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0: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师职业界(如 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 concept of 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 audit 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 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 &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 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 Professional 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解释,审计风险则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有四个基本特征。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转移或者消失。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3、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CPA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很明显是一种潜在风险。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现代审计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有力的措施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模型。检查风险又称测试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探索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期间较短,企业的经营活动投机性强、功利性、缺乏规范。许多企业存在粉饰业绩的冲动。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为了名利、股权激励或者少纳税,甚至贿赂CPA,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其风险可想而知。
(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的技术和能力带来的风险。首先,CPA在实施抽样时,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由于成本与效益的选择,CPA更倾向于选择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这样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可怕的是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要么知识老化严重、要么工作经验严重不足。这样使得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同时,审计需要职业判断能力,如果CPA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审计计划、操作等工作出现错误,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下,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作为政府,应该适应时世,制定法律和法规,并严格执行,建立公平、有效的和谐社会氛围。而事务所应定期不定期举行政策法规如新税制、新会计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并通过道德规范去约束和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在新的经济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
(三)谨慎的选择客户。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的损失寻找替罪羊。因此,对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同时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所处环境,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就可能发现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错误和舞弊。因此,必须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
(五)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我国应该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妍,风险导向审计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2]董大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J],上海审计,2007(12)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一种意见认为,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会计公司审计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失败,应反思甚至停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没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这些意见都反映出我们对风险导向审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
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应归因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受托经济责任。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是提供会计报表的责任主体,自身利益通常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挂钩,编制的会计报表容易受到利益驱动而失实,因此需要由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独立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出具客观、公允的报告。
注册会计师的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19世纪以前),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责任人(通常为经理或下属)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注册会计师通过完成各项工作以履行审计责任,包括检查支持凭证,评估报告资产的价值(通常是成本),确定受托责任人对存货购买和发出核算的正确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
由于早期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比较简单,注册会计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因此,此时的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又称账项基础审计。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约四分之三的时间花费在合计和过账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19世纪即将结束时,会计和审计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股权投资方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股权投资者非常重视投资回报,在企业管理当局编制的会计报表中,利润数据成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定期向现有股东以及潜在股东提供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重点也从检查受托责任人对资产有效使用转向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和公允。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注册会计师花费的审计工作量迅速增大,如需要的审计技术也日益复杂,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而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也难以承受。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工作的需求,职业界逐渐改变了详细审计,代之以抽样审计。然而,如果不考虑企业的其他因素,单纯使用抽样审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风险、样本取舍、误差范围乃至误差率的估计都有相当的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改变抽样审计的随意性,注册会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因为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该种审计方法可以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proach)。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重点在于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由此,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就大大减少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如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还会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是指"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策略所确定的,谨慎行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较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则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以及评价内部控制对两者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国外文献看,早在1983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就把这一审计思想写入了审计准则公告第47号,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将重要性原则与审计风险模型一同运用,以降低审计风险,并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可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英文用词的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有时也被称为“风险基础审计方法(risk-basedauditapproach)”或“风险基础方法(risk-basedapproachtoauditing)”。
