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技术趋势

数字化技术趋势

时间:2023-09-07 17:4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技术趋势

第1篇

关键词 中高速;柴油机;数字化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K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004-01

中高速柴油机广泛应用于船舶动力推进和船舶电站、陆用电站等,具有结构复杂、尺寸大、零部件类型及数量多、配套行业面广的产品特点,产品生产具有批量小、配套方案多样化的特征,制造周期较长。如何在行业内广泛深入的应用数字技术,对于提高柴油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中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1 国内中高速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现状

我国中高速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工艺、工装、数控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字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大致如下。

1)基础环境:计算机应用基本普及,网络建设和计算机硬件配备与时代接轨,行业通用仿真分析软件、CAD/CAM/CAE/PDM等软件系统逐步普及,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部分有企业特征的专用数字化系统,形成了初具模型的数字化工作方法和能力,为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

2)设计、工艺技术:普及了以二维CAD软件为基础的产品、工装设计,三维CAD/CAM设计份额持续增长;CAPP技术在工艺中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PDM开始在企业局部应用;MES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构建。

3)企业管理: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生产计划、车间物流计划等方面均推广了各种信息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产品生产计划和物料定额计划数字化方案制定和管理;开展了EPR、OA等管理流程优化工作,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应用效果显著。

4)生产线:机械加工数控设备有较大增长,关键零件实现数控编程制造;检测设备仪器采用了三坐标、数显测量尺、电子窥镜、激光扫描等数字设备;仓储管理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

2 我国中高速柴油机数字化制造面临的问题

国内中高速柴油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差距显著,数字化制造在中高速柴油机制造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函待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1)数字化制造技术缺少成熟模型。企业多注重柴油机产品设计技术,一般只在部分环节上辅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忽视数字化技术系统化应用。行业缺少可参考的完整成熟数字化方案,难以形成系统化数字制造技术体系。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产生的效益、效果只是比较传统作业手段有所长进,并未充分发挥数字化功效。

2)数字化技术“信息孤岛”问题十分严峻。单位与单位甚至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数字化技术系统相互隔离、各自为政。各种相互有关联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的集成和共享、交流,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经常发生。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缓慢,平台建设者和使用者缺乏深入沟通,纸介质技术资料继续是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唯一“合法”手序,数字化数据更新滞后难以实战。

3)企业内部数字化系统未摆脱传统串行模式,并行工程不易实施。企业设计、工艺、生产、检验数字化应用体系串行现象突出,缺乏能够引领团队协作的数字化顶层并行设计方案,使得制造数据衔接缺乏默契,生产准备周期长,信息交流存在各种障碍,由此造成实施柴油机制造并行工程困难。

4)数字化制造技术开发滞后。柴油机企业的数字化开发能力不强,数字技术标准建设滞后于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企业对柴油机行业又缺少符合时展要求的长周期系统化调研,数字化软件设计也常常只是简单模仿部分传统作业模式流程,数字化模式未能深入改变传统作业思路。

3 中高速规模柴油机企业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柴油机的研制水平要与时展相得益彰,数字化技术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柴油机企业的研发能力。我国中高速规模柴油机制造正处于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相结合由引进技术向自行研发的重要时期,呈现出以下趋势。

1)建立基于单一数据源制造模式。实现CAD/CAPP/CAM/CAE等多种数字技术一体化,使产品制造向无纸化制造方向发展。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加工与装配数据实现共享和继承、重组,单一数据源为产品的优化设计、性能分析、生产制造、装配、质量检验及企业生产系统规划、调度、各级过程管理与控制提供一体化模型支持,可使生产全过程信息交流无障碍、从而使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更好的结果。

2)实现相互关联不同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知识库资源、制造资源、用户资源等各种相互关联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整合,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体系使企业各级人员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进一步提升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数字化并行网络辅助制造体系。制造系统采用并行化网络制造环境组织业务流程,实现产品和工艺设计结果的早期验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建立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从产品设计,工艺方案、生产计划、零件制造、装配试验、仓储物流到用户服务的快速响应系统,建立基于实现共享和交流的集成工作平台标准体系。使产品从设计到交付全过程信息无缝链接传递及反馈。

