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制剂行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院蒙药制剂 存在问题 经验教训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对药品生产的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然而,许多医院蒙药制剂室是作坊式的生产,蒙药制剂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医院蒙药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些医疗机构的蒙药制剂生产品种锐减,大批设备处于半停半用状态,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在这种形势下,医院蒙药制剂和蒙药制剂品种普遍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这几年来,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我院蒙药制剂室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改进。本文谈及我院蒙药制剂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探讨蒙药制剂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医院蒙药制剂工作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蒙药制剂生产全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大大提高蒙药制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1]。编制的管理软件应包括以下内容:蒙药制剂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岗位安排、配制记录、成本核算、质量文件管理、质检记录、留样观察记录、生产监测等,可以采用触摸屏命令控制,操作简便,且效果理想。这样不仅可以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减少错误的发生,而且实现了管理的系统化,同时也为检索提供了方便。
二、建立原辅料库房、实现原材料管理规范化
优良的蒙药制剂质量是以优质的原辅料为基础,因此加强各种原材料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各种原材料进行专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原辅料贮存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从而有效保证原辅料质量[2]。
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善硬件建设
优良的产品质量离不开先进的仪器。检验室应适当购置一些检验手段较强的先进仪器,加强原辅料检验及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在蒙药制剂生产研发上,可以保留经典品种,对部分蒙药制剂进行改进,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使其成为疗效更高、使用更方便、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蒙药制剂。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新品种专科剂型,如气雾剂、凝胶剂、软膏剂、口服液、泡腾颗粒等等,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提高员工素质、强化质量意识
要重视蒙药制剂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养,通过自学、外出参观、脱产进修、轮训培养、有针对性地单项技术培养等,不断强化和更新专业知识,以解决知识老化、新技术匮乏等问题,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3]。其次,应注重不断地引进蒙药制剂人才,以进一步提高开发新技术、新蒙药制剂的能力,从根本上确保医院蒙药制剂的高质量。
五、疗效好的蒙药制剂品种再开发
可以将临床使用多年、疗效好的蒙药制剂品种同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合作开发,按新药报批的有关规定整理文献资料,取得准确的科学数据,以推动医院蒙药制剂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向发展[4]。如三九胃泰、克痢痧、壮骨关节丸、小儿龙牡壮骨冲剂等都是从医院蒙药制剂诞生而发展成为商品蒙药制剂的。但是由于新药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一般不作为医院蒙药制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生产一些临床需要的内、外用蒙药制剂
随着医院蒙药制剂的逐步萎缩,医院不必投资建造大规模的蒙药制剂生产车间,仅保留普通蒙药制剂生产车间,生产一些医院临床需要的内、外用蒙药制剂。有些获得蒙药制剂文号的医院蒙药制剂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委托GMP达标药厂生产,医院蒙药制剂室仅负责对蒙药制剂的质量复核、产品验收、发放等质量及产品的管理工作。而医院蒙药制剂技术人员则可抽出时间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如药品的管理、新蒙药制剂的开发研究、蒙药制剂的临床研究等。
七、加强多方位合作
加强各医院蒙药制剂室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可以通过每年举办的药学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建立与医药行业协会协作关系,及时了解医药行业的最新信息、市场应用信息,为医院蒙药制剂的发展和新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与研究所、企业合作,利用它们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医院蒙药制剂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与医院临床科室一起申报新蒙药制剂开发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对医院的特色蒙药制剂作进一步的临床对照试验、质量监控标准的研究及不良反应监测等。
八、寻求药监部门支持、建立医院蒙药制剂网络
《药品管理法》第25条规定,特殊情况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蒙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对于临床必需、市场无供应、生产批量小、生产技术及生产条件要求高的品种,医院蒙药制剂室相互之间可以形成网络,某一品种可集中有条件的蒙药制剂室生产,既节省资源,又保证质量[5]。
九、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发中药蒙药制剂
作为中医医院,有着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和中药配伍经验,经方、验方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独特的中医临床经验优势是其他科研单位开发中药蒙药制剂无法比拟的。如果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开发天然药物的思路和技术,一定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开发中药蒙药制剂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医的许多精髓是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医院蒙药制剂室应该享有的保护策略,促进医院蒙药制剂室的生存与发展。
药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社会的需求,随着这种需求的提高,国家对医院蒙药制剂的监管力度也会加强,医院蒙药制剂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医院蒙药制剂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发特色蒙药制剂,创新剂型,加强医院蒙药制剂网络建设,控制规模,保证质量。这才是医院蒙药制剂长足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沛丽.我国医院蒙药制剂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5):128.
[2]陆晓和.医院蒙药制剂工作发展之我见[J].药事组织,2005,14(9):67.
[3]刘少明,朱全刚.医院蒙药制剂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医药导报,2005,24(4):355-356.
【关键词】质量控制;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62-01
1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状
1.1 质量检测标准正走向规范 目前,我国中成药质量是通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国家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部颁标准、各省启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来控制的。其主要要求是:①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②有毒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高限量);③贵重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低限量);④50%以上的组成药物必须进行化学鉴别。
此外,还重点对中成药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五十多种中成药中汞、砷、铅、锑、铬、镉、铜、锡等污染元素的安全限量标准。
1.2 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中成药质量控制非常重视,1984年以来,卫生部组织了千余人次的医药专家、上千家企业和全国药政、药检、药典等单位,用9年时间对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及医审和药审评议。1992年卫生部了《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新药质量标准的审批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先由当地卫生厅(局)审查同意后,送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统一审批,以部标准颁。同时,对于现有的属于地方标准的中西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作了《关于地方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将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药品和辅料,整顿统一为部颁标准,以利于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以中成药为例,共进选出约4000个品种,实行一方一名,由卫生部逐批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状况。
1.3 适合中药制剂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 适合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检测、药代动力学精细的前处理与微量检测等检验方法正逐步制定和规范,先进可行的技术正陆续引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检测中。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和质量分析中已成为常用手段。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一些单位正将中草药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港图用于质量控制的研究。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也已逐步引入制剂检测中。
2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研究不够 目前,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2.2 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在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2.3 中药制剂主成分含量差异过大 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2.4 有关含重金属中成药制剂的质量研究不足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禁止进口,但应用含有重金属中药的中成药制剂确有疗效,而较少毒副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更应加强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的研究,确定不同存在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有力的证据,使国际上承认中药用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多的中药制剂在未来得到承认。但至今,我国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极少。
湖南省石油化学行业管理办公室严格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对全省农药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管理,采取关闭、合并、搬迁三大举措,集中整治小农药、厂点分散、管理混乱,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6月,第一次进行农药生产企业资质延续核准时,湖南省石油化学行业管理办公室对全省农药生产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当时全省依法取得了国家农药生产定点资质、且三证齐全的企业为72家,但在农业部取得了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的企业多达95家。该办公室将23家没有取得农药生产资质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通报,予以坚决关闭。同时对进入破产程序的湖南省资江农药厂取消了农药生产定点资质。全省保留农药生产企业71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15家,制剂加工企业56家。
为了支持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近几年,先后有湖南大乘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兼并湖南天泽农药有限公司、湖南丰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兼并湖南鸿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湖南东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兼并益阳润野化工有限公司等,制剂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农药主营业收入登上亿元新台阶,并进入全国农药制剂30强榜单。
积极引导农药生产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近几年来,先后有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常德德山经济开发区、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进入岳阳云溪工业园、湖南长青润慷宝农化有限公司进入益阳长春工业园等。农药生产厂点不断集中,据统计,全省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多达28家,仅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就容纳农药生产企业8家。农药生产企业入园,三废得到有效治理,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药主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国发精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衡阳莱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先后入围全国农药百强企业。
为加强农药生产企业自律,规范农药制剂加工管理,湖南省石油化学行业管理办公室出台了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八条禁令”。业内有人认为,湖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药应用大省,无论是品种,还是产量都满足不了全省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与外省相比,湖南农药生产企业太少。该办公室始终坚持宁缺毋滥、把对农药生产企业的严格管理常态化,刚刚完成的第二次第一批全省农药制剂生产资质延续核准工作,他们派专家组深入企业现场审查,对湖南金丰生物工业有限公司、常宁市银河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制剂生产企业取消了生产资质。
通过严格管理,先后关闭无生产资质企业23家,取消农药定点资质企业7家,企业兼并减少定点3家,目前全省共保留农药生产企业61家,较5年前相比,减少36%。全省农药工业集中度得到提升,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积极效益明显好转。
又讯,2项农药加工技术规程列入湖南地方标准制定计划。为规范管理、统一标准,提高农药制剂产品价格质量,做好农药制剂加工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工作,由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负责,组织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湖南东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沙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农药制剂加工企业共同研究编制的《水分散粒剂加工技术规程》、《微乳剂加工技术规程》,近日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评审,被正式列入湖南省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
(汪建沃)
【关键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8-01
当前,我国的传统中药在临床治疗疾病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药制剂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1]。中成药在我国经过了丸剂、丹剂、散剂的发展历程,当前又出现了片剂、口服药剂、针剂等中药制剂,中药的剂型正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控制中药的制剂质量方面,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控制质量的方法还存在着水平低以及方法陈旧等问题,需要加以改革。对此,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因素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因素分析
1.1原药材方面的因素在对制剂的质量进行控制时,原药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由于中药制剂具有种类繁多的原药材,综合判断原药材的产地、原药材的种植、原药材的加工以及原药材的炮制是鉴别原药材质量的传统方法[2]。但是近年来,因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行与经济利益不断地驱使,导致了许多野生药材被人工药材所取代。这样一来,培育出的药材不具备特定生长环境,再加上过量使用化肥,使原药材质量大大降低,对制剂的质量控制造成影响。因此要加强控制原药材方面的因素。
