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23:0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民币升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3年人民币升值步调再次加快,造成人民币升值原因主要有哪些,未来人民币走势如何?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新高
2013年人民币汇率再度走出单边升值行情。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2013年12月31日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 .0969,历史上首度突破6 .10大关。至此,2013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达3 .065%,大大超过2012年1.03%的全年升幅。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8.2765,到2013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6.0969,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6%。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历年变动(表1):
数据来源:和讯网
2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2.1 人民币对外价值长期被低估,升值只是价值校正
从汇率理论和国际经验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国家货币对外升值是根本趋势。根据购买力平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等汇率理论分析,在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都相对较高的因素,该国货币对外购买力也应该提高,即汇率应该对外升值。从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多数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会伴随着本国货币的汇率升值。日本20世纪50~80年代经济腾飞,日元币值70年代到90年代初累计升值约260%。德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迅速增长,60~70年代德国马克持续升值,累计升值约142%。伴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2003年到2007年11月,卢布累计升值达到30%。这些国家的货币升值速度都高于我国。
而我国自197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4年,此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长期贬值,贬值达80%左右,年均贬值11.7%;第二阶段是1994-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第三阶段是2005年7月汇制改革至2013年底,此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小幅升值,累计升值36%,年均升值3.7%。
从历史走势中可以看出,在2005年人民币汇改之前的长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期人民币汇率却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对外价值低估。过去长期人民币贬值,是通过外汇管制实现的,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有关,即通过人民币汇率低估,推动出口并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逐步向均衡回归,这是对以往人民币对外价值长期低估的市场校正。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目前人民币升值尚未达到计算的均衡水平。2012年世界银行计算的我国购买力平价约为1美元兑4.23元人民币。从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在。
2.2 国际收支顺差等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
国际收支情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收支顺差表明本币供不应求,导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逆差则相反。2005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维持长期顺差。
经常项目方面,200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由2001年的830亿美元升至创纪录的2680亿美元后开始回落,2009年为2260亿美元,2011年回落到1551亿美元。截止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顺差是1528亿美元,较2012年收窄了5%。从历年贸易顺差变动中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国际收支外部失衡有所缓解,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但即使如此,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然较大,导致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人民币供不应求,这也是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项目方面,近年来,美欧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投资环境稳定,投资回报率较高,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优势,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的传统外汇管理和吸引投资的思路重入轻出,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较少。与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比较,资本流出较少,导致外汇供大于求,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3 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导致热钱流入,推动人民币再创新高
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新高,几次增长高峰与短期资本流入密切相关。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增发货币,美元疲软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随着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收紧流向货币市场的资金,2013年11月底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近9年来高点。由于工业化国家利率很低,中国与其他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利率差日益扩大。利差的扩大导致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中国。虽然外汇主管部门大力打击美元非法交易,加强对境外投机资金的监管,目前仍有大量资金通过抬高出口价格等方式将非法资金带入国内市场。
4 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化加大了升值空间
2013年汇率涨势较快,显示中央银行指导大行干预也在减少。央行的不干预,一方面是改革的决心,更多的则是无奈地顺应市场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及副行长易纲相继在不同场合表态,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可以双向浮动,形成一个充分弹性的、双向浮动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
综合上述原因影响,预计人民币在未来一年中仍有升值空间,“破6”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由于跨境资金流动以及美联储的QE退出政策的影响,未来一年人民币汇率也有可能出现双向波动行情。
【参考文献】
[1]《人民币外升内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盛松成《金融时报》
银行的工作人员看过了相关的证明之后,就以11:1的汇率为雯雯换了2000欧元,共用了人民币22000元。带着这些钱,雯雯和妈妈来到了欧洲。正当她们在伦敦街头玩得开心的时候,雯雯一眼看见了同班的小博正和爸爸在拍照。啊!原来小博和他爸爸也来欧洲了,真是太巧了。两个好朋友见面分外高兴,有说有笑,甭提多高兴了。
雯雯好像想起了什么,问小博:“你们兑换欧元了吗?”小博说:“不兑换怎么在欧洲旅行和消费呢!我爸爸换了2000欧元,用了20000元人民币呢!”“咦?怎么我们换2000欧元,就用了22000元,你们才用了20000元呢?”雯雯很纳闷。
小博的爸爸走过来,笑着说:“我们比你们晚来了一周,正赶上这一周人民币升值,所以对欧元的汇率也就发生了变化。一周前,你们兑换的时候汇率是不是11:1呀?”
“对呀。”
“可是,我们在兑换的时候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汇率就变成10:1了,所以同样换2000欧元,我们就比你们省了2000元人民币。”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那么,什么是人民币升值呢?”雯雯的好奇心又来了。
[魔法小词典]:人民币升值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换句话说就是你以前用一欧元能换11元人民币。现在只能换10元人民币。
“哎,我怎么没赶上人民币升值呢?同样是兑换2000欧元,我多花了2000元人民币呢。”雯雯有点郁闷。
“这就怪你自己了,人民币升值之前各个新闻媒体都会报道的,只是你没有留心注意。另外,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博的爸爸说。
“哦?”雯雯又来了精神,“那你是说,人民币还会再升值?下次我要出国旅游一定先看看汇率,再出来。”雯雯高兴地说。
“小机灵鬼儿,你还真聪明。人民币升值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据金融理财专家分析,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平稳我们国内的物价,方便百姓生活。人们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会更便宜。当然啦,我们出国来旅游,购物就更为低廉了。另外,人民币升值后,留学生们在留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可以大大节省。比如目前在美国一年留学的花费是4万美元,按照原来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8.27来算,需要33万多人民币,但按照刚刚公布的7.79的汇率来算,只需要31万多元,一年可以省下2万元人民币。”小博的爸爸说得头头是道。
“哦,我明白了,原来外汇还有这么多的知识呢!可是,叔叔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雯雯歪着小脑袋问。
这时,雯雯的妈妈走过来说:“傻孩子,小博的爸爸就是一位理财师呀!”
