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时间:2023-09-07 17:4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措施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通过辨识监测、监控和危险源判别风险等级,削弱和消除危险源,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识别可帮助煤矿企业更加明确地掌握自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从而明确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具有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完善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公司各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未予以充分重视,培训力度小

煤矿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未全面推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导该体系仍处于基础阶段;该体系正式运行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该体系的作用,未了解该体系的建设目的和意义。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对该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当前该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矿体组队、管理人员对该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工作开展缺乏思路,未抓住重点,仅将安全隐患条数录入作为首要任务,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未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导致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清楚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2.2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煤矿未按照各矿体系办下发的《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进而无法调动职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管理办法具有不平衡性,存在区域差异,且考核标准的选择分值有分歧。

2.3信息系统使用不规范

信息系统的信息录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描述不明确,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部分录入的安全隐患不具有真实性。此外,不安全行为的录入不规范,部分录入的问题非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项;责任人定为队组负责人,无法落实具有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考核和教育情况;安全隐患录入滞后,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采用了月底集中录入的方式,每月只录入固定的条数,且部分部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录入工作由专管员代替完成。

3改进措施

3.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煤矿单位应认识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煤矿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是规范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单位要积极了解、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和经验,认识本单位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3.2完善基础管理

矿体系办要深入区队、部室开展体系运行调研工作,制订保安工作的运行方案,从而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与保安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危险源辨识卡的作用,通过班前会提问、检查人员现场提问、考试等方式,并采取“不合格不上岗”的强制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从而提高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水平和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定期修订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卡的内容,使危险源辨识卡准确涵盖岗位主要内容。

3.3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填写的信息应真实、及时、规范、准确;上级单位、集团公司、五人小组、煤矿领导、煤矿动态检查结果、煤矿部室专项检查结果、队组三级隐患台账内容等信息应完整录入信息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安全隐患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描述要具体,对应标准及危险源应准确,录入工作应在检查后2d内完成;当现场的安全隐患无对应的考核标准和危险源时,应及时反馈至本单位体系办,体系办应及时补充。

3.4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落实三级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矿体系办应制订培训计划方案,根据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层次编制不同的培训教材,分批进行体系知识培训,从而使其掌握各自层次的体系知识,提升员工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水平,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3.5优化考核体系

管理人员应扩大考核范围和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力度,从而解决安全隐患未全部录入系统、录入不规范、月底突击集中录入等阻碍管理体系顺利推进的问题,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奖励与处罚应并存。通过增加激励机制,可提高职工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应明确划分井下责任区域,并按实际情况变更。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13(4):8-10..

第3篇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bstract:In the era of big data,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has an immeasurable valu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large data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the idea and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network of Zhejiang Province electric power company operati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creat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typical experience of the main wa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and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enterprises have draw lessons from a meaning.

Key words: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operati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一、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背景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公司”)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随着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工作体系的逐步构建,浙江公司在专业条线上的纵向管控模式已经非常完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内部跨专业、跨部门的横向协同模式还尚未完全建立,这也大大影响了公司运营效益与效率的提升。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浙江公司在国家电网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以及“三集五大”工作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工作。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加强公司内部各专业条线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力度,大幅提升公司运营水平,是公司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是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

1. 实现浙江公司科学发展的需要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公司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是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以服务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管控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战略执行力,有利于破解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对于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沼胖省⒁导ㄓ判恪毕执?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2.提高浙江公司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浙江公司的经营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经营和管理活动来实现,跨专业、跨部门活动的相互协同能力、各业务部门、各单位的执行能力是制约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创建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是加强业务过程综合管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运营监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搭建信息和管理的桥梁,消除专业管理壁垒,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解决专业条块管理中的盲点问题,增强跨专业、跨部门协同能力,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实现公司核心业务和整体资源的集中运作和高效管理,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提供保障。

3. 增强浙江公司风险防控能力的需要

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在此背景下,浙江公司面临着诸多法律、政策、监管、舆论各方面的风险。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监督越来越严。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浙江公司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测、风险分析和加强管控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和资源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有效识别经营管理异动和问题,及早研判各类风险、提出预警,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协同反应,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机制,保证公司全部资源和经营行为可控、在控,坚持依法从严治企,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公司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1.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与内涵

(1)建设目标

以省、市两级运营监控中心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浙江公司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势,深度整合公司数据资源,实现对省市县各级单位经营管理全天候在线监测分析;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等业务全方位监测分析;实现对计划预算、购售电、资金收支、项目全过程、物资全过程、业扩报装、电费管理等全流程监测分析;督促、协调、解决监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构建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运营监控中心是浙江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运行部门,承担保障浙江公司运营安全、有序、健康、高效的协调职能;负责对浙江公司主营业务活动和核心业务资源的全面监测;负责开展浙江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运营分析;负责对浙江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和问题进行预警并协调解决;负责对浙江公司管理成效进行实时、全景展示。

(2)建设内涵

建设以省市两级运营监控中心为核心、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供电企业的运营监控体系,全面衔接并支撑总部运营监控业务,打造集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以强化公司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为手段,在省公司和地市公司有序高效开展监测、分析、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协调控制与全景展示等五项业务,实现对省市县各级单位人资、财务、物资、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以及客户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24小时在线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异动和问题并协调解决,促进企业资源全面集约与高效利用、业务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与效益。实现对公司管理成效、发展成果、经营业绩、责任实践的实时、全景展示,展现公司良好形象。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核心业务包含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及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五大方面。具体工作开展方式是:以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的指标数据为着眼点,通过设置指标的预告警规则实现对各类数据变化情况的全面监测,对监测发现的运营指标异动或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协调专业部门开展协同治理工作,并实时跟踪治理情况,通过闭环管理的方式保证异动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同时将重点指标数据和重要业务流程等通过全景展示方式在运营监测大厅予以集中展现。

浙江公司通过对主营业务活动、核心资源和客户服务的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协调控制并集中展示,把运营监控中心建成公司运营的“实时在线监测中心、在线运营分析中心、综合协调控制中心、企业形象展示中心、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全面掌控公司经济运行状况,增强业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公司的集团管控力和风险防控力,确保运营监控体系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管理绩效和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2.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主要做法

(1)开展运营监控制度建设工作

自浙江公司正式成立运营监控中心以来,按照“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简洁实用、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全面构建运营监控“1+3”制度体系框架。即以运营监控工作管理办法为总纲,以部门工作制度为基础、业务管理制度为核心、运营保障制度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制度框架体系,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和工作界面。通过设计、起草、试行、修订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运营监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确保运营管理科学高效、保障机制安全可靠。

“1+3”制度框架体系中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下:“1”是指《运营监控工作管理办法》,作为浙江公司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根本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发挥指导、统领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制定其他各项制度的主要依据。“3”是指部门工作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运营保障制度三类制度。部门工作制度是围绕监测大厅环境、参观接待以及值班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定的工作措施,是实现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对外服务高效的前提和基础;业务管理制度是围绕中心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和运营数据资产管理业务编写的管理制度,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运营保障制度是围绕外部“业务支撑和技术保障”建立的配套制度,确保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三类制度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创建运营监控指标体系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全面监测为基础,全面监测业务的实现则依托于海量数据的支持,创建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可以将海量数据有效梳理归类为“综合绩效”“核心资源”“运营状况”等条块,保证公司在开展运营监控工作时有的放矢。

