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时间:2023-09-07 17:4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第1篇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生个人自利意识的觉醒,转专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高校教学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师范高校为例,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生的转专业动向,总结出“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整体上升、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去向多样”等典型特征,并从专业兴趣、就业导向和从众心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教师和学生分化视角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可以为当前高校转专业政策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关键词:

转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师范院校;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由权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转专业情况日渐频繁。从发展历程看,早期的转专业更多的是限于少量特长明显或生理疾病等特殊情况,并未大规模展开。如2002年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转系(专业)与转学暂行办法》中,转专业对象仅限于五种特殊情况。直至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2]。2005年,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更是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3]。至此,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转专业大规模实践过程中,学术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转专业”为主题和篇名检索词分别检索后发现,相关文献达到270篇和122篇。总体上看,以“转专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在近几年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来增长趋势明显。然而,相比较于传统教学研究主题,“转专业”的相关学术研究明显数量不足,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实,研究对象(高校和专业类型)还不够多元,亟须从学生视角开展多种类型高校和专业的转专业研究。

二、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动向

1.研究对象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地矛盾的逐渐激化,从而引发强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多重学科属性。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到98所,研究生学位点已达到89所。从高校性质看,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林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等院校。作为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师范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长,已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具备研究典型性。2005年,教育部颁布相关规定正式允许大学生转专业,同年安徽师范大学开始实施转专业工作,并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转专业细则。本文选取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10年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转专业动向,厘清其关键影响因素。

2.学生转专业动向特征(1)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在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全校共完成转专业学生数2091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35名,平均约占全校转专业人数的1.67%。最近10年间,全校转专业人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早期的151人/年增加到2014年的397人/年,翻了一番。在此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人数却呈现异样动向: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其余年份转专业人数占全校转专业人数比例也不高,均在3.00%以下,10年间平均值仅为1.67%。据此可以发现,相较于全校转专业人数,本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并不多,具有一定的专业忠诚度。(2)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体上升。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数为35名,但分布较为不均,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呈现一定的随机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期间,虽然最终转专业学生数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升。然而,从班级视角看,最终转专业学生数占全班学生数比例并不高,10年期间平均值仅为7.29%,反映了一定的专业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人数增势明显,占全班人数比例也突破到15.38%的最高值,反映未来转专业形势严峻。(3)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历年统计数据看,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为英语、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基础型师范专业;另一类主要为财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等热门型财经专业;第三类则为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新兴型前沿专业。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主要以英语等基础型师范专业为主,后期则以热门型财经专业和新兴型前沿专业为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

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

1.专业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3]。如果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必然会导致专业认同感偏低,最终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转专业意愿[5]。具体到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宣传缺乏,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都不熟悉专业培养体系和未来就业方向,无法有效激发专业兴趣,导致大量学生产生冲动型转专业意愿。此外,申请转专业时间是大一上学期,学生大部分仍处于基础课学习之中,仅开设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课,尚未接触核心专业课程,无法形成有效专业意识,极易产生专业“无用”乃至“厌倦”情绪[6](在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来源为理科学生,自然地理学的专业课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逃避情绪)。

2.就业导向。在当前普及大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这是学生的最基本目标需求[7]。一般说来,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为此,从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出发,许多转专业行为表现为从普通专业流向热门专业。然而,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初次就业率可达到96%以上。可是,由于申请转专业的为大一新生,对未来就业的薪资水平、就业性质、办公条件等还存有过高期望,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造成了大量表层性的转专业意愿。

3.从众心理。由于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在专业填报和申请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心理现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中毕业生对高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受家长或亲戚朋友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社会热门专业趋同的倾向,最后极易造成专业调剂现象,引发后续转专业申请[8](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主要生源来源于校内调剂)。在大一入学后,新生远离原有熟悉环境,面临着全新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适应调整期。此时,媒体、父母以及周围朋友同学的想法、做法将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意愿。看到其他同学、高年级学生选择了转专业,就会产生“盲从效应”,片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随大流地进行转专业申请。

四、分化视角下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应对策略

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是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9]。然而,转专业并不是高校管理中百试百灵的“万用药”,有利有弊。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转专业现象,不仅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混乱,更助长学生动辄想要换专业以逃避问题的惰性,频繁地转换专业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稳定的专业兴趣和建立专业承诺[10]。

1.教师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人的适应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的、复杂的综合体,心理适应是其核心部分,决定其他层次的适应水平[11]。为此,如何破解大学新生的转专业的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专业意识,将是规范有序推进转专业工作的应对方向。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师要及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忠诚度。通过讲座宣传、课堂讲授、答疑解惑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专业兴趣是激发学生专业意识的潜在基础,既是引发转专业的诱发因素,也是控制转专业的保障因素。因此,在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如何激发大量专业调剂学生的专业兴趣,将是应对盲目转专业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表明,有些同学的专业兴趣是表层的、暂时的[6],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大一入学以后,学生应积极自主寻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就业方向以及专业发展途径等多种信息。同时,也必须全方位了解去向专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注重和该专业学生的直接交流,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或者臆想。在全方位了解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去向专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条件等理性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做出科学的转专业决策。

参考文献:

[1]贺建刚,李峰.高校转专业的制度安排效率: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03):88-91.

[2]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6):69-72.

[3]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01):38-39.

[4]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5]苏强,张东,周健民,等.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97-102.

[6]唐志荣,冯飞芸,郑今欢,等.高等学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的思考———以纺织类学生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03):460-463.

[7]王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268-269.

[8]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3-24.

[9]刘艳萌,李倩茹,樊云飞,等.透视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构建良性转专业机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1):26-28.

[10]党远鸿,钱静,秦虎,等.大学新生总体适应状况及转专业对其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1(06):56-61.

第2篇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5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根据国土资源部督察组调查,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全国各地设立各类开发区5524个,其中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32家,省级批准1019家,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约4273家,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51万平方千米。远超中国城市建成面积总和。开发区一般在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进行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同时势必会破坏当地的耕地和农业,过多过滥的进行开发区建设,盲目招商引资,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谋求眼前利益,都是目前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国家根据这一问题已出台了相关规定,各地停止了新设开发区和扩大规模建设的审批。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原因入手。

开发区建设过多过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改变地区贫困现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而在开发区监管相对薄弱时建立了开发区。但这些开发区大多存在项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二是地方希望通过设立开发区,实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合理开发区项目进行了审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使国家的土地资源受到了损失。

2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闲置问题严重

如上所述,全国开发区规划用面积远超过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面积。在国家大力推广退耕环林政策的同时,由于环境等问题,耕地正在减少,开发区土地的闲置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的原因是省级以下自行设立的开发区设立随意性大,审批不严格,这些开发区没有明显的招商优势,不能引入合适的项目,不仅没有推进经济建设反而破坏了原有土地的使用价值。过多过滥的开发区设立使土地价格被恶性竞争,开发商低价大量恶性囤积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大量闲置。

这些问题与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完善开发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二、开发区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策略

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避免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

要想实现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关。在开发区的规划和审批环节加大控制力度,杜绝没有发展前景的开发区的设立。要将开发区的建设与城乡整体建设结合起来,切实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进行开发计划,寻求合适的投资项目。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区域辅助设施的建设,控制好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的比例关系,主张“工业为主,配套为辅”,注重整体的布局。还要合理征用土地,减少土地闲置和重复建设。根据开发项目充分规划开发面积,避免土地的浪费。

2 提高项目质量,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必须寻求合适的开发项目,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没有好的项目开发区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开发区的土地资源也就得不到好的管理和利用。开发区必须严格控制项目的审批和土地使用,严格制定规划并按规划实施,避免开发区土地的低水平利用甚至浪费。在选择开发项目的时候,应结合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气候情况等,优先选择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并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在引进项目时,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不能通过审批,一定要严把关。

