练习时,也是看着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以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等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其多样性能够将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进行视听学习。

2.信息及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纸质教材的弊端凸显。通常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应用程序的产生、更新升级往往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实现,而纸质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这些新的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纸质教材在内容的更新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滞后性,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先进、更新颖的教学知识。而数字化资源可以及时更新教学信息,为师生提供最前端的信息技术知识。

3.资源共享性

数字化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传输,将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汇聚起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一网计算机上访问教学资源网站,运用相应的搜索引擎快速寻找信息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师生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采取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资源共享。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应用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将信息技术课当作娱乐时间,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资源,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例如,“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展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广告等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的传递有不同方式的认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学生可能会回答,“老师给我们讲课,让我们学习知识”“新闻联播播报的新闻,也是一种信息”等,让学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的教学方式是:依据课本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某种效果实现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指导方法进行学习,缺乏创新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网页相关知识时,知识量比较大,知识点也比较多。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网页布局、规划流程、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做一个网站,在保证网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不限制学生对设计网站的主题、结构布局和内容要求,评比出谁的网站设计新颖、创意性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网站。举一些不同风格网站的例子如社交网站――QQ空间、购物网站――淘宝商城、新闻网站――凤凰网等,不要求学生能做出与之媲美的网站效果,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思路。然后让学生思考把什么内容放到网页上,通过什么途径收集网站所需的内容,添加一些什么信息能够美化网站,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开展针对性教学

数字化资源不必像课本教材那样拘泥于书本文字,它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便利型,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校能力和学习特长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页面设计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可能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有的学生则在课外已经对相关知识熟悉掌握。如果教师采用“大锅饭”的教学方法,给大家统一讲授,都从最基本的Word基础知识讲起,势必会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厌烦,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_展针对性教学。比如无基础知识的学生,按照原本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和练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的计算机端发送进阶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优化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科技不断在发展,一些新的知识、技术产生,相应的一些老旧的知识或技术就会被淘汰。信息技术教学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所学的知识都是过时的。这种说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纸质教材的滞后性,它的这一缺陷注定其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学的是“过时”的知识。数字化资源的及时更新优势,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备有效性和时效性。例如,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Flash知识,其讲解的AdobeFlash软件版本比较老旧,与当前更新的版本软件界面、功能插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虽然学生通过学生旧版本也能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后期在软件使用时,一些学过的但是已经淘汰的旧版本功能“无用武之地”,还需要重新了解学习新版本软件的功能。借助数字化资源,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跟学生讲授新版本、新知识,引入最新技术和理念,让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掌握前端信息技术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教材多样性、信息及时性和资源共享性,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展针对性教学。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也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人以人教版模块六《实验化学》的教学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入点

1.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化学实验视野

《实验化学》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在教材中设置了“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栏目,介绍了古往今来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光谱分析发展简介等。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更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化学与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

1.2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回顾相关的实验知识

模块六《实验化学》是在必修课程和其他各模块的实验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高中阶段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教师预设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也可在课前将相关知识改编成一些小题目输入电脑,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判断题,甚至可以是模拟操作题。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予以点评;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1.3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展开专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也已进入课堂,在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实验化学”模块提出了9个化学专题实验研究,每个专题都包含有“拓展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栏目,对于其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如“市售Vc片相关性质的研究”、“日常洗涤或消毒用品的相关研究”,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协作探究。

1.4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入数字化实验

数字化实验是以计算机及传感器为核心器件的实验体系。《实验化学》在“科学视野”中首次介绍了应用传感和数码技术研究实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拓展了实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

2.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

根据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入点和化学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近三年的假期培训及最近的实验对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2.1 课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示例:《实验化学》第一单元《从实验走进化学》中,“保证实验安全”等内容的教学可采用课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播放一些国内外的实验或生产事故的录像,引出问题“安全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如何预防实验伤害事故的发生”。然后,让学生从试剂、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尾气处理等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将课件中已有的相关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安全完成化学实验所必备的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将一些易错、易忽略的基本操作进行实战演练。

策略: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资源制成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课件内容。课件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难点和盲区。如: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将“现象”放大;做微型实验时,可利用投影设备将“现象”放大;对于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或播放录像;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等。

2.2 数字化实验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示例:《实验化学》中,实验3—4“酸碱滴定曲线的测绘”可以让学生利用pH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定和记录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的数据,并用计算机将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画出相应的滴定曲线。

策略: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方法并不冲突,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两种方法有效结合,取长补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pH传感器等传感设备进行实验,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以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能力上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2.3 探究式的信息化实验教学模式

示例:《实验化学》第四单元中,实验4—5“综合实验设计实践”等内容可采用信息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大致的研究方向,如“气体的喷泉实验装置设计”、“巧用Y型管进行微型实验设计”、“巧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实验仪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将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明确、细化,并且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对课题的大小、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每个研究小组按照计划分工合作,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在通过理论的检验论证后进行实验检验。学生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形成知识,最终形成实验成果。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丽霞 (1965—),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引 言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浸入”,当今社会结构已经演变成现实社会与数字社会并存的形式,社会主体的生存表现为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并存的状态,数字化生存能力随之成为当代人必备的一种全新的生存能力。

作为数字世界“土著居民”的青少年,他们是使用数字技术最广泛和受数字技术影响最深的族群,其数字化生存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涉到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生态秩序。培养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生存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数字社会中生存,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与时俱进,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线索,实现目标体系的扩展与位移,从而为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培养年轻一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搭建桥梁。