浙江公司在开展大量的业务调研工作、对指标需求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浙江公司运营监测指标体系,并全面完成14条业务主线共计1409项指标的接入,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全面监测、分析。随着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及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的全面建成,浙江公司通过开展多项专题监测研究,开展运营监控指标系统的二期梳理,不断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指标,选取核心指标,优化预告警规则和准确性规则,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持续提升运营监控中心的实时在线监测能力。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由3个核心要素、17个关注维度、79个关注点、1409项指标组成,其中,主要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综合绩效指标由“电网状况”“资产质量”“服务水平”“业绩水平”4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13 个关注点;主要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的指标由“人力资源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物资集?s化”“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其他业务”9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56个关注点;主要反映公司核心资源的指标由“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其他资源”4个关注维度构成,进一步分解为10个关注点。

浙江公司运营监测指标体系的1409项指标中,年指标148项,半年、季、月指标855项,周、日、实时指标406项;涉及业务部门14个,其中财务专业、营销专业指标最多;涉及专业信息系统32个;全景展示业务涉及指标289项;取数范围到地(市)的指标724项。

(3)建设运营监测大厅

浙江公司运营监控中心设监测大厅、独立监测区、互动体验区、会商区、设备区、备班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域,地市公司运营监控中心设监测大厅、设备区、备班办公区三大功能区域。运营监测大厅建设满足监测人员7×24时监测运行。运营监测大厅是全方位展示浙江公司建设浙江电网的突出能力、经营业绩和责任实践成果的重要载体,是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全景展示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公司充分利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和各类展示载体,面向地方政府、公司内部领导及社会各界,制定丰富直观的展示方案,实现对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成效、发展成果和责任实践的全面立体展示。

(4)建立运营监控保障体系

强化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强而有力的信息支撑系统是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保障。采用省公司总体部署,功能涵盖省、市、县三级监控业务的总体架构,构建支撑运营监测(控)业务在全公司开展的信息支撑系统。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是以一体化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在融汇集成相关功能的基础上,建设形成支撑运营监控中心业务开展,具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和全景展示功能的业务系统。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包括由人、财、物、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相关业务应用构成的业务层、基于数据中心的数据层、由综合查询分析(含辅助决策)和业务流程监控等构成的监测分析层,以及基于可视化展示平台的展示层。

支撑系统的四个逻辑分层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其中,展示层负责对监测分析层处理完毕的数据进行综合展示,二者之间通过Web服务、消息、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交互;监测分析层则对来自于数据处理层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为展示层提供分析结果;数据层则将位于业务层的各个业务支撑系统中的数据按照业务主题进行分析汇总,计算各类指标,形成流程实例,存储大屏展示信息;业务层管理各个应用的数据,为数据层提供业务明细数据。

运营监控信息支撑系统包括工作台、数据资源管理工具、可视化系统三个部分。目前,工作台已实现323个场景、1357个指标数据项的在线监测功能,大屏可视化系统已实现25屏、315个指标数据项的监测展示,完成了26个业务系统的接口开发部署及数据接入。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运营监控中心业务涉及公司各个专业领域,每个领域的指标都有可能出现异动和问题,这就需要运营监控中心的员工在业务能力上综合程度更高,在管理水平上跨专业协调能力更强。浙江公司在选拔公司业务骨干充实到运营监控队伍的同时,通过交叉培养、实战练兵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运营人员素质建设,不断提升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全景展示业务能力,满足服务决策层与管理层的日常信息与决策支持。另外,通过建立由高校、咨询机构、电力系统内部三方组成的运营监控专家队伍,为运营监控中心各项业务开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提升运营监控中心的分析能力、预判能力及决策支持能力。

三、运营监控管理体系创建的实施效果

运营监控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实现公司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更是一项在国际企业管理中史无前例的创新工程。运营监控管理体系自运行以来,有效弥补了公司管理机制的不足,帮助消除跨专业、跨部门的信息壁垒,使公司资源配置更优、内部控制力更强、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好,促进企业安全、有序、健康、高效运行。

1. 公司运营分析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公司按照“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在线监测的要求,强化运营数据资产管理,进一步夯实数据基?A,接入指标1409项,累计接入指标数据2310万余条,明细数据6928余万条,实现了对公司运营情况的实时监测;围绕公司领导的关注点、企业运营的关联点和管理创新的启发点,深入开展信息采集、筛选、解读和分析,编制完成外部环境监测周报18期;根据公司运营情况,剖析公司运营特点,编制《运营动态》40期,实现了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研判;完成电力成本分析、社会责任对利润的影响分析等22项专题分析,通过引入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梳理和评估公司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建议,有效防范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完成异动分析52044项,梳理出运营异动535项,发出协调控制工作单194份,会同相关部门保证了高压电费回收风险可控率、物资库存周转率多项重大问题持续改进。

2. 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

运营监控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主网作业现场、配网作业现场、基建作业现场、营业场所等生产一线场景的3G移动视频监控,实现了对作业现场违章的“立查立纠”,强化了安全风险管控;通过计划与预算专题监测,发现公司个别资本性项目资金发生金额超出当年计划预算,协助相关部门研判和预警可能出现的运营风险;通过对退运设备的监测分析,发现公司废旧物资管理上的隐患,防止违规事件发生。

3. 强化战略执行力度

运营监控中心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状态的监测分析体系,并且将重点指标集中展示,增进了各部门业务透明度,保证了公司全部资源和经营行为在控、能控。运营监控中心围绕关键管理环节,细致梳理了相关的上、下游关联节点,找到了当前管理的瓶颈,严格规范与之相关的管理与工作要求,打破专业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跨专业、跨部门协同能力。职能部门针对风险、异动、问题做出反应,提前防控,显著提升公司的安全、健康运营水平。

4. 促进公司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重点工作任务、督察督办”工作监测,强化过程管控,工作效率与成效得到大幅提升;通过物资库存监测,协同业务部门开展盘活利库工作,提高物资利用效率;通过开展营销稽查,公司累计追缴电费及违约金106.9万元;通过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改进工作,形成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促进资产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经营效益、效率;通过对供电抢修服务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已经形成供电抢修协同工作新机制,基本解决工单回退问题,大幅提升抢修效率,全省故障工均处理时长同比下降71.78%,故障平均修复时长缩短46.6%,投诉工单数量明显减少,客户满意率得到持续提升,整体供电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第4篇

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动员会,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化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认识,对我局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动员。等会儿,范组长还将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作安排,请同志们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是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背景下,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在新形势下更好的保护党员干部健康成长,保证单位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举措。

廉政风险,通俗地讲,就是查找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廉政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建立起反腐倡廉建设与行政业务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廉政建设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从建立科学严密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需要来看待这项工作。

