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专业特色;小学教育;建设;策略
G652.0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其特色凝练以及建设,显示其活力,这有利于办学实力的提高。
一、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1.理念
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不仅关系着特色专业建设进程,而且指导着方向,影响着绩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创新与改革,首先应当从理念上进行变革,以此来适应专业建设需求。虽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属于一种新兴的专业,但是师范类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计其数,这种完善的教育积淀优势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秉承基础教改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同时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理念。
2.定位
定位是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在定位小学教育专业时,我们应当以培养小学教师的素质为目标。较之于中学教师专业建设而言,虽然小学教育专业与之同属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但因小学教育更具启蒙性、基础性,要求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教学意识和素质。基于教育对象、任务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其决定了教师具有自身的特质,比如小学教师应当需要具备综合的科技、人文等综合能力,尤其要富于童趣、爱心以及亲和力。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综合培养以及学有专长,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取向;人才综合培养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就其中的文化知识而言,也考虑到了本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且文化底蕴一定要宽厚,艺术修养、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修养应当深厚。从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都要去“学有专长”,这是基于“综合培养”的学生根据其专业以及兴趣等,确定专长学科价值取向。学有专长是小学教师同专科、中师层次教师的主要区别,只有做到学有专长,方可低起点、高站位。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其特色建设,提高小学教师培养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建设
实践中,通过营造专业特色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导向活动,构建学生的文化观,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传统职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学科本位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并促进专业情意的形成,自觉养成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品质,做到师心童话,形成学生观,从而使职前培养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主动适应教改需求,从而使小学“准教师”成为知识文化丰富、专业思想过硬的人才。在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当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人,以人文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专业特色文化。
2.加大生源质量管理力度
实践中可以看到,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好坏,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讲,小学教育以及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较之于其他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生源缺乏是影响小学生潜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到位,专业情意建立与培养、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技能培训难度非常的大。基于此,P者认为应当力争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政策倾斜以及优惠本专业报考生。比如,适当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任教后减免贷款,同时还要进行订单培养,以此来吸引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增加面试或者专业加试机会,以保证其具有潜质的学生从教,这是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是保证,而且需要配备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并在教科研专长上与专业特色相匹配。基于本专业特殊性,需要具备学术背景、实践背景的人才队伍。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时,应当避免闭门造车,合理建设技法型与理论型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师队伍。在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过程中,应当创作条件,并且提高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小学有机结合的关系,同时还要构建专业共同体。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固步自封的学术方式,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走出去,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改进,进一步明确教师培养模式和方向。在带队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以研究者、指导者以及沟通者的身份深入一线,致力于基础和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
4.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设置和完善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基于实践课程,整合专业与学科知识。就教育实践课程而言,尤其要研究实践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研究如何使教育学知识转变成教育知识,然后再转变成个体化知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由外在对象,建构实际教育情境能够解释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使学生在知识总量的不断变化中更多地表现为策略性知识的权重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形成实践性以及发展性很强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及目标管理方式,然后将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课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对显性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对通识、学科以及教育和技能等课程安排比例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效的课程体系,从前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积极开发创建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品质的协调发展以及课程的交融一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应当以优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主线,积极构建教学体系,以便于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25-02
随着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地的教育改革也随之而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課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教学的主体,提升其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核心素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将教育作为学生知识获取和情志成长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基于现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新兴数学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经验积累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根据相关理论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机、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和信念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数学核心素养需渗透于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理念、设置内容等方面。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产生,是构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数学核心素养,并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推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才能灵活应用数学法则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各地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搜集对比各地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资料发现,不同地区的专业课程在内容、难度标准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一个省份的不同城市的专业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差距较大,造成不同地区师范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动性不强,适应程度不等。
二是随意性较强,通过对多所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发展,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很多小学数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汇总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经验而得出,导致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校对小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定位过高,加入了中学数学的知识点,与小学数学的实际内容切合度不高。
三是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教师最终的教育阵地在于小学,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理解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已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不但关系到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展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培育其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综合教学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寻找实践单位,学校缺乏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能力。
