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2:4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红乡村;乡村旅游;娱乐节目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提高,娱乐节目种类众多,节目录制的地点也成了大众旅游的“网红乡村”。但是网红乡村的旅游管理模式与治理结构也亟需创新与变革。传统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弊端丛生,已经不能为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提供优良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如今的乡村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证实了乡村旅游现今的管理策略的发展存在优点,但是我国的乡村景点旅游管理方面经验尚浅,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策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系统设计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配置结构异化等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旅游管理学相关理论对乡村旅游管理进行了论证,拓宽了乡村旅游管理和建设的理论发展截面,丰富了乡村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价值。
1现今网红乡村旅游管理存在问题
1.1管理模式陈旧
自娱乐节目热播乡村旅游兴起以来,大部分的旅游收入来源相对固定,主要是来源于景点产品门票收入和政府补贴,但目前乡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乡村旅游点的安全保卫、卫生保障、日常检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多方限制,自乡村旅游热以来,业态几乎无大的变化,乡村旅游的突然兴起,管理者没有及时推出推陈出新的商业方案和模式,本地居民对乡村的商业氛围感到厌倦,本地人的人流量一直在下降,同时,因部分的乡村地处偏僻,周边的交通、停车等各方面制约因素较大,影响了外地客流,大大影响了乡村景点地的商业氛围。
1.2专业人才制约
目前,部分的乡村地点较小,管理团队人员较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般,且大部分员工无专业技术职称,旅游地管理的负责人在之前一直为政府体制内人员(村委会成员),后调整为职业经理人模式,但乡村旅游的相关运营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3考核激励不够
乡村旅游管理没有一个具体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员工的管理侧重点还是放在日常业务是否有差错,年度工作目标和成果难以量化,运营重点长期放在日常管理,没有根据形势发展优化调整,尤其是对市场这一块的探索和投入不够,相关从业人员的争先意识不强,因为乡村的文化观念较之落后,导致员工有银饭碗的想法,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求无过,主要心思放在确保稳定运行上。
1.4战略发展重视不够
纵观乡村旅游管理的内部管理结构,基本围绕着节目的游戏做出安排,新业务、新活动开展不多,并且节目的不断录制,开发的网红乡村越来越多,许多的网红乡村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同时,乡村旅游开发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没有最新的一个政策导向,如何在同质化中发挥本地的特色,如何在全国这么多的乡村中发挥各自特色的发展战略还不够多,制约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和经营收入。
2提出建议
2.1优化组织构架
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部门与岗位的责任,首先,依据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进行实施业务流程管理,把乡村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商业化模式运营。其次,要完善内部管理的标准,各个部门和岗位要职责清楚、职务分明、步调一致,可以大大提高乡村旅游负责机构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部门的设置,设置市场部用于市场的开发,商旅部则侧重于与政府、旅行社的对接,增加旅游团队的收入;同时,进一步强化办公室的职能,主要是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现打好基础。
2.2引进高端人才
首先,拓宽人才引进企业管理,紧密联系各大著名高校,在实际条件可以达到的情况下,与相关人才进行一对一对接。其次,优化人才引进程序,可以举办“招才引智”项目专题人才交流会,现场办公,现场办理相关调动、入编手续,为留住人才下真功夫,下真力气。
2.3优化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考核工作体系,乡村旅游管理的管理和建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考核工作和相应绩效指标的确定是必不可少。同时,考核还能对乡村旅游管理推进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2.4升级发展战略
建议乡村旅游要重点放在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一方面,继续发挥非遗传统特色,把运营的重点放到优化乡村旅游内产业结构,大量引进新的项目展现乡村的独有的特色,烘托人气,提升竞争力。
3结论
网红乡村旅游兴起以来,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是未来管理发展不清晰、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管理团队不够强大、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反思、总结、改进。立足于更宽广的视角,着力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优化组织结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及奖惩机制,升级发展战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的运行效率,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良好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华.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青莲镇城乡统筹实验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6(2):95-99.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 乡村旅游 区域合作旅游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与建设,和乡村缓慢的改变进程相互对比作用下产生的,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方式,是以各种具有乡村背景的旅游形式,以乡村田园、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节奏、农家餐饮等为旅游特色,以农业及农村特色资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旅游资源的乡村性。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策略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指都市之外,包括郊区、城镇、及农村地区,但是不包含乡村题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乡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提供以乡村景观、村庄生活、农耕农具、农家餐饮等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既包括乡村耕织生活,又包括乡村水土资源,乡村旅游的乡村资源化是都市中缺少的生活影像,是都市生活无法弥补的生活资源,乡村旅游的资源与都市的资源相比,具有自然化、天人化、手工化,人类的改造及设计活动较低,资源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从乡村本身来看,乡村并不具有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征,真正包含文化的是乡村生活与民俗,乡村生活融入了特定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的生活文化,这些生活习惯与特征没有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变革而变化,是一种悠久的民风民俗的传承,是关于道理与伦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真实继承。是原始的、古朴的、自然的、真实的人性与生活,尤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与特色性更加突出。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宝贵的,是在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急需包容与理解的。
旅游生态的自然化。从土地格局来看,乡村偏离都市,受其工业化污染影响较小,乡村从事传统农业较多,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农村耕织的生活习惯,保持了乡村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就是建立在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环境。因此,旅游生态的自然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生活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最具吸引的特征就是具有体验性,使得游客能够远离城市喧嚣,体验乡村质朴生活、能够在小憩之中感受生活气息,能够在传统之中体验原味生活。因此,乡村旅游提供旅游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将生活融入旅游的具体体现。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自然条件与交通条件。从旅游地理划分来看,苏州地处华东旅游经济区,空间结构复杂,周边区域山水旅游资源众多,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元化与多样化特征突出,最重要的是苏州处于环太湖旅游圈,使得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产品开发优势。与此同时,苏州交通便利,是江苏通往浙江及上海的必由之路,沪宁高速、沪宁铁路横贯东西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沟通了沿江高速、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及沪苏浙皖高速公路,对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更为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苏州西部环太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该地区自然风光景色宜人,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并且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太湖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8种,是现有旅游资源的71%,尤其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区远离闹市区,受工业进程化污染少,城市规模化扩张影响少,乡村旅游景区树木葱郁、景色静怡、风光奇异、古街别致、古桥含蕴、古村落炊烟袅袅、古民居风情并茂,同时与湿地资源相连,是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旅游胜地。