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时间:2023-09-07 17:4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行七年了,本人也恰好陪伴学生体验了从高一到高三的一整套新教材新理念。感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材组织形式、教学结果评价方式的变化层出不穷的同时,现就高中化学这一学科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与原高中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总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二、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要求,高中新课程在学科之上设计了“学习领域”,特定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三、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下表就是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所建议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和有关案例。

五、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与新课程相应的3种评价方式,即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以书面作答方式进行的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后两种评价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大力提倡的。

六、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在各个课程模块中,突出强调了化学实验的作用,以此作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

七、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第2篇

生态教育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引起高中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对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对课程体系当中的生态教育资源进行发掘与整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观念,以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生态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但同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与化学科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来源。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渗透生态教育,这不仅会形成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有效创新,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起应有的绿色化学理念,这对转变传统化学教学理念、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就会大有帮助。

一、高中化学理论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渗透

理论知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在高中化学的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高中化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学习起来会感觉枯燥而乏味,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也多是以高考为导向,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开展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态教育,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向生态教育上靠拢,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化学理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动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应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加快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养成。例如,在高中化学“保护生存环境”这一章的教学中,从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环境的教学,到垃圾资源化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内容都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生态问题密切相关,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加强化学理论教学与生态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利用化学科学节约能源和减低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渗透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绿色化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谓绿色化学,即清洁化学、无害化学,也有人称之为环境友好化学,指的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学设计环节,没有或只有少量环境副作用,并且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教育的开展。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思维的主要阵地,而有实验就会有消耗、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三废”。为了更好的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建议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对实验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最终达成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目标。例如,在“氧气的制备”的实验环节,虽然学生对氧气的获取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最环保的方法,如电解水法,这样就避免了废弃物的排放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为了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如利用输液瓶、输液管来自制实验器材,分别代替集气瓶和导管,这样既能节约实验资源,又实现了对学生的生态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态教育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高中化学课外实践中渗透教育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高考导向思维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过分强调课内教学,常常忽略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但对于那些抽象性的化学知识,如果教师一味进行单向性的知识灌输,那么学生必然会觉得化学知识学起来枯燥乏味,在课下也没有利用化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高中化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课内教学同课外实践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对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还可以拓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渠道,激发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在“电化学基础”的化学教学后,高中化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电池污染问题,组织开展关于废旧电池合理回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反思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电池污染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理对策,并最终拿到课堂上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看谁的社会实践成果最为优秀。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提高对于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发掘生态教育资源,强化生态教育的教学渗透,进而培养高中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学会用化学科学知识“趋利避害”。

作者:曹丰富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1]杨生礼.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中的渗透[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3(12).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

前言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记忆、观察和思维等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综合的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可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据实际情况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中化学仍以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为主,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取向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

没有自学能力,就不会超越教师、超越前人所取得的成就、所研究的成果;没有自学能力,就不会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量。高中化学包含的是化学中的基础性知识、基础性技能,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满足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习兴趣浓厚学生的需要。只有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够真正学好化学,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1]。

2.是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

高中阶段的学习既是对小学、初中所学成果的一个检验,对小学、初中知识的一个升级,同时也是对大学及以上阶段学习的一个铺垫与过度,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目前,化学在高中整体课程当中平均每周有三节课,这远不能满足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除了上课之外,预习、复习、作业等需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缺乏自学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懈怠放纵,不学习、不好好学习,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

3.自学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教学方面,与其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将自主学习的本领教会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终身学到知识。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上升,知识更新周期频繁,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始终都是知识总量的冰山一角。这就要求学生在终身学习的同时,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的去获取新的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自身发展需要。

二、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强化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发现其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为了避免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教师应提前准备好预习教学方案,将要学习的范围提前布置给学生,将要预习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同时根据化学课程安排,合理设置课前预习时间,让学生在每天的课前预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爱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前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列出预习提纲以作为学习的一个铺垫。当这种习惯稳定以后,教师可以减少对学生的监管,让学生自觉、自主的进行学习。在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强化课前、课外预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2]。

2.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在养成课前预习习惯之后,为了巩固与强化自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根据学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提前安排好学生的自学时间,最好在课后进行集体自学,以为学生的相互学习、寻求指导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助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定会收获理想的效果,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必定会有所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合理自学时间的安排,不仅有利于认真自学良好气氛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加强。化学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样样离不开化学的应用。利用化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列举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自学意识也得到加强[3]。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高中化学课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文章只是提出了其中的极小一部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相信还会有更多、更为有效的培养方法陆续出现。但需注意的一点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需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认识到自学重要性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起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叶辉有.高中化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90.