4 数字化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面对国内中高速柴油机制造业的迫切需要,数字化制造技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进一步发展。

1)推动流程优化。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先进制造、管理模式,总结和提炼适应我国柴油机设计和制造数字化模式。以自主研发为契机,推动中高速柴油机企业在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流程优化,落实并行工程全面实施。

2)重点研究数字化制造统一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着重研究CAD/CAPP/CAM/PDM/MES等各类单项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系统的集成,构建基于统一数据库体系的企业级集成平台,发挥集成应用效果。

3)开展柴油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研究机构、软件公司等相互交流,共同为中高速柴油机行业摸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征的系统化数字制造技术模式。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人员激励、培养、锻炼计划,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规范化和高层次地数字化制造技术培训应广泛开展。

5 结束语

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全局性、体系化的新技术,涉及产品研制的各个环节,中高速柴油机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重要产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是国内中高速柴油机企业研制的必由之路,此项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使国内中高速柴油机研制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崔剑.PLM集成产品模型及其应用:基于信息化背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2篇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第3篇

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版逐渐开始转型、升级、变革、融合,“融合出版”这一理论概念被提出,在技g发展和出版实务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版发展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出版传播媒介最终会归于数字化。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顺应了我国出版的发展,是我国出版实务的创新和发展。

“融合出版”概述

“融合出版”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产生的新兴出版现象,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融合的重要模式。“融合出版”是从技术方面对当前出版融合发展现象和趋势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出版融合的发展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内容,为出版规制、产业、组织的合理安排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载体、发展渠道和终端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出线上、线下等新兴出版模式。传统出版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构建出数字化出版平台,例如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内容放在数字化学术平台上,目前已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各类学术期刊,是国内最早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在互联网学术出版领域已趋向垄断性方向发展。在新兴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拓展了中国融合出版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当当网、京东网等将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销售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基于“融合出版”的新兴商业模式

数字化出版平台。出版业的平台主要分为内容生产、管理支撑平台及数字化投放平台,这些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没有数字出版支撑平台的支持,不可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数字出版平台是在出版融合发展趋势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商业模式,由平台、内容和渠道三个方面构成。在出版实务方面,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出版规制的主要倡导模式,是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纷纷投资开发数字出版平台,在国内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万方数据出版平台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学术出版企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是教育出版的新兴模式,此类出版将在线开放网络课程作为数字出版平台。我国出版界主要采用项目制作运作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姿态性融合”等不良现象,没有在本质上实施数字出版,因此应采取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

社会化阅读平台。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成熟,以读者为核心,具有互动性的社会化阅读逐渐兴起,在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构架上,增加了关系要素,形成社交与内容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内容为主体的出版平台构架方式,增加了用户主体构建,形成数字化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例如我国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是数字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发展而成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阅读公众号、朋友圈等已经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既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又提供用户之间关系的拓展。

网络书店。以线上、线下为特征的新兴出版商业模式逐渐发展并完善,网上书店是此类出版商业模式的典型。例如当当网上书店、京东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这些网络书店在线上为读者提供免费在线试读等体验,读者满意后可以在线上购买或在线下实体书店都买,将图书的点击率转化为购买率;网上书店还提供电子图书销售,价格比纸质图书低,是纸质图书的促销手段;网上书店销售或赠送图书配套影像、讲座视频等相关商品,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出版模式融合各类媒介,促进网上书店、专业网站、社交网络、实体书店等之间的融合,例如百度百科、豆瓣读书小组、微信阅读推送等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站外和站内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构筑起立体化信息网络。

在“融合出版”理论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呈现出并存和融合发展的趋势。首先,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数字阅读群体逐渐兴起,数字出版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传统出版自身要不断进行变革,利用新技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立足自身特色的出版资源,合理运用互联网、云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完成出版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其次,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会形成相互并存的发展布局,二者的融合需要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其关键是互联网平台思维。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信息 人才

