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筹筹划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款对于纳税企业来说,是一项费用支出,对于国家来说则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尽管我们都知道纳税是每个企业光荣而应尽的义务,但是毕竟税款的缴纳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如何降低纳税支出成为每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过去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企业对税法也不精通,许多企业采取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来降低自己的纳税支出,比如偷税、漏税。今天,随着我国税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税收征纳管理工作的加强,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在逐年降低,而且受处罚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偷税、漏税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企业转而寻求其他更可行的途径来减少纳税支出,这就是税务筹划。虽然税务筹划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对税务筹划早已耳熟能详。早在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就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发表了有关税务筹划的观点,他认为依据法律少缴税是可以的,因为任何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法律界的认同。英国、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在以后的税收判例中经常援引这一原则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税务筹划呢?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
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在《国际税收词汇》中是这样下定义的: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在他编著的《公司税务筹划手册》中写道:“税务筹划是经营管理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税务已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危胁。”
在美国,联邦所得税已变得非常复杂,这就使为企业提供详尽的税务筹划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聘用专业的税务专家,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期达到尽量少纳税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税务筹划。
在我国,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法体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详细,也可以说越来越复杂,这就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有人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合法避税或正当避税,他排斥非合法避税。其实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还有一个真空地带,那就是没有明确说非法、但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允许,我认为只要没有明确地规定不可以,那就可以,只要不违法就行。所以我认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行为,它既包括节税又包括避税,还包括税负转嫁。
二、税务筹划的目标
从以上介绍的税务筹划的最早的几种观点中可以看出,最初人们普遍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实现纳税最少,这就是他的目标。可是随着我们对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进一步认识,我们发现有时纳税最少,并不见得带来企业利益最大化,因为一味强调税收负担的降低,会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反而不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利益,所以在选择税务筹划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方面,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涉及多个税种的课征,在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时,应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税种都加以考虑,选择某种总税负最小方案作为实施对策。而且,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还要兼顾参与经营活动的其他各方的税负情况及其税负转嫁的可能性,力争实现双赢或多赢,否则会阻碍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税收负担最小只是要考虑的一方面问题,他们还需考虑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每股盈余率、资本结构等问题。税务筹划的最高目标是税收负担最低化,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税务筹划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税收负担最低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税负的轻重,不是看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多少,而是看其税收负担率,既要算各种(类)税的税额占其商品流转全额(含税)、营业总额、或税前利润的比率,更要算税收的总负担率,即各项税款占其生产总值的比率。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因为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的经营目标,从税务筹划角度看,税收负担最低化是税后利润(财富、价值)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把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与周围密切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在法律规定、国际惯例、道德规范和经营管理之间寻求平衡,争取在涉税零风险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税务筹划不能只考虑个别税种缴纳的多少,不能单纯以眼前税负的高低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以企业整体和长远利益作为判断标准,有时可能会选择税负较高的方案。
税务筹划的具体目标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同一企业在同一时期也可能有几种具体目标,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
三、税务筹划方案的前瞻性
在现实中,通常容易将税务筹划认定为只是对现行税收政策及运行环境的筹划,这种认识并不全面。税务筹划虽从理论上看是在对现有政策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最有利的涉税规划,但由于税制自身的变动及经济环境的改变,囿于既定背景的税务筹化并不一定是最高明的方案。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一直稳定不变,几乎所有的税务筹化都以此为背景。但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税法必将受到国际税收发展的变化与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挑战,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税制将会出现比以往较为频繁的调整。如果预期未来税率将会上升,则直线法对企业的税款减少更有利。因为在税率上升的情况下,即期减少的税前所得将在远期适用更高的税率征收,从而可能导致延期纳税收益小于税收负担的增长幅度。反之,如果预期今后税率可能下降,则使用加速折旧法有利,这将从两方面取得税务筹划收益:一是税率下降产生的即期转移到远期纳税的税负绝对比重下降;二是延期纳税的时间收益。
此外,前瞻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税务筹划一般都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谋划、设计和安排的,它可以在事先测算企业税务筹划的效果,因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有关流转税;收益实现或分配后,才缴纳所得税;财产取得或行为发生之后,才缴纳财产、行为税,这在客观上提供了纳税前做出筹划的可能性。另外,经营、投资和融资活动是多方面的,税法规定也是有针对性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税收待遇也往往不同,这为纳税人选择较低税负提供了机会。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纳税款已经确定,再去“谋求”少缴税款,这就不是税务筹划行为。
四、税务筹划的必要条件
(一)收益必须大于费用
尽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节税的意愿和动机,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愿意进行税务筹划。因为税务筹划的事先规划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开展需要企业组织配备专门人员,必须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如果这种耗费大于或等于所能够节约的税款支出的话,则得不偿失,企业也会放弃进行纳税筹划。然而事实证明纳税筹划的效益潜力是很大的,绝非蝇头小利。
就不同税种而言,同一个税种、不同税目的税率有的高,有的低(如营业税税率,交通运输业为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不动产适用5%,而娱乐业高达5%――20%),相差悬殊。就税收政策而言,同一个政策,有的项目税率高,有的项目税率低(如我国所得税税率最高33%,而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只有15%),有的项目给予税收全部减免(如在特区新建企业享受头二年全免、后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高低之间不成比例。就税收的地区差别而言,有的地区依率全征,有的地区依率减半,有的地区依法全免,相互之间差别极大。
(二)必须具备税务会计专业人才
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企业拥有通晓税务、会计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门人才,或者通过纳税机构来实施。
(三)必须事先筹划
纳税义务的履行,只有在与应税有关的经济业务发生之前,企业方可有效地进行事前规划,促使纳税业务按照预先计划的方向发展,实现纳税筹划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是少纳税款,二是延期纳税。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税收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从事税收筹划的困难
尽管我国学者已经撰写了一些税收筹划的文章,业内人士已经开展税收筹划的实务工作,但我国的税收筹划的相关研究和运作发展较缓慢,与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长久下去将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税收筹划在我国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观念陈旧。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的依法治税水平和全社会的纳税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税收筹划往往被视为偷税的近义词。
(二)税制有待完善。如前所述,税收筹划一般是针对直接税的税负的减少。而我国现行税制过分倚重增值税等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整,这使得我国的所得税等直接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税收筹划的成长空间有限。
(三)税法建设和宣传滞后。我国的税法的立法层次不高,税法的透明度偏低。除了部分专业的税务杂志会定期刊出有关税法的文件外,纳税人难以从大众传媒中获知税法的全貌和调整情况,无法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
(四)税收征管水平不高。由于征管意识、技术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距离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当偷税的获益远远大于税收筹划的收益和偷税的风险时,纳税人显然不会再去劳神费力地从事税收筹划。
