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

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

时间:2023-09-07 17:4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4]陈良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与研究框架的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9.

[5]陈虎.基于网络的会计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88-90.

第2篇

1.账务处理的差异。由计算机来处理财务会计的业务之后,原始凭证的汇总成为为数不多的需要手工来完成的工作,除了需要手工向计算机将信息和指令输入进去之外,剩下的之前需要手工完成核算的部分基本都可由计算机全部完成。这样就使得电算化在电子处理和手工人为处理上产生了差异,例如:手工核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书写上的错误,手工核算可以直接在账面上改正然后盖上个人的印章或者签字,表明出责任人即可。但是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如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只需要操作者输入指令改正之后即可回到原始状态,没有任何改动的痕迹。但是,会计核算的流程本来就是一个信息数据处理的过程,在账面上应该清楚反映财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

2.信息安全的差异。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相对于人工的会计核算来说,精确度明显在其之上,除了由于指令输入错误或者软件错误而造成的失误以外,一般不会再出现其他数据计算上的错误。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迅速快捷精确的完成核算的同时也给财务信息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财会从业人员现今用的财务软件基本没有屏蔽木马、病毒等功能,这就使得财务信息有着泄露的风险。而传统的手工会计只要计算无误、保管会计账簿的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就不会有泄露财会信息的风险。

3.信息处理过程的差异。传统的手工会计是将数据信息的整理与会计业务的过程分开的,由于前者只负责采集和存储,而后者则负责加工和处理,由于信息处理的复杂,难免会使财务会计人员和负责业务管理的相关人员之间产生摩擦和隔阂,可能会导致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过程,从而不能更好的控制会计的核算流程。

4.信息处理程序的差异。传统的手工会计将数据处理的方法以直线式的方式出现,而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电算化的会计核算流程中通畅以记账凭证、数据收集、总体处理、信息共享为主要的操作方法。

5.牵制方法的差异。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来说,财会人员相互之间的牵制主要是通过各自职责的分离来实现的,而由于电算化的会计核算流程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这样就使得手工处理过程中某些能使人员相互牵制的内容失去它的功效。

二、优化信息化下的会计核算流程的措施

面对信息的日益更迭,企业要想时刻紧跟市场的脚步,必须将财务会计的各个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不断提高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使企业的财会从业人员向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转变,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优化措施的建议。

1.简化核算流程。传统的会计核算存在程序庞大、环节冗杂、信息处理迟钝的问题,核算程序的过分繁杂反而影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天信息化发展迅速的环境下,企业应该精简核算流程,例如,取消某些像记账、编制等对于创造经济价值无关的核算环节,反言之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将信息化办公贯穿于企业的工作中。这样的优化措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某些数据的重复多次出现,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2.优化部门结构。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不需要对工资、资产、项目成本等的分开核算,而以此划分的部门和岗位也就不需要了,所以要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必将财务会计的有关部门进行调整重组。

3.建立统一标准。企业加强对企业内部数据标准的建设,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财务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标准,就能够实现原始数据向标准编码数据的转换,就能够更加快捷的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数据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会计记录逐步向电子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4.推进体制创新。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输出系统,是对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的企业业务进行的集成性的管理,是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会计核算环节,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可以增加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可以实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会计业务的统一化管理,从而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5.提高人员素质,转变陈旧观念。财会从业人员是优化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关键所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下激烈的企业竞争要求财会从业者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讲座和知识训练;

(2)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时时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思想。

(3)摒弃陈旧观念,认识到会计核算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可行性;

(4)要有风险观念,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改变消极态度,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预测风险、控制风险。

(5)要有信息系统观念,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环境下,要有信息化的会计观念,重新研究和构建会计的特征和理论架构。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摘要:全新的表格输入法,将凭证模块和报表模块相结合,实现凭证数据的高速输入;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将制造成本核算报表化,一举实现成本核算全通用,从而解决了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一个最大难题;开创了分组核算,从而提供比总分类更概括、更综合的核算指标等部分内容,构成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框架。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核算流程 优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发展迅速,使得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于企业而言,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根本上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能在激励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会计人员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需要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核算环节和流程的优化,发挥对企业的强大推动作用。

一、全面分析会计核算流程的涵义及会计的职能

对于会计核算,其表示的是一种会计核算的模式,主要构成部分如下:会计凭证的综合整理、相关信息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最终形成报表,实现对步骤和程序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工作不可缺少,能够实现对核算的有效监督,达到对资金运行模式的控制,另外,也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发展信息。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属于基础性的工作类型,借助一定的流程和环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信息,能够实现度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二、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的缺陷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内部自身存在不完善性,使得传统会计模式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实现不断优化,促使传统的会计核算很难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自身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各个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分开的,他们各司其职,所以他们需要严格的遵循“填制―登记―编制”这一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跳跃工作,进而使每一个核算的步骤是分开的,由此导致对人力以及物力的严重浪费,严重的制约企业进行长久的发展;传统核算模式无法实现核算的实时监控,由此,面临市场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时反应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反应速度非常慢,无法和正确的经营决策进行及时的保持一致性。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存在不准确性,很难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资本方面更加突出,实现新经济时代的有效连接。对于企业而言,新经济带来机遇和调整,但是,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很难实现时展的需求,甚至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三、重视会计核算的不断优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被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商业和管理方式实现了突破,因此,企业需要对会计的功能进行不断的增强,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和突破,强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改变,提升会计的基本素养,使得人才发展趋向综合性和全面性,达到创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内部控制,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要重视对信息环境下,核算流程的不断优化。

