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新课标培训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这两条主线,将中小学课程标准与学校的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体育课程结构重新建构。“新课标”指出要坚持四个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新课标”依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将体育学习划分为六个等级水平。“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育部课题调研组在2005年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改革的总方向获得了各级学校较为广泛的认可;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具体合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进行积极的和本质的变化;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当前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已经进入逐步完善化阶段。此外,还有其他的调研报告也指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超过95%的被调查教师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认为传统的教育质量观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变。[1]182
二、“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从“新方案”以及搜集到的全国十多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培养的主要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能力来看,多数院校强调“多能一专”、“一专多能”以及“强实践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方案要求通过术科必修课程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教学、训练以及组织裁判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术科选修课的学习,要掌握所选专项的运动技能,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新课程方案中的专业学科类课程有所增加,而专业术科类课程的比例有所下降。黄汉升等人认为,“术科课程比例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相反的是在专业课中强调要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术科除要必修外,其他的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2]。与1997年的课程方案比,新方案中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有所下降,选修课百分比上升了将近10%,并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形式开设限选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与能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中小学师资创造了条件。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新课标”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能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偏差
“新方案”中缩减了体育术科总学时,增加了基础课和学科类课程的总学时,专业学科类课时比97方案增加了5.6%,术科课程总学时比97方案减少了144学时。从1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来看,各校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按照“新方案”的要求设置的。访谈中,多数术科教师认为,术科必修课教学学时压缩后,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不利。季浏教授认为,“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的教学。新体育课不但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相反更加突出运动技能学习。[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4]“新课标”还首次提出根据模块选项教学,要求高中阶段(10~12年级)的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与运动爱好。无论从体育课的性质、“新课标”的目标及内涵来看,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仍然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毛振明教授也强调,我们现在决不是要什么“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在全面端正体育教材观的前提下,在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体育教学内容之后,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5]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高校13位体育学专家调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锻炼;教学方法中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忽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存在反映体育学科前沿水平的相关知识不多,反映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不够,没有凸显出关注健康的理念,普通教学中关于竞技运动的内容比较多,竞技色彩浓厚;各种技术课的教学中,高校教师自身缺少教材、教法的内容针对性的学习,对中学教材和教法不熟悉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体教专业的学生科研能力水平亟需提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等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高校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代表队的训练中实习,使学生的教学、训练能力得到锻炼。一些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2007年开始实行3学期制,在各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全校选修课中选修,或者听讲座,此外,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或教室,进行大量的实践。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要求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得低于38学分方能毕业;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规定实践性环节不少于10学分;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1周教育见习、8周教育实习,此外,还有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从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山西7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形式为中期见习和毕业前夕集中实习。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四的第七八学期,实践周期为8~10周,在教育实践之前,每个高校都有一周的教学培训学习,给学生具体讲解实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学生对实验参与式教学没有兴趣
实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惰性,在中专院校,学生大多不会自觉主动的花费脑力去积极参与到实验参与式教学中去,他们本身就对实验参与式教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中专院校对实验参与式教学的措施根本没有贯彻落实,根本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1.2学校不重视实验参与式教学
由于新课标教学的方式在中专院校中没有贯彻落实开来,所以中专院校对实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并没有太多关注,他们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而不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终极目标。所以,我国很多中专院校并不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多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参与式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形式,它并没有被真正的推行,而且校办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实验参与式教学研究小组,他们不会对实验参与式教学方案的实施进行研究,也更不会定期去观察实验参与式教学方式实施后的学生学习状况,或者采取措施解决实验参与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实验参与式教学方式,势必只是流于形式,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1.3计算机老师没有足够的资历
在许多中专院校,计算机老师都是兼职的,他们有很多都不是经过正规培训进来的,有的老师兼职学校的行政职位,行政工作繁重又杂乱,非常浪费精力,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根本无法分心去研究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计算机老师的资历不够,对实验参与式教学的涉入和研究不深,所以他们采用的实验参与式教学也很难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1.4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单一
中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学校虽然设立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考核中,有关实验的试题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如今很多学生就是将考试不挂科当成学习的目的,如果考试没有实验试题,那他们对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的热情就会减少一大半。
1.5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大力推行新课标的教学方式,但是,中专院校对于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全面普及,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一股脑儿的讲解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这样的课堂不仅枯燥乏味,不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厌烦,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也不会采用实验式参与教学方案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参与式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学校应该重视实验参与式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实验参与式教学方法,成立专门的实验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案,在实施实验参与式教学方案后,学校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展在实验参与式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一步一步逐渐的完善参与式的教学方案。
