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上海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50%,占据上海经济的主导地位。2021年1月27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2025年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预期将超过60%。目前,上海数字经济所涉及的主要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网络娱乐、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在线办公以及在线金融(如数字货币、期货、股市等)等,未来还将包括远程自动化、无人生产系统等,其分布空间涉及到海(航运)陆(传统制造和服务业)空(空运)全方位。数字经济极大地依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包括专属互联网、公共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专属互联网专门服务于企业或集团内部,公共互联网服务于大众并连接各种专属网络,工业互联网服务于制造业。这些网络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数字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构建上海网络安全体系势在必行。威胁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非常多,可简单分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如地震、洪水和飓风以及雷电等恶劣自然现象,它们主要会对网络通信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而人为因素则复杂多样,威胁发起者可从个人直到国家甚至国家联盟,能危害到网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网络安全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架构与网络核心技术
(一)网络架构的本质及其安全问题
从本质上看,网络就是把计算机联接起来的软硬件体系,而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及网络相互联接起来就形成了互联网,其中因特网的影响力最大。除了因特网(Internet),美国还控制和运行着别的互联网比如“国际学术网”(BITNET),美国还从2018年开始启动“射月工程”,研发全新架构的互联网,用于替代有本质安全缺陷的因特网。互联网的基础是由地址架构、寻址协议、通信方式、网络设施等构成。地址架构就是构建网络地址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决定着网络空间的大小和特性,更是攸关网络安全,因特网的大量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因特网的地址架构存在严重缺陷并难以克服。寻址协议就是找到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方法,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接口软件,因特网目前广泛使用第四版TCP/IP寻址协议族即IPv4,正在推广第六版寻址协议族即IPv6,这些TCP/IP协议族的知识产权大多由其他国家垄断。通信方式是前往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道路,目前广泛采用第三代通信方式即IP分组、路由表广播等,对路由表广播的控制权是其他国家实现定向网络干扰或断网、定向窃取网络信息的技术基础,但并未引起我国安全部门的重视。网络设施主要由通信光缆、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根服务器、计算设施、存储设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组成,是目前政府和公众对网络安全的关注焦点。
(二)网络的核心技术组成
网络系统主要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如光缆、路由交换器、通信基站、二次电源等)、网络运行系统(如路由系统、数据传输协议)、网络服务系统(如域名系统、用户认证系统等)和网络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云计算、区块链等)所组成。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覆盖这四大组成部分,它们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组成部分,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一是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该部分可分成骨干网和接入网两部分。骨干网络设施是互联网的主动脉,以光纤和相关交换设备为主,在和平时期要确保其绝对安全可靠和高性能运行,以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在战争时期,要尽量确保安全可靠的基础服务,满足特殊应用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保障一定数量的冗余网络设施,也可以研究新型网络技术来综合使用民间通信资源。接入网为用户终端提供入网服务,目前以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混合。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灵活安全的接入方法。但是,无线通信信号更易被截取和受到干扰,所以要加强对无线通信安全使用方面的指导和对频谱资源使用的实时监管。二是网络运行系统。要逐步实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等关键技术(协议、算法等)的绝对掌控,以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主要涉及到物理信号的安全收发技术、网络安全接入控制、数据的快速交换和安全路由以及在网上所传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保护等方面。由于陆地移动用户数量巨大,海上和空中均无法使用有线连接,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更易受到攻击,所以要加大研发和生产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三是网络服务系统。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离不开各类服务支撑系统,比如域名服务系统以及用户认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应用的安全性,它们不仅仅与其所采用的技术安全性相关,更决定于运行和管理系统的组织者。比较著名的服务系统是域名服务系统,它主要负责将用户容易记忆的域名转换成网络数据传输认可的IP地址。目前该系统的运行由其他国家掌管,一旦它停止对某个域名进行解析,其所对应的服务就无法被访问。所以,该系统几乎控制了整个互联网的应用空间,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巨大。独立的网络安全体系必须要摆脱这样的掣肘,但是要使一个新域名系统得到他人的普遍认可要比实现其技术难得多。所以一种可行的方案是研究多域名系统共存技术,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局面。四是网络应用系统。它是由通过网络所连接起来的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和运行其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所组成,主要终端包括服务器、数据库设备、个人终端以及各类传感器和远程控制设备等;应用软件系统更加多种多样,如购物、股票交易和网络游戏及在线会议和聊天等软件。虽然这些系统往往会自带安全机制,但是对于来自网上的安全威胁还是无法独自应对。例如,简单且历史悠久的分布式DOS攻击曾经使得一些著名服务系统瘫痪,如Google和百度浏览系统以及最近的湖南卫视等都遭受过类似攻击。对于来自于网上的安全威胁,我们除了要加强研发、部署隔断和防火墙等被动式防御措施外,更要研究主动式安全防御技术,以尽早发现和消灭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互联网空间司法刑侦技术的研发,以便于加强互联网空间法治执行的力度。
上海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网络安全挑战,包括:一是出现更多形式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数字时代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已经发展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防不胜防。例如:永恒之蓝勒索病毒;隐私窃取并定向诈骗的产业链;社交软件“杀猪盘”;等等。二是网络攻击及违法的技术门槛极低。比如,随意就能网购的改号软件、自动呼叫软件、基站跟踪软件、手机窃听软件、黑客软件等,让犯罪变得越来越便利。三是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更多新的漏洞。如,居家摄像头、手机摄像头、手机APP、WIFI设备、大数据存储等,更容易被犯罪分子直接调用,导致犯罪门槛下降。四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全新的安全隐患。比如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的刹车、转向、油门等,远程从事恐怖活动、不怕追捕。五是数据泄露风险加剧。企业数据、个人信息被各企业及政府机构过度采集,信息泄露渠道过多、难以追责,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六是网络犯罪违法成本过低。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技术性、跨地域甚至跨国性,导致刑侦难度大、成本高,加上立法不够完善,造成网络违法成本相对过低。七是互联网缺乏自主可控性。目前我国互联网主要依赖其他国家因特网,随时面临其他国家的互联网霸权和长臂管辖。比如,2018年美国废除了《互联网中立法案》,可以合法使用因特网达成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2020年美国宣布“清网行动”:取消中国通信公司在美国的营业执照;美国禁用中国APP;禁止中国手机预装美国APP;禁止中国公司提供云服务;禁止中国公司竞标海底光缆;等等。
三、上海数字化转型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上海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风险及新挑战,系统性地做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化被动为主动,为上海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一是进行完整的五个层级的网络安全系统化建设,而不仅仅是把资源倾注在传统网络应用安全和网络平台安全上。网络安全分别涉及感知层、节点层、汇聚层、平台层、应用层等五个层面。如果感知层十大物理参数被非法篡改,将会导致全部网络运算出错,甚至酿成重大事故。网络节点层包括通信线路、网络设备、计算终端,其核心威胁是美国停租网址域名。网络汇聚层属于逻辑分析和协议组网层,包括宽带、电视、电话、物联网等,其核心威胁是美国禁用关键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平台层提供数据、存储、计算、连接等网络服务,常见安全问题有病毒、木马、肉鸡、黑客、后门等,其核心威胁是网络规则制定者监守自盗。网络应用层提供政府、企业、个人、环境等网络应用,其核心威胁是“定向断网停服”,例如美国制裁华为、TikTok、微信、中芯等。因此,上海要从五个层级上全方位进行网络安全建设,保障经济运行安全。二是化被动为主动。每年进行网络安全演练及网络对战攻防测试,主动暴露网络安全问题,提前制订应急预案,而不是仅在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后被动应对。三是加大五个层级网络安全的研发投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要解放思想,放弃成见,打破当前因特网利益圈的垄断话语权,按“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等思路,支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掐脖子”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互联网的基础是由地址架构、寻址协议、通信方式、网络设施等构成,其中地址架构、寻址协议、通信方式是互联网核心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只关注网络设施的安全,那就永远摆脱不了对他国(如美国)的依赖。四是完善上海网络安全相关法规,普及网络安全及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宣传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特征和危害,增强上海市民网络安全意识和对网络违法的认识。根据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特定领域的政策法规,比如大数据安全指导意见、云计算安全指导意见等,并加强网络安全法规的执法。五是加强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监督及指导。对互联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当建立长期的网络安全监督及指导工作机制,协助企业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预防用户数据泄露。同时指导互联网企业学习并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如《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人工智能终端设备安全环境技术要求》《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提升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规范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等安全产业健康发展,切实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承担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六是加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安全长效机制。网络安全是点线面结合的系统性工作,要强化网络安全机制,做好各种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相关演练,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备份、网络备份、多网并行等,保护好数字资产的安全。七是加大网络安全人才的引进和网络安全培训。网络安全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威胁种类繁多、隐蔽性极强,相关处理技术和方法高科技含量高,不是一般用户和中小企业所能单独应对的。要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必须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从网络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隐患的侦察、预警和安全事件的处置及善后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政府要进一步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网络安全专业和学科以及与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培育网络安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法律方面的复合人才。在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生产便于普通用户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的同时,需要建设服务于大众以及不具备应对复杂网络安全环境能力的企业和组织的专业队伍,帮助他们配置网络安全系统,预防网络攻击,解决网络安全事件和协助相关取证工作,以及恢复被攻击破坏的系统等。人才是网络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建议上海加大引进网络安全及网络核心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上海丰富的高校资源,加大网络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训,提升上海网络安全整体保障能力。
