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47-02
1 前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自行携带学习设备,比如常用的电脑等,通过利用教学APP软件,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利用多屏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或者是答题方式等,多样形式的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教室里使用的均是活动桌椅,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便利[1]。
2 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互动行为特征
在智慧课堂中的学习小组互动行为 根据智慧课堂的教学特点,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是让学生随机组成小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教师编排小组,一般是3~5人的学习小组,两个星期后重新进行组合。组建小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团队带来的力量,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融入新团队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潜能。在组员相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点以及看到自我的短板,以取长补短。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可以很好地达到互动的效果。
比如小学二年级上灾薪会介绍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可以提问学生:哪些是角?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角?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小组的形式,为学生分发一些卡纸,让他们凭着自己对角的认识,做出与角有关的小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小作品分析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角的教学活动。
在开始认识角的教学的时候,通过媒体教学让学生再一次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角的图片,比如五角星、金字塔、剪刀等,让学生感受到关于角的实物存在于生活中,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并让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角的作品。这样安排,学生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是通过三角形认识角的名称,比如锐角、钝角、直角,知道哪一个符号表示角形,学习利用简单的方式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并学习画角。
学习小组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交流,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力。在认识角一课中,学生学习画角,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互相比赛画角,指定画哪几个角,然后让学生开展画角比赛。小组内部选出最佳的那一张画作为参赛代表,参与组间竞争,从中选出画角最标准的一组,并给予小组奖励,对其他小组成员也不要忘记鼓励。这样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程情境互动行为 智慧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全员参与互动,数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情境互动的模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生动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大家演示。首先,将学习的课文内容运用在课堂中。比如在教学数字大小比较和改写一课时,课堂重点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读;二是写多位数;三是比较数值的大小,主要是对万以内的数值进行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利用课堂上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值相关的图片,如超市价钱标签、公路里程路标等,并询问学生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哪个数值比较大,哪一个数值比较小。或者是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让几位学生上台拿着某一样物品并展示价钱,让学生指出哪一个物品的价格比较贵,哪一个比较贱。
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本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教授学生认识整数大小时,先看位数,哪一个位数多,即表示那一个的数值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顺利开展新知识的教学。课堂场景互动的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使得学生快速掌握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以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课文内容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基本分辨数值大小的练习,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场景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以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值大小比较技巧。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堂知识互动行为 重视课堂知识互动模式,智慧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学生间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课堂知识。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堂小话题,设计1~2个主题即可,可以选择学生当下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趣味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点燃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生学习乘法表时难度比较大,而且他们对学过的知识,隔几个星期不温习就又会忘记。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智慧课堂上主要通过知识互动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乘法表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训练。首先可以分段进行学习,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不理解的状态下,让学生死背乘法表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 智慧学习 环境构建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及特征
1.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智慧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上建立起的,围绕学生学习需要,面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整合,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当前学习者的需要。首先,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往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高级形态,它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传统的数字教学资源,优化并且提高了传统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高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次,智慧学习环境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的与周围环境发生交换,达到技术与环境的优化联系,是在技术推动实现的高效英语教学,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课堂的效率低下问题,它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真实贯彻执行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第三,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各视、听工具,以及学生群体和教学社群资源,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实现了有效的捕获和使用教学信息。
2.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特征。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是在资源、工具、教师、学生和学习方式等要素的优化整合下建立起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有着现代教学技术的特征特点,而且吸收了先进而有价值的教学方法。首先,智慧学习环境可以主动判断学生的情况,可以识别学习得的基本特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二,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无缝衔接。真实实现了英语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衔接,可以解决学生在日常英语交际和实际方面的各种困惑,能够把生活中情境搬到课堂,教师可以在典型情境中解决学生的交际和学习困扰。第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了集考试测评,口语发音训练,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纯正交流思维锻炼等多种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第四,不断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变化提升。智慧学习环境不是固定,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与引导方式的转变,全面适应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二、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1.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功能构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构建起智慧化的学习环境,要根据教学目标,匹配合理的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教学情境与学生个性需要相适应,要通过微课与慕课等模式连接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利用智慧环境形成学生的英语学习智慧,把智慧资源有效的推送给学生,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引导,形成学生智慧环境下的安全感与情境感。第三,教师还要把课堂教学内容内化到学生知识结构当中,为学生设置高级的思维和智慧化的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得到语言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提升。第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价,指明学生英语学习前进的方向,借助智慧学习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承担起监管学生的责任,及时评估学生的状况。