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大学师生对信息的获得。信息时代下,虽然传统图书馆会继续在大学校园存在,但是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与盛行,数字图书馆将会逐渐在大学图书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可能形成超越传统图书馆的位置与作用的趋势。而且,随着时代与科技信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还可能形成替代传统图书馆的趋势。因此,加快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建立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基础之上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音、文字、信息、影像、文本、软件音响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与处理,使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高质量和高效地保存与管理,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和接收,为用户服务。通过数字图书馆,用户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无间断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与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或者读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提供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需要处理好政府、教育集团、商业机构等机构的关系,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二、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是通过网络进行资源与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字将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状况,为大学生的阅读与信息搜索带来了便利。在大学校园中,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大学中,某些条件不好的校园可能全校就只有一所图书馆,而学校的图书馆通常是建立在环境比较安静的场所,因此,学生要去图书馆阅读,就需要走过相对比较漫长的路程才能顺利到达图书馆,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图书的阅读,因此,数字图书馆为学生带来了便利。同时,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大多图书馆在固定的时间都会闭馆,因此,学生就不能随时进行图书的阅读;而数字图书馆是全开放式的,提供全天不间断的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图书的阅读。

其次,传统图书馆的图书、阅读文献、资料、信息等都被印刷在纸质的页面上,图书经过众多读者翻阅,经过长时间的保存,纸张会遭磨损,图书会出现缺页的问题,同时,文字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不清,而重新印刷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数字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全部都被上传到计算机网络上,因此,就不会因学生、读者的不爱惜或者年代的久远而使图书产生损坏的现象。

再次,从阅读广度方面看,数字化阅读较之传统的阅读也更显优势。传统阅读中,对知识的存储主要依赖于记忆与书写,但是由于纸质载体占用空间十分大,而信息存储量又十分小,会导致师生查询与检索不便,进而导致查询效率低。然而,在数字化阅读中,信息所占用的空间十分小,信息载体的容量又十分庞大,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非常便利;另外,对数字信息能够实现永久保存,不必担心其丢失和损坏;同时,数字化阅读借助的媒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具有强大的后台检索功能,使得数字图书能够共享到各个领域,提高了学生获取文献的效率,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另外,纸质图书的收藏、整理、排序工作十分烦琐,需要耗费的劳动力也较多,而数字图书馆就有效避免了这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在大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趋势;需要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需要调动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标准、法规。最后,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自足自我,发展和树立自身的特点。

(一)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趋势,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大学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基础就是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适应数字化趋势,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因此,数字图书馆要将照片、期刊、图书、声像资料、网页、数据库、多媒体资料等各种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地组织,然后需要将这些载体与知识来源进行链接,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动态地分布,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与方便。

同时,数字图书馆储藏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包括书目信息的数字化,而且还包括文本信息的数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数字图书馆储藏的文本信息的数字化比书目信息的数字化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用户进行资料查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全文的信息。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将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转换成数字化的形式,让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全文,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二)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

数字图书馆中的人力资源,就是专门负责大学数字图书馆的专门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后续储备人才。充分的人力资源是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建立数字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也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工作模式是通过“书”与读者相结合,所以,他们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工作人员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即我们常说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需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作为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兼具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相关的知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而,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国的普及率不高。当前,由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借阅的工作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出现了学历低的工作人员多和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多以及通晓信息技术的人员少的状况。因此,要在大学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首先必须解决新型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首先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信息综合素质培训,以此突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现有人员能够跟随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择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维护以及开发都熟练掌握的全能型人才,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造及网络化的管理做好相关的准备。

(三)发挥硬件的基础性作用

硬件设施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设施,硬件设施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普遍的大学图书馆都在开始筹划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即使它们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它们的建设和发展都还不完善,大多还处在转型的发展期。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备是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从而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技术与产品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先进性,以便于及时进行扩展、进行维护。因为大学数字化图书馆主要以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为主,需要最大化地满足全校师生对馆藏资源的访问与需求。总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引进一批先进可靠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为全校师生的需求而服务。

(四)制定标准、法规,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保障

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数字图书馆涉及了超大规模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抽样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对相关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较早,具有我国当前所没有的技术与经验。因此,我国大学在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法规与标准规范,从而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在对资源库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保证对知识的尊重、对智慧的尊重,从而保证我国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五)坚持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原则

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但是,各个图书馆在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立足自我发展,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本校的特色和特点,从而与其他高校进行严格地区分。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还包括资源共享原则。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立足于社会信息化,因此,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必须遵循资源共享这一原则。资源共享可以优化各大高校的资源配置,促使各大学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改革与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为全校大学生和老师服务。同时,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保证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更好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与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普遍的高校中,传统的图书馆由于时间的限制、资源信息更新速度慢、图书信息容易被损坏等原因,导致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了。因此,一种适应时代与信息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在大学中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需要对硬件、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法规制度和相关原则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全方位服务的大学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传文.有关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5(01):105.