1.2炮制以及生产方面的因素目前的《中国药典》当中仅仅记录了比例较小的炮制标准,而其他很大一部分药材在炮制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标准,而仅仅是依据炮制人员的工作经验。因此,在炮制时只有对药材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并当生产工艺以及炮制条件均实现最优时,才能保证制剂质量。由于存在炮制标准与生产标准不能统一化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制剂的质量控制,所以应强化控制炮制以及生产方面的因素。
1.3环境卫生以及工艺用水方面的因素在中药制剂生产的过程中,环境卫生以及工艺用水均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方面的因素如果控制得不到位,将会导致在生产制剂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良微生物,对生产出的中药制剂造成影响,也导致不合格制剂的出现。因此,要加强控制环境卫生以及工艺用水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制剂质量。
1.4包装技术以及包装材料方面的因素要确保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质量,则应保证制剂的包装状态良好。目前,在包装中药制剂时,最常用的材料为塑料,塑料材质的包装袋吸附性以及透气性均较为优良,并具备使用较为方便以及可塑性较强的优点[3]。可是如果使用的塑料袋质量低劣,则不仅不能够预防药物有效成分出现挥发,也不能够对侵入的不良微生物起到阻挡作用,进而引起中药制剂出现变性以及变质现象,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在制剂当中出现一些有毒物质,对用药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对此,应重视包装技术以及包装材料方面的因素对中药制剂造成的影响,以保证用药安全。
2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方法分析
2.1对原药材质量进行控制在我国现行的《药典》当中,明确规定了常用的一些中药原药材质量与制剂质量所要达到的标准,如果在生产制剂时用到了《药典》当中所收录的中药药材,应明确按照《药典》当中所规定的要求进行选用;如果使用的药材,《药典》当中没有收录,则在选用时应参照当地所制定的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在原药材入库之前,应认真检验其质量,包括抽检药材活性成分、药材当中的杂质以及药材性状等[4]。在炮制药材时,应确保炮制方法与相关规范相符;在购买饮片,应考虑资质良好的厂商;进货时,应考虑实际用量,以避免积压药材,导致药材变质等。总之,只有将药材质量控制好,才能保证制剂质量。
2.2对投料环节以及制备环节进行控制一般而言,生产一味中药制剂的量是预先被固定的,所以应认真监督好投料环节;在投料时,应严格按照制剂处方进行,以便控制好投料质量;如果对某些投料品种存在质疑,则应对其进行复检,并保证投料质量与数量无误。在制备环节,应做控制好以下工作。在生产制剂之前,应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在获得批准之后,才能生产。确保生产制剂的操作规程与制备工艺符合标准。应制定针对性的配制操作规程,以便能够科学管理每一种制剂的制备过程,在生产制剂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以及制备工艺进行操作,同时将生产记录填写好。在完成一批制剂的生产工作之后,应对生产场地进行清理,以预防不同制剂间出现交叉污染。此外,还应对制备工艺的卫生条件以及水质条件等进行监控,以便不良微生物对制剂造成污染。
2.3对检验以及入库出库环节进行控制检验制剂半成品是控制制剂质量的一个关键步骤,在监控时,可以按照自身所制定的具体标准进行;检验制剂成品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审批标准进行;同时也要保证制剂定性、微生物在制剂当中的含量不应超出标准限度。在中药制剂的入库以及出库方面,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登记制度。当制剂生产完成,进入到成品库当中时,要附上质量检验报告单;在登记入库以及出库时,应保证工作的正规化[5]。此外,还要定期抽查库存药品,在中药制剂出库的过程中,应遵循先进库先出库以及后进库后出库的原则,以避免出现过多积压,导致药品变质。
2.4建立起健全的质量控制制度首先,应建立起随机抽查制度,以便随时检查制剂生产当中的各项环节,包括检查操作规程与相关规范是否相符、制备的工艺流程正确与否以及其生产记录完整与否;此外,还要检查发放产品以及存放产品的工作是否与相关的标准相符,并随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制剂半成品以及制剂成品进行检验。其次,应建立起留取样本进行观察的制度。应对成品的质量水平进行观察,并探讨成品的有效期,以便找出能够使药品稳定性得以增加的方法。对于一些新型产品,则必须留下样品,以备检查。在观察样本时,应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以及检测记录。最后,应建立起反馈信息的制度。对于使用中药制剂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能够获得的疗效,应做到及时反馈,以便能够及时将制剂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控制好制剂质量。
2.5加强培训相关人员以及相关部门间的业务交流要保证中药制剂目前的质量,则提高中药制剂人员所具有的素质水平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使相关人员目前的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则应对其加强培训,让相关人员在学习以及培训的过程中,提高控制制剂质量方面的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准,并使相关人员接受管理以及参与管理方面的意识得以增强。也可以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方法来加强质量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相互派遣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与学习,以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也可以将资深专家请到制剂质量管理部门,以便有效解决生产中药制剂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
3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及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则控制好制剂质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中药制剂所具有的质量水平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控制好其质量,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保证原药材质量,还要控制好生产环节以及提高相关人员目前的素质。只有做好以上工作,才能使中药的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德军.对《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同名不同剂型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成药,2010,34(12):1073-1074.
[2]张萱,刘起华,文谨.浅谈影响医院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26(11):741-742.
[3]杨胜,张定堃,苏柘僮,杨明.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32(25):6405-6406.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总产值251亿元(90年不变价),比*年增加141亿元,*-*年的平均年递增速度18%,完成了“*”计划年递增18%的目标。
2、医药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年增加49亿元,年递增速度19.1%。
3、医药工业资产总量328亿元,比*年增加140亿元,年递增速11.7%。
4、医药出口产值9亿元,比*年增加5亿元,年递增速度17.6%。
5、医药工业利税29亿元,比*年增加13亿元,年递增速度12.6%,其中利润16亿元,比*年增加5.5亿元,年递增速度8.8%。
我省医药已进入全国医药的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国的医药大省。“*”期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比同期全国医药工业产值发展速度16%,高出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2.18%、12.47%和11.76%,分别排居全国的第2位、第1位和第1位;工业增加值、综合经济指标效益、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居全国的第1位、第1位和第2位。广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整体素质提高
广东医药行业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年统计,在医药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38%,集体经济占18%,外商投资经济占27%,股份制经济占17%。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广东医药发展的生力军,比“*”末的20%提高7个百分点。
我省医药行业打破地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高科技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中心基地、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产基地、*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生产基地等,逐步成为医药经济的新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企业(50)强”中,广东就占有10强。
(三)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广东医药行业利用人缘、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发挥*、*“两个窗口”的作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唯条件论、不唯成份论”的思想和“大医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内联横向经济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相关产业向医药产业转移,参与医药经济建设,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等,多渠道、大规模的投资,为广东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44亿元,比*年增加31亿元,增长1倍多。
广东医药行业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产学研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率提高。据统计,大多数医药企业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各级专业医药研究单位62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其中国家级中心4家;国家级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形成了医药新产品开发体系。
“科教兴药”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省有药学专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0人,各类在职培训年均达到7万人次。全行业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3290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1.52%;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22210人,中级以上职称10966人,高级职称1773人,其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17.3%、8.54%和1.38%,比95年提高5.51%、2.52%和0.61%。
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医药GMP的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向国际制药标准接轨。至*年统计,全省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进了60多条生产线,1266台套设备和仪器,生产环境、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重点考核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率95%左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业通过GMP达标,25家通过GMP认证。
广东医药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流通构架体系,发展成为医药生产经营大省。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散,竞争能力不高。我省医药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结构过于分散,占工业企业总数64%的企业,产值仅占总产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广的品种实施社会化大生产,也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工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广东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成药工业重制剂加工轻前处理提取,影响了质量和疗效,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药械比例与发达国家药械比例1:1水平差距极大,医疗器械工业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赶不上临床的需要。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结构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开发能力低。医药工业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1.58%,低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开发创新能力水平低,“*”、“*”期间,全省开发的新药品种208个,虽然为全国总数的10%,但70%以上为水平不高的四、五类品种,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引进的。发酵技术、合成工艺、制剂技术水平等与先进水平有差距;医药生物技术、制剂控释、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等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突出。
技术装备和生产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硬件还是管理软件,多数还达不到GMP、ISO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出口能力差。我省医药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总产值5%左右。*年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货值为9亿元,还不足总产值5%。这种情况不利于广东医药产品市场的拓展,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国际国内市场与技术发展前景
(一)发展趋势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到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社会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草药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市场预测
1、国际市场
*年-*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预计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年将达5400亿元左右。医药发展的重点是:
(1)老年人用药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药加快开发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4)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特别是刚过专利期的药品因仿制增长较快。
2、国内市场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预计“*”期间年增长12%。
三、“*”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74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广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二)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年)
(1)医药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370亿元,年均递增15%;
(2)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10%;
(3)出口产值达到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年均递增23%;
(4)医药工业实现利税37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利润20亿元,年均递增5%;
(5)医药工业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
2、技术进步指标(*年)
(1)高新技术产品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2)技术装备水平5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0%;
(4)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
(5)中级及高级人才占职工人数15%。
3、结构指标(*年)
(1)本行业重点调整企业20个,产值占全行业70%;
(2)大型企业重点产品200个,其中超亿元以上25个,占全省医药产品产值的45%;
(3)重点发展扶持项目18个。
(三)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广东医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九大转变:
1、产品结构从以中、西药制剂为主逐步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2、企业结构从以老、小、散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3、产品市场从以省内、国内为主逐步向省内、省外、国外发展转变;
4、制药工业从化学合成制药为主向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转变;
5、新产品开发从仿制为主向创新转变;
6、药物制剂从普通剂型向新型药物制剂转变;
7、中成药工业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化的生产转变;
9、中药材从原始的、分散的农民种植采集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转变;
10、医疗器诫从普通器械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转变;
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类,中分类行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等工业及医药商业。其中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品为四个主要行业,*年产值占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为65%、18%、8%和4%,*年计划调整为51%、22%、15%和7%。广东医药工业主要产品及技术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一)产品结构调整
