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

时间:2023-09-07 17:4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

第1篇

从收入结构看券商业务拓展与创新

暨南大学金融系吴志峰

在当前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唯一具有确定性的就是证券公司经营的困境。显然,证券公司尚未完全适应二级市场从高峰跌落低谷的现实以及利润平均化的趋势,经营环境又抑制了证券公司创新求变的能力和雄心,中国证券行业正同时面临衰退和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客观地说,造成这种困境的真正原因并非市场衰落,而是因为证券公司从未改变过单调的赢利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和重组各个赢利因素,其实质在于将证券业务行为简单化,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这个金融市场最活跃中介的作用。

一、中美券商收入结构比较

收入结构是指券商营业收入种类及各自所占的比例。通过对中美券商收入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其赢利模式的差异。

总体比较。

表1中美证券业收入结构比较

中国证券业(20__)收入比重()美国证券业(20__)收入比重()

佣金收入51.61佣金收入23.70

金融往来收入14.88自营收入22.80

自营收入13.21投资银行收入13.82

利差收入10.74顾问费、资产管理11.66

发行收入5.03利息及其他相关收入9.68

其他收入4.53研究、期货、基金销售及其他收入18.86

注:国内数据为20__年全国97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构成,美国证券公司数据为20__年证券业整体数据。资料来源:转摘自何诚颖等,20__,《证券市场导报》9月号,第40页。

由上表数据可看出,中美券商收入结构明显不同。中国券商来自经纪业务佣金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0,由于金融往来收入以及利差收入也与经纪业务的客户保证金有很大关系,因此中国券商严重依赖经纪业务的收入(接近80),而来自投资银行和自营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仅为5.03和13.21,对总收入的贡献较小。相对应的是,同样是整体数据,美国券商经纪佣金、投资银行、自营及资产管理等各项业务收入比例较为接近,反映美国券商收入来源多样,在收入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个别比较。

由于总体比较可能无法反映个体的一些特征,在此根据公开数据比较中国的中信证券、宏源证券与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之间收入结构的异同。

表2:中信证券与宏源证券的收入结构

中信证券宏源证券

20__20__20__20__

收入

(亿元)占比

()收入

(亿元)占比

()收入(亿元)占比()收入

(亿元)占比()

佣金2.6431.94.8025.21.0131.51.0231.4

承销2.0725.01.859.70.144.40.061.9

自营0.323.94.8725.60.3611.21.3340.9

金融往来收入或利息2.5030.24.2122.10.6018.70.5416.7

资产管理0.283.32.8715.00.8927.70.268.1

其他0.455.70.412.40.216.50.031.0

总营业收入8.2610019.011003.211003.26100

数据来源:各券商20__年报

由表2可看出:作为大券商的中信证券比作为中小券商的宏源证券收入结构更合理,对经纪佣金的依赖性稍小,并且投行承销收入在弱市中给营业收入作了很大贡献,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同时股市的低迷似乎对大券商的打击更大,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由20__年的19亿元大幅下降至20__年的8亿元左右,降幅接近60,而宏源证券同期营业收入降幅还不到2,原因在于中信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和经纪佣金等项收入均大幅度下降,而宏源证券的经纪收入水平虽低,却很稳定,而资产管理和承销收入的上升抵消了自营收入的下降。

表3:摩根斯坦利、美林和高盛的收入结构

摩根斯坦利美林高盛

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佣金3,28017.13,16214.33,64713.94,65725.05,26624.06,97726.12,74319.62,46315.51,87811.3

主要交易与投资2,65013.85,17523.47,55428.82,34012.53,94018.05,96422.24,06329.06,25439.56,52839.3

投资银行2,52713.23,42515.55,00819.12,41312.93,53916.14,08015.22,57218.33,62722.95,33932.1

资产管理与服务7,45639.07,46933.87,15027.34,91426.45,35124.45,68821.22,20715.72,12413.41,85911.2

净利息收入2,56013.3234610.62,2768.73,53318.93,26614.93,09011.52,40117.11,2938.19865.9

其他6363.35162.35131.97514.05282.49673.6---

营业收入191091002209310026148100186081002188010026766100139861001581110016590100

数据来源:根据各券商年报整理,其中高盛业务分为投资银行、主要交易与投资、资产管理与服务三大部分,其净利息收入分布在这三部分,而佣金收入计入了资产管理与服务部分,在此将他们单独例出并相应调减对应部分收入。摩根斯坦利的资产管理与服务收入中包含了其特有的信用卡业务收入。

很明显,无论是摩根斯坦利、美林还是高盛,其收入结构较为稳定,虽然交易与投资在弱市中的收入比例也下降(尤其是摩根斯坦利),但相对仍属平稳,这些大投行在弱市中的赢利能力仍然很强,具备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收入来源暨业务品种的多元化以及经营的全球化有助于这些大投行抵抗风险和获取利润,值得国内券商学习和借鉴。

二、中美券商主营业务内涵比较

中美券商收入结构和赢利模式差异的实质不在于业务品种,而在于业务经营的内容。因为从大的品种来看,二者主要都是经纪、投资银行、自营、资产管理等几大块,但经营的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一方面是由市场环境造成的,如衍生品交易、混业经营等等,但国内券商对业务内涵的开发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1.高盛的业务。

按高盛公司自己的划分法,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ing)、交易和主要投资(TradingandPrincipalInvestments)和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AssetManagementandSecuritiesService

s)。其中投资银行采取地区、行业和产品相结合的结构,目的在于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银行家与执行及行业专家结合起来。投资银行又分为财务顾问(FinancialAdvisory)和承销(Underwriting),前者为企业并购、分拆、重组以及反收购等提供咨询服务,而后者包括股票或债券的公募和私募,在高盛投行中,其财务顾问收入一直高于承销收入,20__年其财务顾问收入达到15亿美元,而承销收入只略高于13亿美元。

交易和主要投资业务主要通过做市和对手交易为客户的交易和持有各种证券头寸服务,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外汇、商品、互换及其他衍生品。按业务种类又分为FICC,即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FixedIncome,CurrencyandCommodities),其主要产品包括商品和商品期货等衍生品、信贷产品(包括投资等级公司债、高收益债券、银行贷款、市政债券、信贷衍生品和新兴市场债券等)、货币及货币衍生品、利率产品(包括利率衍生品和全球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按揭证券及贷款等等;权益类业务(Equities),主要为客户交易权益证券服务,包括做市、买卖、提供流动性等服务;主要投资(PrincipalInvestment),可以直接或通过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也分为三部分,即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通过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和咨询获得管理费,管理的资产包括共同基金、客户账户管理、商人银行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证券服务(SecuritiesServices)包括经纪、融资融券、簿记,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和收费;佣金(Commissions),主要包括为客户执行和清算交易的收费,也包括商人银行基金管理中的业绩分成。

高盛公司的业务结构总结如下:

表4:高盛公司业务架构图

投资银行

交易与主要投资

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

高盛公司

-财务顾问

-并购、剥离、防御、重组

-承销

-公开发行

私募

-FICC

-固定收益证券、商品、货币、衍生品

-股票

-主要投资

-资产管理

-共同基金、

账户管理

-证券服务

-经纪、融资、簿记

-佣金

2.中国券商业务的现状和缺陷。

证券行业是高智商的行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具有非规范思维的特征,需要充分发挥员工智慧,不断组合市场元素,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服务。但当前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已简化成流程性、常规性的“通道”业务,具有简单化、低知识含量、与其他金融机构脱节、金融创新少的特点。

当前国内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只是利用发行通道为企业发行证券。发行制度的行政管制导致发行价与二级市场差价较大,吸引大量套利资金申购,使证券发行风险很小,因此证券公司的发行定价和销售能力弱化,与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动机大为减弱。证券公司的承销工作也就简化为承揽项目、制作发行文件和保持与证监会的沟通等流程,由于发行文件是依照标准模板制作,而承揽项目及同证监会的沟通需要很强的公关力度,从而使承销业务呈现低知识含量、高公关效应的性质。

经纪业务也是主要依靠交易所的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通道,佣金收入虽然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严重依赖交易规模,也就是“靠天吃饭”,对投资者的市场细分不够,提供投资咨询的层次不够,尤其是没有将投资咨询的等级与佣金收费标准结合起来,投资咨询基本只发挥了吸引客户来营业部交易的功能。由于投资咨询没有发挥价值增值作用,也使营业部的经营陷入价格战和公关战的泥潭,进一步降低经纪业务的知识含量。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前几年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主要是靠集中投资的方法并借助二级市场的上涨得来的。自20__年下半年股市连续下跌,而市场监管趋于严格,证券公司的这块业务亏损严重,对其集中投资模式和投资能力冲击很大,而新的赢利模式尚未真正出现,因此证券公司原有的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已丧失原有的活力,对市场的影响趋于微弱。

显而易见,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同行相比,其业务的内涵差别很大,业务的开发没有深入和细化。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的经营环境抑制了券商收入结构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内券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其自动压缩了市场拓展空间。

三、中国券商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不同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分业监管严格、衍生产品市场缺乏,因此简单借鉴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的业务架构可能并不现实。但中国券商仍可在现有市场环境中,通过借鉴国外大投行的做法来提升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并强化其资本市场中介枢纽作用,以此来摆脱当前的边缘化地位和经营困境。

证券公司的核心能力与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资金能力、研究能力、销售能力、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证券公司资金能力的大小体现其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的市场地位,为承销、并购、经纪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而研究能力同样是基础性的,并不是单纯体现为研究部门的实力,而是在投资管理、财务顾问、产品创新和承销策划等业务中得到综合体现;销售能力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推销各种证券和服务的能力,销售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券商承销、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投资管理能力是证券公司通过投资各种证券获得收益的能力,而风险控制水平是其中重要内容。国外大投行正是基于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业务内涵,以创新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赢得市场。中国证券公司当前业务发展同样应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加强其资本市场中介功能,并在各项业务拓展中充分融入研究咨询能力,细分市场,以创新图发展。

加强资金能力,提升资本市场中介功能。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的灵魂,依赖其在资本融通和投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信托和基金)有着深厚的资金和业务联系,但当前中国的证券公司资金融通能力薄弱,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很不紧密,导致证券公司在并购、项目融资等项目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虽然这种现象主要受限于法律法规等经营环境,但与证券公司在垄断经营下的坐商习性也有很大关系,它与各市场中介的业务联系不够主动和深入,尤其是没有以金融创新的理念和产品去挖掘市场潜力。证券公司要想强化其市场中介功能、摆脱边缘化的窘境,就必须加强其资金能力。由于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角力的场所,因此证券公司当务之急是谋求在货币市场的发展,重点在高流动性市场(如国债回购、票据、开放式基金)拓展业务。同时应加强开发金融产品,以提高对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加强其资金能力。

强化创新研究,推动金融新产品的开发。

由于缺乏金融产品,证券公司无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也抑制了其销售能力和投资

能力的提高。而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依赖于证券公司对市场需求的充分了解和产品创新能力。当前证券市场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而追求激进高收益的投资者不断受到冲击,证券公司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然存在许多约束,但如能充分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加强研究和市场调研,仍有许多金融创新空间。事实上基金公司、信

托公司以及商业银行正在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角,不断推出开放式基金、集合理财计划、信托计划、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研究力量,推动金融产品的开发,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角。

发展私募和财务顾问业务,提升投资银行业务。

财务顾问业务给境外券商如高盛带来了超过承销业务的收入,被誉为低风险和高收益的“金奶牛”,是券商重点发展的业务,高盛、美林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财务顾问和承销收入如下表所示:

高盛美林

20__20__20__20__20__20__

财务顾问14.9920.7025.927.0311.0113.81

承销13.3117.6627.7917.1024.3826.99

投行收入28.3038.3653.7124.1335.3940.80

数据来源:各券商年报。

当前国有经济正进行战略性大调整,出现了大量并购、重组的咨询需求,有数据表明,中国并购交易正快速上升,20__年达到300多亿美元;外资正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方式进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其参与到国有资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中来,这些都为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在公募招股的“通道”业务之外,大量企业同时需要以私募方式募集发展资金,如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企业及城市商业银行当前均有迫切的私募需求,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其资本市场中介的功能,通过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金融创新,满足企业私募资金的需求,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最近出台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对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有了明确的

规定,券商可以为客户进行账户管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开展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集合理财业务,并允许券商以自有资金加入集合理财业务,从而大大拓宽了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国外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一般占其总收入的30,国内券商有很大的业务拓展空间,当前应借此办法出台之机大力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各种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并建立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使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券商稳定的收入来源,提升券商收入结构和赢利模式。

改造与提升营业部功能,培育销售能力。

营业部是证券公司的基层单位,担负为投资者买卖证券、提供投资建议的传统职能,当前应全面提升营业部的职能,不但将其看待为投资者的证券买卖通道,或简单作为驻各地的窗口,而应是公司整个销售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业部的触角将公司的销售势力渗透到社会各角落。今后营业部将和总部各部门结合将更紧密,除提供买卖通道和投资咨询外,更主要是充当股票、基金、债券等各种金融产品销售的网点,由此构建起强大的销售网络。参考文献:

1.李启亚:《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业务、优化券商收入结构》,《证券时报》20__年12月9日第12版。

2.何诚颖、陶郦春、郝成秀:《海外券商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创新流程》,《证券市场导报》20__年9月号,第40页。

