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控要点

风险管控要点

时间:2023-09-07 17:4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控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控要点

第1篇

一、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近年来化工行业产能过剩,上游主要原料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优惠税收政策取消,环境保护政策对化工企业要求趋严,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使得产品成本和库存压力加重。在目前市场疲软的条件下,化工企业要稳定发展持续增长,必须要立足于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外部沟通,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化工企业产品差异化小,行业去产能压力大,使得化工企业间的整体竞争加剧,为了能够抢占市场份额,降低库存,企业信用赊销成为了非常常见的现象,从而造成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二)市场信用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并且政府也没有针对市场信用构建专门的标准,而是将信用管理工作分散给政府相关的机构。该种方法无法规范市场信用体系,导致市场中出现很多赊销矛盾。化工企业的经济活动非常频繁,其中赊销问题更为严重,最终导致账目不清、赊销不清,严重影响应收账款管理质量,提高了企业财务风险。

(三)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管控机制不全

随着我国市场?济不断发展,当今的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快餐”形式的资本流通,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各个环节中提高运作质量。市场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促使化工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虽然能够提高企业账面利润与经济效益。但由于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很多应收账款都变成了死账,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被占用,极大的提高了应收账款收回风险。虽然近些年我国账款披露制度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管控制度问题,制度作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如果制度出现问题或不完善,会严重影响应收账款管理质量,进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二、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要点

(一)完善信用管理机构

加强信用管理机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统筹相关职能建设信用管理平台,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保障。在整个信用管理机构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并融入社会中介机构实现行业监督,重点规范化工企业相关企业的信用销售行为,例如企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材料供应商”、“客户企业”,降低赊销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质量,从而保障化工企业平稳发展。对于化工企业信用管理而言,企业需要借鉴行业龙头或发达国家化工企业相关的制度特点,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与人员,合理制定信用管控制度,从而实现内部信用控制。

(二)完善信用相关政策

想要提高化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质量,必须要有大环境下的政策支持。可以说,由于化工企业经济活动相对频繁,出现应收账款是必然的,化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与信用政策有着直接关系。信用期间长短设置会直接影响化工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经济状况,如果时间过长,不但会抵消生产利润,并且无法弥补应收账款费用;如果时间过短,则无法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降低销售额度。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化工企业信用政策,采用授信的方法实现信用风险控制,将客户信用等级作为授信依据,并在制定好授信审批制度下,严格按照信用审批流程开展工作。或者采用现金折扣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从而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度,让客户能够提前付款,缩短了化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跟踪分析

应收账款管理体制需要覆盖赊销授权授信、收款预期风险预警、赊销发生预警等各个环节中。当化工企业接受订单时,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标准衡量,只有满足相关标准的才给予赊销。同时,销售部分需要根据信用部门客户动态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加强对客户活动的关注程度,从而实现应收账款动态管理。信用管理部门在在接受到销售订单后,需要将赊销信用额度与应收账款进行比较,并构建应收账款网络管理平台,实现赊销客户的统一管理,并且能够加强与赊销客户的联系。当记录销售与资金回收中,财务部门需要将销售数据和资金数据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及时更新客户动态资源系统,明确客户信用标准。

第2篇

关于开展风控工作自评估的通知

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分公司对于风控监督的工作要求,督促、推动各主责部门、各经营单位对风控工作执行到位、取得实效,根据国寿人险苏风函(2019)29号《关于下发<中国人寿>的通知》中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分公司拟开展主责条线自评工作。

一、时间安排

2021年1月20日-1月27日。

二、主要内容

主责条线自评:主责条线(含本部各部门、各经营单位)风控联系人在1月27日前,对本单位、本部门风控履责情况开展自评估,编制履责情况评估表和评估报告,并发送至风险管理部指定邮箱。

自评估要点包括本单位、本部门主要风险状况、上年度条线实施的问题整改和加强风控管理的各项措施和运行效果、风控联络人和相关岗位人员履行风控职责情况、目前条线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等。

风险管理部将对本级公司主责条线风控履责情况开展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反馈各主责条线。

第3篇

【关键词】作业风险辨识;五维度法;变电企业

引言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新上变电站在电网中投入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力建设、大修技改、检修试验、日常维护等作业风险加剧。如何有效预防或降低作业风险、减少甚至消除作业事故是供电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现行的作业风险辨识方法纷繁复杂且针对性不强,落地、实施效果不理想,这就促使供电企业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风险辨识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为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从制度文化方面着手,推出了一套新的作业风险辨识方法: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法(以下简称“五维度法” ),即通过“人、机、物、法、环”五个维度对整个作业过程所涉及的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辨识,从而达到预防或降低作业风险、减少甚至消除作业事故的目的。

1 “五维度法”总体思路

针对供电企业在电力建设、大修技改、检修试验、日常维护等作业过程中,可能引发事故事件诱因所涉及到的人员、使用的工器具、作业对象、作业方法、作业环境五个方面,即从“人、机、物、法、环”五个维度辨识作业存在的风险(如下图1所示),以此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预控措施。

图1 五维度法示意图

人:作业人员,包括主业人员、新员工、外委人员、厂家。

机:使用的生产用具,包括安全工器具及个人防护用品、工器具、特种设备、测试设备、用电设备、爬梯、平台及脚手架、机动车辆。

物:作业对象,包括设备、土建及其他变电站设施。

法:作业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安全技术交底、动火票、二次安全措施单等作业文件的填写及使用。

环:作业环境,包括停电作业、带电作业、临近带电作业、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雨天作业、夜晚作业、基建作业、技改及大修作业等作业环境。

“五维度法”的主要工作思路是,通过具备资质、安全意识到位且数量充足的人,正确使用合格的机具,按照正确的作业方法,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设备设施(物)的维护,确保人身安全。

2 “五维度法”的形成及实施

“五维度法”是在应用《南方电网公司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规范》的基础上,考虑变电专业现场实际情况而提出,它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为载体,基于风险辨识、评估与预控,通过严格规范标准的刚性执行与养成教育,提高员工制度执行力,从意识上促进员工逐步形成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

2.1 Plan____策划

2.1.1 “五维度法”可行性研究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变电管理一所组织变电专业运行、检修、继保三大班组专业人员按照相关规程、制度、作业标准等,汇总不同维度不同要点的风险预控措施,编制了《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与预控措施表》

通过对以往南网系统内大量事故事件案例深入分析,对制定的 “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法进行可行性研究与验证。

使用“五维度法”分析对照可以发现,这起人身事故存在的外委人员资质、技能、数量、机具使用、作业方法、施工方案编写审核等问题均可以在“五维度”辨识中得到验证。

由此可见,“五维度法”在每项施工作业过程中,对 “人”、“机”、“物”、“法”、“环”五个维度的风险把控是十分有效,且十分必要的,可以进一步在班组推广实施。

2.1.2 “五维度法”实施管理办法的制定

为加强各部门、班站在大修技改工程、日常运维、检修、保护定校等作业前使用“五维度法”进行作业风险管控,本所组织制定了《作业风险评估“五维度法”辨识应用与实施管理办法》,编制《作业前五维度作业风险确认表》,完成了五维度风险辨识法各部门班组层面的宣贯培训。

2.2 Do____执行

在每项施工作业前,由工作负责人组织班组成员参考《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与预控措施表》,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开展风险辨识,填写《作业前五维度作业风险确认表》,经工作负责人、工作班成员签名确认和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审核确认签名后实施。

为消除或降低上述作业前辨识出来的风险,根据风险要点,参照《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与预控措施表》制定相应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2.3 Check____检查

在班组施行《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与预控措施表》期间,变电管理一所开展了“三级检查体系”,通过班组自查、部门检查、安全监督大队现场督察的方式,收集并解决“五维度法”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确保后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4 Action____完善

通过“三级检查体系”,不断对班站实施阶段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待五维度法现场应用成熟后,组织对作业风险基准库及作业指导书进行统一修编,以固化表单的形式将“五维度法”应用到日常作业中。

3 应用效果

“五维度法”贯彻落实了南网“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 的安全理念,推进了南网“理念引领制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文化”特色安全文化进程。它通过建立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值班负责人及工作许可人《五维度作业风险辨识与预控措施表》,作用于作业的全过程,以预防风险为主,对作业过程中不同岗位人员所需关注的要点、标准、风险及措施控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作业过程中涉及人员能清晰辨别、掌握。与作业风险辨识方法不同,“五维度法”对于变电专业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五维度法”辨识应用已覆盖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管辖的163座变电站,从大量施工作业现场应用的情况来看,作业人员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及质量有明显提高,“五维度法”逐步得到一线班组的认可和广泛使用,并得到广州供电局的充分肯定。

4 结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如何有效开展每项施工作业风险的评估工作,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安全开展,是电力企业不断探索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加强对施工作业风险的辨识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兴,陈诚,刘勇,林玢. 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J].电力安全技术,2011 (07).

[2]程传山.浅析工程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J].科技资讯,2009(17).