原来是这样呀,大家都笑了。
[魔法级别]:中级
首先,美元贬值,不仅能减轻其外债负担,转嫁美国潜在的经济危机,而且还能刺激美国产品的出口。其次,中国实行“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美国达不到美元贬值全面发挥的效果,仅仅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急剧增强,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因此美国一直极力施压人民币升值。再者,美元贬值试图通过干扰中国的货币金融环境,引起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进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美国希望通过上世纪80年代打垮日本经济类似的手法大打压中国的经济。
美国QE2的货币宽松政策,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联邦基准利率也持续降低,从而致使人民币升值。虽然中国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人民币币值不受打击,但增发人民币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使人民币在国内急速贬值,又削弱了货币政策维持币值稳定的效果。
从实体经济看,汇率升值通常会抑制中国出口数量的增长并减少中国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从而削弱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引起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减少,进而破坏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平衡。我国大多中小出口企业的利润率都较低,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无疑使这一利润变得更低。而出口占中国经济增长很大比重,出口能力下降,这个时候,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实体经济,而这无疑会造成产价格暴涨,从而产生经济泡沫。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国内的大量财富转移至外国政府和外国投机家手中。中国资本市场虽未完全开放,但美国和欧洲同盟利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总能将许多国际上的"热钱"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注入到中国的银行体系。然而,中国央行不可能因此抛售人民币购买美元,否则人民币汇率就会下跌。央行有义务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所以他们必须购买人民币抛售美元。而这个时候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将贬值,使中国对外国的债权价值降低,从而带来了巨额损失。
人民币升值,会逐步导致中国政府无法自主运用货币政策调控中国经济。人民币升值幅度一增大,中国居民就会兑换美元,购买美国资产的热情也变得高涨,从而美元的需求将会增加,这会使得人民币汇率趋势迅速降低,最终汇率发生大幅波动。
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经济产生泡沫,从而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也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给中国政府带来的最大危害。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在美联储不断通过降息措施和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缓解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进而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将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减到最小,打破美国扰乱中国经济发展的念头和目的。
第一,努力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知道,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中国希望主要靠消费来拉动,其次是投资和出口。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主要靠投资拉动,其次才是消费和出口。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这4万亿主要是用在民生方面的10大刺激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一经济政策着力点立足于民生,其发力点还是来自民生,民生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然而,中国的4万亿投资,让投资过热,也加重了人民的税负。从中国的物价一直比美国的高,而收入水平却不及美国这一现象即可简单但又清晰地反映出这个问题。
而我国的内需为何一直不足,比较明显的原因也是可以简单分析得出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贫富的差距拉大。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需要改革,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稳定国外需求,同时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
第二,大力培养和完善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促使储蓄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从而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三,人民币需要通过适度的升值来达到平衡政治、经济以及短期、长期等各方面的矛盾。以此同时,我们还要避免国外的闲钱流入,以免我们失去对升值的控制权。为了避免出现连锁效应,中国应该从政策层面甚至是制度层面去缓解资产价格的泡沫。
第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长时期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处于产业的较低端,大部分产品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而且把污染和劳资问题都留在了国内。我国需调整行业产业结构,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利与弊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受到严重打击。而中国经济则凭借着政府的积极应对及相对独特的经济体系,依旧保持着坚挺。为了缓解其面临的经济压力,以美日为首的部分国家以中国出口商凭借“不公平低价”抢夺世界市场为借口,再次逼迫人民币升值,而这一幕早在2004年的G7会议上就已经上演过了。从那时至今国际上此类论调一直不断,经过此次金融危机,让那些早就渴望实现想法的国家更加急不可耐。美国参议员舒默等人近期屡屡向人民币“发炮”,声称要采取行动,在参议院推动由其提出的《2010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草案》。如果该议案被国会通过,美国商务部就可以获得授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以此来抵消所谓人民币“被低估”造成的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国务院总理2010年10月出访欧盟时说:“过快的货币升值会造成中国出口企业大量破产,造成中国社会的动荡”。同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举行的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年会上,拒绝了美国和欧洲对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他表示,中国的货币改革将以渐进的方式进行,中国将会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推动货币政策改革。从上述国际社会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到中国政府的应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因为中国已经能影响到世界经济,也已经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时的我们,面对存在机遇但更充满危机的现实,需要足够的机智与毅力来度过难关。
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当务之急不应该讨论“该不该升”的问题,而是应该弄清楚“怎么升”的问题。找到人民币升值之利弊,趋利避害,顺利地度过这次危机,才能使中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人民币适度升值之利
如果按照某些国家的主张,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则注定会给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带来莫大的消极影响。但客观的看待人民币升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适度地允许人民币升值,却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可持续带来诸多的积极影响。
1.1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
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就是老百姓手里的“钱值钱了”,但这只代表着普通消费者对外消费更有力。从美元兑换人民币比例1:8.27至现在的1:6.51看起来仅仅是比较小的变化,但它对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1.2稳定了国内物价
在人民币升值的刺激下,更多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会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中国市场的商品种类,从而均衡市场商品比重。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减少了外国商品的成本,所以调整价格会成为大势所趋。同样在进口商品降价的刺激之下,会迫使中国产品也进行价格调整,从而带动物价总水平下降,达到通货紧缩的目的。在国内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这无疑是稳定市场的巨大助力。
1.3有利于我国进口贸易
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大量的工业资源需要依赖进口。近几年来国际能源矿产市场的价格涨幅巨大。08年宝钢进口矿石价格的大涨,只是一个开始。从08年至今,国际矿石交易价格节节攀升,而像宝钢这样的中国龙头企业也不得不妥协。更多企业面对这一严酷现实,不得不依靠提价来抵御风险,导致中国基础工业品价格迅速飙升,带动国内市场价格,使中国社会通胀形势更加严峻。而人民币的升值会增强此类企业的能源购买能力,缓解进口型企业压力,也有利于我国战略性资源的储备。以石油为例:中国在2010年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7.5%,购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393亿吨,日均进口量达到了479万桶。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而未来,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过量开采,原油价格的上涨已成为必然。此时人民币适当的升值,可以部分缓解能源产品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
1.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国际打工仔”的角色。在广州,当地贴牌企业生产一个芭比娃娃,获得的加工费是0.35美元,但同样的产品在美国的市场零售价则为9.9美元。最多的投入却换来了最少的产出。这些数据只是一个代表,事实上无数的中国出口加工型企业正面临这一窘境。人民币升值后必然会导致这类企业成本加大,利润减少。本来依靠廉价劳动力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板们,失去了这种竞争手段,必然只能选择利用科技研发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谋求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在生存的压力、大环境刺激以及国家的扶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周期必然会大大缩短。
1.5缓解政治及外贸压力
在美国的怂恿和诱导下,许多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已经走上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道路,中国政府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也与日俱增。同样为了迎合这种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论调,许多国家开始广设金融壁垒,频繁进进行反倾销,致使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各种各样的经济摩擦逐渐成为常态,这些都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打击。当然,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是充满着恶意,不少国家在金融危机大潮中正举步维艰地前行着,他们确实需要帮助、需要支持,面对各国的压力,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说“不,”适度地调整汇率并不代表一种懦弱与妥协,保持底线的让步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出具有责任感的大国风范。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通过人民币适度升值,缓解政治及外贸压力,同时,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为以后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博弈打下基础。
当然,人民币升值虽然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相应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2.人民币升值之弊