本文将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审计主要是对人行为诚实性的检查。从审计程序与技术上看,通常会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按照报表一账簿一凭证的程序进行全面的核查,以确保财务报表中的每个项目与企业的所有凭证相符,人没有任何其他欺骗所有者的舞弊行为。由于这种审计非常关注财务报表中的每个项目是否有相应的经济业务的支持,因此,它也被称为账项基础审计。
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企业规模也以惊人的速率扩展。特别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期,美国企业并购导致企业规模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审计成本非常高昂,对审计师来说是不经济的。因此,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会计职业界开始了制度基础的审计。其基本思想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防范乃至杜绝内部的各种舞弊现象;科学的统计抽样技术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大致准确地反映整体的状况。审计师也转而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发表意见。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会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诉讼压力逐渐增大,到70年代达到高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些审计诉讼案例中,即便审计师证明其审计程序遵守了相关的审计准则,客户的财务报表也遵守了相应的“公认会计原则”,法院仍认定审计师需要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并认为遵循一套由会计职业界自己制订的程序,不能表明其就没有责任。这些法律诉讼导致美国会计职业界改变审计思想,逐渐确立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这一思想的一个极端性应用是:审计师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接受,即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现象,且这一现象已为审计师所知晓,审计师也可以签发审计报告。
二、审计风险与制度环境问题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20世纪60、对年代沉重的法律诉讼风险。在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不仅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对象,从直接委托人到间接委托人(任何推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且规定审计师(作为被告)负有举证责任,这直接增加了审计师被诉讼的概率和诉讼成本。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使得一日审计师不能证明自己清白,就面临败诉风险,从而可能承担巨额的赔偿和惩罚性赔偿责任。比如,1981年,安达信会计公司因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一家共同基金管理会司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而被判支付8000万美元的赔偿金;最近的一起案例中,安永会计公司因1987年一家银行审计失败,法律诉讼费用及赔偿金超过5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审计之所以转向风险导向型,主要原因是沉重的法律风险和高昂的诉讼成本。
当审计从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型后,相应的一个问题是:审计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选择、讨论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传统的理论认为,审计师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审计鉴证服务,可以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保证,并进而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审计师是维持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警察”。将审计性质定位在信用保证,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后来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着内在一致性。委托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股权分散的资本市场上普通投资者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其主要考虑该会计师事务所能否提供高质量、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使得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得到保障。20世纪80年代基于美国审计市场的一些研究认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其审计服务的质量也相对要高于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但是,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审计性质的变化。因为,审计师是否承接某个客户、签发何种形式的审计意见,考虑的是潜在风险是
否超过最高可接受水平;委托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普通投资者依赖会计师事务所,不再是其能否提供高质量、高独立性的专业服务,而是其能否提供更可靠的保险。这样,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上,是无差异的。唯一的差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保险能力越强”。
三、对我国法律制度环境的探讨
将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引入我国审计实务,总体而言,是符合审计技术国际发展潮流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法律制度环境的相应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谁可以审计师?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将审计师的责任对象扩大到任何推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即便这些使用者在审计签约时并未直接参与签约过程、也不是签约中所涉及到的对象。在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资本市场上,这意味着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会计师。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红光实业案例中,先后有小股东向法院提讼,但都被法院以诉讼理由不成立而驳回;银广夏事件爆发后,中国证监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曾鼓励中小股东银广夏管理当局和相应的中介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最终还是不予受理。这表明,至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行为失当而被的概率较低。
第二,谁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涉及到诉讼是否能够成功以及诉讼成本问题。如果中小股东在过程中承担了举证责任,包括证明审计师的行为失当以及错误的财务报表与股东个人损失之间的关联性,那么,他们提讼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证明审计师行为的失当已经超出了中小股东个人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美国的《证券法》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审计师,这样,只要个人投资者有证据表明其确实受损,且他在投资过程中使用了财务报表,他就可以向法院提讼。审计师则需要证明自己清白,否则,他将会极有可能被判败诉。我国目前的法律诉讼程序中,主要的举证责任制度由原告承担。这样,即便未来允许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和相关的中介机构,技术上证明审计师存在失当的行为也十分困难。
第三,赔付责任有多大?美国的法律制度环境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道德风险具有足够威慑力的制度之一就是集团诉讼。此外,如果一旦被法庭认定存在故意欺诈,那么,法庭会开出天文数字的惩罚性赔偿。我国到目前为止,唯一能援引的就是消费者保护法。按照这一法律,审计师的赔偿通常是“退一赔一”,即:最高不超过审计收费的若干倍。中国证监会对经查实发现注册会计师确有不当行为的,所开出的罚单也就是停止执业若干个月,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一到两倍。此外,对消费者造成直接损失的,按直接损失额赔偿。个人投资者依据财务报表进行投资所产生的损失(如银广夏在30多元的价位买进,跌至不到10元),究竟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尚存在认定上的争论。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环境,即便会计师事务所被并败诉,其赔偿责任也远远低于国外同行。