[3]曲圣洁.风险的辨识与分析[J].山西统计,1995 (04)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控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环境均得到了不断的改善。这些时代背景中环境因素的极大改变,给当代国内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巨大的契机。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并逐渐成为了现代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企业力量。建筑工程由于施工总量大、经济业务复杂、权益关系多等因素的存在,使建筑工程不但成为近年来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优化与科学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了国家政策管控、经济事项监管的重要行业。因此,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筑工程行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不断借助国家经济财力助推该行业发展,将能够在促进该领域发展基础上,实现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效能的增强。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对招投标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等加以完善,但却在建筑工程实践领域中出现了大量违反法律与法规的经济问题。因此,不断重视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此净化该行业环境,并让其释放更加产能服务社会,将成为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内容的思考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与内容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其一在于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应当增强,其二在于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应当增强。针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增强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发生过程中的形式加以关注。建筑工程行业由于自身主观性的特点,让招投标管理办法、总分包管理办法成为了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出现与延伸,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程单位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而且还会产生经济利益上的交换与流失。这一现象的存在将不但会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巨大的不必要成本和经济资源流失,而且会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带来挑战,最终会导致建筑工程行业出现不良风气,不利于该行业的成长。针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与经济效益原则之间的权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不但强调对于风险的减少和规避,而且还强调于对风险的使用和对冲。但是,这些对于风险控制的使用方法均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规层面。然而,当前较多建筑行业企业却为了一己私利与国家相关制度与规章抗衡,从而造成了对他人权利及社会利益的侵害。因此,针对这些事件的产生与发生,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应当积极关注相关法律、企业规章、财务制度等,将记载于纸质文件的内容进行定期审查与管理,以此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

二、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提出的建议

在上文中作者对建筑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的两个侧重点加以研究。为保障上述两个目标及内容得到有效的风险管控,还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较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第一,建立科学系统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现代企业应当积极建立起较为完善与科学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风险控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当结果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现有公司经济业务发生实际环境,开展分项目自查、清理历史尾款、开展财务审计等,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风险所在。其次还应当制定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与方法,让风险在形成之后快速得到控制,并从经济学角度、财务学角度对其加以消除和改变。通过这两种途径与方法,来促使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第二,建立优质的经济风险管理队伍。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先进生产力,其将会是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以来多坚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现代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十分不利。为此,应当针对现有国内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环境,积极培育优质人才队伍,让人才能够利用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应用经济风险的管控功能来不断促使现代建筑工程行业整体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环境依旧不容乐观,产生因素不但来源于建筑工程行业客观因素与特点,而且来自原对于经济事项管理的重视力度、管理方法等均存在不足。为此,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背景开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及内容展开研究,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途径与对策。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意识与水平的提升做出自身贡献。

作者:李洁 单位:唐山空港城临空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对产品的性能指标以及环保参数同等重视的今天,SVHC的应对需求几乎覆盖所有下游产品,这些管控要求的提出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和创新研发的压力。对于SVHC的管控实施,众多企业疲于应对,在成本与风险之间不知如何平衡,供应链上已经出现了部分中小型企业订单减少甚至直接倒闭的现象。

一、SVHC清单物质更新规律及管控要点

(一) SVHC清单物质更新规律

SVHC清单物质的更新规律基于REACH法规第58条款之规定,由欧盟各成员国和欧盟化学品管理局(代表欧盟委员会)根据REACH法规第57条款所规定的SVHC判定标准进行物质危害分类并提议管控,随后这些提案将统一公开进行为期45天的意见征集,欧委会根据征集的意见进行讨论并确认最终进入Candidate List的SVHC。

判定准则一:CMR物质。按照欧盟DSD指令67/548/EEC《危险化学物质的分类、包装和标识》被分类为1类及2类的致癌物质、致畸变物质和生殖毒性物质。该指令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被欧盟CLP法规1272/2008/EC《化学物质及混合物的分类、标签及包装》取代,在新法规中上述危害物质分类为1a及1h。

判定准则二:PBT/vPvB物质。按照REACH法规附件XIII确定的持久、生物累积、有毒物质和强持久强生物累积物质。

判定准则三:其他同等危害物质。有实际案例证明对人类及环境有严重危害影响的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

自2008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批清单后,基本上以平均每年两批的速度更新Candidate List,应用遍布各个行业。当前清单已更新到第9批累计144项,第10批的7种SVHC也刚刚完成45天的公开意见征集,即将公布评议结果,物质总数将被再一次刷新。而根据SVHC的判定标准,预计最终SVHC的数量将达两千余种。

(二)SVHC清单物质管控要点

就下游产品而言,SVHC清单物质管控要求与临界阈值0.1%密切相关。0.1%是指任意一种SVHC清单物质在单位产品中质量分数,虽然就“通报”责任来说,还存在吨位是否超过1吨/年的判定条件,但从销量减少的角度考虑SVHC的应对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同时对“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要求也仅是基于0.1%的浓度判定的。因此,临界阈值0.1%成为下游产品管控SVHC的关键和突破口。

SVHC清单物质的临界阈值在核算上并非按照业界常见的均质材料形式,而是针对基于“Article”为单位的判定,但如何定义具体的“Article”,在欧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观点。REACH法规第3(3)条款规定:Article,即物品,是指某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形状、外观或设计,与其化学成分相比,其形状、外观或设计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功能。因此,下游产品中常见的电脑、服装、家居、汽车等都符合“Article”的定义。但是,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产品销售往往不仅包括主体产品,还包括配套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会配装电池、电源、鼠标、说明书、光盘等,若干个分装的“Article”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Article”,此时需判定0.1%的核算应该是分装的简单“Article”为基准还是经组合后的复杂“Article”为基准。

情况二:除了主体产品满足“Article”定义外,主体产品上拆分下来的零部件,比如电脑上拆分下来的键盘、摄像头、面板、PCB板等同样满足“Article”定义。此时需判定0.1%的核算应该是以主体产品“Article”为基准还是以拆分后的各个更小单位的零部件“Article”为基准。

因此,基于“Article”为判定单位的SVHC浓度如何准确计算至关重要。ECHA的指南中除了简单物品还提到复杂物品与套装物品的区别:对于自身满足“Article”定义的各零部件,在组装后形成一个整体的“Article”后,原零部件视为组装后产品的一部分,不再单独考虑“Article”的责任。比如汽车会有发动机、车身、座椅、车门等多个零部件,但经过车厂加工组装后形成销售给客户的整车,这时我们应该把整车作为 “Article”核算的基准,而不是其中的各个零部件。如上,对于销售给客户时已经完成组装的产品,视为一个复杂“Article”进行核算;如果是一套产品组销售,但需要客户自行组装使用时,则视为多个套装“Article”的组合,需分别核算每个“Article”中SVHC的浓度,比如一套组合工具、组装台式电脑、自主组合家具等。因此,就ECHA观点,SVCH的核算分成两大类:简单物品和复杂物品均直接核算,而套装物品则分别核算每一个Article。另外,欧盟6个成员国(丹麦、奥利地、比利时、德国、瑞典、法国)以及挪威经ECHA同意推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模式:提出不区分简单物品、复杂物品和套装物品,任何满足“Article”定义的零部件均应作为核算0.1%的基准,一直拆分至相关零部件不再满足“Article”定义的等级。这种管控要求相对ECHA要更为严格,是一种趋近于均质材料管控的模式,企业应根据产品出口地进行区分,谨慎处置。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SVHC的管控同样适用于产品的包装,而且不同功能的包装均视为不同的“Article”,需要分别考量SVHC含量情况,不可与主体产品视为一体,也不可把不同功能的包装混合核算,企业在进行SVHC管控时,切勿遗漏此项目。

二、欧盟监管实施及企业管控现状

(一)欧盟监管实施情况

REACH法规提出“No Data,No Market”,如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则直接导致失去欧盟市场。目前官方层面已发起三次联合执法项目“REACH EN-FORCE-1/2/3”,核查REACH相关要求的执行状况,涉及企业千余家,并针对调查数据不合符的企业进行了相应处罚。同时,欧盟各国根据REACH法规条款126之规定也制定了自己的配套处罚措施。统计来看, 对于REACH不合格的情况,48%的国家采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并行的处罚手段,42%的国家采用行政处罚模式,10%国家采用刑事处罚。大多数国家最高罚款在5~10万欧元之间,最高罚款比利时可达5500万欧元,英国则没有限制罚款的最高额度。刑事处罚方面浮动在1个月到25年的监禁,企业法人将作为刑事处罚的对象。

另外,欧盟的非食品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consumer products,PAPEX),也会每周公布被查处的违规产品,公布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品牌、型号、制造商、制造地、不合格项目、处罚措施等,被公布的企业将面临产品召回、货品扣押、经济处罚等,下游产品如玩具、电气、纺织品、机动车等是最常见的违规案例。而作为制造大国,违规产品中原产地为“China”的屡屡出现,不断加深着欧盟执法机关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度和产品抽查的风险。根据RAPEX官方公布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执行监管后,每年爆出的不合格案例中,均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虽然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但随着管控要求的快速增加,总体数据并没有明显好转。

(二)企业管控现状分析

SVHC清单物质数量多、更新快、管控形式特殊,同时欧盟政府和民众都非常重视,而下游企业多为整机、零部件厂商,产品零组件数量多,供应链复杂,因此针对SVHC的管控在实施方面呈现多种模式:

模式一:沿袭之前最常见的有害物质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要求,禁止产品中SVHC超过0.1%。虽然欧盟官方将0.1%作为SVHC责任和义务划分的临界阈值,但不乏一些品牌买家,为了降低自身产品风险、避免通报及信息传递的责任并同时提高产品竞争力,主动提升管控要求,限制供应商提供或自己使用含有0.1%以上的材料或配件。该模式下有害物质得到了更严格的管控,但鉴于SVHC中部分物质在业界仍广泛使用且用量较大,比如线材中常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类物质DEHP,其目前官方层面仅在儿童产品中严格禁用,短期内要求所有产品中含量均降至0.1%,则在某些情况下因成本或技术问题实现较为困难。

模式二:通过供应链调查获知产品中SVHC含量。从源头层层传递SVHC使用情况,是欧盟政府最为推荐的调查方式,但此法的顺利实施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的协作,理想情况下应追踪至最初始的原料生产商。但往往调查过程漫长复杂,且因SVHC更新较快,已出现前一轮调查尚未完成,后一轮调查已经又要开始的情况,而且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不负责供应商在未做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出具符合性承诺,从而带来管控风险。此方式在我国境内因供应链追溯常常脱节更是难上加难。

模式三:通过专业实验室检测获知SVHC含量。厂商自己送检整机产品或由上游供应商送检零部件产品。此法简单快捷,但相应检测成本大幅上升,且测试结果仅能代表具体被测样品,无法论证所有批次产品均满足管控要求。同时,鉴于当前检测行业能力的限制,部分SVHC无法直接测试获得,而是通过特征元素推算最大风险含量,而不少厂商因不了解材料性质无法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可能会造成SVHC报值偏高。

三、企业应对策略及做法

(一)建立针对有害物质风险差异的保障管理体系

体系保证的建立可以在现在管理系统上进行扩充或更新,比如OC080000,ISO9000等。就有害物质而言,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通用的,应该从识别客户和法规需求上入手,将管控要求转化为本企业的内部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开发、物料采购核查、供应链管理、制造制程追踪、产品标识运输、外送验证等多个环节入手,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引入和污染。不同有害物质针对规定限值和管理手段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供应链上有害物质的管控限值源于国际法规/政策或买家指定要求,管理手段则更多与材料及供应商风险水平有关,存在保证函、含量调查表、测试报告、技术文档的等形式。而采用何种管理手段,应根据不同有害物质在材料存在的风险高低以及不同合作水平/规模/品牌供应商的情况进行选择,针对高风险供应商提供的高风险材料/产品,必须连用多种管理手段,而针对低风险供应商提供的低风险材料/产品可接受最简单的管理手段,将这些管理的文件和记录应进行规范编制和整理作为核查时的凭证文件。这种以体系出发的系统管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品牌客户所青睐,而在众多供应链上以审核供应商体系论证其有害物质管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成为供应商定级评定的一项重要参数。

(二)SVHC测试调查对象评估的做法

就下游产品而言,其产品的复杂程度千差万别,涉及零部件从几十个到成百上千个都有可能,无论是采用供应链调查还是直接测试,企业都应先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开始,确定需要调查的产品可细分的零部件、组件和材料情况。根据我司对各个行业供应链特征产品数据积累,不同产品SVHC调查追溯到的基础材料和不可拆分的小组件数目差异很大,一般应急灯、节能灯等在20~50个点,电吹风、电熨斗、剃须刀等在50~150个点,吸尘器、电饭锅、取暖器在100~300个点,而更复杂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跑步机、按摩椅等可达400~1000个点。这些调查点数可用于估算自己产品的复杂度情况,进一步可用于估算供应链调查范围及检测测试费用。同时,还应根据材料性质作进一步分析,排除低风险SVHC物质的调查,以下为检测行业推荐的针对金属/陶瓷类产品,SVHC物质可简化的调查列表:

第1批:五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酸式砷酸铅、氯化钴、重铬酸钠、三乙基砷酸酯(6项)

第2批:铬黄、钼铬红、铬酸铅(3项)

第3批:硼酸、无水四硼酸钠、四硼酸钠水合物、铬酸钠、铬酸钾、重铬酸铵、重铬酸钾(7项)

第4批:硫酸钴、硝酸钴、碳酸钴、醋酸钴、三氧化铬、铬酸及重铬酸(6项)

第5批:铬酸锶(1项)

第6批:铬酸铬、氢氧化铬酸锌钾 、锌黄、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氧化锆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砷酸、砷酸钙、砷酸铅、叠氮化铅、2,4,6-三硝基苯二酚铅、苦味酸铅(11项)

第7批:三氧化二硼、甲基磺酸铅(2项)

第8批: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四氟硼酸铅、碱式碳酸铅、钛酸铅、钛酸铅锆、硅酸铅、掺杂铅的硅酸钡、碱式乙酸铅、碱式硫酸铅、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氨基氰铅盐、硝酸铅、氧化铅与硫酸铅的复合物、颜料黄41、二碱式亚硫酸铅(II)、四乙基铅、三碱式硫酸铅、磷酸氧化铅、C16-18-脂肪酸铅盐、双(十八酸基)二氧代三铅(21项)

第9批:镉、氧化镉(2项)

以上风险项目,同时也是基于目前检测行测试技术水平。部分测试项目,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类、无机酸、复杂组分颜料等,无法通过直接测试的方式准确确定含量,而普遍采用其中的特征元素推算获知最大风险含量,比如测定其中的Pb、Cd、As、Cr、B等元素含量。对于此类SVHC清单物质的调查,需供应链上提供更多信息帮助准确认定SVHC。

(三)SVHC测试调查模式的制定和选择

在采用供应链调查模式时,SVHC主流调查模式还是根据最新的管控物质清单,由供应商反馈并保证各项SVHC在产品中的含量情况。另外一些知名品牌厂商从2012年起开始试点全物质调查,即直接调查产品中各材料中组分情况。这样SVHC更新时除非使用到涉及风险的物质,否则无需再进行重复调查。此类调查模式尚在试运行期,原材料厂商通过安全数据表(SDS)、物料清单表(BOS)或IPC1752表格等逐级将化学物质信息传递给下游终端客户。此模式依赖供应链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目前为了解决供应链信息传递的统一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标准化接口和文件的供应链管控平台,比如BOMCheck、HASA等,买家和供应商登陆平台后可以便捷实现信息传递,包括SVHC和其他有害物质管理要求,因为具有统一的文件格式,供货给不同买家时不必分别再准备资料,极大得节约了供应商制作资料的成本和买家审核的时间。

产品检测调查模式则特别适用于SVHC含量抽查、验证以及因时间/成本要求希望快速获得数据的情况。因为SVHC是基于“Article”进行管控的,所以就测试方案来说,会有多种选择。首选应根据出口地确认是否有必要按照更为严格的“Once an Article,Always an Article”划分判定基础,然后根据拆分的复杂程度以及管控风险需求和成本考量定制最适合的测试方案。

方案一: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分别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计算“Article”中SVHC含量。适用于产品较为简单,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少的情况。测试成本较高,但可以直接且准确确认SVHC含量情况及部位。

方案二: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相似材料进行归类混测,混测样品按照质量比1:1取样,混测数量以不影响测试检出为准。适用于产品较为复杂,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多,且存在材料相同的多个不同型号的产品。此方案测试成本比方案一有所下降,但因存在混测,产品中SVHC的含量只能通过最大风险的推算或进一步测试分组中每一材料以确认具体SVHC含量及部位。

方案三: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相似材料进行归类混测,混测样品按照材料在原产品中的质量比进行取样,混测数量以不影响测试检出为准。适用于产品较为复杂,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多,希望直接获得以“Article”为基准的SVHC含量信息的产品。此方案同样测试成本比方案一有所下降,但因材料在不同产品中质量比的差异,同材料组成的不同产品无法进行SVHC含量的确认,同时也存在混测报值时,可能涉及进一步的细分材料追踪。

第6篇

【关键词】战略管控型集团 风险管理 资本 规避

战略管控型集团是指集团母公司为了实现集团公司集体战略目标,而采取监督、指导下属企业开展战略规划和各项营运执行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的运行来说,很多风险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外部因素,但是公司不合理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也会产生风险,无论是外部风险还是内部风险,都需要企业不断进展制度调整与优化,以此才能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抵御和防范。

一、战略管控型集团在经营中面对的各类风险

(一)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

一方面,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过度,随意对子公司的资金进行调配和剥离,则会降低子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会降低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过于松懈,子公司又会不顾母公司情况擅自进行经营决策,则可能导致母公司陷入危机。一般来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都是来自于对股权的持有,却没有系统的激励与监督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子公司进行正确控制的难度。再加上母公司自身的财务人员与管理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情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况与问题。

(二)战略方面的风险

企业的母公司在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战略的布置是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管理环节。在企业战略的布置中需要考虑的风险情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政策改变、原材料价格变化、宏观大环境的改变、社会人文情况的变化等等,这些外部因素,企业本身是不能或难以做出改变的,假若战略决策不正确,企业就会错失机遇乃至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决定着企业的预算分配、经营方式选择,以及企业整体资源的配置等。母子公司之间虽然经营目的相同,但面对的市场情况和各自的经营能力和具体利益完全不同,在实际运行中,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三)财务预算中的风险