二、税收筹划的定义特点、意义及思路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或投资活动的适当的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的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税收筹划主要是针对难以转嫁的所得税等直接税,通过合法地选择取得所得的时点,或是转移所得等方法使收入最小化、费用最大化,实现免除纳税义务、减少纳税义务,或是递延纳税义务等的目标。目前,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有关的论著和文章比比皆是,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制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税收筹划的特征。从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概括出税收筹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合法性。税收筹划的合法性表现在其活动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依法征税及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根据税收法规原则,国家征税必须有法定的依据,纳税人也只需根据税法的规定缴纳其应缴纳的税款。当纳税人依据税法作出多种纳税方案时,根据资本市场中人的自利行为原则,选择税负较低的方案来实施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法定最低限度的纳税权也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纳税人无需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税赋。
2.筹划性。由于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是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如实现或分配净收益后才缴纳企业所得税,销售不动产后才缴纳营业税,其滞后性使得税收筹划成为可能。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有权通过对纳税义务人、纳税对象、税基、税率作出不同的规定,引导纳税人采取符合政府导向的行为。纳税人则可以在其作出决策之前,明确国家的立法意图,设计多种纳税方案,并比较各种纳税方案的不同税负,挑选出能使企业整体效益达到最大的方案来实施。
3.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降低税收支出。企业要降低税收支出,一是可以选择低税负,二是可以延迟纳税时间。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节约税收成本,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就有助于企业取得成本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从而实现长期赢利的目标。
(三)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1.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要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其数额大小直接影响税后利润的多少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通过财务经营组织交易事项的安排,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纳税方案,努力使税负减少,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
2.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决策三大部分,税收筹划对每项决策都有重要影响:在筹资决策中,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取的资金,其成本的列支方法税法所作的规定有所不同,是在税前列支还是在税后列支直接影响企业的负担。企业必须认真筹划,选择有利的融资结构;在投资决策中,税收政策不仅影响投资的方式、地区行业,而且对投资收益也有较大影响,也必须研究税收筹划;在利润决策中,税收政策不仅影响利润的分配,而且对累积盈余也有制约作用。
3.税收筹划是跨国公司开拓境外市场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跨国经营活动日益增加,企业向对外投资机会日益增大,不同国家、地区的税负差异很大,企业必须进行精心的税收筹划,才能获取最大的效益。
(四)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
1.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把握国家政策的宏观走向,顺应国家的产业导向,对政府政策作出积极反应,尽量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是税收筹划的首选。目前的优惠政策一般集中在对产业的优惠和对地域的优惠上。例如对软件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软件开发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在广告费的税前扣除上,一般企业只能在销售收入的2%内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结转,而软件开发企业可自登记成立之日起五个纳税年度内据实扣除,超过五年的,按销售收入的8%扣除。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的软件行业起到有力的扶植和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在作投资领域的决策时,对各行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的比较应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
2.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当同一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实施时,纳税人尽量避开高税负的方案,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以获得税收收益。如某综合性经营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销售建筑装饰材料的同时可提供装修服务,这就发生了销售货物和提供不属于增值税规定的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税法规定,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征收增值税,其销售额应是货物与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的合计,且该混合销售行为涉及的非应税劳务所用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凡符合条例规定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可见,若这两项业务不分开核算,将合并征收17%的增值税,而由于劳务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使得企业的税负加重;如果经过税收筹划,将装修施工队变成独立的子公司,则按照现行营业税征收规定,装修业务的税率将由原来的17%降为3%,税负明显降低。
3.延期纳税。延期纳税可以把现金留在企业,用于周转和投资,从而节约筹资成本,有利于企业经营。在利润总额较高的年份,延期纳税可降低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同时,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纳税人得到的延期税收收益等于延期缴纳的所得税乘以市场利率。
三、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由于税收筹划的领域十分广泛,税收筹划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筹,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个部分。这些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税收的影响,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列支方式在税法中所作的规定不同,如债券的利息费用可在税前列支,而股票的股利只能在税后列支。因此,要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就必须充分考量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纳税因素,并对筹资方式、筹资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选择最合理的资本结构;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企业投资活动给企业所带来的税后收益。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而税法对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的投资区域、不同的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期限的税收政策规定又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税制对投资的影响,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生产规模决策、购销决策、存货管理决策、成本费用决策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纳税因素,都存在着如向进行税收策划的问题;在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企业分得利润的处理方式、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都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此外,在企业产权重组决策中,也应根据企业分立、企业合并和企业清算的税收政策差异进行税收筹划。
关键词:纳税筹划 风险 规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44-04
一、对企业纳税筹划的理性思考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是,若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缴税无疑是一项支出,缴税越多,净利润就会越少,因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节税,力求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关于什么是纳税筹划,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企业为减轻税收负担,获得节税利益,规避纳税风险,对自身涉税业务或行为进行的一种既合法,又符合自身整体利益考量的选择或规划。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对于做好纳税筹划,降低节税风险,实现节税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通过纳税筹达到节税目的前提是守法或不违法。纳税筹划的首要原则是合法性。所谓合法就是指纳税筹划方案是在涉税业务或行为发生之前谋划的,是符合现行国家税收法律规定和政策导向的,纳税筹划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的决定,或者说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具体实施的。广义上讲,守法和不违法都是合法的。所谓守法,就是遵守国家税法规定,按照税法规定行事,合法地少缴税、缓缴税,甚至不缴税。所谓不违法,就是利用现行税法规定的局限性或不完善,即现行税法中难免出现的缺陷、漏洞,甚至空白,发现节税机会,实施合理避税,取得节税效益。
2.企业完全能够做到守法或不违法地进行纳税筹划。有些人认为,要做到守法,就难以进行纳税筹划,达到节税目的。也有人认为,不违法的意思,就是恶意钻法律的空子,由此实施的节税行为,必然损害国家利益。这些观点显然是浮浅的、片面的、站不住脚的,是没有全面深刻理解和掌握国家税收实质的表现。在税收上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不仅仅是为了确保财政收入而一味强行向企业收钱,它还具有引导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杠杆功能和导向作用,这些都是税收立法的根基。基于多种功能和作用而产生的税法,在税种、税目、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税基、税率、计算方法、起征点、优惠政策、抵减免等方面,都为企业守法或不违法地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比如,优惠政策筹划法,即企业针对税收优惠政策所实施的纳税筹划,就完全可以做到合法地获取节税利益,并实现企业和国家双赢。因为其筹划的结果虽然会使国家一时减少税收,但从长远来看,发展了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或项目,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国力,使得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大化,会取得向国家缴税同样或更好的效果。
3.企业通过纳税筹划获取节税利益的机会和空间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税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英、美国家很早就有“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的名言。一个企业从成立之初到停业关闭,税收始终如影随从,日常营运中涉及的税种多达数十种,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涉税业务或行为。可以说,一个企业无论是成立、重组、合并、清算,还是筹资、投资、经营、分配,每一项涉税业务或行为都有一定的可选择性,都蕴藏着节税机会和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制改革不断深入,税法和税种长期处在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之中,税收调节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杠杆功能日益增强。在税种、税目、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税基、税率、计算方法、起征点、优惠政策、抵减免等方面,均做出了一些旨在发挥税收杠杆作用的不同规定,企业应善于发现节税机会,事先规划好自己的涉税行为和业务,以达到节税目的。再说,税法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一些规定又难免存在一些不完善或滞后,这也给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总之,纳税筹划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机会和空间是很多的,企业应高度重视纳税筹划,谨防与节税机会失之交臂,不能把本属于自己的利益悄悄溜走,力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税金支出。
