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财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推进,及受08年兴起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于存在生存问题。我国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大了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为了提高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增强各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非常重要。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处于失控或遭受到严重挫折的危险与紧急状态,它是企业因管理不善、经济不景气,行业衰退、资本结构不合理等,使得企业现金流不足、权益不足及债务拖欠和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处境的总称。总的来说就是:企业明显无足够的现金流按时偿还到期无争议的债务。
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为了提前预测预报上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提供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观察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早期特征,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财务风险进行监控的管理体制。可见,财务危机报警是各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和保证生存与发展而建立的监测系统。
二、完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动因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企业中获取收益,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从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风暴,我国很多企业的业绩下降,财务状况出现严重异常,陷入财务危机困境。完善我国企业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为了引导企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中防范意识,阻止财务状况恶化,从而达到避免财务危机的真正发生。对市场资料需求者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危机报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防止我国各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应深入分析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需要完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来监督、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以确保财务状况的稳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一)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如今的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作为一个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去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使企业的信誉不断的上升。在此状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求得生存,才有可能盈利,而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是出现财务危机。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报警系统,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全面的信息,可以防范我国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二)利益相关方决策的需要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有效的财务危机报警,实时监控信用风险,进行企业贷款或质押贷款控制,避免因贷款而造成坏账的发生。
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业绩下滑之前获得财务报警风险的警报,根据财务报警指标的动态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选择,及时撤走资金或审慎投资,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些技术上的支持和参考,获取更多利益。
对于审计等政府部门来说,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判断被审公司能否维持经营或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进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评估能力,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或未出具保留意见而招致法律诉讼,况且投资者,债权人更容易接受审计部门的意见。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借助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避免财务危机进一步恶化。
(三)财务预测的迫切需要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披露些简单的财务预测信息,但这些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历史和现在财务趋势简单的延伸。一旦公司处于危机状态,财务预测披露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的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突破财务预测的局限性,迫切需要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建立与实施,但必须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四)财务危机各因素变化的需要
影响财务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有可能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的恶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失误,管理者的行为等,单个或共同的作用于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状况不仅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营运状况分析的重要内容。财务状况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进而了解财务报表中各项数字的变动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作出投资判断。财务危机识别的重点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财务的不足之处,找出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一些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等核心指标恶化,这是导致企业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营战略是有关企业如何在同行业内或市场竞争中进行竞争的决策。经营战略分析是财务危机识别体系研究的重要起点,为预测分析作出合理的假设。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通常取决于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当就可能导致财务危机。例如一些企业在经营战略中:盲目扩张的多元化战略、盲目扩大规模、缺乏产业实体支撑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等经营战略失误。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一些股东和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例如:大股东侵占巨额资金的行为、大股东掏空公司资产等不良管理行为影响着财务状况。
这些因素均需要企业建立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来改善财务管理。
三、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及时构建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模型及指标的确定。
(一)简单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企业主要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走势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危机。所设立的比率有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债务保障率和资产安全率等。企业良好的净收益、资产管理、债务状况、现金流量可以表现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特别的关注。当这些指标达到设立的警戒值,报警系统便会发出信号,提请经营者的注意。企业的风险是各项风险的整合,不同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显示公司不同的风险,但简单模型没有区别不同比率因素对整体的作用,也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正反交替变化情况,如一个比率变好,或另一个比率变坏,便很难做出准确的报警。
(二)综合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目前财务危机预测方法层出不穷,但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结合模型思路,即通过多元线型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来预测财务危机,综合反映企业风险。最早运用多变量区别分析法探讨公司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美国学者奥曼,他在1968年以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共66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的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结合会计数据拟合出了的Z-score模型。
Z=1.2X1+1.4X2+3.3X3+0.6X4+X5
Z—判断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其中:
X1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形式繁杂,获利能力高,投资收益大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的危机。
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于企业累积税后利润生成,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收益分配的余额。
X3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是一个比较难确定的参数,尤其对于股权结构较复杂的企业。
X5为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的综合分析,预测企业风险。奥曼根据Z分数对公司破产可能性分类Z
(三)财务比率指标计算和确定
确定适合企业的的财务危机报警模型之后,余下的工作是通过模型测验比率指标的临界值,并进行确定哪些财务指标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分析的原则。基于此原理,在每个方面都划分为了两个层次,即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
基本指标是财务报警指标体系中敏感性最强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的核心。但由于公司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反映出的数值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司财务变化,真正起到报警的作用,需要设置修正指标,实现基本指标中的不真实情况和客观因素进行校正,以便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报警指标体系确定之后,可以参考功效系数法对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分别设置权数。权重的大小可因企业所经营的行业和具体经营特点而有所不同,且每个指标的权数均为100,但在公司最终计算得分时,按权重比例计算。最终分值与行业平均值比较,可将公司财务危机按(10分-100分)之间划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不可能、极不可能四种状态。这样公司可根据所处的状态作出基本结论。同时还要结合定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是因为有些判别值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反映出来的,所以分析时也要加以考虑,如公司战略、管理者的行为等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给基本报警结果进行全面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公司财务报警的综合结论。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财务危机预报,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进行的是信息再加工活动,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整理、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直观、有效的决策信息。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以大量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同时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向报警系统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必须配备专业人员,强化监管和约束,改善会计工作思路,明确信息从收集、处理、贮存并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能,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完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财务危机报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制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程序处理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以致力于消除隐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并设立循序渐进的多道警戒线。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五、结束语
我国各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危机报警体系从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战略失误,管理者的行为等多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符合各企业自身的财务危机报警模型,及时预测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现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提高预测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能使我国各企业走良性发展道路,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如林.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措施[J].现代商业,2009(20).
[3]苏毓敏.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J].财经界,2007.
[4]慈家波.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之我见[J].辽宁经济,2006(11).
[5]奥尔特曼.公司财务危机与破产[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公司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公司财务是指公司资金运动和由资金运动所引发的公司与各有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而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司绩效评价,主要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企业在一个阶段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地综合评价。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公司财务绩效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统计资料数据等,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财务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通过财务绩效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财务活动规律,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可以展现公司发展的现状,同时也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 公司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公司财务指标的一种横向比较方法。将公司各项财务指标与行业平均值相比较,以此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它能够比较客观地为投资者判断企业财务状况,能够揭示其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和成长空间。
绩效评价能够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明确公司的行为准则。绩效评价能够将公司战略转化成可衡量、可控制的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寻找企业的绩效改进点。其中,绩效评估可以对员工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并给予合理的报酬。绩效评价能使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监控能力和计划能力等基本管理技能;提高上下级的沟通能力,以此建立沟通、反馈平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便于内部信息交流。要想提升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就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持,通过绩效评价的推进,以此加强组织内部的基础管理,建立起更加规划的基础管理平台。
3 指标的选取
任何评价都要运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指标是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公司的绩效,因而实施绩效评价必须构建反映经营绩效各方面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是获得准确的绩效综合评价结果的前提条件。
财务指标主要是分析财务内容,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的成功,在财务指标选取的时候要符合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指标应尽可能的符合各种比较。不同地区和企业间要根据企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行改进。在指标选取还要遵循公开性和保密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必须满足外部众多主体的需要。因此财务信息的公开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市场日趋竞争的时代,对企业的商业秘密加以重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每个方面之下选取几个关键比率指标,形成一个多级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1]
表1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产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股东权益周转率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比率
资产负债率
股东权益比率
发展能力
净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资产获利能力、所有者权利能力。评价企业在这三方面的获利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以及总资产报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等四个指标表示。一般来说,这几个指标利率越高,企业获利能力就会越强。
资产营运能力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一般而言,周转率越高越好。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出的财富能力和经营绩效,既是企业获利的基础,也是企业主要资金的来源和保证。
