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传播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产活动的数字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更多企业已经加强对数字化产品与手段的利用,希望以此为动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之一,媒介是品牌传播的基本工具,因此,如何顺应时展的趋势、利用数字化媒介提高企业品牌传播的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现代各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数字化媒介引导下的企业品牌传播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立足数字化媒介的视角,对企业品牌传播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数字化媒介概念与特点分析
1.数字化媒介概念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介,就是指那些在人类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信息传递承载作用的物体。而现代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媒介就是指利用技术而对人类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一种加工物体与传递承载物体。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数字化媒介有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哪一种分析视角,都认同数字化媒介作为一种网络媒体的属性,数字化媒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互联网作为传播介质,它带来了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全然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与传递的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探讨数字化媒介如何与企业品牌传播的有机结合对企业的品牌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数字化媒介的特点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与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数字化媒介是一种全球立体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工具,利用电脑与互联网将不同地理位置出现与存在的信息传递到最多的地方。这是一种面对社会大众的最为公开的信息传播媒介。下面,我们来对数字化媒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几点分析:
(1)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因时间、版面、时长而受到限制。报纸的普遍含量是几万字,电视的有效时长是固定的,即使报纸可以增版扩容,但随之运营成本增加。所以电视广告以秒为单位进行收费,高企的价格表明了电视媒介的单位成本很高。这意味着,通过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的单位运营成本是很高的。这使得大众媒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有高昂使用门槛的媒介。这大大限制了信息的总量。而数字化媒介则不同,比特与字节是其传播信息的单位,信息被分解为比特与字节存储于服务器当中。数字化媒介包含的信息更加全面,其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数字化媒介信息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它可以利用文字与图片这些较为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使信息以动画或者影视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生动形象,更接近人们的信息偏好,因此更受欢迎。
(2)信息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快。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进行比较,报纸与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而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则不同,它的更新是随时随刻的,不受时间限制。比如说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电视要在规定的新闻时间进行播出,而数字化媒介会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报导,后续一些跟踪报导信息。可以这样说,数字化媒介的信息更新速度与传播速度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不像传统媒体,有固定的信息周期。
(3)信息的实时与互动交流更为便捷。实时性,就是数字化媒介在进行信息的传播之时是全天候的,对于电视报纸与杂志周刊来说,固定的传播周期是很少改变的,这就使得许多最新的时讯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受众,而数字化媒介的实时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在数字化媒体的平台,大众与媒体可以互为信息的者,就某个信息(例如热点的新闻事件)进行互动,大众和媒体一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技术层面讲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对等交流。这是数字化媒体平台对传统的大众媒体最大的技术性颠覆。从企业的品牌传播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一般情况下都是企业单向有利于品牌的相关信息的媒介渠道,但随着数字化媒体的普及,消费者不再是大众传媒时代的被动受众,数字化媒介很大程度上可以抹平企业与消费者在使用媒介上门槛的不同,现在消费者能够及时对商品的相关信息,这种主动出击的信息反馈模式,对现代的企业品牌建设而言,是全新的挑战。
(4)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数字化媒介的出现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在技术上可以达到以秒计,世界变得没有距离,这就是数字化媒介的信息传播全球化的重要作用。在数字化媒介构建的信息世界当中,位于不同区域与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实现有效的交流,打破区域、语言与文化背景的限制,这对于信息全球化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5)检索性能强。快速检索是数字化媒介的一个重要性能,也是其区别于其它传播媒介的重要关键点。像报纸杂志这样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不能够满足使用者快速搜索信息的要求。而数字化媒介支持关键词搜索、交互检索等等,使用者在自己的个人终端上就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信息主动获取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指标,检索是实现信息主动获取的重要技术。
二、企业品牌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品牌是企业用一个独特的名称和(或)标志,用来标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及与同类产品或服务进行区别。品牌是代表某个企业的一个具体符号,企业因此向消费者发出产品来源的信号,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既保护消费者也保护企业利益。有证据表明,在自己的商品上印上独特标记的做法古已有之,品牌也早已在商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企业对品牌建设的充分重视仍然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品牌的力量、品牌建设的难度与代价取决于企业投资品牌的意愿。
1.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品牌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按照戴维·阿克的观点,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度、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及其它专属资产五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品牌资产可以为企业创造边际资金流。忠诚客户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顾客群的忠诚度越高,企业越不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打击。企业品牌如果得到消费者与社会的广泛认可,意味着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有较高的质量,忠诚客户群满意度很高,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会更多倾向于该品牌。因此,在现代经济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准。
2.品牌是企业的竞争力
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导致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对企业而言,竞争力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牵引力。企业的生产运营制度与企业员工的素质、产品的特色与创新力度,都是企业重要竞争力。但对消费者而言,这些标准都是抽象的,消费者衡量和评价企业的是品牌指标,因此,好品牌、大品牌就是企业的大竞争力。要扩大企业在市场中所占份额,就必须加强品牌的建设,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3.品牌承诺是重要的购买决策依据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依据对企业来说,就是上帝之手。尤其是人类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使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同质化的产品数量也在日益增加。消费者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产品,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有证据表明,消费者的决策依据中,品牌承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通过品牌形象的信息,给予消费者关于产品或服务的承诺,使消费者能够了解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并确信企业的承诺。因此,企业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企业对消费者做出一种承诺。
4.品牌是企业精神的载体
品牌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品牌也是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推广、与消费者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利用品牌这一载体,支撑企业发展运营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都得以集中呈现, 一个严谨的、以客户体验需求为最高标准的企业精神,消费者一定能在品牌中感受到,反之,对客户敷衍漠视的企业文化也一定会被消费者觉察到。通过品牌,消费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可以促进消费者接纳自己的企业精神,它甚至可能是一种生活理念。比如雀巢咖啡,它是众人皆知的速溶咖啡,消费者在接受这个品牌的同时,也包含着对速溶这一忙中悠闲的生活理念的认同。
三、数字化媒介引导下企业进行品牌传播误区
在数字化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企业对于数字化媒介的认识并不完全与深刻,没有将数字化媒介应用于企业品牌传播工作当中。这就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品牌传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对数字化媒介发展背景下企业进行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对于品牌的认识不完全,品牌传播没有创意
许多企业在品牌构建方面缺乏创意,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眼中,品牌就等同于商标,请一些专业的美工人员进行企业商标的设计就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工作。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品牌认识的不完全,使得企业品牌的传播没有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品牌的传播以商标作为唯一的内容,缺乏市场创意,没有定位,使得许多企业品牌出现类似现象,传播方式也十分类同,这就使得企业自身的品牌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难以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这对于企业品牌的传播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影响企业品牌传播的效率与质量。
2.不能正确认识数字化媒介的作用
品牌传播工作是企业经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企业品牌的宣传,就是将企业的品牌制作成为一个简短的广告,在电视上进行播出。这是许多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品牌传播想法,也是错误的企业品牌传播想法。其认为企业品牌的传播内容就是做一支宣传企业文化与品牌的广告,对于广告有着过分的期待。一些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一支广告可以使企业的产品销量快速提高,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而其它的企业营销与公关则不如广告重要。这样的“广告”思想是极端的。在数字化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营者没有能够开阔眼界,正确认识最新的企业品牌宣传工具,对于企业品牌传播来讲就是一种阻碍。
3.企业品牌的传播没有统一的规划
数字化媒介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要求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之时,有一个整体的企业品牌宣传规划。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讲,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品牌的传播规划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只有当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之时,企业才意识到是进行企业品牌宣传的时候了,一些企业将企业品牌的传播作为挽救企业的方法,而没有将企业品牌的传播作为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企业品牌的传播在许多企业看来是一种短期的投资行为,企业品牌的传播活动没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与数字化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是相悖的。企业品牌传播统一规划的缺失,使得企业品牌的传播工作与数字化媒介的传播频率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不能很好地利用数字化媒介对企业品牌信息进行传播。
四、数字化媒介引导下企业品牌传播的对策分析
在数字化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实现品牌的成功传播,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更新企业品牌的传播对策。下面,我们对数字化媒介引导下企业品牌传播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1.加大数字化媒介的利用率
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加强其对于数字化媒体的接触率与利用率成为了使用数字化媒介进行企业品牌的传播的最重要的一步。企业要认识到数字化媒介的作用,对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者与宣传负责人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了解数字化媒介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与使用原则,在掌握数字化媒介的利用手段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介,使数字化媒介成为企业品牌传播工作中的重要支撑。
2.引入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在现代社会,数字终端设备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而个人移动终端在中国的普及速度更是非常惊人。因此,数字化媒介所面对的观众极为广泛。要想利用数字化媒介进行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要引入相关技术人才。就现在的情况来讲,企业需要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一,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在企业的品牌传播中进行相关网络的技术建设,保障在品牌传播中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网络营销人才。这类人员的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以利用正确的营销观念为企业开发新的营销方法与营销活动。企业要重视数字化媒介的作用,针对企业品牌的传播与数字化媒介的结合进行人才的招聘,明确招聘的目标,寻找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专业技术实践人才。