三、国际上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未来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数学素养。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小学教师的重要作用,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战略的核心内容。所以,很多国家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完善和成熟,这为我国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8年美国针对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美国大部分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相差甚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我国当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当时,美国教育机构针对此情况收集了全美80所师范院校的教师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且,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突出小学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从而增强教师在就职前的教学能力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制定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统一标准
针对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的情况,应由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并且组建一支由教研人员、基层小学数学教师等组成的调研队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知识重点,筛选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再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提供设置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和指导。
由于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标准,将作为以后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操作性,将标准细化,并且针对每一标准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比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分别说明与小学数学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具体技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促使其在编制教学方案、传授知识时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
在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很多都融入了高级数学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关联度较差。高级数学的设置虽然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就职前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展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但是如果脱离了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难以推进。所以,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合理分配高级数学比重,紧密结合小学数学需求。
(三)强化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实践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skil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s students
Wu Dafei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China
Abstract: Presently,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ome domestic university is lack of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skills training. This leading to students'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mploy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s characteristic skills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case described the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kills; curricular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虽然不少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比较重视,但是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致专业技能培养缺乏特色和优势,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要从多方面仔细调研、合理构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经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1.1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本学科领域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创造型人才,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软、硬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电教机构、网络中心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教育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等。
我们只有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规划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有的放矢。
1.2 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但是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而应该坚持“够用、实用”和“少而精”的原则,要大胆删除一些过时和不实用的课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专业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几个适合的专业方向,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外,其他课程应当作为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开设,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学得杂而不精”的问题。
1.3 确定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
在确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不能完全一样,各学校之间也要有所不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模式,应当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4 制定专业特色技能的培养措施
在确定了学生要掌握的专业特色技能及内容之后,就要制定科学详细的培养措施,然后有条不紊地实施。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着手,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指导力度,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等措施,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色技能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1.5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特色技能的考核,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后,要制定评价的细则与量化标准,量化的内容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实施专业特色技能培养所产生的效益,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可以从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所获奖励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个案
以我校为例,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技能培养体系的规划要求,从2005级学生开始,实施了专业特色技能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如下: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制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教育技术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以下工作:各类院校现代教育中心的网络管理与技术维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电视台的摄、录、编工作;教育软件设计及开发工作;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等。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创新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很多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校园基础建设、迎接教学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途径、教学保障等严重不足。如安徽新建三所地方高师院校(一所本科,两所专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均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2没有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一般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交给专门的艺术院系,课程教学任务也是由这些院系的专业教师额外承担。由于艺术院系在学科专业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集中精力把工作重心放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上来,专业教师也由于其专业背景的限制,对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性缺乏了解,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套用专业教育的模式实施教学,说教式教学现象普遍,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致使非专业学生不理解、对艺术课兴趣不大、学习的热情不高等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1.3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部门缺乏合理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既缺乏系统性,不仅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所列指导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又与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二者关系严重脱离。没有从面向地方,以及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地方高师是基础师资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特别是高师培养对象与知识需要的角度,构建有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衔接好培养与需要的关系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