第2篇

【摘要】中央银行200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一次将保险业发展问题列入其中,报告在总结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从政策环境、保险业资金运用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是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获准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从受托资金范围、投资渠道拓展和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相关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5799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56.6%。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却呈下降趋势:2001年度为4.3%,2002年度为3.14%。资金余额的增加和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使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回报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迫切需要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人身保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投资性寿险产品的发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不但要化解过去累积的利差损、不良资产等潜在风险,还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的竞争,如不尽快改革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将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保险业的资产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由保险公司同属一集团、控股公司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外部委托投资方式。目前国内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是采取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于规模小、经营历史较短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利于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便于监督和控制。而对于规模较大,投资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模式已与其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保险投资运作效率的提高。人保、人寿两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获准设立,是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我国保险业界来讲是新生事物,由于现行保险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未对保险资产管理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也面临若干新问题,很多问题尚处于探讨阶段。

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受托资金的范围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其业务定位,即可以经营的受托资金范围,它包括委托对象和资金性质两个方面。在国外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下,保险集团的资产管理公司被视作投资性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从委托对象看,欧美主要保险集团的投资公司不仅接受母公司委托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负责本身的保险资金运营,还为外部客户服务,委托管理其他客户资产;从管理的资金性质看,除保险资金外,还涉及养老金、共同基金、不动产、现金管理和股权管理等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一些国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发展还表现为受托管理养老保险金的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出现支付危机,政府主办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资金供给日益不足,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来鼓励发展企业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并推动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以提高基金的整体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养老金计划和年金产品具有的相同的精算基础,其负债特性大致相同,都是资本市场的长线稳定投资者,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产管理在内的综合服务,可以满足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要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分散风险,还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取得资产管理业务收入。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受托资产的范围虽然目前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做以下考虑:第一,按照现有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毕竟是保险集团内的企业,主要是受母公司的委托管理自有保险资金(狭义的保险资金)和其他资产;第二,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可以拓展到广义的保险资金,即除接受母公司的委托的保险资金外,还可以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以及社保基金。

(一)自有保险资金和其他资产

1.自有保险资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的首先是集团内的自有保险资金,包括自有资金、通过承保业务和其他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以解决大型保险公司目前所面临的急迫问题。2003年上半年,仅中国人寿的保险资金运用总额就超过2000亿元,这部分资金由集团的投资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创造了条件。

2.其他资产。指保险法颁布前遗留下来的房地产、经营实体和不良贷款等,有些保险公司这部分资产在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前,本来就是公司内部的投资部负责管理和清理工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理应受母公司委托管理这些资产。

(二)企业年金

随着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近几年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呈膨胀之势,发展空间诱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保险公司在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中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将是最具竞争力的管理者。(1)企业年金计划对养老金产品的特殊需求,需要保险公司介入管理。因为,养老金的年金支付方式决定保险公司在管理养老基金方面的优势。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基于工资、年薪、红利或股权发生的缴费,目的用于受益人的养老,其缴费率的厘定应当与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关联,这点与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特点相近。保险公司管理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将受益人缴费阶段和领取养老金阶段统筹安排,为参保人设计和管理终身养老金计划。(2)企业年金与保险资金在性质上相似,可以满足投资运用安全性和稳定的回报要求,便于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3)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投资人身份运作企业年金,符合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职责分离的原则,使运作过程更加透明。

待将来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局面有所突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属性逐步弱化,成为保险集团控股的一般意义的资产管理公司时,其受托资金范围可进一步拓宽。

二、拓展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

投资渠道的拓展不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保险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投资渠道的拓展也不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能自主确定的,有赖于保险投资政策的放宽,但它是探讨公司经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者投入资金的目的是为了使现有资产增值,预期收益最大化是投资的是基本目标。但投资过程的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风险和收益是投资的两大要素,投资者要在风险给定的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给定的情况下追求风险最小。保险资金和其他性质的资金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但其投资运用上有特殊的要求,最突出的是保险资金运用必须把安全性放在首位。由于保险费收入形成的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最终要用于赔付。保险投资要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性,并满足流动性的要求。要满足以上要求需要运用投资组合方式,其核心是将资金投资于两个或多个风险资产上,建立起多证券或多资产的组合,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就要求:第一,具有风险和收益不同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渠道,为组合投资创造条件;第二,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投资以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匹配。

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购买金融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回购业务、购买企业债券等。投资渠道的狭窄导致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比如,2002年末,资金运用余额为5799亿元,其中:银行存款3019.7亿元,占比52%;购买国债1080.8亿元,占比18.6%;购买金融债券403.5亿元,占比6.96%:投资证券投资基金313.3亿元,占比5.4%:回购业务620.4亿元,占比10.7%;购买企业债券183.1亿元,占比3.16%。保险资金运用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两项占70.6%。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会产生不良后果:(1)利率风险高。银行存款占的比例高,银行存款中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占72.1%。由于货币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带动协议存款利率大幅下调,已由2001年的5%左右下调至目前的3.4%左右。此外,银行存款、债券加上回购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高达91.52%,这些固定利率和产品利率敏感度很高,受货币政策以及利率走势的影响十分明显。(2)资产负债失配现象严重。不同的保险公司负债结构不同,经营策略出不同,保险投资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保险公司的不同险种,由于期限、费率的厘定、保险人承担的风险不同,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不同。这样使资金运作所强调的重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人寿保险合同一般是长期合同,保险资金尤其需要长期的投资工具匹配,而现有的投资渠道不能满足这种要求,长期资金作短期投资使用,导致投资效率的低下。(3)加剧保险资金的风险积累,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如果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度,会使其失去控制风险的动力。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对于那些利差损较大的公司来说,只能靠不断追求销售业绩来保证现金流入,而新增加的保险资金如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又将再次形成利差损,导致恶性循环,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按照现有的资金运用渠道,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担当所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重任,因此,拓展投资渠道,改善资产结构,是控制投资风险,增加收益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扩大企业债券投资

企业债券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有以下特点:(1)可选择的种类较多;(2)具有偿还性,与股票相比,收益相对稳定,并可以按期收回本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3)流动性较好,持有人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转让以收回本金。企业债券盈利性可能高于国债,但比国债风险大。企业债券的特点使其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较好途径。199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铁路、电力、三峡等中央企业债券。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开办债券回购业务。2001年3月,又允许购买电信通讯类企业债券。以上批准购买的企业债券及其回购业务,都对投资比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所面临的企业债券投资条件和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一方面,今年6月2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不仅使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投资比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从大的政策环境看,本年第二季度《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发展债券市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并提出了发展债券市场的四大措施:增加债券市场供给,特别是增加企业债券的供给;改善市场条件,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债券评级体系;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体系。这些政策变化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扩大投资企业债券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债券品种、完善的债券结构和健全的债券市场运用机制,将满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短期债券和10年期以上长期债券的需要,使其可以逐步降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的比例,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保险资金对资信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

第3篇

作者:许蓓妍 楚亚茹 单位: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 赤峰安通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在公路建设新时期中,如何加强对公路管理单位资产的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公路国有资产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对现今公路发展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出现问题我们一定要迅速解决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1目前我国公路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本身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对于一个地区在日常行政事业工作以外,将其所有的国有资产,对外经营,以获取收益的资产称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从以往情况看,由于这部分资产由各个部门自己掌握,相关收入即不上报,也不上缴,易形成部门内部小钱柜,滋生腐败,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国有资产的规模小,难以发挥为政府理财和促进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难以发挥良性国有资产在促进经济工作整体推进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国有资产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我国的有些地方已经通过企业改制,初步解决了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存在的部门分割、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只享收益、不担风险等弊端,建立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的“三层楼式”。然而有关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及监督的良性运行机制却未真正形成。另外,省以至全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法律方面暴露出一个混乱的现状,同时财务人员委派或财务总监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还起不到事先预防和根本遏制作用。(4)国资部门职能尚未完全到位,国有资产关系还未理顺。目前与国资管理相配套的财务管理的改革还没有正式提上日程,财务管理作为关键的执行部门在这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问题。要完善国资管理体系,财务工作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以便于通过真实、准确及时的财务分析来控制国资的“收放”。

2构建适合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求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势必打破事业单位原有的运行模式,使之有利于巩固蓬勃发展的经济。事业单位的运作与企业类似,同是需要一定量的资产作为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条件,然而事业单位所肩负的社会任务更为重大,新的经济形式下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核心来进行,要承担好这个关系重大的责任就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自身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而能保持自身资产保值与增值的方法就是要把自身所拥有资产的经营权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再生、增值,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经济的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当前形式下,我们要先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开始。控制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治理结构”,即与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应,建立适当的“委托———”契约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明确划分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事业单位作为产权人,将资产的经营权放给“经理人”,“经理人”以其智能和体力的付出来经营这些资产,保持此项资产的流动性、灵活性,保证此项资产的价值持续增长。第二层是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自身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决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这一层的内部控制可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直接为投资人(事业单位)挣得发展的空间。第三层即为会计制度,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的财产安全。会计制度是最具体的控制制度,担负着监督、核算维权的多种职责,是事业单位控制(间接控制)发展方向的利器。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为管理者服务,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完成委托人交给的管理责任,以及证明自己有效履行了受托责任。综合上述三个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以维护国资企业的一系列契约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三层面中第一层面在我国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已受到较多关注,而第三层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引起重视,但如缺少第二层面的控制,就不能达到控制目的,因此要将三个层面同时提上日程,狠抓经营与财务管理,才是根本的出发点。

3怎样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公路管理事业单位资产保值与增值问题包括范围广泛,其根本点在于追求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并保持此项资产的积累与增值,实现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新形式的经济管理,确保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此项目标的办法,要从多种渠道共同入手,从全方面促成此项资产的良性循环,结合现状改换旧的不利于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探索运用新的形式、新的办法,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具体办法:第一方面我们要从资产的占有者和管理部门入手,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成立资产管理的专门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其结构可为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国家与地方是上下级关系,地方负责具体的资产管理工作,对上级负责、受上级监督。地方放权资产经营部门例如事业单位的挂靠体系,包括科研组织等方面的各种经济实体。在这些组织当中要促使资产经营部门与管理高层相结合,充分利用占有的资产经营权创造新的积累,从会计角度设置相应的资产管理职能,具体到各个负责人,负责各项资产或部分资产的经营与管理。作为资产的所有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揽全局监督基层工作的进行情况,所有者与经营者要分开,以契约的形式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一定要分清,使责任明确,避免地方对所持资产统的太死、管的太死,这样将失去分权的效力,更加会阻碍单位的社会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方面对于各事业单位建立预算控制职能,建立数据档案,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合理的预算运作,制定预算方案。根据过去形成的历史数据和现实状况调整资本,明确资金的投入与支出量,以及发展方向,稳定扎实的走好向前发展的每一步。就指导思想来说,就是按照《预算法》的规定规范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要明确的是:一是将政府凭借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益纳入预算管理;二是预算支出讲究经济效益,主要用于区别于企业的重点项目投资,使国有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预算一经通过具有法律效力,切实解决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混乱,监督不力的问题,防止资产的流失。需要指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这不仅因为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体现,而且,国资委(办)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情况熟悉、资料齐全,完全具备编好预算的条件。预算的编制单位可以是国资办,最后由国资委审查批准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主要内容有:(1)收入项目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收入应主要来源于政府以资产所有者身份所取得的资产经营收益。主要包括:“企业上缴利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应得的股利,有限责任公司中政府作为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分得的股利。国资委授权的投资部门或机构所属的资产投资形式所取得的收益,政府各部门和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上缴的收入等。此外,还应包括: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政府公共预算结余。(2)支出项目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能扩大资产规模或能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具体包括:股份有限公司中政府股增资配股支出;新建区属企业资本金支出,政府投资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公司资本金支出;扶持区属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支出。需要指出,国资办的正常经费应列入公共预算,不在资产经营预算内解决,投资管理公司的正常经费理应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列支。这一机构组建时间不长,未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投资管理公司的营业场所、开办费用和前期的经营启动资金应该由政府拨入。另一种要增加国有资产的投入,地方性国有资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规模而言规模太小,难有较大作为。因此,政府有必要进行一定数额的前期投入,除此之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应从地区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再投入,为地区国有资产尽快走向成熟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承担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应由政府授权专门机构承担,资产经营者职能则交还给企业,有效施行政企职责分开,政资分离,切断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涉。这里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包括党政各部门及人大、政协等群团组织及事业单位,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再直接办企业,不再直接管理政府资产,不再参与和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脱钩,将所办的企业和管辖的资产移交给国资部门统一管理。从而改变以往政府对企业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树立地方政府理财新思路。过去的政府不重视资产的管理,重视财政理财,造成资产保值与增值效果不明显。要树立理财新思路,把政府资产管理视为重要的理财途径,尤其是我国财政在向公共财政转变过程中,我们赞成“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利用公共理财和好的预算,而且要充分发挥政府资产经营预算的作用,把政府资产收益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为此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站在跨世纪的高度,紧密结合地方事业单位的实际,目标明确、指导思想正确,改革思路清晰、规划具体、措施得力。明确新形式下政府职能转变,国资部门管理职能到位和企业职能落实的要求,明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于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重大意义,明确各企业须承担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只有统一认识,才能统一行动,才能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监督国家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原则,加强对行署各部门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和地区各县市政府财政收支的直接审计,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改革事业单位资产审计方法,重点审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数额较多和接受财政补贴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事业单位,对其他国有企业逐步改革由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在必要时抽审。同时作好宣传工作,确保事业单位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公众认知,达到迅速有效的资产保值与增值。

4结语

由于事业单位资产具有自身的特征,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抓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和会计控制体系。要强调的是两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管理与经营的整体化,好的管理才有良性的经营,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对管理层负责,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的准确的时效性高的数据供管理者进行决策参考,明确的事权划分亦是良性资产经营的外在体现。总之要实现事业单位资产高效保值与增值,就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运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的改革,同时做好宣传形成良好的改革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来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的目标。

