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药行业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假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25.02
药企能否健康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营销渠道是否畅通更是重中之重。这几年我国医药企业的流通渠道经历了很多变化,这就导致了以前的那些旧的营销渠道无法支持目前企业的正常发展,营销渠道的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面,营销工作的好坏是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而渠道模式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营销工作的好坏,只有找到最适合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才能在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医药渠道相关概念以及基本理论
1.1营销渠道概念
营销渠道指的是能够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机构或者组织。也就是药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相关的渠道、组织以及个人等等,其中包括批发商、零售商,与此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是渠道的发起者和最终接受者,一般也会被纳入其中,显而易见,营销渠道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1.2营销渠道的作用
从渠道的功能来说,主要在于:(1)增强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开支;(2)使得消费者方便接触到;(3)与消费者的协同作用;(4)降低经营风险。
在营销渠道得到有效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各类渠道成员出现在营销的过程中,承担一种或者多种功能是必须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渠道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发现了更加有效的职能分配的办法,只有这样能够使得营销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职能,在参与营销活动的各大企业之间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顺畅的进行营销活动,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1.3营销渠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医药行业正在进行转轨,医药市场跟消费者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下面的一些趋势:(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持续上涨的趋势。自从进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的医药行业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2)药品渠道新的变化趋势势在必行;(3)OTC药品也将会同步快速发展;(4)医药行业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
2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跟渠道分析
2.1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面临世界各国的大型医药企业的剧烈竞争,我国医药行业面对的对手异常强大,与此同时,这几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危机。主要是以下这几方面:(1)前景十分光明。(2)与医药行业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使得医药行业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3)营销渠道的相关管理理念过于落后。在改革开放等等相关观念的熏陶下,我国医药企业的相关营销渠道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渠道的管理,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差距。
2.2药企内部营销渠道面临的问题
最近几年,医药市场的供求关系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供过于求的情况发生在医药行业的各大市场,竞争非常惨烈,营销渠道所能赚取的钱日趋减少,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渠道成本的减少。过往的模式是三级模式,营销渠道所要经过的中间商太多,是典型的金字塔分布。这种结构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
(1)渠道规模太小。
医药渠道规模小,市场覆盖力严重不足,深度太浅,营销过程经常不够顺畅,效率不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商业公司可以覆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就连实力十分强劲的上海医药股份公司和中国医药集团也都只是区域性的商业集团公司,无法实现覆盖全国的目的。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的最大弱点就是多小散差。多,指的就是小型医药企业数量多。小,当然就是指的规模很小,年销售额很低。散,指的是很多小的医药企业分散在乡镇中。这就更不利于医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忽视了市场的风云变幻,忽略了对于营销渠道的维护和修缮,这必然导致渠道规模小,效率更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经销商选择上的偏差。
经销商的选择目前也存在竞争,独家买断的方式已经过时了,灵活多变是现在商业格局的显著特点,其实也就是说靠一家经销商就想控制住市场是不可能的,所以,往往在一个地区就需要多个经销商或者多条销售渠道,竞争方式更是变幻莫测。而且不同的经销商所擅长的经销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精通零售,而有些的则比较偏爱分销,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调整应对不同的经销商的策略。同一个产品同一个区域经常需要不同的多家经销商,更需要经常考察它是否符合我们这个产品的要求,从而减少片面销售的格局。
2.3终端存在巨大缺陷
有一句话说得好,得终端者才能得天下,由此可以终端建设非常重要,医药渠道也不例外。零售终端多是我国的特点,但目前我国的终端建设存在很多问题:(1)首先,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终端还是在医院,医院仍然是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终端。(2)药店所占份额少,采用电话、电邮进行营销的方式很少。我国的医药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很存在很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管理经验的欠缺,营销方式的落后,也更进一步导致了中小型医药企业的营销方式的简单,再加上物流体系也跟不上步伐,大部分医药企业根本无法进行统一购进和配送。(3)连锁药店规模小,一般连锁药店都只能在本省市内部经营。这就存在很多地方保护的情况,不利于药店的做大做强。政府的相关部门要鼓励这些企业突破自身局限,尽量往外省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还是严重危害了连锁药店的发展,大部分的省市审批机关在对外省市的药店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很多障碍,这不仅使得竞争受到压制,同时也会限制本省市的医药企业的发展。
2.4医疗机构分配不均
虽然我国现在有医院一万多家,床位也有二百多万张,医疗卫生人员也有三百多万人,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乡镇医疗机构发展还是十分不健全。最严重的问题是城乡分布不均,乡镇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过低,比较高的是城市里面的医疗体系,农村的缺陷很多。
2.5交易成本太高
医药流通过程中一般主要有两种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从出厂再到消费者手中一般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在营销渠道中每一个渠道都会发生费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的营销人员为了使得自己的产品能够快捷的通过每一个环节,一般都会通过回扣这种方式,回扣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环节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消费者很难承担药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药品市场的正常发展,进一步就会威胁到企业的利润,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3医药营销渠道构建以及改进
3.1营销渠道建设以及改进方案
营销渠道目标应该与产出相关。对医药行业来说,建立好自己的营销渠道是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去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而构建营销渠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好目标。对于渠道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企业能够挣钱,其次就是获得消费者的支持。确定了目标之后,之后需要确定的就是改进营销渠道所应该遵循的原则:(1)高速通畅原则,营销渠道能够盈利的基础是渠道的不堵塞以及效率高;(2)双赢原则,如果希望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就需要企业时刻将顾客利益考虑在第一位。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同时需要考虑消费者以及经销商的利益;(3)优化终端原则,终端也就是最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个场所,是非常重要的;(4)共同发展原则,营销渠道的构建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和市场走向,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3.2医药营销渠道的改进
(1)并购重组,增强实力。
面对我国目前医药企业存在的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特点,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速度加快,更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一方面,通过产权重组的方式,提高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得资本能够尽量都被利用到效率较高的存量上来,从而能够实现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有收购能力的企业则可以利用资金的优势,实现规模效应进而能够更有效的降低成本,取得集中利用更多的资源,扩大自己的优势。我国的医药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立足于市场,运用市场机制组建出一批能力更加强大的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与跨国企业集团进行抗衡。当然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优势,向着自己的特色发展。
(2)注重研发创新。
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很弱,我国的医药企业必须直面这个软肋,加大对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从而能够营造一个大家都开始重视新药研发的良好氛围。增强科研院所与有资金的大型企业的沟通合作,使得产品的研发不只是停留在试验中,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变为成果,给大家带来福利。这就需要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不断通过良好的研发条件吸收更多的研发精英进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研发水平,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大的福利,同时也给全人类带来好处。
(3)向着伙伴型关系的转变。
以往的渠道关系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的关系,意思就是每一个渠道里面的企业都是独立的,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别的渠道的成员的利益。而在伙伴类型的渠道关系中,厂家以及经销商之间的关系由你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各销售渠道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使得渠道成员为实现大家共同的目标努力经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政.营销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0,(4):64.68.
[2]周筱莲,庄贵军.营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与解决方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26.
