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

时间:2023-09-08 17:1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

第1篇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第3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专利现状 存在问题

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专利保护依赖最高的行业之一,专利既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又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文章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我国医药企业专利现状进行分析,并与国外专利情况进行比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我国医药企业专利现状

自1985年4月1日我国实行专利制度以来,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利量取得了可喜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拥有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5年医药制造业共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为183件,而到2009年已经增加至6017件,比1995年增长近33倍。专利申请数量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数量为273件,2009年增至8601件(见图1)。

图1 1995-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拥有数和专利申请增长趋势

1.1我国医药制造业拥有发明专利的分布现状

我国医药制造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大部分被化学药品制造领域所占据,以2009年为例,约占医药制造业的45.2%,其次是中成药制造领域,约占40.8%,生物、生化制品领域的比重最小,约占14%。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成药制造领域的比重正逐渐增大,说明我国一系列中医药扶持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明显,产品技术含量有了较大提高。

表1 1995-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拥有发明专利的分布状况(件)

1.2我国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的分布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专利申请,绝大部分集中在化学药品制造和中成药制造领域,其中中成药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较快。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缓慢,比重很小。

表2 1995-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的分布状况(件)

2.国内外医药专利现状比较

国内医药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在专利申请上,尤其是专利申请的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1998年-2002年间《发明专利公报》公布的药品发明专利申请的数据及1985年1月-2005年10月申请公开的所有中药专利数据中的中药专利申请量、专利保护的内容及专利授权情况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

(1)我国医药企业的化学药品专利申请量很少,只占8.4%,而且大部分为制剂或工艺方面的申请;而国外医药企业(包括个人,以下同)的专利申请数量约占91.6%,且大部分为新化学合成药品,质量相对较高。

(2)我国中药的专利申请量较多,占中药专利总体申请量的97.2%,但是质量大都不高,因其大部分的专利申请仅是将中药处方进行了罗列,即使被授予了专利权,其专利保护范围也很有限;而国外医药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只占2.8%左右[1]。虽然国外医药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总量不多,其总体授权率却高达31.8%,而国内企业申请的中药专利总体授权率仅为25.2%,说明国内医药企业在中药领域的技术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 [2]。

(3)我国医药企业在生物制品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48.46%,但申请的质量和发明的创造性与国外医药企业相比,差距仍比较大。

从药品专利申请的整体来看,国内医药企业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天然药物领域的开发,但在含有机成分的药品、药用辅料、生物制品和药物制剂方面处于劣势。

3.存在问题分析

3.1 现行专利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

我国的专利法虽历经三次修正,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专利制度建立较晚,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需要长期消化和弥补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现行专利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的重要原因[3]。

3.2国内医药专利保护观念和意识淡薄,与国际大环境脱节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但由于多年来的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其对专利制度还没有足够引起重视。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专利申请中只有25%左右得以运用,而能够形成生产力和产业化的仅占5%[4]。这说明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有意识地运用和实施专利机制的很少。许多企业的领导、科研人员,甚至是负责企业专利管理的人员不仅对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而且对专利壁垒等战术几乎一无所知,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擅于运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其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以此赢得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3专利信息利用不充分,多方合作渠道不畅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医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前,需要对开发的新产品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所开发技术在本领域中所处的地位,竞争对手的状况,对拟开发的产品进行专利评价,再依据专利检索及评价对开发的主题进行及时修正,这样既可防止侵权,也可避免资金和时间浪费。只有这样,医药企业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区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欠缺利用专利信息系统检索专利文献的能力,致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一直落后,企业专利机制的开展也无从谈起。

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开展技术创新往往需要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多方合作。但因我国尚未有一个开展技术合作和促进产学研转化的政策平台,加之技术中介服务的缺位,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间的信息不对称,彼此间很难寻求到合适的合作机会,这就造成了企业 “求合作无门”,而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的技术开发成果则因离开市场或不被市场需要而受到冷落,导致技术创新成果不能被迅速转化和应用。

3.4医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医药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专利实施的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专利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即懂技术、专利、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大多没有专门负责本企业专利保护的管理人员,即使有也很难驾驭集专利、技术、经济多因素于一体的专利机制。另外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也偏少,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给医药企业专利机制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创造利于医药技术创新的大环境;其次,要加强专利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医药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专利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企业层面上,首先,要加大医药研发投入,给医药技术创新以资金支持;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开的医药专利信息,同时要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多方合作来开发新药;最后,要健全企业专利管理部门,完善相关专利制度,形成知识累积和资源共享的氛围,从而提高医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全林.新医药开发与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04.