作者:伍爱群 姜胜明 同济大学 单位: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 上海海事大学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风控;风险管理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传统个人信贷业务涉及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风控流程和手段存在办理流程长、人力资源成本高、客户体验差等特点。为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传统的风险管控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风险管理已难以胜任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将风控管理流程数字化,通过系统、数据、模型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减轻经营压力,提高客户体验,推动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本质含义
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险控制,本质上是对个人信贷业务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决策的过程,对授信策略、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标准、规则模型、组织架构开展协同改进。其具体形式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流程自动化、授信审批决策流程智能化、风险预警监测及处置数字化等。数字化风控通过对早期预警信号的准确识别,使风险控制从单客户、单品种、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向业务关联、上下联动、组合最优化的数据风控方式转变,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以个人线上信贷业务为例,个人线上信贷业务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采用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商业银行利用内部代收付信息、房维信息、按揭信息、交易行为信息,利用外部征信、公积金、社保、运营商、反欺诈、工商、法院等信息,通过借款人准入规则、额度模型、放款规则形成准入评分卡,对借款人风险进行自动评分及定价,实现快速贷款发放。同时利用借款人行为数据、消费属性、人脉关系等各项指标进行数据行为评分建模,精准预测借款人在未来一定周期内违约的可能性,从而提前进行风险干预,降低借款人违约的概率。在借款人产生实质逾期后,通过对借款人基本信息、催收信息、还款信息等进行数据催收评分建模,对催收手段、催收话术进行优化组合,提高逾期回款率。
2.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重要意义
2.1数字化风控是个人信贷业务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部分中小银行依赖外包公司共同开发数字化风控建模,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要求银行核心技术不能外包,风险管理不能外包,建立银行自主可控技术的长效机制,实施数字化自主风控体系,符合监管的导向,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2.2数字化风控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无可厚非,数字化是银行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转型升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防控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依然迫在眉睫。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合理评估风险,其次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而风险评价、风险定价等金融科技手段则是对症良药,只有不断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做到不同场景灵活调整,才能满足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普惠化带来的风控需求,才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覆盖更多的“白户”,让金融真正实现普惠的作用。2.3数字化风控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在传统信贷业务中,个别借款人会通过制作假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来骗取银行贷款,利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进行恶意欺诈。同时,在传统的风控审核中,借款人信息调查审核费时、费力,且信贷人员基于传统的审核经验也会造成审核结果的偏差。因此,引入数字化风控,通过多维度地对借款人日常行为轨迹进行分析、过滤、交叉验证、汇总,形成对借款人的数据画像,辅助审核决策,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2.4数字化风控保障资产质量的稳定。数字化风控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排序、分类、报告和管理,对识别和监测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实现业务的不断优化,对客户进行精确的信用评价及利率定价,以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保障资产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资本的整体经济效益。
3.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践
数字化风控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客群筛选、到客户申请、贷中监测以及贷后的交易及逾期催收管理,客户在银行服务的每一阶段,均有相对应的风控模型对客户的未来行为做预测。3.1个人信贷业务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控。一是贷前反欺诈,提前识别风险。根据监管要求和各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制定客户所需满足的硬性规则基础下,通过人脸识别、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对借款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身份鉴定,同时,基于人行征信、司法数据、设备画像、IP画像、手机号码、借款人行为等信息制定准入规则,旨在降低欺诈风险,提升风控效果。此外,为更好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有效建立信用评分矩阵,对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二是贷中自动化,提升客户体验。在传统信贷管理中,一是信贷风险管理主要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而非从用户位置思考,从递交申请、提供材料,到等待审批、放款,其复杂的中间环节和冗长的时间周期往往令客户头疼不已;二是信贷业务人员要处理各种线下纸质资料,从各个维度获取客户信息,处理速度慢,人工成本高;数字化风控采用了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从授信到开户到放款,几分钟就完成,实现了贷款风险决策上既快又准。三是贷后管理智能化,及时防控风险。贷款发放后,通过系统设置客户信用风险类、客户交易行为异常类、基本信息变更类、黑名单类等多维度的监测指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贷款客户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指标监测,当客户触发相应指标并达到一定分数后,系统实时发起对客户的预警,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冻结额度、降低额度、通知客户提前结清等处置措施,及时发现风险并处置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通过催收评分卡,针对不同逾期金额、不同逾期天数的逾期客户,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利用预测式外呼、手机号码信息失联修复等提高催收效果。3.2数字化风控规则模型的运维体系。数字化风控中,规则模型作为主要实现载体,其管理及运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模型涉及好坏客户的筛选,额度的审批,放款的审查,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体授信业务的有效性,一是应建立规则模型的配置机制,强化对规则模型的版本管理,清晰有效记录迭代变化情况,防范版本管理导致配置有误的风险。二是应建立规则模型决策代码的审核体系,实现业务解释与系统开发有机衔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开发的质量,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应加强对决策系统源代码的业务实现逻辑进行人工评审,实现业务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地,防范系统开发的风险。三是建立规则模型复现核验机制,形成定期监测保养机制,实现对在线业务申请审批情况的实时监测,通过对规则变量的自动化比对,及时发现在线的模型规则可能存在的错误及问题。3.3快速识别和处置风险机制。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自主可控是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尝试和践行的道路,包括客户准入及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规则模型运行维护体系、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系统工具体系,上述体系应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迭代能力,为后续线上信贷业务市场环境变化时进行及时自我调整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健康开展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线上业务风险管理仍是被动抵御风险冲击的,由于个人授信业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采用的主要是以监管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主的局部风险管理模式,对新问题、新风险的认识仍不充分,加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参照经验,风险管控手段相对滞后,数字化风控应建立业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及风险处置机制,充分并及时识别新问题新风险,建立起快速的风险处置机制。
4.总结和建议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行业体系、会计标准、技术标准、专业技能以及机构建设,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摸索及测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系统性的规划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设路径。一是打造数字化风控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风控模式已难以胜任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亦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公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风控体系相比业务的短期快速发展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探索,勤练内功,基于自身的管理环境、业务产品、系统架构搭建一套自主数字化风控体系。在贷前客户准入规则、评分额度策略、放款审查模型、客户自动化准入评分与定价体系建设,在贷中交易反欺诈的监测和规则策略模型的运营维护体系,到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客户行为评分体系,逾期催收评分体系,以及在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上,形成适用从支撑到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以提高客户体验,降低经营成本,保障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理论学科相结合。数字化风控一方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多维度、大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批量化、标准化处理,使之能贴近信息发展时代风控业务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风控也综合了概率论、统计学、信息论等数理知识的机器学习理论。规则和模型的建立和使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和工艺要求,对于理论一知半解往往会在模型建立和使用时出现方向性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应强化基础学科知识的应用,掌握模型建立的整套工艺,锚定核心竞争力。三是坚守合规风险底线。对于创新业务,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少,对新业务的风险认识有限,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也相对较低,数字化风控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内部合规风险文化环境的营造,制定各产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尽职工作要求,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养成严格按监管要求及行内规章制度开展业务的习惯,提高合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龚逸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国际金融,2020(2):45-49.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潜能空前发挥,引领新的智造业时代。朱森第表示,物联网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使信息到达不同目标,实现共享,从而实现“物-物”相联。制造业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具有这一优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电影;有利条件;存在问题
