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时间:2023-09-07 17:4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38-04

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大大改变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自2003年以来尝试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围绕技能训练展开理论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互为补充。经过十来年的不断探索,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确立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特点的教学方式。[1]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授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也可以从生产实践开始,让学生先接受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就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辅导,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教学理念。理实一体化教学并非适用所有的课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理论抽象、技术要求高、实践性比较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效果会更明显。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

针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企业对毕业生的用人标准及当前社会生源的特点等进行广泛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特色、行业背景、本专业内涵等,再通过比较研究,进而归纳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模式,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有机整合,设计出了数控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型,详见图1。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准备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积极推行以下措施精心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1.培育一批在教学教研上有所成就的专业教师,形成教师队伍骨干。(1)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并进行考证。(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省级以上技能培训、国外各种培训等。(3)部分专业理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原理的理解和技能训练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要求,使专业理论教学更为实在。

2.从企业引进有理论基础又有专业技术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让他们把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并与教师相互探讨,形成互补,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3.安排部分专业理论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强化实践能力。

多举措的队伍建设,促进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共有15名专任专业教师,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7名市级名师,均具有中高级职称,5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5名高级工,“双师型”比例为100%。

(二)教学场景建设

为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数控技术理实一体化场景建设上加大投入,以国内数控技术先进水平为标准,精心打造了3个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数控加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CAD/CAM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数控机床原理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实践表明,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的教学,受到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核心专业课程的整合

确立数控专业职业方向,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整合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本专业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具体生产实际,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科学的理实一体化整合。首先将《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理论课)、《数控车加工实训》(实践课)整合为《轴类零件及其数控加工》理实一体化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理论课)、《数控铣加工中心实训》(实践课)整合为《箱体类零件及其数控加工》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教学方式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主要讲授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手工编程与操作的基本知识,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与数值处理。其次将《CAD/CAM技术》(理论课)、《CAD/CAM实训》(实践课)整合为《CAD/CAM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是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CAD/CA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典型CAD/CAM软件的应用,这门课程整合后的最大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开展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则。再次将《数控原理及系统》(理论课)、《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与维护》(理论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整合为《数控机床原理与维护》理实一体化课程。数控机床的原理、结构、维护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鉴于中高职生源质量的层次较低以及职业教育的特色,此类课程不适宜在理论基础方面深入,而应依据职业定位和社会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整合的核心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突出技能的培养过程和职业特色,强化了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训,实现了校企零距离的对接。

(二)新型教学方法的确立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采用了一种最能体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自身特色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首先,教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进程进行科学立项;其次,围绕如何正确完成所设项目展开教学,对其间所包含、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选择进行重点或全面讲授;最后,对完成该项目所需掌握的实践技能、技巧进行言传身教。如在数控车床实习讲授“复合循环指令的应用(G71、G73、CYCLE95)”的过程中,我们就很好地应用了项目教学法。在讲授完复合循环指令后,先给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在数控机房用AutoCAD画出国际象棋的图形,然后得出其中的基点坐标,并编制出适合相应机床的加工程序;然后根据各自的国际象棋形状去刃磨合适角度的加工用车刀,到机床上加工出国际象棋(其中“马”需到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上去进行铣削),并对加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课题的训练,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会和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或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得更好。这种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正确使用多种机床加工零件的能力、面对学习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较高层次的追求。

(三)科学的考评模式

数控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了技能与理论考核紧密结合的考核方法:以技能考核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完成指定操作技能的具体零件的加工,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能够独立解决或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测评。

对基本知识采用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试题测验为评价形式的评价方案;对基本技能、应用技能采用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来评价课程,以工件、图纸、实验报告等项目成果作为评价形式;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包含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以教师、实习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学习者个人等为评价主体的方式,通过专业技能考工、生产实习等形式进行评价,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更强调学生职业技能把握,体现了学生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考工、就业三者间的紧密相联,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和“无缝对接”。

根据上述考评要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具体课程考评情况见表1。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反思

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继续推进数控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紧紧把握数控技术的发展前沿,确保专业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结合数控技术的教学实践和社会人才观的发展,不断增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如理实一体化课程不再专指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还可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一体化、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工厂教育的一体化等。这样,随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会得到更好的实现,毕业生也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获得社会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学校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如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学生数量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改革还不尽完善,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校本教材的开发水平有限,跟不上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考评体系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常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职业教育应不断地分析市场,研究学生,积极探索发展规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2篇