1.4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内容的缺失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在课型的选择上,既缺乏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内容模块,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情感性教育,只有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不同艺术形式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仅在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零星地开设了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块普遍缺失。
1.5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方特色不突出
地方高师院校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地方艺术资源的独特性。而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忽视了地域优势,尤其是地方艺术有效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色课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从熟悉的艺术资源入手并走入系统的艺术素质教育,必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启发,也更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岗位的现实需要。综上所述,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既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业已存在的问题,也有其自身在发展当中碰到的新问题。既有学校顶层规划设计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部门执行偏差的因素。如何在起点低,条件不充分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案,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理清建设思路。学校有关部门应从观念上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完善基础条件保障。其次,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主体单位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方案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2.1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
“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认真研究制定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10年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有关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一是要深入领会教育部、省市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内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从办学思想上转变艺术教育观念。二是在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研究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教学制度,配齐师资,完善相关基础条件保障。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开课不足、师资不足”等三大需要正视的问题。
2.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调查研究
作为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之前,首先要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一是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等现状进行调研,对中小学生艺术兴趣爱好、艺术活动参与方式等进行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知识能力、活动模式、组织能力及效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二是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需求与评价、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团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与师资建设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三是对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调研,有选择地借鉴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优秀做法。调查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2.3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以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模式的建构为中心,探索既符合新型教师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学习借鉴同类院校的优秀做法,又要在低起点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地方特色的探索,做到低起点,高规划。输在起点,但不落在思维。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发展特色应是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合肥师范学院近几年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方面就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该校结合地情校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共艺术综合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拟定了包括限定性选修、任意性选修在内的共计十二门公共艺术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建设计划,涉及审美素质教育多个艺术领域和多种内容,从作品赏析、前沿知识到艺术实践体验等方面,形成综合系统性的公共艺术审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知识模块上,系列课程建设覆盖了影视、动漫、服饰、建筑、书法、设计、思潮、民间艺术、摄影摄像、钢琴名作、中外美术、新媒体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学科内容,课程知识内容自成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学习兴趣。为体现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大量增加了安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徽州建筑、徽派版画、界首剪纸、芜湖铁画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三、结语
[关键词]专业标准 数学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23-03
《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我院数学教育专业是师范类的传统专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不能完全覆盖中小学数学知识,教师教育类课程开出率较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有效性融合不容乐观,数学应用类课程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数量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较薄弱。近几年,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我院数学教育专业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下面谈谈在《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修订和优化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优化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1.突出师范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减少单科课程,增加综合课程;减少传统课程,增加创新课程,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重视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数学理论的建构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处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关系。让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又形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整体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方法。
3.重视当今研究成果。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的同时,开设现代数学新进展、新成果、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向学生介绍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和国内数学教育的进展动态,以及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5.加强教育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数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体现高师数学专业的特点优势,适应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师。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师范专业性、信息技术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
1.精练数学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数学教育专业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等数学研究、普通物理等为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首先,我们从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着学科专业课程“够用为度”的理念,对部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合并为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门课程,同时适当降低其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要求;其次,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形成了一条主线,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为基础性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为发展性课程,概率与统计、普通物理为创造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各部分按知识层次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基础性、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连贯、开放、整体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数学专业学科总课时680学时,比原课程设置的833学时减少了153学时,形成“更高效、更实用”的师范数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2.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一是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加大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开课时间,改成一学年来开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同时,还要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等。
