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

时间:2023-09-07 17:4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管理机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很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实施实质性的风险管理,忽略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导致企业破产事件时有发生,如新疆德隆集团、四川长虹集团、科龙集团、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等,严重的风险损失致使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全面的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以及权衡风险危害的行为等,并对所识别出的风险及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防范及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防范及控制,有效监督并保证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内部控制其实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并随着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但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所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会更加准确地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及时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损失减到最低限度,稳定企业的经营环境,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架构和模式

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发展条件和宏观环境,本文认为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应顺应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业务发展与经营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方法及战略目标相结合。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建立首先应明确风险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否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将风险管理要达到的效果细化成具体的管理任务,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宣布风险目标和计划,要求全部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并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其职责行为,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密切结合

内部控制是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是更具系统性、独立性的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风险管理也应该与之互补,尽可能地利用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和维护的企业管理环境,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预测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

三、目前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企业在不断探索的一个合理有序的流程,试图将经营风险管理行为与战略管理、业务计划制定过程结合在一起,以期整个企业的风险、收益、增长与资本得到充分优化。虽然我国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风险管理,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也在做风险管理,但大多数是将风险防控的任务分配到不同部门,由其分工完成,而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或者专职负责人来来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分散式的风险管理容易导致功能交叉、分工混乱,管理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各部门工作缺乏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沟通,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作用微弱。

(二)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尚待细化,制度缺乏约束力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只是笼统地制定了企业风险防范将要达到的效果和希望,没有对该抽象的目标进一步界定,具体到各部门的实质性工作时,往往就成了形式上的东西,因为缺乏具体任务指标或完成效果的检验标准,很多风险防范及应对工作无法落实。简单的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执行力匮乏,对员工的约束力较弱。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评价监督效果微弱

内部控制是在风险管理中更直接、更具体的一项工作。但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过分地强调各部门将风险损失压倒最低,却忽略了具有明显管理效果的内部控制。有些企业仅限于将国家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来,写成纸质的文件供检查,而没有相应地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流程、业绩评价等机制,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或者将精力过多的集中于利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发现问题、指出错误,没有同时将评价与激励制度跟进,整个管理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不足没有改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整体较低的一个原因是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落后。首先表现为很多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过于肤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不少误区,出于当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营理念,采取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措施都是眼前的、短期的。其次,很多风险管理手段是模仿先进企业集团或国外公司,采取了与本企业经营业务性质和发展条件相差很大的管理方法,适应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再次,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尚并不具备分析数据模型、推测市场环境变化,评估经营风险的能力,依靠的往往是经验性质的主观判断,在准确性与科学性上有待考究。

四、企业做好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和部门的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由企业的最高职能机构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推广与落实。首先就应该建立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权威性,领导企业做好制度建设,使风险管理有章可循。然后,经由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或财务部风险管理员,将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坚持全员参与管理原则,要求落实到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实现风险管理的横向延伸和纵向管理,监控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业务,杜绝风险隐患。

(二)风险管理目标具体化,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教育,纠正错误的认识,真正理解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使管理层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管理工作全过程,并用其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第二,要根据本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和具备的个体条件,研究如何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化,细分为可衡量的任务指标,下发到企业的基层员工,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使这种防范意识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约束。第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薪酬制度相结合,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中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价风险管理任务指标的落实,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使风险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找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切合点,发挥内部控制的优势

内部控制制度在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中石化集团就对内部控制制度做了很好的规划,首先制定内部控制手册,通过制度的形式增强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并明确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实施细则,包括采购业务流程、生产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销售业务流程、资金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监督与检查等,使内部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参考性,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基层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属职责做出正确的行为。企业可以在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前提下,将风险划分为:业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合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常规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设计风险管理解决预案。然后结合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与改造,辨识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以及时将意外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四)改进风险管理手段,强化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管理依靠的是硬件设施的保证和人力资源的专业性。第一,企业应该为风险管理建立或引用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铺设,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企业运营数据和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自动化,及时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变化与需要,尽可能反映真实、准确的经济动态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第二,要求具体负责的人员必须掌握风险分析的数据模型,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统计数据,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同时时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培训或业务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预测能力,综合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如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管理等方法,保证经验值的取值合理、可靠,准确预测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大小,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7,12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预防体系

前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各领域企业改革逐步开展深入,人们也越来越更加重视会计风险预防在整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会计风险主要因为财务管理过程本身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策略对实际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实际的企业发展经营水平和状况研究为前提,做到实事求是,从根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

一、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特殊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功能。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主体,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的流程入手,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总体上坚持经济管理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维护整体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开展,保证整体的企业发展经营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和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是达到财务风险降低和减少损失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更为合理和经济的手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和处理,制定合理配套的财务风险管理预防机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拥有明显的动态发展特征,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动态发展特性所决定。同时,企业的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风险变化状态进行会计风险预防方案调整,如果存在发现整体的预防体系存在偏差要及时处理[3]。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概述