四、过低的法律责任与道德风险
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概念辨析
一、含义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而无力持续经营的情形。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制约,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公司法》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规定,若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则股票会被实行暂停上市。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性。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故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上讲,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
二、概念辨析
1.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1)区别:①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任务的事务所,而后者是公司及管理者。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由审计人员的过失或欺诈造成,后者是公司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的。③结果不同。前者应承担审计责任,后者由经营者承担经营责任。
(2)联系:企业经营失败往往是诱发审计失败的导火索。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失误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多关注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当审计报告存在表述不当时,人们会考虑到追究审计的责任。特别是当相关部门认定审计报告不实是由注册会计师主观过失或欺诈原因造成时,审计失败即成事实。有关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指控审计失败的诉讼,都涉及到经营失败,如安然事件以及国内出现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都验证了这一点。
2.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1)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表现为一种事实,通常由相关监管部门调查认定后作出决定。②形成原因不同。前者是由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强调的是客观性;而后者是由审计主体主观因素造成,表现为过失或欺诈。③结果不同。前者具有损失的或然性,后者是认定后的事实,必然导致审计损失。
(2)联系:两者的核心都是因为审计意见表达不当造成。在司法认定中,由于对重要性和必要职业关注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形成意见表达不当的主客观原因难以严格区分。因此审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认定并转化为审计失败而造成审计损失。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审计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时,常常表现为事实上的审计失败。
对暂停上市公司历年审计报告的经验分析
由于经营失败会吸引更多的审计关注,一方面易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并最终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另一方面“深口袋”理论也易使会计师承担现实的审计损失。现以2001年21家暂停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进一步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域审计时的行为特征及经营失败、审计失败、审计风险与审计损失之间的关系。
一、历年审计意见类型汇总对照分析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995年前样本公司均被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所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简称非标)的情况为:1993年4份,1994年6份。关于1995年前审计意见分布特征的解释通常为:从供需关系看,资本市场早期股票发行严重供小于求,市场卖方特征明显,投资者对报表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从执业角度看,早期审计规范不健全,事务所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从公司特征看,审批制+额度制的上市制度造成多数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包装业绩,故上市先期账面会计数字表现良好,在缺乏外部需求与约束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易受利益驱动而放宽审计标准。(2)从1995年开始,陆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特别是对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审计关注。
综合考虑制度背景、审计规范和公司特征等因素可得出:(1)财政部1996年1月1日的首批独立审计准则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应。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作了原则性规定,使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意见类型时有章可循,同时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2)对于T类公司即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事务所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从控制风险提高质量的角度出具了各种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3)非标审计意见与公司盈利状况相关度较高。综上所述,亏损直接增大了公司经营风险,也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中的固定与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已经显性化的高风险区审计时,表现出了应有的谨慎与职业关注,敢于出具较严厉的非标审计意见。
二、历年非标审计意见原因分析
在进一步分析样本公司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将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财务状况恶化。(2)资产负债率高,逾期借款巨大。(3)对外担保金额大,资产抵押严重,涉讼案件多且金额大。(4)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无法判断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充分性,审计范围受限。(5)应收款项巨大(特别是对控股股东及其所属子公司的应收款),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6)违规行为,如,虚构业务、捏造凭证、虚增收入、虚报利润、账外炒股等。(7)其他。同时,综合意见类型与意见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审计人员对样本公司出具的各种非标意见一般是在公司股票被给予特别处理后才作出的。然而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并非是瞬间形成的,而且非标意见中多提及公司资产和账务管理混乱,关联款项巨大且无法函证、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对外担保和或有事项多及其他会计造假或违规事项,上述现象并非在企业账面发生亏损或被特别处理时才存在的。所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前的审计报告存在一定的质量欠缺。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应对报表的真实公允和一致性发表意见,而非以公司盈亏为意见导向。
三、样本公司中存在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根据证监会历年公告可收集到30余起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案件,其中涉案公司属于本文样本公司的有2家,如表2所示。
通过对暂停上市公司涉及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在我国并未出现事务所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但因客户经营失败而承担审计损失的情况,即广义审计风险中的营业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显性化。(2)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表现为审计风险的显性化与审计失败。基于审计判断和抽样发表的审计意见,从技术层面而言,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故理论上允许设置一定的免责空间,但司法实践中却难以量化和判断。尤其当公司经营失败时,其审计报告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因发表不当意见而被判定承担责任的概率较高。(3)上两例中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4)处罚时间与不实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间隔较长,公司在上市环节存在的包装造假行为及事务所出具的不实审计报告通常在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后方被查处。