一、数字化生存能力释义

“数字化生存”这一术语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而广为传播和使用。目前,对“数字化生存”有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1)数字化生存(Digital Life)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指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和社会事务等各种活动的总称;(2)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的、以数字形式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属于哲学层面的范畴;(3)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人类生存的另一种空间。要想自如地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与存在状态,需要相应的生存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和社会事务等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基础上提出的数字社会中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社会的来临,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限于传播和获取信息,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满足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已经不能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生存能力即成为人们的必备能力,它是个体实现数字化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充分享受数字化世界的精彩、避免数字化生存的负面影响、摆脱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创新数字世界的必备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重构的必要性

(一)数字时代对培养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诉求

数字化生存不是简单地模拟或者复制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而是以一种数字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对现实生存的重新塑造,所展示的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新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数字化以它的快捷性、多维性、创造性、去中心化等特征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主体性、创造性带来很大的裨益;另一方面,其扩张性与支配性特点又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不仅带来了发展健康人格和社会信用等方面的挑战,“数字依赖”、“网络成瘾”等还可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可预知的“人为风险”,诸如消极娱乐、自由泛滥、技术偏执、认知错位以及道德失范等。

由此,我们不得不产生忧虑,处在身心有待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在教师、家长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疯狂”地获取各种信息,“为所欲为”地构建不同的身份角色,“游荡”于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购买想要的物品,建立与任何人都能实现交互的关系。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够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精彩,但同时,不良信息会污染他们的视听,不良思想会侵蚀他们的心灵,物质的欲望会弱化他们的理智,网络成瘾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少人干预的环境会造成责任感的缺失。这些现象一旦泛滥,必将对个人与他人造成伤害,影响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秩序。诸多调查研究告诫人们,近年网络犯罪已居青少年犯罪的首位。这些问题已向教育敲响了警钟,向教育提出了诉求,即要培养青少年能够充分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便利与精彩,同时更能够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辨别力,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这些诉求是对作为应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热切呼唤,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变得刻不容缓。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呼唤

从教育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起,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近13年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至今也近十年,其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期间,除了信息技术自身有很大发展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求更为迫切。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呢?

在研究与实践中,人们趋于一致地将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诚然,信息素养对每个公民的确很重要,它所强调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交流等的知识与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必备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信息素养目标所强调的是对信息的获取与简单应用,在制定纲要时是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尽管在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实践中也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活的目标内容,但是有关生存能力方面的目标涉及得不多,也不够明确。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信息的消费者,缺乏对主动参与信息的创造、自愿参与运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文明礼仪、数字化学习与商贸等能力方面的主动培养,这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养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有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内涵已经滞后于数字社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是在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数字化生存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将数字化生存能力纳入到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予以扩充、位移。

美国学者(Mike Ribble)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九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1)具备数字参与意识与能力(Digital Access);(2)具备数字商贸能力(Digital Commerce);(3)具备数字交流能力(Digital Communication);(4)具备数字文化(Digital Literacy);(5)具备数字礼仪(Digital Etiquette);(6)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 Law);(7)承担数字权利和责任(Digital Rights& Responsibilities);(8)具有数字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 Wellness);(9)保障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1]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其公布的《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7年)中,从技术的合理应用角度提出了对数字公民的基本要求: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问题,并且能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这些要求为我们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照这些研究成果,依据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建设中,需要在原有信息素养核心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应用行为能力方面的目标,增加对数字社会的认识、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化生存常识等方面的目标,这是对信息素养这一核心目标中注入新的理念与内容的过程,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一)“数字社会认知”目标

数字社会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更多的是对它的延伸、扩展与重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相对于现实生存具有更开放、更自由、更个性、更多元等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往往与秩序缺失、道德沦丧、人性失落、人格扭曲等问题相伴随。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数字社会的公民只有认识、理解并正确面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才能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趋利避害,才能去适应它、利用它、改造它,进而形成与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然而,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有一些诸如“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的目标,但是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目标显现出了它的空泛性与滞后性的缺陷。因此,在重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应该增加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认知与理解方面的培养目标。

1. 能够理解数字社会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设置这类目标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认识到,数字技术已经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能够在数字社会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类似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学习、交往等活动,[2]比如,认识到我们可以靠敲打键盘而坐拥书城,尽享知识共享、开阔视野的乐趣;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种族、地位、等级的限制,心理能够得到充分的宣泄;[3] 通过电子购物,获得所需物品;能够通过各种交互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评议、谏言献策;合理适度的网络游戏能够开发智力等。

青少年只有充分认识数字技术的便利与精彩,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地参与数字化生存、享受数字化生存。

2. 能够认识数字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困惑及危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对数字社会带来的挑战与困惑的认识方面的目标,使青少年对数字社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便敲响警钟,并自觉发展应对挑战与危机的能力。

比如,知道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信息超载、迷航;知道如果搜索代替了记忆,内储知识将会减少,造成知识的匮乏;明白集字符、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迎合了人们形象化思维需求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人逐步成为只“看图”不“识字”的人,[4]形象思维的认知模式会逐渐排挤抽象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将被弱化; [5]知道如果每天淹没在数码的海洋中,身体将变得越来越虚弱;[6]认识到数字技术使得那些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的人,跟自然、现实社会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减少,逐渐背离现实社会,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引发心理和情绪的障碍;认识到由于道德环境的“非熟人社会”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少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特点,将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土壤。[7]

青少年只有认识到数字生存的挑战与危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数字化生存,避免数字化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

