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的技术背景

智慧教育的技术背景

时间:2023-09-07 17:4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的技术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的技术背景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第2篇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历了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育的启蒙、发展之后,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网络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如何在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1.创新智慧途径,构建学习环境

在当前电子书包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智慧教育模式应该把电子书包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和平台,构建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智慧学习的环境,以此来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现有的电子书包平台包括课堂交互系统、手机终端、交显设备、互联网物理环境、教学平台软件,还包括电子课本、数字教学资源、学科工具等。除此之外,电子书包还包括利用二维码、自然交互技术、物联网、多屏互动等先进的电子技术构建的智慧学习的环境。电子书包能够让学生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能够让极具个性的课外学习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当前已经有部分学校与因特网联合,开发电子课本并在小学课堂中实践应用,部分高中利用交互系统创建高效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应用,这些都基于电子书包的创新技术实现了智慧学习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媒体的调查报告显示,学习分析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学习分析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进行数据收集、测量分析来了解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为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目前,学校对于数据构架和一些有关学习分析的研究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建智慧课程,激发学生潜能

智慧学习是利用适当的技术资源,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构建高效、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信息化教育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学习范围扩大,灵活掌握学习方式及学习选择权,从而进行自主的、多元的、协作性的学习。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手段、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智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有智慧的教,学生有智慧的学。数字化教育平台是当代最能够发挥大智慧的课程。它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也具备多元性和选择性。数字化教育平台集智慧性、创造性、虚拟性、广泛性与终身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课程形态的权威融合性将传统与数字信息相融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融合,线上线下、正式与非正式融合,逐步形成立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能够利用可视化网络把社会场景搬到教室,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与专家互动,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学术前沿。

3.利用智慧评价,引导健康发展

智慧型学习评价是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视频技术、感知技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的了解。智慧型学习评价能够利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全面、多元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增量性评价,它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发展潜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评价。教师利用学习信息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号脉、开方,正确引导学生智慧成长。从学习分析及大数据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努力程度、学习轨迹及学习尝试、学习成果等情况,这些都是智慧评价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为学生号脉配方,引导学生健康、智慧的发展。

智慧评价在高考录取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智慧性。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学生高考情况对其素质、能力、知识等进行“体检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分析给学校开出针对学生发展的建议书,让学校、教师通过教育分析报告,对学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使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合理的发展。智慧评价学习方法把经验评价引向了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发展性评价;使教与学更加有的放矢;使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智慧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大革命。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多方参与加快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也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教育局电教中心)

第3篇

智慧图书馆工程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更具要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第一,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职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中职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对中等教育的投入稍显不足,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资源利用上尤为突出。而中职图书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府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这样做会造成中等职业教育难于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信息化发展2020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教师、学生难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是学校对于中职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公办加民办模式为主,特殊的体制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当然,大部分中职图书馆都能进行有效建设。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职图书馆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给中职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是中职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对职业技术有明显的需求,他们将来就业的方向将会是国内的一线工厂。但是当前中职图书馆由于政策、资金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馆内藏书难以在第一时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和在图书馆查阅的难以真正运用到工作和建设中去。

2.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下运用到学校资源的一种生动体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将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智慧图书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使中职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其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同样可以解决原有中职图书馆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使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社会、满足一线生产的需要。当然,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中职图书馆,笔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中职图书馆的基础上去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的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大数据时代的对接。

二、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国家、学校、学生进行分析,从他们的诉求点出发去探究如何将中职图书馆最有效地转化为智慧图书馆,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1.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于国家而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只有这部分蓝领阶层壮大起来,国家才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面对这样的政策背景,国家更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的投入,当然投入的重心应该是图书馆资源,通过大量资金的注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推行微型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样做可以极大程度地方便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资源和信息。

2.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资源的建设,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图书馆建设。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深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认知,真正将中职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与当地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合作,将丰富资源进行有效共通共享。

3.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 智慧课堂 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内容。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建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网络学习空间及智慧教育的概念