学前教育阶段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技师职业院校构建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实现课堂教学“学习即工作”“课堂即工作岗位”的一体化目标,并满足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对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意义

理实一体化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实践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的教学方式。这种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专业理论为辅提供理论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学前教育课程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课程教学重点是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其专业特点具有专业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体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主线,立足于就职岗位工作任务与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一)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职业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现场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塑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二)推进学前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建立“教学—实践—就业”课程教学体系,重视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根据学前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求除了要进行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学前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开展。根据就业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创建一体化实训场所。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技师职业学院应该加大投入,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过程,进行实训场所的设置,建立能够进行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真实工作场所,比如可以建立蒙台梭利教师、仿真幼儿园教师、游戏室、区域游戏场所等。在这样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践训练,能够将幼儿园的课堂氛围带进学前教育实践课堂,创设真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有置身幼儿园课堂的感觉,这样的理实一体化实践场所能够为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交替提供保障,保证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设健全一支既能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综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关键基础保障。教师是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幼儿园相关单位的工作经历背景,以及如音乐绘画等艺术的专业能力以及蒙特梭利等相关的知识技能。只有具有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人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够改善学前教育单调重复的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的实践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技师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很快的融入岗位角色,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3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27-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实践,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材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一、理实一体化是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

从2004年起,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依据专业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为主线,组织编写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充分反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是学生面向就业市场提升岗位技能的需要

近年,招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相关药学专业学生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真正适应医药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药物制剂技术》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药厂一般不接纳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即便是合作很紧密的企业也只是让学生远远地参观一下而已。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又与生产相脱节,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复原工业生产,学生缺乏岗位工作技能的训练,极大地影响了《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就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三)理实一体化是职业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要

市场变化使得专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内容与生产联系紧密、与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实践接轨、能体现生产一线相关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2],同时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平衡,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推进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就业市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前提

要确保《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和前提。为此,《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多项活动来了解企(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按流程了解企业岗位种类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构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及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研,通过调查学校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及所在职业岗位,了解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善课程标准,为该课程教材开发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提出实施意见与建议。针对调查结果,课程教学团队认为本校相关专业学生分布岗位群对合理用药、GMP知识、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生产异常情况处理以及处方调配等技能需求较大,对设备维护保养、处方设计等技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根据调研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分析。

(二)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核心

第4篇

近年来,由于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为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就中职数控专业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变的尤为重要,学做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中职数控专业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 数控专业实施学做一体化的必要性

大部分中职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数控专业实施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措施

实施学做一体化教学首要设置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和市场就业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作为中职校,还不能忽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所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推行学做一体化教学时,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其中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实行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阶段性完成学做一体教学。如,在《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本专业核心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地掌握数控加工操作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课程应在学生已具备较为扎实车工加工操作技能和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直观教学和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施学做一体化教学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是落实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双师型”教师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和教学经验,又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做一体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施学做一体化教学要建设学做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所以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要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增添实训实习设备,优化实训环境。学做一体化实习车间要为教学提供“教、学、做合一”的环境,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保证学做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总之,中职数控专业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进程。

(作者单位: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74-03

随着不断革新的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目标,以不断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巩固国际竞争中可持续的优势地位[2]。

对土建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扎实的基本专业技术理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理实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指导下,国内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一套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对生源质量整体不断下降的问题[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专业课教学中实行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 土建类高职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由于区域差异,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教育发展不均匀,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困境。一定程度的高职教育机构被动发展,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我国教育体系的高校扩张规模已确定,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很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生源问题。同时也注定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整体不断下降的趋势[2]。通过对高职类院校土建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的调研和土建行业企业调研,发现当前土建类专业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生源质量现状 生源质量对教学的形式与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图1为统计到的近年来全国高考参加与录取人数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高峰,在2008年的1050万达到峰值后,有陆续递减趋势,近三年内稳定在930万左右。高考录取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以十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2014年,录取比例达到75%(图2),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更是已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就陕西省2014年高考录取而言,高职专科分数线:文科高职专科为273分,理科高职专科为256分。相应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在200~400分,可见生源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对高职教育来说,全国各地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办学资金不足、教学环境落后、师资质量不高且短缺、教学设备差以及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等。在适应生源变化过程中,从本科专业传承下来的高职土建专业课程体系早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的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还是受传统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定位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理论课内容及难度定位过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单一,师资能力培养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