第4篇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

第5篇

一、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

教育界盛行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可是教师毕竟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本次的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重新认识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必须勇于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无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旧有知识,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适应当今的知识爆炸社会。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一个信息源(途径)的提供者,即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具体信息的传输者。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

在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后,教师才能在学习开展过程中正确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要担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具体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等方法的教育。在教授化学学科知识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化学教学实践中。

二、教师要充当新课程的设计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例。”这说明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而不是课程资源的惟一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对已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也可以自主开发和利用一些资源,重新编制教材。

课程设计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作为化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教师要“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善于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自己的领悟、具体实施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等,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当然,自由地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增删教材的有关内容,而应在全面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既忠实于“标准”,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传统的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在教室空间里处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新课程要求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关系,强调教师由教学活动的权威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组织者”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以使整个学习过程更趋于合理、有序、科学。“引导者”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感受和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教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展、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参与者”指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一起收集信息、交换意见,一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意味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上面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可以看出,教师正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选择最佳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关联的方面,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初高中、衔接。

江西的高中新课程进行到了第三个年头,火红的六月高考送走了新课程的第一批毕业生,回忆走过的三年新课程之路,有得有失。再回高一,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以下是本人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做好教材的衔接

初中化学只学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以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主,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由于高一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起点高,知识理解和接受难度加大。虽然化学新课程在整体设计中已注意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和内容的分工衔接,但高中新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

例如学生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一般都会复习初中的知识。高中新教材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编为第一章,让学生先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燃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而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教学方式,生怕讲少了,于是在教学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如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打击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精心处理好教材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的编排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经历课程改革的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初中新课程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上要求的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高一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利器”来辅助教学,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学生单独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等实验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以此让学生对化学课堂充满兴趣,有着生动而且深刻的体验。

树立全面正确的化学课程资源意识。教师的课程资源多为化学教科书及相应的配套资料,这只是非常片面的课程资源。事实上,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化学教科书、教参教辅资料、科技图书、教学软件、报纸杂志等,也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教学衔接中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早些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小结、解题等。

培养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学科思想:?①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等。②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图。③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④注意累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守恒思想(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平衡思想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实验思想(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等。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到高中的教学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特点,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对初高中化学教材必须熟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要主动地作好疏导和转化等过渡期工作,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Ⅰ)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材 处理策略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即借助学科教材这一知识传播媒介,由教师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运动发展过程,也就是教师播种知识和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新课程教材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同时留给了教师较大空间,使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教学理念的调整,教材结构的变化,知识面的拓宽,教学要求的提高,在内容上呈现开放性强、系统性弱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蓝本,融入科学精神与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和重组,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同一知识在同一模块或不同模块出现时,由于相关知识的定位不一样,教学处理肯定不同。“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最需把握的问题。除了学习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外,更要深刻研读必修、选修教材,明确同一知识在不同地方的描述和要求层次。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这一内容出现在教材的5个不同地方,但在不同学习阶段却有不同的要求。(见下表1)假如在《化学1》中再添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2》中增加离子的放电顺序,就会导致课时严重不足,而且学生由于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无形中增加学习负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长此以往,还会因为这种“一步到位”让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如何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度”,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的高度审视每个模块的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课程意识。

不同阶段对“饱和食盐水”内容的处理(表1)

2.关注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

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的结合而成的完整体系,概念又是形成基础知识的单体,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发展认知探究能力的先锋。因此,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的关键。在新课程的化学反应原理、概念的教学中,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在这个知识基础上还要教给他们什么?如何设计问题和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对新的概念原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进而理解该概念原理与其他知识体系的联系。如:

(案例)胶体概念的形成

3.注意知识逻辑关系的修复

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的保障。新教材中某些知识逻辑关系的颠倒甚至是缺失,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有必要对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做适当修复。