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的地理位置优势更为明显,其处于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同时又是长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整合无锡、苏州、上海旅游产业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苏州环太湖地区交通条件便利,是众多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之一。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与公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需要,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随着城市的发展所造成的工业废污水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苏州环太湖水系的污染与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破坏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不利于苏州环太湖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同时过度的旅游活动与景区接受旅游强度和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的不协调与不平衡,致使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景区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无法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及废物处理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等,使得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区域合作模式下的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
(一)苏州环太湖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内涵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
>>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推广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 “RPEE”新型生态旅游模式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论生态旅游评价及开发 论适宜的森林旅游环境与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探索 岛屿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均有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本文从责任的双向性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大众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和早期生态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进而比较三种旅游责任模式的差别,最后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者三个方面来探索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实现的途径。[关键词]生态旅游;责任;模式;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53―04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品牌;管理;策划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光园区休闲游;三是乡村旅游景点(农庄、山庄)休闲游;四是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特色文化村休闲游。目前,浙江省正在蓬勃发展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旅游,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以该省诸暨市东和乡“农家乐”的发展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发展基本条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1 东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
东和乡地处浙江省诸暨市东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64.46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谷奇峻,层次巍峨,农林水资源丰富多样。
1.2 历史文化条件
东和地处会稽山,这里因大禹在此祭祀、会盟、婚姻、丧葬这四件大事而名扬史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上的宗教圣地,东和乡的“走马岗、天马山”等地名都有典可考,东和的历史文化由此而渊源深厚。
1.3 农业发展条件
东和低丘陵坡较多,适宜于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一优二高农业。目前已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基地:一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浙江诸暨十里坪万亩有机茶良种示范基地;二是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市东和乡白哺鸡竹良种;三是吊瓜、香榧和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有机茶、象牙笋、吊瓜、香榧、高山蔬菜等多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的良好局。
1.4 交通和信息条件
东和交通便利,市级公路枫桥至嵊州谷来公路、 舞公路、石砩至闹桥公路过境,交通和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2 东和乡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2.1 规划开发不够科学
东和乡同其它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一样,存着着一些盲目性。一些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没有根据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缺乏资源的科学论证,其发展处于“一盘散棋”式的状态中,粗制滥造,建设雷同。如十里坪有机茶生产基地部分竹林需要改造成风景林,增强旅游景观的观赏性。一些楼房会舍需要粉饰墙体,绘出反映地方传统风俗的故事画,以增强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2.2 发展特色不够明显
部分农家乐项目的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服务项目与诸暨市其地方的农家乐旅游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无法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形的乡土文化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等多种需求,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设施功能不够齐全
一些旅游点(村)功能比较单一,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农家饭店,发展难以持续,需要充实观光、食宿、娱乐、参与等功能。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乡村环境洁化不到位,排污排水通道不畅,餐厅、厨房、厕所等卫生状况不良,消防、交通、用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到位,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卫生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隐患。
2.4 经营服务不够规范
这些农家乐旅游项目都是民间集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仍处于一种“小而散”的自发性发展状态,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环保意识不强、对外宣传不够、包装意识淡薄,服务档次不高,整体接待水平偏低。
2.5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政府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责任部门,如农办、旅游、工商、税收、卫生防疫、消防、技监、公安、环保等,在对农家乐的管理中,往往造成“人人可以管,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3 当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3.1准确把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促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呵护生态,更好地秉承传统、保护文化。
3.2 逐级制定发展规划并有效的实施。镇乡要按照《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地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镇(乡)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村及旅游点则结合镇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村(点)农家乐发展详规》。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3.3 着力打造一二个乡村旅游“名品、名企”。 镇乡要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渔)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培植出一二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旅游“名星产品”。并通过“抓大扶小、以点带面”策略,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业中的规模企业。组织实施“创优争星”活动,培养和扶持乡村旅游的拳头企业、品牌企业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乡村旅游的知名企业。最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自营的“农家乐”项目的扩大和开发。