对用地项目审批审核一定要制定严格制度,并严格执行。在用地上,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其次应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分配用地。在确定项目用地面积和规模时可能会涉及到专业问题,如果相关部门没有相应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应邀请专家及行业内权威组成专家组共同对该项目进行讨论,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等方面确定项目的用地规模,避免土地闲置问题的发生。

3 清理盘活闲置土地

对于已经闲置的土地,应及时进行处理,对于还有发展可能的土地进行清理后优先引入资金足,技术新的好项目,大项目,以避免土地的二次闲置。对于因资金问题无力继续开发的土地,应加以引导,缩短建设周期,还要进行反思,在审批时严把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土地监察,清理土地,项目和欠款,及时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和闲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调整。对于新开发的土地要进行跟踪管理,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4 在政策层面上进行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政策已走过了30多年,在不断实践中反复摸索,几经修改和完善。但是,开发区管理政策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近几次的开发区政策修改都是在出现问题后的亡羊补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长远意识。开发区政策的制定不能等到出现问题在解决,应该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我国应效仿西方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开发区政策进行评价和完善,在根源上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

5 开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体规划。评价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指标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程度,产出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联系更紧密,引入外资进行合作将成为重要发展模式。同时开发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问题也随之变的严峻。只有解决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利用好开发区优势,推动经济建设。否则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认真调查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现有问题,及时清理和解决开发区闲置土地的问题,在审批时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加强开发区土地管理,让开发区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价值,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因囿于县(市)、乡镇层级地方政府对其管有国有土地及土地开发均采传统保守式管理,而且各行政机关碍于人力、编制以及预算,甚难期其有效的管理与经营,于是违约、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形成国有土地资源的浪费,故如何善用国有土地,替地方政府有效筹措财源为当前重要课题,而导入房地产金融模式有可能改善此问题。国内房地产金融的研究[3-5]尚属探索阶段,剖析县(市)国有土地管理及土地开发有关观念与做法,对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县(市)、乡镇层级地方政府有效率管理其国有土地政策及土地开发业务,有赖于民间资源的引入,故如何藉由房地产金融引入土地活力参与投资亦为重要课题。我国自地方制度法通过后,重新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权限,大幅度充实地方政府的人事、立法、财政及预算,赋予各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空间,地方政府属于整个政府体系的一部份,但是基于与地方民众高度关联的特质,当面临多元社会层出不穷的困局、地方财政的普遍困难、政府再造的冲击以及地方政府本身管理功能上动态关系的本质时,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内部效能,或是改变传统官僚的运作模式,建构一个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将是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近些年来,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及因应财政困境,积极引进民间充沛资源与活力来参与公共建设,引进房地产金融的构想,建立都市更新投资金融信托机制,来解决有关部门在都市更新过程的庞大财政及人力负担。地方政府于面对财政恶化的时,引进民间资金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将是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及开发新契机。近几年来,自有资金投入比较稳定,这部分资金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中所占的比重在一般都在27%-32%之间左右,并且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个人购房者的增多以及开发商经常采取期房销售的形式,使得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加快,自有资金比例一直稳中有升。近几年来,利用外资的比例持续降低,但今年目前有所回升,这与我国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国际游资不断加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预见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业的较高利润率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商在房地产业的投资可能会继续增加。近几年来,直接融资比例过小,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在中国并不盛行。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例增大,特别是银行贷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6]。一直都保持在19%-25%左右的比例,这与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开发过热,银行紧缩房地产信贷的政策是相符合的。但这也并没有意味着银行贷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事实上,在其他资金来源中,约有50%以上的比例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因为近几年很多消费者都是采用贷款买房的方式。因此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来源三者加起来约有50%-60%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由此可见银行贷款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明显。房地产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完备的房地产金融应该包括银行间接金融和市场信用在内的一级市场以及以证券化为主要手段的二级市场。银行提供开发贷款、房地产消费按揭贷款等间接融资,具有房地产投资商特征的基金(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基金)提供市场信用,这些构成了一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信贷证券化,尤其是按揭贷款证券化,不断把银行信用转化为市场信用,构成了二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两个市场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融资源配置体系和系统分散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房地产金融体系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备性。从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资金需求现状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自有资金外,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房地产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近几年来,从开发企业的资本融资看,用股权进行融资的情况极差。2007年底,5力多家开发企业中用公开发行股票融资的企业约为103多家(A股市场),仅占0.2%;用私募方式进行股份化的企业也为少数;绝大多数企业为有限责任的注册资本股权融资,使股权融资的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开发企业的债权融资情况看,由于没有企业债券的发行,没有不动产基金和不动产信托基金的支持,没有抵押信贷的证券化,使企业债权的融资都集中于银行,银行成为惟一的债权融资出路。因此银行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加重了国家金融负担。

2房地产金融的融资机制

融资虽然不是建设房地产金融的最终目标,但融资却是房地产金融的首要任务,房地产金融如果失去了融资能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7]。因此,融资机制是房地产金融的生命线。房地产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和融通不是采取行政手段的分配方式,而是通过房地产金融商品买卖的交易方式,充分按照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进行。因此,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融资机制建设实质就是建设一种公平的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运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资金的供求规律和需求的规模不变,双方保持平衡,那么市场就表现为平衡状态;如果需求旺盛,房地产金融市场就会活跃,房地产金融商品的交易量增大,与此相关的土地市场也会迅速发展。资金的供求规律还决定着资金在不同市场、地区及部门之间的流动。价值规律在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易的标的物,不管是借贷资本还是虚拟资本,虽然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是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一房地产金融商品,利息是它们的价格。这种价格和商品市场的商品价格一样,都是由当时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金融市场机制中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二者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市场资金供给多,利率低;反之,利率则高。故房地产金融市场利率的高低实际上是房地产金融市场松紧的体现。当然,房地产金融市场利率的高低也并非完全单纯由资金供求规律决定的,它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家政策以及大众心理相联系,尤其与土地价值的增值幅度联系紧密。当土地增值较大时,即使较低利率的房地产金融商品(如土地债券等)也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一些游资会从工商业转向房地产金融市场,致使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易较旺。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鼓励人们占有和扩大土地规模,不仅实行土地低价政策,而且还以土地为信用基础,向需要资金的农民提供土地买卖长期贷款,从而使自耕农数量大大增加,到目前日本还有80%以上的自耕农。

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特殊特征: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

这是由土地的特点所决定。其一,土地位置固定,不能移动。一般的商品都具有可移动性,而土地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位置不能移动。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处置来保证债权的实现。其二,土地具有自偿性。受信人可以通过对土地的经营不断地获得收入,从而具备不断还本付息的能力。其三,土地具有增值性。土地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而土地的需求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断上升,因此,土地价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2)贷款偿还期限较长,利率较低

以土地为抵押而融通的资金多用于土地开发、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都是长期项目,一般需要1-5年,资金的占有时间比较长。因此,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偿还期一般要长些,利率要相对低一些。借款偿还期短则3一年,长则20-30年至40-50年不等。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年利5%,带有较大成分的优惠和政府扶持性质,与一般的商业银行贷款有差别。

(3)运营债券化

一般有价值的财物,如金、银和其他物品,作为抵押担保品可以交给债权人保管,同时这些财物便于分割,且为大多数人需要,本身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而土地不同于一般有价值的财物,由于其具有固定性,且分割困难,因而流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土地作为抵押的担保物,发行债券,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把土地财产变成可以分割可以流动的财产,必然扩大其流通范围。

(4)债权人、债务人权利上的非对称性

在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之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而债务人在契约到期前可以随时偿还债务并保留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若债务人逾期不能还清本息,则抵押的土地归债权人,即债务人被取消了土地的赎回权。

(5)房地产金融制度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推行

房地产金融业务一般需要政府扶持。由于农业收益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对农业进行较长期放款,不是一般的商业银行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方面的优惠或资助,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推行房地产金融制度。如在美国上层设有“联邦土地银行”,在基层设有“土地抵押合作社”;在德国设有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土地改良银行、土地信用银行;在日本设有类似于农地银行的金融机构,中央级的是农林渔中央金库,地方级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