二是加大课件制作及教学演示课程,将《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设计》、《网页制作》列为必修课,还开出图像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编辑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及数学教学演示能力,这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
三是开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规律、特点和动向。使学生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总课时为221学时,课程以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相结合的形式开设,部分研究型课程延伸到课后。
3.强化教育类课程体系
数学专业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类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教育类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开设:心理学、教育学、三笔字、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师范生音乐和美术基础、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第二类是数学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从师任教的技能和艺术,实现数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向实际的教学行为转化的核心课程, 融数学、教育理论于一体, 起着联系数学学科课程与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桥梁作用, 也在数学学科课程、公共教育类课程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我们将数学教育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数学教学内容研究类, 开设数学解题研究、初等数学研究等课程;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类, 开设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三是数学思想方法类, 开设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现代数学思想选讲、现代数学与中小学数学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总课时52时,比原课程设置的408学时增加了121学时。
4.构建与农村中小学对接协作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与农村中小学校的联系,在现有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向农村中小学延伸,延长实习时间,教育实践由原课程设置的4周增加到16周,构建包括基础见习、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教学实践贯穿在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这一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教学和见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完整了解一个学期的中小数教学全过程,更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以《教师专业标准》依据,全面推进教学方法、 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教师专业标准》中教学方法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我们显得尤其重要。
1.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口”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变和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实践探究”的转变,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示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工具探索数学的实验,数据的模拟等,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和有效。
2.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思考所任专业课哪些内容、哪些环节和哪些方面可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发和使用课件(至少占课程的20%),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3.将课程的一些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应用案例、模拟试题等上传到学习网上,让学生共享,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开辟课程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和与教师交流的场所。
四、结语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们应认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全面把握《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根据中小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需求,抓好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钻研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广西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娟.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8,(4).
[2] 刘桂香.高职数学教育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 马啸风.高师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应根据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的用人单位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度,以此提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要对各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本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借鉴同类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方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高职英语专业各模块应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核心,调研、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体现出模块特色。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行政秘书、单证员等;与幼小英语教育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幼儿园、小学、幼教机构英语教师、培训师等;与旅游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模块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并且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标准及内容。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同时应结合各模块的特色,具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要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或体验,熟悉相应行业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要避免只看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教师的高技能与实践经验。应鼓励在职的专业教师自学相应模块的行业知识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具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两大主题,即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企业招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者会更有优势。因此,首先应明确英语应用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要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符合本行业的准则,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本行业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具有一定的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能合理规范地完成行业英语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专业技术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行业英语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英语应用的流程与组织应用方式,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践训练方式。要将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三大主题:
1.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行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比如,小学或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应加强语音和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商务英语则要侧重语言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旅游英语不仅要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职业能力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营销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业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涉外文秘等;幼小英语教育则要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与方法,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3.专业素质拓展。