第4篇

[关键词] 网络财务 电子商务 虚拟企业 知识资本 网际企业

随着网络时代的经营管理及环境变化,电子商务将成为网络时代的企业交易方式和生存形式。新生的基于网络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和虚拟企业等开始出现,网络经济逐步形成。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财务正是这场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网络财务发展及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网络财务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以整个电子商务为目的,基于网络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的出现使企业业务流程中产生的商品交易的资金支付和书面凭证都被电子凭证所取代,网络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边际成本递减原则,网络财务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实现了低成本的财务管理活动。

随着网络财务观念不断的深入,网络财务带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概念越来越模糊,电子商务条件下客户需求也出现了需求个性化、随意性,以及由此带来电子商务模型多样化等新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传统财务管理内容的冲击

(1)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电子商务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已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为适应工业经济向无形资产转变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

(2)“筹资管理与投资管理”意识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应用扩展了企业资本的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电子商务企业筹资与投资管理应着重考虑“筹知”与“投知”,企业财务管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知识资本的筹集进行规划,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筹集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应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本,使企业知识资本达到最佳效益结构。

(3)风险管理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强化。电子商务条件下,客户需求主要表现为个性化以及消费时机、地点的随意性趋势。这种新的需求特性使得组织内部各关键环节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环节的不确定性最终必然反映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对传统财务管理职能的冲击

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职能。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执行呈现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1)电子商务企业能在更广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扩张其经营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从而节约成本和时间。通过集成信息和优化业务流程,摈弃冗杂成分,减低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结构化财务决策,如财务管理中的最优库存模型等的确定,可完全交由计算机来完成,铸就了最富有成效的财务分析。

(3)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财务进行实时管理。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在本质上提升了财务管理的质量;更有效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最后通过与网上银行的联接,可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部署经营活动和做出财务安排。

(4)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能够更有效实现整体管理,使企业的财务资源与业务运作直接挂钩,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网络财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财务使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运行,从而企业管理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这无疑推进了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我国企业应牢牢把握住网络财务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机遇,使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

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现状来看,虽然赶上了世界经济的潮流,抓住了机遇。但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各管理环节与先进国家的仍有差距。在我国“网络财务”的观念虽已不断深入,但我国网络财务理论仍然极度缺乏,许多现有理论已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指导作用。而且网络财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也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更新财务管理的理论,提升观念,同时改进企业管理方式,强化网络财务的管理基础。另外我们必须重视大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网络财务的应用与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财务必将取代现有的桌面财务,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其发展战略》.《特区财会》

[2]小华:《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特区财会》

[3]姚立新:《电子商务与管理创新》.《企业管理》

[4]鲜军:《电子商务时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趋势――网络财务》.《会计之友》

[5]杨卉:《发展网络会计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会计之友》

第5篇

私人银行,主要为拥有高额净资产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像流行在顶级富甲人士中会员俱乐部的感觉,彰显身份,却又低调。自然,私密性和独占性一直是私人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业务的显著特征。

作为贵宾理财的最高形式,私人银行业务并不限于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产品,它还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包括替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获益、风险和流动性之间的精准平衡,同时也包括与财富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税务、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咨询服务。

私人银行≠贵宾理财

作为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国内目前对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还十分混乱。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私人银行=贵宾理财”的阶段。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在客户方面,贵宾理财更注重的是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产品,而私人银行则更注重为客户提供服务。就此有人比喻:如果说贵宾理财业务中产品和服务的比例为73的话,那么私人银行业务中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就为37。而且,私人银行的服务相当高端。它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包括资产管理、投资规划等服务,并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提供节税等理财服务。从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到提供并购案建议,甚至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私人银行似乎无所不能。通过私人银行,客户还可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购买的股票、债券,获得许多投资私人公司、优先购买IPO股票的机会。

对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利润空间远远高于贵宾理财。在欧美等国家,私人银行业务已经非常完善,并已成为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私人银行的年均利润率高达35%,远远超过所谓的贵宾理财业务。目前,在瑞银集团、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的收入构成中,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比重占到6%~1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巨额资金

在隐秘安静中流淌

上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了“80/20法则”。这个法则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银行奉行的“二八定律”,即20%的高端客户将带来80%的收入。因此,面向高额净资产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全球金融巨头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已经占其全部利润的1/4。

私人银行其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行业。早在中世纪,为欧洲贵族们提供财产打理及世代规划服务的机构已经出现,可谓是私人银行的雏形。19世纪初期,私人银行逐渐开始进入了国际范畴,被国际银行业普遍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有史以来,它都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极强的私密性作为其贯穿始终的服务原则。和一般的理财服务相比,私人银行面向的是居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阶层,因此它的开户门槛也是价格不菲,一般外资私人银行门槛最低的要100万美元。同时,它所提供的服务也周到得让人难以想象。雅致的环境,隐秘安静的独立空间,低调、稳重的格局,所有的私人银行都有着这样的特征。然而,就是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巨额的资金在流淌着。

古典的私人银行服务充分尊重客户隐私,对客户承担无限责任,为客户提供着“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或许几百年、几代人都在为同一个家族服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英国一家著名的私人银行Grosvenor Estate已经为西敏寺公爵家族服务了三百多年。

私人银行的服务目标非常广泛。需要私人银行服务的不仅仅是那些富裕家族,还有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私人银行的核心业务虽然是财富管理,但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实际属于混业业务。就其中的资产管理服务来说,除帮助客户投资管理传统的债券、股票之外,管理基金、单位信托、限定资产基金、指数基金、承诺回报基金、保值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也在服务范围之内,并且瓷器、雕刻、名画、乐器、珠宝、老爷车等奢侈品也都是投资对象。

当然,私人银行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一方面,为了取得最大的收益,私人银行的经营策略是不仅要设计、买卖大量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运作,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大量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反洗钱活动的深入,私人银行服务也面临着尴尬局面。在国外,有着丰富财富管理经验的执业经理们,有时会放弃盈利第一的原则,将资金投向让客户感觉安全的领域。

敲开“阿里巴巴”之门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中国富人主要有四种类型:改革开放的早期受益者,多为私营业主或资源垄断拥有者;投资市场的获利者;新经济下的高级打工皇帝、金领或新创业者;一些专业人士和体育、娱乐明星,当然也包括拥有巨额“灰色收入”的人群。根据私人银行全球客户分析,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这类群体对私人银行的业务需求如饥似渴。

2006年度《福布斯》最新排名显示:在2006年,中国最富有的前50名富豪的财富之和为3394.4亿人民币,这50人平均每人68亿人民币。也就是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9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这些富豪正是私人银行真正的目标客户。调查发现,这些富豪在浙江、广东、上海、北京人数最多。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大陆高净值人群家庭财富总额达到了1.44万亿美元,初步具备了私人银行的客户基础。这些新生的高收入阶层,对投资、理财的需求同步迅速扩张,成为外资银行决定在华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中国对私人银行而言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首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随后,国际著名私人银行―瑞士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联手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京沪两地设立的首批本土私人银行同时开张,由此拉开了国内银行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帷幕,他们在私人银行业务的携手,无疑是国际先进私人银行经营模式与中国实践的一次有利结合。同时,此举也表明中资银行对金融服务行业中最具盈利能力的业务开始进行积极尝试。

重重挑战

一般而言,银行个人业务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大多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私人银行所涵盖的服务内容与第一、第二阶段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拥有高素质专属私人银行家及投资顾问专家,了解客户的目标、迫切需求以及风险的接受程度,进而根据客户风险承受度与金融需求,为客户制定专属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度身定做世界级创新投资产品。要开展这种顶级财富服务业务,中国面临着重重挑战。

在目标客户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富翁发展最快的国家。据2006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约有20万户家庭,90%的家庭是第一代致富,0.4%的家庭占据了70%的国民财富。但是,中国的富翁有着自己的理财习惯和观念,他们大多比较喜欢自己来主导自己的财富,比较偏好高风险的投资、高收入和高利息的回报,是典型的“参与型客户”。如何挖掘这部分人,使其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这是一个挑战。

另外,国外的富人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而目前国内很多富人的知识水平并不高,但是私人银行的产品一般比较复杂,教育水平低、缺乏金融常识的富豪将很难理解这些产品。如何让这些目标客户了解并接受世界级创新投资产品,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就银行本身而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有几个关键点不可或缺:准确的客户识别和细分的能力、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构建差异化服务模式的能力,以及高端的私人银行家。一个高素质的顾问团队是私人银行服务的核心,也是竞争优势所在,可以说谁拥有这样的一支队伍,谁就先胜一筹。

然而,中国私人银行刚刚起步,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私人银行业务认识不够,产品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公司经营管理和战略认识不清,以及在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的欠缺。面对这些不足,中资银行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缺乏长时间优质服务所积累的信用和市场经验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优秀的私人银行家队伍。

与中资银行不同,外资银行大都有多年的私人银行运作经验。他们不仅在提供服务的宽度和厚度上有着一套成熟的体系,而且拥有一批出色的私人银行运作人才。这些人往往具有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国际上的私人银行家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出众的学历,广泛的爱好。私人银行业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博士(JD)等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CFA)、注册公共会计师(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并具有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法律、税务、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从业经历,甚至对艺术品和奢侈品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味。可见,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上,私人银行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时间来积累经验和人才。

此外,就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内涵而言,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构架,怎样协调总分行的关系,如何建立服务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监管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最好的私人银行都出现在监管比较成熟、金融市场比较灵活的地区,而且是在金融中心。显然,在大环境下,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难看出,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空间巨大,相对于国外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市场,中国无疑存在一个新兴的巨大利润空间。崭新的市场已经敞开大门,就看众多的中外银行怎样找到开启这扇门的钥匙。而在这众多的争夺者中,但愿我们本土的银行也能分上一杯羹。

――相关链接――

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产品和服务:

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包括储蓄存款、住房按揭、个人信用贷款、信用卡、投资基金等业务,这与一般的银行业务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给客户的贷款额度较大且操作简便。

衍生理财产品目前,衍生理财产品市场有两种热门产品:利率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和蓝筹股挂钩短期债券。这两种产品都不用支付利息税。另外,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私人银行经理还能为客户量身订做与期权、期货挂钩的更为复杂的衍生产品。

税务筹划业务私人银行经理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向客户提供一切合法的节税、避税建议,并通过保险、离岸账户、信托等特殊工具辅助客户实现目标。该业务目前对中国的富人来说基本无用武之地,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征遗产税,至于个人所得税,由于国内监管本来就不严密,富人们坚信与税官们保持好关系远胜过纸上谈兵,这些人自己就是避税高手。

保险规划业务保险既可以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又可以在遇到意外时获得赔款,因此它算是降低意外风险的良好投资形式。同时,由于购买保险获得保险收益和赔偿时,根据税法的规定,可以规避利息税和所得税,因此私人银行业务经理经常建议客户购买一些高收益的投资连结险和大额的生命保险。

离岸基金业务??离岸基金也称海外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来源于国外,并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基金。根据基金发行公司注册地及计价币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国外的基金公司发行、募集,通过在国内成立的投资顾问公司引进,由国内投资者申购的基金(注册地在海外,特别是一些免税天堂如英属处女岛、马恩岛、都柏林和卢森堡等地区和国家,计价币种也是各种外币);另一种由国内基金公司发行、募集资金,赴海外投资的基金。客户可以通过认购离岸基金实现财富的全球配置。

第6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市场潜力 竞争主体 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50-05

所谓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指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士提供的一揽子专业化金融服务,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是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的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特征

虽然同为零售业务,但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是那些被称为“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HNWI,即High-Net-Worth Individuals)。因而区别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personal banking),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进入门槛高。与针对普通个人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不同,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从已有的资料看,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不同。比如汇丰在把亚洲区私人银行的下限定为300万美元(区别于英国本土的200万英镑),目前他们正试图进一步提高"门槛",为亚洲总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豪门巨富提供"一站式"服务,而低于300万美元的客户则交给零售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中心"。

(二)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顶级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人群的需要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低成本、安全转移到国外,方便移民和子女留学;二,得到专业法律和税务的建议,节约资产在收益、利息和遗产方面相关的税收支出;第三,财产继承和接班人计划顺利进行,减少纠纷;第四,减少投资与融资的交易成本,遇到公司增资扩股或资本交易,避免时间消耗、手续复杂、审批艰难等困难,并可以规避法律上的限制;第五,规避国际单一市场的投资风险,等等。

由上述需求可以看出,私人银行强调财富管理能力,通过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确保私人资产的保值升值,而不是银行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基金、保险的贵宾理财。其业务范围更广,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更高,其内容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广泛领域。

(三)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银行通常为富裕人士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relationship manager),由客户经理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财产管理服务,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在国外,私人客户管理经理和私人律师一起,常常是富豪不离左右的"心腹倚重"。在一些特别的服务领域,诸如财务咨询、规划投资、合理避税、遗产管理、信托和托管等,更需要私人银行家提供高度私密性的服务,以实现财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在境外,私人银行的服务场所一般设在金融中心甲级写字楼的高层,没有华丽的门面和精美的地毯,也没有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在门口迎宾,只有戒备森严、隐秘的小会议室、雅致的桌椅和异常安静的空间。上千万美元的理财交易,都在极为私密的交流中完成。客户总是在随从的陪同下悄悄而来,乘坐直达电梯,交易完成后便迅速离开。多数情况下,客户根本不露面,而是让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顾问登门拜访。

