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

时间:2023-09-07 17:4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课题申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

第1篇

一、骨干示范,积极发挥培训实践基地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学校积极申报省市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利用实践基地的平台拓展培训功能,形成培训特色,积极发挥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跟岗学习培训也是常用的培训形式,其目的是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素养的需求,以实践性取向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地学校通过提供完善、细致、优质的培训学习课程和环境,通过精心安排教师跟岗学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提高跟岗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我校通过组织跟岗学员与名师平等的对话、学员上课、互动评课、外出观摩、聆听讲座等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期间研讨了多个课例,老师们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呈现了教师个人备课―上课―说课―同行评课的基本流程。直接让学员领略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如何处理学科知识的技巧,能有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还利用“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的师资力量,接受挂职锻炼、跟岗实践、学习考察、观摩参观、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任务和研究工作,及时总结反馈实践情况。例如:成为广州外艺学校毕业生的实习基地;接待师范学院毕业生到校实习;接收美国、加拿实习生到校实习等,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培训行动有方向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都表明,骨干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我。优秀教师只能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读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智慧碰撞,才能成长为名师。

1. 拟订个人发展规划,行动有方向

无数骨干教师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必须尽早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教龄不同,性格不同,优势不同,教师的发展方向也不同。课题组首先在专家指导下从寻找教师课堂教学特点入手,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拟订较为详细的发展计划。包括学科骨干类型定位、中短期具体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细化到要读的书目,要上的研究课,要发表的文章篇数等等,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督促,有验收。

2. 科学规划落实各级各类培训学习

学校鼓励骨干教师全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明显,积极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骨干教师完成继续教育达标,培训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3. 做好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实施工作

为了让骨干教师有更多的学习科目,我们积极组织校本培训课程的申报与实施工作,根据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特色的发展,开设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受教师欢迎的课程。开设了多门校本培训课程:《小学品德课程教法研究与高效课堂案例分析培训》《掌握班级管理技巧,促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培训》《思想品德学科各类题材课型教学研究学习》《教师英语口语浸入式培训》《西关风情英语校本课程培训》《一校两址管理校本课程培训》等。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过程性管理,注重效果。充分发挥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成长三个专题为主线设计。各科教学培训内容以案例为主,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采用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学员互动等方式进行。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堂实施的能力与水平。

三、科研导航,促使骨干教师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吸收骨干教师加入专家导师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的研讨,是老师们普遍反映收获最大的方式之一。学校骨干教师参与了多个专家主持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承担着研究者的任务,取得很大进步。教师们用科学方法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小课题研究实验基地”的先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通过相关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四、专家引领,从科研的角度引领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离不开对专家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的学习和领悟。我们充分运用了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使老师们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理论修养。学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专家从理念、问题、对策等方面将培训、教研、科研,有效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培训、教研跟踪链条,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使校本教学与研讨成为相辅相成的螺旋向上的一个整体。专家的讲座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老师普遍感觉到专家用智慧引领着大家去寻求光明。

五、名师讲堂,提升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2篇

每当我走近校门口,看到大门上的对联,“培兰五州施教育此湾有沃土,积步千里增学识乡村有天路”,首先想到的是兰州湾学校的教师队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湾学校教师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敢于创造、勇于争先,他们观念先进、工作踏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些与我校多年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坚持正确的校本研修方向,开展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高度重视,校本研修不断完善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让每一位教师得以生动持续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采取相关的措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校本研修工作得以不断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用发展观完善研修工作制度,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在我校的《兰州湾学校教师工作发展性评价》中明确指出:“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和特长”,从评价上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依据。制定了教师岗位责任制、聘任制、研修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基本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修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自主成长。

完善了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随着教师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特点,我们与教师共同商量,建立了一套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学校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与教师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的校本研修制度,从而降低研修工作的重心,凸显教师的研修主体地位,变革和优化研修活动方式,切实保障研修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服务于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如,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进修、在职进修、参观(利用暑期到关内参观学习)培训,并以制度的形式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给予时间、资金的保证和相应的奖励措施,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厚实的理论功底。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教师研修工作考核内容,各教研组加强平时教学岗位的工作检查、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年终和学期考核奖励中。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研修工作摸索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具体的组织管理是:计划———实施———(教师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措施———(教研组定期活动、过程管理、交流)———总结。

2.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研修计划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对组织的贡献。在研修工作中强调人文关怀,将研修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让教师认识到:通过研修,自己会有更好的发展,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途径。站在这样的出发点,教师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师就会自觉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

每学期我校都能根据全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及教师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校本研修计划。同时,每学期的计划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教师教育技能方面,我们组织了教师升级达标和学生集体舞(东北秧歌)校本研修等内容;在教师教育观念方面我们组织了“创先争优”“三培养”等活动;在教师师德修养方面,我们结合“六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努力使教师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3.打造精良的教师团队

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个性、风格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我们建立满足教师需要的多层次学习、工作、研究模式,获得个人与团体的共同提高。

根据学校“六育人“工程计划和“创先争优”中的三培养活动,我校对教师的研修进行分层次的管理,针对新踏上工作岗位三年以内教师进行多给机会外出参加专项培训,对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鼓励积极参加玛纳斯县教研室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如,我们成立了“一对一”培养,对工作三年以内的教师进行基本的工作规范、课程知识、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每学期一个专题,分别由本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或聘请县教研员来校讲课。

二、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培训也不例外。我校多年的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为了突出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主体性,我校在研修活动过程中能够尽量克服单纯的我讲你听的简单做法,重视双方、多方的互动与实践。针对学校教师在学历、经历、阅历、教历背景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智力、风格和教养上的不同,从而带来的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需要我们建立满足教师“自我成长”需要的多层次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多年来,我校的师资研修工作一直突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以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也不以具体的方法、技能传授为主,而是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研修的主要内容有:校本培训———师德修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认识)、教师的观念更新(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前沿的信息、教育理论)、业务技能的提高(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方法、教师升级达标)、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我校的三风一训、校本课程)。

