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时间:2023-09-07 17:4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煤矿; 风险预控; 安全; 管理

一.煤矿风险预控的概念

煤矿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达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煤矿风险管理由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它的管理对象是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它的管理标准是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给出的一套煤矿安全管理的流程与规范,具有通用性,不仅适应于地质条件好的的煤矿,也适应于地质条件差的煤矿。当然地质条件好、装备优良、人员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更有利于满足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但面临安全诸多不利条件的煤矿,同样可以提高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规范其管理流程,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其安全管理绩效。规范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水平,因此规范的条款是针对煤矿的,不适应于其它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规范是围绕“危险源管控”建立的,而危险源的辨识又是基于“事故机理”展开的,因此规范是科学的;规范不仅强调危险源现场管控,还强调煤矿应明确安全管理方针与目标、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以实现危险源的系统管控。规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机”、“环”、“管”的本质安全、打造“本质安全”矿井。也就是即使“人”、“机”、“环”、“管”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安全问题,但由于另外其它三个因素的本质安全性,也不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当然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煤矿还无法做到,但是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将使煤矿逐步接近“本质安全”,最终实现零伤亡。员、全过程、持续改进、长久性: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的理念一样,所有的员工都应参与,所有的过程都应覆盖,应确保方针、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持续改进,应确保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安全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美、英、德、澳等国已基本消灭重大死亡事故,澳大利亚每生产1亿吨煤的事故死亡人数仅1人。同美国、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相比,我们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几十倍,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五倍。当前国际国内对中国煤矿业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社会眼中,矿难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国内民众和媒体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对煤矿安全期望越来越大。

【结语】: 煤矿风险预控建设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要从认识起步,不断改进完善方法,树立长治久安的思想,进行了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研究。煤矿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的采矿人员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就应该更好的完成我们的风险建设。煤矿的风险建设不仅能够保证我们的煤矿生产人员有一个很好地作业环境,更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安全标准和需要。

【参考文献】:

[1] 顾孟泽.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09)

[2] 韩永轶. 浅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8

[3] 李振国.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上湾煤矿的应用[J]. 煤矿安全. 2013(06)

[4] 毛家鑫,高佳旭. 基于ISM的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级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3)

[5] 郝贵.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的成功应用及推行前景[J]. 煤矿安全. 2011(10)

第2篇

摘 要:作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突出源头防范,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扎实推进国网公司“三化三有”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廉政建设;廉政风险;防控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廉政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以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内控管理、工作行为“四个重点”,两个不发生、三个明显减少、四个明显提高的“三个目标”,公司领导班子、职能部门、班组“三个层级”等要素确立了公司廉政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公司成立风险防控管理专项领导小组。积极借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验,认真吸取近年来营销管理发生的违规违纪教训,做好宣传发动及阶段工作安排,统一思想,明确要求,紧紧围绕“识别、防范、控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深入“风险点”查找、分析和防控管理三个阶段工作。

全员参与,全面梳理。开展风险查找,公司每位员工人人参与,自下而上,层层负责,实施员工岗位自查、前后工序互查、职能部门评查、分管领导评查。

廉政风险点“问题库”的建立。根据风险出现的概率、频率、潜伏期和波及面探索推进廉政风险分析、防控工作,建立风险点“问题库”:一是建立逐级分析制。二是建立等级分析制(对廉政风险点进行等级评定评估)。三是建立常态分析制。四是建立分析制。

(二)建立廉政风险管理运行及防控机制。建立风险管理工作与责任机制。对照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性质,逐条细化作为各部门、基层所站《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底考评并与业绩考核挂钩,明确业务部门风险防控方面的责任,形成以岗位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和“上一环节对下一环节负责,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监督”的廉政风险管控责任机制,有利工作载体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廉政”要求,通过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由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组织协调,通过分级防控、易发腐败关键点防控以及联合管控等办法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等级,加强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1)分级防控。一星级风险防控重点是对可能发生的习惯性违章进行防控;二星级风险防控主要是对违章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并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制度建设;三星级风险防控主要是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线索进行调查处理。(2)关键点防控。针对梳理出的风险易发范围、环节以及时间,界定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关键部位和敏感时期,按照管理权限和业务范围,落实责任人、防控措施和整改期限,重点加以防控。(3)联合管控。整合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内部监督资源,开展效能监察、明查暗访、经济责任审计、“五五普法”、厂务公开等活动,形成“大监督”工作平台,实现监督重点从偏重“监事”向“监权”转移,监督方法从偏重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过程监督拓展。

二、取得成效

一是夯实全员廉洁从业理念,规范管理意识。开展风险管理,促进全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意识的提升。二是推进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增强了源头防治能力。风险管理的开展,尤其是在制度机制的强化、改进及执行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公司梳理完善制度195个,促进了岗位职责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控制责任到位,推进依法合规经营。 三是促进了“一岗双责”的落实,提高履职能力。四是有效防范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保障公司与员工的安全发展。风险管理为公司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几年来,连江县供电有限公司荣获国网一流企业、国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行风评议免评单位等好成绩。风险管理强化了经营管理,未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第3篇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和理财环境也日趋复杂,境外施工项无论是经营风险还是财务风险都有了很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境外施工企业项目来源性质趋向于多样化,财务型管控模式在境外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占据了较大比例。研究境外施工项目财务管控有利于企业充分做好财务管理,完善其财务制度。本文从财务管控对境外施工项目企业的积极作用出发,分析它所存在的问题,综合境外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境外施工项目财务管控的改进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境外施工 财务管控 项目管理 企业管控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强大的力量,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于现代生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我国境外施工项目企业如同雨后般春笋层出不穷,纷纷投入了境外施工项目的行列中。例如,中水集团近些年来承建的水电项目、公路工程。有关市政工程,与此同时它也以同样的姿态大力开放新的建筑地点,新建了一批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模式的有关市政工程。财务控管已经成为了境外施工项目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好财务控管是新时代境外施工项目单位一直研究的主题。

一、我国境外施工项目财务管控的积极作用

财务管控对于境外施工项目企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对社会、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做好境外施工项目企业的财务管控是企业一直以来追寻的目标,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员工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财务型管控模式具有一定的市场适应性,它能较好的处理企业的资金流动,运转的情况。可以减少工资拖欠等一系列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员工在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日程工作上去。

(二)社会贡献率

近些年来,境外施工类项目完成年工程总产值在全行业营业额中占有相当比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它不仅改善了现行的社会条件,也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利润。

(三)促进了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财务管控模式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它有效的扮演好了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它有效的促进了施工项目的发展,进而也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二、境外施工财务控管存在的问题

境外施工项目远离企业的一线控制,有着自己比较独立的经营管理操作体系,所以它在财务控管上比起企业内部项目来说难度和复杂度系数有所上升,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分布广,管理难度较大

境外施工项目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高度分散的特点,对资金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管理。既要资金集中以提高使用效益,又要安排好各级各部门以及区域经营、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这需要企业总部总体上掌握好一个度,做好资金融通和调控的工作。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经常出现工程不能按时取得预收备料款、预收工程款的现象。严重的情况还包括有的工程质保金、尾工款拖欠达几年等。这严重影响到了资金的筹集与运转,企业无法及时的在技术和设备跟新,不利于施工单位工作正常开展。

(二)财务管理跨度大,监督难度大

一方面施工企业处于点多线长,高度分散的状态中。但是现在的施工单位为了控制成本投入,不断精简机构和人员。加上现在很多境外施工项目请的都是农民工,他们的专业水平,技能素质还不够高,他们在工资和福利上与正式工作人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目前施工单位里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经济秩序不规范,这些现状等加大了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三)涉及面广,清欠收款任务较重

境外施工项目一般情况是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控管数目多,成本投资大,相应的质量保证经的金额也大,这些都是受到业主的管理的的。在现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在处理上述问题,获取这些款项时难度很大。施工单位的合法权利没有得到很好到保证,计价不到位、结算滞后,拖欠工程款现象严重。由于境外施工项目财务波及范围广,企业还面临着由于所在国资金管控、外汇管控风险造成的资金无法正常回流的现象。无论是外汇管控风险造成的资金问题还是国资金管控带来的财务风险都是目前企业面临的财务难题。

