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时间:2023-09-07 17:4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第1篇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网络设备得到迅速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终端为载体的数字阅读兴起,读者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数字化的特点。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作为城市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服务效能,通过更新服务理念,改变传统服务模式,与时俱进,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各个阶层读者在文化、信息等各方面的需求。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变化

1.服务内容多元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为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公共图书馆传统的以印刷型书刊借阅服务为主的服务方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图书馆为适应读者需求,更好的提升服务效能,不断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自身数字资源建设,努力为读者提供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如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数字型文献资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公共图书馆加快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改善馆藏资源结构,丰富馆藏资源范围。部分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打造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的特色专题数据库。

2.服务方式多样化

由于计算机、自助借还设备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传统的馆藏借阅服务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助化方向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馆藏资源借阅、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方式,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读者活动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常态。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不断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丰富了读者的精神生活。

3.服务范围社会化

由于受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一般仅限于图书馆周边社区的居民。服务方式也局限于到馆借阅,现场或电话咨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体不再局限于本地持证读者,而是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全社会公众。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只要公共图书馆有读者需要并能为之提供借阅的文献信息资源,都可以为读者提供相关文献资源传递与借阅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提升服务效能的途径

1.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理念,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积极性与主动性,认真研究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改善服务质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与普及,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时展,开展实体馆藏与网络虚拟服务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广泛开展各种读者活动,满足读者其他的文化、娱乐、消遣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应当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深化服务内容与手段,结合本地特色、读者需求等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从而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增强图书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文献信息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图书馆的其它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有效开展其它读者服务工作。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与读者需求合理调整优化自身藏书结构。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需求急剧增加。在购置文献信息资源时,公共图书馆应当注意合理配置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的比例关系。在注重实体图书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数字馆藏资源的购置与建设。各个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各类数据库建设,在购买商业数据库的同时,加强自身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拓展馆藏资源范围,丰富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容,从而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变步伐。

3.加强馆员培训,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馆员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图书馆提升服务工作效能的主要力量。图书馆馆员文化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能与质量。公共图书馆要提升服务效能与质量,就要培养一支具有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强,具备创新思维与组织策划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和责任意识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读者需求不断变化,同时在服务过程中新问题、新状况不断发生,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加强馆员培训,提升馆员综合素质,努力将公共图书馆馆员培养成为既具有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服务意识的综合人才。只有这样,公共图书馆在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才能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4.加大图书馆服务宣传力度

第2篇

1油气田在常规管理体系下存在的问题

长庆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田,油气藏品质差,大多数油气区远离城镇,工作区域分散,油气井分布在沟梁峁沟壑或老少边穷地区,点多、线长、面广,交通不便,社会依托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油气田开发还面临着专业面广,作业区域分散,工艺流程复杂,管理层级多,信息共享难度大等困难。而且,生产场所大多数涉及高温、高压、高硫、易燃、易爆,安全风险高。同时,油气田快速发展面临的工作量增加,人员紧张,成本控制压力大,外部环境复杂等矛盾,无一不制约油气田发展进程。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常规管理面临生产组织管理难度大、安全环保风险高、管理人员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信息分散、成本控制压力大、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2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为了有效克服上述矛盾,只有改变原有的工艺技术、设备所配套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探索新的油气田管理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工业现代化之路。长庆油田按照“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手段现代、生产设施先进、工作环境舒适、队伍素质优秀、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管理,构建了“三端五系统三辅助”的数字化管理框架。该框架涵盖三个层面内容:一是前端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重点实现对单井、管线、站(库)等基本生产单元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二是中端以公司层面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应急抢险为核心功能的生产运行指挥系统;三是后端以油气藏管理、经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决策支撑系统。

