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融资风险控制

融资风险控制

时间:2023-02-03 17:25:02

融资风险控制

第1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2篇

一、辩证高校融资行为中的风险来源

融资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1],融资即存在风险。从诸多文献视角来综述,融资风险就是指:由于所融资金未能如期偿付,或融资未能成功而造成的发展负面效应。环顾当前高校,其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的多样性,使得融资行为的风险也存在差异。

(一)融资项目论证失准,融资规模不当

在教育被视为“消费”的今天,高校适当推出一些创新发展项目,既可实现资金的回拢,又能体现其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其发展项目一旦确定就需要长期、稳定地投入。因而,高校的融资规模需要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一些高校,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已然不顾融资项目的发展空间,认为融资“越多越好”,这将极大地推高其融资的风险。同时,所融资金的规模太大,也让项目执行者对资金的运用管理不到位,监督、审查及绩效考核更无从谈起。这将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间接增加了融资项目的发展成本。

(二)融资渠道狭窄单一,信贷融资依赖大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支撑的乏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帮扶相对有限,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足[2]。同时,国家对各高校学生学费一项有着明确的限定,增幅不能超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幅度。另一方面,高校融资很难争取到资本市场及社会资本,如教育储备金、教育项目债券及项目贷款等应用的能力有限。因而,高校融资渠道就变得相当狭窄。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依赖性大大增加,这也是其最常见的融资选择。不过由于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变现少,融资渠道太过单一,这将极大增加融资限期的集中化催生的财务风险。

(三)融资结构不科学,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在融资体系中,资本结构体现着债务资本、权益资本间的权重关系。融资结构越合理,融资资本成本将越低,融资价值也将越大。如今,我国高校主要将融资目光投向银行,期望通过“负债融资”来应对“扩招”后遗症。高额的融资债务利息、复杂的协议承诺金等,使得高校融资成本提升,风险加大。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也就导致了失调的融资结构。高校在融资时的单项选择,使得融资结构长期处于“一家独大”的尴尬处境。

二、探析高校融资风险控制原则

高校财务环境的改善,源于其不断提升的融资规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投入的短板,使得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提升,给学校发展提供机遇与空间。高校必须在尊重融资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身实际,把控好自身融资风险控制的“原则”,从而为融资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依据。

(一)相宜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始终倚赖于国家财政支撑。而其对于财务的控制与管理并不在行,且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相对较低,并未对融资贷款的有偿性、融资成本的累积性有着理性认知。一些高校只考究建设项目的需求度,而忽视自身发展的相称度、偿贷能力等。这样往往造成高校发展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中。高校要想降低融资行为的失当问题,就须处处以潜在风险为融资行为第一因素,认真审核所建设项目,严控其发展规模与融资成本。同时,依据融资相宜性原则,采取适度融资的策略,以促成科学、高效的项目建设。倘若融资规模超过项目所需,或者融资成本过高,则极易推高发展代价,甚至影响到高校日常的教学教研,阻滞了高校的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无论怎样的融资行为,其出发点都是建立在高校发展理念之上。当然,融资行为的成效如何,事关高效发展的趋向与价值空间,战略意义很是重要。要做到真正为高校发展服务,就需要处处考量项目的内涵度、价值度及发展前景,就要处处论证融资、用资行为的合理性,将融资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常规性计划中。而所融资金要纳入高校预算,以较小的投入换得大的、长期的回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要秉持“科学发展观”。

(三)民主性原则

一般来说,高校建设项目确定需要融资,则面临着收益周期长、经济转化率低、成果转换速度慢等问题。因而,在建设项目的确定、决策等就显得尤为关键。高校要提升其融资行为的价值效度,就必须发挥干部智慧的引领作用、群众智慧的借鉴价值,广泛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等,对融资项目的可行性与发展性进行核查,而项目建议书、论证报告及专家指导意见等材料亦须一应备全。此种做法,可使得决策行为更加民主化、理性化,防止因领导者“专断”而造成发展受阻,甚至倒退。

(四)科学性原则

融资与投资几乎是现代高校建设的必经阶段。高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授,教育与学术优势明显。高校要紧紧把控这种优势,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融资的结构组成、融资的方式选择、融资成本及融资效度等进行理性定位,进而使得融投资行为更加科学。同时,融资行为要想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效益意识,任何项目的融资都须保证科学、合理。

(五)合法性原则

高校是教育投资的主阵地。在教育投资项目的发展中,应该始终坚持其合法性原则。高校应该坚持将建设项目经济责任制度化、常态化,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作为融资价值的重要保障。要对一些项目融资规定“必走路径”,将“检查-监督-审核”作为融资风险控制日常工作。如果确定该融资项目发展空间及回报大,高校应予大力扶持;倘若发现投资价值不大,该项目则须马上撤除。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财务风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二者兼而有之。此外,高校融资的合法性还应该体现在偿贷行为上。高校融资为发展,但肯定同时存在着附带效应。高校要注重自身社会风范,不断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制定科学的偿贷方案,做到敢于借贷、规范融资程序并按时偿贷,这也将为下一步融资行为的信用度奠定基础。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高校融资策略

高校融资,既是投资收益行为,又是风险负载行为。高校采用融资方式,充实了本校资本,提升了自身发展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融资风险。因而,对高校融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风险控制为基础性目标,就须从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上做出策略性尝试。

(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科学把脉融资建设

高校融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自身财务状况、发展需要。要从科学角度,利用决策与控制学中的“损益平衡”(Break—Even—Analysis)原理进行分析,财务管理上利用量本利分析方法(即:纯利润=销售收益-投资销售成本)进行合理论证。高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就需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准确把控中,扩大或缩小投资建设规模。依照现有的融资项目规模,高校可选择财务分析法,来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与现有财务资金的差额进行测算。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在上图第一步中,高校财务资产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依照以往二者比值估测出其函数关系。据估测项目建设规模,以及财务资产与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预估本次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的大小。第二步是估计各项费用及保留盈余。倘若项目中,各项费用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资金支出与损失情况,来测算出项目建设保留盈余(即净收益)。第三步是估计所需外部融资额度。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利用确定并利用固定公式:外部融资额度=预测项目建设总资金-学校财务资产-内部筹集资金来源-负债增长(含利息等)。也可借助其他常用测算方法,如回归技术分析、销售百分比分析等。