(一)简化会计核算的流程环节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信息了存在过大的情况,反应不及时,会计核算流程存在信息量过大,反应迟钝的现象,对当前企业的效率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之下,企业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简单化,构件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制度,例如,及时消除记账等没有价值的信息和环境,利用网络上几乎,实现信息的分享和传递。借助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重复数据出现的几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数据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有效优化,需要强化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建设,需要形成具有权威的、统一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标准,目的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有效加工和编制,保证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结合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数据的有效连接,形成标准化的报表和结构。

四、系统分析会计流程的概念及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足的介绍

对于会计流程,主要是指部门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行为。结合实物,会计流程主要分为三种行为,首先是企业相关业务数据的全面收集,其次,进行数据的有效加工,强化存储。最后,形成相应的报告信息。对于业务数据的收集,需要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作原始凭证。在进行数据加工的时候,需要结合业务形成,制作记账凭证和账簿。在形成报表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需要。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源于很难跟上的劳动力分工理论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其主要建立在帕乔利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其在会计核算方面中心思想是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借助会计科目,能够实现对组织资产、负责及相关所有者权益的有效衡量,形成对结果的有效总结和分类,结合报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汇总,进行有效的提交。会计循环需要经历有效、有序的行为过程。在会计期间,要重视会计期间:设置科目、提供科目期初数、选择会计方法、收集或提供所有交易或事件的数据并记账、汇总会计数据,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始终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二)在传统的模式中,只是进行会计事项的反映,缺乏管理信息的有效体现

也就是说,会计师在核算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全部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收集,只是重视其中一个子集,也就是胡搜,只有满足会计事项的基本定义的数据才能进行采取,形成采集的目标。会计师结合自己的判断能力,实现对经营行为和活动的的有效判定,形成事项信息,成为收集的主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经营行为产生的数据只是会计事项的数据,因此,造成大量会计流程设计忽略了管理信息,此外,降低了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四、结论

为适应当前网络化的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增强其信息化以及技术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会计是企业经营以及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企业当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重视流程建设,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适应时展的需要,提升自身会计方面的技能,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秦嘉龙.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1).

[2]刘铂.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J].财会研究,2009,(4).

[3]刘红.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分析及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第5篇

现代企业会计核算是现代企业内在要求和会计制度约束,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现代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目的是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因此,实行会计核算是行业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行业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会计核算机制。公司制组织内含有完善的治理结构,这本身就成为了该组织的结构性状。如何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局的治理逻辑,有效完成会计核算活动,则关系到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权益的保障。实践表明,董事会与经理局时常存在利益博弈,从而构成了会计核算与公司结构相契合的关键环节。从董事会角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并授予经理局适度的财务支配权利,则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现代企业视角来看,影响会计核算有效开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公司范围内的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来自于事业部结构本身,即各分工司因各自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得它与总公司间拥有更多的个体信息,这一效果将激励分公司隐藏部分财务信息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诸如,在预算资金申报上超出自身实际需要量,或者在利润分配上增大自己的福利性基金比例等。这些都构成了公司范围下的财务风险,因其影响到了总公司财务部门对资金流量和流向的正确监管。(2)信息不完美所导致的会计核算问题。信息不完美又是另一类概念,是指因公司无法获取未来经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而使其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一后果对于公司来说是致命的,归因于资金在统借后必然存在着还本付息要求,此时存在着两类风险:(1)因分公司经营不善而影响公司整体的偿还行为;(2)因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公司资金统借数量偏离实际需求量,而增大其的资金合理配置的难度。对于后者而言,则将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二、解度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知道了因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幅度较大,从而在信息会计信息传递上存在诸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在现实层面给予克服呢。笔者认为,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还应在优化会计活动的组织资源范畴下来下工夫,进而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传递问题。结合以上思路,这里针对现状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1.计核算机制方面就现行大多数现代企业而言,其虽针对于财务状况进行了有效的编制,但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而,难以顺利开展对会计核算的协调、仲裁、执行以及监督等工作,同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再加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对会计核算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不健全。

2.计人员的意识方面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而言,现行大多数企业过于重视经营效益的结果,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过程,以至于企业高层领导在注重会计核算对成本费用节约的同时,缺乏价值管理和系统管理观念,最终将导致会计核算缺乏可操作性;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而言,现行的大多数现代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从业素质低下,首先是相关专业会计核算知识落后,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极大的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其次是会计核算人员思想决策低下,不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上方面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算执行和监控方面现行部分企业虽制定了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但其监督和执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同时,我国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其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系统脱钩现象也愈加严重,久而久之,势必将给我国一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统计,有35%的企业由于此原因破产。