3数字化管理的优势、特点和应用的实际效果

数字化建设是油气田发展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艰巨工程,涉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劳动组织架构改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等一系列的创新,也是油气田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3.1实现了减员增效。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与劳动组织架构相结合,按生产流程设置劳动组织架构,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架构的深刻变革,压减了管理层级,优化了业务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了用工总量,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3.2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建成站点-作业区-厂部-公司四级数字化指挥流程管理平台,实现快速准确调度、指挥生产、重要环节智能预警、报警及语音提示、监控到位、信息及时、管理到位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数字的作用,“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变革了管理方式,优化了生产管理流程,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智能,更加及时,更加全面。3.3改善了工作条件。现场生产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人工巡检“、大海捞针”“、守株待兔”的被动方式,转变为智能管理、电子巡井“、精确制导”的主动方式,实现了前端现场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了井场无人值守,人员集中住宿,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实现了人性化管理。3.4实现了本质安全。实现由人的现场判断监控变为远程视频监控,数字化系统的24小时不间断电子巡查、实时监测、智能预警、语音提示,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更加及时和客观,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及时发现事故和异常状况的效率,使企业生产更加安全;同时,使员工远离了危险工作环境,减少了对危险源点的接触频次,大大降低了人身安全风险。

4数字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数字化的建设和应用是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还得在数字化制度建立、维护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下功夫,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4.1要完善机构,健全机制。建立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组织网络,统一协调数字化运行、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各项数字化管理制度,构建数字化组织和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为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4.2要加强日常维护,保障数字化高效运行。进一步梳理维护流程,及时组织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新、维护工作,形成以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岗为管理主体、数字化维护岗为技术支撑、井站巡检岗为维护主体的保障模式,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4.3要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数字化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集中脱产培训和上岗临时培训相结合,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引进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加强传帮带,促进全员数字化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4.4要加大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程度。结合自己特点和功能需求,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数字化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使数字化的各项功能更加贴近油气田生产实际,更好的为油气田生产建设服务。

作者:沈雅斐 单位:长庆油田第六采气厂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技术

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是我国独创的,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是把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采用网格划分和事件管理、城市部件等方式,通过建立城市管理的数据库实现管理对象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以及管理流程再造和体制创新,通过建立公共政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解决管理波动、职能交叉、信息滞后等在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城市管理达成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由分散向综合、由开放向闭合、由单一向互动、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品质、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些年,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数字化城市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对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生产关系。从生产的产值来看,现今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城市化,人民群众的生产关系以及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促使了城市本身的迅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容器和载体。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城市的短期战略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就像机器零部件,只有每个零部件都良好的工作才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增强本地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增强本地产品的竞争力,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发展肯定会为优化组合市场要素创造条件。

再次,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众所周知,城市化的高质量、大规模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但是城市本身已经问题重重,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如何才能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任务,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

最后,数字化城市管理有助于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密集地区,科学的城市管理有利于协调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稳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1、系统的前期投入及运行的成本过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的研发、设备的购置、人员的培训以及运行后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北京市的朝阳区、杭州市等等城区的经费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对于这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来讲,资金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来讲这种大额度的经费投入对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所以这种高成本的投入和维护,制约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

2、系统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国内很多城市仅仅把系统运用于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城市监察和市容市貌等领域,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功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关键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捕获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使相关的市政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例如交通、绿化、市政、民政、治安、人口等等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加入系统功能。只有设计适当的标准和管理流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才可以运用于所有领域。

3、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处置不及时

对于信息的收集,很多城市化管理采用的是市民热线和设置城市管理员等方式,如果人员配置不合理加上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就会造成死角和盲区,另外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的话更会出现互相推诿、处置拖沓、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根据不同城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管理方案,配备专业的、充足的、管理人员,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统一指挥,由专业的信息采集单位统一采集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全面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

4、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国很多城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类似室外大型液晶屏幕等等的先进数字化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只有在文明创建或者领导视察的时候才会象征性的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致力于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要摆脱面子工程等思维定势。

5、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绩效评价不够公开

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的绩效评价,目前很多城市的做法是以简报或政府文件的形式报送相关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审阅,只供内部交流不对外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就无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得不到群众的信息反馈政府部门就缺乏动力,也阻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到今天,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每个城市的管理模式都具备了各自的特色,但是,综合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必须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理顺关系、创新模式,才能使数字化城市管理更加完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机制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对长期的发展是难以维系的,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必须采取政府引导为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期的资金需求。具体来说可以让各类社会资本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多方资金参与、规模化经营模式、竞争有序的局面。

