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毛利率

医药行业毛利率

时间:2023-09-07 17:4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毛利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毛利率

第1篇

中国的股票市场并不够成熟与完善,其上涨或者下跌的原因与其基本面情况的好坏不完全相关。而会计信息反应出的价值投资性质对于中国股市股票价格而言是否真的具有有效性,已经有多数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净资产、净利润等盈利指标入手对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等盈利性指标容易受到人为地操纵而有“洗大澡”等盈余管理甚至是财务欺诈的嫌疑,因此这样的盈利性指标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盈利基本状况的。

笔者认为,像销售毛利率这样的指标是更具客观性的,因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若其年报披露的毛利率指标对于横向可比公司的市场毛利率或是纵向企业自身情况的历史毛利率有着较大较悬殊的差异或是不能解释的异常变动,则有着财务造假的嫌疑。(例如万福生科)因此,为了规避这样的嫌疑,企业一般不敢人为地大幅度造假,销售毛利率指标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二、样本选取

如表1所示,笔者找出了2003~2013年我国沪深全部上市A股的各年资产负债表日的平均毛利率,再对这11年的各年平均毛利率并进行总体平均,可以得到从2003~2013年间,我国沪深全部上市A股的平均毛利率为26.9977%。因此,在这11年我国全部A股的平均毛利率基础之上,选择1.5倍倍数的毛利率指标作为高毛利率的标准,则为40.5%。

本文选取了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部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以2003~2013年共11年作为观测期间,以年度作为数据频率,对销售毛利率在这11年间都稳定保持在前文所推出的高毛利率标准(40.5%)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条件筛选,可以得到49家公司。

三、股价上涨倍数分析

(一)绝对值分析

如表2所示,上述49家样本企业的平均上涨倍数为4.42,为2003~2013年存在的沪深A股的1197家企业的平均水平2.093的2倍。仔细观察49家公司中上涨倍数小于1倍的八家公司可以发现,其中有6家都是来自道路运输行业中的高速企业。若剔除上述49个企业样本中的8家高速企业,可以发现,剩余的41家企业的平均上涨倍数达到了5.08,远高于沪深A股的平均水平2.093。

(二)相对值分析

如表3所示,在49家样本企业中上涨倍数超过沪深A股的平均水平2.093倍的企业占到了61.22%。若根据高速公路企业集中在上涨倍数的最末端部分而继续剔除8家高速企业的思路,在剩余41家样本企业中上涨倍数超过沪深A股的平均水平的企业占到了70.73%(29/41)。拥有最高的股价增长倍数的企业为贵州茅台,27.92倍,最低的是深高速,0.5倍。其中,上涨倍数在10倍以上的共有4家企业,分别是贵州茅台27.92倍、衡瑞医药17.8倍、长春高新13.51倍以及吉林敖东10.55倍。泸州老酒也达到了较高的上涨倍数9.8倍。

因此,无论是从样本企业的平均上涨倍数,还是从样本企业中超过沪深A股平均增长倍数的比例分析中,都可以发现,前文的疑问能够得到较好的佐证:拥有持续稳定的较高水平的毛利率的企业确实能在股价增长中取得相对良好的表现。

四、行业情况分析

如表4所示,在筛选出来的49家样本企业中,其所属为医药制造行业占比最高,达到了31%。医药行业的平均股价上涨倍数也达到了5.89,远高于A股平均上涨倍数。若我们使用销售毛利率筛选进行价值投资的公司,医药行业是行业板块的较优选择。

其次占比次之的是道路运输业,占到49家样本企业21%,但是就像刚才的分析提到的,道路运输业中的高速类企业一共有7家,而除了赣粤高速的股价上涨倍数是2.23倍略高于2003~2013年存在的沪深A股均值,其余的6家的股票上涨倍数都处于1.09倍以下,剔除高速公路的企业之后的41家样本企业的平均上涨倍数达到了5.08。从平均上涨倍数也可以看到,仅为1.16倍,不仅低于49家样本企业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护身A股的平均水平。

因此,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在提醒投资者,在用销售毛利率进行股票筛选、价值投资的时候,避开高速公路这类型的道路运输行业股票是更利于其选择正确的股票进行投资的。

第2篇

分销网络辐射各地

上海医药的分销网络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华北、华南三大重点区域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依据商务部公布的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中2012年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排序,公司分销业务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公司分销业务以医院纯销为主,并与全球40多家跨国药企开展合作。公司的疫苗、高端耗材等新业务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分销服务正逐步走向以供应链延伸服务和临床支持服务为核心的医院现代服务解决方案,为医院客户提供终端解决方案、专项物流和信息化服务。

上海医药零售拥有华氏、上海雷允上、余天成、人寿天、雷蒙、科园信海大药房等诸多知名品牌,覆盖全国1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门店总数1981家,药品零售销售规模居全国药品零售行业前五位。

传统分销业务成短板

作为一家上海本土老牌国企,根深叶茂,有着上海国资委这个大东家,享尽政策优势,其资产结构复杂,投资于医药领域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

广泛的投资,复杂的资产结构,虽然看似优势,但是,这却正是上药的短板所在。企业业绩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增长最快的板块,而是在最有可能拖累业绩的环节和其所占的比重。

根据上海国资委和上药集团的布局,2013年―2015年上药要实现业务规模超千亿的三年规划发展目标。2012年上药实现营收680亿(人民币,下同),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20.5亿;2013年上药实现营收782亿;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22.4亿;可以预见今后两年只要营收保持15%以上的增幅,即可实现目标。

然而,看似高大上目标的背后,是超低净利润的无情现实。国有企业的一大弊端是追求业务规模。在定位为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为特征的医药行业里,上药只能做出不到3%的利润率,实在令人汗颜。

传统商业分销是上药的优势项目,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以及华北、华南的部分区域。以2013年年报为例,医药传统分销业务收入680.10亿元,占其整年营收的87%,可毛利率只有6.05%,其中,华东药品分销占了68%,华北24%,华南6%;工业销售只有107.09亿元,但毛利率有48%,64个重点产品实现销售63.92亿元,其中只有参麦注射液一个产品超5亿销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医药营收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其利润率低下的结果,业务结构偏重于低毛利的传统医药分销领域,而高毛利的工业制造板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在药物研发的含金量上也缺乏亮点。