[3]王朝辉.营销渠道冲突类别、原因及其解决方法[J].江苏商论,2002,(9):58.59.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精准医疗在当下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4月中旬,美国一家名叫“Celator”的制药公司将“精准医疗”概念带入公众视野,不但在纳斯达克掀起一股“医疗风”,公司股价创下18天暴涨近10倍的神话,也成功“波及”了大洋彼岸的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一路飘红。原因就在于该公司通过精准医疗的手段和新型药物结合,能够实现对重症白血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这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尤英市的生物医药公司Celator宣布,旗下的新药CPX-351经三期临床证实能让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患者总体存活率显著提高,是精准医疗在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或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CPX-351是公司利用其新型纳米载药技术结合cytarabine和daunorubicin两种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在CPX-351中,两种药物的比例为5:1。Celator公司开发的新型载药系统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两种药物的效果并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
精准医疗又叫个性化医疗,区别于传统模式和医学概念,是以个体化为基础、借助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对于大样本人群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由于精准医疗是生物信息科学与先进医疗技术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实现有效实施精准医疗,其前提就是要完善“精准诊断”技术,即以基因检测为核心的分子诊断技术。因此,在精准诊断之后还需要“精准治疗”,主要是靶向治疗技术,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尤以肿瘤市场的需求最为迫切。
全球范围而言,精准医疗市场的规模增长较为明显。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为187亿美元,到2010年时增至335亿美元,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则近6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间年复合增速将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精准医疗在当下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今年初,奥巴马提出了癌症“登月计划”,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学或癌症医学推向了另一高度。
但事实上,目前精准医疗还属于一个愿景,要实现精准医疗,还需克服重重挑战。业内人士分析,精准医疗所面临的第一个关键挑战即是从成千上万的突变中找出肿瘤驱动突变。这是个相当棘手的挑战,尤其是当发现一种肿瘤的驱动基因可能是另外一个肿瘤的“过客”。因此竞相开发能准确区分驱动基因的程序成为了热门话题。就像英国癌症中心Nick McGranahan博士所说,“这不会那么简单,因为我们还没有确定所有可能的癌症基因。”
弘业股份对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出资比例达到40%以上,未来有望分享股指期货带来的巨大机遇。
2007年10月26日,弘业股份收到参股公司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报告,证监会以有关批复文件核准了弘业期货金融期货交易结算业务资格。根据规定,弘业期货应当在取得金融期货交易结算业务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向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申请金融期货交易结算会员资格。
在国际金价不断走高的市场环境下,加上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T+5”分期付款交易等新的黄金投资品种,国内黄金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公司的黄金业务将为公司贡献更大的利润。
公司是全国工艺品行业和江苏外贸企业中最早的一家上市公司。在多年的发展中,公司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在国内有广泛的货源网络,并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市场人士认为,公司分别投资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弘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而且其自身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会员之一,因此同时具备期货、创投、黄金三大热门题材。
随着股指期货的日渐临近,股指期货概念越来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尔雅、高新发展、西北化工、捷利股份等参股期货品种在近期表现颇为抢眼,往往出现巨单扫货迹象。主力资金运作手法相当凶悍!弘业股份(600128)同样具备期货题材。而且其参股的期货公司刚刚拿到了金融期货资格。
辽宁证券报告显示,公司在8月22日刊登公司获得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公告。公告显示:2007年8月20日,江苏弘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参股公司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占42.87%)报告,称其于近日收到有关批复文件,证监会核准了弘业期货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获得了金融期货牌照这意味着公司已经具备了进行股指期货业务的资格,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价值也因此在瞬间得到了提升。而公司对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出资比例达到40%以上,未来有望分享股指期货带来的巨大机遇。
自本月初开始,创投题材就成为新的热点,大有代替期货板块成为龙头板块的趋势。这当然有几大创投龙头的作用。它们是:力合股份、紫光股份、大众公用,它们三个龙头的上涨气势丝毫不逊于期货板块。
曾经联合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等多家实力机构共同设立弘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占36%)。弘瑞科技是江苏省第一家投向生物医药领域创司(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生物医药行业及其他行业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的创业投资,投资类型为新药项目投资和企业股权投资。由于江苏省生物医药资源丰富,人才集中,在传统中医药、化学新药仿制、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基因技术特色明显,有一定后劲。雄厚的技术实力与风险投资的资本结合,弘瑞科技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这对弘业股份而言也是相当有利的。
弘业股份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会员之一,该公司作为在自营黄金制品进出口业务方面已有20多年的经验。公司长期从事黄金自营买卖,对黄金市场十分熟悉。公司看中我国黄金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的大趋势,率先申请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会员,据有关资料介绍,公司目前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综合类会员中7家上市公司(包括中金黄金、山东黄金、江西铜业、云南铜业、铜都铜业、豫园商城)之一,弘业股份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大量买卖实盘黄金,并成立黄金交易部,还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香港黄金交易所的专家举办江苏黄金投资研讨会,决心做大黄金投资业务。江浙在黄金投资和百姓藏金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加上经济发达,投资者的实力很强,为弘业股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技术竞争力
不久前,美国默克公司将中国列为其寻求新药的全球市场之一,理由是中国拥有大批优秀的科学家。默克研发实验室负责外部科学事务的荣誉总裁刘易斯・曼德尔认为:“不出10年,中国将研发出新药。”
与之相对应的是,拥有1.5亿元注册资本、位于深圳的清华源兴生物医药公司总裁杨向阳,却跨越大洋前往美国寻求合作,其谈判对象包括杜邦、强生、3M等。杨的助手、负责纳米医药公司的清华源兴董事陈虎说:“我们需要寻找适合美国的产品形式,与美国公司的合作将主要利用我们自己的技术。”
事实上,中国在全球生物技术的竞赛中已经走了很远。科技部的一位官员称:“全球发表的关于生物科学的论文中,有25%来自中国科学家。”另外中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800多条,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第4号染色体的测定。
在生物技术的医药商业化方面,已经有18种基因工程药物批准上市,进入Ⅰ、Ⅱ期临床的有21种,临床前开发的达35种。产品市场方面,以α1b干扰素为例,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目前,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业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已经有60家,世界销售前10位的生物技术药物,我国已能生产8种。生物技术药物逐渐由仿制向创新转变,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下一个机会必然来自生物医药领域?
目前,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有120余家,其中70多家投资生物技术领域,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复星实业、海王生物、天坛生物和北生药业是比较纯正的生物医药类公司,而万东医疗、四环生物、三九生化则是转营或兼营生物医药的公司。
来自政府的支持显而易见,基础科学973计划和高新技术863计划都在生物科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2001~2005年间,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占863计划总经费的20%,约30亿人民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把1/3强的经费,每年7亿人民币投入生命科学研究。国内进行生物技术开发的机构已经达到400余家,政府投入资金130亿人民币。为使生物科学研究取得规模效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建成了4个生物园区。
生物医药是否像互联网一样,被概念炒作的迷雾所笼罩?资本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似乎不容乐观,2002年上半年,以生物制药为主营的上市公司业绩多数下滑。11家主营生物制品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且业绩下滑幅度平均高达45%,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降幅。清华兴业投资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人断言:“依靠单一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被投资人抛弃。”
新药开发的漫长链条
据统计,一项新药的研发平均耗时10~12年,筛选1.5~2万种化合物,投入3~5亿美元。“在一种新药研发的过程中,99%的力量都归结成一种结果――失败”。这正是国际制药业巨头拜耳、辉瑞的苦恼。由于面对股东的高回报压力,拜耳花费巨资收购那些拥有新药的公司,这要比自己研制新药划算得多。清华源兴董事陈虎说:“许多小医药公司从创立开始就瞄准卖给拜耳。”
世界前8名生物制药企业2001年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1%,而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制药企业,该项比例也不超过10%,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新药开发的漫长链条使很多企业回避独立开发,仿制药因此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制约新药研发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其一,与疾病相关的可以作为靶标的生物大分子数目相对不足;其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效率低下,筛选技术和难度都非常高;最后,备选分子被人体服用后的药代动力性质和毒性不可预见,导致生物医药人体副作用不确定。
“美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北京新景安太医疗技术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卢健指出,“他们有专门提供靶标的公司,有的公司专门进行筛选。”而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显然没有达到如此专业化的分工状态,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前期研发工作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而上游研究取得进展,即通过筛选获得经过鉴定的目的基因,新药开发进入中试阶段,然后就是通过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之后才能进行生产批准和各种认证。
“在这个漫长的研发过程中,不但需要巨额投入,还要有巨大的耐心”,一位深谙此道的职业投资人说。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目前正处在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其中不乏研究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不能产业化的情况;能够完成实验室研究顺利转让给企业的可谓凤毛麟角。部分被看好的研究项目虽然有幸得到风险资本的资助,但由于研发投入远大于预期,而周期又过长,使得他们无力或不愿再追加投入以免更多资金被套牢,从而导致这些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停滞不前。
技术持有人直接入市似乎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北大教授张茂良以长期研究成果血脂康胶囊支撑起北大维信,清华源兴的股东名单中也赫然出现几个技术持有者。北大维信称自己的血脂康年销售额达1亿元人民币,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数字未必可信。一项单一技术可以让公司暂时生存无虞,但是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却没有好处。
盈利遥遥无期
“我们并不缺乏拥有某项核心技术可以大干一场的生物技术公司”,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官员称,“北京博奥生物芯片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生物芯片公司之一。”此外,值得一提的技术领先企业还有:北京科宇掌握的干细胞技术、金赛狮掌握的反义药物技术、本元正阳的AAV病毒载体技术、北京新世界联合基因的抗体工程技术以及北医联合生物工程公司的优秀的新药开发技术平台。
但是,所有生物技术公司都面临同样的盈利难题。凭角膜干细胞移植技术把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的科宇公司也必须向股东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依靠来自重庆华英集团等公司投入的近1亿元资金,科宇使干细胞技术有可能实现人体器官的规模化生产,从而彻底解决人体移植器官的稀缺难题。但是,巨大的研发投入与每年50余例角膜移植病例带来的几十万收入之间巨大的反差,造成科宇的严重问题。
如果科宇不能在短期内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使干细胞技术转化为能够被医院和患者同时接受的商品,那么摆在科宇面前的道路将会非常艰难。
按照科宇总经理杨涛的设计,科宇为投资者的资金退出准备了三条路:一是搞技术研究,申请和转让专利、收取专利使用费;二是利用干细胞技术生产和销售干细胞药物;三是通过资本市场,使股东们套现退出。不过,从目前的经营状况看,没有一条路可以让科宇从容通过。杨涛也承认:“最终确定赢利模式,要看技术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干细胞技术发展的政策、产业环境变化。”
与科宇的发展模式不同,清华源兴力图在多个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发展出一系列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单一产品的风险,并充分利用技术转化成果优势,降低研发成本对单项药物的压力。
目前,清华源兴至少拥有7个技术平台。非常幸运的是,在基因治疗药物方面,清华源兴似乎还没有值得顾虑的对手,这为公司的发展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总裁杨向阳对清华源兴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不会生产糖果,因为我是做医药的。如果卖糖果,清华大学的校长会把我赶出去,不卖药卖糖,听起来不好。”
事实上,清华源兴在基因治疗药物上独占鳌头,其Ad-p53抗癌注射液已经进入三期临床,即将成为中国首例,有可能也是世界第一例基因药物。杨向阳通过对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次精明收购获得了该药物的经营权。
但盈利的压力也同样困扰清华源兴,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全兴股份的联合注资已逾1年,迄今还处在耐心等待回报的阶段。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对清华源兴寄予厚望,他曾对杨向阳说:“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企业结合,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起点要高。”
当时,被称作“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刚举办到第三届,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正在起步。大洋彼岸的互联网热已经传入,以张朝阳、李彦宏等为代表的海归陆续回国,外资风投随之进入;但是,在美国,与互联网一样热的生物技术却几乎一点没有感染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至少落后于美国20年。
整个会场没有多少与新药研发相关的人。创办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下称微芯)的鲁先平,一度希望吸引美国的风投,在美国继续做研发,但是未能如愿,于是留在了中国;创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下称药明康德)的李革,则是想把美国的技术介绍回中国,因为未获前公司支持才独自回国创业。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中国,能不能做创新药?