(四)具有明显的批发业务性质 。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高净值财富的总人数约700万,持有27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私人银行存款规模约17万亿美元。以美林集团为例,其下属的水星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5000亿美元,平均每个账户资产为1亿美元。从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业务毫无疑问是零售领域的批发业务,单位交易成本较低。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世界领先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美林集团,联合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凯捷咨询,连续十年《全球财富报告》,该报告每年针对富裕人士(即不包括个人居住的房产、收藏品及耐用消费品,拥有个人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人群)进行定向研究,并进行大量严密的数据和区域分析,如今已成为业内最具权威的财富报告之一。该报告从2003年起,对中国内地富豪人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统计(见图1)。

如图所示,2002-2005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富豪人数和平均资产拥有量逐年稳步增加,到2005年达到32万,人均资产高达500万美元,成为全球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富裕人士的第二大集中地。2005年,由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不景气,导致该年富豪人数增长率放缓。

2006年,中国股市一举告别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开始步入牛市周期。按照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计算,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全年涨幅分别达130.43%和132.12%。2006年是中国股市的股改年,股市效应将带来金融财富的迅速集中,富豪人数的增长率和财富的积累速度有望进一步增加。据新华网(北京)统计,2006年,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经拥有近400亿元人民币财富,其中近半数的人市值超过5亿元,而这50人的身价市值几乎全部超过2亿元。随着股改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上市公司高管因手中的股票可上市交易而身价暴涨,沪深股市由此诞生数百位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其中,由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是率先完成股改的,成为亿万富豪诞生的"俱乐部"。

这些"新富阶层"对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对私人银行而言,中国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

(二)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私人银行业务的业务特点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影响。

1. 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具有紧密的联动关系

一般的零售业务,在业务拓展前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公业务提供客户支持,实现零售业务的批发化。但由于中国富豪的诞生和产业投资具有紧密的联系,富豪阶层的产业特点,使得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对公业务的发展。从中国富豪的产业分布特征来看,主要为房地产业、科技信息产业和一些市场巨大的传统行业如食品、印刷等。富豪的人群主要为企业创始人和公司高管,其中民营经济占较大比重。这个现实,使得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对公业务开展的瓶颈和喉舌。如果针对富豪个人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顺利,将稳固针对该公司的对公业务。反之,缺乏私人银行业务的跟进和良好的服务,先前进入的对公业务将受到竞争者的有力挑战,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联动效应,具有不同的方向,因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 带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基金发行、保险、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由于产品的多元性和交易的规模性,以资产管理为基础、以高价值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满足富裕阶层的投资和财富保全需求时,势必带来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的和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投资管理、信托、托管、收购、产品与服务组合等多元化经营机会;同时,针对部分客户自主投资的倾向,为私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税务咨询等业务也会相应启动。上述领域的拓展,将有力推动零售中间业务的发展,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存贷利差向服务功能多元化和收益多元化转变。

另外,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框架下,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各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

3. 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客户分层统计显示,可投资资产在100万~500万美元的私人银行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是其他业务客户的3倍。世界金融巨头的国际经验表明,私人银行业务获取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回报。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年均利润率高达35%,年均盈利增长12%~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占25%,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以汇丰为例,2005年上半年,其私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高达4.5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利润3.62亿美元上升了24.6%,并计划在2007年将私人银行贡献度由2004 年的3.5%提高为5%。私人银行业务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且最有前景的战略核心业务。

4. 促进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上知名的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均有所建树,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机构实力和品牌的象征。涉足位于金融服务顶端的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树立强势的品牌形象,有助于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国内商业银行启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从设立代表处到直接设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外资银行涉足内地私人银行市场的步伐在提速。虽然暂处于竞争劣势,且在短期内难以拓展海外市场,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各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距离目标客户的半径小,具有广泛的客户来源,并在与本土客户的文化融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客户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客户尤其是顶级客户比重偏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加强针对顶级客户的服务,宝贵的客户资源将面临进一步的流失。因此,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尽快跻身金字塔尖的角逐,是非常急迫的一个任务。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组织机构

要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全方位、多元化以及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不仅要求有经验丰富的资深专职关系经理提供个别服务,还要求有强大的专家组合和组织架构提供专业的客户支援和日常的行政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私人银行由完全独立的机构运作,也有些私人银行业务作为营业单位设立在一般的商业银行的零售、资产管理或财产管理部门,并采取整合的业务模式。

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组织结构,应类似信用卡中心,设立为总行零售板块垂直领导的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并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体系之外,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在上海、北京或深圳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其职责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并进行统一配置,针对高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制定全行私人银行业务计划、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指导、推进和管理全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营销体系上,私人银行中心既要成立自身的直销团队,也要充分依托于国内银行现有的广泛的分支行网点。分支行可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分中心(分部),从事营销工作,不归属区域分支行管理而直属私人银行中心总部管理。

另外,实行各条线客户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客户资源,是私人银行业务开拓的重要策略。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是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结合其事业部制的矩阵结构,建议业务条线实行双重考核的办法,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结算体系,实现一致的利益目标。

(二)系统开发

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因而,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全球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高效、安全的技术平台,开发一套独立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全球性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网络支持服务手段。具体来讲,私人银行业务的系统开发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客户信息系统建设。要加强以客户经理为中心的个人客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查询系统的建设,发展高效的客户关心管理技术,不仅集中掌握和统一处理高端客户在自身金融机构的所有的信息,还要获得客户在其他机构开立帐户和金融交易的记录,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需求和风险偏好,提高营销效率。

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分析与评估特定客户和特定产品利润的重要工具。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分析产品和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提高服务效率,为相关决策提高科学的依据。

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互联网已成为银行保持与私人客户关系及提供新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端客户主要利用互联网获得全面帐户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易,与关系经理进行沟通和监察资产管理的表现,等等。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200亿美元的收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系统,提供详细、安全的网上解决方案,以满易的私密性等需求,方便客户经理跨区域开展业务,是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产品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最为复杂、广泛、个性化,私人银行部门不仅要提供种类齐全的投资、税务筹划、授信及各种规划服务,并且产品的开发要确实迎合富豪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最强的针对性。

以花旗银行为例。花旗的私人银行家发现,对于很多超级富豪,“富不过三代”是他们最为伤脑筋的事情,如何让亿万家财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成为超级富豪最担心的问题之一。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部针对富豪的子女推出了各种教育计划。卓有实效、趣味盎然的课程设计让小富豪们能够真正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实业投资、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培训和教育活动不仅满足了富豪的需求,而且加强了和富豪的人脉联系,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客户经理是与客户联络的主要通道,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在产品开发与定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户经理的建议。

(四)业务专家

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中,客户经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由于对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客户经理能否争取新的客户,发现新的客户领域,或者从现有客户里争取更多的顾客份额(又称钱夹份额,share of wallte),或者从竞争对手里争取客户,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启动,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国际经验看,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担任过跨国银行的分行经理,具有10年以上专业经验,学历出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进优秀的私人银行专家,培训未来的客户经理,并避免优秀客户经理的流失,使优秀的客户经理真正成为银行的资源,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任务。

另外,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稀缺人才外聘制度。对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需要而本行缺乏的专业人才,比如熟悉古董鉴定、拍卖、慈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通过外聘的方式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贞彩.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06(3):74-75。

2.薛桂清.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17-18。

3.王欣杰、赵波.关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5):58-59。

4.胡文韬.财富管理业务的新发展新金融[J].新金融,2006(5):39-41

5.王赛芳.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与经验借鉴[J].特区经济,2006(6):154-156。

6.孙焕民、连建辉.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6(1-2):44-49。

7.谢国梁.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4(4):52-57。

第7篇

(一)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顶级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人群的需要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低成本、安全转移到国外,方便移民和子女留学;二,得到专业法律和税务的建议,节约资产在收益、利息和遗产方面相关的税收支出;第三,财产继承和接班人计划顺利进行,减少纠纷;第四,减少投资与融资的交易成本,遇到公司增资扩股或资本交易,避免时间消耗、手续复杂、审批艰难等困难,并可以规避法律上的限制;第五,规避国际单一市场的投资风险,等等。

由上述需求可以看出,私人银行强调财富管理能力,通过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确保私人资产的保值升值,而不是银行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基金、保险的贵宾理财。其业务范围更广,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更高,其内容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广泛领域。

(二)进入门槛高。与针对普通个人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不同,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从已有的资料看,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不同。比如汇丰在把亚洲区私人银行的下限定为300万美元(区别于英国本土的200万英镑),目前他们正试图进一步提高“门槛”,为亚洲总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豪门巨富提供“一站式”服务,而低于300万美元的客户则交给零售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中心”。

(三)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银行通常为富裕人士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relationshipmanager),由客户经理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财产管理服务,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在国外,私人客户管理经理和私人律师一起,常常是富豪不离左右的“心腹倚重”。在一些特别的服务领域,诸如财务咨询、规划投资、合理避税、遗产管理、信托和托管等,更需要私人银行家提供高度私密性的服务,以实现财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在境外,私人银行的服务场所一般设在金融中心甲级写字楼的高层,没有华丽的门面和精美的地毯,也没有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在门口迎宾,只有戒备森严、隐秘的小会议室、雅致的桌椅和异常安静的空间。上千万美元的理财交易,都在极为私密的交流中完成。客户总是在随从的陪同下悄悄而来,乘坐直达电梯,交易完成后便迅速离开。多数情况下,客户根本不露面,而是让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顾问登门拜访。

(四)具有明显的批发业务性质。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高净值财富的总人数约700万,持有27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私人银行存款规模约17万亿美元。以美林集团为例,其下属的水星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5000亿美元,平均每个账户资产为1亿美元。从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业务毫无疑问是零售领域的批发业务,单位交易成本较低。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世界领先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美林集团,联合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凯捷咨询,连续十年《全球财富报告》,该报告每年针对富裕人士(即不包括个人居住的房产、收藏品及耐用消费品,拥有个人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人群)进行定向研究,并进行大量严密的数据和区域分析,如今已成为业内最具权威的财富报告之一。该报告从2003年起,对中国内地富豪人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统计(见图1)。

如图所示,2002-2005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富豪人数和平均资产拥有量逐年稳步增加,到2005年达到32万,人均资产高达500万美元,成为全球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富裕人士的第二大集中地。2005年,由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不景气,导致该年富豪人数增长率放缓。

2006年,中国股市一举告别了长达4年多的熊市,开始步入牛市周期。按照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计算,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全年涨幅分别达130.43%和132.12%。2006年是中国股市的股改年,股市效应将带来金融财富的迅速集中,富豪人数的增长率和财富的积累速度有望进一步增加。据新华网(北京)统计,2006年,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经拥有近400亿元人民币财富,其中近半数的人市值超过5亿元,而这50人的身价市值几乎全部超过2亿元。随着股改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上市公司高管因手中的股票可上市交易而身价暴涨,沪深股市由此诞生数百位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其中,由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是率先完成股改的,成为亿万富豪诞生的"俱乐部"。

这些"新富阶层"对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对私人银行而言,中国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

(二)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私人银行业务的业务特点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影响。

1.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具有紧密的联动关系

一般的零售业务,在业务拓展前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公业务提供客户支持,实现零售业务的批发化。但由于中国富豪的诞生和产业投资具有紧密的联系,富豪阶层的产业特点,使得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对公业务的发展。从中国富豪的产业分布特征来看,主要为房地产业、科技信息产业和一些市场巨大的传统行业如食品、印刷等。富豪的人群主要为企业创始人和公司高管,其中民营经济占较大比重。这个现实,使得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对公业务开展的瓶颈和喉舌。如果针对富豪个人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顺利,将稳固针对该公司的对公业务。反之,缺乏私人银行业务的跟进和良好的服务,先前进入的对公业务将受到竞争者的有力挑战,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联动效应,具有不同的方向,因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带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基金发行、保险、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由于产品的多元性和交易的规模性,以资产管理为基础、以高价值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满足富裕阶层的投资和财富保全需求时,势必带来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的和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投资管理、信托、托管、收购、产品与服务组合等多元化经营机会;同时,针对部分客户自主投资的倾向,为私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税务咨询等业务也会相应启动。上述领域的拓展,将有力推动零售中间业务的发展,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存贷利差向服务功能多元化和收益多元化转变。

另外,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框架下,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各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

3.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客户分层统计显示,可投资资产在100万~500万美元的私人银行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是其他业务客户的3倍。世界金融巨头的国际经验表明,私人银行业务获取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回报。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年均利润率高达35%,年均盈利增长12%~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占25%,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以汇丰为例,2005年上半年,其私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高达4.51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利润3.62亿美元上升了24.6%,并计划在2007年将私人银行贡献度由2004年的3.5%提高为5%。私人银行业务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且最有前景的战略核心业务。

4.促进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上知名的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均有所建树,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机构实力和品牌的象征。涉足位于金融服务顶端的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树立强势的品牌形象,有助于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国内商业银行启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从设立代表处到直接设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外资银行涉足内地私人银行市场的步伐在提速。虽然暂处于竞争劣势,且在短期内难以拓展海外市场,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各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距离目标客户的半径小,具有广泛的客户来源,并在与本土客户的文化融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客户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客户尤其是顶级客户比重偏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加强针对顶级客户的服务,宝贵的客户资源将面临进一步的流失。因此,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尽快跻身金字塔尖的角逐,是非常急迫的一个任务。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组织机构

要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全方位、多元化以及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不仅要求有经验丰富的资深专职关系经理提供个别服务,还要求有强大的专家组合和组织架构提供专业的客户支援和日常的行政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私人银行由完全独立的机构运作,也有些私人银行业务作为营业单位设立在一般的商业银行的零售、资产管理或财产管理部门,并采取整合的业务模式。

具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组织结构,应类似信用卡中心,设立为总行零售板块垂直领导的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并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体系之外,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在上海、北京或深圳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其职责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并进行统一配置,针对高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制定全行私人银行业务计划、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指导、推进和管理全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营销体系上,私人银行中心既要成立自身的直销团队,也要充分依托于国内银行现有的广泛的分支行网点。分支行可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分中心(分部),从事营销工作,不归属区域分支行管理而直属私人银行中心总部管理。

