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时间:2023-09-07 17:4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 公司价值风险管理策略

引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发展时往往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对企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如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等,破坏范围甚至会波及全世界。对实际分析可知,某些企业因危机破产倒闭,而某些企业却能够进一步发展,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如若加强风险管理,采取降低额外资本支出或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等方法,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1、企业风险管理及其不足

1.1、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指的是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所有可能性因素,在任何企业或组织的经营发展中,都势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即能够识别风险并加以处理,进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可分为风险量化以及具体的管理程序两部分,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整合、监控和应对等。

1.2、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主要有:

1.2.1、对企业的经济资本以及偿还能力有所忽视,在实际中,很所企业之所以会破产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偿付能力的欠缺;

1.2.2、缺乏对结构性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视,从当前来看,金融市场异常发达,在风险管理中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由于使用不合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如若对此有所忽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必将难以充分发挥;

1.2.3、另外,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持续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也是企业管理中的缺陷,尤其是当前,社会责任、环境问题等都是研究重点。

2、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

2.1、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与公司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某些公司设置了首席风险官,且所处的层级较高,说明公司从战略上对风险是极为重视的,再加上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都比较全面,有很多可取之处。实践证明,从对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股权结构以及财务杠杆等因素的控制来看,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且管理水平越高、能力越强,公司的价值越大。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即企业的规模越大,估值越低,在国内上市的金融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2012年,工商银行的市盈率约为6倍,但小规模银行的估值可以达到9倍或11倍;盈利能力对企业价值呈正相关;财务杠杆和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较小,而股权结构与其平方项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2.2、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可能是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进行风险管理的,如股东要求、社会责任等,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就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主动型策略,即企业结合自身状况而采取的策略,包括成立风险管理机构、利用结构性工具对冲公司经营资产的风险敞口等;二是被动型策略,即在外界影响下才进行的风险管理,包括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导致的保险公司资本金管理等。相比较而言,主动型风险管理策略更有利于增加公司价值。

2.3、风险管理覆盖率及渗透性

在风险管理中,管理策略很重要,同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很重要,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涉及诸多方面,且风险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做全方位的考虑,在深度、广度上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风险管理的覆盖率还是衡量企业风险容量的重要标准,覆盖率越大,说明公司价值越高。

3、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某投资银行成立于1995年,规模中等,储户主要为本市市民,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股价逐季下跌,市值也大幅缩水,为此,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加大外部监督力度

市场经济存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经常会形成各种风险,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应树立起风险意识,主动加强风险管理。从国内的实际出发,对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因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除了企业自身要重视风险管理,还应加大外部监督力度,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

3.2、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国内金融市场为例,其发展还有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同步,即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条件有限,而企业对其所需过大,只得通过境外市场满足要求,如此一来,对冲成本有所提升,再加上其过程比较繁杂,需要浪费大量时间,使得风险管理效率有所降低。所以必须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3、企业自身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首先要树立起风险意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其次,还应选择较为适宜的风险管理工具,重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加大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并加强可持续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方能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4、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尤为总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以及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力度,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对于当前移动通信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是比较多的,并且这些风险和其它的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相比,也具备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仅仅是指对于任何一个移动通信工程项目而言都可能具备一定的风险,还表现在对于单个的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来说,其风险的存在是贯彻于整个工程项目始终的;(2)偶然性,即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发生并不是固定的,是随机出现的;(3)必然性,即对于所有的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来说,都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虽然风险的种类和大小不定,但是其发生是一定的;(4)可变性,也就是说具体到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这种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项目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5)多样性,其实这一点不仅仅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来说是这样,对于很多的工程项目而言都存在类型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详细的识别和分析。

2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

做好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必须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按照原则办事才能够最终保障其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具体来说,在所有的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都必须依据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主动性原则,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不能够是被动存在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出击,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应该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进而把风险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2)全面控制原则,也就是说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环节当中,而应该持续贯穿于整个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针对风险在项目中存在的多变性进行严格的持续监控;(3)经济性原则,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更高的利润,而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的损失,进而确保这种利润的获得,因此,对于风险管理本身来说就应该积极关注这种经济方面的问题,避免过多的消耗工程成本;(4)直观性原则,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其具体的风险管理不能存在较强的隐晦性,必须确保其在管理中具备较强的直观性,如此才能够提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才能加强风险管理的效果。