(四)基础工作薄弱,责任成本核算任务较重

境外施工项目企业的成本计算多为定单法,几乎每个定单都不一样,由于每个项目的布局不同,施工难度和进度不一致,怎样预算分劈,控制过程,考核结果,如何制定责任成本,都将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施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组织、制度不健全,各部门配合不好,基础工作薄弱,核算手段比较落后等都影响了责任成本核算的开展。

三、怎么改进做好境外施工项目的财务控管

做好境外施工项目的财务控管对于企业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很好的疏通企业的资金,使整个企业的资金实现灵活的运转,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做好它是施工企业一直在研究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改进现存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实现对施工项目财务控管。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建立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风险是任何事业单位最关键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境外施工项目单位来说,它具有更为广阔的延伸。境外施工项目企业除了在资金方面的风险,更加受制于自然环境,一些设备设施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损坏。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市场风险监测系统,施工项目适用于税收变化的趋势来分析财务风险,进而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此外关于外汇管控方面,企业应该建立一套有机的管控体系,实现外汇机制的良好运行。

(二)改进财务控管模式

目前施工单位的财务控管模式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组织,管理,控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可以设置项目管理平台,通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控制,管理来改进的财务管控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绩效评价的项目,将各个项目资源整合,进行整体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流。施工项目企业通过项目管理平台的信息中心可以有效的对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等状态实行全面、实时监控。此外企业在改进财务管控模式时还应该考虑到所在国资金可能造成的资金无法回流的问题,在这个点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做出新的改进。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成本控制网络

预算作为实现企业财务控管一种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境外施工项目企业必须致力于改变变目前财务预算形同虚设的状况,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实现全面预算以及及时结算全过程,我们可以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企业应该以资产作为施工运行的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做出各种投资预算。权衡好成本与利润的预算,一旦确定预算,施工单位项目企业不得随意更改。

(四)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项目差错和舞弊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会计的法规法定。目前,相关法规已经明确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项规定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监督本身紧密结合起来,为会计监督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企业有条理的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员工借款管理规定、实物资产台账管理、主要材料辅助核算、合同的分类管理等。也是加强会计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避免和防止会计处理中发生差错及营私舞弊行为保证。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境外施工企业项目来源趋于多样化、项目关系复杂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境外施工企业实施财务型管控模式导致安全质量事故、施工企业名誉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做好境外施工项目企业的财务控管是企业今后一直需要深思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会计监督机制的管理。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强化企业对于财务数据的管理。要全面实现财务控管,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金彪.浅谈集团企业财务控管.现代商业.2011(3).

[2]张茹清.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控的影响.财经界.2010(14).

[3]苏振民,董年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控模式及其改进探讨.生态经济.2010(2).

[4]龙骥华.浅析建筑单位财务风险分析和控制.财经与管理.2010(22)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创新机制

1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社会组织,内控工作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并可能对自身的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根据金融企业内控管理规范的要求,本文将从创新工作管理机制、严格工作监管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的优化措施与创新流程,以实现商业银行在新监管形势下的转型与发展。

2目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管理机制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机制是其内部管理的基础,但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及业务创新的层出不穷,传统的内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表现在管理制度的滞后,而且更严峻的问题是管理方式的落后已经难以承担起有效管理的职责。若不从机制上予以根本的改进与创新,内控管理恐将沦为空谈。

22 内控监管机制僵化导致内控管理流于形式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可不谓丰富,管理要求不可不谓严格,但各部位的风险隐患仍然不断显现。究其原因,管理方式的僵化难辞其咎。当业务的发展遭遇管理制度的掣肘时,管理部门往往并不积极重新评估流程、改进管理制度;经营者便只有想方设法绕开制度制约,或是制造程式上的合规来敷衍制度管理的要求。如此便不可避免地为风险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23 内控保障机制不完善造成各级机构管理效力不均衡

由于银行的内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综合管理体系,总、分、支行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诉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缺乏科学系统化的管理工具,纯粹依托管理人员的自觉与素质则必然导致各级管理机构、分支机构之间管理标准的不统一、管理效能的不均衡。

3创新工作管理机制

31 强化内控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

在银行的内控制度中,法律法规纷繁复杂,监管制度经常变化。由于缺乏体系化的制度文库,经营管理过程中寻找最新的制度规定常常成为业务管理的难点问题。建立一个内容涵盖全面并及时保持更新的银行制度文库则成为内控制度系统化建设的基础与必由之路。某大银行在十多年前推出的“风险管理平台”工程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可惜该项目夭折于高层领导的意外更迭之中。

商业银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建设,是顺应业务创新速度的内控制度建设。首先,银行管理部门通过收集各项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文件,以确立法律法规对银行新业务的要求,保障制度对业务的外在约束力。其次,在对标框架的建设上,通过基础业务对标、日常业务管控对标、业务开展前期中期后期的完成流程,实现内控管理在对标建设上的完成框架。最后,在商业银行各项标准的制定中,通过完善相关行业法规,按照假设的对标结构,实行管控和重点更新,实现商业银行对标的内化转向[1]。

32 创新制度管理手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内控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动力,因为对管理规定的不了解导致的违规风险往往来源于此。某银行深圳分行近年来推出电子手册项目,在内控制度的主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首先,分行完善电子制度文库,并为基层业务人员、管理人员配备平板电脑式的“电子手册”,专职制度管理人员及时维护电子文库并推送到各个平板电脑上。分行对电子手册的维护、使用人员的开机使用情况、手册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考核,效果显著。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银行内控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利用。

33 创新生产管理手段,将管理要求固化在业务流程之中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今天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则强调“人机共管”。近几年来,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实施营运结算业务的“前后台分离”项目,大部分银行在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便将业务管理的制度规定通过参数化的模块固化在电脑系统中。业务操作中人管理不到位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管理从而有效地化解了。

4严格工作监管机制

41 拓宽问题发现渠道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特殊性。监管制度和评价是发现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方式毕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全面详实地反映商业银行运作的要求。因此,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看,加强董事会的调研工作,完善内部和外部的审计工作,是拓宽商业银行发现自身内控问题的新举措。在多样化问题发现渠道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沟通的顺畅和商业银行内外部建设的完善,并将其提升到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管理的日程上来[2]。

42 监督评价和纠正机制的完善

根据问题出现的类型程度不同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问题的登记统计,分级分类评定管理,限定问题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效果鉴定。通过问题的整改效果与单位经营绩效挂钩的方式,加强管理人员对问题的重视与改进力度。通过风险分类评级结果,可以集中管理资源,实现对关键风险部位的有效管理,提升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效。

43 严格内控处罚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通过行政和经济处理手段,建立起内控管理的权威性,从而有效调动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内控评价结果与经营者的工作绩效、提拔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营人员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度。

5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51 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人来完成,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管理中,必须要完善每一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经过自我和银行各项业务契合度的考量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上、执行力度上、工作设计等各个方面,实现自我的审核,也为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自评的形式进行,在相关指标、等级考核、建议信息等的考量中,分部门、分科室、分个人地进行内控管理自评估,通过自我评价机制的系统化建设从而完善银行的内控文化建设。

52 完善内控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体系建设是近几年来在商业银行兴起的内控保障体系建设方式,商业银行内控自我评价系统中,必须要全面对各类内控指标进行综合考量。零售、公司类业务、授信业务、信用卡、投资银行业务,各类风险指标的设定与权重各不相同。指标既来源于外部监管要求,又要结合银行内部管理规定,不可以偏概全,但也要考虑管理支撑手段的有效性。基层机构的自评估与上级机构对其的评估相结合。针对具体执行者的执行情况,进行业务汇报、心得体会等的内控自省。通过银行管控重点的变化与调整,实现自我评价指标的维护和实施[3]。