3.提高数字化媒介中企业品牌信息的更新速度、丰富内容
数字化媒介内容的丰富与否直接着系着企业品牌传播的吸引力,对于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关注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要加强网络形象的建设,例如企业网站,要摆脱网站结构简单化的现状,要让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令浏览者对企业品牌传播的亮点印象深刻,了解企业文化。另外,企业要加强品牌信息的更新,使品牌故事、品牌信息能与时俱进,迅速传递给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的品牌才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企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正面力量。
4.加大对于数字化媒介的投入
一些企业受到运营资金的限制,没有条件进行数字化媒介的使用,另外,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观念存在误差,错误地认为进行数字化媒介的投资助力于企业品牌的传播是无效的。因此,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加大对数字化媒介的投资,合理加大数字化媒介的资金投入,使数字化媒介得以有效的利用。数字化媒介需要一些专业的技术设备,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利用数字化媒介进行企业品牌传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本身,都要规正企业品牌的传播思想与观念,合理提高数字化媒介的资金投入,利用短期投入换取企业发展的长久利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媒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化媒介凭借其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传播特点,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利用数字化媒介进行企业品牌的传播之时,还存在一些思想、技术与资金问题,笔者从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数字化媒介引导下企业的品牌传播对策。企业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必要条件,加强企业品牌的传播,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希望企业重视企业品牌的传播工作,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化媒介去规范与提高企业品牌传播效率,最终助力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利. 浅谈网络口碑营销[J]. 电子商务. 2010(09)
[2]毕继东,胡正明. 网络口碑传播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 2010(01)
[3]张夷君,苏勇. 国外网络口碑理论最新研究进展[J]. 市场营销导刊. 2009(06)
[4]张晓飞,董大海. 网络口碑效果的测评方式[J]. 市场营销导刊. 2009(02)
(1)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创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视作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如今,新媒体技术逐渐展现出与传统的媒体不一样的特点。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写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手写方式。[2]通过利用WPS这种写作软件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内容的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利用MMS(剧本写作软件)能够设计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针对剧本的主人公、对话、故事情节等方面提问,并得到答案,以此为剧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财务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资金额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利用数字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影视制作成本和资金进行预算,并及时记录所有的花销和支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了人工计算和记录的误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资金记录和预算质量,降低了风险。例如,WPS中的表格软件,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记载,又如Producer其能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使得影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财务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2)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3]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4)结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愈加重视和普及。数字化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其能够对影视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数字化的应用,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便捷,并加快了电视、广播等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了传播质量,很多数字化影视媒体产品相继出现,带动了整个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体验和乐趣。
作者:邹现辉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化;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18-02
随着我国的网络信息化与科技的发展进步,电视行业也随之得到了高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已经逐渐向数字化、现代化以及网络化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与科技的更新使广播电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网络化数字化也是现今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电视广播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也提高了数字电视盒、数字广播节目在传输方面的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广泛,但是广播电视技术仍然有一些空间是需要继续优化提高的。
1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最初,我国电视节目图像的产生、传输和接受的过程还是通过实践轴取样的方式完成,这中间也会采用幅度调制的传输方式,来提升试听的效果。但是,这种传播方式下的电视信号很容易受到干扰,信号的强度非常差,如果在偏远地方和山区生活的人们很难接收到信号,并且即使是接收到信号,声音和电视画面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传统的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1]。而随着近些年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曾经的模拟信号也已经被网络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也预示着网络数字时代的到来。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作为一种革新的电视技术,是通过利用网络作为传播途径和传播的载体,并且以网络作为平台播出的媒体形式,数字信号因为具备了很强的保真效果和信号抗干扰能力,所以,在整个系统运行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系统稳定性[1]。而这种媒体形式也逐渐受到广大观众用户的喜爱和欢迎。当前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也开启了人类走向数字化的新时代。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首先,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编辑流程方面进行简化,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的上传与下载功能进行编辑,同时保存视频等媒体信息,再利用编辑系统对媒体内容进行分区,拆分完成加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媒体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对高效率完成广播电视视频任务做好保障。因此说明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完成了资源共享,编辑制作流程经过精简之后,后期制作的程序和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其次,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应用,广播电视媒体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模拟信号也更新为数字化信号模式。在信息的播放品质方面也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成熟的科技作为基础,在视频的画面传输和音频的传输上,在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数字化的传播信号更稳定的同时,与周围磁场和其他信号并没有任何干扰,而针对外界的信号也增加了屏蔽的作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充分满足用户未来对电视画质与音质的要
求[2],随着网络化时代逐渐深入人心,网络平台与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带来的便利。学生学习,白领办公,电视直播等都已经有网络作为依托平台,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传播平台,不论在科教、经济、农业及军事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科教,网络课堂的兴起也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在文化方面,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也在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稳定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显得特别重要[2],传播平台通过将时间和空间完美的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充当着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巨大载体,而实际上网络平台也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它的优势是有着更强劲的推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作用。这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3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
随着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而传统的模拟信号的传输方式被取代,改变为网络数字化的信号传输。而这种技术的革新体现在以下3点。
3.1 广播电视视频信号改变为数字信号
在广播电视信号转变为一连串的数字信号的同时,数字信号特点呈现出离散性。而对比模拟信号,网络数字信号抗干扰性更强,促使广播电视视频信号不会受到外界信号的任何干扰,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传播[3],对视频信号的编码和优化,在对其进行传输。
3.2 广播电视音频信号改变为数字信号
网络数字化技术需要对广播电视视频信号传播之外,还需要对广播电视的音频信号进行传播,以此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而网络数字化音频信号主要通过A/D和D/A互相转变而成的,利用该传播方式的准确性来判定质量,频取样的质量在这过程中也比较重要,采样的质量决定了广播电视播放声音的质量,如采样质量有问题,播放的时候就会出现噪音和杂音,从而影响观众的听觉。而高于模拟信号两倍的音频才能保证电视音频信号的采样的质量[3]。
3.3 实现资源共享并提高活动效率
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结合实际上对资源共享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因此提高了活动的效率。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被人们高度共享,也促进了各种信息活动的进行。广播电视技术与网络连接之后,网络平台促进了资源共享的整合。
4 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发展,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也会发生新的转变,首先,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等多样性的条件下进行选择,而广播电视逐渐由单向传送逐渐转变为双向互动方式,观众将会通过多种途径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所以曾经人们期望的可以随时随地收看不同的节目已经变为现实,而随之而来的主要是对电视技术更新的新特点,观众看电视也将不受地点场合的局限,人们可以在公交车上、电梯上、户外大屏幕上借助手机和电脑可以不受约束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而对于当今的网络化时代,网络化和数字化未来也有着非常广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将因网络数字化的用而被进一步打开。而对于人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被进一步满足。对现阶段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中国需要继续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系统,也需要加快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速度,打造更加专业的广播电视节目,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5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优化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当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飞快,而网络也是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网络建设的缺陷情况,首先,我们要对当下的宽带网络IP技术进行升级,对网络优化、建网联网方面需要加强。同时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用计算机网络的光纤作为核心,降低成本,也同时获得更快的传输速率。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将网络与广播电视技术进行资源重新整合,传统媒体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媒体共同发展走向必然道路,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需要充分整合资源才能够加快提升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且广播电视行业需要与其他行业多进行合作和沟通,努力开辟出一条甚至多种发展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和交流也能对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从而规范了广播电视行业,也代表人们进入传播媒介的新阶段[1]。
最后,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对于整个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深入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技术标准,从而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性。如果能引进、学习、改良整个广播电视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技术与时俱进,也可以促进整体广播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6 结论
通过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分析,广播电视已经走进了网络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电视技术变革,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和机遇。也因此,在国家高速发展的现在,研究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也成为时代的潮流,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6,8(15):102-103.
[2]常卫民.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247.