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典型经营失败公司历年审计意见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高风险区审计时其风险与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对于经营亏损特别是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注册会计师给予了必要的职业关注,然而在公司经营风险尚未突显时,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公司存在的重大错弊事项,甚至与公司合谋最终导致审计失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审计的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笔者就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审计的外部关注。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产品,有供求双方,提高需求方的需求质量,可间接引导供给方提升产品质量。我国目前已改进并强化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1)上市制度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改革,明确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增加了投资者对中介报告质量的关注;(2)证监会2001年系列措施的出台,从非标审计意见的界定与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环节的审计工作、发行环节更换事务所的情况及增加审计收费的透明性等角度增强了对审计的外部监管,提升了审计报告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并购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54-01
近几年我国并购交易活动呈现出一种不断繁荣发展的状态,并购审计业务不断增多,然而学术界关于并购审计风险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于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来说,并购审计风险的研究很少,而且没有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文献不但少且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购审计风险研究大大落后于我国并购审计业务的发展,因此无法对并购审计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引导,那么针对这一现象如何加强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研究呢?
一、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并购交易业务越来越多,并购审计是控制和防范并购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增加并购业务的成功几率,以及并购审计活动自身具有高风险、复杂的特点,对此需加强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研究。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施行的新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审计工作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判断,与此同时由于并购业务中的相关税务处理问题和会计处理问题均没有得到标准化、系统化的监管,导致并购审计风险比一般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更大,随着企业并购业务的不断增多,监管部门继急需完成的就是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提升监督管理能力,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和提升监督管理能力都需要监管部门清晰的了解企业并购业务中的风险点以及风险点分布。本文通过简单介绍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对并购审计风险的影响以及现代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并购审计中的应用,可以方便监管部门系统了解并购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对并购审计风险的影响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确立了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且趋于国际化的中国审计准则,而新审计准则的施行虽然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执业责任的原因,对并购审计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会计事务所的并购审计业务带来新的风险。
1.新旧审计准则的比较
相对于旧审计准则来说,新审计准则将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账项基础审计转变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的了解;新审计准则使审计程序发生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新风险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识别和应对风险的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进而达到明确执业责任,保证执业质量的效果。
2.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并购审计风险领域分析
在新准则现代风险导向中的企业并购审计业务,风险领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并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比较;并购环境;对并购成本效益的分析;确定并购换股比例等,进而使现代风险导向的企业并购审计最大限度的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现代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并购审计中的应用
1.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准则对并购审计业务的适用性
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准则提出新的审计理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审计思路,重点突出特殊审计考虑,并把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在并购审计业务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评估的战略性视角,要求审计人员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精神相一致;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重视宏观环境审计;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职业怀疑,保障不忽略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重视企业并购信息披露。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并购审计中具体应用过程
首先,在并购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其次是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并购审计程序,将并购审计风险划分为检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最后对并购审计中重大错误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具体步骤为: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评语等级论域、评价因素的权向量,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最后对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四、小结
综合全文,本文从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研究的意义入手,进而引出现代风险审计准则对并购审计风险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现代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在并购审计中的应用的详细阐述,加强对现代风险导向的并购审计风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蕾.企业并购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剖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3) :127-128.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38-02
1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良好环境
1.1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监管环境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地加大了监督的成本。还有行业监管不力,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
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做法,确定适合我国的行业监管模式。公共会计责任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监管机构,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进行质量控制复核、惩戒及制定审计准则。我国也可以考虑设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独立监管。该委员会既要独立于被监管的对象――注册会计师行业,又要独立于政府等部门,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和自处。委员会有质量监督复核、惩戒和审计准则的制定职能,并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