3.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

要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技术依赖的生存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从事工作、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活动的存在方式。比如,人们借助于数字技术创造的各种工具与载体,迅捷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平等互助的方式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在线交往;通过键盘的敲击享受网购的便利、享受“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工作乐趣,等等。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生存是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始终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数字化生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四肢和大脑,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延伸了人的本质力量,但其归根结底只是人基于技术的一种生存状态”。[8]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离开了技术无所谓数字化生存,其中的主体如果缺乏应用技术的能力,数字化生存也将无法实现。

理解了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将促使青少年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技能与技巧,同时,也促使他们随时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情况,从而培养其对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态度。

4.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性特征

数字化生存具有文化本质性特征,[9]体现在“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等方面,在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的“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的特征中,[10]同样也蕴含着文化特征本质的内涵。这些特征首先决定了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权力分散、去中心化的生存,此社会是一个少人干预的、匿名的、去身份的、非熟人的社会。在这里人们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而存在,“数字(数据)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中每一个现代人生存的符号”,[11]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利、地位、身份的约束,人们被赋予了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力。其次,这种生存方式是能够充分展示个性的生存方式。数字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每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是个性展示的舞台。

青少年对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够充分利用其自由、自主、开放等的优势,充分张扬个性,为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数字世界的精彩提供保障。

(二)“数字化生存技能”目标

创造性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能力是数字公民必备的能力。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已经涵盖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各个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也渗透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比如,小学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设备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初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项为“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高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4、5、6项为“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表述均为有关信息技能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多涉及简单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在与生活、学习等数字化生存技能的目标描述上显得过于空泛。鉴于此,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有关信息技能目标进行扩展,从信息的获取、简单加工与应用,位移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目标方面。

1. 能够自如地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基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学习,[12]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比如,能够自如地、高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工具获取信息、表达与应用信息;能够高效地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运用各种交互平台实现与教师、学习伙伴的交互;能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知识、技能,运用各种数字娱乐的优势功能促进自身发展等。

2. 能够健康地进行数字化娱乐

青少年对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的使用,其中的娱乐项目可谓琳琅满目,网络游戏、聊天、电影电视、音乐欣赏等。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真正知道哪些娱乐活动适合他们参与,应该如何参与,而且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形成消极娱乐的现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应增强有关健康娱乐活动的目标。比如,能够自我控制游戏娱乐时间、明确交友的基本原则、知道不登录、不玩暴力游戏,等等。

3. 能够智慧地从事数字商贸活动

数字商贸活动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理解这个活动与活动过程,形成数字化商贸能力。比如,知道如何鉴别商家的诚信度,知道敏感信息(如信用卡号、密码)提供给不安全网站的危险性,知道如何与商家沟通协商,知道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从讲信誉的商家买到商品,同时能够避免网购成瘾的发生,等等。

(三)“数字化生存规范”目标

尽管在数字世界中没有了国家、种族的界限,个体在虚拟社会中更自由、更个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同样需要其公民具有法制理念,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具备良好的数字文明礼仪。在《纲要》中规定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目标中第8项为“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可见,当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考虑到了信息文化、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在应对当今数字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显得笼统不够具体并且滞后。因此,在原有的相关目标基础上,需要增加遵守数字社会法律法规的目标、文明数字化行为活动方面的目标。

1. 能够自觉遵守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

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平等性、间接性与匿名性等特征。在这个自由至上的王国里,唯有正确认识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顺利生存其中。诸如,不窃取他人信息,不做黑客,不制造不释放病毒,不参与网络欺凌、诈骗,不用煽动性的语言,等等。

2. 能够进行文明的数字化交流活动

交流与沟通能力是个体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数字技术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空前的即时通道,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交互框架,它与现实社会中依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建立起来的封闭半封闭的群体不同,所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群体,在这里人们的交往空间更为广阔、平等、自如,交流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人格异化和人的主体性缺失问题。[13]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计中,要关注数字化沟通交流能力目标。比如,能够在虚拟情境中了解并调节自身的情绪,理解并积极应对他人的情绪;能够有建设性地影响别人的言行,有效地解决冲突;[14]尊重、理解他人,不肆意打扰他人;用语要文明礼貌,不讲粗话、荤话;知道要在恰当的场合应用数字技术,如不在课堂上、会场上用手提电脑和手机播放与课堂无关的信息,用手提电话时不要影响他人;未经同意不把他人的名字、信息到网上;论坛中发言时要经过思考,不要随意灌贴,以免浪费空间和时间;发邮件时知道填写主题和姓名,收邮件要及时并且及时回复,等等。

(四)“数字化生存健康与安全常识”目标

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生存状态,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困扰,但这并不可怕,增强青少年的控制力、抵抗力是关键。《纲要》中初中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高中阶段目标的第7项为“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这些目标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关照,但是,缺乏健康意识、主动关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1. 知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对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不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坐姿,造成视力的下降、腰椎变形、鼠标手等身体状况,还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胃肠神经官能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过度参与网络游戏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产生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病。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要促使青少年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负面影响,增加有关健康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 能够主动关注技术安全与自身安全

增加这类目标,目的是使青少年知道不经过病毒防护的电脑是很脆弱的,不经过保护处理的电子化数据是很容易丢失或被窥伺甚至被偷窃的,能够应用虚拟防护软件、电子防火墙等对自己的文件“装门上锁”;明确不随便在网上泄露家庭、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方式等;牢记不登录黄色网站,不随意见网友,对陌生的电话、短信、邮件要提高警惕。对这些有了充分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快乐地生存于数字社会。