另外,实行各条线客户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客户资源,是私人银行业务开拓的重要策略。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是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结合其事业部制的矩阵结构,建议业务条线实行双重考核的办法,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结算体系,实现一致的利益目标。

(二)系统开发

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零售业务,因而,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全球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高效、安全的技术平台,开发一套独立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全球性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网络支持服务手段。具体来讲,私人银行业务的系统开发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客户信息系统建设。要加强以客户经理为中心的个人客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查询系统的建设,发展高效的客户关心管理技术,不仅集中掌握和统一处理高端客户在自身金融机构的所有的信息,还要获得客户在其他机构开立帐户和金融交易的记录,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需求和风险偏好,提高营销效率。

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分析与评估特定客户和特定产品利润的重要工具。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分析产品和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提高服务效率,为相关决策提高科学的依据。

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互联网已成为银行保持与私人客户关系及提供新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端客户主要利用互联网获得全面帐户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易,与关系经理进行沟通和监察资产管理的表现,等等。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200亿美元的收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系统,提供详细、安全的网上解决方案,以满易的私密性等需求,方便客户经理跨区域开展业务,是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产品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最为复杂、广泛、个性化,私人银行部门不仅要提供种类齐全的投资、税务筹划、授信及各种规划服务,并且产品的开发要确实迎合富豪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最强的针对性。

以花旗银行为例。花旗的私人银行家发现,对于很多超级富豪,“富不过三代”是他们最为伤脑筋的事情,如何让亿万家财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成为超级富豪最担心的问题之一。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部针对富豪的子女推出了各种教育计划。卓有实效、趣味盎然的课程设计让小富豪们能够真正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实业投资、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培训和教育活动不仅满足了富豪的需求,而且加强了和富豪的人脉联系,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客户经理是与客户联络的主要通道,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在产品开发与定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户经理的建议。

(四)业务专家

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中,客户经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由于对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客户经理能否争取新的客户,发现新的客户领域,或者从现有客户里争取更多的顾客份额(又称钱夹份额,shareofwallte),或者从竞争对手里争取客户,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启动,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国际经验看,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担任过跨国银行的分行经理,具有10年以上专业经验,学历出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进优秀的私人银行专家,培训未来的客户经理,并避免优秀客户经理的流失,使优秀的客户经理真正成为银行的资源,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任务。

另外,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稀缺人才外聘制度。对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需要而本行缺乏的专业人才,比如熟悉古董鉴定、拍卖、慈善、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通过外聘的方式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贞彩.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06(3):74-75。

2.薛桂清.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17-18。

3.王欣杰、赵波.关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5):58-59。

4.胡文韬.财富管理业务的新发展新金融[J].新金融,2006(5):39-41

5.王赛芳.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与经验借鉴[J].特区经济,2006(6):154-156。

6.孙焕民、连建辉.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6(1-2):44-49。

7.谢国梁.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4(4):52-57。

第8篇

本文主要对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相关进行了,得出了若干结论与政策建议。全文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问题;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证券集团与按照业务划分的子公司。

第一部分研究了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类别问题和设立审批问题。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将其归类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是较为恰当的。我国证券法只划分了经纪类证券公司和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依据是公司的业务范围。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虽然不能进行A股的交易,但可以进行承销,以及从事B股、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业务范围要远大于经纪类公司,很显然将其划归为综合类券商是恰当的。对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审批,笔者建议采取许可制。

第二部分研究了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问题。随着证券公司业务的、地域上的扩张、风险控制的需要,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决策效率低、机构重叠、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因此研究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对于完善组织结构,解决组织结构难题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了管意义上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和优化。对比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多维制结构的优势与缺陷。然后结合基本的管理对证券公司的事业部制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考察了中金公司的事业部制的案例,说明了事业部制对于证券公司在专业化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同时,分析了现行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两大问题:本位主义和前后台脱离。最后,提出通过权力进一步分散化和后台职能的虚拟化来解决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问题,实现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优化。

综合类券商的区域管理总部问题是一个随着管理半径的扩大而产生的。笔者提出了“升级”和“降级”的两种思路,来解决区域管理总部的设置问题。即通过提升管理总部为分公司的办法,使其成为不具法人资格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将其转为代表处,将一些业务职能转移给各事业部,而只保留行政事务性的管理职能。

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经营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美国投资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方面的作法。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金融证券集团和子公司制。

首先论述了投资银行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的金融证券集团的形式。并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同金融证券集团的内在联系。

其次,对证券公司集团化下的相关立法问题进行了分析。

再次,对金融证券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各项证券业务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立法上应允许专业化的子公司可从事相关的其他证券业务的建议。

第四,分析了同证券公司合并重组有关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除集团化以外的其他的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提出了立法上应允许证券公司自由选择组织结构形式的建议。

正文:

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决定于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同时又受到现有框架的约束。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国的证券业面临对外资开放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证券公司将会受到国外投资银行的挑战,证券公司自身如何发展壮大,在组织结构方面如何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普遍问题;另一方面,组建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也是证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外合资证券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同现有的证券公司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紧迫问题。,证券监管部门正在起草和修改《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证券营业部管理办法》和《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对证券公司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问题。这里对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有关立法工作有所帮助。

一.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

1.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类别问题

根据中美、中欧签署的关于加入WTO减让条款,在中国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这意味着,从合营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看,将不同于我国现有的对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业务规定。《证券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并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分类颁发业务许可证。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难以确定其分类与归属。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归类为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有以下理由。

《证券法》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两点,一是资本金规模,综合类最低为五亿元人民币,经纪类最低为五千万元人民币。二是业务范围,经纪类证券公司只能够从事经纪业务,且公司名称中必须包含“经纪”字样。而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从事经纪、承销、自营等多种业务。从业务范围来看,是否只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是区分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重要标准。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虽不能从事A股的经纪与自营,但可从事B股及H股的承销、交易等业务。其从事的业务范围,要大于经纪类证券公司。而且,随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原则的实施,中外合营公司的A股的业务也将纳入其可从事的业务范围。因此,从现在和长远来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应当归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

2.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和审批问题

在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设立和审批中,由于《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在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审批设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障碍。笔者认为,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审批,可以采取许可制。即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由中国证监会对进行审批,其许可经营的业务范围由证监会批准。

首先,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证券公司必须经证监会审批。据此,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也必须受《证券法》这一条的约束。

其次,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则可以不受证券法关于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要求。原因在于,尽管证券公司的业务上实行了经纪类和综合类的划分,但具体的业务范围仍然要由中国证监会核定。因此,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合资证券公司在经营范围的申请上,也须经过证监会的核定。笔者认为,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的申请,不仅要依据证券法核定,而且还要符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所以,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应在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立法精神下,主要依据中美中欧协议,对其具体的业务范围审批实行许可制。结合前述的合资证券公司应属于综合类券商的结论,其之所以不能从事A股的经纪业务是因为不符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这样,在《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下,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证券法和协议的某些冲突之处得到了回避。

在我国的地区和日本,证券公司的业务是实行的许可制。在未来修改《证券法》时,应当废除综合类券商和经纪类券商的划分,而代之以不同证券业务经营的许可制。这样可操作性就更强,实际上也更便于分类管理。

二.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

十数年来,我国的证券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伴随证券公司资本规模的增大和业务的扩张,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也从简单转向日益复杂化。一方面,随着业务从单一的买卖证券、股票的承销上市发展到投资咨询、以网上交易为主的证券商务、资产管理、兼并收购等新兴业务,事业部制的内部组织结构(或者叫作管理体制)在证券公司内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证券业务从单一区域走向全国市场,证券公司之内的分公司、区域管理总部也纷纷建立起来,区域性的证券公司逐步走向全国化;第三,伴随着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的需要日益增大,导致了做业务的“前台”和负责监管的“后台”的分离,在证券公司内部逐步建立起来了行使监察、管理、服务、支持等职能的后台部门。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然而,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决策效率低下、机构职能重叠、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脱离等。因而,完善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探索适合与证券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对于解决证券公司存在的组织结构难题,将有重要意义。

1.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在探讨证券公司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之前,我们首先从管的角度,对公司组织结构的一般性问题——组织结构形式的演变与优化进行。这对于更为清楚地认识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将有较大帮助。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有很多种形式,最基本也是最早的是直线职能制,后来又为事业部制,再后来又从事业部制中演生出超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结构、多维制结构等多种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1)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

直线职能制又被称为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其基本特征在于,将公司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部门,而每一部门均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直线职能制实现了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

2)事业部制(M型结构)

事业部制即M型组织结构(Multipisional Structure)。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在其总公司之下的各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利润中心。由多样性经营所引致的管理上的需求可以说是M型组织机构发展的基本动因。事业部的划分往往按产品、地区或国家来进行,各事业部一般都采用U型结构。

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创新形式,它将日常经营决策权下放到掌握相关信息的下属部门,总部只负责制定和执行战略决策、计划、协调、监督等职能,从而可以解决大规模内部诸如产品多样化、产品设计、信息传递和各部门决策协调的问题,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既能摆脱日常经营的繁琐事务,又能和下属企业保持广泛的接触,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因而成为现代企业广泛采取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a.总部与分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分部不仅有决策权,还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分部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向总部隐瞒某些真实情况,如隐瞒利润等,总部难以确知各分部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个大型的组织内部。

b.由于允许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竞争,分部之间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类似于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传出有利于自己的不真实信息。

c.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以利润来衡量各分部的业绩,就容易导致分部产生本位主义,只顾眼前的局部利益,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从而各分部之间的协作。通常,总部为了协调上述矛盾,只能多设置一些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不仅增大了监控成本,还会使企业的中间管理层膨胀,损伤了组织的运作效率。

3)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的概念是在人们对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对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之优、缺点的争论中产生出来的。其根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与宇航领域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的概念。矩阵制结构即在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两者结合而形成一个矩阵,它是U型结构与M型结构的进一步演变。这一结构中的执行人员(或小组)既受纵向的各行政部门领导,又同时接受横向的、为执行某一专项功能而设立的工作小组的领导,这种工作小组一般按某种产品或某种专业项目进行设置。

矩阵组织结构有以下优点:

(1)小组的领导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行政领导无法干涉专业项目方面的事情。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都大大提高了。

(2) 项目小组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任务,使组织富有一定的灵活性。

(3) 矩阵组织结构可集中调动资源,以高效率完成项目。

(4) 矩阵组织结构有利于把管理中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了解与其合作。

(5) 对各部门的专家,有更多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矩阵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 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为改善自己一方的工作绩效可能会发生争执。

(2) 矩阵组织结构中成员受横向与纵向的双重领导,破坏了命令统一原则。

(3) 双重领导可能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领导责任不清,决策延误,项目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工作任务缺乏热情。

4)多维制结构

多维制结构又称立体组织结构。多维即多重坐标,在这里指组织系统的多重性。多维制结构一般包括产业部门、职能机构、按地区划分的领导系统,即成为三维结构。若再加上按其他某一因素划分的组织系统,则成为四维结构,依此类推。但一般不会超过四维。多维制结构可以看做矩阵结构的扩展,因此可能存在与矩阵制类似的,由多重领导所带来的缺陷。

2.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化

权变( contingency theory)认为,管理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而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权宜应变,灵活掌握。权变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究竟应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当然,采取何种组织结构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作决定。证券公司虽无统一的结构模式但其设计是有原则的。(1) 服从公司的战略。证券公司选定的服务领域、服务对象与服务方针对其组织结构有重要。(2) 适合公司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3) 动态调整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公司成长的需要。

1) 事业部制的特点——以中金公司为例

,我国证券公司大都采用事业部制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也是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所普遍采用的内部组织结构。以业务为划分的事业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不同的事业部的服务对象存在着利益冲突,通过事业部之间的“防火墙”,保证了证券公司经营上的公正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风险在不同事业部之间的扩散。

以我国现在唯一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国际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为例,在其内部的业务部门就划分为投资银行部、投资顾问部、销售和交易部以及部。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主要向国内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国际标准的证券承销和金融顾问服务,包括:企业重组改制、股本和债券融资、兼并收购、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等。股本融资项目包括国内与国际融资。投资银行部特别重视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广泛的高增值服务。对于每一位客户,投资银行部都在充分了解其本身情况和需求以及其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为客户寻找最恰当的解决的方法,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中金公司投资顾问部从事企业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包括对企业投资结构的设计以及投资后的管理。投资顾问部的创业投资是长期的投资。投资顾问部通过与被投资企业管理队伍的紧密合作协助被投资企业完成发展战略,从而与其建立起稳固的伙伴关系。除投入资金外,投资顾问部还努力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支持,帮助企业改进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达到国际标准。

中金公司销售交易部成立于1997年4月,从事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股票与债券的一级市场销售与二级市场的代客与自营交易。销售交易部拥有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交易席位,并已成为中国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销售交易部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机构投资者,如国内外著名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大型综合性企业。销售交易部为客户提供由中金公司研究部撰写的高质量的有关宏观、行业以及上市公司投资潜力的报告,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与投资资讯建议,以及执行客户的交易指令。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销售交易部建立了一整套市场分析交易执行和风险控制体系,为客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经纪人服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销售交易部已创下"中国通"的品牌,为投资中国股票的客户提供第一流的研究、最好的上市公司介入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中金公司在北京和香港均设有部,为基金经理和公司客户提供及时、可信赖的及行业和研究资料。

从上述中金公司的部门设置来看,其内部组织结构是典型的事业部制。这种事业部制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和风险控制的优势,使得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2) 证券公司事业部制存在的