(二)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需要。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将现代管理理念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对防控工作实施质量标准管理,以形成预防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局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三)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进一步做好水务工作的强力保证。

水务工作的行政执法、工程建设、项目运行、财务管理等不得有任何一闪失。仅仅灾后恢复重建这一项工作,我们就涉及到水库、水利、水产、堤防、人饮、水土保持、防洪预警、水资源监测等方面的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多元。工程涉及面广,项目多,建设期长,项目总资金过亿,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要做好这些工作,要求我们具备清醒的头脑。只有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才有利于推进水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第一,要全面排查“廉政风险”,做到廉政风险“找得准”。

“找不到风险点才是最大的风险”,风险点查找不出来,或者找不准、找不全,建立防控机制就没有针对性。因此,对廉政风险排查工作一定要细致,要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等方法,认真查找廉政风险。对查找不准、查不全,风险等级评估不到位的,要责令重新查找和评估,直到审定过关为止。

第二,要着力构建“三道防线”,做到廉政风险“防得住”。

各股室、局属单位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对查找出来的岗位廉政风险,明确防控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而达到化解廉政风险,有效预防腐败,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的目的。

第三,要认真搞好“五个结合”,做到廉政风险“抓得实”。

要把这项工作放到进一步推动罗江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一是要与落实惩防体系任务紧密结合,把它列入惩防体系建设中预防腐败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要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充分发挥每个责任主体的作用;三是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岗位职责、清理工作流程,完善和优化办事规则,规范操作程序,净化工作环境,推动业务工作再上台阶;四是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要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完善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五是要与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按照全局统一部署,采取有力的措施,创造性地抓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要加强学习,营造氛围。首先要吃透弄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任务、方法步骤,还要理解掌握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决不能生搬硬套、不懂装懂,影响工作的开展。同时,全局干部要通过加学习、交流等方式,真正认识到廉政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现实危害性,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在全局形成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作为今年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步骤精心组织实施。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把落实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在抓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分管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三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推动过程中,要积极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在制定防控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开展动态监控等方面,凡是有利于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路和办法都可大胆探索和尝试,真正使这项新工作能在我们局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新的经验,取得好的效果。

第5篇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占地面积:亩

工程位置:

设计规模:

排放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GB18198-2002)一级A标准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设计单位:天

开工日期:2010年 月

二、制定创建目标、工程质量目标

1、创建市级文明工地、市级安全文明观摩工地

2、争创建筑工程鲁班奖

三、计划及组织

1、计划

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工作实施由创建安全文明示范工地领导小组按照创建设计方案的总体要求来落实责任并具体实施,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队伍管理

2、建立健全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管理机构,成立领导小组

创建安全文明示范工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一项基础工作,为此项目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制了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实施方案,并专门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安全生产

建筑工地因露天高空作业、管槽作业、交叉作业和操作等特点,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给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监控和安全预防,并要求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绳穿防滑鞋,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计划,对工程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1、制定安全目标及责任

1.1目标:确保零伤亡,严控重特大伤害事件,创建市级安全文明观摩工地

1.2责任:为确保安全生产,我项目部按照责权利原则,结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市政府及集团有关文件和精神,将责任层层落实、分配到人,各司其职,使安全管理工作健康的向前发展。具体责任如下: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统管全局,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有关安全问题做出决策和指挥,领导和协调项目部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安全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主要管理者同时又是直接责任人。对施工全过程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与纠正,检查并督促安全工作,及时汇报并不断巡查。

技术人员:负责安全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及时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检查执行情况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施工现场顺利的开展工作,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本着为集团负责、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制定相应安全制度,以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2.1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2.1.1作业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人员应将分部分项工程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队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1.2安全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指导性。

2.1.3安全技术交底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并经交接底双方签字确认,严禁代签。

2.2安全检查制度

2.2.1每周二、五组织两次安全检查,参加人员范围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安全管理人员。

2.2.2每月组织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参加人员范围包括建设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

2.2.3如遇特殊天气(通过电视、电话及报纸等新闻提前掌握天气情况),必须立即检查,根据情况有权决定是否停工。

2.2.4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必须按定人、定时、定措施的“三定”原则进行整改,做好书面记录,绝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

2.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2.3.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最基础工作,只有通过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使安全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2.3.2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阶段特点,分阶段对施工队伍进行法律法规、安全基础知识、历史事故、岗位安全、危险源辨识等安全知识培训。

2.3.3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记录好培训情况。

2.4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2.4.1制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并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2.4.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符合三级控制、两级保护,达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要求。电箱设置、线路敷设、接零保护、接地装置、漏电保护等各种配电装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2.4.3施工现场配备必要的电器测试仪器,电工必须每天巡视检查,漏电保护器每周进行测试,雨季天气后必须及时进行检测。

3、建立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有四个阶段:自然本能阶段、严格监督阶段、自主管理阶段、团队管理阶段。后三个阶段分别以制度约束、风险预控、安全文化为主要特征。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提出开展风险管理,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逐步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符合公司安全管理发展现状,是公司加快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必然要求。

   

3.1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育培训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各级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弄懂学会风险预控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风险预控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流程,提高自身安全风险分析和识别能力。

正确理解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是对以往安全工作和现有安全管理手段的总结、提炼、延伸,是突出预防为主、实施过程控制、改进管理绩效的科学手段,而不是另搞一套。要处理好风险预控管理与现有危险点分析、标准化作业、安全性评价等之间的关系,结合日常安全工作,学会自觉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达到发现危害、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

3.2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结合项目工程管理层次和安全生产特点,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分层控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安全风险。以防止高空作业、深槽施工、临时用电、机械伤害等事故作为首要任务,进行重点风险防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重点防控人身伤亡、设备损坏、违章指挥等事故风险;基层队伍、工区、个人重点控制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误操作、人身伤害等各类作业安全风险。

3.3建立分专业的风险防控机制

发挥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共同作用,结合各自管理职责和工作特点,形成专业配合并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开展宣贯培训和风险评估,监督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监理、施工、设计等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的各类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和防控工作,落实各自职责和义务。

3.4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改进。按照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模式,认真组织制定各阶段施工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工作,注重加强过程监督和偏差纠正,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下一阶段工作的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5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结合实际编制培训计划和方案,使各级人员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方法,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实施风险管理建立良好基础。使各级人员了解与本岗位工作有关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安全风险,提高风险分析和辨识的意识与能力。

3.6作业安全风险管理

作业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指施工现场、班组、个人等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辨识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源,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控制作业违章、误操作、人身伤害等男权风险,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作业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危险源辨识和预控。

3.7认真开展危险点预控

要认真总结危险点预控管理经验。研究制定规范的危险点预控管理办法。认真完善危险点汇编,不断提高预知预控危险,防范事故的安全意识。

建立健全安全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真正形成“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很安全”的文化氛围。

五、文明施工

文明施工主要包括围挡墙、临建设施搭设、场容场貌、卫生管理、环境保护、消防等。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全面遵循绿色施工措施中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严格管理,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1、临时围墙

