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由课程体系来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根据行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构建。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土木工程是当前我国热门的行业之一,同时由于该专业与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学科有着重要联系,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
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是时隔32年后,国务院再次为建筑业发文。该文件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据中国建筑业与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已有30多个省与城市做出了建筑业成长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正在编著中国建筑业成长大纲,并提出了建筑业成长的产业政策初步意见;另一方面WTO过渡期结束,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我国建筑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设置面较广,但是办学层次和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差异。从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存在着“脱节”现象[1]。因此高等学校应该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计划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依据,高校的育人理念都是需要课程体系来体现[2],改革高校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课程内容,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大类,分成房屋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机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种工程结构、交通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土力工程等。这些工程中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笔者结合本校的情况,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一线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图
2.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专项技术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经历:从生手到熟手,从熟手到能手,从能手到高手。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其专业能力均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计算机的学习,能掌握相应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施工与管理模块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楼盖、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技术等科目的课程设计;结构模块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楼盖课、单层工业厂房、钢结构、建筑制图、施工技术、天正CAD等科目的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模块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浅基础、深基础、挡土墙(或深基坑)、施工技术等科目的课程设计。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建设过程中依据建设环境不同,分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工程应用能力)和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基础应用能力)。
在三个模块中均设置了实践类的课程,各方向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扎实。
①校内实践
对于施工与管理模块的学生,要求掌握如何进行力学实验、材料实验、土工实验;对于结构工程模块和岩土工程模块的学生,要求掌握如何进行力学实验、材料实验、土工实验、结构试验、结构检测实验。
②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训基地依托相关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主要负责学生测量实习课程模块、工程地质实习课程模块、认识实习课程模块、课程实习课程模块、生产实习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等的教学组织和实践。
(3)专业综合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在学生步入真正的工程实践中,能将所学理论与实习知识应用到工程中去,并能妥善解决好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是学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学校设置了素质拓展类的人文知识讲座、经济及政治界人士报告,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基于岗位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注重于学生公关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更能体现工程人才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能够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10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
关键词:123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18-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123”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of Silicon Lak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 Conglin,Chen Fengmei
(Silicon Lake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Kunshan,Jiangsu 215332)
Abstract:Professional“123”training mode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civil engineering works is to create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Silicon Lak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las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123”,worked out the mea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clas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123”,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lass professional“123”training mode. Its contents aim to optimize course system,adjust the course structure,restructure 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progressively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knowledge,skills and enterprise job demand.
Key words:123 personnel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
一、引言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和2006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薄弱以及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一线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就硅湖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开展的“1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系统地阐述。
二、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1”是指高职特色完全学分制的体系下,以满足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来确定的互交互融的课程体系;“2”是指实施典型工程案例平台下的项目化教学和双师联动授课的教学模式;“3”是指三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推行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意义
1.推行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一是打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保证主修专业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选修辅修专业、订单专业或通过跨类跨系跨专业选择多样化的课程,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个性化。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行典型工程案例为载体、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点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训练”的中心地位,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三是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体系由“理论考核”为主体向“形成性考核”为主体转变,将教学评价体系核心指向由“老师讲得好不好”向“学生练不练得好”转变。
2.推行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推行“1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发挥该模式在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上的机制优势,解决“所学”与“所用”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保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四、土木工程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2007年,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该省首批学分制试点单位。2009年,学院在试行两年学分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高职特色的完全学分制,制订了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着手进行了课程标准建设、体现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经过近3年的努力,土木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虽然很多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好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也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实践内容缺乏新颖度,对于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运用很少,大部分使用效率不高。另外,实验室的管理不是很先进,学校内部各个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很少,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就更少,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二、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
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因为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的教学专业性与使用性很强,会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将实践环节融入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保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一起进行,甚至可以在实践操作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二)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建立起更好的课程体系,并及时关注现代建设的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各大高校可以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新,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既要包含土木工程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领域,又要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独有特点,保证所学知识的广泛性与实用性。比如,对建筑设计、建筑经济与建筑施工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使其符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叉,这样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趋向综合性,从而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学校要将培养普通学生与培养专业人才结合起来,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兴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可以更好地钻研与创新,并对其进行特长培养,保证学校培养出符合公司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有一定的特长与技术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只是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大的帮助。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保证学生自身具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4]。这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形成创新的文化环境,让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可以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可以在不断地讨论与科学研究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与同学、导师以及科学人才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了解公司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便于学生在好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听课、研究与创新。