1、化学药制剂
广东医药工业以(中、西)药品生产工业为主,中、西药制剂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化学药品工业主要剂型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1%、2.51%、8.72%、2.34%、13.58%;中西药制剂单一品种产值超千万元的制剂产品86个,其中超亿元的10个,排前十名的产品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的7.14%。
发展配套制剂生产的原料药新品种和加强新制剂开发,是我省医药发展的出路之一。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口腔粘膜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透皮控释制剂、注射液的新载体、靶向给药和触发释药等,对独创的且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或保护品种,要加强系列剂型的开发,每个原料药品种至少要有3-5种剂型以上,一个企业生产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品种,至少也要有2种以上的剂型,使我省制剂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对第一类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控、缓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剂;
(2)对第二类产品,如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大输液、粉针剂),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符合GMP的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2、中成药工业
我省中成药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年中成药产量占全国的15%,中成药产品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个,500万元以上的有128个;主要剂型冲剂、蜜膏、胶囊、分别占全国的27%、21%、39%,居全国第一位;片剂、糖浆、丸剂、散剂和胶囊为全国的15%、16%、20%、13%和14%,居全国第二。
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最具有优势、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围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产业,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药出口的竞争力。采取相应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中药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按国际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中成药品种得到国际认证,成为国际市场产品。二次开发的中成药应成为广东出口药品的主要品种,*年争取“广药”出口产品产值提高到15%以上,争取有2-3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1)对中药现代化产品,实现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
(2)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我省的特色药材,建立5-10个中药材GAP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使广药走向世界,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第二类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鼓励中成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3、化学原料药
广东原料药生产基础较差,但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头孢拉啶等7个头孢类,产量占全国同品种的28.7%,肌苷年产量占全国的75%,红霉素、氨基酸系列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指导、扶持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抢仿发达国家过期的专利药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3)发展B-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酸系列产品、维生素类的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核酸类药品等四大类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磺胺类、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类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
广东现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有近20家,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及*、*两个经济特区。目前广东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同属国内先进行列。生产规模上,拥有*的*、*、*,*的*、*、*,*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业;生产水平上,大多数企业基本上符合GMP,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产品开发和技术水平上,国内目前已批准试生产和生产的基因药物,广东占有多数,如α1b干扰素、γ-干扰素和碱性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五个生物工程产品,占全国(批准上市)生物工程药品的50%,其中α1b干扰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类新药,α1b干扰素和乙肝疫苗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40%以上。据预测,生物技术制药将以年均20%速度发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属国内一流,生产规模也是全国最大,随着我省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优势。
*年生物技术药品计划年产值达50亿以上,形成3-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产品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产品,必须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等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形成我省较大规模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期间,医疗器械发展速度为年递增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发展到现在的1∶14。目前,广东能生产38个门类、500个品种、近1000个规格的产品,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医疗诊断设备、医用监护仪器、超声诊断仪器三大类产品体系(这三大类产品产值占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伽玛刀处国际领先地位。直线加速器、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高技术和常规器械类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30%的市场份额。
(1)*年全省计划开发20个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新品种,产品超800种,产品出口比例达30%以上,器械与药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实现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
(3)鼓励发展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4)限制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生产能力饱和的产品生产线。
(二)技术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制剂新技术(重点发展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医药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等。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有效方式,重组和发展若干个大型集团,实现集约化经济规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的药厂,整合医药行业秩序,保证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发展成为我省医药生产力布局的龙头和全省医药经济的支柱。有步骤地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项目向山区转移,重点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和扶持山区药厂对当地特产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及推动医药经济发展。
五、结构调整的措施
1、鼓励创新
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产业。设立医药基金,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2、强制推行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体系的认证
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出实施GMP的规划,按不同剂型规定不同时期完成,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证医药市场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
3、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医药行业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严格控制企业数量,移植产品,必须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鼓励符合GMP的合法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
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原则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扩大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坚持“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原则。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贸易合资企业,把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投资到国外去,带料加工,开拓国际市场。
5、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发展基地。一是鼓励中药工业企业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二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是利用山区私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引导他们回家乡兴办药材生产基地;三是吸引外资来粤合资或独资开办中药企业,生产、收购、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出口
摘要:行业企业调研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基于此,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课改;技能人才状况
作者简介:许瑞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石洪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30-06
一、调研背景
长期以来,高职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受到实训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与医药企业需求脱节。为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常州医药产业,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调研的基本信息及分析
课题组选取了常州地区医药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以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和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专家作为对象,以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展开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1.常州地区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常州医药产业拥有药品生产企业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家,药品包装材料企业25家。产品涉及化学原料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提取,卫生材料,生化药物,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多个门类。
2.常州医药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易于形成药品、医疗器械的产业链。
3.常州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通过实施新版GMP,为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扩大产能创造了条件,使行业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一批优势产品逐步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初露端倪。
(二)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1.课题组针对常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七家制药企业的人才现状和近三年药物分析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从表1可见,药物分析人数在企业总人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10%左右;从表2可见,药品QC、QA人员在企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这表明制药企业对药物分析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由表3可见,制药企业的药物分析人员虽然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技术要求都较高。另外,从调研访谈中获知,企业不仅对人才提出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在学历方面要求技能人才至少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所以,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要兼顾技能培养和学历教育,两者都不能偏废。
2.调研发现,制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在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质量管理(包括质检、化验、质管、验收、养护、保管等)人员。技术岗位有药物制剂工、药物QC检验工、药物QA质量管理员、制药机械维修工、研发人员等,各技术岗位人员占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制药企业对药物制剂工技术人员需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药物QC检验工,占比约10%。
如图2所示,调查数据显示,药物分析与检验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化分析,其次为微生物检测,然后是仪器分析。其中,理化分析约占50%,微生物检测约占30%,仪器分析约占20%。
3.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所需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见表4和表5。由表4、表5可见,常州地区制药企业大多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企业,中药制剂较少,这是后续课改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方面。
4.调研发现,制药企业希望药物分析工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分析检验流程,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QC人员。同时,药物分析工还应具有下列专业能力:(1)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了解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动态;(2)能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3)能协助企业生产部门分析产生不合格品(批)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能制定和执行分析仪器设备和药物分析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基本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对企业调研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医药生产企业和原辅料生产企业等相关企业,培养从事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和理化仪器等设备,对原料药制剂等成品、半成品及原辅料进行检验、检查、检定、试验、分析的高技能人才。
1.中级工要求。能独立接受分析任务,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理化检测、生化检测,能分析判断检测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减小测定误差,并能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2.高级工要求。能进行仪器检测、理化检测、能解决在分析测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具有培训和指导中级工的能力。对分析仪器常见的故障能进行诊断,对简单的故障能进行排除。
(二)针对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课改
概述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对于投料药材甄别、炮制工艺优化、监控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制剂谱效结合、指导新药研发方面的应用,展望了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应用中的前景。