(五)“数字公民意识与责任”目标

数字公民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人,[15]数字公民意识是在心理层面上对数字社会中自己身份的自觉认同,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与数字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对数字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16]数字公民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先导。在《纲要》和《课标》中均缺乏数字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目标,这与数字社会的需求产生了脱节。因而,在课程目标重构中应增加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公民责任方面的内容。

1. 能够明确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地位

青少年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数字社会的一分子,是数字世界的主人,既是数字环境的消费者也是建设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字社会的活动中来,获得需求上的满足与能力的发展。

2. 能够意识到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与责任

数字公民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与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具有独立自主地参与数字社会活动的权利,诸如学习、工作、购物、交流等活动的自由;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件的评判、反思和争论的权利。更要意识到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数字公民责任与义务,要明确并践行作为数字社会的主要践行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比如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等责任意识,知识共享的责任,遵守虚拟社会的规则、维护数字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等责任意识与践行能力。

总 结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青少年是数字化生存的主要实践者,是未来数字世界的缔造者,他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通过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扩展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课程的发展确立方向,为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提升数字化生存的技能,遵守数字化生存的规范,形成数字公民意识,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健康快乐地游走于数字世界,最终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 Mike Ribble. Gerald Bailey.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 [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7:10.

[2] [13] 何保健.数字化生存与生存的数字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8.

[3]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2002,(4):88~94.

[4] 贾英健. 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 2006,(7):24~29.

[5] 董宏建.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8,(7):49~51.

[6] 王荣江.“数字化生存”提出的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0,(4):53~54.

[7] 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1,(6):9~11.

[8] 倪志娟.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43~46.

[9]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0] Digital Citizen[EB/OL].Available:http:///wiki/Digital_citizen.

[11] 王雅林,黄萤.“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63~67.

[12] 林亮亮,滕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14] 盛群力,褚献华.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编译[J].开放教育研究,2004,(5):7~10.

第5篇

关健词:数字图书;挑战;应对策略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管理人员都是专家。在未来图书馆里这一名言将会再现,未来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组织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进行“解读”。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愈加多样化,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文献类型在以往的纸张型载体的基础上向高密度、轻量化、小型化的非纸张型数字化、电子化载体发展。如,声像资料、图文传真、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跨行业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这不仅能带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而且将促使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1、现代信息技术衍生的数字图书对图书馆员职业技能的挑战

1.1 对图书馆员工作内容、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挑战。

这些变革将导致传统图书“馆藏”的含义被扩展,它不仅要求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录像带、软磁盘、CD-ROM等)和信息类型(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等),而且要求网络化的数字信息资源也作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这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质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1. 2对图书馆员技术服务手段的挑战。

传统图书馆的一切业务活动基本都是靠手工来完成的。随着数字信息资源迅速增长,数据网络化的应用越来越广,印刷文献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电子图书、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正在成为用户的阅读对象,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加工、贮存、检索、传输等环节改由电子技术一统天下,“图书馆”甚至连“图书“的概念也代之以全新含义,图书资料检索效率提高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程度,旧有的硬件设施被纷纷淘汰,传统图书馆员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固化的运作模式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部分手工操作的替代,那么,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图书馆数字化则将是一场急风骤雨式的革命,它将导致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需要建立选择和采集资料的新标准等,这对惯于采用手工技术手段操作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1. 3对图书馆员职业素质的挑战。

未来图书馆是一种电子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它需要使用大量高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对于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电子技术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而未来图书管理人员如不提高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未来图书馆则只能徘徊于信息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

2图书馆员应对数字化图书挑战的策略

2.1转变服务观念。

观念转变是图书管理人员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特点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角色观念,过去图书管理人员一直担当信息整理与保管员的角色,随着图书数宇化带来网络用户所占比例的增加,任何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潜在用户,只有经过精练、有序、有针对性的信息才能吸引其成为现实用户(读者)。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及时、广泛地传播电子图书,并承担起网海导航员的角色,为用户指引正确的数字图书检索方向。其次,要转变服务观念。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是围绕着服务读者而开展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读者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创新和发展。与电子技术相伴而生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盘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构成的现代化图书馆,使以提供文献为主的服务功能延伸为以向社会提供各类型载体的知识、信息为主的服务功能,使读者工作从以中介性质为主的被动服务方式转化为参与性的主动服务方式,使读者服务的组织形式从集中、单一形式转化为分散、多元化的形态。因此,旧的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数字图书的发展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应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加工、组织、存贮、链接传送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

2. 2强化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素质基础之上的,各项职业技能也是如此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才能在信息技术时代顺利地进行信息处理工作。为使图书管理人员成为数字化信息技术时代合格工作者,必须对他们进行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化信息道德、数字化信息能力、数字化信息觉悟、数字化信息观念、数字化信息心理等。在此主要论述前三个内容。

(1)数字化信息意识教育。图书馆员数字化信息意识表现为馆员对数字化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自身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并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的精神,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对发现和传递信息形成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数字化信息道德是指馆员在整个数字化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其内容主要包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传播和数字化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数字化信息等。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就是要学习、了解数字化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数字化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行为,预防在数字化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泄密、犯罪等问题。

(3)数字化信息能力教育。数字化信息能力是指数字化信息知识和技能。随着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应该延展至包括从各种服务和媒体中存取、评价、使用和传播数字化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学会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数字化信息源,掌握数字化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数字化信息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数字化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和交流。

2.3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进行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图书管理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的获取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目前我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虽占70%以上,但由于知识老化,缺乏高层次数字化信息开发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外语水平偏低,因而只有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敏锐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和较强的数字化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业务技能,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胜任新时代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华杏,浅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J]。档案研究,2009