施工现场的工作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伤害作业人员和现场以外人员。因此,必须在施工现场周围搭建临时围墙,实施封闭式管理,围墙内侧严禁堆放任何材料或物品。

2、建筑物围挡

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全封闭式围挡,沿脚手架外侧用密目网封闭严密、牢固、平整、美观。

3、信息管理

根据市建委的要求,对施工现场配备视频监视系统一套,分别安装在施工现场主要部位,同时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与监视系统联网运行,全天候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

4、安全警示

为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并提高人员预防安全事故的警惕性,施工现场在大门口、作业区、加工区、生活区等区域设置安全警示牌。并满足数量和警示要求,安全标志针对作业部位进行悬挂。

5、临时设施

5.1宿舍

临时宿舍采用彩钢板房,床铺排放整齐,有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保持室内整洁,墙体不允许乱写乱画及乱接电源。同时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按规范要求建设宿舍区、生活区;统一规范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电视机、DVD、乒乓球等文化娱乐用品;统一配置安全帽、工作服;统一配置床上用品;统一配置空调,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杂物架。

5.2办公区

办公区位于施工现场南侧,建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休息室、库房等4排,会议室1排,均为彩钢板房。办公区正面悬挂宣传标语、口号,办公室内部悬挂部门职责和责任制。

5.3食堂

食堂位于宿舍区内,内设灶台、储藏室,灶台为不锈钢材质(电能),地面为水泥砂浆,并设有排水沟槽,出入口均安装钢篦防止老鼠等进入。炊事人员均取得了健康证,并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和卫生保证措施,项目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查出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人员饮食卫生安全。

5.4厕所

厕所设置与施工现场南侧,采用彩钢板房为封闭、冲水式。并设有专人进行管理,及时冲刷清理,喷洒药物消毒。

5.5其他设施

施工现场设置了饮水区、吸烟区、休息区,严禁在施工区域内吸烟。同时现场还设置了宣传栏、读报栏、活动室、淋浴室等,同时全部使用节能、节水器具。达到牢固、美观、防雨要求,充分体现了施工现场的人文化管理。

6、场容场貌

为了更好的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改善施工现场作业环境,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展现施工现场良好形象。项目部对场容场貌作了严格要求和布置。

6.1大门:按照文明工地相关要求安装了电动门,大门两侧注明工程名称、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同时设立门卫室,实行人员、车辆进出登记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确保了施工现场内部安全。

6.2道路及场区:按照文明工地相关要求,为达到美化环境和防止扬尘,对施工现场场区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处理,并定时进行洒水降尘。大门处设置车辆冲洗池,保持了车辆整洁。场区内设置了良好的排水系统,并保持排水通畅,确保场内无积水。同时对未硬化部位及办公区、生活区前面进行了绿化,工程存土全部用苫盖防止扬尘。

施工现场生活区和作业区及道路全部用彩钢板进行隔离区分,并设立垃圾中转站,所有建筑垃圾分类分堆存放,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由环卫部门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施工现场材料存放区及加工区尽量靠近,便于了取材方便。存放区根据相关要求设置标识标牌,并按照类别分类存放,摆放整齐,做好防雨、防潮措施。加工区根据操作人员具体及施工需要,设置了定型标准的钢木加工棚,确保加工机具基础坚实牢固,机身水平、稳定、可靠,内设有标准警示标志、电闸箱和照明设施。

7、现场防火

施工现场火灾隐患较多,是消防防控的重要场所。为此,项目部建立健全消防责任制,落实到岗位,并制定了施工现场用火、用电、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消防要求设置相应数量的灭火器具,定期检查确保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8、综合治理

根据要求设立了维稳办公室,负责施工现场稳定及周边协调工作,现场采取不扰民措施,避免扬尘、噪音、光线等扰民情况,中高考期间晚八点至次日早八点严禁施工。施工现场管理、操作人员按照要求统一着装、配戴胸卡及安全帽,安全员佩戴袖标带黄色安全帽。施工现场聘用专职保安人员,负责门卫管理,对进出人员进行管控。

9、卫生防疫

施工现场建立了防疫应急预案,配备了急救箱等急救药品,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卫生防疫教育,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定期对食堂、厕所、宿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办公区、生活区安排了保洁人员,负责卫生清扫和保洁工作,并设置了灭蝇、蚊等实施,确保环境卫生。

10、环境保护

工程施工不可避免的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遵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对场区进行硬化处理,并经常洒水降尘。

建筑物施工采取全密闭施工,防止扬尘。

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或其他物品。

食堂设置隔油池,并及时清理。

施工机械、机具等使用所产生的噪音采取了消声、隔声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和降低。

进场车辆禁止鸣笛,装卸是轻拿轻放。

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涵盖了内部控制的主体内容,扩展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反应三个构成要素,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提出了风险组合观及对应的统筹治理风险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系统、遵循企业愿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全面规划和管理风险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内部控制工作,北化集团建立了逐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集团提出了将内部控制系统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进化和升级的构想,将内部控制体系上升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变化:

1.由事中和事后处理转变为防范、控制、监督一体的防控;

2.由经验与习惯转变为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管理;

3.由风险防范转变为风险转移、风险化解和分散风险;

4.由单一制度的执行转变为体系的整体运转与文化引导;

5.由传统的关键指标管理转变为以“全面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目标导向型管理。

经过这些突出的变化,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要建立一套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具有科学性、适用性的内控体系,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主体、管理方式、方法及流程的有效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节,实现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的分工负责、归口管理。通过这个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考核措施,使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横、纵向网状风险管控模式。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一)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而董事会建设则是法人治理的核心。近年来,北化集团逐步建立了外部董事制度,不断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出资人、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同时,集团构建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闭合体系:

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子公司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所管业务风险的责任者,公司明确了其各自相应的职责。

总部层面成立“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统一挂帅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部负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工作效果进行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作出评价,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体系完善的建议。

(二)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

长期内控管理工作,集团对企业运营中的高风险领域形成清晰的认知。2009年,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和内控工作小组,对公司内外部政策和经营环境信息、风险管理以及制度、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企业和各个业务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了风险专项分析及风险评估,针对“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企业”三个级次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风险查找,确定了各项重要的风险点,根据查找的风险点,对每个风险发生可能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该风险当前的管控程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数据库。同时,依据风险信息数据库,结合内控标准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流程设计的合理性、适用性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修正。一方面完善和整合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在集团总部和子公司建立涵盖财务、人力资源、运营、投融资等全方位信息系统,把内控由人的控制上升到计算机进行控制,实现集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

(三)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防控风险

为强化风险管理的有效落实,集团针对重大风险编制了专项应对方案,制订了包括定期召开集团公司内外部形势分析研讨会、实现预算管理规范化、保持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资金支出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编制了《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风险应急预案,注重全方位的风险防范,确保最大限度规避或减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同时,将风险应对措施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融入部门规范中,使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保障了风险防范能够落到实处。