(一)探索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的形态特性
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十一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撑的一种前卫的设计形式。如果说,数字化的展示设计时刻依赖着技术的支持也是毫不为过的。结合数字化的技术性对数字化展示设计进行分析,集中表现在身临其境、交互作用和想象的空间三个方面。
1.身临其境。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具有“模拟和仿真”的特点如果,观众置身其中,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接触的感觉,就好像是处在现实的世界中一样,并且感受到的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应。在构成的情境中,有来源于当前现实的,也可以通过特有的技术重建过去的废墟,完美的复古,甚至是将来的幻境都能够从中得以展现。我们可以发现,虚构的出来的虚拟世界中,所有的事情时时都是处在于“现实”之中的。
2.实时性和交互作用。传统的展示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观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得到的信息是受到当时环境的极大限制的。而如今,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具有了实时性和网络传输的新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的视窗浏览和网页浏览来获得展会的全部信息。
3.想象的空间。数字化的展示设计利用三维数字来展现现实生活中观众所接触的环境,这样一来,数字化展示设计就更加能够符合观众的身体特征的需求,进而带动观众的情感。三位数字合理地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自由。因此数字化展示设计添加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内容更能够吸引观众。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数字化生命,赋予了人的感性的相关内容,并且不断地丰富拓展,表达真实的人的情感变化。数字化视域下展示也正是因为如此,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并被观众所接受。
(二)探索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的技术特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的技术的不断地涌现给数字化的展示设计带来了传统展示设计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
1.交流方式的互动性。现代信息的传播要求数字化的展示设计应该具有互动的交流方式。而运用互动的交流方式也能够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观众成为了探索世界的主体。主动参与者展示的各个环节,这也体现了数字化的展示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2.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互联网的发展折射着新兴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融合了多媒体技术,整合资源,通过互联网特有的电子电路,以一定的标准规格传送或者取得分散的资源消息。同时,数字化展示设计,依托信息技术,运用国际互联网,在世界上广泛的传播展示的信息,从而突破了地理环境和交通设施的局限性,将信息在国际间广泛的传播与交流。
3.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是在信息社会中,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伴而开的。特别是多媒体处理技术,运用计算机数字化压缩和处理不同的媒体。把现实与虚幻的环境有效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多媒体、超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拓展了展示的内容,丰富了展示的手段,从而,对于展示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观众通过多种渠道,用现在的科技手段了解和掌握展示信息,并且相对于传统展示设计来讲,观众的参与性也会大大地增强。
二、探索数字化视域下的展示设计创构的建议
(一)数字化展示设计应该强调产品的重要性。数字化展示是电子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使得人与产品之间能够更加直接的沟通,观众的感受和参与度在数字化展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展示的设计还是应该更加突出产品的重要性,因为企业展示或者展览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产品并被观众认知和接受,因此,必须坚持产品本位,这样一来,也才会赢得观众的更多好感,使得观众真正的愿意参与其中。
(二)数字化展示设计应该能够处理好与“空间”的关系
首先,在空间的展现形式上,数字化展示设计应该更加突出序列化、动态感和节奏感。其次,数字化展示空间应该正确处理好人性化和个性化关系,并且使得二者能够最终达成统一。再次,展示的安全性方面,数字化展示的空间中,应该保障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展示空间的安全性。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教育 数字化技术 应用及状况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66-03
1 引言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重要标志。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依赖文字、图片、沙盘、模型等,手段单一、缺乏交互体验,很难阐述陈列展品的内涵和达到大众化普及教育效果。从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概念中提出博物馆“教育”功能,到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职能定位中,把“教育和传播”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1]。博物馆作为传播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实现传播教育方式和效果的转变,是近年来业内专业人员探索的主题。传播学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博物馆的教育与传播增加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动态媒体语言能完成更有效的交流,它为人们参观和游览博物馆提供便利,更添愉悦和新奇。
2 数字化技术拓展场馆空间
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小博物馆达到3000多座。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挖掘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体博物馆的建筑不可避免成为陈列展示“空间”与“时间”的瓶颈,使博物馆教育的“信息”传播实现上存在时空局限。实体博物馆可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构筑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让系统与人互动,让观众感受和接触数字化展品。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不同的空间链接。上海科技馆曾开展世界两极动植物和生态特别展览,展示南极和世界上海拔最高处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生态特征等。展览中安排了无线通讯互联网技术、数字终端技术和定位识别与南极站远程视频,实况播放南极站专家与现场观众进行的问答。一个连续的情景中嵌入另一种展示空间环境,这一创意赋予展示新的内容,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展示空间延伸的重要特征。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虚拟的空间。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外再造“展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虚拟展览平台,采用720度高清晰全景展示技术,把展厅基本陈列轻松“搬”到观众面前。轻松点击鼠标,就能上下、左右、拉近、退远观看展厅陈列,给人以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觉,体会与实体展览基本一致的观赏效果。
可移动性、体验交互性、内容可随时扩展修正和开放空间时间相对无限的特性,使得数字化技术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3 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博物馆的数字技术主要是以视、听、触传播为主要对象的装置,具有展示时空的概念,是展览的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逐渐在技术和理念上得到成熟。
博物馆展示数字化应用主要是实体博物馆展项结合数字化技术辅助展览。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辅助展示、诠释内容、补充信息,增强实体博物馆展示教育作用。通过自然类复原场景展示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对现实中的场景展项知识点进行数字化获取,在另一空间维度进行数字化重构。通过对馆藏标本与数字化场景的拟合,展示陈列内容主体活动的环境,表达特定的情节与场面及戏剧化演义。如浙江自然博物馆“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展厅中热带雨林生态景观、南极生态景观等,结合视频影像、多媒体解说,机电一体的数字模拟器等,鸟眼摄像机让观众选定观察相关动物视频信息。这一系列数字技术辅助展示,让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展览传递出的大量信息,再现了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人文类博物馆中,也能够通过对历史文化、场景展示数字化重构复原,反映风情、民俗、精神、思想等抽象的概念,并从具体的实物展品中剥离出文化价值,结合参观体验将之传达给参观者。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陈列方式更为形象,也使参观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具体技术表现有:
(1)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创于美国,1984年苹果公司率先提出了窗口和图标的体现设计方式,自1985年第一台真正的多媒体系统——Amiga诞生,它的技术运用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应用于博物馆的多媒体主要以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借助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是博物馆资讯接收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媒质,是多种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载体,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占有可大、可小,适宜表现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信息量大的展项。多媒体互动装置包括以视距、听觉为主要感官体验的各种新媒体,主要通过让观众观看、聆听的方式,传递信息。如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变温动物演示,传统展示无法达到传播目的,展项采用了多点触摸多媒体技术,体验者触摸移动屏幕上的滑动按钮,三维场景里的鳄鱼开始移动,整个三维场景的亮度降低,信息显示界面实时显出温度、时间、鳄鱼体温等数值的变化,鳄鱼在运动的过程中有相应的三维动画发生。同时的界面信息包括世界各地鳄鱼种类介绍、鳄鱼栖息地生态视频。融入娱乐性、趣味性,触发观众对展示内容产生兴趣,并通过操作和参与来理解事物,但是原理演示和动手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大都在科技馆里。
新媒体互动装置技术加入了互联网和新的艺术形态,结合多媒体等技术,其核心是以数字和网络形式为载体,融合网络视频形象,既是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也加入了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参与,通过新媒体技术互动展示可以营造一种教育、欣赏的环境氛围,这些设施不仅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展示的手段。交互思维下的博物馆陈展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提供更多的参观乐趣与学习经验,让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交集,一个好的互动展示可以令观众记忆深刻,从而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2)数字播放和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数字影院和播放系统,在近几年展示项目里广泛运用。通过普通、3D或4D、环幕、IMAX等科技手段的组合运用,再现具有震撼力的历史真实与生命的跃动。博物馆数字影院展项一般是展览主题的一个扩充,作为展览组合的子项目与展览述说的故事整体有机结合,当然也有与博物馆相关的科普教育、科学考察、研究等相当独立的影视。在国内专业自然类博物馆中,北京自然博物馆首先建成4D数字影院。浙江自然博物馆展示应用中有普通的数字播放,如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漫游”体验剧场等,采用单一的视频媒体。也有“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序厅“春、夏、秋、冬”生态景观视频,采用3屏融合拼接技术,视频内容展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生命世界的绚丽图景,用数字化技术,使展览信息前置,渲染展示环境,起到引导的作用,使观众在美和乐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仿真和传感技术软件进行仿真建模、动作设计和动画制作、数字影像编辑合成。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参观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模拟,并强调周围环境的呼应,让参与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具有很强的沉静感和互动感,可以随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注重用科技手段还原以展示物件信息、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的虚拟场景,这种虚拟场景的新奇点在于,它主要靠科技来吸引人的注意,使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观众参与的欲望,并能操作虚拟物品。2013年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普电影《三叠纪海怪》是一部以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4D影片。影片以我国云贵高原大量的三叠纪化石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近20种生物进行3D建模复原,并采用当前国际上的先进影视制作软件和系统,设计和制作角色的肌肉系统、动作和行为。通过3D动画复原了该动物群重要的化石生物及其生活场景,重现了这个全球特有的史前滨海生命世界。
虚拟——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是从虚拟现实技术分离出来的,又称多媒体幻影景箱,把电影艺术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特征是缩小所有影像的比例,按照剧情内容摄制动态影像,制作影像视频短片,最后再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虚拟影像与模型场景融为一体,再现亦幻亦真的视听效果。将展品影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立体的景箱中,以特定的时空形态演示故事情节与情境场面,其虚实结合、动静有致的视听效果可将观众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情景之中。
此外还有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互动,台中自然博物馆的“龙年特别展览”穿龙袍展项。观众站在摄像头前,举手投足同步反映在面前相应的龙袍背景中,让观众亲身感受身着龙袍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博物馆的时间、空间界限,这种新颖的方式,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3)移动终端技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集成应用软件开发,显示了强大的媒体属性,多媒体、多终端传播技术,使博物馆展示又有了延伸的平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整合了交互式的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与运营商的合作,博物馆展示有更大的覆盖面。如应用于手机的二维码技术,综合性的信息终端技术功能。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让观众可以从个性化的角度,通过移动终端与展品互动,获得深度信息和独特体验,同时又不影响到其他观众与展品进行交互。移动终端上的多媒体内容同实体展品以及展览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终端摄像头将展品的细节内容实时合成在展品相对应的部位,观众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的角度来选择不同的局部,观看真实与虚拟合成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个展览多条线索”,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所喜好的不同主题线索,在移动终端的导览下,突破路线参观、时空的限制,实现展览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数字引导屏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相当广泛,电子导览技术凭借着可实现平移、放大缩小、旋转、翻阅、伸缩、绘图等多种操作,通过触摸电子导览技术,只要点击场馆区域可一目了然馆内层间、内部设施的详细信息,为参观者提供多种主题的参观路线,参观者可在系统中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大大提高参观效率,参观者也可以通过手指体会到交互的乐趣[2]。
4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意义与特点
博物馆的每一个举措都应以服务公众及教育为目标,公开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数字化技术手段是展示的传播科技方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使展览致力于完成传播概念、感觉、事实或是愉悦的目的,达成传播的目标[3]。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应用中的交互体验,是对一个物,一个空间的解释,有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并情景化而富有意义的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让观众开始对信息的感知。可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展示的数字化交互展项,让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生动的语言演绎,能深入浅出地传播知识和信息,人们在过程中获得整体、主观的感受,在交互体验中得到传递与反馈。由交互设计转化为体验活动,这恰恰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体现。