教学《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引入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活化能、过渡态、自发反应、平衡常数概念、焓变、熵、熵变等物理量。教材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和方式,根据实验总结、概括出经验,分析其物理意义,避免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做法,这是十分可取的。

其中教材P34对“活化能”概念的陈述为“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P36描述为“过渡态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为反应的活化能”。其实,从广义上讲,“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活化状态分子与普通分子之间的能量之差,其物理意义随不同理论而解释不同。由于学生没能对“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和“过渡态的平均能量”有很好的认识,且对“活化分子”的概念也缺乏确切的定义,因此在该概念的理解上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取舍。在处理该项知识内容时,应该有统一认识:两个分子发生反应碰撞时必须获得一个临界构型――过渡态(即“活化分子”),一旦获得此构型,反应即发生,否则分子的碰撞对反应无效,反应不能发生。这样,学生对这个特别专业的化学语言就获得了一般认识。

4.注重实验内容的差别处理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是配合课堂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的手段。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必修1、必修2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实验的目标侧重于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性的学习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实验化学》模块的主题则是对所有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统一和提升,更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细节及可操作性等实践性的技能与方法。换言之,《化学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系统的、扎实的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而服务的,并逐步形成用实验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个实验,往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不同的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4][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左香华.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种举措.化学教学,2005(12)7.

[6]陈静,张文华.探究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第8篇

关键词:课程基地;化学学科;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03-2

2011年8月,我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高中化学课程基地。课程基地建设是个创新的举措,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模式可依据,唯有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唯有集思广益,开拓前行。

一、我们的思考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指出:课程基地是以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追求,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以学科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一切活动必须以学科知识作支撑。据此,我们在申报和建设课程基地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们以为确定申报的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课程基地”的课程为自己学校正在进行和能够不断发展的课程,而且是要把握得住,可操作性强的,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哗众取宠的、似是而非的所谓“课程”。

二是立足一门学科下功夫。也就是说,能够由点带面,以小扩大。利用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最终放大学科优势,形成整体的效应,形成学校的特色。

三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先进性的、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学科,而且能够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体现学校的精神。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学校精神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我们学校的化学学科组不仅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化学教师队伍,而且已经拥有坚实的科研成果和突出的教学业绩,特别是这些年来为学校教育教学积累和示范了许多经验。例如化学学科组的“定标导学,合作质疑,及时反馈”的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各学科整体的教学复习方式,赢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也是从化学学科开始破茧化蝶的,至今数学、物理和信息学等学科竞赛始终在践行着化学学科探索出的“会者为师”的教学方法。

四是区域性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也纳入到我们思考的范畴。东台有海岸线八十多公里,而且每年都有近百亩的滩涂增加。现在正处于国家级沿海大开发的前沿,有许多滩涂、海洋的资源可成为我们形成校本课程,如滩涂爽碱、粗盐提纯、浅海养殖等。

五是寻求一些可靠的理论支撑。我们在申报化学课程基地时,就有科学发展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以及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等。在这些理论指导之下,我校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形成先进的现代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和成功。

二、我们的实践

一年多来,我们根据学科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基于“共同发展,共享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载体。