4.核和激励机制方面现阶段,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成为各行企业迫切加强的主要问题,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各行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基于大多数现行企业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广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反思引导了会计核算合理化的定位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在于对企业资金进行动态监管,其目的在于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纵向内部治理结构下,实施企业会计核算监管任务的便存在两个主体,董事长、总经理。为此,财务部门在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取向时应明确,建立在董事会的审计活动和建立在经理局的管控活动,二者间是能够融合的。即,审计活动的整体视角,能为会计核算活动提供优化信息,而优化措施的实施则能满足经理局的管控要求。具体而言,会计核算合理化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确面对审计活动的约束董事会必然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从而其所开展的审计活动在于对经理局工作绩效的评价。由于审计活动不仅关注公司资金循环,也将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纳入到考察内容之中。这样一来,审计活动必然能全面反映出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就能获得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各部门运营形态的好坏来。从这一点出发,其在客观上有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2.理转化审计活动的结论在正确面对审计活动约束的同时,还应改变传统意识上审计与会计核算相对立的观点。在审计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应成为财务管理部门优化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借助审计整体视野的优势,便能促进自身在资金管控业务上的良性开展。以上两个方面的定位,就为我们整合两个层级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思路。归根结底就在于,在资金监管上应形成审计与会计核算间的融合机制,这也是对现代企业审计功能的重新解读。

四、合理化定位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合理化定位下,策略可从以下两大方面给予构建。

1.理局层面的策略构建(1)采购阶段的策略。总厂财务部门应根据各分厂产能水平和设施设备状况,额定下一年度的采购资金数量。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①预算资金的额定原则上应是刚性的,但需要根据分厂技术改造和产能水平调整需要进行弹性化管理。②分厂在进行生产物资和设施设备采购时,总厂财务部门应全程参与。这样一来,就能在总量控制和流程监管上确保采购成本的控制,进而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提供支撑。当然,资金额定还应根据PPI指数进行调整。(2)生产阶段的策略。建立在激励兼容原则下的实施路径,可以在分厂范围内将生产经费以项目小组进行额定(其原则符合采购阶段的阐述),并将经费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团队负责人身上。这样一来,就使得信息不对称因层级关系的减少而降低。同时,将生产成本进行逆向分解,最终通过任务的形式落实到成员人头上,且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奖励措施。这样一来,就保证了生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终,也为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3)销售阶段的策略。所谓声誉约束机制,就是建立起舆论监管机制。此时,可以将销售阶段的工作人员业绩输入数据库,并在全厂范围内进行呈现。这样一来,即为年终的绩效奖金发放提供了依据,也使得在公开信息下降低了他们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愿望。其效果自然在于优化了会计核算结果。

2.事会层面的策略构建针对经理局的会计核算信息,董事会需要通过审计制度来给予监管。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审计与会计核算之间还应建立起共生的融合效应。具体策略构建如下:(1)全流程融合。全流程融合是针对审计的监管职能而言的。所谓“全流程融合”可理解为,企业在资金筹措、资金预算、资金配置、资金使用、资金回笼等5个环节都应建立起二者的融合态势。事实证明,懂事会只是在各节点引入审计职能,将难以有效识别经理局的财务管理绩效信息。毕竟,以会计报表为主的审计对象只是一种形式要件,而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与合理性却很难识别。(2)结构性融合。结构性融合是针对审计的辅助职能而言的。具体是指,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行、先导地位;审计则以辅助财务管理的角色而存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可归因于两点考虑:①经理局执行企业的实际经营职责,其必然须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适时制定和调整经营策略。这样一来,针对财务流程的动态管理也就成为应有之义。②我国企业制组织内仍存在着“一股独大”局面,这必然导致职业经理无法实质性的开展工作。因此,应在内部治理机制下,对经理下放财务管理权限。③多主体融合。多元主体融合主要体现为二者融合下的机构组成。“多元”这一原则已经表明,在引入审计机构时不仅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还应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不难理解,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参与其中,可以在提升审计公信力和客观性上发挥重要职能。关于这一点,对于那些上市企业尤为关键。

五、案例

今年以来,工行秦皇岛西岭支行从细节入手狠抓核算质量,差错率较去年大幅下降,实现连续两个月“零差错、零风险事件”,有效的防范了操作风险。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该行“创三无上等级”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营业室的副行长为核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网点负责人为营业室核算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每周召开两次运行风险分析会,由主管行长和网点负责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完善机制,梳理流程。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规范该行会计核算行为,制订了《2013年核算质量管理办法》,组织业务骨干梳理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按岗位管库员、综合柜员分别写出操作流程,分发柜员,规范操作行为,使各岗位的操作制度化、规范化。依托活动,强化培训。围绕“我在岗位上干什么?我与岗位要求差多远?我需努力改变的是什么?”开展大讨论,督促员工查找自身不足,分析原因。在柜员中开展“零风险事件”活动,对“零风险事件”柜员予以奖励,每周由零风险事件的柜员在晨会上介绍经验,使营业室形成了人人争当“零风险事件”柜员的局面。