博物馆是作为大众接受公共教育的场所,是社会“教育基地”。累积学习说代表人物加涅把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相结合,认为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能被学生有选择的知觉到。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创新,让被动教育、学习转为主动、自主学习,在参观展览中扩充新知识和新的视野,通过感官和智能的交互、交流,有效地拓展展示内涵,是博物馆理想的体验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的特点:
(1)综合、科学实用性。数字时代的陈列展示具有技术的综合,手段的综合,使观众体验超越“时空”的多维空间,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4]。同时,展示场所又是最新信息与高科技的实践地。数字化陈列展示教育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材料采用科技产品,还体现在各个展示活动过程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管理手段和实施方法。在充分展示藏品的同时,对藏品的保护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在现代展示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展示形式利用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在平面与空间规划、展品陈列、光色影设计、音响控制等方面,参照人机工学、视觉传达、心理学等原理,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展示气氛和强烈视觉冲击展示环境。
(2)趣味性和自主性。数字化技术通过声、光、电、多媒体等,营造出宜人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多方面感官,展览让观众产生一种好奇心,强化观众的心理体验,吸引观众的注意,使观众能够有兴趣投入到展览中。数字技术促进了博物馆展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了观众与展品、环境之间的互动。观众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参观内容和参观的路径、导览的形式、互动的方式等。而且,展览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接收、甚至信息的反馈都可以在观众的自主参观中进行,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3)传播性和可扩展性。数字技术的网络、交互虚拟特征,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播中,多维度的传递、反馈、碰撞和激发加深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反馈可以检验自己的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的行为,提高传播的质量,更有影响力地实现有效互动。由于数字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特点,能够大量存储展示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数字展品或增加展示主题,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加多样、尖端,加上艺术传播表现,内容的创作和编导,达到艺术传达的可预见性,提高整体的交互体验设计质量。它促使博物馆展示陈列由过去的静止、被动的展示方式逐渐向动态和互动的展示方式转变,实现博物馆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2010.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134.
[2]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装饰,2013年,(1):35.
【关键词】数字化 标志设计 审美变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操控下的超真实的视觉拟像,使标志设计手段及传播媒介的数字化发生转变。同时也使审美主体对于数字化标志审美元素、审美范畴等视觉经验的审美发生变异,从而引起旧的审美规则被颠覆,新的审美范式产生。
一、数字化标志审美元素的拓展
数字技术在当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以简约风格为主的传统标志设计中相对平面化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审美元素,并使其向数字化技术下的复杂风格拓展。具体表现为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形态、复杂肌理以及光色运动,这些审美元素的拓展和信息的迅速复制、传播与后工业社会相对应,并受到新兴抽象艺术的影响。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欧普艺术”(图1)被称为“精心计算”的视觉艺术,通过数字化明亮的色彩,造成刺激的颤动效果,达到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这一表现形式广泛渗透到多种设计领域,也拓展了数字化标志的形式维度,使之由静态的形式表达逐步过渡为动态的韵律形式,甚至是动态的表现形式。
(一)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形态
在以往传统的标志设计中,受到设计手段及制作方式的限制,标志大多以抽象、简约的设计语言为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师和审美主体的消费者也以简洁之美作为评价标志的基本依据。而数字化的设计手段使表现标志复杂化的形态成为可能,进而也出现了审美标志复杂形态这一新的审美元素。
标志数字化的复杂形态主要体现为以计算机设计软件为工具,设计出的超出标志手绘表现范畴的复杂图形,包括立体、半立体及超写实的图形形象。这类图形具有计算机操作的数字化典型特征,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随之体现为数字技术操作下的技术理性美与个性美的融合,这也是时代赋予标志传达信息的基本要求。例如英国BP石油公司标志的拓展设计形式(图2),在表达公司“关注环境保护”及“源于石油,超越石油”理念之理性美的同时,其数字化的复杂形态表达又不失个性美。
(二)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肌理
数字技术介入下的现代标志复杂肌理形式与传统的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平面化标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当代标志新的审美元素。现代标志的复杂肌理以数字化成像手段为表现媒介,拓展了准确表达标志主题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同时也展现出当代标志数字化肌理的复杂之美、科技之美。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标志(图3),就是由复杂肌理组成的一个象征蓝色星球的球体造型,该标志细密的线条形成的复杂肌理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具有动势,又十分平衡,充分地体现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并将“改善气候需要全世界努力”的理念准确地传达出来。
(三)标志中数字化的光色运动
传统标志中要体现光色运动,一般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的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跃动,有节奏地形成视觉跳动之感,给人一种秩序之美。如美国教育中心标志(图4)就是这一手法的设计表现及审美表达。如今,数字化技术在设计操作中的应用延伸了标志表现光色运动的设计手法,并使其表现更加简单快捷,因此在现代的标志设计中,契合主题表现数字化光色运动意蕴的标志层出不穷,给人带来了数字化的律动之美。
1.静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
静态标志中体现数字化光色运动的设计手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设计软件处理色彩的交错和透叠等功能,形成光色变化不定的运动之感。如瑞士Kalidos公司标志(图5),传达出光色运动的律动之美和数字化成像独有的美感。
另一种是利用设计软件中的“渐变”工具而形成的基本形、骨骼或者色彩逐渐的、有规律的循序变动,从而产生强烈的透视和空间感。在渐变过程中,基本形、色彩等元素的渐变程度大或者快过一定范畴时,就会给人以视觉上的跃动感。例如美国2016申奥标志(图6),运用设计软件“渐变”的表现手法形成特有的光色运动。
2.动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
动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是在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基础上实现的。数字化标志的动态造型,使其突破了传统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的结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通过计算机程序赋予标志结构、形态、色彩等的趣味性动态变化及光色效果,并使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意象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会标(图7),将标志的动态形式及光色运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标志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算生成一个能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与色彩的波纹图形,并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及光色效果,展现出时空流动和延伸的视觉意象,完美地体现了大会主题,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
二、数字化标志审美范畴的延伸
数字化技术及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现代标志打破了以往二维平面化、静态化的传统设计,在数字化的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增强了标志的视觉传播力,同时也带来其审美范畴的延伸。由于技术手段的变更,数字化标志形象体现出丰富、复杂的造型及色彩,其审美范畴主要延伸为造型形态的异质平滑,色彩的迭奏共振。
[关键词]企业形象 数字化 表现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平面广告、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动态影像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数字动画、 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改变了现代企业形象的传播途径,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优势来拓展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创作空间。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传统艺术来讲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融合的特征,对于艺术本身也影响巨大。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属于静态的、固定的、单一的形态。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则是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通过设计师采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语言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范围,其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借助后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数字语言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就是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些新的特征将推动着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新发展,下面将针对这些核心特征进行分类阐述。
一、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指的是用户通过某种数字技术平台而进行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用下的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是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文字、图形、视频等数字信息而进行互动表现的。这种互动性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理念,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应用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使得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推广过程中加入了互动思维。这种互动思维效果依赖于受众的体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来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由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者是设计师,接受者是消费者,这种设计是单向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其缺乏兴趣感。而企业形象的设计则不同,它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设计师引导人们参与并把选择使用权交给受众,他们的选择和参与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企业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整理和反馈,使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一手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成了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一份子,这样消费者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对于现代企业形象的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艺术类型,“参与和互动”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现代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中来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技术接入互联网、点播视频节目等,使电视开始加入于互动的功能,这种充分互动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特征。又如现在一些电视栏目在开播中接入网友的提问,或者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主播气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高该栏目的收视率,还为本栏目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拥有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这里的互动不仅在于企业外在形象的互动表现,还有其内在企业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现出企业形象设计的人性化的特征,体现了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
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其互动性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活动创造了双向的、互动的、可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传播中,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一员。同时,消费者在更多的互动环节中更深的了解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互动性是数字化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潜移默化参与企业形象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形象的传播者。
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多维性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提供多维趋向特征。数字媒体将传统企业形象中的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给受众以多维角度的综合体验。在多维视觉元素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形象的设计观念,让企业形象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态中解放出来,给企业形象设计带来新的多维视觉效果。这种多维视觉效果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表现空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多维性特征还体现在动静结合上。传统的企业形象是静止、信息一次性释放展播的,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是将过程性包含其中,增加了动态的展现画面。动态化的形象设计是二维化向三维化、四维化的发展结果,使画面图像更具有人性化和立体感,形象设计更能贴近消费者。
企业形象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方式是呈网状的,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再现。企业信息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这是数字媒体具有超文本链接传播模式,这种超文本链接的传播方式是多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超文本传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它将企业形象中的带有视听效果的图像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之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多维性的传播特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使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另外这种多维性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传播。