53 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KG(01mm]

这些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风险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审计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大数据”渐渐成型的今天,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审计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挖掘出内部风险数据,迅速定位风险点,有效地揭示风险隐患。内部审计、会计事后稽核、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三把利刃”,有效地构建起银行的风险防控闸坝。[KG)]

6结语

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在向股份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不严息息相关。在这一前提下,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管控工作的优化升级,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内控管理机制,严格内控工作机制、完善内控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供银行内部管理参考。

参考文献:

[1] [ZK#]蔡丽兰内部控制概念及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722):65-69

第5篇

一、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

1. 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特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二是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三是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的管理模式;四是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正是在于对“专业化”的定位,根据企业和所属行业的专业特点实现专业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赖以存在的前提,将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支持和应用。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构建数据模型,开展风险评估及相关税务管理工作。

2. 税源专业化管理对企业和税务部门的挑战。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以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为保障,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二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为保障,将增加企业与税务部门沟通交流;四是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将使税务部门越来越熟悉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在税务部门的监管之下。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源企业按行业、规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根据企业特点、所属行业特点优化、细化税收征管程序和服务程序的要求,为企业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税务部门充分地、全面了解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使税务部门完善税务服务程序,改进服务质量。

3.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对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税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税务工作人员,加强税务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进行税务信息化建设,强化税务信息化管理。企业应掌握有利时机,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研税收对企业税务信息的需求,结合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税务信息化建设,强化税务的信息化化管理。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可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纳税服务,认真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积极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对税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及时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可以提高税收宏观预测、分析及调控能力。重点税源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实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当地经济,而且对就业、完善市场经济、财政收入的实现都有其重要性。税务部门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与服务,为企业献言献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

4. 新经济形势下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一是企业各种经济行为复杂。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网络交易等多种经济行为纷纷出现,这些经济行为要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重点企业复杂的经济行为;二是重点税源企业企业对政策调整的反应措施更加灵敏。重点企业对政策的研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很多企业甚至专门组织人员或机构进行研究,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决策。

二、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各级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分析跟踪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及税负变动趋势,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对重点税源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做出合理判断,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措施、实施科学决策、强化税收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必须积极培育重点税源,寻找新的增长点,挖掘新潜力,推动企业发展。

1. 建立科学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主动接受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管理的挑战。

一是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这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严密的重点税源管理员制度,就抓住了税源管理的关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调整工作岗位。将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税务管理员安排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及时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需要;二是加大对重点税源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环境下,对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三是制定些相应的考核办法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明确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大力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执法活动有记录、执法过程可监控、工作结果可核查、工作绩效能考核,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2. 注重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一是强化动态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及时了解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经营变化的趋势,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税收入库税款较大、财务状况变动异常的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行业指标等动态情况,分析、预测税源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并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掌握征管的薄弱环节和税源潜力;二是明确重点税源纳税人的各类报表填报义务与责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三是依托信息化对重点税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的支撑作用。改变目前有些指标的采集与填报仍要手工操作情况,能从相关支撑系统直接取数,减轻审核数据的工作量,减少手工操作数据出错的风险。依托信息化支撑,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了解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提高信息采集量,使企业的征管基础信息等涉税指标能自动获取,减少手工填报和数据审核的工作量,同时也能保证数据质量。完善重点税源报表的审核公式,通过增添数据互审公式,避免重点税源报表过程中数额错误等一些常见的问题,提高数据质量,为税收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持,较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手段在重点税源监管中的作用。

3.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预警机制,强化数据的运用。从日常的异常指标来发现征管上的薄弱环节,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提高税源监控管理水平。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新模式。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资料,跟踪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审核评析、税收综合分析,强化数据的运用,及时发现纳税人纳税申报中的税负异常等问题。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为纳税人提供更具针对性、切实性的税务管理、纳税辅导和咨询服务,提高管理质量的效率,提高纳税遵从度。根据行业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税收收入分析指标,对各个指标的增减情况及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纳税人本身因素、税收政策因素、其他因素的分析,对税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提出加强同行业或同类事项税收管理起促进作用、借鉴作用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对每一户重点税源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发现问题和疑点,并及时进行监控和评估。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常规分析。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开展基本内容的常规测算分析,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明晰税收收入形势,说明税收增减影响因素,揭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查找税收异常企业;二是通过对税源的监测和分析,掌握税源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第6篇

一、在税源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强化税源分类分级管理,是贯彻总局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省局周苏明局长在2008年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税收工作要注重借鉴和运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把握规律,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借鉴运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以对税收风险点的分析、识别、排序和应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税源联动各环节管理,提高联动工作效率。

因此,在当前人少户多矛盾依然突出、执法风险和管理风险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改变以往对税源无差别的户管方式,按照税收风险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到最需要、最增值的地方,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这对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征管风险,提高管理能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税收风险级别实施转变。

二、要以防范税源管理风险为中心,建立职责分明的部门联动机制

遵循风险管理理论程序,寻找风险点和风险源应作为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依托信息系统,拓展一户式信息,将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按纳税申报信息、发票使用信息、产能信息、资格信息等进行分类,从纳税人个性特征、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历史表现、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识别,人机结合确定各风险行业、风险企业和风险指标。各税源管理部门要针对的风险信息,运用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等分析方法强化风险企业的动态的监控,实现对纳税人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要通过明确风险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完善风险联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逐步形成税源税基控管合力。

风险分析部门:要关注风险特征的识别、采集和相关信息的交换工作,逐步在监控决策系统中建立体现各税种、各专业管理要求的风险特征库;适时各税种风险分析的重点,对已的分析指标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层的税收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税收风险度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控管对象和税源分布特点,明确各级重点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要完善管事制基础上的户管形式,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职责,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岗责要求;要从无差别的户管方式,向按照纳税信誉等级和税收风险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转变,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形成以综合调查为主、专项调查为辅的实地监控机制。

风险处理部门: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根据风险级别,实行分级专业化评估;同时,要通过不断充实丰富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行业模型,通过部门间的整合,逐步形成覆盖多税种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进一步提高联动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案促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反映的异常信息、偷骗税线索,作为选案的重要来源,认真落实稽查建议制度和案例分析制度,使征管部门及时掌握违法动向,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要以科学规范操作为保障,构建层次清晰的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税源管理风险,就必须对辖区内企业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分为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管理效果四个环节。

1、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工作:

首先,对纳税人的各类信息加以归集,主要有:①、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项核定、认定、减免退税审核审批情况,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②、税收管理员巡查台账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资金周转、货款的回收、产品(商品)的库存、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③、省市局数据信息,包括: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以及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等;④、从第三方获取不对称信息,包括:财政、地税、工商、海关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经济数据信息以及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其次,对归集的信息,从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款流失构成影响的各类风险因素,定期在分局内网信息分析结果,指导各部门制定巡查、评估、监察工作计划。静态指标指纳税人相对较稳定的特征类信息,主要包括个性特征、信用记录、经营环境、优惠资格、管理水平等具体指标。动态指标是指随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化而动态变化的财务税收指标。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所涉及的与税收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指标。如税负、利润率、原材料耗用、废品产出、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营运能力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主要是根据上述采集信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完成对纳税人风险指标的风险确认和风险度的量化定级。(1)、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对税负、利润率等财务税收指标进行分析时,从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如,通过配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涉税指标及其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指标或变动情况是否配比。如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申报数据与实际生产能力是否配比等,从数据的内在应有规律来分析纳税人数据信息的合理性,进而对涉税风险指标加以最终确定。(2)、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参照系数,对指标的风险程度加以量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统计的均值,如行业平均税负等;二是基于实地测定的理论值,如增值税基准税负、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等。通过将纳税人账面的税负或利润率与基准值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对警戒值的接近程度确定风险值的大小。当然,风险系数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校验的过程。确定风险系数,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周期、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风险系数更加真实、准确。

