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大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而在笔者看来,“山寨”化并没有一些人鼓吹的那样如洪水猛兽般可怕,反而对于目前经济逐渐下滑的大趋势下,倒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不错的指导。特别是参加了刚举行的第60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之后,从纷杂的展会中面对几千家医药企业和几万人的商中不难发现,当大部分企业都在迷茫和等待的时候,一些企业却已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其实,在医药行业目前的竞争集中度高、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一批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之路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而还在苦苦挣扎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山寨”一把呢?
“盗版”—贴身跟随
提起“盗版”,于法于情都让人所不耻!企业要学的不是形式,而是其中的精髓!因为发行的光盘、磁带内容精彩、包装精美、名气很大而大获成功,于是就进行生硬的一模一样的盗版发行,而大获成功。要的不是这种违法的行为,而是这种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寻求企业盈利的敏感度。 对药企来讲,则更多的是要具备对市场的把握程度。通过分析企业自身在目前市场上面的情况,将现有企业进行简单的区分,找出与企业自身在经营模式、产品、渠道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模板企业,并不断跟踪发觉其成功的要诀,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盗版”!
1、产品/渠道策略
简单一点讲,就是模板企业主要经营哪个系列、渠道、科室的产品,可以经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摸清楚该类产品的市场适应程度,可以采取跟随策略也重点生产或引进这一类的产品。并根据对模板企业的研究,制定完全相同的产品组合策略,明确高利润产品、市场冲锋品种、市场核心品种的比重,有助于企业的产品线丰富和渠道策略的制定,并最终根据产品渠道策略制定企业的市场经营策略,完成企业的全面提升。
2、宣传策略
宣传策略的“盗版”,也需要及时关注模板企业对产品和品牌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也及时投入跟进。当然,在媒体的版面、展会的位置选择上,越是举例模板企业近,也能产生较大的效果,这一点很重要。
3、销售政策
在销售策略方面,既然你的产品、人员、渠道、宣传完全相同,那么其配套的促销、返利、资金支持等销售政策也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具备模板企业成功的要素。
“仿造”—照猫画虎
相对于大多数企业所不耻的盗版而言,仿造则更容易让人接受。无论是二战后的日本电子工业发展模式,还是韩国三星电子、大宇汽车等的崛起,都是从仿造做起,并逐步走上全球巨头之路的。
其实仿造一直都是中国医药行业惯用的手笔。与国外巨头如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等企业考新药研发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不同的是,国内企业则更多的采取仿造来赚取金子。于是,从最早的蜂拥而行的大量西药仿制药的出现,到前几年简单的更换包装、规格、剂型就申报所谓的新药的局面,仿造被国内善于经营而不善研发的企业玩得恰到好处,也使得一批以倒卖药品批文而赚的盆满钵满的投机者如鱼得水。
可是,伴随着新医改的出现,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出台,当国家加强了对药品新药报批的流程管理而不能如以前那样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新药批文后,企业的仿造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其实我们可以仿造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渠道营销模式、专业化操作手法等等。需要企业在市场的操作过程中,多看外企和国内优秀企业是如何在渠道操作、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专业化运作的,通过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来仿造出适合自己企业市场操作的策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这其中正面的代表如扬子江药业,通过将跨国药业的临床操作模式与中国固有的人情化、关系化国情相结合,而成为国内企业100亿元俱乐部的翘楚;反面的代表则是临床操作中的代金销售,忽视药品本身的诸多特性和专业化问题,简单的以金钱为诱饵来拉拢科室大夫、药剂科负责人等来代替真正专业的学术推广等手段,来获得产品的临床销售,最终引得国家的反商业贿赂法规出台而落得一地狼藉,值得思考!