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指的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分为长期和短期偿还两种。评价企业短期偿还债务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三种。企业确定流动比率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速动比率是扣除存货后的比率,这个比率更好的体现了资产的流动性。现金比率则解决了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不足,分子分母有一定可比性。所以企业的现金比率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发展能力指标: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的增长,因此,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中最困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4 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针对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2]。通常,主成分分析能将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提取出来作为主因子,以主因子来考核企业的绩效水平[3]。但主成分分析法未能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财务信息,因此,评价结果不能保证其可靠性。灰色关联方法既能处理具体的数据指标,也能对模糊语言集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并且对数据要求较低,方便现有应用[4]。采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能利用现有的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5]。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就是根据因素之间相似或相异程度进行衡量,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我们需要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的数据关系进行比较。还可以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既可以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找出其不足之处,又可以综合评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发展状况[6]。
5 结论
【摘要】合理的融资决策对企业有效进行财务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融资对公司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出发,分析我国公司财务管理中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融资决策的作用,促进公司发展。
任何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充分的资金支持,作为公司重要理财内容的融资决策,无疑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及其比例大小等决定了公司的融资决策。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决策能够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使公司的财务管理更加有效。
一、融资决策及其对公司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融资决策是一项以公司为资金融入者(即公司是资金融入主体)的融资活动。它具体是指公司从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公司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公司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其中包括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及比例等多个方面。
融资决策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公司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
(二)融资方式的选择决定公司破产可能性的大小。
(三)公司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公司破产清算的控制方式选择。
(四)融资结构对经营者存在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目前我国公司财务管理中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行政干预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大都为国有企业,在其上市之初已作出特殊股权安排,变现为上市公司后,股权结构复杂、未流通股比重大,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行政干预大。主要表现在:公司高层管理者依然从原有公司产生,中小股东监督约束软化,公司的重大决策仍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约束激励不大,上市公司很难形成与公司经营目标相适应的决策目标。加之大量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公司控制权难以形成。
(二)有的上市公司作为股权融资主体行为不规范
作为股权资金的需求者,一些上市公司只把股票市场当作筹集中长期资金的场所,而忽视股票市场的制度创造和股票投资者的正当权益,被认为是上市“圈钱”。他们或是弄虚作假,欺骗主管部门和投资者;或是批露不准确信息,误导市场预期;或是违背承诺,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甚至不惜牺牲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用筹集到的巨资炒作自己的股票,造成中小投资者坠入云里雾里,使股票市场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价格信号大为削弱,股东约束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融资决策大都倾向于选择成本收益最优的融资方式,但是我国有的公司不顾长远利益,盲目选择股票融资方式,造成融资结构失衡
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外部股权融资的方法是我国公司融资的首选方式,几乎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国外公司融资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特别看重股权融资,忽视债权投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过低,上市公司经理层过分注重股权资本的控制权,而非专注于公司投资的回报,过多进行股权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将会带来股权收益率降低的问题,从而不利于股东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制定合理融资决策的建议
(一)无论公司的融资活动受何种动机驱使,公司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价影响融资的各种因素,力求使自己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由于公司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公司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二)合理安排公司融资数量和期限
对于短期经营产生的流动资金借贷需求,公司应当尽可能利用赊购等商业信用方式减少对外短期资金的借入量。而必须从外部借入的短期资金,公司要在谨慎的现金预算基础上做好到期偿债计划,然后以比较优惠的利率获得短期融资(如信用额度,周转信贷协议等方式),切不可贸然进行短期融资,以免到期无法偿债时又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长期融资来偿付短期债务。这样,必然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风险增大。
(三)谨慎利用债权融资
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借贷市场的条件下,债务对减少成本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负债的硬预算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达到实现对经营者有效监控的目的。因为在公司负债的情况下,经营者必须按时向债权人交纳负债的利息和本金,否则,将受到惩罚。在这种潜在损失的威胁下,如果公司面临足够多的债务,公司的管理者会致力于改善公司经营,减少挥霍浪费,能起到一定的促进督促作用。不过应注意的是:债务的过度增加可能产生股东侵蚀债权人利益的问题,而且由于目前债务市场的种种限制使得债权人不能运用利率机制来有效控制资金借入者的借入数量,这样很容易导致其过度负债,遇上财务困难会使公司不堪重负,效益下滑。
(四)加强宏观建设,促进公司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
1.强化银行的监控机制
银行借款在公司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司的主要外部资金来源,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将有监督贷款公司的主动力,而且银行本身就具有监控经济系统的职能。要充分发挥银行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控作用,让银行监督公司贷款情况,甚至提出合理建议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使公司的治理结构协调。
关键词: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 框架体系
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总体认识
财务报表是以数字和文字的方式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结构性表述。有“经营之神”美誉的台湾塑料公司董事长王永庆先生认为,企业经营的两大支柱是“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制度”,而计算机系统的很大部分是用来支持会计制度的。
现代会计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及企业竞争的结果,转换成以货币为计量工具的会计数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密码”。这些密码拥有极强大的压缩威力,即使再大型的公司(如通用电气、微软、华为),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财富,都能压缩汇总成溥薄的几张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透露的信息应该是丰富、充分的,否则投资人或银行不愿意向公司投入资金或贷款。但是,这些财务报表又不能过分透明,否则竞争对手会轻而易举地洞悉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财务报表所隐含的信息往往不易被了解,而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不断挖掘。
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过程是将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数据分解成不同部分和指标,并找出相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对企业各方面及总体上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财务分析只能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要证实企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只能是依靠审计师了,这也是财务分析的一大局限。
二、财务报表的丰要使用者及其对财务信息的不同关注点
一般而言,与公司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有关方面可以分为:现有股东、潜在股东、债权人、供货商、政府管理部门、公司管理人员、公司员工、竞争对手、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由于与公司经济关系的程度不同,上述诸方面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关注点也就不同。
现有股东,又有控股和非控股之分。居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不仅关心企业当前盈利水平,而且关心企业未来利润增长能力及竞争对手方面的情况和财务行为能力。居于非控股地位的中小股东,既不能在企业董事会中任职或派有代表,又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因而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利益,他们利益的取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迫使其过多地关心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利润分配及利润的稳定性,而对竞争对手企业方面的情况和财务行为能力,一般不予关心。
潜在股东,是指正在资本市场上寻找具有投资价值、对企业特别关注的那些意向投资人。他们主要关注企业可能发放的股利、特别分配(如配股、认股权)、未来股价的升值空问。
债权人,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购买本企业债券的债券持有人、银行等贷款机构,他们最关心的是未来到期的债权能否及时足额收回本息;二是与本单位存在经济往来的供货商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他们最关心的则是将来到期的债权能否及时足额收回,并决定是否要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供应商,是指将要赊销产品给企业的单位和个人,即潜在的债权人。他们需要关心货物发出后能否安全地收回资金,需要分析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发展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及现金管理能力等。
政府管理部门,其中对公司财务信息最关注的是税务部门,主要关心企业本期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各项计税基础是否真实;各项应缴税款的计算是否正确;各项税款的缴纳是否及时;各项计税基础未来是否有较大的变动趋势,从而对未来应征税款进行事先控制和管理等。
公司管理人员,他们受公司股东的委托,对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负有责任,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均感兴趣。
公司员工,通常与公司存在长久、持续的关系,他们关心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获取报酬的前景,因而对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感兴趣。
竞争对手,希望获取关于公司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借以判断公司问的相对效率。同时,还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司兼并提供信息,因而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均感兴趣。
其他相关利益者,包括顾客、社会公众等。在多数情况下,顾客关心的是公司连续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能力;社会公众则会关心公司的就业政策、环境政策、产品政策等方面。
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财务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面向未来的;
第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因此,即使对待同一对象,他们所要求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第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第四,公司财务报表中并不包括使用者需要的所有信息。
三、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核算的产物,财务报表信息是在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约束下,在会计制度或一系列会计准则的规范下由会计核算系统所生成的。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本身进行结构、趋势的分析,外加财务指标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财务报表并不完全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着众多的局限性。
第一,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反映已经发生的历史事项,与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要的未来信息的相关度较低。由于过去是预测未来的合理基础,这些财务报表是历史事项的报告与反映,有效的财务分析既是对过去事项的检测与剖析,也是进行未来决策的有力依据。但是传统的财务分析并不能解释财务比率和比较分析所显示的问题,而要给出答案,还须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甚至需要掌握财务报表之外的相关信息,比如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货膨胀的影响等。
第二,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其报表附注也主要是对报表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更加细致的说明或补充,而许多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信息却没有披露,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市场占有率等信息。
第三,财务会计制度及大多数财务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许多事项还需要进行会计估计,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给人为操纵会计报表数据提供了相应机会,使得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降低了。
第四,财务会计核算原则中的稳健原则要求“宁可预计将来发生的损失,不可预计将来可能的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和支出、少计资产和收益,从而使财务报表数据不实。
正是由于财务报表信息的采集、处理、披露等方面存在着这些局限性,因而在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时,必须对财务报表本身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明确的了解,才能为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建议,达到财务分析的真正目的。
四、创新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应遵循的原则
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是指财务报表使用人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遵循的一般规范。
(一)客观性原则
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分析与评价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待。因此,在设计、运用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二)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财务报表分析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在设计与运用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数量的分析,它是通过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分析比较,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真实性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性质的分析,它是通过一些评议指标,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综合分析评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全面地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会迷失方向。但是,如果只重视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数量变化。当然,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设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价体系也是枉然。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制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指标体系尽量做到条目简明,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质量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评价的主要因素,并给予清楚明确的表述。二是定量指标要可测量,即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
五、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框架、新理念
财务报表分析不是机械的比率计算,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系统工程。在实务操作中,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仅局限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的简单计算与评述。然而,财务数据是公司所处环境、战略决策实施、日常经营运作等综合因素的数据表现,一个完整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应该系统地展现公司经营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关系,从经济环境、战略分析到公司内在价值评估是这一框架的出发点和分析结果,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应该包括行业与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管理建议或公司价值评估等全过程。财务报表分析的框架如下(图1-1):