就业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状况 党的十以来,伴随城镇化建设,各地区域经济得到稳步发展,给建筑业带来利好前景。就西安西咸新区,已将46个项目列入开工计划,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就全国范围来说,从进一步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方面来看,建筑行业前景巨大。无论是大量公路、铁路、市政基础设施,还是学校、医院的修建,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都离不开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对高素质、动手能力强、会思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2 课程体系分析

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3-4]。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深入企业仔细调研和往届毕业生反馈意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准确定位 学科式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之间脱节,不适合现代高职教育。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印证理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或者是职业技能训练等。一般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实施,导致学生面对如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任务时,感到手足无措,觉得理论课学的知识不能有效转换为实际动手能力,效果不好。耗时耗力却教学效果一般,特别是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这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于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理论转入行动导向课程后,理论知识的标准及深浅程度不好掌握;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训练职业技能的比重有争议,导致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考虑得多,但实际实施的方法和过程有欠缺,效果不佳。再次,依现有条件,要每次课都理论和实践结合,模拟工作场景比较难,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再就是,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实训条件、教学条件需要改善,针对性开展大班与小班的教学活动。在此,许多院校对课程改革建设比较迷茫,也没有确切的方式与方法。

3 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明确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拓展能力”的能力体系。要脚踏实地,改变思路,扬长避短地建立“新的学科式+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中,怎么划分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怎么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怎么去减轻学生理论课学习任务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以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体系。由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行业(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形成“‘学做工’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调研岗位群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的工作步骤构建课程体系[5]。

人才培养模式在土建专业已经很成熟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基础上,建立新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包括第1~2学期,在学校内进行入门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实践中的理论教学和岗位体验实习为主;

第二阶段包括第3~4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训练)培养;

第三阶段包括第5~6学期,主要在企业实践中在专业技能(工学结合的方式训练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即顶岗实习训练关键能力)方面进行培养。

校内的专业教学阶段课程需要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专业教学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并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校外的综合实践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经过校外的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在初步具有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完成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全面形成职业行动能力[6]。

教学组织 一体化教学组织,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教学内容编排更合理,从而减少重复内容,并缩短教学时间,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实训室观看相关模型和资料,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出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并细化基础理论知识。接下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确定表达方案、绘制图纸,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着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重点找出有共性的缺陷进行系统演示,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的误区。最后是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对第一次实践的结果进行纠正,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更多地帮助、引导参与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4 结论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M].北京:2014.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4]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测量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行动导向‘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JGA162)、“基于SPC-CDIO理论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1-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几十年风雨,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有1228所,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初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发展到模仿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1]但始终没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下探讨,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现状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学科知识传授。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然后分别进行仪器操作,最后安排地形图测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训操作。多数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而部分实验指导教师虽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但缺少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校内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关注行业的需求,少了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经历的调查,少了对现有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行业需求的分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行业中的测量模块并没有进入到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专门技能,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融为一体,[2]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多样化校企合作等动态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改革能促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设置以及测量模块,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有针对性加强模块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走向动态教学法,使学生学中有练,深入到生产一线模拟岗位进行实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操中变得浅显易懂;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资深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中来,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能够让课程赶得上时代的变化,成为教学特色。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一直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出目标,学生建立作业方案,分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以小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加强各类型实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走得出,上得去,用得上”。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使得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并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新一代操作能手,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化”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结构,详见表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分为五大项目实训模块,详见表2。由专业模块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进入行业、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强化项目模块,能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吸收行业先进技术,促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授于学生,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课程,可以结合模块任务化,有针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表1的理论模块一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模块二中的普通测量技能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等。对于模块三中的专业测量技能可以采取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

目前实训教学常采用现场操作讲解与操练,训练模式单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可以填补现场无法实现的全方位策划、实验布置、技能要点与关键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测量虚拟平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校内场景,将测量活动在模拟场景里展开,从控制点布设到导线点测量,再到碎部测量,最后生成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凸显本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做到进入企业马上能上手,下到工地是能手。

(2)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4]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把企业请进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编排实训项目及生产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让学校与社会接轨,消除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们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培训工人提供便利,使企业在入职培训、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与传授上做到快速、便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以直接让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由师傅帮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慢慢渗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的无缝对接。

(3)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开的,这样虽能使教师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使实训指导教师精通指导,但长期这样会促使两极分化,达不到应有效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为了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做到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一体化”的根本就是要求授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并具有一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

四、结语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必须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继续深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达到“一体化”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开展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证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结合课程实际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材,总结并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立课程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夯实实训建设基础;利用现有教学技术,不断实现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理实结合,创建实训平台,操练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2]毛桂平,张一非.高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35):144-145.