[2]王红林.小议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数字化用户,2013(03):69.

[3]丁莉.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189.

[4]祖关秀.试析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152-15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存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技术处理并可通过网络传送。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技术基础。数字化作为工业化的最高实现形式,彻底变革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对建筑的发展也必将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数字化对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概念包含了多方面内涵。在最直接的应用层面上,数字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比特”(信息)代替“原子”(物质)作为基础。以往人类生活中经常以物质载体承载信息进行交换(如报纸、信笺、货币等),网络这一信息载体和媒体使得信息社会以信息流代替物质流的趋势得以实现。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也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消耗。

数字化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文化层面上。数字化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建筑业界。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自然对于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空间和形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传统的建筑类型会逐步改变,甚至被新的建筑类型所取代。这种新趋势将会对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带来很大变化,无形的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将会促进多元、层级的无限智能场所空间的形成———从家庭空间到住宅区乃至整个城市。例如办公建筑等信息集约化的场所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失去其原有价值,通过智能化在家里可做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家庭空间需要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另外,当生活/工作一体化结构的建筑逐步发展后,将会使把工作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的传统规划方法变得过时,并鼓励两者结合在一起。诸如此类的变化将产生环环相扣的大量智能场所,并最终形成新的城市形式,从而导致一些建筑类型可能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等等。

另一方面,数字化在其具备优势的领域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建筑的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类型。例如作为功能性消费场所的超市,可能会为电子购物所取代;而相反对休闲性的购物娱乐场所可能就会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一次功能载体的重新分配过程,总的趋势还是趋向合理化、高效化。这些影响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新的所谓“比特城市”的概念,,即基于信息的城市。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加剧,根源上是由于城市集中大量的物质、信息的特点。而在一个数字化时代的社会里,基于信息的城市脱离了形式的束缚,可能呈现相反的低层化、分散化趋势。

2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结构设计数字化

计算机媒介已能够辅助完成工程结构技术参数的计算和图纸绘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这些数字化的设计数据,可以直接分析复杂建筑结构要素的受力状态和构件属性。

2.2建筑技术指标控制数字化

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隔音以及能源消耗等各种技术指标均能实现数字化的模拟和定量分析。以此为信息反馈与技术依据,建筑相关的空气通风系统设计,设备运转系统设计和声光电等技术设计以及深化论证,均可确保相对精确的科学性。

2.3建筑绘图的新表现

在建筑师与客户交流设计构思与意图的过程中,图纸的绘制与表现作为信息传达的中介,传统的建筑创作与表现手段局限于徒手绘制。这种二维的绘图表达方式耗费了建筑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 CAD 基础上的绘图,不仅可以精确高速地进行面积、光照等复杂计算,能够表现逼真的三维效果。

2.4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设计实践新视角与新手段

应用虚拟技术保护与再现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因其数据处理能力和虚拟建模能力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针对建立何种数据库模式以适应既有的历史建筑图文资料的索引、存储、查询和更新,如在复制古建筑细节形式方面的应用。为保护故宫文化遗产,通过高性能的图型工作站,先用计算机构建出故宫三维模型,再用数字相机采集故宫实物景观,按图索骥将它们“粘贴”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合成,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再现康乾盛世时期太和殿的雄姿。数字技术可以用虚拟方式真实再现出古建筑或古代城市的原貌和氛围。