4.纳税筹划方案抉择必须考虑企业综合和长远利益。纳税筹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复杂的决策工程,必须树立全局和长远观念,整体筹划,综合考量。首先,一个纳税筹划方案是否可行不能只盯在个别税负的多少上,而应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力求整体税负和长期税负最轻。其次,一个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在考虑整体税负减少时,还要考量是否会带来企业总体收益增加。尽管一般情况下,企业税负减轻时,税后利润会随之增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时税收支出的减少并不一定必然带来企业总体收益增加。再次,一个纳税筹划方案的抉择还要兼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因为一时的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限制企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以上对纳税筹划方案三个方面的考量是递进的,在实施战略性纳税筹划方案时应尤为引起重视。比如,2013年8月1日起,我国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企业为了享受此项税收优惠政策,一时取得节税利益,不顾本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态势和前景,以牺牲企业做大做强和长远发展为代价,人为压缩经营规模和限制销售额,这样的纳税筹划必然是得不偿失的,是不可取的。
5.纳税筹划方案确定必须是在涉税业务或行为发生之前。筹划之意就是事先筹谋和规划。在涉税业务或行为发生之前进行节税筹谋和规划,是纳税筹划必须坚持的又一原则,也是纳税筹划与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纳税筹划要做到守法或不违法,必须早做谋划和安排,而不能事后人为操作。税法具有稳定性和企业事先知晓的特点,企业发生的涉税业务或行为具有滞后性,因此,企业可针对税法规定选择涉税业务或行为是否发生和如何发生。比如,企业在货物交易业务发生之后,才计算缴纳各种流转时;在收益或所得额实现之后,才计算缴纳所得税;在财产取得或拥有之后,才计算缴纳财产税,等等。总之,企业在发生税法规定的涉税业务或行为之后,才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没有发生,自然无需纳税,这在客观上为企业进行事先节税筹谋和规划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企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行为或业务是否发生和如何发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少缴税、缓缴税,甚至不缴税。如果涉税业务或行为已经发生,纳税义务和数额已经存在,企业为了减轻税负,逃避纳税义务和责任,再去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少缴、迟缴、不缴税款,就不是纳税筹划,而是一种偷税、逃税违法行为。当然,事先的节税谋划或安排,也不一定全是不违法,也不一定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税筹划,比如,现行税法或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各种恶意避税。
二、对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分析
纳税筹划的风险是指因纳税筹划方案错误或失当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或经济损失。防范纳税筹划风险,避免纳税筹划损失,守住纳税筹划底线,是实施纳税筹划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对纳税筹划风险的表现,纳税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规避纳税筹划风险有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做好纳税筹划,达到节税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1.纳税筹划风险的主要表现。纳税筹划风险主要表现在违法风险、机会风险和计算风险三个方面。(1)违法风险。所谓违法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因违反税法规定而承担的风险。比如,因为对税法规定理解有误或税法信息来源不畅、滞后等原因,致使筹划结果造成偷税、漏税、逃税等违法行为,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等。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税收具有强制性,不当或违法谋划节税利益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税务部门为了完成不断增长的税收任务,税务人员的征税目标一般都是能收尽收,而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是少缴、缓缴和不缴税款,这就使得征纳双方在大方向上就是相背离的,当双方对税法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上出现差异或分歧时,税务人员无疑占有法律解释权和处罚权等优势,企业一旦对税法规定发生误解,导致纳税筹划不当,就会招致惩罚,不仅不会获得预期效果,而且会产生比不进行纳税筹划更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2)机会风险。所谓机会风险,是指企业抉择纳税筹划方案时,因未选择最优方案而承担的风险。比如,因考虑有形利益而忽略无形利益、因考虑局部利益而影响整体利益、因考虑眼前利益而损坏长远利益等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机会风险也可以理解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一般来说,显性机会成本在纳税筹划分析和决策时都能够考虑进去,而隐性机会成本往往很难预料和测算,它主要是指采用既定筹划方案而放弃另一种方案所导致的潜在的或因未来条件变化难以预料的企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损失。比如,在“营改增”试点工作实施后,从事交通运输的一般纳税企业,由原来按3%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11%税率缴纳增值税,其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为了减少税负,他们在寻找交通企业的合作伙伴时,一般会选择规模较大的一般纳税企业,可抵扣11%的进项税,而放弃小规模纳税企业合作伙伴,因为只能抵扣3%的进项税。显然,这也是税制改革的导向所在,其显性机会成本不难测算。但是,其隐性机会成本或风险则很难预料,因为与小型企业合作也有很多优势,在特定条件下,与小型企业合作给本企业带来的综合收益,也许比少抵扣8%的进项税要大的多。(3)计算风险。所谓计算风险,是指企业在纳税筹划数据测算时,因计算错误而承担的风险。如因为计算错误导致多计税,使企业承担过多的税金支出或其他费用等。无需赘言,这种风险在纳税筹划中也是存在的,如不加以防范,必然导致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节税目的,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产生纳税筹划风险的原因。企业在纳税筹划中产生上述风险的原因主要缘于以下三个方面:(1)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所致。首先,现行税法体系是非常复杂的,主要由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两大体系组成。其中税收实体法,是规定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减免税、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等要素内容的法律规范,可分为流转税法、所得税法、特定目的税法、资源税法和财产行为税法五大类。开征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等。企业应缴纳什么税?计税依据是什么?税率是多少?如何计算应纳税额?有何税收优惠政策?何时缴纳?主要依据税收实体法的规定。税收程序法,是规定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纳税申报、票证管理、税务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等税收管理工作的步骤和方法的法律规范。企业如何进行税务登记?采用何种纳税申报方式、如何进行票证管理?违法责任应如何承担?如何保护权益?主要依据税收程序法的规定。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法处于不断改革和变化之中。企业从事纳税筹划的财税人员,要做到全面、正确、熟练、及时地掌握各个税种要素内容和有关规定是非常不易的,在对税法规定的认识和理解上很容易与国家税务部门之间产生偏差和分歧,从而产生筹划风险。(2)企业涉税业务或行为的复杂性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所致。如前所述,企业的涉税业务或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从时间上看,包括从企业设立、营运到企业清算止业的全过程;从运营内容看,包括企业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等各方面活动,从涉及日常业务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租赁、提供或接受劳务、支付工资和福利等几乎纵贯企业所有的交易或事项。而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内在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单一的纳税筹划方案,不论是战略性纳税筹划,还是技术性纳税筹划,无论是流转税筹划,还是所得税筹划,抑或其他税种筹划,对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往往是难以判断的,这既给纳税筹划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给纳税筹划带来了挑战和风险。人们在具体筹划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路、看问题的角度,以及采用什么筹划方式、运用何种计算方法,都会导致筹划效果各不相同,从而产生违法风险、机会风险和计算风险。(3)纳税筹划人员的专业造诣和综合职业判断能力不高,抑或具体操作不当或失误所致。纳税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决策工程、系统工程。一个企业要制定和抉择一个科学的、缜密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纳税筹划方案,需要从事筹划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造诣和综合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应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否则,税法不熟、能力所限、技不如人,抑或考虑不周、态度敷衍,草率抉择,都会造成纳税筹划方案不科学,引起判断或计算失误,甚至出现违法方案,导致筹划方案不可行或行不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同时,纳税筹划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各自为政的,它贯穿在企业经营的自始至终和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交易或事项、不同税种、不同情况下的纳税筹划方案,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的,筹划人员如果缺乏系统设计和综合考量,是难以通过纳税筹划达到节税目,以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的。因此,纳税筹划人员的专业造诣和综合职业判断能力不高,抑或具体操作不当或失误,是带来纳税筹划各种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规避纳税筹划风险的对策
规避纳税筹划风险,是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原则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国家税收法规的学习,关注税收法律变化。现行税法体系和内容较为复杂,而且变化多端,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努力融会贯通,并时刻关注其变化,这是规避纳税筹划风险的基础。不仅要熟悉税收实体法,而且要知晓税收程序法。其中,应尤其重视税收实体法,从立法或部门来看,主要有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税法”,国务院颁布的“××税暂行条例”和“××税实施细则”,财政部的“财税字”或“财字”涉税规范性文件,国家税务总局的“国税字”、“国税函发”、“国税明电”和“国税内电”,以及地方政府、国税局、地税局的“××字”税收规定。从内容角度看,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的一般性规范,如税收要素规范和征收管理规范等、对一般性规范的规定、针对个别纳税人的规定和某些请示问题的批复等。同时,要树立应变观念,关注税法改革,尤其是一些修订性、补充性和即时性税收规定。