第7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双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38-02

日前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中正在全面、深入的开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全面的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性与特色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高职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要求进行,同时还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按照工作任务将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课程如何改革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首先要和一个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相吻合,还要根据专业及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实习、实训等条件综合全面的考虑课程内容的取舍、编排,使课程建设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要求,又科学合理易于操作,许最大程度的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课程改革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灵活性。

本文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例,阐述该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的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课程体系建设

1.1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学院结合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各个专业的应用特点,构建了“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工学结合特色突出、以工促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就是“理实一体,双境育人”。

“理实一体”,即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与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或实训室,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中,“理实一体”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项目引领与任务驱动的要求,通过抽象、归纳和提炼,把教学内容构建成若干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实际工作任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相融合,理沦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③通过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厂中校”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在同一“教学区域”内,在教学环境上实现教室与车间的一体化;

④在实境育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老师又是车间里的师傅,学生既是课堂上的学生又是车间里的学徒,在职业角色上实现“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的一体化,

⑤以技能鉴定、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学习报告、口试与笔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进行考核,实现评价过程理实一体化。

“双境育人”即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性实训与校外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衔接,构建校企紧密结合的“双境育人”环境。

1.2课程体系建设

在“理实一体,双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逆向设计,正向培养”的设计思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能源企业机电类人才主要工作岗位并参照岗位任职要求,归纳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特点的不同,归纳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特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为目标,按照“从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的基本认知规律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公共领域”、“机械基础应用领域”、“电气基础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领域”四大类型。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机械基础应用领域”。这一领域的课程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通往专业技能掌握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课程历史沿革与改革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既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内容,因此,“机械设计基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比较成熟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通行的是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机械原理”这两门课程合并,称为机械设计“二合一”,还有近几年课改着力打造的机械设计“四合一”,即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四门课程合并,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院校主要采用“二合一”的方式,“四合一”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推行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不仅要与学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协调一致,还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经过深入、细致、系统的论证和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包括传统课程中“机械原理”、“机械传动零件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五门课程的内容,称为“机械设计五合一”。并将课程改名为:“典型机械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任务确定的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序化,根据任务需要设计学习领域,内容编排的亮点和创新就是在实际结构的观察、拆解的同时融入知识内容的讲授,将教学安排在机械零件实训室中进行,达到了“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要求。

3.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的创新

实际上,不论是“二合一”还是“四合一”近几年也都进行过项目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但基本上是在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相对独立完整的前提下拆分成学习项目,例如:将“工程力学”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按照理论力学的受力分析、平衡求解;材料力学的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与刚度分析拆分成若干学习情景、学习项目,基本是将原来的章节方式变更为项目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打破原有知识逻辑体系,无法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建设要求。

现在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要把课程内容调整为“五合一”,更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一个既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又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工作任务,并围绕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需要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彻底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原来的教学完成后学生手里有四或五块食材,但他们不会做出一道成品菜来,更谈不上菜品的变化和创新,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食材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一道菜,并能通过调整配比进而做出若干道菜品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的选择尤为关键,要与目前教学、师资、实训等条件相适应,经过反复论证、研讨最终将工作任务确定为“减速器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将任务分成5个学习领域、26个学习情景、96个学习项目,安排一到两周完成减速器及其他典型机械结构的设计、拆装等综合实训。做到了以一个具体的任务,用五个领域按认知要求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实训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中考虑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多以辅设计为主,因此理论知识的选取根据基本够用的原则为度,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并与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密切结合,对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以“轴的设计”学习领域为例可以看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设计的独特、创新之处。