我校一直重视学习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从业务学习的内容安排,到科研课题的选择,再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都始终能够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使各项工作具有前瞻性。我校通过大量订阅专业杂志、业务学习等途径让教师了解新理论、新信息,学校电脑网络的普及,供教师查阅资料非常方便。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不断创新与发展。

其他专业理论的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除了专门的业务学习之外,我们更多的是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研、科研活动之中。我认为,只有坚持研修目标的整体性,才能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朝着积极、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主体参与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研修也不例外。因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发展,但我们对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尊重有多少呢?如,观摩课前我们常常手把手地帮助教师备课,这无疑多多少少地对教师的发展造成障碍,我们总觉得教师转变观念有困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总在教给教师东西,而不是让教师自己思考。要培养开放式的、具有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要用新的研修理念和方法,建立开放式的学习机制,为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经验表明,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我们通过组建各种研究小组打造一个共同成长的合作平台,让不同层次的老师在共同的研讨中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创生。

如,我们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体性,每位教师根据备课的内容和要求既承担着“主”任务,同时承担其他“副”任务,侧重点不同。在备课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可以提出问题、补充同事的发言。教师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了,教师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火花。

过去,我校的课题研究一般都以领导申报、组织,教师参与研究为主。我校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出发,鼓励教师自主申报课题。因此,目前我校有15位教师分别申报了州级课题。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三、研修的反思与实践、成果

我校在组织研修活动过程中,也有效地运用了“反思”,引导教师积极生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现在:

1.通过反思促进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

让教师经常观察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引导教师主动与教育观念对照,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通过反思的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水平,以促进教育观念不断向教育行为转化。

2.通过反思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我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践、边反思,不断调整计划及措施。每个课题都能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能进行回顾、评析、总结,并找寻问题的对策,这种课题研究中的自我反思、共同反思的方法,成为培养教师队伍和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经验。

3.通过反思提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时,教师就开始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对每天开展的活动进行反思,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及时记录效果及分析。如今,教师这种每日反思的习惯,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提高自身“了解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更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3篇

关键词:环境 理念 实践 特色

在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利用科学绘本,提高幼儿科学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课题研究的客观规律,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尝试将科学与阅读相结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适合幼儿的科学绘本,从多角度优化孩子的活动过程,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营造氛围,合力创设科研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科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更需要研究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1.外力引领

一个有内涵的幼儿园,必将注重教育科研,坚持“科研引领发展”的理念。“课题研究是每一所学校的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学校各项工作如花般灿烂开放。”因此,需要幼儿园从管理方法、策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去支持、鼓励、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我园是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承担过多项教育课题研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都进行了多项课题研究,探索了初浅的科研方法,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的大环境中,我们相互勉励,你引着我,我领着你,自然而然地想着要去做课题,做科研。

2.内力驱使

教育科研,光有外力还不够,需要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形成一种自觉的、来自内心的一种驱动力。也只有如同一枚鸡蛋一般,从内打破,才能成就生命的成长。个人的专业发展会有一幅曲线图,要摆脱发展曲线的控制,该如何突破?不能光靠重复的教育教学,要不断创新,靠研究,要靠教育研究,靠教学研究,靠教育科研研究。如此才能到达一种思维的层次与深度、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课题研究,人人能做,人人必须做。如此,为我们后续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大胆尝试

从课题参与者,到核心组成员,到课题主持人,那是一个过程,一次尝试,更是一种超越。当自己主持课题时,开始考虑选题,选什么研究方向呢?“九五”的“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十五”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研究”,以及“十一五”的“幼儿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 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着让每个孩子爱科学、乐实践、好探索、会创造。把幼儿园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整合起来,把科学启蒙和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这样做起来既有基础,又能符合《指南》中领域整合的理念,于是“利用科学绘本,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便产生了。

二、扎根现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群人的事业,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出谋划策,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深入一线,使教育科研成为问题研讨解决的智慧场。

1. 组建团队,携手向前

在课题申报后、立项通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策划、思考,并召集一批志同道合,有着相同研究方向与意愿的老师,进行双向选择,组成了研究的核心团队,开始讨论此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小主题。并明确了共同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出幼儿“科学绘本阅读”教育园本课程模式,拓展科学教育的范畴与形式,全面提升保教水平和质量;通过研究,使每个孩子都爱科学、爱阅读,发展幼儿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等多种技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完整儿童;通过研究,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师从多方面、多视角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深度进入课题,以科研促发展,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2. 理念先行,引领方向

确定了研究目标之后,需要有正确的概念来引领课题的研究。作为一线的老师,虽然课题立项了,但还是很担心与教科研的科学性相悖。于是,我们开始阅读、查资料、请教专家……做好一系列的准备。从听取专家建议、完善课题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确立子课题、制订相关研究方案、明确分工等等,边准备,边摸索,边学习,也渐渐地拨开一层层迷雾,一个个概念也逐渐明晰。方向的确立、理念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与准备。

3. 实践研究,并驾齐驱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经常有人说:一线老师,没有这个能力去搞科研。也有一种声音说:搞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儿。其实,正因为我们在一线,才能积累起最原始、最有价值的资料,才更适合去科研。“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实践与研究,应该是相得益彰、并驾齐驱的。在实施阶段,从内外环境创设、幼儿活动、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着手,通过“提出疑惑――商讨解答――现场指导”的方式,举行课题研究现场研讨会,及时帮助教师解决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搭建平台,积极进行成果推广

课题研究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推广,需要展示!这就需要搭建不同的平台,争取多个机会,进行交流与分享。

1. 分阶段分享体会

为了更好地将研究者过程中的体会进行交流分享,我们分阶段进行交流活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交流,研究初期、研究中期、研究末期进行分享,形式多样、研讨深入。每次的沙龙、论坛,都能让大家的思维得以扩展,灵感得以萌发,对每位教师都是一次理论锤炼、实践反思、专业提升的好机会,通过激烈的讨论,老师们能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众人的建议,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积淀。