2.科学慎重选择纳税筹划项目,把准纳税筹划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任何涉税交易和事项都必须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人员应善于发现和捕捉筹划时机,要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观,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科学地、慎重地选择纳税筹划项目,把准纳税筹划大方向。力戒盲目筹划、强行筹划、孤立筹划和片面筹划。对纳税筹划方案要仔细分析,综合判断,慎密甄选。不仅要考虑单个纳税筹划方案的节税效益,而且要注重对整体税负的影响,更要着眼于对企业长期税负、综合收益和长期发展的考量。因此。科学慎重地选择纳税筹划项目,把握纳税筹划方向,是规避纳税筹划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持久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3.熟悉企业外环境和自身特点,搜集筹划判断信息。熟悉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特点,也是规避纳税筹划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包括税收环境、金融环境、工商环境等,重点是税收环境,它有包括政策环境和税企关系。纳税筹划人员应通过调(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46页)查,了解和熟悉当地税务机关的治税思想、工作方法和扶持企业发展的方针和举措。熟悉企业自身特点,是指熟悉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经营能力、经营潜力,以及股东、供应商、购买者、债权人、债务人的需求倾向和利益诉求。总之,熟悉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搜集筹划判断信息,就是要力保最优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能够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基本条件。
4.努力掌握纳税筹划技术方法,提高实务操作水平。纳税筹划技术方法使用的正确与否,是有效进行纳税筹划,达到节税目的的技术因素,也是在纳税筹划中规避筹划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使用的纳税筹划技术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纳税筹划的技术方法主要有组织改造筹划法、行为优化筹划法、优惠政策筹划法、成本费用调整筹划法、转让定价筹划法、纳税临界点筹划法、税务平衡点筹划法和延期性筹划法等,这些纳税筹划法有人把其归为两大类:一是战略性纳税筹划,一是技术性纳税筹划。这些纳税筹划技术方法的技术性较强,实际操作和因时因地合理使用的难度较大,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必须投入精力,潜心专研,强化练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灵活地运用,降低纳税筹划的各种风险。
5.加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发生认识分歧。在理论上,纳税筹划与偷税、逃税、漏税和恶意避税的含义不同,做法不同,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要分清企业的某一种节税行为是属于合法或不违法的纳税筹划,还是偷税、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尤其是合理避税行为,还是恶意避税行为,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通过拟定纳税筹划方案,取得节税利益,是很难守住这一秘密的,如同纸包不住火一样,其节税手段和结果迟早会被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瞒天过海更是不可取。因此,企业制定和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在具体实施前最好能够通过税务机关的判断和认定,以免遭受违法之责,减少违法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处理好与税务部门的关系,吸收税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税务部门的理解、认可和支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税务报》税收筹划研讨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就指出:纳税筹划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应该花大精力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和运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利用现行税收政策的缺陷、不足和漏洞上。他还坦言道:目前许多企业对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清楚,只是通过其他渠道来达到少缴纳税款的目的,从事纳税筹划的机构应该帮助企业理解和运用这些优惠政策,这方面的“筹划”空间是很大的。笔者同样认为,纳税筹划应以不违法为准绳,它与偷税、逃税仅一步之遥,具体操作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一旦筹划范围超越了税法默认界限,出现偏差或失度,极易形成偷税、逃税等违法事实,企业将为此付出代价。在目前人们对纳税筹划业务范围和运作技术等未完全形成共识,法律对其具体操作也未明确规定的条件下,企业针对税收优惠政策有重点地进行纳税筹划,不失为一种最明智、最可行、最安全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号
[2] 财政部税政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配套法规及适应指南(第一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梁伟样.纳税筹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刘兆华.纳税筹划实务与案例.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沈宝福.优惠型企业税务筹划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会计之友,2013(3)
[6] 邹建南.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研究.财会通讯,2011(7)
私人银行,主要为拥有高额净资产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像流行在顶级富甲人士中会员俱乐部的感觉,彰显身份,却又低调。自然,私密性和独占性一直是私人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业务的显著特征。
作为贵宾理财的最高形式,私人银行业务并不限于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产品,它还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包括替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获益、风险和流动性之间的精准平衡,同时也包括与财富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税务、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咨询服务。
私人银行≠贵宾理财
作为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国内目前对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还十分混乱。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私人银行=贵宾理财”的阶段。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在客户方面,贵宾理财更注重的是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产品,而私人银行则更注重为客户提供服务。就此有人比喻:如果说贵宾理财业务中产品和服务的比例为73的话,那么私人银行业务中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就为37。而且,私人银行的服务相当高端。它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包括资产管理、投资规划等服务,并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提供节税等理财服务。从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到提供并购案建议,甚至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私人银行似乎无所不能。通过私人银行,客户还可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购买的股票、债券,获得许多投资私人公司、优先购买IPO股票的机会。
对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利润空间远远高于贵宾理财。在欧美等国家,私人银行业务已经非常完善,并已成为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私人银行的年均利润率高达35%,远远超过所谓的贵宾理财业务。目前,在瑞银集团、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的收入构成中,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比重占到6%~1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巨额资金
在隐秘安静中流淌
上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了“80/20法则”。这个法则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银行奉行的“二八定律”,即20%的高端客户将带来80%的收入。因此,面向高额净资产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全球金融巨头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已经占其全部利润的1/4。
私人银行其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行业。早在中世纪,为欧洲贵族们提供财产打理及世代规划服务的机构已经出现,可谓是私人银行的雏形。19世纪初期,私人银行逐渐开始进入了国际范畴,被国际银行业普遍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有史以来,它都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极强的私密性作为其贯穿始终的服务原则。和一般的理财服务相比,私人银行面向的是居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阶层,因此它的开户门槛也是价格不菲,一般外资私人银行门槛最低的要100万美元。同时,它所提供的服务也周到得让人难以想象。雅致的环境,隐秘安静的独立空间,低调、稳重的格局,所有的私人银行都有着这样的特征。然而,就是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巨额的资金在流淌着。
古典的私人银行服务充分尊重客户隐私,对客户承担无限责任,为客户提供着“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或许几百年、几代人都在为同一个家族服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英国一家著名的私人银行Grosvenor Estate已经为西敏寺公爵家族服务了三百多年。
私人银行的服务目标非常广泛。需要私人银行服务的不仅仅是那些富裕家族,还有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私人银行的核心业务虽然是财富管理,但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实际属于混业业务。就其中的资产管理服务来说,除帮助客户投资管理传统的债券、股票之外,管理基金、单位信托、限定资产基金、指数基金、承诺回报基金、保值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也在服务范围之内,并且瓷器、雕刻、名画、乐器、珠宝、老爷车等奢侈品也都是投资对象。
当然,私人银行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一方面,为了取得最大的收益,私人银行的经营策略是不仅要设计、买卖大量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运作,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大量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反洗钱活动的深入,私人银行服务也面临着尴尬局面。在国外,有着丰富财富管理经验的执业经理们,有时会放弃盈利第一的原则,将资金投向让客户感觉安全的领域。
敲开“阿里巴巴”之门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中国富人主要有四种类型:改革开放的早期受益者,多为私营业主或资源垄断拥有者;投资市场的获利者;新经济下的高级打工皇帝、金领或新创业者;一些专业人士和体育、娱乐明星,当然也包括拥有巨额“灰色收入”的人群。根据私人银行全球客户分析,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这类群体对私人银行的业务需求如饥似渴。
2006年度《福布斯》最新排名显示:在2006年,中国最富有的前50名富豪的财富之和为3394.4亿人民币,这50人平均每人68亿人民币。也就是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9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这些富豪正是私人银行真正的目标客户。调查发现,这些富豪在浙江、广东、上海、北京人数最多。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大陆高净值人群家庭财富总额达到了1.44万亿美元,初步具备了私人银行的客户基础。这些新生的高收入阶层,对投资、理财的需求同步迅速扩张,成为外资银行决定在华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中国对私人银行而言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首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随后,国际著名私人银行―瑞士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联手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京沪两地设立的首批本土私人银行同时开张,由此拉开了国内银行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帷幕,他们在私人银行业务的携手,无疑是国际先进私人银行经营模式与中国实践的一次有利结合。同时,此举也表明中资银行对金融服务行业中最具盈利能力的业务开始进行积极尝试。