独立监管模式的核心在于使建立的独立监管机构能真正的把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该监督委员会人员的构成与资金来源成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1)在人员构成方面,监管委员会应是一个主要来自非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众人员组成的、非盈利性质的民间机构。来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员不得超过二分之一,他们只提供特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决策由委员会中的公众人员共同控制。委员会的人员必须是能力和素质都要很高的全职。
(2)资金来源方面,一部分由委员会对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注册费和年费,另一部分由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缴纳的审核费。
1.2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执业环境
净化和完善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审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这里的执业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被审单位的会计环境和被审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
净化被审单位的会计环境主要是遏制被审单位的会计作假。一方面是从被审单位的角度制止会计作假。首先国家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不给公司作假的条件。其次被审单位要聘用合格的、能力和素质较高、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是通过审计职能的完善和审计地位的提高制约被审单位的会计作假。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会使审计风险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发挥公司股东会的地位,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来说非常重要。审计职业界可以由监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有无违规现象、人员的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适当考虑事务所本身的能力与所承接的审计业务量的配比,为客户选择聘用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完成后,客户将审计费用交给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费用。这样就能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弥补由于被审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不足。
2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进行审计风险管理
2.1 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两种体制弊端明显,都不很合理和适用。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管理。
目前,国际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合伙制。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解除了后顾之忧,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
2.2 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在国外,由于形成了比较有序的竞争市场,会计师事务所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承接客户。由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其特定的背景,即使事务所进行了脱钩改制,还存在依靠原来挂靠单位的关系获得审计业务的现象。所以事务所也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承接到比较大型的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事务所本身的实力、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等等来看,事务所根本达不到承接此类大项目的要求。
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看,事务所规模的扩大是一个趋势。事务所的规模扩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的利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使事务所有能力承接大型的业务和开展新的业务,增强风险抗拒能力,能够有精力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也不能采取简单合并的方法,这不仅不能优势互补,反而会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如果采用合并的形式扩大规模,要注意合并后的内部整合问题。
2.3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规范审计收费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普遍较低。审计收费过低,会迫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通过采用简化审计程序、减少业务人员、缩短审计时间等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这种做法势必会降低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对审计收费加以规范。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一般包括产品费用和会计师事务所正常的利润这两部分。我国应以资产或资产总额为参照物,同时综合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诉讼成本、事务所的正常利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2.4 改革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
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先进的适用的审计方法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目前西方国家已基本上都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而我国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的阶段。
风险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其优点是将客户置身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加入到其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风险基础审计做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应该重点对待的地方,它能更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由被动的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
因此,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快审计方法改革,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
3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进行审计风险管理
3.1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审计风险管理,其优点就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待风险积极和主动的态度上。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
由于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从接受业务委托直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己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的关系密切,肯定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审计职业界对客户提供的非审计服务还不是很多,像管理咨询服务,因此对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所引起的审计风险并不很明显。但我们仍应吸取有关经验教训,加以足够重视。
3.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专业学识和经验,并具有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职业怀疑态度。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由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门槛较低,取得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并不代表其具有了执业能力。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更需要其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要通过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要加强职业后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一些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的业务进行专门的培训。其次就是改变注册会计师的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审计机关要明确并突出未来需要的新的或专门的技术,加强相关领域的人员录用工作以获得所需要的技术。会计师事务所要强化针对性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既懂财会知识又精通经济、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人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另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改变审计职业界面临的严重的诚信危机的状况。