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以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和风险度量为前提,由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为主导,针对所存在的企业会计风险构成因素采取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以此来进一步降低整体的企业会计风险,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风险预防策略的制定,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企业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需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因为内部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整体的企业风险防范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进行把握。主要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首先要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对于风险构成负面影响之前的合理预防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就是重要的方法。

(三)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利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目标,总体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制定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经营目标相一致,通常意义上来讲,企业的会计以及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总目标是以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小风险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目标。因此,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程度和企业会计风险的实际偏好,降低总体的企业风险成本。对于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的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还需要考虑到企业风险最小化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四)如何构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变量,第一: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的同时需要对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进行合理分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其他各类基础变量提供最终规则和整体结构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偏好主要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所决定的,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第二:目标设定,企业只有在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才能进一步实践企业会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第三:风险评估,需要对整体的会计风险产生因素进行识别,明确内外两部分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第四,控制活动,企业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涉及风险回避、降低、对冲和接受。需要多项控制活动同时进行。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

一个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风险反应系统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系统组合构成。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组织规划,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企业管理和整体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建立起风险管理整体体系,二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活动内容以及关系。从风险预防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的风险预防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总体信息量化和非量化处理,此类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风险评估系统主要是将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风险反应机制来进一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终通过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来实现企业会计风险的相应措施及时实施到位。

三、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已经构建,但是整体的体系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和企业的资产财务,都是关系公司发展命脉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对制度完善投入足够重视。第二,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缺乏战略性,如果没有战略性方案指导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适应内部外部企业发展环境,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第三,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技术不到位,价值相关专业人才稀缺,都会导致整体的风险效果不佳。

四、如何完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是企业完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规范可以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更加有序进行。进一步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通过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提高。在进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权利进行有效控制,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机制,明确各部分在治理结构规范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第二,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机制,进而保证企业会计审核的准确性。第三,应该进一步抓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属于企业实行各项调整计划的财务数字呈现方式,提高企业在会计风险预防过程中的预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会计分配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第四,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会计风险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和实际防范效率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从而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处理。

(二)完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会计部门管理和工作人员,还涉及到企业运作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需要大家协同配合。首先,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要求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仅具备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相关高科技软件应用技术的适当掌握,在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熟练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所需信息的查找和录入。此外,企业在完善会计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达到协同配合,降低企业运作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防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防系统是进行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尽早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风险问题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在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对信息管理力度需要加强,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分析和处理机制,以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技术辅助。同时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对外担保风险管理制度。

(四)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

在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企业对外担保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引发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严格控制对外担保,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对企业的被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对整体的单位信用度和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准确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对外担保过程中造成的企业会计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持和策略指导。是影响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因素,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预防体系是减少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投入重视,财务合理对策,实事求是,动员全体员工投入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过程中。从风险形成因素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风险形成主要存在内部和外部良好因素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和策略指导。本文从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概念以及具体体系构建构成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会计风险,实现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袁卫华.浅谈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268.

[2]顾娜娜.现代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231-232.

[3]舒全登.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之浅论[J].中国市场,2015,06:86-87.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现代企业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5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为增加。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内部审计,由于其在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组织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突出,成为关系企业成败兴衰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更能从企业全局角度,清醒识别与评估风险,比外部审计更能切实地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定位概述

1.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到策略或目标达成的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并作出应对和决定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决定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基于对风险管理要素设计和执行是否正确地评估基础上的主观判断。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有效,其设计必须包括所有的要素并得到执行。

3.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总体上来考虑。风险管理部门是企业的专职部门,隶属于管理部门,独立性不够强,而现代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可以更独立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将建议直接报送董事会,所以提出的建议会更有权威性。因此内部审计随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规范的逐步完善,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趋势,二者的有效融合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强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当前,内审部门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查错防弊,集中在财务领域中,未有效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只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而不重视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侧重于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很少涉及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内部审计无法做到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企业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没有形成较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和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内部审计参与到管理及经营中,进行全面、及时的接触、交流和沟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资产的受托责任,向来就是重要的审计问题。对出资人负责必然导致企业风险的大小成为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内部审计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可以全面评估企业的机会和风险,甚至可以在董事会允许的情况下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部门从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向主动服务方式转变,进而使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更熟悉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内控情况、经营管理手段、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等,对于参与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差异会弥补其在经验上的不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更适合参与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2.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没有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使企业生存危机加重,也会使审计风险增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审计会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执行是否有效,控制薄弱环节的治理和改进措施的可行性等提出认定,评价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四、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分析

1.检查与评价。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或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其中包括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

2.管理与协调。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内部审计可以凭着其对组织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促进被审计部门经营和管理的改善,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3.顾问与咨询。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最为熟悉,对其提供咨询有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发现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咨询积极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内部审计可以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方面,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管理层和董事会对于本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负责。

4.报告与防范。审计发现如何传递,审计成果如何利用,舞弊风险如何防范,所有这一切将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机构的效果方面要发挥其领导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并报告,对重大的审计发现要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相关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协助防止舞弊,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在倡导良好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环境分析。通过评价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行业政策的变化等到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出风险分析,并进一步考虑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否适应形势,同时将分析的结果报送相关部门。