2、完善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与核心理念就是服务。首先,信息采集需要加强,城区内的基础数据普查要进一步的细化,及时对管理的盲点区域进行补漏,逐步实现管理系统的全覆盖。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要定期向市民展示城市管理的基本信息和城市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诉求要及时反馈,政府部门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再次,管理人员及事件的信息要及时备案,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争取把管理人员及事件的查询时间尽可能缩短,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率。

3、通过构建公共的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公共数据中心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一方面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得申请服务和查询信息,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各系统部门的工作协同,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数据中心就是把重复的数据进行重新筛选,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把政府业务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城市的管理水平。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先进的考核标准

首先,评价机制与标准要尽可能全面。实施细则与工作标准要覆盖到所有的工作中,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可遵循的工作准则和查询的依据。其次,对重点难点要全力突破。要善于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尽快给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最后,措施要落实到位。完善城市管理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实施数字化的考评系统,分类型、分区域、分等级进行考评,结合数字化管理考核机制和城市长效管理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公平合理,评价机制更科学。只有这样,数字化城市管理优势才能得以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5、规范管理制度,健全政策法规

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也需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依法办事、依法行政。首先,要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政策法规,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相关规定,并且要不断完善填补空白。其次,完善并深化“两级政府、重心向下、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以网格的形式划分城市区域,专人专管、严格考核。最后,以制度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制度,保证城市管理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虽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继续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并且尝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必将逐步完善直至成熟稳定。纵观我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研究出了相应技术成果,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能,这对规范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民主化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数字化城市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其他城市或者城区横向拓展,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纵向延伸。

数字时代赋予了城市管理的发展机遇,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上的创新,如何更好的管理城市、服务市民、服务社会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完善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应用使中国得以与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了数字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将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互联网+”的核心正是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实现产业创新与升级。公共图书馆要更好地服?丈缁岽笾冢?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采用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创新与升级,以满足当前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是公共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全媒体复合型公共图书馆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互联网+”对公共图书馆用户的影响

1.阅读方式多样化

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公众的阅读方式与习惯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电子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的欢迎,公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成为年轻一代主流的阅读方式。根据保守估计,到2018年,全球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图书。因此,以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图书馆,必须创新与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当前读者阅读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2.信息资源丰富化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源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类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人类社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公众面临与接受的信息资源内容庞大,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有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数字型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各个图书馆为适应读者日益多样的文献信息需求,不断丰富自身馆藏文献资源种类与数量,努力为读者提供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

3.服务内容多元化

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运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而是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由传统的馆藏借阅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助化方向延伸,服务内容由单一的文献资源借阅服务向展览、培训、讲座等多样化读者活动方向扩展,以满足读者其他的文化娱乐消遣需求。

四、“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1.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新兴的信息技术正不断进入到图书馆领域之中,随着公众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快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推进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变。借助各项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各个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个公共图书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各类数据库建设,拓展馆藏资源范围。部分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打造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的特色专题数据库。

2.加强图书馆用户的培训,提升读者信息获取能力

作为由财政支撑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率的高低是其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利用率越高其价值越能得到彰显,这是公共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提高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必须使公众能熟悉图书馆馆藏及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对用户开展相关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所提供各项服务的使用技能,具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分析鉴别能力,具备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搜集、筛选、分析和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3.增强服务宣传,提升自身知晓度

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外界的宣传工作,使自身的各项服务与活动能够及时为公众所知晓,提升各项服务的利用率。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自身宣传力度。通过各类途径加强自身宣传,使尽可能多的公众了解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既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又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等平台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服务,使更多读者知晓、了解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及服务,激励、吸引其走进图书馆,参与图书馆活动或借阅书刊,以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4.创建专业化队伍,夯实服务创新人才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视频监控系统 平安城市 控制设备 公共安全

近几年来,平安城市建设备受关注,各大城市开始扩大对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网络,加强了对城市重要区域的监控工作,比如说城市重点单位、居民住宅小区、城市出入口等区域,起到了震慑犯罪、协助侦查等作用。

视频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促进了平安城市建设,同时在实践运用中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亟需加强研究提升系统的效能发挥。