【分类号】J905
现代电影正向着数字电影趋势蓬勃发展。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设备和技术制作、摄制、存储的纪录片、故事片、专题片、美术片以及文艺节目、广告和体育等,通过光纤、卫星、光盘、磁盘等媒体传送,放映在荧屏上的数字影像。电影向全数字化演进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化与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数字电影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
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电影的发展。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电影数字化发展和电影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电影发展的重要举措提了出来。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完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发行、制作、存储、放映、监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换,推动我国电影科技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所有这些为加快数字电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2加快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和辩证统一体。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技术始终引领着电影艺术的前进道路。当前,电影正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加速转变,数字制作、数字拍摄、数字放映和数字发行已经愈来愈普遍和流行,数字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重点。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数字电影涵盖许多关键技术,成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电影新技术急于获取新市场,为我国数字电影有选择地吸收、引进、集成、消化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我国电影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转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为数字电影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电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
1.3 我国数字电影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我国数字电影从起步阶段便形成良好有序的发展基础。农村流动放映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有效监管。在城市数字影院管理中,农村流动放映系统的成功模式成为重要参考与借鉴,推动了城市数字电影市场监管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整个数字电影产业的有序发展。
2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数字电影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起步较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面基础薄弱,缺乏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相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产品,致使我国在数字放映终端、编解码器、显示芯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只能全部依靠国外。我国原有的98%以上的国产电影放映设备市场,已在这场数字化转换中被国外占领,国产专业数字电影设备制造几乎是空白。同时,我国原有的电影工业尚未完成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方法和体制,与数字电影的发展很不适应。目前,我国专业电影数字拷贝的发行传输仍以硬盘邮寄为主,尚未利用网络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影传输,影院未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质量保障与检测系统尚未建立,电影发行放映服务与管理平台缺乏整体运行方案。我国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外主要数字3D电影放映系统的技术特点,但数字3D影片的拍摄、制作才刚刚开始探索,数字3D放映辅助设备尚未国产化,目前生产的数字3D影片的内容和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发展等等。因此,积极开展电影科技创新,加快数字电影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加快数字电影系统与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进程已成为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2.2数字化电影监管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太快,亟需建立一整套安全、高效、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国家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使之具有发行传输、版权保护、交易服务、编目管理、影院管理、市场监管等多种公共技术服务与管理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对数字电影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安全的保障,同时防止非法放映,保障我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新格局的形成。这既是中国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2.3数字化电影成本方面
由于数字放映技术没有标准化,放映设备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使影院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很快获取较大收益,影院积极性严重受损。放映机、服务器、放映管理系统等都需要投入巨资。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只需要三万美元可以使用几十年。而一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需要十万美元以上,还面临着升级问题。根据摩尔定律,升级期限为两年,且机器每次升级还需要缴纳新的费用。我国数字影院的设备投入主要靠从影院的票房中回收,影院变相出资购置数字设备,因分账比例少于胶片电影,影院都不愿意放映数字影片,这种现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电影及其设备的市场发展。由于技术原因,不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存在着发行商和放映商利益脱节问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票房瞒报现象,导致发行商不敢投放影片、影院拿不到好影片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数字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2.4数字化电影技术人员方面
发展数字电影,需要大批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我国虽然大量引进了高端数字电影设备,但买不列国外的高端创意、技术和艺术。由于缺乏高端的复合型数字电影人才,同样的设备,却生产不出与国外水平一样高的优秀作品。数字电影涉及尖端技术,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能研发又要能操作。目前,用人体制和分配机制也对稳定和开发数字电影人才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技术专业人才、后备力量匮乏短缺,成了制约我国数字电影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2.5数字化电影版权方面
数字电影技术含量高,每个环节都涉及法律和版权问题。例如,数字转换处理后著作权属于谁?电影作品数字化,是否产生新的著作权、数字转换过程中裁剪和处理、校正和修复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等等。再如,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著作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未经许可的胶转磁不得作为数字影院的节目源。但电影数字化转换必然涉及上述影视作品,是否对现行的著作权法进行修订,也需要尽快明确。传统电影发行链条中,电影拷贝流通基本是靠人来把关的,如果出现盗版,多是人的疏忽或者渎职造成,责任比较容易追究。因此,如何进行数字电影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是发展数字电影必须解决的法律问题。
参考资料:
[1] 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 有线电视技术. 2010(12)
华为继续独领,2016年营收751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诺基亚265亿美元、爱立信262亿美元和中兴通讯146亿美元。(编者注:为方便横向比较四大设备商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其统一为第三方货币单位美元,采用2016年12月31日汇率。)
收入差距拉大
在采用美元单位的背景下,2016年,只有华为一家实现了营收增长,而且进一步拉大了和爱立信、诺基亚以及中兴通讯的差距,体量已经超越三家之和。
从2015年608亿美元到2016年751亿美元,华为营收同比增长23%。这一切得益于华为全球市场的开花。
华为在年报中披露,中国市场受益于运营商4G网络建设、智能手机持续增长以及企业行业解决方案能力的增强,实现销售收入2365亿元,同比增长41.0%;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提升,实现销售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22.5%;亚太地区受益于印度、泰国等市场基础网络建设及日本平板市场份额的提升,实现销售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36.6%;美洲区域受益于墨西哥运营商通信网络投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3.3%。
2016年,爱立信全年报告销售额下降10%,从294亿美元下降到262亿美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许可收入下降至100亿瑞典克朗,而去年同期为144亿瑞典克朗。爱立信在年报中披露,下降的原因在于移动宽带需求的疲软,尤其是受累于宏观经济环境疲软的市场影响。
2016年,诺基亚尚处在和阿朗的合并期,期待的“1+1>2”的效应并没有显现,营收265亿美元,而2015年两家的营收总和是291亿美元,同比下降7.5%。但值得诺基亚欣喜的是,诺基亚通信业务的利润率接近指导目标范围的最高值,达到8.9%。
诺基亚总裁、首席执行官苏立在年报中表示:“诚然,我对2016年整体营收的增长仍然不甚满意。然而,随着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及我们的销售转型计划不断获得更大动力,我们期待着在2017年继续稳步提升绩效并在2017年及未来不断挖掘利润增长潜力。”而此前,诺基亚曾估计,和阿朗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从大约840亿欧元增至约1300亿欧元。
2016年,是中兴通讯坎坷的一年,遭到美国政府部门的出口管制,谨慎前行。2016年,中兴营收145亿美元,相对于2015年的154亿美元下降5.8%(按人民币结算同比微增1%)。
盈利皆入下行通道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6年的全球电信市场,运营商网络投资步伐减缓,移动宽带需求疲软,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备商的净利润增长皆进入下行通道,华为亦不例外。
2016年,华为净利润53.35亿美元,微增0.4%,利润率从2015年的11.6%下降至9.1%。华为在年报中披露,2016年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业务的快速增长,收入占比上升,整体销售毛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而同时,消费者业务面向未来增长的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投入费用率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爱立信2016年利润大幅下降86%,仅为2.23亿美元,诺基亚亏损10.24亿美元,而中兴由于美国政府的罚款计入2016年导致亏损1.1亿美元。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兴营业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263.7%。
从运营商业务收入来说,华为同样进一步拉大了和其他三家的差距。2016年,华为运营商收入418亿美元,爱立信262亿美元,诺基亚245|美元,中兴则为85亿美元。
华为在年报中披露,运营商业务始终坚持“管道战略”,围绕数字化转型,抓住视频、云、运营转型等重大机遇,在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方面不断尝试,以敏捷应对不确定性,以生态促进产业发展,取得了稳健的增长。
2016年,中兴通讯同样实现了运营商网络的增长。中兴在年报中披露,2016年,中兴以5G为核心,在无线、有线、云T等多个领域整体规划和聚焦资源,带动公司运营商网络实现增长。
重回同一起跑线
