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的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
一、设置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所谓物联网,就是基于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具备以下两大特色:一是在物联网中,互联网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核心,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生出的新事物,也可以说是互联网的细分;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的深度与范围非常大,可以不夸张地说,它覆盖了所有的物品,任何物品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当下,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技术不断升级,信息化与智能化成为了其显著的特点。物联网技术向工程机械领域逐渐渗透,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械装备制造业变得更加智能与节能,基于物联网的机械装备成为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当前基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还不成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基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十分重要。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学科交叉度较高的专业,目前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它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但是市场需求大,要求其尽快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按照正常的工程专业标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开展划分,基本可以将其分成三大领域:通识基础类知识模块、综合管理类知识模块与专业技术类知识领域。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关的企业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设物联网教学体系。就当前的市场与技术发展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当包括感知识别、网络构建、智能信息处理和创新应用等四个知识模块。其中,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知识模块属于物理基础层次,偏重于硬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应用模块则偏重软件技术。
三、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考虑的因素
从已出版的物联网工程教学课本来看,当前的课本内容比较高深,其中深奥的算法甚至连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无法读懂。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学生掌握死的知识。如果只是“授之以鱼”,学生虽然学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简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要围绕能力培养实施教育教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探讨如何将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是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四、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专业基础教育
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C++、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模拟与数字电路、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物联网导论、图论与算法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信号与系统、专业英语等课程,突出专业定位和特色,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多起点同时推进,利于学生在全方位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不能难度过大,过大的难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难度也不宜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可能会使一些核心内容无法传授给学生。如果条件允许,课程都应当安排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2.专业课课程结构设置
专业课程包括Web程序设计、Linux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物联网架构与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VHDL设计实践、移动互联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无线传感网与通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件与编程技术等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学习。
3.实践课程设置
物联网机械制造课程内容繁多,不仅包含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知识,还包括机械的生产、制造、设计知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只从书中汲取知识养分,难以把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利用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物联网技术,明白自己研究的是什么。总之,开展实践与实验室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学生在技术层面全面了解物联网,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12-03
一 前言
自2010年7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多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技术专业以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但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各高校都是刚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虽然专业设立起来了,但事实上,对于我院来说,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把控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方向、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设计等问题却成为困扰我们的难点。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并结合我院特色,构建了以“三线并重”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实践,给其他院校一些启发和借鉴,共同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指出:海西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宽带接入网和业务支撑网,统筹3G移动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
福建的物联网产品在全国城市网络、网格管理、智能监控、食品追溯、水质监测等系统应用较为广泛;与此同时,在电子回执、2.4G射频识别、自助终端、物联网操作系统级中间件平台、智能家居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位居国内领先水平。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了3个RFID应用研究中心,并将技术研发与市场运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0多亿的销售额使这一产业成为福建新兴产业中的老大,而备受各方的重视。
物联网用途广泛,主要涉及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未来十年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到4万亿,产出8万亿,形成就业岗位2500万个。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人才需求将急剧增加,需要高校开设并发展物联网相关专业。
作为首批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我院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认为新专业将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为载体,围绕“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主要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我校及校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我院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实现福建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目标,为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条码识别、射频识别、无线定位等手段感知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
2.网络层
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系统,主要承担着把采集和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现有的通讯网(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感知层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上述网络相连,它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的传输问题。
3.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传输层之上,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来自这一层。应用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设备的智能控制等问题。
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通过公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从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公共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都有关系,其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等,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四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体现物联网整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和云计算等;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信息管理技术、物联网工程布线技术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产品制造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以及资料查询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维护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做中学”的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一,校企深度合作,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的基本应用能力。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第二,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找出上述三个领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提炼出适应“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进一步了解当前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上述“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研究建设“三线并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结构将上述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部分。详细课程分类见附表。
七 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知识和福建省物联网领域的区域特色,发挥我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或专业课中,形成理论型和实践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2]揭秘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EB/OL]. http://:8080/zgwlcyw/mainnews/szyw_zw.jsp?NewsID=107705&Classid=23
[3]朱金秀、韩光洁、、吴迪.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4]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CDIO;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0—0077—03