一、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现存应用问题

1.1前端监控设备选用问题

当前,视频监控系统选用的前端监控设备主要为球形云台摄像机,应用该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但是随着监控点位的不断扩大,人力配备严重不足,造成摄像机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1]。调查显示,城市很多区域的该类摄像机停止转动,照射范围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随着设备的长期使用,各种故障问题多发,加之该类摄像机结构是否复杂修改困难。

1.2监控点位的设置问题

调查发现监控点位的选择多以重要路口、犯罪高发区、要害单位等区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系统监控点位逐渐增多,基本满足公共安全需求。但是,在监控点位的设置上,监控点位受到角度与高度影响,实际的监控效能不高,比如说监控角度狭窄、被绿化树木遮挡等。

1.3人员配备问题

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24h值守,从而保证系统效能的有效发挥。但是当前系统人员配置不足,造成该问题的原有主要有两点:其一,系统管理与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培训时期长;其二,受到奖惩制度以及机构编制等因素影响,人员流动严重,人员配备变动大。

1.4系统技术问题

城市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料会为案件进展提供重要资料,起到辅助破案的作用,然而当前系统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料清晰度不高,人物、车辆等辨识存在难度[2]。与此同时,受到资金限制,智能化系统应用率较低,视频监控系统只能借助人工进行值守。

二、加强视频监控系统研究,提升系统应用水平

2.1前端设备的多样化升级

前端设担负着收集监控录像的重任,提升设备质量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系统应用中应对前端设备进行多样化升级,科学选择摄像机类型,并采用多样化的配置形式保证重点监控点位监控质量。比如说,在城区的重要十字路口选用高清球机,实现道路口的日常定点监控,同时增设3-4台高清摄像机,像素高达200万以上,实现全方位监控,提升监控画面质量。

2.2微调监控点位

平安城市的公共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重在监控点位的选择与设置,为此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需加强后期的排查工作,对部分设置不合理的点位进行调整。若监控点位被树木遮挡严重,应加强与绿化部门进行协商,及时对树木进行修剪;若监控视野有限或者角度偏斜,应更换监控杆并调整前端设备的安装角度。

2.3加强系统应用人才的培养

在智能化无法全面实施的当下,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主要依靠操作人员进行值守,加强系统应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培养高素质的操作管理人员,提升系统操作规划,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工作制度健全与完善,包含工作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3];其二,建立系统的操作平台,并对专职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升整体队伍的操作水平。

2.4重视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21世纪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实现平安城市的安全建设,在运用视频监控系统过程中应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挥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功能。一方面,加强对储备设备的研究与改造,提升系统的数字化储备能力;另一方面,紧跟大数据时展,对系统的网络传输能力加以提升,改进联网系统以及显示体系等,实现高速的网络传输效果。

三、结语

完善平安城市建设,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加强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并紧跟现时代下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智能化、数字化系统的运用,提升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效能,保证城市公共安全。

参 考 文 献

[1]朱凌.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升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水平[J]. 中国公共安全,2015,09:122-126.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信息流动速度不断加快,逐渐推动着社会众多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建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只有加强文化馆建设,才能更好培养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文化馆建设暴露诸多不足问题,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成为必然。

一、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建立资源库,以数字为载体存在、传播和发展。区别于数字图书馆全门类的资源搜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应侧重文艺资源,建立海量的文化资源库,分享给公众使用。资源库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立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台(包括文化资讯、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知识管理、文化论坛、搜索导航及网上办公等),公众通过网络终端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也就是使文化馆得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信息浏览方式进步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各地文化馆总是习惯于将文化原件或者复制品简单展示出来,人们在欣赏和浏览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想看的内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效果也比较一般。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数字文化馆的出现,将数字技术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人们只需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便可在网站上获得想要的资料或视频,十分便捷。

(二)产业文化馆建设的重要基础

鉴于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其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仅仅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而存在的。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馆决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观念,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向产业化发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更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馆带来了发展机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文化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让人们在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上获得在线服务。它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满足了信息社会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三、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不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馆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文化馆的建设进程。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馆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的实际需求。首先,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一是文化馆缺乏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未能对工作人员产生规范性影响;二是相关服务设备设施不够健全,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知识的获取需求;三是文化馆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针对基层群众的服务相对较少,使群众难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编织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空间,社会公众更加依赖数字媒介或网络。可见,大数据环境对传统文化馆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文化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利用大数据条件,加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以实现文化馆的创新,更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四、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