3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3.1有效识别风险

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来说,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如何识别风险,这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个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基础,只有明确了风险的类别、危害、产生原因等,才能够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于这个风险识别过程来说,必须提高其时效性,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快的识别出存在的风险,这也是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当然,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对于具体的风险识别过程来说,我们可以按照风险的类别进行一一分析,进而提高其准确性,比如依次分析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等就能够加深对于这些风险的认识程度。

3.2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

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来说,只有首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才能够最终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其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加强对于风险危害性和管理办法的学习,切实树立起风险管理的意识。

3.3充分运用法律和合同文件

对于当前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来说,做好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必须依据于相应的规定,而这种规定一般来说主要是指相关的法律文件和签订的合同;这一点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形成上也可以有所体现,因为很多风险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人钻了法律或者是合同的空子才形成的,因此,加强对于法律和合同的研究就能够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出现的几率;此外,充分的利用法律和合同也是有效弥补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相关的索赔来说,更是离不开法律和合同的支持。

3.险分散手段的应用

对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来说,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分散,也就是说寻求一定的对象来共同承担可能存在的风险,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相应的金融手段,比如保险和担保等。

3.5加强对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

移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离不开相应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对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便能够有效保障风险管理的效果。

4结束语

第3篇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风险管理审计的意义分析入手,针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风险管理审计对我国企业规避风险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20202

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增加,导致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企业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而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直接决定了有效性的程度。

1风险管理审计的意义

风险管理审计以风险管理为基准,审核被审计机构在风险识别、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损失发生以前能进行有效的安排,使得损失发生后所需的各种资源与维持有效经营所必要的各种资源可以达到适当的平衡,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1.1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强化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其目标就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简单来理解就是组织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应该针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而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内部控制。

1.2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方法变革的需要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难以实现审计目标。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需要以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为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来自于公司内部的风险较高,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还存在障碍。这就需要科学、适用的方法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1.3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需要

微软公司采取以财务总监为领导的风险管理组织部门模式,杜邦公司采取以审计委员会为责任、由公司高层组成的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模式,国外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健全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对有效开展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

1.4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管理层及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内部审计过程中管理层承担着企业全部的风险管理责任,而经营决策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增加了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层对下级的控制困难与自身强烈的风险管理责任的驱动,促使他们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迫切要求。而投资人等相关利益者与企业管理层所掌握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也决定了这些利益相关者更加关心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

2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还不健全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实务工作起步较晚,风险管理审计部门或机构的自我评价运行机制较弱。目前我国尚缺乏健全的、公认的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致使风险管理审计活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也就不能保证风险管理审计实施的标准化。

2.2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而法人治理结构缺乏真正的相互制约机制,建设缓慢的企业文化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发挥其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机制、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作用。从而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更重要的影响企业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

2.3审计管理技术落后

会计信息化的迅速推广对风险管理审计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综合知识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欠缺,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2.4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风险管理审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从熟悉企业的现实情况到具体实施审计工作,再到最终提出审计管理建议及后续审计工作,都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大量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审计人员在收集有关资料数据时,工作效率较低,难度系数较大,从而制约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

3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对策

3.1增强风险管理观念

(1)提高企业风险意识,使企业防范于未然。

风险防范于未然,要转变企业的观念,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同时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人员也应当转变其观念,尽快实现由以前那种传统账项的基础审计、制度基础的审计转向风险的管理审计,并且充分认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2)重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兼顾其他潜在的管理风险。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维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风险管理工作的宗旨就是对影响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管理,减少并控制这些不稳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注重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工作的同时,对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相关风险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企业风险无时不在,风险评估需经常化。

企业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不断变化,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必须要求做到经常化。要不定期地或周期性地开展较全面的风险审查预测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的风险点开展及时的专项风险审计工作,尤其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中所发现的重大失控点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以便减少或者消除内控失控点以及风险点。此外,风险管理审计还应予以制度化,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层应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范围、审计结果及方法的利用等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约束乃至强制各机构部门执行,进而达到防范甚至消除风险的目的。