3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土地资源的产权将明晰化

只有建立新型明晰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项权能,才能使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完善,存量土地资产的盘活成为可能。

3.2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将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市场还不完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有许多无视国家法纪的行为,土地资源资产的流失现象还存在,所以要尽快制定土地抵押法等相关法规。同时,各地面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防范,以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监管、土地资源管理的力度。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使用现状;制约因素;对策研究;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60-02

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

1.土地面积大,但质量差,优质土地少。青海省全省土地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总量仅次于内蒙古、、新疆,居全国第四位。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偏低,大多数地区降水少,土地发育程度低。从土地类型来看,高山地多,山旱地多,戈壁、沙漠多,冰川、寒漠地多,土层薄和质地较粗的土地多,从而影响了土地的质量。青海也有一定面积质量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2.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青海省土地广阔,南北纬度相差8度,地貌、土壤、植被类型较多,因此构成了较多的土地类型。以东部黄土区山地为例,其 土地类型垂直分带是河谷沟谷地、低山丘陵地、中山地、高山地、极高山地。

3.草地多,适宜农林土地少,但分布相对较集中。青海草地面积大,草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0.46%,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主要集中于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边缘山地。宜农地土地面积仅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4%,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宜林土地 仅占省全总土地面积的6.1%,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

二、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利用状况是:耕地占总面积的0.9%,可利用草场占43.7%,有林地面积 占0.42%,有鱼水面积占2.22%,四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48.2%。其余大半为目前尚难利用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土地可利用 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现有耕地中,可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为山旱地,依靠天然降水,很难保收。全部耕地按经济类型划分,属于国营农牧场耕种的占17.9%;机关团体及其他占0.42%,其余均为农牧民经营。全省耕地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农业地区开发早,现有耕地约占全省 总耕地面积的73.2%;其中68%为山旱地,水浇地仅32%,且多集中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青海湖环湖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多为建国后国营农牧场的新垦区,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23%,其中,水浇地占一半以上。青南高原牧业区,经过退农还农,现有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3.6%,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 类型结构特点看,青海属于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

三、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资源地貌自然灾害是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表现在:北部和南部热量不足,限制农业的发展;水土不够平衡,供需不协调,对农业和牧业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环境条件极差,植被易破坏,居处极为困难。同时,东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较大。西部地区的风蚀土地沙化盐渍化也比较严重。在如此的生态环境下,还有人为造成的许多问题。

四、限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中的问题

1.自然因素。在土地利用中,自然条件与自然生态规律是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制约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对人类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成为限制土地利用的首要的自然因素,也成为土地资源持续的第一自然要素,由于青海地势高耸,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同时又因远离海洋,雨量稀少,气候干旱,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全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据有关资料,在全省土地中,不适宜农林牧的土地占全省土地的28%,若加上四等草地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8%受中度和严重限制的土地面积达97.6%,致使土地对农林牧生产的适宜度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青海省多宜性土地面积小,单一性土地面积大。后备资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较少。不仅如此,后备耕地资源质量差,投资高,开发难度大,也进一步制约了土地资源开发的进程。

2.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了受自然条件及自然因素制约外,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技术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统称为人为因素,它对土地利用往往是起着先导和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青海省土地利用的启动和利用方向的确定,直接决定于一定的经济目的和社会要求。从量上来看,青海可开垦荒地资源还很多,达900多万亩,但要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些土地资源不仅不能开发,而且还有上百万亩的坡耕地而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全省以日月山为界,以东是农业区,以西为牧业区。对土地的利用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科技落后,农田基本建设水平低。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据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土地退化严重,东部农业区特别是浅山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率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固沙植被破坏,土地沙化面积迅速扩大,广大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加之鼠害,草原普遍退化,牧草变矮,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下降。

3.除去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在笔者看来,这不光是青海省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大部分省市,都有类似问题存在。首先,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缺少健全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有些企业利用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大行其道,利用一些非正常非法手段获取土地的开发权和使用权,使人民深受其害。在一些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非法拆迁,给人民财产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职官员缺少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更不要提专业素养了。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价格管理和地籍管理。这是一项相当复杂和系统的管理过程,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应有的知识和常识。然而有很多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笔一挥,头脑发热般地随即发起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修路造桥,看起来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但实际并非如此。有好多地方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将农民世世代代用来养活自己的土地征集上去,最后只是象征性地给农民一点点补偿,这显然不是合理合适的。在现今社会,三农问题已经如此尖锐,农民已经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这个时候再把他们的土地要回去,这相当于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将如何生活?长此以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矛盾的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五、青海省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及具体措施

1.对策研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处理好土地资源的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1)严格控制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落实耕地占一补一措施。(2)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结合生态退耕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调整划定工作,尤其注意把城镇周边、道路沿线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把基本农田保护措施落实到地块和农户。(3)选择一些基础较好、有发展前景的村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区,制定村镇建设规划,推进村镇改造,治理空心村,促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农民建房实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相对集中的制度。(4)坚持土地整理、复垦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严格按规划、计划有序进行。土地整理要与村庄、小城镇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相结合。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应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5)抓好三大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一是江河源头和环青海湖地区的牧草地保护与治理。应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天然生态保护区。二是黄河上游东部农业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要重点整治河湟谷地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以及龙羊峡库区周围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计划十年退耕36.5 万公顷。三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围绕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建设,搞好防风固沙工程,遏制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沙化扩大的势头。

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ArcGIS;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简述

地理信息系统体系也叫GIS,其是一个信息处理科学,是在电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是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航天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型技术,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同时结合地理学和地图学,使空间与属性信息有效结合,通过空间或属性进行相应的检索查询和分析,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对于地质学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1.2、GIS技术的重要性

GI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晚,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因为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系统的合成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其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对地理学、测绘学、卫星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都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利用空间模型的分析法,能够为工程测绘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在其他领域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绘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GIS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作为非常特殊的信息系统,在运用方面能够对统计信息和空间地理特征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很好的效果。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出现了不断增加的情况,同时,人和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科学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对规划方面出现的矛盾要进行很好的解决,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因此,能够利用其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输入,然后建立初步的数据库,同时,也能进行长期的储存,这样在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整理方面效果非常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确定地理信息时,地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地籍的通俗理解就是一片土地的归属以及土地面积。土地所属的地理位置,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和记录,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出生需要知道他的姓名。出生地。祖籍。家长等等的信息数据作户籍的整理是一样的。整理地籍的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所属自己记录范围的土地做完整的记录,包括土地最初的所属权,以及之后的土地各项的变更的信息,在我国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其他的一些企业想要开发一片土地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过程的,其中包括这片土地的开发价值,甚至是土地的地籍所属的变更的信息,这就在实际中给开发过程增加了难度。但是地理信息体统发明至今,它为地籍的相关难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是地籍管理问题中的辅工具,但是却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籍管理体统的高效率的运作,不仅如此,也是高质量的完成了相关工作,为这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地理信息体统通过自身的定位功能,能够随时的对土地数据进行监控,也能够根据监测得来的数据信息划分土地利用率的高低水平,为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3.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状态是在不断不变化的,因此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变更。在以往工作中没有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情况的跟踪是一个难题,工作量大,而且储存和调阅不方便,造成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土地的变化状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能将产生变化的土地图片化、数字化,拿来与数据库中的图片进行比对,一目了然,能清楚的发现变化情况,并将变化部分与原有图片进行合并操作,通过合并分割土地的图片可获取变更后的地理信息图片,最后再将土地变更图片输入数据库,完成信息更新。通过专业分析,能直接作为土地利用的决策依据。这种管理方法因有原始数据进行对照,不但对比和分析效率高,而且能完善信息的整理工作,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3.3、在数据工作中的应用

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数据浏览中实现真正的快速无缝浏览模式;在数据查询中的应用,首先,图像等信息查询上,我们可以采取点查询、缓冲区查询、行政区查询和多边形查询这样的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其次,针对文字数据类型,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最后,我们的查询历史和查询的结果还能够得到一定的保存,方便我们下次的快捷检索;在信息数据统计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分开来制作了很多的表格,很好的对于现行的土地资源进行可很好地统计管理;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进行实时的更新,并且能够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把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一种动态的模式,对于我们用到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时效性,避免了因为更新不及时所导致的一些工作问题。

4、结束语

总言之,如今,国内很多GIS软件都在地区土地管理中加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优点。其一,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大量信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决策;其二,在土地管理中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采集数据。分析统计,土地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其三,信息分析的正确性也得到提高;其四,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优化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合理。相信,日新月异的科技必定可以使GIS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相得益彰。不仅如此,GIS对人文。环境和交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使GIS技术不止步于只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工作当中,而走向社会的各方各面。所以,在未来的GIS的研发过程当中,应该放长眼光,突破部门界限,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享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GIS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王翠娟.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97.