网络学习空间在我国的发展最早可追朔到20世纪90年代,根据其运行载体服务的性质,杨现民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本研究中涉及的是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指借助于任何平台体制,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学习空间。在“智慧”这一大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出现也不足为奇,智慧教育就是指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环境,通过教与学的方法,培养智慧能力和智慧行动。智慧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发挥师生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成学习者建构知识,发展智慧。

2.网络学习空间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随着国家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建设与开发已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深入挖掘其功能,对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往往只是使用比较熟悉的几个功能,这对教学活动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第二,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搬过来,或者稍作修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网络学习空间的特征。

第三,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问题。资源是开展学习的基础,能够拓展学习者的视野,但目前网络空间学习资源缺乏多样性、交互性,且内容较分散。教学评价也未依托网络空间的多样性,所以,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

3.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新的教育改革也要求教育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学习空间就是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良好工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

3.1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设定教学目标。能够较为自主性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对于智慧型学习人才的判定标准。网络学习空间因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特点,为智慧型人才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更多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能够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目标。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方式会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表,包括对于时针分针的区分以及钟表的基本构成、认识整点时间等。智慧课堂则可以将教学目标优化,对时针、分针以及秒针进行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的读法等方面。

3.2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进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问题或者任务的设定,既要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超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能力,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对问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避免学生落入思考能力僵化的窠臼中,使学生在自主积极性的探索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3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开展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同时,利用小组的合作竞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竞争意识。

3.4注重学生在智慧课堂中的情感变化。智慧课堂的建立需要更多考]学生自身的情感变化,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展示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推进了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学习空间,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长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7] 转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第6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第7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技术载体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服务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2010年,提出了建设“智慧校园”蓝图。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比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单一,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等。云计算平台以及物联网平台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给智慧校园带来了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特别是智慧校园中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比如:身份识别信息、刷卡消费信息、银行结算信息、图书馆信息服务等的交流互动。

一、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概述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通过整合、管理、{配分布在网络各处的计算资源,以统一的界面同时向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云平台和云服务。云平台是指提供资源的网站,具有动态扩展性。云服务是指基于抽象的底层基础设施,可以弹性扩展的服务。云计算由三个架构组成,分别是: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它的作用原理是,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最后将计算结果输出到本地计算机上。这使得学校能够轻松地获取经过云计算平台处理的信息资源。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智慧校园概述

什么是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中的校园卡可应用于统一的门禁管理,掌握公用房的使用情况,并与科研团队的绩效挂钩,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新型智慧化的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校园中人、财、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和,使校园管理智慧化、信息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实现进程。

二、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构建

云计算在应用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给智慧校园的建设带来便利。

1.给教育注入新血液

在智慧校园中可以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合理地利用软、硬件资源以及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教学服务。比如:在中国有很多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实现全国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解决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落后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此可见,云计算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为智慧校园服务,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2.最大幅度地减少资源重复建设

传统的远程教育系统由于各自属于不同的单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资源只能各自建设,很少能做到资源共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重复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可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各地的远程教育中心进行统一部署建设资源,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智慧校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很便捷地在云计算平台中得到存储。

3.资源共享和就近访问原则

智慧校园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使智慧校园的搭建更加流畅化。智慧校园的使用者无需知道资源在哪里,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能够统筹管理全部的资源,通过资源列表就可以提供最合理的服务。使用起来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对于智慧校园平台的资源访问者,系统可以自动分析IP、确定路由,寻找离他最近的资源并建立好连接,提供最快最好的访问。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因此能够减少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地工作。

4.结构灵活性

不同用户用不同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校园都无需做功能上的定制,不用再独立部署就可以提供灵活的自定义功能。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文件管理体系和访问权限等均可由用户自定义,这样就可以使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系统还可方便地进行调整,以支持单位的变化与发展,达到按需使用和随处可用;如果用户数大量增加了,仅需增加硬件设备的数量,就可以支撑应用规模的增长。