2.1影响外资投入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大量引进外资促成的。2010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59家,同比增长1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达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201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有可能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看来,这“是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中国引进外资的幅度可以看出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旦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于投资商所能承受的极限,便会迫使很多外资转向劳动力更廉价的东南亚等国。这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2.2影响国内企业的发展
中国拥有着全世界最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拥有着海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许多年的努力,“MADE IN CHINA”,已经风行全球。这个标志代表着廉价,优质的工业品。凭借着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中国企业的出口值逐年攀升。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公布,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出口同比增长10.3%。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7%,远超其他传统的出口大国,与我国相比,美国这一数据只有8.4%,日本只有16.3%。如此大的比例,可见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大,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出口产品的价格必然会相应大幅提高。失去了价格优势的MADE IN CHINA,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会大幅下滑,同样利润也将大量缩水,没有订单,利润又微薄,中小型出口企业大量破产倒闭也就成为常态了。
2.3影响金融稳定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国际市场疲软,致使大量资本闲置,这些不定资本加上某些灰色资本,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转化成为唯利是图不顾后果的热钱。人民币升值会诱使巨额国际热钱到中国进行短期炒作。09年中国反映短期资金流动的重要指标――短期外债增长偏快,同比增长达到了57%,明显超过了25%的国际警戒线,有理由相信其中有热钱的作用。高度流动性、套利性、投机性是热钱的本质特征,他们往往完全不顾后果的疯狂追逐投机利益,而一旦利益达到,热钱则不管不顾地迅速撤出,短期内会使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
2.4影响社会就业形势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559万人,比07增加64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了600万人。同时,2008年是中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一年,此前已有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而09年10年,大学生待就业人群已双双突破了700万。就业压力空前巨大,而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受到影响,因为中国企业遭遇危机,裁员就是摆在每一个公司面前的最直接对策。大量的人失业,更多的人待就业,这对维持社会稳定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将成为政府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难题。
3.中国的应对之策
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同样机遇与危机并存。为了稳定国内经济,促进长久繁荣,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念,积极寻找应对策略。为兴利除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在出口经济受制,对外贸易疲软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就成为了企业的救命稻草。不仅仅可以挽救企业,而且对国家长期的发展有巨大的好处。内需分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在中国当前形势下,显然消费成为了最大的弱项。只有让广大的消费者有足够的现金支配,让他们成为市场上最积极的消费大军,才能让市场活跃起来,使经济增长后劲十足。
3.1.1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
安居才能乐业,才能谈及主动消费。如果人人自危,把手里的钱都攒起来,来换取住房,那么其他产业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当前的现实是许多人买不起房或者贷款买房,成为了“房奴”,用拮据的生活来换取自己的房子,这就谈不上其他消费了。所以,促进内需就要首先保障住房,让人们有房住有希望,消费市场才能活跃。
3.1.2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的百姓消费,一直存在着有钱不敢花的局面。供养学生花费高昂,医疗体系不健全,一场大病也许会让一个富足的家庭破产,老年生活更是需要钱来保障。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压在消费者头顶的五指山。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尽快。尽快卸下消费者的压力,才能使扩大内需的步伐更快更好。
3.1.3加快促进就业的步伐
促进就业就是促进消费,提高了人民的富裕程度,无形中也增加了内需增长的动力。首先要努力推动再就业培训,许多失业人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而企业也面临着技工荒,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就能取得双赢的局面。其次,应当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非公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0%,他们的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总产值的70%。大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有限,但是小企业、小商户中的工作岗位需求量是巨大的。国家应当给予它们更加宽松的条件,让他们加快发展,以促进就业,从而为扩大内需增加动力。
3.2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3.2.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产业竞争力
企业要把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作为应对汇率变动的根本途径。我国中小型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利润率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这种利润便被升值吞噬了。因此为了提高利润率,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小型企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调整产业结构。
3.2.2采取多种方法压缩节约生产成本
面对人民币升值,企业也应当从内部着手,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地压缩节约生产成本。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从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上寻求改变,建立规范化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尽可能的提高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要竭力减少经营成本,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把利润留在企业。
3.2.3加大海外转移进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企业应当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利用欠发达地区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转移生产成本。此外积极拓宽出口渠道,把商品销售到更多更广的区域里。这样多元化的操作,将有效的规避风险,过于依赖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导致企业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这在当今动荡不安的国际政治和金融形势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适当地扩大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积极拓宽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各种金融风险。
3.2.4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
例如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再如,当预期外汇下跌时,企业可以要求对方提前汇款,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民币收入。而对外使用外币付款时,则应尽量拖延付款时间,以减少企业为购买外币所花费的人民币支出。
3.3加快汇率制度的改革
当前不宜单纯依照美元来衡量人民币汇率,因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主要经贸伙伴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同时资本往来也呈现多样化和多区域特征。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如果盯住单一货币汇率变化,将不能适应贸易投资货币多元化的需要,也不能反映汇率的实际水平。
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及其变化更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因此,人民币汇率需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有利于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汇价水平。要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开放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状态。现阶段国家已经采取了这种制度,但在具体施行上仍然显得畏首畏尾,应当在把握根本利益不动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汇率的干涉,放宽管制,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管理为辅的制度,更有效地和世界金融市场接轨,利用市场的力量抵御危机。
3.4加大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时刻不能放松,建议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控,禁止投机短期炒作等不负责任的经济行为。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并制定相关法律,从制度上杜绝此种行为的发生。加大对民生经济的关注,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保障社会稳定。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避免美国次贷危机重演。
3.5合理使用外汇
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加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磋商,促使他们把一些平时不敢卖,不想卖,可卖可不卖的技术拿出来,以换取中国的经济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把外汇储备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结合起来,真正地让外汇活起来,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储备转化为投资,获取利益。
对于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积极地寻找应对之策,把有利的一面作为中国发展的契机,同时转化或削弱不利的一面,更积极的应对并充分的重视这个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地度过这次危机,使国家保持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吴庆才.美国二十余商会致信参议院反对立法压人民币升值[J].中新社,2010,7:2-4.
[2]周小川.中国不会让人民币快速升值[J].腾讯财经网,2010,10.
[3]人民币兑美元踏入6.5时代,今年升幅或超过6%[J].新华网,2011,01.
[4]高建锋,王进.宝钢与力拓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J].中国证券报,2008,(179):8-9.
[5]车晓蕙,王攀,张强.一个芭比娃娃仅赚0.35美元,中国企业遭遇“贴牌”之痛[J].新华社,2006,(143):4-5.
[6]2010年1-7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J].外资快报,2010,(34):6.
[7]谷盈阳.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J].国际在线,2011,01.
[8]陈振声.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率分析[J].新浪财经网,2010,08.