(一)多样性地建立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实验室

我们非常重视发挥实验对课堂、课外学习的作用,主要将实验室实验台布置成秧田式和茶馆式,实验内容有桌餐式的规定动作,也有自助餐式的自选动作,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效展示,进一步提升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1.将六个传统化学实验室中的四个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四个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已经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们认为只要条件许可,所有实验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校多媒体化学实验室建成,其体现着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以及化学实验室和普通教室的结合,既方便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方便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条件去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于是我们努力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甚至指导学生将部分课本知识介绍设计为新的探索性实验。如组织学生将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活动与探究”,设计为“探究Na2CO3和 NaHCO3的性质”的实验。现在课程基地的化学教师们已经将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模块上列出的所有实验进行整理,改进为24个学生分组实验,一一陈列出来,并通过提供必需的仪器和用品,让学生就这些实验再行设计、操作和感悟、反思,从而提升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2.利用常规化学仪器和日常用品,结合沿海大开发的地域优势,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室。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利用常规仪器、日常用品,设置了三大主题综合实验群,自主开发一批自助餐式的实验。它们分别是(1)“药箱化学”:a.阿司匹林的合成;b.胃舒平中氢氧化铝的检验;c.对氨基苯磺酸的合成;d.次硫酸氢钠甲醛的合成;e.苯乙醚的合成。(2)“厨房化学”:a.油脂制肥皂;b.食盐中碘的检验及含量测定;c. NaCl与NaNO2的鉴别;d.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e.糖的性质探究;f.测量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酒精的探究。(3)“海洋化学”:a.粗盐的提纯;b.海水组成、成分的确定;c.海带中提取碘并测定;d.盐卤中提取溴;e.海水淡化;f.电解饱和食盐水;g.海水与河水、井水的成分区别。实践证明,引导学生以“厨房”、“药箱”和“海洋”为主题,在自由选择、亲自动手的基础上,通过安全、有趣、简单的系列实验,了解了化学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功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经历、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3.组建拥有部分精密仪器和先进设备的科研实验室。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制约,目前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都是化学科学中的基础实验,对化学反应的动态研究、精密化定量实验研究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计算研究等基本没有涉及。为了使学生们能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之余开拓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同时为培养拔尖人才服务,我们课程基地一行人多次到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实践工作站参观,先后到南大、南师大等高校的实验室学习,购买了一批中学不常用的大学实验仪器,如数据采集器和PH、温度、压强、电导率化学传感器、电子天平、实验室PH计、阿贝折射仪、数显集热式搅拌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实验室级纯水机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等等。以学习小手册形式详细列出每个仪器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专门安排一位化学教师负责指导,让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学习、操作,为他们参加化学学科竞赛、进入高校学习起着积极的推介作用,为今后从事化学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用性地构建网址为的教学平台

一年多来我们整合已有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出交互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名师课堂、名师答疑、学习论坛、研究论文、课程建设、能力测试、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演示实验、化学图库等栏目。借助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菜单式自助学习,教师可以进行网络式远程教学。

具体地讲,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的电脑登录江苏省化学课程基地网,点击“用户中心”进入“考试管理”—“题库管理”网页,按学习进度选择章节、知识点、练习时间和难易度,软件随即生成一套练习。学生完成后点击提交,软件立即显示每题正误、所得分数。学生点击有困惑的题目,立即显示该题的详细解析,包括可以链接得到解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和方法。此系统还有一个联系效果记录、分析的功能,学生可以超越传统课堂,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建构式学习。其所有的练习、测试题目、所做答案将被收入数据库,经过分析可以直观显示学生学习薄弱环节,有利于学生自我改进和教师了解其学习情况。一个班的学生练习结果汇总后,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法和拾漏补缺,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基地网站收录有化学组全体教师最新研究论文62篇;覆盖高中6本教材所有内容的教学课件186个;包含趣味实验在内的视频资料56个;以及演示实验120个、化学图库46组和化学题目2000多条。

(三)先进性地整合课程结构,推进和引领多方面共同发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原则,课程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离不开多样化、高选择的适应多方面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个性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了化学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化学教师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研究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等三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高考考试说明》、《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度解读文本,详细对比梳理,从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清晰地为相关内容的教学定位,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教学线索,创造性地选择、改造、安排教学素材,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的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实践中,采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方法研究不同教法的流程、特点与效果,逐步构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体系。

2.开发校本化的选修课程。

学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人文、地域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允许融入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思想,推进化学学科教学特色的创新和发展。化学各备课组都设计了具体研究内容及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具体方案,都有三至四门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例如有激发兴趣爱好的《化学入门》、《化学起跑线》、《生活中的化学窍门》和《趣味实验》;有拓展类的《化学竞赛知识初探》、《化学竞赛系列训练》、《创新实验》、《化学读本》和《大学课程》;还有地方特色类的《海水组成的测定》、《含碘食盐检验》、《海带制碘》、《粗盐的提纯》、《盐卤提溴》、《海苔的养殖》等系列。教师们经常带领学生到沿海一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小组综合课题研究的方式,辅以个人单科研究,到粗盐提纯车间实践体验,形成书面报告,最后交流、总结和评价。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教研活动。