0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着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但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产业对人才培养的急切需求,教育部自2010年起,相继批准了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同时也批准了首批22所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尽管高等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兴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专业建设核心内容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相关标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依托学院举办方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以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基础,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并获省厅批准。在专业筹建过程中,面向物联网行业,重点针对煤矿安全物联网应用、智能物流领域,引入国际先进的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运作)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设计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基础,论述了目前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过程及保障措施。
1 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物联网专业”为关键词通过主题检索,共有66条记录,以“物联网”和“课程体系”为关键词通过主题检索,共有31条记录(截至2012年4月10日)。由此可见,物联网专业及课程体系构建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有文献指出[1]:“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时间不长,大量高等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而一部分院校对该专业的开设较为盲目。”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应用方向与应用领域,与典型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也有文献指出[2]:“应当通过专业调研与专家访谈,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 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出专业学习课程, 根据专业学习课程的需求制定出专业基础学习课程, 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目前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够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体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系[3],能够及早规划和设计,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融入物联网技术应用行业标准,建设相关核心课程[4],并能够借鉴已有专业的建设成果。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物联网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尚未形成,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企业也正在转型,物联网技术标准未统一,区域、行业、企业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岗位不清晰,高职院校也只能根据行业、企业的预测信息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定位还比较模糊,缺乏就业岗位的保障[1],部分高职院校不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自身院校特色进行科学定位。
(2) 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照搬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然后加入一些实训课程,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理解有偏差,其根本是对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定位认识不清。
(3) 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没有处理好与成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要么另起炉灶,重设课程体系,开设十几门的新课[3],要么完全照搬原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只是添加几门冠以“物联网”字样的新课,存在由于师资不足而因人设课的现象。
2 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培养的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 条标准[5]。
2.1 CDIO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设计流程
CDIO教学大纲建立在对工程实践理解的基础上,经主要利益相关者(企业、教师、学生、校友、家长等)确认,符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CDIO教学改革的特点包括:互相支撑的课程设置,能够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的能力培养整合起来,明确体现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教学场地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和安排,能够满足项目设计、实现和学生动手学习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能够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并有完整的、系统的、综合的考核评估过程等。
此外,必须提高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能够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项目资源),充分并且正确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于上述特点分析, 本文给出图1所示的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的流程图。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李振华(1977-),男,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网络与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进行实时的采集,得到有关声音、光照、温度、电压、力学、位置等信息,通过选择各类网络接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进行部署。
随着物联网产业迅速膨胀,高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预计5-10年后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势在必行。201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通过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几年来,全国已有近千个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个学校原有学科优势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重点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有关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时代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基础雄厚、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我校在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是发展中的集成创新型技术。目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难以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物联网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已有成熟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
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产业的涵盖面极宽。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体现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与网络、软硬件、智能信息处理和安全隐私等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嵌入式。结合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从信息感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应用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有关设置。信息获取包括传感器以及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协议等;信息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云计算、安全等。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才开办几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经过广泛的调研与论证,听取早期已经介入到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通识教育规范、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应用精选、实践环节突出为指导思想,本着充分发挥本校已有学科基础与优势,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覆盖,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索,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外语四年教学不断线,包括三大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在此之上有选择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物联网的领域应用模块课程(见图2),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充分体现突出我校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特色,体现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计划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专业产业的兴趣,激发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从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到综合创新、工程实践逐渐提高,四年不断线,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核心课程实验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包括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多个课程设计与独立实践环节;充分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践课程包括选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课程,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提高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
4.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实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还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集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科研与应用性极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行业培训、认证证书,加强企业实习,尽快全方位了解物联网专业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可优先引进本、硕、博有跨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担任新教师,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会有较深理解。
(2)统一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和遗漏重要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交叉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多门课程有重复知识的现象,需要多门任课老师仔细讨论,区分在哪门课重点讲授,避免多次讲多次讲不透,或者大家都不讲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某门课程是原来多门课程的浓缩,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内容集中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等相关内容的知识,需要根据物联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简化内容,为后续嵌入式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
(3)汲取多学科精华,加强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可以找到的物联网专业教材较少,各个学校纷纷出版自己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解决方法:一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找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口碑较好的现有教材,并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需要适当修改教学模式;二是吸取现有教材优点,在综合必要教学内容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进行理论教学,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训以项目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可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制定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中既考虑学生出口,包括传统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课程,又有贴近前沿的现代技术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占到22.75%,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26-29.