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原因就是来自于财务预算中风险控制工作开展得不够到位这一方面。财务核算作为企业衡量内部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有效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与指导。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的管理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控与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衡量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来对子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再以此制定相应的决策方案。因此企业可在财务核算中强化风险管理,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开展力度均不够理想,造成了经营风险。

(四)公司资本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资本的价值就在于运作,不能运作的资本也就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所谓资本运作,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其方式包括作为抵押,向外出租,拍卖等等运作方法。就战略管控型集团的特殊情况来看,母公司一般没有实体业务,在资本的各类操作中,资金的各类融资投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风险。对于资本的运用来说,母公司要对投资的情况加以明确,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子公司也要做好投资的可行性报告与实际情况的调查。如果子公司工作不认真,没有确凿地对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就可能导致投资出现损失。

二、战略管控型集团进行风险管理的要点

(一)对风险的识别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营活动中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是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一般来说,外部风险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如市场环境,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这就需要企业的有关人员强化重视力度,加强对外部情况细微变动的关注与预测。企业虽然不能对这些风险做出改变,但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从而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加以纠正。另外一些内部风险,比如说企业的业务经营中出现的经营风险,或者企业因投资不当造成经济损失,这些风险是可以被管理和处理的。因此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对自身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做出正确的衡量与评判,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加以预测和对其情况的衡量。

(二)对于风险进行衡量

在对风险进行风险管理之前,需要财务人员来对风险构造数学模型和进行风险数据的估算。利用数学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影响、企业抵御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判断。企业最主要的衡量风险的数据来源就是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如果这些数据由于企业的不当经营行为而产生异动,那么风险就有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市场的各类调查报告的数据,比如市场占有率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出这些数据后,就能够对风险的情况来进行比照和衡量。首先是要与企业本身的过往数据或者同行业其他的企业数据进行比对,确定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再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建立列表,才能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在这个运算过程中,可以采用风险矩阵和风险参数的计算公式,对发生概率及危险性性进行估算,根据预算结果,尽快制定对策,避免企业陷入到危机之中。而对于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危险性很大的风险,要做好备案与记录,从而在实际发生风险时可以加以应对。对于经常发生但是危害不算太大的危机,就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与工作模式,减少这些危机的危害。

(三)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加强沟通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于战略管控型集团公司来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地域分隔较远,彼此之间经营环境,市场情况等区别都很大,如果子公司相关的财务报告不够及时与准确,就会对母公司的决策造成影响,最后导致母子公司都产生经济上的损失。

在进行母子公司的协作与沟通的时候,要本着母子公司互相协作,实现共同价值的原则,为了实现这种原则,一方面要明确母公司的战略定位,究竟是关注于资本的增值还是市场占有和技术能力的成长。另一方面对于子公司的业务能力和在母公司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要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了这些原则的基础之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才能正确进行。

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母公司一方面要做好对子公司的监管工作,对于子公司的管理、人事、财务等情况需加强了解,制定管理办法并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同时要让子公司明确财务管理不能仅仅是为子公司管理者所服务,还要服务于母公司。在对子公司的管理过中,要赋予子公司一定的自主性,但又不能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子公司也要注意自身的信息汇报与报表制定工作,在财务审计与内部控制方面不断加强。

(四)风险的控制与回避

风险的回避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具体分析确定,针对战略管控型集团公司的运行来说,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战略目标可能不同,市场与资金情况也存在着差异性。在子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时,一方面母公司要协助子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与监督体系,防范风险来自公司自身内部。同时母公司也要对子公司的财务情况来进行支援,避免出现由于子公司资金不足而无力规避风险的情况,最后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市场和业务情况也要进行监督。子公司涉及的业务与市场如果已经出现了风险,子公司却又并未发现这一点的话,那就需要母公司来对子公司的业务行为做出纠正。风险的管理包括许多方法,如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风险规避,或者改变经营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活用。

以某化妆品公司为例,其子公司设于东南亚与美国等地,生产多种类型的中高档化妆品。近日其市场情况发生变动,某主销产品的质量与声誉出现了问题。首先,企业要进行一定的风险分析,对这个风险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同时对企业内部引发该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价,在子公司内部进行管理和人员调动,加强生产规章制度,解决管理上的问题,然后对战略情况做出更改,要么干脆放弃这个产品和市场,要么对风险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充分分析,充分调查市场,分析是在产品质量、使用效果、消费者反馈、还是在经营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针对症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集团型企业不断增多,就战略管控型集团的情况来说,由于其母公司要对多个子公司进行管理,这也意味着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财务风险,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的风险管理之中更要注重对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充分分析、评估、监督,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鲁俊杰.战略管控型集团风险管理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06-01.

[2]周鹏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 2013-05-01.

第7篇

关键词 火力发电;集控运行;技术要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093-01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管理不断升级,传统技术管理模式逐步被先进的集控运行系统技术所取代。集控系统运行技术集现代科技、网络信息技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能源开发及管理方面,既可以保证能源开发与管理控制,还能在降低电厂运作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电厂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水平,对于电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推进作用。笔者认为火力发电厂的集控运行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涵盖技术要点管理、人力制度管理两方面。

1 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技术概述

电厂的集控系统运行技术又称为集散控制运行技术,简称为DCS系统运行技术。集控系统运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集约式的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技术控制要点繁杂。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集控系统运行技术以自动处理器为中心进行全程的集约化自动管控,具有先进行、综合性、技术性等特点。

电厂的集控系统运行技术主要包括电厂运行情况监督技术、发电运营设备运行操作管控技术及分散控制技术等。电厂中应用集控系统运行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有效监督与分散控制,是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综合化集控技术。集控系统运行技术集计算机远程控制与传输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及Control控制技术为一体形成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监管控制技术应用系统,该技术不仅实现了电力运行的集约化管理,还将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负荷进行合理分散,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模式的安全与稳定化水平,使用价值极高。

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技术控制效果有限的局面,该项技术创新对于火力电厂发电安全生产与管理来说意义重大,电厂应该加大集约控制技术模式的研发与应用,以整体提升电厂运行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水平。

2 电厂集控技术运行条件与控制模式分析

火力发电厂集控技术的运行应用需要电厂技术人员创建一定的技术条件,并构建全面的集控管理模式,进而形成电厂技术模式化管理局面。

2.1 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技术与环境条件的创建

电厂集控系统的运行技术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信息通讯技术、电脑远程控制技术等硬件条件,其外部环境条件便是指电源不间断供应及接地装置、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总控制室温度、线路环境条件等,这些装置与线路配置的质量与布局是影响集控技术运行与效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火电厂集控技术运行管理中要注重集控技术外部影响因素的管控。

现阶段的电厂集控运行技术主要是针对发电机组进行集控运行,发电机组的集控运行技术中管理中要注意干扰因素的管理与防控。发电机组运行前要做好设备的接地装置的安装,并保证电缆屏蔽系统有效性,以避免机电组运行过程中机电与电力事故的发生。在电厂集控技术运行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错误信号的发放,这些干扰类的事故因子是影响技术运行与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在技术运行外部环境创建时保证环境与条件状况良好。

2.2 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模式的构建

现阶段的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中会有成系统的发电机组网络运行,其中的发电机组运行与集控技术的应用都基于一定的集控模式,火力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模式主要包括分级阶段控制模式、分散控制模式及通讯传输控制模式三种。

2.2.1 分散控制模式

现代化的信息集控模式不同于传统集控模式中的集中控制模式,主要采用信息化的分散管控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在集中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改传统集中管理模式中的集中管理,而是采用分散化的集控模式,在运行中实现了技术功能、风险及负荷方面的分散化管理,直接避免了系统运行中危险事故的集中发生,也降低了风险发生时的影响扩散程度。分散化的控制模式对传统模式中的管理弊端进行了改良与创新,使用价值更高。

2.2.2 等级化的控制模式

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管理模式具有阶梯等级化特点,等级化的技术管理模式实现了技术管理工作的细化操作,能够有效提升技术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水平。等级化的控制模式主要是将集控管理细分为若干控制环节与控制层次,实现了整个集控管理局面的集约化。该技术管理模式在在集控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层次化信息管理与控制。

2.2.3 通讯传输控制模式

电厂的通讯传输控制模式主要通过通讯技术与手段进行信息传输管控,该模式不仅仅会用到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关系到电厂运营数据的处理与管控。电厂通讯传输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当前的电厂通讯传输系统已经发展到具有多元化的系统接口装置,这是实现远程通讯控制的基础,能够将电厂集控装置中的发电组装置进行有效连接,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协调控制。

3 集控系统运行技术中的人为因素

发电厂集控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管理、集控系统管理及热机保护系统管理等,这些系统的管理都有要点规定,电厂要充分发挥集控系统运行技术的优势必须进行运行全系统的管理,还要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生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这对技术操作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发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技术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具有技术经验,还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发电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创新应用技术与管理,创新出实用的技术方法与管理规范。

现阶段火力发电运行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不利于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行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加大集控运行系统技术管理。

4 结束语

集控运行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火力电厂运行与管理工作中,集控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水平极高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集控技术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要着重提升电力调度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公维华.现代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分析[J].机电信息,2011(6).