(二)以“分散融资”为手段,理性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属于教育单位,其融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而融资渠道太过单一,又容易加大教育融资的风险。扭转传统过分依赖政府的弊漏,创新化、多元化融资渠道,方能分散付息压力,降低教育融资风险。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融资方式是多元的、创新的,更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3]。除去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融资外,可尝试融资渠道如图2所示。1.BOT或TOT融资渠道BOT,也就是“建设-经营-移交”的建设方式。具体为高校委托有经济实力的投资方进行建设,如食堂、宿舍楼等;同时授权其在有限期限内,通过收取服务费或者其他方式,来将投资收回。一旦合同到期,投资方所建项目即可成为高校所有。TOT融资方式与BOT极为相似,可表述为“移交-经营-移交”的方法[4]。2.租赁置换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5]。高校向专业金融租赁机构寻求某资产的使用帮助,并获得租赁机构若干年期内的使用许可,只向其偿付一定租赁费。这种融资方式,可以防止高校配置设施或资产时,一次性投入巨大而造成财务紧张。3.科技成果转换收益渠道发展高科技产业对高校来说具备特殊的优势[6]。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应用单位,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先锋”作用,不断使得科技研究成果化,进而获得收益支持高校项目投资。高校要重视在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树立各学术领域的模范技术人才,在绩效上鼓励,在生活上照顾,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独立化科研公司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促进科研成果的效益转换。科研公司应放身于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中,坚持遵循市场化的经济规律,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再者,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建设契机,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将“产-学-研”作为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的重要流程与方式,广泛宣传,吸纳高校教授、科研技术人才及科研型企业等参与进来,集多方智慧与经验于一体,促进科研发展。4.助学贷款渠道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亏欠问题一直是阻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适应我国“以人为本”方略,考虑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收费制度在不断调整。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普遍欠费率达到13.2%,而在中西部,地方性大学的欠费率甚至逼近29%。国家对贫困学生给予助学帮扶,提供给这些学生学习机会,可以极大程度减轻高校经费断链问题。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即是此方面最好的例证。在户口所在地实施贷款支持,可减轻高校欠费率,同时还贷风险也不至于太高。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召开“校企联谊会”,将优秀学生作为“产品”推出去,企业“认购”并提供助学资金。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又为学生未来就业提前打开一条通道。5.民间筹资渠道民间筹资办学是教育与商业结合的又一创新模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办民助”模式。即由公立高校管理经营学生教育,而在学校项目建设上则主要由民间资本完成。这是民间筹资办学的变相形式存在。此模式主要是应用于高校所属二级学院。如二本C类校(原三类本科院校),挂靠性质的地方性职业专科学院等。这类院校通常按民办高校来收取费用,但主要管理与经营还是要与母校保持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在教科研领域,公立高校相对更加科学、规范。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吸收民间资本力量来办学,让“有经济能力者”投资,让“有管理经营能力者”经营,各取所长,各取所需,是高校融资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国家,“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规模甚至比公立高校要更大。6.校友捐助渠道高校是培养人才走向社会的重要链接点。不少高校毕业生走出去之后,经过若干年打拼小有成就后,希望能够回哺母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捐资助学”社会环境建设,通过得力宣传与精神奖励等渠道,鼓励校友、爱心人士捐助高校办学。这将极大缓解高校项目融资上的压力。早于2001年,美国大学整体受捐资金就达到123.9亿美元,在大学收入中占到6.8%。而新加坡也早在1991年,即建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在“一对一”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都会得到大量定向捐助资金,其中仅2011年,该大学即获得来自校友或民间的捐助达1.3亿新元。2014年7月,潘石屹单向哈佛大学一次性捐助就达1500万美金,10月底又签订意向,捐助耶鲁大学1000万美元。这些捐款将极大地提升捐助方曝光度,同时也为高校自身发展赢得空间。

(三)以“优化结构”为补充,降低融资项目成本

项目管理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先规划再执行[7]。高校要在分析项目筹资成本的基础上,科学论证融资渠道与规模,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于执行时最大程度降低加权资本成本。1.科学分析筹资成本,合理选择融资途径高校在不同的融资行为中,筹资途径选择的不同,其融资成本也有所不同。在财政拨款、校企合作等模式下的收入,与企业权益资本相类似,故而其融资成本并不会高于银行融资成本。如此,高校在进行融资前首先要准确定位融资成本水平,比对并做出合理化选择。2.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优化债务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来源,组成不同的负债资本结构。高校要坚决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不断优化债务资本结构,提升其价值,降低加权资本成本。高校要重视权益资本的合理配置,要不断提升资本结构中优质资金(如财政拨款、爱心捐资等无息贷款)的占额。同时,要重视债务资本结构的平衡或优化。要对有偿融资渠道做到可借、可控、可补,最大程度降低还本付息给高校发展带来的风险压力。高校可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经验,理性丰富融资渠道,建立综合化、科学化的贷款组合体系[8]。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分担;信用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将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韩国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型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超过50%,是解决从村剩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机会和舞台。

但是,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判别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形势变化,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规模限制和所有权性质的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导致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短,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产与替代风险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等,但是融资难、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多管齐下,各方参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结构理论(也称作资本结构理论)方面。David Durand提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提出的MM理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兴起,产生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戴小平、陈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程仲鸣、夏银桂认为要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信用环境保证、制度安排和中小企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出发。鲁丹、肖华荣通过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变化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即在短期内应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长期则应依靠发展中小银行市场。罗孝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融资地位显著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且未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框架:融资者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者。江红艳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相应提出融资资金需求方的风险防范、融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防范以及完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施郁梅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从基本原则、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三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谷丽通过对沪深两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并从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反馈三个角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意见。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和方法。但从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信用担保体系、信用共同体等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市场的诸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所有权性质的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难度大、融资难也成为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3.1 融资渠道单一

从资金来源来说,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见表1)。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其总融资比例的比例较高,甚至高达8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对企业内部融资,特别是小企业,产品的单一企业是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即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追求内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是被迫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融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但数额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融资渠道很多,如国家金融支持、发行股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本取消了对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由于发行门槛高、股票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已经基本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紧缩”“申贷”现象普遍存在。在目前既没有资金支持,而且市场“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民间借贷是从外部自由的金融监管,类似于资金借由地下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是严格禁止的。

3.2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其借贷成本要高得多,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银行发放给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草根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繁琐,且需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等诸多费用,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条件严苛,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等待成本。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投向另一种替代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非法”性质,风险大、成本高。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筹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规避和控制,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从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和信用共同体三个角度“三管齐下”。

4.1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时(中小型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保证人赔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缺乏担保、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为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策,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2 实施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向银行提供利息补偿,根本目的是在不增加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而向互助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双管齐下,多方参与,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构建信用共同体

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由中小企业构成,共同体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联合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提高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是由各成员分别出一部分保证金,组建成专业的担保机构,从而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减少违约风险,降低银行损失,如图2所示。

图2 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

注:①信用评级;②申请贷款;③提供担保;④发放贷款;⑤监控;⑥还款,若中小企业违约,由信用共同体代偿并向企业追索

互助联保即团体贷款,即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以团体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分散了单个企业贷款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担的内部化。

5 结 语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三位一体,建立健全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和化解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2]程仲鸣,夏银桂.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09(24).

[3]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4]罗孝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

[5]江红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成立,各省国资委基本到位,年底以前地市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陆续到位。随着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各级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三项基本权利,即选择经营者、重大决策权、资本收益权也将到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明确要求,国资委不能干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不能做“婆婆加老板”。但是“婆婆”和“老板”的界限在哪里?如何界定维护出资人权利和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界限?已经成为各级国资委面临的难题。

在当前,企业的重大决策风险突出表现为企业的投融资风险,各级国资委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管不管,如何管,已经成为当前的矛盾焦点。

二、历史与现状的矛盾

由于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决定重大投融资行为,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后执行。

一方面,国有企业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问题突出,在“海南房地产热”、“期货热”、“”股票热“中,损失惨重的多数是国有企业,充分暴露了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漏洞;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打着宏观调控、治理”重复建设“的旗子,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进行审批。

结果造成一方面国有企业上项目审批手续繁琐,一个项目一年甚至几年批不下来,耽误了不少市场机遇;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决定投融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不平等竞争,束缚了国有企业的手脚。