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由来已久,首先发端于日本。早在2002年末,日本官方及公众媒体就抛出所谓“中国”,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2003年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经合组织七国集团会议上要求通过一项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在日本,每到年底,由政府官员出面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进行一番评价,敦促人民币升值,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2003年6月,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公开表示,中国政府应逐步迈向市场主导的弹性汇率制度,希望中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政策,这表明美国正式加入希望人民币升值的阵营。2005年,美国参议员舒默、格雷厄姆提出了“舒默――格雷厄姆修正案”,他们的提案直指中国“操纵汇率”,要求“如果中国不改变其人民币汇率制度,就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27.5%的关税”,这一提案后来被称为“汇率报复案”。2004年10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中国再次受到来自各方要求升高人民币汇率的压力。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以及对汇价的影响。1994年前,中国实行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起,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1994―1996年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和大量资本内流,人民币汇率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外汇储备也不断的增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面对着强烈贬值压力,但中国政府以对国家社会负责的精神,顶住压力保持了人民币对外币值的稳定。直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最终决定改变原有的货币政策而采取浮动汇率机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在当日升值2.1%。进入2006年以来,人民币继续升值之旅。3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8.025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
归纳而言,我国理论界认为人民币升值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对外来自国际间的压力,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中国施加巨大升值压力。其次,是来自国内的压力,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持续的经常项目以及资本项目收支顺差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第二,外资在中国收益率高;第三,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第四,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低。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经济学解释
1、汇率决定相关理论
汇率是两国货币兑换的比例(也称汇价),或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所表示的价格。从理论上说,两种货币之所以能够相互兑换,在于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不同种货币,由于均具有其对内价值(货币购买力)这个同一的、可比的基础,所以才能相互兑换,才有决定兑换比率的依据。同时,作为外汇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外汇供求对比的波动必然引起汇率的相应波动。就上述汇率决定的两个主要论断而言,前者已是共识;后者争议颇多,正是居于对影响外汇供求波动原因的认识不同,才发展出诸多的相关汇率决定理论。
至于汇率波动,升值抑或贬值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主流经济学主要是从汇率与进出口、汇率与物价、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关系展开论述的。关于汇率升值或贬值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一般评价是各有利弊。
2、通俗、简明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价值及其供求关系,从长期上看,价格必然趋近与价值;而短期内,价格波动主要受制于供求对比变化的影响。价格总是以价值为轴心受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我们把人民币看作是一种普通商品时,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解释。即人民币这种特殊的 “商品”的价格,必然受制于其作为“商品” 的对内价值(国内购买力)以及人民币这一特殊商品对外所受供求对比变化的影响(相反,当我们把外汇看作是一种普通商品时,其也必然受制于外汇商品自身的价值及其对外汇商品供求对比变化的影响)。如此看来,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可能有二:一是人民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上升;二是人民币这一特殊商品供不应求。
那么首先,“人民币商品”的价值是否真正上升了呢?货币价值(国内购买力),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物价水平,币值与物价的关系(通常用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衡量)是: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物价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从1997年开始,中国物价的稳定远胜于其他国家,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稳定的汇率政策” 。这就是说,人民币商品的价值(国内购买力)基本稳定。由此看来,价值因素不是人民币升值的动力。排除价值因素之后,合理的逻辑推断便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必然是人民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供求对比的变化――供不应求,更进一步的解释是,以人民币标价的中国商品(括劳务)的供不应求。研究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表明,无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短期内的价格变化必然是由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失衡所导致的。当人民币这一特殊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汇率,必然上升。
三、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币的价值低估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以绝对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估算结果两年分别为1美元兑换1.5元和4.01元人民币(同期我国汇价分别为1美元兑换5.76元和8.28元人民币)。1997年,北京大学易刚教授选择了100种商品,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进行估算,结论是1 995年底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兑换7.5元人民币(同期我国汇价为1美元兑换8.35元人民币)。花旗集团亚太经济与市场分析部副总裁沈明高2005年11月26日在花旗银行召开的“2005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论坛”上预测,5年后人民币将升值20%至25%,到2010年,人民币的升值将达到6.62人民币兑换1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在现在的汇率基础上相对于美元升值了22%。
目前,虽然各种舆论关于中短期内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有较大分歧,但长远看,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不断增加,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人民币施加了巨大升值压力。例如美国方面,长期以来,美国制造商和国会人士指责中国有意让人民币币值保持在一个不公平的低水平上,以刺激出口。由于美国面临着长期经常账项目巨额赤字(主要来自中国),美国财政部在其报告中曾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什政府采取三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一些亚洲国家目前实行的固定汇率政策,并认为这一做法对保持美国和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美国政府不断的给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中国能够早日结束固定汇率制度。虽然美国等外界的压力不能对人民币升值起决定性作用,但至少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寻着前述逻辑推论,人民币所面临的长期和大幅的升值压力是中国商品和劳务在未来仍可能保持的长期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可简单归结为中国商品优越的“性价比”(成本低廉、质量不错或尚可)。而如何看待这一长期的优势呢?按照“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原理,企业产品的价格包含成本和和利润两部分,即价格受制于成本和利润两方面影响。假定企业主维持既定利润不变(注,居于规模经济原理,这一假设是可行的),则价格上升的唯一可能便是成本的增加。
综合分析,有几个主要因素导致人民币快速升值:
首先是人民币的高收益率,在澳大利亚央行降息后,人民币利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成为最高值。大量资本通过持有人民币获得利差收益。以债券市场为例,一年期人民币国债的收益率可以达到2.8%, 高于美国十年国债年均收益率1个百分点。
第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性过低,这在成熟市场中几乎难以想象。一个低波动率的稳定升值货币,得到资本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是热钱在境内外的套利。频繁的套利交易不仅导致了境外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影响加大,也导致了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越来越高。结果,人民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境内外汇差也开始加大,如此循环造成人民币升值以及资本流入的压力。
所谓热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资企业,因为多数热钱通过正规贸易渠道进入境内,更重要的是,只有提供贸易单据,企业才能在境内市场上卖出外币并买入人民币。
我们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套利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以往经验看,企业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向境内输入美元。而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开辟后,企业可以通过贸易渠道直接将离岸人民币输入境内,这样就可以在不承担汇率风险的前提下锁定套利收益。
大宗商品也是企业从事套利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买入和卖出大宗商品,企业可以根据境内外的汇率和利率走势来决定贸易流的走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境内市场上,以铜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一直就带有十分明显的金融属性。
由此可以发现:经常项目对资本账户的替代性已经十分明显,企业的金融活动导致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这与2003年-2008年的资本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的情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也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变得更加短期化;中资企业往往是造成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往往具备合法的贸易背景,但这也容易让监管当局放松警惕。
长期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背后存在着利率和汇率非自由化、行政力量过强等结构性因素,但短期来看,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利差过大和波动率较低的问题。
在欧洲、澳大利亚和韩国央行降息后,中国成为最后一片高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有限,还不是世界货币政策的中心,所以,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减少自身货币政策的差异化仍然十分重要。
近期的G7峰会对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也采取了绥靖政策,也意味着中国的降息开始变得更加紧迫。G7重申财政及货币政策应该针对国内问题,而非操纵汇率,这等于默认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认为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的通缩问题。这为日本的进一步印钞开了绿灯,也意味着日元的贬值仍有很大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也应该采取降息举措,来解决资本流入国内带来的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
通胀压力仍然存在是反对降息的重要原因,但相对较高的利率却可能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入,反而造成货币政策的实际放松。从这个角度出发,降息反而不一定会带来流动性的宽松。但如果保持利率水平高企,同时通过大量的公开市场操作推高市场紧缩预期,反而会造成资本流入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提高汇率波动性方面,在多数国有银行仍然对主动增强汇率波动性十分谨慎的状况下,中国央行应该主动进行尝试。亚洲的很多央行也在近期对汇市大举干预,这既增加了汇率的波动又避免了本国出口的竞争力下降。
事件
人民币升值再成关注焦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老掉牙的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此前于2月2日,奥巴马表示,我们必须处理汇率问题,以确保我们的货品价格不会人为地被推高,而他们(中国)的货品价格被人为地压低。
中国几乎同时对此做出反应,并且观点与美国严重对立,那就是一再重申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中国仍将坚持目前的汇率制度不变。
3月13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总裁Leo Gerard,呼吁奥巴马政府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采取行动应对中国不公平的货币政策。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指出,人民币的币值没有低估,中国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3月15日,美国130名议员联名要求奥巴马政府“动用一切资源促使中国结束汇率操纵”,敦促美国商务部动用美国反补贴法应对中国的汇率操控,并要求美国财政部在4月15日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控国。
3月16日,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公布“舒默议案”,并启动立法程序,再度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
3月31日,新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扭转美国贸易逆差状况,中国将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月6日,美国宣布推迟决定是否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历次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双重汇率到单一汇率、从固定汇率到有管理浮动汇率的转变。