六、小结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建议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吸收客户存款、发放客户贷款、办理客户结算等业务的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是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结合银行本身实际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为达到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从会计核算的科目看,按其经营的业务涉及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损益、资产负债共同类等。资产类反映银行生息资产情况,包括对公、对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证券投资、存放及拆放同业等。负债类反映银行付息负债情况,包括对公、对私存款、同业存入及拆入、借入专项资金等。资产负债共同类反映银行会计特有的会计科目,包括联行往来、跨机构往来、资产互换、货币掉期等。按科目与资产负债的关系可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反映银行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情况。表外科目包括业务、或有资产/负债、备查登记、市场风险等,反映各项不涉及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化的重要业务事项。

从会计核算记账方法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记账的方法包括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内科目,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外科目,则通常使用复式记账法。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特点

从企业经营的目的性质看,商业银行虽然与一般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具体会计核算中,仍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同。一般企业主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作为核算对象,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变动情况为内容,用货币形式表现并进行核算。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这个载体,核算内容主要是金融活动产生的价值。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是整个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金运动,比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更具社会性和广泛。

二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载体,将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手续费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核算过程中也具有同步性,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三是会计核算作用不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仅反映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损益情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因此其作用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内部,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部外经济环境。许多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结合最新核算理念,加强自身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一是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取代原有人工核算、人工操作流程,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持,也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效。

二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核算流程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内容,明确核算要求,规范核算操作。

三是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建立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系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发挥非现场监控作用,加强对会计核算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加大问责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看,其核算机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但在取得业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的会计理论未能适应新常态金融会计核算要求。目前银行一些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仍会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面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会计理论已无法适应其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核算的电子化已成为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演变为电子系统自动核算,核算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传统会计原则理论已无法适应新的核算要求。

2.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基本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对银行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提高会计核算质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实际经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相对落后,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计算机用户处理会计业务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太过陈旧,未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缺乏培训机制,员工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金融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技术的结合,随着商业银行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要求银行员工不仅要熟悉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技术,将会计业务处理原理融入计算机处理系统。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处理水平一般,银行又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导致会计核算对账的及时性、准确性不高,起不到及r监督的作用。

3.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规范、不健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的规定,结合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制定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方法等。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在加强会计核算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健全的问题。一是制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银行内部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仍然是分散在经营管理其他活动中,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如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了岗位不相兼容的要求,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体系,独立性不足,造成相关制度未能真正发挥风险管控的作用。二是制度更新缺乏及时性。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往往忽视对会计核算制度的更新完善,通常在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后就一直沿用,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也缺乏对新技术、新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内部控制措施显得过于陈旧,无法及时、有效发现新型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银行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足。三是制度监督手段单一。目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三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指导、通报等,这些手段都侧重于事后监督,且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时间等约束,往往缺乏及时性、有效性,事前、事中相关制度的作用往往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核算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问责机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核算操作程序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程序规定欠缺合理性、有效性,在核算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二是程序规定相关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未被严格遵守,缺乏相应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流程,导致规定流于形式。三是相关问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用以防止不守规定的情况发生,问责机制未能有效做到责任追究,导致规定不能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会计核算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银行抵御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银行经营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的内控管理机制,清晰的工作职责要求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健康、有序、稳定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控制手段,可进一步规范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程序和行为,并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开展相关工作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会计制度管理。会计核算是银行三铁政策的重要体现,会计部门是银行的“账薄中心”。银行经营的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手续费业务、投资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都会引起银行资金的变动,各项业务收入、相关费用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通过强化会计制度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及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监督业务开展运作情况,是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达标、会计竞赛等活动,提高业务人员会计合规意识。随着会计核算电算化越来越普遍,会计人员对于业务处理已不需要经过手工出账,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慢慢被弱化,τ谛乱滴瘛⑿挛侍獾幕峒拼理原理了解不充分,有可能引发重大会计差错。因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基础相关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认知水平和敏感度,也有利于完善整体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规范、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按照谨慎性、合理性、真实性、严谨性原则,以业务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覆盖会计业务操作全流程的规章制度,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管控职责,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建设会计核算控制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其重要地位,同时实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开展的相关性、实用性。丰富完善会计核算全流程管控的方式,不断适应银行新的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完善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及相关问责机制

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在制定具体业务的会计操作流程时,应重点关注业务可能存在风险点,通过建立相互审批、相关监控节点,完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程序监控管理作用。同时,在程序中明确每个节点相关操作职责,建立问责机制,保障程序规定有效执行,督促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发挥程序制度的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加大培训力度

商业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控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变传统观念。一是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专门从事会计核算业务的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拓宽员工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两方面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素养。二是设置专业门槛,加强考核。由于会计核算的专业性、特殊性,对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不仅有专业的要求,还有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因此应对会计岗位设定一定的门槛,加强对新员工的考核,符合相应条件才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张金敏.新形势下再观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2010(20).

[2]林贤增.浅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J].南方金融.1997(2).