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全面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幼小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针对少年儿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应尽量全方位地完善自我,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也应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补充相关的辅助教学方法,如简笔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旅游英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导游的相关知识,还应使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1)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可将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成仿真工作环境,或建设校内实训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校内的商务实训室、旅游实训室、幼小实训室创建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幼小实训室可以根据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教室布局风格,将椅子环状布置,让教室中心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旅游实训室可以创建仿真的旅游车、旅行社,设置机场接待、酒店入住、景点介绍等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中演练本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演习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工作。幼小英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联系幼儿园、小学、幼教培训机构等单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际岗位见习、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商务英语教育可以充分采用“请进来”的模式,联系企业的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努力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3)加强毕业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将就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契机。
一、生命健康基础课程,夯成长之基
学校构建了生命健康课程体系,力求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该体系包含安全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阳光健身课程。
一是安全教育课程。首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内容的安全课程。课程内容覆盖运动损伤、网络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等各个方面。其次,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逃生技能培训。最后,学校在安全教育的方法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知识讲座、情境培训、自救互救演练、观看安全教育影视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建立了环境优雅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四名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为问题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各班级每月提供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三是阳光健身课程。一方面,学校抓实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广播操、少年拳、花样跳绳等为组织形式,达到了“活而不乱、身心舒展”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力促健体类校本课程的发展,先后开设了传统田径、艺术体育、球类竞技等三大门类、十余种健体类课程。
二、“真善美”主体课程,促素质提升
1.“书香求真”课程,启知性之智
学校积极构建“书香求真”课程,以语文课程为龙头,实施“全科阅读”策略。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是研发多样化书香阅读课程。首先,学校精心编选了《诗之韵》《书之香》《文之美》阅读校本教材,全面推进语文教学革新;其次,学校分学段实施特色阅读:低年级抓实“单元主题绘本”教学,将音乐、美术等多元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相整合,中、高年级力促“名著阅读进课堂”,课内共赏,课外细读,相得益彰;最后,多元展示成果共享。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学科素养展示节”“书香课程展示”等活动,把书香校园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着眼各科,渗透阅读。近年来,数学学科着力探索“数学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英语学科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建设,探索“少儿英语阅读与智能评测”的教学模式,各学科积极培养儿童阅读素养,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门厅前安放的“数苑探秘”和“文海拾贝”两块版面,成为检验、锻炼、提升学生全科阅读素养能力的课间“小擂台”。
2.崇德向善课程,树为人之根
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逐渐发展为隐性教育、浸润式教育。各学科教师也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浸润德育。学校构建起以“生态”“明礼”“至善”“崇德”“励志”等为主题的文化隐性课程。植物憩园与“风荷池”相映成趣,“至善苑”“知礼苑”“明德苑”三条知识长廊启迪修身。
二是以班级文化构建德育主阵地。各班级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班级价值体系,创建班级博客,涌现出了“清泉班”“思达班”“太阳花班”等一大批有鲜明特色的少先中队。
三是家长大讲堂课程。电台主持人、交通民警、“巧手奶奶”纷纷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给学生讲一些在校内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学校还通过家校联系卡、家长培训会、新生家长“携手会”等形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了家校携手办学的合力。
四是节日教育系列课程。学校制定了《传统节日课程实施方案》和《传统节日课程实施纲要》,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校本课程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探究实践活动,使节日教育日常化、系列化、课程化。每年端午节前夕,教师都会组织学生缝香包、包粽子、诵经典诗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了节日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五是“美行成习”课程。学校定期举办文明礼仪培训,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学校精心组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并以“四德工程”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有二十多名学生获市、区“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五百名学生被评为学校“好习惯少年”。
3.艺术审美课程,成学生之美
学校将“整合式艺术特色教育”作为实现“智美”教育的有力途径,力图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具有“智”慧人格和“美”好气质的附小学子。
一是艺术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整合。每日清晨、午间、课间休息时,校园内都会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乐曲,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
二是艺术教育与特色课程整合。学校努力为学生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如“赢牟战鼓”校本课程,学生不但诵读了《曹刿论战》,还在教师的带领下奔赴齐长城遗址,感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学生亲自演奏长勺战鼓,感受古音乐文化带来的震撼。学校通过内容丰富、活动多元的综合课程,将艺术教学内容与学校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是艺术教育与主题活动整合。学校将艺术教育与三大校本主题活动――文化艺术节、体育竞技节、学科素养展示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中,了解、认识、尊重各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四是艺术教育与校外资源整合。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会资源,与莱芜市电视台、童画泰山少儿书画院、立华棋院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库。
三、扬长个性拓展课程,展理想之帆
学校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内挖潜力,外联借力,挖掘、拓宽师资资源,积极构建“扬长”课程体系,具体分为校级、年级、班级课程,集中在每周五下午活动。学校相继开设和成立了羽毛球、国画、馨兰稚雅文学社等二十余项活动课程或社团组织。学生自愿选择,走班学习,不但陶冶了情操,而且培养了特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文件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一致性。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师生双方边教、边学、学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推动了专业师资队伍成长和专业建设。本文就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以幼儿园为专业求职方向,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对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影响。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带动了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更影响着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及时抓住市场,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专业发展
(1)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基础课(语数英体政等)、专业课(三教六法等)、专业技能训练课(弹唱说跳画、见习实践等)”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受师资及环境的影响,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极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师资力量薄弱。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初期,教师团队大多由院校有一定工作经验但非本专业的教师组成,理论不扎实,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更极难带动专业发展。(3)教材实操性不强。目前市面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繁多,大多是“各司其职”,重复内容较多。由于编者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充实但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满足不了岗位需求。可见,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必然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