2.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生状态构建。高中英语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实验活动,智慧情境教学模式组成。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可以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课堂上充分的开展自我学习和研讨活动,实现了在做中学的基本模式。首先,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变为主动体验模式,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英语交流情境,直接感知和实践英语知识的用法,明确英语交流的习惯与策略,在英语环境中解决发音、语感、思维方式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学生的学习模式变为集体协作模式,学生集体共同分享学习资源,所有人都能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进行英语能力锻炼,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探讨英语问题成为基本教学模式。第三,学生个性被充分彰显,学生可以利用人机互动与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内容,补足自身的短板,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智慧学习环境是根据学生情况特征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它可以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始终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成长需求。
三、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学策略
1.全面整合优化教材的策略。对照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只有整合优化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发挥出教材的最大潜力,才能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应当吃透教材文本,把握牛津高中英语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注重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有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设置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其次,围绕高中英语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互动环境、教学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练习内容与教材相统一。第三,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把握重点内容的同时,有效取舍超出学生能力的内容,还可以调换教材内容顺序,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2.借助互助开展教学的策略。有效的互动可以营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是从营建互动的氛围开始,教师就非常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营建互动氛围。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氛围的创建,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练习英语听说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的进行英语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解决学生交际氛围欠缺的问题。
结论:智慧学习环境由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组成,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智慧化学习环境,全面起到提升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智慧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25-02
华应龙老师是优秀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很多教育教学专家都对他的课有过评析。但鲜见从教学智慧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这个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辨别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伦理意识和行动能力等方面构成。
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华老师的这节《圆的认识》作一些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认识圆心、圆的半径、直径;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间的关系;知道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现将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介绍给大家:
《圆的认识》一课,用华老师自己的板书概括,就是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是什么”即出示图片:宝物在距离一个小朋友左脚3米处,让学生寻找宝物。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得出了“宝物在一个圆上”的结论;
在引出圆这个概念后,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宝物可能在一个圆上呢?”这就是“为什么”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通过与学生一系列的对话,采用对比其他图形的方法,阐明了圆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并且用古人的“一中同长”来加深学生对于圆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环节了,即“怎样做”。让学生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点评,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出圆呢?”在这个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然后,华老师利用篮球场中间的那个大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篮球场中心要是个圆呢?怎么样才能画出这个大圆呢?最后,带领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宝物一定在圆上吗?经过一番提示,学生体会到宝物应该是在球上的。最后老师出示一组生活中圆的画面,提醒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看完华老师上的这节《圆的认识》,笔者有几点很深的感触,这几点都是教学智慧非常强调的东西:
1 注重对教学的反思
在“课前慎思”中,华老师在思考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以往这个内容的教学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华老师就没有像很多老师上课时那样组织学生折叠、测量,而是在导出一个圆之后,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这个圆中,什么是直径、半径,什么是圆心。在初步认识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圆具有哪些特征,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没有棱
角……为了体现圆的独特之处,华老师又将圆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对比,一点一点的完善圆的特征“一中同长”。然后再带着学生深入理解“一中同长”的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思考,跟老师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投入到课堂中来。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非常流畅。老师的引导具有实效性,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抛出与学生既有思维的矛盾点,让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领会数学的严谨。这契合华老师想要培养学生推理、想象、思辨能力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能画好一个圆?”一般老师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好圆这个技能。华老师却思考小学数学是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何这样做。”在实际教学时,华老师就体现了这个观点。在“画圆”的教学环节中,华老师同样和学生展开一系列对话,积极的思考“为什么用圆规能画好一个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必然会将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与圆的特征联系起来,锻炼了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而不仅仅是“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这点主要体现在,老师给学生讲解古人的“一周同长”,老子的“大方无隅”,带学生体验古代先人的智慧。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思考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但一般老师仅仅停留在依照教材教,更多地去考虑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华老师对教学目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不断思考。教学智慧强调教者应该具有想象力、判断力、执行力。从他写的这节课的课后反思中,能了解到华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想到了很多需要说明的知识点以及教授这些知识点的方式。这是他想象力的一种体现,通过想象能大致预测到这些设计可能引起学生怎样的反应,怎样的发展。但是最后,华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舍弃了很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教学。并且华老师能够将自己的思考设计都实施到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恰当地融入课堂中,努力让学生经历有效地学习体验。这一点正是他教学执行力的体现。
2 努力追求课堂上的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是指老师在思考教学问题时,不能囿于传统的观念。要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理念跟实际课堂结合起来。