3.2健全企业审计环境

(1)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又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对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活动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风险。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评估来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进而将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与风险管理审计相匹配的内部审计。

企业的管理层应在内审章程中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权力和职责以保护和规范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风险预测分析能力,保持和促进内部审计相关职能的专业化水准,推行科学的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

3.3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与否。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从制度上、审计工作中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另外从外部聘请专职审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审计项目中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自身的高度独立性。

(2)注重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审计程序及审计有关方法等,除要求审计人员本身所具有的这些能力,企业应注重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后续再教育程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

3.4创新风险管理审计技术与方法

计算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促使计算机审计系统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审计部门可以配备专门的或外聘擅长信息技术方面的专职人员或专门机构,将传统的手工查账的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审计操作实践平台,提高审计的效益,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风险的预测、评估和控制。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的迅猛发展,风险管理审计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将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从而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伟.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09,(6).

[2]李建文.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J].经济师,2010,(7).

[3]李晓光.浅议企业风险管理审计[J].经济师,2011,(8).

[4]鞠水生.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之思考[J].财会研究,2009,(3).

第4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管理机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很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实施实质性的风险管理,忽略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导致企业破产事件时有发生,如新疆德隆集团、四川长虹集团、科龙集团、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等,严重的风险损失致使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全面的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以及权衡风险危害的行为等,并对所识别出的风险及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防范及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防范及控制,有效监督并保证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内部控制其实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并随着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但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所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会更加准确地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及时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损失减到最低限度,稳定企业的经营环境,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架构和模式

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发展条件和宏观环境,本文认为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应顺应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业务发展与经营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方法及战略目标相结合。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建立首先应明确风险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否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将风险管理要达到的效果细化成具体的管理任务,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宣布风险目标和计划,要求全部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并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其职责行为,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密切结合

内部控制是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是更具系统性、独立性的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风险管理也应该与之互补,尽可能地利用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和维护的企业管理环境,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预测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

三、目前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企业在不断探索的一个合理有序的流程,试图将经营风险管理行为与战略管理、业务计划制定过程结合在一起,以期整个企业的风险、收益、增长与资本得到充分优化。虽然我国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风险管理,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也在做风险管理,但大多数是将风险防控的任务分配到不同部门,由其分工完成,而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或者专职负责人来来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分散式的风险管理容易导致功能交叉、分工混乱,管理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各部门工作缺乏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沟通,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作用微弱。

(二)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尚待细化,制度缺乏约束力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只是笼统地制定了企业风险防范将要达到的效果和希望,没有对该抽象的目标进一步界定,具体到各部门的实质性工作时,往往就成了形式上的东西,因为缺乏具体任务指标或完成效果的检验标准,很多风险防范及应对工作无法落实。简单的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执行力匮乏,对员工的约束力较弱。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评价监督效果微弱

内部控制是在风险管理中更直接、更具体的一项工作。但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过分地强调各部门将风险损失压倒最低,却忽略了具有明显管理效果的内部控制。有些企业仅限于将国家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来,写成纸质的文件供检查,而没有相应地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流程、业绩评价等机制,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或者将精力过多的集中于利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发现问题、指出错误,没有同时将评价与激励制度跟进,整个管理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不足没有改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整体较低的一个原因是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落后。首先表现为很多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过于肤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不少误区,出于当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营理念,采取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措施都是眼前的、短期的。其次,很多风险管理手段是模仿先进企业集团或国外公司,采取了与本企业经营业务性质和发展条件相差很大的管理方法,适应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再次,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尚并不具备分析数据模型、推测市场环境变化,评估经营风险的能力,依靠的往往是经验性质的主观判断,在准确性与科学性上有待考究。

四、企业做好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和部门的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由企业的最高职能机构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推广与落实。首先就应该建立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权威性,领导企业做好制度建设,使风险管理有章可循。然后,经由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或财务部风险管理员,将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坚持全员参与管理原则,要求落实到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实现风险管理的横向延伸和纵向管理,监控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业务,杜绝风险隐患。