“创新”—擅辟蹊径
当然,对于企业来讲,限制性的“盗版”,有针对性的“仿造”,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企业最终具备面对各种市场环境和竞争时可以拿出创新的策略来应对,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创新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异想天开。创新是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实际从某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是对以前不合理不合适内容的完善。每个企业都有特定环境下的发展史,这就注定企业本身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当有志企业的领导者能真正认识到这种不合理现象可能对未来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就有了创新的原动力。也就会积极有效的开始一轮变革,从而促使企业向良性轨道发展,保持竞争活力!
创新多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无论是产品方面、经营模式方面、管理方面、制度方面等等,都必须与企业发展的特性一致。否则,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的追求创新,会将企业带上一条不归路。有这么一个例子:A企业属于一个地方性小企业,拥有几个还算不错的产品生产,前期采用大包的形式将产品分别承包给几个经营企业进行全国范围的招商,企业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也可以过的有滋有味,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可是,伴随着A企业新营销总监的上升,其根据自己在大型生产企业的经验提出来“自营渠道的立体式营销模式”,要求老板收回几个大包商的产品权转而进行自营渠道操作。结果,经过三年的运营,企业亏的一塌糊涂,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断降低,不得不重新将产品进行外包销售。力主模式创新的营销总监又去寻求下一份稳定的工作了,企业则失去了稳步发展的契机,而市场产品的更迭则将企业基本推出了竞争的舞台,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本次第60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发现的 “特色营销模式”、“社区用药专家”、“全球最大的大输液生产商”、“中国最专业的粉针剂生产企业”等等定位清楚、诉求明白的经营模式创新,则让我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逐渐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医药行业未来可期!
“善打擦边球”—四两拨千斤
擦边球,玩过斯诺克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就是用母球通过某一角度轻轻的摩擦目标球而得分,不是直接的撞击得分而是一种间接的边缘化策略。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似乎擦边球变成了贬义词,指那些用心钻营的勾当,其实不然!
美国的金融危机结束了全世界上一轮传统产业大发展的周期,促使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美国经济形成了一次大型科技创新趋势,即以电脑技术发展为代表、以网络泡沫为高峰的新兴产业周期。那一轮科技创新周期,成就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成就了一大批创新型公司,并且奠定了美国经济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的龙头地位。而2007年之后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大量传统产业公司倒下,如美国的银行业、汽车制造业,而且迫使世界各国政府从盲目发展制造业的经济热潮中急流勇退,纷纷为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出路。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以节能环保、提高效率为方向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中国政府由于在2009年采取了以传统产业扩展来挽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策略,导致中国股市的周期型行业衰退周期向后推迟到2010年。因此,尽管中国政府也在2009年及时推出了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但由于传统产业处于旺盛盈利状况,使得新兴产业发展也同样延迟。所以,中国股市的趋势转型,也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股市本轮科技创新大趋势,截至目前,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0年,科技创新趋势处于萌芽阶段,2011-2012年,科技创新周期处于回调阶段,2013年开始,科技创新趋势进入崛起阶段,并有望进入大发展阶段。
2009年中期,中国政府公布了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了中国经济大型结构调整的方向。股票市场投资者对这个大方向,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响应。从2009年中期到2010年年底,股票市场的主要机会,都集中在七大新兴产业之上。在当时,投资者对于新兴产业给予了非常高的热情与强烈看好的预期。
在萌芽阶段后期,各种以新兴产业为名的炒作达到顶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新兴产业的新股发行后,开盘价奇高,创造了一批典型的泡沫股价,如华锐风电,发行价高达90元,发行市盈率达到48倍,上市后形成巨大严重套牢盘,投资者上市日购买,如果持续持有,亏损比例甚至超过中国石油的首日购买。
萌芽阶段对新兴产业股票的炒作,主要是投资者对于新兴产业这些新概念的追逐,概念性远远大于实质性理解。因此,在炒作完毕后,自然进入了一个大幅度回调阶段。
第二阶段,科技创新趋势的回调阶段,2011年到2012年。
在第二阶段,绝大多数新兴产业股票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从经济层面看,原因是非常显著的。七大新兴产业中,绝大多数行业与企业,都因为技术不到位、成本高企等原因导致市场销售不顺,有的甚至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下游需求下滑推动下,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
不过,这一阶段里,新兴产业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由于在某些局部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与增长特性,一些新兴产业公司完全不理会大盘的下跌与新兴产业整体股票的弱势,独立上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的上升,全部都是因为公司基本面高成长促成的,绝对不是因为过去的庄家行为或者民间游资胡乱炒作形成。主要代表有:安防行业、医药行业、电子消费推动的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新能源设备、网络媒体。
尽管多数新兴产业股票表现不佳,但是,少数公司抓住市场成长的机会,通过业绩的持续增长,为投资者赢得了投资盈利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在大熊市背景下,树立了公司业绩促成股价牛市的优秀榜样。这个榜样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第三阶段科技创新浪潮的崛起。