这节课中,华老师有好几个不同于一般教学的地方:一是,不让学生通过量半径的长度来得出半径都相等的结论,而是通过思考、理解得出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二是,跟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出圆?”这也是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三是,当研究完圆的特征,也画过圆后。华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宝物一定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通过老师“半个西瓜”的提示,很多学生想到了“可能在地下”、“可能在树枝上”……六年级的学生没学过球的知识,但是知道平面跟立体的区别。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的科学品质。让学生多提出问题,然后努力解决。
很多老师会觉得一节很多人上过的课注定上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华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却想出了很多人不曾想到的问题,并积极地将它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是对自己主观性的坚持。坚持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别人的东西。教学中需要这种反思精神。
3 对教育伦理性的追求
整体上看,华老师跟学生交流时,是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经常在学生间走动,有时说话时自然的弯下身子,有时拍拍学生的肩膀,不高高的站在讲台上等,这些小细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学习知识时,心里更轻松、更快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华老师的一些话语,也彰显着他的教育伦理品性。在画圆的时候,华老师找了一个没举手的学生,在黑板上画直径,学生画好后,老师感慨地说“学习也不难,学习就是猜想、尝试,敢于试,不就行了吗?”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老师说“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不要迁就老师”。在整个课堂中,华老师还注意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当有学生直接反驳别人观点时,老师说“首先应该看到别人好的地方,然后再说但是……”当一个学生想到很独特的画大圆的方法时,老师衷心的表达出佩服,很肯定这种创造性的想法。让学生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学习画圆的规矩时,顺势说“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矩。”渗透做人的道理。最后根据自己的道具说出“问号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这里,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总是仅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热情高,而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积极参与进来,即使有时课堂上满是学生举起的手,但老师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学习上热情高的总是那么一部分学生,这是教育伦理性竭力避免的一个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加紧建设小班化教学等一系列措施。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教学实践应该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实践智慧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追求的。有的老师安于现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情境,却想要用同一种教学设计来应对。这显然是错误的。华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每堂课,他都会在课前思考怎样上好这堂课,在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怎么样,有问题的话怎么解决,在下一次教学中如何改进。这是一个有教学智慧的老师必然要做的事情。思想上有这种意识后,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努力让自己从“教书匠”成长为“智慧的老师”。
看华老师的一些文章,经常能读到哲学、心理学以及古文化的一些东西,想必华老师经常看书,经常思考。而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自如交流,掌控课堂的能力,对具体事件的感知、判断、应对等,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知识层面上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华老师已经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的养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41.
[2]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2009.10:190.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30,31.
[4]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及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5]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解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1(1).
[7]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8]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9]李建军.课堂想象:通向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1(6).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关键词:教师;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52-03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构成的“三维目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为动态生成性教学,教学方式趋于灵活、多样,并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情感的启迪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增强教学智慧,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实施,使教学活动真正有效,创造崭新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教学智慧涵义及特点
教学智慧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个体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合理认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
1.实践性。实践性是教学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教学实践情境中,教师自身直觉的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
2.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智慧的核心特征。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中,需要具有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的能力,能果断自如地应付,及时、妥当地处理教学活动中各种不曾预料到的问题,并做出反馈调节处理,即教学应变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这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3.个体性。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受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处理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每个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智慧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个性化教学魅力和人生修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通过情感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个人特有能力。
4.复杂性。教学智慧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与自身修养的提高而获得的,集知识经验、自身能力、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为一体。教师要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各种教学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就需要具有不同的教学智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具有多样、综合的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二)教学智慧对教师角色认识的新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师应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思考、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总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发挥自身的教学潜力,使教师素养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
二、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有效教学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需要和目的,系统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使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发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有效课堂,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课堂教学资源,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自觉、主动地研究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行为,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详细、深入地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注
重自身知识的更新,赋予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新鲜的血液,积极寻找、利用学校及其周围所具有的正向教学资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使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课堂情境性的教学智慧