从全国医药行业格局里去分析,上海医药在传统医药分销领域里,针对医疗机构以及大客户拼不过国药控股,小商业和零售连锁配送上压不过九州通,新药研发上赶不上恒瑞医药,虽然背靠大树,但却难于突破现有格局,唯有在大幅增加工业板块收入,提升研发幅度,以及在传统优势品种里做大做强这三个部分聚焦资源才能摆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尴尬局面。

改革方式有待斟酌

当然,上海医药根据自身短板,也做出了一些改革,自2013 年启动集团营销模式改革,打造终端自营、精细化和OTC 三个销售模块,这是工业产品营销改革的进步信号。

第3篇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分析;通化东宝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

然而时至今日,云南白药的多元化之路却显得荆棘密布——公司的产品虽然由药品延伸到日化、面膜、茶叶等诸多领域,但是公司近年来却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而登上黑榜,白药膏诉讼案、白药牙膏“功效门”、白药保密配方泄密等负面新闻也是接连不断。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公司2004年以来牙膏跨界日化,分散了不少对主营业务发展的精力。”此外,从公司财务报表来看,近年来工业品(药品类)的毛利率一直呈逐步下降态势。这一切都表明,云南白药的多元化经营并不成功。

多元化路线:从日化到地产

2003年,云南白药新组建健康产品事业部,2004年,云南白药发出了“保持白药胶囊、散剂、气雾剂和宫血宁四个主导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力争云南白药膏和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牙膏突破亿元”的豪言壮语。

事实上,云南白药牙膏在上市之初即遭遇到“两不靠”的困境——在产品定位和渠道推广上,云南白药牙膏在“日化品”和“保健药品”之间不确定和摇摆,这也成为其市场突围的最大障碍,以致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此后,在“大广告、大终端、大品牌、高价位”的营销策略下,云南白药牙膏开始放量增长。

2008年,云南白药牙膏细分出以美白为诉求的金口健系列牙膏,但销售一直无法提升;2009年,作为“大日化”首个跨品类的试验品千草堂沐浴露上市,却因价格高昂等因素很快“夭折”。事实上,云南白药旗下还有多个日化品牌,比如养元青洗发水、采之汲面膜等,由于品牌知名度极低,经营业绩也不理想。

除了涉足日化行业外,云南白药还把触角伸向了地产。云南白药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在主营业务中已将房地产销售收入单列,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4亿元,毛利率为18.10%。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云南白药准备在房地产行业大干一场的时候,A股19家含地产业务的上市医药企业中,已有11家公司已基本退出或计划退出该领域了,云南白药的逆势而为显得格外另类。

多元化苦果:产品频曝质量问题

然而就在云南白药集中精力多元化的同时,公司的产品却频频曝出质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云南白药至少10次因药品质量、夸大广告疗效等登上多地食药监局黑榜。仅2010 年公司就先后遭遇白药膏诉讼案,白药牙膏“功效门”等,这无疑会对云南白药的品牌带来致命的伤害。

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其不加节制的“跨界”经营,让其分散了精力,影响药品主业的研发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品问题的频繁出现。

第5篇

为了强化税收管理,我局近日组织了一次税源管理专项大检查,对医药流通企业作了重点调查,发现该行业在医药市场监管和税收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强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商贸企业销售毛利下降,增值税减少。部分药品价格下调,进销差价降低,医院药品竞标采购,医药销售行业终端市场毛利率为5%-7%。医药零售行业为了占领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导致库存增加,当期应纳税额减少。由于经营方式及经营品种不同,传统药品和新特药品毛利率差别较大,也造成同行业间税负高低不一。

(二)企业自身会计核算和申报不实,导致税款流失。主要表现为多计成本,少计收入,销售药品不开具发票;利用计划生育用品用具免税,中草药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人为扩大这两项商品的收入;部分商品体外循环不计购进,取得购货方折扣折让后不扣减进项税额;将当期销售收入后移,减少当期申报销售额,不如实反映当期应纳税金;变相出卖药品经营资格证书,形成假连锁,假统一核算,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体制不健全,对其分支机构疏于管理,这都造成了税收流失。例如,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设分支机构7家,为了避税形式上注册成立多家分支机构向税务机关分别纳税,其实质是统一核算,规避高税负。多数分支机构以挂靠、租赁、承包形式存在,总公司只收取管理费,没有统一核算,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管理手段不足,监管不力。医药商贸企业改制后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税务机关以及医药监管部门没有及时适应变化,调整管理方式,信息没有进行交流共享,对企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研究不足,对医药行业日常管理不到位。

(四)医药来源混乱,质量难以保证,且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市医药经营单位的供货渠道众多,有本地医药公司供货的,也有企业供货的,供货企业多以不开发票,低价让利为惠手段占领市场,导致本地正规经营的医药批发企业销售份额急剧下降,连年亏损,无法生存。另外,供货企业多采取直接送货到门方式进入市场,即不出具发票,又没有专业人员认真验收,也规避了医药监管部门的监管,给伪劣假药的流入造成了可乘之机,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保证不了我市老百姓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规范行业管理。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共享企业基本情况、基础数据信息,要求医药商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和GSP认证的操作规程,统一验收、统一入库、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实行计算机管理,打击“三无”经营(无证、无票、无固定经营场所),规范医药行业税收等方面的管理,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强化税源管理,减少管理漏洞。近年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医药商贸企业逐步转变为股份制、私营、其它有限责任制企业,改制后分配制度和所有形式随之改变,出现了改、转、租、包、卖、联等多种经营方式,税源也由显性税源变为隐性税源、由固定税源转为流动税源、由重点税源变为零散税源。税务机关要针对企业改制后税源发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掌握企业动态变化,提高税源管理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变被动为主动;要注意宣传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加紧推广税控收款机运用宣传,提醒消费者购买药品要索取发票,定期辅导、适当培训医药商贸企业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促进医药商贸企业准确核算,据实申报,依法纳税。

(三)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精细管理。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及时转变观念,建章建制,依法各负其责,强化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纳税情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抓住薄弱环节,实现管理精细化。

第6篇

进入四季度以来,A股指数出现大幅跳水。其中,最惊人的两次跳水分别发生在11月8日和11月22日,在这两次跳水中,大盘共失守500余点。在阵阵阴风中,十一月,A股最终跌破5000点,众股民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彻底瓦解。

“谁能帮我看看6016DO,我是56块买溢的,现在都跌到35了,我该怎么办?”随手点开一个股票论坛,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二八现象”正在演变成“一九现象”,即,股市里90%的股民在赔钱。

大盘是否气势已尽?