2.2提升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水平
中专院校应该提升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水平,首先,他们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于实验参与式教学的熟练掌握和研究分析,让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熟练应用实验参与式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学校应该派遣有资历的老师去其他模范院校去沟通交流,借鉴别人优势的一面,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提升自我,加强学校实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2.3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进行改进完善学校既然要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参与式教学,就应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加大对实验试题的考核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实验参与式的教学中。
3结语
一、国培课标的种类
国培课标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项目设计,共有66个课程标准(还有1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具体分布如下:
表1. 国培课标分类统计表
二、国培课标的结构
每个国培课标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总体框架如下图:
课程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建议课程内容——维度(三个)模块、专题、学时、内容要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课程结构要求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实施建议附: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图 国培课标框架图
三、关于“课程目标”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一般提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做参考。
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层次、岗位对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分析案例,总结提升经验,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带头人。
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典型案例,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院校集中研修与“影子教师”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针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提升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专家团队建设。
具体目标的确定,根据培训的具体任务要求、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维度和模块制订。
四、关于“建议课程内容”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二部分是“建议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建议课程内容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作参考。一般安排三个维度,如中、小、幼、特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提供学时建议和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是对专题内容的简要说明,可结合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1. 中小特教师培训的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例2. 培训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3)。
例3. 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4)。
五、关于“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三部分是“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建议:一是课程结构要求,二是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三是实施建议。
1. 课程结构要求
每个国培课标为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出了原则性的课程结构要求。如, 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5):
原则上,每个维度浮动比例不超过5%。
又如,学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6):
2. 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短期集中培训开展主题式培训提出的要求。主题是集中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均围绕主题设计和实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培训主题,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的要求,设计出主题化的课程。
国培课标在这一部分为培训机构提供了若干个供选择使用的主题,当然,培训机构也可根据上述要求自定主题。
3. 实施建议
一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1)教学方式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程实施要将理论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
二是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是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2)培训团队建设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
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理搭配,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40%。
(3)课程资源利用建议。一般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培训主题和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参训教师选配适切的阅读学习的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加深学员队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培训课程的功能。
二是培训团队主讲专家应向参训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讲课提纲、任务设计等培训课程资源,为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建立班级虚拟空间,整理发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学习产生的有价值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并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员进行分享交流。
四是培训机构应全面开放校园资源设施,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应当及时向学员提供机构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信息,允许学员进入任何教学场所参与学习。
(4)培训效果评价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价。
二是要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是要注重对学员培训前后改进程度的测评。
六、关于“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每个国培课标都附上了“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为培训机构开展主题式培训提供方案设计的范式。一般格式为:
项目类别:××××××
培训时间:×天(×课时)
培训主题:××××××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用下列表格形式列举,见表7)
一、人员组成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组计18人,其中教研室领导2人,教办人员5人,各中心完小教导主任5人,各中心完小骨干教师6人。
二、赴贵定学习情况:
(一)学习情况简介:
本次学习得到贵定县教育局的热情接待,同时正值贵定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课改研讨课——语文、数学、科学等三门学科的竞赛。我们先听课(共计听课144节,平均人均听课8节),后听经验介绍(由贵定县教育局副局长金士文、教研室主任贾琦和教研室数学教研员赵大芬作了“课改”经验介绍)。
(二)贵定县“课改”情况:
1、基本情况:贵定县地属黔南州,总人口28万人,所辖20个乡镇,年总产值1亿5千多万元,教师3000多人,村级以上106所,中学14所。2001年参加的学校、教师、学生见下表:
学科
起始
年级
学校数
班级数
学生数
教师数
相关学科教研员人数
校长数
品德与生活
一
30
50
2458
40
5
30
语文
一
30
50
2458
48
8
30
数学
一
30
50
2458
48
6
30
体育
一
30
50
2458
35
4
30
艺术
一
30
50
2458
35
3
30
品德与社会
三
11
21
1071
20
5
11
科学
三
11
21
1071
20
5
11
综合实践
三
11
21
1071
20
5
11
外语
三
11
21
1071
8
2
3
2、课程设置:1—3年级开设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外语(三年级)、综合实践(三年级)、科学(三年级)、校本课程。语文、数学使用“北师大”教材,其它学科使用“北京科学出版社”教材。课时设置、安排以学校、班级实际,以单元确定课时,主要由学校安排。如: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参书建议6—8课时,教师安排时,根据学生情况可安排4课时,也可以安排10课时,其机动性、灵活性较大。周课时弹性大,根据学校实际可安排28课时、29课时不等。
3、实验步骤:启动阶段(2001年3月—2001年8月),实验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
启动阶段主要工作有:提出课改实验县申报,选定实验项目,确定实验规模与范围,修订呈报实验方案;成立课改领导机构;加强动员、学习、宣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设计实验队伍的培训方案,制定启动阶段培训计划;组建实验区培训队伍,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教师进行新课程体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研究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模式,完成实验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
实验阶段工作主要有:实验前期主要采取培训、示范等形式迅速将全县起始年级教师送入实验课轨道;起始年级各学科全面开展新课程标准试用和新课程试教;按照“计划—调整—实验”的基本环节,逐年扩大小学的实验规模;在2003年9月启动七年级实验工作;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指导构建科学的5﹪的校本课程;调整、测试、记录、收集、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的工作有:对三年实验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修订教材;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构建在国家新课标下具有县级特色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撰写实验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经验总结。