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资源处理模型

为了使用户轻松地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可以利用Mapl~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来实现。MapR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的方式。各种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经过数字化转变后先通过Map将数据切割成不相关的区块,分配(调度)给大量计算机处理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再通过Reduce程序将所有的结果整合,最后输出需要的结果。

2.智慧校园信息共享云服务模式

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很好的效益,但是不足的是没有好的数字资源公共平台,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之间共享能力较低。有些资源就无法最优化利用。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模型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方法,云计算可以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一个服务方案,银行、城市、图书馆、学校等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建立一个统一的接口,这些用户可以通过这样的统一接口进入数据库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而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上传到“云”中,让不同的用户分享。高校代表、数据库服务商、政府部门代表组成一个云委员会掌握着云计算网络,它的职责是负责制定服务协议、管理日常运营、推广服务市场。因此,智慧校园利用类似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具有可行性。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构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例如:给智慧校园中的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互动提供了生机,在理论上实现了用云计算技术在PaaS,SaaS,和IaaS服务层次上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以及互动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

第9篇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教师实践智慧 有效途径

一、教师实践智慧的消解

传统的教师发展是在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发展之路。它属于理智取向的教师发展观。赞成这种发展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拥有内容和拥有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是当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专业化的追求,而教师专业自主性则体现在对如何做的琢磨上,忘记了追寻为什么,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专业化导致教师技能化,而过分技能化又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主性逐渐丧失,也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技术技能的追求中慢慢地消解,它表现在:

1.计划性。实践智慧就是使教师在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的机智和才艺,而不是简单的行动前的计划。可是许多教师却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价值中立的技术性过程,将教育生活世界的多样丰富性转换成可观察的一个个变量来研究。如果把每一个人的内部经验的个体性和整体性分解成为可观察、可量化的均质的要素,那么这种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及教育的科学研究范式,就会使教师忽视教育现场的特点及教育的人际间伦理道德意识,会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发生的情景做出迅速而及时的临场的天赋性扼杀,也最终使教师的发展偏离教育的实践智慧。

2.机械性。教学比舞台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教学不是彩排,而是一个人际间互动的过程。教学需要现场的技巧,知道瞬间如何理解变化的情境,要及时、瞬间知道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呈现事物,何时停止,如何创造教室中的气氛。不具备这些技巧的教师往往变成任务的执行者或演说者。教师需要实践智慧是因为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对自身的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结果。

教师实践性智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是实践中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渗透和内化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反思性和实践性的机智。基于此,采取行动研究的校本培训模式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二、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严格说来,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方式是通过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的协商或沟通,尤其是使实践者成为研究者,来缩小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距离;把研究整合到教育情境之中,使理论能够在改进教育实践中产生直接的和即时的作用。

行动研究与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有着分解不开的关联。行动研究是对学校教育实践情景的研究;实践性智慧是在实践中的反思和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与行动研究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基于实践,并为了实践。从此意义上讲,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是行动研究的旨归,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三、行动研究为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行动研究就是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下,从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研究解决,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的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解决某一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提升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从而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教学机智及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等方面。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及其面临的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按预定的“计划”去行动,只能在行动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是教师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对教学实践重新审视,采取新的策略并付诸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面对生成的、发展的教学现实,教师不但要认识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要认识它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通过反思和批判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四、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行动研究模式

教师实践性智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实践中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渗透和内化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反思性和实践性的机智。缘于此,在校本培训中可采取下述模式以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行动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简单地说,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对自身实践的系统反思。对教师来说,参与行动研究的收获之一就是实践智慧的提升。因此通过行动研究来促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取向。

总之,优秀的行动研究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枯涩的理论展现之上,而是扎根于教育实践,诉诸于教师专业生活。这种培训应该浸润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应该涌动着反思和智慧的灵性,应该越过传统的藩篱,为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鞠玉翠.行动研究何以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科研,2002.7.

[2]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4]王春华.论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6.5.