风险确认。风险确认就是在各种风险发生之前对这些风险的类型及发生的原因作出判断,以便实现对风险的估价和处理。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明确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还要找出这些风险的原因。要区别不同情形,不仅关注企业内部风险,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外部风险。比如:财务和经营信息的不真实、不完整;各种规章制度及标准执行不到位;资产流失、浪费;影响企业的战略重组等,这些都要经过仔细甄别,按照风险水平得到有序确认。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来评价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的影响。很多情形下的风险是不容易计量的,它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进行风险估价,也需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利用自己的经验,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风险,进而提出专业的意见。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程度,当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来选择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应该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以及减少风险的有效性,来测试企业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监控。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风险的变动,企业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监控以及风险处理结果的评价,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控,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有效。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新的环境和风险的分析,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应新的风险。

信息沟通。内部审计部门还需要将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及时告知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及组织,通过信息的传递,可以使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监督者了解风险管理的情况,使内部相关部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使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信任。

六、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思路

1.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实践中,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写入内部审计的章程,以正式的书面文件来进行规定,并得到企业高层的批准,就会使内部审计部门有了一个崭新的定位,新的定位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而提供独立的建议和评价。

2.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审计环境。要想有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审计环境,首先要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审计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企业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业务流程责任人的监督行为,在实际运用中还应进一步改进、深化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并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持续不断地保证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审计环境。

3.内部审计应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向发展。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通过评估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果,为组织增加价值、促进其实现目标的。传统的控制导向的内部审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管理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成为内部审计的焦点。通过实现从“控制导向型”向“风险导向型”的转变,特别关注企业重大风险并且控制薄弱的领域,以此来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一步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4.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审计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审计风险理论体系的研究,强化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风险意识。首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主观上必须高度树立风险意识,审计计划的安排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要以满足审计质量要求为前提。其次,要建立健全审计内控管理制度。良好的审计内控管理制度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保证。审计内控应贯穿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全过程,即从风险管理审计立项到审计终结,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审计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审计主体的行为。出台具体的风险管理审计操作规定,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操作。实行审计资料承诺制、审计复核稽查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等到内控管理制度,尽力规避审计风险。此外,内部审计还应借鉴当前国际上先进的内部控制研究的经验,对机构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不断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创新风险审计技术和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有别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因此要加大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力度,建立与风险管理审计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强化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与方法在风险管理审计中的应用,以审计方法的高技术含量达到提高审计质量、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6.培养、造就一批胜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扩展到风险管理审计,审计范围拓宽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所以,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具有良好素质和技能的审计人员能够较好地完成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以确保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罗秀然.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探究.审计文汇,2006(9)

3.孟英姿.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集团经济研究,2006(9Z)

4.刘秀梅.浅议单位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商业会计.2006(5)

5.王亚琴.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11)

6.松岩.强化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财会通讯,2004(10)

第4篇

近年来,适时管理思想传入我国,并逐渐为会计理论界的人士所熟悉。企业财务风险适时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分析,计量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采取财务和非财务的方法和手段,降低、规避财务风险或者实现与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的过程。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财务风险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强调风险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其损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或由于自身决策失误所遭受的惩罚。

1 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损失的产生。

2 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导致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不确定。

3 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4 相对性。同一财务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一样,同一财务活动主体对不同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5 收益性或损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1 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地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2 财务风险应对环节不足。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应对措施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稍显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

3 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目前,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而且,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适时管理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 企业财务风险适时管理的组织基础,即: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业务部门。

董事会主要是确定集团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为了确保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它承担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方面的有关问题,确保集团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并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清楚地反映集团所面临的风险,指出主要风险区,批准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经营管理层和总经济师,总会计师。风险管理部通过制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公司的风险状况:将公司指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付诸实施。同时,监督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促使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审查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报告并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

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协助并支持风险管理部的工作,并且需要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和反馈有关信息。

2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策略,风险接受策略、风险防范策略,风险转嫁策略和衍生性工具的避险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一种最彻底地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风险接受策略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通过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而不是将它们集中于可能遭受同样损失的同一地点。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制定应急计划,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

风险转嫁策略主要包括财产转嫁策略和财务成果转嫁,前者可以用有经营管理特长或经营经验丰富的人员经营,完全避开风险。即使有风险,也可以通过合同得到合理处理,避免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后者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防范 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系统

前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与风险相伴。特别是当前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事件呈上升趋势,在给银行本身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如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管理活动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现状可以发现,由于操作的失误而导致的风险事故颇多,严重威胁了我国银行和客户资金的安全与企业的信誉,甚至是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操作风险监控的不断完善

操作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要想做好风险的监控,就要充分结合国际上相关的执行标准,并且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找出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提高其“道德”素养;并且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风险意识进行强化;做好操作风险的定量分析,迎接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量化资本要求的挑战;操作风险的控制层面上,要研究探索如何做到不仅有效防范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也做到有效防范关注总部层面的操作风险。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创建