同时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以“五小工厂”为代表的落后生产能力长期淘汰不了。

所以,上届政府朱镕基总理多次讲,“实践证明,行政审批制管不住重复建设”。

如果说在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审批国有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还可以理解,那么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大背景之下,在各级国资委建立之后,有关政府部门继续审批国有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已经明显不合理。有关政府部门只行使审批权力,不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审批既缺乏的法律依据,又侵犯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合法权利,属于明显的“越位”。

面对政府部门的越权审批,面对不少国有企业乱投资、乱拆借、乱担保,对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现状,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的风险控制机制,已经是各级国资委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实际包含三个内容:管不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

管不管。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水平低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一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不经科学论证,盲目、随意、甚至出于自身的利益进行重大的投融资,屡屡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教训极为沉痛。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在国有企业,许多重大决策失误找不到责任人,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所以,从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看,各级国资委对国有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必须管,必须建立健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重大决策的约束机制,不管绝对不行。

如何管。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的管理既不同于政府部门的审批制,也不同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行为,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明确程序,实现谁决策、谁承担风险,必须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必须追究审批人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管到什么程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只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管理,但是什么样的行为算“重大”?必须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分类,区别对待。

三、“少数人生病,少数人吃药”与“少数人生病,多数人吃药”

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为了防范风险,避免国有资产损失,使国有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国有经济的发展。所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防止国有企业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应该是管住不规范的企业,同时要放开好企业的手脚,实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不能对所有的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实行一种标准。

从实践看,国有企业发生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的重灾区,主要是那些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从规模看,基本是中小企业,从行业看,基本是商贸企业、投资性企业。在内控制度比较完善,尤其是主营业务已经上市,法人治理结构水平较高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盲目投资、决策失误的情况不是很普遍。

例如,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00多家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管理水平差别极大。如果对所有的企业实行一种标准,一视同仁,实际是“少数人生病,多数人吃药”,只有对好企业和坏企业区别对待,分别管理,才能达到“少数人生病,少数人吃药”的效果。

四、如何避免“少数人生病,多数人吃药”,做到“少数人生病,少数人吃药”

从行政部门审批制的经验教训看,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的风险控制机制决不能再走审批制的老步子,必须有新思路。

特别要注意决策权力主体和决策责任主体的一体化,避免决策权力主体和决策责任主体的脱节,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

要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出现决策失误,要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建议结合董事会试点和完善授权经营制度,从建立对监管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评级制度入手,将国资委监管企业按照管理水平分为优、良、中、较差、差五类,分别对应A、B、C、D、E五级。

对A、B两级,在企业内控制度完善,管理水平较高,决策程序和责任主体明确的前提下,国资委将重大投融资决策权授予企业董事会。

对C级,企业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即将制定的《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对D、E两级,鉴于企业管理水平较差,内控制度不健全,原则上不允许企业进行新的投融资行为。

经过建立评级制度,对不同级次的企业分类对待,使好企业能够放开手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决策、科学决策,同时规避风险。使不规范的企业难以乱投资,避免风险。从而达到“少数人生病,少数人吃药”的效果,避免“少数人生病,多数人吃药”。

五、困难与风险

从目前看,国资委建立与完善对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的风险控制机制还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处理的不好,还会带来风险。

有没有能力。首先,国资委的人员多数来自原经贸委、企业工委、财政部、中组部,有企业经历的人员很少。第二,国资委虽然是特设机构,但是使用行政编制,“一个萝卜一个坑”,吸收外部人员进入国资委很困难。第三,目前国资委工作人员收入水平较低,企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国资委工作。

信息不对称。面对几十个行业,180多家企业,国资委的工作人员不可能比企业人员更了解具体投资行为的优势和风险所在。如果企业想上一个项目,总能找出许多理由,国资委的工作人员审核的过程,实际是“业余队员”和“专业队员”的比赛过程。结果往往是“业余队员”赛不过“专业队员”。

以上两个原因,容易造成国资委对企业的重大投融资行为的审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盲目批”现象与“盲目不批”现象的并存。

决策责任。国资委对企业的重大投融资行为的审批过程,也是决策责任沿着审批环节上到国资委的过程。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决策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脱节,一旦出现投融资决策失误,难以找到责任主体,实际是走了行政审批的老路。

重复审批。目前,在以国家发改委为代表的行政部门仍然坚持对国有企业重大投资行为审批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已不堪重负,如果国资委再加上一道“投融资审批”,会不会置国有企业于死地?

六、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风险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投资额度大幅增加,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步伐加快,但和我国GDP增长速度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相比,房地产公司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不相配合,造成房地产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为解决房地产公司的“资金瓶颈”,需要采用吸收社会资金,多途径融资的多元化投资的方式,来加快我国房地产公司投资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公司融资的风险与控制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项目融资管理

从定义上来看,融资是指从自身经营状况和资金运用状况角度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测算资金的需要量,并按照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组织的过程,其主要是保障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融资过程包括了融资渠道、方式和数量结构等问题,现代融资行为拓展了传统的融资概念,其不但包括了实体有形资本的融通,也包括了虚拟无形资本的融通。融资过程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和投资关系密切,投资行为直接决定了融资的过程,所以说,没有投资的需求也就没有融资的需求。同时,投资主体的财务状况、行业背景以及投资项目预期风险和现金流量情况都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数量、结构和方式等等。融资的过程也直接决定了投资的过程,一般来说,投资者无法筹集足够数量的资金,那么相应的投资量以及投资结构等也将发生变化。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是一个整体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投资和融资活动也可以称为投融资。

二、房地产公司融资风险管理的特点

1、以风险的识别为融资结构依据

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是根据项目的实际状况进行定位的一种结构性融资,重点是融资结构的确定。成功的房地产公司需要项目的各参与方进行合理的风险分配。但首先需要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进而确定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为项目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途径,以实现企业在风险分担情况下合理的融资结构的确定。

2、以项目当事人为风险分担主体

房地产公司管理重点还是需要人去完成,项目的风险更是需要人的参与,通过建立合同管理的形式,来对风险环节以及风险管理人进行约束,进而保证项目融资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上,需要对项目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到项目建设中各个参与人以及贷款人进行风险分担。成功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结构需要各参与方来进行风险责任的共同承担,一旦房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确立以后,需要各方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计并进行承担准备。

3、以合同作为风险处置手段

对房地产公司融资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以后,落实环节是进行风险的处置。在房地产公司融资中,对各个风险进行具体化后,需要通过合同的形式来对房地产公司风险进行量化,同时通过合同的形式来确定各个项目参与人的风险承担容量,以及以何种形式来承担项目合同、融资合同,并作为风险处理来在项目周期中进行贯穿,并确保彼此相互衔接,进而实现风险规避的目的。

三、房地产公司融资与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风险识别,对于房地产公司融资的风险识别因依据标准不同而存在着差异。首先是项目融资的利率风险,是指项目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价值降低或收益受到的损失。房地产建设项目通常是采用银团或集团贷款的融资形式,而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在此期间没有收入,项目的总利息数将有可能占整个项目融资费用的大部分,而项目的实施方一旦付息有困难,所产生的后果多半会是项目完成的延误,这将会对贷款方的资金回报产生直接的影响。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下维持产品质量下,市场上可能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完工风险,项目的融资完成和工程完工存在本质的区别,不仅仅是按照项目计划去进行项目实施完成,而是要在项目完成后达到项目预期的生产能力。因此,完工风险还包括了技术等原因而导致的项目建设期延长,以及项目未到达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等等。