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在情境中展开教学,区别于“去情境化”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在班级中,受教育者个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其他个体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集体的影响,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意识、价值行为、教学习惯等也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塑造了个人的态度、期望、价值及行为,从而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久而久之,形成课堂上所有成员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质或倾向,即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创设自主、互动、合作、平等的心理环境,形成民主、尊重、理解、宽容的教学行为,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心理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及自由,增强学生自信力,注重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展现自身优势。
(二)课堂复杂性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排除课堂教学中的干扰因素,是生成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诊断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课堂教学问题的产生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教师和环境,而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内因,教师和环境的因素是诱发学生行为的外因。教学智慧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分析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采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巧用感情评价,诱发学生学习策略的元认知意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多种艺术教育手段,积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有效性。
(三)课堂实践性的教学智慧
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基础性的把握和趣味性的提升,使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加得纳的多元智力为理论支撑,对学生实行平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力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教师角色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对教育与教育者的期待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它是社会宏观背景与教师丰富个性相互结合的最终体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教师应注重增加文化底蕴,积累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塑造全新的职业形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打造高效生物课堂,是中学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在打造智慧课堂时,教师应放下思想包袱,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新型的智慧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改中,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讲堂”为“学堂”
智慧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到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民主的氛围,有效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高中阶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以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物话题。如:对基因工程、克隆人体等展开讨论;还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生物问题,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引导学生思考空中飞行的动物都是什么、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陆地、海洋中的动物有什么区别,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从教授学生知识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课堂互动、能动的目的。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教案中多是教师对本课知识结构的阐述,以教师的教学方便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如何学探究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体性,构建智慧课堂需要打破这一局面,将“教案”变为“学案”。教师首先应尽可能地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料补充到学案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扩大生物视野,对资料整理后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时参照理解,这样等于给了学生一把理解课文的钥匙,帮助学生开启和锻炼学习能力。比如,在讲克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克隆新闻、克隆形成发展史补充进学案中,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相关概念。教师回答得越充分、越及时,学生问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课堂的活动、灵气、活泼。
课堂学习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体验过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因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应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学习作为基本和根本核心,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尽量减少自己的“出镜”时间,最终实现以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教室不仅仅是师生集聚的物理空间,而且是教与学发生的重要场域。学习科学和教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室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室的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重要的教学空间和学习环境,教室的改造和未来发展备受关注。文章在教育技术视域下考察教室的演变,提出“3.0教室”的概念,并对其媒介技术特征和技术装备理念展开研究。文章认为,理念更新和技术迭代驱动教室不断进化,从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到以多媒体呈现为显性特征的“2.0教室”,再到媒介融合时代的“3.0教室”,各阶段的媒介技术特征十分明显。“3.0教室”具有多屏幕、开放性和智能化的特点。从教学支持到学习支持,从重视呈现到促进互动,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新型教室需要新的技术装备理念。
[关键词]
技术迭代;媒介融合;教室进化;3.0教室
教育技术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了适应和支持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规划并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与条件[1]。近年来,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研究成为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关于“未来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空间”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从教育技术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教学媒体形态的改变,还是技术装备理念的革新,都可以明显感到教室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
一、技术迭代与教室演变
(一)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
从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来看,黑板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时至今日,黑板作为传统教室的基本装备已经经受住了几个世纪的考验。黑板能重复使用,粉笔成本低廉,且能基本满足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向学生群体传播教育信息的需要。黑板在传统教室中建立起稳固的地位,即便一些现代气息很浓的教室,通常也给黑板一席之地。事实上,黑板不仅是教室里一种不可或缺的装置,黑板也让传统课堂的结构得以定型,“粉笔+黑板”的教学信息展示系统,已经成为传统教室的隐喻性特征。从教育技术的视角回溯早期的教室,可将黑板隐喻下的传统教室命名为“1.0教室”。
(二)多媒体技术与“2.0教室”
从20世纪初开始,视听媒体技术促使了电教教室的形成。电教教室中安装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模拟电子设备,教师能够通过视听双重渠道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后来随着计算机逐步走进教室,数字设备扩充并取代了大部分的模拟设备,以计算机和投影组合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应运而生。在多媒体教室中,除了投影仪、大屏幕、计算机等硬件外,幻灯片制作和演示软件也必不可少。常见的幻灯片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简称PPT)、Keynote等,其中PPT的使用者最多。与“粉笔+黑板”的“1.0教室”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和大屏幕以及种类众多的教育应用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整合技术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看,这是教室功能的一次巨大提升。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审视教室的代际演进,可将以“电脑+投影”为显性媒体特征的多媒体教室命名为“2.0教室”。
(三)媒介融合与“3.0教室”