(四)重大风险日常监控

集团公司坚持对重大风险实行持续监控的原则,拟构建NC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财务监控指标的预警和控制,在费用报销、费用支付等流程中增加了合规性、真实性、准确性等审核标准,并实现了预算执行情况的方便查询,能在超预算时进行预警提示,既有效促进了财务内部规范的落实执行,又对资金支付实现了有效的控制;集团大力加强风险监控系统日常应用管理,建成系统后,我们将通过系统预警信息监控与人工核对相结合、重点监测与抽查跟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监控,对预警信息及时跟踪回馈并督促整改;加强风险监控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风险责任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控,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编制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并按程序提交处理。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管理;风险;防范

自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已经来自了全球各地。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地区的公司,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可以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蔓延到全世界。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内控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企业自身在财务风险上的防范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赢得生存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在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成本资金等方面受到重大创伤的企业更是举不胜举。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要想赢得未来,良好的内控体系与财务风险防范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背景

对于企业来说,内控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操作,业务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作为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企业个体,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市场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可以说只要企业还在经营,那么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一刻不停。正是在此背景下,企业进行内控的目标就是实现最为严谨的业务流程管控,防止内部因素造成的企业运作弊病,保护企业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内控一般要从保证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入手。企业的决策依据来自于上交企业的各项经营发展数据,而企业的各种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条件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决策将带领企业走向更为平坦的发展之路,而建立在失真数据上的决策则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将企业引向死亡。为了保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内控手段必须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制约,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内部制度的修整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层将通过授权的方式来指挥企业进行各项经营活动。具体的执行上,企业的内控包括了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审核,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与报告,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预测,考核与评价,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等。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投资、资金回收及资源条件再分配等全过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全方面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企业业务的任何环节,如企业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投资风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风险,企业在营销管理中的资金回收与资金使用效率风险等。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一)内控的制度

当企业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时,组织架构间的牵制与监督不严,内控力度弱化。执行内控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而制度上的缺失也会导致奖惩机制的发挥失灵,甚至没有基本的制度来监督这方面的工作。这就形成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执行坏一个样”的现象。当内控手段形如一纸空文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概率就会提升。

(二)监督与落实

有些企业有内控方面的制度与条文,但由于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执行,监督与落实根本就不存在。在工作中只讲求灵活处理,而不强调原则性。甚至在处理过程中把内控视为形式化的存在,这样就直接提升了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是造成企业经营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内控制度上有相当详细的条文,但由于缺少监督与落实的制度,也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监管体系,那么就会造成监督效果差,内部监督与审查存在空白和不足。

(三)意识与措施

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不重视,把内控管理视作可有可无,只集中精力用于企业的经营与经济效益目标达成上。这在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积极意义,没有意识到健全的内部制度对企业潜在效益的促进力。甚至有些企业只是在面临上级检查时临时应付一下,走个过场。这些错误的意识直接让内控管理形同虚设,不仅发挥不了内控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反作用,形成大量的“面子工程”。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工作的责任心不强,意识不足,甚至不具有一定的外部风险敏感度,如果此时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形势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轻则造成内耗,重则影响企业经营的正常运作。

三、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手段

(一)营造环境

在企业的内控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内控氛围将有利于企业内控措施的执行。基于此,在企业的管理上,应根据现有的经营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激发与提升领导层在内控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关注度,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筛选出风险点,对其进行评估与预测,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出应对措施。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对内控与风险的考察制度,把内控工作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内容中来。通过奖惩制度端正内控部门与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加以配合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如内控方面与风险防范的知识宣传,内控过程中的管理案例等,普及企业内控知识,让企业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内控工作,在工作中重视操作规程,重视业务流程,形成良好的内控原则。当然,为了实现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还应在年度预算、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合同签订时发挥民主精神,发动群众监督力量,汇集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高权威

企业的内控工作开展得如何与企业内控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基于当下很多企业都缺少独立内控部门与风险防范部门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摆脱过去企业财务部门兼职内控管理的情况,提高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透明度,赋予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权威性,保障其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切实提高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工作的质量。

(三)有效沟通

在企业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中,企业得到的数据与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及时全面,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考虑到企业的内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岗位,内控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就应把握交流质量,确定信息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以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信息的质量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的管理应把握住信息审核的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控过程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的内控制度应以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此大前提下,企业对于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在风险认识与识别上并不完善。对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分析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建立起健全有序的企业内控与风险防范体系是必经之道。

作者:张俊梅 单位:上海强劲产业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霞.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经济视角(中旬),2011(10).

第8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剖析次贷危机成因,深刻反思借鉴教训,研究探索风险管理对策和措施,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步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类型;防空能力

财务风险防控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能够分析出财务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经济主体提供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经营方案。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资金,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和筹资活动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风险性也随之增大。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并不等同于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事业单位从事于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否发挥出其社会职能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风险不仅会导致经济上受到损失,同时还会造成自身的职能受到制约,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违规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遵守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注重执行效果,而未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腐败现象容易产生[1]。另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出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第二种是财务核算风险,当下事业单位已经采取了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差异性也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第三种是道德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中饱私囊、假账和坏账等情况都会直接损害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造成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下降[2]。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强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不断被凸显,而尽管事业单位已经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但是在经营上却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多依靠于财政拨款,即便事业单位出现了资金损耗的情况,而个人却不需要对此进行负责,全由国家进行“买单”。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另外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项目过多,对于会计收入只是简单进行记录,并没有联系内外部环境,没有为行政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会计数据上的支持,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增大[3]。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的监管缺失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风险防控主要是由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负责,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相关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在风险的防控和处理方面,目前尚未纳入到管理制度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来说,制度是落实工作的唯一保障,管理制度必须要根据外部形势不断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制度修订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不仅修订机制未建立,意识不强和内容不全面也是导致管理制度未能发挥出实际作用的主要因素[4]。

(三)岗位缺乏专业人才

尽管财务风险防控可以通过会计数据进行反映,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多数工作还需要依靠人予以完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在会计核算方法及项目上的变动较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较差,专业能力不强,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转变,无法满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求[5]。另外,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早对风险予以识别,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事业单位所造成的损失,这就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人员缺乏问题严重,不仅专业能力不强,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失。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选拔和聘用机制方面不断调整,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6]。

三、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其的监督力度也愈来愈强,事业单位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事务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结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必须要提高风险的防控意识,单位领导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安排,同时强化检查力度和范围;其次在管理人员方面,要提升执行力度,要采用责任制度将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效果;最后,在会计人员方面,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防止监守自盗,同时还要注重优化风险防控环境,要定期举办工作会议,强调事业单位财务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保证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落实,必须要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完善方面,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性,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制度内容中,应当将外部风险因素予以明确,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将管理和监督有效的联系起来,使得各部门的工作能够有效衔接,从而充分利用制度上的优势,对财务风险予以排查,同时也能避免人为的操作对风险防控工作的影响,避免权力的集中化;其二,要注重将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纳入到管理体系中,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力,在风险排查方面发挥人的作用,引入奖惩机制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风险防控效果。

(三)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且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实际的人员招聘和选拔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事业单位应当注重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避免道德风险。另外,事业单位应当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从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意识和能力,同时注重制度的完善,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先余,孟轩,周鹏.强化过程监管严格考核评价――关于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8(04):50-54.