扩容压力减轻

事实上,正是QDⅡ、大型国企回归和“大小非解禁”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促使大量市场资金分流,它们一起撬动了大盘!

建行、中海油服、神华、中石油等权重股纷纷回归,它们共同在一级市场上圈走了2000亿,并将进一步吸收3000亿到4000亿的二级市场资金。

而从南方QDⅡ发行的情况可以看出,香港市场对大陆投资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虽然短期内通过QDⅡ流出资金规模有限,但随着更多QDⅡ的发行以及后续港股直通车的开通,这一资金分流趋势的影响将比较明显。

此外,“大小非解禁”所带来的可流通股份增加也将在年末迎来一个高峰,据天相数据统计,年末可流通股将增加360多亿股,太约5000亿资金规模,相较三季度有较大幅度增加。

连续发行的建行、中海油服、神华,从密集发行对市场的冲击看,应该是远好于投资者的谨慎预期,并且由于大型国企密集回归后,阶段性扩容压力将明显减弱,这将使A股的资金供给再度过剩。

大型国企进入指数后,沪深300的行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也进一步成熟,一旦管理层明确股指期货的推出时间表,很可能会吸引资金流入蓝筹股,并在短期内推动指数。

因此,充足的资金将再次推动大盘,预计A股在年尾会有较强表现。

资金驱动最重要

今年年末,外部经济环境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不显著,中国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以及出口关税政策的变化,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并且,这种出口增长略有放缓也没有影响到中国获取贸易顺差的能力,进而也不会影响流动性的流入。

与今年中期工业利润强劲增长不同,利润增长趋势在年末有放缓迹象,并且由于基数的原因,这一趋势很可能持续到2008年初。虽然,上市公司利润释放未必与整体工业利润趋势相吻合,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资产注入、管理层激励、投资收益等。但工业利润增长有所放缓导致A股市场获得超预期利润增长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针对通胀的连续紧缩对2008年工业利润增长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累积。在这种条件下,依靠利润增长率继续驱动估值水平提高的难度较大。

但考虑到:首先,短期通胀数据可能被价格管制措施所压制,在基数效应的基础上短期有所回落可能性也在增加;其次,大型国企的回归在年末中期也将告一段落;再次,因为短期通胀压力的减轻,市场对宏观紧缩措施的预期也会有所下降,充裕的瓷金也使市场估值水平难以出现较大回落;此外,加快升值节奏无疑也会具有类似的市场效果。最后,在年末市场中可能性比较大的重要事件有,国企股权激励被陆续放行、股指期货时间表得以明确、创业板规划等。

综合看,这些事件对A股市场影响偏于正面,对市场情绪具有调动作用。因此,在利润增速有所回落的背景下,市场由增长率驱动特征正在向资金驱动特征转变,而负利率水平与重大事件都是资金驱动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因素在年末具有一定优势。国金证券判断,在大型国企集中回归后,充裕的资金面将再次接管市场的主导权。

行业投资机会加大

总体来看,2007年末产业景气的排序依次为,消费品―资源品―投资品―原材料,而且,这一产业格局将更为明显。

消费品与资源品的景气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之中,投资品的景气保持了稳定,如果原油与煤炭价格进一步推动采掘类价格上升,资源品的景气回升将比较明显,同时对原材料的景气形成抑制。

在整体经济增速较快的基础上,今年大多数行业的毛利率都有所上升,但随着产业景气格局的变化也有内部结构性的调整。

采掘业毛利率水平保持了上升趋势,其中,煤炭行业与有色行业的毛利水平都到达了本轮景气周期的高位;消费品的毛利率比较稳定,其中,饮料行业与医药行业毛利率水平上升较快;投资品的毛利率水平除了金属制品外,有了普遍的上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专用设备毛利率已经创出本轮景气周期新高,同时,电子领域中通信设备与计算机毛利水平也开始恢复;原材料的毛利率水平下降较为明显,其中,石化行业出现大幅下降,化工与钢铁也出现高位回落的迹象,同时,水泥与造纸的毛利水平继续保持上升。

第7篇

“我们对中成药行业目前整体上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基调是看好多一点,即中性偏好一些。”瑞银证券中成药行业分析师邹敏近日表示,“乐观是因为医药行业相对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太确定的情况下,它的成长性还是比较确定和稳定的;谨慎是因为中成药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个成本的压力。”

估值合理

邹敏认为,很多年以来,中成药行业所处的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对整个大盘都呈溢价状态,溢价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是15%至20%,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第二,A股市场的股份流动性较差,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估值溢价。

“总的来看,目前中成药公司的估值水平是在历史估值溢价之内,相对处于一个平衡点,反映了投资者的偏好,不会给公司带来特别大的压力。”邹敏说。

增长较快 面临压力

资料显示,中成药行业在2003年到2007年的4年间,其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2.5%,高于整个医药工业和化学成药的平均水平。

4年以来,中成药的增速快于化学药的主要原因是,中成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以药店为主,受到医药系统反商业贿赂的影响比较小;其次,国家发改委对药品进行了24次的降价,其中涉及到中成药的仅有5次。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中成药的增速较快。

但是,中成药现在也面临着原材料长期价格上涨的压力。邹敏认为,一般中药材大多数是野生资源,势必面临资源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给中成药行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这个行业中能源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都使得成本压力比较突出。

医改提升支付能力

从政策的影响来看,国家产业规划不论是“十五”还是“十一五”,中药现代化都是作为行业的发展重点。而医疗体制改革,也将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虽然医疗体制改革还没有详细方案出台,但是还是能看到政府的一些先期动作。比如,政府在农村继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计划在2010年达到全民保险,医疗保费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等等。这些对药品是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原来的一个治疗型卫生体系向加强预防卫生体系转变,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康复、治疗等,中医药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优势,社区加大中医药的使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中成药行业还不是医疗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直接受益的首先是那些在医院作为主要销售终端的药品,而中成药大多数通过药房销售,所以中成药企业受益于医疗改革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邹敏强调说。