(一)行业与战略分析
行业是由许多同类企业构成的群体。如果我们只进行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则虽然我们可以知道某个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但不能知道其他同类企业的状况,无法通过比较知道目前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位置。而这在充满着高度竞争的现代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约着或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行业分析是公司财务分析的前提,是联接宏观经济分析和公司价值分析的桥梁。
企业战略是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竞争形式,并要求对企业的人财物、技术、管理等资源进行相应配置。企业战略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始点。通过企业战略分析,分析师能够从一个战略高度上探查公司的经济状况,进而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会计与财务分析。
在战略分析中,平衡记分卡是最流行的一个工具。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Group的调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O家企业中,有55%的企业运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平衡记分卡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成长维度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帮助公司管理层或外部分析师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平衡”)思考,以保持或评价公司经营战略一致。平衡记分卡方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非财务评价指标而成为有效的战略执行的框架和工具。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其他三个方面的指标(非财务指标)是取得这种结果的动因。
(二)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主要是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分析。会计分析是在行业分析、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价企业处理的合规性和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披露的适当性,来揭示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反映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程度。通过会计分析,可以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存在财务舞弊及舞弊的程度,进而评价一个企业的会计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程度,知道会计数据的扭曲程度,并通过会计手段来“纠正”扭曲;通过会计分析,评价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合适与否。
会计分析是财务分析的基础,并为财务分析的可靠性提供保证。会计分析可以从企业舞弊的可能性分析、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分析、会计政策(尤其是资产减值准备)与估计对会计数据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是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指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财务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未来决策提供帮助。
财务分析可以分两阶段进行:
一是财务报表阅读。通过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大主要报表及其附注的阅读,了解财务报表中的主要项目结构及变动情况进行,从总体上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情况,为进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
二是财务比率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是最重要的方法。财务比率分析是在阅读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比率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显然,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侧重于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会计分析侧重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
(2)分析的方法不同。财务分析在分析影响财务状况的总体指标的同时,还要进行内部某一层次分指标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论采取适当的行动,财务分析利用的主要方法是比率法。会计分析主要根据收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分析个别会计数据的真实程度。会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核对、比较与推理分析。
(3)影响分析质量的因素不同。财务分析主要受到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分析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会计分析主要受到会计准则、公允揭示的要求及分析者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会计分析与财务分析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影响和作用伴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计算分析、比较、解释和评价,而这些信息是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如果财务报告不能清楚地揭示编制这些报告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就必须依靠会计分析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可靠的判断。可靠的会计分析关系到财务分析的质量以及有关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反过来提高财务分析结论的可靠性的要求也对会计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促进会计分析质量不断提高。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深市上市公司中的中小板企业为研究对象,筛选了2008到2010年被ST戴帽的49家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公司样本,同时选取了130家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作为正常公司样本。通过分析这149个样本公司08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符合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并对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对中小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做出预测。
关键词 中小上市公司 财务困境预警模型 判别分析法
一、文献回顾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国内外学者曾建立过多个预警模型。最早的财务困境预警研究是Fitz Patrick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警模型,其后Winaker&Smith和Merwin也作了相似的研究。但是这些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Profile Analysis)范畴。自1968年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困境预警领域后,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就逐渐取代了单变量模型。在1968年Altman的模型中,Altman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称为Z值,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这个模型就是著名的Z模型。由于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依据z评分模型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Scott(1981)对以往学者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认为在多元判别分析模型中Zeta模型最优。然而根据陈静(1999)和宋秋萍(2000)的研究,认为由于中美两国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距,用美国公司财务数据建立的模型并不一定适用于对中国公司的信用风险预测,从国内企业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特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则更为务实。
由此可见,根据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符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的财务困境模型也显得十分重要。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和经营情况的不同,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所有类型的上市企业的财务困境情况。因此,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选择不同的预测模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里我们主要选择研究中小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模型。
二、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根据美国风险管理专家Ahman在1968年,利用多元判别式法建立的著名“z评分模型”。本文采用判别分析模型的形式分析分析,旨在研究两类分司的财务状况,一类是财务危机公司,另一类是财务健康公司。以此为目标分别找出反映这两类公司相关性高的特征变量而建立判别函数,然后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对中小板所有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困境分析。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Z=a1x1+ a2x2+ a3x3+……+anxn
其中:Z为判别分(判别值)X1,X2,X3是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如财务比率。a1,a2,a3为各变量的判别系数。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一共选取了5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财务危机公司49家,由于中小板企业中09年之前只有2家企业被ST戴帽,所以剩下的47家ST企业,在沪深两市07年以后被戴帽的企业中随机选取代替。财务健康公司130家,其中60家来自于0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综合排名前60强,剩余70家则通过对中小板企业随机挑选得出。
在样本选定之后,需要对财务分析指标进行选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状况和营运状况等四个方面选择了14个相关财务比率:X1总负债/总资产,X2现金/流动负债,X3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4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X5净利润/总资产,X6营业利润/利润总额,X7流动负债/总资产,X8长期负债/总资产,X9应收账款/流动资产,X10(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11现金/总资产,X12利润总额/总资产,X13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X14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三)判别分析过程
对于函数的推到,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classify下面的discriminant计算功能,我们把所有14个变量代入模型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步计算,通过F检验的解释变量则放入判别函数中作为评分模型的计算依据。
在运用逐步回归法的过程中一共进行了6次筛选过程,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0.05的显著水平和3.84的临界值水平,每一步回归都选择当次回归过程中最显著的变量进入判别模型,然后再将剩下的解释变量进行再回归,当进行到第6次回归的时候,剩下的所有变量都低于3.84的临界值水平,因此停止筛选过程。
在筛选出来的5个解释变量(X10,X12,X4,X6,X13)之间继续进行总体显著性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X10,X12,X4,X6,X13的估计结果都大于显著性为0.05的临界值3.84。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通过对解释变量判别系数的估计,就能够得到完整的判别方程。
综上所述,通过把所有变量引入判别分析中,运用逐步回归法,最终得到了包含5变量的判别系数,即:
Z=-1.204-0.466X4+0.045X6+2.592X10+6.084X12 +0.402X13
其中:
X4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说明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X6 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到了所有利润收入的比重。
X10 为营运资本/总资产。这是公司的净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一种衡量,营运资本是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
X12 为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总资产。该指标体现的是每单位的资产对应的利润份额。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情况。
X13 为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该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表示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说明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四)判别模型准确性的检验
1.原始样本分类的准确性
检验结果表明,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对财务出现困境的ST公司的预测正确率达到了87.8%,而对财务状况健康的非ST公司的预测正确率也达到了93.1%。由于判别函数是从原始样本数据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原始样本分类的期望准确率理所当然要高些。通过计算两组判别分(Z值),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的Z值几乎都分别落在(-0.5,-1.5)的两边。因此我们可以将区间(-0.5,-1.5)作为灰色地带,当判别分数属于该区间的时候,可以判断该公司在短期内有破产的风险,应该对这样的公司引起重视,做更加深入的分析调查。
2.临界值的确定
虽然原始样本判别值的分界线比较明显,结果非常理想。但需要说明的是原始样本中的非ST公司有一半都来自2008年中小板块排名前60名中的企业,因此是具有的两级分化公司的性质。假如用此函数对新样本计算出的判别分也能获得这样的结果,那么上述临界区间才完全可作为我们判断决策的依据。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模型的判别效果以最终确定更具代表性的临界值,我们用未参加模型推导分析的随机挑选的5个ST公司和10个非ST公司进行检验。用建立的判别函数公式计算出公式的值。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样本中的5家ST公司中有4家的Z值都小于-1.5。非ST的10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Z值都大于-0.5。因此综合原始样本和新样本两组的结果,区间(-0.5,-1.5)是这两类公司的一个分水岭。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别法则:当Z值大于-0.5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被分析的公司属于财务健康的类型,在近期没有破产的风险,Z值越大企业破产的风险越小;当Z值小于-1.5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被分析的公司属于财务状况不健康的类型,在近期破产的风险,Z值越小,近期破产的可能性越大。当Z值落在了区间(-0.5,-1.5)的时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样的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也包括财务状况暂时健康的一些公司,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公司做进一步的考察。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本文从公司财务报表中提取了14个指标作为预警模型建立的基础,通过分析最终从中提取了5个变量成功构建了模型。并且通过了对临界值的界定,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一,不同的公司营运环境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影响。通过对Altman的Z评分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目前被发达国家的众多金融机构应用,但是我国具有和发达国家差异显著的商业营运环境,如果原封不动的照搬Z评分模型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也不能得出准确率较高的分析结果。此外,不同的企业规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显著差异,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建立不同的判别分析函数有助于提高模型分析的准确性。所以从国内的中小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提炼出特征指标,建立中国自己的判别函数,对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在我国的实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会计制度不同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影响。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一直存在着差异性,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有待于跟国际统一的相关制度接轨。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领域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数据与发达国家的财务数据并不完全一致,如果照搬Z评分模型也会导致判别准确率的降低。
(二)政策建议
首先,整合资源,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筹资困难的情况,由于存在自身规模较小,经营状况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金融机构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大量的放款。改善目前不佳的信用状况。而管理部门也应该对于不同的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引导。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在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开工建设的同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以后的赢利及企业增长做好准备,并重视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保证资金的供应链,以降低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规避风险,降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重视Z值偏差显著的公司。从本文的指标分析和实证检验都可以发现,高Z值公司并非是绝对的安全,它也可能存在着财务危机的隐患。因此,当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z值超高时,企业的管理层不能盲目乐观,认为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不存在危机的。应该在内部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及应急预案,关注Z值的变化情况,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高z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放松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Edward I Ahm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2]William H.Beaver.Financial Ratios∞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ed Studies.1966(4):71-111.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 31-38.