李革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做新药的环境,从而改变初衷转做了CRO,鲁先平则对新药研有独钟。在未来的很多年里,鲁先平将不断被已成为朋友的李革提醒“中国的大环境不适合研发新药”,李革也多次被有心人劝诫“你应该做新药,不应该‘挖沟’”。 从零开始的CRO
“我们开始做服务的时候,有多少人理解呢?”李革说。
制药业是个周期漫长、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2000年时的中国,李革甚至找不到一家专业的实验室装修公司。
药明康德第一间实验室,700平米的装修耗时6个月。今天实验室装修必备的“通风橱”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新鲜的概念。由于没有专业公司,一群化学家变身装修工,他们的实验室技能于是也派上了用场:比如薄层要防酸,他们就把从家具市场买回的二十多种材料剪成片扔进浓盐酸里,隔天选不变色的那个;做实验的瓶子底儿常常掉,他们就逐一称重,核查质量……
在美国创业,这一切都有专业的公司提供服务。而在中国,这些专业公司尚有待随着药明康德等一批公司的成长而诞生。今天,当药明康德再建实验室时,1万平米的装修也无需超过60天,而药明康德的实验室规模也已接近46万平 米。
药明康德装修实验室的那个冬天,中国成为了WTO第143个成员,但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中国依然是片陌生的土地。李革记得2003年时,一位去日本出差的美国药厂CEO特意转到上海,看望和鼓励他。“现在谁还会这样?”李说,“但实际这样的人是会影响很多人的。2008年奥运会前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中国啊?中国的发展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药明康德成立后,李革又回到了美国。在中国,尽管有着超过6000家的药厂,但几乎没有人需要他的技术服务―它们大多仿制欧美国家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或是生产中成药,很少有公司从事创新药的开发。
但在中国做CRO,对于美国客户来说还很陌生。就像那些掉底儿的瓶留给李革的印象一样,早年间每当李革在海外讲起他在中国做科研服务时,别人抛来的第一个问题常是:“在中国能做化学吗?”尽管他们知道李革在美国能做,也做出了东西来,可就是不相信这位化学家在中国也能做。“中国的化学家在中国能做化学吗?现在回头想想这太可笑了,但十多年前是这样的。”李革说。
除了质量,知识产权保护是另一大担忧。在制药业里,知识产权是最核心的资产。中国制造业里不乏各种仿制、山寨的先例,如何让这些大药厂相信中国的CRO公司不会把他们的东西抄去?“原来的海外背景还是挺重要的。”李革说,“做事的过程中人品还是挺让人认可的,那就有了让我们试一试的机会。我们当时的同事都是非常非常努力的。”药明康德内部也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统,确保客户机密不被泄露。一些重要的商业文件和研究资料,还会提交到公证处独立公证。李革的一位朋友说,在药明康德起步期,寄出去的每一个包裹,李革都要亲自过 问。
至今,李革也还在大声强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新药研发基地,完全取决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行业,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原则上就很难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国家能够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全世界的新药研发基地,那会儿你还担心中国不能开发新药吗?那时候是中国开发什么样的新药的问题。”
如前所述,通和资本创始合伙人陈连勇称李革“建立了西方制药企业对中国生产企业的信任”。在生命科学领域,陈拥有二十多年的经 验。
药明康德如今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00多家客户及合作伙伴,几乎涵盖全球排名前20强的大型制药公司及前10强的生物技术公司。
在中国,李革只有一群有热情但缺乏训练的青年科学家。
为药明康德工作之前,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些在中国堪称优秀的化学系、生物系毕业生大多只能像他们的学长们一样奔赴美国。李革的药明康德成为了这个群体最重要的雇主。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李革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李革一度也认为自己学得挺好,懂得挺多,到了美国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后来这些年轻人进来我心里是有准备的,我知道他们知道多少,所以,最早都是手把手教的。”李革说。药明康德建立了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年轻人有着与全球顶尖制药公司的资深研发专家平等对话的机会,可以听到全球知名科学家的学术演讲。
除了资本、技术密集,CRO也是个人力密集型行业。李革清楚地记得药明康德的发展速度:第一年48人,第二年128人,第三年250人,第四年500人,第五年将近1000人……在不到500人时,李革花了近一年时间来专门制定人力资源策略,希望既能发挥这些科学家的创造力,又能保证公司运营的精确性。“这套人力体系是药明康德成功的基石。”药明康德投资人富达亚洲的欧嗟拢Daniel Auerbach)说。现在,药明康德已有10000多名员工,其中科研人员近9000名。
“真正的科研外包服务,是吸引年轻人才的一个最好办法。”李革说,“大药厂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一开始做的事情也和国外的模式不完全一样,道理很简单,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和人才基础。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也有大公司挖我们的人了,哈哈。”
在药明康德,每个员工都有独一的员工号。对于人才的流动,李革认为:“这也是创办药明康德一个很重要的初衷,一方面是我们的成功,另外一方面,中国医药行业也需要发展。”过去十多年,药明康德已为行业输出了几千个年轻的科学家。 “做对的事儿”
在全球制药业里,CRO是不受重视的配角。“最早大家看不起做服务的,说你的科研服务和外面挖沟的、铺电缆的差不多。”李革说。有好心人劝诫李革“你应该做新药开发,不应该‘挖沟’”;领导们来考察,也关切地问李革什么时候能做出有知识产权的新药。李革不为所 动。
“我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正确决定,就是用服务提高自己的能力。”李革说,“实事求是地说,那会儿国内也没有什么新药研发能力,我们那时已经代表挺高的水平了。和国外公司合作的时候,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大家老认为服务就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在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行业里,你能给别人服务首先就是你要有知识和经验,否则的话别人找你干吗?”
在药明康德,李革经常提起的经营法则之一是:你要做对的事儿,然后再把事儿做对。在李革看来,研发领域也很难找到其他模式,既能够锻炼能力,又能够挣到钱。过去14年间,药明康德的收入由20万美元增加到6.74亿美元,增长3000多倍。在药明康德收入接连翻番的时候,做药的鲁先平正遭遇着钱的难题。
新药研发周期漫长。鲁先平2000年融到600万美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笔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当时盛传中国的纳斯达克即将开板,鲁及他的投资人也对此充满期待。但它没有如期而至,那轮泡沫后,中国市场很难融资。不同于美国,当时的中国风投只集中于TMT等产业,面向生物医药的几乎没有。为了活下去,鲁先平几乎谈遍了中国所有可能支持新药研发的公司,但都未果。
“李革说在中国不可能做创新药对我是一个提醒。”鲁先平说。鲁将微芯一个在研项目的海外权益转让给了一家美国公司,获得了一笔资金;之后又与跨国大药厂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合作,为罗氏提供研发服务。这两笔来自海外的钱让微芯活了下去。
时任罗氏中国负责人的是陈力。陈2004年回到上海,在张江为罗氏建设中国研发中心。这是全球大药厂首次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在这里,陈力也将重复李革三年前的工作,因为没有专业实验室装修公司,他也将自建通风橱。在担任罗氏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的6年间,他兼任了4年多的安全主管。鲁与陈最初相识于美国,曾是一起打排球的对手。当两人再遇于印度某次行业会议上时,才发现彼此都已回到中国。
陈力也认识李革,2001年去出差上海时,身为SAPA(美中药协)会长的陈力特意去外高桥拜访了这位回国创业的生物医药海归。SAPA是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东部成立的一个民间机构,成员主要是在美国从事生物医药工作的华人。SAPA之后,美国西部及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华人生物医药组织,如BayHelix、CABS、CBA等,这些小圈子间也有了很多联 系。
如同当年在纽约、硅谷等地相遇一样,如今他们在上海、北京等地重逢。他们的关系也由曾经的同学、朋友变成同行、合作伙伴。如果说李革、鲁先平等人是最早的冒险者,那么从陈力开始,一群在制药业很有经验的“大公司人”陆续回到中国。继罗氏之后,辉瑞、GSK等全球大药厂纷纷在张江设立中国研发中心。以罗氏及陈力为代表的“大公司”及“大公司人”成为中国新药生态圈的一股新力量。陈力回忆,张江最初希望吸引产品型生物医药公司,而不是药明康德这样的技术服务类公司。所以药明康德最初落户上海时没有受到张江的重视。李革选择外高桥,是因为这里可以对高值科研器材免税。在服务类公司崛起及这批大药厂中国研发中心入驻前,张江发展一直很缓慢。
“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发产品的环境。”陈力说,“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可以在中国开发产品,因为它不缺钱。开发新药的风险系数很大,从技术到产品,需要漫长的时间,在赚钱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投入。政府只能充当其中一部分,大部分还是靠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但当时的融资环境又不具备。而CRO公司在中国发展非常快,因为它的客户是国际客户,不依赖于中国。”不只是罗氏,多家大公司也都与国内CRO展开了合作。李革的选择被证明是对的。
李革“中国的大环境不适合研发新药”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2007年,与鲁先平的微芯同期成立的一些新药公司已经倒闭或是转型做了CRO。后来参与创建中美冠科的陈一友是其中一员,他最初创办的新药公司因为融不到资而倒闭,再次创业转做CRO,与辉瑞开展了合作。和记黄埔(上海)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杜莹也记得,那时候有朋友忽然请帮忙保管一些化学品,再一问他们的公司关张了。
同年,选择做CRO的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给了中国资本市场很大信心。之后,国内多家CRO公司得到大额投资,包括陈一友所在的中美冠科。中国的CRO公司数量一下突破上千家。之后,晚于药明康德两年多成立的尚华医药赴美上市,泰格医药则成为中国创业板公司。一个产业集群开始出现。
创业板开板近5年来,涌现了一批牛股。未来在创业板上还将有哪些牛股诞生?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仔细研究了创业板上市5年来的50只牛股所具备的“基因”,包括业绩良好、公司进行过并购重组、处于计算机或传媒等新兴行业中、机构持股集中度高等等。
遵循这一逻辑进行筛选,记者最终找到了9只业绩优良的股票和4只具备重组概念的股票。9只业绩优良的股票包括:爱尔眼科、上海凯宝、汉得信息、香雪制药、中海达、华平股份、东富龙、佐力药业、安科生物;具备重组预期的4只股票则包括:立思辰、福安药业、数字政通和凯利泰。
51只股初具条件
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有392家,根据“牛股基因”,《投资者报》记者对已经找出的50只牛股之外的股票进行了有逻辑的筛选。
第一步,剔除记者已经研究过的涨幅居前的50只牛股,还剩342只。
第二步,剔除2014年中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公司,还剩193只。
第三步,按照行业分类,从上述193只股票中,记者挑选出来自计算机行业的26只个股、来自生物医药行业20只和来自传媒行业7只个股,共计53只股票。
第四步,从上述53只股票中,剔除今年中报末没有获机构持有股票的腾信股份和三联虹普,剩下51只个股。
这51只个股成为《投资者报》筛选出的一个浓缩的“股票池”,是具备“牛股基因”的创业板公司,从中长期的投资来看,其中,可能会诞生未来创业板“牛股”,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一一列表。
当然这样的梳理和分析还不够全面,记者从这51只股票中进一步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类是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一类是最近有重大并购重组预期的企业,从中选出13只股票。
9只股票业绩良好
业内一位资深的投资合伙人,曾与《投资者报》记者分享他做股票投资的一点心得。做股票长线投资的核心是什么呢?他归纳为:“第一是业绩,第二是持续增长的业绩,第三是持续的高成长业绩。”这是个“笨办法”,却也是最基本的办法。
基于此方法,可以寻找上述“股票池”中有此“基因”的股票。上述的51只股票2014年中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增长。
记者上述股票中筛选出最近3年(2011年~2013年,下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在“股票池”均排名前20的股票,共有9只入选,分别是爱尔眼科、上海凯宝、汉得信息、香雪制药、中海达、华平股份、东富龙、佐力药业和安科生物。
其中,计算机行业的汉得信息是最近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企业,达到32%;医药生物行业的爱尔眼科是最近3年营业收入符合增长率为6.5%,成为9只个股中增长最快的企业。
爱尔眼科2014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1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净利润为1.4亿元,同比增长41%。公司最新机构持股数量为92家,持股数量为3.9亿股,持股市值为96亿元,占流通股比例为75%。
爱尔眼科作为目前眼科医院领域唯一一家上市的民营眼科医疗机构,自成立以来,历经11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在第一季度末,爱尔眼科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2000万元与深圳前海东方创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前海东方爱尔医疗产业并购基金,作为专门从事眼科医疗服务产业并购整合的投资平台。
信达证券中小市值团队分析师认为:“爱尔眼科首次发起设立医疗并购基金的公告,可看做是公司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短期内对生产经营没有实质影响,长期将有助于公司成功并购优质项目,加快全国网络布局。”
4只股票存重组预期
今年并购题材类的股票一直是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所以,具备重大并购重组概念的上市公司也具有成为牛股的潜质,在上述51只股票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有4只,分别是立思辰、福安药业、数字政通和凯利泰。
数字政通属于计算机行业,其最近3年净利润复合增率为23%,是4只并购重组概念股中净利润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201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净利润2688万元,同比增长28%。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机构持股数量为6499万股,持股市值为21亿元,占流通股的53%。而在今年一季度末时,数字政通持股机构持股数量为2124万股,持股市值为8.9亿元,占流通股的27%。
公司于2014年7月18日了《关于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之前,公司唯一的一次并购重组事项是在2012年,当时汉王科技拟以1.16亿元的价格出售全资子公司汉王智通,数字政通以及汉王智通4名高管分别认购90%以及10%股权。
虽然笔者从2007年底开始,应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邀请,主讲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和管理的课程;但是现代医药物流概念的明确和配套政策的落实,直到2012年年末才看到希望。笔者相信,2013年必然是中国现代医药物流真正发展的元年。