进入2017年,全球4G网络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设备商能够享受的“4G红利”已经消失。与此同时,通信业正进入全新的大连接时代,5G标准仍在制定,网络重构刚刚起步。
“一切的一切意味着设备商或将重回同一起跑线。虽然短期内华为领导者地位不会发生改变,但是5G有望重新改写设备商格局,市场份额也有望重新分配。”一位深谙电信市场多年的专家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爱立信已经调整船头,朝着“网络社会2020”的目标前进。日前,爱立信公布,将实施高度聚焦的业务发展战略,以期重振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提高集团盈利能力,助力客户取得成功。
爱立信总裁兼CEO鲍毅康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爱立信的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遭遇挑战,而集团战略未能产生预期的回报。在反观公司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倾听了全球各地客户的反馈,并深入分析了我们的产品组合及其业绩。为了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加快执行速度,我们了新的公司战略大纲,为公司恢复盈利能力制定发展路径,以创新和行业最佳的解决方案引领我们决定高度聚焦的战略领域。”
从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上,爱立信将着重致力于助力服务提供商将扩展业务至更多行业,开拓新的利润池。
一方面,爱立信加快并增加在网络业务重点领域的投资,以支持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部署4G,建立5G领导地位。
另一方面,爱立信成立新的数字业务单元,恢复NFV、BSS/OSS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爱立信还将拓展物联网业务,重新聚焦管理服务。
目前,视频已占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50%以上,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将增至75%。爱立信表示,在继续开发媒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探索媒体业务的战略机遇,使媒体业务在不断变化的媒体行业大背景下能够获得规模效应。
华为则继续践行“管道战略”,重点同样在5G和视频。华为积极推动5G全球统一标准,持续投入5G新技术研究创新,积极与运营商进行5G核心技术外场验证。视频领域,华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德国电信、阿联酋电信等全球大T共同打造标杆项目。
与此同时,华为将“云”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2016年年报中表示,为了支持运营商和各行各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我们的战略是把华为公司的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云化,就像历史上我们把产品全面IP化一样。就在不久之前,华为表示强力推进公有云,成立CLOUD BU,增加2000人。
徐直军表示,2017年,华为聚焦战略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面向运营商客户,以ROADS体验为目标,帮助运营商在IoT、 视频、云服务等新市场机遇上构建新增长点,并推动网络和运营系统的云化转型,;面向企业客户,将充分利用云计算、SDN、大数据,帮助企业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面向消费者,华为致力于打造中高端品牌,打造精品。
尽管在4G网络制式上,中兴输给了FDD LTE。但5G时代,中兴未雨绸缪,提出Pre5G概念,并在全球30个国家部署了40多个Pre5G网络,为未来5G商用带来先发优势和有利地位。
同时,中兴亦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德国电信等运营商达成5G合作协议。今年初,中兴5G全系列高低频预商用基站产品,并宣布将在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5G的商用预部署,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5G规模商用部署。
在终端层面,2017年,中兴将继续稳扎稳打,进一步夯终端市场地位。中兴通讯终端产品发言人吕钱浩博士阐述了2017年中兴终端战略:聚焦战略大国、聚焦价值客户及聚焦精益产品战略,充分发挥在研发创新和全球布局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北美地区,中兴终端聚焦中高端手机市场和本地化应用与服务,;在拉美和非洲,普及4G智能手机,强化本地化运营;在欧洲,以精品机型和本地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在中国,围绕旗舰、精品机,打造爆款,在2000元档位站稳脚根,加大与运营商合作,以及运营商线下渠道运作,强化本土生态。
关键词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89-02
0 引言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整个产业总体上正逐渐加速步入正式运营阶段。2010年10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又正式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
在此前提下,全国各地区政府纷纷看好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竞相打造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安徽省会、国家四大科教城的合肥市(也是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集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进观察追踪,通过笔者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梳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并试图从中归纳总结适合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
1 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现状
目前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发展概况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出版发展;二是一批一批新兴IT企业的业务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三是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地处合肥和芜湖,其中合肥是基地主园区)集聚效应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
1.1 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出版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采取积极举措努力推动传统辖区内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务的转型发展。先后组织审核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传统出版单位上报总署获批数字出版资质。
这些出版单位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及商务运营,努力实现出版文化企业向文化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定位。像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在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出版创新业务发展,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安徽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育企业”、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报业集团,将集团所属各子报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站上进行传播,同时运用移动网络开通了手机报业务。在报业集团数字化“上网”的带动下,全省地市级党报和相关专业类报社也纷纷进行出版数字化,相继推出数字报、手机报。随着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杂志也相继出现相继出版,使传统纸质媒体发行扩大了覆盖面,提升了报纸媒体的影响力。
1.2 一批IT企业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
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便携式平板电脑起家,开发了全国知名的品牌“智器”;逐步与内容商合作,产业链向电子杂志、数字版权保护、移动互联软件诸领域延伸,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于2009年在国内推出首款支持彩色、触摸阅读的阅读型平板电脑,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批量生产的投影平板电脑,还研发生产了“糖果派”儿童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创新型平板电脑,已发展成为国内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领先者。。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其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是“中文语音产业国家队”。由IT企业转化而来的数字出版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迎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提供数字化的阅读服务与体验为经营手段,从而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企业类型之一。
1.3 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聚效应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成立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为集聚产业力量,实现区域发展带动,2012年8月,省政府向新闻出版总署上报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函》、《创建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规划方案》等申报材料。2012年1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我省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国第10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按照一个基地两个园区(合肥园区、芜湖园区)格局进行建设,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3830亩,总投资306.5亿元。目前,合肥园区已建成一期占地330亩的动漫数字出版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6.5亿元。二期1000亩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已入驻科大讯飞、新浪(安徽)、腾讯(合肥)、完美世界(合肥)、华恒电子等数字出版相关企业近百家,产业已初具规模。
2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品现状
2.1 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化是实现从“纸”阅读到“屏”阅读转变的前提。传统出版单位利用自身丰富的出版资源,顺应读者的阅读需求,应用信息技术把原来的纸媒体变成电子版或网络文件。我省多家传统出版单位,积极对本版的图书、期刊进行电子书刊的开发和生产,通过与方正阿帕比(Apabi)等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利用网站平台、移动网络等渠道开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出版发行业务。在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转换中,安徽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有所创新,他们利用客户端与二维码技术,对少儿类、教育类与科技类数字出版物进行 “内容二次开发”,实现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的融合,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优势互补,很受读者欢迎,用户数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
2.2 动漫、网络游戏产品
安徽出版集团投资组建的安徽时代漫游有限公司,专注于动漫产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致力于成为中国动漫出版产业品牌运营的龙头企业。合肥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网络游戏,已成功开发上线运行《楚汉传奇》等多款游戏,实现我省自行制作和运营网络游戏的突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肥乐堂动漫公司、安徽掌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璎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将动漫制作和网游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研发制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3 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较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一是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将数字阅读与数字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运营创新,打造出一个基于机构学习社区为主,体现个性教育为特色的新型运营模式,实现了教学互动和教育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依托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设了“名师课堂”板块,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可以轻松上传、播放、下载,相继推出的高考快递、名师考试讲解等网络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开发的 “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服务平台――时代e博”,是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对出版集团内部的数字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出版社的协作,聚集优质资源,目前已经整合了全国100余所出版社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数字出版、教育服务、商务运营”有机结合,涵盖图书、期刊、电子音像、视频音频等内容资源,将内容所有者、运营商、目标客户群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透明、快捷的内容投送、运营、消费服务,力争打造一个中国数字出版的“淘宝网”。