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虚拟性特征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形象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虚拟性能够将企业形象中的元素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来,这样消费者不一定到实体企业中去感受该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无所不能。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得益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的虚拟能力,在设计中加入其他学科(机械、人体工程学、声学等)与新的生产和艺术(3D效果、非线性编辑和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结合下,使传统的虚拟视觉效果在数字化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同一个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或多角度的游玩异地的各个角落,虚拟仿真、数字化生产技术却可以。如“虚拟博物馆”帮助人们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访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与独特的科学信息。“虚拟博物馆”也是实现我们畅游世界、游历各国各地名胜的游历途径,它同样也为自身的形象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们难以达到的理想,企业形象采用的虚拟技术使得受众更直接的接触企业本身。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将数字虚拟技术广泛用在“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中,在这个巡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观者们对于虚拟翻书多媒体功能非常感兴趣,使用时只要在装置上做着翻书的动作,虚拟图书随着人们的手势进行前后翻动书页。能在屏幕上采用可触摸式投影系统呈现出立体景象、世博会美景、规划模型沙盘世博会的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的展示给参观者,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这就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展馆各类内容由参展者提供,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技术,浏览前请按提示安装相关插件。还有企业形象在推广和传播中,采用的虚拟游戏和动画与用户互动,用户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物理身体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数字虚拟空间不再意味着距离,而是成为用户自由竞技的舞台,人们通过改变空间和离开感觉习惯的空间以后开始与极具创意精神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数字媒体系统打破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限制,艺术创作、虚拟交互空间上的无限自由在这里呈现。
四、媒体的融合性
媒体的融合性是指在媒体世界里计算机融合了各种各样媒体特征,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通用的相互共用的平台的媒介,这一形成共同平台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媒体的融合。现代企业数字化形象设计的创作和传播是在计算机数字平台中进行,在这种通用平台上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中许多限制性,因为计算机数字平台有统一的数字语言、技术平台等,它能利用数字媒体的无限复制和广泛传播。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既发挥了个体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能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
现代企业的数字化形象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花絮等元素,可以建立专业论坛、博客和微博等互动专区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如一部影片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使观众通过网络或电影频道来观看相关宣传预告片,提前预热以此来让人们关注它。在推广的同时开通微博、博客的网络宣传平台随网友进行实时传播,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专区网友直接与嘉宾展开互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影片初期通过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多种媒体的融合为电影宣传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下取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即时通信软件、手机短信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当今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必需品。这些媒体的相互交融的传播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湖南卫视的名字合品牌形象,很多观众甚至会锁定湖南卫视,因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轻松的观赏感觉。可见,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各种媒体,对于建立数字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如国内一些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微博和短信的等多种媒体与其进行实时互动,集成在线直播、幕后新闻、选手微博、实时投票、社区论坛等方式,使观众充分参与其中。在这影响下多媒体渠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使整个节目与顾客互动,已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作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融合性初踞锋芒。因此媒体的融合性将贯穿企业生产、终端使用、传播渠道、产业链等各个环节。不同宣传环节之间的的融合为企业形象的推广奠定重要的基础。
五、商业化和娱乐性
后现代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从表现上可以定义为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及传播文化的有机组合的复合体。从技术上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现代企业不只限于本身的市场价值和促进消费的理念,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入消费者行列中,体会其中的欢快,刺激,享受消费者追求美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它的商业性和产业性。
所谓商业性是指整个企业形象的产品互动。在现代企业看来,娱乐的地位远远大于美的地位。通常,民众喜爱的产品都比较便宜、实惠、偏向大众化。所以,数字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们可以向有钱人迈进,使企业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形象从物态化本体向信息化本体迈进。对物态化本体而然,原著是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化本体却不同,它认为原创作于拷贝的信息没有两样,它注重信息本身。比如消费者都会从企业形象网站上随意拷贝一些图片,但通过修改、保存、打印就变为自己收藏,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为企业形象传达了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商业化和娱乐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娱乐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将必然是如影随形,未来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呈现出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特征将在传播方面形成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们将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视觉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提供新的表现途径,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为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军.数字媒体品牌形象推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于方.数码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心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 2007.
[5]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王洪亮,吴颖,戴璐.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08-02
以往,传统文化传播依托传统媒体,随着媒介的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迅速转化。新旧媒体融合使传统文化扩大了传播效果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载体,以及新的途径和方式。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1]。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传播内容融合和传播方式融合。
一、媒介融合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融合
传播内容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传播内容如报刊、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文字、图像、声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加以数字化整合,形成跨平台、跨媒体的使用和传播,利用数字化终端,生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对于将传统文化由传统媒体传播转向媒介融合并加以传播,同志曾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为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例如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融合与转化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在媒介融合中实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新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中必然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新的整合、选择、开发、规制,以便于符合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内容融合,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时如虎添翼,使得其在传播中更好地展现传统的民族性和原创性以及时代的延展性和创新性,也能够更好地在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融合
首先,内容融合的目的是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结合,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和网络可以以一种“多媒体编辑”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资源共享、传输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媒介融合的最大显性表现,将传统文化的资源应用在各种传播媒介,是其弘扬光大、传播传承的最新方式;其次,传播平台在一个大平台上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平台整合基础上最终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以数字化大容量、高速度、高清晰、综合性、广受众的方式得以进行。指出:“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融合将会与时俱进,兼具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传播方式的优点,“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2],掌握媒介融合传播方式的新特点、新优势给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规制挑战
在我国媒介融合刚刚起步而又迅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对于融合中的各种媒介进行选择与使用,以达成传统文化内容的有序、规范、高效、深入传播。但是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多种媒介传播中,已经造成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现象与本质等对立的传统文化的分化边界被消除,“传媒所产生的拟像铺天盖地,形成一个比现实更现实的超现实独立领域”[3],这种超现实会给传播内容的受众教化功能的效果造成“双刃剑”的影响和后果。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核心内容,体现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实现其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效果评价与传播功能的最大、最佳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根”与“魂”,“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传播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决定于媒介融合的选择与控制,而选择与控制取决于传播的管控规制与发展规制,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规制给新旧媒体的选择与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实现“管控”规制与“发展”规制的融合与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技术挑战
数字化技术发展使得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媒介融合正是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拓展与模糊传播边界、细分和扩大受众。这种技术发展与挑战要求传播者具备高度的传媒素养;也要求受众在接受传统文化传播中需要不断随着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尤其是IT技术。随着“知沟”的扩大,不同受众的认知能力与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传播提出技术挑战;同时,媒介融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具有技术先导性,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极大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由于新旧媒体的各自特点与优势也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异化”的问题,造成人们对于媒介融合技术尤其是新媒体的过度依赖,所构成的“是一种‘真实’的虚拟空间”[4]。这种面对新技术的“主体性”缺失的“异化”会给传统文化的受众的辨别能力、接受能力和传播效果的广度与深度带来不利影响。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
(一)应对传播内容规制的挑战,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媒介融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传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融合中,最重要的是内容融合,传播内容的开发发掘作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与支柱,要求在媒介融合中遵循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为王”的管控规制原则与发展规制原则,这是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基石”,也是新媒体传播中的“铁律”。
首先,“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以往的媒介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创造转化”为新媒体文化,使传统文化内容具备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尤其是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优势,这就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并利用媒介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载体、内容转化,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管控”规制要求对于媒介融合做出政策调整,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来说就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传播中都使其不脱离民族属性和传承性,具备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因此,在管控规制原则中,要求我们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后,既要坚持传统文化内容转化的原创性,获取原始的第一手的文化资源,保持传统文化转化内容的独特性,转化为不同受众的独特个性化的文化资源;又要保证传统文化内容转化的实用性,体现转化内容的特色与深度;还要有的放矢,具备可信度,吸引受众,拓展转化内容广度。
其次,“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向着正面的因素即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正能量”的传播提供支持。“发展”规制要求既为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提供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又使其发展遵循新媒体内在的规律,最大程度地实现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有机融合、发掘开发与传承创新。因此,在发展规制原则中,要以传统媒体传播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核心价值与内容基体,又要以新媒体的创新创意为激活要素,推陈出新,增强感染力、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与存在形式;同时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平台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使传统文化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部分,顺应时展与创新的趋势。