4、实验的主要措施:
(1)作好实验的各项准备
①将“课改”实验区工作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争取必需政策、经费投入及其它物质条件。2001年贵定县财政拨款1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
②成立县、乡镇、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培训小组。县级机构主要以教研室人员和各学校校长组成。
③确定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2)培训实验教师队伍。贵定县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①通识培训:一是将全县实验教师代表或兼职教研员集中在教育局由教育部专家进行培训;二是片区培训。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5个片区,由教研室人员分别到各片区进行培训。
②研究课培训。每学期在上学期末,由教育局下发研究课文件,确定科目、时间,开学初由各乡镇举行竞赛,以校选人参与,选拔一名教师参加县竞赛。县教研室在一周前将课题通知授课教师,竞赛结束后,授课教师集中进行总结,找出每位教师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再将好课“送课下乡”,进一步进行研讨,开展活动。
③校本培训。即在学校内营造教研氛围,教师相互讨论。在每年寒、署假期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总结自己在课程实验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再由各校推荐优秀教师上课,进行研讨,然后又上一课新的内容,这是教师培训的最佳方式。
④以《贵定教育》进行培训。要求教师注重“课堂反思”,鼓励教师多写稿子,用描述性语言写工作体会。教研室在审稿时,如觉得稿子可发表,但需修改,采取电话(因北师大对实验区学校安装了专线)或面对面交谈让教师修改后发表,对教师进行培训。
(3)制定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5、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贵定县也在探讨、摸索阶段,教育局没有固定的评价方案,是以学校实际来测评。如:贵定县二小对教师的评价是:
(1)教案是否用新观念。
(2)稿子写多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一种亲切、不剌伤学生的话;不进行思想、品德、卫生等“模式”的评价,课堂上多鼓励。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其重点在选拔性评价。
6、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一定硬是编排成一本书,规范地说,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校教师的素质,具备一定条件才编成一本书。贵定县也没有把校本教材编成书,而也是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如:贵定县二小的校本课程是“主题班队会”。
7、起始年级进入课改后,其它年级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考试情况。
(1)课程设置:贵定县2001年的起始年级(一年级)全部使用实验教材,三年级除语文、数学使用“人教版”教材外,其它学科使用实验教材。其它年级仍使用“人教版”教材,但排课打破“贵州省课时计划”,由学校自主安排。
(2)教学方式: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都能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
(3)考试:贵定县单元测试近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在实施新课改后,单元测试卷由教研室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全县各年级学生实际出题。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两套试卷,一套是开卷考试,内容脱离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知识,在期末考试10天前让学生完成,做不起的可以问老师、家长、同学等;另一套是闭卷考试,试题内容按课改标准,根据实验内容出题,非实验年级也如此。
8、贵定县“课改”可借鉴之处:
(1)实验教材的选定。
(2)各级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制定。
(3)实验教师的选定、培训及管理。
(4)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改革教法。
(5)教研室注重指导,讲求实效。
(6)大胆改革,遵循客观规律,不受课程、课时计划的约束。
(7)注重校本培训,起始年级由老师带老师。
(8)改革考试制度和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我镇学校与贵定县学校的对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抓新课改工作: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成立镇、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实验小组。
(2)确立实验样本校(班),落实实验教师。
(3)制定课改实验方案,搞好宣传、发动工作。
2、加强实验教师的指导,
(1)组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及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及新课标,明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各学科特点。
(2)对赴贵定县学习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共同探讨教法,直至达到改革教法为止。
(3)开展校本培训。由本次参加贵定县学习的教师为学校研究小组成员,与教导处共同承担培训,带动其他教师进行课改义务,并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4)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特别是对起始年级教师的培训。
(5)开展好以镇为单位的“研究课”活动。
3、把对学生、教师的评价还给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不断探索,让学校自主、因地制宜地进行评价。
4、加强学校管理。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业务人员要多深入课堂听课,促使教师运用新教法进行教学。
5、鼓励教师多写教改稿子,多进行教学反思。
四、对我县实施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1、要结合目前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机构及近、中、远期规划,忌盲目进行课改。
2、选定教材,明确教材编排意图,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培训。
3、搞好以乡镇为单位,由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
4、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5、教研室选定实验样本(校)及实验教师,搞好研讨课,并做到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
6、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案。
7、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8、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加大对校长培训力度。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研究 解决策略
1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1.1 通过学科整合强化基础性教学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调教学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的基础性。这是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标为了加强科目之间的联系,将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科目融合,以强化基础性教学。
1.2 课程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可选性
新课标将学科设置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并且实行学分制,严格要求每一科目的学分,学生需修满学分才可毕业,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偏科”现象。
1.3 重视艺术类、技术类课程,体现教学的均衡性
新课标着重设置艺术类、技术类课程,以达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为高中教育增强基础性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将技术领域分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教育的要求。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2.2 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
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末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2.3教学评价理解不清,忽略过程,倾向功力性总结
在新课标下,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事实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对总结性评价功利性的倾向,往往使信息技术教师把新课程上成专业培训的形式。
2.4学生选修自主性未能得到切实落实
根据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善的具体策略
3.1 认真研读新课标,摆脱本本,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的确定、任务实现的办法,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3.2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和教研机构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已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担任,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没有经验或从事本专业教学时间很短的年轻教师,各级教育部门要对他们给予大量的支持帮助,并且对他们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可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如可派他们到一些重点中学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采用以老带新,或结合本校、本地实际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3 形成多元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比如,在对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中,我们要重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3.4 注重实效,选修模块学习形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构成,使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可以在教学中防止过分强调原理而忽视应用软件操作,或过分强调应用软件操作而忽视原理学习的两种极端倾向。但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修时却很难实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成立兴趣小组(如成立程序
设计兴趣小组、多媒体技术应用兴趣小组等)、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生自学与教师单独指导、分层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__]17号.