第三阶段,2013年开始,股市进入科技创新趋势的崛起阶段。
今年开始,科技创新趋势进入全面崛起阶段。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经济层面有着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持。理由如下:
一是政府的政策全面坚定地转向结构调整,不再像往年那样,在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犹豫不决。尽管当前的政策口号上,依然是保增长、调结构,但是,保增长的内容已经不是通过基础建设等粗放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加强民生投资、加强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率投资等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调结构的方式来保增长。这个政策的坚定性,最主要表现在新一届政府班子上任后,没有采取往年的习惯,在年初大搞投资活动,而是坚定地实施调结构,下放权力,更多的让市场主导经济的发展。在舆论媒体层面,已经完全没有人为大搞基建投资等粗放方式摇旗呐喊,反而是全面一致的口诛笔伐。自上到下,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经济学家、企业家,都一致认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结构调整,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自然就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
二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在结构调整大潮中出现业绩高速增长,促使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形成趋势。同时,一系列经济重大现象,如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发展、影视传媒行业消费趋势的增长等,纷纷给科技创新趋势增添了力量。这些重大经济现象,就像一面面旗帜,鼓舞着普通投资者从周期型行业中倒戈,转向新兴产业公司。从中报情况看,业绩同比增长的科技创新型公司数量,显著多于之前报表的数据;持续增长的高成长公司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第二阶段持续高成长的龙头公司,目前依然保持着50%以上的高成长,无疑给投资者树立了持续盈利的榜样,给投资者追逐成长股增强了信心。
在前两点因素影响下,投资者对高成长的理解开始提升,不再拘泥于当前的业绩,而是对公司的未来增长潜力敢于进行估值与投资。这恰好就是趋势形成的最核心力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对医药股、医疗器械股票的投资。未来5年,恰好就是中国老龄化即将来临的时期,同时也是国家不断提升居民医药消费水平的时期,给予50%增长率的预期,是完全合理的。这种高估值的情况,在未来预期增长率很高的行业中,非常普遍。如互联网行业、传媒行业、智慧城市行业等。
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无疑也将受到此举的影响。毫无疑问,2008年的股市将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运行。
股市深受政策调整影响
10年前,当亚洲金融危机袭来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为了应付当时的局面,政府采取了多项扩大内需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现在看来,中国当时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通缩,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这一政策安排功不可没。
进入本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走出通缩以后逐渐出现了通胀,这也就促使政府要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将财政政策从积极改为稳健。这样的“双稳健”政策也持续了好几年。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货币政策从稳健改为从紧,显然就是顺应经济变化的举措,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力地保证中国经济沿着又好又快的道路协调发展。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它的运行反映出经济状况的变化,并且深受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从历史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所出现的通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对当时股市的调整起到很大影响。记忆犹新的是,那时上市公司的业绩连续几年出现下滑,特别是投资品行业企业的下滑更为明显,这就对股市构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在1999年出现了“5・19”行情,但由于支撑当时行情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市梦率”概念的提出而非市盈率的下降,因此尽管所受到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并不小,行情还是难以持续续。这几年,中国股市走出了熊市的阴影,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这里固然有包括股权分置改革在内的各项体制变革的积极推动,但无可否认的是,在相关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下不断上升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企业利润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然,由于中国股市还不够成熟,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还相对有限,因此客观而言也的确难以精确地在股市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中找寻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单纯资金推动型股市难以再现
现在的问题是,在2008年,中央将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搭配,会对股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考虑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实行了几年,这方面的变量不是很大,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中国股市仍然处于“新兴+转轨”的阶段,但由于股改的基本完成以及市值规模的扩大,它对宏观经济的反应要比过去敏感得多,而且相对的理性程度也要高。可以肯定地说,2008年股市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会较以前会更明显,特别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里的作用将比较关键。