在媒介融合中,通过管控规制和发展规制,传统文化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管控规制求得规范与有序,以发展规制求得繁荣与丰富,从而使得传播传统文化在与媒介融合的政策规制的调整创新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应对传播方式的技术挑战,推进“数字化改造”与“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是应对媒介融合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方向,数字技术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利器,也促成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模式。新媒体的大传输量、高速率、移动性的特点,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基于多种媒介整合的“立体式”、“集成式”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功能传播,例如实现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电子出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媒体的产生,形成卫星电视以及IPTV。数字化技术完全颠覆以往的单向性的传输技术,转而以融合的媒体实现自身的技术转型,走出技术困境,实现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的改造升级。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改造中,应针对不同传统文化资源及时进行多种融合媒介的抢救、发掘、保护、开发,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如拍照、录音、摄影、摄像、复制、记录,使得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不至于因为岁月流逝而消失;其次要通过数字化进行多媒介融合式的研究与传播,使得这些沉寂、静止、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新生,并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通过不同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发挥其作用;再次是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在媒介融合建设中实现全社会、全方位、全领域、全时段的传播,在传播效果“子弹论”逐渐式微的今天,传播学更强调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与满足”;数字技术能够较好地通过媒介融合使得受众“浸润”在数字化时空全覆盖、数字化传受互动、数字化自主选择的传统文化传播中,走出“异化”的困境,主动“使用”、“选择”、“接受”和“满足”,使得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一、扩充传播内容:“不变量”与“变量”相结合
法国文化部在2013年的工作报告《新时代的文化部:文化与媒体2020》中指出,语言、文化遗产、旅游是扩大法国文化影响力的基石,是文化传播内容中的“不变量”。[1](P118)随着法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不变量”逐渐走向衰退,法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优势已不足以保持并提升法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入数字时代后,法国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延伸至非物质文化领域,如科技领域的合作、艺术家培训和交流、创意品牌宣传、时尚设计推介、音乐节的举办等,为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变量”。语言是世界各国文化联系最便捷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法国历届政府将推广法语作为法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和文化外交的第一要务。在数字时代,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强调语言和语言多元化是提高法国文化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法国文化部在2013年的工作报告《新时代的文化部:文化与媒体2020》中提出数字时展语言多样化的战略:确立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聚焦语言的多样化,拓展语言多样化的手段,构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语言科技战略,提高公共场合法语的使用率,确保人人都有学习和使用法语的权利。报告还指出:“法语学习是法国对外文化方针的基石,语言多元化对于法语视听产品的对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法国首次将法语学习、语言的多元化和翻译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往对外文化传播方针中单一强调法语学习的思路。如果说,法语学习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石,那么,法语翻译就是法国打开对外文化传播大门的钥匙,它使法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走出国门。丰富的语言资源是实现语言多元化的基础,翻译和语言技术的开发是实现语言多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法国倡导欧盟各国共同致力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如搜集资料、建立专业术语库、编撰词典,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语言技术的研发,如翻译技术、口语与书面语互换的声音识别和混音识别技术等。一种语言应用得越广泛,可译性和可操作性就越强,其数字化的使用程度也将会越高。法语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仗数字化的服务和新媒介。法国积极致力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保持法语作为国际工作语言的地位,还将大大提高法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使用率和翻译率,进而提升法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作为法国文化象征和代表的文化遗产,是法国文化对外推广的标识,也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最受青睐的领域。法国除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建造的布阔伊宫、在葡萄牙里斯本建造的圣路易教堂、在罗马建造的美帝奇别墅外,最引人瞩目的是于2007年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签约合建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法国文化部部长德瓦布尔(RenaudDonnedieudeVabres)指出:“共同建造一个博物馆旨在促进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将借助于博物馆学最前沿的技术,展示法国艺术史领域的经典作品。这个博物馆将会在藏品价值和科技水平上与卢浮宫保持一致。”[2](P212)阿布扎比卢浮宫借用巴黎卢浮宫的名称,贴上了世人知晓的法国标签。法国不仅参与博物馆的设计、建造和人员的培训及藏品展览,而且每年支付1.5亿欧元用于向卢浮宫等法国博物馆租借藏品。法国与阿布扎比合作建造阿布扎比卢浮宫的举措,使法国在博物馆领域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管理经验得以传播和推广,也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了法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博大精深的法兰西文明,扩大了法国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对卢浮宫展出的6万多件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将其中的3.5万件藏品从展厅搬上了网站,为网民提供虚拟的观展体验,实现了对卢浮宫的虚拟化再现和数字化管理。数字技术使艺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大大拓展了艺术传播的空间,为法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外文化传播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法国的对外文化推广有了新的风向标。法国在利用新兴数字技术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本国文化优势,倚仗创意、艺术创作、教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法国素有“艺术大国”之称,注重艺术创作水平及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数字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众多文化领域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尤其是视觉艺术。在线视频点播和下载等手段构成了文化实践活动的一个新趋势,也成为法国视觉艺术对外传播的新媒介。可惜,目前这种新媒介涉及到的只是视听作品和电影业,尚未搭建以演艺业为主题的视频点播平台。此外,法国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国际领域的推广和传播。法国政府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国发达的高等教育资源,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纳入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发展战略中。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Edufrance)是在1998年由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共同创立的一个官方机构,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法国的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吸引并鼓励外国学生赴法留学。据法国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工程师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中外国留学生的人数由2009年的161,148人增至2010年的284,659人,占到法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2.3%。[3](P192)法国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力度,目的是希望培养一批“亲法”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的“大使”,给他们各自的国家带去更多“亲法”的声音,扩大法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随着“数字化法国”战略的提出,法国也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数字化大学”[4](P74)的战略措施使法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将教学资料全面数字化,对师生进行信息通信技术(TIC)培训,建造数字化图书馆,为师生及其教学活动提供数字化服务。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法国的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为国际联合培养和国际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法国将文化传播与科技合作融为一体,利用数字技术积极参与高端国际科研合作。法国通过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科研平台(eSicence)①建立联系,建设数字化的资料库,构筑数字化的研究基础。法国的这些举措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科技资源集聚和技术共享,对法国科研水平和技术项目获得国际认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高科技、“数字化”的现代法国。
二、扩大传播载体: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与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相结合
法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一个庞大的海外文化传播网络。分布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92个国家的145个文化中心和文化院以及1,075个法语联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法语联盟分布在全球的134个国家和地区,汇聚了783位法国外派教师和国际志愿者及1万名当地雇员。[5]法语联盟成立130年以来,一直是法国推广法语的主要执行机构,是法语国际教育的主力军。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文化部长奥雷莉•菲莉佩蒂在2013年7月15日的法国《费加罗报》上联名撰文阐述法国对外文化政策时指出:“全世界有2.2亿人会讲优美的法语,并且随着非洲的发展,讲法语的人数还将达7亿,这就是法国影响力的坚实基础。”[6]因此,法国特别致力于大力扩展海外法语教学网,尤其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法语教学。除官方的文化机构外,这个庞大的海外文化传播网络还包含了一些私立的文化机构。这些机构以协会的形式存在,有着灵活的组织方式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如主要负责法国思想传播的法国思想传播协会(ADPF)和1992年成立的法国艺术活动协会(AFAA),它们在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这两个执行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法国外交部和文化部整合两部资源,将这两个协会合并成立了法国文化署(CulturesFrance)。法国文化署除统一了法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外,还提高了法国在国际社会的“清晰度”和“可见度”。②文化署与法国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网络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当代法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推广。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就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五大洲的对外视听网络,由法国电视5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法国国际频道三部分组成。法国国际频道向马格里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地区的法语国家提供法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然而,这个视听网络已不足以满足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播提出的要求。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数字化的传播技术,为对外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法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必要性,认为数字技术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是传播文化的平台,并利用新媒介为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构建了一个“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网络。
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与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相结合,成为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更为有效的载体。无形的数字新媒介作为法国加强文化输出的强大助推器,使数字网络的特性在文化传播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试以法国外交部首创的“数字外交”为例加以说明。基于“数字外交”是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延伸这一认识,法国外交部部长指出:“互联网是获得自由和谋求政治转机强有力的工具,它在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7]法国外交部利用庞大的传播网络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及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法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辨度与影响力。作为法国外交部在媒体领域的协调机构,法国国际媒体署(CFI)推出的4M项目就是法国开展“数字外交”的成功案例。针对社交媒体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广泛的影响及信息爆炸式增长带来的信息泛滥,4M项目致力于传播“独立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旨在“推动这些国家职业化的进程、在成员国之间建立合作网络、促进出版技术的创新与推广”。[8]法国通过组织区域性论坛、国际年会和培训研讨会,为项目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建议,将法国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先进的媒体技术和经验传输到各成员国,将经过“过滤”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到各成员国,这样各成员国就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法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三、扩张传播地域:立足欧盟与辐射发展中国家相结合