[2]教育部.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3]杜玉霞.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__,(10):42.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__,(1):7~15.
高中新课标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些教师由于新课标培训不够及时和不到位等原因,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技术内涵及能力培养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这些都是课程的定位问题。因此有些教师会把必修模块的有些教学内容作简单处理,没有往课程的深度去挖掘,而是停留在“教软件”和“学软件”的层次上,并没能体现出“用软件解决问题”这一学以致用的基本出发点上。
由于根据2000年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已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省于高中课改开始后的第三年,即2007年初制订了《江苏省义务育教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并根据此纲要重新开发了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在当年的秋季学期开始使用。这一举措较好地解决了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弥补了高中课标因不再迁就零起点问题而导致的学时不足或重复教学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各地区实施的差异太大而导致的不均衡性,造成了某些学校或班级的“多起点”问题严重,即学生的差异过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大难题。
不难发现,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高中必修模块存在的必要性随之受到质疑,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许多教学内容和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低层次的重复,教师教学中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导致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这和新课标设置必修模块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如何调整高中教学的内容,尤其是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成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课程的开设问题,即能否真正的落实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程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有些学校和教师。按高中新课标规定的课程计划,高中三年开设信息技术应不少于72学时。一般按每周1学时来计,要学满4个学期,即高一和高二每学期都应该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但有的学校在高一上学期并不开设,只是从高一下学期才开始每周2学时的教学,到高二上学期的12月下旬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束之后就终止信息技术教学。不难发现,实际学时仅64学时左右,真正用于新课学习的不过50学时,教材每个模块是按照36学时来编写的,所以教师普遍反映“时间太少,内容太多”。
另外,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设置了选修模块,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点选学选修模块,但因为学校师资有限或是地区统一要求而变成了教师选、学校选或地区选。尽管高中新课标设置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5个选修模块,但目前这5个模块都能开设并由学生自选的学校寥寥无几,许多学校和地区往往只选择“网络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这3个选修模块,学生和教师并非不感兴趣,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曾经在课改之初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选择开设,之后却几乎绝迹,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于课程计划的执行力度不够,规范操作的意识不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力度也还不够。
三、教学的评价问题,即是否能正确对待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江苏在新课改之后制定了新的高考方案,信息技术成为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个科目,取代了之前的等级考试,并和高中学生的升学毕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挂钩。因此,学校对这门考试的要求很高,对合格率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迫于压力,教学中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的就不教”的对策,课堂上实行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为了考试,学校会在课时安排上普遍采取集中开设的办法,这样做的教学效率似乎很高,但对于高中教学的持续性却有极大影响。高二上学期12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一结束就绝少会再有学校开设选修模块的,因而对选修模块教学的真正实施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新课程提倡教学的多元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不该是评价的全部,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要体现其过程性、操作性。基于题库的机考模式,虽然每年都在进行考题的更新,考题的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碍于这种做法在评价方式上的局限性,也由于现在的机考软件在操作题和主观题评价上存在着先天不足,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出准确的评测,而且在短时间内还较难弥补,所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限。因此,如何加强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如何做好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这些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的问题。
四、教学研究的问题,即能否切实解决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虽然高中新课程已在江苏实施了7年有余,但从刚开始的满腔热情和充满干劲,到后来的回归常态和继而出现的略显疲态,有些一线教师或许是因为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了然,或许是因为迫于考试的现实压力,或许是因为对自身成长的目标缺失,开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趋向。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教学评价的低效、片面等方面。尤其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由于学校比较看重学业水平通过率的指标,也就渐渐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推进,参与国际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英语正是学生拔高的阶段,是学生进入大学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新课改时代的到来,更推进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但是纵观当下高中英语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够
新课改的日益推进,在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这是新课改最重要的革新之一。但是当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师,面对新课改排山倒海般的“侵袭”,思维观念的转变不能适应新课改推行的速度。比如,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英语教师来说,新课改简直是“要命”,完全了他们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因此,他们还是运用传统的陈腐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新课改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纠正过来。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英语教师在理解新课改教学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按照自身的教学体会与经验来教学。
2.高中学校生源不一,学生间英语水平差距很大
一般的高中学校都需要中考成绩,根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但是这些不一的生源,只是在总成绩上比较高,英语成绩则是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里,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很差,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有问题。当地中学教师的观念是升学率第一,应试教育才是硬道理,学生只要能考试就行,导致他们升入高中之后英语实践能力很差,这根本不能满足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基于如此的学生,想要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推进新课改,难上加难。
3.英语教师教学手法单一
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的情况,英语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睡觉或者做理化试卷。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基础太差,讨厌学习英语等方面的因素,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研究的不足,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充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换言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备了教材,没有备学生。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对教材应怎样合理地运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布置什么样的课堂任务易被接受等问题都不甚明了。
二、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要想改善当下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走出英语教学的困境,首先就应该加强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高中学校应该要定时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让在校英语教师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除了开展有关新课程标准学习的培训,高中学校还要构建与之相关的监督考核体系,保证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全校范围内顺利、科学地实施。