(二)风险管理目标具体化,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教育,纠正错误的认识,真正理解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使管理层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管理工作全过程,并用其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第二,要根据本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和具备的个体条件,研究如何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化,细分为可衡量的任务指标,下发到企业的基层员工,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使这种防范意识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约束。第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薪酬制度相结合,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中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价风险管理任务指标的落实,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使风险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找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切合点,发挥内部控制的优势

内部控制制度在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中石化集团就对内部控制制度做了很好的规划,首先制定内部控制手册,通过制度的形式增强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并明确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实施细则,包括采购业务流程、生产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销售业务流程、资金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监督与检查等,使内部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参考性,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基层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属职责做出正确的行为。企业可以在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前提下,将风险划分为:业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合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常规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设计风险管理解决预案。然后结合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与改造,辨识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以及时将意外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四)改进风险管理手段,强化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管理依靠的是硬件设施的保证和人力资源的专业性。第一,企业应该为风险管理建立或引用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铺设,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企业运营数据和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自动化,及时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变化与需要,尽可能反映真实、准确的经济动态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第二,要求具体负责的人员必须掌握风险分析的数据模型,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统计数据,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同时时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培训或业务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预测能力,综合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如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管理等方法,保证经验值的取值合理、可靠,准确预测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大小,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7,12

第5篇

关键词 急诊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97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进行管理的活动。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急诊科是医院急危症重病人集中的场所,面对的多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突发灾害事故、意外伤害等病人的救治,是医院风险的高发区。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急诊工作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严、执行不力: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不能落实到位,有章不循。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病人在转运前未能充分评估病情,抢救药品和仪器不能及时携带,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无法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而延误抢救时机。

对病情预见性不足:急诊病人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特别是低年资的护士由于业务技术水平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的评估能力差,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

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在疾病的诊疗护理过程中,有着不可确定性和预测性。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未做到及时复诵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抢救仪器管理不善。

服务意识不强:接诊不及时,不能快速地做好预检分诊。

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加强风险知识培训: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3]。平时采取自学和早提问的形式加强护理风险预案的学习,并组织考核,要求熟练掌握风险预案知识,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预防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法律知识的培训: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并组织考核,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应用“零缺陷”管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零缺陷医疗管理就是进行事先、实时监控,保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零”,以实现质量的根本性改进。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保证护理安全:针对护理流程中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各种警示标识卡,规范护理风险警示管理。

加强抢救药品、仪器的管理: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抢救时的注意事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认真做好各项告知工作,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各项抢救记录抢救结束后据实补记。

规范护士礼仪,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定期组织护士礼仪和沟通技能的培训,推广使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

综上所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风险预案的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规范护士的操作和护理行为,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第6篇

近些年,我国的证券公司要应对的不仅是国内同行的竞争,还有国外投资银行的挑战。因此,我国证券公司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控制,以提高竞争力。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与国外的成熟市场上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引进国外经验的同时,我国的证券公司在摸索和适应阶段,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一、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过多年的整治,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在经过整治后证券公司提高了风险控制和防范意识的能力,但风险问题仍旧存在。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证券公司形成风险管理体系。受国外市场的风险管理经验的影响,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专员深入到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主要负责梳理公司业务流程、审查内部控制体系、制订风险指标和事中监控等工作。并对以上业务作出相应的分析和管理。公司还设立了法律监察部等监督部门,这是为了配合风险控制部做好风险预测与控制。证券公司设立了稽核部,内部稽核审计也日趋加强,目的是防范各种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此外,公司还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证券公司依据风险控制指标标准,结合自身的业务类型分别设定相关的预警指标。二是证券公司加强了内部管理,加强了对基层机构的管理。公司健全了内部控制机制,使公司业务流程得以优化,保证公司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的顺畅,提高了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公司对整体业务流程进行监控,找出各流程中的不足,并进行修正,有效的保障了风险管理控制。

2.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近几年,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技术手段落后,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公司员工的薪酬制度也不合理等。二是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为降低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采取一系列的管理行为,这就是风险管理。证券公司对辨别风险类型不够明确,不能准确的评估出风险对证券公司的影响,对于将要面临或正在发生的风险没有及时回避,接受的风险如何防范,没有应对措施,以及风险产生的后果如何控制等。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