(1) 本位主义。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公司总部往往发挥统一决策协调关系的功能,而各事业部则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比如经纪、承销)发挥决策和执行的功能。证券公司内部的各事业部实际上是不同的利润中心。由于各事业部有其自身的利益,因而本位主义往往与事业部制联系紧密。

这种本位主义对于公司总部的统一决策和关系协调的职能的发挥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在许多证券公司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各事业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要解决统一决策及关系协调问题,往往又派生出一些中间层次的机构。这样导致管理层次增加,决策效率下降。

对于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问题,有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总裁的权力或者采取设置专司协调的“超级事业部”的方案来解决。这一思路的出发点是: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是一个管理问题。但事实上,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是与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而不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其他的选择。

(2)前后台脱离。

证券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证券公司必须在组织结构上建立严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同事业部制相联系,大多数证券公司建立了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所谓前台部门,也就是从事各项证券业务的事业部;后台部门就是专门进行监督、管理、服务的部门。在前后台分离的架构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前台与后台的分离,导致后台部门对前台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弱化,使得财务监督、风险监控等后台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种现象是同前一种现象相联系,后台部门出现萎缩或者“膨胀” (机构臃肿但效率低下的情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后台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或者不正常发挥。

前后台分离中出现的后台部门功能弱化的情况,不利于证券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在于事业部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在于对事业部制进行改革和优化。

3)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以便达到企业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上下左右的领导与协调关系。证券公司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型公司,所处理的问题有综合、复杂、多变的特点,项目性强,且每个项目都颇具独立性,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调配要求高,在组织结构上要有较高的适应性、灵活性。一个项目往往要涉及多个领域、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地区,这就要有多个专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以保证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化的服务。从人员上进行考虑,证券公司有的投资银行专家会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了保持并提高他们的专业性,也要求在组织机构上有合理的安排。这些特性决定了证券公司组织结构更宜于采取矩阵制结构和多维制结构。

前面提到的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问题,其实质是证券公司内部的不同业务之间的整合问题;而后台弱化的问题的核心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整合问题。因此,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优化就是要解决不同事业部之间、不同事业部与后台监管部门之间的整合问题。

(1)权力进一步分散化

在事业部制中,解决整合问题的传统的思路是通过集权的方式,即通过通过加强总部的权力来实现。从其手段上来看,往往是通过加强公司总裁在统一决策和协调方面的权力或者是设置专门进行不同事业部之间的协调的“超级事业部”。集权的方式在后果上导致了管理层次的增加和决策效率的下降,因此被证明是失败的。

根据矩阵制的特点,决策的中间层次是非常少的,决策的效率较高。因此对于事业部制的优化可以采取放权的方式,即进一步加强各事业部的决策权,同时加强各副总裁在分管项目上的决策权。权力进一步分散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整合更加突出,但实际上矩阵制的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项目能够得到最好的完成,证券公司业务的整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后台职能的虚拟化

所谓后台职能的虚拟化是指在不后台部门基本职能发挥的前提下,将后台的监管职能虚拟化,同时加强在前台业务部门内部的监管职能。后台职能的虚拟化对于解决前后台分离中所产生的后台监管弱化的问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证券公司的运作特点来看,前台部门在业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一线监管的要求。而前后台的分离,实际上又导致了后台部门不能充分地及时地发挥监管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前台部门内部的监管和虚拟掉后台部门的作法,来实现加强后台部门对前台的监督、管理、服务、支持的职能。

3.综合类券商的区域管理总部问题

我国综合类券商基本上采取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应于这种法定的结构,在证券公司内部则大都实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事业部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证券公司业务的专业化,促进了业务的,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证券公司资本金和业务的扩大,小型券商和地方性券商逐步在地域上扩张,成为全国性的大证券公司。与此相适应,则在管理体制上出现了分公司和区域管理总部。比如,华夏、国泰君安、南方等公司实行的是分公司制;大鹏、长江等公司则实行的是区域管理总部模式。区域管理总部模式对于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公司业务的全国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同分公司相比,区域管理总部不是法人组织,因而不利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出现了“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有人监管,而管理总部无人监管”的奇怪现象。

从证券公司的管理体制角度看,事业部制下的区域管理总部体制是一种混合的内部组织结构体制。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以不同的业务为划分标准,采取“纵向”管理;另一方面,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采取“横向”管理。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混合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经纪事业部管理证券营业部,又有区域性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造成了公司内部经纪业务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的管理与发展。又比如,区域性管理总部这一管理层次的增加,造成“中层膨胀”,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应对这种混合型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

综合类券商在内部组织结构上,还是应坚持“事业部制”的形式。事业部制具有专业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这种“纵向”管理体制也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向证券集团公司的改革建立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对于区域性管理总部的改革,应采取两种办法。一是降级。撤消那些业务规模较小的区域总部,将其转变为代表处。撤消后,区域总部的业务管理职能转给各事业部,而其事务性管理职能则可以由代表处来承担。另一种办法是升级。将业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管理总部升级为区域分公司。区域分公司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区域性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经营范围和管理区域由公司总部授权。在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也可实行事业部制。

4.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控制的要求是证券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典型要求。由于我国证券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组织上还很不完善。这也是证券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上需要加以弥补的地方。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证券业在这方面的经验。

美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制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门的职能分别介绍如下:

1)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

2)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风险控制经理组成,一般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负责监视公司的风险并确保各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识别、度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该委员会还要协助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决定公司对各项业务风险的容忍度,并不定期及时向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重要的风险管理事项。

3)风险政策小组则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风险控制经理组成并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负责人。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

4)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特别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流动性。

5)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直接向财务总监报告,并兼任风险监视委员会和风险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同时一般也是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的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公司交易投资由于利率、汇率、权益证券价格和商品价格、信用差(creditspreads)等波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化。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违约造成的可能损失。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各种投资组合资产的风险概况,并要开发出有关系统和风险工具来执行所有风险管理功能。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市场风险组、信用风险组、投资组合风险组和风险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1)市场风险组负责确定和识别公司各种业务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并下设相对独立的定量小组专门负责建立、验证和运行各种用来度量、模拟各种业务的数学模型,同时负责确立监视和控制公司各种风险模型的风险集中度和承受度。

(2)信用风险组负责评估公司现有和潜在的个人和机构客户的信用度,并在公司风险监视和度量模型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决定公司信用风险的承受程度。该组需要审查和监视公司特定交易、投资组合以及其他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并负责审查信用风险的控制流程,同时与公司业务部门一起管理和设法减轻公司的信用风险。该组通常拥有一个特别的专家小组专门负责公司资产确认和管理在早期可能出现的信用问题。

(3)投资组合风险组具有广泛的职责,包括通过公司范围内重点事件的使公司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作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进行不同国家风险和定级的评估等。该组一般设有一个流程风险小组,集中执行公司范围内风险流程管理的政策。

(4)风险基础结构组向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分析、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以确保风险管理委员会更好地监视公司范围内的市场、信用和投资组合风险。

6)除了以上有关风险管理组织外,还有各种管制委员会制定政策、审查和检讨各项业务以确保新业务和现有业务的创新同样不超出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这些委员会一般包括新产品审查和检讨委员会、信用政策委员会、储备委员会、特别交易审查检讨委员会等等。

三.证券集团与按照业务划分的子公司

1.投资银行采取的普遍的组织结构形式是金融证券集团形式

现资银行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合伙制、公司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制等形式的演变。,国际主要投资银行基本上采取公司制或者金融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了现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的主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也有两种含义,一种广义的含义是指在金融混业经营基础上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另一种狭义的是指在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包括承销、并购、经纪、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等不同证券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这种形式一般又称为金融证券集团。随着金融混业经营日益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上述两种含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界限在逐渐淡化。

证券集团最早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林证券上市后,美林由一家单一的证券经纪公司转变为一家开展综合性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美林随之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就是金融证券集团的形式。美林集团按业务进行划分,设立专业化的证券业务子公司。90年代日本进行金融业改革(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以后,日本的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进行金融证券集团化的改组。以大和证券集团为例,其前身为大和证券公司,改组为金融证券集团后则设立了十数家专业化的子公司。再如我国的、香港地区的证券公司,大都也是采取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

金融证券集团的子公司组织结构形式是从事业部制的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而来的。一般来说,子公司体制具有业务专业化、风险控制集中化、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等优势。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检验,金融证券集团的子公司组织结构是一种适合并促进证券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

2.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相关立法

金融证券集团是在一家集团公司控制下的众多的从事证券业务的子公司、关联公司的一种特殊的联系体。金融证券集团本身并不是一个公司,因此它不是独立的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金融证券集团的核心是一家集团公司。该公司在集团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因此也是一家控股公司。在集团内,集团公司以股份制为纽带,控制数家子公司。

金融证券集团采取的是控股公司的模式。控股公司按控股的方式可分为两类:纯粹的控股公司和混合的控股公司。所谓纯粹的控股公司是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权或其他有价证券,其本身并不从事其他方面的任何业务的公司。混合控股公司,是指除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之外,本身也经营自己的业务的公司。在投资银行的控股公司模式中,大都采取的是混合控股公司模式。

我国《公司法》未对控股公司、集团公司进行规定。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的情况下,有关部委对企业集团、控股公司进行了一些规定。在证券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证券监管机关应该对证券公司的控股公司制、集团公司制进行一些规定,以利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对于立法中的有关问题考虑如下。

a.现有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上讲,综合类证券公司都可以成为集团公司,而分设一些子公司。在实际立法和审批中,对成为集团公司的综合类公司在资本金及业务规模上应提出更高的限制,以区别于证券法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可以鼓励那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公司进一步发展。资本金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公司制的证券公司的风险较之于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制的证券公司的风险更大,而提高资本金是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

成为集团公司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应该在公司名称中冠以“集团”字样。

b.综合类的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投资于其他的证券公司。若不能投资于其他证券公司,那么子公司实际上就不可能成立。因此综合类证券公司应不仅可以从事证券业务,而且还可以从事对其他证券公司的投资,这种投资不能低于新设公司资本金的50%。

c.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子公司也是综合类证券公司,除专门的证券经纪公司以外。这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情况类似。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只分两类,如果综合类券商的子公司不是综合类,那么它就只能够从事经纪业务了。事实上,就证券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言,如果子公司只能够做某一种证券业务,那么这种业务事实上很难开展(下文将对此进行)。为避免综合类证券公司过多过滥不利于监管,在实际审批子公司过程中,可以对其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依据申请进行核定。

3. 金融证券集团内部,母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

考察的投资银行类的证券集团,集团内部各公司的分工并非完全的专业化,确切地说,各公司的分工应称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在金融证券集团中,集团公司(或者叫母公司、控股公司)经营一部分证券业务,而非纯粹的控股,各子公司则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经营另一部分证券业务。在业务分工上,各专业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业务出现交叉,这是由证券业务的特点所决定的。

比如,大多数金融证券集团中都有从事资产管理的子公司,但在母公司内,或者在专门从事承销的子公司内,也有从事资产管理的部门。如果纯粹从专业化和规模的角度看,集团内的资产管理业务似乎可以只由资产管理公司来经营就可以了。但是,某些证券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在母公司(或者证券承销业务子公司)内也设有资产管理部门。从自营的角度看,母公司必须有资产管理部门来为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公司自营帐户与受托资产帐户是不能够、也不应该混合操作的。所以有必要在母公司内部也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再从包销业务来看。在证券包销中,存在着销售不出去的证券余额由承销商吃进的可能性。在非集团的证券公司组织结构情况下,承销商的包销余额可以由公司的自营部门进行操作,在二级市场上售出。而在金融证券集团中,如果专事承销业务的子公司没有资产管理部门,那么证券报销余额必须由承销商用自有资金(或者融资)垫付。这样就为承销商带来很大的风险。在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下,那么专业承销公司就不太愿意采取包销的方式,这样就会对专业化的承销公司的业务产生很大的不利。所以,在专门从事证券承销业务的子公司内部,也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进行包销证券余额的管理。

对于投资银行类的子公司设立的审批,在业务许可方面除承销业务外,还应包括与承销有关的其他证券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咨询等。对于经纪类的子公司,在经纪业务之外,可以允许从事投资咨询业务。对于资产管理子公司,应允许从事咨询业务。对于投资咨询子公司,可以允许从事投资银行类财务顾问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

4.证券公司的合并重组

为促进证券业的,可以通过券商合并的方式来发展一批大型券商。根据前述的允许综合类券商成为集团公司制的证券公司及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进行对证券公司的投资的设想,小型综合类券商完全可以实现合并,并可以以子公司模式以新的形式存在。同时阻碍合并的地方税收问题也可以同时解决。

例如,两家在不同地区注册的综合类券商考虑合并。在原有政策下,由于地方主义的局限,往往难以实现合并。原因在于合并后,新公司可能不在原地注册,从而导致地方税收的流失。

在集团公司制的综合类券商模式下,有合并意愿的两家公司可以用全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而新设一家证券公司。新设公司对公司内部的业务进行重组,而组成一些专业性的子公司,子公司可以在两家公司的原注册地分别注册。这样一家新的证券集团就成立了。新公司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实行控股公司制。同时,由于子公司在两家公司原注册地注册,也兼顾到地方税收问题。

5.除金融证券集团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证券公司组织结构

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中,除美林和大摩实行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外,高盛仍然是实行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在高盛的管理委员会领导之下,设有权益部、投资银行部、商人银行部、投资管理部、固定收益货币商品部、全球投资部、技术部等十个业务部门。事业部制并未制约高盛成为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之一。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证券公司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形式,完全是证券公司自身选择的结果。在立法上,重要的是给与证券公司选择组织结构形式的空间,而并非规定证券公司必须采取某种组织结构形式。