“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传播体系为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开辟了更加广泛的领域,使法国确立了在立足欧盟的基础上逐步辐射发展中国家的地缘战略目标。法国依托欧盟的传播效应,提倡在欧盟内部协调各国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欧洲范围内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研发;并通过资助翻译事业和发展语言技术,积极推动欧盟“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发展,以提高法语在欧盟的地位。法国有意识地将其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纳入欧盟框架之内,利用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力,积极与美国文化抗衡,扩大“文化例外”①主张在欧盟内影响。法国通过参与欧盟的文化合作项目,将文化例外这一概念由法国国家层面转向欧洲层面。例如,一项名为“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的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欧洲委员会于2008年11月推出这项计划,法国国家图书馆实施了一个“线上图书馆”的项目,将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图书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包括图书、杂志、文献、照片、视听材料。从计划实施起至今已有1,000万册电子资料可以在“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网站上免费查阅。数字图书馆是欧洲国家在文化层面已经落地的合作项目,法国的积极倡导和参与提高了法国在欧盟文化事务中的地位,也向欧盟其他成员国展示了法国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扩大了法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影响力,促使所有法国人及欧洲人都可以接触到数字化网络,保障并加速数字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促使数字化产品的使用和服务更加多样化。此外,法国借助一些国际组织,如法语圈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及国际电信联盟,参与到发展中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建设中。在法语圈国际组织中,法国作为最大的资助方,积极致力于缩小分布在非洲、东欧和亚洲各成员国的数字技术鸿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建立读书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提高信息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力度,并通过文化中心向该地区传播法国文化。在国际电信联盟中,法国对一项名为“连通一所学校、连通一个社区”的项目投入50万欧元。法国的参与促成了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三个非洲国家的十余所试点学校的建立,并为这些学校配备了数字化的教学设备。这些试点学校在利用这些设备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上网和线上服务的机会。法国利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加强了法国对外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通过新兴技术扩大了法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在偏远地区建立读书中心、文化中心及学校,潜移默化地向这些国家传播法国文化和价值观,并使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容易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
从传播地域不断扩张的现实来看,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策略有很明显的“扩张性”。这种扩张性的文化政策,主要由外交部及围绕法国大使馆建立的一系列机构来推行,旨在向全世界传播法语语言和文化,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TIC)推广顺应数字时代要求而制定的“文化数字化”政策。这种“扩张性”的文化政策与法国一贯倡导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防御型”文化政策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防御型”的文化政策旨在抗衡美国霸权文化,“挽救”衰落的法国文化。“扩张性”的文化政策旨在提高法国文化的传播力,扩大法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者在构建多元文化、弘扬法国文化上是殊途同归的。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特色在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倚重非物质文化资源,致力于开发一个共同的文化和知识空间;借助庞大的有形文化传播网络和无形数字新媒介,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力促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中不断彰显法国文化的影响力。“法国式”的文化传播网络作为对外文化传播模式的典范,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也必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制定对外文化传播策略借鉴的范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文化的输出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与法国相比,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还不是很强,还没有建立起庞大的数字文化传播网络,对外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明确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文化传播政策,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辨别度和认同感,积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身份。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一定能够让中华文化在全球新媒体的用户群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者:邓文君 李凤亮 单位:深圳大学副校长 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性保护;传承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05 — 02
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是齐齐哈尔市发展的灵魂。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变迁中丰富的民俗历史和人文特色,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区文化品质提升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根基与精髓。在城市化推进加速,地区发展思路雷同的时代,保护特色文化并使其融合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是在打造文化软实力趋势下,一种可持续性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思路,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一种民族自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文化形式的原貌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探索保护新思路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更具有时代性的现实价值。
一、数字化及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信息转变,使其成为可以存储操作的数字符号,通过计算机的统一处理,实现数字信息的稳定性保存,同时为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创造更加可靠的传播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将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固定下来,转化成一种可观、可感、可留存的模式。更确切地说,目前所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对其进行的数字化转化。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技术前提,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理论的探讨跨步到实际的操作。数字化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式进行记录。这种记录以如实反映文化原貌为最高要求。科学严谨的操作和持续性完整采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功的关键。
在新的传媒环境中,数字化被赋予平民化的色彩。信息平民化,信息共享平民化。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密集的网状结构,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一条原本在小范围内传播的信息被瞬间放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能量,延续了人际传播的效果。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碎片化的信息处理,随时随处的浏览和分享,使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多元化。微博时代、微信时代的到来又使信息传播拥有了微视角。微传播状态下的信息更加具有人性化特征,更容易被围观。新的传媒环境和传统的传媒环境相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环境。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地调整信息传播形态,便可以获得超越以往的传播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陈酒,新的传媒环境是新壶,只有改变思路,突破传统,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一壶受人青睐的佳酿才能完美呈现。
在新媒体平台上,特别是4G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微视角传播优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搭乘新技术动车组,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存储并不是文化保护的核心,这只是文化工程建构的第一步。经过数字化处理,使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得以重现并获得新生,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与当代受众的内心达成共鸣的机遇。这种采集与重构的最终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认同与传播。
二、数字化保护是生存性保护
生存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首要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性保护应该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只有获得了生命才能谈及生命力。生存性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文化的敬仰。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掘与拓展是城市文化的丰富,是最直接的城市品牌。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浓缩了历史、现实与未来。这里所指的生存性保护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完整的数字化保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和地域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很多珍贵的文化形式无法得以妥善保护,甚至有一些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困境。随着人口城市化转移的普遍,很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虽然近几年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但是仍然有许多传统文化形式濒临失传。在数字化保护推广普及之前,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保护更多地依赖于文字记录与图片采集。后人对于文化形式的了解需要借助文字与图片的断裂式记录,重新解码。需要研究者调动自身感官系统与想象将其重现。这样的记录是碎片化的,是平面的记录。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形式的连续性,无法记录文化在人的口传心授过程中所领悟的神韵与精髓。数字技术使传统的文化形式真实再现。全面立体化展示声音、画面以及神韵。弥补原有信息采集中的种种不足,以纪录的形式将文化原生态的艺术特征和技艺风采进行准确的合成。数字化保护以其多种优势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存储功能强大,不易失真,便捷的拷贝能力,低廉的保存成本,强大的数据库建设与搜索功能等等。
(二)拥有时代更新能力
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使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对于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价值指标是看它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这种重要关系有的是显现的,比如它的传播价值甚至经济价值,而有的是隐现的,这种隐现的价值往往要从这一文化形式的历史沿革中去发掘。无论是显现的价值还是隐现的价值,都会是这一文化形式历经无数代传承的基础。经过数字化转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更加灵活的传播属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际传播,能够在传播中获得最及时的反馈,并因此聚合海量的注意力资源。这种传播模式的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呈现碎片化、即时性无界传播,改变了文化传承的传统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了文化创新。
三、数字化保护是传承性保护
传承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另一大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时代性趋势。借助于数字化处理的技术,实现档案式的音、像、色、形、神等全方位记录,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基础。数字化保护的另一个层次是以原汁原味的文化本源为基础的再度创作,进一步开发文化潜力,使文化传承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符当代信息资源的传播属性,使受众或者消费者通过信息传播形式获得更多感染,从而增加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的倾向性。
(一)“媒介即信息”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百年前提出“媒介即信息”理论,科学地阐释了媒介自身特征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在信息传播格局重新整合的当下,信息传播媒介自身的特征依旧深度影响着信息内容本身。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微传播形式,使原本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信息寻得了传播的机遇,并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支持网络上传功能的手机,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只要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条微博甚至能够掀起一阵巨大的舆论海啸。2012年张家界市旅游局副局长、调研员郑亚平,因为在张家界旅游宣传MV中客串“稻草人”,模仿 “江南style”中的情节,大跳张家界“茅古斯舞”,从而使他本人与当地的微博关注与网络搜索量迅速飙升。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原本很少被大众关注的“茅古斯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了大众视野。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茅古斯舞”是舞蹈界和戏剧界的活化石,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并不是经过精心策划,但这次传媒事件中新媒体与古老文化形式结合所引发的关注,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效果之显著也着实让研究者震惊。
(二)文化自信即民族自信
2012年11月,十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重要理念。自信不仅是一种底气,更是一种精神状态,自信是崛起与发展的动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前提是保护民族的文化精髓,延续中华民族多彩的历史文脉。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技艺、再现古老而淳朴的民间文化样式。同时以发展的视角来看,数字化保护的另一项任务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播。静态的文化资源只有被注入了动态的时代因素,才能够与当代人形成一种互动。这种互动让更多的人民感受到民族的文化力量,让更多的人民在以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传播中达到精神的共鸣。文化自信既来自文化传承人的自信,也来自文化共享者的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借助这种民族自信得到拓展和传承。
四、数字化保护助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元素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并深入展现更加原汁原味的文化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市场对接,探讨如何以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市场的认可,这种努力与探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是获得一种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发展。
齐齐哈尔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以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扎实做好2013年工作,构建齐齐哈尔更好更快发展新格局。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化发展由基础向高端、由高端向产业迈进,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除了与旅游相结合,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大有作为。重要的一点可以探索在“三化”建设中的文化凝聚力的问题。