[3]李凤鸣.财务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会计核算控制,以明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及收入,从而衡量企业的发展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制约,当前,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主要是指依照法律设定的,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组织,随着社会分工越发明细,企业主体资金的运动情况需要通过准确的会计核算才能够反映出来。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核算是伴随企业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作为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已经越发受到企业的重视,当前,会计核算已经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并及时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可持续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要想保证企业发展的透明度,就必须进行会计核算,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但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核算的理解更多的是局限在各种费用支出及收入方面的核算,而对由会计核算总结企业发展战略,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重视,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有较大的局限性。

2.存在违规操作现象。会计核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会计核算速度,降低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账目混乱,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加强利润的人为操控,会采取不及收入或虚增成本的方式修改利润,这些违规行为对企业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会计核算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而会计核算的范畴及内容也应当是随着企业经济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但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后,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会计人员自己摸索,而且有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甚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滞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发展。

4.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会计核算关乎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关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利润所得,如果缺乏会计核算监督,势必会导致投机者更改会计账目,变相获取利润,最终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无法正确评估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无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重视会计核算。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视,不仅要包括领导者,同时还应当包括员工,实现从上到下的会计核算重视及认知,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对此,企业领导者首先应当改变自身对会计核算的认知,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不仅能够明确企业的收入及支出,同时还能够评估企业的发展水平,并辅助制定发展战略。其次,应当在企业范围内开展全员会计核算知识讲座,促使员工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改善自身的行为及态度,并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力求会计核算信息准确,以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规范会计核算流程。会计核算过程较为复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会计核算结果对于企业发展却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应当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流程,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核算的真实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并加强会计资料保管,以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情况,从而对企业的后续发展产生评估依据,以达到满意的会计核算效果。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重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将人为失误降到最低,以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可靠,充分发挥其评估作用,保证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3.加强会计核算人员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应当贯穿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人员与不断发展的企业运行状态相衔接,满足企业的经济进步需求。对此,除了要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岗前技能培训外,企业还应当重视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安排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进行轮流换岗工作,以促使其快速熟悉会计工作内容。此外,企业还应当安排表现优异的会计人员进行学习深造,以培养其成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构建核心竞争力,这样不仅能够留住员工,还能够对外来人员形成吸引力,确保企业经济发展有人才动力支撑。

4.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会计核算与企业的经济利润挂钩,一旦会计核算出现错误,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受到损失,由此也就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对此,企业应当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资产活动、经营活动等控制,并完善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会计管理机制及内部监督机制,以实现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同时,企业还应当寻找外部监督管理机构来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监督,实现会计工作的标准化,以不断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

当前,会计核算越来越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因此,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是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冬敏.论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03).

[2]黎寿石.会计核算既要遵守规章制度,也要研究核算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2012(01).

[3]俞娜.试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作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6).

第8篇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第9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组织程序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68-01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信息的产生,以及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否能满足各方需要,会计工作效率是否能提高,现代化的核算手段是否能顺利使用,会计人员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明确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核算形式是否合理、科学。因此正确确定会计核算程序,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与时俱进对会计核算形式加以改进,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1、会计核算形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2、会计核算形式的转变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数据共享。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2.4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3、完善会计核算的建议

3.1 加强与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间双向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质服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3.2 以会计核算为平台,实现会计核算和国库收付的有效衔接

实行会计核算制和国库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加快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一定意义上讲,仅仅是一个记账机构,没有真正发挥控制与评价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应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监督支出使用情况。核算中心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各单位的支出行为、支出成本及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比较、衡量和评估,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定期做好各单位支出的增减变化因素分析,针对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重新构造会计模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流程再造;会计核算流程;流程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急剧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变为服务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流程再造及优化已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思想―流程再造及其涵义、原则和方法

对于流程的定义,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系统地将流程作为一个重要分析对象的是迈克尔・波特,他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之中。达文波特将流程定义为“特定顾客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之所以注重研究流程,原因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流程是实现某个业务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产品竞争转变为服务的竞争。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流程再造(变革)管理已成为当代企业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谓流程再造,就是一种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提高的工作设计模式。

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在对世界范围内许多成功的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后,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思想。流程再造的内涵就是基于信息技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服务,对工作流程进行系统改造的哲学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以“流程导向”替代“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思路。

(一)流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迈克尔・哈默为流程再造总结了八条一般性基本指导原则。

1.要围绕结果进行组织,而不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企业应当围绕某个目标或结果,而不是单个的任务来设计流程中的工作。

2.要让利用流程结果的人执行流程。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和专门技能越来越普及,部门单位和个人可以自行完成更多的工作。那些用来协调流程执行者和流程使用者的机制可以取消。

3.要将信息处理工作归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流程。

4.要将分散各处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网络和标准化处理系统,在获得规模和合作好处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和优良的服务。

5.要将平行的活动连接起来,而不是合并它们的结果。将平行职能连接起来,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协调。

6.要将开展工作的地方设定为决策点,并在流程中形成控制。让开展工作的人员决策,把控制系统嵌入流程之中。

7.要从源头上一次获取信息。当信息传递难以实现时,人们只得重复收集信息。如今,当我们收集到一份信息时,可以把它储存到在线数据库里,供所有需要它的人查阅。

8.领导层要支持。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领导层真正富有远见。除非领导层支持该工作,并能经受住企业内的冷嘲热讽,否则人们不会认真对待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的基本方法

BPR在具体做法上,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般来讲,流程再造应用ESIA方法,即E(eliminate)清除、S(simplify)简化、I(integrate)整合和A(automate)自动化。

1.清除。清除是指将企业现有流程内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应该发现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和供应、等待时间、运输、移动、失控流程中的加工处理环节、缺陷、故障与返工、重复任务、调停、检验、监视和控制等。