安徽皖新金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安徽云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被列为“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华恒电子通过独特的“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创新模式,开发了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糖果派”儿童乐园、智器阅读软件、智器电子杂志网上商城(已与盛大文学以及国内近千家知名杂志社合作)、智库、智享等十余款移动互联网软件,搭建了集版权保护、内容分发、网银支付、客户端应用于一体的智器数字阅读发行平台、“糖果铺”儿童内容购买平台。
2.4 数字出版技术研发
科大讯飞公司专注于核心语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供领先的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技术产品,以先进的大语料库和语音韵律描述体系为基础,提供面向任意文本、任意篇章的连续语音合成功能,合成音质可媲美真人发音,够提供普通话、广东话、英语等上十个语种,包含业界领先的普通话与英语同音混读、广东话与英语同音混读,并已经受了行业用户大规模大压力的应用考验,在有声数字出版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系统具有高质量的语音合成效果,全面完善的功能特性,细致周到的优化方案。合肥华恒公司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方面拥有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制定了平板电脑企业标准;该公司“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智器平板电脑”等产品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参与、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4项,获得政府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在数字内容服务、语义出版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8项。
3 结论
数字出版尽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均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链尚不健全,同时盈利模式、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长期以来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多年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而对于安徽省以及合肥市而言,其数字出版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各类型业态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业界目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合肥市数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应认清形势,找寻对策,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郝振省.2012-2013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熊英,熊玉涛.数字出版的产业特性和商业模式[J].中国出版,2010,8(1):41-4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Modern Technology Stud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ang Xiao
(Dongying Vocational College,Dongying 257091,China)
Abstract: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modern technology,for people to bring the convenienc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Although moder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is not yet mature,but its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there.In this paper,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rom the meaning,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rategy,the moderniz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Modern technology;Study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作为集电子、通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在现代化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紧随时展潮流,同时也能和其他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电子信息工程含义
所谓的电子信息工程就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保密工作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有关联,为了更好的掌握其中的内容,可以对先进的新产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新技术业务产业链整合关系越来越大,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要想使行业间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为了使电子信息化工程更好的在实际中应用,我国政府制定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为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现状来看,相关企业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并且长期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看准了新型电子技术,并加大力度研发。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电子商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一些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企业开始对电子商务进行布局,新平台和新业务的兴起,为传统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布局在企业中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优秀传统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公开化,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加快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步伐,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及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需求的着力点,其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使传统优势产业有所提升,也能使战略性产业有所发展,对产业的高端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政府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企业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因此,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要培养一批有着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产业专家,不断的完善企业技术团队,增强企业创新。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不断的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鼓励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的推陈出新。企业要加强国际交流,并展开多方合作,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不同技术活动中去,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大力支持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并对其进行优惠,以降低海外人员的商检及物流费用。同时政府也应该支持国外企业在生产规模,使其扩大投资范围。企业应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不断的优化产业环境。
(三)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肆虐的环境之下,推陈出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要对产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保证骨干产业的稳步增长。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该着重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产品优化升级,使电子产业向数字化转型。要以应用展,大力发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增强产业化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技术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虽然我国现在电子信息产业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将会在世界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凡.一高一低两种策略 中星微电子发力全球市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5)
[2]赵晓群,郭爱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标准与认证的若干问题[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10,(03)
[关键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一直是享誉国内外的“工业名城”,但近年来,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不升反降,结构不优成为关键的制约性问题。为此,加快哈尔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哈尔滨市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自主研发水平低
由于工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哈尔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R&D)机构的不足1/3,技术上多采取“引进-吸收-仿制”。尽管近年来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内外先进的现代装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工业附加值和效益水平较低
哈尔滨市工业加工业主要是依靠外部投资和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多是承担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而实际技术密集程度、研究开发比重和附加值都相当低。哈尔滨市工业利润总额分别是沈阳、大连和长春的23.8%、33.1%和24.5%;增速也分别低37、36.4和5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000万元以上的仅有44户,占企业总数的2.8%;实现5000万元以上到亿元以下的19户,占企业总数的1.2%;实现亿元以上的25户,占企业总数的1.6%。
(三)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产业集中度、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许多要求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配套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差,跟不上主机厂的步伐。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完整或被割裂。此外,行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缺乏集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于一身的总承包企业,从经济、技术实力上无法与国内外大公司相抗衡。
二、加快哈尔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一)坚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基本方向
加快哈尔滨市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一是坚持向内涵发展转型。在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重点以提高工业附加值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改善工业效益水平低状况,促其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坚持向创新驱动转型。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三是坚持向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四是坚持向智能制造转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五是坚持向服务化发展转型。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提升对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及对工业转型升级服务支撑能力。