2.针对学生差距,实施分层次教学
针对班级内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情况,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这也是当下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有利探索。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改变英语课堂教学时,优等生“吃不饱”,基础稍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现象,分层次教学还有利于英语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英语差的学生来说,分层次教学会逐渐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英语能力。笔者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实行英语分层次教学,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英语环境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作用。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交流。而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创设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直观明了地给展现学生英语学习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兴趣。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积极总结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共同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海山.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之我见[J].当代教育杂志,2007(3).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体育;健康;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1-1.5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许多体育教师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误解,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分内之事。
一、体育课改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内容过分围绕学生体育兴趣来安排。从表面上看,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或内容打入冷宫,置之不理。譬如田径项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乏味、耐力要求高、负荷量大的田径项目不感兴趣,所以有的体育教师主张在体育教学中放弃田径教学,然而平时的表现表明:学生体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的下降。殊不知,田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
忽视基本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的训练。他们认为:体育课上只要学生能够动起来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并不重要,因此许多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戏课等。
新课标明确要求: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体育学科文化、对体育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了解毕竟很少,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体育课上的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获得体能和技能的进步、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核心,使每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
把“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有时还错误处理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尚可成立,如果问题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
二、课改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尽管我们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一些现代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所接受,而且,许多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
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都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贯彻落实新体育课改的精神,体育教研、培训活动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互动的教研风气,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和大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体育教材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体育试验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建议
为了防止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必须理清观念、明确方向。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使之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这是我们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否定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反它明确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体育课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领导,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要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对新体育课标试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1).
摘 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个中小学正在有步骤的推行当中,部分学校的教师通过培训和集体讨论以及自我探索的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实施新课改也收到了相当的成效。本文主要就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来探讨新课标下的改革,并通过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案例,对其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传统教育的改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欲达到与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思路、欲达到的目标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本文还总结了对新课改的一些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改革的现状;反思与建议
第一章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学,其知识结构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应适应着时代的需要,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本书中,很显然的建议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转变课程构造中科目过量以及缺少整合等现象,在时间为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相同,每个区域的均衡、全面发展,符合学生,要改变整个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的。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接受学习、刻板练习和死记硬背等这一类现状,应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乐于探讨,并且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前的课堂教学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但以下缺点:一是教学,使很多教学不是教学生“在走路中学习走路”,所以会导致教学效率比较低。二是由于教学效率低,师生对教学都感到索然无味,乃至产生厌学等心理。三是由于注重教学内容,分析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不够重视学生的教学,从而导致非良性循环。新课程改革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但应用启发式教学,而且更标准、更深入地参与教学。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师应发挥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找到越来越多的发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学生一旦通过锻炼,它不会“摸着石头过河”,一旦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学起来就不会困难了。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类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