2.简化。简化是指在尽可能清除了不必要的增值环节后,对剩下的必要活动进行简化。如程序和流程、沟通流程、技术分析流程和问题区域设置流程等。

3.整合。整合是指对分解的流程进行整合,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使流程顺畅、连贯。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于查明原因,更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工作进展。

4.自动化。自动化是指在设计流程时要考虑IT的支持,即将信息系统与流程再造有机结合。在完成了流程与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以流程加速与提升顾客服务准确性为目标的自动化。

二、会计流程的概念以及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流程是指财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不论提供何种服务,会计流程都可概括为三类主要活动:采集业务数据活动;数据加工与存储活动;报告信息活动。采集业务数据活动形成原始凭证;数据加工与存储活动形成记账凭证和账簿;报告信息活动形成财务报表,供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使用人(投资人、政府、债权人)使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因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源于落后的劳动力分工理论

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基于帕乔利会计理论发展而来。帕乔利的思想核心就是分类系统即会计科目表。人们使用会计科目表对组织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度量结果分类汇总,通过财务报表将组织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

会计循环是经历一系列顺序的活动。

会计期间:设置科目、提供科目期初数、选择会计方法、收集或提供所有交易或事件的数据并记账、汇总会计数据,编制会计报表。

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始终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业务不断复杂,原来手工信息处理和手工信息传递以及基于纸质的凭证、账簿信息管理越发显示出不足。在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人们按照劳动分工论思想,将会计核算按照原材料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相对独立的项目分类进行工作。随着IT技术的广泛开展,财务软件等IT技术也被积极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但在传统会计体系结构的束缚下,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流程,通过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货子系统、工资子系统、销售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等)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IT技术重新设计流程的优势。虽然IT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把大量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体系结构的本质,会计流程仅仅是手工流程的模仿。

(二)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无法正确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1.只采集经营活动的会计事项数据子集而忽略管理信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会计师并不采集全部经营活动的数据,而只是采集其中一个子集,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集才会成为采集对象。会计师通过判断来确定经营活动的会计事项信息,从而作为收集的对象。其结果是同一经营活动的所有相关数据,在财务人员手中,只有会计事项数据。因此,传统的会计流程设计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同时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度与沟通性降低。

2.以高度重复汇总方式存储数据,难以反映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原始凭证包含了经营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但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的处理过程是按照会计事项的定义将原始凭证进行一次次地筛选、过滤、汇总后,形成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和报表。这种处理过程使同一数据被重复存放。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报表之间的区别仅是其汇总程度的不同。这种会计信息很难反映经营活动的实质,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

3.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产生的信息单一,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财务报告流程仍然遵循会计科目加工、汇总生成借贷余三栏式会计账簿,并编制三张财务报表。但是,这些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信息比较单一,对管理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者已不再把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惟一依据,而是经过综合考虑各种度量结果来作出判断。如大型高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现在直接负责建立用于度量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人力资源的系统。

(三)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支持实时监控

运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落后于物流信息,会计账与实物账往往不同步。会计账与财务报告从来不是当前时点的余额,以致企业无法从效益的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主要因为,会计数据的采集通常在业务发生之后,而不是在业务发生之时同步实时采集;会计数据加工是对滞后的采集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等;财务报告不能直接使用,必需经过若干后台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在经济信息纷纭变幻的今天,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用性和控制力度。如当一笔超过标准的采购费用发生时,或者一笔非法的投资事项发生时,实时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实时控制超标或非法事项的发生。但当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使管理者不能得到所需要的实时信息时,他就会到其他系统去寻找。当管理者从其他系统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时,会计信息的价值就会迅速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用性。当今社会经济业务节奏快、信息量大,许多已超出了传统劳动力分工理论的业务范畴。随着用户对信息和需求预期发生改变,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也必将更新。

三、应用流程再造理论优化传统会计核算流程

流程再造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流程分析与诊断、流程的再设计、流程重组实施三个环节,在每个环节过程中逐项进行流程优化。流程优化就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梳理、完善及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的非增值环节,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做出诊断。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部门采集经营活动信息,获取业务单据,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及编制报表等一系列环节和工作,将业务单据信息转换成会计信息。由于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二者在信息传递中存在非增值环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通过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模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如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模式下,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特别是编制记账凭证环节降低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同步传递和共享,财务分析和决策职能得不到发挥。运用ESIA方法,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同步传递和共享。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IT系统平台,该平台可以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为记账凭证。只要有经济业务发生,就生成各种业务单据,同时生成记账凭证,从而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和同步。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当构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流程,并利用动态会计IT系统平台定义和存放本企业的记账凭证模式,保证业务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实时、高效地生成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支持和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1.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流程再造[EB/OL].baike.省略/view/677710.htm.