(一)依靠大数据采集方式加强数字化文化馆信息完善

如今,大数据影响了很多行业,包括新闻,营销和传媒业,受众的研究,商情分析等等。新闻编辑也被称为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也在不断改进新闻生产程序,在对新的传媒业态进行改造。不过,这些情况并不象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李彦宏认为,现在很多大数据公司实际上只有空架子,数据根本没有实现开放。他的观点是,要想真正利用和开发大数据,必须从政府的角度不断推动。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放开数据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建设数字文化馆的目标是,突破馆际的壁垒,在全城实现一馆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把服务成本降下来,建立一个终端化,多渠道的服务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大范围覆盖,使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和丰富。数字文化馆利用高科技网络模式,有效地覆盖了受众体点对点服务,也有效的覆盖了公共服务文化区域。它不仅代替了文化馆的职能,也大幅度提高了公共文化均等性的服务效率。

在网络时代,数字文化馆具有丰富多彩的服务模式,具有非常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是更加均等,便捷和广泛,也更加先进,服务模式种类繁多,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个虚拟世界是一馆制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服务成本,充分利用广大的资源,有效对受益群体进行拓展,大范围实现政府文化的惠民政策。不断努力,使每一家都有一个文化馆,市民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作为新型的文化馆服务方式,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构建起来的,相对于文化馆传统服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服务推广实施的瓶颈,文化馆亟须调整原有的用人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能再限于艺术门类,需要一些现代型的复合人才,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可采取继续再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五、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数字化文化馆具有必要性,既能增强文化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又能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树立坚持不懈的决心与信心,以全面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晓鸣.探索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4,(24).

第7篇

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1、系统的前期投入及运行的成本过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的研发、设备的购置、人员的培训以及运行后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北京市的朝阳区、杭州市等等城区的经费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对于这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来讲,资金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来讲这种大额度的经费投入对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所以这种高成本的投入和维护,制约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

2、系统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国内很多城市仅仅把系统运用于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城市监察和市容市貌等领域,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功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关键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捕获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使相关的市政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例如交通、绿化、市政、民政、治安、人口等等都应该最大限度的加入系统功能。只有设计适当的标准和管理流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才可以运用于所有领域。

3、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处置不及时

对于信息的收集,很多城市化管理采用的是市民热线和设置城市管理员等方式,如果人员配置不合理加上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就会造成死角和盲区,另外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的话更会出现互相推诿、处置拖沓、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根据不同城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管理方案,配备专业的、充足的、管理人员,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统一指挥,由专业的信息采集单位统一采集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全面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

4、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国很多城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类似室外大型液晶屏幕等等的先进数字化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只有在文明创建或者领导视察的时候才会象征性的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致力于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要摆脱面子工程等思维定势。

5、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绩效评价不够公开

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的绩效评价,目前很多城市的做法是以简报或政府文件的形式报送相关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审阅,只供内部交流不对外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不够,就无法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得不到群众的信息反馈政府部门就缺乏动力,也阻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到今天,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每个城市的管理模式都具备了各自的特色,但是,综合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必须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理顺关系、创新模式,才能使数字化城市管理更加完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机制

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对长期的发展是难以维系的,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必须采取政府引导为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期的资金需求。具体来说可以让各类社会资本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多方资金参与、规模化经营模式、竞争有序的局面。

2、完善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与核心理念就是服务。首先,信息采集需要加强,城区内的基础数据普查要进一步的细化,及时对管理的盲点区域进行补漏,逐步实现管理系统的全覆盖。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要定期向市民展示城市管理的基本信息和城市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诉求要及时反馈,政府部门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再次,管理人员及事件的信息要及时备案,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争取把管理人员及事件的查询时间尽可能缩短,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率。