轴是用来支承机器中的转动零件,如齿轮、带轮,并使转动零件具有确定的工作位置。这部分内容对认识和掌握典型机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学生从种类、结构、材料、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等若干方面对轴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轴进行设计,因此,这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的思路是:从对轴的了解和认识出发,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以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安排轴系拆装实训,使学生对阶梯轴、联轴器、轴承、套筒、挡圈、键等典型轴的结构、零部件以及定位和固定方式有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教学中从带式输送机中轴的实物结构观察入手讲授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让学生对轴的种类、设计内容及设计要求、原则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边拆装边学习联轴器、轴承和连接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前面已经学习的有关力学知识分析、计算三种轴的内力和应力,最后,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达到对轴进行结构和强度计算,从而完成轴的设计。这样的内容安排使“理实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做到了从实出发上升到理,由理的运用校验实,实现教学过程具体化、实物化、实境化,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与探索

4.1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常用的机构、机器来设计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安排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情景确立具体学习项目,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划分界限,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上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基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教师教学中尽量多的列举实际生产中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①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总体设计与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组织实施和体现,根据“理实一体,双境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要求,在校内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形成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一体的训练情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共同提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按照传统的教学分工这门课应由分属五个团队的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现在要全部由一位教师组织教学,缺乏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师,按照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难度非常大,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②教学硬件建设

按照新的工作任务及理实一体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需要有配套的理实一体实训教室和教材来保障,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要加快建设的步伐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5.结语

目前已将课改成果在实验班中施行。对照实物、围绕任务、带着问题讲授知识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直观、深入和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协作的能力,也使得学生勤干动手善于动脑,教学效果良好。

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3]《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78-03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代表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难题。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发展规划,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工程造价专业作为我院国家示范建设的一个专业群专业,在行业、企业及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工程造价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与实践。

一、基于工程过程项目化教学的前期准备

1. 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改革的难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关键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职业教育应偏重技能的应用能力,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创造性。故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出岗位,并对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汇总得出岗位任务。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职教育理论,构建完成基于工程过程、以工程造价岗位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工作岗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教学内容中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过程逻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故在师资方面应重视每位专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果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广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调研和系统的工作分析中,应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次,专职教师应积极、广泛地参与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培训,从根本上自学科式教学体系中解脱出来,创新性地思考专业建设问题。

2. 项目化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立

为配合项目化教学场所的需要,在广泛的企业、兄弟院校调研的基础上,我院建成了理实一体化教室,见图1。在理实一体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座,可活动的桌椅可满足小组人数随项目任务而变动;学生有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信息来源及项目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化;任务驱动,教师不再集权于课堂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理实一体教室的建成,为实现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师生教、学、做一体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同时也尽可能地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场所与未来工作空间上的无缝接轨。

3.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着力点在“基于”,它不是工作过程本身,而是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高职教学的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是要把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团队中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进行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编制以项目为导向、造价员岗位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或学材),教材宜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项目选取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并且不宜过于复杂。学习情境的设置也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较为适宜,让学生在阶段性的工作过程中有成就感,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保障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落实,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地贯彻执行。

图1 项目化教室平面布置图

二、基于工程过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1. 教学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完成某项项目任务所需的学习情境,进行个别答疑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强调工作过程,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功能,如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得出从事造价管理人员职业成长生涯:新手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再把先进的教学组织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内行的行动者)相融合得出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空杯期”,夯实基础。由第一、二学期组成,主要在课堂内以“理实一体”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划分为:“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期”、“能力提升期”,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手工算量、计价与控制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技术创新竞争的世纪,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的问题。创新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在,也是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数控设备出现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数控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符合数控技术应用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并实施了“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经多年的建设与实施,成效显著,特色凸显。

2“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很高,有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实际的承上启下关系,学生往往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并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场,这种教学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2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②课程设置未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区域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③课程设置相互独立,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有机地渗透融合;④存在课程设置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用;⑥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过少。针对这些问题,在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完成产品”为平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产品的工作过程”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产品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效果,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

2.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走访、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现代制造企业中典型的机电设备,按学习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过程,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 1 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岗位基础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等四个学习领域。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咸宁工业园为基础,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为教学载体,以三个层次、四个学习阶段,划分四个学习领域为支柱支撑,以产品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车削、铣削等岗位核心职业技能。