而剖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核心之一就是要控制流动性,即管住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调节社会总需求、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事实上,如果说这几年我国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很大的一点就是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对于股市来说,之所以会在一定阶段出现过快上涨,以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泡沫,其主要原因也还是在流动性上。流动性过剩表现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因此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向股市渗透。而只要收缩流动性,那么很自然地就会对股市产生降温作用。去年三季度以来,股市的流动性已经出现趋紧的状况。而今年由于要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收缩流动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股市的资金供应很可能受到抑制,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大量投资股市(包括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股市)的状况会明显减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许最早受到影响的是一级市场,但是相信二级市场的资金供应也会偏紧。当然,在这期间居民储蓄流向股市的状况还会出现,出于收购兼并等的需要,有些企业仍然会主动增加对二级市场的投资,但总体来说股市增量资金的流入很难再现2006-2007年曾经出现过的盛况。研判2008年的证券市场,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换言之也就是说,单纯的资金推动型行情很难在2008年再现。
重估受益流动性的权重股价值
进一步说,控制流动性不过是一个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这里就涉及到需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2008年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无疑将是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重点。对于股市来说,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很强烈的扩张愿望,反映在企业行为上,就是会千方百计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未来股价走势的预期,大都也是建立在生产扩大、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随着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企业信贷规模必然会受到限制,它的扩张也就难免被收紧。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是否依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呢?虽然很多研究机构已经调低了对上市公司2008年的业绩增长预期,但这种调整是否到位,恐怕还是值得研究的。
其次,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这会导致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来满足扩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IPO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会不会出现新的?抑或,管理层是否由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角度出发,对于企业的IPO和再融资规模作出某种实际限制?这些在现在都还很难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这就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那些投资品行业大型企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慢。权重股之所以在这两年的行情中表现活跃,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它们受益于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资金宽松,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加快扩张。现在看来,这方面的条件已经出现了某些改变。因此,股市上的投资者有必要从这一角度重新认识某些权重股的价值。
更多地关注广义消费品行业
当然,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等于全面收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加强农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节能减排取得进展、改善民生等一系列工作。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有很多领域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有的还会通过政策倾斜等,扶持其加快发展。
本届政府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民生优先。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必然创造出新的需求,形成增长的亮点。第三产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短腿”,在新的条件下它有望加快发展,与此相关联的上市公司显然因此将获得较大的空间。而从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医药行业由于全民医保的推进,常用普药需求的扩大,因此很可能会迎来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同样的,符合大多数居民需要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也一定会拉动与之相对应的消费,释放对包括普通家电等在内的日用品需求。
显然,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投资者在关注投资品行业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广义的消费品行业。而且,与其把关注点放在消费升级上,不如调整为普通消费。因为,在推进民生经济的过程中,普通消费品行业可能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股市上,由于受到上市公司结构的影响,贯彻这样的投资思路可能不那么容易,但是这至少是提示了一种新的操作理念,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选择股票,可能比较有机会取得意外的成功。毕竟,它是符合政策发展的大趋势的。需要强调的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2008年的中国经济,完全有希望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取得又好又快的增长。这个意义上,必须明确一稳一紧的政策,本身并不是针对股市的,对于股市来说也不是什么利空。它能够引导股市克服过去曾经有过的急躁与过热情绪,平稳、健康地运行,更好地在实现资产优化配置、资源优化组合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真正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