2、风险评估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存在很多定性和定量的因素可以去对项目进行效果评价。而这些因素多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影响是导致项目变化的重要因素。为了进行科学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只依靠定性分析的手段,还需要通过复杂的定量方法进行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了解,进而客观分析出项目融资风险水平。由于定性评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根据房地产公司实际来加以使用。而定量分析法师利用数学模型对经济指标中的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定量评估。定量分析分为经济法和非经济法。经济法是利用现金流量模型求出项目的财务净现值(NVP),进而进行风险评估。其次,要对项目融资期间现金流量进行客观计量,进而为融资决策提供风险评估数据准备。此时主要选取了累计债务覆盖率和项目债务承受比率两个风险评价指标(财务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价与衡量。非经济法主要有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体系分为初级和多级评价体系,初级是根据各风险因素等级进行分类评价,其向量评价结果为Bk。多级评价体系是将初级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组成合成矩阵,再进行评价向量的计算,并进行逐级评价,最终形成在评价集合基础上的隶属度矩阵的模型。在进行判断时,要遵循加权平均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最终的判断。

四、房地产公司融资风险控制

融资风险的控制是在对融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事前预测,进而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来降低房地产公司风险的发生以及发生的损失概率。项目融资风险包括了可控和不可控两方面的因素。可控风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实施和协调的方式进行控制。而对于不可控因素,比如市场需求等导致等系统风险,由于难以避免,因此可以采用风险分散或者风险转移措施来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是处置风险的最重要工具,风险损失控制比其他风险控制工具更为有效。主动预防可能要比风险发生后进行风险转嫁等采取的措施更为有效和有意义。从全面角度出发,损失控制要优于转嫁风险。从风险转嫁的角度出发,风险转嫁不是风险消失,而只是将风险从一个地方转嫁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没有减少风险的整体,U型瓶效应突出。例如:对项目开展保险就是一种风险转嫁措施,是通过对项目发生损失后进行的财务补偿,对于风险控制而言,风险转嫁是一种被动的风险承担措施。而风险控制虽然不能对风险进行完全的消除,但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防范手段,其对风险防范的措施非常有效。与风险转嫁和风险控制相对应的还有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即损失融资方式,这种风险控制方式不是对风险进行转移,而是自留风险损失以及因此而发生的损失后果。风险自留和风险处置不同的是,风险自留并不能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它不是以对风险的积极主动防范为目的,而是明确知道项目风险后进行主动的风险损失承担,并接受因此而产生的不利后果,是一种主动的计划和准备活动,风险自留情况下发生的风险都是企业通过自我资金承担的。

对待不同的项目风险,在进行项目融资中,要积极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控制和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达到风险控制和规避的效果。首先,房地产企业要建立融资战略,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如创业期从担保公司获取创业启动资金,成长期可以通过银行借款来取得拓展业务发展所需资金,成熟期甚至可以引入风险基金或上市融资等等。其次,房地产企业可以开发民间融资渠道,目前国家正通过多种政策形式为民间借贷行为松绑。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对民间资本合法化的有利政策空间,改变过去房地产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融资或等待机会上市融资的狭隘融资观念,应该把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拿到地面上来。通过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壮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实力。

总之,房地产公司融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企业正确认识其风险来源,并采用有效方法加以规避,不断提高企业项目融资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雾虹,何帅领.BT项目融资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2009(6)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投资 风险分析 控制措施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的闲置资金。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升盈利水平,企业一般会选择投资一定金融理财产品,追求投资收益。但金融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必然相伴而生,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投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投资风险,加强相关风险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金融投资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市场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个金融投资市场还远没有发展成熟。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像金融工具不够先进、金融证券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都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至于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国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成熟,尚处于发展时期,不能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支撑;第二,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发展还不健全,有待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完善。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金融市场环境下,企业参与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更显的尤为重要。

二、金融投资的风险类型

在开展金融产品投资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面临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第一,操作风险。金融产品投资的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程序不完备甚至决策失误,或者在具体投资执行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失误导致的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导致投资策略出现较大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到位,财务资金控制不规范,具体的操作人员不尽责或者不具备业务操作能力等。

第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往往会受到市场上汇率或者估价变动的影响,从而使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收益出现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在一直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判断失误,就会产生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通常是难以消除的,而非系统性的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投资优化管理,进行有效的防范。

第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资于某种金融产品,而该金融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变现,从而就导致了投资者资金紧张的问题。流动性风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但一旦金融产品由于市场震荡而导致的价格急剧下降,而此时投资者又急需大量资金,流动性风险就会出现。在此情况下,投资者若以低价出售金融产品换取资金,就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投资者若继续持有金融产品,其现金流就会出现紧张甚至断裂,影响正常经营。

第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投资交易的相关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履行应尽职责、义务,而出现的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现在我国金融投资产品的门槛不断的降低,金融投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债券、货币基金等。如果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严重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或者其偿还意愿不强,无法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就产生了金融产品发行主体的违约,投资者就会出现损失。

三、金融产品存在投资风险的原因

对于企业金融投资来说,造成风险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动。

第一,金融投资要面对利率变动。金融投资是与金融产品的利率密切相关的,利率是影响金融投资收益的最关键因素,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利率的上调或者下调,出现上升或者下降。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一定要紧密的关注国家对于所要投资产品利率的变化,调整好所要投资产品与自身持有货币之间的比例,提高对产品利率变动的应对能力,避免因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金融投资要面对汇率变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活动领域的扩大,可能会出现国内相关金融产品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需求的状况。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汇率一直处于动态调整阶段,一旦开始投资国外金融资产,投资者就必然要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汇率剧烈波动时,这种风险就会更具有颠覆性影响。汇率的变化会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利率发生大幅波动,就会影响金融投资的收益,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金融投资要面对市场变动。在投资者进行金融产品的投资时,不仅要关注所要投资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更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动所产生的风险。导致大范围甚至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投资商品都收到极大影响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无法完全避免,加强经济形势的研判、提前做出决策,有助于减小减少损失。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适度规避。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谨慎选择拟投资产品,提前做好功课,并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统筹规划,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高风险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四、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金融风险是投资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影响企业投资收益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有必要制定有效措施,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第一,加强风险评估。金融产品风险评估环节是整个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全面、充分的风险评估,投资者能够有效了解并合理控制金融投资风险因素,有利于减少投资本金及收益损失的风险。同时,在持有金融产品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非一直固定不动,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风险评估必须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投资者的风险评估要随着相关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更新。企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有效的风险评估,以保证在风险来临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制定并优化风险应对方案。基于投资前期及投资过程中持续的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风险,企业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主体,确保风险来临时能够快速反应,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为提高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变动风险的应对能力,在保持现金流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资金收益水平,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现金流的统筹管理,持续关注经营性净现金流,妥善安排好未来可能的现金支出,做好现金流入、流入的匹配;另一方面要优化金融产品投资结构,根据流动性和收益水平,设置合适的资产比例、择适当的投资模式,应对投资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流动性问题。

第三,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的相关制度。为确保各项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防范操作风险,企业要建立健全投资主体的管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和内控工作机制。同时,企业还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将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使相关人员真正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维持整个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转。此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信息互动、措施联动,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的整体处理能力。

第四,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并落实上述风险应对措施,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投资管理人才。因此,企业要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每个岗位的需要,培养、选聘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员工,并执行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员工勤勉尽责。同时,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根据新形式的需要,充实完善其金融投资知识,保持并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持续减轻金融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霁.金融投资体系下的风险控制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3,26:22.