[2]董德胜.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53.

[3]陈艳丽.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9:236.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净面积;地类图斑;线状地物;二次开发;SQL

一、研究背景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省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本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搞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十分明显,土地资源管理也日益深化细致,现有的资料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土地管理工作对土地资源信息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解决相关问题,具体目标如下:

1.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使用现代测绘、遥感等新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数、实地相一致,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

2.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日常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成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籍管理、用地管理等业务工作的有效工具,为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创造条件。

4.全面查清全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

5.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提供土地利用数据依据,为今后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提高土地执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创造条件。

二、数据描述

(一)图斑净面积的计算公式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在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过程中必须算出地类图斑层中每个地类图斑的净面积(这里指平面净面积)具体算法如下:

图斑净面积=图斑毛面积-线状地物面积-田坎面积

其中:线状地物面积=长度×宽度、田坎面积=(图斑毛面积-线状地物面积)×田坎系数

如果线状地物为构面线则半扣,即图斑净面积=图斑毛面积-线状地物面积×0.5-田坎面积

(二)图层组织结构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标准库采用Arcgis Geodatabase格式,Geodatabase是ArcInfo 8引入的一个全新的空间数据模型,是建立在DBMS之上的统一的、智能化的空间数据库。所谓“统一”,在于Geodatabase之前所有的空间数据模型都不能在一个同一的模型框架下对GIS通常所处理和表达的地理空间要素,如:矢量、栅格、三维表面、网络、地址等,进行统一的描述。而Geodatabase做到了这一点。所谓“智能化”,是指在Geodatabase模型中,地理空间要素的表达较之以往的模型更接近于我们对现实事物对象的认识和表述方式。Geodatabase中引入了地理空间要素的行为、规则和关系,当处理Geodatabase中的要素时,对其基本的行为和必须满足的规则,我们无需通过程序编码;对其特殊的行为和规则,则可以通过要素扩展进行客户化定义。这是其它任何空间数据模型都做不到的。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标准库中,土地利用要素集中有线状地物(XZDW),地类图斑(DLTB)和地类界线(DLJX)三个图层要素。XZDW图层体现线状地物面积,DLTB体现图斑毛面积,田坎面积。具体图层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库土地利用要素集组织结构图

三层要素具体的空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DLJX、XZDW、DLTB要素空间关系示意图

图2所示:其中绿色线条为构成粉红色地类图斑的DLJX,红色线条为线状地物,或为道路或为单线河等。在线状物中,某段可做为构成地类图斑的构面线和DLJX共线,如图2中线2,某段可做为纯粹的线状物,该线段完全落在DLTB范围内,如图2中的线段1。

(三)图斑实现效果

假设图2中图斑的毛面积(Shape_Area)为3.23(系统自断生成)田坎面积为1.23,半扣线段1的面积为0.1,全扣线段2的面积为0.2,则按照上面图斑净面积的计算公式可算得图2图斑的净面积应为1.75。

三、计算图斑净面积的实现方法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往往涉及到的图斑数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寻求一种快速、方便的计算方法意义重大。笔者在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建库研究中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预期效果。

(一)二次开发实现

1.开发工具

本实验采用VisualBasic(简称VB)语言作为实验开发的编程工具。它是一种可视化的编程语言,是Windows下流行的一种编程的工具。它为用户提供了开发应用程序最迅速、最简捷的方法,编程者可以直接调用它提供的对象。正是因为如此,编程人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要求进行窗体和界面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视性。这也是本文采用VB6.0做为开发语言的直接原因之一。

2.GIS组建的选择

本文采用组件式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技术目前在软件开发领域正在悄悄的兴起。几年以前,当微软公司首先使用OLE的时候,其初衷是为了增强软件的互操作性。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技术背后的实质性内容和它在软件开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组件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高了软件产业的生产效率,这一点已逐步成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共识。传统的C/S结构、群件、中间件等大型软件系统的构成方式,都将在组件的基础上重新构造。由于组件技术的出现,软件产业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组件生产商涌向出来,并推出各具特色的组件产品;软件集成商则利用适当的组件快速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某些应用系统;大而全的通用产品逐渐减少;很多相对较为专业,但用途广泛的软件,如GIS,语音识别系统等,都以组件的形式组装和扩散到一般的软件产品中。总的来说就是以前厂家提供系统的全部,现在只提供组件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去开发自己需要的系统。这种组件式的GIS无疑给整个GIS体系和运用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开发模式与传统的GIS开发模式相比较,组件式开发模式具有成本低,开发周期短,又可以脱离GIS平立运行,无需专门的开发语言,可以直接嵌入管理信息系统等开发工具中去等一系列的优点。普通用户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同时也很容易学会和使用。相信随着GIS的普及应用,组件式的开发方式必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综合以上,本系统采用了GIS组件的开发方式,采用的组件为全球最大的GIS产商ESRY公司推出的MapObjects.其具有功能相对其全,易学易用,经济实惠等优点

3.数据类型及访问机制

本系统的数据格式主要是Shape格式的的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库为geodatabase格式,在用之前要进行格式转换),因为该格式的的文件比较通用,很多软件对该文件提供了支持。所用的GIS组件MO也支持该数据。因此如果用其他格式的文件需先把它转换成MapObject支持的shape格式的文件。一个shape文件由一个主要文件.shp、一个索引文件.shx和一个表文件.dbf组成。MapObject主要访问的是shape格式文件的图形数据。GIS系统的图形数据和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数据表的关键字段关联起来。

4.算法分析

主要分成三步实现。一是对纯线状物即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的进行扣除,二是对和DLJX共线的线状物进行扣除,三是面积求和。

(1)第一步算法

以DLTB记录为中心搜索包含在该图斑范围内的所有线状地物,把搜索出来的所有线状地物面积累加到DLTB中某个临时字段中假设为xzdwmj1。

(2)第二步算法

以DLTB记录为中心搜索包含在该图斑范围内的所有现状地物,把搜索出来的所有线状地物面积的一半累加到DLTB的另外某个临时字段中假设为xzdwmj2。

(3)第三步算法

把前面两步求得的面积进行相加。即线状地物面积(xzdwmj)=xzdwmj1+xzdwmj2

图3 算法程序流程图

(二)空间分析结合SQL语言实现

该方法主要分三步骤实现,一是对线状地物层的预处理,二是对地类图斑层的预处理,三是SQL更新实现。以下主要对这三分面做详细阐述。

1.地类图斑(DLTB)预处理

主要是对DLTB中的每块图斑按照坐落代码或则着落名称进行顺序编号,即给图斑编号。图斑编号可以在geodatabase数据库中用sql语言实现。实现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4 geodatabase库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SQL语句给图斑赋编号之前要对涉及的字段建立索引,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笔者在试验中发现在建立索引之前的速度是2个小时多,在建立索引之后只用不到1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