伴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传播科技突飞猛进,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21世纪媒介发展的重大实践和前沿课题。随着媒介融合深度推进,一些新技术和新媒介不断涌入教室,教室的改造和重构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为了体现新型教室与传统教室、电教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区别,研究者提出诸多称谓来指代这种新事物,如“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教室”“主动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未来课堂”“未来教室”“智慧教室”“下一代学习空间”等[2]。以上对新型教室的多种称谓,一方面显示出人们对新型教室的期盼和学者的学术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新型教室的复杂性与多元化。以上称谓,有的过于复杂,有的偏重新型教室的某一个特征。虽然“未来课堂”和“未来教室”都是言简意赅且充满想象力的概念,但其体现出的教室代际特征并不明确。此外,“智慧教室”也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但智慧教室具有互动性、方便性、感知性、安全性、清晰性、开放性、生态性以及先进性等特征[3],目前的教室还达不到这些要求。鉴于此,笔者提出“3.0教室”的概念,这既体现出新型教室与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兼容与传承,也彰显了新型教室的范式转换。“3.0教室”既回避了“未来课堂”“未来教室”的宽泛性和“智慧教室”的特指性,又像“Web2.0”和“Web3.0”的概念一样易懂、易记、易传播。从目前情况看,“粉笔+黑板”的“1.0教室”已经落伍,“电脑+投影”的“2.0教室”亟待革新;伴随着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媒介融合时代的“3.0教室”呼之欲出。
二、“3.0教室”的媒介技术特征
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研究的深入,新型教室的特征逐渐显现。有学者从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型和生态性等六个方面剖析了未来教室的特性[4]。有学者从教学空间向学习空间演变的角度归纳了未来学习空间的关键特征:灵活的空间布局、多屏、形态多元、支持数字化学习[5]。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和新型传播科技支撑下的“3.0教室”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一)多屏幕
从教室中的媒介形态来看,“3.0教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种屏幕并存。所谓多屏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室中有多个信息呈现系统。传统教室中,几乎是黑板主导教育信息呈现;多媒体教室中,通常以多媒体投影呈现为主,黑板书写起辅助作用;而“3.0教室”一般有三种以上的信息呈现系统。近年来,一些教室除了有黑板、白板、投影幕外,还有电子白板、电视屏等信息呈现系统。某些经过特别设计的教室,还有触控屏、电视墙等装置,师生的平板和手机还能与主显示系统联通。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扩大信息接收规模而将同一内容呈现在几个同样的屏幕上,这种屏幕配置并非“3.0教室”多屏幕的核心要义。“3.0教室”的多屏幕,一方面指信息显示系统不再单一,但更加强调多个信息显示系统之间要合理匹配和相得益彰。
(二)开放性
传统教室用几面墙体把师生围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再用讲台和课桌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规范。这种设计和布局为班级教学的正常开展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但也成为传统教室的重要缺陷———封闭性。与传统教室的封闭性相比,“3.0教室”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和校园网已经穿透了教室的墙壁,教室和外部世界在技术上已经连在一起;第二,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带进了教室,“教师+教材+课件”的传统资源格局已被打破,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课堂内外的资源,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第三,“3.0教室”可为技术发展和学生自带设备进入教室预留空间和接口。如果说多屏幕是“3.0教室”凸显的形态特征,那么,开放性则是“3.0教室”典型的时代特征。
(三)智能化
有学者指出,技术中介的智慧教育是现今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6]。有学者从技术层面、环境层面、资源和服务层面论述了教室的智慧性[7],有学者从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情境感知等维度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8]和“iSMART”系统模型[9]。笔者认为,从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师生的美好愿望出发,智慧教室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从教室改造和装备现状来看,我们离“智慧的”教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0教室”重在智能化而非智慧性。“3.0教室”的智能化,重在降低媒介技术的使用门槛,减少师生使用设备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技术操作负担,使师生更多地关注教与学本身。“3.0教室”的智能化以复杂的后台技术和友好的封装界面为保障,对于师生来说,复杂的高技术只是一个“黑箱”,师生通过简单的、人性化的操作即可实现对教室内各种媒介的控制。
三、“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
有学者认为,教室面临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的范式转变[5]。为有效教学和有意义学习提供技术支撑是教育技术的重要指向。从教育技术装备的角度看,“2.0教室”比“1.0教室”更现代,“3.0教室”比“2.0教室”更先进、更智能。最关键的是,“3.0教室”的技术装备理念与“1.0教室”“2.0教室”有着重大的区别。
(一)从“教学支持”到“学习支持”
无论是黑板隐喻下的“1.0教室”,还是装备多媒体的“2.0教室”,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都是为教师呈现教学信息提供支持和服务,而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则考虑得很少,有时甚至被忽略。从视听教育到程序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学习环境设计,教育技术不断演进并发生多轮范式转换。近年来,教育技术从“教学支持”范式向“学习支持”范式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10]。黑板、粉笔、挂图和教学仪器等装备,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1.0教室”在教育技术装备理念上属于典型的“教学支持”范式。有了多媒体的助力,“2.0教室”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装备理念本质上还是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与“1.0教室”和“2.0教室”明显不同,“3.0教室”的在技术装备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虽然“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也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合适的技术支撑,但其核心诉求是更好地促进学习、支持学习、服务学习。
(二)从“重视呈现”到“促进互动”
“1.0教室”的黑板和粉笔都是为了视觉呈现,“2.0教室”的媒体更加丰富,但也都是为了更好的视觉呈现效果和丰富听觉体验。可以说,“1.0教室”和“2.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都主要是为教学信息的有效呈现提供技术保障。如果说“1.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强调的是“人灌”,那么,“2.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则引发了“人机混灌”,它们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建构主义、关联主义为“3.0教室”的技术装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念指引,情境构建、提升体验、促进互动,应成为“3.0教室”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如果说多屏幕、开放性和智能化是“3.0教室”的外显性特征,那么,多元互动就是“3.0教室”的内涵特征。“3.0教室”的多屏幕和开放性提供了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现场互动,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图文交互,还可以加入到形式各异的共同体进行互动[11]。“3.0教室”中的互动可在人、技术、环境、思维等四个维度之间发生,包括人际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人与技术(设备)之间的互动等多种形式[12]。
(三)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
从“1.0教室”到“2.0教室”,教室中的技术装备不断变化,媒介越来越多。首先是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等装备把感性的世界带入沉闷的课堂,这些技术成为教师讲授和文字教材的拓展。后来,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被引进教室,教学信息呈现更加方便,有时也更加炫目。但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或“人机混灌”,并没有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演进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崛起,封闭的教室被打开,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大量的新媒介涌进教室。在“3.0教室”中,既有传统的黑板、白板,也有性能大幅提升的投影、大屏高清电视,有的还装备了VR、AR、MR等设备。除此之外,师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和手机,已经成为教室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教室中的技术装备既包括教育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也包括这些装备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特性和关系特性是学习环境需具备的两个维度[13]。当前,媒介多、性能高几乎成为“3.0教室”的常态。但是,媒介多样多元和设备一味先进并非“3.0教室”的装备追求。如果这些媒介和设备只是勉强拼凑在一间教室里,它们非但不能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学习,反而会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追求媒介的适切性,提高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从“媒介组合”到“媒介融合”,是装备“3.0教室”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理念。在“3.0教室”中,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要恰当配合,教室装备要与师生自带设备有机结合,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要有机融合。在装备“3.0教室”时,要把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教室的物理空间集成为一个整体,要将技术、数据、媒介与人连接为一个整体。
作者:李明海 王泽钰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斯佩克特,大卫•梅瑞尔,范•麦里恩博尔,德里斯科尔.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22.