(五)建立学校与社会、企业联合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社会建立联合机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加强联系与交流,让学生有一个讨论与交流的机会。运用这样的机制,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以及社会部门进行学习与实践,通过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土木工程的理解,也进一步明确自己要选择继续学习与研究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与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有利于学校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土木工程施工工作中去,真正为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基于独立学院这种“三本”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可以得出独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将重点放在“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上。在有限的学制和学时内,只有改革并构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贯彻上述原则。“因材施教”是适合独立学院这种“三本”院校学生特点的。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像“一本”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和“一本”、“二本”学生有一定差距且参差不齐,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但是,这些学生各有特长和爱好,一般不会因循守旧,接受新生事物快,多数学生有一定潜质,喜欢动手且善于动手,这正是我们可以“因材施教“的基础。“学以致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求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持续、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状况还将在我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且,从扬长避短以及与“一本”学生错位发展的要求来看,也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给“三本”学生留下发展和“用武”的空间。“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是“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原则的内涵。“全面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保持其整体完整性,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提高,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兼顾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突出专长”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突出专长,“突出专长”更应突出专业方向性而不是一味地拓宽专业口径,应以专业方向为单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压缩必修课内容和学时的同时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专长;“着重应用”应在适当削减基础课内容和学时的同时加强专业课学习,应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多应用案例法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教学方法,遵循“必需和够用”原则压缩理论课时以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融合于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学校与社会。总之,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素质而因材施教。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方向为单元,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充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遵循理论课“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精简和调整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整合和改革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2.1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前述独立学院“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按照“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要求,笔者所在的学院构建了由“公共课+专业课+素质课”三大教学模块所组成的课程体系主体框架。(1)公共课教学模块:由上级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2)专业课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教学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块。它是以专业人才规格的理论知识点要求为主线,构建保证专业规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其中专业选修课最低选修32学分。(3)素质课教学模块:包括素质拓展系列讲座、专业素质培养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使课内知识得到理论强化和实践应用,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规定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相应的素质学分,注重个性化发展。
2.2课程设置
为落实“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课程体系主体框架,设置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其中公共课教学模块课程是由上级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不再赘述。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独立学院应该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落实“着重应用、强化实践”人才培养要求,将实践教学更应该放在突出位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其内容、环节、过程及考核必须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由此而构建的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
3结语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的是事物内部规律,应用型人才则指的是从事非学术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比较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应用,但是两者都同样推动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面较广的特点,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财务、管理等知识具有一定了解,应用型人才在工作时还有可能涉及一定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所以,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帮助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开展工作。应用型人才还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行为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应用型人才还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较高的素质能够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有利于其未来道路的发展。
2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解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和地方性院校,并且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应用学科专业,能够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和提高应用能力,比较重视应用研究,能够促进学科和研究紧密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型的实用人才。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未来工程人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土木学科人才的要求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传统的工程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个是工程学科教育中实践经验不足,另一个是工程实践训练较多但是工程科学教育较缺乏。现代工程师必须坚持将工程科学教育和工程实践训练结合起来,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将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现代工程教育的观念,这给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和适应能力。从而为各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面对现代社会高新土木建设工程领域中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基本岗位,从事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持正常工作运转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高等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土木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在技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非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比较擅长技术的应用,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3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选项