[4]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3):49-51.
[5]温璐璐,王海涛.辽宁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2006(12):75-76.
[6]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6):46-55.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特点 问题 管理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特点
1、财务透明度及风险暴露程度较高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是相当高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其自身的财务状况被广泛地参考、分析。上市企业集团每年给现有、潜在的相关的利益者和证券分析,监管机构及媒体有机会去发现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较高财务透明度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暴露财务问题,加重了财务风险,甚至由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危机。
2、财务风险的内部消化转移
从通常意义上讲,鉴于上市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企业集团会尽力避免其发生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甚至为了提高其信誉度,确保上市公司再融资等,往往还会向上市公司免费提供担保。但是,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放水养鱼”是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对企业集团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支持”,尤其是企业集团面临困难时,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自然转嫁到上市公司。
3、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递速度快,危害性大
其一,财务与非财务资源的流失,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毁损。其二,财务风险链不断延伸传导,相关利益者利益遭受侵害。企业集团面对来源纷杂的财务风险若无法及时消化与转让,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都将遭受侵害。另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还可能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到资本市场,加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源广,面多且综合性强
资本市场的风险会传递到上市公司,进而传递到企业集团;外汇市场的波动会使企业集团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它有计划地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另外,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综合性强,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一方面,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最终通过财务风险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风险的产生会引发加重其他风险。
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影响因素
这里的影响因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考虑的。外部因素有复杂性和多边性,其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的不可控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预见,因滞后措施不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状况及国际经济政策。主要由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状况等因素构成。任何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收益。法律因素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时必须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场经济下,行政干预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法律变更的不可预测性对企业经济政策、财务目标的确定有一定影响。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与国家政策或企业经营实务不一致的社会信念、社会价值引起的不确定性,当这些因素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差距日益加大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因素主要指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
2、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预警体系。目前许多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以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原理、数学等定量方法来测量和构建财务方面的存在风险的程度,同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律来计算出一个值,并参照财务预警的警限,得出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态处于何种风险警限状况,从而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的系统体系。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的,必然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暴露于财务风险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当然,我国的上市公司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状况不能与国外相提并论,发展历程的短暂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没有严谨的风险预警体系,上市公司无法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无法对公司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
(2)无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资金缺口和市场时机是影响上市公司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我国多数的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层和具体理财人员。就当前情况看,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动态的趋势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所以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缺陷导致了筹资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应收账款回收慢等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引起了财务风险过大,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经营困境。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也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全面的构建合适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表现于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同时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还体现于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但这些制度与措施基本上原则性较强,操作性欠缺,对财务风险管理更多体现为指导性,可能会导致不能有效、合理地识别、评估及应对财务风险。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
1、构建适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构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关系公司发展战略且贯穿公司成长全过程的战略性的动态管理活动。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必须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此模式应有助于公司避免由于内部的管理风险、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公司整体风险扩大化的问题,并通过各级公司和各级管理层运用具体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和消化在萌芽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首先改进组织管理机构。
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支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该首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与数学的方法,建立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以此向经营者示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要使企业的管理者提早发现企业财务恶化的信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财务风险是企业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预警的关键所在。
2、确定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
了解资本结构,首先要了解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主要有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其中,企业的筹资方式众多,如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等。而在筹资活动过程中,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金结构决策。企业为了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目前,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销售收入的成长率和稳定性、资本结构的弹性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3、强化风险管理职能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一般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但是,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强化风险管理职能。相对独立的形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受限于经理层的影响,难以全面深入开展审计工作。与此同时,现有的内部审计注重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审计,对风险审计明显重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引起广泛关注,风险审计也就无疾而终了。因此,当务之急,上市公司首先应该从制度层面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使内审部门真正成为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牵制和平衡。此外,注意对各业务单元及下属运营子公司的日常营运、合规性及风险管理职能进行常规性内部审计,也是必要的。子公司管理层及时回馈内审报告意见并据此采取适当行动,及时向公司审计或风险委员会及董事会提交进度汇报等都是强化风险管理职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黄宇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内部控制
一、风险及财务风险介绍
(一)风险及财务风险的含义
1、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险的,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承受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说来,风险是指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风险的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第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风险就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但又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们在风险面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险的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而不能根治、消除风险。
第二,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指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每一因素的作用时间、方向、强度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顺序等必须都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风险。而这些因素在风险发生之前,相互却无任何联系,许多因素出现的本身就是偶然的。就个别风险来看,其发生是偶然的、无序的、杂乱无章的,然而,对大量发生的同一风险进行观测,明显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使人们能准确把握大量相互独立的风险运行规律。
2、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从偏离的趋势看,出现偏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财务状况的变好或变坏。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及特征
1、财务风险的分类
从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来看,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使用过程的风险、资金收回的风险、资金成本的风险及利润分配的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能否分散考察其外延,财务风险可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是重要的,我们研究财务风险,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不确定性。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得出风险的可控制性,由于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具体风险的相关因素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则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总的来说是有限的,虽然其中部分因素(如企业外部因素)难以控制,但另一部分因素(如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可能控制的。
第三,损失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
第四,系统性。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是财务系统各种矛盾的整体反映。
第五,进步性。风险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兄弟。各个生产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并通过购、产、销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在竞争中,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是不平坦的。各个生产经营者除了要到处争取市场,还要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否则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承认和承担财务风险把企业推向背水一战的境地,必然使企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力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湖北联通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特别是2005年的年报资料,从基本的财务比例和现金流量两个方面对湖北联通公司的2005度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湖北联通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报表中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出很多有意义的比例,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选偿债能力和流动性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股东权益比、流动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湖北联通公司近期偿债能力指标如表1:
年度2006.32005.122005.92005.62005.3
流动比率0.960.951.021.021.06
速动比率0.600.580.680.720.70
现金流动比率3.5610.9815.196.884.68
股东权益比24.6124.6725.8425.9829.74
流动负债比99.0498.9594.7594.1790.64
负债权益比295.07293.37276.56274.09228.00
资料来源:湖北联通公司公司年报
第一,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可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偿债能力越强。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全部流动负债,企业剩余的是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越多,说明不能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越小。
一般认为,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才会有保证。2005年年报显示,ABC的流动比率为0.95<2,偏低。
第二,速动比率分析。企业在不希望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可信。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速动比率为0.58<1,偏低。
第三,现金流动负债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现金流动负债比为10.98%,同行业平均现金流动负债比为84.23%,湖北联通公司明显偏低。
第四,股东权益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为24.67%,可看出该比率偏低。