3、通过构建公共的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公共数据中心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一方面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得申请服务和查询信息,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各系统部门的工作协同,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数据中心就是把重复的数据进行重新筛选,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把政府业务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城市的管理水平。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先进的考核标准

首先,评价机制与标准要尽可能全面。实施细则与工作标准要覆盖到所有的工作中,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可遵循的工作准则和查询的依据。其次,对重点难点要全力突破。要善于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尽快给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最后,措施要落实到位。完善城市管理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实施数字化的考评系统,分类型、分区域、分等级进行考评,结合数字化管理考核机制和城市长效管理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公平合理,评价机制更科学。只有这样,数字化城市管理优势才能得以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5、规范管理制度,健全政策法规

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也需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依法办事、依法行政。首先,要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政策法规,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相关规定,并且要不断完善填补空白。其次,完善并深化“两级政府、重心向下、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以网格的形式划分城市区域,专人专管、严格考核。最后,以制度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制度,保证城市管理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8篇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文物超过2000万件,每年举办展览近万次。但是,从我国众多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一数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有效缓解参展压力,使大众享受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网上展厅、文物信息查询、网上商店、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查阅相关文物信息,了解展览动态;还可以连接内部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借助多媒体电子阅览终端,实现人机交互;同时还可以进行藏品信息管理,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一)立足于实际发展

将数字化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与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过,数字化建设阶段构建资源中心应结合博物馆实际经营与特点展开。由于各区域博物馆各有特色,在藏品内容上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馆藏数据库建设上也要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建设中要有目标、有特点地建立资源中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最为关键的是构建文件目录,这也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确定数字化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需要确定数字化内容,进而有目标、有目的地开展。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文物数字信息采集,应对文物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特征进行类别划分,便于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编码、录入,进而在系统中将不同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展现出来。信息搜集包括平面文物图像搜集和实体文物信息搜集。第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使用。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录入数字化系统中。同时,展开信息管理进而达到资源分享。这样一来,便能把信息应用于文物保护、文化沟通方面。

(三)建立系统的考古信息数据库

博物馆数字建设应做好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与整合。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文物特征及其考古过程,这不仅对信息保存具有重要影响,还可优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文物搜集与考古时,若数字化资料与工具不完善,会直接影响文物建设与保护,降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因此,数字化建设中应制定可行性方法,做好考古资料保存工作,建立管理系统。

(四)关联文物展示网站

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时,应将博物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为人们提供多个欣赏渠道。还需要注意文物展示平台的设计,进而凸显博物馆数字建设的深厚底蕴。第一,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特色场馆,通过影音、图像、声音等功能融合,让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文物内涵与信息。第二,构建馆内文物信息搜集网站。网站建设要综合档案馆特色与特征,将馆内文物实时传输至网络中。这样一来,便于征集公众意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认知。

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文物管理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建设,博物馆文物管理也有了明显变化,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管理形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效果。如此,可以避免文物受损,便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促进文物信息资源分享和沟通,为文物深入研究提供条件。

(一)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得文物管理实现数字化形式,为馆藏文物的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如将影音、图像、资料存档与备份,能够确保文字资料档案的完整性、精准性。同时,应用数字化系统也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如能够展开资料搜集、复制、修改、推送等。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成为当代社会建设和工作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与工作质量,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二)提升文物管理效率

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文物管理效率的提升,能够对文物输出与输入全过程管理。比如:审核文物出口指令、出库时间、原因记录,掌握文物数量、文物信息等资料。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文物完整性,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数据标准化建设,注重藏品类别清晰性建设。针对藏品资源中心建设,在满足我国相关文物法律标准的条件下,应进行类别划分,凸显其合理性、清晰性的特点。藏品若无标准划分与规律,容易导致数据库资源混乱,制约学术研究,不利于文物管理系统的应用。因此,分类清晰化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够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借助科学技术,确保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文物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如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文物信息搜集和整理,便于文字信息补充和整改,确保文物研究更加全面、系统。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社会在不断进步,一切事物都有了根本性突破与创新,一些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在社会发展中受损或遗失。而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问题,确保文物保存完整与文化传承。基于这一点分析,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博物馆也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形态,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有助于数据的搜集管理及文物古籍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过,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信息标准化。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所以,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注重数据信息的标准化。馆藏文物中开展数字信息搜集、构建信息化的数字管理系统,应确保文物的编目和收录准确。信息标准化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馆藏资源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我国文物种类繁多,一些文物外表看似相近但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在文物资料输入时应有具体的名称、时间、起源,确保详细、准确地录入与整理,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标准化。第二,类别清晰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也要重视藏品类别的清晰化建设,藏品数据库应立足于国家文物管理要求,类别划分应简单、清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利于博物馆文物管理系统建设。