【关键词】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2-01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缺口巨大。国内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经验积累较少,急需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负责具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现就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以下阐述。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前承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子等传统信息学科,衔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嵌入式设备等新兴技术学科,体现出“学科复杂交叉,技术高度集成,应用综合广泛”的特征。在充分研究了物联网专业特色和计算机类学院开办该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的前提下,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数学等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传感和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领域中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研究与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发现并总结出4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重点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软件、通信与网络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掌握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知识。
2.能力要求
具备进行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设计和制造能力,具有典型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好的软件编程能力以及网络系统分析、设计能力,有从事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设计、集成与研发的能力;有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专业科技文献、并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素质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创新创业政策、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全球视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4.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能力。了解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行业规范和章程,及发展远景等内容。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对于学生本身,行业和全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为实现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与方式。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领域毕业生既具备服务管理机构、服务产业所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够胜任相关产品研发的工作。“厚基础”是指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基础教育平台的基础知识结构。“重实践”体现在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动手实践,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课程体系
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体系与层次化认知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课程建设首先研究物联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对物联网技术体系进行层次化建模与分析,按照自底向上方式建立对应的层次化认知模型,完成物联网理论与技术的层次化渐进式的认知方案的设计,建立分阶段的认知能力评价标准作为认知里程碑。抓住能够体现物联网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重点建立了分层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群和具备顶层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规范为依据,参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根据课程与实践内容的内在逻辑划分为4个专业课群组,与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各个层次形成对应关系:硬件平台类课程(感知层)、通信网络类课程(网络层)、数据处理类课程(公共管理层)、应用开发类课程(应用层)。各课程群组中的具体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下:
?S硬件平台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5学时)、传感器节点与RFID技术(45学时)、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45学时)、物联网感知综合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S通信网络类:计算机网络(6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30学时)、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30学时)、异构网络互联与融合(30学时)应用网络程序分析与设计实习,物联网传输综合课程设计。
?S数据处理类: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45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课程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45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30学时)、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设计。
?S应用开发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5学时)、数据库系统原理(45学时)物联网应用开发技术(45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30学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设计。
关键词:工业4.0;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引言
工業4.0最早是德国政府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1]。其以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为技术基础,核心为智能制造,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制造”,这与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不谋而合。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虽与德国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新形势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重大变革,部分企业已经率先向工业4.0时代迈进,我国与德国的一些相关合作也在不断展开。2014年11月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2015年2月9日,由德国工业4.0研究机构、中国相关院所和中德两国企业组成的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联盟。因此一些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未来全面迎来工业4.0时代,这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加速转型和升级,物联网和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工业制造的主流,势必会给会计行业带来较大的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如何合理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以应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培养符合工业4.0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目标为指导,课程设置情况大同小异。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理论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高校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高端人才。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较少
大部分高校设置的与网络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较少,曾有学者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会计名校中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设置的学分占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比例大部分不到10%[2]。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课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尤其是未来在面对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基础的工业4.0时代下,这显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对管理会计课程有所忽视
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对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传统类会计课程比较重视,但是对管理会计等会计学前沿课程有所忽视,虽然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都设置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存在课程学时较短、教师讲授不够深入等问题,使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管理会计的内涵,不能深刻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而未来在工业4.0时代下,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将由传统的事后功能向事中、事前轉移[3],这就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逐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移,以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向具有扎实管理会计知识基础的会计人才靠拢。