举行校园学术节、公开教学活动和承办省市级教学竞赛是我们展示课程基地建设成果的有效窗口。去年12月份,学校以“课程基地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为主题举办第十一届学术节,开展 “红烛杯”会教、对外公开教学、教育教学论坛等具体活动。由教科处牵头举办的教学论坛和政教处主持的德育论坛,就是围绕 “课程基地”、“学科发展”、“学校特色”等关键词,各学科教师和全体班主任纷纷通过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如生物学科的《浅谈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英语学科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中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音乐学科的《谈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程基地还围绕“课程”,广泛收集各学科教师近期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汇编了《与新课程同行》、《追寻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能力与教育创新》和《做最好的自己》等四本论文集。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64―01

一、重视第一印象,营造良好开端

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引言教学是学生对高中化学的首次接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第一印象,这种神秘的力量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的热情。从内容看,序言课确实没有什么考点,但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一节平淡的序言课,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但若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联系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化学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展现一个精彩神秘的化学世界给学生,便能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

首先,教师丰富的专业素养是吸引学生的磁石。教师要在闲暇时间多读书,贮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社会实践、读书、教研、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收集的资料,对化学课程进行入木三分的深刻分析,表现出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瞄准化学发展前沿,生动、风趣地介绍给学生。同时,不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用化学的眼光阐述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讲得更具吸引力,才能吸引学生,使教学大方光彩。

其次,教师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从内心崇拜的是要求严格、治学严谨、有真才实学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所以,只要你站在讲台上,就要注重仪表,讲话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从内心尊重学生。这样,无形之中就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奠定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引言课要提纲挈领,全面把握化学的精髓

引言作为高中化学的纲领和概括,从整体上阐述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相互联系、学习方法、框架结构等,旨在为刚刚接触新课程的新生提供一条了解新课程整体知识体系的捷径,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树立起新课程的整体结构,了解课程安排和学习方法,形成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解决“什么是化学,化学学什么”的疑惑,引导学生入门,是开启化学世界的一把钥匙。

为此,教师应以引言课为抓手,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必修两个模块、选修六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交代清楚各模块的重难点,以及我们将要学习的模块,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抓住化学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点加以精讲,在最前沿的化学领域打开认识之门,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之门。

三、引言教学要解决指导新课学习方法的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有它的独到学习方法。学生虽然在初三就学习过化学,但往往受应试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影响,没做过多少实验或者对实验不够重视,化学思维和化学语言都很匮乏,对化学理论原理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学来的,而高中阶段这种方法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第10篇

【论文摘要】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不管内容、模式、方法、结构、管理、评价等方面怎么变,教育质量永远是教学条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第一位的。中青年教师迫切希望实现由知识传承型向创造教育型、经验技术型向科研艺术型、教育者向同时是终身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和创造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对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生的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思维特点、新的目标体系、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乃至整个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但是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重新定位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学习、比较和分析浙江苏教版高中化学(包括必修1、必修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以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给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上都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整体设置化学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新教材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不同模块教材具有鲜明风格、独特功能,采用多种课程设计取向,发挥多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优势,设置多种水平层次,提供多样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

1涉及的内容全面而详尽,新的化学课程目标鲜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了新课程的总目标。

2重新构建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新的化学课程立足于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改变了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提出了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3规划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结果,通过对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说明和活动建议来体现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4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悬念、选用图片等。

5赋予发展性评价具体的内容和方法,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及对化学教师素质需求的调查

2.1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化学知识成为课程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的结果或结论,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反而不太引起注意,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等的培养,在实验中则更少涉及。教师的教学重在对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带领学生得出教材所呈现的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充分理解消化教材的内容,而不能对教材有丝毫质疑。

2.1.1没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递者和阐释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吸收者和接受者,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任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倾听,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听众,导致学生学习乏味,学习效率低下。

2.1.2教学目标单一

教师只是重视“双基”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认知能力增长而轻知识建构、重解决问题而轻发现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

2.1.3教学方式不灵活

中学化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学,另一种是探究式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提高知识的传递速率,后者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传授质量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运用讲授式教学,忽视了探究式教学,课堂没有生机。