四、结语

第9篇

关 键 词: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问题研究

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已明文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源电子化和数字化,特别是中国科教网(CERNET)和校园网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得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种类多样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文献利用共享化等诸多特点,真正成为重要的信息枢纽,即信息的集散地、知识的加工地。这样,高校图书馆就能更好地履行情报(信息)职能,教育职能。

一、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技术融合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m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即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所谓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图书馆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新兴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并不高。目前,各类高校图书馆尚局限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训,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是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化图书馆要立足于做好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资料、学术期刊等作数字化的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将其服务融入信息网络的大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下载”网络信息以弥补图书馆馆藏的不足。

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是组织模式创新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

1.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2.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做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责任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开支,提升管理效能。按责任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业型馆员的部门“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化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五、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完善硬件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有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IOOO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 M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资料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和人员培训。

3.书库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库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库,光盘入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人书库的方法,且在书库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书库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六、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周 英:《现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途径》。

第10篇

铁矿石产能降低、产量任务进一步增加、原燃料价格上涨……不过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并没有妨碍鞍钢矿业的梦想——进入中国企业100强。最近,该公司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铁矿石年产量达到10700万吨,铁精矿年产量达到2900万吨,相关产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30%。

面对不利开局,鞍钢矿业的底气究竟在哪里?

信息化,从数字矿山向智慧矿山的转变。其实,鞍钢矿业的信息化底子向来厚实。自2008年以来,公司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数字化矿山”信息化的五层架构,实现了“数字化矿山”蓝图的初级目标。鞍钢矿业累计投资1.8亿元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建成了46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房、万兆主干环网、GPS车辆调度系统、牙轮钻精确定位系统、GIS三维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决策分析系统等配套建设。“随着更多项目的逐渐实施,我们发现单一的企业资源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急需一种新的思路”,鞍钢矿业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欢回忆道。

2013年,鞍钢提出要提升非钢板块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效能力,并明确要求鞍钢矿业公司加快发展、率先发展、领先发展,做强做大资源板块,打造鞍钢非钢产业的第一支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为此,鞍钢矿业公司把实现矿山效益最大化、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作为2013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产量规模、创效能力、管控能力和综合实力四个层面着手,制定了构建产业发展格局、优化生产经营运行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降本增效等八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措施。建设全面领先的矿业管理平台,打造“智慧矿山”,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以打造铁矿技术领军型企业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影响提升规模、降低成本的瓶颈问题,实现技术水平领跑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实施转变的过程中,鞍钢矿业公司树立“创新才有竞争力”的理念,把创新管理作为突破口,去年,该公司结合国内外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内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确立了以打造智慧矿山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建设了基于云计算的“知觉云”系统。

8月,鞍钢矿业公司研发的“矿山企业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辽宁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使用和推广价值。这标志着鞍钢矿业公司智慧矿山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该系统在矿山行业首次应用了XEN技术,实现了云主机、云存储、云服务、云终端应用,为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企业业务转型和创新及高效运营的助推器,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转变,为实现智慧人本管理、智慧决策支持、智慧业务协同的智慧矿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觉云’大大降低了‘云计算’在企业落地的高门槛。集中、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不但消除了分散各处的数据机房的管理弊端,大幅度减少了IT投入与运行、维护的成本,更降低了整体的技术复杂性,为‘两化’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王欢表示,该系统运行以来,服务器资源利用率由10%提高到80%,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2.6亿元,具有很强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这意味着,鞍钢矿业着手于从“数字矿山”向“智慧矿山”过渡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第11篇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08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乡办、部门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乡办(含区相关部委办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17个乡办也分别建立了本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区直20个相关专业部门明确了职能科室和专(兼)职人员。乡和街道办事处、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都明确了专人,设置了城市管理指挥系统的受理终端,确保区、乡两级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组织机构的及时到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二、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