四.小结——立法建议

1.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规定实行的情况下,应该对综合类券商的不同证券业务实行许可制度。这是解决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证券公司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等诸多的基础。

第9篇

一、财务总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职能

在我国,财务总监一词的内涵,相当于国际上通用的首席财务执行官(简称CFO)。在现代企业制度当中,CFO一般由董事会任命产生, CFO的职能不再是以传统的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管理为主,CFO在公司治理中同时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和参与决策功能。这就决定了CFO应该进入董事会,赋予执行董事的职责,具体职能除了会计核算、会计内部控制以外,还包括代表出资者实施外部资本控制,和经营管理者一道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确定、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确保提供给出资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转轨变型”,使经营者的财务模式发展到出资者的财务模式。因此,需要确立财务总监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对财务总监进行适当的授权,积极探索有效发挥财务总监的管理和监督职能的方式。具体来说,财务总监的职能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财务总监的会计内控职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总监的管理职能不再是原来的“记帐”、“报帐”或“成本管理”等简单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应该以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核心,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内控机制,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相互牵制,内部控制就是要将不相容的业务分离,不能出现一个人全过程经办同一业务的现象。形成内控机制不能完全依靠财务总监一个人,如果每张单据都得经财务总监审批,执行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方面,如果财务总监一味把关,则有可能成为大家眼中的死板、较劲之人;另一方面,如果财务总监自身存在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和经营者通过作弊,控制实际上变成了放权,管理仍然会失控。

财务总监不应该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最好的管理手段就是形成外向型、相互牵制的内控体制。要理顺业务流程,建章建制,使企业的各环节环环相扣,强化关联方之间的相互牵制,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国资委所监管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集团公司(控股公司),这些企业能否建立完备的内部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公司和分支机构,还需要进行远程监控。会计内控系统要根据企业的特点自行设计和实施。一般来说,企业会计内控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管理和调度、采购和付款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决策控制、担保业务控制、债务总量、债务结构和财务杠杆的控制。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财务分析报告,将需要引起业务部门注意的问题以通知或经营例会的方式反馈,并将重要的业务活动信息及时纳入财务分析,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业务和市场。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预算考评等方式实施业绩评价。

2.财务总监的监督制衡职能

在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出资者一旦作为一个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主体,必 然要有自身的独立行为。这些行为就是通过投资行为谋求投资报酬最大化;通过监管行为使可能的最大报酬变成现实的投资报酬;通过已投出资本的转移规避风险,或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实现资本报酬的最大化。所有这些行为都与财务行为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出资人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经营者财务行为的监督,以确保其资本保值增值。

赋予财务总监行使监督制衡的职能,代表出资者实施企业外部资本控制,一方面符合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确保出资人及时、充分、公允的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遏制经营者出现有悖于出资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具体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制衡职能体现在,制定集团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包括报告的标准、时间与内容设定、报告质量控制与会计标准等) ;涉及企业重大收支的项目如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告须经财务总监审批签署。企业重大业务、经济合同、经济协议等,须由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联合签批。

3.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发生,还要防止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失误。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往往带有长远性、持久性、根本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要有利于形成一套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以使不正确的结果能够通过相互制衡关系的不同环节而层层“滤出”,尽可能减少以致消除经营管理层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直接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决策,如企业的巨额投资项目决策、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战略性重组调整、影响母公司或核心企业股权控制结构变更的投资管理等,财务总监要在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可以作为执行董事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

财务总监要考虑如何运用财务技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业务,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比如,财务总监要确定最佳的企业资本结构,以保证为实施战略预算所需要的资本,并筹划其资本来源渠道。再比如,财务总监要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收购、兼并和重组等资本运作的手段来达到不同的战略目标,例如,拓展产品的营销渠道;降低上游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或是拉长产品链条;将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取得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吸收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等等。总之,在如何实现公司增值的过程中,财务总监的视野要具有前瞻性,不能只盯住企业的产品利润,还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资本运作同样会给企业带来增值利润。当然,仅仅通过财务总监的参与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是远远不够的,但赋予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职责是建立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的重要一环。

二、在国资监管中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意义

1.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出资人游离于企业的外部,本身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国资委派往企业的产权代表作为具体行使国有产权的自然人,存在为追求个人目标而偏离出资人目标的可能性,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如假帐真做,真帐假做,以及帐外帐、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出资人往往不能得到真实的财务信息,容易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信息弱势方及时、准确获得信息,同时对信息的强势方施加必要的约束。

2.财务总监制度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需要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层次上是治理结构的重新安排,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要实现制度创新,必须要把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放在首位。目前从国有企业改制的实际来看,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的相互影响使一些国有企业在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出现变形。比如有些企业,作为决策机构的董事成员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交叉,使权力过于集中,经营管理层对企业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监事会制度虽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但是监管重心更多的集中于事后监督,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国资委对于企业实行的经营预算的管理制度也是集中于事前监督,游离于企业外部,对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缺少了解。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财务监管真空,有必要实施财务总监制度,以达到过程监督的目的。

三、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根据财务总监所行使的会计内控、监督制衡、参与决策三大职能,决定了财务总监在受托责任上要对出资者和董事会负责,在经营上要对总经理负责。这就要求财务总监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层人员,具有执行董事的身份。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来说,财务总监应该成为领导班子的成员,进入企业决策层,有权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财务总监和总经理之间应该形成合作且相互制衡的关系。一方面,在具体执行企业的经营决策时,财务总监要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成为总经理的助手和参谋,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管理和运作,提供财务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两者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对于财务总监适当授权,建立财务总监的审批制度,以及财务总监和总经理的联签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约束制衡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发展

近几年,随着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跨行业、跨市场的各种理财产品日益丰富,理财资金投资渠道逐步扩大,理财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在我国个人财富拥有以及银行经管管理中都存在著名的“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拥有80%的财务,20%的客户带来80%的效益和贡献。虽然我国高端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但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高端理财产品的定义和特点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也称理财计划,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可以向特定目标客户群销售理财计划。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初步介绍,我们就会发现理财产品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财产品属于直接融资。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中扮演的是“市场专家”的角色,而不是金融中介。二是理财产品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不承担其中涉及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主要风险,但商业银行作为产品发行机构和产品管理机构,存在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三是理财产品是高度综合的银行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运作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银行体系,而是综合了多个市场、多种金融工具的投资组合,在银行内部设计多个业务部门,是商业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可以根据构成总体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将他们细分为若干相类似的消费者群体。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开发新的市场,还可以使企业明确目标市场,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提高服务力量。

个人理财市场也存在明显的市场细分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个人财富不断积累,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群己开始形成,潜在客户群体也开始不断地扩大起来。从客户需求和银行业务角度来看,个人高端客户是指有财富管理或资产管理需求的客户。而高端理财,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大众理财而言的,指金融机构面向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高端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和服务。现在国内商业银行比较认可的客户细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客户在银行的“管理资产”数量,即AUM(AUM一般包括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和通过银行购买的各种投资产品等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基金、国债、保险及银行发行的投资理财产品等。)(Assets Under Management),通过AUM值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并据以区分客户类型,目前国内一般将超过300万以上的客户界定为个人高端客户,而将AUM1000万以上客户界定为私人银行级客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端理财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从发展阶段看,高端理财先于大众理财,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被接纳过程都是由高端客户、中端客户到低端客户的一个顺延,理财是从高端到大众的过程。

第二,从产品要素看,由于高端客户客户净值较高,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设计到风险监管等各方面需要和大众投资者有所区别。一是准入门槛不同,大众理财起点金额较低,如开放式基金1000元,常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为5万元或10万元,高端理财产品准入门槛一般都在50万元以上。二是高端理财产品在设计上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产品线可涉及信托、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股权投资、高端保险、海外投资等等,产品运作相对较为复杂,而大众理财产品是标准化产品,依靠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第三,从客户选择看,高端理财产品由于产品本身的复杂性,需要高端客户对资产配置、理财规划或产品运作具有一定的理解,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目前我国高端客户资产中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这不仅说明我国理财产品发展空间大,还说明高端客户并不是高风险偏好客户,高端理财产品同样也不等同于高风险理财产品。

第四,从发展趋势看,银行面向高端客户开展的理财业务将随着财富的积累从产品的销售过渡到财富保护和传承,包括税务、遗产、投融资、慈善、财产转移等各种其他需求。同时,高端理财产品包含的理财产品品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理财规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个人理财服务,此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个人客户理财资金规模也日益扩大。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高端理财业务,市场开始追捧高端理财产品。在国内商业银行同业方面,都开始了“跑马圈地”,在这项业务的初始发展阶段,各尽其招,大力拓展,抢占更多的客户资源。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招行的业务调查数据在许多地方被使用;建行成立了专门的高端财富管理部门。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由于在我国缺乏网点优势,于是纷纷将突破口锁定在对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上,以我国高端富裕客户群体为目标客户群,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方面,银行并没有掩饰对于高端客户的偏爱。近两年大众理财产品市场略显寂寞,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针对高资产净值客户的理财新品不断出现。

但是高端理财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还刚刚起步不久,根据某行对高端客户资产结构统计显示,定期活期存款占到70%以上。所以高端客户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还是以存款为主,高端理财产品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端理财产品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业务起步不久,却已经取得飞速发展,从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发展、监管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业务高速发展尤其必然性。

首先,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旺盛。随着高端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普遍的理财意识的提高以及财富管理经验的欠缺,高端客户对财富管理以及资产保值升值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由于其资产数量较大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强,大众理财服务以及理财产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高端理财服务和产品。

其次,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举措。而高端理财业务处在整个个人客户群体价值链的顶端,是现代商业银行重要的价值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理财业务将给银行带来丰厚的经营收益。根据某商业银行客户贡献统计数据,2010年,该行300万以上的高端客户人均贡献19065万元,是全量个人客户的123倍,约相当于近30个AUM5万-20万客户的贡献之和。

再次,是适应监管要求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政策上的变化也为高端理财创造了新的机遇,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文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文件强调“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高端理财这扇窗。金融政策上的倾斜一方面是希望将对的产品销售给对的人;另外一方面也为高端理财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独辟蹊径。

四、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发展措施建议

首先,对不同级别客户进行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针对已拓展的富裕客户,再进行细分规划,确定营销、维护的方式和策略。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富足型,个人金融资产富裕,同时在本商业银行的资产充足。二是潜力型,个人金融资产富裕,在本商业银行资产中等,对本商业银行而言,有很大潜力。三是游离型,个人金融资产高,在任何银行的资产都比较低,游离于各银行之间,同时游离于各种投资方式之间。四是小康型,有一定的个人金融资产,在本商业银行富裕客户中属于中等水平。五是起步型,个人金融资产和在本商业银行的资产较低,在富裕客户中还属于刚起步阶段。对客户进一步细分后,就可以采取差别化服务战略:对于低端客户,不用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对于中、高端客户需要配备客户经理。中端客户一般提供组合理财方案,而高端客户有时需要提供创新理财方案。组合理财方案仅仅将现有的产品根据客户特征进行组合,而创新理财方案则需要设计新产品提高客户的服务能力。目前的各行的OCRM(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进行有效的客户甄别和市场细分提供了技术支持,专职销售经理要通过OCRM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搜集产品信息,定期向客户通知产品情况,接受客户咨询等等,实现从“一次性销售”转向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进而完成客户细分,进而转由专职理财经理实施个性化、差别化服务。

其次,强化理财产品的品牌化策略。随着个人金融产品多元化,在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产品管理。在各大银行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前提下,谁能够领先形成品牌效应,谁就占领了市场主动权。产品管理包括产品经理制、产品组合管理和产品创新管理,为了适应竞争需要,传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创新产品都必须实施品牌化策略。一是产品经理管理,进一步完善服务组织体系,是商业银行开展顾问式营销的重要一环,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联动,将更好地利用银行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二是产品组合管理,就是将传统的存贷款、代收代付等个人银行产品与基金、保险、债券、信托等新兴产品有机组合,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特征,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三是产品创新管理,根据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创造适应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四是产品品牌管理,就是将商业银行产品进行品牌化,使其具有良好的市场认知度,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产品的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而品牌能有效地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新的利润来源。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现状分析 创新举措

一、前言

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与社会医疗机构,其公共职能反映了公共卫生部门参与市场竞争、开展资本运作并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一般情况下,医院收入是指医院在业务收入中和其他业务活动中赚取的资金。医院收入管理是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对公共医院的信任,通常导致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提供大部分门诊服务;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使其成为具有肩负主要责任的准公共物品。

二、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当前,很多违规事故频繁发生,促使学术界开始讨论,当前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是否还适应医院的发展。随着我国卫生系统改革逐步深入,医院体制管理必须深化机构模式改革并改进管理方式;空缺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经常导致医院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监督不力则导致医院资金浪费和人员闲置。根据卫生部“关于医疗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规范财务会计和管理分配”的规定,通过加强公立医院组织结构和财务职能合并财务管理状况设置的探索和实践标准化。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初步建立了内部责任明确,有效、有序的运作机制和外部运作和采购的一般服务。目前由于多种原因,还尚未完全通过与医院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互相监督,建立起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执行机制。