风险的应对能力与银行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其贯穿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同时,商业银行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优势。因此,要想改变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行为管理机制,构筑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非常重要。

1. 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涉及银行所有部门和岗位人员,每位员工都要熟悉并熟练掌握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政策体系、制度规范以及监控目标。要加强风险管理培训,保证全行各级员工获得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工作人员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意识,对相关的部门要提出严格的培训管理计划,定期对一线关键岗位员工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2.注重预防性管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还要注重预防性管理,加强事前管理。根据自身或其他商业银行已发生的各类操作风险或案件,防范相同或类似的操作风险再次发生。

3.风险管理部门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其他部门之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能够及时、准确获得相关风险事件与各类检查结果。

4.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本行承担的各类操作风险,排查操作风险管理重点。

5.成本与收益成比例。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成本与收益相匹配。采取的管理措施应与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操作风险管理目标。

6.强化银行的风险防范职责。银行要责任追究事故责任人,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对违法违规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四、构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系统

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极其重要,从目前的管理水平分析,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风险案件防范系统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控制操作风险,防范违规案件,及时发现和处置严重违规问题。该系统以网点柜员交易、跟踪信息为线索,设立相应的监测、预警、反馈条件,通过批量处理对昨日交易日志筛选,从一般业务中把严重违规和案件线索通过设定模块将符合设定条件的风险信息集中展示,对可能形成案件风险的严重违规操作进行预警提示,遏止和防范违规事件和风险隐患,消除经营风险。

案件防范风险预警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前置系统等业务数据为基础,以柜员交易、跟踪信息为线索,围绕网点柜员办理的对公及个人特殊交易业务、内外账务不符、柜面可疑业务、个人贷款资料可疑等进行信息提取,将孤立静态的数据核对转向连贯、动态跟踪、监控和预警,通过批量处理和定制参数设置对昨日交易日志筛选、配比,将符合设定条件的风险信息集中展示,对严重违规操作和可能构成案件的可疑交易、可疑操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风险预警提示。具有识别、分析、预警功能。重点将对公及个人特殊交易业务、内外账务不符、柜面可疑业务、个人贷款资料可疑等,通过设定筛选参数来达到集中处理风险度较高的信息,并通过统计计量、分析监控模块实现预警。

操作风险案件防范系统不能在当下减少或者杜绝操作风险,但是能在很大程序上起到威慑这样的心理作用。随着系统的应用、逐步完善、增加监控管理制度,稽核人员的经验的积累,有效帮助稽核人员发现一类、两类,逐渐发现更多的风险,完善监控,达到案件防范的效果。避免由银行内部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资产损失。尽量在短时间发现问题,找到案件线索,规避风险。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银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在逐渐提高。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指导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注重防范风险,加强经营管理的理念,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企业的风向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对风向的应对能力,进而改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高山.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J].济南金融,2007,07.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风险类型

        1.1 工程环境风险  ①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业自身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与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温度温差、光照节气等自然条件的关联紧密,作为建设施工生产的建筑产品更容易受火灾、雷击、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损失或者施工生产过程的中断。②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市场上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用工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带来的风险影响。③社会环境风险。建筑生产牵涉与水电、环保、劳动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供应与运输等专业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如果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则将出现公共关系风险,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施工过程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内,施工现场内的设备、材料难以避免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偷盗等,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1.2 工程管理风险  ①投标管理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的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②合同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实施两个环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与劳务提供方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方的资质不合格和合同细则不明等将给施工带来风险。在合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签订方不履约、政府管理等意外行为将为施工企业带来风险。③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很大,如果项目管理经理的成本、质量、工期、应收账款回收率、业绩等项目管理能力较差,将直接造成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资金流转等一系列风险的产生,影响施工的进度和总体质量。④人员管理风险。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风险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身风险较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础、模板工程、吊装工程等搞危险性工程环节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增大人员管理的风险。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重要人员的变动等情况,也会给施工带来相应的影响,形成风险。⑤现场管理风险。在施工现场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误调度、误操作、误变更、误计量、误用料、误检修、误检验等造成的事故,将很可能引发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造成二次返工,给施工企业带来风险。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2.1 建立企业风险文化  ①树立牢固的风险预防思想。通过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学习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程风险环境。②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分析施工过程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经济政治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签订风险管理责任状的方式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管理部分和普通员工,明确企业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2.2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①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可能引发风险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因素,通过信息编程的方式,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各方收集到的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应用信息预测警报系统进行处理,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通过识别、评估、预警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的预警能力。②建立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建筑施工存在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现在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对施工全过程风险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实现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达到预防风险的效果和作用。

 2.3 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①设立风险管理组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通过设立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负责人,并相应设置中层和底层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和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②重视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投标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内部定额防止盲目报价,在投标中应坚持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不承接,业主诚信低、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不承接的投标原则。在施工项目合同管理上,签订合同前,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国家相关法律研读合同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避免并修改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条款,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③选用优秀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人才,企业要通过开放选拔,严格考核,选用得力的项目经理管理项目实施,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的风险管理目标。④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手册》,围绕建筑施工业务循环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等施工资源,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进行风险节点控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以达到防范风险产生的管理目的。

        3  结论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世纪,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参考文献:

[1]刘俊颖,刘瑞平,葛若.组织学习型模式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桑广成.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35).