政策充满正能量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各级药监部门对医药企业发挥实际的管理职能。但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商务部才是药品流通业的法定主管部门。自从明确商务部的主管关系后,各级商务部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药品流通业的调研、座谈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选取了部分药企作为国家商务部药品行业直报统计单位。笔者知道,许多医药同行都在等待,想知道商务部对医药流通业的管理思路和政策力度。而以《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为代表的5项标准的公布,拉开了商务部管理药品物流的序幕。
商务部开始直接管理
目前,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等核心文件。
在规划纲要里,商务部门制定了医药流通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同时,商务部在规划纲要里也提出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与之配套的是,在药品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和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商务部门贯彻了将医药企业分级管理的思路。商业药企从低到高分为“A、AA、AAA”管理:省辖市、地级市药品批发企业要达到A级,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2亿~10亿元;县及县级以下药品批发企业则要达到5000万元才能入选。对AAA级和AA级企业的要求更高。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10亿~30亿元;而A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30亿元以上。为了与新版GSP的管理思路配套,商务部门还要求上述三级药企必须分别具有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以上仓库;经营中药材的,仓库标准还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在WMS系统、电子标签(DPS系统)、自动温湿度仪、冷库容积、车辆数量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在考虑硬件规模的同时,企业的软件服务能力也被纳入考核范围,如运输包装完好率,运输过程信息可追溯率,冷藏药品、特殊管理药品信息可追溯率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而在《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则对零售药店进行了分级,零售药店评级也纳入了诸如营业面积等较多的硬指标,如AAA级药店必须大于100平方米,配备3000个以上的药品品规,涵盖80种以上的疾病。
药监等部委齐发力
同时,笔者知道在药监部门即将公布的新版GSP标准里,对商业药企、零售药店等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现代物流药品批发企业的硬件配置也要求不低于商务部门AA级标准,尤其是在物流硬件配置上更有明确的指标,温湿度的在库、在途管理更是作为强制要求执行;同时,每一个药店将来都必须要有一个执业药师等。尤其是新版GSP标准还有若干附则,以专项附件的形式对“现代医药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冷链物流”“互联网药品交易”“委托配送”等专项问题予以明确。
针对医药流通业,国家其他部门也有政策出台,涉及到的部委文件主要有:国家科技部的《医药研发创新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国家工信部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医改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国家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上述政策的齐发力,笔者相信不但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的规范发展,更是会从政策面扩大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规模,帮助规范的药企在新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以快赢慢”
从2007年开始,国内不少药企开始启动自己的物流建设之路。根据我国最专业的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咨询研究机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长期追踪,国内已经获得土地并将于2013年启动物流建设工程的商业药企已经接近280家,还有部分企业正在运作土地或者拿了土地正在犹豫是否要建。在笔者看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物流科技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众多药企尤其是成长型药企考虑的不应是是否要建设的问题,而是要加速完成现代物流建设,塑造企业独有的医药流通供应链。目前看,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必须解决两大难点。
建设认证难度增加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难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土地获取成本的提高和医药物流标准的提高。
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修改。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国医药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综合用地等不同的性质,但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如果新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正式执行,就意味着直接获取土地的成本会增加,优质土地的资源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项目用地获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极大增加。对于还未获得土地的医药企业,从事现代医药物流项目的难度将更大。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版GSP和若干附则的公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认证、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获取将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大面积仓库的工程投入,软硬件的配置要求,人员资质的提高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根据笔者的计算,修建一座满足年销售规模为30亿人民币药品流通的、15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药品仓库,工程投入至少需要4500万人民币(不含土地获取成本)。更何况,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所要求的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DPS电子标签拣选系统、RF手持终端系统、自动温湿度仪等必须经过严谨的工艺详规设计和联调,企业人员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培训,新物流中心才有可能运作顺利。
在政策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企业纷纷申请现代医药物流认证,具体的认证标准和执行门槛必然会越来越高。
现代物流转向健康产业
新标准现代医药物流定义如下:“依托一定的现代化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在笔者看来,现代医药物流不能理解成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而是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和企业所在药品流通供应链的竞争强势化,最终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药品流通主营业务的需求来测算,医药企业修建满足年药品流通规模的物流中心用地需求为60亩。但在实际业务中,我国药企获得的项目用地规模多在100~200亩之间;极少数商业药企项目用地规模在数百亩水平(笔者得悉某药企物流项目用地达到1400亩)。一方面是单纯的医药物流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巨额土地必须盘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如何将物流项目向健康产业项目转化并运作良好,是未来国内不少药企必须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健康产业园的分期发展目标,药企在建设之初就应对健康产业园做好整体布局与分阶段实施计划。分步规划建设专业的商业交易地产区域,吸引中药、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西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与医用耗材等行业企业入园交易,为其建设别墅式商户,以租代售或先租后售,挖掘园区的商业地产价值。初期布局可以符合新版GSP要求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为核心,办公大楼、研发中心、临街商业建筑都将位于1期土地的,面对主要交通道路,既便于办公和业务往来,也利于商业价值的发挥。在1期和2期土地的后部(即园区后门)紧邻位置拿出土地,重点吸引各类知名工业企业入驻,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与加工、中成药、保健食品与营养食品、西药、生物医药制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化妆品等9大产业企业群。
如果要考虑土地商业价值和人气的快速提升,可以规划专项片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配载市场。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中国产业园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创新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
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把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筹谋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推动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总部经济、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实现明显突破,努力形成与中心城区地位和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国际商贸服务体系和功能载体、平台等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总部经济。坚持以项目为实体、企业为主体、楼宇和园区为载体,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广泛应用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
上海普陀区的桃浦地区作为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工业区,具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第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能级整体不高。主要以化工及道路运输为主。物流业和商贸业发展水平较为低端,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第二,区域内除为公路运输服务的个别专业市场外,基本没有现代服务业基础,且受制历史、地域、自身产业结构各方面因素,区域内现有企业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很难就产业方面与周边区域产生协调联动发展。第三,此地区与区域外部发展格局相距甚远,有悖于区域整体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其原有都市型工业的定位已不适于该地块的区位背景条件。第四,区域用地布局混杂,土地权属相对复杂,缺少统一规划协调。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桃浦地区的发展,此区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建设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要抓手,精心谋划,科学规划,统筹考虑产业、空间、人口、资源的合理布局,保证科技智慧城的快速发展。在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的发展重心、考虑普陀区的产业升级需求、依靠桃浦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定位桃浦科技智慧城以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及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以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及咨询服务为配套的发展体系,最终基本建成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品牌资源密集、总部经济功能凸显、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强劲、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城区。
二、桃浦科技智慧城总体定位
1.指导理念
国内众多工业园、开发区的成功转型,为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我们需要把握经济发展变化及自身客观条件,不断调整定位,适时实施战略转型,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理念转型
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由注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转变。首先,在进行经济技术开发时,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根据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要将智慧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理念。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原则,合理而有步骤地进行开发。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桃浦科技智慧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管理模式转型
在管理模式上由依靠政策优势向创造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许多工业园、产业园在过去20多年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重要一点就是创立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集中、统一、精简、灵活、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优化完善选拔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建立一支懂市场经济、懂国际惯例、懂行政管理的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不断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上实现创新。
(3)产业驱动转型