(三)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除部分会计名校外,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采用中文教学,而设置的双语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等课程则较少,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对培养符合未来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高端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企业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全球化必然会不断加深,大多数企业都会涉及到对外业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胜任。
二、工业4.0时代下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目前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未来工业4.0时代新形势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对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设计算机网络类及会计信息化类课程
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企业由2.0、3.0到4.0转变,就是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制造”转变,而具体到对会计业务产生的影响就是会计工作将会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企业对传统的以记账核算工作为主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减少,在工业4.0时代下,会计记账、会计核算等工作将会逐步利用大量的财务软件来解决,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会计、“云”审计也将不断兴起,其它一些大量的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更将由计算机来代替完成。由此看来,如果会计人员不能掌握一些相应的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一些高端会计财务软件的运用可能产生困难,而如果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财务软件产生故障,就更可能无从下手去解决,从而对自身工作产生影响。
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类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因此,建议高校在已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基础上应增设C语言、C++或VisualBasic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高级Office、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等高级计算机办公应用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科学基础课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化交叉类课程。在高校开设这几类课程时,在每类课程中选取一门课程开设即可,例如,在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时,可选取C语言、C++、VisualBasic等语言课程中的一门开设,因为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精通此类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以后工作中拥有学习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另外,因为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和会计学科类似,应用实践性都非常强,所以高校在设置上述一些课程时,不仅要安排理论学时,还应重点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重视管理会计类课程
从理论上讲,会计学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类,但是长期以来,受会计实际工作性质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往往比较重视财务会计类课程,而容易忽视管理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而大部分高校管理会计类课程往往只设置管理会计这一门课程,而且存在讲授课时短、讲授内容不深等问题。在工业4.0时代下,大量财务会计类工作被计算机代替,会计工作都将被集中在一个信息系统中进行,企业未来对单纯以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工作者的需求将不断减少,而以往不太被人们重视的管理会计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迎来自己的春天。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4]。由此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就是利用历史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进而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相关决策或对某方面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往由于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比较繁杂,利用人工对其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比较困难,所以自管理会计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这也造成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对管理会计类课程不够重视。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则恰好能解决管理会计在以往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对财务会计资料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计算和分析[5],进而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分析出的数据资料对企业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决策,实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所以未来管理会计类工作将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发挥功能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将在工业4.0时代下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论述,在工业4.0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渐被计算机代替,管理会计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类课程的重视,适当延长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学时,加深对管理会计学理论的讲授,并增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掌握管理会计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另外,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还可以将管理会计课程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管理会计知识,真正體现会计学“管理”的性质,从而培养出符合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人才。
(三)增设双语类课程及国际会计课程
前述提及,在工业4.0时代下,全球化程度将会被不断加深,全球化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就目前来说,全球化进程对企业的影响就已非常广泛。在工业4.0时代下,依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各种经济信息会被迅速传播,企业进行跨国和对外交易也将更加容易和便捷,会计工作者涉及的对外业务也会就此增多,而且工业4.0时代下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职能的加深,又会使会计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信息的甄别。因此,工业4.0时代下企业对具有全球视野、能熟练处理对外会计业务的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所以,高校应适量增设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中的双语类课程以及专业英语、国际会计等课程。通过对一些核心类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或者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备后续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或职业操作能力,比如可以开设双语的管理会计和西方财务会计课程。另外,因为国际会计作为会计学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有很多高校并没有给本科生安排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全球性视野,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相关基础,可以开设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
三、结语
工业4.0是一次时代性的变革,它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给会计行业带来相应变革,由此也带来会计学术及会计实务相关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不断开花结果。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更应该抓住机遇,承担起时代的责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对其进行适时调整,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梅,于英.让管理会计改革成为实现“工业4.0”的“加速器”[J].财会研究,2016(7):52-54.
[2] 胡仁昱,唐文.浅析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内容融入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99-200.
[3] 文秋漪.会计与工业4.0[J],新经济,2016(27):25.
[4] 何翠玲.工业4.0下的管理会计探索[J],会计师,2016(05):7-8.