2.2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现状

目前,课程改革后中学化学教师亟待培养的科学素养的主要是:指导学生课题研究能力、教育理念、化学前沿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化学史知识、互联网的使用能力,教师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开设选修课、指导活动课的能力、深钻教材、辅导奥赛学生的能力等。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化学教师科学素质现状已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趋势,必须尽快地从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对化学教师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高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和提高。

2.2.1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面“窄”“旧”。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中化学专业知识面窄,缺乏对相关学科、人文知识、技术工具类知识等的了解。教育信息陈旧,缺少对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技术的了解。

2.2.2教学能力

教师仍然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水平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很低。有的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创造。

2.2.3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良好教学方法效能的发挥。教师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想用“探索法”进行教学,但又不了解探索学习方法的内涵。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也就无从谈起。

2.2.4开设选修课

教师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能力薄弱。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有待提高,信息积累不够,信息资源缺乏,课题无法确定,没有建立科研引导机制等。

3、实施素质教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3.1高尚的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不仅包括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有执着的敬业精神,还应包括信念、情操、智慧与人生价值,治学精神及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格魅力等。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是第一位的。师德修养需要通过“悟”才能达到,这种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3.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教师要掌握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努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相当的自主意识,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正规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要通过自身实践和研究推动本专业理论向前发展。不断积累和创造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经验。

3.3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即教师的专业能力,既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新手向专家转变的过程,是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变的过程。

3.4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会引起教育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将使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使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为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5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化学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各种研究与试验,懂得教育科研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选择适当的科研课题,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完成研究,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4、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创新和实践

4.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如:我讲胶体时,上课铃响后,学生发现我叼着烟走向讲台,并大胆的吞云吐雾。从不吸烟的我做出这些行为,让学生感到惊讶,全体同学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我拿出激光教棒,让激光束通过我吐出的烟,引导学生观察光亮的通路。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我在做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实验,而不是故意违反课堂教学常规。我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本课中涉及,讲完课后将请学生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探究谜底的好奇心,使本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2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这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害学生的一生。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有悖人才培养的规律的。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对于化学学科,进入高中以后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很多同学课堂听课效率低,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课下复习的习惯,对知识欠下的债越积越多,直至最后上课像听天书一样,产生厌学心理。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无论多么荒唐的构思,多么奇怪的想象,甚至多么没水平的问答,所得到的都应该是教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设计如下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清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这样的个别化教育使困难生对化学不仅没有反感,反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课堂教学两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氯----盐酸” 导入时,教师拿出一个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医用盐水瓶,用注射器把几滴稀的石蕊溶液注入瓶内,这时水便自动喷出形成红色喷泉,这一奇观使学生兴趣倍增,惊讶不已,异口同声地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老师笑着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请继续研究下面内容,便知分晓”。 设置悬念式的实验情景,使学生感到怪异,急切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视学生思维策略的训练,要传授一些知识理解策略,展学生的想象力,能激起师生间情感共鸣。

总之,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必须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尽早进入角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彰显智慧的舞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和学生一起感受化学的魅力,预约精彩课堂。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那么,我们的化学课堂定会激情澎湃,火花闪烁,个性张扬。

参考文献

[1]杨光晓. 温州市苍南县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及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48

[2]张久龙;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研究[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35-137

第11篇

关键词:新教材;栏目设置;对比研究

1999年以来,我国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制定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起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省实验区首批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2005年秋江苏省也进入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三套新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在各省已投入使用,由于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弹性处理,新教材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与组织、体系结构和具体的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多样性。2007年以前全省13个大市中有六个大市使用了人教版,有7个大市选用了苏教版,2008以后全省有三个大市使用了人教版,有10个大市选用了苏教版。如何更为理性地思考、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高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科学解读好新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能力,合理使用好新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更好地解读和使用新教材。

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栏目设置,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大体上可以分为6大部分。