3.4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
审计业务进行的过程也是注册会计师和被审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两者沟通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注册会计师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被审单位加强沟通。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参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也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诸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等新内容不断出现,对这些业务的处理,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从审计内容来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会增加注册会计师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
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相关法律法规不相配套日益突出,导致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此外,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也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另外,事务所本身不按规定标准收费,竞相压价,降低审计成本,扰乱市场秩序,也是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
另一方面,信息使用人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出全部的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行为。
四、注册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与客观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其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将会直接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
五、审计方法本身就隐含着审计风险。
由于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注册会计师已不可能实施详细审计,而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这种以“个别”推断“整体”,“局部”代表“全局”的方法,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另外,由于现代审计方法强调成本和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而这种取舍观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正确性的程序被放弃,从而使审计结论出错,引起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 营造良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环境,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保障。
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监督体制,促使其健康发展。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机构、单位和个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扰,切实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要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具体行为的监管。整合财政、税务等各行政管理部门和注协等多方面的监管资源,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从制度上强化风险源头的控制。
(二)注重对客户的全面把握,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1、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在承接业务时,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对诚信度很差的客户要警惕蒙骗性,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影响环境的事项并保持敏感性,包括:本地区的财政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外部流动、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和采取的核算体系、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等。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
1、建立员工准入和培训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聘任执业人员时,应将职业道德作为评价应聘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要督促全体执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专业能力,确保全体员工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和技术准则。
[关键词] 审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地防范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
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形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差产生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2)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①因审计程序、方法、证据等不适当产生审计风险。一是由于审计操作不规范,增加了审计失误率。二是审计方法和范围的选择不当。三是设计取证可靠性不强。②因审计主体、审计手段不足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在审计中,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有些问题无法取证,未能查深查透,产生审计不到位的风险。
(3)审计风险产生的环境原因。行业监督形式重于实质。审计最大的特色在于独立。独立不仅是审计行业的灵魂, 也是其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体现。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审计人员很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迁就于被审计单位, 进而牺牲社会职能, 同时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的意见大事抓紧抓牢。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自身修养,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秉公执法,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利,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性。审计人员还应及时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严格按法律和审计程序办事,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做出不适当的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来防范审计风险。
3.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一是严格执行审计程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要求。二是认真实施审计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三是坚持依法审计原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如建立健全是审计回避制度、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度、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四是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相适应的审计计划,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已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5.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即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新的形势下,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和运行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至此那个“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行环境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人们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增强,审计监督经济、社会监督审计的局面也逐渐形成。作为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尽管规范审计行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 杰:论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J] .2009.11(总245)
[2] 陶绞如 宁晓青:论审计风险及其规避[J].湖南审计
[3] 丁 莹 曾淑群:现代审计与会计[J].2009.10(总248)
[4] 李铁群:论社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2.