第11篇

[关键词]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16

[中图分类号] F275.2;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21- 03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大转型、大发展、大变革过程中,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企业在集团化过程中,如何建立风险隔离墙制度,让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跟上,让企业保持健康旺盛的发展势头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集团微观数据的标准化和集中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1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渗透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集团公司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决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而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实现了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现代化,为公司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控风险的要求。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会计责任高度集中至集团公司总部直至单位主要负责人,而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基层单位。建立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从组织架构上使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反映与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经营内控风险。

(3)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广、层级多,单位分散。会计报表等信息通过层层上报、层层汇总合并的方式生成,生产、传输中间环节过长,耗时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效地归并原来分散在各区域的会计核算主体,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直接生成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 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简要分析

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平台旨在提高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可比性和智能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两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一级集中部署,各分子公司设立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协同运作。

2.1 总体架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简要分析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系统遵循核算标准、科目编码、业务处理“三统一”原则,实现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管理,各级会计人员在统一的编码、业务编码体系、业务处理模板上处理会计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自动实现按会计核算主体层级关系汇总合并会计数据,实时传递内部交易信息,按集团公司统一的内部交易抵消合并机制,同步生成内部交易双方会计凭证,同时生成相应的合并抵消分录,实现内部交易业务的自动确认与抵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准确性。

(2)在集中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可分别按不同会计层级、会计主体形成总账及明细账,保证内部管理考核、各项监督检查、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

(3)实现多维度数据分析,按会计主体的行业、地域、层级等维度属性,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层级和维度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管理建议。

(4)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设置统一的会计信息稽核规则,建立会计数据的内部稽查库,实现对全网会计信息的自动过滤,线上查证、实时预警、在线分析等功能。

3 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管理架构变革、工作流程与信息标准化、人才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保障体系,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

3.1 梳理规范会计核算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管理架构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组织的会计职能将发生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会计工场”,大部分凭证通过系统生成,账簿报表通过较少的人工干预就可生成,会计人员职能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关注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生成的管理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增加管理岗位,逐步提高会计业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反馈等相关业务比重。

3.2 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流程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首先,要求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流程再造的原理按不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只有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推动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全面开展。其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必须上下统一,且要按管理的要求,确定多层的会计科目体系,科目分解成尽可能细的管理属性,便于与预算、资产管理等系统相互协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统一设置与进行控制。再次,集团公司制作统一的报表体系,内容包括合并单位报表格式、运算公式、取数公式、稽核规则、折合方案等,在集中核算系统内直接“”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在系统中直接使用集团统一的报表体系编制报表。

3.3 理清集团内部交易,实现内部交易抵消处理智能化

集团公司合并范围非常广,各单位间实际的内部往来交易复杂,且合并过程涉及每笔内部交易发生时的登记与期末对账、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权计算等事项,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自动合并抵销规则并在实际中使用需考虑到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方面面。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通过机构代码识别内部交易,采取先智能认定再人工审核的方式,确保内部交易识别准确无误。同时通过业务协同信息自动交换,确保内部交易内容、金额准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内部交易抵消的要求和标准固化到系统中,系统则根据内部交易的内部抵消标准,自动生成抵消凭证,从而形成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3.4 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梯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效果

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和有效实施,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集团公司带来效益,需建立3个层次的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第一层次是各基层单位中专门负责基础会计业务数据录入,会计原始凭证核实处理保存,本单位会计账本与报表简单从系统生成,本单位会计系统简单维护管理,税务业务、资产业务及简单的资金流转业务等财务日常工作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人员;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中专门负责会计工作标准制定与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专业化会计业务的处理、集团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与管理、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监控与事后处理、会计系统集中统一维护与管理、政策解读与宣贯等会计高端业务处理人才;第三层次是专门负责公司财务核心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在基本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架构后,要综合考虑整体财务人员的优化配置、储备和轮换制度,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努力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技能和水平,使集团公司财务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4 结 论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依赖于集团公司一体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落实,依赖于公司一系列统一的管理标准的制定。因此,要成功实施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推动系统建设。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业务处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往往不能对所有的内部抵消业务实现智能化处理,需要人工干预。因此,对集中核算系统内部交易智能化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文.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上半月,2009(13):46-47.

[2]李有华,郑厚清.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要点与实施路径[J].财会通讯,2009(6):74-75.

[3]李冬梅.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09(3):40-41.

第12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会计核算;财务工作;风险

1引言

为了实现我国保险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国家、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相应的保险关系法则,促使保险行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逐步实现与国际保险行业规范准则接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实实在在地看到我国保险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在企业管理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很多保险公司都没有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这将导致保险公司内部出现重大的财务问题、财务风险,大大影响整个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2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收入核算、准备金核算、投资收益核算、费用核算。一是对于保险公司的收入核算,保险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建立的保单关系,根据保险合同所签订的内容,进行划分、分类,找出相关的收入依据,进行相应的收入确认,按照权责发生制,做到保险合同内容与保险公司收入核算同步进行。二是对于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核算上,由于保险公司与其他企业不同,其最大的收益来源在于对风险的稳定性发挥,因此,保险公司的准备金其实是算作于市面上的负债,通过对保险公司准备金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地估计,该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偿还状况。三是关于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也是一项增加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环节,那么对于投资收益核算这一点,主要从以下四大方面来进行整合、计算,即当前持有投资、进行市场流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的应收款项获利、收入变动后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四是关于保险公司费用核算,在保险业务的往来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费用,而我国当前对费用的计量方式是将其计入损益类,形成专门的费用专项,这样就将大大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3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风险探析