3.4 要解决好乡村旅游管理的机制问题。要明确和理顺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界定管理职责,建立行业管理章程、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许可证制度等。乡村旅游的主管部门和所在的镇乡要建立健全农家乐管理职能机构,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有序管理和贴心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协会组织,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3.5 做好乡土节庆活动的内涵挖掘和活动联动。镇乡要结合市场调查和本地的旅游资源调查,确定乡村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和目标市场,选择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发上,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充实本地的风俗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策划、组织这些活动,如举办“开茶节”、“播种节”、“樱桃节”、“过小年”等。就拿东和乡来说,可将本乡举办的节庆活动与诸暨市一级举办的“西施文化节”、“珍珠文化节”、“袜业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联动起来,以“大会带小会”,近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转贴于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转贴于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21世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危机,工作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城市的人们需要减压,需要优质的生活环境。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旅游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然而对比国外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我国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措施,从而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良好。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从定位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依托于地区的文化与客观优势,其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完善,走上了正轨。但是民族特色旅游还依旧没能够转变理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旅游行业极为重视,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过多管制,而且更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知道工作
民族特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包括管理模式与资金投入情况,都需要政府相关单位的介入与引导。所以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特色旅游的问题解决与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模式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
(二)合理性构建,保护历史特色
“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选择。排除无序性、盲目性,强化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客观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注重科学化的规划编制,在管理上综合考量,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第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环境保护理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历史特色的背景;第三,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将管理落实到实处,以科学的规划确保区域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完善特色旅游政策
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上,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民族特色旅游更多的政策利益。政府需要做好指导作用,构建区域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发挥自身的智能,为行业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可以从政策上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完善宏观、环保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区域化的环保工作,应该重视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控行业的发展,具体关注项目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环保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做好环保工作。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加入环保要求,避免类似“香格里拉”式的破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旅游区域,采取重点管理和监控的方式,短期内规避趋利行为。完善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能够为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提供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但是为了在管理模式上做到尽善尽美,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各类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素质。除此之外,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的设立行业发展标准,促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在自主发展的背后,还应该强化品牌意识,以消费需求和旅游商品带动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规范性的市场来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六)构建全面的优质服务体系
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对管理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民族特色旅游需要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与体系,确保服务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一致性,提升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关键词:宝鸡;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宝鸡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宝鸡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人文品牌,是把宝鸡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关键步骤。
宝鸡旅游发展的优势明显,首先宝鸡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另外宝鸡地处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享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宝鸡旅游业目前存在诸如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亟需扩大;景区旅游产品设置单一,旅游项目雷同化严重;以及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结构模式,以观光旅游为主,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多数景区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自流状态。游客在宝鸡旅游不是“烧香看庙”,就是“中转拍照”,游完就走――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概念。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相继出台了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政策措施,刺激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增长。宝鸡作为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在当前资源约束、市场约束、生态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宝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规划提出要将关天经济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中提出建设的“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六大旅游精品区”中宝鸡各占两个,五条精品旅游走廊中宝鸡占三个。今年国家还将出台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发展重点将由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向兴产业、调结构转变,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正当其时,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纵观宝鸡市旅游发展现况,笔者认为宝鸡旅游发展对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宝鸡城市形象
通过媒体、互联网、电视影像等各种现代传媒,在国内外大力宣传宝鸡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宝鸡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高宝鸡的旅游形象。旅游宣传要注意旅游信息市场走势分析,对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促销方式。充分利用其人文地理优势,发挥其文化吸引力,在旅游客源地实施促销宣传,使宝鸡市成为一部分旅客旅游的首选地之一,进而提高宝鸡入境游人数比例。
二、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克服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困难
宝鸡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旅游的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吸引机制。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景区景点的规模。政府应转变职能方式,降低投资门槛,精简投资程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企业个人投资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三、扩大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注重旅游形象品牌建设
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主要依赖于品牌优势。旅游精品就是旅游形象,就是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宝鸡市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景区只有法门寺和太白山两个AAAA级级景区,对此,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景点品位高度,已经成为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遵循旅游名品原则,突出宝鸡旅游地方特色。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逐步形成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相互辉映、传统旅游和特色旅游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新开发资源和改造包装景区景点,在宝鸡的旅游资源开发,在规模和精品名牌建设上都能上一个新台阶,逐步树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著名品牌。