2. 建平台展示成果

研究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深度进入课题研究,提高了自身的课程实施、课题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更好地分享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可以搭建多个平台,为老师们提供机会。如:在2014年由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主办的“江苏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子课题负责人借助科学绘本,挖掘科学元素,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现象,分别设计执教了形式别样的展示课,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情趣及探究能力,向同行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

3. 找机会辐射主张

在课题研究、交流、推广、展示的过程中,我努力争取在不同的场合,辐射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主张。我认为:首先,科学,需要阅读,绘本中真有科学;其次,定位,指向情趣,注重快乐体验;最后,过程,蕴含探究,营造兴趣课堂。这就涵盖了科学绘本活动的选材、目标、过程,注重孩子的操作体验,注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注重孩子的发现探究,从孩子的角度选择适宜的科学绘本,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课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也在继续!这就需要继续保持浓厚的研究氛围,扎实教育科研,不断开拓进取,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共同享受科学绘本带给孩子的乐趣,享受课题研究带给老师的成长。

第4篇

一、目标达成度分析:

一学期以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园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初步构建了项目管理的运行模式,激发了教工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完满完成了区级重点课题的结题工作。全面贯彻实施《3-6岁幼儿发展指南》,扎扎实实地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运动、个别化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借助见习基地、园本培训、外出学习等,提升各层面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家园工作密切配合,各层级家长活动丰富多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主要举措和取得的经验

(一)园所管理规范有序,形成良好校园氛围

1、构建项目管理的运行模式,激发教师的成就感。

本学期以“项目负责制”的方式,教师们自主申报、踊跃参加。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规划项目、计划实施,管理者注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反馈与调整。“项目负责制”活动给每一位幼儿教师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业务能力的机会,使她们发挥了自我动力(内驱力)的作用。过去的"园长要我做,我才做",现在变成了"我要做"。平静的人心沸腾了,思想活跃了,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思想及其业务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管理效果事半功倍。

2、以完善绩效工资为契机,规范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本学期贯彻落实国家、市、区关于《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增资方案经中心组的协商,最后全体教师大会通过率100%,完满完成了绩效工资的增资任务,此项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教职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等能力。本学期还修订完善了《章程》《关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细则》、《教职工考核评估方案》等规章制度。

3、继续实施晨会制,提升工作成效。

本学期,我们继续实施晨会制,利用每天上班前5分钟,集中晨会。把教师每天工作中的亮点和存在问题及时跟大家沟通交流,做到“优点天天学”“问题天天清”。晨会制能帮助教师树立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将工作问题缩小到零。

4、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教师对发展的认同感。

为倡导“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本学期我们继续通过每月一次的道德讲堂,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并认真开展了“温暖人生的好老师”主题征文、“镜头中的师爱”影像大赛、“教师节礼物的故事”主题演讲、“唔爱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志愿服务七彩之心”、“职业女性精神”表述语及形象标识征集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参加的的各项评选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育署“中国梦-我们与梦想同行”中华经典朗诵二等奖、“中国梦,我的梦”新区青年教师征文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桥镇庆祝建国65周年歌唱祖国歌咏比赛优胜奖……

(二)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扎实开展园本培训。

本学期,我们除了依托教研组、大教研组、青年发展组、课程组等培训外,我们还和一、二联合组织了礼仪、安全等专题培训。并以承担新区游戏展示及新区生活课程班为平台,开放了游戏及生活活动等的展示活动。通过园本培训,教师们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依托见习基地培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各项活动有效整合在基地培训中,构建一个大的课程整合观。

我们利用新区继续教育课程《生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与基地的生活活动课程整合,10月28日、11月4日导师在给全区教师培训的同时也让15位见习教师完整的参与生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培训。利用学前骨干16组的培训让见习教师教师们参与科学领域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大教研组、小教研组活动学习指南精神,领会各领域学习要点,提高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提高听课评课能力,促进见习教师专业发展。

3、积极申报市、区级课程,稳步完成培训。

本学期,针对部分教师还未满市级、区级课程学分的教师我们进行相关课程的申报,并督促教师按时学习,做好评价。目前,有三十九位的教师已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学分,、学年进编的17位教师只需要申报学分免修,还有四位新转过来的教师还需继续进行市级或区级培训,已完成所需培训学分。

(三)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执行力

1、以夯实基础课程为先导、不断提高教育理念

首先,本学期课程组借助专家团队,进一步梳理课程实施方案,将共同性课程与特色课程赋予更大的生命力,并确立了“梦未来

享生活”的大课程理念。在此理念的推动下,教师们逐步丰富课程内容,夯实我园的课程资源库。其次,为了落实上级部门对个别化学习的进一步推进,

保教主任、大教研组长全过程参与公元部、秀部个别化学习的自查与互查,教师在个别化学习的创设与指导上有了质的飞跃。然后,我们通过开展“迎国庆”、“亲自科技展”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课程教育途径。

2、以实践创新研究为动力、不断提高教育能力

我们针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积极去思考和研究,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积累教育经验,总结教育规律。大教研——创新“区域运动”、实践“生活”、体现“碰撞实效”。小教研——突显“运动、个别化”等研究,体现“落到实处”。青年发展组——深抓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机智”。纵横交织的教研活动不仅扎扎实实地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也满足了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3、以扎实日常管理为保障、不断推进管理能力

本学期,我们继续实施晨会制,把教师每天工作中的亮点和存在问题及时跟大家沟通交流,做到“优点天天学”“问题天天清”。晨会制能帮助教师树立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将工作问题缩小到零。

继续开展各类课程评价,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本学期教研组长继续全过程参与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生活、运动、学习、游戏、个别化学习,并运用新型保教评价记录表对每位教师的保教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体来说,老师们在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板块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好,看到客人老师、家长都能主动打招呼。但是个别班级的一日活动环节过度还有些高控,需要有智慧地调整,使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四)加强保健管理,提升保健管理质量