2.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理实一体化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对的群体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群体是从出生到入小学前的幼儿,是一群活蹦乱跳,有思想、有个性,在体格及心智上都在不断发展的幼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多接触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掌握幼儿特点及与幼儿相处的方法。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课堂进企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操,直接接触幼儿,以达到学习目的。(2)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的双重任务特殊。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保育结合,即保教结合,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教育契机随机应变。理实一体化强调教育的实操性,在实操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处理幼儿园的各类突发事件。(3)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唱、说、跳、画、做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不仅能满足专业技能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更能将所学内容融合到实际工作内容中,区别于专业性的艺术类学习,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带活课堂,强化师资,优化环境,整合教材学材,使职业院校专业能立足市场,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色的呈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以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开展调研,调查幼儿园教师从“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职业发展过程学前教育专业要为幼儿园输送合格人才,就需要实地走访、调研幼儿园,明确幼儿园的用人标准及岗位需求,遴选至少有5~10年本职工作经验的教学主任、正班主任、副班主任等至少10人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搜集专家的简历信息,分析专家“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过程,指导专家列举出四个阶段的工作实例,描述岗位工作要点及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2.凝练归纳,提取本专业相对应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将每名专家列举产生的诸多工作实例进行归纳筛选,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的四个成长阶段,即“新手(保育员)—熟手(副班主任)—能手(正班主任)—高手(教学/教研主任)”,提取出幼儿园工作实例中最为典型的13个工作任务(保育工作实施、幼儿日常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家园共育、教师文案写作、教研活动组织、新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学活动策划、幼儿园课题开发与研究、行政管理、工作测评、大型活动策划)和若干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3.教学转化,将实际工作任务转换成可以在校内实施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区别,要将实际工作搬进课堂就必须进行转化,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即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在转化过程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接,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描述,明确工作的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并提供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学习环境及教具材料,根据学生情况和现有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实际学习情况来考核检验学习效果。4.整合方案,将各要素进行排序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经过调研、归纳和转化三步之后,将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列表、一体化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条件与保障(师资队伍、场地设备设施、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排序整理,形成一套专业、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此体系涵盖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素质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行动领域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体系。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到“三教一体化”
1.教师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将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岗位要求带入课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幼儿园实际工作经历。因而,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要考取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技能等级证,如保育员证、育婴师证、艺术类等级证、奥尔夫音乐培训证、蒙台梭利教师证等,还需要每年到幼儿园实践至少两个月以上,满足“双师型”教师标准才可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2.教材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摒弃市场上学科化的教材,由专业团队根据岗位的需求、学生的层次、专业的特色以及现有的实训环境等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避免各科目间重复性内容产生。纵向以职业发展过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始终,横向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岗位工作技能及专业拓展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 美术学专业 课程体系 特色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指示,计划为全省农村小学定点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安心农村教育的高素质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2010年开展,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这是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大创举,是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该模式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定向培养,综合发展”①的培养目标,为农村培养安心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的各学科小学教师。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制为6年,分两部分进行,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成绩成为了“分水岭”:前两年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将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达到录取成绩要求的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修业期满后,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对于部分因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进入专科层次学习。三年专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初中起点专科毕业证书。
一、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素质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基础阶段是建立健全美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信心的关键时期,明确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设置合理的美术学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建构自身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六年制美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奠定了专业基础的重要渠道,也是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因此,可以将一些与湖南省农村生活、农村教育、农村教学相关的教学元素和内容融入到美术教育相关课程中,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更加贴合农村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出对综合能力的要求
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教学研讨教学和实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来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同时,“广泛开辟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大量开展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对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职前培训和实习,充分熟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起‘培养学校—实习基地—生源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走上讲台、站稳讲台。”②
(三)课程设置特色
以国内一流师范类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参考,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注重文理兼容;同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充分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将师范性、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贯穿始终,从而构成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1.美术教育类课程。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概念、实践与价值所在,如美术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课程。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该课程的开设用以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儿童美术辅导等。
3.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学习和了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活动状况,分析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等。
4.教学研究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表现力,让学生对教育目的、教学细节、教学示范有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学习的形式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训练等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