[5]李炳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第10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外语教学;智慧学习环境;课堂智能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46-05

引言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能够移动化、泛在化、碎片化,并且丰富了各种远程、在线、协作和终身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然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才是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核心与关键[1],所以我们应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突出,能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扩充教学信息量,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需要结合外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需求,实现课堂中常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无缝联接,以及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使用等,进而为推进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

互动式教学概述

互动式教学是伴随建构主义、互动理论和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2]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交流等学习方式,形成互动学习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旨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倾向于接受式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该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内研究。

1.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

普遍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源于认知发展理论,融合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意义建构”。[4]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精练中的作用;强调整合课程,使学生能以不同的途径、方法学习一个主题;强调教师不以传统的集体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组织情境,使学习者通过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主动参与内容学习。[5]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时采用交流、讨论等协作学习方式,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些都是构成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尤其是建构主义提出的“双主”教学模式,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指导和评价,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2.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非常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法,因此,它在外语界获得广泛共识和认可,并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英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成果,涉及课型有听说、阅读、写作等,教育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但大多数集中于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有着现实与深远的意义。[6]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拥有了一些成功的模型和案例,可供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教学参考。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关于对外汉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有人认为,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关系体系,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7]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光明。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综合效益,而且全方位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今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8]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引发了传统教学要素的嬗变[9],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Mishra、Koehler于2006年曾提出著名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10],它指明和强调了技术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TPACK框架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代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的七种知识[11],信息技术正逐渐解构和重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TPACK结构为外语教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供了理论框架,可以说外语教师的TPACK结构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12]

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

1.课堂智能交互的大背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

继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必将影响到未来的课堂教学。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13]而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构成要素,可以有机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通过记录过程、识别情境、感知环境、联接社群等,促进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简称“TRACE3智慧学习环境功能模型”。[14]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有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15]其中,交互、动机、参与度、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创新能力是最常提到的关键词。[16]总体上都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是促成智慧教育的重要保障,它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自2007年以来,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吸引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关注,其中智慧学习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适应性学习策略和算法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最受研究者关注。[17]

智慧教室是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子范畴,为满足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提供了一个“智慧型”的教学空间。未来教室便是利用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学校教室的学习环境,建立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学习模式,它不但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探究精神等,更能让教师丰富教材内容,实现轻松教学。[18]智慧教室关注利用新兴技术创建教与学的环境,促进资源个性化呈现、教学交互多元化,实现学习者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19]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称为“SMART”概念模型。[20]

2.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思想

为了融入新兴信息技术,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将移动智能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后,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以支持网络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

图1反映了这样一组关系:智慧学习环境是连接、涵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大背景;智慧教室主要应用于正式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少数非正式学习;课堂智能交互属于正式学习中智慧教室的一个功能集成模块,能实现智能终端之间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等功能。因此,课堂智能交互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该设计受到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发展大方向影响。

课堂智能交互设计是一个较为具体的功能实现模块,其重点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优化呈现与交互,包括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大部分。其“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实现无缝联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及交互工具,实现多元交互功能,记录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分析,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学科课程当中。它结合具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内容,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有助于促进探索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建设。

以外语作为学科背景,教学通常是围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听和读被视为“输入”,说和写被视为“输出”。由于以往的外语教学较注重“输入”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中相对缺乏互动,但随着对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推出了交际教学法,开始关注课堂中的互动环节。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可以利用丰富的电子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电影等形式,来丰富课堂互动。课堂智能交互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建更为逼真的语言学习情境,拓展互动的方式;基于智能设备的互动有效支持教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语言教学中所需的互动比其他学科更为多元化和多维度,互动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也更为显著,所以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在外语教学中显得更具有价值。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主题探讨式、归纳问题式、精选案例式、多维思辨式等,互动的主体通常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个体与媒体之间,包括展示、提问、协作、交流等环节,技术的应用可贯穿全过程。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需通过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个方面来实现。