如果以1994年汇率体制为界将这个转变过程分成两个阶段,那么1980年代初至1993年底是人民币汇率逐级大幅度贬值阶段,而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阶段。
197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1.56元人民币,当时还在计划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之下,汇率是由国家制定的。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这种偏高汇率不能增加出口,于是1981年实行了双重汇率,1986年又改为法定汇率和外汇调节市场汇率的双重汇率,人民币贬值35倍。
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向市场化。
1996年中国又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仍然实行严格管制。
1996―2005年的十年间,这种汇率制度对稳定中国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第三次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始于2005年的这次汇改,在实施近5年的这段时间内,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机制,甚至是居民消费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行汇制促生通胀
1994年的汇改导致的后果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高度稳定,而外汇储备大幅上升。
就在1994年汇改之后,中国在当年爆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21.7%。在这次通胀中,外汇储备第一次成为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
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并进而影响到物价水平。
1994年初,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的并轨,并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12.0亿美元猛增到516.2亿美元。基础货币的高速增长促使货币供给的相应增长,这被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1994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当时,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渠道有两种,首先,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引发的高额顺差;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上升。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45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05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额高达2.4万亿美元(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8万亿美元。一年后,同比增长了51.90%。期间蕴含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经济风险来自于奇高的外汇储备额。
压力
美国希望改变国内经济失衡
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和贸易体系,是以推动自由贸易为宗旨的框架,率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必须在此框架下为他们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这次,美国再次将人民币汇率作为他们的政策支撑点。
此次人民币汇率之争端之所以在2010年3月正式爆发,是因为在去年9月前,美国正忙着在自家院子里救火――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开动印钞机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2009年9月,美国开始向人民币汇率发难。奥巴马在该年9月24日举行的G20峰会上,提出了要建立所谓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此项提议成为之后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先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分析,近年来世界消费与储蓄格局一直都是“失衡并超常增长着”。“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美国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中国成为美国的储蓄主体。本应在本国内部实现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被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消费、投资”运行环节进行了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通过全球化体系,表现为顺差国与逆差国(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之间的矛盾,一国的内部失衡也就表现为各自的对外失衡。
张茉楠指出,金融危机后全球储蓄―消费格局必定发生重大改变,其显著特征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透支消费模式难以为续。全球产业分工、贸易分工将随着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回归、产业转型,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而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上述逻辑成立,则不难理解美国在此次施压人民币升值时的理由之一――促使人民币升值,以改变美国过高的贸易逆差,从而实现消除美国经济失衡。
内在压力来自国内经济现状
在国内,人民币汇率也正面临调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提出了规模空前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括4万亿的巨额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这些经济刺激方案效果非常显著:中国在2009年GDP“保八”成功,经济实现“V”字反转。
但是,这一系列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隐患,比如产能过剩、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经济过热等。
在2009年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显著超越GDP增速,呈现出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态势,市场极其充沛的流动性基于逐利的特性,迅速流向股市和楼市,使中国国内资产价格飞速攀升,出现资产价格泡沫。
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也为2010年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能在巨额低成本资金的推动下,急速扩张,这又让中国经济走向过热。2010年3月,PMI连续第13个月高居50%之上,且连续第5个月处于55%之上,显示中国整体经济过热。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央行在2009年11月11日的货币运行报告中的一个措辞:“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进行微调。当时,市场将此解读成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调整的信号。
自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联动关系明显。
改革使人民币“稳中渐进”。但为了应对危机,人民币汇率从2008年7月开始重新盯住美元,美元持续疲软,人民币汇率也随之变化。
升值?
人民币小幅升值可能性高
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表明,人民币升值3%,出口企业利润会减少30%,但是从历史经验看,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不会如想象中那么严重。
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08年间,人民币累计升值21.2%,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短暂升值的经验显示,在可控且有限的条件下,人民币小幅升值无碍出口。
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从1994年1月1日的1∶8.7升至目前的1∶6.83,在此期间,正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
从相对全球 6种主要货币的汇率来看,目前人民币币值较2005年1月上涨了13%,而对美元,人民币币值从2005年7月至今,涨幅已超过28%。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在货币升值早期,货币升值国出口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同时,缓慢和有序的货币升值,会在较长时间内促进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
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日益加大,中国实际上将受益于人民币升值。首先,由于总体需求相对于长期趋势水平快速复苏,通货膨胀风险迅速累积并且对经济的威胁日益严重。
其次,从今年前两个月的高盛中国活动指数(GSCA)看,中国的进口在强劲内需的推动下,已经大幅上升至远高于长期趋势的水平,而出口增速也快速反弹。
第三,因通胀威胁日趋严重、中国国内流动性仍很充裕、加上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过热,因此中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收紧。
最后,人民币升值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之一,其优点是能够降低经济过热的压力,并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威胁。此外,人民币的走强也会对进口价格产生有利影响。
从目前的态势看,中国决策层似乎有小幅上调人民币汇率的倾向。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渐进式汇率改革的可能性,正在持续加大中。
随着通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进一步上升,人民币汇率初步调整可能会在未来2―3个月内进行。
如果过了5月份,中国货币当局没有宣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也没有推进人民币小幅升值,那么中国将面临更为猛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将继续急速累积,最后爆发,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升值方式:渐进式微调
这次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决策层很可能以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名义来加以实施,可能的调整内容包括:
微幅扩大人民币围绕基准汇率的波动空间,从正负0.5%扩大至正负1%;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出现缓慢升值,每次升值可能不超过20个基点,这种幅度不会对外汇市场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当货币当局正式宣布推进人民币汇制改革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升值速度会在短期内加快,以体现货币当局改革的决心。具体的做法可能是中国央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连续数天甚至十数天上扬,某几个单日之内的这种震幅可能较大,比如超过20个基点,同时不排除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相反走向。
在持续了30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影响下,货币当局不太可能一次性大幅升值人民币,以致在变幻不定的外需突然显著走软之时,缺乏反向调整的空间,从而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中国改革最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在此次人民币汇率调整中,“渐进式”仍将是中国货币当局乐于采用的方式。
同时,基于重商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巨大影响,这次人民币汇率调整,很可能仍将是象征性的,一方面希望部分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一方面希望用小幅升值的方式,逐步释放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后, 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会下降,如果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进口商品数量会较大幅度增加,使中国国内供给增加,可有效平抑中国物价水平。但如果进口商品需求弹性较小,这种平抑作用也相对较弱。
在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对出口不利,国内总需求减少。当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大时,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影响
对出口影响有限
如果人民币实现小幅升值,其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及行业会有些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对进出口、就业、外商直接投资(FDI)、投机资本、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资产价格及整体宏观经济环境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影响不全是负面的。
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进出口贸易在GDP中的比重超过30%,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贸领域。
目前,中国出口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给不同行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差异。总之,纺织品、化工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的出口价格弹性较低;服装行业出口价格弹性较高。
当人民币升值时,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减少。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增加,但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减少。
同时,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多,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少。
总的来看,由于中国的出口类型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进口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较高,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使得最终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但是能购买到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有限的。
有一点必须指出,人民币持续升值会使中国长期国际竞争力受到重大损害,在中国目前出口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和非价格竞争力提高仍需假以时日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结果必然是出口严重受阻,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大大减慢,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减缓,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将会受到削弱。