[2]徐蓓.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9:9-10.

[3]王璐.金融投资的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2015,23:195+204.

第7篇

关键词 融资租赁 风险 控制策略

一、融资租赁简介

融资租赁也称“金融租赁”,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通过融物与融资的相结合,拥有金融及贸易职能,是设备租赁常用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仅次于银行信贷。目前,理论界对融资租赁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解释,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在融资租赁交易过程中,出租者需要了解承租者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后签订合同,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内容,共同享受利益和面对风险。在租赁期间,租赁物的使用权归承租者所有,但归属权仍属于出租者。合同到期后,承租者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选择续约或解约。

二、企业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在我国,融资租赁是一种新型金融产业,很多相关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健全,需要国家参与调控和管理,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制度都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租赁的有序进行,对该行业的经营模式与税收标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当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不适合企业融资租赁发展时,融资租赁管理体系将会遭到破坏,行业秩序发生紊乱,从而引发政策方面的风险问题。

(二)金融风险

融资租赁本身具有金融属性,因此金融风险会伴随着融资租赁行业存在。对于承租者来讲,出租者提供的租赁物的质量和市场价值是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还包括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租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出租者面临的则是承租者能否按期支付租金的风险。此外,在双方交易过程中,货币支付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国际支付中,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币种等选择不当,都会导致金融风险增加。

(三)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租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考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在进行设备投资或技术改造之前,对产品的需求量、市场供应量、市场发展趋势、消费水平等进行详细掌握,了解相关行情,若对这些因素了解得不充分,调查得不细致,有可能加大市场风险。其次,在融资租赁活动中,租赁企业务必要对经济投资与金融贷款加以重视,避免不必要、不科学的投资,减少市场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是融资租赁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承租者与出租者交易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需要签订租赁合同,建立合同关系,若其中一方违背合同内容,则会给另一方带来信用风险。由于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极大,故信用问题的产生必定会对双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使企业利益遭到严重破坏,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打乱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贸易风险

融资租赁本身具有贸易职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难免会存在贸易方面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的贸易事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防范措施也逐渐完善,但从业者仍缺乏对贸易风险的认知与重视,只在乎商业利益,加之租赁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使得贸易风险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六)技术风险

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运转,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优势正是那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企业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先进,或是在操作中侵犯他人权益、违反法律,就会产生极大的技术风险,使设备因技术问题而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租赁企业必须重视技术风险,做好防范工作。

(七)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是指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即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风险,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水等。这些灾害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不能保证所有地区都能够避免,但就算这种风险无法控制,企业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把不可抗力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企业融资租赁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

目前,企业对租赁业务的风险意识十分浅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对风险的认识与重视。对此,树立风险意识是企业的首要工作。企业管理部门应把风险防范意识归属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对在职人员实行定期考察与培训,要求全体人员处理好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增强工作人员控制风险的能力。其次,企业的监督部门必须要加大对各项风险控制工作的监察力度,防止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在融资租赁过程中,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转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租赁风险防范体系,合理调配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改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各管理层的有机统一。其次,企业可以成立多个融资租赁风险控制小组,从风险预测到预测方案审核,再到风险预防工作的执行,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要求,完善风险预测和防范的工作流程,提升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

租赁企业的发展模式要与时俱进,单一的融资方式难以带动企业长久发展,故企业需要采取多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回租方式,以出租者的身份把自己的物业产权卖给其他租赁公司,在保留自身物业使用权的同时进行融资,不仅能减少对资金的占用,还能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其次,企业可以租赁其他租赁公司的闲置设备和物业,以有效地节约投资成本,确保企业经济合理地运转。

(四)注重风险化解与转移

单凭承租者与出租者是难以控制融资租赁风险的,双方必须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优势,把租赁风险转移为社会风险,依靠社会的力量承担并化解风险,如财产保险、信用保险等。对于短暂的风险来说,企业的合理控制可以化解风险,甚至有可能从社会中获益,但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风险加剧,增加基金损失,故融资租赁风险的化解与转移工作不容轻视。

(五)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如今,要想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脚步,就必须重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该行业中的作用,合理开拓融资担保业务市场。政府监督部门应严格执行融资担保的审查工作,确保担保人的融资业务合法合规。此外,承租者在租赁前要清楚了解出租者的详细情况,落实好考察工作,保证产业发展模式达到最优化。

(六)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融资租赁行业不仅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如税收政策、保险政策、信贷政策等。其次,政府也可以向租赁企业提供贷款利率保障,为企业开通更多的优惠保障途径,以有效地降低融资租赁风险,减少企业的经营压力,促进各产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其面临的政策、金融、市场、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已不容忽视。租赁企业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政府则需要规范融资管理系统,大力支持融资租赁的发展事业,最终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淮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并 购融 资财务风险

一 引言

回顾历史,从19世纪70年代起,企业并购在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五次浪潮,在这五次浪潮中,企业并购造就了无数的巨型企业。因此通过及时发现和识别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将大大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本文对企业并购过程中因为融资引起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 融资财务风险分析

并购过程中,融资是并购公司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并购过程常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只有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才能保证并购所需资金,避免并购后企业偿付困难而陷入财务危机,使并购得以成功。

(一)与内部融资相关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使用企业自己的内部留存,如企业税后利润等。这部分资金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自身积累逐步形成,同其他的融资方式比,内部融资成本最低。但是,使用内部融资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导致财务风险。首先,自有资金规模十分有限。我国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积累的自有资金有限。但是并购活动常涉及巨大的资金数额,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难以支持并购活动的进行。其次,在自身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内部融资,将占用大量的流动资产,威胁营运资本的充足性。再次,当流动资金用于并购,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流动性不足,无法偿还短期债务,引发财务危机。即使不构成财务危机,企业又将面临再融资问题,这时融资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二)与外部融资相关的财务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融资数额有限,企业并购的融资常选用外部融资方式。对外部融资相关的财务风险,主要讨论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这两类。

(1)债务性融资的财务风险与债务融资相关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会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增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如果企业现金流安排不当,或者经营管理不善,很可能会造成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利息和本金而导致破产的风险。第二,由于负债的增加,会增大企业的财务杠杆,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时,企业的每股收益将以更大的幅度变化,损害企业股东利益。第三,由于企业并购需要筹集的资金数额庞大,如果完全依靠债务融资,对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影响巨大。

(2)股权性融资的风险。最常用的股权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可以筹集大量资金,不必支付固定的股利给股东,不必偿还本金。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于:第一,可能引起企业控制权转移。一般情况下,普通股都享有投票权,发行新股带来了更多的新股东,所以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将部分转移到新股东。如果普通股发行过多,可能引起股权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企业面临被收购的风险;第二,由于普通股融资,不能像债券融资一样抵税,普通股的融资成本一般高于债券和优先股,所以过多的普通股融资可能不能达到加权平均资本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新股东与旧股东拥有同样的权利,当企业未来业绩激增时,造成新旧股东分配时的不公;第四,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很多,对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和增发等都有严:格规定,且需要相关部门审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并购时机的选择。第五,稀释每股收益。企业的每股收益减小,损害了原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原有股东的不满。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吸引力不够,可能不能募集到足够资金。这是因为优先股股东承担了一定风险,但是却只获得固定的收益。