【关键词】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制剂研究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s of fingerprint technology in prepar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screening of the materia medica,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monitoring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The combination of effect and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guidanc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 were also reviewed. It gives a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of fingerprint technology in prepar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Fingerpr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research
随着近年来“回归自然”的潮流在世界各国日益盛行,中药与天然药物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虽然我国有几千年应用中药的历史,但中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中成药类贸易逆差显著,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品种。缺乏“符合中药特点同时又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制约我国传统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大市场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控方法成为当前中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是当前我国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中药制剂,如何吸收指纹图谱技术的精髓,将其用于自身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1.1 中药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主要是指采用光谱和色谱等技术,获得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或图像,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图谱进行“过滤”和简化,获得专属、稳定、实用的特征数据,从而对药物的真伪进行鉴别以及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中药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分类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而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分析研究方面应用尤为广泛,根据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的不同,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法(HPCE)、高效逆流色谱法(HSCCC)、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等。同时,联用技术是目前最受重视的手段,HPLC/MS,HPLC/UV,HPLC/NMC,HPLC/MS/MS等联用技术给中药分析带来了崭新的前景,指纹图谱也达到多维、多息阶段。
1.2 中药指纹图谱信息的处理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的数字化可以科学地进行图谱的比较,实际应用中借助于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将数字化指纹图谱的数字编制成软件以供使用。目前中药指纹图谱的计算机解析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法、欧氏距离、绝对距离、Minkowsky距离、相关系数法、峰匹配度及夹角余弦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如何针对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选用合适的相似度评价方法,使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准确,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程翼宇等[1]根据指纹图谱色谱峰峰数弹性、峰比例同态性和峰面积同态性等3个指标组成的相似度测量评价方法,考察了以上相似度测度,并计算不同批次参麦注射液产品指纹图谱相似性,结果表明夹角余弦测度适于分析评价不同批次间药品质量的稳定性。聂磊等[2]则发现夹角余弦、相关系数、Nei系数较适用于中药品种的鉴定,对于组成中药用量的比例不变,但其总量变化的情况,距离系数和改进的Nei系数较能体现,故较适用于与总量有关的中药及中药材的质量分析。
2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投料药材真伪甄别、质量评价的应用投料药材的质量优劣可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建立完善、全面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标准显得犹为重要。我国中药材种类众多,同名异物、一物多名的现象极为常见,这为中药材的真假甄别带来困难。加之药材市场假货横行,混淆品、伪品屡见不鲜,如果没有合适的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方法,很容易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甚至造成临床用药的不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鼓励具道地性药材的地区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种植优质、规范的中药材,并号召中药行业进行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药材的指纹图谱特征库,以规范全国药材质量。迄今为止,大部分中药材已建立了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制剂投料药材的真伪甄别、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2.2 在药材炮制工艺优化中的应用中药的药效往往在炮制后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毒性均有影响。只有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把握恰当的炮制技巧,才能使中药的药效得到体现。传统的炮制标准大多依赖感官经验,缺乏严格、客观的指标,对炮制前后药物化学成分的变化缺乏分析,对炮制工艺过程中的技术参数的控制缺乏科学的解释。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配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就更加复杂。因此,很难找到确切的有效成分作为分析指标。指纹图谱技术的引入为炮制质量标准的建立、炮制工艺的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许腊英等[3]采用RAPD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茅苍术炮制前后进行DNA指纹图谱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茅苍术生品DNA指纹图谱一致,炮制前后DNA指纹图谱发生了较大变化,几种炮制品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说明炮制工艺对药材DNA分子鉴定有较大影响,可将DNA指纹图谱技术用于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研究。赫炎等[4]采用HPLC指纹图谱定量分析及多变量多因素分析,考察虎掌南星炮制加工中的矾水浓度、浸泡时间及矾水温度对虎掌南星饮片物质基础的影响,得到温度对虎掌南星指纹图谱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提出应尽量在春秋季节的温度环境炮制虎掌南星。李娆娆等[5]考察制炭温度及受热时间对中药槐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指出槐花制炭温度以(185±2)℃,加热30 min为宜,为槐花炭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中药制剂整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方中各中药饮片作用的发挥,只有有效控制中药饮片的质量,才能生产出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中药指纹图谱在实现对中药饮片进行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质量控制及指导炮制工艺改革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在监控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生产工艺不稳定是引起中药制剂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建立科学的生产工艺评价方法,指导工艺的优化,才能保证成品质量稳定。现今评价生产工艺的优劣往往以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或药材浸出物的总量为主要指标,但此类指标均无法全面表征制剂半成品的组成特征。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指纹图谱技术,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制剂工艺研究,利用指纹图谱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追踪工艺过程,找出敏感环节加以控制,进而确保成品质量的稳定。王冬梅等[6]建立了贯叶连翘提取物的HPLC-UV-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选取提取物中的lO个主要成分色谱峰作指标,考察了提取工艺对有效成分的富集程度、工艺的批内和批间稳定性以及抗氧化剂与药材采收方法对提取物中金丝桃素类、贯叶金丝桃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姚仲青等[7]采用指纹图谱监控赤芍总苷提取精制工艺,比较不同除杂方法对赤芍指纹图谱的影响,优选出氧化镁吸附除鞣质的处理方法。胡楚楚等[8]提出一种基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中药提取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取实验条件(如溶剂倍数、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变化时的红参提取液色谱指纹图谱。比较并选取基于欧式距离计算方法的相似性测度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值,并且在所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应用3次样条函数对相似度、工艺参数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以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可定量考察样品色谱指纹图谱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较灵敏地表征了提取工艺参数波动导致的药材提取物整体质量变化情况,并可用于指导工艺参数的调整,优于传统的以单一化学成分含量为指标的工艺评价方法。苏薇薇等[9]采用指纹图谱技术监控田基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 根据生产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工艺中的敏感步骤进行严格控制,可使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2.4 在成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指纹图谱针对中药多成分的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中药的整体特征,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应用中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质量的控制。200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率先在注射剂质量控制中应用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制定中药材、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注射剂的指纹图谱,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可控。随着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的展开,更多其它剂型的中药制剂也相继开展了指纹图谱研究,使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上升到了新的台阶。赵陆华等[10]建立了肾宝合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8个共有峰体现了羊藿、补骨脂、蛇床子3种药材的特征,为全面控制肾宝合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邓文红等[11]用RP-HPLC法对灵芝原料、原料药、灵芝注射粉针、水针进行分析,确定了12个共有峰,确定了以上4种药剂的指纹图谱,为灵芝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鉴别方法。随着分析技术的多样化,不同分析技术被应用到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分析中,为指纹图谱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刘小平等[12,13]分别应用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对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进行了鉴定研究,建立了六味地黄丸的X射线衍射Fourier标准指纹图谱、红外光谱标准指纹图谱。孙国祥等[14]建立了复方甘草片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显示了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复杂中药样品的指纹图谱分析中具有独到的专长和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指纹图谱除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还被赋予更艰巨的任务,在更多的中药研究项目中发挥作用。刘韶等[15]采用指纹图谱为考察手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复方汤剂黄连解毒汤,对传统饮片汤剂与现代颗粒汤剂进行整体质量比较,发现样品之间相似性较好,说明颗粒汤剂代表饮片汤剂是可行的。
2.5 中药制剂谱效结合研究中药谱效学是立足在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上,借助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建立指纹图谱中所有的成分与中药质量疗效的内在关系,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依据。谱效学研究,把中药化学成分与其作用产生的生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更科学、直观。多维多息谱等理论的提出正是谱效学理论发展的极致。目前,谱效结合研究在中药制剂中的实践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关学者进行的探索可给予我们提示和启发。宁黎丽等[16]“吴茱萸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学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吴茱萸汤进行组方药量变化,在原方基础上按正交实验法组成9个不同配比的处方,同时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和镇痛与止呕两个指标的药理实验,对所得化学数据和药理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宋宗华等[17]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3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为质量控制指标。上述研究均是谱效学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为阐明复方中药的药效学和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2.6 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新模式谱效学发展继而形成了组效学。组效学是指通过药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挖掘研究,去除和药效无关的化学成分,找出和药效活性真正相关的药效成分群(药效组分),这样得出的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就可以为建立中药新药创制理论体系提供化学研究、药效研究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的途径和方法。中药指纹图谱包括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信息挖掘3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认为[18],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药效物质成分鉴定和中药药效活性测定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成果, 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以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从而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研究体系。针对研究药材、方剂的功效和所涉及的有关靶位或靶点,开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和水平药理学研究,寻找能够较准确反映方剂药效或功能主治,并具备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的活性筛选指标,在建立快速中药体内外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群,并建立中药药效指纹图谱,从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体系和方法。
3 前景展望
目前,中药注射剂已全面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体系,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指纹图谱技术将会应用于所有剂型的中药制剂,全面替代目前以单一成分指标控制制剂质量的模式,并在指导制剂工艺的改革、药材—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控制、贮藏条件的选择、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必定为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程翼宇,陈闽军,吴永江. 化学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测度及其评价方法[J].化学学报,2002,60(11):2017.