5.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是最能体现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模拟教学包括课堂环节模拟、课堂全程模拟以及微型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如社会实践、教育见习、课外文化活动等课程。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可能要担负起更为多样的教学任务和职责。因此,他们必须要具有更为全面的教育修养和综合实力,来应对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实。以上课程设置正是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学习机会。“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须明确培养目标,即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以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为己任。要培养有扎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综合型通才和‘反思性实践者’。”③首先,在夯实专业基本知识、强化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完善,为后续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理论和教学教法的学习也要贯穿到技能课程的学习中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优化的教学过程、完备的课后辅导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限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增设儿童美术辅导、民间美术、中西方美术教育比较等作为专业限选课程,这样的课程搭配更加符合当下基础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强调美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增加美术史论、美术理论及美术鉴赏相关课程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适应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小学美术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如小学美术教育学、儿童美术心理学、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等课程。
二、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要求热爱农村和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有爱心和责任心,关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将自己的热情和青春投入到农村和农村美术教育事业中;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能克服和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和教学条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特点开设开发性、专业性、综合性、针对性、均衡性强的相关配套课程。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方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将加大;适当增加和扩大与美术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与自选课程的范围和种类;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相关实践、实训课程的建设。农村定向师范生有其共同的不足之处:由于美术基本功不强,对自己在美术专业的表现缺乏自信,艺术视野狭窄,美术工具和资料严重缺乏。但其优点也显而易见,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可塑性强;为优秀初中毕业生,文化成绩秀,勤奋好学、团结肯干,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教学活动,是一批可塑之才。
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如下几方面突出特色:
(一)强化美术专业基础,突出师范特色
加大对“教师技能”的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关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分析,“认识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课程的途径、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其课程设置的专业结构进行了切实的理论探索,提出培养方向决定专业结构及人文需求引导技术需求的观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师技能的训练,遵照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精神”。④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师范性课程,要求学生对美术师范专业有宏观的把握及其对美术教育事业有深入的理解。
(二)提升综合素质,实施分向培养
借鉴中师时期培养综合型、全能型小学教师的优良传统,注重和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开设多门教师技能课程,如普通话、三笔字、美术基础、简笔画、音乐素养等。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这使学生在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到了师范技能教育的培训。就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美术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两者都获得极大的进步与提升,达到了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能说会唱、能写会画”的要求。
(三)关注基础教育,强化职业认同感
在校期间,要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种归属感,强化职业认同感。通过开展教育实践课程、专家教授讲座、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如教育实践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暑假大学生“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失学儿童、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儿童、安心农村教学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教师。
结语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的基本单元。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鼓励教师教育院校根据不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探索多种培养模式”⑤。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它在培养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同时,也将中师时期培养综合型、全能型小学教师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是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选择。
注释:
①管培俊.改革创新加快转折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12—14.
②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③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05—21.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44-03
【作者简介】1.赵红霞,南京市风游寺小学(南京,210022)校长,高级教师;2.陈同非,南京市凤游寺小学(南京,210022)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南京市凤游寺小学(以下简称“凤小”)树立自觉意识,挖掘凤凰台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文化凤凰台、教育凤凰台、绿色凤凰台、科学凤凰台,加强了学校课程文化建构,形成了人文与科学两翼并举的学校课程特色,彰显了学校的文化追求。
一、审视:反思课程与教学体系
凤小位于古凤凰台遗址上,学校紧抓地域优势,教育化地开发与挖掘凤凰台文化,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发展资源和创新资源。学校把握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契机,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打造人文与科学两翼并举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努力探索小班精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成果辐射较广,成了全市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省市区均有一定影响。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对高位教育发展进行细致的思考,针对学校现有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SWOT分析。就内部条件而言,优势是学校初步形与科学两翼并举的课程体系;骨干教师经历过整个课程开发,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学校长期致力于教学策略的改良,部分教学经验已在长三角地区广泛推广;绝大多数教师经历过小学六年教学的全过程,具备一定的行动研究能力。劣势是研究小班教学十余年,缺乏相对严谨与规整的顶层设计,缺乏高位教育发展的再思考;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设计,进阶感不明晰,导致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存在一定随意性。外部条件带来的机会是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各校课程视角投向于学生学习力生长;利用学校前期课程研发的经验积淀,聚焦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充分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存在的威胁是作为老牌小班化示范学校,面临近年来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及学校校舍硬件老旧情况,需顶住压力,坚守小班化精品教育理念。另外,学校现有课程与教学研究进入瓶颈阶段,亟待坚守与创新突破。
二、愿景:构建课程与教学图谱
在南京市小班化研究所的悉心指导下,学校从确立核心价值观出发,不断构建与完善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确立“济美兴贤”核心价值观
学校基于地域历史文化,从凤凰台文化的教育价值出发,提出体现教育哲学追求的“济美兴贤”核心价值观,使之充溢在学校环境、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行为之中,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为课程体系的打造奠定基础。
凤凰在民间自古就象征着和美、和谐与吉祥,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它是一种仁鸟,常被用来比喻贤德之人。“济美”是对外在展示的体现,“兴贤”是对内在品质的追求。学校赋予凤凰台更多的教育属性,希望每一位凤小师生都能传承与弘扬凤凰身上的美好贤德之处,从而积累和建构一种师生共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形成“美兴贤”课程与教学图谱
基于“济美兴贤”核心价值观,学校认识到要深刻把握凤凰台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和教育性,赋予凤凰台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发挥其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引领作用。
1.学校优势条件。
凤凰台的历史积淀是凤小人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每一处历史刻痕里都寄托着凤小师生的理想。凤凰栖居,这种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体验,将会逐渐转化为一种常态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在平凡的教与学中创造出精彩的内在需要,使学校成为一所充盈幸福、质量过硬、内涵突出、领跑全国的小班示范校。在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具备很多的优势条件:自然观察家,对凤凰台文化认识、喜爱、发展了敏锐的感知力;空间应用家,善用校园空间及资源,发挥空间领导的效能,使环境处处皆教育;影像设计家,透过影像、图片、语言或微视频,传达凤凰台文化;合作互动家,培养学生、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增进互动及合作学习;互联分享家,通过制作校本网页或网站,将学校特色介绍至全球,拓展国际视野;艺文创作家,以凤凰台文化底蕴,培养具有凤凰品格的凤小学子。
2.育人目标及关键素养。
学校希望走进凤小的每一个学生不仅汲取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分析与尝试,去参与知识的建构,从中激感、培养智慧。孔子是第一个被称之为凤凰的人,学校从他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出发,培养学生的关怀感、勇为观、文明心、求知力与诚信度,让他们成为善感爱物、勇为创先、恭敬维和、善思乐享、崇真笃行的凤小人。