1、加强保健员的管理,提升保健员专业素养

每月召开保健员会议了解二个部保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调整。五位保健人员和二位保育员参加区儿保所组织的专业培训,由于公元的王雅萍离职,本学期对新的保健员,开展了一对一带教的培训。重点指导管理食堂仓库、登记进货台帐、幼儿视力测量与评价、每日缺勤上报的规范操作,能较快地掌握基本的保健技能。开学初请区儿保专家朱医生指导的硬件设施布局及保健资料的书写,针对保健资料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特别是个案的书写做到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矫治措施和指导方法,使资料趋于规范。

2、根据新的保健工作常规要求,制定三大员的一日操作流程,初步形成书面材料。开学前组织保育员和食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从管理要求、操作要求、应急处置等加深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继续实施行为跟进式的观察,对新进的保育员通过“传、帮、带”,由经验丰富的保育员传授操作要点,增强其工作信心及能力。学期结束时每个保育员在保育笔记交流时介绍了与班级教师如何配合做好孩子的保育工作,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彼此建立了信任达到共识。学期结束前二个部保育员和食堂人员进行保育、食品营养、安全等知识的竞赛,使大家温故而知新,年11月韩吉银代表参加周浦联盟的保育员知识竞赛,获得了出线资格,和另外二所的保育员参加第四教育署的保育员操作和书面知识竞赛,三位营养员参加《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取得较好成绩。

(五)以家园共育为基石,不断开创家教新路

1、重建家长义工队伍,丰富义工资源库。

我们重新组建家长义工队伍,通过家长自主报名构建家长义工资源库,成立宣传咨询组、活动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宣传咨询组针对家长和幼儿的需要开展各类活动。活动协调组为我们成功举办各类活动保驾护航。后勤保障组家长恪尽职守,认真值班,不仅每天巡查的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还维持家长接送秩序、保护孩子们放学安全,为安全提供了保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家长工作。

本学期向家长开展幼小衔接、预防传染病等家长讲座,由讲师团家长主讲。同时我园还进行了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半日活动、丰富多彩的班级亲子活动、科技展活动等提高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家长活动。

3、积极参与优秀早教评比,辐射周边地区。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3次早教活动,老师们做好了运动、游戏环境的创设,并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位孩子和家长。年底积极参加优秀早教点评比,并发动全园对各类早教活动进行梳理,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好周边辐射作用。

(六)落实后勤保障,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1、美化校园外部环境,优化幼儿生活空间。

暑期改建了公元部的幼儿玩沙,戏水区域,将绿化与幼儿游戏、休闲区域进行统筹,作出合理安排。公元部的塑胶运动场地在暑期重新铺设。改建了公元部的幼儿盥洗室;整合部分小的活动室,创设出幼儿专用活动室,公元部底楼幼儿餐厅安装空调设备。秀部北三楼增设了一个班级,配置相对应的教玩具、电教设备、幼儿生活设施设备等。两个部分别改善教师的教研条件,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

2、加强安全管理,建造平安校园

为保证孩子的出入园安全,严格执行凭接送卡入园的制度,建立家长晚护导义工团,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协助共同维护好的安全。有计划地向教职工和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燃。教师将安全教育内容融进正常教育内容之中,让幼儿了解简单的安全常识,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以课题研究依托,提升生活教育内涵

1、生活基地课题——体验式生活教育,提炼总结收获成果

区级课题《依托生活基地,开展体验式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本学期课题最后的研究阶段,主要围绕提升生活教育基地项目实施经验,开展总结交流汇报活动,完成结题工作。1月7日开展了区级生活基地课题结题汇报活动,做好了课题结题的资料工作,于1月19日顺利结题。

第5篇

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从而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效地融合起来,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相得益彰。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要切实将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求全体教师制定详细的个人发展规划。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时,要求教师既不能鼠目寸光,又不能好高骛远,既要切合自身实际,又要立足长远发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合理、客观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针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阶段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等,从而使实施教师发展规划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正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二、关注教师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丰富教师情感智慧,全面提升师德修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因此,教师的情感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实施教师发展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将师德表现作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开设专题师德讲座,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推行师德师风承诺制度,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组织主题师德论坛活动等,以此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献身教坛的热情,逐步形成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爱校如家、乐于奉献的教师品格。

三、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增加专业储备

在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成熟的个体,而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如果没有过硬的、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离开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便失去了支撑。在实施教师发展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始终高度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努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邀请有关知名专家、骨干教师开专题讲座、作学术报告、上示范课等。同时还要强化教育教学的互动、开放,定期组织开展校际间多层面的业务交流活动,进一步开阔教师视野,促使他们用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此外,学校还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发展规划完成情况的督查,进一步完善日常基本功训练管理与评价制度,将教师基本功训练纳入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过关检测与定期成果展示相结合的动态监管机制,并定期举行教师文化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考查活动,以此有效刺激教师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和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四、关注教师教学技艺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不断增长教育智慧,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理念、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突出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学技艺的优劣、研究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在注重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发展的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努力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努力让教师教学技艺和研究能力比翼双飞。为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加快专业发展步伐,学校要大力实施“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确定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同时制定详细明确的指导细则和考核细则,从而促进师徒教学相长。要强化校本教研,推行集体备课、组内研究、名师引领、合作互补的工作模式,共同攻坚克难。每周的教研活动,要确定明确的教研主题,活动形式力求新颖、多样、有效,精心组织开展,确保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此外,学校还要加强课题管理,积极申报课题立项,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此外,凡对于教师成长和发展有益的各种活动、各项比赛,学校都要予以鼓励,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激励教师创新研究,努力促进自身不断超越。

五、关注教师自主发展,引导和促进教师持续、快速发展,为一生的发展积蓄能量

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其最终目的是增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发展目标,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进行持续的发展激励,努力实现教师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发展的跨越。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双选上岗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有力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广泛开展各类业务竞赛,如,开展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基本功展示、中队活动方案征集、教学论文展评、优质课竞赛、校内教学能手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成长、成功的平台。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激励,凡对于教师成长发展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学校都予以表彰奖励,并给以更高层次的引导和激励,让教师充分享受到成功感、归属感,从而持续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进他们自主、顺利地实现既定的各项奋斗目标。