四、做好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设计,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收入不平衡问题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很好的使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搞好观光乡村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如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牧业级观光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以田园公园模式建设乡村旅游,如规划设计以自然景观、民风民俗、乡村风貌、现代化高科技农村经济、观光农园为依托的主题公园,可以大大提高景区吸引力,促使旅游花更多的时间逗留。通过规划设计,大大提高景区的品味和高度,定出合理的价格,以致让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使农村旅游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加。
五、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旅游业人才紧缺,已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从事旅游工作;三是办好宝鸡文理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系和宝鸡其他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为本地旅游业培养和输出人才。同时,在全市旅游行业广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旅游区或单位应定期选派一部分基本条件较好的旅游从业人员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或到一些旅游管理先进单位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后回到当地给同行做旅游培训,这样培训者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土情况,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获得最佳的人才培训效果。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jung) 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外围、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如果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与安徽、湖北两省交界,辖平桥区、负忧、新县、商城县、罗山县、淮滨县、光山县、息县、潢川县七县二区和固始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大别山脉,位于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上,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
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大部分地区地处大别山区,生态环境良好,而且这里生活节奏较慢,人们喜欢休闲养生,因此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位于信阳市城郊的郝堂村、胡店乡石榴园、十三里桥草莓园、北湖葡萄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而且各区县也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如故植物园、董寨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江淮岭生态园区等。这些乡村旅游景点既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科学考察、修学旅游的好场所。但是,信阳市的乡村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存不少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信阳市位于河南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地形崎岖复杂,交通不便,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全市人均收入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商城、新县、固始县等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既影响了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也影响了本地客源的增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2、区位优势不明显。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离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相对较远,虽然三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是这些地区的游客很少有人专程来信阳旅游,受它们的经济辐射力较弱。信阳市的乡村旅游景点既不是都市依托型,也算不上景区依托型,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无法从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受益,更无法吸引全国范围的游客。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趋于雷同。信阳市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趋于雷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多按照“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模式来开发,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郝堂村是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且发展较为成功的村子,曾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但是,该村的乡村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休闲为主,其他旅游服务项目还不成熟。游客到郝堂村以后,就是观赏万亩荷塘,参观老式民居,欣赏小桥流水,或者去当地的农家乐吃上一顿农家饭,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的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无法留住游客在此过夜,更不能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信阳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是不能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妇女,这些人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技能缺乏,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普通话不标准,与外来游客沟通有些障碍,难以了解游客的需求,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能令游客满意。
5、旅游设施落后。信阳市的乡村旅游地区基本上都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子,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道路、公厕、住宿等设施不完备或者质量不达标。落后的旅游设施影响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和接待服务质量,降低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影响游客的重游率,也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通过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挖掘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标识性意义的旅游产品;在保持豫南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突出“大别长淮,豫南楚韵”的地方特色;延长旅游产业链,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对当地土特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增加旅游购物项目在旅游产业链中的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留住游客在此过夜,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容量和服务质量。旅游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容量和接待服务质量。因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必须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建设高等级的公路,开通通往市区的公交路线,保证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第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卫生状况。可以派卫生督导员专门负责景区的卫生状况。地方政府和景区应当响应中央号召,启动旅游厕所管理大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持续推进,使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标准;第三,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网络建设,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增加对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的吸引力。
3、充分发挥旅游扶贫效应,提高社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旅游业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位于大山深处的新县、固始县、商城县等贫困县区,人民群众更加贫困,且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但是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旅游扶贫效应,提高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比如,通过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旅游接待;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取得租金,将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等。