——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我区先后投入一仟余万元,建设了有500余个摄像头的全区公安监控系统,目前仅用于110社会治安管理,为使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按照省委书记*同志对110非警务事件分流的要求,我们将110监控系统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了资源,做到城市建设一举多用、资源共享,减少了投入,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

——保障投入,加速推进。实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资金投入比较大。对此区领导认识统一、态度积极。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项目建设资金676.8万元。由于投入保障到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推进。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城市管理新模式等有关标准及规范,结合我区是市辖区的实际,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作为城管事件、部件采集的定位技术。共覆盖我区89.86平方公里,15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140个社区,2.7万个部件,29个模块。城市部件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5大类87种;城市事件分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6种。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现能力大大增强。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巡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群众通过“5712319”城管热线,让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暴露出来。过去市民群众每天每天投诉问题不到1件;运行4个多月来,监督信息员平均每天发现城管问题10余件;“5712319”数字化城管热线开通以来,共接听社会公众电话231个,使数字化城管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5%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8%以上。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平台建设的创新。只建设一个区级监督平台,整合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乡、街道办事处不建监督中心、不设管理人员,不设数据员,节约建设经费150万元和年运行费用近200万元。

——组织架构的创新。我区的数字化城管实行监管分离、各负其责的创新管理体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区、乡(街道)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平台,以区、乡(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部门为依托,组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及各自闭合又互联互通的指挥和监督系统。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负责受理乡办、监督员、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受理*区管辖范围内有关城市管理事项,对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将乡、街道、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办理工作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协调市、区之间和区级部门之间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乡(街道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在增加发现能力的同时,下派60名综合执法队员到一线,大力加强乡、街道办事处处置力量建设。目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各职能部门均配备了不同数量的处置力量,数字化城管的处置工作已逐步形成专业队伍、执法队伍和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社会力量各负其职、相辅相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服务热线的创新。我区在现有“区长信箱”、公安“110”、城管“110”等服务热线和*区政府网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建设部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的要求,又将“57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平台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实现了区、乡(街道办事处)、单位(部门)无缝联接,统一互动。经过历时150天的稳定运行,较好地验证了该服务热线是数字城管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各单位(部门)的服务职能。

第12篇

【摘要】目前,档案管理最大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管理,这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入手,阐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提出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利用;组织保障

我国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档案随之发生变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逐渐凸显出准确度差、投入高、劳动量大、效率低等缺点,跟城市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此时,数字化管理为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一、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

(一)馆藏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和利用,协调处理传统纸质介质的档案资料,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从而使所有馆藏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都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具备明显的实效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最核心的基本点。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一切传统档案馆的效能,还新增了档案编码目录、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档案资料安全存储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工作、辅助档案信息立卷、档案馆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自动化标引、安全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辅助档案馆库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基本点。

(三)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当下,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依然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空间当中。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直接将资料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我国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散制、集中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一样。城市建设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具体是指档案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资料,而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馆内的所有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另一方面,统一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较分散管理模式而言,城市建设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对档案管理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在对新型档案或跨类别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交叉、空白,能促进统一档案发展规划的形成,同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利用和安全也更有利。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馆内所有的档案类别,还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其他专业部门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组织和实施,且能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以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档案服务工作。

(二)档案馆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支持。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不管是部门协调、人员组织,还是业务推广、资金保障等,我们要想做好档案工作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档案馆领导应积极将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上工作日程,如针对档案工作时间节点紧张、录入目录的工作量巨大等问题,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短期外协工,专门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加工、录入目录、整理资料等工作,确保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按期顺利实现。

(三)建立健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网络。城市建设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服务。在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时代里,档案的形态及管理方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档案服务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档案馆有必要成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做到层层分工落实,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早日实现,为服务奠定基础。如城市建设档案馆积极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由各部门主管共同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总体协调、安排及监督等工作;由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每一个部门的档案兼职人员共同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将各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