第6篇

一、问题的解读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是"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班额大导致小组成员较多,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往往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好,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有效完成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他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时间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没有拓展到课外学习中,致使无法保持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性等等。此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培养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目标,还将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将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当作偷懒的良机,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综合其原因,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教师不注重小组建设。在合作学习之初,只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依据(或成绩,或座次等等),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任命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而不注重分组的方式和方法,更谈不上小组的建设。从而致使小组管理混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无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注重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方法的指导、实效的监控、评价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只是机械地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谈论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了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一言堂".好学生的观点得不到完善和升华,思路无法拓展,差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懒于思考,懒于表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我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现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已经相当重视,许多组织和个人都进行了本问题或类似本问题的研究,有一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但对于"345"优质高效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却不多,而且对于本问题的解决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qHq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 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 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 课题准备申报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二)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对"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三) 课题反思阶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

这是课题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文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达到学习目标,以及问题的地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同前一阶段一样,有活动安排,有期末总结,并形成阶段性的总结成果,如教学案例、论文和展示课等。

第7篇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实验教学、电化教学、阅读教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本学期,我校要深入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掀起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校长要在率先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和推荐有关教育专著、校本教研、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和交流,主动扩展理论学习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要采取多名教师同读一本教育专著,边读边交流,边实践。做到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要紧紧围绕“书香校园”活动,将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有机结合,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与体会,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

2、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1)继续探索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把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本学期,要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要继续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

(3)、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我协作区与各所属学校要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确立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汇报课、公开课、观摩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我区、校教学实际,开展微格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邀请名师或骨干教师到我校作课,这些活动的举行要由过去的重点观摩改为重点进行课例研究,要让广大教师以研究者的平等身份与作课教师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开展课题研究,升华教研成果。

我们要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同时要持续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

4、完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工作考评。

我们要在校本教研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激励机制,要结合本单位教学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考评办法,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活动之中,树立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进而升华教学研究的成果。

5、加强阅读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以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为契机,及时充实和更新图书室、阅览室,提倡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经常对学生开放,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图书、仪器、计算机等各种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时间,提高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级实验的开出率,加强图书室、仪器室、微机室、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工作,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和课改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学校要通过举行读书、写作、实验操作、展示等活动来督促此项工作的开展。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新郑市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达标评优活动实施方案》和《新郑市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作为新一轮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实施办法,扎实做好二、三级课堂教学达标验收和一级达标及达标评优教师的推荐申报工作。要以开展这两项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层层开展教师赛课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全员参与,为每一位教师搭建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教研工作服务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学校要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合理运用电教教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和设备,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使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真正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8篇

一、倾心于无私奉献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体记忆和族群身份认同的特殊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作为人类文化传习地和活态文化基因保护库的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重功能,更有利于保护、传承、研究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应将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

一、高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将其融入教育教学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公权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保护。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能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人、物、科技等各种手段和文献资源。高校与政府、企业、文博、剧团等社会机构相比,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利用研究型人才、现代化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大学生传播群体等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教育教学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机制是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传播途径,具有天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了更准确地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高度,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最适合教学的元素提炼出来,在大学既定的教学框架和学科建构中嫁接这些本土元素,使传统文化、民族本土文化与教育教学规范对接,进而与人才培养等水融。高校作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有一套成熟的教学科研系统,在文化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独特优势,两者互动整合将获得双赢,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加深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与感悟,促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改善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知识层次,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外来文化淹没甚至同化的危险,延续民间优秀文化的原生态血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家园,在校园中通过学生一代代传播,不仅能够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民族血脉有效传递,更能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高校大都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所在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又是我国高校的办学要求和职责,因此,高校必然要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作为文化参与主体,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设和服务中应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充分利用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创新优势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和优秀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在尊重与传承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吐故纳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从学理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问题,从科技研发层面推动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进而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保护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撑。通过文化教育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传播,凝练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知识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培育文化竞争力,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还通过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创新可观可感的各类文化载体,例如乐器、服饰、装饰品、工艺品、原始曲谱等原生态载体。这些原生态载体和通过网络、录音、摄像、光碟、摄影、多媒体留存下的现代影音资料都需要保护。高校已有的文化空间设施和信息网络设备都非常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系统化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文化空间设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载体作用,组织大学生在报告厅、展览厅、礼堂、广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藏、研究和宣传。

二、通过课堂教学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高校的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就必须进入课堂教学,从而需要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发相关课程,建构校本教材等。

文化强国首先要保护好文化,其次要运用好文化,因此,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教育体系还缺少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设置。因此,地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校,要卓有成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就必须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设置,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参与、推行学科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联合政府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通过新专业的设置,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奇缺和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学习、传承创造等问题,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拥有文化创造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属于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高校要在这些传统课程和非遗专业的基础上改革课程的结构、性质和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融入专业课程中,大力开发和构建必修和选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必修课侧重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课,选修课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地方区域文化实践的教学融入。此外,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能够反映出地方区域内鲜活的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因此,需要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特点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文化保护人士、文化传承人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把本土的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曲艺说唱、音乐舞蹈、皮影剪纸、刺绣编织以及传统民俗礼仪、节日庆典、游艺活动等遗产资源写入校本教材之中,提升当地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公共空间,同时也培养高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爱好,使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接续传承,进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体系中,还需要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现场演练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具特质的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民间文化的特点而不断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田野观摩、实践体验与影视音像欣赏和博客创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村落、庙会、社区、传承人居住地、文化展演中心进行观摩、创作、演练,让学生在课堂传授、现场观摩、田野调查与原生态演练四维一体的文化空间中感受民间文化的美丽、粗犷与精致,通过现场演练开展各种各样的非遗技艺交流和才艺表演会,从而建立起立体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模式。同时,还可以建立师生博客,进行博客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师以文字、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图片等上传博客,也可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和转载,让全社会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心得、体会、经验等上传博客,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体系中,还要注重打造人才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高校要制订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深造、进修、访学、学术研讨等,提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的科研支撑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研究基地。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新高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为一个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心,积极为地方政府机构提供非物质文化信息咨询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展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一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厘清它们的概念、内涵、意义和价值,研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理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等问题,申报教改课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优势、方法。如此,既可以为高校功能发挥做些基础性探索,拓展高校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和学术整合;又能够使广大师生和民众正确认识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进而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与传承的行为认知模式,使之自觉保护与传承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要充分利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大学生进行“展、学、演、练、研”,开展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演活动,发挥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制度创新与人才培养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