大数据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市场海量的有可能挖掘到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而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不同于普通数据,其需要运用更为先进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对海量数据进行提取、处理以及储存工作,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具有高价值的信息数据。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是从其扩展与延伸出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所对应的虚拟数据,而物联网则是通过智能处理技术、传输技术以及感知设备等,实现在真实的物体之间进行联通,并将数据有效传输到计算机互联网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广大企业对内部数据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监控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建设缺乏特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涉及到两门学科,它们分别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因此,高校在建设该专业过程中必须确保两门学科的比重性,一旦过于偏重其中一门学科,一定程度忽视了另外一门学科,就会导致该项专业结构体系的不合理,会偏离了最初建设该项专业所制定的目标。高校在该专业课程的教材与参考资料使用上缺乏实用性特点,仍在沿用传统相关教材内容,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因此,有必要有效增加该专业新研究方向的介绍,不断拓宽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由于部分高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只是从以往教育专业延伸出来,未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例如,在信息与计算学科专业建设上,一些高校只是通过效仿教育部数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未能够有效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情况,明确该专业设置的教育目标,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从而导致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上偏离了正常轨道。存在部分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在建设该项专业时,甚至以高等数学去替代了数学分析课程,这样一来就难以实现培养更多数学学科高端人才的目标,也不符合国家教育部门最初制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社会教育、科技、经济金融以及信息产业等行业领域中从事教学、研究以及管理开发工作。2.3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由于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学校往往只会将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与数学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缺乏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深入研究分析,难以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该专业学生最终会出现数学学习整体水平难以赶上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整体水平比不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局面,从而降低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难以轻松寻找到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专业教学课程的单一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缺乏学习指导,未能根据课程学习制定自身的未来就业发展目标。2.4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在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时,必须明确该专业课程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社会实践型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市场企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而实际情况是,存在部分高校在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过程中,只关注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一味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严重忽视了专业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高校缺乏组织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教师难以了解到社会的需求,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只是针对教材的内容,这样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环境下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的主要措施
3.1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通过将大数据挖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学习,而不是将该专业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范围内。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前必须充分掌握了解到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数据与物联网时代能够更好实现高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教育,教师可以将各项学习资源融入到校园学习平台中,按照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爱好和特点,有效推送该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资源以及人才需求讯息等内容,这样有利于贯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知识面,能够接触到外界更多的专业信息,促进自身学习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市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3.2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高校要加强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工作,通过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不断提高对学校各项数据信息的挖掘利用水平,从而有效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设立工作内容上,高校可以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将课堂专业知识内容与计算机技术有效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不仅要包括了各项核心课程,还要有效增加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学建模等模块,充分发挥出计算机互联网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软件上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大数据系统中调出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数据,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本校该专业的设施水平,有针对性的设立各个教学模块,创新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3.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高校要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打造出校园教师系统,实现各级各类教师信息的科学收集整理工作,每位专业教师都要建立起与之对应的电子档案,从而有效形成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教师基础信息库。然后,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建设工作中,要以教师系统为支撑,针对教师当前教学情况存在的不足之处,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导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实训活动,了解到市场的动态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内容,从而能够确保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最后,高校要将教师队伍的大数据作为教师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利用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对大数据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管理分析处理工作,保障对当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实际水平和情况的高质量评价工作,明确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决策水平,实现教师管理过程的精细化,有效提升该专业教师的整体服务管理水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大量数据为支撑,深度分析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内容,确保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上是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而不是一味凭借自身感觉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最大化发挥出学校各项多媒体资源的价值,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重点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工作上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课程内容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趋势,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需求。此外,高校要积极组织与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训活动中,丰富专业教学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人才。
作者:宇文富博 单位:营口中昊电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联网 网络技术专业 课程设置
一、物联网及其前瞻性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是传感网在概念上的一次拓展。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
中国针对物联网到来的信息浪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以无锡为代表的国内大中城市也争相建设智能城市,争取成为“感知中国”示范城市。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其对应的技术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在业界,物联网大致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1.感知层及应用技术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对于目前关注和应用较多的RFID网络来说,张贴安装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和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感应器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在这一类物联网中被检测的信息是RFID标签内容,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超市仓储管理系统等都是基于这一类结构的物联网。
用于战场环境信息收集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网络,感知层由智能传感节点和接入网关组成,智能节点感知信息(温度、湿度、图像等),并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接入点,由网关将收集到的感应信息通过网络层提交到后台处理。环境监控、污染监控等应用是基于这一类结构的物联网。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其中又包括芯片研发、通讯协议研究、RFID材料、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技术。通讯协议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伯克利大学等,西安优势微电子的“唐芯一号”是国内自主研发的首片短距离物联网通讯芯片,Perpetuum公司针对无线节点的自主供电已经研发出通过采集振动能供电的产品,而Powermat公司也推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平台。
2.网络层及应用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相连,如手机付费系统中由刷卡设备将内置手机的RFID信息采集上传到互联网,网络层完成后台鉴权认证并从银行网络划帐。网络层也包括信息存储查询,网络管理等功能。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行为的理论和技术。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在产业链中,通讯网络运营商将在物联网网络层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正在高速发展的云计算平台将是物联网发展的又一助力。
3.应用层及应用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软件开发、智能控制技术将会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将会推动物联网的普及,也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利润。
目前已经有不少物联网范畴的应用,譬如通过一种感应器感应到某个物体触发信息,然后按设定通过网络完成一系列动作。当你早上拿车钥匙出门上班,在电脑旁待命的感应器检测到之后就会通过互联网络自动发起一系列事件:通过短信或者喇叭自动报告今天的天气情况,在电脑上显示快捷通畅的开车路径并估算路上所花时间,同时通过短信或者即时聊天工具告知你的同事你将马上到达。又譬如已经投入试点运营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基于RFID的手机钱包付费应用,等等。
三、基于物联网体系架构,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
1.调整专业方向