2.线状地物(XZDW)预处理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更新调查中,XZDW层中的每条记录都是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而与地类界线共线的线状地物则在地类界线中用界线宽度体现。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和更新调查的衔接中,XZDW层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的线状地物,二是和地类界线共线的线状地物,地类界线中不直接体现线状地物。

基于不同的组织方式,现状地物预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对XZDW层按照扣除比例进行分离(即把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的及和地类界线共线的现状地物分别分离到两个不同的图层中)以便计算。命名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的线状物层为xzdw1,和地类界线共线的线状地物为xzdw2。

第二步就是把xzdw1,和xzdw2和dltb分别进行叠加分析,叠加的容限参数可以按照默认的参数,如果担心精度不够高的话可以尽量设小容限参数,小的程度可自己把握,如果设置的参数小于系统默认的最低参数,系统会自断调整到系统最小参数。在叠加完后,笔者发现xzdw1的记录和叠加后的记录没有变化,而xzdw2叠加后的记录凡是处于两个图斑交界的地方都变成两条记录。原因是在做叠加分析时候系统默认是保存只要有接触的所有记录的属性。正是这种结构为下一步的SQL语句赋属性提供了可操作性。

第三步就是在geodatabase库环境中用SQL语句给线状地物的每条记录赋图斑的属性,主要包括左权属代码、右权属代码、左权属名称、右权属名称、左坐落代码、右坐落代码、左坐落名称、右坐落名称、左图斑编号、右图斑编号等等。由于Xzdw1层中的记录是完全落在图斑范围内的,所以右边的字段可以放空。Xzdw2层中的记录是和图斑共边的,所以左右两边均要填充属性。

在对xzdw1和xzdw2的属性赋值后把xzdw1和xzdw2合并成一个图层,经字段整理后形成XZDW最终图层。这中间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xzdw1和xzdw2图层的属性结构要一样才可以。理论上是肯定一样的,因为xzdw1和xzdw2是由同一个图层分离出来的,但是不排除人为的建立新字段的可能性。所以在合并之前要检查xzdw1和xzdw2的属性结构一致性。

3.SQL更新实现图斑净面积

在对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预处理后就可以通过多表链接更新数据,把线状地物层中的线状地物面积按照其所在的坐落和图斑编号更新到地类图斑中。算出扣除的线状地物面积后就可以按照计算图斑净面积的公式算得图斑净面积。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计算结果示意图

图5显示图斑T的的净面积=15062.60217,其中扣除线状地物面积756.334917。线状地物面积为(线2+线3)*0.5+线1,经核对面积无误。

四、两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

(一)从处理速度上分析

就计算机处理的速度上分析,二次开发方式的处理速度要比空间分析加SQL方式的速度要慢,原因是二次开发方式首先要加载图形和数据,处理的时候也是逐图斑搜索处理的,而空间分析加SQL方式主要的时间是空间分析的时间,不用逐图斑搜索处理属性,属性处理直接在数据库中操作,这样速度大大提高。

(二)从繁琐程度上分析

二次开发方式相对比较简单,用户只要点击按钮即可,不用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而空间分析方式则不然,在进行SQL属性赋值之前要进行空间分析等数据预处理,而且步骤相对比较繁琐,注意点也比较多,容易造成错误。

(三)从实用性上分析

在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两种计算方式中二次开发方式显得更加好用。但在大数量情况下,由于二次开发方式要读取图形记录,缺点显著。且本文用的Mapobject2.3组建和vb方式开发模式,Mapobject组建开发方式有个缺点就是对大数量的数据的支持效果不是很理想。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

虽然本文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处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特别是上述的二次开发方式,这种方式在处理大数量方面处理效果不理想,需改用其他组建开发如AE或者AO,或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

[2]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库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4].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班学习材料.福建省国土资源宣传教育中心.

[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出版社.

[7]MapObjects 地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

[8].

[12]王占全,赵斯思,徐慧.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工程案例精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土地测绘;常规土地测绘技术;现代化的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测绘其实是为顺利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土地测绘结果的运用或者为工程建设用地需求而开展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是国土相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土地测绘的最终质量会受到测绘技术、测绘方法、测绘手段的影响,为此,从测绘技术上形成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土地测绘质量的变化。为此,土地测绘技术与测绘质量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而在此其中,新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会对土地测绘技术、测绘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常规土地测绘技术

在土地测绘工作当中,土地测绘技术所运用的方法将会对土地测绘效率及所搜索的相关数据的精准度造成直接性的影响。目前,以往的土地测绘方法已然不能够满足目前对土地测绘精准度上的要求,为很好的提升土地测绘精准度及测绘最终质量,对土地测绘引入先进的新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钢尺与比例尺有效结合的测量方法

把钢尺与比例尺有效结合的测量方法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传统土地测绘方法。经过对不规则的土地分割程几个规则的区域开展土地的计算,同时对土地面积加以总结。钢尺与比例尺有效结合的测量形式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并且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将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于测量规则的土地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但如果碰到折线比较多且呈弧状的土地那么就不那么容易进行处理的,还会有争议的情况时常发生。

1.2经纬仪与钢尺有效结合的测量方法

在形状规则的土地当中,可以使用钢尺与比例尺相结合的测量方法,但针对不规则的土地,就可以使用经纬仪与钢尺有效结合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钢尺、比例尺方法为前提,利用经纬仪设置在不规则土地的每一个拐点的位置开展不同角度的测量,之后与钢尺测量有效结合,从而准确的计算出土地的面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与建筑物数量的迅猛增加,经纬仪拐点测量方法中其通视性就显得比较差。

1.3全站仪测量方法

无论是钢尺比例尺还是经纬仪比例尺其测量在现实的具体操作当中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效率低,且只能够形成对土地面积及标高的相关测量,并不能对土地拐点具体坐标进行测量,为此,这种土地测量的工作效率及测量质量结构都是不理想的,与此同时,在这种形式的测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此造成的测量成本过高。为了满足目前土地测绘精准度方面的需求,而引进了全站仪测量,为今后的土地面积测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全站仪测量与经纬仪相对比,全站仪测量方法将完全免去了把仪器设置在土地上的拐角点开展测量工作,此种测量方法能成功的实现对大面积土地进行精确的测量。测量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每隔目标点具体方位来设置全站仪,之后把全站仪中的棱镜按照顺时针的次序放到目标点上面。在挑选好全站仪测量相关程序后,在全站仪的显示屏中就能够进行目标点连线包含的土地面积数值的读取。其中,目标点的点数是不被制约的,测量弧形土地的时候可以选用多点模拟的形式来进行界定,利用界点运用有关仪器将测量的结果输入全站仪中,从而进行对土地面积的测量与计算。

二、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2.1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为GPS技术,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好、速度快等显著特点,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提供的三维坐标让土地调查者获得空间数据,以达到空间定位的目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GPS的实时动态桩位放样,精度可将桩位误差精度控制到厘米级,利用GPS技术放样平台,通过利用GPS测量并在施工平台钢管桩放样,可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有效缩短野外作业时间。GPS偏心检查,在精确测量工程桩位分布的基础上,GPS技术可一物两用,进行桩位偏心检查,提高工程测量的管理效。能够与传统测绘仪器有效配合,如建筑方位定点测量时,控制点布控时可通过GPS静态测量弯曲来确保高程、距离精度,再结合全站仪、经纬仪等传统仪器实现近距离位移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新技术的应用效果。GPS技术与掌上电脑的结合,则给土地的野外调查提供了便利。将数码的摄像头与GPS集合到一起,运用到掌上电脑上,最终实现了地形的测量的变更,解决了变更区域中形状不规则、区域不明显等不良因素。另外,利用数码摄像头替代人工绘图还可以对野外土地进行拍摄,从而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利用掌上电脑与GPS技术结合还解决了野外工作中时间长的问题,达到了连续工作和数据储存的目的要求,并且及时满足图形的更新,使土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提高。