3、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由各管理科所(股)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对低风险信息采取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对纳税人宣传辅导、文书送达、信息采集以及评估约谈,让纳税人就风险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做出说明解释;中级风险信息采用实地巡查或评估,对风险分析发现的较大疑点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对高风险信息进行全面评估、税务检查,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进行深入检查。总之,要根据纳税人风险级别的高低,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和介入深度逐步增加,这样既节约管理资源,避免对所有纳税人平均使用管理力量,减少对纳税人的影响,又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提供优质涉税服务的同时,加大税收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打击力度,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4、管理效果。根据风险处理的结果,标本兼治,通过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控制风险源或治理风险面的转化,达到风险管理成效的最大化,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对不同风险的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等进行重点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如:二分局在对海关完税凭证实行专项整治、查处多起接收虚假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案件后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期实现长效管理;通过对铸造企业经营特点的典型分析,建立行业管理模型,有效地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税源监控;通过对接受虚假专用发票个案的查处,迅速启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相关认证报税海量信息的交叉比对,举一反三,实现了对系列案件的惩治,达到了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要以不断总结提炼为支点,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源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长期吸收和积累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1、注重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践中作用显著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努力改变过多地依靠实践经验来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汲取现代管理精华,形成税收管理体系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

第7篇

(一)持续推进机关与基层一体化建设。加强职能整合和流程优化,进一步推进县局和其他县局机关实体化、管理扁平化改革,通过实体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征管一线,通过扁平化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二)积极开展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围绕纳税服务、税源管理、风险监控、纳税评估,在市区选择部分分局继续开展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体制。

二、大力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三)深化AHTAX2013应用。在做好AHTAX2013日常应用及运维的同时,收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类整理,对于需要省局优化的及时上报省局,对于常见操作性问题,通过深化应用培训提升操作能力,通过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征管软件核心模块的操作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四)优化征管业务流程。认真梳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结合AHTAX2013的工作流程优化,规范征管工作流程,按统一流程进行业务处理、按统一标准进行岗责设置、按统一格式制作表证单书,以征管软件的“电子流”支撑和规范税收征管的“业务流”。

(五)推进银行端查询缴税业务。积极推动更多商业银行开通银行端查询缴税业务,进一步优化银行端查询缴税相关业务流程,提高办税效率,拓展办税途径,明确操作细节。年内力争银行端查询缴税业务开通银行数达到5家,实现纸质税票使用量较2013年同比下降30%。

三、深入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

(六)推进新一轮现代化分局建设。认真总结上一轮现代化分局建设创建成果,总结过去五年成绩和经验,根据省局统一部署做好下一个五年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分局建设日常监测评价体系。

四、着力夯实税征管基础

(七)强化税务登记管理。继续做好国地税联合办证工作,落实好省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基础信息,实行户管信息动态维护。适时使用管理决策—管理监控系统监控管理征管基础信息,组织开展征管数据集中清理工作。

(八)加强普通发票管理。依托AHTAX2013强化发票内部监控与外部管理,规范发票的印制、领用、使用、保管和缴销;按照业务规范要求,加强发票管理;联合公安部门进一步加大假发票打击力度,开展普通发票内部管理检查;开展“营改增”相关行业发票清理检查和缴销工作,配合国税机关保障“营改增”企业发票使用平稳过渡。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 分行层面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45-03

在“总行―分行―支行”的层级体制下,从总行层面看,操作风险管理项目建设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的需要。对分行层面而言,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展或陆续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本文选取两家有代表性的“总行―分行―支行”层级体制的商业银行,介绍其体系构建情况,并做简要评价。其中,A银行(某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搭建上比较完善,B银行(某外资商业银行)在流程管理、数据分析、损失数据收集方面比较完善。

(一)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⒈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集中的风险决策框架

分行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分行层面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监视和流程安排等事项。每年召开4次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定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规划,审议操作风险制度、报告、重大风险事项,并对上年度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支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支行操作风险进行确认、评价并管理操作风险,每年2次形成全面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及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指标监测情况、法律风险等。

⒉设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

内控合规部牵头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负责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统筹、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建立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组织推动本行各业务部门识别、评估与监测本专业领域的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监测机制,负责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的统计、分析与报告;定期形成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向上级内控合规部和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分行法律部主要牵头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牵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法、推进工作,配合总行做好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AMA合规模型原型、内部损失数据收集系统、外部损失数据导入系统、情景分析、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功能模块。此外,风险管理部还负责对支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定量考核。

⒊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仍在业务部门

分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保持相关制度、流程、程序和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根据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定、管理、检查和修订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程序、内容及办法;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以及报告相关业务的操作风险。

⒋强调业务保障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分行支持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协助业务管理,并负责某些特定部分的风险政策制定和风险监督;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法律、智力培训、综合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承担本部门相关操作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报告和控制/缓释。

⒌内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查

内审部门负责独立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检查操作风险制度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开展内部审计,检查各项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政策、流程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并出具独立审计报告。此外,A银行在分行层面大力推动内控评价建设,对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分级,内控管理较好的支行被评为“一级行”;内控合规部建立“违规积分”制度,凡内控违规超过一定分值的行员,会被解除合同,以此加强内控管理。

A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操作风险管理开展较早,由内控合规部牵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目标明确,组织架构较完善并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制度、管理流程、报告路径、管理方法、职责分工等。近两年开展系统建设工作,重视操作风险计量,并逐步将定性管理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是内审部门相对独立,能对操作风险整体执行情况进行检查。A银行在支行层面建立内控评价制度,以评价考核来进一步规范操作风险管理。

三是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定义,A银行还将法律风险纳入操作风险范畴。

四是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效果,与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较完善以及重视内控合规管理密不可分。

(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架

⒈组织架构搭建

相比A银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对于分行层面,划分为“业务部门-业务条线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部门”,风险管理部牵头操作风险管理并对全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业务条线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内审部门负责根据风险部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⒉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B银行按照业务板块对其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并通过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问卷加以实现。如对风险管理中的资产分类业务,首先识别出该类业务的风险点,资产五级分类存在不准确的可能;其次,找出产生该类风险的原因,然后将风险进行量化;第三,对目前该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设计是否合理;第四,根据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估剩余风险大小;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内控改进建议,如改进制度、加强人员安排等。

报告路径上,业务部门负责填写本部门的RCSA问卷后,报业务条线部门,后者可通过RCSA问卷填报情况、开展检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再将本条线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汇总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报告,报送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根据风险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年末,风险管理部根据业务条线的RCSA、自查情况以及内审部门的检查及整改情况,形成全行操作风险管理评价。

⒊损失数据收集

B银行对操作风险采用AMA法计量,一方面积累内部数据,一方面购买外部数据,增加数据量。损失数据具体的应用范围有:

⑴为AMA法提供计量的数据基础。找出内部、外部损失数据的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特征模拟出n组数据(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模拟数据在某一置信水平(如99%的置信区间)的损失情况。

⑵情景分析依据。情景分析中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均参考历史损失数据得到。对于零售银行的内部欺诈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可根据历史数据的损失金额以及发生的频率来设定情景分析的指标。

⑶风险指标边界值的依据。对于设定的风险指标,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观察指标值的分布情况,确定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低、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高,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加强管控。

B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B银行直接采用AMA法。该方法对损失数据积累程度要求较高,因此,B银行更加注重损失数据的收集工作,研究制定了损失数据的收集办法,并充分利用外部数据积累损失数据量。

二是B银行比较注重损失数据运用。对于RCSA、RI等工具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设定,均以历史损失数据为参照值,使得上述指标的设定更接近真实情况。

三是B银行更加注重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该行设计的RCSA模板简单易懂,基本上体现了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的过程,其中的控制项完全为内控执行情况,通过操作风险暴露值反映内控管理情况,把主观的管理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值。

四是B银行充分强调内审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检查为手段对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有效性进行约束,业务条线部门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和汇总,并对银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五是B银行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未能实现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电子化,增加了汇总、分析人员的工作量。