首先,应多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高校应该积极筹备资金,丰富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如批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类社团,积极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文艺演出,同时,提供相关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加强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密码,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普及。

其次,组织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练学习。学校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高校进行表演和传授,编排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向学生传授非遗制作技艺,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在场”的直接了解,从而使濒危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以在校园中延续和发展。学生亲身参与演练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由观众成为演员,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更具有成就感。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参加相关非遗学习和演练活动的过程发到自己的博客当中,技艺传承人的亲手调教可以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民族文化的延续,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最后,组织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和创新性试验计划研究。高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我们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身边,有许许多多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喜庆仪式、婚俗、葬俗、拜神、祭祀、满月、服饰、音乐、史诗歌舞等民俗仪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但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这些伴随大学生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亡,亟须大学生去保护。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文化采风队,到农村去,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到偏僻地区去,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用录像、摄影、口述、笔录等收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经费的支持下,申报相关课题,开展创新性试验计划研究,通过查询文献,设计课题,独立论证,进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部分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0篇

【摘 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文献的分析,文章概括出基本研究框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特征、意义、现状和保护方法、措施等五大方面对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通过总结国内各科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概况

通过对国内权威知识文献库(中国知网)的搜索,检索到近十年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文章约39634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的分类和统计可看出,在保留和传承方法上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措施研究较多,而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是遗产发展研究的趋势和重点,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建筑学和法学等。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资料搜集和文献综合分析法。部分采用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法,如陈华文和普丽春等学者从不同时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也有王冉、柏贵喜、黄文等众多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民族遗产保护的个性到共性进行分析探究。

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研究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源于联合国2003年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定义和内涵的界定。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内涵是总体上针对的是整个国际社会,要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站在本国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挖掘。而连冕、刘玉清等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两个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行为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研究

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可看到我国日益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王宁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不同难度,保护过程中要注意其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民族性等特点。张世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

田阡认为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建立科学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依法保护的道路。乔晓光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且政府文化部门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缺乏文化规划。汪立珍认为取得一定成绩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建了第一批六个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同时,建设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将有关文字、音像、图片和实物资料运用数码技术、光盘等现代手段加以保存,经验值得借鉴。

(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的研究

1、不同部门承担保留研究

(1)政府立法研究

我国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并探寻民间法规中有效的保护规则。黎明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渊源:《宪法》,《民族区城自治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和法规,部门法中关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法体规范,国际条约。马洪雨,姚艳等探讨了民间规则和公众参与对保护非遗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何星亮,李宗辉等认为知识产权法使拥有遗产的团体或个人获得一定的权益,并适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利用,显现非物质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避免遗产的灭失。姚艳,郭璠则对该问题做出了实例研究。

(2)政府做好普查、建档和名录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要是做好普查、建档然后才是进行不同级别的名录申报工作。金文杰认为档案工作:一方面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利于其保护保存,一方面也利用了档案本身的特质体现民族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彭梅玉,徐开芳等认为做好普查,建立各级保护名录,有助于查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对不同分类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商业利益的驱使,使许多“申遗”项目在保护措施健全之前便受到损害。覃美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等一系列程序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都应以《档案法》为行为准则。

2、政府及民间做好教育传承

教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张卫民,黄文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时我国非遗教育工作主要内容有:构建非遗教育目标、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体系、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和师资队伍五方面。而孙露晞,张血玲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做了初步阐述和尝试[28]。普丽春认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四种不同形式,各形式又互补,构成完整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渠道。

3、在发展中保护

(1)宣传保护

媒体宣传促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政府要在宣传方面起主导作用。蔡群,任荣喜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越来越先进,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存记录,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

(2)产业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较多的产业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李昕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可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遗产,可经营的非遗通过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产出效益化。

徐赣丽认为旅游业具有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可能性,旅游有义务有条件保护资源。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的地方,旅游开展越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产业经济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及争取资金,降低保护成本。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正在广泛深入展开。从研究趋势看,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内容更实证化。未来应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发展的思考。

不足之处是研究的学者多为民族学,社会学或教育学专家,其他领域学者介入较少,不同学科角度下保护措施研究缺失或不够深入。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的理论分析不够,很多措施没有规范的理论指导,就很难对其现状归纳总结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体系较少。定量分析做得不够。

参考文献

[1] 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17~20.

[2]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64~69.

[3] 王冉,郑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4] 柏贵喜,杨征.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 黄文,杨艺.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研究——对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29~133.

[6] 倪通.基于JSP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郑州大学,2012.

[7] 刘斌.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机制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

[8] 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1): 17~25.

[9]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9~11.

[10] 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J].艺术设计论坛,2005,(1):19~20.

[11]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3):24~25.

[12] 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 51~54.

[13] 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37~140.

[14] 田阡.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出发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9(201):95~101.

[15] 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83~86.

[16]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61~66.

[17] 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3):11~19.

[18] 姚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0~83.

[19] 马洪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构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3~157.

[20]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55~57.

[21] 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6):54~57.

[22] 甘开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67~70.

[23] 姚艳,郭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阿细跳月非法音像制品的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48~151.

[24] 金文杰.档案工作参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1:4~5.

[25] 彭梅玉.靖西魁圩-渠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笔记摘录[J].歌海,2006,(6):26~28.

[26] 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30~31.

[27] 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5,(5).

[28] 孙露晞,张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J].学前课程研究,2007,(8).

[29]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

[30] 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

[31] 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1).