[2]聂 磊,曹 进,罗国安,等.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成药,2005,27(3):249.
[3]许腊英,夏险峰,毛维伦. 中药苍术炮制前后DNA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6,28(5):674.
[4]赫 炎,张启伟,孙 洁,等. 虎掌南星炮制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963.
[5]李娆娆,原思通. 制炭温度及受热时间对槐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7):978.
[6]王冬梅,刘朝壅,杨得坡. 指纹图谱技术对贯叶连翘提取物制备工艺过程的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00.
[7]姚仲青,张志杰,周 俊. 指纹图谱在赤芍总苷精制工艺中的应用[J].中药材,2006,29(6):601.
[8]胡楚楚,李云飞,程翼宇. 一种基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中药生产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1151.
[9]苏薇薇,杨立伟,王永刚. 利用指纹图谱技术监控田基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J]. 中药材,2004,27(9) :672.
[10]赵陆华,屠 颖,吴孟华,等. 肾宝合剂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6(2):134.
[11]邓文红,黄书铭,邹祥旺,等.灵芝及其制剂的HPLC的指纹图谱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352.
[12]刘小平,陈笑宇,宋 青,等.六味地黄丸的2衍射指纹图谱鉴定研究[J].中药材,2005,28(3):184.
[13]刘小平,宋 青,陈笑宇,等.六味地黄丸的红外光谱鉴定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3):245.
[14]孙国祥,孙毓庆,王 宇,等.复方甘草片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中南药学,2003,1(3):131.
[15]刘 韶,雷 鹏,李新中,等.黄连解毒汤饮片汤剂与颗粒汤剂的指纹图谱比较[J].中国药师,2005,8(2):117.
[16]宁黎丽,毕开顺,王瑞等.吴茱萸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0;35(2):131.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法;中医风湿病学;创新发展
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1]。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中医药几十年探索、发展有益的经验、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风湿病的从业者,本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
1规范风湿病的诊疗行为
风湿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经规范治疗多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未经规范治疗危害大,轻者会出现关节痛,影响日常生活;严重者会导致畸形或者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2]。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并有明显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3]。然而不少“江湖游医”抓住患者心理,以祖传秘方、偏方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并私制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不清楚的药物,患者受诱骗前往就医,致使病情延`,造成患者健康和财产的双重损失,同时也让中医蒙受不白之冤。《中医药法》第53~59条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非法执业、违规广告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当然对于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中医药法》第15条规定经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因此,一方面应当以《中医药法》为准绳打击各种风湿治疗的虚假广告,维护广大风湿患者医疗安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监督与能力提升,方可实现中医风湿病的规范诊疗。
2创新风湿病的防治理论
《中医药法》第3条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代中医对风湿病的诊疗是百家争鸣,各有长短,应汲取历代中医防治风湿病的精髓,参考风湿病的新进展,依据临床研究成果,对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2.1痹邪理论中医学称风湿病为“痹病”,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袭发而为病。痹病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诱发,还需与五体相合,与五脏之形气相合才会形成痹[4]。其中尤其强调“合”的重要性,不与之相合则不为痹。合于皮肉脉筋骨则分别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合于五脏则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五脏痹)。上述是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传统论述,有学者提出“痹邪”致病理论[5-6],认为脏腑亏虚,营卫之气不和(负责防御机能),遭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两者“相合”,形成新的病理产物――“痹邪”,此痹邪又成为致病关键因素;由于它是由正气与外邪“相合”而产生,与防御因子在“形”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易被机体的防御因子识别,加之赋予外邪特性,无孔不入,或痹于脏腑而致五脏痹,或痹于五体而成五体痹。
从免疫学角度看,风湿病多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各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及器官诱导免疫炎症而致病。痹邪类似于自身抗体,外感风寒湿后,引动伏留体内的痹邪,致使津停为湿,湿聚为痰,血滞为瘀,邪郁化热,形成内生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混杂(类似抗原抗体复合物),侵犯脏腑而致病。发于皮肤类似硬皮病,发于肌肉类似多发性肌炎,发于肌腱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跟腱炎,发于血脉类似血管炎,发于骨类似骨关节炎。风湿病属于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内脏,如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蛋白尿、胰腺炎等,与中医的五脏痹类似。可以说“痹邪”架起了中西医沟通的桥梁,是中医风湿病病机理论的创新,这一理论也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7-8]。
2.2痹邪论治
2.2.1扶正祛邪风湿病多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形成的痹邪可伏留体内,每遇外邪反复发作。临床上不少控制稳定的风湿病常因感染而复发,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又可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导致风湿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外邪侵袭是首因,故及时解表祛邪是治疗的首要任务,《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系列方药,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9]。对于深伏于内的痹邪,除祛风除痹从表而解外,尚需扶阳气,充腠理,缓缓蒸发,通畅营卫,致风湿尽去。四神煎是代表方剂,该方重用黄芪补气发汗,使深伏于内的痹邪随汗而解,丰富了汗法应用[10]。此外,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均为益气扶正之品。气虚伤阳者致阳气虚弱,扶阳医家郑钦安认为阳气不足,百病重生,代表方剂如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吴生元[11]善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病,独树一帜。
2.2.2调理脏腑调理脏腑可祛除痹邪,一方面是因为痹邪可侵扰五脏,如狼疮性肾炎,风湿扰肾是其重要病机,从风湿扰肾角度论治可为肾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12]。另一方面通过恢复脏腑功能,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减少风湿病的复发。此外脏腑功能的恢复促进了气、血、津液的运行与代谢,有益于痹邪等病理产物的消除。例如,临床上抓住口干、眼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认为肝胃郁热是该病的重要病机,采用清胃泻肝、撤热存津法治疗,不仅有不错的临床疗效,而且部分患者的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能转阴[13]。王承德[14]提出“痹必夹湿”,认为痹始于湿,病机于湿,变生于湿,治难在湿,强调治疗风湿病应首重脾胃,以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焦树德[15]认为肾督阳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根据临床症状提出了以补肾祛寒治�短牢�基础的补肾强督治法。金实[16]认为津液输布失常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问题,提出从宣肺布津论治干燥综合征。上述均是通过审证求因、谨查病机、明辨脏腑而祛除痹邪的。3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1以循证医学彰显中医临床优势《中医药法》第41条提出:“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以及其他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扬光大的源动力、生命力和推动力[17]。中医风湿要走向世界,首先要依靠有疗效优势的临床研究,不能自我陶醉。然而历代医家对中医的疗效更多地基于个体诊治经验,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技术推广。目前,中医风湿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医风湿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不适合循证研究(标准化治疗),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鉴于风湿病以慢性病为主,多具有基本病机,围绕基本病机(共同规律)是可以开展临床疗效评估的,只有将多中心的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等引入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才可能获得疗效的确切证据,才能让医生心里有底,提高诊疗的自信心,尤其是年轻医生。
3.2借鉴精准医学理念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精准医学是以实现精准的风险预测和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制订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为目的。加强中医药的精准医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8]。为此需要借鉴精准医学的思维开展风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以弘扬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痛风急性期以湿热证为主,为了证实我科痛风合剂的疗效,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94.36%,显控率为66.19%。从显控率看,仍有30%的患者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中医更多地将疗效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医生的辨证问题上,这是片面的。现代化学药临床疗效有异质性,中药也应当存在类似的差异,这是被中医临床忽视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痛风急性期患者以痛风合剂进行治疗,开展了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观察,以显控率为标准分为2组,对疗效影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痛风并发症、治疗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频率、发作频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文章待发)。提示临床上对伴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或者说筛选出痛风合剂的适宜患者,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逐步实现痛风的中医分层治疗,这即为我们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的新探索。
4创新抗风湿中药的研究思路
医院制剂是根据医生和患者需要配制的制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近10年来,院内中药制剂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所幸《中医药法》第31~32条为院内制剂指明了方向,如国家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等。风湿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研发中药新药周期太长,院内制剂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开发抗风湿院内中药制剂要选准方向,首先,川乌、草乌是治疗风湿痹病的重要药物,其药性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临床散寒止痛疗效显著[20]。然而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性受产地、炮制、药物配伍等影响,正是担心其毒性,临床医生使用很少,即便选用剂量也很小(3~9g),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以致这一有效的抗风湿方法遭到埋没。乌头汤是治疗风湿寒痹的经典方剂,如能深入研究乌头汤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含量检测、药效剂量、中毒剂量、药动学、药代学及质量控制等,则有可能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制剂。其次,虫类中药(如蜈蚣、全蝎、蚂蚁等)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的特性,因此凡属顽痹,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络畅通,邪蠲正复[21]。这类药物相对乌头类安全性高,可以开展虫药小复方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比较研究,有可能挖掘出与DMARDs疗效相当的药物。最后,祛风湿中药有上百种,每味中药又含有几十至上百种成分,因此,挖掘抗风湿中药的小分子单体成分或有效部位意义重大。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库已经建成,相关研究技术逐步成熟[22-23]。风湿疾病靶蛋白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化学信息学技术,如分子对接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然后可在细胞模型上进行高通量的验证,进而在动物模型上开展临床前研究[24]。若人们能成功研发出新药,必将对风湿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5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