1.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和实际社会情况相符,并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目前课程设置方式主要是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并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应采用平台和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平台指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模块则指的是专业方向模块。很多课程设置要将人才培养需求作为导向和动态来进行确立,对专业方向并没有很强的归属性。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学时和国外高校相比较,存在很大差异,繁重的学习任务量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首先应满足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达到目的,所以,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以面向工程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目的,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减相关课程和课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其次,课程设置还应能够反映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之间都存在着层次类型、办学优势、办学理念和行业背景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这需要所有本科院校都要体现自身特色,培养的人才能够和当地市场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相符,利用本科院校的优势来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大有力的师资队伍,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地位,所以本科院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应进行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除了本校固有的师资力量外,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设置和责任权利一致的特殊的教师岗位,如设置重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等技术职位。本科院校除了本校所具有的稳定的在职教师队伍外,还应从校外聘请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和外界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还可鼓励本校教师积极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获得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学生能够获得课本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本科院校还可每年派几名优秀的教师挂职,如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房地产等企业单位,能够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利用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来弥补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可从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和造价事务所等企业单位中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从事教学工作,能够更快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具有自身特色和较高的教学质量是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一体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课程安排,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有效的案例式、问题引导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将建筑材料、力学、工程制图等优秀的电子课件上传到校园网页上,给学生提供课后浏览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中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建筑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建筑制图等都是偏重于实践的课程,教师应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上手操作,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信心。学校实验中心应全天候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行成立科研课题小组,利用实验中心资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注重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且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生产实践中,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试验研究。
4结束语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初明祥(1963-),男,山东诸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201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14-02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合适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为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理,姜超,等.“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钱国英,马建荣,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关键词]培养模式 路桥专业 课程体系 实习实践
一、路桥行业改革对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
我国道路桥梁行业的发展,对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企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10年来,施工企业已划分为3个结构层次: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及劳务企业。由于行业的结构调整,施工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行业内部分施工企业的调研表明: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对象是大中型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在承担工程中的多样性,决定高校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土木专业中相关专业方向的初步知识。
(2)施工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改制为有限公司,企业的改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企业为了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专多能,对应这种要求,土木专业学生除了要强化本专业施工和管理能力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
(3)交通土建行业执业准入制的实施。执业准入制包括执业注册制度和岗位资格证书。比如,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其业务范围较宽,具体包含建筑、给排水、水利水电、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工程等。由此可见,对于从事工程施工的毕业生,除了要求主修某个专业方向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必须有所了解,以适应施工行业的执业准入制的要求。
(4)现代交通事业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加突出,纵观近几年道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一些道路专业方面的工作,要做到独挡一面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本科人才,我们有必要对道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二、土木工程路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并考虑我校冶金背景浓厚的特点及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师资结构和专业优势,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对土木专业往届毕业生和建设单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征求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的培养理念: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和强化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的育人特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提供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同时开设注册师考试系列课程,将执业注册制度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选修课学分达2分,占课内学时比例17%,占总学分比例1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3个层次来构建,如图1所示。
基础知识中,数学、外语、计算机能力、工程力学、建筑制图、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力学等知识是土木专业的学科基础。
专业知识:开设结构设计原理、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等课程。其中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将建筑结构设计和桥梁设计的共同基础内容提取出来,包括各类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等,这部分具有共性的内容形成知识模块,达到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另外,在专业选修课中,除了设置交通土建方面的专业选修课之外,特别还设置了土木专业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以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专业性强、适应面更宽的人才。
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制图、实验、实习,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课程设计,它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能力。此外生产实习开设的第七学期,鼓励任课教师进行选修课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将有能力的学生的生产实习延长至半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就业逐步在工程一线进行,鼓励学生赴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工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等工程实践锻炼,以达到技术硬,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目标。
三、土木工程专业成组课建设
按照强施工、能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相协调,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分5个成组课模块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基础模块: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土木工程概论
力学模块:土木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
专业基础模块:道路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模块: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公路小桥涵设计
施工管理模块:道路工程测量、道路施工、桥梁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
素质拓展模块:注册建造师或注册造价师相关课程
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道路工程基本知识和工程制图能力,力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专业基础模块和设计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结构知识、道路工程理论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达到“能设计”。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的强施工、懂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拓展模块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建筑市场的大环境。
对于专业课模块,分别确立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学习自身专业课模块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去向,从结构和岩土方向的课程模块中选择课程作为选修课,从而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相应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又能了解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
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合作机制。
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作为改革的中心课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采取4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第l层次:基本的动手能力,包括认识实习、道路工程制图和CAD、测量实习等。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进行。
第2层次:专项能力训练,包括道路建筑材料材料实验、土木工程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在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进行。
第3层次: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包括路桥试验检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在大三学年和短三学期进行。
第4层次:综合能力训练,包括新技术专题课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交通土建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
工程管理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道路与桥梁施工组织设计、道路工程概预算编制。
同时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五、结语
学校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方向,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和施工一线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自身的生源、地域、需求等发展战略,力争培养出一批能扎根工程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于庆,管爱枝,祝邦文等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56-458.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66-68.