[2]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82-94.
[3]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7):25-30.
[4]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23-28.
[5]许亚锋,陈卫东,李锦昌.论空间范式的变迁: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20-25.
[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6.
[7]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8]黄荣怀,胡永斌,杨俊峰,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9]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10]闫寒冰,张屹.试论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2003(5):9-12.
[11]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的含义
何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倡导的是开发学生智慧,着力实现传统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的教学理念,是对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教学信息化角度而言,智慧课堂体现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教学环境智能创建,是对传统课堂机械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总体而言,智慧课堂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开发学生的智力,两个层面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2会计专业实施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2.1提升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效率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为会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了尽可能多的学时,可是对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核心课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理论知识传授过程有效有趣,实训和练习环节充分合理是目前的教学难点。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课后指导和复习缺乏系统性,专业核心知识掌握度不高。而智慧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等限制,充分利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师生互动有效精彩,展现出生动、具体、形象的教学场面,实现了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2.2助力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教学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分层分类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打破班级界限、重划行政班级,并为此制订新课标和授课计划,实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却阻碍重重。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超过本科线的高中考生,也有参加技能高考的中职生源。分层教学的目的是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出现“一刀切”等现象。如何制定合理的划分标准,确保水平能力相当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实现教学同步还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相同水平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考证、就业的需求又不尽相同。有些学生追求学以致用,毕业后获得毕业证顺利就业;有的学生想要进入本科会计专业继续学习;有的学生想要学习相关会计考证的知识,取得有含金量的会计类证书,目前的分层分类教学尚无法满足如此个性多样的需求。智慧课堂是教学信息和学生知识实时匹配和更新的过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进行知识有机衔接和组织,从而更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使课题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
2.3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堂趣味
如果说90后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那么00后学生就是移动时代的宠儿,面临着网络的各种诱惑与冲击。会计专业类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性讲解、会计分录记忆,趣味性低,学生集中注意力较难。传统的大单元、大粒度的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录制简单,冗长乏味,在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法满足学生的“注意力模式”,特别是在泛在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对个人定制教学的需求更为迫切。智慧课堂学习场景生动、教学设备先进和课程资源丰富,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化、移动化、感知化的学习活动中灵巧、高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一个合作、创新的理想环境。
3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在智慧课堂中得到了有效实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3.1课前学习分析与评估
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移动端智慧学习工具上,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推送微课视频、学习课件、预习测试题等预习内容,并在平台上完成学生考勤记录、成绩查询统计和作业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行为数据,是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诊断、个体学习决策、形成性评价、精准资料推送和和自适应学习服务的有效依据。一方面,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学情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教师推送到平台上的预习任务,参加测试并提交,还可以通过平台记录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学习。
3.2课后适需学习服务
对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智慧课堂提供的个性化适需服务深度契合了学生的需求。通过挖掘与分析智慧课堂平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行为数据,全面客观地完成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进度、优势与不足的个体画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精准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在现有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能够让学生舒适地沉浸智慧环境中,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开展自主学习。
3.3构建无缝学习环境
O2O全称为OnlinetoOffline,意思是从线上到线下。在智慧教育中,行为能力和创造潜能培养最终要回归到智慧课堂中充分实现,包括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也都必须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考验。因此,智慧课堂功能要得到完整体现还必须借助O2O理念,构建无缝学习环境。如此一来,学生通过线上的信息平台中享受多样化、自主化的学习服务,接受知识的传授并内化,在线下的实体课堂里,通过教学面授,完成知识外显与迁移,引入财务共享VS实时会计、会计工厂VS云会计、会计内核变革、三维会计逐步实现、网络会计监管新模式等最新会计领域知识理论,共同促使学生智慧能力发展。
4会计专业智慧课堂教学实施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使用,各类以移动端为载体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中普遍应用,丰富了智慧教学形态。移动端智慧学习平台大量出现,有效补充与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考勤、作业批改、过程考核、成绩统计分析等多个教学环节。
4.1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功能