2、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公立医院的运作目的是提供高效率的公共医疗服务,因此其业绩为基础的支付难以实现公司化运作。比如,绩效工资的发放就难以通过正常的数据进行考核。因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往往难以用数据进行衡量和对比,与公司相比医院难以实现明细的奖金政策。公司通过薪酬与表现相互融合,但在公立医院执行就比较困难,这是医院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因为,其主要指标收入不能只考虑成本和经济运行效率。在以执行性能为基础的的公立医院的薪酬应注意如何保持盈利与公益功能的平衡,找到不单纯追求利润的平衡点,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其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专业和技术的医疗部门有许多的复杂性,不管是复杂的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从工作环境角度看,医院有一定的危险,如放射性,传染病的风险,这是每个医院现实所面临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绩效评价的工资水平则相对简单,易于操作。业务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是可以直接作为执行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利润为基础,公立医院的报酬必须考虑公众的福利,并不能简单地用成本和收入来衡量。

三、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1、筹资、预算与投资管理与变革

在加强财务方面管理,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必须避免陷入缺乏营运资金的问题。预算管理所需的经费,其核心,全面完整以及作为预算控制的全过程绩效评价。首先,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支出计划所需的本科室的准备根据预算,重点压缩不合理开支量入为出。目前,医院融资的主要渠道有三个,医疗服务收费,国家的财政援助,以及药品的销售收入。医院财务经理应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公众对闲置资金以支付医院发展资金;获得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医院应与市场经济有关规则规定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根据债务和资金借贷合理的警戒线,以确定自己的资金比例达到优化资本结构,节约了资金用途的费用。

2、财务管理与分配的公益化与合理化

公立医院不同于企业可以实施业绩工资,表现在财务上,需要更复杂更合理的调整。因为公立医院和企业的宗旨在本质上有区别。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公立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亏损企业通常不是一个好企业,但公立医院亏损可能是一个好的医院;如果一个企业利润很好,其他公司可以学习借鉴其经验,但如果在国内公立医院的盈利很好,那么由于地理位置和服务不同人群等服务功能不同,其他医院可能难以仿效。确定这些不同的工资系统性能,同时在公共场所使用这些医院,而是为了完成公益任务。公立医院如果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与分配,很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为病人带来伤害。

3、医院财务以及物资管理网络化与信息化

随着医院发展规模扩大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广泛利用其多功能特点,借鉴优秀医院信息管理化经验,在医院各科室大规模推行办公信息化,在各个科室安装医生管理工作站和护士管理工作站软件系统,便于高效率高质量管理医务人员,同时也可以及时管理和掌握患者健康状况。财务信息化建设往往发生一些操作失误,需要高度警惕。工作站管理系统操作简单,既省时省力又实用,利用该系统管理病人很便利。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使用在医药收费、病案统计、医药电子图书、医疗先进设备、药品管理、医护工作站管理等方面。财产物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信息化可以实现这一跨越。比如,看病使用诊疗卡减少患者排长队挂号麻烦,方便医生了解病人病情;触摸屏查询系统方便患者就医查询,明白医疗收费情况;对病人、医务人员管理采用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医患互惠互利。这是医院推进医疗信息化管理,促进医院不断发展的缩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搭建好医疗信息平台,将便利医患双方,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水平。在医疗机构使用计算机管理医院财务统计相关数据情况,运用计算机门诊收费、住院费用结算,减少人工计算医疗费用繁琐以及差错率。电子政务根本意义不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在为公众提供实用信息和服务,在线提交和审批等功能只是电子政务部分内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处于低水平,无论信息实用性和完整性还是实质性电子政务功能离公众期望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政府信息公众化、准电子政务、区域电子政府、统一电子政府(大网络政府),每个阶段的功能和服务对象有一定差别;国内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软件方面采购不一。医院是一个高度需要信息化的部门,医疗信息建设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群众看病需求不断改进。在全院推行诊疗卡,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诊疗卡就像身份证,到该院可终身使用,减免患者排队挂号麻烦;消除了以前到医院看病排长队挂号烦恼,也减少中间环节,可立即交费拿药。可以通过诊疗卡查询患者曾经看病检查项目、药物使用情况。医疗信息化管理建设在便利医患双方的同时,实现了乱收费入不了网、收不了费的目标。电子处方虽然方便快捷,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弊端。反映在目前电子处方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公平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既要写纸质处方还要录入电子处方,给临床医生增加了工作量。

4、强化医院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

在未来的医院管理中,财务仍然是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医院财务管理和新形势的需要,未来新时期医院需要高度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加快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在努力做好业务的同时,通过多种形成加强进修,继续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特别是在今后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继续强化医院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更好的管理和发展。当然,这些措施也非常有利于财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当前医院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人才是根本原因。因为一些人员素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和综合水平的差距。这是现实发展中必须顾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才是根本,如果人才素质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那么其他方面都难以实现,即使投入再多,也需要先把人才素质提升,才能实现新的跨越。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财会信息,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经营活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法制,当然在积极的培训与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检测,同时并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实现最后提高经营效益的目标。我们必须看到,医院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在日常管理方面工作量大,要想不断跟上新的发展形势,需要高素质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远,杨莉,石锡军.医院应积极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1:343-345.

[2]王丽梅,现代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08,(2):109.

[3]汪波,陈晓茜,齐度祝.关于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0):592.

第12篇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 风险教育 流动性

一、引言

市场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生命力所在,投资者的多样化交易需求为股票市场提供了流动性。由于投资者在不同时点对市场的判断或证券的估值存在差异,从而对股票的买卖交易需求也就不同,因此任一时点的股价都是股票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一个均衡价格,但若股票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出现失衡,市场流动性将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正常交易需求,将导致股票价格呈现单边走势,进而放大了投资的风险。而投资者对股票买卖往往具有“市场情结”,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股票市场上涨阶段往往过于乐观而不断追涨,而忽视市场不断积累的高风险;而在股票市场下跌阶段,随着股市重心不断下移,市场风险不断释放下降,但投资者往往由于过度恐慌而过于谨慎的操作。行为金融学的出现从理论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和风险态度提供了依据,但投资者市场风险意识的薄弱及交易行为的非理性却是市场的常态,因此迫切需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这也是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在需求。

对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研究,需要区分证券投资交易的参与主体,剖析不同参与主体进行交易的驱动因素,结合不同投资者交易的典型特征,有针对性的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与引导并进行风险教育。

二、证券投资交易的参与主体分类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看。目前直接参与证券交易的投资主体分为三类: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且限售股已部分或全部解禁的股东(以下简称“上市公司股东”)。在三类交易者中,上市公司股东最具有信息优势,其交易行为往往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着公司未来经营状况预期的信号,由于限售股在限售期结束后系统性的增加了上市公司流通股份数量。上市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破坏了仅由外部投资者交易时的股票供需均衡,进而通过传导效应蔓延至整个市场。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往往优于个人投资者,一方面在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多,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强。个人投资者则往往是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与机构投资者共同博弈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充当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因此,证券交易的主体不同,其投资行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杨朝军等,2009)。

三、投资者交易的驱动因素

对于不同的投资者,其进行交易的驱动因素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投资者自身的约束限制

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的公司,有“大小非”的概念,在股权分置改革中,他们通过对流通股股东进行对价补偿后取得了禁售期结束后二级市场的自由流通权。这些非流通股的股东往往是发起人或者上市后通过政府划拨、司法拍卖、协议转让等方式获得的,大多是法人组织机构和少部分自然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的公司,不再有“大小非”的概念,仅是对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设置一定的限售期,限售期结束后即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流通。在这些上市公司股东中,对于法人组织机构而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可能仅是其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其对上市公司股票的买卖交易是否受制于整体战略调整的需要,可将其交易行为分为主动交易型和被动交易型,比如有时为了弥补在其他投资领域的现金流不足。往往被动变现持有股份。对于自然人而言,其交易行为虽类似于个人投资者,但由于持有的股份数量一般较多,又不同于个人投资者。

对于机构投资者,其“专业性”的投资经营理念是区别于中小投资者的重要方面,被誉为理性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其基金规模一般较大,在不同的投资产品之间进行组合投资管理,同时也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1)投资政策的限制和约束。机构投资者在法律上往往在投资领域、投资产品、投资比例约束等方面具有硬性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的存在导致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交易时处于被动地位。比如在熊市时期,股票型基金由于受到持有股票市值比例的约束下限,往往被动的调整仓位或保持股票仓位在一定水平而被迫承受损失。(2)资产规模的不稳定性。尽管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和未来支出较为明确,但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开放式基金,由于投资者来源不稳定,基金的购买和赎回都面临着不确定性,这导致开放式基金的管理往往是频繁的动态管理。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个人投资者更多的受自身风险偏好的影响,投资交易行为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同时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2、投资者的交易动机

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由于他们往往是最知情交易者,通过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乐观和悲观的预期,选择他们在二级市场上的减持或增持操作。一般而言,目前的上市公司股东,由于其持有公司股权的获取成本较低,以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为例,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获得股权的定价基准也往往是基于上市公司净资产,而且转让价相对净资产的溢价幅度一般不高。因此,非流通股东获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成本较低,这导致当他们对公司未来增长预期不看好的情况下,往往做出减持的决:定。

对于机构投资者,其交易的动机主要有三种。(1)获取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基金业绩的评估促使基金经理的投资目标是追求基金净值的最大化,基于对宏观策略的判断,基金的投资策略可能是增加或降低其股票持有的仓位,从而促使交易的实现,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基金的增量资金投资往往倾向于投资其重仓的股票,而在流动性相应紧张的情况下,基金也往往优先于变现其持有仓位较低的股票。(2)满足相关条文的硬性规定。在市场上涨时期,基金可能持有基金章程中规定的股票市值比例上限,而在市场低迷时持有不得低于股票市值下限,硬性约束迫使基金进行交易调整。(3)在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由于投资策略的改变,基金会主动增持他们看好的股票,而减配看空的股票,动态的进行组合投资管理的调整。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其投资分为两类。(1)价值理念下的长期投资者。这类投资者往往持有股票的周期较长,通过获取资本利得和分红来获利。(2)投机理念下的短期投资者,这类投资者往往持有股票的周期较短,主要通过资本利得获得收益。特别是在牛市高涨的阶段,消息满天飞的背景下,更促进非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成为市场上典型的投机者。但无论如何,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

四、投资者交易的典型特征

从目前的上市公司股东二级市场交易的现状看,其交易具

有较为典型的两面性特征。(1)对于减持的上市公司股东,往往是小非,且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的比例较少,而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的比例较高且减持周期相对较短。这一方面由于受证监会和交易所相关部门对非流通股股东二级市场减持比例硬性规定约束外,另一方面减持行为对二级市场的交易造成冲击较小。这是因为,除机构投资者和极少数个人投资者参与大宗交易外,很少有投资者关注大宗交易的信息,而且目前相关大宗交易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由专业数据库提供且相对信息滞后,这影响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票行为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造成的冲击。(2)对于增持的上市公司股东,往往是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而且增持的消息往往会通过公司高管或相关渠道提前泄露,同时主要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来实现,很少通过大宗交易系统来完成。因此,上市公司股东的交易特征进行概括,即小非大宗交易系统集中减持、大非二级市场逐步增持。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市场上可供投资的优良品种较少,尽管自2006年以来,由于超大型国企上市带来了市场的扩容。但机构投资者的超常规发展、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进人股市,追逐有限的优质股票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共同取向。而伴随着不同券商研究机构的分析师队伍壮大,分析师挖掘出的优质公司向不同的客户同时传递相同的信息,这些共同的信息可能导致机构投资者的同质化操作。扎堆现象比较明显,由此带来羊群效应的产生,使得供需严重失衡,股票的流动性水平下降。(2)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可为个人投资者传递信息,特别是目前Level2等分时操作数据的信息、相关专业数据库对股票资金的流向按照投资者结构进行分类的统计等结果,都无疑让信息相对缺乏的个人投资者获得投资的参考依据。一般而言,大资金净流入的股票往往带动个人投资者跟风买入,而大资金净流出的股票则促使个人投资者卖出。从这种意义上讲,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示范效应。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投资者往往具有跟风效应和典型的噪音交易者特征。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曲线表明,投资者的等量正收益和负收益给投资者带来的正负效用是非对称的,负收益给投资者带来的伤害程度远高于正收益给投资者带来的快乐程度。个人投资者较为显著的“过于自信”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往往影响个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同时个人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赌博心理和过度恐惧心理等使得个人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相对高点时买入,而在市场相对低点时斩仓卖出,成为典型的非理性投资者。

五、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中国股票市场正在走向成熟,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已经超过40%,与以往以散户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合理,这也是发展成熟资本市场的前提。但目前面临着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带来的机构投资风险认识不足,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不够等现状。对于目前的监管层而言,保护投资者利益是监管的首要原则,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新兴+转轨”的资本市场,相关的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市场系统性风险较高,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参与意识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投资者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最主要的风险在于组合流动性不足,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核心是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均值―方差”模型也是投资者构建最优化组合的基础,但若投资者均通过“均值―方差”模型来构建最优化组合,这不仅忽略了金融资产的第三大属性――流动性,而且通过模型构建的最优组合往往相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投资策略,则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可能持有相同的组合构成,这就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同质性,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机构投资者的组合流动性面临着极高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初衷是希望能够稳定股票市场,而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能够稳定股市,反而由于其交易的非理性和频繁性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自身先天不足导致其风险认识不够。在一个“零和博弈”的资本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往往是那些负得益者,但他们很少能够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对于监管层而言,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是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必然需求。首先,要加强风险教育的风险源头控制,这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可预期性提高、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上市公司相关方案的审批、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管,完善市场相关产品结构、完善相关市场制度等。其次,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对于频繁交易的机构投资者应予以警示,并且要切实采取相关的措施对个人投资者进行全方位教育。如举办定期网上课堂讲座、督促券商相关营业网点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辅导教育等。第三,对机构投资者,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教育外,还要具有明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准则,建立具有实质影响力的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在资产的配置上要寻求差异化和多样化。对于个人投资-者,则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积累,增强风险意识,理性的对股票市场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