二、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一)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1.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在分支行层面设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总行要求制定分行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并审议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事项等内容,实现分行全面、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框架。2.明确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内容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偏好、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流程管理、报告路径及内容、系统建设、文化建设等。3.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报告等流程管理。通过在系统中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块进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模块对风险进行监测,积累损失数据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情景分析,通过问题与行动计划模块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缓释,通过建立报告机制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银行操作风险状况以及重大风险事件。4.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网络学习、培训、例会学习、案例分析、定期编发操作风险管理简报等形式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二)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实现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全覆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方开始推行,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尚不成熟。建议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内控管理在银行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成本,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效果。⒈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板,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覆盖分行全部业务。⒉分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或本条线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通过分、支行对业务本身内控评价,或对分、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内控效果,进而测算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并将结果报送风险管理部汇总。风险管理部将其作为操作风险评估报告的一部分,对分行整体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也可作为内审部门检查的基础资料。

(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的独立评价

分行应加强内审部门的检查职能,不能仅仅增加检查量,而应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将分行业务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或条线的操作风险情况所开展的定期或非定期检查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部门作为最终检查部门的作用,结合风险部定期提供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效果等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升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损失数据收集制度

损失数据收集是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损失数据不仅能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提供数据基础,还可用于情景分析、风险指标等多个管理工具中。目前分行损失数据积累较少,主要由于长期以来,分行没有明确的损失数据收集范围,即便在总行统一指导和监测下,损失数据收集仍有一定困难,漏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分行自身应加强对损失数据收集的调研工作,出台损失数据收集办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分析,如观察其分布情况、集中度、发生频率、损失金额等,对重点业务、环节和支行加强管理。

(五)建立后评价机制

除检查手段外,分行还需建立内控的后评价机制,主要对象是经营单位或员工。可将经营单位分成几个级别,如内控管理情况较好的为“一级行”;分行设定内控评价指标,根据得分情况判断经营单位内控管理情况;此外,还可通过对员工建立“违规积分”的制度,判断其自身内控是否到位。通过推进分行内控管理,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问题;措施;公交企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交企业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定位,公交票价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政府一直实行公交财政补贴的机制,但是由于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营运收入与成本支出差距逐渐加大,致使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在上述背景下,公交企业如何建立完整、科学的、符合公交行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是当前公交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公交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的可靠保障。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公交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式、步骤、组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并且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分清各部门责任,防止出现互相推诿,保障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高效率,避免盲目性,降低风险,减少决策失误。

2.贯彻执行政策法规的有力保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公交企业发生出现不合规、不合法的经营行为。同时,近几年国家围绕“公交优先战略”在财政补贴、路权优先、场站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公交企业对这些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也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保证。

3.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所在。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要求各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经过复查核对,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发现并改正会计记录中的错误,防止发生差错和舞弊,能够促使会计资料达到准确完整,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4.确保资产安全完好的有效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公交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对财产物资实施有效保护的控制系统,确立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的经济业务相互制约机制,减少货币资金、财产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防止资产流失,从而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降低财产损失的风险。

5.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根本途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公交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内外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形成的各类风险,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在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危机的冲击,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公交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公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整体上仍不够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一是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企业整体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内部控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三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造成内部控制制度远远未达到管理上的要求,偏离控制目标,丧失控制职能。

2.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多数公交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仅仅是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即便是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不能完全覆盖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贯彻不力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执行效果往往较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3.风险管理未能与企业经营发展相适应。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和市民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公交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目前,公交企业经营运转由于有财政补贴支持,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全员的风险意识不足,未能从制度上对各种经营活动的开展进行应有的风险评估,致使企业时常处于风险经营的境地,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4.内部审计未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公交企业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监督环节,很多公交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时没有具体的奖惩标准,没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同时一些公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很多职责不明确,授权不到位,并没有真正的监督检查权力,没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5.信息化建设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多数公交企业缺乏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未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企业内部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尚未开展,无法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实施有效控制。

三、公交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北京八方达客运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交客运企业,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也存在着公交企业共有的问题。对此,公司近年来着重从健全内控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员工内控教育、加强审计监督和信息化手段应用等五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在经营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积极效果。

1.着眼于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强化内控环境

(1)建立健全三级授权管控机制。公司对公司总部、分公司和车队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进行了明确规范。一方面在线路运营调整、成本项目控制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涉及到企业整体运转质量的决策上,公司严格管理权限,细化审批程序,做到适度收权;另一方面各专业部门的管理权限,相应地向分公司、车队授权下移,并加强专业部门的监督考核职能。公司通过把握好授权与收权之间的平衡,理顺了层级管理关系,做到了事权清晰、职责明确、控放有度、运作有序。

(2)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公司针对经营管理中的各个风险控制点,制定了《八方达公司内部风险防控管理办法》,通过实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措施,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其内容涉及到收入、成本费用、采购支出、合同控制以及资金业务管理等环节。并用文字、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将各业务和事项的风险类型、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加以规定说明,形成与经营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3)建立健全内控检查评价机制。公司成立了内控督查小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工作实行“总部检查评价”和“单位自查评价”两级检查评价体制,从而在纵向上形成了由公司内控督查小组检查,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自查及对口抽查,以及分公司自查组成的三级监督网络;在横向上形成了由内控督查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分别提交综合检查评价报告,再由公司内控领导小组最终形成年度综合评价报告并报公司经理层核准的二级报告制度,做到了内部控制评价程序规范、依据科学、报告准确。

2.着眼于规范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强化成本控制

(1)规范财务核算程序,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公司健全完善了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管理制度。一是重新修订了《财务报销制度》,规范了财务报销管理程序和办法,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全性。二是制定了《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对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各类经济事项遵循的会计政策、工作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三是将与营业收入挂钩的税种由财务部统一缴纳,实施统一纳税后避免了多头纳税造成的纳税混乱以及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集中管控流动资金。公司对所有基建、燃料、车辆大修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按照用、管、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流动资金的预算管理,核定流动资金定额。将流动资金的定额和预算指标按各职能部门所涉及的业务归口,尽可能地将资金集中到公司账上,便于公司财务部门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量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3)实行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公司对固定资产业务建立严格的分级授权批准制度,对于购置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严格执行招投标方式购买,防止采购过程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2012年,公司启用了固定资产条码化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信息条形码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纳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安全性。

(4)全面开展预算管理,严格管控成本费用。公司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体制,规范了每项业务流程中预算的编制、上报、批复程序,加强了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工作。在预算责任体系上,公司建立了分级预算网络,预算实行归口管理,预算编制由财务部门牵头,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以公里为出发点,对各分公司运营收入、客运量等主要生产指标进行分解,每项预算都经过审核人员与预算单位反复交换意见后才能确定,保证了编制的预算数据依据充分,基础扎实,有效地减少了预算偏差的发生,有力促进了企业成本管控水平的提高。

3.着眼于增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内控教育

公司将内控制度教育作为一项学习机制固定下来,利用周例会、部门专业会对员工进行内控教育,让员工熟知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内控要求和经办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充分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奖惩规定,以及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员工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4.着眼于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约束机制

公司为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控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实现了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日常的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有效的评测,监督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信息,为公司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环境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在抓好内部审计的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充分依靠包括政府审计部门和中介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监督结果和发表的审计意见,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5.着眼于加快内控信息化建设,强化管理手段

目前公司正在规划实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ERP管理信息系统。通过ERP系统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一经录入,即可对运营生产、车辆技术、统计核算各环节完全集成,各类生产经营数据可以适时传输到统一的数据仓库中进行监控和分析,减少人为操纵因素,消除虚假会计信息,增加安全系数,保证企业经营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结束语

公交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上下通力合作,不断加以完善。作为公交企业的八方达公司虽然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还存在诸如企业管理层对内控认识不全面,内控信息化水平不高、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八方达公司在内控制度方面所作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对于其他公交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长期推行的有效机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洪涛 张 颖:企业内部控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5-17.

[2]胡 凤:交通企业的内部控制浅析[J].中国商界,2010,(202):55-55.