目前,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主要为计算机制造业、计算机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具有较强技术开发与应用、操作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从《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来看,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相对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大类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和通信三个专业类别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虽然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集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网络布线、设备安装、调试、配置、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网页设计与开发、小型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网络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但尚不具备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FID、传感器、电子“芯片”的生产、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能力,需要通过继续学习和再培训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围绕产业正在发生“智变”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加紧培养产业紧缺型人才,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好人才。
2.嵌入物联网技术类课程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前几年的互联网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有:计算机电路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局域网组建与管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基础;专业核心课课程有: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网络信息制作与,网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设备配置,动态网站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上专业课程均没有涉及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途径,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嵌入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课程,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等课程,提升专业课程对接产业的吻合度,从而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3.补充物联网新技术内容
通常,教材的滞后性使得教材内容常常与生活实际脱节或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关于物联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汲取到物联网的最新技术营养,为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在物联网相关产业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及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调研结论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42-03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的、动态的、协同的结构体系。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好地研究所在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物联网则是近年来信息产业界提出的重要概念,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理论与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其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见上页)。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里,主要分析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数学与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不足
由于多年来计算机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一些用人单位只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能力,这种使得部分在校学生只重视“计算机操作”,而对于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应付了事。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我校计算机学院的新开设的专业,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但是,根据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就业需求和一些物联网工程的实际项目的开发需求,物联网工程专业必然会用到大量的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如:要求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工程实际问题,并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和工程的分析和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中。
(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薄弱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心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而且,一般理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分强调理工科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这种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不合理的。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基本素养,并将这些基本素养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素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动手能力不强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涉及到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领域,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验设备相对其他专业滞后,能让学生动手设计与组装的元器件很少,加之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只攻读考试学科,很少实践,因此,动手能力较差是普遍现象。而本专业却非常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与目前的学生实际情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这种状况下,如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环境,并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距将更大。
(四)外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较弱
由于学生大多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人文基础学科包括外语工具学科的学习,因而,外文水平不高的现象也颇为普遍,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写作翻译能力都不尽人意。尤其表现在外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上,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相关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阅读,而且在通用英语教学中未涵盖很多专业英语的词汇,此外,一些专业名词翻译成中文后含义模糊,难以理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外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这与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外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多读多练;其次,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使学生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逐步掌握大量专业英语词汇,由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考或建议
要改善和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必须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实验条件等方面人手,切实推进教育改革与教学改革。
(一)构建动态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命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知识结构优化的重要保证。构建一个合理的动态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是计算机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合理的动态课程体系要求课程内容充分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应对社会变化、科技更新的适应能力。动态课程体系还应正确把握“量”与“度”,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又能够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新成就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此外,动态课程体系还须突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总之,应当基于上述思想,深入分析研究课程设置、时间顺序、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以构建合理的动态课程体系。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关键在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积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乐教奉献;其次,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访学,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强教师培养学生实践的指导水平和能力;再次,要不断完善对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既要注重科研成果,更要看重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实际。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教学、构建网络平台等,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做中学”的理念,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做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教艺的机会,并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可复制特点,合作制作一些可动态更新的优秀的教学课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也利于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四)建立工程实践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物联网工程人才,目前我校已在原有的实验室条件基础上,申报了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期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平台。该平台建设依据所需要培养的工程师的层次和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综合系统设计实践平台主要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初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系统的培养平台。课题工程设计主要为特别优秀、具有专门才能的学生提供平台,该层次平台主要结合科研课题而建设,平台会随着课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产品及技术研发平台主要针对公司的产品开发,完全将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融入到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中。通过构筑课程综合、工程设计、技术研发三个层次的平台,可推进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实践的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实施企业阶段实践方案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本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实行校企合作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因此,实施企业阶段的实践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熟悉企业需求、培养锻炼实际工程能力的核心步骤之一。在确定具体的实习实践内容时主要采取以下方式:①企业和学校(校内导师)共同协商一个工程领域的课题;②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立项合同的形式,与学校(校内导师)研发一个具体的项目;③安排实习生到企业从事实际的产品调研、研发、调试、运行、生产、管理或服务等工作。通过企业阶段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适应需求变化能力,以及初步的企业管理能力等。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构建合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前提,也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面向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积极、谨慎地构建合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物联网工程技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海燕.论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J].教育与职业,2007,(35):179-18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S/OL].[2010-04-21].
http:///edoaS/websitel8/33/infol2681207668076
33.htm.