3 数字技术时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向

数字化技术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行为的变化,人的生存行为的变化又必然将引起建筑的变化。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以及人在虚拟空间的生存方式都将为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建筑己经有了向虚拟空间的转化倾向。在米切尔的《比特之城》一书中提到:数字化信息溶解了传统的建筑式样。我们所熟悉的形态一个个消亡。重新组合的残片随即产生了新的变体。对于这些处于数字时展初期的人来说,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数字化生存”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来对数字虚拟空间缺乏在现实世界中那样丰富的经验;二来所生活的物理世界—“真实”的世界本身,也绝非尽善尽美。在虚拟空间里的生活方式,仿佛游乐场里的哈哈镜,或大或小地映照出在真实空间里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将如何发展,仍然让人充满了期待。

现在CAD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所接受。但是大部分的应用却陷入这样一种误区:由于时间、操作技术等原因,对相关软件的使用也仅仅陷于一些表面的功能。其实图形软件包里有很多和建筑空间构思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人却只用来模拟最终的直观效果,实在有悖于这些辅助设计技术手段的开发初衷。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入建筑设计行业,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和设计方法以及建筑学教学等正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为探索未来建筑理论及其设计方法提供了诸多新途径。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师,应当对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的未来进行认真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应该延伸到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04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熊频(1977-),女,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校园、校园一卡通、教育信息化;刘志纯(1991-),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数字化校园,始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1990)发起并主持的名为“信息化校园”(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的大型科研项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校纷纷在校园内建设局域网。随着CERNET的建成和全面开通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虚拟大学。显然,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内涵上却要丰富得多,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又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CiteSpace是一种模拟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某些领域的判断、决策、预测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CiteSpace可以在识别突现词和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这些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聚类,这为我们准确快速地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够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3]。

本研究在具体运用CiteSpace时,采用了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分析等策略,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手段。文献的被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影响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通过引文分析,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找出高被引文献,也就是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就可以探索学科演进的关键路径,揭示学科发展的背景,挖掘学科演进的动力。文献的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的共被引频次,该频次越高,表明文章间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可将期刊、文献、作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共被引网络简化为较少的若干聚类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研究学科演进的结构和特点。聚类分析是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根据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聚类,使文献间的亲疏关系得以明晰化。

3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digital campus”、“campus computing”等为组合关键词,在CNKI、CSSCI、Web of Science(SCI、SSCI和A&HCI)3个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并绘制了近5年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趋势图(图1):从2007-2012年间,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不断热化。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关键词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对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可视化,总结我国当前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热点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首先国内更多采用“数字化校园”的表达,部分采用“数字校园”的表达。其次,2008年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环境的建设:从无线网络的覆盖到基于J2ee和Webgis等的平台建设,主要着眼于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同时,由于对概念的提出和设计,这一时期的论文主要旨在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到2010年,学者们引进了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数字化校园在逐步走向应用和融合阶段,重点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推动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和广域性的数字化社会的对接。

4数字化校园研究聚类

对论文形成的网络进行自动聚类,共出现了13个聚类(见图3),当用sigma指数来衡量这些聚类的时候,选取其中sigma指数最高的7个聚落(如表2)。可以发现,除了数字化校园(Digital Campus)以外,其他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关键词,如网格(Grid)、负载平衡(Load Balance)、数据挖掘(Data Min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这六个关键词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可见,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前沿主要是在新型计算模式的引领下,为校园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一种承载形式——校园卡(Campus Card),也有着较高的sigma指数,受到关注。

同时,sigma值较小的聚类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等,这些关键词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对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技术的应用,而逐步转移向网络边界、平台支持等方面发展。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更好地运作平台,而不是如何去搭建新平台。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初步成型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相对于技术层面的研究,人文理论的研究在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就极少见到,其中人事系统(Personnel System)为关键词的聚类虽然不大,但是明显独立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和数字校园为中心组成的网络之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同时,在传统的以“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为中心构成的网络结构中,也看到了一些中心度不高的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维护、数据挖掘等方面。这些都是数字化校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点。网络的复杂性与数据的特殊性使得数据安全尤为重要。同时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将有效地发掘和延伸数字校园的功用。

5数字化校园研究趋势

5.1以校园实际需求为导向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等。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4]。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校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2以常规化应用为诉求

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来做。建立系统建设和推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推进机制变革。