第10篇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制度和体制方面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监督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工作还不得力;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形势下,反腐败,难,预防腐败,更难。如何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难题。笔者结合厦门电业局近些年来探索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有关情况,进行一些归纳、探析,谈一谈个人粗浅的认识、思考。

一、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总体思路

2004年以来,厦门电业局针对近些年全局工作点多面广、项目繁杂、资金流量大等特点,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该局迎难而上,创新工作思路,将贯标工作中和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危险源点分析与预控”方法引用到党风廉政建设中,将掌握人、财、物实权和供电营销等敏感部位和关键环节列为潜在危险点,率先在电力系统中探索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该局开展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总体思路是:全力查找廉政薄弱环节、危险点,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制度建设,狠抓预防和控制,形成更加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态势,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更加明确,反腐倡廉重点更加突出,源头治理工作更加扎实。其主要特点:第一,采用科学有效的查找、分析方法,以点带面,突出和明确了监督及风险预控的重点、难点。第二,预防为主,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在做好事后追惩性监督的同时,加强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和事中过程性监督。第三,将反腐倡廉各项要求,融入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中,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二、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实践探析

第一,针对重点,广开渠道,全方位查找党风廉政“危险点”。“磨刀不误砍柴工”,该局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现场分析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全方位、多渠道查找“危险点”。

重心下沉,深入开展现场分析活动。关口前移,该局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危险点现场分析活动。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现场分析,既给全局中层干部打了廉政“预防针”,敲敲反腐“警钟”,又以点带面地对基层各单位重点区域、重要岗位等一系列危险点进行了分析查找。

全员行动,组织认真查找潜在危险点。在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危险点现场分析活动的基础上,该局制定了廉政危险点自查表,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岗位自查和前后工序进行互查,查找出本职岗位职权行使各个环节潜在的廉政危险点,以及前后工序发生问题时可能延伸引发的本岗位潜在的廉政危险点。

全面开展,深入推进危险点综合评查。组织全局各单位在各岗位自查、互查的基础上,认真查找、梳理出本单位可能存在的廉政危险点,对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综合评查。同时,各分管局领导对本职工作范围内和所辖职责范围内各部门、各岗位查找出的廉政风险进行评查,及时掌控本职工作范围内和所辖职责范围内的廉政危险点。

广开言路,地毯式查找薄弱环节。深入社会和客户,该局主动走访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并通过召开用户座谈会、参与电台“行风热线”、举办投诉咨询活动、参加《厦门日报》“监督在线”等活动,诚心诚意地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查找潜在危险点。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向客户发送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广泛查找薄弱环节和潜在危险点。

不留死角,危险点查找“一个都不能少”。该局不定期组织对基层各单位进行明察暗访,注重从党风行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力争不留死角。这样,通过各种形式,该局各单位每年所查找的潜在危险点均达到一百多个,局纪委组织各单位分门别类,按业务流程建立廉政风险“问题库”,并将所有危险点汇总后向全局公示,广泛征求整改意见。

第二,紧盯风险,多措并举,立体式深入开展风险分析。在查找党风廉政危险点活动后,该局纪委探索建立了逐级分析等工作机制,组织深入开展了潜在危险点分析。

建立逐级分析制。首先,由员工个人对自己发现的危险点进行剖析,并由部门综合汇总,提出初步预控意见。其次,由分管局领导牵头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明确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须进行重点防控的廉政危险点,研究制定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风险预控措施。

建立等级分析制。按照轻重缓急划分风险等级,并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将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以及已实施错误行为并构成轻微违规违纪的,列为一级风险。将群众反应强烈、可能会出现违规违纪的,列为二级风险。将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以及因制度缺失、不完善而可能引发风险的,列为三级风险。

建立常态分析制。坚持风险排查、风险分析不间断,做到发现一个,分析一个,并依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控措施。

建立分析制。通过举报信息的分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排查和化解廉政危险点。

第三,多管齐下,狠抓预防,全面实现党风廉政可控在控。该局针对潜在廉政危险点的查找分析结果,采取分级预控等措施,加强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

建立严密规章,着力构筑“不能腐败”的制度防线。该局重视构建严密规章,针对潜在危险点,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着力构筑“不能腐败”的制度防线。

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了《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厦门电业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机关本部各部门责任分解实施方案》、《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管理办法)》、《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暂行办法》等三十多个党风廉政规章制度。通过不断强化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工作局面。

发扬严细作风,深入开展廉政危险点预控工作。在严细作风上下功夫,坚持干事与干净相统一,把严细作风的养成落实到从严治企的工作和措施上。该局组织开展政治、经济安全分析预控活动,对潜在危险点和问题深入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创新推行局纪委委员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局纪委委员根据联系分工和围绕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和检查。

突出预控重点,稳步推进“三重”廉政管理。该局充分认识到加强“三重”廉政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7年在福建省电力公司系统率先出台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廉政管理意见,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实行重要岗位职责公开制度、廉洁从业评价制度、推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等。几年来,该局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累计完成“三重”人员岗位交流轮换300多人次。

绝大多数违法违纪、消极腐败现象都发生在“八小时以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干部员工“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管理也一直是个难题。该局出台了干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监督管理制度,强调将“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要求,从组织、制度、社会、家庭等方面加强监督,初步构建一个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干部及“三重”人员“八小时以外”的行为。

实施严格管理,着力构筑“不敢腐败”的监督防线。管理是最好的监督,该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守土有责”意识,初步建立了“单位杜绝违法,部室控制违纪,班组预防违规”三级惩防体系。在工作中,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履责情况的考核及追究。严肃查处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的不良事件及有关违规违纪行为,除对当事人作出党政纪处理外,还责令责任单位领导班子作出深刻检讨并整改,起到了震慑和警示作用。

从建立完善物资供应商、协作施工单位资料库和评价管理体系着手,该局每年组织开展评价工作,严格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健全招标管理约束机制,大力推进集体施工企业的工程分包招投标平台建设。通过对物资采购、招标、废旧物资处理等环节危险点的预控,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使各项工作合法合规,构建了“不敢腐败”的监督防线。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的可能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弘扬清风正气,着力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该局重视发挥廉洁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反腐倡廉网”、电子大屏幕等宣传阵地进行廉政警句宣传,每周向“三重”人员、中层以上干部发送廉政短信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了春风化雨式、充满人情味的廉洁文化氛围,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受到教育,得到启迪,逐步筑牢了“不愿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重视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干部员工树立“我要廉政”的廉洁意识,激活廉洁从业的“敬畏之心”。组织开展政治、经济和生产等“三大安全”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教育成效显著。联合厦门市检察院、市纪委,多次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题讲座,举办“青年廉谊会”,邀请厦门市纠风办领导作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教育专题讲座,多次组织全局重点人员到厦门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增强干部员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

充分发挥员工家属的作用,让“廉洁文化”扎根于家庭,筑起家庭廉政防线。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专刊”上,刊登“致职工家属公开信”,组织开展“勤廉好干部”、“勤廉贤内助”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干部员工家属努力当好廉内助,协助算好政治前途账、经济账、亲情账和自由账等,进一步在全局树立了勤廉正气。

三、深化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思考

推进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是反腐倡廉建设现实的要求,

需要我们继续大胆探索和深入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也学习借鉴一下扁鹊兄弟的“治病”之道,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员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病情”,有的放矢,因“病”制宜,采取不同“危险点”预控措施和方法。

要像扁鹊的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任务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和个人,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岗位风险清楚、化解风险措施得力,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跟进到哪里,教育制度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要像扁鹊的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坚持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与各项业务工作充分结合,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对存在的风险要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要与干部员工绩效、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各级、各单位的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