[关键字]高职计算机专业 专业转型 教学改革
引言
近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重重困境,生源危机、毕业生就业错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现实中诸多问题的思路。本研究将以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例,深入探讨该专业的专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更有效地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一、形势与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应用迅速普及,高职计算机专业也针对性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当前的国家经济转型,社会人才市场上还需要大量计算机技能应用型人才。
1.现状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和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低的问题,高职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和实施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做中读”、“半工半读”、“工读交替”等人才培养思路,但实施效果不理想,导致这门曾经是非常热门的专业现在变成红牌专业了。
2.原因分析
学校非常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技术型人才的目的,企业也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更多的效益。所以学校和企业其实都希望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然而为什么企业却不愿意给毕业班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愿意录用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造成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率低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出了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也不高。
学生一般都是去中小型企业工作,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是人数较少,而且为了提高效益和效率,普遍采用较时尚先进的相关岗位技术,因此经常要求员工一岗多能,并具有先进时尚的知识技能,而且不愿意花人力和时间从零开始培训实习生。而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跟不上时代要求,知识面较窄,达不到中小企业对岗位技术人才的要求。
因此现在只有及时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的专业相关率。
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市场调查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IT方向很老的专业,现在IT行业技术分类越来越细化,应用技术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也应该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
计算机专业一直希望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技术需求的人才,曾经着重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方向、网站建设与维护方向、网页设计制作的方向、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教学。计算机应用岗位需求量曾经非常巨大,高职学生的就业也曾经很好,但近年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技术方向相关的岗位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岗位人才,岗位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同时大量本科计算机毕业生也在与高职计算机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本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数比例低于3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应用,中小企业现在对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需要经常到相关企业一线挂职实习锻炼,及时感知行业技术新技术动向和企业相关岗位技术的需求,然后尽快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改革教学方法,以便更好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技术需求的人才。
当前IT行业的新技术动向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楼宇和物联网,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理应从这几个新技术中选择一个。对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移动互联网方向,而且该方向的课程可以高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比较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当前的专业转型,而且移动互联网方向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Android)和WEB前端技术和移动服务器技术等要求的编程较少或比较容易,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到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现实可取的。
1.专业转型后的课程体系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转型后,为了体现专业新技术特点,课程体系首先应该确定多门主要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比如移动互联网概论、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技术应用技术、移动服务器技术、移动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和一些列专业基础课;第二,按企业需求动态开设专业选修课;第三,为开设的各门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量,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另外还要强调课程之间的互联性,课程中和性、完善性。
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学期为了让新生初步具体感知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移动互联网概论课程,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学习各门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第四学期课堂教学的最后两周可以开设专业综合实训,锻炼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尽量能使学生零距离上岗,更好地达到企业的人才需求。移动互联网概论课程内容很广,涵盖后面学习移动通用页面设计与制作、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开发、移动服务器端建站、移动产品网络营销、数据库等多门课程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制作环境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学习后面各门专业课程起到铺垫作用。专业综合实训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技巧,综合设计和制作一个具体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相关的作品。
2.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高职生主要来源是三校生和普高生,虽然他们都使用过移动互联网产品,但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却有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生源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三校生的专业课教学是突出知识技术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普高生的专业课教学需要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所以给他们上同一门课的老师,虽然课名和教材一样,但教学进度和内容不一定相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案。
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减少课程内容中过于理论的内容,增加新技术及其应用技能方向的实践内容。实验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课程实验和实训应继续坚持校内的“产教结合”模式和案例教学,但是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先讲理论,再做相关实验演示,然后学生被动模仿。现实工作中都要求员工具有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很重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以下尝试。课程的早期实验可以先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中期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可以指导学生先做实验,教师解释实验中理论依据,课程后期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主动搜索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以这种渐进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校外实训应该提高“工学结合”的有效性。“工学结合”要求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专业相关性实习岗位,鼓励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岗位培训,而不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在企业做于专业不相关的简单打杂事务。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较宽的技能范围。中小型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应用时尚技术的能力,一职多能,所以还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更多的跨专业的选修课。
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水平与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与学生的就业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尽量多的给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机会,教师自己也应该有意识的自己更新拓展相关知识,到企业一线进行实际锻炼,学习掌握新技术,并将学到的新技术尽快融入教学中,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企业愿意接收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相关性。
四、结语
我校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建成,招收了专业新方向的新生。去年开始针对大二的学生中途进行该方向的课程教学实践,这些学生在今年顶岗实习的单位受到普遍欢迎,说明这个专业方向选择的正确性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虽然专业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需要与时具进,不断完善,争取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发勤,张广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向参与机制[J].职教论坛,2012(3).