重重挑战
一般而言,银行个人业务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大多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私人银行所涵盖的服务内容与第一、第二阶段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拥有高素质专属私人银行家及投资顾问专家,了解客户的目标、迫切需求以及风险的接受程度,进而根据客户风险承受度与金融需求,为客户制定专属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度身定做世界级创新投资产品。要开展这种顶级财富服务业务,中国面临着重重挑战。
在目标客户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富翁发展最快的国家。据2006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约有20万户家庭,90%的家庭是第一代致富,0.4%的家庭占据了70%的国民财富。但是,中国的富翁有着自己的理财习惯和观念,他们大多比较喜欢自己来主导自己的财富,比较偏好高风险的投资、高收入和高利息的回报,是典型的“参与型客户”。如何挖掘这部分人,使其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这是一个挑战。
另外,国外的富人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而目前国内很多富人的知识水平并不高,但是私人银行的产品一般比较复杂,教育水平低、缺乏金融常识的富豪将很难理解这些产品。如何让这些目标客户了解并接受世界级创新投资产品,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就银行本身而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有几个关键点不可或缺:准确的客户识别和细分的能力、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构建差异化服务模式的能力,以及高端的私人银行家。一个高素质的顾问团队是私人银行服务的核心,也是竞争优势所在,可以说谁拥有这样的一支队伍,谁就先胜一筹。
然而,中国私人银行刚刚起步,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私人银行业务认识不够,产品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公司经营管理和战略认识不清,以及在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的欠缺。面对这些不足,中资银行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缺乏长时间优质服务所积累的信用和市场经验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优秀的私人银行家队伍。
与中资银行不同,外资银行大都有多年的私人银行运作经验。他们不仅在提供服务的宽度和厚度上有着一套成熟的体系,而且拥有一批出色的私人银行运作人才。这些人往往具有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国际上的私人银行家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出众的学历,广泛的爱好。私人银行业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博士(JD)等学位,注册财务分析师(CFA)、注册公共会计师(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并具有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法律、税务、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从业经历,甚至对艺术品和奢侈品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味。可见,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上,私人银行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时间来积累经验和人才。
此外,就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内涵而言,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构架,怎样协调总分行的关系,如何建立服务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监管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最好的私人银行都出现在监管比较成熟、金融市场比较灵活的地区,而且是在金融中心。显然,在大环境下,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难看出,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空间巨大,相对于国外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市场,中国无疑存在一个新兴的巨大利润空间。崭新的市场已经敞开大门,就看众多的中外银行怎样找到开启这扇门的钥匙。而在这众多的争夺者中,但愿我们本土的银行也能分上一杯羹。
――相关链接――
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产品和服务:
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包括储蓄存款、住房按揭、个人信用贷款、信用卡、投资基金等业务,这与一般的银行业务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给客户的贷款额度较大且操作简便。
衍生理财产品目前,衍生理财产品市场有两种热门产品:利率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和蓝筹股挂钩短期债券。这两种产品都不用支付利息税。另外,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私人银行经理还能为客户量身订做与期权、期货挂钩的更为复杂的衍生产品。
税务筹划业务私人银行经理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向客户提供一切合法的节税、避税建议,并通过保险、离岸账户、信托等特殊工具辅助客户实现目标。该业务目前对中国的富人来说基本无用武之地,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征遗产税,至于个人所得税,由于国内监管本来就不严密,富人们坚信与税官们保持好关系远胜过纸上谈兵,这些人自己就是避税高手。
保险规划业务保险既可以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又可以在遇到意外时获得赔款,因此它算是降低意外风险的良好投资形式。同时,由于购买保险获得保险收益和赔偿时,根据税法的规定,可以规避利息税和所得税,因此私人银行业务经理经常建议客户购买一些高收益的投资连结险和大额的生命保险。
离岸基金业务??离岸基金也称海外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来源于国外,并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基金。根据基金发行公司注册地及计价币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国外的基金公司发行、募集,通过在国内成立的投资顾问公司引进,由国内投资者申购的基金(注册地在海外,特别是一些免税天堂如英属处女岛、马恩岛、都柏林和卢森堡等地区和国家,计价币种也是各种外币);另一种由国内基金公司发行、募集资金,赴海外投资的基金。客户可以通过认购离岸基金实现财富的全球配置。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新常态;僵尸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规避
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狭义概念上的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财务部门职能实现内部资产有效调控,但鉴于“资产”与“利润”之间的统一关系,企业经济管理包括更多动态性的因素,如税务筹划、市场预测、供应关系、货币来往等。经济“旧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满足产能需要,相应地,它具备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等优势。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原有资源可控性大幅度下降,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相应地企业经济管理内涵也必然发生转变:一方面,立足自身可控优势资源,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避免陷入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从资本、人力、设备逐渐转移到知识、技术、创新方面。此外,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塑造了企业独特的经济管理模式,它所具备的核心力量是调配企业资源、资产,几乎对任何一项与企业经济相关的活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控制力。外部环境越稳定,企业经济管理就越有效。但是在经济新常态出现以后,“旧常态”宏观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成熟管理机制呈现落后、狭隘、局限特征,企业的发展受到桎梏,而宏观经济环境的形成取决于国家上层建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改变原有经济基础已是定论,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本质上说,“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出现的“改革诉求”阶段。一方面,社会经济领域的新产业、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为解决经济新常态问题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新常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常态”的消亡,双方要素会经历长时间的博弈,在经济领域的势力此消彼涨。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具体来说,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面临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问题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内部组织结构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其特点是组织严密、界限清晰、等级森严,管理者热衷于在企业内部划分多个层次、多种部门,以方便自身的管理工作,但却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但是,过于严密的组织结构会压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各部门之间界限越清晰,出现功能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等级观念在组织结构中体现,容易导致沟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争执和推诿;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容易造成资源在组织层次间、各部门中的不平衡性分配,如财务部门、营销部门等,尽管在整个组织结构中不占据主要管理地位,却由于在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发挥着实际上的企业经济管理干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在设计初衷和实际功能方面是不相符的,很容易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相应地,在经济“旧常态”下企业依赖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维持运转,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存在缺陷,企业通过消减成本、降低品质、提升产能就可以维持,但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则表现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
2.管理制度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政府“一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企不分”客观问题,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独立性,或者是从国有企业生搬硬套,或者是从其他行业模仿借鉴,形式主义严重,实用功能不强。在经济“旧常态”下,产品(服务)优劣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但这并不是企业占据上风的唯一条件。在技术、资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覆盖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产能,也就是说市场的扩大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产能过剩带来的困扰同样具有普遍性,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从“数量”转移到“质量”,本质上说,这是消费需求改变所引起的,功能同质化的产品增多,并不能从选择性方面改善企业局面,高品质、差异化产品(服务)才是主要竞争目标。很显然,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战略改变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一旦投资失败或创新不足,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很难维持员工凝聚力和资本安全性,尤其是经济压力和同行竞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企业还要面临人才流失、资源匮乏、技术成本提高等挑战。例如,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通过“跳槽”带走大量商业机密,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防控。