《中医药法》第38条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基本原则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争取理论上的结合[25]。DMAR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药物,然而起效慢是其不足;在治疗早期,如何迅速改善患者关节肿痛是RA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胃肠或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受到限制[26]。另外还有少数患者虽经足量、足疗程治疗,甚至炎症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依然存在关节肿胀。临床上我们常用加味四神煎进行治疗,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发汗,鼓动卫气,驱邪外出,辅以远志、石斛、牛膝、金银花,气足汗出,使深伏于内的邪气随汗而解。我们评价了加味四神煎治疗RA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在常规DMARDs基础上,配合加味四神煎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发现加味四神煎能明显改善RA的临床症状,这就为加味四神煎联合DMARDs治疗RA活动期提供了临床依据(文章待发)。
以系统损害为主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重度患者常需要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从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分析推断其具有“纯阳”之性。生理剂量下有“少火生气”作用,在超生理量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此“纯阳”之药易“阳盛耗阴”,出�F食欲亢进、面赤身热、心烦少寐、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激素副作用)[27]。伴随着激素的减量,由于助阳作用力减弱,易出现肾阳亏虚之证,表现为形寒怕冷、面浮?白、肢冷便溏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导致肾上腺萎缩,而在激素减量至维持期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可能是疾病易复发的重要原因[28]。因此,辨证论治应抓住肾虚这一关键问题,着重调整肾之阴阳平衡,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干预激素副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撤减的成功率,称为补肾序贯疗法[29]。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滋阴泻火药可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温肾药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恢复[30-32]。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序贯疗法为激素的安全应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是将HPA轴与肾虚在临床应用上的理论融合。
近日,在卫计委召开的“卫生计生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有关情况会”上传出,我国首部《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门正在将征求意见汇总,并根据意见进一步对草案修订完善。虽然何时出台尚没有确切的时间表,但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中医药立法工作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公里”。
可以预见,即将颁布的《中医药法》,将从多个层面对我国中药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在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下,“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或将迎来与以往不一样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何实现走出去与沉下来的平衡,仍然值得深思。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根据此前流传出来的《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将保护传统中药加工技术和工艺,支持传统剂型中成药生产,鼓励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可以看到,国家一方面在提倡中药生产加工应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在鼓励中药现代化。
对于前者,中医药几千年沉淀中的许多精华尚未被挖掘,同时也遗失了许多传承,因此保护传统技术工艺、生产传统剂型自然非常必要。对于后者,本报特约观察家、河南太龙药业OTC营销中心市场推广总监吴延兵表示,国家鼓励用现代技术开发传统中药,是因为相比西药,中药研发投入、创新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致使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如西药。因此,此举是加大扶持中药的研发力度,加大中药创新力度。
“现代工艺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对于规范中药的标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又使其传承不再那么困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报特约观察家、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执行总经理刘新忠指出,事实上近年国家正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利用现代科学的理念重新诠释中药,按照西药的方式生产中成药,使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虽然我国的中药生产工艺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尚未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和稳定性。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标准不能规范、质量管理无法严格是我国中药始终饱受争议的主导原因。
那么,面对中药发展的现实难题,中药现代化是否是一剂“良药”?对此,吴延兵认为,中药的发展走现代化、标准化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中医药获得国际认可、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中医药具有其已经形成并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独特理论,如果简单的实现现代化或者标准化肯定不可取,应当是根据具体产品的特点实现传统中药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刘新忠强调,中药现代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政府和产业界要实实在在地实现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同一品牌的中药产品具有同样的效果,这应当是中药现代化的初步目标,也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前提。其次是要明确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同时中医药立法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
吴延兵的看法或许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支点。他表示,中药现代化不是要搞清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分离出单质,再走向化学合成的道路。中药讲究配伍,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这个融合点就是,必须是中医理论指导的现代化中药制剂。
走出去与沉下来的平衡
相比起中药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近年来我国中药国际化之路走得颇为艰难。虽然我国许多中药品种已经在东南亚、非洲等国上市销售,但欧美主流市场却迟迟难以打开,以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天士力为例,其早在1997年就向美国FDA提交了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的申请,但到如今仍然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其实,目前已经有些国家兴起了中医药热,而中药品种走不出去的原因还在于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刘新忠认为,中药的标准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有效成分的确定和提取纯度的控制非常困难;疾病诊治过程中中药材使用的个性化特点使其有效的传播和传承变得困难,这些都是阻碍中药品种登上国际舞台的难题。
吴延兵则指出,中药肯定可以走出去。一方面,中医药立法将提高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标准,让更多的国家认可中医药,接受中医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提升,中国将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之一,中国各行业的产品都将逐渐被外人接受,中药品种也不例外;而且,传统中医药的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能够走出去,但能否走好却是一个未知数。在此语境下,对于中药的发展方向,是否应该先沉下来,把整个中药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上来,再去探寻国际化道路?对此,有观点认为,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要想我国中药具有国际竞争力,确实需要从我国中药行业本身的发展先着手,在当前基础上实现突破,提升整体水平,但同时需要进行一些国际化探索和尝试,为今后做好铺垫。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以及陆续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正是沉下来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中医药的立法,把中医药从行业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会导致整个中药行业环境得到巨大改善,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面:对六种药材严加监管
近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加强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其制剂的监管,凡是含有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4种药材的中药制剂一律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目前,这类中成药有36种:喘息灵胶囊、肺安片、复方蛇胆川贝散、杜仲壮骨胶囊、杜仲壮骨丸、风湿宁药酒等,其中复方蛇胆川贝散由13个厂家生产。
另据了解,2004年9月30日以后生产的中成药中仍含有广防己、青木香的,将一律按假药查处。对于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这四种药材,国家食药监局将“暂停受理相关中成药的中药品种保护申请、新药注册申请”,实际上这6种药材都被判了刑。
虽然国家未禁止这几种药材用于“抗艾滋病或预防艾滋病、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以及尚无治疗手段的疾病”的特殊新药研制,但其在未来能否重新用于普通中药制剂生产,目前不得而知。
产业面:上半年经济指标解析
从各子行业实现利润占医药工业利润总额的同比变化看,上半年化学原料药所占比例同比下降近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行业下降1.2个百分点,中成药提高2个多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提高1.72个百分点,生物制药提高1.35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各指标下降,利润同比减少三成
上半年,国有医药企业在收入缓慢增长的同时,包括利润、利息支出、利税总额、产值等主要指标,甚至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这表明国有医药企业经济活动严重受阻。
集体企业收入增长21%,成本增长高于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利润也增长2.55%;股份制企业收入增长保持适度,利润增长6.6%;外商投资经济类型企业表现最佳,其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基本保持了同步适度快速增长。
原料药工业遭遇阵痛
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扬、出口退税率降低、GMP认证大限和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境内原料药工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到6月底,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26.38亿元,同比下降19.65%,比一季度降幅扩大10个百分点。
从主要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看,上半年情况与一季度相比,化学原料药工业前10名排位没有多大变化,石家庄制药集团和东北制药总厂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有5家企业收入增长放慢,其中天津药业集团增幅回落30.78个百分点。
从成本增长看,天津药业集团成本增幅回落43.75个百分点,河北高营企业集团成本增幅提高26.28个百分点,浙江海正成本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
从利润增长看,有5家企业利润降幅加深,华北制药降幅减缓,4家企业增速减缓,其中杭州华东医药集团从一季度的134.93%回落到上半年的33.7%。
制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适度,待业发展任重道远
上半年,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共463.7亿元,同比增长15.26%,环比增幅下滑2个百分点,从总体看,收入增长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实现利润共44.9亿元,同比增长10.46%,与收入、成本等指标增幅相比,基本适度。 从收入前10名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看,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进入了前10名(与一季度相比),而上海新先锋药业则被挤出。从前10名企业占收入的份额看,上半年比一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从下降转为快速增长;江苏扬子江药业收入增速持续加快;西安杨森、广州白云山、上海罗氏、上海施贵宝和江苏恒瑞收入增长均不同程度地放慢。
在利润方面,全行业上半年仅仅比一季度净增2亿元,但收入前10名企业实现利润占行业的比重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25.9%。西安杨森利润进一步下降,广州白云山下降局面得到抑制;扬子江、太平药业利润增长放慢;罗氏、施贵宅、恒瑞利润同比下降(一季度为增长)。
中药适运行总体平稳
从主要企业情况看,连云港康缘制药以85%的增速从一季度的第10位跃升至上半年的第4位,武汉中联药业收入增幅进一步下滑,排名从一季度的第7位滑落到6月底的第10位,武汉马应龙药业则从前10名出局,而武汉华珍药业则以增长106%挤人10强。