第五,流动负债率(%)。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流动负债率为98.95%,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第六,负债权益比(%)。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为293.37%,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2)流动性分析
第一,流入结构分析。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经营、投资、筹资)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入中经营流入占62.57%,是其主要来源;筹资流入占37.06%,占有重要地位;投资流入占0.37%,明显偏低。经营活动流入中销售收入占了94.47%,比较正常;收到的税费返还也占到了5.44%。投资活动的流入中,股利占67.85%,比较正常;投资收回和处置固定资产占32.15%。
第二,流出结构分析。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初中经营流出占57.89%,投资流出占3.72%,筹资流出占38.36%。可以看出公司现金流出中偿还债务很大的比重。
经营活动流出中,购买商品和劳务占84.4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占5.67%,税费及其他9.91%。投资活动的流出中,构建固定资产占90.17%,权益性投资所制服的现金占9.83%。筹资活动中偿还债务占97.35%,支付利息占2.65%。
第三,流入流出比分析。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为1.1,表明企业1元的流出可换回1.1元现金。此比值越大越好。
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1,表明公司处在扩张时期。发展时期此比值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该比值大。
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98,表明企业基本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平衡时期。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湖北联通公司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漫游费的下调使得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更大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的理财带来困难。湖北联通公司目前建立的财务管理体系,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湖北联通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理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性。目前,湖北联通公司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欠清晰
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湖北联通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内部各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完善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与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湖北联通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本身就消除了一部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它一般来说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报告制度、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第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湖北联通公司的预算考核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预算编报质量和上报的及时性,对预算编报不合格,上报不及时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二是严格考核预算执行过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对先办事后预算等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对有关企业和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处罚;三是将预算执行结果与考核兑现挂钩;四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对完成预算好的企业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预算的企业和个人提出批评和处罚意见。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实现了总部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完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湖北联通公司在建立财务信息报告制度,应当从信息报告质量评价入手,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控制严格、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在财务信息质量上应根据各子公司自身情况,并结合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和重要性这两个墓本特征,制定出各自的财务信息、质量标准。同时,公司应本着既能满足对财务信息质量监控的需要,又能节约管理成本,提高效率的宗旨,对核心主导业务财务信息采用绝对性报告标准,即内容翔实,而且有详尽的因果分析和前瞻性影响预期;对相关非主导业务财务信息采用绝对性报告标准与限制性报告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即仅仅对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项目采用绝对性报告标准,其余的则采用限制性报告标准,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需达到规定的重要水平即可;对于相关业务财务信息,基本上采用限制性报告标准。
第三,建立与完善财务结算中心。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资金的整个运动过程。湖北联通公司涉及业务范围、投资数额大、接触金融机构多。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高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财务结算中心在公司的发展中可起到如下重要作用:①通过财务结算中心的有效运作,可实现公司内部资金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②由于财务结算中心将公司内分散的资金结算业务集中起来,可以有效地增强公司在银行的融资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费用。③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公司可以对子公司的资金营运和业务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管理。
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使各子公司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该结算中心办理,该结算中心对各子公司进出资金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流量与流向、使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可以根据结算中心章程加以审查与核对,从而使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监控之下。
(二)建立湖北联通公司内部业绩考评和奖励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奖励制度,其基本目的是将子公司管理者的个人报酬与企业目标成果联系起来。传统上,企业往往使用从财务会计系统中获得的指标,如将子公司利润为衡量子公司业绩和奖励子公司管理者的基本依据。这样的考评与奖励制度有助于刺激子公司为总部贡献更多的利润,但是,由于利润通常反映短期的经营成果,子公司管理者极可能为获得更多的短期利润而牺牲公司长期业绩,以便得到更多的奖励。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建议湖北联通公司设法依据综合业绩指标对子公司当期业绩进行奖励,或者使子公司管理者所获的奖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期权。
另外,在建立内部奖励制度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即确定报酬究竟应以个人业绩还是以集体业绩为基础?以个人行为基础的报酬制度很明显不会促进集体行为的形成和完善。但另一方面,如果以集体业绩为荃础,则个人行为对集体报酬的影响又不易识别,因而会削弱奖励的效果。根据湖北联通公司目前情况,建议将集体报酬建立在集体业绩的基础之上,同时根据个人在实现其业绩[1标中的贡献确定其在集体报酬中应占的份额,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
1、筹资风险的管理
企业在向银行举债时,应制定合理的还款规划,在保证按合同要求按时还款的前提下,保证资金不出现过分紧张的情况。湖北联通公司可根据自身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在借款合同中写明是采用到期一次偿还,还是定期偿还相等份额的本金或是分批偿还的还款方式,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计提一定数量的风险基金,以降低筹资风险。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股票筹资将会越来越广泛。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股票筹资风险较小。这是因为,不管企业经背情况如何,企业都不担心投资者抽回资本,另一方面,企业终止与清算时,如果无剩余财产,可依法不分给股东财产。因此,从以上意义来说,湖北联通公司在未来筹资时,应充分利用股票来筹资,以减少公司的整体筹资风险。
另外,湖北联通公司大量的闲置设备等资产,可以考虑采用融资租赁这一筹资方式,这样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获得了一定的资金。
2、投资风险的管理
湖北联通公司首先应对利用技术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尤其是非经营性资产,以收回以往的投资资金,降低公司整体的投资风险。与此同时,湖北联通公司集中资金投入到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上,如航运企业目前可以投资市场看好的集装箱、滚装、海运船舶,重点发展这些高附加值运输,还可以进行运输产业物流化及产业升级的投资。以上这些方面的投资收益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整体投资风险。
3、经营风险的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属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个内容,能否有效调控应收帐款,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销售和营运资金的周转。经调查,湖北联通公司对应收帐款管理主要是山各子公司收入科和总公司风险处共同管理,尽管机构设立表明公司对应收帐款管理较为重视,但其管理成效并不显著,因而,湖北联通公司要加强应收帐款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与完善应收帐款控制制度
第一,强化财务部门的管理与监控职能。按照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在总公司的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有关业务往来的核算与监控,对每一笔应收帐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帐款帐帐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第二,改进内部核算方法,科学划分帐龄段。目前,我国部分湖北联通公司将应收帐款的帐龄划分为四段:即1年以内、1年至2年、2年至3年和3年以L。这样划分,一是忽视了应收帐款帐龄的特点,即帐龄越长,回收的可能性就越小:二是忽视了应收帐款的性质,即应收帐款是流动资产而不是长期资产。因而,随着应收帐款帐龄的增加,可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将1年内的应收帐款细分为30天以内,30—120天,120—360天三段。
第三,严格按公司的有关规定区分“未收款”、“拖欠款”和“呆坏帐”。未收款的处理:当月应收帐款未能于规定期限内收回者,财务监察小组应将明细列表交各子公司的收入科核准,再由收入科交业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负责催收。拖欠款的处理:未收款未能如期收回而转为拖欠款者,业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应在未收款转为拖欠款后几日内将未能收回的原因及对策,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收入科核示:应收帐款列为拖欠款后,营销部门应于30日内监督有关部门解决,并将执行情况向财务监察小组汇报。呆坏帐的处理:呆坏帐的处理主要由财务监察小组负责,对需要采取法律程序处理的由公司另以专案研究处理。
第四,对应收帐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负责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负责人是否调离本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
第五,定期对主要子公司营销网点进行巡视,检察和内部审计,同时不定期对应收帐款数额较大,问题较多的子公司进行审查,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
(2)对往来客户资信程度进行科学的内部评估
湖北联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建立有关档案管理系统。主要选择重点客户、长期往来客户作为内部评估对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决定是否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及赊销限额。公司在评估客户资信程度时应包括如下资料:客户的品质、商业信誉、经营作风及与本公司业务往来历史;客户的资本实力、资金运转情况尤其是流动资金周转情况;客户的经营性质、规模、营销能力、经济效益等。在进行内部资信评估时,通常以预期的坏帐损失率作为信用判别标准。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表;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27-02
一、财务分析和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多数来源于公开发表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保证。而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而预防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则需要依靠正确的财务分析结果。
二、财务分析的流程
1.资金运作分析: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与财务制度,预测并监督公司现金流和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为公司的资金运作、调度与统筹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
2.财务政策分析:根据各种财务报表,分析并预测公司的财务收益和风险,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调整提供建议;
3.经营管理分析:参与销售、生产的财务预测、预算执行分析、业绩分析,并提出专业的分析建议,为业务决策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
4.投融资管理分析:参与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风险,并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财务分析报告:根据财务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需求,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指基于资产负债表而进行的财务分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揭示出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公司经营稳健与否或经营风险的大小,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等。
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分析是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收支结构和业务结构分析,分析与评价各专业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反映的盈利水平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更为关注,它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3.现金流量表分析(Cash Flow Analysis) 。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入和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现金净流量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则为净流入;如果是负数,则为净流出。现金净流量反映了企业各类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最终结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表要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
4.成本费用报表分析 。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财务表格模板。
5.财务会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析。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是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内涵的基本依据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二)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纵向比)。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从数量上揭示指标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揭示指标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并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2.比率分析法(横向比)。是指运用同一张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不同类别之间、或两张不同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相对数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考察,借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
3.因素分析法(横向比)。又称为连环替代法,是将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分解为各项构成因素,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4.趋势分析法(纵向比)。是根据企业连续数起的会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以揭示当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向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改进财务分析技术以符合行业先进标准