在产业驱动上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性向创新驱动性的转变,节约劳动、土地、水资源等各种要素的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自主创新是当前桃浦科技智慧城发展的必然选择。
(4)功能定位转型
国内外许多开发区正逐步演变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功能上已融入城市发展的主体,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功能提升和创新的示范区。因此要把握好这种趋势,加强桃浦科技智慧城功能建设,把发展经济产业、服务业作为根本任务,把城市功能作为发展的配套功能。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由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以及开发区内项目服务、专业咨询活动,交给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完成。桃浦智慧城的社会管理功能也要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
2.总体定位
普陀区桃浦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围绕“桃浦科技智慧城”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塑造出大桃浦“上海智慧谷”的平台特色,以“科技桃浦、智慧无线(限)”为宣传策划,形成“科技商务、智慧配套、生态总部”的新格局。
基于国家和上海战略规划和桃浦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定位是:上海智慧谷的核心板块,集中体现上海智慧谷特色,集聚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智慧谷的产业特色,是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的“核”。总体定位表现出桃浦科技智慧城是一座科技的、智慧的和低碳的城市。
(1)科技性
科技性表现为产业的高科技性、高端人才的聚集性和服务资源的高科技性三个方面。
未来桃浦智慧城集聚的高科技产业主要是两大形态:第一类,在原有基础上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和提升。如利用原有医药行业,结合科研教育机构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和国际医药贸易港等。第二类,以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大重点领域为引领,在充分调研的基本上,考虑桃浦自身具备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及周围产业园、工业园的产业特点,引入互补性的、适合本区域的产业。
(2)智慧性
智慧城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组织协调各大组成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因此智慧城最重要的不是现代化的技术,而是汇聚更多的人才,发挥人才的智慧,建立更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实行更科学的发展规划。
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定位在总部经济、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实现明显突破,向科技智慧城转型。立意是通过智慧城品牌的确立,推动此地区从传统的城郊结合部地区转变为城市新兴科技社区。智慧城的概念还蕴含着未来科技、创新引领、活力城区等丰富涵义,同时,利用智慧城富有张力的概念内涵吸引、集聚更多高端产业、高端环节和高端人才等资源。
智慧城是由智慧人才、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的运营和管理等组成。智慧基础设施是根本,在规划方面应预测未来的需求和供应,动态规划。以此搭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
(3)低碳性
桃浦智慧城定位目标是实现功能区从单一的工业园向宜商宜居、配套完善、环保低碳、产业优化的综合性科技智慧城的转变。为切实贴合上述规划定位,规划中考虑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相结合,充分体现低碳城镇规划之初衷。低碳的实现主要从低碳科技、低碳建筑、低碳运营三方面进行着手。
三、桃浦科技智慧城总体规划
以总体定位为指导思想,对桃浦科技智慧城进行整体设计及规划,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16平方公里,定位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科技商务中心、智慧服务平台和生态总部基地。此区域将主要由“一心、三带”组成,主要产业以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各个区块具体规划如下所示:
1.产业空间布局
桃浦智慧城的发展,必须站在上海发展的高度,结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集聚高等级、高能级战略资源,集聚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广阔前景、带动强劲的新兴产业和高端环节。同时考虑桃浦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定位桃浦科技智慧城以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及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
规划生产业集聚带规划从东起南何支线、西至外环线,从常和路北侧到沪嘉高速南侧的100万平方米。包括了国际医药贸易港、生物医药总部集聚区、IT集群及科技研发集聚区及文化动漫产业区几大分区。
2.商业功能定位及布局
桃浦科技智慧城周边3公里核心竞争区域内,商业目前为33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商业约为22万平方米),表现出该区域内商业功能有较大的缺口。智慧城所在上海西区内商务板块主要有中山公园、真如、中环、大虹桥商务板块和长风生态商务板块,这五大板块以甲级和乙级写字楼为主。板块内甲级写字楼客群主要为三类:①政府导向的特定企业客群;②认可西区商务氛围的贸易类企业客群;③由市中心区域溢出的服务性企业客群。乙级写字楼主要集中在长风、古北、真如、中山公园4大区域,主要面向的客户为:①在上海西区有相关业务的房建类、贸易、消费、营运类企业;②主要服务于上海西部地区的服务性企业客户群。
智慧城商务定位是以高端商务、商业金融、总部经济、商务休闲为主,与西部的五大板块并不冲突,对智慧城区域的高端商务、商业金融等起到增强的作用。服务性企业客户群是与生产服务业集聚带的产业相匹配的,是智慧城特有的客户群。智慧城区域商业竞争对手以区域型购物中心为主,整体档次以中档为主。本项目定位在商业金融核心区配套主题购物中心,与高端商务核心区配套,满足区域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以中高端的商务和家庭客户群为主。
(1)商务办公及空间布局
商业金融核心区位于科技智慧城的中心位置,从真南路以东、以北,敦煌路以西,武威路以南的区域,总占地0.6平方公里,整个区域设定为步行商务核心区,机动车全部进入地下;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布局为五星级酒店、5A甲级写字楼以及高端人才公寓等。同时在从真南路以北,敦煌路以东,常和路以南,祁连山路以西的区域,规划布置500强总部、总部商务区、商务休闲区等。通过这样的组合,达到客户全覆盖和档次组合的效果。商业金融核心区面向高端商务服务、贸易、中介、金融等企业;500强总部集聚区目标为500强或行业龙头,结合创智湖,形成高层、高等级的甲级写字楼,写字楼产品突出现代化、智能化、服务型的设计理念;商务休闲区在中发机电城、康建广场、包装城基础上功能提升与改造,结合休闲商业,形成商办集中区面向商贸、中小企业办公等客群。
(2)零售商业及空间布局
此地区的商贸业发展业态相对低端,主要分布在真南路沿线以及11号线的三个地铁站附近,主要业态是小商店和商铺,少有大型的商城和商业中心,处于产业链下游。商务、商业、会议、酒店、娱乐等设施整体不足,不利于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等资源。桃浦科技智慧城的零售商业定位主要面向区域范围内的客群需求,作为产业集聚带、商务及人居的良好配套,并相应逐步向区域外推进。
3.文化及公共空间
配合桃浦科技智慧城的总体定位,将科技、智慧、生态、低碳、人文的文化特质体现在商旅产品、公共空间、建筑上进行。使文化及公共空间与商业、商务相融合,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1)文化及公共空间的产品
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商务及居住条件是吸引并留住人员的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本身对人精神层面的充实及吸引,好的文化氛围的塑造,也会成为项目格调培养,档次提升以及吸引竞争力加强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园区努力营造良好的商务,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不该忽视区域内文化人文氛围的培养。
经过分析,文化及公共空间的规划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应重视文化创意区的开发,其应本着对文化创意市场长期扶植培养的决心来发展,培养本地文化的生根发芽,自然成熟,而不应当局限于眼前利益,过大过快的引入其他产业开发,造成假文化、真商业的尴尬局面。
其次,园区应重视整个区域范围内公益文化场所的配建,如高标准高规格图书馆的引入,文化展览场馆的建设,文艺场所的设立等,通过设立大众性文化活动及积极引入文艺演出活动,迎合现时代年轻人对文化文艺层面的需求,培育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提高区域凝聚力。
最后,园区应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园区每个小细节的规划中,例如滨水休闲带的路牌路灯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独特古典设计;通过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向人们传达以人为本的浓烈人文关怀,提高区域的人文吸引力。
(2)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布局
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布置是全方位、全区域的,应根据不同的位置和外部环境来适合、恰当的布局,使文化的驱动力推动科技智慧城的发展。
在商务核心步行轴与地铁武威路站交汇处划出一定区域,建设智慧广场,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上海最具现代感的市级重大活动备选地,提升桃浦文化形象,烘托上海智慧谷品牌形象,弘扬“智慧创新”的理念,增强桃浦地区文化吸引力。在智慧大道真南路口建设智慧门,作为大型标志性建筑,以烘托气氛,增加标识感。
对于韩塔公园,可与整体的科技、动漫文化相融合,以绿色、现代、动漫、休闲为基调,打造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公共文化展示、休闲中心。在M50南部可以打造主题性的体育运动公园,作为区域内的大型公共设施配套,提升整体的公共配套水平与层次 体育运动公园以体育文化、运动、公共休闲、健康体验为核心打造。在商务休闲区东侧,打造桃浦新天地为文化休闲街区,与商务休闲配套,可以作为文化展示和休闲中心。
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开发建设将持续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产业结构也会不断升级调整,市场也在千变万化。因此,在智慧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驱动是桃浦科技智慧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而且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医文化是民族瑰宝
早在上个世纪末,世界顶级富豪、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曾高瞻远瞩地预言道:“谁能掌握住医学、生命科学,谁就能掌握住21世纪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全球经济的命脉,下一个世界首富,必定将出自生物医药领域。”在全球皆大力倡导回归自然的今天,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以中草药为代表的纯天然药物,因其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性,以及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够显著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等优势,广受世界人民的青睐和推崇,一跃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种类。
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权健自然医学”)成立于2004年,本部位于渤海之畔的天津,是一家融合中医药秘方搜集和整理、养生调理品研发以及中医学研究和教育于一身的产业化集团型企业,总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注册资金8500万元,年产值逾百亿元。自创立之初,便将“弘扬中医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责任和使命的权健自然医学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冷静的头脑,犹如一位忠诚且又热忱的园丁,用心地灌溉着祖国医药文明这方珍贵的沃土,为中医中药神髓的承袭和发展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经由纯天然药物对自身病症进行调理和治疗的患者约近40亿人。由于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和基因类药物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的致死案例不断增多,人们愈发倾向于选用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综合医疗水平的日益提升、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朗、人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诸多的因素,促使人们对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的认识普遍加深,需求亦不断走高。另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使恶性肿瘤(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疑难杂症的发病率频繁上升,这样的情势,决定了人们对纯天然药物渴求的强烈。
权健自然医学从祖国悠久、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宝库当中汲取养分,并视这一无价的资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脉。早在企业还完全处于概念阶段之际,董事长束昱辉便已认识到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科学利用,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且深远。
“中医和中药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倘若连这个根基和本源都丧失了,那么,推进中医药长远发展的恢弘愿景,岂不是天方夜谭?”束昱辉如是道。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尽管如今的权健自然医学早已经奠定了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翘楚地位,然而,以束昱辉为核心的权健人却从来不曾片刻中止为了继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所付诸的努力。多年以来,束昱辉带领权健同仁挖掘、搜集和整理的针对各类疑难杂症进行调理和治疗的民间中药秘方多达600余例,大量科学而缜密的临床验证配合完善的产业化链条,成就了权健自然医学丰富且又多元的产品阵容,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和生命奇迹因此诞生。用束昱辉自己的话说,这已然不再是他一个人肩担的责任和使命,而是权健自然医学为了促进全人类的健康这一崇高的目标和伟大的事业而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慈善事业是社会责任
权健自然医学推崇并且追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视其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趋向。在宏观企业文化构建方面,秉承并且发扬《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使得以“产品文化”“管理文化”“经销商文化”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梯次得以成形和成熟。