[32]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第11篇

学校德育是为每一位学生幸福有为的人生树魂立根的精神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是为学生“夯实人格基础,放飞生命梦想”,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自信、有责任、有感恩心、有民族情怀,会做人、会学习、会合作、会健体的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为此,我校从2009年2月开始,深入开展了阳光少年(儿童、苗苗)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一、阳光少年教育的背景与思考

阳光少年教育是改变学生消极心态的需要。我校有近一半学生来自外省市来沪人员家庭,而我校前身高兴实验学校是一所薄弱学校。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缺乏自信。而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消极心态。

阳光少年教育是开发学生情感潜能的需要。阳光少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情感潜能。我们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争章为载体,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

阳光少年教育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需要。我们的宗旨是通过阳光少年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强烈动机,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充分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由薄弱转为优质的发展目标。

二、阳光少年教育的内涵与举措

我校的“阳光少年”教育包括五大主题教育,即:理想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理想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航标,自信是学生发展的钥匙,责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礼仪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感恩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保障。我校把“阳光少年”教育按学段分为:“阳光苗苗”教育(一、二年级)、“阳光儿童”教育(三、四、五年级)、“阳光少年”教育(六至九年级)。

1.理想教育

理想信念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哈佛大学著名的关于理想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表明:目标与信念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因此,我们德育工作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励志教育。

理想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三观”价值取向等核心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意识完美地统一起来。理想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广阔视野、理想志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强调个人发展意识与社会发展责任意识的和谐统一。

理想教育方法有:(1)开展理想名言、故事征集活动和理想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励志教育校本教材;(2)开展理想信念主题班团队会教育活动;(3)开展学习励志榜样活动;(4)帮助每一位学生制订个人发展目标规划,分为毕业奋斗目标、年级奋斗目标、学期奋斗目标等;(5)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暂时目标和长远目标,专门设计了《理想教育调查问卷》。

2.自信教育

良好的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我们加强德育工作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自信心教育。

自信教育目的是改变部分学生的自卑心态,使其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自信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坚信:“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自信教育方法:开展自信名言、故事征集活动和自信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自信教育校本教材;自信人物名言上墙;深入开展赏识教育;重视学生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信习惯养成。

3.责任教育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教育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并履行对自身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责任教育方法:开展责任名言、责任故事征集活动和责任故事诵读、征文与演讲比赛活动,并形成责任教育校本教材;开展承包班级责任岗位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家务劳动;自觉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集体的观念。

4.礼仪教育

《论语・季氏》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美德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气质美、姿态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少年儿童。礼仪教育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

礼仪教育方法:学生每周自省在校行为表现,小组集体评议;班级制订“班级行为公约”,每周开设“群言堂”进行班评;常年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班、优秀班、示范班、免检班”评比活动;定期开展礼仪讲座,举办学生基本礼仪竞赛;评“新三好”学生;从小事抓起养成好习惯;开展“六德七带”活动,统一制作六德卡,采取日记、周评、月结、期评的方法予以落实。

5.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感恩孝悌传统美德的国度。感恩教育的目的主要解决学生感恩与孝悌的问题。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做人。感恩教育目标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从内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社会,感恩自然,做一个爱国爱人爱己的人。

感恩教育方法:开展征集感恩名言、感恩故事活动,并形成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举办感恩作文、演讲、歌曲学唱比赛;建立爱心基金,救助贫困儿童;走路时停下来,向教师敬礼问好;慰问老人、看望孤儿,参与慈善救助。

三、阳光少年教育的保障机制

1.“阳光少年”月评价与雏鹰争章相结合

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开展“一二年级阳光好苗苗、三至五年级阳光好儿童、六至九年级阳光好少年”的月评价活动。每月下发“阳光少年(苗苗)(儿童)”月发展评价表,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建立每月表彰的分层奖励机制。

2.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

我校课题《人口导入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阳光少年教育的实践研究》已经申报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子课题,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

3.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研讨相结合

2010和2011年,学校都召开了以“深化阳光少年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主题的德育工作研讨会。由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总务后勤、行政和家长代表发言,从不同角度反映参与阳光少年教育的点滴经验和思考,对深化阳光少年教育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4.阳光少年校内教育与阳光少年校外教育相结合

在每学期放假前,学校分别设计学生、教师假期十事,主要围绕阳光少年教育的五大主题教育来进行,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开学后,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假期十事进行认真评选、隆重表彰。

5.阳光少年教育实践与阳光少年教育课程相结合

我校编撰出版了阳光少年教育校本教材,由阳光少年教育的理想、自信、责任、感恩和礼仪教育五大主题组成。从2010学年开始,每周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阳光少年校本教材的研读活动,成为我校深化阳光少年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12篇

教师的幸福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孩子在学校是幸福的,他们的教师也应当是幸福的”。教师要成就学生的幸福,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

湘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了“立足改革创新,创办鲜活教育”的理念。副市长苏健全指出:所谓鲜活教育,就是机制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朝气,学生充满兴趣而富有灵性。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学生的幸福人生。市教育局廖贻仲局长明确提出: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这样的背景下,湘潭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师生幸福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以师德建设为核心,

教师由工匠型向事业型迈进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然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也有人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定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只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多年来,湘潭市教育局大力实施“师德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了以党委为“龙头”,行政为主体,教育工会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创造了以“立规范、强教育、树典型、重评议、营环境”的工作思路。

(一)叩问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理解。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关于职业的一种持久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它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在工作满意度中起缓冲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即使工作压力大,职业声望一般,其职业满意度、职业幸福感也较强。长期以来,中小学片面强调“为社会培养人才”,忽视人的本能、潜能、尊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部分学校步入发展的误区。教师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多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才;上级的检查、评估;自己的职称、待遇等,而关注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因素太少。

难怪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师只有职业,没有职志。他们敬重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但鄙视那些没有职业理想,没有自由独立人格精神的教师。根据这种现状,湘潭市先后制订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湘潭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给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请教育专家讲座或请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使他们充分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各县市区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师德教育力度。

湘乡市和湘潭县都先后编辑出版了《师德风采》、《师德感悟》、《博爱铸师魂》等书籍,免费发给每个教职工学习;韶山市开展了“我身边的师德模范”巡回演讲活动;市教育局与湘潭电视台、湘潭日报联手开辟了“立师德、铸师魂”的宣传栏目。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广大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佳师德标兵”颜焱老师感言:“我们教师要为爱的清泉不断注入时代的活水,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与鲜活的心灵对话,呵护每一个生命的幸福成长。”