第二章 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2.1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现状:来自广东省的调查,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占25.5%,占合作精神提高18.9%,学习兴趣提高的占11.6%。一个来自山东省的调查表明,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学生开始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来自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够明显,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有所增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等操作起来尚有一定困难。从调查看,认为与课改前相比教学方法改进了很多或较多的教师占80.3%。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参与者,教师们正在逐步接受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倡导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倡导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2.2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许多教师认为数学不仅是提高数学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并成为有用的人才。老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成功的进入社会,为祖国做贡献,也使我们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应试到教育体系中,学生也是疯狂要进入大学,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它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下的教师,工作很努力,但只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通过考试。例如,必修一在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似乎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都是靠电脑来完成,如数据处理,图像的方法,借助计算机完全,但由于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效果往往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条件不好的地区,恐怕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从教师和学生形成控制。
第三章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与建议
思考:对数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和发展目标,理念和课程结构,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路上的引路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精神。所以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如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多媒体教室的创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如收集相关的成功教学的案例、图片以及背景资料等,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增强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熟练地运用公式编辑器、以及图形计算器等数学仪器;能够熟练的操练多媒体,对出现的一般问题有自行解决的能力等。
建议:“教材内容的容量偏大,而相应规定的课时数却偏少”是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下一步新课程的修订和调整中,必须要认真地对待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妥善地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巩固归纳所学的知识,并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真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这样才能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主要是指数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三角形、屋顶人字架,车轮呈圆形等,这是有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有数学的原因,如用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等等。所以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应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自2009年9月进入新课改以来,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必修课、高二年级开设通用技术选修课,制定开课方案并逐渐摸索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有一些思考。
一、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想法及实践
1.整体思路
贯彻落实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供参考)》、《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结合学校过去的高中劳技课程教学实际,全面推进学校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争取在全市乃至全区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体现出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
2.学科现状分析
通用技术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强化对通用技术课程的保障责任,保证课程开设的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
(1)课程开设情况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多位专家说过这个观点)。其摆脱了原有劳技课的“单纯劳动”、“劳动技能”的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强调“创造力开发”。学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并且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为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学校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规范课程,开设了通用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逐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技术课程要求。
(2)师资状况
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教师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属性。学校目前高中有3名专职通用技术高级教师,并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相对在师资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距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通用技术教师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3)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
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实施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等。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高中课程难以深入实施。学校原有的劳技课专用教室5个,但已不能满足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了开好通用技术必修课,市教育局根据新课改精神已于2010年3月为学校配备了一套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室一个、操作室一个、准备室一个),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又建设了一个操作室。由于现在班级较多,现有实验室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正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原有部分教室进行重新改造、装配,选修模块的实验室应尽快建设,并提出“合理投入、充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保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合理需要,杜绝盲目上设备的现象,所上设备一定要体现出教育思想,即为什么作此选择。
3.课程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1)教材情况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必修课占4个学分。呼和浩特市选用的教材为粤版(广东科技出版社 刘琼发主编)。教材分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的7个模块。
(2)课程开设
按照新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每36课时为一个模块(学分2分)。这样每周通用技术课程2学时,学校目前实际教学每周一课时,一学期18周有效课时,可以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另外的模块以选修的模式开设。另外,新课程要求开设1个~2个选修模块,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高二年级开设金属加工、摄影、汽车驾驶与保养(选修7)等选修课。具体安排如下:本着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高一年级全年开设技术与设计1,每周一个课时。这为以后高二年级的技术与设计2以及选修课的开设铺好路。如果追加选修科目,准备在电子控制技术(选修1)、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3)、服装及其设计(选修6)中选择,这些科目学校有一定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尽量利用起来,以免重复投入。
(3)课程评价
逐步开设体现具有学校校本特色的选修1、选修2的课程,并参考新课标逐步建立客观、公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激励评价体系。
二、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经验及反思
1.课程开设和取得的经验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1)师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地位的重视,正确认识课程内涵与课程价值。
由于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每年组织全校性的新课程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参加技术专家讲座、相关课程培训、参观技术试验室、参与设计与制作等活动。同时鼓励教师自我进修,通过培训使教师的理念进一步更新、操作进一步规范、课程进一步拓展、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2)成立教研组
新课程方案中8个学习领域之一是技术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于2009年7月在原劳技教研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技术教研组,这样从教学管理上明确了定位,保证了课程的有序实施。技术教研组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研组成立后,随之成立了通用技术课程备课组,这样对具体教学有了很好的保证与指导。
(3)教材的使用
全国现在使用的通用技术课程有4个版本,即:广东版、江苏版、地质版、河南版,都有相应的必修与选修模块。