两大投资主题

今后中成药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药店为主要渠道的一类企业,将来转向OTC,并且进一步延伸到药用消费者,一般称之为保健品或者是日化,在定价上有一定的空间,具有抵御原材料涨价的能力,一些传统的中成药企业更有优势,比如白药牙膏、凉茶等。

二是中成药企业向现代化中药企业发展,用西药的标准来对中药进行系统的改造,竞争关键是持续的研发水平如何。另外,药品的定价空间在医疗保险目录之内都会受到政府的管制。

基于以上分析,邹敏认为,中成药行业有两大投资主题,即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之下,可以选择能直接受益于医疗改革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现代化中药企业,在医院或者在农村市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都在建立销售队伍;还有就是那些向消费者领域延伸的企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定价是它的关键。

在通胀的大背景下,邹敏认为,可以选择产品价格不是受政府管制特别严格的企业,并且其品牌也是市场能够接受的。

相关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速览

东阿阿胶(OD0423)抗通胀的好品种

大股东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的定位明确。东阿阿胶定位于滋补保健,主要围绕阿胶系列,力争做成第一大滋补品牌。

公司文化营销的效果初步体现,一是耗用资源较多的阿胶块价格大幅上涨,初步呈现出价值的回归,2005年公司销售阿胶块1960吨,销售金额为3.1亿元,而2008年可能销售1800吨,销售量有所下降,但销售金额将达到6亿元左右;二是耗用资源较少的复方阿胶浆销量大幅增长,销售金额与阿胶块已不相上下,这意味着阿胶的消费人群已开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扩散。

东阿阿胶仍继续推行“以肉谋皮”策略。目前已建立十大养驴基地,并建有三个驴肉加工基地,2008年有望销售驴肉达2000万元左右,达到盈亏平衡。

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基本上是在OTC市场销售,而未来公司要形成OTC、医院和商超三足鼎立之势,规模均要达到10亿元。为了更好地进入商业超市和规避药品降价,公司可能将阿胶浆转为食品。另外,下半年将有新的产品推出,主要是休闲类食品和美容类产品。

申银万国认为,东阿阿胶是抗通胀背景下的极好投资品种,定义为药中茅台,从中长期看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2009年业绩可能超出预期,维持买入评级,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0.60元、0.84元、1.17元,同比增长54%、40%、38%的预测。考虑到2009年认股权证存续期满行权导致股本扩大,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将被摊薄至0.67元和0.94元,给予2008年40倍市盈率,权证发行后股票目标价格24元。

云南白药(000538)产能释放待明年

云南白药是传统一中药企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卓越的营销管理能力,经营质量一直位居行业先进水平。2008年预计工业收入17亿元,其中药品8.5亿元、透皮剂4.3亿元,个人护理产品4.7亿元,比2007年14.6亿元增长约17%。

公司个人护理产品增长较快,主要是牙膏,处于快速成长期,2008年的增速将达80%,其中大约40%的成长来自于现有产品,40%的增长将来自于新品种。公司目前在商业超市和药店的销售比例大约是95%。

对云南白药来说,药妆是个新领域,公司必须经历从卖药到卖日化品种、从药店模式到商超模式的销售模式转变。目前在止血类牙膏上,白药已经战略性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未来将继续开发细分类产品。但公司产能释放要到2009年底才能发生,大约增加5 8倍,2010年将是业绩飞跃的开始。而在2009年中期以前可能较难获得超额收益。

申银万国认为,受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公司2007年盈利低估从而导致股价

低估,公司股票估值应该重回医药股高端,目前股价仍有上涨空间,上调评级至“买入”。预计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85元、1.14元、1.48元。其中2008年仅上调0.04元

申银万国分析师比较分析了资源型中药企业后认为,5家公司都是A股市场的稀缺品种,但企业经营千差万别,云南白药战略、营销和管理领先于其他企业;东阿阿胶是非常好的长期品种;同仁堂和广州药业经营一般,但市值低估;片仔癀发展平稳,PE有所低估。

天士力(600535)发展前景明朗

2008年公司收入平稳增长。未来随着复方丹参滴丸进入销售旺季提价效应的全面显现和其他二线产品销售的上量等因素的刺激下,2008年公司医药工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将好于2007年。

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海通证券认为,考虑到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益将在2008年得到全面体现,并凡该产品占到医药工业收入的75%以上,经测算,2008年提价将提升医药工业毛利率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公司建立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优势凸显,目前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丹参和三七都能达到自给,很好地缓解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公司成本控制上带来的压力。

作为医药龙头企业,天士力的发展前景是十分明确的,其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竞争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加之后续还有大量独家的重磅品种上市,海通预计,公司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53、0.64元,调低投资评级为增持。

广州药业(600332)业绩喜忧参半

广州药业业绩有喜有忧,虽然王老吉、小一药业的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但是也有星群药业的消化存货等不利的因素影响。综合考虑,预计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全年增长约为15%。

王老吉仍然快速增长。今年1~4月凉茶系列产品同比增长约为45%。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全年预计凉茶类产品将完成近1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50%。王老吉药品系列则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增长将维持在17%左右。

中一药业也稳定增长。2007年主打产品消渴丸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3亿元。通过专利保护,公司的潜在竞争者被拒之门外。在公司不断深化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提价等因素作用下,2008年有望达到约15%的增长。

虽然中一和王老吉依然优秀,但星群销售额下降超过30%,潘高寿、陈李济、奇星增速放缓,整体业绩平稳,难以出现较大波动。

由于星群业绩下滑超出预期,国信证券分析师小幅下调2008年整体业绩预测0.02元/股,预计2008~2009年主营业务每股收益为045元、0.56元,同比增长22%、24%。公司股票目前估值在同类中药股中较低,仍可作为防御品种。

康缘药业(600557)三大因素保盈利

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公司主营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2003年至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6%、27.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梯度;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实施产品分线销售的独特营销模式。

公司未来盈利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现有产品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二是与国内医药商业巨头的合作,将拓宽营销途径,拉动销售增长;三是增发项目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

民族征券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08、2009、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0.79元、1.06元。