[3]新世纪复合型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4-67.
[4]李明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教学融合探讨[D].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9:451-453.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与组成;教学能力要求;教学能力培养
Pick t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and composi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eficiency of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Source and composition;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工程设施也指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等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专业,合称为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理论教学以“数学——力学——结构——施工”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数学课程系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2)力学课程系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3)结构课程系列: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特种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工程。(4)施工课程系列: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建设监理。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一结构设计一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技能训练系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认识实习、房屋建筑学设计(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2)结构设计系列: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和钢平台设计、基础工程设计。(3)工程设计系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毕业设计。
2、我国土木工程高校教师来源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专业教师队伍,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学府战略规划,教师队伍正形成金字塔式从塔尖到塔底的流向,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流向国内专业领先的高校,国内专业排名前列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从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较后的高校。
国家对重点院校的和一般普通院校的投入比例悬殊巨大,高端教师人才向重点院校聚集度加强。重点院校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立项目申报平台,设立经济实体为教师打造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的实践平台,同时借助优良管理模式为教师营造鼓励创新机制的团队合作的环境。相比较之下,普通院校的资源欠缺、人才缺乏、办学经费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我国土木专业高校教师构成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少数是从企业到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经验、重应试轻创新、重学历轻资格(注册资格)的硕士、博士组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管理机制落后,重职前教育轻职后教育,重临时短期培训轻系统长期培养。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教学难以有较高的水平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践教学建设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结构不够合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脱节、科研与教学脱节等等现象。
3、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四个基本属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语言类基础课、经济与管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艺术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及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涵盖住四个属性领域的范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每一方面任务的顺利实现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能力要求。
开展专业的教学,教师应从把握其性质规律的角度出发,掌握必要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教授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授能力,应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个专业培养设置的课程体系做到深入了解,充分理解整个课程体系及单独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切实地讲好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与自身的发展,应侧重地讲解好有关联的1~2门或多门课程。
而要讲解好一门课程,首先应能让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意识得到加强,能热爱教师职业,热衷教学工作,一个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一门课程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同时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德高为范,技高为师”。长期坚持良好的“教风”,严格执行课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最好能够讲授1~2遍最相关的课程,听遍所有相关课程。教学好比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这样站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自如。
教师课堂教学是土木专业综合性的生动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智力所需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心理特征而形成一种职业素质。教师学习土木专业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三环节体现出胜任感与驾驭感。这种感觉由以下七个方面核心能力支持:1)把握课程标准和参考教材的能力,即把握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大纲、重难点的时间分配;2)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能力,即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专业委员会推荐教材或知名专家、著名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选择对教材起辅助作用的书籍,如提供“四新”介绍或拓展深入研究专业知识;3)教案设计能力,即教案设计满足教学使用的要求,还要融入多媒体等手段,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4)讲授能力,包括语言讲授和非语言讲授,讲课要有正确性、完整性、层次性、技术性、艺术性、节奏感,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讲逻辑。非语言讲授如板书要讲究工整、如用计算机要讲究形象,突出重点,一目了然;5)实际操作能力,即要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熟练应用教学手段,管理和组织课堂教学,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6)检查教学效果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统计、整理和分析教学效果,的反馈;7)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即开展选修课,开展科研工程实践的能力。
另外,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对于搞好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可激发、调动教学积极性,并有助于巩固、加深、教学内容。没有前沿水平的研究,不可能有前沿水平的教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有距离,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体会并把它讲出来。还要注重知识发展的方法论,知识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即将过时,但是产生和发展知识的方法论是永存的,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注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需将知识概念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观念,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的有机衔接,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大学,培养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未来教学名师。
4、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改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师培养,教育资源,教学管理进行大胆探索,按照高起点,少走弯路,解决实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结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不成比例,我国现行木工程课程设置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率为88.89%,其中在知识广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设置占总课程的40%而贡献率为8.56%,因此可针对性的适当减少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增加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选修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突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