进口影响视行业而定
同出口一样,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也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的影响是,当人民币汇率升值,进口商品的价格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也就是进口成本下降;间接的影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
当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
经济学理论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进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和一般贸易进口,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董小君认为,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会导致滞后3个月的进口总额和滞后8个月的一般贸易进口额,分别提高0.5643和1.4787个百分点,同时会引致滞后8个月的加工贸易进口下降1.6215个百分点。
董小君认为,虽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作用方向相反,但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引致进口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董小君认为的这个“人民币汇率”指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
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环境下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人民币也在经济追赶的过程中呈现升值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的关系,旨在利用贸易条件去解释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对中美1978―2010的年度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两个效应相互决定:本地市场效应和生产率冲击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的关系呈现出本地市场效应,经济增长过程中贸易条件会改善,进而促使人民币升值呈现升值的趋势。此外,利率和财政支出对人民币升值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实际汇率贸易条件本地市场效应协整检验
一、理论基础
由生产率的提高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变化会产生传递效应,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本地市场效应(HME)和生产率冲击效应(PS)来体现的。本地市场效应认为经济增长快的国家贸易条件会改善,从而使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升值;而生产率冲击效应却认为经济增长快的国家贸易条件会恶化,进而导致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贬值。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仍然遵循Urban(2007)的研究思路,通过贸易平衡与期望效用最大化,建立HME模型,通过假设有两个制造业部门,完全竞争,不变的规模收益和完全专业化,构建由供给驱动的PS模型,为了理论的完整性,当两国的收入间没有协整关系时,采用备选模型表示两个经济体的独立发展。
二、经验检验
(一)计量模型与符号预测
根据Urban(2007)中HME、PS模型构造误差修正模型,本文将估计VECM简化式的广义形式:VZt+1ΠZt+Γ1VZt-1+L+Γ2VZt-1+L+ΓnVZt-n+Dt+εt其中n表示滞后期的长度,Ztln chgdp,ln usgdp,d ln tot,ht′,π的秩为r,变量h为辅助变量,是为确保结果的稳健性而设立的,其系数并不属于协整空间。Dt表示截距项或趋势项等,为消除贸易条件的序列相关,本文采用其一阶差分dtot的形式,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由于本地市场效应与生产率冲击效应对贸易条件的不同设定,从而使得两者的协整矩阵π的符号相差较大,对符号进行预测如图1所示:
(二)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较为落后且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数据不仅难以获取而且不具有代表意义,故选取中美两国1978―2010年度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虽然时间序列样本容量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协整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但鉴于我国统计数据的缺失,2000年以前的统计资料中很难获取各变量的季度数据,为保证数据前后的一致性,故仍采取年度数据作为检验样本。
我们选取的所有数据均是以1995年作为基期,用中美实际GDP来衡量两国的真实产出,而实际汇率则用美国的PPI比上中国的PPI。为确保结果的稳健,引入财政支出和一年的平均利率来解释相对收入与贸易条件间的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宏观调控体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Chinn也曾使用政府支出来验证汇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另外,许多文献研究均表明利率是研究汇率升值问题的一个重要变量。前三个主要变量均进行过对数处理,中国的经济数据取自中国经济年鉴,美国的数据圣路易斯银行经济研究网站。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对变量lnchgdp、lnusgdp、dTOT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以上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各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协整分析。
2.确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
(1)通过残差检验选择滞后期
本文则是参照AIC信息准则、SBIC准则和HQIC准则显示估计模型的最大滞后阶级为1。利用LM检验对模型的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滞后期为1时,其结果并不拒绝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的原假设,因此可将VECM的广义形式具体化为:VZt+1ΓIZt+Γ1VZt+εt。
(2)通过协整检验选取协整矩阵的秩
对向量Zt(lnchgdp,lnusgdp,dlntot )进行迹检验发现当协整矩阵的秩为2时最为显著,中美GDP数据和贸易条件数据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由于本模型中不含趋势项,这三个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方程,在选取协整矩阵的秩r2时,HME模型与PS模型设定相一致。
3.有约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回归
(1)约束条件检验与残差检验
由于上面检验的最大滞后期为1,利用STATA软件,在有约束的条件下进行估计得到协整约束条件检验结果和协整方程。对方程的协整约束条件为[_ce1]lnchgdp + [_ce1]lnusgdp0;[_ce2]lnusgdp-[_ce2]lnchgdp,即β1 -β2,这样的约束是为保证结果符号满足模型的符号检验。
(2)系数的符号检验及其结果说明
在增加了约束条件后,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得到如下的协整矩阵:ΓI0.047 -0.047 -0.08
0 0 0
0 0 -0.291
这样的结果与HME相似,但略有差别,协整矩阵第三行第三列的系数P值为0.014非常显著,但其符号却与HME的符号是相反的。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存在某些经济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干扰,也有可能是因为样本自身的问题导致这种结果的偏差。
4.稳健性分析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主导对经济的影响较大,因此引入政治经济变量政府支出。同时,许多文献研究表明金融变量利率在解释实际汇率升值的经验检验方面表现很好,并选用局部均衡的利率投资组合理论作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使用名义长期利率。这两个变量并不属于协整空间,但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我们发现加入以上变量后,检验结果的符号与HME相一致,表明本地市场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中美经济的追赶效应越明显,会使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促使本币实际汇率升值。
三、结论
实际汇率(用生产者价格指数之比表示)与经济增长(追赶效应)间是存在协整关系,Urban给出两条理论分析途径:由需求驱动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由供给驱动的生产率冲击效应理论。根据第一条途径,随着本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本国货币会处于升值的状态,因为随着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本国产品会吸引来更大的市场需求。而根据第二条途径,如果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那么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因为本国产品的供给量增加了,而世界市场的相对需求却保持不变。
我们发现用生产者价格指数之比来计算的实际汇率在样本年份下并不平稳,不支持购买力平价理论。故可以用相对收入去解释贸易条件来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现象。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市场效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主要的影响作用,即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中美间的追赶效应。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会带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进而反映在实际汇率的变动方面,呈现出升值的趋势。而利率和财政支出作为变量对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按HME理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发达经济体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也会随之减小,即使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我们实际汇率仍存在升值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峒.STATA在统计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4―210
关键词:人民币对内贬值;人民币对外升值;国际收支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2
一、背景
在现代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与已有的经济概念似乎背道而驰,其中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如北京“丰泽园”刀切馒头从2006年的2.50元/袋(五个装,500克)涨到现在的4.70元/袋,价格上升的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见图1)。“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吃”这个方面以外,老百姓从住房、医疗、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购买能力的降低。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最多的话题却是人民币升值问题,2013年美国财政部发表半年一度的贸易伙伴货币政策审核报告,如同十多年来的惯例一样,在报告中虽然没有给中国正式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但是美国财政部保留了对于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描述。而欧盟、日本和美国站在一起,千方百计逼着人民币继续升值。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进行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以后人民币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2006年6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2008年5月“破7”,2014年1月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6.1042,“破6”指日可待。可以看出,2006-2013年的八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高达32.37%。
为什么人民币在国际上对美元明显升值,而在国内相对于资产有大幅贬值呢?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变动想法,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通货膨胀率下降,本币就会升值。但现在人民币的表现却与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汇率与通胀率成了同方向变动。所以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并存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人民币内部贬值的原因
本文认为,人民币内部贬值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过后,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通货膨胀能够在国家之间传导,所以中国也不能避免。通货膨胀是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最终使全国CPI上扬。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1月9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5%;食品价格上涨4.1%,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3.3%。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见图2)。
(二)对人民币汇率上浮幅度的控制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央行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吸纳市场上多余的外汇资金,于是造成一方面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明显高于实体经济需求,产生流动性过剩。再者,外汇储备和高通胀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增加必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随着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加剧了通胀压力(见图3)。
(三)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抬高消费价格