[2]王斌.火力发电厂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探析[J].才智,2012(4).

[3]周淮宁.浅析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3).

[4]覃一宁.大型火力发电厂运行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19).

第8篇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制作成本;成本管控要点

随着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很多城市都开始建设和发展一些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既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体现。钢结构在地标性建筑的建设上有很大的优势,让建筑的外型更具现代化的特色,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另外,钢结构还具有节能和环保的效果,具有可再利用的特点。在很多地标型建筑中,都需要运用钢结构,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方明珠、环球中心以及鸟巢等现代化的建筑都运用了钢结构,钢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钢结构的质量和成本是很多建设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整体规划

建筑钢结构的工艺复杂,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钢材料,对钢材的厚度与覆盖范围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好钢结构制作的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制作成本,提高整个项目的效益。为此,在整体规划方案制定之前,需要与项目参建的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明确钢结构制作的具体要求和整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制作的计划和方案,确保各道工序顺利、有效地展开,为后续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各工序的进展和实施情况会有一定的变化,要灵活地应对具体工序过程中的变化,对整体规划和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成本管控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控体系是做好成本管控的基本保证,将会使成本管控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展开。在钢结构制作方面,每个公司的具体规划和管理体系都有自身的特点,必须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完整、有效的成本管控方案,确保成本管控工作顺利开展。具体说来,应对对钢结构制作的各项开支进行预算,并制定出详尽的成本控制计划,做好具体控制指标、控制内容、核算和考核等工作内容,使管控体系更加符合本公司的实际。为了确保成本管控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必须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具体职责,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成本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材料采购

对于建筑钢结构的制作来说,材料采购也是一个重点环节,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原材料。具体说来,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出完善的采购计划,并做好资金准备。对很多地标性建筑工程项目来说,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建设周期,在材料采购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的制作流程和加工工艺,制定出具体的采购计划,并要明确各种原材料的市场行情,这样才能使采购计划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通常说来,钢材的采购价格会受到承兑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也会受使用时段等因素的制约,制作的实际成本也会有所差异。

4 成本控制方式

施工单位中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建筑钢结构施工材料的成本,施工人员成本费,以及建筑钢结构机械费用作为主要的控制对象,在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仅仅是通过监控的方式进行控制,避免成本超支。这种单一的成本控制方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并且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的范围也不完善,成本控制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比如在施工技术方面的成本控制和施工材料方面的施工控制,建筑钢结构施工材料的费用大概能够占到施工成本的60%左右,在材料成本控制中施工单位往往是控制材料的价格,忽视了建筑钢结构施工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一些施工单位的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同样也未能发挥出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的效果。

5 工艺完善

为了有效节省各项工序所需的时间,不断提高工作效益,必须逐步完善钢结构的制作工艺。对于复杂构件和厚板构件等不同的构件,要选择不同的制作工艺,保证制作和焊接的质量,并不断提高预装工艺水平,确保钢结构构建的质量达标,提高制作的效益和进度。对于钢结构的制作工艺来说,有很多工艺类型,不同的工艺类型在制作、焊接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对制作工艺进行优化,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6 生产环节的管控

生产环节的管控分为质量管控和协作单位管控两个方面。在质量管控方面,要对钢结构制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控,明确各工序的交接过程,并对各道工序的停止点进行检查,确保钢结构的质量达标,并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由于钢结构制作的复杂性,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制作厂家的协作与配合之外,还需要不同的协作单位来完成。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控制好各协作单位,应当对交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交货的进度、材料的质量等方面,这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7 完善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方式

建筑钢结构成本控制对象主要是施工合同成本,施工材料成本,技术成本,机械成本以及现场成本。加强成本控制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管,首先需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按照预算合理利用资金。要加强合同履约过程中的管理,根据合同内容以及施工图纸进行控制,要及时申报合同中的暂定工程项目和变更工程项目,尽可能地减少支出。其次需要做好建筑钢结构施工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的控制可以从材料的价格以及材料的耗损量方面进行控制,施工单位在购买施工材料的时候应该货比三家,同时还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材料的使用需要控制数量,严格按照用量进行领取,尽量做到施工精准,避免材料的浪费和重复使用。再次,技术费用成本控制需要结合施工方案,尽量采取经济实用的方案,对于施工进行技术论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可以适当采用新技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最后机械设备的成本控制也尤为关键,建筑钢结构施工中难免会用到众多机械设备,施工方需要合理选择施工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优势,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要提前做好施工安排,确保建筑钢结构施工设备正常有效使用。

8 风险管理

由于钢结构的制作会受到原材料价格和项目设计方案变更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做好成本管控工作,必须有效控制并规避各种风险,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管控。对于原材料价格上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制定出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和方案,可以和业主进行沟通和约定,共同承担材料价格上的风险。对于设计变更问题,要掌握变更的依据,对承担的各项损失进行合理有效的索赔。此外,还要控制工程结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要及时申报和结算各项进度款,并做好进度款的催收工作,有效降低财务支出。

9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钢结构的制作方面起步较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虽然钢结构的在造价方面有所提升,在制作成本上比其他建筑结构的建筑成本稍高,但是钢结构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是一种可再利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在应用和推广建筑钢结构的过程中,必须有效控制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武.建筑钢结构制作成本管控要点分析[J].城市建筑,2013(03).

第9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模式定位 风险 控制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核心,然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财务信息质量差等问题成为了企业集团“大企业病”的重病区(Jackson,1997)。因此,一些跨国企业集团开展了财务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FSS,Finance Shared Service)应运而生。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最早建设FSSC-财务共享服务中心(Moller,1997;Hammer,2001)。随后杜邦、美孚、壳牌、宝洁、强生、戴尔、海尔、中兴通讯等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模式,能很直观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整体效益,但是其建设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整合了企业管理模式、财务业务职能、信息系统等多个纬度的资源,因此在实际建设中国内的企业可能面临诸多风险和困境,本文针对上述风险提出风险管控的措施,以期对我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技术和知识上的支持。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得其建设受到建设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资源的限制,面临较多的风险,包括模式定位、组织架构设计、流程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和选址等风险。

(一)模式定位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选择是体系建设的起点,也是其他建设的出发点。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分为服务型和管控型,服务型致力于交易处理服务的平台搭建,管控型则整合了基础处理和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选择哪一种模式以集团公司整体架构体系规划安排为前提,并受到企业管理资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而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容易脱离企业管理资源和管理水平,按领导的主观意愿设定模式。比如,企业管理资源和管理水平较为薄弱,则希望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直接支撑管控型模式,最终发现管控模式下管理资源和管理水平无法支撑模式定位,这是一种风险;或者最初选择了服务型模式,却没有为管控型模式留有升级缺口和路径,给未来转型升级造成巨大的技术障碍和成本。

(二)组织架构设计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定位后,需进行组织架构设计。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设计较为简练,以总账、应收和应付为主模块,其他模块作为支撑,其在组织架构设计上较为扁平且工作单元清晰。而管控模式的组织架构设计,必须考虑集团公司对于管控范围和深度的要求,进而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控职能模块。因此不同职能模块下需设置相应的组织架构和工作单元。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在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和职能模块分析不明晰的情况下进行组织架构搭建,即没有进行职责界定和分析,最终导致组织架构无法支撑职能,或者部门之间权责利不清导致业务开展不顺畅。

(三)流程管理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化管理是通过对共享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标准化、优化和再造进行实现,实现共享所有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优化,并通过IT信息平台进行集成和固化,这一步骤是共享服务开展的基本条件。流程管理实施的复杂性在于对原有独立公司业务自主性的收权,因此容易受到独立公司的抵触。这源于在非财务共享模式下,各个分子单位都具有一定的业务独立管理权,同一业务的开展方式和管理习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基于各个分子单位个性化的内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是不被允许的。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下流程设计和优化必须考虑和兼顾分子单位在业务上的共性和个性。

(四)人员转型的风险

人员转型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软性要求,而且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其中大量涉及人员编制、薪酬和工作地点问题,容易引发员工情绪问题。相对于一般财务部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和要求显示出独特性,其对于员工的能力和素养有着与传统财务人员不一样的要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岗位安排分为两大类,即块状和点状。在块状岗位情况下,一个员工负责整个模块的工作内容,如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业务量的大量增加及空间距离上的变化,会使员工容易陷入疲劳和沟通能力不足的风险。在点状岗位情况下,如中心通讯公司,员工针对单一的工作内容,进行长期大量的重复劳动,员工很难系统全面掌握财务知识,出现职业瓶颈,进而也将影响到员工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的担忧,会形成员工归属感低、流动性高等风险。