在大力推行道德文化建设的同时,权健自然医学积极塑造“感受爱、创造爱、传播爱”的大爱品格,树立“忧系家国,救苦救难”的慈善意识,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于一身,真正做到“取之于社会,馈之于社会”。
“一个企业只有设置有利于社会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坚持,才能有牢固的企业根基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权健坚持推行道德文化,道德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文化,慈善文化也就是大爱文化。但光有文化还不够,文化的意思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它应该是配合企业行动一起,产生出有明显效果的慈善行为。”束昱辉把道德文化定为权健的企业文化,并着重强调它的现实意义。
2005年至今,权健自然医学年均投入2000万元,面向社会困难群体开展疾病无偿救助。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地方扶贫以及教育事业。
2013年4月22日,束昱辉通过中国农工中央向雅安地震灾区慷慨捐赠1亿元人民币善款,作为灾区救助以及各项灾后重建项目支持之用,捐赠仪式于2013年5月2日下午3时在四川省政协举行。
除此之外,2008年,束昱辉向汶川地震灾区捐献巨资和大量物品;同年至今,束昱辉持续资助天津武清区西柳行小学;2010年,束昱辉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并资助多名当地儿童完成学业;2012年,束昱辉向天津武清区豆张庄乡政府捐款,用于扶贫济困……所有的善举,都是权健自然医学一贯倡导的“企业唯有有益于社会,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和有力的证明。
“金钱只有用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才是财富。如果没有放在有需要的地方,就是一种浪费;如果把金钱放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一种遗憾;这时候金钱就仅仅只是印刷品而已。所以能够用金钱去帮助更多人,是一种幸运,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权健自然医学集团董事长束昱辉如是说。
无论是了解束昱辉,亦或是权健,慈善都是绕不过的话题。多年以来,权健公司与束昱辉一直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束昱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权健人行动起来,践行慈善。“我们权健有一个说法是,人在做事天在看。这就要求我们在行动上拿出更多的案例,把行动变成说服力和带动力。如果你每天都强调宣传你和你的企业如何有爱心,但却始终不付诸实施,长此以往,就会给人留下虚假、虚伪的印象,这样的企业不真实,也不可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企业应该是一个通过行动产生带动的平台,而不是宣传阵地。在这一点上,说一万句不如做一件事。”
从2006年权健的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开始,权健自然医学就坚持每年做慈善。除了在教育和赈灾上的投入,因从事医药行业经营,慈善推广还包括实实在在的治病救人,帮助那些有经济困难的病人减轻病痛,延续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年,权健在慈善救助上的花费都超过2000万元。
权健自然医学董事长束昱辉悬壶济世,施行公益的声名远播,全国各地很多人都带着希望来到天津,希望权健自然医学能帮助他们重获健康。这其中不乏大量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束昱辉都会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安排他们进入权健医院,免除所有的医疗护理费用。
在权健公司内,员工常常会看到那些通过权健调理而康复的病人,带着自己的家属,来向公司和束昱辉赠送感谢信和锦旗。如今,权健和束昱辉收到的锦旗已经数不胜数。束昱辉把推行公益慈善的意义看得很重,对金钱的态度却很淡然。也因此,在做企业经营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民族道义和责任。
品牌力量是企业未来
一路行来,束昱辉领导下的权健自然医学始终秉持“质量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凭借一腔赤子的热忱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坚韧品格,拼搏进取、精臻谋业、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和好评,权健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一部分、“中药现代化” 发展战略背景、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产业和企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产业的发展形势会有所变化,需要对产业比较优势做进一步分析。对药业而言,中国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就是中药,中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中药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三观”的变化。由于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药业发展,而且都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战略上的赶超目标。这些国家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尚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是好时机,如果中国制定出适宜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它们和中国竞争将会是很艰难的。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药,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在于促进中药产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让我国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药为全人类做出新贡献。这就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宗旨。
(三)绿色潮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增强,安全健康的消费观念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成为人们衡量和判别衣食住行优劣的标准。绿色生态产品逐渐成为21世纪的消费新潮,绿色的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追求高生活质量消费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标准,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表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境因素;77%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
(四)回归自然、辩证统一等观念的变化推动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具有整体观、辩证论治、复方中药等特点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长期医学实践的结晶,中医药优势集中表现在能够全方位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为人们高质量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种有力的维护手段。中医药既能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各种慢性病、功能性病等,也能养生保健、提高人体免疫力、祛病延年。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医疗保健活动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地高质量地保证人的健康。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健康观相对应,中医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能够适应人们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健康需要,中药相互搭配的复方药物对现代疾病具有针对性,中药大多源于自然能适应人类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药重视对人体的全面调整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二、现状分析
我国中药产业的现行国家政策、法规、措施、发展环境等构成了我国现行的中药产业发展框架。应该说近几年在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上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来认识仍需完善。比如,把中药产业仍作为一般性的产业来对待,在客观上对中药有某种程度的歧视;尽管在某些方面对中药的特点作了一些考虑,对中药产业的要求和管理基本上沿用了化学药物的管理方法;对中药产业的市场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规则有待完善;近期对中药科学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支持有所增强,但仍不能满足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总的来讲,存在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规模小、投入少、国际品牌匮乏、市场体系开发不足等问题。1、技术创新不足,过多的仿制,限制新药的开发。2、在药品开发与生产上低水平重复。3、规模化经营不足,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亟需提高。4、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明显不足。5、缺乏中药国际品牌及其系列产品。6、市场体系开发不足。
客观现实将影响中药产业这样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充分发展。应通过改善政策环境,使中药与西药平等竞争。中药产业目前难以赶上中药市场的发展步伐。由于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利润很高,如1998年中成药产值占中西药总产值的19.8%,但利润占中西药总利润的41%,国内国际的市场主体纷纷进军中国中药市场。由于国家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国内中药市场存在出现混乱情况的危险,影响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中药产业现在的国际竞争力难以经受国际市场挑战,甚至连国内中药市场也受到威胁,如今,“洋中药”已经开始向我国及周边市场跨进。这样的发展态势,中药产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
三、“洋中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冲击
“洋中药”是国外从中国进口初始中药材,按照西药的标准,提高中药(复方或单味药)的科技含量,探明中药有效成分,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给中药量化标化,阐明中药药理,临床疗效肯定,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做到服用方便。日本的救心丸、韩国的牛黄清心丸、德国的银杏叶制剂均是开发成功的例子,即国内所说的“中药西作”。
国外制药产业很发达,研发西药经验丰富,但是还要搞“中药西作”,因为由于研制成功一个合成药一般需要10-15年,花费2-3亿美元,而且避免不了药物的副反应。而中药资源丰富,药方现成,利用中药来研发新药,相对西药来说,投资少,收效快。“中药西作”后符合西方用药习惯,既可投放本国市场,又可出口,可谓一举多得。因而国际上出现一股转向从传统药物如中草药中寻找新药的潮流。
“洋中药”早已打入国际乃至中国市场,我国目前中药出口销售量仅占国际中药市场的5%。因为西方跨国公司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研水平、高效的市场运作经验欲分中国中药市场一杯羹。他们按照西药标准进行研发生产,去年流入中国市场26亿美元,特别是日本提出要建“东方医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中医中药科技含量,实现中医中药的一个飞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医药的出路在于现代化。
四、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是天然药物的巨大宝库,又有5000多种中药临床经验的知识积累,最大份额地拥有中药知识产权。但是,我国医药卫生研究院、所及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十分淡薄。我国的职务发明被外国人或从国内出去的中国人,以各种理由窃为己有或到国外申请专利甚至以国际申请的面目回到中国申请专利的事例,并不鲜见。一些记载老中医经验的专著中,许多处方拿出来稍作修改就可以开发成新药。由于科研体制不健全,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加之科研成果开发成功后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无关,有些科技人员只重视、晋升职称、获得新药证书和奖励等,而忽视对科研成果的保护,最后导致的成果是,或者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者因保护不当而流失。
我们应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药的研发。例如,日本在1976年实施药品全面专利保护以前,35年间仅有10种新药出现;实施之后11年间就有81种研发成果。美国2000年被FDA批准上市的生物药品达27种,并在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均极大地促进了新药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国外已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正在开展从中草药中开发新药的工作,东南亚等国更是竟相采用现代化技术研发中药。
从1980年,日本就从《伤寒论》等我国古代名方中,原方原量开发出新药,如小柴胡汤颗粒等,甚至在我国境内委托加工。韩国也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韩国还对市场上常用的100多种药材,在其本土试种栽培,目前绝大部分已经自给自足,且有少量出口。日本正在大建中草药基地,并制订了庞大的中药材发展计划。现在日、韩两国已抢占国际中成药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是出口中药的1/5。正是中药知识产权的流失导致了我国中药市场份额的丢失。
第二部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内涵、任务、途径
一、“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是指在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宏观上推进的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企业。
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如下:
1、中国加入WTO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要在今后医药的发展中,把中药作为主流药物来看待。可以通过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获得大量的国际专利,为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2、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对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考虑,必须要有一个中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把中药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指导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围绕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确定支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融资渠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法律支持、市场规范等方面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3、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化的手段村立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国家重视中药这个产业,其他国家在中药领域甚至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产业就很难与中国抗衡。政府要鼓励产业主体参与国际竞争,要为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的国际经营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政府要选择重点中药企业,培育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国家要积累对产业国际经营的管理经验,形成支持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二、中医药文化是塑造“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的源泉
中药产业的核心能力是我国中药产业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产业和其他国家及地区模仿的竞争能力,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持长期全局主动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是发挥其他优势的基础。主要有:几千年积累并不断发展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不断积累的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和不断提升的中医药创新能力;政府持续进行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和正在建设、完善的法规支持;中医药人才资源的积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资源;一定数量的有疗效、有市场的知名品牌;若干先进的有竞争力的具有成为跨国公司基础的中药企业。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存中的灿烂明珠。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用这样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作指导,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制定和实施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会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学科的方法论是整体和系统,它越来越被现代科学方法体系的最新成就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所印证。
中医药学科治本学说的许多观点方法与现代正在发展中的免疫学说、基因学说越来越显示出诸多吻合之处。中医学科“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思想阐明了健康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彻底的开放系统,只有坚持“以通为纲”,调整人体自身内部之间关系和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能在调整中开发、释放人体潜能,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消除人体疾患。中医药学本身是一门整合医学,包括:明理、辩证用药的整合;外治法与内治法的整合;君、臣、佐使指导下的配伍整合。在中医药学整体观、系统观的指导下,用整合的思想去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医药文化在对中药产业发展中的贡献。 三、现代科技是“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生产的各环节,如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的储藏养护、中药炮制、中成药生产(粉碎、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都在日益广泛地吸纳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逐步走向现代化。
1、现代科技应用于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矿物。在长期、过度地采集和猎取下,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日益减少乃至枯竭。为了解决药源问题,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药用动、植物的养殖、栽培及引种。目前,北药南种,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等已取得显著实效。如麝的养殖和西洋参的引种等。80年代以来,我国在解决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中,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无性繁殖技术、遗传育种技术、植物生长调节技术等已被广泛地用于中药材的引种、栽培,提高了药材的品质和质量,改进了生产方式。
2、现代科技在中药材仓贮养护中的应用。中药材贮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质量。大多数中药材都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类、纤维素等成分,易发生霉烂、虫蛀、走油及变色等变质现象。80年代初我国在中药材仓贮养护方面开始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了气调养护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人工降低贮藏中药材周围的氧含量,提高了CO2等气体含量,使害虫窒息死亡,使霉菌和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药材的生理活性降低,从而达到保鲜、防霉、杀虫的目的。除气调贮藏技术外,近年还应用了真空包装技术、除氧剂密封贮藏技术、气调与机械吸潮相结合的贮藏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仓贮技术等。
3、现代科技与中药炮制技术的进步。炮制亦称炮炙,是指根据医疗和制剂的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修治整理和加工处理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中药材进行渍、泡、洗、切、蒸、煮、炒、炙、煅等加工处理。传统的炮制器具为锅、铲、缸(池)、刀等,完全是手工操作。炮制的“度”也完全凭经验掌握。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洗药机、炒药机、蒸药机、润药机、切药机、煅药机等的研制与应用,中药炮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中药微机程控炒药机的研制成功,显示出中药炮制已经走向自动化。同时,在现代分析技术以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推动下,对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初步阐明了一些药材炮制后解除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等原理。
4、现代科技推动中成药生产现代化。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或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供医生临床辩证使用的一类药物。中成药的生产是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最深、最广泛、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其现代的色彩最浓厚。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中成药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方式已逐步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直到自动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1)中药材粉碎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2)中药提取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提取效率。3)中药提取液的浓缩及干燥新技术。4)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这些新剂型的开发应用,使传统的中药不再难喝,良药不再苦口,具备了现代药物所具有的便于服用、起效快、疗效好、剂量小的特点。5)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使中药质量控制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古老迈向现代化。
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未来指向
将我国几千年发展积累并最能体现优秀文化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中医药为全人类健康不断做出新贡献。这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宗旨。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中药及其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这是完成中药产业推进战略任务的根本途径。而中药内含的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将成为中药国际化持久的推动力。在实现中药及其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使中药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中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要从国际角度制定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支持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在中药领域内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政府、市场、企业三者间的作用框架,创造形成一个中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并重视培育中国的中药跨国公司。
中药产业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既能体现中医药特点又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标准体系和产品体系。中药产业是大健康产业,除了药物进入医药主流市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发展符合现展观、消费观和医药保健观的涵盖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健康用品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体现“选择了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中药产业是大中药产业,中药产业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中药产业是国际化产业,中药产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而要以全球天然药物市场作为自己发挥作用的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药产业是具有紧迫感的产业,面对世界天然药物领域日趋势激烈的竞争,中药产业应积极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拓未来。
第三部分、“中药现代化” 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考
改变我国中医药产业落后面貌的主要举措,不仅仅是中药科技创新资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首先从中医药观念更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入手,培育我国中药科技创新市场化机制,并使之逐步发展和完善。在这方面,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制度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政府、企业和科技界应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政府与科技界应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此对中药产业起到引导、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通过对重大中药科技项目的立项,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瞄准国家目标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在资助中药技术项目时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和瞩目性的标志。其次,在立法、制度和市场方面,政府也要为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特别是在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机制方面,不妨设立经纪人制度,帮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药技术研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再次,对技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不但要进行资本扶持,还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予以扶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有植物药优势资源开发型的中医药企业。
其次、科技界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中药企业需要的机遇,面向市场和社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为中药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同时,改革旧体制,向企业靠拢是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因此,科技界务必以技术创新为研究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的中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亟需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将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的热点。
二、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
首先、针对“洋中药”的冲击,“中药现代化”要求中医药观念必须创新。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历史,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它,使大家都能接受,这非常难,一两代人难以取得突破。而中药的现代化相对较易,中药现代化搞好了反过来会推动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要两条腿走路。对传统中药我们要提高其科技含量,可先仿效国外的“中医西作”,与国际接轨,使中药不仅站稳国内市场,而且进入国际市场。