1.证券公司要建立合理组织。证券公司应建立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构,这些机构要互相独立负责风险管理工作,业务部门构成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一方面风险控制部门构成的风险监督管理,就是为了减少各类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稽核审计部门构成的事后监督管理,要建立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并进行监管和综合治理。

2.证券公司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这是为了监控分支机构及重要业务等方面。证券公司对分支机构实行经营,要明确其业务范围,以控制其产生的风险;证券公司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经纪业务管理制度等重要业务制度。同时,重要的管理制约制度也要健全,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稽查审计制度等。

3.证券公司要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对各项业务总体规模的间接控制,使公司根据净资本在各项业务风险准备上的配置,合理选择并发展某项或某几项业务。这就是利用风险资本管理的理念,引导证券公司选择发展战略,以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实现对总体风险的有效控制。

4.证券公司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随着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证券公司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证券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来为风险管理服务,公司可以通过实施风险监控系统,例如对经纪业务和客户保证金进行实时监控,为了全面的支持公司的风险控制,证券公司需要建立一个风险控制信息平台,为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当今的年代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年代,我国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证券公司需要追求和争取不败之地。风险管理控制成为公司稳定未定发展的导向,使公司避开危险,证券公司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这也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证券公司要赶上时展的步伐,走向竞争的前沿。

第7篇

摘要 由于运输行业和危险化学品自身存在的危险性,使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如何识别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如何对此类事故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做分析,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风险事故管理存在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价

一、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概述

“危险化学品”是指可能会伤害或危害周围人员、涉及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化学品,具有易爆、易燃、有害、有毒及有腐蚀等特性,主要包括爆炸物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自燃物品等,主要分为剧毒物品、腐蚀性物品、爆炸性物品、压缩气体或液体、较易燃烧的物品、氧化剂或者过氧化剂物品和放射性物品七大类。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风险可以定义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对相关的人、环境和财产等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具有流动性强、耦合性强、差异性大、信息不明,施救困难等特点。

二、 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风险识别与评价

本文应用风险识别的风险因素分解法,首先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全过程,将目标层的风险指标按风险源进行分类,得到初步的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再将基准层的初步风险识别结果进行细化讨论,剔除影响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最终形成风险要素表。在做风险评价时,根据事故发生的损害程度,以及发生可能性的等级评判,对已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打分,总体风险10分,如下表所示。

三、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回避风险

在运输路线有选择余地时,应尽量选择远离市区和水源地的道路,不选择那些虽然运输路途短但却需要通过市区的道路。在重要时期,必须通过市区时,应避开重要场地及场地联络线,运输任务尽量安排在夜间。

(二)减轻风险

1.在常规路段、道路变化处、高速公路、桥梁或隧道等地点均易发生事故地段,应加强管理,必要时可派交警对危险车辆进行护送。

2.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关和公安部门应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单位的审查,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监督检查。

3.危险运输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应急预案。在运输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其自身的管理和监控。

4.各行政区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设立施救预案,建立和完善包含有交警、消防、医院、道路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在内的信息沟通联动机制。

(三)转移风险

保险是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转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责任保险》,通过强制保险的形式,形成充足的风险事故经济赔偿的保障。