(二)立足现有挖掘潜能,有序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哈尔滨市是老工业基地,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在新一轮的优化升级中,一是着力改造提升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有成长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发展的协调性;二是以科技创新城为载体,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工业科技水平;三是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升级。充分发挥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和特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形成与园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产品品质两种优势,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
(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
一是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引导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以科技创新城为核心,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二是加大产学研联合开发投入力度,建立企校、企研及民营科技企业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促进创新的上、中、下游合理分工与联合,准确提供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及时公布有关企业生产、开发技术和产品信息,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共享的信息平台;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重点,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发明创新,支持企业在核心技术基础上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实现标准制定的突破;四是建立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平台。在推广市政府与哈工大联手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示范基础上,进一步集聚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化中介服务功能,打造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五是加大对创新成果工业性试验的扶持力度,依托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支持。
(四)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来提升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以哈尔滨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云计算基地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设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云计算的应用平台。一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电子化等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提升装备工业控制和集成化、智能化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嵌入式应用软件,推进嵌入式技术的应用;二是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投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围绕协同管理设计、工业服务分离、安全节能监测、商务电子交易、数据开发共享和实用人才培训等模式;三是在重点领域,尽快实现高精度、低功耗、微型智能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工业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控制系统等工业软件应用,提高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五)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扩大工业规模总量
围绕工业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扩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范围,扶持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特点和产业规模,进行培育和扶持,形成企业梯次发展结构;二是支持龙头民营骨干企业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吃配经济”,建立协调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三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发展方式上变“小而全”为“大协作”;在布局结构上变“小集中”为“大集聚”;在产品结构上变“小品牌”为“大战略”。培育功能互补、协作有序、服务体系健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四是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质量检验检测、培训、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及个性需求。
2017年6月22日,以“加速数据中心现代化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数据中心大会在北京举行,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英维克)出席。
在上午的高峰论坛上,英维克北区产品总监李新起分享了以《绿色数据中心高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为主题的演讲。英维克获得了“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领军企业”、“2017年数据中心首选产品(XSpace 系列模块化数据中心)”称号。
作为一家专注于机房与设备环境控制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英维克掌握了领先的制冷系统核心技术、控制技术、结构设计技术,拥有多项专利。英维克方案和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互联网、智能电网、轨道交通、金融、医疗等行业,遍布海内外市场。
李新起介绍:“作为数据中心高效散热专家,英维克的高效冷却系统重视高效自然冷却的设计方式。因地制宜,数据中心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采用英维克先进的高效制冷技术促进数据中心节能。2015年,英维克推出XFlex模块化蒸发冷却系统,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的企业。
目前,英维克的直接蒸发冷却系统和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已成功运用于誉成云创―奇虎360数据中心。高效自然冷却、蒸发冷却和机械制冷补充技术,三大特色相辅相成。
此外,英维克还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主要供货商之一。在金融、电力等多个行业,英维克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通信运营商领域,英维克入围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集中采购。
英维克高效可靠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仅赢得了客粲牒献骰锇榈娜峡桑也赢得了行业的嘉奖。
2013年起,英维克连续4年获得《中国计算机报》颁发的“中国数据中心高效制冷领域首选品牌”;2015年、2016年连续2年被中国数据中心工作组授予“数据中心优秀民族品牌”;此次荣获“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领军企业”。
今年获得“2017年数据中心首选产品”的XSpace 系列模块化数据中心则是英维克今年最受好评的明星产品之一。
作为完整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XSpace 微模块解决方案可集成配电、制冷、监控、消防、照明、通道密封组件于一体,既可快速实现部署,又方便机房后期扩容,同时确保产品与系统的交付质量。目前该方案已应用于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发改委、2015 年亚洲男篮锦标赛主会场、中国与新加坡合资天津生态服务中心,以及多个国内高等教育院校。
今年3月起,英维克举办了多场上市答谢暨区域合作伙伴大会,每一场,XSpace 系列模块化数据中心均是现场展示的亮点。高效的微模块仅用六个小时便可完成整体搭建。此次参展的设备经历了三个月辗转南北长途运输的颠簸和连续五次搭建――拆卸,仍然运行良好,这说明了该产品结构坚固、各器件精准,展示了英维克值得信赖的高品质。
在跨国公司强势品牌成为全球经济主体的今天,一个后发展经济体的本土品牌,如果没有坚持自有品牌价值主张的气质,很容易出现“拉美化”。“弱势地区能否出现全球性大(品牌)公司?”科尔尼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明,像汇丰(中国香港)、索尼(日本)、三星(韩国)、塔塔(印度)这些产生在后发展弱势地区的大企业,有一个共性:都有在跨国品牌垄断压力下创建自主品牌的勇气与恪守价值的信念。
三星,数字融合革命的领导者
TCL是中国公司全球化的先行者,最早利用制造优势通过OEM与ODM方式输出产品和服务,借助香港平台的转口贸易是TCL最早的全球化尝试。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亚洲并波及了全球经济,由于各自的商业价值主张上的不同,TCL与三星在面对压力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一个更多从贸易的视角去看待市场从而看到危机四伏,一个从全球经济的品牌核心技术、品牌创新的持续发展去看待,从而看到了世界经济向数字化大转型的机会。最终两个品牌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对价值信念的坚守是三星全球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李建熙在一个国际博览会上宣布三星开始品牌再造,走上“壮士断臂”的路线,在一段时间里,宣布停止低端产品生产,同时三星产品在欧美市场全面退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不到10年时间,三星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完成了品牌的高端化再造。
在1995年,因为三星的一款手机品质遭到客户投诉,三星2000名员工在李建熙的带领下,把价值5000万美元的问题手机、传真机、无线电听筒碾成碎片。因为他们相信品质是一个高端品牌必备的前提,也是品牌全球化的第一要素。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难以幸免,各大企业集团恐慌度日。同样三星也不堪重负,在新罗饭店召开了关系三星转折的“生死对策大会”,并基本确定半导体元件、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显示驱动程序和芯片组、移动电话技术等作为三星数字技术发展的核心产业。并在1999年的三星庆典上宣布“数字融合”战略,即未来成为“数字化融合革命的一个领导者”的计划。并在最为困难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2004年投入46亿美元,不亚于英特尔、微软等全球一流品牌。三星在研发上进行持续的巨额投入,同时进行高端品牌的定位与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高效运筹构成了三星著名的“战略铁三角”。
三星在市场上靠新产品与高端品牌来获取高额利润,再通过高额利润支持研发来实现更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三星对数字技术的执著,配合高效的市场运作水平,保证了从技术到品牌价值之间转换的有效性。在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期,三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全球化品牌的关键,价值、核心技术、品质,从而使三星走向了“数字化融合革命的领导者”全球化品牌发展轨道。
从二战废墟上站起来的索尼
20世纪50年代,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就树立了打造全球性公司和全球强势大品牌的远大目标和宏大愿景。他们意识到,索尼要成长为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和全球强势大品牌.实现真正的品牌全球化是必须全面突破的关键性难题。所以,就一直专注于把索尼品牌塑造成个人生活中成功的标志。
但是,对于创立不久的索尼来说,尽管实现了产品创新和销售业绩上的突飞猛进式的增长.索尼还只能算是日本本土上的一个小小的暴发户。那么如何才能使索尼走向世界?有足够大的决心、足够多的勇气甚至不惜冒险是索尼品牌全球化战略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1953年盛田昭夫对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进行了考察,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广泛声誉和美誉的飞利浦竟然坐落在一个又偏又小的老式农庄里的实景,给了盛田昭夫莫大的启发,使他信心倍增,更坚定了把索尼打造成全球强势大品牌的信念。他在给井深大的信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又小又偏的农庄.都能建成一个大型、高科技。有全球声誉的公司,就像,飞利浦那样,可能,只是有这个可能,索尼在日本也能做得到。”
正是在这种冒险精神的鼓舞下,1953年索尼公司冲破重重险阻和困难,实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小公司从贝尔实验室购买晶体管关键技术的“神话”,在1955年成功推出全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7年推出第一款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奠定了索尼在世界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