在实现利润方面,上半年销售前10名企业实现利润占行业的比例,与一季度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5家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比一季度增加3家。同仁堂科技与国风药业都从一季度的正增长转化为同比增长下降,武汉健民增速则大幅度回落,只有连云港康缘制药利润持续以90%左右速度增长。
中成药工业上半年完成销售收人316.6亿元,同比增长13.01%,增幅环比虽然有所回落,但在医药工业主要行业中则比较优异。当期实现利润33.6亿元,同比增长14.6%,在2003年基数很高的情况下,中成药工业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总体实力有所提升。
从上半年中成药行业销售前10名排序及其与一季度排名变化看,天津中新药业以6.27亿元处于行业之首,而一季度的江西汇仁集团则退居次席;天津天士力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增速不同程度加快,南京医药产业扭转了一季度的下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深圳万基药业、北京同仁堂股份增速放慢;三九医药因为诸多因素退出前10名。
生物制药运行平稳,政策扶持有待强化
上半年,生物制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适度快速增长势头,当期完成销售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长19.8l%,增幅比一季度仅仅回落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5亿元,比一季度多盈利0.3亿元。
研究面:再看中药现代化
中药的产业链,按照产品剂型,可以分为传统的丸膏散汤和现代剂型。
按照产品属性和销售通路,如右图所示:
我们认为,国内中药现代化需要渐进,不用强调一步到位;以六味地黄丸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元糖型、浓缩型的改进,都将有明显高于行业水平的增长速度。
科技面:开发基因药物受到鼓励
“十五计划”中提出,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发基因丁程药物:
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中草药经发酵、酶化后,其有效成分能被充分分离、提取,使其更具有生物活性,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酶。服用后能被人体组织细胞迅速吸收,达到祛病、健体、双向免疫调节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中草药这一天然药物的药效作用。因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提取中草药的有效生物活性成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前景广阔。
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在目前各类药物中,抗生素用量最大,应研究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优良菌种,研究并尽快使用大规模生产技术一―表霉素酰化酶固定技术工艺生产半合成表霉素。加快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生产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生素。
大力开发基因疫苗与酸诊断试剂。这方面境内已有一定基础,开发重点是乙肝基因疫苗与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
开发活性蛋白与乡肽类药物这方面的开发重点是干扰素、生活激素与T―PA等。
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
人体基因组的研究。
市场面:两条主线
令年的证券市场虽然还有一个季度的收官之笔,但是医药板块的行隋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主线进行的,那就是特色原料药与品牌中成药;这也是分析师进行价值发掘最为充分的两个板块。
【关键词】 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 中药现代化
【Abstract】 To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nanotechnology;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系[1]。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纳米中药的特点
1.1 原药纳米化后呈现新的药效或增强原有疗效中药被制成粒径0.1~100 nm大小,其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活性增强和/或产生新的药效。如灵芝通过纳米级处理,可将孢子破壁,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萃取出灵芝孢子的脂质活性物质,从而增强抗肿瘤的功效。
1.2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在表面活性剂、水等存在下,直接将药物粉碎成纳米混悬剂,增加了药物溶解度,适于口服、注射等途径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1.3 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
纳米粒能够穿透大粒子难以进入的器官组织、血脑屏障及生物膜。如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NADM)可以改变阿霉素的体内分布特征,对肝、脾表现出明显的靶向性,而血、心、肺、肾中的药物分布则减少。
1.4 靶向作用
徐碧辉教授等在研究中发现,一味普通的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级水平后,其理化性质和疗效会发生惊人的变化,甚至可以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并具有极强的靶向作用。
1.5 使药物达到缓释、控释
借助高分子纳米粒作载体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如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有良好的缓释、控释功能。
2 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及其进展[3]
纳米中药的制备是研究纳米中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必须考虑中药组方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例如中药单味药可分为矿物质、植类药、动物药和菌物药等,中药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又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等,因此,针对不同的药物,在进行纳米化时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此外,还必需考虑中药的剂型。纳米中药与中药新制剂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纳米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将中药制成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低毒、服用方便的现代化制剂,也是进行中药纳米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纳米中药是针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开发中药的新功效。聚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药物纳米粒子和药物纳米载体。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药物纳米载体包括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及纳米囊和纳米球。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纳米中药,有不同的制备方法。
2.1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单味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在进行纳米中药粒子的加工时,必须考虑中药处方的多样性、中药成份的复杂性。
纳米超微化技术[4],是改进某些药物的难溶性或保护某些药物的特殊活性,适用于不宜工业化提取的某些中药。如矿物药、贵重药、有毒中药、有效成分易受湿热破坏的药物、有效成分不明的药物。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超微粉碎技术。所谓超微粉碎是指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途径将物质颗粒粉碎至粒径小于10 μm的过程。根据破坏物质分子间内聚力的方式不同,目前的超微粉碎设备可分为机械粉碎机、气流粉碎机、超声波粉碎机。
机械粉碎法[5]是利用机械力的作用来实现粉碎目的。边可君等采用自主开发的温度可控(-30~-50℃)的惰性气氛高能球磨装置系统制备纳米石决明。将石决明置于配有深冷外套的惰性气氛球磨罐中,同时装入磨球,磨球与石决明粉比保持在15:1~5:1范围,控制高能球磨机的转速(200~400 r/min)和时间(2~60 h),获得了平均粒度不大于100 nm的石决明粉末。
气流粉碎法[6]是以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通过喷嘴产生的超音速高湍流气流作用为颗粒的载体。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固定板之间发生冲击性挤压、摩擦和剪切等作用,从而达到粉碎的目的。与普通机械冲击式超微粉碎机相比,气流粉碎产品粉碎更细,粒度分布范围更窄。同时气体在喷嘴处膨胀降温,粉碎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大的热量。所以粉碎温升很低。这一特性对于低融点和热敏性物料的超微粉碎特别重要。世界上首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领域的纳米级中药微胶囊生产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并用超音速干燥技术制成纳米级包囊。利用这项技术生产出的甘草粉体和绞股蓝粉体。经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物化学研究室鉴定,均达到了纳米级。其中甘草微胶囊微粒平均粒径为19 nm。这样的纳米粒可跨越血脑障碍,实现脑位靶向[6]。
中药纳米超微化技术既丰富了传统的炮制方法,又能为中药的生产和应用带来新的活力。纳米产品目前已成为中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中药行业可以开发具有更好疗效、更优品种的纳米中药新产品。这将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 药物纳米载体的制备
药物纳米载体的制备主要是选择特殊的材料,它们应具备以下特征:性质稳定,不与药物产生化学反应,无毒,无刺激,生物相容性好,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有适宜的药物释放速率,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物理作用和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可塑性(即易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纳米粒,并能够完全包封药物或使药物较完全的进入到微球的骨架内);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亲水性、渗透性、溶解性等性质。这与所用药物的性质、给药方式有关[7]。近年来,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载体材料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药物传递体系,因为它们性能多样,适应性广,且具有良好的药物控制性质,达到靶向部位的能力及经口服给药方式能够传递蛋白质、肽链、基因等药物的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明胶、海藻酸盐、蛋白类、聚酯类等。
对于纳米中药载体,目前常用的是纳米包复技术[8]。纳米包复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技术在世界药学领域是最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之一。根据待包复的中药的性质不同,可选取不同的纳米包复技术,得到纳米中药。毛声俊等[9]采用3琥珀酸3O硬脂醇甘草次酸酯作为导向分子,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甘草酸表面修饰脂质体,作为肝细胞主动靶向给药的载体。杨时成等[10]采用热分散技术将喜树碱制成poloxamer188包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陈大兵等[11]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紫杉醇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此外,还有乳化聚合法[12]、高压乳匀法[13]、聚合物分散法等。制备成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中药多为单一有效成分,如抗肝癌或肝炎药物:蓖麻毒蛋白、猪苓多糖、斑蝥素、羟喜树碱、黄芪多糖等;抗感染药:小檗碱等;消化道疾病药:硫酸氢黄连素等;抗肿瘤药:秋水仙碱、高三尖杉酯碱、泰素等;心血管疾病药:银杏叶有效成分等;其它还有鹤草酚、苦杏仁苷等。也有将多种中药成分复合后制备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如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通便通胶囊,其主药成分为3种极性相似的火麻仁油、郁李仁油和莱菔子油的混合油。还有将中药复合西药后制备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如多相脂质体1393,其主要成分为氟脲嘧啶、人参多糖和油酸等;中药复方“散结化瘀冲剂”浸膏和5氟脲嘧啶(5FU)相结合后制备的磁性微球制剂也属此列。总之,不同的制备技术和工艺适合不同种类纳米中药的制备。
3 问题与展望
尽管目前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日千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有可能使中药的现代化迈上一个台阶,但是,目前纳米中药的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也很不成熟,有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纳米粒制备时,载体材料多为生物降解性的合成高分子,在体内降解较慢,连续给药会产生蓄积,且降解产物有一定的毒性。另外有毒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都给纳米控释系统的产业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美国Rice大学生物和环境纳米技术中心(CBEN)主任Vicki Colvin认为至少有两点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纳米材料微小,它们有可能进入人体中那些大颗粒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如健康细胞。二是对比普通材料纳米量级性质会有所改变” 。也就是很有可能在粒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原本可视为无毒或毒性不强的纳米材料开始出现毒性或毒性明显加强,例如改变纳米材料表面的电荷性质,改变纳米材料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相同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毒性,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可能会出现特殊的代谢情况,并且可能会与某些特定部位的器官或者组织细胞进行作用进而使其带来某些特而且纳米化后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效学的不确定性,将给药物质量的稳定可控留下隐患。另外纳米中药的范围应有所限制,当一种中药粉碎到了纳米级时,药效可能会发生改变,不能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目前对中药的微观研究尚不深入,对其有效成分与非有效成分还认识不清,仓促对其纳米化处理有可能得不偿失。在目前这个时期,进行商品化的纳米中药生产为时尚早。而应该进行开发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研究并建立一整套纳米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Kreuker.Nanoparticles and Microparticles for Drug and Vaccine[J].J Aant,1996,189(pt3):503.