(四)接受风险

在积极减轻风险、转移风险之余,也要适当的接受无法避免的风险。主动接受风险,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也是一种减轻灾害的方式。比如编制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针对水源地的特点,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在必要时启动备用水源地。还包括加强污染事故应对方法的宣传,传授逃生、自救、疏散知识等,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与防范对策.“常见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丛书”编委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Scott E. Harrington, Gregory R. Niehaus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论文摘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宏观经济预警系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一员,也开始重视和强调风险管理。不过,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坚持把拓展优质市场和优质客户,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摆在突出位置。这使员工们形成了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在:一是自满心理。员工们在面临发展较好的形势下,自我感觉良好,滋生出许多懈怠情绪,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层和管理层中,提到经营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提到风险管理却是模棱两可。二是侥幸心理。总认为多年没引起风险。自身引起风险的可能性就像彩票中大奖,概率极低,从而产生麻痹思想,放宽了管理要求。三是抵触心理。认为抓管理、防风险总是时时讲、常常提,很烦、很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等现象。四是功利心理。认为抓银行业务发展容易见效,其结果看得几尢、摸得着;而抓管理、防风险,时间长、见效慢,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为业务让路”观念。五是随意心理。部分员工一旦碰到具体问题,往往习惯成自然,难以摆脱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制度的陋习。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执行不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重业绩,轻管理”,致使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业务及服务的推出只注重业务的操作方法和业务的适用性、效益性的培训,忽略『l对业务和服务存在的内、外部风险的研究。首先,在信贷风险控制上出现贷前调查不深人、贷中管理不全面、贷后监控不敏感等现象。其次,当前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此起彼伏。随着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新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也不断产生,而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的相应制度建设没跟上。第三,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考核激励和惩处机制不健全,把业务发展指标作为衡量一个经营机构绩效的主要标准,风险管理目标的权重很低。由于内部管理考核指标较软,相关激励机制缺失,使得基层行缺乏明显的动力效应,挫伤了员工们防案件防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员管理上存在问题,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首先,一些支行管理层仍然存在“重业务、轻管理”思想,对抓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存在畏难情绪,由于他们直接跟客户接触,跟金钱打交道,独立性大,复杂性强,容易发生权力失控问题;其次,部分营业机构负责人的业务素质由于跟不上网点功能综合化发展的要求,对制度规定不熟悉,领会不准确,以致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再次,柜员合同工是一线业务的主力,但是由于待遇等多种原因,执行制度责任心不够强,业务不熟练不精通,影响r营业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最后,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txl,险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J,k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四)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体的融资框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过热中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必然使它成为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的.rxt,险承担者。例如,从2003~V9月开始。中央银行相继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浮动、再贷款浮息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q-具x,J-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大力度的调控。这调控措施,在降低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同时,也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二、新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根本。这要求全体员工转变观念,克服思想中那些错误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形成良好风险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培育风险管理的文化,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营造重视风险管理的氛围。所谓风险管理的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r’-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要争当制度执行的模范,要勇于接受违规的处罚,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广大员212表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风险控制212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员212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基础保Nt,风险文化需要制度的支撑。在信贷管理上要做到: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发放贷款的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等,以便银行首先对其面临的风险有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评级IN.督部门,在内部评级部门外部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建立健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考核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212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克服有章不循的现象和打擦边球的现象。

(三)加强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加强员212培训。银行人为因素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员212管理酬劳方式和员212素质引起的,所以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员212管理制度,以提高他们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员212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减少操作失误。x,i-普通员212,要加强教育培训,使员212熟练掌tN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柜员合同212,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用工制度,提高他们的212作积极性,建成训练有素、遵章守纪、文明服务的一线员212队伍;另外,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队伍,培养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9篇

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来源

目前,信用社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其所遭遇的风险也更多。其中既有内部风险,也有外部风险;既有人为造成的风险,也有制度带来的风险。综而言之,信用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七个方面:(一)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二)市场风险,即利率波动、客户竞争、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资本市场、资金涌入房产行业等引起的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即因资金短缺导致资金调度和紧急流动应变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四)操作风险,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五)道德风险,即内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监守自盗或外部人员伪造信息、套取资金带来的风险;(六)科技风险,即综合业务系统、卡业务、ATM等自助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

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级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方法持续完善,风险计量工具广泛使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内部控制仍较薄弱,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战略。由于对风险管理认识的片面性,很多信用社偏重于信用风险管理,忽视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从而缺乏系统全面的战略规划。二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完整的集风险识别、风险决策、风险计量、风险评估、风险补救和风险评价于一体的管理体制。部门间责任不明确,定位模糊。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度覆盖不够全面,执行力度弱化。内部监督多以事后为主,事前、事中预测及监督力度不够。四是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没有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没有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程。

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全面树立,风险管控落实不够到位。五是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在计量方法、硬件设备、客户群体等因素的影响下,成熟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尚未建成,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主观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