[2]秦浩.海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实证研究――基于海南海事局财务风险的个案调查[J].中国内部审计,2015,08(04):100-103.

[3]李加兵,赵斌,潘正海.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2,08(05):103-105.

[4]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08(05):106-112.

[5]李加兵,张红,赵斌,魏长生.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5(10):31-33.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策略;分析

财务内控管理能够按照企业目前工作开展状况及今后发展战略要求,进行资源的科学分配,为企业各种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支撑。在逐渐激烈的竞争背景下,财务内控管理活动的开展效果也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内控者应当形成创新思想,进一步创新目前的工作形式,保证财务内控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中起到最大化效果。

一、财务内控管理的要点

从公司具体经营的业务方面了解,财务内控即公司为确保资产安全、完善与各种经济项目顺利进行,而设立的管理流程与措施。财务内控是指和经费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经费活动,能够通俗的理解成融资、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相关的公司运营环节是:

( 一 ) 融资的目标在于低成本、高效率融集到公司所要经费,财务内控设立就围绕这一目标,例如需要融资经费总额怎样确定?经费的来源是保留经费、债务经费或者股权融资等。

( 二 ) 供应的目标在于使钱花得物超所值。财务内控管理对供应过程重点从掌握商品购置的总量、单价、性能,对总量和单价重点留意。管理流程一般包含:采购早期申请、采购订单、购置合同、验收入库、购货发票、支付审查等。基于诸多管理流程,使采购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有审批监督和追查,全部的单据内容要统一,责任相互制约。

( 三 ) 生产的目的在于管好存货。为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完整性,针对验收达标的商品、物资出入库手续应完整,库存产品、物资、固定资本定时清查。

( 四 ) 销售的目标在于为公司营造效益最大化。针对销售价格、赊销出售、应收账目信用等设立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流程,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目的。

二、财务内控管理的现状

就国内企业的运营发展状况来说,其杂财务内控管理方面极易产生共性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缺少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

首先,财务内控管理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受到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重视程度的干扰,许多公司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成系统,几乎表现为发现问题后才建立制度,缺少预判性、管理性以及系统性。其次,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受员工素质以及配套制度制定的影响,财务监督制度重点留于事后体现,缺少事前、事中监督。最后,缺少匹配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财务内控管理出现的效益很难简单的直观表现,造成管理者常常会忽略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进而难以形成对于财务内控管理科学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 二 ) 财务内控管理方式滞后

在公司生产运营阶段,财务内控管理应当对许多财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整理、核实与分析,且要求将之最后结果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这些流程要求较高的效率、质量以保障财务内控数据的高效性与准确性。但是,目前公司财务内控管理之中,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使用水平还非常低,许多还停留于认识层面。极少把设置好的财务内控程序经过数字技术来管控,造成财务内控形同虚设。比如,有些大中型公司财务预算的管理依旧停留于采取落后的 Excel 电子表格,管理效果很差。

( 三 ) 内控管理不标准,缺少切实可行的内控方法

公司运营管理中,标准化的内控管理工作是保证内控管理高效性的内在需求。公司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出现管理不标准等现象,缺少健全的内控管理方法,造成财务管理很难起到最大化作用。一方面,公司在内控管理过程中,缺少标准化的工作组织,造成内控管理缺少高度重视,财务内控水平尚待提升[1]。另一方面,财务内控管理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针对财务收益隐瞒、虚列管理成本等核算违法现象,极大限制公司财务内控管理活动,造成财会问题的出现。此外,公司在内控管理方面缺少健全的激励考评制度,财务内控管理缺少每个部门的大力配合,财务管理活动岗位缺少积极性,工作中出现懈怠思想。

三、企业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 一 ) 提高信息化程度

健全的财务内控信息化平台能够为企业数据共享及数据整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强化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企业管理者要全面意识到信息化平台的关键性,通过增多人力、财力来创新企业信息化平台,形成产品由购置订单开始直到销售结束,整个过程通过业务平台。财务的账务办理从采购发票到销售实现,全都经过业务模块准确业务完成状况审查形成财务信息,最后得到报表编制,整个过程在系统内进行,有效得到了业财结合,提升了服务效率[2]。创建财务数据共享中心方式,建立高效的公司统一核算系统。基于财务数据共享方式,实现公司财务核算数据的共享,进而提高信息质量,提升流程规范化程序及效率,强化公司对风险的控制。信息化系统的持续完善,令公司财务信息直接对接业务管理数字平台,消除了财务中心与业务中心以及其他部门间出现的“数据孤岛”,进而为公司高层进行精细化管理带来高质量的信息支撑。

( 二 ) 完善内控管理方法,实现内控的精细化

以往粗放式的内控管理问题,不益于职务内控工作的精细化进行。由此,首先完善内控管理方法,经过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以全面保证内控管理的贯彻执行标。准化的管理操作,目的在于不断完善内控管理方法,经过标准化的内控管理体系,为内控管理活动的精细化提供一定保证。其次,要完善重要节点的处理行为,可以有效避免风险,为企业运营发展提供一定环境。在财务体系执行、风险防控等层面,要提升财务内控管理水平,以更好预防财务内控风险,为公司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最后,要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配合,提升内控管理效率,营造责任鲜明的工作局面。

( 三 ) 完善内控管理激励制度,加强内审建立

为不断调动财务内控管理的热情,企业要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并依靠内审建设的顺利推进,充分突出财务内控管理的高效性。一方面,企业要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并把激励考评结果和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相结合,从而更好提升工作效率,处理服务态度不端正、行为懒散等现象[3]。另一方面,要加速企业内审建立,加强对内控管理风险的科学预防,以更好营造内控管理氛围。最后,加速人才团队组建,提升财务管理者的整体素养。经过教育培训、人才引入等途径,为企业财会人才团队组建,提供良好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财务内控管理针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修改,经济增速缓慢,企业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新时期,企业需要注重财务内控管理,不断强化财务内控自评机制与监督,积极采用措施修整财务内控问题,提高财务内控效果,以确保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与避免水平,减小财务风险,进而推进公司健康、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武秋韵.火电企业构建财务内控体系的具体策略研究[J].纳税,2019,13 (30):166.