[3]何华,周智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4(1).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迈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之下,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如何增长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还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管理层面临的一项难题。在新形势之下,国有企业只有降低了企业内的财务风险,才能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中更加平稳的运行。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风险意识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着非常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国有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等一系列的原因,就造成了国有企业经常发生重要的财务风险事件。虽然我国进行改革开发已有三十多年,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财务风险,但是风险意识还是比较薄弱。比如1992年的三九集团的多元化投资事件,因为企业要进行上市而被要求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引发了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这都是企业的管理层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再加上过度投资所导致的危害。所以,国有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与经营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只有国有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学习国际上新进的风险管理观念,并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脱节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国有企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与分析,然后针对分析的结果,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有的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时,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没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没能与企业层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国有企业无法使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分配,这极大的降低了国有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

3、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报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很多项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模型都不详细,不能够起到分析出国有企业资金周转与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比如像清产核资、债务重组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着重点放到了如何清理企业债务负担的问题上,没有增加如何防范新增债务风险的有效举措。国有企业在面临新发生的财务风险危机面前没有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严重的影响到了国有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弱化

财务部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企业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业务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财务部门中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财务监督的只能,对国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大多数只是对企业资产进行监管,对业务的监管却不完善。财务的监督与服务没有达到统一,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效果,起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作用。

5、结束语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与财务现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有效地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前充分考虑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才能使国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对策

1、强化风险意识

国有企业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推行,探索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我们还要确保财务人员具有风险意识,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机制,从而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将内部控制当作日常的企业管理。国有企业还要进行多元化的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2、科学设置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量入为出,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其次,企业还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控制、目标成本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与预算目标不相符的地方,并及时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子公司的有效控制,规范子公司的有效行为,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第8篇

摘 要 2005年中国进行了汇率改革,改革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汇率机制。本文首先针对不同风险种类的管理方法作了介绍,其次举例中粮麦芽(江阴)有限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最后分析出适合我国进口企业的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 外汇汇率 汇率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方法

按照管理汇率风险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避免风险损失和从中获得收益。

(一)管理交易风险

通过贷款资金用于付货款的借贷法,来避免风险。如果进口时有外币的应付账款,汇率上扬,就可以通过借贷外币,然后进一步推迟实际付款时间,就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提前或者延期支付贷款。在对外贸易结算中,通过预测支付货币汇率的趋势,提前或进行延期支付有关款项,也就是以修改外汇资金的支付日期来补偿汇率风险或得到汇价上的收益。

合同中添加保值条款。就是在支付合同中规定货币保值条款,以自动“轧平”外汇头寸,达到避免外汇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合同中附加一种或一组保值货币,预先固定支付货币与保值货币的汇率,在支付时若汇率发生了变动则按原定汇率予以调整。

采用金融产品避险。即通过签订远期合同、买卖外汇期权或者货币互换进行避险。涉及到金融产品避险,就得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许多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在我国还没有市场。

(二)进口企业经济风险管理

经营选择多元化,指在国际范围内多渠道地分散其原材料来源、生产以及销售。当汇率出现意外变化后,通过比较不同地方成本、生产和销售变化,加速调整其经营策略,避免因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过分依赖某个分支机构、某个贸易伙伴造成的风险。

资金来源多元化,指借助国际金融市场,以多种货币构成资金去向和资金来源,即指投资多样化和筹资多样化 。在筹资时候,进口企业应从多个金融市场、利用多种筹资方式融资、多种不同货币来着手,从多个资本市场上选择多种可以进行自由兑换的货币中的某些货币,尤其是可以多借些软币等。

生产策略。进口企业经常通过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来防范其经营中面临的汇率风险。产品战略涉及到引入生产线、新产品的决定和产品创新。

(三)进口企业折算风险管理

冲销。风险冲销是指当公司拥有多种外币头寸或者拥有同一货币的相反头寸时可以采用的一个风险管理技巧。

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折算风险防范的核心就是:增加强势货币(硬币)资产,减少弱势货币(软币)资产;同时减少强势货币(硬币)债务,增加弱势货币(软币)负债。

二、中粮麦芽(江阴)有限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该公司是大型的麦芽(啤酒)原料生产企业,而麦芽的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地,公司的外汇业务上相对较多,在汇率风险管理上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贴近我国进口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交易风险的管理。在中粮麦芽进行进口贸易,美元有下跌的趋势时,则选择推迟向国外购买大麦,或提出延期付款要求,或者国外出口商推迟交货日期,以期达到迟付货款的目的。公司虽然属于进口企业,但是也有一定外汇收入。企业会考虑如何规避资金的外汇风险。譬如和银行签定远期协议,规定汇率,就可以在收入时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对经济风险的管理。中粮麦芽(江阴)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范围内分散公司原材料来源,同时收购加麦、法麦和澳麦。当汇率出现一个意外变化后,通过对不同地区原料成本变化的比较,迅速地调整其经营策略,而避免因对某种产品或某一贸易伙伴的过分依赖造成的风险。在寻找原材料来源方面做出一些边际选择,增强竞争力。