呼和浩特市选用的教材为粤版,必修模块分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没有拘泥于这个版本,而是积极找到苏教版、地质版,在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将各个版本中好的案例拿出来研讨,选出好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实践,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再去调整,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做出相应的课件,拿到课堂上实践。经过这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好多课可以说成了经典的案例课。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整理,自编一部分教材,逐步完善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体系。
(4)课程开设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 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脑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对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发现、激励、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目的。所以,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也着重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素养上。而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是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最佳空间。所以在选修模块中,我校在多年坚持开设的劳技课的基础上,拓展新课改通用技术选修模块。原有的课程与新课程是不谋而合的,有些科目的开设甚至是超前于新课改的,比如电子控制技术(选修1)、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3)、服装及其设计(选修6)、汽车驾驶及保养(选修7)。在全国还没有新课改(2004年)之前我校就开设了类似的课程。2009年10月高一年级根据通用技术选修的模块,开设了《电子技术》。同时根据现有师资,结合我校原有劳技课开设的科目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摄影》、《内燃机基础》作为技术组的校本课程供同学们选修。2010年10月我们又将由于课时原因未开设的《技术与设计2》增设为选修科目。
通用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跨越学科体系。所以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知识脉络、内容体系。在深刻理解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力求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课程目标,细化为课堂上可操作的具体要求。严格杜绝不按课程要求上课,甚至利用通用技术课上其他学科的现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刻领会技术课程标准,备课组提出了16字教学方法,即“深研课标,亲历过程,授人以渔,多元交流”。
对于通用技术理论课,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学习技术思想、技术方法以及各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另外,由于通用技术的教材中理论课的部分知识广度大,知识量多,造成知识脉络衔接不清晰,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上要比其他学科做得更加充足。首先通过自学相关学科知识和阅读更多相关资料,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再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课标的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教学,而不只是把通用技术课作为展示课、“作秀”课。
(5)教育科研
通过开展科研课题攻关,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加强个案研究,形成一批在通用技术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范例,提高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将课程、教学和评价3个领域,作为教学领域深化的主要渠道,选择“课标与教材研究”、“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技术试验”等问题作为突破口,探索有学科特点的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和实施策略。
2.几点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开课这三个学期,课堂上互动性强了,课堂留给学生们的时间多了。学生改变比较大的几项有:学生间主动交流、讨论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次数,质疑与创新能力、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看到,学生更加活跃,更加热情,更加合群了;学生更加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学生正在享受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好处。尤其技术科目的选修课这种形式在我校是有传统的,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值得发扬光大。
课程改革即问题解决,新课程实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校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必修部分教学课时没有达到要求,现在只给了标准课时的一半。我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个问题会逐渐解决的,实际还是一个对新课改的理解问题。
(2)教师中仍有不能很好理解课标的:一些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对新课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新课改创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主导”、“迁移”等等。这些理念教师在向学生的传递过程中有时被曲解变味,失去它本真的含义。例如,我在听课中发现,对“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存在许多误解。一些通用技术教师盲目追求“互动”,一节课很是热闹,多媒体使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可是下课问学生,很是茫然。这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课标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不是教师的表演,作秀;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由于很多通用技术教师是过去劳技课教师转过来的,没有摆脱惯性,有将技术课程上成劳技课的迹象。这实际还是没有理解课标中提到的: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3)同学们对选修课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师资、场地等条件限制,有些落选的同学选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很遗憾。有些只是为修学分,胡乱选了一个,这样就失去了选修的意义。学校在选修的平衡上正在出台措施怎么能更科学些,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们面对新课改“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4)通用技术师资:我校现有通用技术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急需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人员上很是紧张,急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2012年10月,受岳池县教育局的委派到西华师大参加“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短训”,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学习,被安排下校实习。我所在实践基地五星小学属于南充市市中区一所小学,有6位专职体育教师,40岁以上有2人,40岁以下4人,男女教师各3名,都是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学生有2000多人。按国家规定开足了课时。体育场地只有一块60×40米的场地。有部分健身设施和器材,教学条件严重不足。我任职在南街小学,学校有体育教师3人,一人55岁,两人40岁以上,学生2000多人。无标准田径场。有部分健身设施和体育器材。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的不同,我校和五星小学在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实施有很大的差异:
1、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五星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多是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上,而我们则把掌握运动技术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上。城市教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还比较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农村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理念。
2、体育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只是提出一些建议,给教师们留了很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适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摆在体育老师前的一道难题。城市小学老师对内容的选择较以往进步了很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选择教学内容,这比单纯清一色竞技运动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内容也符合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五星小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排在第一位,教学目标排在第二位,根据自身特点排在第三位,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排在第一位,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则很少考虑。