国泰君安表示,由于公司对全年销售数据的规划是4:6,下半年的销售数据更加重要。考虑下半年存在所得税返还等诸多因素,维持前期预测的2008、20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8元、0.78元。分析师认为,康缘战略定位清晰,做中医擅氏的药物;质量过硬+产品梯队已经建立、营销改革初见成效、民营企业有天然的动力做大做强,维持增持评级。同仁堂(600085)股价反映盈利增长同仁堂以品牌为依托,细化品种,重点加大新品种市场转换,力争在3到5年内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亿~10亿元。目前产品覆盖率在北京已达到40%~50%。公司将集中精力发展高毛利品种,限制微毛利品种。在公司内部加强控制,以控制成本。公司力争保持15%的增长速度。

公司的产品群中二线品种的比重不断提高。管理层规划将股份公司目前的3个上亿元品种增加到5~6个,21个上千万元品种增加到30~40个。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司成立专门机构,以扩大社区用药中标品种。

公司丰富的产品群将会受益于医改和社区用药增加,公司的营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带动快速增长尚需时日,这与公司的整个体制有一定关系。

申银万国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62元、0.74元、0.87元,同比增长15%、20%、18%,同仁堂股价已经反映了缓慢增长态势,维持增持评级。

片仔癀(600436)具有定价能力

第8篇

越来越多的媒体舆论和医药行业协会都倾向于引导中国本土制药企业重视OTC市场,甚至对诸多本土药企缺乏迎战OTC市场的充分准备而表示深深忧虑,这在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7月5日举行的座谈会上体现尤其明显。他们的主要理由基于:以往中国90%以上的药品都是通过医药渠道销售,只有10%的药品通过零售市场销售,但目前情形已然大变——通过后一渠道销售的药品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0%-30%,其中2004年OTC市场销售总额为461亿元,销售增长幅度约为15%。未来中国OTC市场显然无可限量,但本土药企的专利“软肋”将让其在OTC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但笔者认为,对许多中国本土制药企业——特别是那些缺乏实力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言,切勿轻易妄动,最好别玩OTC。

首先,OTC难以维系企业生存。谨以2004年中国OTC市场为例,其销售总额为461亿元,若以中国当前约7000家制药企业计算,平均每家的销售额为659万元。但如果对中国OTC市场销售格局缺乏了解,这个平均数可能又成为了诱发企业投资的“陷阱”。事实上,在OTC市场销售的461亿元当中,由外资、合资企业完成的就占30%的份额,也就是138亿元左右,留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容量也就是323亿元,这个数字再平均到6300左右的非外资、合资企业头上,平均每家是513万元。另一方面,随着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销售排名靠前的中国本土OTC品种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比如单品销售数亿元、甚至十亿元以上的汇仁肾宝、复方丹参滴丸、21金维他等等,除去这些大品种的市场份额,能够留给那些中小企业的OTC市场份额大概也就是200亿元左右了,再平均到五六千家企业头上,每家也就是300来万元,这对入门较高、投资较大的制药企业而言,区区数百万元的销售额无论如何也是难以维系生存的。

其次,OTC投入产出比难以令人满意。笔者发现,中国本土企业OTC大品种中,但凡年销售过亿元者,十有八九是凭借强大的广告攻势,比如乌鸡白凤丸、复方丹参滴丸、排毒养颜胶囊、斯达舒、新肤螨灵霜、利君沙、严迪、葡萄糖酸钙、三九皮炎平、安神补脑液、钙尔奇D片等等,这些产品年广告投入动辄数千万、上亿元,这让多数的制药企业无力效仿。事实上,不少企业巨资投入OTC药物并不是为了从该OTC药物中赚取多大利润,而是希望以产品品牌带动拉动企业品牌,从而影响企业其它产品的销售,当然最主要的是处方药物的销售,其OTC广告产品的销售利润占整个企业药品销售利润比例并不大。如果不通过广告方式,以一个非品牌药品身份走OTC销售的主要渠道——药店渠道,但这几年来药店的销售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在2002年我国零售连锁药店的平均毛利率22.53%,2003年则下降到20.45%,目前大概不到20%,相对而言美国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平均毛利率大概在25%左右。事实上,中国医药连锁企业因毛利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正越来越多地由制药企业承担,它们巧取名目向制药企业收取种种费用,导致了OTC生产经营企业营销成本大为上扬,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榨。若以人海战术,为一个OTC产品而拉开销售大网显然不太现实;而若学习处方药营销学术推广方式直接面对消费者,成本同样会居高不下。基于药店销售渠道点多面广、单店销售有限、药店之间降价竞争、OTC产品终端价格普遍比医院终端价格低等特点,在OTC营销上,无论是广告模式、人海模式、学术模式、自然模式,都很难取得走医院渠道那样的投入产出比,利润相对也较低。

第三,许多药品不适合以零售终端为主销售渠道。消费者购买的OTC药品以家庭常备药为主,如感冒咳嗽类、镇痛类、肠胃病、维生素类和皮肤病类等。而其它不少OTC产品在零售终端销售难以令人乐观,因此“押宝”OTC之前显然还有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

中国OTC市场持续增长并且充满潜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一市场无疑也只是那些拥有强大实力、拥有广泛网络、拥有众多产品、拥有优良品质、最主要是拥有知名品牌的制药企业的大餐,而对于数量最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言,它就像是沙漠幻影,可视而不可得。笔者在此奉劝这些企业:老实点吧,医院渠道才是主流,OTC市场不是谁都可以玩的。

第9篇

2011年前5个月,四家医疗器械类企业东富龙(300171)、尚荣医疗(002551)、千山药机(300216)、理邦仪器(300206)分别登陆创业板或中小板,发行市盈率均超过45倍,东富龙的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96倍。在这些公司成功IPO的背后,潜伏着不少提供战略或财务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不乏复星医药、深创投等国内知名创投企业(表1)。在声势日隆的医疗健康行业,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魅力逐步显现。

IPO 之外,该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也在加速升温。投中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月-2011年4月,医疗器械领域的私募投资案例个数及融资额度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3%、18%,均仅次于传统强势的制药行业。首只人民币医药行业基金建银国际医疗产业基金,继斥资1亿元注入疫苗包装用品企业江阴兰陵瓶塞后,又向五粮液旗下的普什医药塑料包装企业投资了1.8亿元。