(五)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相对于一般财务管理对于信息系统集成的依赖性存在较大差异,没有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开展将无从谈起。财务共享服务信息系统是一个跨区域、多端口、多模块的大型集成系统,在规划设计、实施和培训使用上都是个系统性的工程。集团公司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分子公司已有的信息系统兼容和集成的问题,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各个分子单位的信息系统杂乱多样,在系统功能和流程上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在集团层面对所有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和统一规范就成为必要工作。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最大风险就在于对整体系统规划不准确、不到位。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控制措施

根据已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所总结的实施经验,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及困难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的制约、业务流程优化程度、人员转型安置等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需要强大的模式与组织架构分析、信息系统和员工素质作为技术支撑。

(一)模式选择的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应根据企业战略规划而进行。部分大型集团公司会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五年规划中集团应形成全面财务与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并认为应该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方式加以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选择的控制要点在于其必须以企业战略发展为起点,分析企业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并进行研讨论证分析选择。

因此,一个准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在进行财务服务共享服务决策的第一个控制点应该是就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对财务共享服务目标和职能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在集团内部进行充分沟通讨论,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第二个控制点则是将集团公司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位及模式选择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未来覆盖的子公司及业务单位进行充分讨论沟通,获得关联单位的反馈及认可,并以正式文件在集团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组织架构的控制

组织架构作为企业组织工作的基本框架,是流程安排的基础,因此也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公司应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基础上,细化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和职责体系,并根据细化的体系进行流程划分和部门职责界定,并考虑公司管理资源和管理水平,确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控制中主要涉及设计、调整和监督三个控制内容。首先,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初期,应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定位进行职能分析,其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选择影响重大。如果定位为服务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则其部门职能主要为账务、资金和凭证单件管理。其次,随着企业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发展,其职能和模式,可能根据市场发展和管理优化,发生组织架构上变化的需要。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明确定期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部门和岗位职责进行评估的机制,并形成评估报告,纳入定期修订跟踪机制。最后,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中,不相容职务分离和信息系统管理岗位的权限管理是日常控制监督的重点。

(三)流程管理过程的控制

流程管理统一的前提首先是制度的统一,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了架构或者流程上的变革也有可能会产生问题。因此,第一控制点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作业标准与流程,同时把制度政策开发嵌入信息系统,保证前端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第二控制点是操作流程标准化的建设,在制度统一的前提之下,应对原来的各子分公司以及新接收财务业务的流程加以标准化,具体包括:对现有的子分公司流程差异化分析并将非标准流程单独收集;分析后对该非标准流程做内部改进或者作对外沟通协调,并最终消除非标准流程。然后,逐步实现集团公司各流程的统一。

(四)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员工胜任能力和培训体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表现为员工应具备更全面的沟通能力和新技能学习能力,如新信息技术和物流知识应用。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控制集中在如下内容:(1)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职能定位出发,分析和编制五年及以上的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人才引入、培养和保有安排;(2)明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岗位规划设计,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缺口,及时安排人事招聘工作;(3)建立系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培训体系,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学习和知识平台,为长期管理人才进行储备;(4)建立内部员工能力提升计划和职业规划辅助工程,做好细致的过渡方案,并与员工进行紧密的沟通,帮助原有员工适应新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平和过渡、情绪舒缓;(5)明确关键岗位的保密职责和轮岗要求,实现公司信息安全和反舞弊需求。

(五)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远程财务流程需要建设强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IT平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必须要实现以下功能:建设系统数据共享接口和平台,符合集团及各业务单元对数据需求;同时业务集中在财务共享执行标准化操作将减少偏差及原有分散财务模式下各子分公司的暗箱操作,减少财务舞弊风险;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信息;通过设置让系统自动提示例外和预警;通过建设信息系统客户化开发程序来满足企业对数据的特殊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控制措施包括:(1)信息系统开发应服务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并具有一定前瞻性,要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不应该直接购买,而必须立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定制和客户化开发;(2)明确信息系统应服务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需求,而不应该以IT技术进行主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应以跨部门团队方式进行推进;(3)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管理需求开发报告和项目验收机制,并保证使用部门在验收过程中的参与度;(4)安排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信息备份、灾难恢复和信息密级管理制度,以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5)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账号的开设、调整、审批和管理权限,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减少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能性;(6)进行不定期和专项信息系统审计,以及早发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改进空间,持续优化信息系统。

四、总结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多运用于跨国企业集团,我国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资源的限制,在实际建立时碰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分析,厘清影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成败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为我国部分有意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集团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陈虎,李颖.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童瑶.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要点研究[J].企业集团财务,2012(2):96-98.

第10篇

初创期是一个企业创立初期所经历的创业阶段,阶段特点是企业组织与经营规模较小,且运作经验不足,面临一系列创业风险。成长期则是初创期之后企业进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业务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且资本性投资规模较大,经营管控风险迅速增加,面临一系列“失控风险”。成熟期是企业业务增速放缓的阶段,属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顶峰。衰退期则是企业现有产品服务需求萎缩,面临淘汰的风险的阶段。上述分类是建立在一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清晰划分的假设之上的,从企业管控视角来看,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重点分析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管控优化问题。

二、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管控特征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物流流通行业整体上处于成长期。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相关介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物流企业规模庞大,多数小型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处于散、乱、差水平”。从微观的企业层面进行分析,多数物流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阶段,成长期物流企业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战略结构特征。多数业务模式单一的小型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明确的战略体系。同时部分优秀物流企业已经产生了明确的战略发展意识,这种思路上的进步与外部环境的演进紧密相关。自2010年以来,随着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传统物流业态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倒逼物流企业摈弃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转而寻求高效、整合、精细的现代物流服务模式,产业链上“一体化”、综合性的服务提供能力成为未来物流企业的重要战略共识。

2.组织架构特征。成长期物流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规模快速膨胀,在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下,港口、运输、仓储、流通等生产环节的组织仍是人力密集型的组织方式,与初创期企业小规模随意化运作模式相比,成长期物流企业业务领域、业务规模、部门结构、员工数量快速增长,管控难度与管控风险迅速积累。

3.经营成果特征。这里主要是从收入规模与利润规模两方面进行分析。除个别拥有垄断性资源的企业来说,多数物流流通企业的毛利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大宗商品贸易业务规模占比较大的企业,其毛利水平更低。因此物流流通行业成长期企业的财务特征主要就是现金流量规模迅速扩张,伴随利润率的滞涨甚至降低。

4.管控水平特征。一是战略管控核心架构尚未固化。企业战略体系建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实施战略体系,即建立一套与战略相匹配的企业管控架构。二是法人治理结构逐步理顺。成长期物流流通企业一般都已摆脱“散、乱、差”的原始运作模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治理规则落实不到位导致发生治理风险的概率较高。三是内控体系有待完善。这也成为成长期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适合初创期小规模运作的简单化管控模式、管理工具在这个阶段已经不再适用,组织运转效率持续降低,经营风险持续增加,需要企业针对各关键管控点的核心制度流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完善。四是业绩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初创期物流企业往往采用平均化的或者负责人主观评价的方式,注重短期激励效果。但在成长期阶段业绩评价与激励的关注点也从短期效果偏向公平与长期目标。

三、提升物流企业管控能力的主要思路

1.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企业战略规划,针对总部及各权属单位内外部环境、产权结构、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建立起与总战略目标高度匹配、覆盖全面、个性定位、主业突出、协同高效、反应灵敏、落实有力的综合管控系统,整体提升企业综合盈利能力与业务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

2.实施路径。

2.1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一是建立针对派出董事、监事及股东代表的管理办法,对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及股东代表的委派、重大事项报告、业务监督与考核等进行规范。二是制作公司治理运作标准化范本,指导下属单位完善公司治理相关规章制度与议事规则。

2.2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管控基础架构。综合考量企业战略规划、各成员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特点、产权结构及资源能力的特点,明确企业总部管控职能角色定位,实施分类管控,建立个性化基础管控架构,为总部及各成员企业进一步规范各职能的管控边界与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框架。

2.3推动内控体系标准化建设。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逐步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经营实际的标准化内控体系,明确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程序,完善内控自评标准,将内控自评与内部审计工作紧密融合,实现风险防控全覆盖。

2.4建立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体系。基于战略总目标构建战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指导企业资源有效配置。细化分解战略关键绩效指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库,完善绩效指标监控体系。形成一套将战略规划、母子公司管控、全面预算、生产经营管控、绩效评价与考核等模块高度融合的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体系。

2.5系统总结并固化管控体系。通过标准化文件形式对企业管控模式进行描述与固化,编制管控标准文件索引,形成动态调整与定期评价机制。

3.实施要点。

3.1理顺总部职能定位。对于成长期企业来说,子公司或业务板块数量扩张客观要求将母、子公司间的管控定位梳理明确,目前比较通用的母公司管控定位主要包括管控型与混合型两种,简单来说,管控型总部的特征是总部本身主要从事战略决策、资本经营及统一的核心运营管控活动,不直接进行生产经营;而混合型总部的特征是总部既从事资本经营、战略决策等统一管控活动,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成长期物流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决定总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宽度矛盾将会逐步凸显,总部管控应从混合型总部向管控型总部转变。