5.3以发展特色、探索新应用为导向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着眼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特色化和新应用。最近兴起的许多新技术都可以和数字化校园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对课堂的拓展,以及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对数字化校园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对于技术的实现和应用的拓展却仍在继续。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概念,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立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

[2]刘菁,董菁,韩骏.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移动学习演进与前沿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3]白书弟,王玉.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

[4]苏文生.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

[5]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6]张敬涛,丁新.美国、香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与支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第7篇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数字化管理模式,逐渐被应用到企业档案管理中。而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起到促进作用。档案数字化管理和普通档案管理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征,是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的主要手段。此外,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之一,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应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更加便利的信息资源。对企业档案采取数字化管理后,其首要特征在于更加便利的信息资源。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路设备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比较简单。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和其他档案管理方式相比,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具备了标准化程度高的特征。因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要求该电子档案要符合有关管理标准,同时还需要符合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等。这使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逐渐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更加正规。大型网络的运用。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联合利用各个网络,为提取企业信息提供更有效、便捷的环境。大型网络的运用,势必会成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在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唯有改善网络环境,扩大网络应用范围,才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来源,才能够确保所提取的数据资料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加强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能够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逐渐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庞大的企业档案资料与传统的办公模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以往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型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增加办公人员以及办公费用等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采取数字化管理模式,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资源与物理资源,节省保管费用,降低管理成本。能够实现档案办公效率的提高。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调阅纸质档案资料后才能够阅览到档案资料。在阅览档案时,可能会导致纸质档案的磨损或遗失等,并不利于纸质档案的保管。而采取档案数字化管理后,利用互联网实现了档案的无纸化保管,同时还能够提高档案的阅览效率。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来领,使得企业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遵循与时俱进的管理原则,促进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的保管质量,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这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应用做好档案资料汇集工作。我国各类企业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档案资料汇集工作,将更多的资料信息收集起来,以此应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避免电子档案系统发生问题后,企业信息来源的中断,使得各种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企业进行档案资料汇集的工作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有关资料信息,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管和存放。唯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帮助,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为企业领导阶层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是我国企业加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制定全新的档案管理方案与管理原则。企业在对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制定全新的档案管理方案、档案管理原则,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搭建全新的档案服务结构以及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开发企业各种信息资源;加强对档案资料原件的保护和管理。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的工作意识。企业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首先企业应大力宣传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让档案管理员树立数字化管理观念。此外,档案管理员则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他们能够利用上述技术对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从而为企业额各个部门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企业应处理好传统档案管理和现代化档

案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资源权属之间的关系。在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处理好档案资料保密和开放、档案信息检索与录入等问题,处理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这两者的关系,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电子档案资料采取光电信号形式,载入到磁盘或光盘中,如果直接从磁盘或光盘中读取资料信息,将会导致磁盘或光盘上的档案资料被误删或丢失等,从而影响档案资料的原始性。所以笔者建议不可直接从直接从磁盘或光盘中读取资料信息。现阶段,社会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中,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应做好档案资料汇集工作;正确处理好档案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制定新的档案管理方案以及管理原则;对档案管理员加强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力,以此实现企业对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作者:宫红彩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档案管理中心

第8篇

1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1.1逐渐向网络化发展

现阶段国内的广播电视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电视的冲击。人们一直在使用的广播电视,也是逐渐实现网络化的转变,这样可以促进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并促进广播电视的整体发展。广播电视的网络化有助于实现更加深入的信息交流,并促进信息的共享。

1.2逐渐向数字化发展

在2003年国内的多数地区就已经实现了广播电视数字传输,次年数字转换的工程启动,到2008年数字电视已经在国内全面推行。数字技术是新时代下的一种先进技术,出现后迅速被大众认同以及接受,也是促进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电视得到不断的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更新完善了以往广播电视的缺陷以及不足,让广播电视可以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2.1便于远程编辑