3.财务核算问题
财务核算涉及到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一旦财务核算出现混乱、误差,就会造成严重的企业经济风险。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尚不成熟,因此在财务审核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层面很不完善,一方面缺乏有效监管和预警机制,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并不直接接触市场,无法提供企业管理者有效地决策信息。另一方面,财务核算执行力较差,无论是国有企业中的“家长式”特权还是小微企业“家族式”管理理念,对财务会计部门的直接干预都不可避免。从企业经济管理效能上分析,财务核算所发挥的功能也十分有效。财务会计部门主要工作是记帐、统计、发放工资等,严重忽视了会计职能的全面性——会计职能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主导力量,只有将它置于企业经济全面状况中,包括企业法人、债权人、投资者等,才能全面、客观地反应企业经济现状;反之,如果某一利益主体对财务审核工作直接干预,必然促使企业决策向有利于自身的一方倾斜。这样一来必然影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例如在某些“僵尸企业”中,为了不至于中断外部“输血”,企业很可能左右财务核算职能来伪造经济数据,由此确保外部资金地不断注入,以这种方式继续维持着“两高一剩”产业。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进策略
1.基于柔性管理进行企业组织重构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经济“新常态”和“旧常态”在相对状态下才有意义。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有强烈的“刚需”,企业组织结构稳定性、严密性、层次性越强,越能够发挥组织机制的高效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行政力量不再承担社会资源的主要分配任务,将其转交给市场调节,市场竞争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就日渐突出,例如在部门协作、生产配合、品牌维护等方面,由于缺乏信息对称性而导致被严重压抑。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企业需要在维持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逐渐退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减少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领域,并以知识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必须具备柔性化的管理功能,即“以人为本”,强调组织间的合作和促进作用,基于企业文化来培养员工忠诚度、归属感。从这个角度说,“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更有价值,它不仅可以加速信息处理和传递,同时也缩短了创新到市场的距离。同时,在这种组织结构体系中,人才优势得到了最大化地发挥,符合“新常态”下要素市场转变的需求。
2.基于人力资源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经济新常态中的“新”并非片面强调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而是指在宏观经济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来化解产能过剩、经济泡沫等现象。这里,企业管理制度将发挥积极作用,它是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理论支撑和实体后盾。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可以“闭门造车”,应在结合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要素展开管理制度去完善。相应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即人力资源,它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围绕着人力资源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经济新常态下的一大表征是人口红利消失,粗放型经济模式所依赖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有,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推动和技术创新保障,因此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是第一步,同时完善激励机制、绩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在争取到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
3.基于风险规避优化财务核算制度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同时面临来自于市场和产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市场对产品、服务提出了本质性的创新要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直接影响了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双重压力下,积极规避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从财务核算入手展开风险规避是最直接的手段,通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中企业会计核算利润的方法是收入减去成本,这种核算方法虽然合理但并不细致,无法有效地表达风险要素、风险几率。从企业财务核算职能分析,风险规避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投资部分,其二为融资部分。投资部分的风险相对明显,企业在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很可能造成经营战略的失败。而融资部分的风险相对隐性,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势头迅猛的背景下,网贷、众筹、P2P等融资模式大量涌现,导致大量潜在风险产生。因此,基于风险规避优化财务核算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引进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并搭建相对开放的财务核算平台。另一方面,加强财务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组织的联系,以构建科学的财务核算制度评价体系。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1.理念创新方向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基于组织化运行的实体都离不开理念指导,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目的明确的组织更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先导,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理念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赶超意识,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安于现状,缺乏对市场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基于此,在理念创新方向上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创新,主动舍弃经济新常态下的“成熟机制”和“既得利益”,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2.组织创新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组织创新方向较为明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将企业传统的“垂直化”组织结构压缩改造为“扁平化”结构;其二,在“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上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充分考量企业内部、外部环境——除经济环境外,还包括政治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打造“柔性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传输效率,和谐企业内外环境,促进企业整体稳定;其三,结合“互联网+”理念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深层创新,以实现互联网技术优势最大化为目标。
3.制度创新方向
理论上说,制度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部分。一方面,制度创新必须满足企业内部约束需求,保障企业高速、有效地运转。另一方面,制度创新又要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建立一个开放、和谐、民主、自由的空间,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此外,在平衡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人文情怀角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主要参考文献
[1]霍凤珍.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9).
[2]张长城.经济发展新常态、财务柔性与企业财务柔性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5(9).
[3]苏振东,刘淼,赵文涛.“新常态”背景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微观视角解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4).
他交往的人非富即贵,他开发的红树林大酒店是中国最顶级的度假酒店,但他却有一颗平民与慈善之心,一次就为的失学孩子捐款1000万元。
他,张宝全,一个坚称“不做中国首富”的传奇商人,正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启着他和他的追随者的财富之门……
人物档案:张宝全,男,1957年生,江苏镇江人,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住宅房地产商会会长,作家,书法家。199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著名导演谢飞的学生。为了筹到拍电影的经费而下海经商,上世纪90年代初到海南炒房地产,后回北京发展,先后开发今典花园、空间蒙太奇、今日花园、苹果社区等楼盘,引发北京楼市的井喷现象。2004年投巨资参与高清数字电影碟机(简称EVD)的开发,2005年张宝全与保利地产联手追加30亿人民币在全国推广10万家高清数字电影院线。
2005年春节,地产大鳄张宝全是在海南三亚过的。
这个春节,对他还说,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一方面,他投入7个亿在三亚亚龙湾开发的“国内最顶级的度假酒店”红树林大酒店刚一试营业,就迎来了开门红,一套海景房每天高达6000元的租金仍挡不住市场的热情,70%的入住率让他心情大好;另一方面,他投入2亿元人民币积极推进的EVD成为国家标准却迟迟不见分晓,“假高清”在市场上的频频搅局又让他“大为恼火”。为了不重蹈DVD的覆辙,张宝全愤而扬言,将联合EVD阵营各企业状告国家信产部。
2005年2月24日,张宝全上午还在四处托人打听消息,下午便得到证实,EVD已经被信产部正式推荐为高清碟机的国家标准。
230多天的是是非非有了结果,张宝全终于如释重负。这意味着,除了EVD之外,市面上目前打着高清旗号的种种碟机将被清理出局,否则便会面临专利侵权的诉讼。一个蕴含着数百亿人民币而且会持续增长的巨大市场瞬间向张宝全打开了财富之门。
“我也奇怪,当时没有激动,只是想赶紧回去,今天可以好好睡一觉了。”2005年3月5日下午,在今典集团所在的空间蒙太奇大厦,一身便装的张宝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平静地说……
“赚钱的商人是天生的”
2005年3月4日,经过前一些天的阴云密布,北京终于放晴,初春的阳光明媚得让人眩晕。前来接记者的车子从机场出来,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往昌平开去。负责接待的苏小姐对记者说:“你就住柿子林吧,张总晚上从北京赶过来,明天正式接受采访。”
柿子林是张宝全在昌平修建的一家私人会所,占地350亩,去年年底刚刚建成,被《世界建筑》杂志评为2004WA中国建筑优胜奖,前一阵子被媒体疯炒。
车子在昌平西关下高速,继续前行7公里,路边小现了一溜石头砌起的长墙,那是附近农民的“农家乐”。到了加油站,车子往左边一个毫不起眼的支路一拐,不到200米,便看到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到了,这就是柿子林。”苏小姐说。
这就是柿子林?这个看上去“农家乐”一样的地方就是传说牛长了上于棵柿于树、占地350亩的超级豪宅??