第11篇

关键词:信托;信托风险管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随着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从2002年开始,国内信托公司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本业。在我国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信托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国信托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管理资产从2007年到2012年间翻了七倍,截止2013年3季度末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资产总额,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但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目前行业收入中约有88%存在不确定性,长期看来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蕴含4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2 信托公司风险识别

在规模大增背后,信托业风险在不断累积。以受托融资、投资管理和咨询顾问为核心的基本业务经营模式,必然使信托公司面临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征。信托公司主要的风险如下文: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对信托公司而言,主要是指信托财产运用的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信托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近年的房地产和矿产信托激增的同时,房地产信托和矿产信托出的兑付风险提升。当前信托公司已经发生过的兑付危机如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公司公章,骗取信托贷款;融资人负有高额债务、挪用信托贷款还账、无力兑付信托计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台高筑、涉嫌违规注资担保、财政吃紧等情况。

市场风险。即由于信托公司信托财产或固有财产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因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泡沫化的市场行情、掩盖了信托风险,近期最为突出的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市场,现在的鄂尔多斯楼市崩盘、豪车贱卖,早已不是那个批量造福、大兴土木的盛况。现如今,只有空空如也的大楼、空荡荡的街道和乌漆抹黑的街景,鄂尔多斯也被称为“鬼城”。这里是信托公司的噩梦。

流动性风险。即信托公司所掌握的现金、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所获得的资金、或以合理成本所筹集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即时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信誉下降或违约,或导致财务损失。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将募集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到融资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由融资方控制,信托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控制,结果造成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

操作风险。按照操作风险的定义,它可以分为四类: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等引起的操作风险;目前信托公司专门成立相关部门来控制流程因素,主要制定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而对其他类的操作风险关注不够,对于外部事件如同行业内其他公司不利信息、监管要求的变化,对于人员因素如骨干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失误、信托经理的道德风险等引起的操作风险,都应该引起信托公司的重视。

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还涉及到上述风险外的其他风险,本文不再赘述。

3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信托公司与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直接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实业投资领域,美国信托专家斯科特曾说:“信托业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 投资范围广即会面临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业务创新性强,可参考的经验少。因此, 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托公司尤为重要。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遵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一些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风险,而在于:在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有关金融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内。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是需要建立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及风险管理策略的风险控制流程。每个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 不存在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风险管理的经验考虑, 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要满足几个方面的标准:

1.风险管理能涵盖公司运营过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需要有效地识别出各类风险, 并将其纳入管理范畴,才能尽量避免风险。

2.风险管理能够在公司层面上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整合。信托公司因业务范围广、业务创新性高,使信托业务产生多样化风险,所以需要在公司层面对对各类风险进行整合, 为了实现分散风险的策略。

3.风险管理过程要与公司经营过程有机的结合。具体来讲, 在项目初步意向开始就要对产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前期对交易对方的尽职调查、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审查、法律事务审查、业务审查,项目中期的合同签署、抵质押保办理、资产运作,项目后期的贷后管理、保证金账户的监管、按合同约定收回本金收益、定期支付受益人收益及到期支付本金等等。

4.风险管理要与公司经营目标相一致。信托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而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只有信托公司风险偏好与公司目标相一致才能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的信托公司都建立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信托公司已逐步提出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想法,及有些信托公司也建立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从目前情况看信托风险控制系统远远滞后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步伐。信托公司需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以技术防范为主的、被动信息安全管理,转变为以预防控制为主的、主动的信息化风险管理。

对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信托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包含支持监管要求的信息化建设。对监管部门来讲要借助信息系统有效提升监管能力。可靠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和现场检查系统,能有效帮助监管部门及时监测和识别主要风险点,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减少仅仅依靠人工现场检查造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助于提升监管能力,节约监管资源。要实现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作为信托公司需要保证监管要求的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应用结构、数据结构、技术结构。应用结构为风险管理提供业务框架;数据结构提供应用结构所需的数据和接口,用于支持各最终用户的风险管理;技术结构提供风险管理运作的实际环境。

本文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和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1.数据结构设计思想

目前信托公司的系统包含了CRM系统、资管子系统、估值子系统、业务子系统、TA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且大多数信托公司各子系统均由不同供应商提供。而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来源于信托公司的各生产系统,建议风险管理系统需建立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即将各子系统数据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中调用所需数据。

2.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信托风险中包含了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风险,对于可量化风险由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执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将能够识别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风险纳入系统中,不同的信托公司风险点不同,同一个信托公司风险点也会随着业务及管理要求不同而变化,故设计的原则是可以自定义规则。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含风险规则设置、监控管理、监控报告三大模块。

(1)风险规则设置

风险规则设置中需包含元数据设置、指标设置及风险级别设置。

元数据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监控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源。元数据可以支持自定义配置,如对于系统内部数据,元数据可以取自于数据中心的对应字段;对于计算的某个参数值,元数据可以是个固定的数值;对于系统外部数据如交易对手财务数据,元数据可以支持模板导入。

指标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需要监控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点的判断规则及其对应的风险级别。指标设置为自定义设置方式。需支持自定义指标名称、指标描述、指标分类、指标规则及风险级别定义。指标分类是为后续可以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出具监控报告设置,且存在一个指标即是内部风险控制的风险点,也是监管要求的风险点,故需要一个指标可以设置多个指标分类;指标规则是指计算公式或是判断规则,支持自定义公式和输入SQL语句等自定义方式;风险级别定义是定义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的具体范围,为监控预警和后续出具风险报告提供准确的依据,且可以设置每个风险级别对应的分值,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监控管理

对于可量化的风险有了实时的数据元,定义好的指标,系统提供自动任务可以定期的执行风险事件的检查,将发现的风险事件及时主动的发邮件或短信通知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可以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对于流程可控制的风险,采用技术控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点来降低风险;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可以设置相应的审批。系统可提供风险检查点提示,并在审批过程中进行操作风险的评分。

(3)监控报告

根据风险规则设置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指标类别、时间范围自定义选择出具风险报告,也可以根据设置定期出具风险报告并系统主动发送给设置人员。对于周期性风险报告的模板可以自定义设置格式,对于临时性报告可以根据系统默认样式导出到本地调整格式。

只要各生产系统中有相应的数据源,根据指标设置和风险报告模板设置即可以出具相应的风险报告,诸如监管要求的净资本和风险资本报告、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交易对手财务指标报告等等。

5 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信托公司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对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科罗赫等.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第12篇

关键词:三集五大;大运行;常态化运转;调控一体化;调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56-02

国家电网公司为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两个一流”,提出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并开展了成效卓著的实践工作。“三集五大”是指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人力、财力、物力集约化管理,建设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目前“三集五大”已完成试点建设阶段、体系构建阶段,正在开展全面建设阶段的各项任务。“大运行”体系作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将设备监控业务纳入电网调控体系,变电站集中监控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调控一体化;调度业务模式完成了智能化、在线化、定量化模式转型,实现了调度一体化。在省电力公司层面如何让体系实现高效运转,确保运转机制的落地生根将是今后“大运行”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改变近几年“旧机制+体系建设单项重点工作”的工作模式向彻底的“大运行”工作模式转变,下面就“大运行”常态化运转模式谈几点想法。

一、强化大电网安全管理

安全是电网调控运行的生命线,任何条件下均应将安全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调控机构应建立与大运行体系相适应、满足大电网安全运行要求的电网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从事前防控、事中处置到事后评估与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面向大电网运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深化大电网运行与管理,统筹电网发展与运行,统一决策电网运行的重大问题、重要管理措施和重大技术原则;以“电网2~3年滚动分析校核”和“年度电网运行方式”为切入点,全方位分析与评估电网存在的风险,提高电网安全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电网安全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建立电网风险管控标准化流程和统一的管控平台;使电网风险预警管控在层级上实现国(分)省地三级纵向一体,在专业上实现调控、安监、运维、营销、外联间横向协同;在时间上实现月、周、日、实时全维度,在流程上实现风险评估、预警、预控、落实、反馈全流程闭环,在分析深度上实现设备热稳定、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小干扰动态稳定等全景覆盖。