医疗器械增速或超药品市场

资金青睐的逻辑,不仅在于中国推行医改的大背景下整个医药生物行业步入上升通道,也源于医疗器械子行业的发展潜能。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但在中国“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下,药品市场规模远超医疗器械市场,二者容量及发展深度并不相匹配,未来医药行业内的结构将发生趋势性变化。药品支出占比的攀升难以为继,而医疗器械在医药板块中的比重则有望上升。

近几年相关企业的盈利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国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贺平鸽的研究显示,2001-2008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8%及41%,远高于同期医药工业19%、21%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中金公司孙亮预计,2009-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这一增速远高于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所预测的2008-2015年间药品消费16%的复合增长率,申万同时预计药品费用占医疗卫生费用比重将从2007年的33%下降至2040年的20%。

在进口替代及升级换代的过程中,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也有望在全球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发达国家把持了其中的78%,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成长。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贸易顺差达67亿美元。

扩容的蛋糕前,市场竞合态势更加激烈。带有政策红利的农村市场让外资觊觎不已,而高端器械市场的高盈利也足以让困于低端价格战的内资企业眼红。随着双方触角延伸至对方势力范围,原有的平衡正酝酿着变局。

外资加速渗透基层市场

快速发展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合资企业成了主力军,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就有7家。在国内大型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市场,以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领衔的外资企业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2007年进行的专项调查,国内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跨国品牌所占据。

随着新医改向基层医疗倾斜,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拓宽及报销比例的提高,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农村基层市场,试图挟技术、营销优势,通吃高中低端领域,而通过收购、合作等捷径进入中国市场更是外资企业的惯用手法。

早在2008年,以心脏起搏器、冠脉支架等产品出名的美敦力公司斥资17.26亿港元入股山东威高集团,并以15%股权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同时,双方宣布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独家分销美敦力及威高骨科公司的骨科产品。医疗健康巨头通用电气也与新华医疗等数家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其政策灵敏度并不逊于本土企业。在2009年5月启动的“健康创想”战略中,通用电气宣布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于开发100种能够增加医疗覆盖率、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的新产品。并且,其医疗健康部门总裁约翰・迪宁访华之时,宣称最想去拜访的是四川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而全球知名的医疗成像及信息技术公司Care-stream Health(锐珂医疗,原为柯达医疗影像业务部门,后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股权投资公司Onex),则早在2005年就已进行产品架构上的战略调整,逐步增加投向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市场的产品比例,并主动调低价格,如其成像系统由之前的200万元减少到1/2甚至1/3。在“深耕基层”的策略推动下,其2009年中低端产品销售对总销售额的贡献已提升至40%。德国西门子也专门为社区及农村医疗市场推出如CT机、超声机等优势产品的“经济适用型”版本。

跨国企业向中国基层市场加速渗透,一方面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增长乏力,年增长率约为10%,而中低端医疗器械的增长率达30%。另一方面,基层设备的较大缺口也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在中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级、三级的大医院; 全国医疗机构15%的现有仪器和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产品,60%的设备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卫生部规财司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大量医疗诊断设备需要购置或者更新换代。各级政府承诺投放的8500亿元医改蛋糕中,也明确将向基础医疗倾斜。

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政策指引下,除了研发及产品性价比向基层市场需求靠拢之外,跨国企业还频出新招,渠道下沉、捐赠先行以打造公益形象,借金融租赁之力带动销售的做法也普遍为其所用,以尽快杀入这一日益受到重视的市场。

内资企业:挺进高端

与跨国企业自上而下的强力渗透不同,内资企业多半集聚基层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多达6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1.8万家经营企业。在外资不屑于染指之前,这些中小型占了绝大多数的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凭借成本及渠道优势瓜分了中低端市场。但无序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价格战,再加上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出口汇兑损失,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已经遭到严重挤压。

尽管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振了中低端器械市场需求,但读懂政策风向的外资企业已为分割新蛋糕做足功课,自上而下的惯性优势一旦延续,威胁不容小觑。内资企业在正面主战场积极迎战的同时,也正在努力进军高端。鱼跃医疗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希冀由粗放式增长走上专业化道路,并能在制氧机等细分领域增强技术竞争力;行业出口额排名第二的深圳迈瑞也表示,在深耕基层市场的同时,将发力高端,主攻外向型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会长姜峰指出,相对制药工业,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多重学科交叉处,所涉及的机械制造、IT技术水平等有相对优势。中国健康医疗基金合伙人陈蕴也认为在医药生物行业内,该子行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最小,且回报快。此外,国内投资者对医疗器械类公司上市均给予了积极回应,风投踊跃,市盈率高企,若超募资金运用得当,从细分领域对高端市场的突破并非不可想象。不过技术落差之外,服务、售后及营销模式等软实力的差距均非一时一日能够弥补。

事实上,深陷价格战的内资企业往高端突围,虽是面对强敌压境的反击之举,更应当视作追逐高盈利的本能选择。在基础医疗市场占据优势的鱼跃医疗,和已在药物支架系统成功突破外企垄断的乐普医疗,二者尽管同处医疗器械市场,毛利率及净利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前者有20%的收入来自政府招标的基础医疗市场,但净利率盘旋在20%以下,而在细分领域占有优势的乐普医疗,则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相对强势的定价权,毛利率高达80%以上,净利率超过50%(表2)。

6月机构偏乐观

于欣/文 2011年5月以来,在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6月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市场一直维持低位震荡,2011年5月3日至5月19日,上证综指下跌2.5%。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3的中性偏悲观值,较上月下降8.6%。

机构和分析师中性偏乐观

2011年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较5月下降8.6%,至53的中性偏悲观值,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3,环比上升9%;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61,环比下降13%;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3,环比下降17%。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的上升和券商分析师的下降令这两个群体的信心指数值趋于一致。分主体指数分析可以看出,受市场走势影响,券商分析师的信心指数明显受到抑制,并与机构投资者趋于一致,均为中性偏乐观;个人投资者依然是三类主体中最悲观的。

预计2011年6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58%,较5月下降13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的看涨比例为80%,较5月上升20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看涨比例为55%,较5月下降31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的看涨比例为40%,较5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机构投资者对6月大盘上涨的乐观预期值得关注。预计未来6个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76%,较上月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投资者为82%,较上月下降4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为80%,较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为60%,与上月持平。