“以智慧职教云课堂应用于财务管理课”为例,教师可以创建财务管理课程并生成邀请码,学生通过扫码安装云课堂手机客户端,自动进班成功。教师在手机端直接浏览学生姓名、学号、班级、联系方式等多种基本信息,还可以按需将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创建完成后教师可以在云课堂平台上学习资料、公告、布置作业、设置考试等信息,以便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准备和任务要求。同时,云课堂对接教育部一百多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引用各种高质量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也可以自行上传课程课件、视频、习题等,学生通过手机端浏览学习。云课堂在作业、时间设定、作业、即时批注、多形式打分、成绩统计等也体现出智慧特征。
4.2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互动
移动端学习工具互动功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索学习理念,突破传统课堂互动的形式和空间限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云课堂上进入头脑风暴版块,提前发起课程相关知识点讨论,学生在课前即可了解课程的重难点。线上话题讨论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帮助学生自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能在课前掌握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和讨论重点,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传统课堂中的学生通常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各因素都使课堂互动难以充分实现。财务管理课程作为理实一体课程,利用云课堂移动端中的互动功能不仅可以在课上开展抢答、举手、投票等多种互动形式,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活跃度,还可以即时进行评分,改变被动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4.3移动端学习工具的智慧监督
移动端学习工具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日常考勤、课堂测试与成绩考核等方面的智慧特点。课堂考勤对学生课堂纪律具有约束作用,利用云课堂考勤可充分实现智慧平台的监督功能。近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势头良好,各年级班级较多,财务管理课程等核心课程通常都是大班上课,如果使用传统点名方式必定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云课堂通过一键签到、手势签到等基于信息技术的签到方式完全适应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云课堂可以有效实时发起问卷、投票、考试等监督互动的智慧功能,整个课程的考核内容及结果有据可查、完整记录,并能以数据的方式导出。云课堂的智慧监督有效节约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时间,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端学习工具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5结语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片断回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想见识一下吗?(想)请你们同桌商量一下,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一位数、二位数,也可以是三位数、四位数。(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只要让我看一下你们拨出的数,不用计算,我就可以说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谁愿意第一个来挑战?请把你的数拿到前面来。
生1(出示计数器):我们拨的数是93。
师:93是3的倍数,请大家计算来验证。
生(动手计算后):真的,93除以3正好除完。
生2:我知道老师的特异功能。
师(手指放在嘴上,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谁再来挑战?
生3(出示计数器):这个数是427。
师(神气地):427不可能是3的倍数,不相信的可以算算看。
生4(出示计数器):2049。
师:2049是3的倍数,大家再算算看。
生2:我知道这个秘密。
师:老师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请你先替老师保守这个秘密。(师生继续进行游戏,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兴趣盎然,但是这名男生却始终闷闷不乐)
……
课后交流:
在听后的评课交流中,当问及执教教师为什么不让生2说出他的想法时,该教师这样回答:“精彩的引入是成功的一半。猜数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一开始就让他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会失去研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降低。”为了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我找到了这位学生,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教师的担心竟失去了一次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原来这位学生是根据2和5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再加上老师猜出93和2049是3的倍数,他就认为只要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听后反思:
有人认为,精彩的生成只会出现在专家、名师的课堂上,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数学课堂是生命的集合体,只要教师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思维展示的平台,用心去聆听学生“思维的声音”,我想,精彩不会从我们的课堂上擦肩而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生成来“敲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1.敢于调整教学思路。
众所周知,游戏是小孩子的最爱。巧妙地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学,这是智慧之举,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学生的见识是越来越广泛,甚至有些学生的所见所知远超于教师,出现教师还沒教学生已经会了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上述教学中,教师不计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当经过一次次的“拨数——判断——验证”之后,学生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会主动去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但是,如果有学生已经间接地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引入对他来说也就不再神秘了。这时,教师要敢于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让课堂展现出灵动之美。如上述案例中,当学生指出知道教师猜数的奥秘时,教师完全可以把“猜数”的角色放手给学生,这样全体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此时,教师要灵活地进行捕捉,如果个别学生确实掌握了判断的方法,教师不妨采取“兵教兵”的策略,学会智慧地“偷懒”一下;如果学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判断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地猜想,相信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中,数学课堂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合理地改变教学任务。
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分解因式”中第二节“运用公式法”这一课时,本人在所教的两个班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的课堂情境创设方案,课堂探索气氛与课堂效果迥然不同。
1.甲班的课堂情境创设
教师依次呈现以下问题:
(1)观察多项式x2-25,9y2-y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尝试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并与同伴交流。
经过学生的讨论,提炼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a2-b2=(a+b)(a-b),这个公式本身就是分解因式,然后给出例题与练习题。整堂课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熟悉了分解因式的方法。
2.乙班的课堂情境创设
师:在数字的大千世界,充满了许多奇妙的数字。有一种数叫“智慧数”,同学们知道吗?(此问题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教师趁热打铁,介绍“智慧数”,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智慧数。例如16=52-32,16就是一个智慧数。)
师:明年是2013年,请同学们讨论,2013是不是“智慧数”?