2.2“3S”集成技术的应用

“3S”集成技术是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集合从而对土地进行实时的观测、分析和应用管理的系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3S技术已经日渐成熟,这一技术在土地调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在土地更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中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比如,在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相关的影像数据,然后与土地调查的更新技术进行汇总、叠加分类,并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变换范围和数据结果。这种方法的运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调查方法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精度低等问题,大大加快了土地调查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2.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独特的空间信息系统,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计算机的系统支持,对地球空间中的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描绘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建立地理数据库,将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地理空间分布状况和所具有的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多种要素的综合分析,方便快速地获取信息,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或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以图形和数字的方式表示结果。现阶段,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已经发展成为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将会向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由于所获取的测绘基础数据非常的详尽可靠,并且准确性高,这就相应的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和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所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另外,计算机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又易于删补、更新程序,所以还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也已经成为可能。加大对GIS的研究和使用力度,还能够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调协作能力和促进信息的统一获取和使用。

2.4遥感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土地调查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首先,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重点城市的土地勘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该技术对城市中占用耕地等情况进行监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加强土地管理的作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调查的信息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利用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以及地形图为资料,与原有的土地现状图进行对比,将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达到更新的效果。

第8篇

公路建设用地:特点明显,效率堪忧

记者: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格外关注地方政府如何违法占地、如何低地价招商,而对于行业用地,人们却关注较少,以致于对公路建设,这个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用地大户,其用地情况却一直不甚了了。请问,我国公路用地现状如何?

吴克宁: 有资料显示,2005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县道、乡道里程达到147.57万公里,占全国新增公路里程的85.4%,全国公路密度为20.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81%,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4.3%。

在世界银行2007年2月的《中国高速公路:连接公众与市场,实现公平发展》研究报告中,对于中国在高速公路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用了“空前”来形容,“还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提高其道路资产基数”。为什么我国会取得“空前”的发展呢?我认为除了经济发展和多渠道融资等因素外,与我国土地公有制下公路建设征地容易和取得成本低有很大关系。

要建公路,就要占地。我国的公路建设用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公路建设用地持续增长。无论是公路建设用地总量,还是各类等级公路建设用地,逐年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截至2004年,全国公路建设用地达到511.36万公顷,分别占国土总面积和当年耕种耕地面积的0.53%和4.14%。

第二,公路建设用地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等级公路用地比重不断上升。到2004年底,全国等级公路用地426.57万公顷,占公路用地总量的83.41%;二是高等级公路用地增长幅度较大。2004年末,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用地为127.15万公顷,占公路用地总量的24.86%,分别比1979年增长了123.27公顷和23.04个百分点。三是高速公路用地快速增长。自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兴建以来,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相应地,高速公路建设用地也呈迅猛增长势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86%,高速公路用地占等级公路用地的比重也由1988年的0.07%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6.76%。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公路用地的整体产出效率却不尽人意。到2003年,中国公路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为0.60亿元/百公里,而在发达国家,产出效率折合人民币,美国为1.56亿元(1999年),英国为3.80亿元(1999年),德国为8.12亿元(1999年),七国集团平均为3.16亿元,中国分别只达到美国的38.46%、英国的15.79%和德国7.39%,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用地投入对GDP的拉动效应是非常低的。

同时,公路用地的承载能力也较低。在14个主要公路大国中,中国公路建设用地的实际承载能力2003年为13.2辆/公里,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和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只有印度排在中国之后。事实上,在一些地区,高速公路上根本看不到几辆车,有些路段常年荒芜,所收通过费,连基本的公路养护都不够。

通过中国公路建设用地的特点分析,我们清楚看到,伴随着中国公路建设的规模扩展,提高其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资源承载能力,走资源集约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节地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对守住18亿亩红线是个不小的冲击

记者:您认为未来公路建设的节地形势如何?

吴克宁:不容乐观。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公路建设节地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观念上,众所周知,土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重要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在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道路,这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国家根本大计。因此保护耕地不仅是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了这个责任感,节地才能真正下决心。但现在这个责任感还没有深入人心,地方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追求短期速度,甚至不惜以浪费资源为代价。

虽然《公路法》明确规定:“公路建设应当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交通部也了一系列节地文件。但这毕竟是一个建设、发展的年代。根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210万~230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高速公路连接率将达到90%,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以此为基础,在新的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据有关部门预测,交通用地需求量大于3000万亩,用地形势非常严峻,对保住18亿亩耕地也将是一个较大的冲击。

公路建设与土地资源占用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公路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路这一线型构造物具有路基宽、路线长的固有属性,特别是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高路基的特点,修建每一条公路都需要占用大片土地,其中不少是高质高产的优质农田。根据有关资料测算,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大约3000万元左右,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占地58公顷,是一般二级公路占地的3倍~3.5倍。这就要求本着“既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又要保证工程用地”的原则,研究、解决好公路建设和保护土地的关系。

土地节约,应该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做足功夫

记者:现阶段公路建设节地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吴克宁:公路建设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和阶段的系统工程,节地就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上做足功夫。

第一,要分析公路建设用地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投入点。虽然公路建设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实是许多公路修好后实际承载能力很低、产出效率不高,甚至连成本多收不回来。为什么?因为没有选择好最佳的投入点和投入时期。土地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土地报酬率是递减的。这就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公路发展特点,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规模、土地利用合理结构等,加强宏观控制,优化区域公路用地布局和结构,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公路的建设时机,适合修一级公路,就不要急于修高速,适合修一条的不要急于修多条。否则,公路建设不但不能拉动经济,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累。

第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更要采取具体的节地措施。前期,公路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着重抓住路线走向问题,提出几条路线方案进行比选。在比选过程中既要从整体的技术经济上进行分析对比,又要从占用土地的多寡好坏上认真选择。要控制路线的总里程,这一点对高等级公路尤为重要。根据资料表明,路线总里程每缩短1公里,高速公路可节省土地70亩~80亩;一级路为50亩~60亩;二级路也可节地30亩~40亩。

在测量设计阶段,应当把合理利用土地列为重要内容。既从客观上选定最佳路线方案,控制土地总量,又从微观上对纵横组合设计运用技术手段以节省土地。例如,平原地区高速公路通常采用高路基,但这却需要更多占地。高速公路路基横切面呈梯形,路基越高,底部就越宽,永久性占地就越多;另一方面,地基越高,填土工程量就越大,取土临时占地随之增多。资料显示,双向四车道平原高速公路一般路基平均填土高度在3.5米~4米之间,平均土方量为10万~12万立方米/公里。高速公路路基高度每降低50厘米,每公里可以节约用土1.8立方米;每降低1米,每公里永久性占地就节约近5亩,节地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速公路建设开始探索节地措施。如河北省的青银高速公路,不再像以往那样拔地而起、路基庞大。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仅是以往的一半。在衡德(衡水至山东德州)高速、石黄高速公路衡水支线中,低路基处理得到成功应用,从青银高速公路开始,低路基已成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其路基平均土方量仅为6.1万立方米/公里,平均填土高度只为1.9米。河南信阳至南阳高速公路,通过采取优化设计、降低路基高度、改变路基填料、优化施工工序、挖方弃土造地等措施,全线共节地8000亩,造地数百亩。

公路施工阶段,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应重视路基填挖,合理调配,使土方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如尽可能占用山崖而少占平地;尽可能弃渣填沟,以利造地等。另外,在施工阶段要对拌和场、预制场以及料场、便道等从严控制,精心布局,少占土地。从国内高速公路用地的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节约用地的关键在于取土用地,占整个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总量的1/2,这部分用地只要采取措施得当基本可以达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第9篇

【关键词】工业 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

一、强化产业导向

大力推广先进制造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坚决淘汰那些工艺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行业;坚决关停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