原油是一种工业原料,其价格上涨会引起其它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产品成本,导致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见图4)。也有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趋势恰好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机吻合。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使得国内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美元贬值驱使大量流动资金从资本市场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转移,从而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这当中就包含了能源价格的上升。中国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原油、矿石等原材料都需要在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输入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国内物价上升,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而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四)人民币对外升值预期也会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以来,双顺差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由于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会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所以在资本市场上缺乏购买外币资产的动力。从而投放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出现了货币的供过于求。而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则降低了人民币在国内的货币购买力,从而国内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如我国房价的不断上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身其中,这个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使得人民币对内贬值。
(五)其他贬值因素
首先,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其结果会造成资源供给紧张和价格的上涨,从而造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其次,2008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在当时使得信心迅速得以恢复,经济迅速实现反弹。后期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之一就是直接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
三、人民币外部升值的原因
造成人民币外部升值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趋势是根本性原因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促使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根本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的崛起必然会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升值,货币的升值可以快速提高该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见图5)。这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主导型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开始习惯双顺差,尤其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量(见图6)。
国际收支顺差的增长,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被大量外国货币所追逐,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原因。而大量的国际储备也增强了中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实力,这也增加了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助推人民币对外升值。
(三)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
国际经济的宏观背景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因素。2002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普遍开始对美元升值。美国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从而向市场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说得直接点就是间接增印钞票。QE政策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贬值造成了包含人民币在内的世界各国货币的相对升值。
(四)国内相对利率较高是推动式因素
当国内利率下降时,国内资本流出;国内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2007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一直保持低利率,而我国多次上调了存款基准利率,导致了本外币利差的扩大,也对人民币升值增加了压力。加上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国际游资不断流入我国,通过储蓄和投资的方式从侧面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 五)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原因
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加动摇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为了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就必须让人民币升值。于是这些国家开始不断提出让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增加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根据经济学上“预期可以自我实现”的原理,促成了人民币的实际升值,这是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原因。
四、人民币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货币购买力的降低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
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呈现普遍上涨的态势,人们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及物价上涨的幅度,货币的购买能力降低,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幸福感减少。
(二)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现象使得人们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许多人因为担心货币贬值,所以想尽快将手中的货币交换出去,进行消费和购物。于是,市场上对流动性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流动性过剩也会进一步造成通货膨胀。
(三)间接产生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
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在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上,政府的调控手段有限,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而加息会增加利差,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更高的利差将会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
五、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
(一)有利影响
本文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是一种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过度的顺差和逆差都不是理想状态。建立科学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有利于减少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有利于我国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造成出口企业的重重困难,要想仍然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寻求变革,用科学的手段降低成本,加强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生产力。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增加了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人们开始相信人民币也可以成为硬通货,作为财富保值升值的投资渠道。人民币这种良好的信誉有利于其国际化的进程。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在2013年12 月公布的数据中提到,截至2013 年10 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信用证及付款)的市场份额已达到8.66%,超越欧元的6.64%,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的消息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负面作用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可能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巨额损失。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构成,一旦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就意味着,单位美元可以兑换更少的人民币,从而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损失。
第二,加大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财富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带动股价和房价继续上涨,中和财政调控作用,引发泡沫经济,扩大两极分化。
第三,对国内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在减少我国居民出境游成本的同时,也导致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成本增加,因此会对国内的旅游业产生负面冲击。
第四,削减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大大冲击这类企业。这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以价格的优势来获得竞争力。而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这种价格的优势被大大削减,因而会引起我国国内就业的压力。
六、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现象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应对人民币对内贬值
本部分主要分为三方面。
1.增加商品的供给
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反之,价格会下降。我们应该积极发展经济,保证商品特别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当不再供不应求时,物价也就不会不断上涨,这有利于稳定物价水平,防止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
2.正确引导消费者的预期
物价的持续上涨增加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在这种预期下,人们急于消费的行为加快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一方面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另一方面发行的货币并没有减少,这就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了。因此供过于求,造成了人民币的贬值。从源头上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心里预期,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
3.保持人民币发行与经济发展同步
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发行货币应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不顾长远的发展。另外,也不能够将超发货币作为稳定汇率的唯一方法,正确看待汇率的升值,顺应其发展规律也是一种保护。在外汇市场上我们必须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投放本币来达到目的,绝不能过度。
(二)应对人民币对外升值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扩大内需并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内需,有利于企业在出口减少的情况下,减轻所遭受的损失,这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我创新,自主研发,创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品牌,那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影响将会减少。
2.加强外汇储备的科学管理
首先在外汇储备的构成上,需要多元化,以防止受美元影响过大;其次在外汇储备的经营上,需要运用更加发展的眼光进行投资,以保证储备稳健升值,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不能完全依靠对外投资,也可以投资于国内的有前景的项目。
3.完善对外资的管理
人民币对外升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虽然有长期投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资本,但是短期的投机资金却充斥市场,这种短期的投机就像一颗炸弹,随时威胁着我国经济的稳定。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一方面监控长期投资的变化,以防止长期投资的不良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坚决制止恶意的短期投机行为,从源头上就防止投机资金进入我国外汇市场。可以就这两个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七、总结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可能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从根本上看是我国经济对内失衡和对外失衡的表现,需要有步骤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如果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必将帮助我国和平崛起,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拓展我国经济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裴平,吴金鹏. 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J].经济学家,2006(1).
[2] 刘崇献.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影响分析[J].价格月刊,2008(2).
[3] 许莲凤.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08(12).
[4] 黄达. 货币银行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王文,许建卫.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新货币现象”研究[J].财会月刊,2009(8).
[6] 冯玉兰.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7] 武芳,李金龙. 浅析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新货币现象”[J].商业文化,2009(12).
[8] 保罗・R・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 鲁明威.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2)
[10] 高冰洁.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共存现象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1(2).
[11] 高净灵,吴奇声. 浅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J].财经论坛,2011(4).
[12] 李雪. 浅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J].区域经济,2011(9).