外币借款防范折算风险。譬如公司有一笔金额为100万美元、期限为3个月的应收账款。为防范折算风险,该公司可从银行借入100万美元,并将之按7.0132RMB:1 的即期汇率兑换成100*7.0132=701.32(万RMB)然后将人民币用来投资。

加强硬货币占资产的比重。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公司可将美元等外币资产,尽量转换成人民币,以减少美元贬值损失。

三、结论

管理汇率风险的核心主要有两个:管理手段的选择和汇率变动趋势的预测。后者是必要条件,有了准确的预测才能运用合理的避险手段。

进口企业需要增加对汇率预测的研究投入。进口企业内部需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特别是对汇率风险的控制。需要公司引进专门人才,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

进口企业需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达到系统内外币资金集中,从而达到匹配外币负债和外币资产,外币资金持有量能够合理化,进而提高资金收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垂龙.新汇制下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之方略.商业研究.2007.8.

[2]姜波克.国际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朝晖.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法初探.商业现代化.2007.8(上旬刊).

[4]李志祥.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科技创业月刊.2006.6.

第9篇

关键词:内控制度 中小型外贸企业 风险防范 一、引言

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给予全球各国国际性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正处于企业发展阶段,其绝大数企业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是中国外贸企业更为显著,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强大与发展,因此,为不断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能够立足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之中,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本文将针对于现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做出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并全面挖掘出现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之后,通过不断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结合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不断完善我国现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进而,推进我国外贸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基于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现阶段,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至于,现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受到了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许多中小外贸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进出口风险管理的方法。国际商品市场瞬息万变,出口商很难把握其变动方向、了解其信息,更难及时准确无误的采取应对措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市场,如何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国企业既要认清客观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规避风险,以取得国际贸易中的胜利。在新的贸易形势下对外贸易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与此同时中国进出口企业遭遇风险和损失的案例也不断增加,如何识别和防控风险,促进中国进出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善企业风险评估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完善风险成本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机制为企业顺利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风险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截止现阶段,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交易方式,且对出口风险的认识仍局限于控制非信用证业务阶段。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而言,其风险成本贯穿了各个环节,所以,企业在进行出口成本核算时,应率先考虑风险成本。与国内企业相比,西方外贸企业均设有与财务相结合的专业风险经理,其着眼于内部控制和外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基础之上,不断强化防范出口风险力度。因此,为增强我国外贸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这就需要外贸企业各个阶层的员工打破传统机经营观念的束缚,推进企业由传统的经营方式逐渐趋向于以市场为导向营销方式的转变,同时应号召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出口风险成本意识,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保障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以此,有助于大大降低出口风险的发生。

2、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基于中小企业的出口工作涉及面相对较广,因此,极易引发产品的质量问题。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若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业务管理办法,势必造成官司有理打不赢的不良局面。所以,伴随着企业客源的不断扩大,企业应对每一个客户建立业务档案,即自信度、贸易量等,加大客户筛选工作力度,以实现降低业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企业应严格要求每位员工树立起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待出口贸易的每一个环节,按照合同执行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各项单证的审查工作。企业为避免风险、降低风险,积极开展风险控制,首先要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即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预测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其次是设立风险管理机构,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最后是以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为依据,针对于存在的各种风险实行风险预警,从而,促进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3、控制经营风险

企业控制经营风险,应致力于控制供应风险、控制生产风险以及控制销售风险。第一,控制供应风险。充足的资源供给是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立足于控制市场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货物质量风险以及存货风险等多处供应风险;第二,控制生产风险。企业将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起来,之后形成产品,该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称之为控制生产风险,现行企业生产风险主要包括生产组织风险、生产质量风险以及生产风险等;第二,控制销售风险。基于企业市场开发、产品销售以及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产生销售风险。现行企业销售风险包括市场营销策略风险、市场开发风险以及赊销信用风险等。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因素给企业外贸出口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尽管机遇背后可能隐藏风险,但风险也往往孕育着希望和收获。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企业要敢于认知和分析风险,并采取积极、创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C.A.Williams,R.M.Heins.风险管理和保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万莹.试论江苏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和风险[J].中国外资,2008;10