一是关闭破产一批。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建立一个退出市场的机制和通道,加快其退出市场的步伐。

二是做大做强一批。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要通过重点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素质。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培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要向跨国公司发展,成为东丽区工业经济的主力、支柱和行业排头兵。

三是搞专搞精一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二、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土地配置。依据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和税收标准,强化用地企业单位面积产值和税收的考核,确保单位产出率高的企业优先获得发展用地。进一步加强对用地审批和建设工作的检查监督,加快盘活各类存量土地资源和资产。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使之成为大企业总部集聚地、技术研发中心、信息交流平台、高素质人才集群发展基地和高水平配套服务区。

二是优化资金配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落实有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担保、贴息、发行企业债券和税收优惠等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规模。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用于扶持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项目。

三是优化能源配置。建立有效的节能工业模式,加强推动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工作的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一系列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措施,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为我所用的绿色壁垒,达到保护工业企业的目的;逐步出台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服务体系,如节能检测中心、清洁生产审计中心等中介机构的建设;筛选一批节能、清洁生产典型案例进行示范。

四是优化人才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创造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此外,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快科技创新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通过企业主动、政府推动、政策带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等有效措施,创造更多的名牌产品。

二是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带动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认真做好对列入国家计划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与银行的协调,争取项目贷款计划的落实,保证项目实施,实现预期的效益。

三是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生产制造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我区制造业协作网络平台,使其成为东丽区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重点,以行业平台为基础,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水平、营销方式和服务理念,形成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示范效果。每年从区科技扶持资金中安排专款,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奖励先进典型。

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系统。加快基础建设,改善网络环境,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

五、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重点支持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国内外拔尖人才、优秀团队和知名科研机构携带技术、资金来我区创业,支持资源、环保、卫生等重大社会公益性科技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购买先进技术、引进高级人才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支出的聘请专家、委托中介机构等费用,支持本区科技项目申报省部级科技计划,按要求及时提供匹配资金。

第10篇

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先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貌似很宽泛,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数量、质量、能力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加大培养、吸引人才的力度来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依靠各自的优势加紧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抢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中国虽然人口数13亿,但人力资源现状却明显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开发体制存在不足;2、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3、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4、关键岗位,比如科学技术、专业管理等缺乏称职和优秀的人才

因此,如何培养、吸引且留住人才,是我们要迫切予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将根据入世后我国面临挑战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学习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论和实践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进行比较深入地创新性地研究,以加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竞争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人本管理”,是时下最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企业家们学习应用的主要内容。人本管理,也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把对人、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人本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1、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中的生产力要素是人、物、技术、资金、时间、信息。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积极、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其他要素也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任何技术和设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谓的技术竞争实际上是就是人才脑力的竞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这句话也恰恰证明了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核心重要地位。

2、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

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为以下几种:

(1)感情管理。感情管理,是指企业领导者尊重、关心员工,让员工与企业间能够有感情层面的沟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管理工作很多都是与人打交道,比如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领导者要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感情管理,尊重、信任和关心自己的下属,真心诚意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感情管理,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有归属感,自然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2)民主管理。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发展企业。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就是企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民主管理的实质是让员工参与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

(3)人才管理。人才是指既有德又有才的人。古人云“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企业想有好的发展,务必关注人才方面的管理。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方面。人才选拔要观人举止、知人善任;人才培育要因材施教、面向未来;人才使用要量才录用、用人所长;人才留住要使人才经济利益改善、精神需求满足。做到选得准,育得对,用得好,留得住。

(4)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注重文化的力量,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务实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造就优秀的企业员工,能够使企业的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员工本人的奋斗目标。

总之,任何企业都是由人、财、物组成。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运用文中所提到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员工的潜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迎面扑来。知识经济对未来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资的要求,深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人资管理,对于促进企业人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1、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经济。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1)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2)工业经济是以资金、设备、能源和原材料为基础的经济;(3)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它的发展和繁荣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使用。

2、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征:(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2)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扮演了重要角色;(4)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1、对知识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这就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事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员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还要保证精通至少一种以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掌握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金融、法律等相关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诉求的是T字形人才,既业务精湛,又博学多才。2、对心理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节奏、高压力、高竞争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点。迎接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心理素质上我们除了要将竞争、合作、应变、创新的意识兼顾,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自信心和足够的抗打击能力。3、对学习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正向着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止对新兴知识的学习,并且要加速掌握新产业所急需的知识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发展在加速倍增,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和及时地掌握新知识,已有的优势将很快被后起之军所超越。学习不只是要吸收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以期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学习不仅仅是指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才能为自己积蓄更多的能力以求厚积薄发。4、对创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创造性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亦或是提供新的服务,否则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研究前景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资管理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激增。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整理出的几条还需研究的方面:

首先,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织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组织文化与人们就业、择业的关系。

第11篇

    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淡水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对水资源的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使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符合中国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各种经济活动也必须依据规则开展,需要通过法规来规范全社会对稀缺资源的利用。《水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还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水权制度建立。

    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管理人员是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既是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又是体系其它要素的制定和使用者,管理人员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管理各种要求。

    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应以宏观管理为主,宏观管理的重点是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在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环节,围绕处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及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统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为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和水资源利用不同阶段,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一旦开发利用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矛盾就会发生转化,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主要方面,控制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成为关键的战略举措。

    政府利用水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是具有流域整体属性的稀缺资源,其配置影响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也影响行业间的利益分配。水资源管理应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政府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二者形成有机互补的关系。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应将水资源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管好土地资源闸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管理水闸门。

    二、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管理措施

    为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经济措施管理水资源,把水资源使用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水权制度、水市场规则、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水权制度:根据市场经济的资源权属和优化配置理论,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按照现行《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水权制度是涉及水资源管理权、开发经营权、使用权和排污权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水权制度,管理权界定、开发经营权许可与使用权和排污权明晰同等重要。开发经营权是管理权和使用权转换的中间环节,管理权限不清就无法决定由哪一级政府负责明晰具体的使用权,并引起开发经营权授予混乱,导致使用权的不完整和用水无序问题。排污权是利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水资源使用存在历史延续,因此水权制度建设应整体进行。

    水市场规则:由于水资源流动和变化不固定等自然属性,即使在水权制度不完善阶段,地域性和随机性的水市场也会存在。水权制度为水市场奠定基础,水市场推动水权制度完善,二者是交叉作用和相辅相成发展的。水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进行交易的用水类型应受政府宏观控制,只能是准市场。应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是对生产用水类型的政策约束。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市场也应包括区域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要有相对稳定的期限,生产用水的使用权、排污权转让可划分为长期转让、中期转让和临时转让等多种形式。为推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市场有序运行和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导向。在水市场交易规则中应对不同转让类型和不同转让形式设定具体的政策限制;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交易制定价格形成原则。

    水价形成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由于用水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水价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水价管理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将具有公共利益特征的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研究和探索水价形成机制,并取得成功经验,主要是规定符合国情的水资源使用费和累进式水价确定原则。

    水资源使用费是将水资源使用中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最有效形式,政府应采用作为对水资源使用的经济政策导向,通过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鼓励、限制和约束水资源使用类型。将水资源使用费作为财政专项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公益性水资源开发及其管理等特定项目。

    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水资源经过开发后进入流通市场成为商品水,开发与经营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完全分割的整体,作为饮料的特种用水应另当别论。水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主体对其进行经营,这必然要求水资源开发活动也要通过市场主体来承担。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市场失灵"现象发生,应在水资源开发和经营阶段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水资源开发经营主体,通过水价形成机制和用水户参与市场管理约束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三、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管理措施

    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规程规范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以及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水资源监测体系。

    规程规范体系:规程规范是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法规,是科学决策的技术依据,是下述其它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遵循。水资源管理与其它水利管理密不可分,涉及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综合性管理。为了保证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程序化管理,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不同环节和各个阶段技术工作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并依据规程规范对技术成果进行评价和审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技术工作的遵循也必需不断调整和完善。当前应按照资源水利,即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规程规范体系。