图1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3.1围绕核心技能设计学习领域,以产品为导向

因此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方面有: ① 全面。该产品须涵盖数控技术专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② 实用。产品应使学生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为此,在种类繁多的机械加工产品中,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这些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围绕这些教学载体的相关内容来组织。将机械加工中的车、铣、刨、磨、钻进行大综合,把前面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整合形成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有硬件的支持,因此,充分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分别对应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3创设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教学载体选取,通过研讨完成教学内容排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每个教学任务都贯穿了“任务的引入任务的分析工作方案( 计划) 制定任务的实施技术资料编写与评价”五个阶段。在每个任务中,由教师讲解每个任务的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按照自己的构思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产品的加工,并进行汇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递进模式培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3.4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课程实施特点

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其特点为: ①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机械产品设置课程,针对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在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③围绕职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产品来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生产一线;④“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规格在逐步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数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数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围绕数控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化、精细化、职业化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栾咏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7.

[2]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8):138-139.

[3]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实一体;金融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旨在利用当前先进的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丰富的实验和实训等内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教学[1]。同时,对教学场所也进行改造,达到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体化训练,知识、技能与素质同步提升,消除以往出现的“单条腿走路”的情况。

1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比较复杂,兼有诸多教育的属性,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其中一种教育来定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设计也是如此,其中既包含了高等教育的元素,又包含了职业教育的元素。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要遵守,职业的特殊要求同样也要得到体现。总的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校企合作为原则。职业首先来自于企业,将企业的要求提升为教学要求,再将企业的不足也提升为教学要求,能够很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总结和归纳,确定教学的培养方向;其次,对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找到企业对于人“能力”的需求,总结出需要学生所掌握的“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与操作能力;再次,根据这些信息开设相应的核心专业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最后,要与合作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确保学生就业。第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是一个很宽泛的命题,包括诸多方面,比如课程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课程建设。

2理实一体教学的设计要求及模式

从金融的职业特点来看,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并且几乎经济的每一个领域都要和金融打交道。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金融专业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应该也以金融的职业特点为切入点,围绕金融的应用领域,灵活设计针对性项目任务[2]。围绕金融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的现状设计的项目化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3强化实习过程的作用

实习过程是理实一体化改革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之一,所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实习体系的设计也是理实一体化改革的特色之一,以理财专业为例,其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实习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下,实习主体毫无悬念的只有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其中之一,授课老师同样要接受实习。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在实习过程中的直接接触将树立他们对此业务的立体感受,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对于教师来讲,在实习过程中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将切实改变今后的课程教学效果。因为现有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者型人才,真正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并不多。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收入在整个社会都属于中高等水平,因此很少有人会考虑转行到学校担任教师,这就导致了金融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教学脱离了实际。教师与学生同步实习,能够然教师近距离接触行业的最新动态,做到教学与时俱进。第二、实习地点。理财专业的就业面比较广,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都可以作为实习单位。从理论上讲,去合作企业实习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实际上这么做要考虑诸多因素。金融机构的安全等级较高,而实习人员的素质与正式员工毕竟存在差距,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人员实习。实习地点应该由学校出面进行统筹安排协调,方便实习单位对实习人员进行调度和管理。第三、实习时间。按照传统的实习方式,学生一般在掌握了所有理论知识之后才会去安排实习,通常是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理实一体化改革在这个方面要进行创新,结合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组织实习,但是还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成本。对于教师来讲,实习的内容要比学生略少,教师的实习以顶岗实习为主。第四、实习内容。传统的实习往往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对于实习的效果没有实际能力上的评价,只是以一个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在理实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实习效果已经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了。学生的实习是着眼于分阶段和分层次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4改革课程教学效果考核环节

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绝大多数会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企业,在人才培训之前,学校与企业都签订了培养协议。为了降低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必须对课程教学设计是否达到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环节的设计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革,不能用过去的考核方式来看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那样最终的结果是教学轨道又逐步被拉回到了旧套路上,例如高考制度不变,那么高中教育的教学结果就不会变,围绕这个结果的所产生的运行规则都不会变,一直在呼吁的学生减负都是空谈,各种禁止的行为只是由公开变为了隐蔽而已。在理实一体化的改革背景下,考核教学效果不能只靠一张检测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试卷,而是改为多种考核手段按不同的搭配比例相结合的方式。在纯理论教学的课程中,采用试卷考核是无可厚非的;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中,可选择卷面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降低卷面考试在最终考核结果中的影响比例,提升学生对课程实践的投入程度;在实习课程中,取消以实习报告论英雄的模式,将学生的实习表现合理评定为表现分数,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分,促进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结论

理实一体化改革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性改造,其中思想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利益为根本。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人翁意识,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但是其中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燕,葛炜,董丽芳.理实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护理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01):39-41.