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

在新课学习之前,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这个栏目之中,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引进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这些栏目出现在新内容之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新内容之后,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新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部分:实验栏目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都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实验探究分析现象,讨论原理都是非常好入手操作并且都没有严格地区分教师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采取灵活呈现的方式,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互重复的弊端,实现了教材的便利教学。并且这些实验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部分实验还是让学生自行设计。人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有两个栏目:“实验”和“科举探究”。其中“实验”以基础性的实验为主,而“科学探究”中有基础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苏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集中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两个栏目上。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实验栏目往往由好几个小实验构成,每个小实验分别探讨某一方面的性质,综合几个小实验就可以得出某种物质的性质。

第三部分:资料栏目

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如:数据、背景、条件等,都选择用一种话外音的方式,虽然不是课堂上的主要教学任务,却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宽视野的机会。人教版教材主要设置了“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资料卡片”栏目。其中“科学视野”栏目主要介绍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包括前沿科学的知识。苏教版教材设置了“信息提示”“你知道吗?”“拓展视野”和“化学史话”等栏目。

第四部分:联系生活栏目

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密切关系,联系生活、社会、技术,学以致用,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得部分学生能够向更高水平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联系实际生活,真正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第五部分:知识归纳栏目

旨在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第六部分:问题栏目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有所反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非常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的反思学习。

通过对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新教材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科学解读新教材,合理使用新教材是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建构高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目标,系统合理地使用各种方法,有效地组织内容,确立师生教与学行为模式和程序等综合操作系统。”构建高效的教学策略应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考虑新教材的特点,考虑不同模块(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要求,教学更多地回归于人性的发展,强调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的开发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和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策略。新课程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尤其凸现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融为一体,新课程强调“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新课程倡导课程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机会,是一种体验,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新教材基于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融合了人的认知发展特征和学科发展线索,建构了新的内容体系,阐述了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揭示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引领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为将来走向社会夯实基础。新教材融“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与“学生中心”于一体,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整合,赋予化学学科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价值。如果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那么教学就是应对教材的一次再创造,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来教”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师生协调发展。

总之,在教学理念上,新教材强调“社会中心论”,重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师生关系上,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教材的编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求知欲。在教学方法上,新教材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传授学生方法,在内容线索上,新教材知识线、方法线、STS线三线并重,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做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由于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新教材的魅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全面,但是,我将一如既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精神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王租浩.立足创新 求是发展:苏教版高中化学的特色简介.基础教育课程,2006(11).

[2]蔡文联.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化学教学,2007(1).

[3]施志新.现行三种新课标化学教材(必修1)比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1).

第12篇

一、新教材的课程结构特点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课程在化学学科方面设置了这样一种课程结构:从整体上看它实际上是学习领域当中的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跟其他学科一样化学课程也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因而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

1、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层次。

必修内容是全体学生都要学的,两个模块是严格按照从必修1到必修2的顺,

序依序开设。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行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顺序问题,它们都是跟着化学必修2走。除此之外对于选修模块我们要关注它设计取向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大取向。一个是学术性取向,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三大化学核心研究领域。另一类称为应用性取向,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2、学分管理。

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

以不一样。高中化学课程方案的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有六个学分,其中四个是由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来完成,还有两个必修学分是要求学生在六个选修模块当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而获得。选修学分不是统一规定的,是指在完成了六个必修学分之后,鼓励学生多学选修模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修学分还有一个高线限制,高考并不是把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作为必考内容考。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高考,将来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般理论课倾向的学生至少要考四个模块,对于文科倾向的学生则要取决于所在省的高考方案,至少要修满六个学分才能获准高中毕业。

二、新教材的微观结构特点

1、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2、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3、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三、新教材的内容安排特点

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在内容安排方面也体现出很多方面的优势。

一是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学、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第一遍看新教材时的感觉是教材的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同时产生一种新鲜感。

二是新教材在增加一些内容的基础上也删去了一些内容,比如说考虑到实用性把第一册中的“硫酸的工业制法”删去了。由此我想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新教材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新教材比旧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 “物质的量”比旧教材的安排就合理的多,它以“物质的量”为标题,提出摩尔是它的单位,并与学过的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量有更深一步的认知,这种教材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是讨论题的增加,第一册中就有41道讨论题。 “讨论”题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好“讨论”的导演,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得到最优化的答案,纠正学生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的表述,所以在学生讨论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主要任务,师生共同创造讨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