会计审计是一种十分繁琐的会计审查过程,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会计审计的难度以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逐渐的扩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审计工作的难度以及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审计过程中产生很多风险成为了不能够规避的问题。所以,如何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成为了每个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会计审计风险,主要从其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防范会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会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审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提高对风险的意识,准确的掌握方向,调控会计审计风险,使得会计审计水平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1、外部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外部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假如法律系统不完善,存在漏洞,从事会计审计的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就没有法律依托,这样就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这些年来,审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造成会计审计案件层出不穷,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审计技能的提高,这也正是现如今法律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以后,伴随着会计审计环境不断的改变,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逐渐提高。2、外部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复杂,我国事成经济构成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被审计的单位的市场行为十分的不稳定。例如,企业的改制、合并、重新组合等等,使得参加审计的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运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够正确的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审计和评价。最终获取的审计结果比较不准确,增加了审计风险。3、外部市场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不够全面,执行力度不足,可是作为会计审计人员并不能够找出其中企业存在的风险。就算是从事会计审计的审计人员认定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而且在审计的重要环节上存在管控不力的情况,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应的修改意见是否能够真正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真正的适合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造成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指的是因为从事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对审计风险造成的重要影响,这一因素是形成审计风险的直接动因。下面笔者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进行简要的介绍:1、审计人员技能和操作水平比较低从对企业审计开始到现在,审计人员的水平并不是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下来是的,他们始终是坚持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可是一直到现在其发展速度仍然没有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旧有的审计需要刚刚达到,新的审计需要就又生成了。然而要再满足新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的能力就需要再向上提高,但是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审计水平与社会需要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审计人员的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其最终完成的审计工作效果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市场和审计行业的审计需要以及内部内容并不相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审计案件的爆发。而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各不相同,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和表达的建议与他们自身的审计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限,并且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发生审计错误是在所难免的。2.从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审计工作需要技能高、道德素质高的人来完成。假如,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比较低,责任意识比较低,并没有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就不能够找到其中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审计人员的审计职责也需要有所提高。假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发现了相关的问题,然而并没有扩大审查的范围,出现了审计披露和错误,没有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则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防范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审计人员工作我国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审计人员的重要准则,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审计问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所以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内容。
(二)增强会计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整体队伍的质量审计风险的高低与否与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经验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所以,作为会计审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能以及经验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坚持在审计的过程中公平、公正,要对每一项审计工作都能够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完善提高审计方法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审计的方法,需要引进现如今世界上最优秀、先进的审计风险模式,坚持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审计工作。例如,审阅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检查和阅读来验证资料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科学。这是审计工作的最基础的技术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是用来提供审计的线索,为的是能够更好地搜集审计的支持条件和数据,所以就必须将这种方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相联系起来共同使用。
(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水平因为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参加审计的单位应该提高自身经济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创建完善、健全的内部评价系统,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保证其所有经济活动都能够遵循法律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总结
降低审计风险,有效的对企业实行科学合理的管控。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政策,完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审计风险才能够有效的降低。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剑梅,郑汉根等.国外审计制度管窥[J].审计研究.2004(9)
[3]刘旭红.中欧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2008(1)
[4]国家审计署.国外审计体制简介.2005(9)
关键词:审计 风险 控制
由于审计结论是注册会计师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观结论,通常情况下不可能是绝对完全信息,审计的风险由此而产生。可以说,审计风险是审计本身与生俱来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不断涌现,日渐增多、数额惊人的损害索赔诉讼开始困扰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风险问题日渐彰显其重要性。
一、审计风险内涵与特征
1、审计风险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不恰当性带来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受审计人员意识左右。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审计,在审计的方法上使用抽样审计,而抽样审计中,样本特征并不能完整反映总体特征,这必然导致一定的审计风险,所以说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2)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3)过程性。审计风险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每一环节,每一程序,只要有审计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审计风险相伴。例如: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由于环境或业务的复杂性的干扰,了解可能不透彻、不全面,对管理人员过度信赖等因素可能促使草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形成风险,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项目因素
现实中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来自与审计项目工作本身的风险是其中最主要的风险,这也主要有项目的质量因素和审计程序所决定。审计项目本身的质量好,注册会计师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就小,因而审计风险就小的多;反之,审计风险就会变大。
2、会计师事务所因素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形式、人员选聘制度等因素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隐患。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实践中,事务所的决策组织机构权职不清,各自的职权及行使职权的方式和程序在具体事项上区分不清或者直接就没有明确规定。
3、审计行业因素
审计工作直接受制于其所处的法制环境,完善和良好的审计法制是有序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审计法制体系,各项审计工作,包括民间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法可依,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有法制保证。
三、审计风险控制
1、审计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首先,在接受审计委托阶段,应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了解客户所在的行业信息,重点掌握客户与其他事务所合作的关系资料,以判断客户本身的资质。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如需更改必须报经上一级的领导批注。
2、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与控制
(1)分析性复核程序。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为出发点,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外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查错防弊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很具有效性。