财务分析是在会计基础上把数据通过技术分析转化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信息。所以,财务分析中所用到的不同技术分析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了使所得到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在会计 能够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同步比较,财务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应该符合行业标准,淘汰企业落后的财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果,这样,才更具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民航运输量快速增长,连续数年旅客运输量的增长率都在15%以上,在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航班延误问题也愈演愈烈。统计显示2004年~2009年我国航班延误率都在20%左右,航班延误问题严重影响了民航业的声誉,并给航空公司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邢有洪、李晓津(2010)利用我国五家上市航空公司2007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航班延误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7年五家上市航空公司的航班延误总损失高达68.4亿元,其中除天气外的人为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损失约为54.72亿元,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失约为30.78亿元。为了解决航班延误率过高的问题,民航局开展了多次针对航班延误的专项治理活动。在民航局2010年《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中也提到,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航班正常率达到85%以上,实现航空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航班延误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民航旅客对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而且影响到航空公司的客源、市场占有率与行业竞争力。而在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中约有45%为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因此深入分析航空公司内部造成延误的因素对实现航班正常率85%以上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航班延误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方面,极少有学者研究航空公司自身财务状况对民航服务质量的影响。国外主要有美国学者Rose分析了航空公司财务指标对民航安全的影响,Vasanthakumar研究了航空公司财务指标对航班延误的影响,指出航空公司的规模、负债情况、业务增长以及员工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会影响航班延误率。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拟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航空公司财务状况对航班延误的影响,以期对民航局和航空公司治理航班延误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二、Logistic模型构建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航空公司财务特性与航班延误的关系,假设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负债情况、资产运营能力、公司规模等因素会影响航班延误的可能性。一个航班或者准点或者延误,是一个二分类变量,而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为普遍应用的多元量化分析方法。而且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不要求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这与现实中公司财务指标的真实情况相吻合,因此本文拟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航空公司财务指标与航班延误的关系。
假设P为航班延误的概率,则1-P为航班正常的概率,变量Xi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它们是反映航空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
Logistic模型的因变量为航班是否延误,如果一个航班发生了延误,则因变量的编码为Y=1;如果没有延误,其编码为Y=0,则有:
Ln(Pi/(1-Pi))=a+∑βiXii=1,...,n
P(Yi=1/Xi)=1/[1+e-(a+∑βixi)]
三、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中国国际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海南航空、上海航空五家上市公司2005年~2009五年每季度的财务数据以及航班延误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因为中国国际航空上市较晚,从2006年第二季度才能查到完整数据,而五个上市航空公司2009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还没有,因此共得到90个样本。
四、变量设定与筛选
(1)因变量设定。因为我国民航局没有专门的航班延误指标,只有正常航班与不正常航班统计,而航班延误占了不正常航班的绝大多数,因此本文采用航班不正常率作为航班延误的替代变量。
由于Logistic模型的因变量是分类变量,需将连续型变量航班不正常率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如果某航空公司某一季度不正常率大于所有样本航空公司该季度不正常率均值,则赋值为1,低于均值的赋值为0,即赋值为1的公司相对于赋值为0的公司发生航班延误的可能性更大。
(2)自变量设定。本文选择反映航空公司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及公司规模的各类变量作为候选自变量。具体指标如下:
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现金流量指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收现率
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运营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公司成长性指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公司规模指标: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盈利能力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获取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获利能力与现金流量指标越高,公司越有充足的资金改善服务,而且盈利公司相对于亏损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为原因的航班延误。负债指标反映了公司负债程度,航空公司在购买或融资租赁飞机、发动机等固定资产时,往往会利用长期负债,所以资产负债率升高可能说明航空公司处于业务扩张期,购买的飞机多,可用运力增加,有助于增加航空公司航班计划灵活性,降低航班延误的可能性。而流动比率反映了公司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流动比率越高,说明公司能够按时偿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大,也说明公司拥有较充分的资金可用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航班延误。运营能力指标反映了航空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运营能力指标越大,说明公司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不过我国航空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飞机日利用率较高,这样虽然充分发挥了飞机的生产能力,但造成航班衔接过于紧密,一旦某一航班发生延误,就会影响后续的一系列航班,造成大规模的延误,因此固定资产周转率高可能会加重航班延误问题。公司成长性指标反映了公司业务增长情况,公司业务增长越快,航空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航班延误压力。公司规模变量反映了一个航空公司的实力和市场地位,公司规模越大,其可支配的资源越多,发生飞机晚到时可调节的余地越大,有利于降低航班延误问题。
(3)自变量筛选。由于所选自变量较多,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先进行自变量筛选。
第一步:利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自变量。筛选自变量的方法:从检查每个候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着手,通过拟合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来取得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在简单关系分析完成后,按显著性从高到低选择进入多变量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在选择时只要一个自变量在其简单关系的检验中P
通过对每个自变量的简单分析,符合标准的自变量有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净利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周转率。
第二步:对入选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因为所选指标均为公司财务指标,为了避免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进行多变量回归前先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本文采用自变量的相关系数表、并借助SPSS,使用容忍度、方差膨胀因子、特征值和条件指数来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一般来说,如果两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超过0.9,容忍度小于0.1、膨胀因子大于10、特征值接近0或条件指数大于30时,提示存在严重共线性,必须进行处理。
自变量相关系数表如表1所示,SPSS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见表2。
表1显示,各指标间相关度较小,只有收入对数与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5。
在SPSS中,共线性诊断仍然是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实现的,SPSS线性诊断的结果(表2)显示6个自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显示变量间不存在明显多重共线性,但特征值有两项很小,分别为0.07、0.01,条件指数最大为93.5,远远超过30,说明自变量间存在较严重的共线性。对诊断有多重共线性的自变量,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剔除不重要变量、主成分分析法、差分法及岭回归等。由于候选指标较少,本文根据自变量相关系数表并结合单变量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将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较大且单变量回归统计不显著的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从候选指标中去掉。此时再利用SPSS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条件指数最大值为27.4,小于3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五、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选择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净利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五个指标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五变量回归模型的HL指标值为11.51,自由度为8, P=0.1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并且模型χ2 值为15.23,自由度为5,P=0.01,统计性显著,说明自变量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航班延误事件是否发生。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构造如下Logistic模型:
Ln(P/(1-P))=8.15-9.14X1-18.85X2-3.49X3+0.23X4+0.20X5
式中P为航班延误发生的概率,X1、X2、X3、X4、X5分别为资产负债率、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净利率、主营收入增长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 销售净利率的系数均为负值(其中销售净利率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航班延误的可能性会随着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净利率的提高而降低;主营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系数为正,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主营收入的增长会加重航班延误问题,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可能会造成飞机日利用率过高,使飞机在机场过站时间不足, 影响后续航班正常率, 或者备用飞机不足而引发大面积延误。
六、结论与建议
航班延误问题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航班延误会影响消费者对航空公司服务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其对航班、航空公司的选择,从而会影响航空公司的声誉、客源和利润,因此航空公司必须对航班延误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本文研究了航空公司财务状况对航班延误的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结果显示,航班延误的可能性会随着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净利率的提高而降低,会随着主营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提高而提高。
笔者认为,要解决航班延误这一问题,一方面航空公司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航班延误率。在公司计划方面航空公司要合理地制定公司计划,并将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不能为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而将航班排得过于紧密,尽量降低航班计划原因导致的延误。其次要加强分析,提高航班计划编排水平。 航空公司要充分利用自身运行控制系统优势,对航班计划的空中飞行时间、地面滑行时间、机场过站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计划编制不合理的航班应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航班计划的准确度。 航空公司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提高服务质量。航空公司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机务维修、地面服务等飞行保障措施,建立系统高效的飞行保障体系。增强机务人员飞机维护、维修能力,提高维修质量和维修速度,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因机务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另一方面, 民航局应加强航班延误治理,保障航班正常。 要完善航班正常标准,修改统计办法。明确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各方面对保障航班正常的责任。建立保障航班正常的奖惩机制,强化激励约束。航空公司、机场要优化地面服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此外还应做好大面积航班延误后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后应急信息中心和指挥中心,制定航班延误后工作程序,建立完善航班延误监督处罚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划发展财务司:《2009从统计看民航》,中国民航出版社2009年版。
[2]Vasanthakumar N. Bhat,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airline flight delay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J]Vol. 12 No. 2, 1995
[3]Rose N.L., Profitability and product quality: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irline safety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 Vol. 98, 1990
关键词:企业合并 经济动因 财务性合并 会计监管
一、企业合并的经济动因及其实质差异分析
(一)企业合并定义当今世界合并作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朱宝宪等,2003;李明辉,2002)。分析虽然我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晚,但上市公司中的典型合并案例至今已很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定义为:将单独的主体和业务集合为一个报告主体。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表述为: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一般企业合并的结果,是一个主体获得一个和多个其他企业(不包括其他非企业主体)的控制权,包括一个企业为获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吸收一个或多个企业净资产以及将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成立新企业的各种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有着一些不同的形式,但企业合并的形式与其经济实质,主要是取决于合并的经济动因。