市场估值获机构和分析师较高认可

第10篇

近日,某报报道了南京药商向药企砍价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据悉,这场称之为“医药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企冲突”,缘起于因销售利润率过低,南京医药从4月28日开始宣布停止向西安杨森进货。5月31日,南京医药表示,从6月5日开始,西安杨森在江苏、安徽、福建等地的药房将开始出现断货,南京医药已准备以低价同质药替代。南京医药虽然每年销售西安杨森的药品达4亿元,毛利率为1.74%,而分销成本达到了3.89%,贡献的边际利润为负值。“卖得多就亏得多。”

西安杨森方面,对比于南京医药的高调“挑衅”,西安杨森一直摆出沉默的姿态。西安杨森对于南京医药的公然挑衅能够沉默以对,归根结底还是在这场对决中,商企力量相对悬殊。毕竟,与全国大市场相比,仅凭一家南京医药力量还是很薄弱。另外,我们也可以想象,西安杨森可能已在南京医药的势力范围内启动了渠道补救计划,寻找别的分销商。

对于此次事件,我们可以从当事双方及患者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对消费者而言,品牌产品价格高,质量却不一定比同类低价产品好。到药店或医院买药,由于信息不对称,药店店员或医生开出什么药,患者只有接受的份儿。品牌药品因为在广告投放与前期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大,在终端或临床的价格自然较高,药店店员或医生开品牌药品给患者的同时其提成也高。所以,患者接受的一般都是高价药品。南京医药掀起的这场“医药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企冲突”,如果西安杨森不按南京医药的要求埋单,南京医药对西安杨森的药品以低价同质药品替代,对患者而言,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低药价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炼成”的。换言之,如果西安杨森与南京医药合作,一个前提是现有的零售价不变,南京医药的利润率提高,损失的是西安杨森,另一个前提是现有的零售价微降,抢占更多的市场,同时西安杨森以牺牲部分利润来换取南京医药的销售渠道。于消费而言,只要药品价格不升高,都不是什么坏事儿。

对南京医药而言,西安杨森如果不按自己的要求出牌,那就单方面用低价药品取而代之。一方面,低价药品的各种费用较低,其利润率相对就高,损失的可能是国际品牌的影响力与人气;另一方面,将高价药品都换成了低价药品,也能博得患者一个良好的口碑,将以“勇士”的面孔面对广大患者与当地政府部门,为企业以后的扩张铺好红地毯。如果西安杨森按照自己的要求出牌,则将打破国内医药经销企业服从于国际品牌制药企业的格局,南京医药在同其他国际品牌谈判时的砝码将无形中加重,也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更长远的意义,是从此改写中国医药商业的格局,医药行业的国美或苏宁将或诞生。另一个收获是,经过此次事件,南京医药的品牌影响力将得到有力的提升。无论其结局如何,于南京医药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对西安杨森而言,接受南京医药的要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同自己的国际品牌的“大碗”身份不符,有了这个开头,就有可能引发国内甚至国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医药商业公司纷纷仿效,对自己提出种种“无理”的要求,那自己今后的日子将会很难过。不接受南京医药的要求,则预示着,在南京医药势力范围内,西安杨森必须重建渠道,用其他经销商来代替南京医药,之前的商业渠道将彻底“烟消玉殒”,其所需费用不容小觊。这也不是西安杨森愿意看到的事情。

南京医药和西安杨森的“较量”,让西安杨森损失惨重。据此前统计表显示,南京医药一年销售西安杨森的产品4.18亿元,占西安杨森全国总销量的10.25%,也就是说,西安杨森现在每个月损失销售收入达3480万元左右。南京医药执行副总裁腾学武坦言,目前南京医药方面替代产品的毛利可以达到6%—8%,因此“对话”事件对南京医药不会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医药是经过充分思虑后才发动“对话”的,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结局早就做好了准备。

随着这起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医药商企冲突”的僵持,我们可以发现,医药行业的分销商和供货商历来就存在的矛盾正在清晰地浮出水面,随着分销商实力的壮大,他们开始敢于和财大气粗的药厂叫板,而不是吞声忍气地接受跨国企业的霸王条款,医药产业的链条正逐渐向分销商倾斜。

我们也许无法设想近期医药界就能发展成像家电行业那样,由分销老大国美苏宁号令群雄,由厂家按自己的订单生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识觉醒的医药分销企业将不满足于利润薄、“为他人作嫁衣”的紧巴巴的日子,所以,杨森绝不会是他们叫板的第一家药厂,那么谁是下一个杨森?只能拭目以待了。

第11篇

房地产:无法改变的供需比

“调控不会逆转供求矛盾,2008房价继续上涨。”中金公司策略报告直言。人民币长期升值、通胀预期、消费强劲扩张、城市化和人口红利,仍将主导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目前,政策面通过信贷收缩、严厉打击开发商囤地以及推行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举措,试图勒住脱缰楼价。但中金研究表明,银行贷款只占开发商资金来源20%,政策面也将反过来催促业绩更快释放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因此2008年仍有60%的盈利高增长。但伴随门槛提高,土地资源向优质公司集中,应当避免区域性风险。

医药业:三轮驱动大业

在“医改”政策、需求爆发和行业整合的三轮驱动下,医药业正发生全面价值裂变。湘财证券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预计到2015年,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将从2005年的1552亿元增加到8540亿元。目前,我国医药整体市场需求量仍以17%的增幅增加,这也将推动医药行业继续发展。“婴儿潮”和“老龄化”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医疗市场。据测算,老年人医药市场将达到4000亿元,而2008年也将出生2000万新生儿,可以带动我国疫苗行业快速发展。受益于“医改”和行业地位的提升,中成药、医药流通、医疗器械等子行业前景较好。

金融业:增长和通胀中稳定获益

2008年信贷增速将不可能大幅放缓,从而导致经济硬着陆;而加息结构的不对称性不断扩大存贷款利率差。中金公司计算预计2008年银行盈利增速在45.5%,其中大银行约为42%,中小银行约为61%。而中银国际测算,即便2008年贷款增长减速,对当年的净利增速影响也甚微,贷款增速较当前预计水平下降1个百分点,则2008年上市银行的净利可能下降0.5%,同比增速仍然维持在51.5%。