[2]张志琨,崔作林.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4.
[3]魏红,李永国.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生物工程分册,1999,22(6):340344.
[4]朱振峰,杨菁.药物纳米控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7,21(6):327327.
[5]Schofield JP,Caskey CT.Nonviral Approaches to Gene Therapy[J].Br M erd Bul,2005,51(10):56.
[6]Yang S, Zhu J, Lu Y, et al.Body Distribution of Camptochecin, Solid Iipid Nanopartoc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J].Pharm Res,2005,16(5):751751.
[7]Yang SC, Lu LF, Cai Y, et al.Body Distribution in Mice of Intravenously in Jected Camptothec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Targeting Effect 011 brain[J].J Controllled Release,2006,59(2):299299.
[8]Suh H,Jeong B,Rathi R,et al.Regulat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Using Paclitaxel Loaded Poly(ethylene oxide)poly (1actide/glycol1de)nanospheres[J]. J Biomed Mater Res,2007,42(2):331331.
[9]Allemann E,Leroux JC,Gurny R,et al.Iil Vitro Extentedrelease Properties of Drugload Poly(DL lactic acid)Nanoparticles Produced by a SaltingOUt Procedure[J]. Pharm Res,2007,10(12):1 732.
[10]Schroder U,Sabel BA.Nanoparticles.a Drug Carrier System to Pass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Perm it Central Analgesic Effects of i.v.Dalargin Injections[J].Brain Res,2007,710(1):121121.
[11]孔令仪.中药创新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780780.
2008年,化工行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成本高涨、需求增速下降、产能日益过剩,行业景气度日益下滑,三季度开始下滑的态势日益明显,行业利润增速、利润率都开始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态势。
展望2009年,华泰证券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对化工品的需求也将放缓。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几年保持较高速度,新增产能较大,因此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的情况将在今后两年表现的尤为突出,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原证券认为,目前行业处于周期加速下跌阶段。由于本轮行业周期下行伴随着国内经济周期景气下行,因而行业复苏尚需时日。从09年形势看,一季度可能是整个行业业绩同比下滑幅度最大的时期,因为相对的08年一季度的盈利状况比较理想。二季度之后,下滑幅度逐步减小,因为相对应的08年同期业绩已经出现下滑。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前景,给予化工行业2009年“弱于大市”评级。
由于化工产品众多以及各个产品具有上下游等复杂的关系,行业特点决定化工行业虽然整体机会不大,但不排除某些子行业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华泰证券建议关注价格处于底部的化工品在明年率先复苏的机会。首先看好受益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大力投资所拉动的硝酸-硝酸铵-炸药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农药行业受宏观经济放缓影响较小,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看好农药行业明年的发展前景。磷化工由于国内外较大的价差,预计明年仍能有较好的增长。纯碱行业和氯碱行业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是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相对于氯碱行业,纯碱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行业龙头有望借助资源优势获得竞争先机。中原证券建议关注农药、日用化学、钾肥等子行业。
本周入选的30只股票中有14只股票的2008年预测市盈率小于20倍,大于30倍的有4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21只股票的安全星级均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周30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诺普信(002215)和天坛生物(600161)给予简要点评。
诺普信(002215):未来将快速增长
诺普信(002215)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纯农药制剂企业,产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系列,公司技术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62、0.84和1.10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9、21和16倍;当前共有13位分析师跟踪,其中3位建议“强力买入”,10位建议“买入”,综合评级系数1.77。
我国农药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农药消费尚属较低水平、国家支农政策、全球气候变暖、经济作物增加这些都将促进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国农药仍有望保持15%的平稳增长。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无限。公司连续3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截止2008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7亿元,但全国农药制剂市场在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公司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仅在2.5%左右,市场空间广阔。
注重研发和营销,优势将更加明显。渤海证券指出,未来两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营销队伍的建设。农药取消商品名,这将极大地消除了农药产品表面的差异性,以商品名为代表的品牌效果将消失。企业要占领市场,必须建立以质量为根本、技术服务为主导的技术营销理念。公司未来注重营销、注重技术开发的策略将使公司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销售量的增长和毛利的扩大将大于产品注册费用的增加和销售人员费用的增加。2009年开始,单个农药制剂的产品注册费将由原来的8-9万元,涨至50-60万元,此外公司正着手通过扩大营销队伍的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但鉴于公司的高毛利和高成长性,注册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加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而今后获登记新产品和销售力量的增长将在长期有助于公司增加拳头产品数量、扩大市场份额。
募集资金项目逐步释放,未来两年业绩快速增长。公司目前传统剂型产能1万吨左右,水基化剂型1.6万吨,公司未来两年募集资金项目将逐步释放,募集资金项目将增加公司水基化剂型产能3万吨,而且公司未来两年将扩大营销队伍的建设。公司业绩未来两年将保持快速增长。
兴业证券称,诺普信是我国农药制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产研销一体化的独特运营模式,有望在农药制剂行业的整合浪潮中迅速壮大。公司08年3季报反映出公司市场占有率在持续提高,经营形势良好。作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抗周期品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因素:公司面临规模扩张及营销队伍壮大带来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天坛生物(600161):低价收购成都蓉生
天坛生物(600161)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疫苗与血液制品这两块业务,其中疫苗类产品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较大,基本维持在80%左右波动。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主导产品包括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在国内市场占有50%-70%的市场份额。
疫苗行业国家队,计划内业务将受益于市场扩容。公司是中生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而中生集团则是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集团。公司在研究水平上历来属于第一梯队,且在计划免疫招标上也有非常强大的优势。历史数据显示,中生集团占据了90%以上的计划免疫市场。随着政府投入28亿元,中国的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扩容明显,天坛生物作为国家队成员,其计划内疫苗业务受益明显。而计划外疫苗由于是消费者自掏腰包,所以质量和技术较优的外企还是占据了明显优势,公司要在计划外免疫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难度较大。
麻腮风系列是公司疫苗业务的看点。公司疫苗业务中的看点主要集中在麻腮风系列上,麻腮风系列可以实现生产线的混线生产,目前生产较多的仍然是二联,但是公司将逐渐扩大三联疫苗的比例,从而提高该产品系列的毛利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的疫苗业务在三季度已经走出了调整期,重新回到上升趋势。
向大股东增发收购优质资产,定向增发扩大产能。公司近日公布增发方案草案:增发分为向集团内部成员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下称:成都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下称:北生所)以及10名以内的特定对象。向集团内部成员增发用于收购成都蓉生51%股权和收购土地减少关联交易,减少租金支出。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用于收购成都蓉生39%的股权,并对其进行增资,另外投资大兴基地的项目建设。
成都蓉生行业景气度高。申银万国预计2010年前血制品行业血浆短缺不能缓解,行业将保持高景气度。未来几年血制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投浆规模。成都蓉生被收购和增资后将扩大血浆供应,预计2008-2010年投浆量分别为280吨、330吨和380吨。成都蓉生投浆规模与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相当,收购评估价仅为7.32亿元,与华兰生物83.3亿元、上海莱士38.1亿元市值相比,这一价格确实便宜。
大兴新产业基地保障长期产能。预计新基地2012年交付使用,投产后百白破、麻腮风系列等高毛利疫苗产能将大幅提高,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产能充足保障公司长期发展。
招商证券表示,天坛生物是我国医药行业未来5年最具战略性投资价值的不二品种。控股股东中生集团是我国疫苗和血液制品最大生产供应商和出口商,以天坛生物为资产整合平台,迄今已推进了两大步:1、07年完成收购长春祈健,把中生集团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疫苗品种“水痘疫苗”收录囊中。2、08年启动收购成都蓉生,打造了整合血液制品业务的平台,有望在未来三年内率先完成血液制品整合。以投入巨资11亿元打造大兴县产业化基地为契机,中生集团有望在未来5年内完成疫苗资产整合,全部资产整合完成后,中国“疫苗和血液制品巨无霸”非天坛生物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