第11篇

一、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已是形势发展必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特色专业之一,一直承担着造船企业培养骨干人才的重任,随着船舶板材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普及应用,船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现代化的船舶材料加工技术,本文正是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现代化船舶材料加工工艺流程,构建具有特色化、现代化的《船舶材料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成效,提升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工艺流程的《船舶材料加工工艺》课程开发思路

目前按工艺流程构建实训教学系统,在职教领域已深入研究,按工艺流程构建课程系统,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实景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我院已按船舶材料加工流程购置了船舶材料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火焰切割机、数控焊接机(焊接机器人)、卷板机、折弯机,已具备按工艺流程构建《船舶材料加工工艺》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本课题正是顺应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按船舶材料现代化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我院船舶工程专业“三级六层”教学资源建设思想,开发《船舶材料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三、基于工艺流程的《船舶材料加工工艺》教学流程

《船舶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流程,是以加工按比例缩小的船舶零件作为工作任务,船舶零件图如图1所示:

a数控车削零件 b数控切割、折弯零件 c数控切割零件d数控焊接零件

图1 加工零件图

按如图1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实施工艺流程化的项目教学,即按数控车削、铣削加工数控火焰切割成形卷曲和折弯成形数控焊接加工的工艺流程实施教学,每道工序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构建基于工艺流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系统。

四、“三级六层”教学资源建设《船舶材料加工工艺》课程资源

我院示范院校建设船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三级六层”教学资源建设,即三级资源,六层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构架如图2所示,本课题也是按“三级六层”教学资源建设构架,建设《船舶材料加工工艺》课程资源。

图2 “三级六层”教学资源建设构架

五、《船舶材料加工工艺》教学设计

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思想,按船舶材料现代化加工的工艺流程,将《船舶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构建成5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即为一道加工工序,即数控车削、铣削加工、数控火焰切割、卷曲和折弯、数控焊接。每个项目分解为几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按(1)工作任务;(2)任务描述;(3)教学目标;(4)教学资源;(5)教学组织;(6)教学过程;(7)评价方案,设计项目化教学活动。构建了基于工作流程的《船舶材料加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主体 一体化 人才培养

一、实施背景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从院校方来讲,人才培养的“客户”是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从企业方面来讲,寻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好储备和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所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点或者切入点是“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

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国内外优秀零售连锁企业合作,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和使命展开合作,并在人才培养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展开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双主体一体化合作育人。

二、合作内容

(一)人才培养调研工作

近年来,专业依托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专题调研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形式展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区域零售连锁行业和校企合作伙伴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成《重庆市零售连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4份,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岗位设置、人才能力鉴定模式等人才培养过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下单”并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零距离对接”,2014年,又分别与华润万家、麦当劳、永辉超市等企业开展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招徒),企业“师傅”或导师与学校教师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企业从招生环节开始全程参与所需人才的培养,教师、师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稳定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实现校企全过程一体化育人。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和实施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专业在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共同确定合作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共同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共同考核和鉴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针对订单企业和现代学徒制等深度合作企业,校企双方通过制定补充方案的形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目标的工学结合、实岗育人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类课程、企业岗位实操类课程、企业发展岗位素养类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实现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目标。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专业在学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一方面,学校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实岗操作,实地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培训项目,培训了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并将通过培训鉴定的兼职教师聘任为“兼职教授”、“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导师”,让这部分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亲自“操刀”人才培养。

三、合作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与我院连锁经营管控专业合作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国连锁百强企业5家,并分别与永辉超市、娇兰佳人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5届、与人人乐联合组建4届订单班、与罗森便利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2届、与麦当劳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2届、与华润万家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1届,受益学生500余人;连锁专业近3年订单率保持在90%以上;订单班学员到岗率保持在90%以上,现代学徒制储干班学员流失率不到5%,校企联合培养学生1年内平均晋升率达70%以上,目前已累计为娇兰佳人、罗森便利培养店长级管理干部40余人,为人人乐、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培养门店经理、总经理级干部30余人,课级干部70余人,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案例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年会被评为一等奖,校企联合育人成果被重庆日报、重庆商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云,刘炼.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朱慧芹. 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