1988年,一名31岁的年轻人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著名导演谢飞的学生。4年过去,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但现实却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电影梦。资金的缺乏和电影市场的不景气让科班出身的年轻导演不得不首先完成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赚够拍一部片子的50万。
于是,中国从此少了一名优秀的导演,而多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他就是张宝全,如今今典集团的董事长,全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创始人,EVD数字高清电影播放机国家标准的推动者。
如今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张宝全,当时却不得不为膏粮谋。科委系统一家下属公司,见张宝全思维敏捷,为人踏实,就把他招到公司。张宝全很快熟悉了公司的业务,并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深得公司领导欣赏。但好景不长,后来公司出现资金危机,解体了,张宝全又落得个“一身轻闲”。
当时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过后,全社会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四处流传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去当个体户、”的时代民谣。张宝全一个猛子扎了进去。他利用在科委那家企业时结下的关系,和工商银行下属的一家企业联手搞开发。
那是一个无比狂热而又奇迹频出的时代,海南开发正炙手可热。张宝全便顺应潮流做了“南漂一族”,带着银行的信任和资金去海南炒房产。
当那些80年代末就进入海南,已经赚足了第一桶金的“大佬”们雄心勃勃地将大量资金押到土地上,准备“做大做强”时,张宝全这个后来者“识时务”地采取了倒买倒卖的“投机”战术。
“我是92年8月份注册完公司的,进入海南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我们没有资金也不,可能一来就大干快上,为了减小风险,只能搞短平快的转手买卖。”
说是倒买倒卖,其实都是先找好了买家,然后利用银行的资金,再去找上游的土地。虽然谈不上暴利,但也过得去,而且风险很小。船小好调头,心活路自宽。张宝全看到大量的粮食和货物进出海南,趁机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当时主要是凭感觉,我们买的都是二手船,成本很低。后来发现这是分散风险的一个好办法。”
在海南的转手买卖很顺利,几乎笔笔赢利,张宝全和当时也在那里发展的冯仑、潘石屹、谢强、曾伟一起,后来被媒体号称为“海南五兄弟”。
1993年国家对金融系统进行整顿,海南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张宝全当机立断将手上的项目打包处理,迅速全身而退。这时,他的海运公司业务已经相当红火,回报率高速50%(公司后来成为海南省十大纳税企业,交通部首批6家可以开展国际航线业务的海运公司之一),这让张宝全在庆幸之余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有了深刻的理解。
1993年下半年过后,张宝全一边打理海运公司,一边将公司重心搬回北京。
随后,中央对银行搞实业进行清理,张宝全便出资回购了银行乎里的股份,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商伐之旅。
“无利不起早,
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
进门以后,才发现这里别有天地。举目望去,一株株柿子树悄然矗立,尽管还没有发芽,但林立的枝于却别有一番肃穆和静谧。几匹马悠然自得地在林间闲走,池塘边几只鹅在戏水,偶尔抬起头来望望我们,然后又扑腾着翅膀游开去。
林子的中间,是三栋既独立又相互映衬的别墅。远远地望去,你不会联想到任何豪华、金碧辉煌之类的词语,相反,你会觉得有一股回家的暖流在心中缓缓流淌。不单是外观,室内装饰也一律简单而朴实,石头成为最大面积使用的材料。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林子里的一切一览无余,房子和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
苏小姐告诉我,张宝全平时不住这里,空闲回来。有的时候他会带下属们来这里开会,大家都带着孩子,大人们在一起谈事情,孩子们就在林子里骑马玩。
下午5点半,张宝全的助手打电话过来,说张总晚上临时要开一个会,回不来了,采访第二天上午进行。
手握亿万财富却懂得韬光养晦,拥有百亩豪园却善于自然融通,这样的人必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记者突然有了一种急于见到这位风云人物的冲动。
经商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红舞鞋,一旦穿上,就停不下来。
对有的人来说,更像是吸毒,一经迷上,终生疯狂。
张宝全就是如此。
回到北京后,张宝全开始筹划如何启动他的第一个楼盘。作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然而,他首先要过的就是公司开发资质这一关。
1995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凡是北京以外注册的房地产公司,都被看成“外地公司”,要开发房地产,必须和“本地有开发权的公司”联合。而那时北京有征地权的公司只有10家,基本上都是房管局、建委的下属企业;有开发权的企业也不过几十家。
张宝全看中了西直门电影学院旁的一块地,想在那里开发,就和当时北京一家很大的房地产公司合作:张宝全的公司挂靠在它下面,给10%的干股作为回报。开始倒也顺利。等到张宝全辛辛苦苦筹备了一年时间,投资了近2000万元,眼看就要立项的时候,对方反悔了。原因很简单:对从来没有楼盘开发经验的张宝全不信任。成功了,倒好说;一旦做砸了,你张宝全拍拍屁股走人,所有的债务公司就得兜着。
一年的努力付诸流水,张宝全欲哭无泪。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家公司一位离职的副总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有开发权,主动找上门来愿意一起合作,条件和原来的公司一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筹莫展的张宝全大喜过望,当即将立项报告盖上对方公司的章,以对方公司的名义报了上去。
很快,立项报告批下来了。不过,项目并不在张宝全头上,而落在对方公司。
张宝全兴冲冲地去拿批文,这时,一幕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情形出现了。对方摆出一副反客为主的姿态:“我们已经立完项了,欢迎你跟我们合作,但想合作的人很多……”
张宝全立马傻眼了。
这就是商场!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性显得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张宝全啊张宝全,你怎么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无利不起早永远都是商场的铁律啊!
一番痛苦的自责和反思之余,张宝全决定不能就这么白白地把项目拱手让出去,于是开始向北京市建委上诉。建委的同志对他说,我们知道这个项目一直是你在做前期,但从法律上讲,项目确实是立在他们的头上,我们也没办法。张宝全不服,去找当时北京市分管城建的市长。市长批示,如果他们(指那家公司)有钱,就让他们干,如果没钱,就撤项。建委通知对方3个月时间打2000万元到建委的账上。
这三个月,张宝全度日如年,不知道命运会给他一个怎样的交代。成功了,万事皆好,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是偃旗息鼓,从此舒舒服服地用在海南赚来的钱过安稳日子,还是收拾起残损的心情,一切从头再来?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又或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三个月过去,对方四处折腾,想把项目卖出去,但始终无人接手;去找银行贷款,在当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海南房地产泡沫的阴影来去,银行不敢轻易冒险。大限已到,一分钱没有筹到,对方不得不接受被撤项的事实。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张宝全学乖了,和另一家有开发资质的北京本地房地产公司一起成立了一家股份制企业――安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张宝全占90%的股份,项目就立在安地的头上。
名份和项目定了下来,时间也过去2年多。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很多新的楼盘蓄势待发。张宝全把自己的楼盘命名为“今典花园”,他要把它做成“北京性价比最高的房子”。这时,他搞艺术出身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当时北京的大多数楼盘还停留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层面上,开发商们还津津乐道于“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张宝全不。他除了在住宅功能上做足功夫,更率先在建筑艺术和人文环境的营造上大胆创新。他从景观开始,一单一木都匠心独运;在房屋的外形、颜色、用料上更是极其讲究,一切既与众不同,又能被大众接受……
1997年,今典花园隆重上市,一经开盘就赢得了市场的热烈追捧。见多识广的北京市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做抢购……
“我们也是因祸得福,要不是这么一折腾,也许公司至今还挂靠在别人的名下,也不会有今天的今典集团。”谈起当年遭受的挫折,张宝全显得很平静。记者问他恨不恨那位副总,张宝全淡淡一笑,通达地说:“有什么好恨的?在商言商,在他的角度考虑,也没有什么大错,求利嘛。现在我们有的时候还见面,他说宝全现在做得不错,我说还行吧……就这样子。”
“我只选择做
中国最好的房地产商”
本来上午的采访因为新科集团一位老总的来访而被推到下午3点,地点也改在今典集团总部。
记者一行驱车赶到西直门,很容易就找到了空间蒙太奇大厦――一座看一眼就不会忘记的房子。今典的总部就在这里。
等摄影记者摆好器材,一身便装的张宝全微笑着走了过来,一边同我们握手,一边很配合地坐在记者安排的位置上。初看上去,张宝全和影视名人张国立有几分相似;随和而令人一望而生亲近感,不像传闻中那样有架子。
“这个房子是我们1999年开发的,4年过去了,现在依然不觉得平庸。”张宝全指着蒙太奇大厦,说,“做房子和做艺术一样,只有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
张宝全告诉我们,公司开发的苹果社区,自去年开盘以来,短短几个月内卖出了十几亿人民币,“每平方米从7200元涨到了9000多元,早期买我们房子的人,基本上都赚了钱。”
今典花园的热销,让张宝全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再次感悟到一个道理: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差异化竞争才是最不可战胜的法宝。随后,张宝全顺势推出了空间蒙太奇大厦,消费者又是一阵抢购。一时间,今典成了北京房地产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张宝全随之名声大噪。当年,公司名称从安地正式更名为今典地产。
1998年张宝全在长安街拿下7.2公顷土地,准备投资建商品房。这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位于西长安街五棵松路口,东西各有地铁站口,公交线路众多,出行十分方便。加上毗邻十一学校、友谊学校、五一学校、育英学校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样的地段,一向足高档住宅的必争之地。
时值国家福利分房政策结束,私人购房开始成为主流。张宝全仔细分析之后,果断调整战略,出人意料地打出了建经济适用房的旗号。绝佳的地段,一流的品牌,加上比周边楼盘低上千元的价格,张宝全一句“今日家园:长安街上的经济适用房”,便引得全北京的老百姓热血沸腾。
1999年9月23日,仅仅只有一个概念的今日家园在国贸中心开盘,闻讯而来的消费者把展棚围得水泄不通。3天时间,今日家园狂销815套,3.3亿元轻轻松松落入张宝全袋中。
“我们简直要被消费者的热情熔化了!”一位老员工这样形容当年的情形。
有人曾经问张宝全,当时为什么不把房价提高,这样岂不是赚得更多?