(1)硬件联接

硬件联接是指将师生拥有的智能终端借助网络,与教室的“教师操控系统”相联,为多媒体语言教学材料的展示、提问、回答、讨论、协作等具体互动,提供硬件设备支持。

如图2所示,这里的硬件联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教师操控系统、多元智能终端和网络连接。教师操控系统是教室的核心设备,由显示系统、双向语音系统和录播系统构成,根据教学规模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其中,显示系统可以是投影仪、电子白板、分屏显示器、触控一体机(互动大屏)或其他设备,而录播系统的功能更为全面,可涵盖显示和语音功能,且便于视频录编。多元智能终端主要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电脑,这些设备目前已非常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如果将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连接,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局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接口以有线和无线结合,优势互补,可借助Wi-Fi,或RFID、Zigbee、WSN等技术,实现智能终端的多种接入方式。

(2)软件使用

实现硬件联接后,便打通了多媒体资源的交互使用渠道,但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多媒体资源则需要依靠软件来完成。因此,需要为外语互动式教学设计合理、适用的教学软件或电子教材,用以存储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使其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实现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一些功能。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及学习记录、学习分析等功能,对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如左表所示,外语电子教材和专门的教学软件具有共同的教学功能,如电子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资源存储、灵活交互、学习记录和学习分析,但它们也有不同的特点。而教学内容系统组织和多媒体资源制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使用。目前,获得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外语类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还比较缺乏,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和填补的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智慧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气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该纲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长远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有机整合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善关系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来完成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在教育教学方面尝试做出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教育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已经很多年了,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立意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台湾教学研发专家吴权威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为宗旨,以发展智慧学校为基础,以发展智慧学区为愿景,以应用ICT为辅助,打造充满智慧的教育环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实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笔者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教学展现力、学习洞察力、课堂调和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案例

(一)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之“气旋”为例,构建基于3D打印技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智慧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气旋的概念、气流场和气压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气压场图分析天气、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相互转换,学习内容较多,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气压场、空气流场以及时空维度等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课前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能够判读、绘制气旋的示意图;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了解台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演示、学生实验模拟及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旋的学习,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地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关于制造大气上升和气流旋转的地理实验,将实验的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利用简易手段制作地理实验(确保实验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将实验录成视频供全体师生筛选;录制关于台风原理的微课,准备课上使用;利用3DMAX软件制作气旋立体图形,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气旋的模型(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

图1 3D打印气旋模型

图2 动态卫星云图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如图2),通过展示太平洋8-11月份的云系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云的运动状态,引出气旋的概念。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动态云图,积极思考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动态云D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气旋的兴趣。

3.气旋的概念及成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气旋的3D打印模型,让学生尝试总结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展示气旋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在低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课下自己设计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通过羽毛受热上升实验(如图3),用电子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变化(如图4),进而得出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第二组实验是用水槽流水模拟空气涡旋的形成(如图5)。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气压场图中画出气流的运动情况,并分析气旋这种天气系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学生活动:观察气旋模型,形成直观印象,参与同学们展示的实验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用3D打印模型和地理实验这种直观教学法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因,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由表及里地理解气旋这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关于台风的微课,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台风的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台L的防御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分组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发言。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讲解台风的原理、危害及防御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5.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QQ群下载教师录制的关于反气旋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完成反气旋的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反气旋微课的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课堂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反思

第12篇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知识,却能让你缺乏智慧。”

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同学生当下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同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自由、快乐的童年,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

一、 知识经济需要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呼唤“智慧型”教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意味着人类已迈入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的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是对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及以资金、能源、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超越,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变。

1.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不断被刷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断拓展,日益虚拟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人要适应变化,主宰命运,进而建功立业,必须具有高智能。

一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智慧大竞技的时代,在智慧竞技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领先变化才能“制变”,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知识创新人才可能引领社会,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会创新的人不要说做杰出人才,就是做个平庸的人安稳度日也很难。

二是需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无疆域的全球经济”,它必将带来全球的合作和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理解力,能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型人才。“地球村”需要人们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因为知识创新人才必然具有高智能,能迅速高效收集、处理、加工知识和信息,必将走向世界历史,创造人类辉煌。可以乐观地预见,创新人才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这传递给教育的信号就是:教育应迅速转型,在培养目标上由过去主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智慧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呢?