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原则。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应防患于未然,把重点放在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方面,而不是在事后风险处置上。因此,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确立风险管理战略。根据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综合因素,确立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进行总体筹划。应将风险体系指标具体化,明确承担的风险类别、承担程度及预期收益,将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细化和量化,及时做好风险转移,科学分配风险压力。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着眼于从董(理)事会到经营层的整个垂直职能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董(理)事会作为最终责任主体,要负责全面管控信用社的各种风险。包括确立整体发展目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监控风险系数,确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根据战略规划,优化组合、配置资本提高收益;掌控风险环境,保护资本安全等等。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同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及现实市场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承受风险的状况和市场风险动态的预警信号。二是风险决策系统。制定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政策并作出相应决策。三是风险计量与评估系统。对每项交易中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进行估量,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四是风险补救系统。对已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风险的恶化和蔓延。五是风险评价系统。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并对其风险管控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信用社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需要明确定位理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功能,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分工合作,筑造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加强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要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根据实际修订或重订制度或流程,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无机可乘。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面向全联社、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业务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管制度。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管理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制度。让每位员工都了解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第10篇

1前我国分包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混乱,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前我国没有完整系统的防范风险管理体制,致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落后,特别是市政工程建设管理,频繁出现事故。造成不好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包商目光短浅,一味追求利益。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各分包商都统一的把目光放在了利益上,不注重建设质量,甚至有些分包商在建设中,偷工减料,建设期间频繁发生事故,导致公司利益受损,使公司面临不必要的风险。(2)市政建设缺少完整的管理体系。就当前市政工程分包项目整体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少完整的管理体系,各分包商就市政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大都只是片面的解决一些表面问题,治标不治本,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公司资金大量流失,降低工作效率。(3)专业的项目风险管理人才未得到施展平台。在市政建设项目管理中,大多分包商并未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应用,忽视对人才的培养,企业也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导致风险管理缺乏专业性。

2分包项目风险识别流程方法及风险评估方法

2.1市政工程风险识别概念分析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提前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由于风险的可变性非常大,在管理中风险管理者大多靠感性认识和一些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判断风险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1)根据时间、技术、费用及法律等因素进行判断风险的来源。(2)就一些消极的事情预估会给项目带来的风险。(3)风险的一些事件征兆表现也可帮助判断风险。

2.2风险判断的流程分析风险识别的首要任务是要尽可能的根据有关资料,判断风险的来源,其次是就有关资料结合当前情况进行快速的风险识别,确立一些重要的风险因素,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风险清单,最后根据以上判断,并结合专业人士,进行发生概率推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进行预估。以上流程可用以下图表表示。

2.3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判断效率,风险是被的方法种类繁多,从主观的信息来进行识别一般使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从客观信息来进行识别一般使用核对表法、流程图法、财务报表法。在市政建设分包项目中主要是按项目系统要素、项目系统结构、项目主体及风险对项目的影响进行识别。这些方法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使用者必须要相互结合,相互辅助才能更快更有效的进行风险识别。

2.险评估主要方法风险管理主要是就项目风险进行专业的综合评估分析,从而找出风险应对措施,以便风险出现时快速控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其中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分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主要就以下过程进行。

3市政建设分包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3.1时刻关注风险要素,及时掌握风险信息风险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防止风险发生,公司应时刻关注各类风险动态,时刻分析风险要素,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尽早感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在风险消失或者减小期间,要时刻关注风险控制的效果,以防止风险再次发生,同时,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时,企业要对项目实行全程、全方位的跟踪监控,根据项目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措施的修改于完善,风险出现时能及时控制,以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3.2就以前风险案例进行归档收集,方便后续管理参考由于风险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如何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所造成的损失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管理者应把以前风险管理经验和教训,做好总结,把以前的风险案例记录下来,特别是市政工程项目,由于各个项目都具有很多的相似性,那么以前项目的风险管理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对以前的风险进行总结记录尤为重要。

3.3严格把关风险档案的管理工作在风险管理中,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时,风险管理者往往会记录风险管理的过程信息,这些风险文档主要包括,记录、维护及对风险的评估报告,这些信息都是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公司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文化资产,因此对风险管理过程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分析十分重要,各公司都应重视对项目文档的归档,方便以后遇到相同案例时参考。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从管理理念和方式,还是从管理条件和环境来看,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 “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1.5在防范银行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风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很难界定银行人员向关系人提供优惠信贷的界限,这里面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1.6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难以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在金融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消灭金融舞弊,而金融风险却是不能够消除的,只能是通过管理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替代性,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使银行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1.7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为他们操纵着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实权,贷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然而这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环节。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2.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 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 海外风险 对策研究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十余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深刻反思某些项目的教训,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重大风险,即经营开发风险、境外项目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总部管控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一、海外经营风险研究