3.1对保险风险的定义不明确、模糊

在最新的保险会计准则中,提出保险风险的定义为还没有发生的,但是存在一定趋势的将会使保险对象受到伤害的事故,包括自然力量、意外状况等,该定义的提出并不够明确。但是在保险合同中却又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各种保险的分类,以及重大保险的限定,没有异常明确的范围指标,这就会导致保险公司、保险企业在最后的会计核算中无法很顺利、明确地区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保险风险,无法有效地整合财务工作,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难以做出相应的风险区分度,促使最终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指标、各类账户的分类工作造成困难,使最终的财务风险分析信息不够准确,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运营压力和管理风险。

3.2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账目核算违背原则

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在会计账目上做文章,减少经营所得利润,降低实收的税收比例。例如,保险企业在保单获得的过程当中,与投保人产生的资金业务往来,除了与投保人进行保单签订所获得的营业利润,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附加费用。比如投保人体检费、劳务报酬费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这些额外的费用将被计入保险企业成本消耗之中,那么这种将成本费用化的会计核算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悖于会计核算准则的,保险企业通过抓住会计核算准则的漏洞,对企业成本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降低,正是由于这种会计核算信息记录的不准确性,导致后面整个财务分析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准确风险。

3.3再保风险机制存在漏洞,管理不够严格

再保风险管理相对于保险管理机制更为宽泛,没有强制说明对于再保风险需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这种不严谨、不规范的核算方式,导致了许多保险公司保险企业都纷纷踏入再保风险这一领域。由于再保风险不需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这可以使原投保人与再投保人,通过私下协商,按特定比例共同承担相应的投保费用,降低了投保人的投保成本。但同时保险公司却可以同时得到双份的投保收益,使双方同时都处于共同获利的状态。但是这种行为其实是不严谨、不规范的,是在利用会计核算准则的漏洞基础上,进行投机取巧式的获利,具有较大的风险。

4应对保险公司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财务风险的办法

由于保险公司获利的特殊性,对外部的风险掌控具有较大难度。因此,一定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管控,尤其是财务方面的风险,通过准确的会计核算,进行财务整合,减少财务风险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4.1完善保险公司的资金流动过程

加强对企业每一专项的资金的审批审核,提高资金发放审核要求,明细资金使用的各项用途,加强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准确核算每一笔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给企业建立起多重的项目记账方式,利用银行系统以及现金出入记账双重记账系统,落实每一笔资金的动向,做好日与日之间的结算交接,汇总月与月之间的数据整合,提高月季度、年季度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做好每一个月季度的预算,以及每一个月季度的结算,使财务上的每一笔资金,都最大程度用到合适范围,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确度,降低财务损失风险。

4.2规范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

关于保险公司、保险企业在会计核算上仍有一定的欠缺,没有完全遵照会计核算准则进行财务管理,对会计核算体系有一个模糊的、不够明确的概念,因此,构建一个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对实现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科学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基本准则的了解,熟练运用会计核算中的各项账户关系、账户分布,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真正做到完全按会计基本准则做事,不去刻意寻找法律的漏洞,不违法、不犯法。二是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一项条款都有可执行,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必要,而不是只停留于理论上,口头上的概念,将制度的完善真真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会计人员上,规范好财务部门的各项专业工作。

4.3明确各成本费用的核算

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内容越来越丰富,保险范围越来越广大,所涉及的保险业务也越来越纷繁复杂。因此,在目前的保险公司发展中,企业的各个支出,特别是对于关系复杂的成本费用类的核算等工作都已经引用了ERP财务核算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有效应用,使企业信息详细分类与整合更为简单,同时计算数量也更加庞大,计算关系更为复杂,为了进一步降低人力核算的人工失误,使人工核算的压力大大降低。在之后的应用中,可以加大信息技术的科研投入,创造出更为有效的信息系统,实现更大意义上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进一步精确信息分类的准确性、费用核算的规范性,以此实现财务风险的失误性的降低。

4.4提高公司审计部门的权限

提高保险公司审计部门对内部的财务审核,加强审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的监督工作。提高审计部门的相应权限,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部分,对涉及资金流动的任一流程中,都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如加强对资金流动的审核和对经营管理的规范,加强对金融投资的管理风险,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审核等。通过这一系列流程性的审计审核,来提高保险公司企业经营运营的活力,提高管理核算的规范标准,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企业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

4.5建立标准化的会计核算流程

由于当前保险行业的业务流程纷繁复杂,业务种类多种多样,建立标准化的会计核算流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首先,需要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方面,提出一个规范性的、有计划的会计核算顺序,其次根据核算顺序,将保险业务进行不同种类的分类,根据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最后制定上下统一的标准,符合业务核算的基本内容,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性核算战略,建立起标准化的业务核算流程。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加强对保险公司资金流动的管理,加强对每笔资金的审核,建立起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标准,严格控制公司收入与成本支出的平衡,做好每个月季度及年季度的预算结算办法,从各个方面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努力实现保险公司保险行业的稳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斌.对于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16(20).

[2]杨玲.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及财务风险剖析[J].现代商业,2013(3).

[3]肖文彦.X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