网络数字化出现后,让广播电视的远程编辑更加简单,这样工作人员就能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运用编辑体系,对内容进行编辑,将内容发送到节目制作处。如现阶段的网络数字化技术来看,远程编辑还是有着一定的不足,结合这样的情况,就要对远程编辑进行不断完善。让远程编辑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2.2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网络的连接,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利用,并节约了制作的时间,让节目制作的步骤可以得到精简,让工作效率实现全面的提升。网络数字化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资源的共享,这一点可以让各类活动的运行更加方便,在节目的制作中,各地区活动也可以实现空间化以及区域化,借助网络完成对各部分的分割以及融合,让活动效率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让各地区的活动更加对多样化,打造出更加精彩的节目。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关键技术

3.1音频信号数字化技术

在广播电视的系统中,图像和声音是同时进行传播的,因此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中。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图像相比,声音信号的取样频率是不同的,二者的带宽也是有显著的差别。另外就是伴音传输与视频通道本身就是相同,需要对声音的频率参数进行针对性地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图像信号的频率关系,在取样频率确定的基础上,若是基带宽度过大,频谱就会产生重叠,这样就会导致取样频率与基带频率出现交错,而这种现象可以让模拟音效果更好。

3.2视频信号数字化技术

该技术的实现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分别是取样、编码以及量化。通常将信号取样作为一种基础工作,对原始信号进行恢复。需要保证选取的频率超越信号带宽。对PAL信号进行取样的时候,要保证用的副载波为4倍。为了防止由于差拍形成的干扰,需要保证选择的信号样品与副载波是连接的,这样可以让图像复原噪声增强。用取样的方法,以离散脉冲来取代模拟信号,脉冲信号的具体幅度主要是取决于原本的模拟。

4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策略

4.1处理好信息源问题

如今广播电视业的实际发展中,网络和广播电视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另外就是网络和广播电视的协调发展才是主要的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现阶段来看,网络技术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形成了将网络技术作为核心的各集团竞争。这种时代趋势下,广播电视业务也是可以进行重新的划分,分别是基本业务、拓展业务以及增值业务。

4.2解决网络问题

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在社会各领域加强运用,窄带网络以及宽带iP网之间的衔接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当下一定重视IP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可以促进联网以及建网工作的不断开展,在这其中,广播电视使用的就是光纤网络,这也是互联网体系中的核心网络,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传输。因此如今来看,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也是一种IP技术以及电视网络的相互结合,这样可以让有线电视网进一步被大众接受以及使用,实现更加广阔地发展以及应用。

第9篇

【关键词】网络融合 中国数字电视 规划与发展

近年来,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数字电视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在网络融合下其发展前景相对宽广,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动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稳步发展,由于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数字电视通过借助数字媒体的感官传播,使展示过程中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发挥传播潜能,进而带动电视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

1 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是传媒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凭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程也逐渐向前迈进,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支撑逐步引领着电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数字电视是我国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己经有将近二十多个城市,无论大中小都实现了整体数字化的全覆盖,甚至还有许多地区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多种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完全实现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彻底转变和革新。随着创传播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我国卫星电视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数字化传输质量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卫星电视的数字化传播效率和效果也取得了显著提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数字电视逐渐发展起来,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是指接受地面数字的电视信号来接收电视节目,首先电视需要具备接收信号的功能,零八年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空前繁荣,而且数字电视产业逐渐向前发展,大部分的城市都开通了数字电视,进一步带动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2 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

2.1 适应网络发展趋势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获取资源,还是信息的传播,在这种时代的需求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数字电视进行整合和升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来保障其市场供应量,做好网络形势下的需求分析和产业发展,这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带动此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中,技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科技的要求与日俱增,产品的多样性和技术性是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在重视产品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同时,还要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网络进行融合,如数字信息信息输送。电视视频等等,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功能来迎合消费者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也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保障产品质量,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

2.2 遵守数字电视产业化市场规律

众所周知,数字化电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量突飞猛进,同时数字化电视技术也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数字化电视与网络技术性融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追求是电视产业的发展动力,在进行产业发展与升级过程中,要满足市场的经营规律,掌握时机,提供市场服务质量,增加数字电视的经营规模,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效应,提高市场对数字电视的需求,提高技术是水平,更好的对数字化电视产业进行科学性的规划和发展。

2.3 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数字化电视的需求,在适应网络发展模式和适应市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还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制定出符合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标准的策略,全面提高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使我国的数字化电视产业以更加标准化、技术化、先进化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面开启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新时代,在原有基础上革故鼎新,不断创造出更加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带动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贸易模式开始逐渐出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发展,实现企业规划的同时,取得长远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和趋势,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业进入了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时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背景下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技术的升级,市场的整合,与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时代赋予中国数字化产业的任务与要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由价格理念向品质、品牌理念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分析与研究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汉辉,万兴,周慧.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0,04:1-8.