(一)经营开发管理风险

在海外经营中,项目的投标价格及投标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价格较高,所有的投标工作都可能白费,如果低价中标,轻则没收投标保函,重则给公司造成严重亏损。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与各二级单位的经营开发职能和权责,建立全公司清晰明确的经营开发体系;二是明确现汇、运作、援外等各类项目经营开发程序,明确各类项目评审程序、范围和内容;三是总部预算管理部门要及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方案及成本进行考核评估,落实奖惩;四是本方人员参与项目的投标,重点是组价、施组安排,主导项目的经营开发工作,有效控制投标风险。

(二)境外项目管理风险

境外项目管理风险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施工,致使工程拖期、人员窝工现象严重、质量不合格、资源浪费、项目严重亏损、面临业主巨额索赔及罚款,带来企业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丧失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机会。

应对措施:一是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境外项目规模、实施难度和自身情况,妥善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通过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总部及子分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强化二级单位人员配备、机构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总部对二级单位及项目的支持和考核;三是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加大项目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对项目国内合作队伍的选择、考核和评估,选择实施能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市场开拓。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政治动荡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大幅上升,预期收益降低或无法实现,驻外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应对措施:一是编制大型项目追踪情况数据库,对拟开发项目进行国别风险调查,从项目开发阶段起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和解决方案;二是加强与商务部、商会、口行、中信保、各使领馆经商机构等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国政治变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评审管理相关规定,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针对存在政治风险的项目,可考虑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失误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合同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与长远的市场布局等战略目标实现均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三是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五)总部管控风险

总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甚至缺失将影响信息的传递的真实和效率,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二级单位执行力不强将影响公司领导决策的执行,使二级单位经营管理方向出现偏差。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对二级单位指导、监督、服务、考核的职能定位;二是以项目型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方向,总部各部门围绕上述职能,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及时的进行监督监督建立健全总部财务、工程、人事、法律、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总部的管理作用;三是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营造反应迅速的企业执行力氛围,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员的无效引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职工的士气,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应对措施:一是企业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完善薪酬、休假、职评等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类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关爱机制;三是加强青年员工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培养锻炼青年人,尤其是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属地化方式,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海外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是海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海外经营是利润和风险相伴的事业,国际承包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工程管理、严密施工组织,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是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外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加强项目监控,大于5000万美元的海外项目,强化评审和阶段性的风险管控。结合海外业务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设立风险管控的专门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使各项具体措施求真务实地落实到位;对于重大风险工程项目,实行紧急状态,直至风险有效化解后解除。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包括: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知识、工程风险状态报告、工程风险案例、风险管理汇总数据、各个不同阶段风险检查表、风险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工具及模板、项目风险归纳总结、大型项目风险管理协同过程模型(雇主、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及全面风险管理综合模型等。

(二)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业主资信、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自然条件、治安状况、工人来源和技术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有关法律法规、金融保险、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各类信息,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风险进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估和评价工作,评估、评价尽量做到分析精辟、充类至尽。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要对风险识别报告中列出的各类风险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量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要学会风险回避,在投标阶段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来回避风险;要学会风险转移,将总承包合同中风险较大的部分及时转移到分包合同中,或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要控制风险损失,对一些不可回避又无法转移的自留风险,在报价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作为潜在风险的处理预备金。

(三)提升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属地化”经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不同条件下精细严格的合同管理,资金风险与结算赢余机率并存的财务管理,型号与标准不一的设备物资和施工技术管理,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相异的劳务管理为重点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稳步开展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国际利率、汇率及金融产品研究,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加强境外应急管理,加大防疾病、防恐怖袭击、防自然灾害等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安全。

继续推进属地化经营,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方管理队伍,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减少境外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非技术性困难,尽早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确把握当地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项目投标及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项目中标率、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商贸机构的沟通和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企业属地化文化,加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四)强化合同管理,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要强化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各阶段评审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二是要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须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三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四是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海外经营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同时,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