(2)审计技术和方法。现代审计所面对的是比以前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经济活动,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环境审计、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合理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3)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客户信息库与客户管理制度,大量的中外审计案例表明,客户的经营失败或财务困境、管理当局的恶意欺诈、造假,是导致事务所高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应根据每一客户的情况,建立客户信息库,在接受委托阶段,谨慎甄别、选择客户。其次,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制度,对客户风险程度打分并实行分类管理。
3、审计行业风险管理与控制
(1)行业立法。我国的审计规范体系建立晚,还不能有力的指导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应用审计风险模式的改进,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的具体方法,诸如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所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法律责审计诉讼风险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体系,使审计人员执业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行业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的职能,进一步促进行业准则的完善,加强监管,建立资信分级,备案制度,安排同业互查和经验交流。另外,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促进立法、建章立制工作的进行,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协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要在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指南,对审计程序、内容、文书、语言使用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强化约束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同业互查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3)行业维护。在国际上,欧盟委员会已率先着手为审计行业谋求生存出路。2003年提请立法保护会计师事务所正当权益。欧盟立法委员会的立法申请意在保护会计师事务所,使他们在日益增多的、数额巨大的损害索赔诉讼中免于大批倒闭的厄运,使独立审计行业免于灾难性的损害。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尚存在诸多问题,应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维护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稳定。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工作。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界定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漏报或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通俗地讲,审计风险就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知识技能的不足和工作上的疏忽等因素的影响,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其主要形式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以及文书制作风险等。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它客观存在但又不易察觉,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审计,需要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醒地认识,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接受一定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因素分析
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审计范围的扩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承包、租赁、收购、兼并、重组、关联方交易等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参杂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客观上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也由此越来越高,审计范围在逐渐扩大,目前审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扩大到财务报表以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并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
2、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值过高。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过高,绝大部分人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就应该绝对正确,完全可以信赖,这就形成了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审计期望差。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能够觉察所有的舞弊行为,他们也只有在遵守职业规范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按公认会计准则公允表述发表意见。而社会公众不予理解,审计诉讼案件越来越多,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
3、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完善。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当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有关人员相互勾结致使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等现象,则审计风险会加大。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经营不稳定性高,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从而审计风险增加。
4、审计机构内部因素。首先,审计方法的采用。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广泛地运用抽样技术,如判断抽样、统计抽样等方法。而审计人员在进行抽样审计时,如果样本量过大,会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加大审计成本;如样本量过小,可能产生误差导致错误的结论。那么,如果样本的状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特征,那么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发生,审计风险就不可避免。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大部分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很不完善,即使实施了质量控制制度,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上,没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5、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因素。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需要,在职培训不够,导致其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执业操作,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引起审计风险。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1、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来加强风险意识,明确审计小组、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将责任具体落实,促进审计工作各个阶段和各级审计人员各负其责、各担风险。
2、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客户时,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环境、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诚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全面把握客户的信息和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把审计风险监控在事前。当被审计单位面临财务困难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就大。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全面、客观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其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及人员配备情况,特别要了解其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以对该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社会信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有针对性地确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
3、缩小审计期望差
要缩小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就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要大力宣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让社会公众从思想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意识到执行审计时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对于审计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不能完全的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能尽量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而不能保证审计的完全正确,以使其在审计失败时公平、公正地对待包括被审计单位之内的各方当事者。
4、正确选择运用现代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要根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合理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正确选择审计方法。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主要采用判断抽样的审计方法,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抽样审计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而言,对内控制度薄弱的环节,或重大的事件,或审计风险较大的领域,应适当扩大抽样的范围和规模。反之应缩小抽样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它是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强调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的、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5、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力度的加大,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比如,要制定明确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实施高效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学习制度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强,审计业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加大力度研究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以促进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云.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66,(11).
[2]罗昌良.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J].发展研究,266,(11).
[3]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66,(7).
[4]王婉娜.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J].对外经贸财会,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