[13] 邓斌,孙建敏.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及其调整[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
论文提要: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后,2007年、2008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着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4、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及股市的财富效应。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大幅提高了公务员、教师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得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继而对价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内因
(1)国际收支顺差。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因此,人民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继续出现升值预期就不为奇了。简言之,双顺差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我国2006年2月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外因。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他们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维护其本国的利益。他们企图通过阻碍中国商品过大规模地进入其国内市场,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实施 “弱势美元”政策,力图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局面。
三、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笔者认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也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1、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面对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如央行2007年已经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机构将执行 14.5%的存款准备金标准。根据我国当前资本泡沫迅速膨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实施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央行应继续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形成稳定的紧缩性政策预期,抑制货币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过热现象降温。同时,应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适量地出售有价证券,以缓解货币量供应过度的局势,还可以向部分贷款数额增加较快、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央票进行货币回笼。
2、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以调整供需结构。本文所说的特殊行业是指对通货膨胀压力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行业。鉴于房地产行业和生猪养殖行业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是我国此次通货膨胀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上述二者归为“特殊行业”。
3、逐步调整外贸政策。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国已经对出口退税作出了3次调整。鉴于我国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加大出口退税结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扩大进口方面,重点对象应该是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4、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资本快速进出。为了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进出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应当加强对国际游资出入境的监管力度。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如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外国资本实行半年期的没有补偿的储备要求方案,超过半年后方可使用;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征税,比如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股票征收1%的税;或者限制短期外汇信贷或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通过以上做法可缓和国际资本迅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引起价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内的撤离行为引起的经济动荡,保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还要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很充裕,不仅足以保障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而且也为选择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适时调整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二是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政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可以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等。这样可以减少经常项目顺差,既可缓解资源压力,又可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可考虑通过将中央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债务证券化回笼一部分发行在外的货币,以及将央行现有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对冲由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压力。在鼓励资本流出的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改变资本流出和流入不对称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同时,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的广泛波及,未来美、欧、日经济走向,以及他们可能的货币政策,都会增加美元汇率走向的不确定性,并将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性的提高。
罕见的长时间盘整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一直到2008年7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维持单边升值的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从8.11升值至6.8128。尤其是进入2008年,人民币展开了一轮凌厉的攻势,接连突破数个整数关口。如此升值速度令业内学者和专家始料不及,更令众多外贸企业遭受重创。
然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自7月16日创下纪录6.8128元之后,一直在6.81-6.87区间宽幅震荡,期间只有9月23日突破6.81,报价6.8009,基本回到了6月底时的水平。此轮人民币汇率的盘整时间,长达4个月左右。这是汇改以来最长时间的盘整。
人民币兑美元之所以出现这一盘整走势,与前期人民币升值太快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有密切关系。在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的背景下,尽管近期美元方面的利空不断,但是长期来看,相对非美货币来说, 仍将相对坚挺,这是因为市场对于非美货币的预期已经发生变化。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其他经济体,一方面投资者担心欧洲金融公司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欧洲经济基本面趋弱,因此欧元处于下降趋势中。
这从最近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的走势可看出端倪,最明显的是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走势。与人民币兑美元相反,从今年7月开始,人民币兑欧元从此前的贬值走势调转方向,展开了一轮凌厉的升值攻势,从10.8升值到9.10一线。而人民币兑美元与非美元货币汇率的走势,一直以来恰恰相左。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时候,往往对非美元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贬值;当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时候,往往对非美元货币升值。
当然,由于受前期大幅升值的影响,出口快速下滑,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弱化和国内经济增速放慢,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将进一步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对出口增长的关注度将会提高,因此人民币汇率政策亦将有所调整,延续3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单向升值走势将告一段落。分析师表示,在年内余下时间,人民币或保持适度稳步升值的格局,预计近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仍将维持窄幅波动。
升值遭遇“天花板”?
不过,很显然的是,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情况和过去3年有了很大不同。
现在坊间流行着一种观点:随着中国出口放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便会停止,甚至会在短期内贬值。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指出,随着通胀担忧的减弱以及欧美经济放缓,中国内地的出口增长率将持续回调,到今年底实际增长率可能降为负值。基于此,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对强势美元温和贬值将成为市场共同的预期。
事实上,还在人民币今年上半年一路飙升的过程中,中国银行的一位高级分析师也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过可承受范围,不利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中国经济调整和企业利益需求。”
对于该份报告抛出的“人民币应当一次性贬值”的观点,业内大多并不认同。他们只是强调人民币升值不宜过快。大多专家预计,“贬值不会那么快,短期内贬值不现实”,并进一步估计,到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可能会达到6.7元左右。分析师认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步伐较以前有所不同,可能有更多反复”。根据贸易加权推算,许多观望者已认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将十分有限。同时,虽然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且官方经济数据比较乐观,政府的反通胀斗争似乎进行得很顺利。未来12个月人民币不会有大幅升值,至2009年第3季度结束,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将在6.75的水平。
双向波动预期提高
眼下,美国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关系到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前景,在多重利空的打压下,各种货币之间难以保持单边升值或贬值的态势,上下波动会更加频繁,抑或更加剧烈。
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也不会例外。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人民币仍然会继续保持升值态势,但延续3年的人民币单向升值走势将告一段落,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进一步提高。
从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看,虽然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如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地发展,因此宏观经济面仍然支持人民币走强,同时国外投资者仍然对未来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我国的贸易盈余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决定了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的趋势;公众预期的变化会影响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会放大汇率变动的幅度,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市场参与者会尽量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并减持外汇。根据央行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基本保持在1500亿美元至1600亿美元左右,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了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结汇,而不是愿意存款。
然而,人民币持续的单边升值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的出口企业,其利润遭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不断挤压,已经无利润可言,许多企业面临破产或已经关门停业。面对这类企业的困境,中央银行在进行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调控时,必须权衡其间利弊。一旦汇率的变动超出央行汇率目标波动的幅度,央行就会在外汇市场干预。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影响
一、引言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福利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福利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资源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引擎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的概念厘定
人民币升值即相对其他货币,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其是由汇率直观反映出来的。各专家对人民币升值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力图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人民币币值低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认为: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将是明智之举,而避免热钱流入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让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然后再以渐进式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调整。在他看来,允许人民币升值,除了可以把中国的通胀输出给美国之外,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举措;高盛原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人民币升值关键抓三点,一是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需要,人民币汇率政策需要保持一定弹性。二是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应对政策也需要一定弹性。三是不要孤立、片面地从外贸单一角度看人民币汇率问题,而要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等更诸多战略问题相结合。
三、人民币升值历程
2005年7月21日一篮子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盯住美元货币政策,2010年政策预测,一篮子货币政策,2015年8月11日,完善人民币中间报价机制。经历过一些列汇改过程,人民币开始升值历史并主要经历了一下阶段:缓慢升值期(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高速升值期(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基本持平期(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
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因素:
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币实行盯住单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相对美元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由于美元发行不受约束以及采取的低利率政策,致使美元在全球的供给过剩,给美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人民币的高利率及外贸优惠政策,大量的海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投资者一来可以享受优惠的政策和人民币低估,获取更多的人民币利益的同时,也在赌人民币升值所创的外汇差价利润。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根据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必定会让该国货币的走强。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经济处在长期的增长状态,人民币走强也是必然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外贸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西方的一些大国感到了不安,他们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他们通过各种政治外交手段,不断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施加压力。
深层次原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过高:中国经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出口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净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经常账户盈余的大量增加,从而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内储蓄与投资关系严重失衡: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本保持了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输出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场供求关系,从货币政策操作角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这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同时意味着基础货币的释放。为防止基础货币不断释放给国内经济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又需要不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资金,这样就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牵制。
四、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客观上提升了中国买进欧元等其它外汇资产以应对外汇储备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的需求,从而令美元资产承压。如果美元持续走弱,美元的国际地位就会受到切实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大大动摇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美国人取得二战和冷战胜利之后已经形成的美国文化。美元一旦走强,可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显著调整,其中的重要影响机制是利差交易的平仓。为了避免美元贬值的压力,不少经济体的央行已经大幅转换了新增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这使得几乎每一种非美元的储备货币在短期都已被过度买入,虽然金融市场方面在投资组合中美元的分量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