第11篇

(一)抓好所得税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

1.深入搞好税源调查。

加强风险管理运行环境分析是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我们在组织实施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前,首先要对本地区企业所得税征管面临的风险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从去年摸底的情况看,分局所得税税源税户总体户数变化不大,内、外资企业户数占比为94.24%和5.76%,税源占所得税总税源的34.08%;所得税税源前4位行业排序为: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占分局所得税总税源的90.47%;从所得税规模税源税户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分局所得税税源大户不多,微利企业偏多,且税源税户分布不均衡。实际应纳税额1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585户,占税源企业总户数87.80%,而税源仅占12.86%。

2.认真开展所得税税收风险分析。

从宏观上,分局2008年度所得税企业实际应纳税额46810.42万元,比2007年度增加了8547.58万元,增幅22.34%。根据汇缴数据分析,分局所得税预缴率和查账征收面均比2007年明显提高,说明分局加强日常预缴审核和对核定征收企业风险排查工作显现成效;从微观上,分局通过市局下发重点评估项目数据分析,以及汇集日管中的异常信息,深入查找异常指标企业的风险;从中观上,分局所得税税源排名前4的行业占总税源的比例最大。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分局所得税税源的比重日益增长。分局实际应纳所得税在500万元以上的13户企业中有6户是房地产企业。因此,我们把风险行业确定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上,寻找这行业的风险特征。同时,分局以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为风险点,通过第三方信息比对,不断寻找建筑行业的风险特征,积极打通房产企业与建筑企业之间的税收风险链。

3.积极采取多维应对措施。

结合现有的征管体制、征管资源以及税源税户情况,分局积极探索所得税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运行机制和手段方法,完善“面—线—点”税源风险应对模式,不断降低所得税纳税遵从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所得税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分局各责任区管理员根据风险应对要求,结合日常巡查发现的异常变化企业,通过逐户逐项进行风险排查和应对,实现对税源“点”的风险处理;在对单户企业风险排查取得成效后,继续在辖区内对类似的企业或行业进行风险识别排序,实施风险控制的分级分类管理,实现对税源“线”的风险控制;对类似的企业或行业风险排查取得成效后,向分局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在整个分局进行推广,实现对税源“面”的风险管理。

(二)抓好专业化应对,实施税源管理风险联动

分局借鉴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强化部门联动,合理调整管理职责,整合管理资源,实施专业税源管理与属地责任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形成税源管理与责任区管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1.实施专业税源管理。

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分局把税源管理工作职能从责任区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中分离出来,集中分局各职能科室的业务专才,实施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按职能设立三个专业税源管理团队,分别负责实施税源收入管理、税源行业管理和税源预警管理。分局指导小组按月对各税源管理部门的风险监控报告进行综合会商,将各类风险指标讨论、分析、筛选后,对有效的风险指标纳入风险特征库,并进行归类排序,按风险度高低形成高中低风险等级,确定应对方式。

2.实施属地责任管理。

由各管理科所责任区管理员负责实施。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好制度性安排的调查、核查、巡查以及日常纳税服务等工作。

3.实施专业风险应对。

对分局指导小组确认下发的符合条件的风险指标信息,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分别明确税源管理部门、评估科、管理科所实施风险应对。对低风险指标一般由税源管理部门直接进行应对,不下发到管理科所或评估科进行应对。对高中级风险,分别确定由评估科实施综合评估或管理科所实施宣传辅导、风险提醒或日常评估等应对方式。在明确应对方式的同时,分局指导小组将三个税源管理风险监控报告进行整合后下发各管理科所,以强化指导各责任区日常税源管理,便于确定责任区阶段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区各环节的管理方向。

(三)抓好专业团队管理,实施税源风险控管

分局紧密围绕税源管理风险联动工作,结合行业管理实际,组建“5+1”税源风险控管团队模式,打破科所限制,成立地产、压力容器、换热器、筑路机械和锻压五个行业风险控管团队。每个团队由3-6人组成,由分局选定一名具有较高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任团队长,实行团队长负责制,制定团队工作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充分发挥团队集体作战优势,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排序,准确发现风险、正确实施应对、及时评价绩效,全面提升分局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收风险控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完善1个跨国税源管理团队。分局指定由八科选配具有外税管理经验的干部组成专业跨国税源管理团队。进一步强化反避税和涉外审计工作,加强对关联申报数据的分析利用,实施对关联交易大户动态监控,将跨国交易日常控管与反避税、情报交换相结合,开展跨国交易综合性分析评估。按照“风险联动防控、管理职责明确、服务效能优先、应对多措并举”的税源风险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税源风险管理,直面行业税收管理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集团作战,明确重点管理行业,积极探索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并通过学习、研讨、实践,就存在的相关行业管理风险,最终提出建设性的管理方案,确保分局把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在对税源税基的有效控管上,大力挖潜增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实践,造就了一支专业化的行业风险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人才。通过团队攻关,促使干部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战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学得更快、更深入地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协调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塑造优秀的攻坚团队,全面提高了税收工作效能,推动了分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风险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税源风险管理虽然在分局推行的时间还不长,但它所带来的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方法的改进、管理成效的提高是积极和明显的,初步实现了税源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转变,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机制中的抓手作用逐渐发挥出来。

(一)税收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税源管理职能转变后,各税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质量与效果均不明显的局面大有改变。通过税源分析,我们抓住了影响分局所得税税源的重点行业,摸清了行业规律,根据分局的税源特点以及市局的重点评估行业要求,分局共对11户房地产企业实施评估,共计补税340万元,调减亏损979万元。

(二)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工作成效显著。

纳税评估检查与日常管理工作职能分离,有效促进了评估检查工作的开展。评估检查部门有精力、时间根据所辖纳税人的行业、特点探索规律,紧扣市局重点评估项目认真核查。分局在重点评估项目的核查中,紧扣项目提示信息,逐项剖析异常指标。在成本倒挂项目核查中,发现企业以暂估商品多结转成本,调减亏损327万元;另一户企业涉嫌大额账外销售,目前已移交稽查处理中。在其他项目核查中,分局也同时发现由于企业核算上的不规范,侵蚀所得税税基,共计补税106万元。

(三)税源联动机制效果明显。

通过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管理人员在对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对帐面库存量与实际不符的,要求其申报不开票收入;对确实无业务发生长期零申报的一般纳税人建议取消其资格;综合业务部门对在认定复核环节中,对一般纳税人变更、增加专用发票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管理部门反馈建议,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逐条落实到位,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得到体现。

(四)税源管理风险大大减少。

分局在对建安企业专项核查工作中,通过第三方信息比对发现某企业在国税年申报营业收入300多万元,但对比地税代开项目发票,07、08年两年少申报收入350多万,随即补所得税100多万元。同时,我们在对该企业成本发票核查过程中,发现了该企业大量取得我科辖区内某小规模建材企业开出的大量大额普通发票。通过信息核实,发现该企业为小规模定额征收企业,发票用量很大,但申报销售很少。通过实地检查发现该企业开票不入账,06年至今有一千余万元销售未申报纳税,出现了较大的风险,我们立即对该企业进行了查处,并对分局类似企业进行了风险排查。目前,分局评估的23户建筑业共计补税213万元。

(五)专业化应对措施明显增强。

分局在做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评估的同时,开展了亏损大户、核定转查账、所得税同比减少50%以上、10万元以下亏损无调整事项以及微利企业5项自主风险项目核查。共计补税454万元,调减亏损1350万元。分局四科在汇缴时发现一户刚由核定转为查帐,第一年参加汇缴的企业,存在人为调剂计税成本的现象。经过集体讨论以后,分局认为该企业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核定征收改为查账征收的企业进行了筛选,在分局开展专项核查,发现有问题企业9户,合计补税414万元。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目前,我们的各个系统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申报数据信息和部分财务数据,但缺乏所得税管理所需的涵盖纳税人基础信息、历史数据、行业指标、预警分析的专业平台。目前各种数据的整合还停留在手工阶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下步工作,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整合平台,提升风险分析的科学性。

尽快完善所得税风险管理平台,才能加快信息化成果转化,充分了解和把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规律,准确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实现所得税分类动态监控的无缝隙管理。