(2)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1)教学能力培养:采取导、练、帮、带的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导:每个青年教师配一位副高以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练:跟班听课,批改作业,课堂设计、说课、试讲,练写教案。帮:发现问题重点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带: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教案批阅、试课讲评。
2)教学建设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大纲、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编写,参加教材和讲义、习题集的编写,参加课件制作。
3)科研能力培养:采取团队培养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参加或独立申报科研课题,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和参与科研教研课题。另一方面,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访学、进修、深造。
4)提高学历:有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内企业相关岗位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主要进行上岗前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厅举办的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
7)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国内进修机会,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注重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工作。
(3)建立土木工程教师专业化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业的基本保证,教师聘任是教师是否达到教学水平的衡量。教师专业化能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凝聚优秀教师从事科研,促进科研教学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4)注重注册工程师教育培训。实行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和持证上岗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增强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宜结合注册师考试制度对教师进行培养,让教师了解行业的法律规范,使教师能给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满足社会与企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5)拓展工程实践途径,为教师寻找多种渠道到参与实际科研设计。通过学校与设计院、施工单位合作,互派人员;聘请专家带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派教师到高校跟进项目;成立产学研中心。按照力学结构和施工两方向加强教师实践。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和发展教师教学兴趣和爱好;建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方案;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提高。
(6)建立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和教师培养指导细则。一名教师从入职担任专业课到熟练讲授需要4—5年的时间,教师要过思想教育关,业务技术关,讲授评比关,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明确规定教师五年内参加的教学能力学习活动和完成的成果。
(7)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动态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借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个人化的培养模式,导师依据五年培养计划和培养细则,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人情况,从教师的思想、业务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给出培养方案,着重言传身教和体验式培养,随时监督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卢正艺,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3]沈义良,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4]李锐,蒋礼,向会文,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于广明,祝英杰,王燕,基于学科建设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自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教师3人。另外,我院所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质检站、监理公司、造价公司等为我院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通过轮流兼职的办法使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不仅提高了自己,也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2、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工程一线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观念,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以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在能力的培养中要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即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愿望、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现在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模块下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需要、够用、先进的理念;精简不必要的理论、公式推导,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融入新的技术、规范、管理等知识。专业课程模块应结合行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要结合院系师资状况进行,做到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专业方向设置为建筑施工及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房地产咨询与评估等,每一个方向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做保证,否则无法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
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满足验证、综合、创新的功能。对各实习环节要精心安排,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学生五人一组,各组学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工地,每组有一个带队师傅,由带队师傅负责安排、调度学生和讲解施工过程的各种问题,带队师傅为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需写出书面实习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考虑问题,效果较好。
我院还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做出了人才需求状况的总结和预测,结合学院师资状况,开设了技能训练课程,如建筑CAD、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2004、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软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TU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26-04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有323所独立学院,在校学生有260多万[1]。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很严重[2],迫使各级政府和高校根据各地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坚定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秉持以宋代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为校训,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实际,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独立学院土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定位明确,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设计目标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并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上出现了多样化特征。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立足地方、服务社会是独立学院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独立学院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研究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应用型、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泰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坚持培养具有宽厚学科基础、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工程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目标,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紧紧围绕工程教育这一核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和初步的项目规划及研发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造价、投资、开发、研究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从而成