其次、中医药理论必须现代化。对于成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未能够完全弄清其奥秘,但屡试不爽、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草药有必要“中药中作”,探索建立中药自己独特的标准,让“洋中药”与中国中药的标准接轨,否则,中药将不成为中药。中药与西药是两条不同的医学道路,没有必要唯西药马首是瞻,不能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药。灵芝孢子粉注射液的开发,对治疗神经肌肉疾病非常有效,便是一个实例。孢子粉注射液中究竟是什么活性成分在起作用至今尚不清楚,但临床效果肯定,药理作用明确,生产工艺稳定,仍可作为药物使用,孢子粉注射液已经生产和应用27年了,颇具有中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味道,这是我们今后应当加强研究的。
再次、怎样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加入WTO后,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加激烈。为了保护中药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但暂时难与国际接轨。比如,仅牛黄解毒片就有150多家企业生产,复方丹参片有140余家生产,安宫牛黄丸有100余家生产。谁是正宗、产权归属均不得而知。不能解决“技术的产权归属”,在专利保护上就要出问题。2000年7月卫生部了《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实施一年多来,强化了各级单位特别是专家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家知识产权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新药审评中心等权威部门,应尽快协调制定一整套切合中药实际情况的专利法规,防止中医药传统知识继续流失。我国中药品应严格实行专利和行政保护,企业之间不能随意仿制新药。有的中药研制单位在研发过程中即应开始申报专利,这样一段时间后既可获得新药证书,又能获得专利授权。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分析,研究者若能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则可节省40%的科研开发经费,缩短65%的开发时间。
三、中药企业应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发。企业进行产品经营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为依据,抓住国家推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快调整步伐,扩充网络,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特别要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经营和市场推介,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企业要配合政府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进行自主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牢牢占领中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2、强化中药企业内部管理,转变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跨入21世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尤为重要。由于政策、市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药企业经营将步入微利时期,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要特别重视中药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降低费用,提高服务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企业要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大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资本运营。要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等目标,盘活存量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吸收优良资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3、注重市场开发,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市场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农村市场的开拓、社区服务的药品供应、零售要店的连锁发展、中成药、保健药品、康复医疗器械等都有潜力可挖。老年病用药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妇女、儿童用药及预防性用药、保健和营养药物市场广阔,也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加强网络信息化市场开发建设。在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信息化运作的水平和信息的利用价值。
4、中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相互渗透,实现双赢。中药与生物医药企业要在理论、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要将系列化、成熟和潜力巨大的产品推向市场作为突破口,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从而开辟第二战场,以此冲击洋人垄断的生物医药市场。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大力挖掘中医药资源和潜力,发挥自身在挖掘祖国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优势,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宝贵的文献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创名牌效益,开拓国际市场。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开发一批能够正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二次开发”,“九五”期间上市2—3个中药产品,2010年前至少10个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20—30亿元。用名牌优质产品引导国内产品结构调整,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型产业方向发展。
6、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企业要积极参与我国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并争取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外向型产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在进行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GAP)栽培示范的同时,要组建5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争取培育年产值可达5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5个跨国型中医药企业集团。加快规模建设。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国政府开辟国内高科技板快二级证券市场的契机,迅速在今明两年内通过各种形式筹建一批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从而使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成群增加。如能达到500—1000个群体规模,则为下一步组建集团规模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从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来剖析中药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对阿胶“二次开发”的剖析
(一) “东阿”牌阿胶的优势
1、文化底蕴丰厚。东阿阿胶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历代医药经典著作均有记载。东阿阿胶在继承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精华的同时,逐步孕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阿阿胶文化。2、水质独特,原料纯正。东阿阿胶生产所用的地下水比重为1.0038,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元素和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为优质矿泉水。用此水熬制阿胶,有利于杂质分离,保证阿胶纯正,并有助于药效发散.东阿阿胶在甘肃、河北、新疆、河南等地建立了驴皮收购基地,每年收购优质纯驴皮5000多吨,保证生产所需。3、做工精细,工艺独到。公司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断改进阿胶的生产技术、设备、将现代高新技术和传统工艺精华有机融合,实现了化皮工艺微机控制、离心分离、微波干燥等专有技术,编制了行业第一部阿胶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并载入《国家药典》。4、药效成份分析显著。阿胶的临床作用主要为补血、抗休克、改善钙代谢平衡、调节免疫功能,止血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此外还有对抗内毒素引起的实验动物血液粘滞性增高和改善微循环障碍等活性作用。阿胶为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它主要含胶原蛋白纤维的降解物明胶蛋白及多种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成分。5、品牌具有较高无形资产价值。“东阿”牌阿胶是阿胶制品中唯一三次荣获国家金质奖,唯一荣获传统药“长城”国际金奖,在医药保健品中唯一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东阿”牌阿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东阿”牌商标200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阿胶产品“二次开发”的背景分析
1、良好的机遇催生阿胶“二次开发”。现代人类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转变。因此,对医疗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众多学者认为,中药开发应发挥其自身预防性长处,针对当前及未来人类由于体能综合状况不佳而导致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爱滋病、老年性痴呆症等,建议将中药研究重点放在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免疫缺陷等方面以及健脑、强身、滋补等保健品上。这个观点,对于东胶集团的具有抗衰老、抗休克、增强免疫力的主导产品——“东阿”牌阿胶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2、巨大的市场空间亟待阿胶产品“二次开发”。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普遍认可,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入世”把国门打开,中国与世界市场通道的接通,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有待现代化的中药产品去填充。从国内来分析,我国医药消费正处于跃变期,人民群众在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不再满足对生活的简单需求,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尤其关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药疗保健消费。此外,老年人用药水平与其他人相比为4∶1,而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国家,而日渐成长、国际化了的国内市场也需要现代化的中药产品来占领。
3、严峻的挑战呼唤阿胶“二次开发”。日益升温的全球天然药物“研发热”,与我们中药资源大国却拥有极低的市场份额,加上“洋中药”拥入国门的严峻现实,都逼迫我们加快中药产品现代化进程,加速阿胶“二次开发”的步伐。
(三)阿胶产品“二次开发”应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大力推进中药企业的现代化
1、中药现代化从中药行业来说是从产品到工艺、技术、设备、标准、管理等综合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前所未有的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必须以一流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为支柱。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制度的改革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整合利用社会科技人才资源。目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启动。在同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医科院联合建立了3个研究所,吸引了一大批教授、博导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阿胶“二次开发”项目吸收了清华、浙大、中国医科院、协和医院等一流院校的顶尖人才,从分子学、细胞生物学、现代临床医学的领域和角度研究阿胶系列产品,如此,才能在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上进得去、打得开,有规模、有效益。
2、中药现代化既要整合人才资源,更要整合信息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当好企业的“耳目”,尤其是在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审批上,一定要把好关,防止课题项目的雷同和重复。企业要加快信息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如果仍然采用原始的、落后的、低效的信息手段,即使有了现代化的中药产品,将来也无法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无法进入信息经济高速公路。东胶集团投资近两千万元,已经开始实施集企业资源计划、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信息现代化项目,年降低成本可达数百万元。人民网最近的台湾科技人员发现了阿胶中抗癌物质的消息,被企业信息中心接受到,这为阿胶“二次开发”提供了较好的信息资源。
3、中药现代化还要从市场的角度、经济效益的角度整合商机资源。天然保健品热销的潮流已经形成,商机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中药药食同源的优势、滋补保健的优势和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恰恰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已经给我们敞开了一扇大门。阿胶“二次开发”项目中,其中阿胶颗粒剂产品的改造,即立足抗衰老、美容、养颜、降血脂等保健功能,已经研制了6种阿胶软胶囊保健食品和部分药品,这个项目已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并拨款500万元资助支持。中药现代化须采取两步走的战略,先抓住商机,这既从市场上练了兵,又为将来的研发积蓄了力量,形成了“滚雪球”式的开发。同时研发中心也必须立足于适宜搞药的科研成果搞药,适宜搞保健品的搞保健品,这才是对待“中药现代化”的务实态度。
(四)阿胶产品“二次开发”应与未来发展战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