[2]张斌,浅谈新时代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J]档案研究,2011(4)。

第6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即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及形态的描述,是事物状态的体现形式。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数据或一些特殊的符号、声音等形式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媒介。电子信息技术的具体含义是指使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达到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目的。由于通过电子技术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所以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视频音频产品甚至是餐饮企业等各个生产生活的产业均有涉及。

二、电子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科学技术之一,为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用电子技术表达和传递出来的信息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涵盖面广,且使用价值高,使得接受的一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上为人们提供便捷,如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器应用上的特点。家用电器技术的提高,产品的种类日新月异,各种功能不断出现,使用操作简单,为用户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家用电器应用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一体化特点,即将传感技术、接口技术、系统化、微型模块化等技术相结合。机电的一体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自动监视能力、报警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如过载、过压、短路之类的电力故障时,能够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一体化机电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节省能源的消耗,加快生产速度,使得机械性能得以改善。

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具有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高效快捷的应用特点。(1)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及综合处理信息。(2)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3)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化,智能化。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关于“多媒体”的概念并不统一,一般人们将其解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多媒体,即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组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特殊音效等,以及程式所能够提供的互动功能。使用起来方便迅捷。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汇集,最终形成一种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数字化智能化的高低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越高,智能化效果也就越强。智能化的产品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智能住宅小区,监管系统等都应用到了智能化技术。

2.网络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各个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按照一定的网络程序软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共享各种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能更好地传送数据和文本资料。用户可随时随地拨打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网络化使得电子信息的应用更为普遍化。目前,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如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教学、商业交流等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数字化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来,进行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将其引入计算机的内部,再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的优势在于:首先,数字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相比,前者其信号有加工能力。加工过的信号对有杂波或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来说,稳定性较好。在长距离的传送过程中数字信号传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字信号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而且计算机系统更容易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的方面的处理能力也较传统方式强。其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简单。它无需在模拟电路里进行各种调整,因而电路工作时较为稳定、技术人员也能够减轻工作负担,总的来说电子信息数字化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扩大经济效益。再次,数字信号更加易于压缩。例如,在模拟摄像机里,需要使用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有些地方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彼此之间又相互有微妙的影响,需要反复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摄像机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状态。在电视广播设备里,摄像机还算是较小的电子设备。如果摄像机100%地数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调整了。对厂家来说,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对电视台来说,不需要熟练的工程师,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应用方面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只有科学水平进步了才能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改进,可以说它的发展趋势是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的。因此,要想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就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J].商业研究,2001,(01).

第7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40-02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促使成人教育学生必须尽快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校园的学习环境。而参加成人教育的主体90%是在职人员;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又多样化,如脱产在校学习、夜校、远程教育等,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尤其适合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为此,成人教育学生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应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同时熟练掌握利用网络搜索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资源技术技能。培养与提高成人教育学生自身信息素质已成当务之急。

一、成人教育学生自身信息素质现状

采取随机调查成人教育学生的方法。在2010年9-12月期间,随机调查了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了解到70%-80%的成人教育学生仅仅是会使用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仅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对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几乎空白。

成人教育的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上信息、QQ聊天、玩网络游戏,但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搜索、处理信息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并不知道通过远程网络来利用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成人教育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时主要以听教师讲课为主,教材为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没有想到要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来使用学校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学校有什么网络教学资源,如何查找、使用。

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学习时间上不整齐划一,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成人教学质量。

二、建立成人教育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

“信息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应用信息化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更深层次的是以独立自主、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获取信息,将它们用于工作学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从信息意识培养、课堂应用、软硬件环境支撑、到科研工作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角度出发,构建成人教育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

1.培养成人教育学生信息意识。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社会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有信息意识,学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要改进工作流程、方法时,通过积极学习并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就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学校在注重培养成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素质意识时,要让学生充分使用现代媒体与技术,在网上开设“网络信息技术”通识课程,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自主学习。同时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在此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学生实践练习环节采用探索式的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开展各种应用。

2.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从课堂上让成人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如在课程设置上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课程,同时积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程,让成人教育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注重实训环节培养,如上机操作、动手实践等,并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3.建立考核机制。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强,使得成人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能独立制定获取所需信息的策略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对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使用各种软件的能力;三是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最主要的是考核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核形式结合所学专业及成人教育的特点,注重实践的应用,如上机操作考核、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4.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由于成人教育的主体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在结合自身专业与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时,需要通过In-ternet获取海量信息。布置相关研究课题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相关专业信息知识有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对提高成人教育学生文化与专业知识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素质。

5.建立成人教育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积极开展评估工作。目前,成人教育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少。考核标准单一,仅仅以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省统考作为衡量成人教育学生计算机信息素质的标准。为此在建立评价标准时,要考虑成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配置、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教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三、引导成人教育学生用好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

有资源可用是应用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引导成人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应用的关键。建设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需要大投入(资金、技术、人力)。需要建设“三网”(即远程教育接收网、互联网、校园网)、“三室”(即电子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在确保应用所需硬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措施,并抓好资源库建设。以常州大学为例,从2003年开始建设数字化校园,将拥有的传统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其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学校积极开展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如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库等,至今已初具规模。构建了基于一卡通中心的网上教学平台、网络课堂、精品课程、外语网络教学平台、毕业论文评审、教务教学管理等系统、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数据库、网络自助服务系统,等等。

而成人教育新生入校后面对全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怎样才能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熟悉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成人教育学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定因素。资源能应用到什么水平,取决于人的水平。为了让成人教育学生乐于、善于应用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坚持以培训为手段。