第10篇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贸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其经营规模的拓展,贸易量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对于多外贸易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和资源,抬高贸易成交量,忽视了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导致其难以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2.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机制。要保证国贸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从我国众多对外贸易企业的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对外贸易企业没有健全的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防范组织,但是组织形式相当落后,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其次,很多企业将贸易风险的管理依托于外销人员的监控,这就对外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外销人员没有及时识别贸易风险,则外贸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外贸企业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风险管理手段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业对客户资信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会出现客户利用假票据的现象。第二,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为落后,对市场上的经济、政治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经营、注册、业务实施等没有深入调查,导致贸易风险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的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业情报网络,外贸企业要与行业之间的相关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及时的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做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二,要积极的拓展风险的调查渠道,例如,通过境内银行、驻外领事馆等获取重要贸易风险信息。第三,建立贸易风险的语境机制,将一系列的贸易指标用来预测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第四,对外贸易企业要定期的组织开展贸易风险防范的培训,切实提高外销人员的贸易风险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预控意识。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营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所以对外贸易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各个项目流程、以及参与项目部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识别,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开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外贸易企业要监控对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等,防止风险事态的扩大,减少国际贸易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如果企业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没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会面对风险的时候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所以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和计划,对领导机构中的人员进行分级、分工,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3.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风险转移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防止因运输风险造成的较大损失。第二,可以购买国际保理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为买方客户提供付款的条件,这样外贸企业更为容易获得国外订单,加大产品的出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第三,银行保函,外贸企业可以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如果进口方不能及时的支付款项,可以由银行代付,降低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高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邹博威,郎丽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分析[J].物流技术,2012,31(21):115-117.

第11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现阶段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近几年,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供应链实践在不断深入,但截止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关文献也比较零散。供应链存在着很多风险,分析、识别供应链的风险因素,预警和控制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供应链风险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供应风险概念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是影响和破坏供应链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供应链风险的界定都借用了风险的一般概念,而且着眼于项目管理的角度,核心内容一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

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尽管对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并没有影响对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在国外,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建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的恐怖袭击风险,指出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应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安全措施,防范恐怖袭击的发生,建立适当的库存抵抗恐怖袭击。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有的研究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分析了三类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应用SWOT法确定了风险发生的领域和影响状况,提出要建立动态合同和增加敏捷信任以有效防范风险;有的对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跨国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成员企业国际间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供应商单一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降低跨国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途径;还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解散风险,指出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全面的供应链合作协议,有效减小和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同时还对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的对策,但缺乏系统性,显得比较零散,需要加以规范。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是从供应链风险形成或来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然而,这些分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如有些国外学者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三种:运作事故,诸如带来较小后果的失火和卡车事故;运作灾难,诸如很少但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地震等;更大的战略风险,诸如不确定情形下在特殊资源方面的未来投资。还有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六种,分别是需求风险因素、供应风险因素、运作过程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制度风险因素以及预防计划措施失败风险因素等。而国内比较典型的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内生风险涉及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外生风险涉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供应和需求。此外,还有的将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种:关系风险指因合作带来的风险;绩效风险指合作顺利而整体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并提出增强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消除冗余环节、简化供应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供应链柔性化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显得比较随意,没有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此外,应从哪些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角度下有多少供应链风险因素都没有明确结论。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会有不同结果。尽管已有不少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但针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多是从某一供应链特性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或来源,而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表现出多种特性,因而其代表性不强。如从供应链的结构特点角度提出了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信任合作危机及其表现、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角度对信任合作风险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失真风险的主要表现、信息失真的原因角度对信息失真风险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的研究了旅游供应链“委托一”关系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并对目前国内旅游供应链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 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别是将一些定量的方法应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之中,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操作性比较强,相信该项专题研究还会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如有的研究了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在研究中选择供应商风险作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违约供应商特征描述的数据挖掘方法,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增添了新方法。有的从供应链风险来源、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论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有的从实时连接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协作和信用风险、物流风险对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如何从量的角度来衡量供应链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大小是解决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键一环。还有的研究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此外,还有的以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为题,全面阐述了供应链风险分类、成因、特点,以及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策。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时间较短,加上目前供应链风险领域的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而同时供应链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某一方面研究,局限于个别问题的解决。其中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而供应链风险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调控管理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目前还是空白。

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基本明确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框架,并引入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但仅侧重于物流功能,对节点企业的风险只是从具体来源予以区分,如金融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等,而没能结合到所在供应链中整体分析;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构架、模型选择,特别是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等方面的内容还不系统。

现阶段很多文献研究了供应链存在的各种各样风险,并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的防范措施,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甚至将企业的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同时,对所提出的供应链风险大多缺乏科学的分类,个别的也只是从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导致列举供应链风险的随意性比较强,阻碍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深入研究。

在有关规避供应链风险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只是提到了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展开研究。同时,尽管规避供应链风险问题已引起实业界的重视,但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一些行业,特别是那些趋于更长供应链和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需求的行业,供应链风险处理和风险分担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供应链风险来源于许多方面,有市场的不稳定性、供应风险、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因素既影响某一项业务活动,又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要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如何评测不同的风险因素是怎样影响供应链的;如何评估供应链风险的水平;如何避免、减弱、转移、分担供应链风险等。

对防范供应链风险措施和方法的深入研究。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的。而针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和方法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线以及如何强化供应链,以使供应链更具灵活性,更好地应对未预料到的中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如目前已经出现了采用集成风险管理方法来管理全球供应链风险,基于合作博弈等理论对供应链风险一体化管理等研究。