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起来,也形成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1:“根据定义,如果想办法能把2013写成两个正整数平方差的形式,就说明2013是智慧数,不过我目前没想到,嘿嘿。”
学生2:“在本子上一个一个找智慧数,我的列举是:
3=22-12,5=32-22,7=42-32……”同学们都认为这个方法太麻烦。学生3:“我找到答案了!2013是智慧数!”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和得意之情。学生3继续说:“不但2013是智慧数,而且所有的奇数都是智慧数,受到学生2的启示,我设x是正整数,计算(x+1)2-x2=(x+1+x)(x+1-x)=2x+1,说明除1外,所有的奇数都是智慧数。”在同学们的疑惑与佩服中,教师顺势问学生3:“你是怎么由(x+1)2-x2得出(x+1+x)(x+1-x)的?”学生3:“我逆用平方差公式,利用a2-b2=(a+b)(a-b)可以得到。”然后师生总结出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师生共同完成例题和练习题。
3.两种不同的课堂情境创设方案的对比
关键词:细节;精彩;灵动;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74-01
细节之处见真知。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情节或教学片段。它可能是教师设计时一个巧妙独到的精心预设,是学生学习困惑时教师一个灵活机智的引导点拨,是学生智慧闪耀时一个准确精彩的回答,是教学课堂中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情境……可它却反应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动和创造,整合了师生互动学习提高,凸现了人文精神特征。教学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教学的大理念和大智慧。
一、预设细节,创情入境,把“课前”变“精彩”
成功的课堂教堂,不仅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十分精彩,就连课前几分钟的交流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听课时,我们常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课前不是和学生娓娓交谈,就是风趣互动。因为他们清楚知道有的学生在上课前注意力比较松散,有的可能还回味在课间活动中,有的因上课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他们清楚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上课教师往往连这些细节也考虑在内,他们还常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一些适合教学情境的音乐、画面、录象,作为课前的渲染,情感场的创设,不仅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紧张情绪,为进入文本学习创建良好氛围,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智慧的形成。
细微之处见精彩。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唐老师凭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主动创设、有效挖掘课前准备这一细节,光这一细小点就可见她设计的精妙和独具匠心,更别提整个课堂教学了。有情有境的细节导入,不仅为学生调整情绪、有兴趣学习文本打开了一扇情感智慧的门窗,更为后面环节的教学作了有效铺垫。
二、发现细节,灵活驾驭,把“问题”变“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常常可以遇到一些即时生成的问题或情节,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巧妙引导,让“败笔”变成“亮点”,让“问题”生成“精彩”,这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及时灵活应变的能力,有精湛广博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一个个鲜活的课堂细节,灵活驾驭课堂难题,灵活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位有智慧、有高超驾驭课堂能力的老师,他不是简单地将问题置之不理,而是巧妙灵活地运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其间蕴含的哲理掷地有声地告诉学生,不仅使学生恍然大悟,连听课教师也为教师的灵活机智喝彩并赞赏着。这位教师关注了教学细节,并将问题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境界。
三、留心细节,巧妙融合,把“过渡”变“精彩”
一堂成功而又精彩的语文课堂,除了引人入胜的导入,精彩纷呈的教学环节和余音绕梁的结尾外,回顾起来,每个教学步骤必定都环环相扣,融汇连贯,不仅学生学习入情入境,教师的点拨、评价适时到位,驾驭课堂能力特别强。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归功于教师能精心设计、合理巧妙运用教学过渡语。教学过渡语既是引路语,也是提示语,它不仅能巧妙地把每个教学环节前后勾连,浑然一体,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温故知新,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课堂中,使整个课堂行云流水,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水平也凸显得淋漓尽致。当然,课堂过渡语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在“导”与“接”上下功夫。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语言的穿插需要深思熟虑的预见和高超非凡的应变技巧。实践证明,留心教学过渡语这一细节,再凭借教师的智慧和灵活机智,使它过渡得“巧”、“准”、“到位”,教学才能井然有序,自然流畅,课堂才有了启承转合,整个课堂教学才显得生机灵动,统体皆活。
四、巧用细节,激励启发,把“评价”变“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