立足长远,制订符合实际的成人教育学生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在培训时,抓住三个重点:首先,在内容选择上突出实用性,强调实用价值。其次,充分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差异性。信息技术培训是全员性的培训,成人教育学生的年龄、性别、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最后,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每个阶段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将具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成人教育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不断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四、结论

现代信息社会成人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学生信息素质是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成人教育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注重培养成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素质,才能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专业利用网络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第8篇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档案馆员;信息化素质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各地档案部门纷纷制定自己的档案信息化方案,展开了新一轮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热潮,其中数字档案馆建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当前要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需要突破如下“瓶颈”,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领导提高认识,才能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基础。但有些地方领导并没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机读目录为例,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保存2亿多卷(件)档案,估计有2030亿条目录数据(按每卷有10~15份文件计算),但全国档案目录数据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的,至多占全国档案目录数据总数1/3不足。这样的水平,距离全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更远,对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领导的重视。

其次,工作缺少相应的部门领导。目前,全国在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的编制序列中,在相关的职责范围内,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件的部门与机构。虽然机构改革的要旨是精简人员,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新的专门工作机构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化的需要对现行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重组,有必要在现有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中,设立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以便从组织上保证这一任务能够得以落实。否则,好计划也会因没有人去具体实施而落空。

再次,一些行动起来的单位又急需更新换代,改变主机多代同堂的技术装备落后局面。从档案界开始运用计算机至今,我们的硬件技术装备由几台发展到上万台,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档案信息化应用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显得严重滞后。仅仅计算机主机CPIJ的“286、386、486、P1、’P2、P3、P4”的多代同堂一项,就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推广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支持的资金不足。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仅以档案信息数据化为例:以每著录一条需人工费0.2元计算,仅全国现有的20~30亿条目录,就需要人工费用4-6亿元之巨。如果再加上硬件损耗、电费、存贮设备材料及相关费用,所需费用将更大。从长远来说,这项开支的费用远比购置硬件设备的支出要大得多。但目前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的财政状况十分困难,难以保障这项工作的经费需要。

另外,由于前面几个原因,直接导致对员工信息化培训不够。档案信息化是由先进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装备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人共同来实现的,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尽管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信息技术盼陕速发展、财政状况、工作条件与工作实际的限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全员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偏低,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必须急起直追。

综上所述,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因素。当务之急全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环节。这是因为数字化档案馆就其本质而言属文化范畴。数字化档案馆的真正的成功,不是以软件、硬件系统的构建完成为标志,而只能是以每个档案馆工作人员实实在在地应用起来并不断产生着档案信息资源为准绳,最终体现在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因此,必须实现全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的提升,才能保障数字化档案馆正常有序地运转。这样,培训就成为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术水平更新与提高的主要手段。

1.确立信息技术培训在档案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社会对档案业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档案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档案馆技术装备的更新,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由于数字化档案馆不是档案馆个别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只要有少数几位同志懂得计算机、网络与相关技术就可以,而是整个档案馆全部主要工作环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应该明确计算机如同笔一样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是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2.制定在职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教育整体规划

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列入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的必修课,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处理档案信息,持证上岗。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考评的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要求,以考促学,提高全体档案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普及的同时举办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档案专业中、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

3.着眼于实用,下大气力抓好普及,适应现展的要求

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通讯知识的系统培训,包括因特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应用,如网络历史、网络文化、网络术语知识、电子邮件收发等;因特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和查找方法,熟悉常用浏览器和站点的使用,对一些常用搜索引擎,不同档案数据库的搜集范围和使用方法等有一个人的“主页”;多媒体档案信息的特点和检索方法。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当前因特网上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因英文能力不高,而导致使用网络十分困难。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系统,把分散的档案信息组合整理,提供给用户。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科过程的有机结合。它能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以一种崭新的观点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在现阶段,我们首先要转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路,进行新的更富有成效的实践。“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不够,回顾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历史,主要矛盾有三次转移:1.在刚开始时,主要矛盾在于硬件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用。2.当硬件问题得到缓解后,主要矛盾转变为缺乏能够在教学中应用的软件。3.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也同样难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比较差,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比较低,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以数字化为支柱,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从而会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数字化学习的组成要素

我们通常说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际上也就是数字化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因特网、软件系统等组成部分。

2.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四、信息技术各学科融合的一些案例模式

客观地说,现阶段国内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更多地还停留在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罗列一些案例模式:

1、利用EXCEL软件提供的直方图和贺饼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开展数学学科中有关比例和份额的教学。

2、上地理或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因特网的搜索功能,让学生们搜索一些有关某一地方或某一历史事件的资料来阅读。

3、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演示物理或数学中的很多定理或原理。

五、结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个初级阶段上,让广大普通教师一下子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观念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宝生《信息术与学科整合》,2002年7期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5-04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环境、资源、应用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方面,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建设目标。[2]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必须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上深层次使用的成功案例。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使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所以,只有聚焦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深层次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目前,数字化校园已有研究多从新技术应用、硬件环境建设、平台构建等技术视角展开,从管理视角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极为缺乏,从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缺乏理论指导,延缓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剖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教育中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教育核心理念。

二、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

数字校园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科研项目。上个世纪末,我国教育部制订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其后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批准67所高校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试点工作。经过20余年的实践,我国数字化校园发展经历了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校务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应用服务建设等多个阶段,已取得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主要成果