2.加强与外部联系,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与地税、财政、工商、外管、银行等部门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定期核对有关资料,交换相关信息,尽可能多的了解真实有效的第三方信息,以强化对税源的控管力度。

第12篇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投资量大,建设运营要求精细。自其诞生之日起,广州地铁便伴随着线路规划、资金使用、建设及运营安全等高风险事项,风险管控自然成为广州地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风险管控体系中的核心,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式则通过内控评审方式挖掘企业各流程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影响程度评价,提出管控意见,使得广州地铁风险管控―二道防线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得以有的放矢。广州地铁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上的风向标作用日趋明显,工作经验得到企业高层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道防线”

广州地铁结合“三重一大”的要求,完善分级决策机制。包括检大事项范围、决策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对重大决策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分级授权和备案制度,明确总公司相关决定权的授权条件、内容,以及相应报告责任;对所属的39个关键业务及管控流程、近百项重大事项,明确了对下属部门及全资子公司的授权权限,并监督运营事业总部等主要业务单位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逐步细化授权,落实岗位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分级授权制度,定期进行权限调整,以及授权执行情况和业务备案的检查监督,确保所授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检查和纠偏。

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将是公司重大风险最终决策者和监督者,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由5名董事组成,且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审计与风险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有关管理文件的审议。

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联席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监察审计部风险导向型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广州地铁企业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各级业务管控部门,按业务划分自成体系,根据企业管理部及监察审计部的指导实施风险的具体防范工作。

・第二道防线是企业管理部风险管理模块,统筹整合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确保广州地铁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控模式保持一致。

・第三道防线是以监察审计部为主导的监管体系,评价各部门及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效果,以普视企业整体的角度对风险管控进行整体监控和评价,确保各级单位的风险管控始终能保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安全监察部根据企业管理部对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的偏好设计及评价防范标准,针对性地统筹具体实施工作,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运营总部的安全技术部及建设事业总部的质量安全部,再由两个部门分别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管控任务分配至各一线生产部门,而各一线生产部门则将安全生产及风险管控的责任细化到各分部、室及车站,并设立相关负责人。监察审计部则通过审计项目发挥风险点梳理及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审计项目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监察,对于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现,则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道防线:运用健全完善的专业风险控制手段,防范风险于未然

广州地铁在具有重要风险领域的各业务部门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专业风险管控体系,工程建设风险、运营组织风险、物资采购风险、安全风险等管理和防范等工作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列。

广州地铁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撰写出版了多个专业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固化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及风险防范要点,使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及岗位防线防范手段,大大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专业风险管理与实现经营目标相联系,不断持续、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动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风险建立三级控制方案,一级为日常制度、流程和专项方案等予以规范和引导;二级实施预警,由部门启动跟踪分析;三级为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应急预案,可应对特殊气象、消防、大面积停电、恐怖袭击等各个风险。有关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调整和演练。

设立了安全、技术、预算等专业委员会和招标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负责。利用会议机制,促进专项风险信息畅顺沟通,在检查工作和部署任务的同时,通报、协调各类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有关安全等的危急事件、突发事件,总公司建立了紧急事项管理机制,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道防线:紧跟企业发展,组织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发挥牵头整合功能

在不断积累总结现有专业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试点,逐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并且通过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确保其PDCA管理闭循环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铁的多元化发展,风险管控着眼点也逐步从稳定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房地产、设计等新业务上。而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未来发展高作为及高挑战的结合点,2010年,将其作为试点业务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在把握行业普遍风险的同时,针对投资机会研究与立项、项目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项目前期策划、项目报批报建管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及进度管理、安全健康环保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管理等房地产开发业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重大风险在公司主要表现状况及关键原因,为公司集中精力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同时,以房产事业部风险清单为基础,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分层细分至业务活动层面。针对业务活动层面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应对措施及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总公司将通过自建和巡检,定期总结分析风险反应方案、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道防线:围绕风险导向开展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线监督评价功能

作为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发起者和评价者,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体现为“风险评估一审计计划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实施方案一以风险为导向评价审计发现―跟踪审计整改落实一风险再评估”的内部审计闭环系统。

1、风险评估一审计工作风向标。引入“风险导向”理念以来,广州地铁改以企业风险源为风向标的计划编制方式,主要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战略分

析,确定影响战略实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分析影响业务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风险评估,即分业务模块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表将风险量化,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第四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管理需要、可使用审计资源和项目可实施性等几大因素,将评估对象的风险与审计评价管控成本直观地反映到彩虹图中。其中,A区为优先考虑的项目,B区的项目即是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要委外实施的项目,C区和D区是不进行审计的,但仍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跟踪关注的领域。

2、风险评估标准一审计工作的坐标图。广州地铁对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对某一风险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二是对选出的维度按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每一个维度确定打分范围;三是采用从高原则得出综合评分;四是固有风险等于综合评分与可能性评分的乘积,剩余风险为第三步的综合评分。对于可能性评估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区分风险事件是大型灾害类还是日常运营类,并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二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型和频率,按照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确认所处的可能性级别。

3、评估结论一审计重点对标。在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及评估标准之后,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历史信息、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被审计项目的信息,再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出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结论。并将风险评估结果反映到MARCI图上。

例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审计评估项目中,公司首先根据已建立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票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得了风险分布的MARCI图。然后,补充考虑了票务收入的漏管模型,2007年开展的三四号线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等相关的信息,对票务收入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确定售票流程、充值流程、扣值流程、退票流程、收入结算流程、清分流程和财务会计入账流程等7个业务子流程为本次审计实施的重点。

4、风险理念一审计项目主线。风险评价及防范是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工作宗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通过审前调查,将评价出的关键风险点与被审计者或风险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确认,根据双方的讨论结果确定审计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其手段和方法,明确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实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时,也会运用到风险评估手段。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会参照前文述及的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估审计发现风险高低程度。高风险的领域是审计部门优先督促整改的区域。

5、调整策略一实现风管闭环。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风险再评估,调整下年度的审计策略,实现风险管理闭环。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每一次审计的结果都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根据风险点评估及应对建议付诸管理改进,并被运用在下一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度的审计计划拟定工作中,以指导审计人员确定下次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时间、重点和工作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闭环,使得审计工作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从事后审计变成了全过程审计,达到了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的效果。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地铁不仅落实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风险事后控制的具体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在事前及事中的防范。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短期内6线开通、超出最大运力数倍的客流高峰等重大的风险事件。

亚运会前期,广州地铁创纪录地在半年内开通运营6条新线,运营事业总部在开通运营前期实施了线路开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了各层级人员及时了解运营新线开通情况、风险情况,统一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开通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在广州地区实施地铁公交免费期间,广州地铁日均近8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地铁最高运力,运营总部通过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准确的应对策略,高效应对了超大客流考验。

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236公里,911.58亿元的投资建设主体工程未出现违法现象;自开通运营以来超过3000天的运营时间内,未出现过一件重大事故,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巨大作用。

未来广州地铁经营管理的手段、经营管理的重点都将与风险评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为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风险管理审计业务提供了新的扩展平台,即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广阔的视野和对企业的深入了解,通过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反哺于第―二道防线。

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步骤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依次展开,而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将作为对风险应对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险识别。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识别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同时也需要对风险识别结果作出独立判断,并针对诸如“识别程序不恰当”、“重大风险未识别”等发现提出审计意见。目的是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并重点考虑: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②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③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④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⑤其他。经过这个阶段后,更新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审计部门在风险应对阶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风险应对。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包括了对风险应对方案设计的监督评价以及对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价。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风险应对措施。

广州地铁以风险智能为目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评级的基础上,寻找风险管理建设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初步确立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拟分四个阶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结合公司改制及国资委要求,开展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调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党政联席会“确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等职能调整至董事会,进一步结合架构改革及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完善三道防线的风管组织体系。并以总公司本部和一个下属业务板块进行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风险管理推广的模板和样本。

第二阶段,将试点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与公司总部风险评估进行整合。并逐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链接,以风险为导向推动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