3、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异同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还是没用传统的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反复练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都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在这方面,“游戏法”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传统教学法的讲解与示范紧随其后。但是,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很少用,可能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小学生的学习往往还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的原因。五星小学的教师们以“游戏法”为主,辅以“示范法”和“讲解法”。对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用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我们则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主,辅以“游戏法”。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异同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城市小学教师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采用兴趣分组、性别分组。而农村小学教师在平时上课基本上只用一分组教学形式即随机分组,其它的分组教学形式只是在有人看课的时候自己会花些心思组织一下,有的教师上课甚至根本不分组。究其原因,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害怕出安全事故等是主要原因。五星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兴趣分组或性别分组,我们大多数时间则采取随机分组。有时根据内容采取性别分组,很少根据兴趣分组。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师资力量上,城市学校在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水平、所学专业及专、兼职基本符合国家关于小学教育要求,而农村小学则严重不足,据我调查,岳池县40多所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不足40%,有专职教师的也不过一两人,大多数学校为兼职,且学历大多也不达标。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同时,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想有效的灌输到教育实践中都得依靠体育老师来实现,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新课标的贯彻执行,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相当的阻碍和不利。造成这一现象是,近年来随着小学生源锐减,小学其它学科教师严重超编,很多学校由于不重视体育课,尽管缺体育教师,也不愿意拿有限的编制去引进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但以不能不开体育课,于是安排在岗的其它学科教师兼带体育课,或是一些退伍军人代上体育课。因此加大在岗非体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和解决专职教师编制问题成为农村小学体育课改不容忽视的任务。城乡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师资水平不一样,场地、器材的限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实施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新的变化,体育教学的变化是显著的,特别是新教学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对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在师资和场地与器材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注意开发与选用各种实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校长 校本教研 教师 发展
一、分析现状,确立目标
2005年元月,我们在市局的正确指导下,积极行动,正式启动了校本研修。为了搞好这项工作,使我校能够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成为一个老师成长的生命园地,作为校长的我随即组织召开学校会议,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会上,大家仔细分析了学校的现状:(1)学校处于贫困深山区,人文素养较差。(2)学校只有380多名学生,办学规模小,教学设施陈旧落后。(3)教师21人,平均年龄49.8岁,年龄老化,缺乏上进心。(4)学生有学习愿望,但由于家长素质差,教师知识陈旧、教法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对21名教师分“教师个人态度”、“教师工作生活背景”、“教师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教师校本研修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情况,我在全体教师会上,作了如下小结:第一,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有着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要求。第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的工作者,有着为国培养栋梁的责任感。第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对众多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感到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这样的分析调查结果,使我们找到了校本研修的突破口,据此制定了学校校本研修长远发展规划。将教育、科研、培训融为一体,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教师的科研过程和专业成长过程。因此,我校立足本校教学实践,决定开展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研修。
站在自己的校园,我找到了学校发展策略,也找到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这使我深深地懂得:校长的决策,只有置身于学校,置身于学校教育实践,学校才有可能发展。
二、把握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我对学校工作做了系统思考。一个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靠人才!因此,我们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工作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弄清楚老师的困惑所在,然后,从课题如何确定,课题方案如何撰写到个案的记录,如何进行课题实施,从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到技术的掌握等等都进行培训。培训已成为了一种制度。我和我校副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外专家都是培训的主讲人。我们的培训模式是“提出学习目标―自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我们在市教育局乡中心校制定的“教师提高培训”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每周六为我校教师校本研修时间,我们紧紧抓住“教育教学活动”这根主线进行研讨、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我们每学期必派几名教师到外地参观、培训学习。还对个别教师进行特别培训,这样可以做到内外结合,取长补短,提升教师品味,彰显教师个性。其次,我们还通过每周三上午必听两位教师的公开课及领导和老师随时都可以对某位教师实行的推门课,来推动我校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其三,号召全体教师读书学习,我经常对教师说:“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读书是一种心情。不读书学习,思想就会僵化。”既要读教育名著,学习课程理论,阅读新课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等,也要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每学期给教师发一个笔记本,对教师的自学笔记,我定期检查、表扬。此外,还组织教师联系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老师们成为文化人的意识增强了,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其四,让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逐步改进课堂教学水平。我们规定每月必须写两篇反思,把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制度来规范,并将撰写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由于措施得力,现在已形成了教师由不会写到会写,从强制写到自愿写的学习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活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又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校本研修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注入活力,使学校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以人为本,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学校个性的高度概括,从精神上代表着学校形象。为凸显学校的文化品位,我们在会议室以展板形式明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办起了“校本研修专栏”,将老师的各种获奖证件、荣誉书、论文、教学案例等予以发展。在办公室张挂了各种管理制度,依次来约束规范教师的工作态度。学校发展,惟在培养敬业勤业、素质高的优秀教师。我经常通过教师来鼓励教师。课程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机遇和挑战同在,我们怎么与时俱进,好好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就是要有进取心,知难而进,接受挑战,多学习,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勇于创新和拼搏。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第一,要求自己德才兼备。一个当校长的人绝对不可无德更不可无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功事业的支撑,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行。在学校我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学习了《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伟人、名人的自传等。
第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几年来,我经常分析学校现状,盘点学校资源,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培养了自己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体验、研究,让我变得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由于敢于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市教育的前列。
第三,决不当指挥官,而是身先士卒当普通一兵。虽然校长的业务繁忙,但教育科研的方方面面,我全程参与。教学任课我不再人后,课题实验我写方案,校本培训我是主要讲课人,校本研修我身临其境。我觉得,参与教育科研是校长的责任,是校长成长的载体。一个学校,只有校长事事在前头,才有可能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办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校公共教材.教育学原理[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