    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是由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等组成的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依法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流域或区域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保护和宏观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拟定不同发展阶段在流域或区域采取的解决供需矛盾的各种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是管理的技术标准,是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点,也是人们用水的行为准则。微观用水定额是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以单位产值确定用水定额并不科学,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化,这种定额在横向和纵向都不具有可对比性,应该逐渐采用实物指标用水定额。微观用水定额是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用水权或取水许可,通过总量指标对区域、产业或用水户的用水过程、用水保证率、排水质量,以及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需水状态等进行宏观控制。

第12篇

科研开题报告是科学研究人员准备对某一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的时候,针对这一项目所作的论证和规划。

选定一个课题开展研究,事先必须对该项目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为即将展开的研究设计一个蓝图。这样做可以避免研究项目的仓促上马,盲目展开,保证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计划性。

科研开题报告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报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或导师审批,并为他们以后检查科研成度、经费使用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看,科研开题报告在科研管理中有重要作用。二是与科研计划相结合,作为科研人员掌握研究方法和进度的依据。从这个角度说,科研开题报告是一种计划性文书,对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骤有着规划、设计作用。

(二)科研开题报告的特点

1.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科研开题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字是对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价值、效益前景进行论证。这一部分对该项目能否成功立项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做到立论科学、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考察细致,预测准确

科研开题报告还要汇报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显示本项目当前的研究现状,预测本项目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必须以细致考察、准确预测为前提,建立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说,科研开题报告的写作并不以文本的写作过程为重点,而是以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重点。

3.方法得当,切实可行

科研开题报告要提供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要申报研究经费购置研究设备,要制定研究计划。这些方法和计划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影响到报告被批准之后能否顺利实施。如果将来出现研究方法不当、经费不足、计划不周的情况,研究工作将陷入被动甚至出现混乱。

(三)科研开题报告的类型

1.研究型开题报告

这是由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的开题报告。它是纯科研型的,在各类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中运用广泛。

2.教研型开题报告

这是由高校的研究生向导师和学位点提供的开题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开展专项研究,另一方面是为了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样的开题报告属于教研型的,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运用广泛。

(四)科研开题报告的写作

1.标题

有两种基本写法:一是项目名称加文体名称,如《磁化节能燃烧技术科研开题报告》;二是申报学位名称加文体名称,如《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正文

科研开题报告的内容丰富,如下一些基本项目或是必不可少,或是可能出现的:

其一是科研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这是报告的开头部分,主要用来表述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研究课题,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其二是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如果本课题在国内外尚无人研究,那就是开拓性的研究;如果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则要说明继续研究的意义何在,准备在哪些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等。

其三是主要研究内容纲要。要列出在本课题之内的具体研究内容,分几大部分,每部分包括哪些单元或章节等。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打算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如调查、比较、实验、技术开发、技术演示、开论证会、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等。

其五是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

其六是所需设备及解决途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一般没有此项。

其七是经费预算。有些学位性研究没有经费来源,可省略此项。

其八是课题组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如果是个人研究,可省略此项。

其九是研究步骤与进程安排。

【 例 文 】

天津市排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开题申请报告

前 言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搞好城市排水管理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保障都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排水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对城市排水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该系统的实现将对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及决策起到一定作用,以实现排水管理定量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天津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统最初在1990年由排水管理处提出建设意向,并开始了这方面研究的筹备阶段,开展了全市排水系统设施普查的基础工作,于1996年在天津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测绘学研究院、天津市测绘院、天津市排水管理处、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合作进行了天津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的预研究。近年来成立了排水地理信息办公室,投资了60余万元购置了一批设备,在近几年不断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安排了排水地理信息建设研究工作的总体规划,现特向市政工程局提出科研开题申请报告。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将排水设施及排水现状通过计算机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加快排水各类信息传递和处理,推动整体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

2.通过有线及无线工具和文表形式采集集中处理排水动态信息;

3.

将静态信息以及动态信息合一进行成果分析,最后得到排水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料和最终的排水状况综合评估报告。(1) 在排水规划上的应用研究 利用计算机内储存的大量排水设施、地形情况,结合市区规划,利用输入的数字地图,自动生成排水服务地域内居住区、办公、商业、工厂的分类面积总和,由面积推算出排水量并结合现有排水设施状态,结合地形特性,生成最佳排水规划方案,并模拟进行排水管线建设后的效果分析。

(2)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的应用研究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将有很大的优势,按照我处排水地理信息系统规划,降水时各地区降水量、泵站运行状况及泵站流量、河道水位等动态信息可通过有线(无线)自动传入系统计算机内,计算机结合储存的排水设施情况及地形、地物等属性可提前预报市区的积水地点及深度,并生成最佳排水调度方案,并预测排除积水所需的时间,在遇特大降水时,根据地面高程特性(由地面高程形成的洪水缓冲区)及地面建筑物特性(主要是建筑物的使用重要程度)生成最佳市区防洪、分洪方案。使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3)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排水养护管理上的应用研究 该系统应用于排水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中,由计算机内的排水设施情况及在排水中遇到的问题,生成排水设施的大、中、小修计划,并结合维修的情况,对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进行统一的核算,利于排水设施养护费用的合理使用。该系统还测控泵站的日常运行,控制排水设施中的水位,对污水跑、冒进行综合分析。

(二)国外gis系统应用与发展

世界第一个gis系统1964年产生于加拿大。它是针对保护与开发加拿大土地资源,为农业服务为目的的。该系统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一个gis系统,并为后来的各种gis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美国,gi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森林、土地、交通、设施管理与市政工程、农业与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澳大利亚在gis系统软、硬件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继取得了世界各国领先的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最为活跃的gis系统应用领域是州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gis系统的应用,如:再生资源的利用、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管理、生活供应以及地籍的注册和管理等。目前,澳大利亚的gis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特点是:技术新颖、通用性强、简单实用。

gis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始于30年代,主要进行人文地理统计、空间结构分析和坡面侵蚀分析等研究。本世纪7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腾飞,城市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开始重视系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

(三)国内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我国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gis系统,1994年4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gis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系统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测绘、城市与规划、土地管理、破产资源管理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北京大学遥测遥感所研制的citystar软件作为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指定教材。 测绘行业是我国gis应用较早的行业之一。已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

在地理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国家级1:100万的国土基础gis系统已建成,同时1:25万的国土信息数据库也正在建设中。 在系统方面,北京测绘院研制开发了北京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城市建设和规划是gis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在国内起步较早,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推动了我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是gis较早的应用领域,在我国也是应用较好的领域之一,已建成的有三亚地籍管理信息系统(sycmis)和海南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此外,gis在我国林业、农业、市政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由windows95支持以北大三秦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开发的“城市之星citystar2.”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

2.以foxpro2.6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

3.确定实施步骤,写出实施方案;

4.首先以河东区二号桥地区作为实验小区开发一个集图、文、声、像、表于一体的演示系统;

5.演示系统试运行;

6.根据试运行结果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书。

计划进度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计划进度 为尽快完成排水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服务于我处排水管理工作,我们将于97年11月底完成二号桥演示系统。静态系统将于1998年开始,争取在两年内完成;动态系统由98年开始进行准备工作,20__年开始设计,在三年内完成。

2.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具有城市载体功能,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排水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排水管理处是我市负责排水设施管理的主要单位,对市政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处对排水设施的管理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手工管理方式,作为管理依据的文字档案及图形档案都存储于纸介质上,由于使用频率高,图纸资料破损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老化,字迹模糊。另外,大量零散的图纸资料不但给查询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且也不易进行统计分析,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如果引入计算机管理,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存储于磁介质上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而且成本大大降低,检索统计亦可方便、快捷地进行,为辅助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