(二)企业合并的形式企业合并是合并各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进行的选择,有着很多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因而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陈共等,1996;王亦平等,1999;杨洛新等,2006)。目前主要有:按合并双方产品与产业的联系,可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混合合并;按实现合并的方式,可分为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份交易式合并;按涉及被合并企业的范围,可分为整体合并和部分合并;按企业合并双方是否经过友好协商,可分为善意合并和敌意合并;按合并交易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可分为要约合并与协议合并;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来支付合并资金,可分为杠杆合并和非杠杆合并;此外,按照企业合并的途径,还可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类型,并分别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企业合并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范,不难看出进行该分类的目的,在于根据企业合并的类型判断其经济实质,并进而对其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主要是由其合并的经济动因所决定的,与其实现合并的途径或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三)企业合并的经济动因企业合并有着复杂的动因,在我国还可能因政府意图而发生(罗文标等,2004;缪白,1997)。但企业合并作为赢利性组织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其主要动因。概括而言,企业合并动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持续生存。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或通过合并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力等方式进行。比较而言,合并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法。二是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战略重组,获取新的发展机会。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合并两种途径实现,在多数情况下合并途径更为有利,也更易于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三是获得特殊资产,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如通过合并获得土地资源、专有技术、专门人才、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四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以有利于企业筹资。如通过合并现金充裕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可以改变合并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五是获取节税利益。在现实社会许多国家的税法和会计制度经常会使具有不同纳税义务的企业通过合并可获利。如衰落行业的一个亏损企业被另一个行业的厚利企业合并,其利润可以在两家企业之间分享,可以大量减少纳税义务。六是降低成本。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人,而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成为风险承担者,由此造成的成本包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亏损。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机制安排、报酬安排、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矛盾,降低成本。通过公开收购或权争夺而造成的接管,将会改选现任经理和董事会成员,从而为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如果以诱导或催化合并主体进行合并行为的经济动因为依据,可进一步将上述各类企业合并归纳概括为:扩张性合并。是企业主要出于事业发展的考虑而进行的合并。一般而言,以扩张性动因为主的企业合并,虽然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但一般不会出于融资的原因而粉饰财务信息,从而也不会导致严重的误导资源配置的后果。财务性合并是企业主要为缓解其财务困难或危机,为利于融资而进行的合并。混合性合并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但若是缓解财务困难或危机被作为主要原因之一,则应视为财务性合并进行规范。
(四)财务性合并催化粉饰财务表报行为的机理分析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财务性合并催化粉饰财务表报的行为的机理进行分析,以说明财务性合并更易于催化粉饰财务表报的行为的原因。首先,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财务信息所表明的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及在金融市场的筹资效果,Ayes与Aboody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Ayers,B.C.,2002;Aboody.D,2000)。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业绩的优劣,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其次,财务性合并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资金短缺、筹资困难,或因企业经营不良而导致的现金流问题。如前所述,由于只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才能帮助公司解决上述问题,这迫使公司去寻求能够迅速改善当前财务状况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并是公司解决上述财务问题所可能找到的有效途径。因此,公司会力求通过财务性合并而彻底解决公司现实存在的资金问题。第三,正由于财务性合并是被公司作为解决财务问题的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的,因此,无论企业合并是否能够达到从根本上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效果,在合并后公司都会做出合并后能使公司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以实现企业寻求合并的初始动因,即通过合并后会计报表的披露,给人们形成公司财务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善的表象。第四,企业合并是以合并各方的共同选择和意愿为基础的,公司通过合并来改善财务状况的目的或许能够通过合并真正得以实现,或许并不能实现。无论真实的情况如何,由于合并业务的发生都可以为公司重造会计报表提供充足的机会,如果合并成为现实,公司就会尽可能的利用这一重造会计报表机会以实现其在会计报表中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状况的初衷。第五,如果公司不能通过合并达到真正改善财务状况的目标,只能作出选择:一是放弃合并,为此公司将失去通过合并来改善其财务状况的一次机会;二是坚持合并,通过利用合并所提供的重造会计报表机会造假,虚假的会计信息。值得指出的是,现实环境往往会迫使企业作出第二种选择。
由此可见,财务性合并的经济动因决定了其存在粉饰会计信息的倾向性。虽然财务性合并并不能够与会计造假相等同,但是在公司因财务原因而被迫寻求合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够找到确实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状况的合并伙伴,公司又坚持合并行为,是必然会导致发生会计造假行为的,从而也更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导致误导资源配置的恶劣后果。
二、财务性企业合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辨别
(一)财务性合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危害在财务性合并的情况下,要人为的改变企业财务状况,在其会计信息披露中,就很难避免虚构盈利、粉饰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对此,不少学者已进行了深刻分析。徐晔等(1999),王泽(2004)等对财务性合并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掩盖了主并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可能造成国家税收流失,造成不良贷款:孕育金融风险;还可能因其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妨碍企业自我评价,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二是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据以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导致宏观调控失误。三是冲击了资本市场,进而导致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误。资本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不同的资源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当资本市场被误导时,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浪费,阻碍社会经济进步。如果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就会误导投资,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四是破坏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与秩序,严重时会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动摇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缺少信用市场经济难以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导致各项经济指标的失真,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无以为据,社会经济运行出现混乱。失真的会计信息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担忧很难能够在短期内摆脱阴影,这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带来了隐患。五是给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六是给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七是粉饰会计信息还会危害会计人员及企业普通管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因失去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银广厦”会计造假案中,为其出具严重失真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的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在“郑百文”财务舞弊案中,一批管理人员受到惩处,某独立董事还因认为自己被无辜牵连而诉诸法律,这些都是现实的例证。
(二)财务性合并的特征及其识别既然要虚构盈利粉饰财务状况,进行财务性合并的公司就会在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上留下痕迹,从而人们也能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笔者通过对几家被怀疑存在财务性合并倾向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财务性合并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利润与股东收益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出现如扭亏为盈或大幅度增长等根本性的改变,能使公司获得或保留其不退市或再融资资格。我国《证券法》等法规规定,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或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上市公司要获得或保留配股及增发新股资格,其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该类规定迫使那些面临财务困难的公司,通过合并的途径再造财务报表,使相关财务指标达到上述规定。二是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不平衡。上市公司为通过合并与重组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流出,结果必然导致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三是某些主要财务分析指标严重不合理。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将上述财务指标与经验数据、企业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数据等进行比较,特别是与企业合并前的同一指标进行比较,会存在极大差异。四是报表主要项目金额的变动难以理解。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金额会由干经济业务的影响而在不同会计期间发生变动,在发生合并事项后更是如此。但在真实的会计报表中,这些金额变动一般表现为有规律的正常变动,而且公司能就变动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将公司合并前后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并从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对公司合并的真正动因做出明确的判断。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政府是可以通过制定会计规范和实施会计监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利用企业合并所提供的重造会计报表的机会进行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以尽可能减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所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合并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经济后果:一方面,企业合并作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一种手段,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从而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合并又是企业走出财务困境一个途径,从而易于导致产生虚假会计信息,影响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不良后果。第二,企业合并是合并各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进行选择的经济活动,一般说来,经济动因是决定企业合并的途径、形式和经济实质,进而影响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因素。第三,财务性合并的经济动因决定了其存在粉饰会计信息的倾向性,因而也更易于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导致误导资源配置的恶劣后果。而扩张性企业合并,虽然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但一般不会产生主要出于融资的考虑而粉饰财务信息的情况。第四,如果企业属于财务性合并,并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虚假,一般能够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
时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随着****集团公司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人在新的一年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我走上竞职演讲台,心中百感交集,一是荣幸自己赶上了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大好时机;二是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与我同舟共济、朝夕相处的全体同事对我的帮助和信任。
我叫***,现年**岁,毕业于***学院财会专业,本科学历,通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会计师职称。我竞聘的岗位是********公司主办会计。我觉得这次竞争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一次机遇,更重要的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我参加这个岗位的竞聘,有5个有利的条件:
一是我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的工作经验,熟悉****公司的具体情况。我从事财务工作已经8年,于2000年1月进入****有限公司,见证了********公司成立、发展、壮大,到目前相对稳定的全过程。进入****公司5年来,我先后担任过出纳、库房管理员、会计等工作,特别是在兼任库管工作期间,熟悉、了解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及网络产品,为我以后从事it这个新兴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套服务器要配两个热插拨硬盘,一套公司数据库软件要配一张使用证书,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太快,哪些产品库存时间太长,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需要及时低价处理,那些产品已经积压报废不能使用,我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向营销部门及公司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公司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大家都知道,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有关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经营者和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作为****公司主办会计,在生产力发达、管理水平较高的今天,记账、算账、报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发挥会计的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因此,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立足企业自身经济特点,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畅进行与货币资源的充分利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发挥主导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仅能够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准确无误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合理规避税收,并能够接受税务机关及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将企业费用控制在预算以内;同时能够当好领导参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时提供参考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是我的一个优势。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中国已加入wto,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咱们****公司通过局域网的建设,各部门资源已经可以共享,部门之间的信息已可以快速交流,就财务工作而言,我们现在使用的最新版本的用友财务软件,我能够熟练操作该软件,能够完成对数据的备份等工作,由于****公司不在****集团总部,因此运用网络传送相关数据及报表是非常必要的,我能够利用inter网快速与总公司财务部取得联系,保证财务工作及时完成,我相信再经过努力和加强学习我是完全可以做得更出色的。
四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会计人员从事财务收支等经济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受到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必须受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录的约束。在多年的会计工作中,我能够做到敬业爱岗、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我热爱财务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力争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的需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方法,为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且能够严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决不私自向外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五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我能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能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我也深知在知识更新飞速的年代要不断的学习、装备自己,努力在各方面充实自己。