三 融资财务风险的控制

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应该全面考虑企业本身的财务和经营等方面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企业的流动性

企业自有资金十分充足,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比较稳定,在满足自身经营和未来借款等支付需要以后,仍有大量剩余。此时,采用自有资金并购是最好选择。自有资金的资金成本低,且没有未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也不会导致控制权的稀释。这种情况下,选择自有资金进行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最小。

(二)关注企业的资本结构

随着负债的增多,企业面临更大的偿债风险。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有效避免企业未来的偿债风险。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时,一般不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并购融资。因为企业并购通常涉及大量资金,而并购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收回或者根本无法收回。如果企业大规模借债,而并购的收益不能及时获得,又需要清偿借债的利息和本金,这将使企业无法偿债,引发财务危机。另外,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会造成信用危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所以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时,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或者采用股权支付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三)分析公司股权结构

公司现有股权结构将会随着发行新股或增发而变化。股权融资时,考虑原有股东的利益和要求,以确定合理的发行数量十分重要。如果发行数量过多,一方面稀释了每股收益,造成股价大跌:另一方面可能损害原有股东利益,造成控制权的转移。尤其是在并购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比较低,而被并购方股权结构较为集中的情况下,采用定向增发和换股方式则不可行。

参考文献

[1]庞守林,邱明,林光.企业并购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2]张立英.并购融资中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12(4),45-46.

第9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 股权融资 风险控制

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风险,从企业和私募股权接触开始到后续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强调规避风险,制定控制策略,使企业面对PE风险得以充分准备、顺利进行和完美结束。

一、对不同类别的投资者进行选择时的风险及控制策略

企业必须首先明确PE的目的,是单纯地为了融资、套现部分股权、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还是为了上市。PE要实现的目标不同,拟选择引入的投资者也应该不同。如果事先不清楚私募的目的而跟风操作,会在后续的私募介入进程中迷失方向,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若私募是为了企业上市,应当避免选择那些同自己在业务上有上下游关系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很可能会成为控制企业股份的潜在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容易在上市的审核中遭遇审核风险,从而使上市遇阻,显而易见的法律风险就是无法摆脱的关联交易。假使企业想得到投资者在科技、管理或公司治理上的支持,以及获得业务的上下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最好选择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的目标是首先会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希望实现对投资企业的长期控制,与金融投资者相比较,前者尤其关注企业的控制权。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却对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没有好处。因为上市公司对股权设置中“一股独大”的情况有严格限制措施,这对希望上市企业来讲,无疑将留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与追求企业控制权的战略投资者不同,金融投资者追求资金的回报,不渴求控制企业。如果选择了金融投资者,融资企业可以在协议中设定一些控制股权设置的条款,比如股权转让的期限条款,包括对受让方的限制。也可以通过行使优先回购权,增设否决权等形式促使金融资本有序退出,同时限制战略投资者的恶意收购。

二、投融资双方利益的促进协调

融资方如果与投资方在价值、立场上不能统一,投资者将会怠于履行许诺的投资义务,最后很难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通常还会波及到管理层更迭或投资者不得不出让股权的结果。

实际上,融资者与投资方最终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那就是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企业采取控制私募股权风险的策略,也是为了防范投融资双方出现法律纠纷,为了更好地协调投融资双方的利益,促使双方目标的实现。在准备阶段就应该厘清两者的利益分配,这样在后续的合作中就可有效地防止投融资双方出现冲突,而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融资企业应对私募股权资金退出的方略

关于对投资者退出企业的风险控制,是私募股权风险控制的后续问题。

(一)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退出方式

不同的退出方式对融资企业的影响不同,如果投资资金无法实现预期的退出战略,那么整个私募股权的结局就充满了很多变数。通常私募股权投资资金会以以下三种方式实现退出:

1.IPO,即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一般而言,这是资金退出的最理想的方式。IPO可以使得企业在上市后重新从投资者手中购回股权,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在融资上,可以满足企业筹集资金的需要的同时,满足获得流动性的愿望。

2.股权转让。股权转让不仅是融资企业引入投资资金的方式,也是投资资金成为公司的股东后向其他投资者转让其股份实现资金退出的方式。股权转让的退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融资企业由其他企业收购兼并;二是融资企业由另一家投资资金收购,然后接受后续投资。

3.股份回购。股份回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股份回购协议条款,即投资者入股创业企业风险控制的手段之一,如果企业经营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投资人要求企业在一定时间按一定价格回购投资的股份。二是企业为了收回企业的控制权,也可以要求收购投资人手中的股份。

(二)融资企业如何控制资金退出的风险

首先,企业应当谨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转让的形式出让股权给企业竞争对手。重点控制手段主要在投资股权协议中对投资方的出资期限、出资方式、投资手段、退出方式、退出限制等方面进行限定。

其次,企业应当有整体融资计划,规划每一个阶段投资资金的退出和流入。对于企业而言,引进后期投资的基金作为股东,还可以利用后期投资者成熟的管理经验,获得增值服务来降低风险。

最后,企业应当预防投资者因对企业丧失投资信心而撤出投资。投资资金的提前退出,对急需资金的企业可以说是悲剧性的灾难。因此,企业应当在平时就做好和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交流工作,努力使双方的目标靠扰,让投资者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私募股权法律风险控制是一项贯穿全程并密切联系投资方和融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从引入投资资金的目标和选择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入手,并在资金进入企业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到投资退出时得到真正考验。

参考文献

[1]李小海. 企业法律风险控制[M].法律出版社,2009:105—107.

第10篇

一、对融资租赁的认识

1、融资租赁的内涵

融资租赁有多种名称,可以叫设备租赁,也可以叫现代租赁,主要指的是出租人一方以融资作为目的,对承租人一方收取租金,将租赁的物件长期租给承租人的一种转移财产的形式,双方按照法律法规签订租赁合同,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问题非常复杂,如果融资租赁企业没有做好处理工作会影响租赁业务的开展,因此应及时做好风险防御工作。

2、融资租赁的特征

总体来说,融资租赁的总体特征就是承租人负责融资租赁的物品的购买,维护费用等,出租人负责向承租人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交易来说,融资租赁具有非常特别的功能性质,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易工具。具体来说,融资租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租一方选择融资租赁的物品,出租一方负责提供资金并且把物品租给承租一方,而且在双方交易期间,这些租赁物品只能给同一个承租方使用;二是承租一方有权利检验出租方的租赁物品,但是出租一方可以不用对承租方进行物品质量与技术的担保;三是承租方在租赁合同有效期间并且保证按时缴纳租金的情况下有权利使用租赁物品,还有保护租赁物品的义务,出租方则将保留租赁物品的最后所有权;四是在租赁合同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如果双方已经签订了合同那么任何一方都没有违约的权利,如果租赁物品出现损坏或者已经无法使用的话,这样的情况可以暂停合同的进行,否则任何毁约一方都要承担严重的赔偿后果;五是租赁合同到期后,承租方可以有两种选择,即是否保留租赁物的购买和退掉租赁物的租用两种情况,这保留的价格是由承租方与出租方来商定的。

3、融资租赁的发展

世界范围的融资租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产生的,自产生以来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直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融资租赁事业才开始慢慢起步,我国的融资租赁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起了很大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租赁体系不断的完善,融资租赁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已经成为融资租赁发展大国。