如果让索尼在迅速扩大销量和保持高质量、高档次的品牌形象中作一个慎重选择的话,索尼宁愿选择后者、牺牲短期利益,也不愿意靠生产质量差的产品、甚至自贬身份成为本地非常畅销的大路货而赚取大把利润。
1955年,索尼创造出全球第一台小巧实用的晶体管收音机。创始人盛田昭夫亲自带着样品去纽约开拓市场。当时有一个钟表销售商独具慧眼,看好索尼的这款晶体管收音机,愿意出价购买10万台收音机,当时这个货款几乎相当于索尼全部资产的数倍,条件是收音机上要打上销售商自己的标志而不是索尼的名字。如果当时索尼接受了这个条件,马上就可以拿到研发新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资金。盛田昭夫果断地拒绝了这家销售商,并告诉他们说:“50年前你们的牌子像我们现在的名字这样毫无名气,我向你保证从现在开始再过50年,索尼的牌子也一定会像你们的牌子这样出名。”2001年,那家销售商还是一个钟表商,年营业额1000万美元,而索尼的营业额则达到600亿美元,成为一个声誉卓著、傲视全球的消费电子商品巨头。
20世纪80年代,在商学院教授大声呼吁品牌全球化的“着眼全球,着手本地”策略时,索尼开始推行品牌全球化的理念:“全球本地化”,并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对企业结构进行了“全球本地化”的改革。公司引入战略业务单元的概念,把海外独立的业务部门纳入母公司的控制下。
在全球化过程中,对品牌价值的承诺是索尼品牌全球化的精髓和核心。索尼的品牌使命、业务领域、品牌DNA,品牌定位共同构成了品牌的核心。索尼的品牌使命:索尼梦想世界,个人娱乐平台;索尼品牌DNA:不断进取,追梦创新;索尼品牌定位:do you dreamin Sony?索尼品牌管理原则要求,无论索尼品牌扩展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关于品牌的核心识别不能改变。在这一核心的要求下,索尼在本地化过程中对营销、广告、促销和产品执行应基本上使本地有充分的自、主动权,以更快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索尼”已经不知不觉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你与自己的影子一样的形影不离:你购买索尼影业公司的《霹雳娇娃》、《黑衣人》和《蜘蛛侠》DVD,你用特丽珑电视(TrIntron)收看电视节目,你用 随身听(Walkman)或听MP3.你用VAiO个人电脑处理个人业务,你用索尼手机和朋友保持联系……显然,索尼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TCL,“世界级中国企业”
TCL(TCL全名:“Today China Lion”.今日之中国雄狮),一个非常有寓意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作为创业者李东生胸怀大志的理想。TCL很久以前做录音磁带,和香港人合作,借了5000元,有的出技术,有的出地方等就这样发展起来的,在80年代,做了TTK磁带,再做电话,最早的那种转盘的电话,起名叫TCL,在当时TCL在国内是惟一一个用英文注册的。在国际化尝试上,借助香港平台这个优势进行转口贸易。1991年和南方通讯合作,进行上市,后来做地产、做电话、做电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中国转口贸易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国内大部分企业从商业贸易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亚洲商业史上的里程碑。面对反倾销等措施的封杀;面对众多跨国巨头的“围堵”;面对构筑森严的贸易壁垒;如何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TCL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较少直接接触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容易受制于人,所以必须掌握终端渠道,这是在危机中TcL最为深刻的认识。
以市场为先导,是TCL一贯坚持的策略。在国内市场如此,在国际市场同样如此。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就必须与跨国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从1998年起,TCL就制订了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直接开展国际业务,陆续在越南、印尼、菲律宾、德国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在俄罗斯、美国、南非,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机构或设立商务代表处。TCL先后收购了德国施耐德和美国GO―VEDIO公司,获得了绕过贸易“封锁线”的新鲜经验。接着TCL通过与汤姆逊全方位的合作,利用汤姆逊的品牌。市场、服务等方面的现成渠道,直接“空降”欧美获取市场绿卡。然而TCL收购的欧洲老品牌汤姆逊几乎已不怎么生产彩电,施耐德在德国也是破产企业,阿尔卡特手机在法国也不怎么强势。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TCL在整合过程中没能发挥出它们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与价值融合上。
在国内市场上,TCL进军IT的吴士宏下课,万明坚TCL手机的“宝石攻略”也风光不再,两个人物的风起月落难道是偶然吗?据报道,2005年上半年TCL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滑到第九位。2005年10月TCL将其全球业务划分成“六大利润中心”,在国内市场不惜血本地实施“幸福树计划”。其实,这些整改依然是从营销的角度看待市场思维的继续,都是战术性的策略,而不能替代战略的选择。这是国内公司普遍的企业思维,是“生意型”的,而非“企业型”的。
TCL的当家人李东生在2001年公司20周年庆典中,总结了TCL的两大战略失误:一是没有抓住国内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二是多元化的问题。这就是在TCL集团内广为传播的“反思20年”。客观地讲,李东生的坦诚很值得赞赏,但并没有深触到企业发展支撑原点上,那就是缺乏一个价值理念。
中国大部分企业的成功都是“机会驱动型”的,这种成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过去成功经验的依赖,以为凭借过去的“绝招”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却不知道真正能保持跨国企业竞争力的是它们的“价值驱动”。
目前TCL旗下已经拥有了TCL、乐华、施耐德和Govedio四个品牌。TCL的品牌战略已经非常明显,即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针对不同的营销区域。不同的消费者结构层次积极开展多品牌市场战略。除了自有的“TCL”品牌之外,TCL集团目前所拥有的几个品牌都是通过并购得来的。TCL集团的理想状态是将这几个品牌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并以市场进行区隔,比如在欧洲市场TCL用施耐德,在美国市场用Govedio,在国内市场用TCL和乐华进行错位竞争。这种多品牌策略的实质是先施行“跨国品牌本土化”,然后再逐步走向“跨国品牌全球化”的这样一个“归一”的过程。
TCL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市场区隔策略实际上正在承受严峻的考验。在国内市场上TCL公司所生产的手机已经开始采用“施耐德”品牌,这与原有的“TCL”品牌手机在形象上已经造成了混淆:一部分是在产品广告和终端推广等产品传播上的混淆,另一种是两个品牌的产品的定位和产品的差异性并不是很明显,比如在国内市场上TCL和施耐德两品牌手机的价格和外观造型上的差异性很小,施耐德手机出现在TCL的带摄像镜头的机型上。由于差异性较小,导致了施耐德手机没有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同样的情况也极有可能发生在将来TCL的彩电业务上。TCL彩电在市场上并非是高端的品牌形象,而是一个中等的品牌形象,而乐华在彩电市场上的品牌形象也不是最差的。因此乐华的品牌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是与TCL相吻合的。这种多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市场吻合会导致TCL公司的产品很难被很好地区隔,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撞车”的情况也是很正常。
无论TCL在学习GE还是参照宝洁,多品牌战略本身没有问题,但这里必须回归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TCL品牌的核心价值以获得其他品牌的“同心圆”效应。
什么是世界级中国企业?很难说清楚,更难操作。TCL缺乏一个全球化品牌扩张和多品牌策略的清晰价值品牌战略模型,所以建议TCL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三星与索尼的品牌全球化战略,学习它们怎样在恪守价值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无论在TCL品牌全球化发展中还是现阶段实施的多品牌战略,TCL品牌的创新是在“世界级企业标杆”下的重点突破,应当讲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但要转化为TCL的品牌竞争力,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给外国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与“质量差”,甚至许多出国旅游的国人十分担心买回的物品印着“Made in China”。但随着中国提出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百年目标,“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大步迈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国智造”新形象。
严守制造“质量门”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早已享誉世界,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的骄人业绩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产品质量隐患,“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隐忧时时提醒着政府和企业,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基础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智造”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MC发动机生产线上,有很多“质量门”,这些质量门上都张贴了工段装配焦点问题分析表。这张表用图片的方式详细记录了每个工段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每一个质量门上都贴有员工装备质量评价表。
据一线工人90后的韩师傅介绍,“质量门”就是质量把控关口,分布在生产线上每个质量管控的节点处,而每个“质量门”处都有一个守门员。“我要确保自己的工序不出问题。”韩师傅说,虽然每天的工作只是检查气缸套表面有没有磕碰、锈蚀和划痕,但是他深知,对于整车制造企业来说,对装备细节的把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就这样,53道工序、11个质量门、成百上千个零部件,一辆整车装备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质量的管控。
从1956年开始至今,中国重汽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全球96个国家,连续12年位居全国重卡行业出口首位。在中国重汽的每一个工业园区里,“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这句标语总会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更是对“中国制造”沉甸甸的责任。
制造巧遇“互联网+”
伴随互联网发展,数字化媒介进一步减少了人们的纸媒阅读,导致新闻纸等商业印刷纸的产量和需求量也在下降。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产新闻纸价格一直处于历史低位。
华泰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新闻纸年产能达200万吨,曾有数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一的新闻纸都来自华泰。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冬,华泰集团大力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扩大创新智能化生产、注重绿色环保,更是利用时下大热的“网购盛宴”,紧扣“互联网+”概念,让造纸包装行业成为了电商井喷的最大赢家之一:需求旺盛的包装纸箱,让山东华泰这个全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山东智造”之路。
走进华泰集团造纸生产车间内,成排的纸卷正在生产线上排着队,一旁的产品打包区内,几台巨大的包装机器人正挥舞着手臂,将一个个重达1吨的纸卷打包、入库。在产品展示台前,小米手机的包装盒、EMS经典的蓝色快递信封也在展览之列。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书记李建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使用的包装纸都是“华泰造”。小小一张包装纸,正是华泰集团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寻求多元化转型的缩影。
李建华说,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发展,但华泰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蒙住眼睛,在质量、创新、环保等问题上会进行深入思考,用“工匠精神”打磨制造业,真正把“山东制造”打造成“山东智造”。
“智造”开启“时间服务”新业态
在持久钟表集团的七楼监控室,有中国目前唯一的钟联网服务中心。走进服务中心大厅,六台标准控制柜一字排开,各种服务器正有序运行,服务中心技术员正在对客户的钟表进行监控维护。
钟联网系统是持久集团在全国首创,颠覆了传统行业的产品模式和服务模式,使时间服务业进入了物联网时代,开启“时间服务”的新业态。通过这个系统,可把持久钟表集团安装在世界各地的时钟用网络和企业的中心控制室联在一起,随时可以远程维护运营。据持久钟表集团董事长朱长虹介绍,该系统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精确度提高到千分之一秒,而且经用户同意后,可以远程控制为其统一校时、统一监控,出现问题马上发出提醒,实现随时随地全面感知。
同时,持久钟表集团的时间同步系统也打破国际垄断,输出到30多个国家地区。
时间系统是否同步,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可能感觉不到太大的影响,但是机场、地铁等大型场所,却需要做到时间上的分毫不差。据朱长虹介绍,2000年以前,中国的机场、核电等事关国家安全领域的时间系统均由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外企业提供,且此类时间系统可远程调控。在这种情况下,持久钟表集团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间同步系统、大区域子母钟系统,改写了国家命脉领域时间系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西安、成都等机场,以及南沙永暑礁、西沙永兴岛、美济礁机场时间同步系统均采用持久品牌。
持久钟表集团通过创新驱动,把先进技术与传统钟表相融合,走出了“中国智造”的坚实一步。
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之路