(1)网络基础建设实现校园全覆盖

网络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承载主体。各高校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普遍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主干网络万兆光纤链路,接入层光纤到楼、百兆到桌面,网络总出口带宽大部分高校都在1Gbps以上。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及家属区全覆盖,无线网络已覆盖主要教学、科研场所以及包括图书馆、食堂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有效地扩大了数字化校园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对网络的需要。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运行的高速、可靠、稳定和安全。

(2)校务信息化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基础上,各高校逐步开展了校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分别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常规化使用。

(3)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化

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视频资源库、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生信息数据库、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等。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这一方面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智力资源,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应用服务多样化

在为校园用户提供WWW、电子邮件、文件传输、VPN、BBS、VOD等基本应用服务基础上,还建立了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提供网上个人存储空间、校内信息资源搜索服务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都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上的常规化应用,促进了校园管理手段、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主要问题

(1)应用水平低

在教学应用中,课件电子化、精品课程视频信息的资源共享仅实现了学习的单向流动,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双向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校务管理应用中,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很多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还依靠人工、纸质方式;在服务应用中,仅实现信息查询与下载等基本功能,对数据进行挖掘,提供个性化、定向化服务仍有很大差距。

(2)数据协作能力差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局观还很薄弱,软硬件建设与实际需求缺乏有效沟通。许多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只从自己应用需求出发建立自己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标准对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理,数据不能实现跨系统共享。这一方面造成了数据的重复输入, 另一方面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数据不能在各应用之间实时共享,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不同部门及应用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3)深层次使用能力缺乏

数字化校园应用中,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等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无论是信息化技能要求,还是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高校的比例都不超过70%。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建议,所有教师应具备下列三大领域的信息素质:一是计算机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未来任教的年级和学科领域。从以上三点来看,高校大多教师能达到第一层要求,少数教师能达到第二层的要求,但在第三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教师尚为数不多。

三、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技术问题。组织是深层次应用的决策者、组织实施者、管理控制者;个人是具体的操作者和直接使用者,他们对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看法、态度以及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应用的效果。因此,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应从组织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1.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促进沟通、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推进态度转变的有力保障。通过标准化制度,可以固化业务流程,明确责任,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促进信息在不同应用者之间共享;利用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促进使用者的态度由被动、消极向主动、积极改变,进而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行为。

(2)高层支持

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高层支持是影响组织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及设备的投入,这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其次,数字化校园伴随着管理、教学模式的变革,校内各部门及人员因为变革的发生会对其即得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产生抵制行为,从而阻碍应用深度的演进,这需要高层管理者采取有效机制进行处理;第三,高层领导的思想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着该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其明确的支持与肯定态度决定着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高层支持对个人使用态度转变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决定着深层次使用发展的进程。

(3)沟通

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手段,一方面促进了使用者对彼此业务流程、运营方式和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了解,增加了行为透明度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有用性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组织与个人更有可能具有获取和整合其他行为主体资源的能力,促进了积累的大量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有效地解决业务流程或者技术上遇到的障碍,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技术诀窍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共同知识创造和投入更多资源交换动机,提高创新使用能力。

(4)培训

良好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可让使用者明白采用数字化校园的意图和对自身工作与发展带来的有益性,提高其有用性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者的信息素质。从知识视角来看,信息素质是通过组织培训与学习产生的,而培训与学习发生的范围不只局限于组织内部,广泛的外部组织关系可能是更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资源的来源。从不同人员与渠道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有助于拓宽使用者对应用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并将其在组织内广泛传播,使之成为集体和组织共同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培训不仅影响着个人经验积累和有用性认知,还影响到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5)竞争压力

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资源实体,承担着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智库服务等多项社会职能,面临着国内外其它高校的竞争压力;同时,校内各类人员也承担着具体的教、学、研、管等多项工作,并接受学校相应的考核,面临着管理层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这影响着个人对数字化校园的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6)信息技术的适配能力

信息技术必须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适配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包括:不同应用系统内嵌的“最优流程”要与校园不同业务流程需求适配;系统的可靠性、易用性、响应速度等特性与企业需求之间适配;系统输出信息在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质量与需求之间适配。适配程度越高,越能满足使用者需求,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有用性认知,进而促进使用态度的转变,并最终对深层次使用产生影响。

(7)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力

数字化校园已发展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良好的信息技术集成能力可以为教学、科研、管理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平台,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关联和整合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在各系统间传送,为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统一展现的个性化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对数字化校园有用性的认知水平。

2.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经验积累

Nolan曾指出, 企业信息系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 因为组织机构在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之前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前期常规使用过程、组织提供的培训与沟通环境支持下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对其在深层次使用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转变使用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能力。在数字化校园使用过程中,个体的创新能力大小决定其使用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进而对使用方式产生影响。因此,个体创新能力是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动力的来源。

(3)有用性认知

Davis在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态度时发现,个体对信息技术有用性的认知对其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有重要影响。[6] Seddon在信息系统成功研究中亦发现,有用性认知会影响信息系统使用,并进而影响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数字化校园不同系统的应用为个体完成多种类型的工作任务提供了可能,实现了使用者对应用有用性的认知。这一方面成为个体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积极掌握新技术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行为产生,如集成性使用或者创新性使用,这种深层次使用行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体的有用性认知会影响用户使用态度,从而推进数字化校园使用深度的变化。

(4)使用态度

使用者的态度能体现其估计使用结果的倾向(如积极或消极), 而由直接使用经验形成的使用态度则会对使用行为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持续使用研究发现,用户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是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行为,个体使用态度不仅影响着使用是否可持续,而且直接影响其深层次使用行为。

四、结论

本文在对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主要因素。组织从宏观层面着重管理与控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领导支持、制度规范、培训、沟通、信息技术与业务的适配性、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个人是微观层面具体的操作与使用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积累、创新能力、有用性认知和使用态度。

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的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并不是割裂的,不同层面因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后续还需要利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提取更多影响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为实现数字化校园深层次应用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1-3).