二、融资租赁企业出现的风险分析

1、金融风险

融资租赁的金融风险是贯穿于整个金融交易过程中的,这是由于融资租赁具有非常鲜明的金融属性的原因。金融风险具体体现在出租方和承租方的交易活动中,出租方是整个金融交易活动的风险承担人,他承担的风险来自于承租人是否具有充沛的还租实力,如果承租方的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融资租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在融资租赁活动中,货币的支付风险也是金融风险之一,尤其是采取国际支付的货币,货币支付的时间,方式,手段等都会增加金融风险,因此在以后的融资租赁活动中应该格外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

2、市场风险

由于是在市场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管理工作的疏忽,融资租赁的发展自然少不了会出现市场风险,因此在以后的融资租赁发展中应该注意贷款,投资等方式的安全性,在把资金应用于改进设备和技术之前应该注意观察好市场情况,充分调查和了解市场的情况,例如了解市场的销路趋势,市场的占有率,市场消费情况等,如果不去充分调查了解这些情况,融资租赁就会出现严重的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

因为融资租赁是建立在出租方和承租方的合作基础之上的,涉及到双方的信用问题,必然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遵守合同规定,违反合同内容,就会出现融资租赁信用风险问题,这一风险的出现直接破坏的是融资租赁双方的直接利益,会对融资租赁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一风险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性质比较严重的风险问题。

4、人才风险

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工作能力,在企业的融资租赁制度不断完善,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的同时,企业可能会因为缺乏优秀的融资租赁人才而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和公司发展潜力的倒退,另外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善也会导致人才风险的出现,人才的缺乏导致融资租赁企业不能按时完成预期目标,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5、政策风险

融资租赁企业是在国家政府部门的宏观控制之下进行经营的,政府部门制定的企业发展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税收的变化和融资租赁企业的经营理念,如果政策制定不合理,融资租赁企业就会出现混乱局面,因此要注意防范这政策风险。

6、贸易风险

融资租赁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贸易活动,因此具有很强的贸易性,融资租赁也会出现贸易方面的风险。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贸易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贸易设备不断完善齐全,贸易市场机构功能也不断丰富,但是由于融资租赁企业人员对风险问题不够重视,太注重企业的利益获取,另外再加之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贸易风险。

7、技术风险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融资租赁企业可以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和功能齐全的设备,但是不能只看表面的光鲜亮丽,虽然比其它全行业快一步引进先进技术,但在实际的引进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够先进,不够成熟,会给融资租赁企业带来技术风险问题,会导致融资租赁企业技术设备老化甚至出现瘫痪情况,因此要注意技术风险的防范。

8、不可抵抗风险

不可抵抗风险指的是由于大自然的力量造成的人类不可违背和抵抗的风险,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引发的风险,虽然这种风险几率很小,但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不可抵抗风险的发生不是人类意愿所能控制的,应及时做好预报工作,减小融资租赁风险损失。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1、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防止风险的发生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增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文化的沉淀。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注意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应该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管理者应该积极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员工的防风险技能,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意识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严格监督执行部门的风险防御工作,降低风险的发生。

2、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融资租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全融资租赁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责任,协调好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例如,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在企业董事会的监督之下设立风险预防控制委员会,在经理部门监督之下设立风险项目审核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引导下,进行监测和预防风险的活动,做好风险报告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为风险预防提供保障。

3、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工作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决定的,为了更好地预防风险的发生和处理好已经出现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及时完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风险承受的程度,有效处理风险问题。

4、做好风险发生各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融资租赁风险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风险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这一工作主要这对还未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风险问题,在风险有出现的苗头之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了风险的发生,例如收集资料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明确利益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等,可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二是风险发生过程中的控制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针对正在出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发生范围的扩大,减少企业的损失,例如要经常走访和调查发生风险的原因,及时更新客户资料等;三是风险发生之后的补救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针对风险发生之后的情况,例如撤销合同,收回租赁物品等。

5、维护好客户关系

融资租赁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客户,因此维护好与客户的关系对降低企业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融资租赁企业应该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跟客户进行顺畅的交流,保证与客户形成一个和睦融洽的气氛,对客户负责,保证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客户来源,提高企业效益。

6、做好风险报告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融资租赁 风险控制 风险防范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高等教育过急的大众化,加上中国政府金融政策的紧缩使负债累累的高校从银行贷款举步维艰,于是融资租赁成为高校一种新的筹资渠道。

一、高校融资租赁的现状

高校融资渠道有限。中国高等学校目前的资金来源可以概括为“一主三辅”,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学生缴费、校办产业和社会集资三个方面为辅。然而,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而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部委所属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划拨,由于中国地方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经济欠发达和高校集中的省份,政府的划拨经费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高校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向商业银行贷款,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控制,这种融资方式愈发困难。此外,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都加重了高校资金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资金紧张状况,很多高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努力为学校提供更多经费来源,融资租赁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融资租赁本身具备校企双赢、见效快、融资比例高和节税等优点,融资租赁在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融资租赁在高校中的应用一般为后勤设施,如学生公寓,这也属于后勤社会化引资的一种方式,一般由投资公司开发,学校租赁,产权开始属于投资公司,而随着逐年支付租金,产权也逐步过渡到学校,并在租赁期满以象征性价格转让给校方。

融资租赁在操作方式上简单灵活。高校只需和有一定实力的租赁公司协商好租赁期限、利息、租金支付方式,以及其他的约定事项,签订租赁合同后,就可以自主选择满足融资租赁条件的仪器设备;租赁公司和供货商签订购货合同,仪器设备到货经高校和租赁公司验收通过后,租赁公司按约定方式向供货方付款;高校获得了租赁期内的仪器设备使用权并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后,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对租赁物进行处置。目前中国的很多高校大学城的建设就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模式,进行建设经营。

二、高校融资租赁的风险分析

融资租赁业务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资产流动性弱的特点,属于风险投资的范畴。融资租赁业的风险是指由于租赁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融资租赁的构成看,对高校进行融资租赁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及出卖人缺乏明确制度约束,存在信用风险

虽然高校的资信较高,但由于中国法律不完善和制度缺失,有些租赁公司在追索高校欠租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部分租赁公司因欠租严重已难以为继。高校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能按时、按量交纳租金,不能按时、按质、按量返还所租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租赁标的物。另外,融资租赁第三方――出卖人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未能按照买卖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或者所交货物存在瑕疵,或者未提供合同规定的教学、科研服务,从而影响高校按计划实施科研项目和教学进度。

2.融资租赁公司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运行风险大

由于融资租赁业中主要是直接租赁方式,该方式是租赁公司承担了全部的租赁风险,主要表现为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带来的经营性风险。如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前,没有对特定高校市场的当前与未来变化进行详细分析,贪大求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致使在预期投资回收期内不能收回投资;或因经营不善,造成租赁公司资金不足,未能按购买合同付款使承租人不能如期使用设备,按时支付租金而给出租人带来风险。此外,由于租赁公司缺乏对项目租后的有效监督,也不能及时发现高校无力偿还租金的风险。

3.融资租赁公司外部不可抗因素多,风险多样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很多外部的宏观环境都是不可抗的,如果缺乏应对的机制和制度,必然带来许多风险。一是金融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易造成出租人筹资成本增加或高校还租成本增加。二是经济环境风险。即指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等发生变化而对租赁项目本身产生不利影响使高校还租困难。此外还有自然灾害风险,由于风、水、火、地震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给租赁物的运输、安装、使用以及高校资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租赁合同的履行,给融资租赁公司带来损失。