3.2建立子公司分类管控架构。目前企业管控研究领域对企业管控模式的分类方法较多,企业最常采用的是三分法,即将管控模式分为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与财务控制型三类。运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控制型则处于中间状态。对于运营单一固定资产的物流企业,由于其流程固定、规模有限,且发展依赖于现有基础设施,可继续按照运营控制型进行管控。而对于具有独立发展的环境与能力、具备产业投资职能的单位,应当赋予其战略制定权及相应的权利,充分激活其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财务控制型则适用于资产管理公司或资本运营公司。该种模式中,母公司仅以获取财务投资收益为目标,不对子公司有战略协同的要求。

3.3管控层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假设下,管控层级的多少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是不存在明显影响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层级法人主体间的成本、信息衰减等会使得管控效果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集团化的物流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的企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整体管控层级,以确保管控效果,但这样做本身也存在矛盾,一方面严控公司层级会对企业发展形成一定限制,另一方面是管理宽度的增加也会造成管理质量的下降。因此采取战略分权+完善治理的方法成为多数企业优化管控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第11篇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ta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tandardization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it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ng resource-saving enterprises.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lass of Zhangye Substation combines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with the standardization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best integration. The whole-proces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s implemented from standard formul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behavior standardization. The substation safety facilities standardization, switch operation standardization, equipment inspection standardization, equipment acceptance standardization and other specific work are implemented to ensure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eam,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safety. The weak links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and the equipment defection in the power production are effectively detected and eliminated to take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t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P键词: 变电运维;标准化;对策;建议

Key words: substa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standardization;measure;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M73;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54-03

0 引言

实施变电站无人值守和运维一体化,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运维检修工作更趋专业化、扁平化和精益化。为确保无人值守各项业务流程运转顺畅,深化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运维管理,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梳理、优化调整,明确环节管理责任,使管理更加顺畅、专业协同更加高效。

1 变电运维标准化实施的主要做法

随着运维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变电运行生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对变电运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生产基建任务异常繁重而人员年龄和数量不能改观的情况下,为缩短运行人员有效工作时间,提高运行人员工作效率,确保运行管理质量,张掖变电运维班逐步探索变电运维标准化管理建设,以适应新变电站和新设备的不断投运,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大,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应用的问题。

1.1 健全运维标准化体系建设

健全运维标准化制度。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和公司对变电运维标准化实施的意见,在运维班内部对运维标准化体系的进度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有益探索,制定了张掖变电运维站安全设施设置规范、变电运维标准化管理规定;出台了设备标准验收卡、设备巡视标准卡、运维卡和作业风险预控卡。对各个变电站的巡视路线进行优化、细化了变电站门卫管理规定。

1.2 完善运行风险分析标准化流程

电力生产作业的过程涉及生产检修计划的编制、分解、细化、组织和实施。从风险管理的理念入手,实施安全生产动态风险的超前预防和控制,不光局限于对现场作业过程的风险管控,应该将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到变电运维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为此,张掖运维班围绕年(季)度检修计划、月度检修计划、周工作计划安排,对作业计划进行班组细化,把风险管控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开展安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预控、风险控制的闭环管理,以科学合理安排计划为前提,以优化生产资源配置为重点,规范安全生产动态风险标准化管控工作流程。

1.2.1 计划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流程标准化

该流程由以计划管理为基本理念的和以风险管理为基本理念的安全风险闭环管理流程组成。其中横向是从编制计划(工区)评估确认(生技)计划下达(年度/季度、月度、周)工作组织现场实施的生产计划停电检修作业流程,包括年度/季度计划编制流程、月度计划编制流程、周计划编制流程、工作组织和现场实施。纵向是从风险描述(识别)风险预警风险预控(计划、组织)风险控制(现场实施)检查与改进的安全风险闭环管理流程。两大流程的融合使现代、科学的安全风险管理有了具体的切入点,也使传统的电力生产计划管理融合了超前预防安全风险、防范生产事故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实践。

1.2.2 作业阶段分级管控流程标准化

为确保流程节点的管控到位,公司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分工不同,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工区、班组、关键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值班负责人、操作监护人)、作业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四管控体系,并明确各级人员在安全风险管控中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各级人员必须履行动态风险分析和管控职责,统筹安排电网和设备停电计划,严格执行检修计划,有效落实作业管控措施,形成动态风险分析、预警、预控、控制机制,建立动态风险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

1.3 生产班组动态风险管控标准化

①运行维护班组大力开展班组5S管理,班组现场管理、内务管理趋向规范,特别是对作业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现场作业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范作业,以标准化作业防范作业风险,有效地防范了安全质量事故。

②班组严格落实动态风险控制措施,做好人员安排、任务分配、安全交底、工作组织等风险管控。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控为重点,认真执行“两票三制”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防止发生人员责任障碍。认真执行安全施《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防止发生人员责任未遂与异常。员工控制自身作业安全风险,按照《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的要求,规范作业,防止发生个人违章行为。

③对倒闸操作在不同的流程阶段采取多项措施防范风险。通过班组生产工作会对次日作业风险进行分析,结合现场记录、各类工作票和工作任务单的要求,预先制定应对措施,形成周密的工作方案并进行布置实施,实现对作业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

变电运行班组围绕倒闸操作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工作许可、安措设置各环节进行风险管控。严格执行“六要八步”,防范操作票填写、人员安排、操作准备的安全风险,防范倒闸操作中误入有电间隔、电气误操作、操作异常时的安全风险,防范操作结束、安措设置、许可工作时的安全风险。

变电运行班组对于特殊运行方式,组织人员对危险源点进行认真分析,对操作票进行审核把关,合理安排人员进行操作,按照《变电一次设备作业现场围栏和标示牌设置规范》、《变电二次设备作业现场安全措施设置规范》做好现场安全措施,同时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对运行与检修或施工设备的交圈地带要严防死守,特别是在进行施工搭接和与运行设备的安全距离接近允许值时,安排专人对运行设备进行重点监护。

运行人员在新设备投运前,组织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加强对接头、线夹等部位的红外测温检查,并做好事故预想和抢修准备。

1.4 推进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化

确保安全生产动态风险标准化管控流程的执行到位,确保现场安全,工区在完善流程的同时将标准化理念转化为现场作业和安全管理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从现场作业、监督管理、安全设施三个方面综合入手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现出管理制度化、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标准化流程管控。

为规范变电站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设施规范化标准,通过认真研究了国网公司颁发的安全设施新标准,对各项安全设施的内容和含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三走出活动带回来的经验,经过集思广益,对部分设施的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1.4.1 变电站安全设施标准化

通过实施变电站安全设施标准化,制作了“标准化倒闸操作流程图”、“标准化巡视路线图”、“变电站消防、防小动物定置图”等,进行了8项、186处小改革,提升了变电站安全设施规范化建设水平。

1.4.2 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

在设备停电检修工作中,一套合理完备的安全措施对于确保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电运维创新攻关,在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思路及做法如下:

1.4.3 设备验收标准化

为促使验收工作快捷高效,对新投运或大修的设备严格把关,建立了设备验收标准化制度,制定完善变电站验收工作标准化大纲,设备标准化验收作业指导书,标准化设备验收卡,全面实现验收标准化作业。

1.4.4 倒闸操作标准化

停送电操作是运维站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每名值班员每年都要操作1000-5000项,为此运维站根据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了《标准化倒闸操作流程图》,结合现场的实际操作图片,并辅以文字进行详细讲解,图文并茂的解释了倒闸操作的各个环节要点和禁忌,规范了操作流程,使操作清晰可见,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身和电网的安全,同时也为新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素材。为全面实施倒闸操作标准化,采取了“二三四”管理法。

1.4.5 设备巡视标准化

运维站始终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将设备巡视工作标准化,切实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确保电网设备安全运行,从根本上保障作业安全。一是编制《设备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巡视路线图》,并在变电站的关键位置安装,使巡视路线一目了然,规范作业行为,理顺作业流程,做到生产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有效地杜绝了巡视的不到位和巡视死角现象,缩短了巡视时间,提高了巡视效率。二是制作了周巡视卡和月度巡视卡,周巡视卡进行常规性巡视,月度巡视卡进行会诊性巡视,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做到详细全面,有的放矢。

1.5 信息管理标准化

按照“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原则,完善工区各岗位的信息管理职责标准,做到岗位人员管理职责明确、办事程序清晰、业绩便于考核,同时全面梳理、完善变电运行信息管理制度,修订完成了《变电运行信息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了标准化输入流程,明确了专责、主责、作业等各类人员的信息职责,并进行了纵向延伸,对运维站相关的生产管理系统(PMS)、班组管理系统等进行了量化,制定了考核标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建设标准化体系,为电网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运行管理基础。

1.6 安全监督标准化建设

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是确保安全生产动态风险标准化管控流程执行到位的保障,为此立足标准化体系完善,建立起安全监督管理管理标准,对安全管理从组织层、执行层进行细化补充。

2 实施对策

2.1 变电站安全设施标准化

①对标志牌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安全设施标准化。一是室外安装综合提示牌、安全标语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二是使用新型门牌,与国网公司标志吻合,比以往的铝板门牌更加美观。三是在主控楼大厅摆放“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活动警示牌,要求操作人员时刻按照四个禁止、五不操作的原则来进行操作,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六是在值班台摆放倒闸操作口诀和安全工作提示牌,给工作人员提醒,进一步规范操作,保证安全。