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不断地加强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搞好工作”为信条,言行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踏实肯干,诚实待人。我认为我完全能够胜任****公司主办会计工作。
如果我竟聘成功,担任****公司主办会计,我会认真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真正当好公司领导的参谋。
1.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做好日常事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岗位要求。公司财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是为经营等其他部门服务的工作,是信息传递、落实政策、上下内外沟通的窗口,既要承担繁忙的日常事务,又要参与政务,当好做好公司领导的参谋。因此,从事财务工作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艺术。另外我还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服从安排,言行一致,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公司领导班子的团结,维护领导的形象。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2.做好综合协助、协调工作,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确保公司的政令畅通。我将及时地传达贯彻公司的各项财务制度,并加强督办检查,促进我公司各项决策的落实。并且认真、科学地做好与公司领导,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使大家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工作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完成财务部、公司经理安排的工作,合理分工、合理调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还要在关心同事、理解同事上下功夫,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通过沟通、调节,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保证扎扎实实,井然有序的做好本部门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财务管理职能 集中核算 弱化表现 强化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加上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企业的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快速、准确、全面的把握好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现状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与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优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当前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有效的突破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局限与限制,它积极有效的顺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运用新的会计核算理念,改变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分散管理与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积极有效的加强了企业会计的集中管理与一级法人制度,对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新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在实际的操作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财务管理职能急剧弱化,更是备受相关经营者的关注。对于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企业要大力强化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力度,对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严格的管控,以防止会计信息的违规操作。
一、集中核算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对加强和规范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实施与操作,所有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公司,总公司财务部确定了比较严格的一套业务操作规程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对各个分公司财务管理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各个分公司在向总公司进行报账的时候,需要报账人员将全部的原始单据根据统一的格式与项目来进行分类,分类和分项以后还需要整齐地粘贴,然后还需要仔细的进行填报。所以公司财务管理需要满足会计核算集中的管理需求,还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相关的基础工作,使工作的财务管理逐步的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二)对改善和优化公司财务管理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司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因为需要将分公司全部的资金收支纳入总公司财务部来进行统一的办理,这样就使得各个分公司全部的资金活动一直都在总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以下。与此同时总公司的审计和人事等相关部门还需要参与到分公司的经营以及监督工作中去,从而使得公司的财务政策得到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得到顺利的开展。
(三)对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公司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为了可以更好的让分公司与总公司财务部处理和财务相关的事项,每一个分公司都需要按照实际状况以及总公司在这方面的要求,选择几名财务报账员专门承担向总公司财务部进行报账的事务。这些财务报账员会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不断进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更新,业务水平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提高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这就需要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积极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的表现
(一)事权与财权相分离,削弱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核算中,单位的事权往往与财权都是统一在一起的,由单位的高层直接指挥并参与核算,很容易形成高层大包大揽、营私舞弊的不良作风。而在单位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以后,单位的财权与事权在管理上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单位的经营活动与资金现状根据集中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要求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全部信息核算,这样的操作规定,将单位的管理的财权,也就是财务管理权限在会计信息核算上相剥离,虽然其依然还负责单位的事权管理,但是单位的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权限却是名存而实亡了。单位的财权是完成单位事权最为关键的一个保证。单位财权和事权能够统一的条件下,企业的员工可以依靠财权的合理的应用来保证事权具有的完整性,还能够更好地调动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的效率得到提升。公司在使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财权因为发生了上移,不同单位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因为对未来报账存在一定的疑虑,因此在工作的时候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有时候还会出现无人管事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公司使得资产管理的职能有了一定的弱化,导致资产流失以及资产浪费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职能定位不清晰,使得责权不够明确。
当前,公司让会计核算中心处于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不仅对那些集中核算的单位带来优质和全面的会计核算服务,同时由于集中核算使得资金统筹统管,这样就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提升和加强。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财务管理职能的定位相对还是比较滞后的。公司的会计核算中心以及核算单位进行集中核算的时候,它们的财务权限的界定并不够明确。这样在工作中就会出现互相依赖和相互推诿的现象。
(三)会计监督与检查比较弱化,会计监督难度比较大。
尽管公司实行集中管理与分户核算以后,使得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业务范围,他们具有的业务水平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大的提升,核算单位的财会基础也随之获得了非常大的改善,那些手续不齐或者是内容不够完善的凭证也被退回,原始单据如果不规范也不能报销。然而会计监督因为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与独立的核算单位相比较起来,无法全面了解核算单位真实的情况。 尽管在财会制度和各项纪律的约束下,各个单位无法再建立自己的“小金库”,但是依然可以利用虚构原始凭证的办法来实现其挪用和贪污经费的目的。
(四)和报账员以及单位交流不够充分,财务管理工作渠道不够畅通。
在现在的运作模式下,如果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核算单位的报账员责任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加重了。然而一些人员误以为单位财务工作就全部托付给了核算中心,优秀的会计人员利用择优录的方式基本都进入到了核算中心参加工作,使得报账员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地位了,其贡献也减少了很多,这样就出现了对报账员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的现象。假如核算中心没有意识到和报账员以及核算单位沟通的重要性,那么必然会对单位报账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报账员与核算单位很容易对核算中心产生抵触心理,对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是不利的。
(五)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务风险增大 。
首先就是单位财产管理比较混乱,虽然实行了集中核算,单位还是负责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单位依然没有按照规定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财产管理制度,也没有专门设置实物保管登记卡,这样就导致财产增减其实并没有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在账册上面,使得单位财产管理出现了不少的漏洞。其次就是单位负责人没有严格的把握支出审批的关,一些不能满足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凭证依然可以得到审批。主办会计只是关注各单位报来的发票是不是手续齐全,至于业务具有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对单位内部比较容易出现以及虚假冒领等现象的环节进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些环节有漏洞出现。还有就是企业内部监管执行力度不高。
三、集中核算模式下强化财务管理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对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集中会计核算制度准确的定位,是能够让集中核算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如何解决会计核算中心和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个关键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在行政上应该是隶属于主管部门的,在开展业务的时候需要接受上级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在提高单位会计核算服务以及加强对财务监督的时候,还需要对财务管理的职能进行加强,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为上级部门提供会计信息,为他们做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财政大包大揽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的力度得到加强。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的监督与核算,从而使得过去那种核算单位各忙各的财务工作得到了改善,对预防财务风险是非常有利的。第一,会计核算中心即使在不同的核算单位也存在很多的共性,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处理的业务,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各个核算单位具有的特殊业务,也必须要根据规范来进行会计工作。第二,对于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的问题以及那些资产管理风险相对比较大的状况,核算中心需要更加充分地和核算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确定一个有效合理的沟通方式,对库存商品和固定资产的明细账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核算,保证总账和明细账相互一致。还有,对于单位财权和事权分离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业务绩效评价体系,使其可以更好地调动单位的积极性,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加强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职能。
单位财务运行状况,与这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有效性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对财务监督和控制的进一步加强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企业的监管部门要从过去被动的状态转为以后的主动状态,要将事前和事中以及事后监督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与企业的服务相互结合起来,对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健全程度和有效性加强检查的力度,把过去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管理从突击财务检查转变成为是日常定期的例行检查,使得检查力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加强与单位以及报账人员的交流和沟通。
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势而在财务方面采取的一项意义非凡的改革,因此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理论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截然不同的观点与认识,甚至还好造成有关人员的误解与抵触心理,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中心必须要对其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在保证自身服务态度和质量的时候,还需要与其他的相关单位建立一个长期交流和沟通渠道,这样可以保证双方的信息能够及时和有效的得到传递,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使得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然会使得核算单位报账员的责任加重,然而因为一些单位与工作人员的误解,导致报账员的付出劳动与其受重视程度不协调,这必然会对报账员工作热情以及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对核算中心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核算中心必须要和核算单位的相关领导积极的进行沟通,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报账员的重要作用。
(五)确立和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单位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制度是其不断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任务。对此每一个单位都必须要将其自身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使得内部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起来。各个单位应该建立一个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管理控制体系,对那些不能相容的职务,需要根据财务制度来进行设置,避免出现舞弊的行为。
(六)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企业要健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是离不开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的财会人才。关于人才的建设,首先需要从制度上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制度,在人事管理上各个分公司财务人员应该直接委派,他们的人事关系以及工资福利都隶属于总公司财务部。只有这样分公司财会人员才能更好地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其次是从业务上来说,公司需要不断加强对其财会人员的相关培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开拓他们的视野。
四、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进行集中核算的单位需要不断地增强其理财意识,确立和完善一个更加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得到规范,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推动综合管理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明.浅谈会计集中核算后产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2).
[2]高全明.集中核算体制下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3]解晓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企业教育,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