4.租赁物物权变动频繁,产权风险大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融资租赁的基础,故而在租赁期内,融资租赁公司对向高校提供的租赁物享有不完全的所有权,主要包括最终处分权和一定条件下的复归权,而高校则享有占有、使用、管理与收益等权利。但融资租赁公司对租赁物的所有权十分孱弱,在租期内,租赁物存在着相当大的物权变动风险。

三、高校融资租赁风险控制与防范

1.高校融资租赁风险的控制

构建融资租赁公司、高校、政府“三位一体”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亟需从制度化的视角去审视和加强配套建设,提高融资租赁公司自身“成长力”,实现对高校融资租赁风险的有效防范。创新制度安排高校融资租赁目前已经从最基本的直接购买融资发展到了杠杆融资、售后租回融资租赁、抽成式融资租赁、结构式参与融资租赁、捆绑式融资租赁、委托融资租赁、转融资租赁等多种变体制度,并开发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融资租赁方法,如租金、租期设置上的创新、交易退出机制上的创新、交易形态上的创新等方面。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高校的特点,进行借鉴和创新运用。此外,融资租赁公司也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和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营造制度环境高校融资租赁业的诚信体系较复杂,任何一方不守信,都会导致租赁失效。因此,租赁业的发展对诚信体系安全要求很高,这也是中国高校融资租赁业运行的最大困难。因此,政府必须联合银行、高校、租赁企业等相关各方,建立一个通用的诚信体系,为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个人和单位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从而营造全社会讲诚信的制度环境。可以为高校建立征信档案制度。高校为解决教学和科研设备问题,取得融资租赁公司信任,把贷款、还款、应付款偿还等有关信用的业务建立档案,向融资租赁公司申请业务时,作为征信证明。此外,为化解高校融资租赁风险,还可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租赁项目各方在合作时,应根据各自的承受能力,按比例划分风险责任和义务,让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时都有制约机制的限制,其目的都是营造诚信的制度环境。

2.高校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

高校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选择融资公司。高校在运用融资租赁筹集资金时,注意选择有融资租赁经验、熟悉高等教育业务、有相当实力的租赁公司合作,使合同能按期履行,高校可正常使用所需要资产,维护教学和生活秩序。

第二 ,高校要建立较完备的融资租赁财务管理办法。高校融资租赁业务,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意财务风险的防范,租赁物的购买方式、报价条件的综合评价、租赁期的确定、利率的确定及租赁物余值的确定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在采取融资租赁形式筹资时,应加强分析和管理,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三,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由于融资租赁的边缘性特点,需要精通金融、投资、法律、财会、资金等各个领域的知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专门人才,所以应对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和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融资租赁知识、技能实务培训。可聘请校外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协助高校认真审查、签订和履行合同,维护学校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力平:高校财务融资租赁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l)

[2]郭海平 倪振文:融资租赁在高校融资中的风险分析[J].财经管理,2009(l0)

[3]田照俊:我国普通高校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l)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风险控制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市场下进行贸易往来的一种经营形式,其需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需要规避国际市场的多种风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供产品与服务,需要自身具备较好的资金支持,融资是国际贸易活动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商业银行是提供给企业贸易资金的主要途径。

1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及特点

国际贸易企业以融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是对企业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与应收款等资产进行的融资。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根据企业资金与信用,为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一种方式。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向银行融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打开国际贸易市场,促进国家贸易发展,也能够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来看,其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二是融资手段具有灵活性。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融资方式与手段都在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手段与方式也在不断完善,良好的适应了社会需求与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完善。

2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

国际贸易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合作,达到经济贸易交流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与银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迅速发展,在融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上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商业银行融资活动增多,在融资的安全性考量上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当前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交易环境不断恶劣,人民币币值不断提升,国际贸易企业在贸易活动中面临着汇率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融资需求上更高,也给商业银行形成了更高的融资压力。当前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活动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前景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资金投入较多,已经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高业务比重。从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企业的融资类型来看,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融资业务。一是出口保理业务,二是出口退税托管贷款,三是货权、动产质押授信业务,四是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企业向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正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资金供给份额,这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更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多种问题。一是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发展还不够深入,受到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多种影响,在融资活动中面临多种风险。例如受到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与政策的影响,由于当前未形成专门的体系,所以融资行为缺少有力保障。再者,经济全球化也对国际贸易形成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具有盈利性,而当前未形成专门的管理体系,融资结构单一,常引发多种融资风险。二是国际贸易市场的面向性较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市场被推出,其中的参与者多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企业,其面向性较窄,贸易融资在盈利上并不高。且国际贸易市场的融资所需要的资金较多,风险也相对增高,其不平衡发展更是给融资形成了较大压力。

3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方式,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发展,但同时企业与银行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结算环节若是出现资金问题,或商业银行在结算资金提供中出现问题,都造成企业及银行的贸易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而国内银行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这都表明了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应积极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形式与特点,更需要不断创新,借鉴成功经验,为国际贸易融资提供更加具有科学性的融资服务,推动国内银行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同步发展。

3.1创新业务发展理念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商业银行与国际贸易企业同步发展与建设,为创新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情况,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需求变动与管理理念更新情况形成全面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对自身业务发展的适应性变化。当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买方具有市场主导性,在这种市场发展特点下,可能引发供应链资金断裂造成国际贸易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所以商业银行向买方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保持供应链平衡,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转移合作风险,能够更好的保证国际贸易活动的平稳进行。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合理转变与创新业务发展理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占有率,以中小外贸企业扩展市场为理念,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金融需求,既发展商业银行业务活动,又促进中小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

3.2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

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下,新的融资形式、融资手段与融资方法都在不断创新与优化。融资品种更是不断增多,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对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战略具有支持作用,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包括供应链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根据国际贸易企业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融资品种,为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多的优势。

3.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与网络化发展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技术创新优势,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需要对贸易结算各环节形成针对性服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促使贸易结算以自动化、网络化形式完成,在结算准确性上更高,也更加具有及时性。在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提供与信息获取上更加迅速。因此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还需要积极创新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不断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创新化发展。

4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措施

4.1完善风险监控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风险的监控上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这不仅是规避银行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也能够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贸易风险。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监管需要形成对国际市场发展的动态化监管,调动国际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以国际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提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认识,提高融资资金的投放效率,从银行层面上减少资金的错误投放,提高银行经济效益,规避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形成信用评价体系,对融资风险形成较好地规避效果。信用评价体系是针对与国际贸易企业所形成的体系标准,在信用评价体系中应呈现国际贸易企业的战略部署,并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进行评价,降低银行信贷危机。这需要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银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国际贸易企业形成评估与评价,从而为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促进区域对外贸易,同时也减少融资风险,形成对融资风险的合理监控。

4.2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控制上需要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风险预防与融资管理。而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还包括国际市场相关法律、国际业务结算信息化技术等,因此在人才需求上更高,需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际贸易融资形成较好的管理模式,以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手段形成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合理管理。一方面,需要向外部引进人才,如向高校吸引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外培养,扩宽人才来源与途径,增加专业人才数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对人才的内部培养,以专家讲座、外派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在风险预防与控制上形成更高的专业意识。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入手,提高了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预判与识别能力,在风险控制与管理上能够形成较好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