为具有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4]。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不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形成土木工程类专业独立学院的特色。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合理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
(一)组织领导机制
学院、企业、集团成立产学研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从组织上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
(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指导
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得到行业的认可和指导,并根据建设市场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学科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市场需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的同时,以面向工程为手段,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精练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增减部分课程和学时,争取4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具有注册工程师资格的教师或特聘专家担任。
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围绕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参加了教育部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改革,将能力指标引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内容,增加实践类课程课时,指导学生参加造价员和质检员等执业资格考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际工程,加强模拟训练;在测量实习中引入测量工和放线工的技能考试;在制图课程中引入CAD能力考核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工程能否真正收到明显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实施“青培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和外聘教师的优质资源,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若干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设立首席教师,由首席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讲课竞赛,以此锻炼教师的能力并找出差距激发潜能。
2. 培养“双师型”教师
根据双向互动的原则,建设一支内外结合、专兼并存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大部分青年缺乏工程经验的现状,安排他们去设计院、施工一线或工程咨询等企业实习,真刀真枪地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动手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教改、承担教改项目、编写教材等。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使科研和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使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及知识结构上愈趋合理。每位教师要达到主讲两门以上课程的水平和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4. 建立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及周边高校的教师与自有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有一套较完善的外聘教师聘用机制和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需求,聘请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教,承担实践性、工艺性强的课程,定期开设学科前沿方向讲座[5]。
(五)构建与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启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研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由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4个教学体系。这4个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分不同学期阶段,循序渐近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6]。按培养目标和计划精心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形成颇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实验开课率达到100%。此外还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内容,将科技制作或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尝试将工程项目作为课题,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到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模拟,将施工与造价课程设计进行整合等,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成一条主线将理论教学贯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跟踪土木行业的发展,总结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将先进的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学内容,组织并推进课程群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工作。以工程能力素质为主线,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相关性,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内容,减少重复,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混凝土课程群和力学课程群,以及施工、造价课程群的建设改革。
在教材建设方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以够用、实用、管用为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深入浅出,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学院正式出版教材7部,另外还自编讲义和实践指导书12册。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七)拓宽办学途径,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拓展产学研联合办学新途径,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思维,包括:政府主导,保障有力;发挥独立学院运行机制灵活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特色办学;关注地方城市建设,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密切联系,达到校企双赢、共赢的目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及科技攻关等方面工作,聘请有学术成就、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研究、管理高级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引外联,双向进入,积极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努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形成拓展创新机制。
三、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构成
(一)理论知识
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领域本项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3项内容(表2)。
1. 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建筑工程和交通工程) 和工程实验4个层面内容,其中工程实验以工程项目为背景,在企业工地进行(表3)。
2. 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实践的安排见表4 所示。其中,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结束的暑假进行,有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在企业完成。
3.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学位论文)撰写
课程设计共7周,分别在第五、六、七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毕业设计共14周,在第八学期进行(表5)。
四、结语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实际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高,2008、2009、2010届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分别为100%、99%、100%,被评为“就业先进集体”。通过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情况进行双向调研,反馈意见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95.2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48%。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评价较高,认为他们具有人文素质高和业务素质强,适应工作较快等特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4-20)[2012-6-15]..
[3]张芹,孙冬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53-56.
[4]冰.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董黎.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建筑学教育为例[J].高教探索,2007(1):96-97.