[2]万兴.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竞合形态与企业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3,04:59-64.

[3]万兴.基于BRSCP框架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2:26-31.

第10篇

虽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转化的国家,但是与之相比较晚的美国早在2009年6月就已经完成

>>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 对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数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浅谈电视数字化传输技术的发展 关于制约电视数字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档案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 电视栏目包装的数字化创新研究 数字化媒体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研究 卫星引领欧洲电视数字化 浅谈广播电视数字化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移动电视插上数字化翅膀 聚焦数字化移动电视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与发展 市政工程数字化发展研究 论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研究(上) 数字化背景下报纸未来发展研究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研究 插图艺术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资料来源:Digital TV in the UK explained,

参考文献:

[1]Goodwin,P.,(2005)United Kingdom:Never Mind the policy,Feel the Growth. In: Brown,A.and Picard,R.(eds.)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in Europ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

[2]Cave,M.,Digital TELEVISION:The Principle For Spectrum Planning,March 6,2002.

[3]The Digital Switchover Programme Structure,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 (DCMS),October 2007.Version 0.6.,p5

[4]Stark,M.,2007.Switching to Digital Televis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Cm 7356,THE DIGITAL SWITCHOVER HELP SCHEME,A Scheme Agreement Between Her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 and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April 2008,P11.

第11篇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战略转型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前瞻性,二是目的性,三是创新性。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报纸这一传统媒体行业巨大冲击,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探讨报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战略转型的举措,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给报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报业生产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报业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其内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

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是数字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流程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手段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

受众分流与多元载体

对任何媒体来说,受众都是至关重要的。失去受众,媒体就没有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交互性等优点分流了传统报纸的受众。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信息来源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幅提高了受众信息选择的自由度。同时,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也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使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可见,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兴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媒介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受众选择媒体和信息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这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是终端设备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一种设备具有多种功能,或一种功能可由多个设备去实现。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接收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外,人们还可以在互联网、手机、广播等不同的媒介上看(听)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的报道,记者可以将采访到的内容加工为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提供给不同的媒体,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报纸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

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问题是,报纸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如何应对报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重新定位、拓展渠道、打造新的产业链。

对策一:产业属性与角色定位重构。对传统报纸而言,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求其在生存困境下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也不仅意味着报业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从更深层来说,报业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报业面临产业重新定位的问题:一是报业的产业属性定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学》中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个种类,由此正式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信息产业实质上是一组产业群,主要从事信息生产、传递和服务。因此,传统报业从传媒产业转型为信息产业,是其在产业融合后必然的产业属性定位;二是报业在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可以说报业在产业属性中的角色定位是报业战略转型的一个前提。报纸应该突破平面媒体的限制,重新定位角色,使其成为数字信息开发处理、数字信息、数字产品营销和数字产品客户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报纸的数字化。

对策二: 品牌塑造与产业链条延伸。研究表明,与新媒体相比,报纸仍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把关的权威性、栏目的专业化和批量化,但报业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应努力打造和锤炼报纸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报媒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作用。报媒品牌的塑造,还要注意品牌的延伸开发。包括向相关传媒产业延伸和扩张,放大品牌的观念、机制、团队、技术优势等。

印刷、发行、广告是传统报媒的三大产业,新媒体背景下,报业价值链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很有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因此,拓展和延伸报业经营产业链,至关重要。一是内容产业链的延伸。数字技术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数字形式进行传播,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内容形态的界限,使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实现交互共享,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可以大大降低报纸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二是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新媒体时代,媒体数量和媒介类型的不断增加使得媒介受众日益增长。各种媒介的一体化多功能趋势,使得报业可以实现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为报业赢得大量受众资源。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课程体系 数字化演进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和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