②对安全警示线等所需材料进行反复考察,指定材料的品牌和厂家,规范材料的使用方法,使安全警示更加清晰落。

③对消防设施的定期检查管理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一是对灭火器检查采用检查卡代替标签,可以使用三年,同时更美观和规范。二是对消防设施进行了编号和定置摆放,消防棚安装消防设施管理制度。三是安装消防、防小动物定置图,使巡视人员对消防器材和鼠药等检查一目了然。

④对遮拦桩进行了改进,使用不锈钢管和黄色尼龙材料桩盖,使遮拦桩不易生锈和下雨灌水。

⑤将变电站规范化管理活动的成果提炼,制作变电站安全设施规范化建设宣传册,体现工作特色和亮点,便于进行集中交流和评比。

2.2 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

①对现场危险点进行预测、预控、预防,做到对危险点心中有数,防范措施到位,提高控制现场的能力和水平。

②围栏设置标准化。在以往围栏的基础上,研究设计新型围栏,并对各种停电模式下围栏的使用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清晰明确地围出停电范围,确保现场人员安全。

③标示牌使用标准化。在现有标示牌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标示牌,并制定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明确标示现场设备的状态。如对“在此工作”、“从此进出”等提示标志牌设计成不锈钢三角架,非常美观并且便于摆放;对“禁止合闸”等警告类标志牌设计了悬挂把手,便于在设备上悬挂。

2.3 安全监督标准化建设

①建立安全督察制度。组织制定《安全督察大纲》和《倒闸操作现场安全督察重点内容检查细则》,建立了以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安全督察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监督人员的作用,形成职能部室、运维部室、班组三级安全督察网络,定期编发安全督察简报通报违章情况,促进现场安全监督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②加强作业现场反违章。狠抓“两票三制”执行,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典型违章100条》,开“无违章班组”、“无违章个人”、“安全标兵”创建活动,加大对现场作业违章行为的查纠力度,提升员工作业标准化意识和水平,努力杜绝习惯性违章。

③落实安全督察闭环管理机制。每周根据停电计划明确现场安全风险提示和安全督察重点,重点督察安全生产动态风险标准化管控的实际状况。对于发现的违章,要求分析违章起源,研究解决办法,并限期整改。

④建立安全监督长效机制。通过PDCA闭环管理机制和危险源跟踪治理机制,形成安全生产监督常态机制。通过季节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变电设备、现场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危及人身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的危险源点,为安全生产动态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预控提供基础性数据,通过有效制订隐患治理措施和风险管控措施,及时消除隐患、控制风险。

3 改进建议

倒闸操作实施“二三四”管理法:

二是指“两张表”,即月度停电操作计划表、月度巡视计划表。通过提前开展承载力分析,在月初就依据公司停电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巡视计划,以计划促安全、用计划保安全、向计划要安全;

三是指“三张卡”,即设备停电操作风险分析卡、现场操作到位监督卡、安全警示卡。要求工作班成员提前讨论和填写风险分析、管理人员认真执行到位监督卡、向现场工作人员发放安全警示卡;

四是指“四口诀”,即倒闸操作口诀、设备巡视口诀、事故处理口诀、交接班口E。把重点工作用最上口、最易记、最简要的“顺口溜”方式,提醒和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4 结束语

运维班内部标准化运维管理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促进了运维班员工典型队伍的成长,而且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实施变电站安全设施及工作流程标准化管理,使变电站安全设施清晰明了,安全工器具摆放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巡视时间大幅缩短,巡视质量大幅提高。新站设备验全面高效,确保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如期交付使用,各种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更加规范,细化工作的流程,变电运行工作稳步提升。这些都为张掖运维站竖起了一面安全生产、精益管理、标准化实施的鲜艳旗帜。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公司部门文件-运检技术〔2012〕310号).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历来是广受关注的实践要点与研究热点,有效的合同管理和法律风险防范,不仅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成本,更是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文献资料和具体实践,对当前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一、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基本现状

当前阶段,有关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较多,且涌现出诸多崭新举措,因而促进了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总体而言,企业在管理中较为注重合同管理及其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在行动和理念上均给予了充分保障和支撑,并有不少企业成立专门的机构处理此方面事宜。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获得了长效进步和有力提升,呈现出总体局面良好情势。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领域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进一步聚焦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合同管理的初始环节合同签订工作重视度不够,合同履行管理方面亦未细化。二是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法律事务机构、完善的合同审批机制。三是专门针对员工的法律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客户诚信方面亦缺乏相应依据。四是授权或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且各部门、各专责之间职权交叉现象严重,风险责任界限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五是过于强调静态管理,执行过程的管控亦有待加强。这些都是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基础上造成了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的现实困境。

二、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策略探析

1.重视合同签订工作,细化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签订工作是合同管理的初始环节,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要想有效降低法律风险,必须充分重视合同签订工作,紧抓开头,严格规范。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给予保障:一是注重合同签订的程序和内容,要按照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合同签订程序进行,并且对于合同内容的措施、表述进行充分论证,保证其不存在或尽可能消除法律风险。二是注重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态度,要秉承谨慎态度,对合同内容进行精准度、合法度的判别,不可因粗心大意导致法律风险的骤增。同时,要注重合同履行方面的精细管理,进一步细化合同履行程序,并将这些融入到合同内容中,贯穿于合同管理整个过程,以保证法律风险的最低性。本部分以笔者所在单位的下属企业对外投资为例,结合合同签订环节需要做的工作,进行简要说明。在企业对外投资进行合同签订时,需要注重用户主体资格的精确审查,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出具说明书,以明确该用户是否具有签约资格、履约能力,并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请专业法律人士或税务、银行等部门对用户进行信用评定,以全面了解用户信用情况为原则。此举意在最大限度保障合同签订环节的有效性、合同履行的管控性,并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降低法律风险,保证自身经营效益,防止风险成本增大。2.建立法律事务机构,完善合同审批机制。法律风险的防范,需要了解其基本规则,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有效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内部建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作为举措之一。国资委曾在文件《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强调,大型国企尤其是国有重点企业应设立总法律顾问制度,这种部委层面出台的政策显示了法律事务机构的重要性。本研究认为中小型企业亦需践行。在企业内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组建一批懂法律、懂经济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从而为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提供组织保障,保证合同管理的合法性有利于转换“事后防范”为“事前防范”。合同审批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合同会签方面着手、落实,以进行合同法律风险的事先预防。合同会签制度,需要将不同业务部门、分公司或下属部门视为共同责任主体,负责合同审批。有关业务部门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性,从专业角度对“是否同意合同签订”做出明确阐释,或对合同如何进行修改作出说明。其他子公司或下属部门亦需如此。3.加强员工法律培训,建立诚信客户档案。《劳动法》第三条中有明确规定,员工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职业技能培训又包括岗前培训、专项培训等。从员工角度而言,法律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一种,是员工理应享有的权利。从企业角度而言,员工通过接受法律培训可有效提升其法律意识,从而降低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间接节省风险成本。具体来讲,要做到两点。一方面,需要结合不同员工的具体职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培训,以增强其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员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御能力,如及时记录已经履行的合同义务,若对方违约,要注重证据收集和整理等。为更好地提升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预防能力,需要建立诚信客户档案,将已经有过合作的客户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用档案形式予以记录,尤其是要注重“白名单”与“黑名单”的设定,前车之鉴,供后续决策参考。诚信档案中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三个层面:履行能力与实际行为分析、信用评价记录、生产能力分析。对于尚未有过合作的客户,可采取委托机构调查、直接访谈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4.健全授权保障,厘清风险责任界限。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合同签订,不可能完全由法定代表人签订,多由企业对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进行授权,由其签订合同。这种情况之下,倘若授权制度不规范、不合法,很容易出现法律风险,导致合同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影响企业健康运营。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授权保障制度,要将“授权”设定为一种制度,同时用书面委托书的形式予以授权,使被授权人履行权责,同时做好委托书的严格管理工作。对于不同的部门或人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厘清风险责任界限。《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法律武器”为企业提供了依法根据,可借助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并对合同承办人员、财务部门等不同主体进行法律约束,从而降低法律风险。5.推行动态监管机制,强化执行过程管控。要在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中,推行动态监管机制,以弥补静态管理的不足。各相关部门应按照合同管理不同环节的实然状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管检查,对合同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力度的审查,并针对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以深化成果应用和效能。同时,在动态监管机制中要融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及时处理在监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执行过程管控的进一步强化,有利于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的防范。要依据法律程序签订合同,在此之后由于当事人按照合同内容的规定,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这一过程需要全程管控,切实抓好履约效果。同时,在管控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工作、重点工作的处理,如合同变更、合同纠纷、合同赔偿、合同结算等。在全方位、全过程视角下强化执行过程管控。

三、结语

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要想取得进一步突破,必须关注并积极重视管理技能提升和法律意识增进,这是本研究笃信之取向。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需要立足管理根基,强化法律思维,注重过程环节配套,促进现实困境的有效突围。

参考文献:

[1]帅进.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合同管理水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