[6]罗三桂,张俊平,董黎,等.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5):37-40.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QI Gui-guo, LU Ke-yi
(Ta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225300, P. R. China)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2016年,新工科理念一经提出,即得到教育界的推崇,并推广落实到全国各大高校。现阶段,我国在培养工科人才的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脱节、工科教学理科化、对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模糊不清以及工科生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不符等问题。土木工程属于传统工科专业,基于此背景下,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优化升级土木工程专科工程教育,立足于建筑产业化,加深工程教育与建筑产业的联系,对培养新工科人才大有裨益。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本文立足于施工课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和地位
2.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施工课程主要研究施工组织管理和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土木工程测量、结构抗震、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原理等课程不同,施工课程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近几年,为满足超级工程建设需要,施工材料不断革新,信息技术也被引入到工程施工中。
2.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地位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主要分为施工管理和结构设计课程两大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土工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证明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对其课程教学优化提出要求。基于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学习过程重于考试结果,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
3.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为了实现“授人以渔”,应促进自身角色由“传导授业解惑”向“悟道求业生惑”转变。现阶段,受制于人事制度的约束,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大多为硕士、博士出身,毕业后即进入高校授课,实践经验缺乏。同时,受教师评价制度的约束,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的嫌疑,极少数能够参与到土木工程施工一线活动中。此外,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和协同培养机制,没有结合施工课程教学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学指导,也对教师实践经验的提升产生阻碍。
3.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伴随着我国基建工程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项目建设的需要,引进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成为必然,这也对施工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高校土木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未及时更新,落后于工程实际,影响了优秀施工人才的培养。
3.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予以能力培养相应的重视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且杂,若只是单纯讲解,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干能动性。以笔试为主的期末考核也无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尽管翻转课堂和研讨式教学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收效甚微,距离“金课”标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3.4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实践性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施工课程实践教学通常包括施工课程组织设计和施工生产学习两个环节,但受制于现实条件,部分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施工组织课程设计通常由教师选取某一项目布置任务书,学生借助于网络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虚拟施工方案,实践性欠佳。部分高校尽管能够在施工生产学习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工程一线学习,但考虑到安全问题以及实际施工进度,学生的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
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认识、发现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进取精神。为了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郑州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
4.1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应构建复合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施工人员,借助施工管理,提升施工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具体而言,通过学习施工课程,以不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优化施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衔接,立足于真实工程项目,深化学生对土木与工程结构原理、材料性能的掌握程度,明确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了解并掌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原理,以图纸为根据,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建筑材料的耐久性。通过学习施工组织课程,完成对建筑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控制,做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逐步养成创新思维。
4.2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
现阶段,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滞后于工程实际,因此,教师在施工课程教学课程中,应对学时进行合理分配,在传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新知识,迎合新工科理念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际,将工程造价、施工质量验收、装配式建筑施工以及BIM技术等知识模块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对新知识体系的支撑。
4.3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阻碍。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践行新工科培养理念,课程改革实施“师生协同”和“校企协同”模式。校企协同:在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拓展的方式,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将施工组织课程与投标书有机结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商务标书和技术标书的制定,并模拟开标会,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评委;引入生产实习双导师制度,即1名校内带队老师和1名企业导师。为了提升实习的实效性,学生每日撰写生产实习日记,并在实习结束后答辩,教师根据实习日记和答辩成绩,给出最终实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促进压力向动力的转化,运用所学施工理论指导实际,积累实践经验。师生协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搭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与教师探讨知识提供途径,实现师生协同。教师就教学内容与学生开展讨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悟道和寻道,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丰富学生的工程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4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以往的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以选择、判断、填空、简答为主,由于课程重点和难点比较集中,题目反复出现,单凭学生机械记忆即可过关,并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考核新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线上交流、研讨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分别占比10%、30%和60%。其中,线上交流成绩的考核指标为学生在线上平台的自学记录、提问记录和答题记录。研讨作业是指学生对教师在线上平台的研讨作业的完成情况。研讨作业主要分为必选和任选两种形式,教师以专题形式布置研讨作业,学生可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学习成果以PPT形式提交平台。作业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作业内容逻辑是否清楚、PPT制作是否规范以及课堂汇报是否流畅等。期末考试仍采取闭卷形式,适当提升综合型工程案例的占比,约为60%,以此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5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评价
课题立足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的大成都,以郑州商学院2018级土木专升本和2016级土木工程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教学理念、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可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
6结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的分析,立足于新工科理念,从树立课程教学新理念、构建课程知识新体系、打造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及实施课程考核新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实践,结果显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具有实效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旭东,王积静,高福聚,黄思凝,张如林.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2):90~92.
[2]郭永春.新工科课程体系中的工程设计思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39~43+55.
[3]谢芳.高校新工科之土木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建设路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20(12):121~122.
[4]段淑倩,时刚,闫长斌,熊杰程.新工科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隧道工程课程智慧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6):30~39.
[5]刘一曼,刘敏.“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索——以三峡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00~201.
[6]王尧鸿.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1):50~52.
[7]张卫东,唐善婷,顾文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园林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35):148~151.
[8]朱永甫,宋丽琴,洪秀君,黄杰超.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35):156~159.
[9]刘雅琦.浅析新工科理念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J].四川建材,2020(10):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