3.实践途径。
“济美兴贤”课程与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落实在学校的课程及教师的课堂中。
(1)课程实施
学校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拓展课程三个部分。国家课程的名称是“蝶舞凤凰台”,实施时间为每学年1~2周时间,实施对象是全校学生,执教者是各学科教师;地方课程的名称是“千年百尺凤凰台”,实施时间为每学年4课时,实施对象是3~6年级学生,执教者是综合实践教师;拓展课程的名称是“凤游多元智能活动”,实施时间为每周三14:20~15:30,实施对象是全校学生,执教者是凤游多元智能活动指导教师。
(2)课堂实施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课堂实施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开展研究。教师方面课程项目名称是“小班课堂教学规程”,实施对象是全体教师。它是基于小班教学理念形成的小班教学程序系统中的一组教师行动规则,要求教师真正理解、形成共识、愿意执行、落实于行动,从而优化小班教学;学生方面课程项目名称是学生能力养成手册,实施对象是全体学生。它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小班学习共同体,通过规则制定,为学生搭建学习愿景与实际行动间的桥梁,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品格和习惯,让学生的学习经验结构化,学习意图明确化,学习动力持久化。
三、保障:促成课程与教学实施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传承与发展,学校从硬件的特色资源建设、软件的教师队伍打造、配套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保障教学的革新。
(一)特色资源建设
1.“千年百尺凤凰台”文化景观。
学校的“千年百尺凤凰台”文化墙,突出呈现了凤凰台文化建设内容、品位和追求。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置身于校园,仿佛时刻在读一本隽永的好书。通过读这本书,学生能够认识古都金陵的悠久历史,品味千年积淀的灿烂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享受人与自然亲近的乐趣,学习自然与人文的丰富课程,养成未来公民的合格素质。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树立“处处是景观”的思想,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基地,使学生对凤凰品格的学习有一个可见可感的实体。
2.“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
“六足园”是学校独特的校内科学探究和创新基地,是学校的户外学习中心。园内精心培育了杜衡、马兜铃、柑橘等植物,并成功保育中华虎凤蝶、丝带凤蝶、玉带凤蝶等南京地区特有的珍贵蝴蝶。学校的户外学习中心为学生研究昆虫、发现蝴蝶生长秘密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专题,按照不同的要求、遵循不同的方法,用学习中心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学校在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指导下,把“六足园”命名为“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并围绕“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展开关于“关注环境、珍爱生命”的一系列活动课程。
(二)教师队伍打造
学校从个人规划和团队发展两方面打造教师队伍,一方面,按照“集体动员―反思自定―合作修改―动态生成”的思路完成《凤游寺小学青年教师“十三五”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教师发展目标数字化;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引领、团队发展的思路,打造出继数学“凤翔六人行”团队后的优秀教师团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小班教学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
(三)配套制度建设
1.凝结内力。
学校按照“校级课题―团队课题―个人课题”三级课题管理思路,用项目来引领教师的发展。继续落实与强化《凤游寺小学小班课堂教学规程》,最终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面向每一个的小班课堂愿景;在主动发展、专家引领的前提下,完成《基于未来学素养学生能力养成手册》的编写;打造属于凤小的课堂,并从概念特征、课堂目标、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评价原则、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解读。此外,学校还针对优秀教师采取奖励倾斜的方式,以鼓励优秀教师的进步。
[关键词]软件工程 课程体系 构建 实现
[作者简介]李泽平(1971- ),男,布依族,贵州贵定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教育。(贵州 都匀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贵州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项目编号:黔教科20090048)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jg-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28-02
2011年,软件工程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文件确定增设为一级学科(080835),同年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软件工程专业被列为目录内专业(080902),而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随之印发,标志着软件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界定已非常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本文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既能符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又能凸显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核心,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重点培养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的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南。通过对SWEBOK、CCSE2004和《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我们发现,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外语、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为基础,以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知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使之在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4个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并体现出明显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就业情况,贵州省的地域和行业优势、生源素质等实际,设计出以工程专业课和工程实践课为主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有益补充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见129页图1)。
1.理论课程。贵州作为全国“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之一,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软件人才更为紧缺,目前在应用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我校在软件工程理论研究和领域软件工程方向的办学条件尚不成熟。因此主要以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作为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育课六大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如图1。
关键词:责任教育 特色 学校 品位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现象,缺乏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今天对自己的学习与友谊不负责,对家人、对集体、对学校不负责,明天就可能无视最基本的法律约束,对社会和人民不负责任。
基于此,广安小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深刻反思、广度调研,大力开展校本革命,以“理念革命”为引领,确立了“责任教育”育人理念。意在培养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勇于担负责任,履行责任,享受责任,做有责任感的人。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责任强校”的办学之路,构建了“四系五体”责任教育模式,(“四系”即:构建责任教育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体”即:校园文化体现责任;课堂教学体现责任;学校管理体现责任;综合实践体现责任;日常生活体现责任。)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
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责任教育“四系”
1.学校从构建“责任教育”理论体系入手。
以理论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心灵成长的八面镜子》实验研究,建立了责任认知、责任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反思的责任教育理论体系。
2.构建“责任教育”内容体系。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构建“责任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了认知课程、体验课程、隐性课程三大模块。
4.构建“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将责任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提出了具体指标体系。
二、构建责任教育“五体”
1.从校园文化中体现责任。
学校有责任壁画、责任长廊和责任园,处处向学生讲述“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责任”的道理。
2.从课堂教学中体现责任。
课堂是主战场,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责任资源,构建“责任”课堂。
3.从学校管理中体现责任。
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这片“责任田”里从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教育教学都要承担责任;年初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做到事事、处处、人人都有责任。此外,还实行“条块点”式管理:比如德育副校长,除管理全校的德育工作(条式),还要承担某一个年级段的所有工作(块式),同时还要负责学校某一处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点式)。
4.从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责任。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成为“责任教育”的主人。
5.从日常生活中体现责任。
在师生中开展“三心”“六爱”“焕话?rdquo;活动。“三心”:关心、爱心、热心;“六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一拉一帮”:在低高年级段之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同年级中开展“一帮一”活动。此外,还积极拓展校外“责任教育”,打造家庭、社会协作平台,开设了网上家长论坛、电台咨询站,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
三、责任教育成效
1.促进了学校发展
2.提升了教师素质
3.提高了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成都晚报》2010年5月,《实施“责任教育”, 不负教育使命》
(2)百度网,《努力构建与完善学校“责任德育”课程框架》
索取号: 3101174016-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