4、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开拓客源市场。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同样也深刻改变着旅游业的运行方式。因此,信阳市的旅游业也应当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首先,信阳市旅游局和各区县旅游局网站应当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说明,并上传一些图文视频资料,这样访客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既形象生动又方便快捷。这一点可以学习驻马店市旅游局的做法,自己拍摄一些微电影和宣传片并上传至旅游局网站;其次,乡村旅游景区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并链接到旅游局网站上来。旅游局和旅游景区网站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了受众面,开拓了客源市场。
5、加强对乡村从业人员的培训,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乡村旅游地区工作。信阳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妇女,她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接待服务技能。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请有关专家授课。这一点南湾湖风景区管委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曾经请信阳农林学院的有关专家为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视,信阳市乡村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这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应当通过优惠政策,提供良好待遇吸引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信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信阳旅游.
[2]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
[3]杨雅莹.旅游扶贫的战略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一、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管理概述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初是IUC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到1993年才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意义确认,生态旅游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具体来说,它就是指能够为城市居民有效的解决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郊外优良的环境中去保健养生、合家休闲,从而更好的走进自然和了解自然的各种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然环境予以有效的保护。它实际上比较重视的是对于自然景观的保护,此外它也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行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生态旅游管理通常就是指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将生态学作为指导科学,对生态旅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对生态旅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予以保证,使其可以体现出较强的生态整体性,在审美上也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受到旅游行业发展影响的所有生态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其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起点,充分合理的去执行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要不断的去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当中的冲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应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如果站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层面去看,生态旅游在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就已经出现,它也是人们在首次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多重危机时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依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景区、名胜古迹等来支撑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思路混乱
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对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属性等重要的内容都没有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认知,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所以当前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对和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也不是十分的熟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的了解也不够充分,所以对生态旅游经营的认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从而也就无法保证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的政府为了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不是十分合理,对资源没有进行周密科学的规划,所以也就使得旅游景区整体的布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合理性,很多资源的功能同,对资源的市场定位较为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市场定位,开发的深度不足,提供的产品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也就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专业人才数量欠缺,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有两大经营主体,一个是国有事业单位,一个是乡村居民,国有事业单位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其在实际的工作中提供的服务质量不是很好,自身也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乡村居民因为自身的素质有限,此外也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经营中一直都不能应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此外相关部门在人才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系,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一直都得不到改善。
(四)政府监督不力,经营管理规范度较低
我国的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持续走高的状态,一些地区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当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对这样的现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经营主体自身的竞争意识较差,经营中有很多环节规范性不足。
(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由于在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所以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此外在某些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出现了问题,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无法充分的实现。
三、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政府和相关部分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普及,这样才能让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对生态旅游的实质予以充分的了解,从而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改变传统生态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也能够对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予以更加科学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基本的发展思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
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支持,生态旅游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大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生态旅游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采用多种方式强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五)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游客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游客也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生态旅游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对景区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加强立法建设,提升环保意识
我国的生态旅游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好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是地方性的规定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国家相关部分和机构应该加快立法进度,尽快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立法进入可操作层面,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调动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开展生态旅游要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因素、全面考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更应该重视当地群众对资源的经营权,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增强其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长远的观点和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调动其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