“蓝色创业谷是目前山东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单体建筑结构孵化器。”蓝色创业谷负责人赵明波告诉记者,蓝色创业谷先后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创业示范园区、山东省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可容纳千家中小科技企业入驻创业。
蓝色创业谷按照一器多区、分类集群模式布局培育起一批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和中试生产基地,打造了威海市3D打印创新应用服务中心、智能投影谷等专业孵化器。
目前,3D打印应用服务中心共有已授权和申请中的发明专利4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2项,授权外观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50项,总数超过160项。从3D打印跳舞机器人、3D打印医学领域应用,到3D打印生活用品、乐器等创意十足的作品琳琅满目。
而智能投影谷是中国唯一的投影行业专业孵化器。在智能投影谷内,各种动态影像、全息投影、互动投影等高清投影摆放在展厅,全方位展现了智能投影对未来生活、办公带来的便捷和创新,也可以看到精致的外形、便捷的操作、高清的显示等投影设备。
关键词:大数据;出版;数字出版
一、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预测
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一般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信息量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实施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环境下,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如亚马逊等在大数据应用上不断推陈出新,电商、社交网站及智能搜索、网络广告等网络服务也纷纷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应用和服务能力。
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算法,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预测性分析,从大数据中挖掘出特点并建立模型,再通过模型带入新的数据,从而预测未来的数据。近年来,大数据分析已经渗透到诸多行业,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出版实质上是一个搜集、选择、加工、信息与知识供用户使用的过程,大数据的出现,对出版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预测,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提取有价值的数据关系,从而对选题分析、复制数量、销售渠道和销售行为提供帮助。大数据环境下,出版业是否转型和如何转型值得业界同仁深入思考。
二、大数据分析给出版业带来新机遇
1.出版业的大数据
大数据的构成基础是“小”数据。单个出版社的数据信息,一般可分成两类。一类包含出版社历年的经营数据即品种、出书码洋、销售码洋、销售实洋、回款、利润等,以及作者数据、读者数据、经销商数据等。这类数据一般是结构化数据,可以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加以表示。另一类数据信息是出版内容,包含以各种介质的数字化出版内容。这类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表示。单个出版社的数据信息量,一般在TB级别,很少能到PB级别(1TB=1024GB,1PB=1024TB)。这些数据信息可以用企业ERP管理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CMS加以管理,因而笔者称其为“小”数据。
就整个出版行业而言,除了包含行业经营数据和出版物内容数据这种结果数据外,还包含交易数据、专家推荐和读者评论信息这种过程数据。整个出版行业的数据信息量已经非常巨大,达到EB甚至ZB级别(1EB=1024PB,1ZB=1024EB)。同时,据有关机构分析,这些数据80%以上为非结构化数据,并且是快速增加的。整个出版行业的数据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软件系统加以管理和分析,因而属于典型的大数据。
2.大数据分析创新出版模式
大数据分析有利于提高出版经营活动的绩效,创新出版模式,促进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出版的发展。通过数字阅读与交易平台以及内容数据库、用户信息数据库和销售信息数据库,出版机构能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能够更方便、更精准地分析用户内容偏好和用户购买行为,从而做出产品开发与销售方面的合理预测和判断。
在传媒文化产业中,大数据分析带来新的生产机制早有先例。比如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的一部《纸牌屋》,让全世界的文化产业界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力量。据统计,2013年《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约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喜好统计决定,每一步都由精准的数据引导,从而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可以说,这是部用大数据“算”出来的电视剧,实现了由用户需求决定生产。
与此相似,出版业也产生了名为“粗剪”的出版模式。粗剪是出版商提供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让读者在图书正式出版前就可以看到书稿的内容。只要读者购买了某一本书的粗剪服务,他就可以获取编辑正在编辑加工或作者正在修改的书稿,可以通过在线阅读,或下载书稿的PDF文件,或按需打印书稿。通过对正在编撰或校对的书稿的阅读,读者可以提出对书稿的建议、评论或指出书稿中的错误。这样读者可以直接影响书稿正式出版后的内容。出版商根据读者反馈的数据,不断调整内容,从而使得正式出版的产品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同。
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定制出版的例子还有美国Coliloquy公司。Coliloquy公司专注于亚马逊Kindle平台产品研发,该公司推出了“动态小说”,读者可以对小说人物和故事主线进行选择,编辑或作者再根据大量读者对人物或情节的选择数据调整小说的人物或情节发展,从而实现动态定制出版,定制内容主要集中在爱情小说、科幻小说等类别,被称为大数据背景下的“快销书”。
三、大数据分析急需出版信息化
大数据分析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数据,最重要的作用是预测。出版企业要通过大数据实现对选题的分析、媒体形态的选择和实现精准营销,首先需要有企业自身的数据和整个行业的数据。换句话说,大数据分析要求出版企业和出版行业必须进行深度的信息化。
1. 大数据分析要求出版企业深度信息化
首先出版企业内部的管理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作者数据、客商数据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目前一部分出版企业实施了ERP管理,把选题论证、库房物流、营销、财务等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数据信息互通、共享。但仍有相当多的出版企业在用多个系统管理各个生产环节和数据,存在信息孤岛,信息不能共享互通。
其次是出版企业要建立基于数字出版的软硬件系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新广出发〔2014〕52号)明确支持传统出版企业构建和完善内容资源数字化、版权资产管理等软硬件系统。但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出版企业具有完整的从数字内容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到的平台。
最后,还需要出版企业把管理流程和数字出版流程相结合,以数字环境下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多形态出版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当然,由于出版企业财、物所限,需要逐步实施和完善上述系统来实现深度信息化。
2. 大数据分析要求出版行业深度信息化
出版业作为信息内容产业,目前已经普遍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进行生产加工、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但新闻出版行业的信息化还落后于金融、电信甚至制造业,目前还没有达到应该具有的应用水平。出版行业实现深度信息化当前需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需要尽快推进行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工作大大滞后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在行业宏观方面、产业链条之间信息交换方面、同一产业链条内不同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方面,所需的基础性、共性的信息化标准的严重不足已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在大数据强势来袭影响各行各业的当下,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应形成合力,推动出版行业标准制订和标准执行工作。2014年10月正式出台的《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一大措施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着力推动出版信息标准化建设”。
其次,出版行业链条上的各环节,特别是出版与销售两个环节,需要尽快加强信息互通。首先要做好企业自身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然后在推行行业信息标准的基础上,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促进行业信息互通。长时间以来,出版社与实体店商之间由于数据不能有效及时沟通,出版社不能掌握社外在销库存的数据,屡屡造成追加印数决策失误。近几年图书电商渠道崛起,不少出版社电商销售量占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出版社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品种在各大电商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这对于出版社的选题决策和印数追加都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最后,出版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也需要随之转型。管理部门若不尽快使用网络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将越来越难以起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作用。
四、大数据分析有待出版企业转变思维
1. 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探究,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即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比如,我们通过各个专业网站或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得出某一类选题的出版物销售呈快速上升趋势,那么就可以跟进出版这一类选题,而不用去探究为什么这一类选题会受到追捧。又比如电商网站往往能够在顾客买书的时候,推荐顾客刚好喜欢的其他书籍,网站可能不知道顾客“为什么”喜好那些书,其实网站也不在乎“为什么”。
2. 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
数据驱动,即出版企业以即时的方式获取、处理和使用数据(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并以此来驱动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企业一切的预测、判断、决策依靠数据说话,有别于“拍脑袋”和“经验式”的主观判断,相对客观、科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数据驱动的出版企业的业务流程应是闭环,即“选题策划-内容生产-营销-服务-互动平台-客户需求-选题策划”式的闭环营运,各个环节之间有数据传递,相互间提供数据支撑。
3.产品生产向信息加工转变
传统出版企业一般重点关注产品生产流程与生产周期。事实上出版企业是传播知识、观念和思想的企业,本质上说也是在传递信息。因此,我们的关注点需要转移到信息把关、信息加工、信息呈现方式和信息传递的快慢上来。这样的好处在于数据分析可以贯穿在出版全过程之中,并能不断优化企业的生产与运营。
4. 客户关系向用户关系转变
客户关系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出版企业都有自己的CRM系统。于出版企业而言,一般重点关注的客户就是经销商、书店和各大电商,客户关系的维护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然而,在目前图书市场饱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只注重客户关系是完全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了解终端用户即读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这要通过搭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沟通的平台来获取用户信息。出版社通过对获取的用户信息及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更高的内容质量,以更适合读者接受的载体形式来传递读者最需要的内容。
大数据分析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将考验出版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与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出版企业必须具有大数据思维,不断积累、沉淀数据,打通获取行业数据的通道,培养数据分析的习惯,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实现跨越与发展。
(刘茂林,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社长,副编审;张小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吴S.产业重构时代的出版与阅读――大数据背景下出版业应深度思考的五个关键命题[J].出版广角,2013(12)上:32-36.
[2] 李薇.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需要关注什么[J].出版参考,2013(11)上:17.
[3] 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4):5-8.
[4] 宋永刚.大数据时代加快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3(5):13-17.
[5] 石佳靓.大数据:出版产业的机遇与实践[J].中国出版,2014(6)上: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