“智慧型”教师是指拥有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而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超越。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理性直觉实现由教学知识经验向教学智慧的飞跃;教学实践智慧将教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理论富于情境化和个性化。

2.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首先,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技能技巧。扎实的知识技能是“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是“智慧型”教师的根基。具体而言,“智慧型”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做到驾驭自如;掌握了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能做到因材施教;拥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放的知识结构,能纵横开合,触类旁通。反之,知识技能残缺的教师等于缺乏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根,即使外部条件很优越,也无法成为“智慧型”教师。

其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沃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才可能凭借知识技能不断生成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就可能成就“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正是凭借拥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进行改造教学现实世界的自主活动,并在认识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教师自己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直觉领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智慧型”教师是学校教育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经受锤炼、领悟、生成。

再次,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飞跃的关键是教学的理性直觉。可见,“智慧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

理性直觉看似神秘,其实也很实在。“艺术家运用想象力把形象结合成有机整体,以创造意境,往往出于‘妙语’;科学研究中不乏灵感不期而至、豁然贯通而有所发现的事例,都是理性的直觉的表现。”“哲学的理性直觉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是具体生动地领悟到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这样的领悟是理论思维和德性培养的飞跃。”

理性直觉是理论思辨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师德性自由的表现,需要教师在言行一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味、验证、调整。

最后,具有自由的人格特质。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有限对无限的超越,是暂时对永恒的超越,这个飞跃过程是教师发扬高度的自主性,凭借理性直觉不断挖掘教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智慧因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同时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内在深层的思想、观念、策略的过程;在认识教学实践与认识自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德行不断深化;在教师德性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明晰的教学理性,获得了更自由的教学意志,获得了内在的情感满足,总而言之,教师获得了更自由的人格特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二、“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之比较及知识经济背景下“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的弊端

哲学家冯契认为,认识过程是从无知到知,从有知到智慧的运动,据此,我们可以总体上对教师作一个较为宽泛的分类:“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其中“经验型”教师是指仅拥有生产、生活经验没有获得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师,其认识特征处在从“无知”到“知”的运动区间;“知识型”教师是指拥有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其认识特征处在从“知”到“智慧”的运动区间;而“智慧型”教师则是指成功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学智慧的运用居主导作用。根据以上描述,“知识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经验型”教师比例较少,“智慧型”教师则稀缺。

下面将“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综合比较如下:

“经验型”教师本质上同农业社会相适应,缺乏系统专业知识技能,凭借具体、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从事教学活动,属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师,如不少私塾先生及人们现代常说的教书匠等。一般而言,此类教师往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大都没法学到系统知识、技能,常常只能获得具体、感性、机械的经验。

“知识型”教师本质上同工业社会相适应,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觉运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从事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属于科学世界中的教师。一般而言,师范院校毕业生或经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可归入此类。这类教师能够按相同标准,预定流程成批量培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满足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智慧型”教师本质上同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不仅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教学实践智慧,能从事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属于创新世界中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等优秀教师。此类教师能机智处理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生,形成自我教育人格,往往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榜样”。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呈逐级发展的关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属于非“智慧型”教师,这两类教师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他们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农业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弊端日益明显,表现如下:“经验型”教师仅凭借具体、感性的知识性经验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更谈不上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型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停滞在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从而极大限制学生智能开发,即从深层次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和自我完善,这在本质上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型”教师虽然可以培养大量知识技能型劳动者,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却不能承担为知识经济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在科学世界里,“知识型”教师注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培养相同规格、相同型号的成批量的“产品”,学生往往被“知识技能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明显制约,创造性遭到扼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学生最终难以成为知识创新人才,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主流需要。

综上所述,“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都不能提供富有智慧的教育,无法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应积极向“智慧型”教师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主导需要。

三、 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培养“智慧型”教师关键是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理性直觉能力如同“顿悟”一样豁然贯通而把握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认识教学事实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既要求教师凭借教学知识技能努力获得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诚践行,反复锤炼,努力达到一种对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的直觉反映。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催生“智慧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