(二)宣誓教师职业承诺

教师宣誓是美英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生进入职场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仪式。以美国为例,教师宣誓作为一种职业承诺,从业者借此向公众表明:将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忠诚地完成作为教育者的全新义务和责任,并坚定不移地恪守这一承诺。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要在升旗仪式上集体宣誓并公开承诺。宣誓仪式决不是过程和目的,而是一次对教师的教育,是一次对教师心灵的震撼和陶冶,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升华。

为配合宣誓活动,我们还编印了《湘潭市教师行为规范》、《教师忌言忌行》发给每位教师,各校设立了师风监督岗,全市聘请了师德师风评议员近1000名,并广泛开展评议活动。从调查情况看,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教师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行风评议员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深情地说: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个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由走向自为、从平凡走向崇高。

(三)关注教师生存状态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但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只是一味强调“理想”、“师魂”、“奉献”,肯定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湘潭市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长效措施。

一是树典型、扬正气。近5年来,全市共表彰市级以上师德标兵52人,省级师德标兵2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0余人。举办了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举办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讲座30余场,开展了“爱生如子模范教师”、“感动莲城十佳教师”等评比表彰活动。

二是抓减负、抓维权。近几年来,湘潭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适龄儿童数快速增长,班额人数特别是城区班额人数平均达60多人,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市教育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这种现象,每班学生不得超过40人,并且严禁学校节假日组织补课。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及各种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及时查处殴打、侮辱教师的行为。

三是送温暖、送真情。湘潭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还组织了“爱烛行动”,每年教师节、春节对优秀、模范教师和特困教师进行慰问,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后顾之忧。只有满足了教师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不断升华教师的人生观,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以机制创新为抓手,

教师由适应型向挑战型提升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公平、自由、理性、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湘潭市不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让教师体验到生命职场的幸福感、成就感。

(一)公平竞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公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公平社会里,人们幸福感必然强烈。湘潭市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无论是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还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竞赛,都力求公开、公平、公正。

如职称评审改革,一是将职称申报比例由原来的等额评审改为“5评4”的差额评审,这意味着学历、教龄等硬件达到了也不一定能评上;二是为缩小城乡差别,鼓励教师到艰苦的环境工作,确保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优先申报;三是所有材料一律设置代码,匿名评审。评委只认材料不认人,避免了打人情分。这项改革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陋习,有利于年青教师脱颖而出,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多次担任职称评审工作的评委、市教科院院长苏沙平认为,“这项改革对教师的心灵震撼,无以估价。”

(二)动态管理―不用扬鞭自奋蹄

动态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强调过程的管理。我市将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到对教师的管理,对已评上的高级教师(2071人)、教学名师(25人)、骨干教师(329人)进行年度考核、过程性评估、周期性考核,从机制上保证上述各类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如对已评聘的高级教师要进行师德和业务两项跟踪考核,一年不合格者缓聘,两年不合格者建议学校低聘,连续三年不合格者,任职资格由评审委员会重新复评,直至取消。

动态管理机制重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湘潭市一中校长彭奋强概括了这一机制创新的效应:从前教毕业班,担任班主任等没人想干的苦差事现在人人争着干,那些业绩平平只是年龄熬到头的教师也丝毫不敢懈怠,已评上“名师”、“骨干”的教师也再不能不作为。

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那些年龄大、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自认为水平高而不思进取,似乎找不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而动态管理机制成了湘潭市破解教师高原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健康教育―呵护教师的心灵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远离痛苦与厌倦及心灵满足的升华,幸福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叔本华语)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时下教师的一种通病。据国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组对168所学校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据调查,中小学教师中有70%感到压力大,31.2%的人轻度心理障碍,12.4%的人中度心理障碍,21%的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症状,如强迫症、人际敏感症、忧郁化偏执倾向等。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健康快乐成长,市教育局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组建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中心,并将在三年内对全市两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按照“分段规划、分层培训、分工负责、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分两个阶段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培训,轮训率达100%。

根据全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状况和岗位要求,确立了三个层次(即骨干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实践考核和培训中的表现四部分,考核未达标者不能颁发结业证,培训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加分。如今,“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时尚标签。

三、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路径,

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飞跃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享受幸福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教师只有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培育下健康成长,而自己也获得了成长的同时,才能体会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职业幸福。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践行路径是专业成长。湘潭教育就是要打造一支具有人文品质、理性精神和道德智慧的教师队伍。

(一)行动研究―由理性思辨到实践探索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教育工作的需要中寻找课题,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湘潭市的“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法,还以“名师班主任”为引领,组织全市30多名班主任骨干教师编写了地方教材《培养和谐大爱的心灵》一至九年级各一册,并在全市中小学试用。檀传宝、楚江亭两位专家分别为本套教材作序,对湘潭市“德育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和教材的编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檀传宝教授认为:《培养和谐大爱的心灵》的经验,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国内同行用心借鉴。一是如何用足国家课程改革的政策,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二是如何提高德育课程与日常教育行为的专业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湘潭市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和实验》课题研究,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提高”的原则,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市教师撰写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在全国、省、市获奖的有100余篇,其研究成果《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岳搪区接待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骨干班”的现场观摩活动,受到课程专家、教授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二)校本研训―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摸

苏霍姆林基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教师的工作变成每天单调乏味的劳动,就要引导教师走上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湘潭市教育局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校本研训的三个文件,对校本研训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评价管理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初步确定了30个“校本研训示范校”,并要求全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当起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市教师培训中心已组织“校本研训管理者培训”。如今我市“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已全面展开,实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教研”。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教师说:“原以为教育科研遥不可及,现在可以说是触手可摸。”

(三)教学反思―由他人评说到自我反思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反思的概念非常接近儒家的“内省”,指的是通过心灵的反观和内求,实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认识、批判和超越,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思想的转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日四问》中对反思作了最好注脚,这四问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如今教学反思已成为了全市教师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