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改变原有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希望融入城市,共享城市文明。人口向城镇、城市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实现,人口的增加会有效刺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城市与县镇的农村人口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凝聚独特的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人际交往密切,民间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文化和节奏快、人际关系相对冷漠的城市文化原本各有千秋。如今,因为人口的地理转移,要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均衡发展。这种尝试能否成功,除了硬件上的必要准备,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离开家园进入城市,除了要有全面的政策和经济的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认同。文化环境的凝聚力能够打通城乡居民的认知壁垒,构建全面和谐的人文氛围。拥有浓郁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了城乡居民共通的乡恋。以文化为纽带,挖掘并推广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着力发挥文化的创新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快车获得前所未有的推广。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基本实现稳定的高级状态。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人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也是文化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打造个性化城市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还能够带动城市经济运转。很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都深藏民间,让文化进城,在更加活跃的城市信息氛围中,激发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在活力。避免了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因为后继无人而濒临灭绝。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更容易在城市环境中被关注进而得到传播和保护。同时城市环境也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的对接。繁荣的文化产业能力、良好的群众文化素质可以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仙游木雕;木雕艺术;数字化平面设计
1仙游木雕艺术
1.1仙游木雕的发展历程
仙游木雕兴始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时期。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兴建寺庙建筑,木雕工艺涌现。到了宋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通过雕刻了几尊生动形象的木雕妈祖为人们所赞赏。后期还有节约风格的明代木雕和装饰风格的清代木雕,仙游木雕后期开创了“仙作”木雕家具的先河。现在,仙游的木雕产业注重传承传统的精湛的木雕工艺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仙游木雕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出产古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等。
1.2仙游木雕的艺术特色
(1)仙游木雕的寓意化图案与题材选定。仙游木雕设计所选择的题材丰富多样,有以人物为题材的木雕刻画,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体征和神态进行刻画,一般会和人们所熟悉的故事相结合,通过木雕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动物纹样主要是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如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龙、鲤鱼跃龙门等;植物纹样中傲骨的梅花、充满生机的卷草、刚正不阿的松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花开富贵的牡丹等;运用福、寿、喜的吉祥文字的题材等。在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中普遍喜欢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或表达某一事理,通过图案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2)仙游木雕的雕刻工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仙游木雕兼容并包,汲取其他地区雕刻技术的优点,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比如绘画中白描的表现手法的线刻;有跌宕起伏的层次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有人物、动物等题材的独立的立体雕刻的圆雕技术;具有空间穿透效果的透雕,也称为镂空雕刻技术;精雕细刻的微雕。这些雕刻技术有各自的特点,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雕刻技术。木雕的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艺术语言在细节处可见一斑,使其所刻画的花草具有生机,刻画的鸟虫具有灵动性,人物惟妙惟肖,通过外在的雕琢,传达作品蕴含的深意。
1.3仙游木雕图案的审美价值
仙游木雕图案主要是要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可通过艺术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体现出来。其具有儒家思想中雅俗共赏的品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启蒙、教化、审美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产生,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
2数字化平面设计艺术
2.1数字化平面设计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平面设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计算机此类数字化设备进行的图片资料的输入与输出,各种资源的下载和各类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运用的数字技术制作方式,具有特殊技术性和丰富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并且能在网络上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数字化的平面设计更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推崇。
2.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特点
数字化的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素材的提炼和创新设计,利用计算机可操控的参数来设定设计作品的各方面的数值,如形状、颜色、层次,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系列数字化设计。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它能够节省时间,可以在同一个画面以不同形式展示同一设计。在技术操作上,可以随意修改设计,利用扭曲、透视、变换等手法,可直观地对比不同设计作品。设计者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3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
3.1仙游木雕艺术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
(1)素材的选定与处理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提取仙游木雕创作中的传统元素的特色图形符号,与数字化技术的平面设计相结合,以传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传达其寓意及现代的设计思想。对具象的素材进行简约又别具特色的图形设计和表现形式的尝试,使选取的元素具有民族特征和美学特征,同时包含现代设计理念与风格。注重元素的选取会让平面设计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和文化底蕴。(2)雕刻工艺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的启发。仙游木雕特色的木雕工艺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突破性的启发。借鉴仙游木雕创作的多种雕刻技法,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的二维空间设计,使平面设计向多维度的方向发展,丰富平面设计多种材料运用的尝试和多样表现形式的设计。可以是二维空间中的多维度的展示,也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式的表现形式,注重平面与立体的结合,突破平面设计的平面化表达,在平面设计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
3.2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的影响
(1)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创作的影响。传统的木雕图案主要是以具象的、复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则是对传统木刻的图案进行归纳和抽象性的概括,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从传统木雕中所提取的元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相结合,进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样式。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和修改,用数字化设备形成木雕成品的虚拟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修改,直到最终定稿。美化和运用新的木雕纹样,将简约风格的木雕设计理念融入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之中,让仙游木雕的创作具有现代的美感。(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传播对仙游木雕文化传承的影响。仙游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现代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海报、宣传手册、包装设计等静态文化传播,还有具有视听效果的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文化传播。将木雕的文化元素以平面设计的媒介进行数字化平面设计,将传统木雕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视觉体验,创新木雕艺术传播形式,促进木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结语
通过对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内涵和民间艺术价值的仙游木雕艺术,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与社会条件,为仙游木雕艺术开辟一个新的生态传承空间,挖掘仙游木雕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运用现在的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同时从仙游木雕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其素材和表现形式等,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数字化平面设计的魅力,提升其文化价值,使数字化平面设计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与数字化平面设计新理念。
参考文献:
数字电视是指数字化的电视系统,它起源于模拟电视,包括节目录制、编辑、存档、发送,到后期电视信号的接收、制作、显示等环节。国家广电总局对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做了科学分析,初步预计在2015年实现数字信号的全面普及。
1 目前数字化电视发展现状
1.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技术障碍和传播障碍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倾向,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成为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限制因素,很多老人无法正确摸清“机顶盒”的开关,对于“机顶盒”的遥控器更是一知半解,这些老人只有在年轻人的帮助下才能正常观看电视节目。如今,对数字电视的开机使用尚且存在着如此严重的问题,就更谈不上数字电视生活化和日常化了。数字电视的技术瓶颈严重影响了收视状况,使得数字电视技术的传播举步维艰。
1.2数字线路与有线线路的冲突
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有线电视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数字电视以纯数字信号的传输为主,有线电视以模拟信号的传输为主,所以,居民小区在进行电视数字化改造时必须全面舍弃老旧的有线线路。但是并不是每户居民都能支付数字化改造的经济支出或自觉自愿进行改造。由此,那些没有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传统有线电视只能接收到中央一台或者本省的极少数节目,严重损害了居民的收视权和公平权,使得怨声载道[1]。
1.3现阶段的数字化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所以,在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和急于求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事物的客观规律出发,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字化改造,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数字化电视道路。
1.4收视费居高不下,名目繁多,受众有怨言
数字电视改造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观众是否接受高额的收视费。假如观众能接受收费现象,但是他们额外支出的费用与他们的休息时间显然不成正比。数字电视在收费方面远远高于传统的有线电视,假如观众需要增加邮件收发、点播等业务,必须额外缴费来积累“点数”,在技术方面也比较繁琐,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受众的困难。目前有些城市无偿提供“机顶盒”,但收视费居高不下的现象仍然存在,收费种类多样,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受众的收视压力。
1.5双向互动、方便快捷的技术目标并未实现
数字电视在理论上来说,能提供给受众细致周到、具体全面的互动服务,主要包括家庭影院、缴纳费用、数字点播、收发邮件等快捷方便的服务,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没有付费的情况下,这些服务就是一项摆设,受众是无法享受到的[2]。
2 我国数字化电视的发展战略之路
2.1进行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能力和评判能力以及人们借助媒介信息达到为个人生存或者自身发展服务的目的的能力。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受众进行的媒体知识的教育,它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解读媒体信息并且能动的享受各种媒介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操作起来可以以学校、居民楼、社区为组织单位,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媒介人员的指导下熟练掌握数字电视的操作要领和资源使用情况。对普通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尽早使受众脱离数字电视的盲区,拓宽接受群体,尤其是老年受众数量的增加。
2.2数字化电视与固定电话、互联网络并线
数字电视使用的纯数字信号由光线提供,能够最大限度的与互联网数字信号相兼容。固定电话仍旧以电信号为主要传播媒介,但是通过数字信号连接起来的网络电话更加实惠、方便,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优质画面,同时使通讯更加实惠和方便。从理论上来说,数字光纤网络能够使信号传播速度达到光速,能提供无线宽带,并且能够避免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如果能实现固定电话、互联网和数字化电视之间的并线,将最大限度的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从而使得数字化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2.3数字化电视与有线电视协同发展
《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曾指出,我国在2005年开始实施数字卫星直播的业务,与此同时进行地面数字电视的研发,2008年我国全面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推广业务,预计在2015年全面淘汰传统的模拟电视。世界各国都做出了详尽的发展规划,英国、美国、日本分别将数字电视的停播时间定为2010年、2006年、2011年[3]。
2.4调整收费,使之合理化
数字电视的收视频道大大增多,观众在享受便捷的同时要支付大量的收视费用,这无异于使本就不低的收视费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普通大众尤其是贫困家庭或老年受众无法承受。此种收费状况不仅阻碍了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普及,而且不利于数字电视事业的长远发展。数字电视的网络供应商和物价部门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尽可能增加服务的附加值,让广大受众感受到实惠和便利。
2.5克服技术瓶颈,完善数字化服务
数字电视能够提供大量便捷的服务项目,但是受众享受实惠和快捷服务的前提是熟练掌握数字电视的使用技术。但是,数字化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数字电视网络难逃垃圾邮件、网络黑客、通讯保密、网络病毒等困扰,所以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克服技术上的障碍,使广大受众放心享受各项数字化服务[4]。
3 结论
数字电视的广泛使用实现了普通受众参与大众传播系统的愿望,加强了各方的相互融合。数字电视作为一项新开发的技术领域,能最大限度的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它为市场经营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数字化进程,深化基本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健伟.浅析数字化电视的商业前景[J],2010(10).
[2]宫敬锋.数字化时代电视节目的创作与传播[J],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