[3]冯鸟东,崔亚强,余淇.高等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新起点、新问题、新思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9-12.

[4]王玮,廖勇.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评介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26-32.

第11篇

深圳市福田区华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信息化、工业化并重,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办学条件较课堂好。目前,建立了“三网二站”,实现了“班班能”、“室室通”。学校拥有一个“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光纤vpn外连”的校园网,在校园内分布着451个信息点,教室、教辅室及办公室与主控室联网,计算机等多机一幕进课堂,计算机教学平台有36个。学校共有340台电脑,供学生用的电脑有248名,教师人手1台电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2年3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国家级的子课堂课题的研究。2003年1月,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国家级的子课题的研究。2003年3月,进行了“小学语文、英语跨越式发展研究”这一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模式了解不多;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掌握不够。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等能力。因此,我校目前正处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的时期,学校在我市乃至省内外同类学校竞争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改变学校教育的管理方式、思维和操作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效率的革命性提高。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使得学习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促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

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教学民主,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有效的经验。

5、为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发展提供成功案例。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课堂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

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图),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管理数字化

教学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科研数字化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课堂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研究原则

1、基础性原则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重点开发原则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学校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关键性原则

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化学校的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任何有利用网上信息资料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保障性原则

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五、研究目标

1、总目标

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为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

(2)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发展目标

(1)使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

科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课堂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提高教师在网上搜索、筛选和应用研究信息的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2、科研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3、管理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4、德育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

研究的时间自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研究周期为2年。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4•2——2004•5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

定课题计划,确定课题成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

2、实验阶段:2004•5——2005•12

(1)第一阶段:初期(2004•5——2005•1)

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改革意识。

②进行前测工作,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建立资源库。

④初步形成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模式。

⑤初步探索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

⑥进行经验总结,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2)第二阶段:中期(2005•2——2005•8)

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员参与研究。

②总结出各种学习模式,完善学科教育资源。

③收集研究成果,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网络课件。

④全面推出示范课和成功个案。

⑤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⑥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后期(2005•9——2005•12)

①全面推广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

字化模式。

②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③推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八、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实证调查结合。

1、实验研究,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体

现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特点,使实验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中得到发展。

2、就有关的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的方法。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定期向外校聘请专家来我校开设讲座、报告,强化全校教职员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素养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的意识。

2、全面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电脑运用水平,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基础实用的全员电脑培训,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员工队伍。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提高电脑运用水平。

(二)充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必须落实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讨数字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探讨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变化;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交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化体现在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难点: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很想与大家一起欣赏,只可惜我不知道歌名。但是我记住了歌词“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大家帮我想办法一起来找到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将轻松的搜索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歌词检索找到歌曲,实践了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找到歌曲,观察歌曲的格式。

师: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声音,怎样能把它存储到计算机中呢?

设计意图:通过旧课复习,回顾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是采样和量化。再次明确数字化的概念含义,为数字化应用做铺垫。

2.畅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是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呢?

生1: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生2: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生3:网络聊天。

……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自由表达数字化生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师:数字化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快捷、便利。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1年6月做出了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教师展示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之间各项网络应用统计表,学生从网络用户规模、半年间的网络增长率,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出用户使用率大幅增加的是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经济领域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目前中国网民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应用的各项比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微博、电子商务为首的数字化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师: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在逐渐地数字化。今天,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班分成教育科技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时间为10分钟。

因为有部分学生对案例的搜索不是很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

任务实践: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完成了案例的搜索,并由组长代表发言。

组长发言(略)。

师:那么校园数字化有什么优势,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组长发言(略)。

师:你觉得此类数字化应用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搜索与分析案例,提炼关键词,列举自己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组员共同讨论,体会信息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推动作用,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对数字化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理解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所渗透到的领域,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

师: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大家才可以共享到这么多的信息,开拓了眼界。前几天有一则好消息,我们宁波获得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个奖说明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全班群策群力,共享了信息,我鼓励每位同学,并提及我们所在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师: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就像刚才我看到部分同学很为老师着想,已经帮我下载了歌曲。大家想想,这种方式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呢。这首歌曲饱含了作者的心血,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师: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你无意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一个创意,可能就属于你的知识产权,是你的财富。

设计意图:从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知识产权,从歌曲下载引到知识产权,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示任务:自学教材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

学生看书并回答知识产权的概念、种类、法律法规,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产权概念,为接下来的案例探讨做好知识铺垫。

师:从2005年起,百度就因为MP3下载一事官司缠身。大家认为百度有没有侵犯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呀?你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看书,思考,并寻找相关论据。

生:没侵权,估计百度和唱片公司有约定。

生:没侵权,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保护。

生:没侵权,百度没有向我们网民收费。

生:有侵权,百度怎么可以把这么多的歌曲放在网站上呢?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等非法操作。

设计意图:挑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又比较有争议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梳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判决结果和媒体的评论,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觉得MP3下载中,谁侵犯了知识产权?②你认为未来MP3的免费下载时代将终结吗?

学生浏览网站,思考问题,揭晓有争议的案例谜底,思考未来的下载模式,考虑该如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提炼数字化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音乐搜索、下载这条主线,展开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组工作,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