证券行业也被广泛看好。据申银万国预计,股指期货一旦推出,仅手续费一项全行业就将增加收入20%;天相投顾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便市场在2008-2012年进行调整,上证指数在6000点上以每年5%的涨幅缓慢上扬,市场年换手率逐步回归到400%,由此带来2007-2010年手续费收入仍将保持在8%左右的增长。

机械设备:中国转型必经站

中信证券认为,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中期,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力军,装备制造业更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内产业需求、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政府对机械行业的产业政策支持是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长期驱动力。

虽然面临钢铁等要素价格上涨压力,但前两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毛利率不降反升,反映出我国在机械设备制造上的技术进步可大大缓解成本上升压力。子行业中,机床行业,尤其是大型、高档、精密、数控机床,处于景气周期的上升初期;造船行业处于短期和长期景气周期上升阶段;工程机械行业处于短期景气周期的高峰,2008年增速将在30%左右;重型机械行业处于短期景气周期的高峰;机械零部件行业处于短期景气周期的下降阶段。

消费服务业:消费盛宴时代来临

到2010年,中国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消费者将达到2亿人,国金证券认为,庞大的消费能力人群构成了中国消费服务行业巨大的蛋糕。

第12篇

1、 毛利率一般要在70%以上,也就是说以零售价的3折进货的商品;

2、 供应链很短,由零售商向生产厂家或总承包商直接采购,一般不超过“两票制”;

3、 这类商品的市场覆盖率极低,甚至是为了某一连锁专门设计生产,尤如OEM;

4、 这类商品基本上来自于各地的中小型医药工业企业,其商品的知名度低,当然也有少部份来自于知名企业的“三线产品”(这类商品为高毛率商品中的“贵族”);

5、 与同类商品比较,这类商品的价格并不便宜;

6、 由于知名度低和供应链短,甚至是独家专销,这类商品的价格缺乏可比性,其价格的稳定系数也较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获得稳定、高额的毛利空间,因此大受各零售商的欢迎甚至“小心呵护”。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现在不论是连锁药店还是单体药店,都引进了相当多的高毛利商品,而且有些药店尤其是连锁药店的比率非常之高,更有甚者,有些连锁药店为了给高毛利商品腾出陈列和销售空间,将众多的品牌药(同时也是低毛率商品)进行“打压”甚至“驱逐”,以至于引发多起厂商博弈风波。但是这类被各连锁视为“镇国利器”,被赋于“创造高额利润使命”的高毛利商品,其利润创造能力真的有期望中那么高吗?真实的情况却远非如预期那么乐观。高毛利仅仅停留在帐面上,而最终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高收益。因为诸多的市场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预期”变成了“海市蜃楼”,并且对零售药店带来严峻挑战。

一、 不符合社会分工的原则: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均属于同一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本应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医药工业负责产品的研发、生产、品牌塑造、尤其是消费者教育、市场推广等等;医药商业(仅指零售环节)负责从上游企业采购商品,然后通过自有组建和铺设的网点与最终使用(消费)者进行交换。但是就“高毛利商品营运”这一商业模式中,医药工业的市场推广功能已经“被废”,而需要由医药商业来承担,但是医药商业企业(零售药店)是否有相应的实力或是意愿去进行推广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高毛利商品诞生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哪个“高毛利的商品”最终在连锁药店的“捧场”下挤身“名牌俱乐部”,只不过是连锁药店的众多商品中的“二奶、三奶”,最终会黯然退市。由于颠倒的产业分工使得这类商品可谓先天不足。

二、 导致厂商关系紧张:医患关系、厂商关系是存在于医药行业绷得最紧的两根“神经”。当然在医药零售业主要讨论“厂商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如下:

1、 由于连锁药店对于高毛利商品的追捧,对品牌药的打压与驱逐,这种人为的“劣币趋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挤压了品牌药的生存空间,引起各品牌厂商的反弹;

2、 由于品牌厂商的反弹与抵制,纷纷削减对这类连锁的终端投入,如陈列、橱窗、主题活动等终端和促销资源,使得连锁药店的营业外收入锐减。对大型零售企业来说,营业外收入对利润的贡献远远高于“进销差价”,在这一点上,连锁药店的采购人员就深有感触且苦不堪言;

3、 品牌厂商的反弹进而影响医药流通企业的渠道决策。毕竟,医药流通企业主要是靠经销和配送品牌药和普药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与“高毛利商品”完全不搭竿,这让医药流通企业很容易倒向品牌厂商,与之结成“统一阵线”以增强品牌厂商在“厂商搏弈”中的畴码,同时由此可能影响连锁药店供应链的稳定;

三、 导致消费者满意度下降:药品市场历来都分为临床市场和OTC市场(药店)。就前者来说,由于医生和患者存在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性,临床用药医生说了算;但是对OTC市场来说,就并非是药店的药师和营业员说了算,消费者有相当高的认知和认识,并且有极高的消费行为的自主性。由于“高毛利商品”的知名度太低,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可接受程度都很低,而店员和药师在“指标和任务”的压力下,会不遗余力地向消费者“强推”,使消费者滋生抵触和不满的情绪。就此而言,这是在“竭泽而鱼”;

四、 推高连锁药店的营运成本:

1、 推高采购成本:由于传统的品牌药品大数采用大渠道的营销模式,基本上由商业流通企业经销配送,因此各连锁药店有条件集中采购,既有利于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还可大大地节省采购成本。而“高毛利商品”大多采用短渠道的营销模式,由连锁药店直接从生产企业采购甚至直接采用OEM,势必大大增加对易客户的数量,使交易频率上升,推高采购成本;

2、 推高门店的营业成本:高毛利商品的知名度太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更低,使得药店店员在推销同样单位的商品时,用在“高毛利商品”上的时间和精力不晓得要比用在品牌药的时间和精力高出多少倍;

五、 机会成本太高:由于高毛利商品大行其道,极大地挤占了品牌药的市场空间,这不但是厂家的损失,同时也是零售药店的损失。因为其中隐藏的机会成本太高:

1、 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毫无疑问,品牌药和低毛利但被广泛接受的普药的变现率和周转速度是“高毛利商品”所不能比拟的,“高毛利商品”的比重过高将严重影响医药零售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2、 由于消费者对高毛利商品的广泛排斥,将增加顾客资产流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