[2]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下).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46-03
Exploration an Implementation on Internet of Things Specialty in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u-di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Nanjing,21116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industry need, combin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 acteristics, the employment pos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n forms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 Taking profes sion station group, work task and work flow as the basis, it explores the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rrespond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 scheme impl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sample for relevant institutes with this special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pecialty positioning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从2009年11月3日,温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他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篇讲话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把对物联网概念的研究推向了新的。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全国有30个本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有28家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问题与挑战。我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也加入了建设物联网专业的行列,下面就我院在物联网专业方面的建设实践供大家探讨。
1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思路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基本摆脱了原先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特点,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努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开发与实施中,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鉴定项目。我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就是按照这样一条主线而展开的。
2关于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2.1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2.1.1行业前景分析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在投入巨资探索物联网。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启动与发展并不比国际落后。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
从目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来看,物联网领域主要环节,如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均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传感设备生产企业的管理、检测岗位;传感网的组建、调试、维护岗位;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岗位;也可以到物联网技术营销与应用推广岗位等就业。因此物
联网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起点高、职业发展有潜力。
1.1网络技术的理论抽象,学生兴趣有待激发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它们之间的交叉度更是日新月异。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时刻面对技术的淘汰和更新,调整把握对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受教材影响较大,顾及教材的完整性,会导致抽象理论讲解过多,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甚远,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信心
现代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许多具体细节性的操作步骤。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和集体性指导。这时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信心而放弃部分内容的训练,并直接影响后面更进一步的相关内容的掌握。另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为迎接考试,学习形式主要以记忆相关内容,做练习题为主,不能进行自主性的实践探索。
1.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交叉深浅度较难把握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多门计算机类课程,它们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技术有着深浅不同的交叉联系。如果不注重和其他课程的衔接,往往会出现重复讲授和跨域基础的深度跳跃讲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2现代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2.1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只停留在自身上网的感性认识的水平,对网络没有深入的专业性理性认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教师自身收集整理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背景人物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教师有条件应该去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进修,把自身所见所闻的最新技术产品成果和最新应用在课堂上介绍传播给学生,从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减少学生对相对枯燥的知识理论产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累资本。
2.2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首先要强化基础的综合型实验,把最新实验设备,如网络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搬进学生实验课堂,耐心细心的指导学生遇到的每一处问题,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又不愿意开口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多加关心。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到实习基地等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消化整理后添加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新内容。还要尽量关心学生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如课下学生在宿舍共享上网,局域网联机,旧电脑升级,外接设备驱动等。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里距离,无形中支持鼓励学生的信心。
2.3以专业整体的高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主讲教师应该利用教研室会议等集会时间主动和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负责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相关知识的讲授,确立合适的教学内容,避免和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并做好衔接铺垫,从而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网络知识。比如,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里讲授的相关知识在这门课的某些部分得到深化,后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需要在这门课里做引导和铺垫。
2.4改革考核方案,提高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笔试卷面为主,平时上机实验为辅。学生在准备考试时主要靠背诵相关专业名词,理解相关理论步骤,大量突击相关习题来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在准备考题时也很难全面把握专业的需要度,这样就会偏离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把实践能力的考核地位提升,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将自行完成有线、无线局域网连接,配置简单服务器软件的步骤,以及共享上网,划分子网等试验综合成总结报告,提交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