展开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广泛展开,就我国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地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等,特别是2005年银监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同业的先进做法,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将在银行监管部门内部开展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工作。鉴于其他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有关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也必将很快展开。

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目前正在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及实践工作。本文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推进供应链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东, 刘凯, 贺国先. 供应链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4)

2.胡金环, 周启蕾. 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05 (3)

3.周永强, 杨忠直. 网络供应链竞争下的风险控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4.王金凤. 谈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 市场研究, 2004 (10)

第12篇

[关键词]汇率变动;外贸企业;人民币升值;貨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40-02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汇率变动必将使外贸企业经营面对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作为对汇率变化最敏感的外贸企业,如何更加积极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防范汇率风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进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币升值,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都相对便宜了,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出口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可见,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而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这样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从长远来看,长期的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

3.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通过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助于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

(二)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的消极影响

1.汇率变动使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自从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使外贸企业所处国际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我国企业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汇率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2.汇率波动影响外贸企业的出口收入

目前,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物价的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利润大大降低。企业要想减少损失,必然要提价,结果必将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威胁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

3.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售价将降低,国内消费者用同样多的貨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消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这些企业破产或转型,必然会使失业人员增加。

二、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避险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企业一直处于汇率零风险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忽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产品附加值低,形成了汇率风险基本上由国家承担的“路径依赖”,因此汇改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缺乏风险管理型人才

防范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准确地预测貨币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增加,对企业外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还应通晓国际金融知识,具有敏锐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由于企业对于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人才并不看重,导致整个社会在汇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上缺乏重视。久而久之,使得目前对于汇率风险防范的人才需求出现了极大的缺口。

(三)风险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缺乏完备的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风险监控体系是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前提,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就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也无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

其次,我国外贸企业还普遍缺乏对汇率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考核体系。汇率风险管理的评估和考核是衡量风险管理的收益和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外贸企业由于不重视汇率风险管理,往往不善于对既往的汇率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总结,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

(四)避险工具有限

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中,国际上通行的远期汇率、外汇期貨、外汇期权等避险工具,大多具有适用面广、运用灵活、避险效果可靠等优点,因而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这些方法均是由国际金融市场推出的,是以存在发达的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金融期貨市场和国际金融期权市场为先决条件的。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完备的国际外汇市场、期貨市场和期权市场,我国外贸企业的现实选择只是在海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对这些避险工具加以利用,并建立适合自己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

朱励:外贸企业应对汇率变动风险的策略研究

三、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策略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企业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很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才能注重影响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关注各国基本经济、金融因素,政治和传媒因素,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从而积极做出风险防范。

(二)建立有效的汇率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一个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预警体系,应当由专门的预警和信息处理部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组成。其中,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汇率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其指标数据的高度科学性、准确性是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预警指标体系应当包括:汇率变动率、融资费率、汇兑损益占利润比(含同业指标)、金融衍生品的远期汇率水平等,当指标超过公司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外向型企业尤其中资跨国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各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引进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衍生产品交易的专业人才,提高自身外汇资产管理水平。深挖内部潜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无论是对外汇变动进行预测还是利用金融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都需要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还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加强对汇率趋势预测的工作

比较准确地预测貨币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首要前提。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化基本取决于外汇市场上对各种貨币的供求,而影响供求的因素是广泛和复杂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既有长期作用的因素又有短期作用的因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通貨膨胀率的高低、利率水平的变化、人们的心理预期、国际上突发的事件、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世界经济、贸易、金融及政治形势的变化等,都会对貨币的供求关系产生作用。为了尽量准确地预测外汇风险,必须全面分析上述因素对汇率变动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预测,为选择外汇风险防范手段提供决策依据。

(五)主动选择有利的结算貨币

1.选择适当的结算貨币

出口收硬貨币,进口付软貨币,是外贸企业防范汇率变动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讲,用硬貨币报价时,貨价要便宜些;用软貨币报价时,貨价要贵些。但如果出口商品是畅销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趋涨,用硬貨币报价,即使不便宜,对方也容易接受;如果出口商品是滞销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趋跌,用硬貨币报价则不易成交,为打开销路,出口商可以接受用软貨币计价成交,同时为了防止软貨币汇率下跌的损失,还可以利用外汇市场上远期外汇的买卖及其他方式防范风险。

2.采用多元貨币组合以分散风险

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采用多元貨币组合的方法,争取使用美元、日元、欧元等不同貨币成交,通过各种外币的汇差收益相抵,可减少或消除外汇风险。

(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出口价格优势弱化,外贸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换代升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强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总之,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避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分析汇率风险、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则要善于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有效管理, 提高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应注意培养具有国际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 同时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工具应对外汇市场的变化可能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规避汇率风险、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伟.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J].经济视角,2008 (4):10-13.

[2]朱莹.我国中小出口企业汇率风险及防范[J].我国外资,2009 (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