张宝全答,“房市应该进入微利时代了。 ”
在张宝全看来,为市场提供具有最高性价比的房子,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追求暴利只能是短期行为,而一旦失去消费者的持久认同,企业也就离关门不远了。而且,尽管部分利润让给了消费者,但薄利多销,资金就能快速回笼,细算下来,自己一点都不吃亏。
正是这种不求暴利,敢于让利给市场的做法,让张宝全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那场席卷整个房地产业的大考验中,张宝全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003年,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121文件”,规定所有楼盘必须封顶以后,银行才能办理按揭。文件一出,房地产开发商们资金压力骤增,北京甚至全国的楼市一片哀鸿。当时张宝全倾力打造的苹果社区,经过前期的运作,手里已经有了4000个准客户,如果按照“121文件”的规定,银行不能办理按揭,就会流失掉很大一部分购房者。
在别的开发商还在抱怨国家不该一刀切的时候,张宝全已经想出自己出资为消费者办理桉揭的办法了。这些年今典一直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账上有的是现金。钱放在银行里,只有不到2%的利息;如果提供给消费者,即使贴上1%的利息,也有4 7%的利润可赚。对消费者而言,也能得到实惠,因为真要等到封顶再买,房价已经涨上来了,每平方至少要多付500元,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多付5万元。而现在只需付2000元利息就可省下这5万元。
张宝全拿出2亿元资金委托工商银行为购买苹果杜区的消费者提供卖方信贷,也即是后来被媒体和金融界一再关注的“苹果消费信贷”。之所以是2亿元,一来能够基本满足封顶前购买苹果杜区的购房者,二来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门槛,让其他房地产商很难跟进。“当时全北京能够拿出这笔钱为消费者办理按揭的开发商不会超过10家。”张宝全说。
市场再次给了张宝全丰厚的回报。苹果社区在没有封顶的情况下持续热销,张宝全的名宇和金融创新一起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
事后,张宝全“坦白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实办理这种贴息按揭,根本不需要2亿元,有2000万元的资金就足够了。你想,买房者办理按揭贷款时,资金并没有流到买房者手中,而是左手借给购房者,右手又通过卖房从购房者手中收回了钱。这样不停地倒手,每一次都赚取利息,而业主获得房价优惠,银价也赚取了手续费,这是三赢。”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在北京的房地产商里,张宝全开发的楼盘不算多,但他推出的楼盘,必定推一个火一个。有的时候,下面的人来跟他说,张总,趁着这几年形势好,咱们是不是多上几个项目?张宝全摇摇头,说我只做中国最好的房地产商,不做最大的。
“当年我在海南的时候,和别人交换名片,接过来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头衔,好像全世界都有他的公司。现在这些人的公司早巳经销声匿迹了……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而不要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浮躁。”
张宝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以艺术家的气质一路我行我素。他毫不掩饰自己就是要采取“保守战略”。
然而,这个自诩为“保守派”的地产大佬,2004年却一边“轻松地做着北京地产界的看客”,一边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张宝全曾经有过一次体面的失败。
那是2000年,他还在开发空间蒙太奇大厦。事业走上正轨的他,心中做电影的梦想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时值网络经济正热,张宝全便动起了网络数字电影的脑筋。他把空间蒙太奇大厦按照工人机房的标准设计,这里的楼板承重标准每平方米高迭1100公斤,而普通写字楼承重只需要220公斤。
“那时候我们光缆都铺了,设计了外墙屏壁,最花钱的就是对电的预留。因为机房控制中心必须要有自发电,断电恢复不能超过零点零几秒”。
但张宝全很快发现他的网络数字院线在安全、发行、防盗版以及成本控制等环节,遭遇到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1年荚国网络泡沫破灭,张宝全趁机给自己一个台阶,体面地结束了这次尝试。
世间之事,往往不经意间自有因果。张宝全的这次“尴尬的失败”,几年之后却成了他另一次成功的开始。
2004年6月的一天,张宝全接到以前做网络数字电影时一个老部下的电话,说张总,有一个EVD技术,你一定会感兴趣的。并约好和技术的所有者北京阜国数字的总经理郝杰面谈。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张宝全和郝杰约上吃饭。为了说服张宝全,郝杰足足准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见面还特意带了一个EVD一体液晶电视。但真正见面时,郝杰只讲了不到10分钟就被张宝全打断了。
“今天对你对我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天,”张宝全高兴地说。赫杰一脸茫然。在此之前他已经见了不下20个投资商,但都没有结果。事后张宝全说,EVD技术把他 2000年做网络数字电影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了。
比如防盗版,EVD通过168位加密,如果用1500台奔四电脑算一手,才能把它一个加密分支解开。而且EVD是在软件和硬件、芯片上三重加密,即使是电脑黑客也很难攻击。另外,EVD不对PC开放,除非有内置EVD芯片才能通过电脑看EVD。这也堵住了一大盗版渠道。
比如视听效果,EVD清晰度比DVD高5倍,最终输出效果达到207万像素;声音解码优于杜比技术,能够同时、完整、清楚地将高保真和环绕声还原出来。
更令人张宝全激动的是,EVD技术的成功研发,让中国家电行业第一次在技术上领先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它的成功,将逐步取代DVD碟机,并最终结束中国碟机企业每年向国外企业支付几十亿人民币专利费的历史!
张宝全兴奋地感到,一个EVD标准,不但打通了他的数字影院帝国之路,更激活了他产业报国的夙愿。商人的敏感和艺术家的浪漫让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就要诞生了!
2004年?月8日,在EVD标准公示当天,今典便投入2亿元资金,与阜国合资成立“今典环球”,张宝全占80%股份。张宝全雄心勃勃地表示,他将尽全力把今典环球打造成“全球惟一的EVD内容供应商”。
按照《国家标准化法》,EVD标准在公示一个月后,如果没有异议,信产部就正式确认其为行业标准。然而,张宝金没有料到的是,EVD成为国标的道路却是如此漫长,一拖就是230多天。
“因为没有标准,一些假高清也称自己的碟机是高清的,不仅混淆市场,消费者也跟着受害。”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一直举度从容的张宝全,仍然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EVD的清晰度达到像素是200多万,而另两个是37万和69万像素,这有可比性吗?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的蓝光DVD和HD-DVD,形象地说,我们是和国外企业在进行场地汽车赛,现在忽然跑出来几辆摩托,你说这叫怎么回事?!”
“在此之前,仅仅就市场知名度而言,EVD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记者问。
“阜国的这一帮人都是科研出身,非常敬业,对市场运作却并不在行。他们长于埋头拉车,却不善于抬头看路。所以我进入后,首先从媒体舆论上正本清源。”张宝全坦言,“市场经济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
2005年春节,张宝全“脾气一上来”,放出话说,如果再不就标准之事给一个说法,他将联合 EVD阵营的各大企业状告信产部不作为。张宝全清醒地看到,尽管目前和日本的两家竞争对手相比,EVD在价格和产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一旦对手赶上来,不但自己投进去的2个亿颗粒无收,中国高清碟机企业亦将重蹈DVD的覆辙!事已至此,“如不成功,只有战死”。
好在2005年春节刚过,信产部就正式宣布EVD为行业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