第二,建立适应大电网运行的电网故障应急快速处置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实现故障处置标准化作业,根据事故规模及性质细化应急措施,提高应急的针对性,完善部门间应急工作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提升整体应急响应水平。完善故障处置技术支撑手段,提升电网故障快速判别系统实用化水平,故障信息全部及时报出。强化电网事故预案及演习管理。建立事故预案管理系统,实现事故预案协同编制与审核。依托DTS系统,定期开展调控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单项演练以及多级联合事故演习。加强备调业务管理,完善备调功能建设,强化系统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主备调调度权切换演练。

第三,建立面向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评估及反馈机制。强化大电网运行与管理领导小组与工作组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与沟通机制,实现规划建设与运行有效衔接。依托安全内控机制建设,做实核心业务流程节点审计监督工作,强化电网故障处置后全过程评估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全面评估。开展调控系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评估,暴露电网管理安全隐患,制订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电网运行水平。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二次设备隐患排查与状态评估,加强二次设备入网检测管理,提高设备质量。

二、强化电网运行质量管控

以完善“调控一体化”“调度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实施电网运行精益化管控,实现新的运行模式在基层落地,提升调控机构对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一,不断深化调度业务模式转型。深化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应用,提升数据质量及关键指标,常态化开展500千伏设备计划操作前和故障停运后在线安全分析。深化综合智能告警应用,提高各类故障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故障告警信息正确推送率、上送率达到100%;实现日前发电、停电计划与国、分调间的联合量化安全校核,不断提升日前计划安全校核准确率。加强停电管理评价考核管理,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考评。

第二,提升集中监控管理水平。全面规范省、地、县调控机构设备监控运行及管理,夯实调控一体模式下设备及电网运行安全基础,全面提高集中监控效率,实现监控管理在基层扎根。健全监控信息全过程管理体系,规范监控信息接入管理,建立健全主设备台账,优化监控告警信息,提升集中监控缺陷管理水平。加强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分析管理,提高入网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设备状态监测分析制度。

第三,提升电网实时运行管控效率。推进调控业务融合,积极探索调控业务协同值班模式及运行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地、县调层面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实现调控运行班组作业标准化建设。开展断路器、继电保护装置常态化远方操作,有效缩短开关操作及保护装置投退时间,提高现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及对电网控制能力。

第四,加强配网调控规范化管理。从设备新投、检修计划、调控运行、新能源管理、二次管理等方面完善配网调控管理体系,为建设好、管理好世界一流城市供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现多维的业务协同运转

紧紧围绕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要求,通过完善调控制度标准体系,进一步理清工作界面,以流程驱动业务运转,实现多维度的工作协同,提升体系运转效率。

第一,建设完善的调控制度体系。落实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建设要求,建立覆盖省、地、县三级调控专业管理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标准对新模式下调控业务的全覆盖。以流程驱动业务运转,重点完善核心业务流程及标准操作程序编制,实现上线运转;进一步开展业务梳理,实现流程对制度的全覆盖。落实“五位一体”建设要求,依托协同管理平台,完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的拆分及与流程匹配,彻底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促进“大运行”体系扎根落地。

第二,实现上下级纵向工作协同。对上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主动积极承担各项重点工作,通过工作参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对下实现地县调业务一体化运作,通过统一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规范化开展,加强管理力度,实现各项工作有效落地。强化电科院、信通公司、检修公司对“大运行”体系的支撑作用,建立高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及业务评价机制。

第三,实现体系间的横向协同配合。重点梳理调控机构与运检部、营销部门在设备监控管理及抢修指挥上业务的工作界面,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结合生产管理系统与调度运行管理系统贯通工作,强化与运检部间的业务协作,提高体系间在业务末端的融合程度。积极参与营配信息梳理工作,提出应用需求,满足配网故障研判的应用要求。

四、突出多方位服务、支撑作用

有效发挥调控机构对于客户、电厂等的多方位服务作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方式,为电力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服务用电客户。建立高效的配网抢修指挥工作体系,标准化开展配网抢修指挥业务,充分应用营配信息梳理成果,提高抢修指挥及故障研判的准确性,有效降低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第二,服务发电企业。加强电厂检修计划管理,合理规划年度、月度机组检修、停备安排。开展电网负荷分析,提高日前负荷预测准确率,优化安排日前联络线及发电计划。加强“三公”调度管理,强化滚动调节,实现关键指标的精确控制。

第三,支撑公司发展。开展国际对标,跟踪世界先进电力企业调控业务现状与发展情况,收集相关关键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对自身调控业务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提升,构建卓越的调控管理体系。

五、强化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以完善调度控制技术支持系统为核心,不断深化各功能模块应用深度,有力支撑“调控一体化”“调度一体化”业务开展;加强配电调控与抢修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配网调控及抢修指挥业务的支撑。

第一,不断完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省调层面根据业务需要,完善现有功能应用,不断扩充技术支持系统应用模块,提升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实现在一套系统中完成全部业务应用。在地调层面建设地县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推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地调层面的建设与使用。

第二,推进配网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近期全部地、县调实现10千伏配网图纸电子化,完善图形修改工作机制。远期加快配电终端建设,提高配电开关接入率,解决盲调问题。完善配电自动化主站功能,提高配电主站系统的实用化水平。

第三,完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建设。建设完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功能,实现上线运行,有效应用营配信息、融合信息、电网停电信息,实现故障自动研判功能。推动手持终端研发与现场应用工作。

六、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实现“大运行”体系高效运转,人才是关键。以实现调控中心岗位不断提升为载体,发挥调控专业管理与业务并重的特点,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管理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调控人才队伍。

第一,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开展科普、专业及应考培训,根据员工特点和岗位要求,实施差异化专业培养。开展岗位交流,梳理确定交流岗位、方向、时间,扩大成才途径;实施以专项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非常规和多个专业协同配合工作,建立项目组,应用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人员参与广度,促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与文字能力提升。

第二,建立评价体系,激励岗位成才。综合考虑学历、工作年限、所获奖项等因素,建立调控中心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工作评价标准,科学评估工作质量。根据两个标准对员工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工作着力重点,实现对员工特长与潜能的挖掘,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员工评优、专家评选等的参考依据。

第三,建立培训管理系统。实现各专业题库录入、培训练习考试、中心全员培训情况记录等功能;建立中心全员成长经历档案,全面记录成长过程,以此作为分析人员能力、确定培养方向等工作的依据。

七、结语

建成“三集五大”体系是国网公司当前最重要的企业改革任务,如何建设好、运行好新体系也是摆在国网系统内各级电力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为如何运转好“大运行”体系提出了六方面的工作措施。但“大运行”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还需要各级电力公司积极落实国网公司有关工作要求,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实现体系扎根,实现常态化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