[2]章洪流.科技含量低是中药专利授权率低的主要原因[N].中国医药报,2006-7-11.

第4篇

1 2008年医药行业之回顾

1.1 世界医药市场概述

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的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故而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医药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10月29日最新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报道,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 200亿美元。

2008年对于我国药企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一年,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更细分化的协作。

1.2 我国医药工业概况

1.2.1 医药工业总体情况

总产值持续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82%;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5.16%;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4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87%。

销售产值保持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同比增长27.66%;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21%;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4.04%;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0.0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49%。

出口下滑。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出货值607.38亿元,同比增长18.53%。10月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受影响较明显的一个月,当月实现出货值为57.4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年度内最低水平。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末,药品生产销售收入约8 000亿元,药品生产利润总额约850亿元,出货值约 770亿元,可望创造新的历史最好水平。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经济分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8 300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为2 3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2%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为1 790亿元,同比增长21.6%。

1.2.2 医药工业生产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原料药生产或出口,还是制剂的生产,都有不少的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表1)。笔者在制剂生产统计表将上海的情况予以罗列,可以发现上海医药生产不尽人意,被统计的制剂共有14类,但有10类的同比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8大类出现负增长(表2)。

金融海啸的蔓延波及到加入WTO的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实体经济医药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中国健康网的汇总报道,笔者把2008年1-10月份我国医药产业的部分指标汇总成表3。而表4则是把总产值与出货值按区域排序,统计表除了列出大区域外,还列出前10位以及上海和位序最后的地区,由此可以发现上海地区完成的情况的确不理想。

1.3 政策因素对2008年度医药产业的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一直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特别自2007年年初开始,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这些政策因素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凸现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更多地从内部挖掘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或通过对外技术合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版)》,限制生产维生素C、青霉素等“两高一资”产品。特别是强制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将环保始于设计,还洁净于人民,但必然增加大宗原料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制药企业的GMP复认证,旨在进一步加强执行《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努力向国外的cGMP靠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并杜绝人为的药害事件,为此企业也必须多方面予以投入。

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生产单位、流通企业或使用部门,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有理由相信,一旦付诸实施会引起多方面的联动,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2 2009年之展望

2.1 经济特点与预测

影响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专项整治可能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的启动;药价政策是否会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改带来的变数等。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学模型对2009年医药经济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9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 000亿元,同比增长23.2%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约2 7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约2 0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特点:快速增长势头不变,医改带来扩容机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药价水平稳中有降,终端格局改变,出口面临挑战,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2.2 政策、制度继续左右医药行业

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8年安排27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6.7亿元用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可以相信,在加快新农合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加速医药市场的扩容。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的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步伐。总之,医药行业正朝着更法制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3 展望2009年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的推动力仍然存在,全民医保对药品内需的拉动仍然强大,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预防体系的建设对医疗器械、疫苗等需求拉动也很明显,国外药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需求释放也正在实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后公布,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巨大的突破。

医药这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产业,外资的进入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被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分析与思考

3.1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直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几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2008年出口受堵影响了医药工业的相关指数,由此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影响。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有五大力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一个新的起点靠近。这分别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国际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极大机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财富的积累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

3.2 关注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的医药卫生比例

据悉,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方向是与医药行业有关,所以要抓住契机,多争取国家立项,加快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步伐。

3.3 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医改争议焦点

目录于2008年11月中旬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合计收录500多个药品,其中化学药300多种,中药200多种。有消息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独家品种销量将会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疫苗有可能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预计该目录相关实施细则在2009年“两会”前后公布。

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一场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之间的混战,因为药品价格与药品招投标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有批文而没能中标定点的企业难道无法生产销售其产品?没有配送权的优质医药流通企业难道就无法经营这些品种?如果确实这样,那么这些企业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所以对于一些无创新技术优势、无质量提升优势、无规模成本优势、无专业推广优势的医药企业,将被挡在被扶持保护的行列之外,成为待整合的对象。

3.4 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用药趋势匹配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统计数据也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这些用药的趋势是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的方向。

国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是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有所继承和创新,这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的市场扩容,对于中药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也为中药制药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5 加速医药流通的整合

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合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渠道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努力发展自己。

从目前国际医药物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都是大型企业。我国相关企业尽管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须发展超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样才会具备与世界巨头抗衡的能力。

3.6 对上海的医药行业的思考

第5篇

运用2003~2012年江苏省医药制造业“三废”――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数据与化学制药、中药和生物制药三大类产业总产值分别回归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借此提出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并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健执行

关键词:

江苏;医药;产业结构;“三废”排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06

0 引言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的生产需要多种原材料及多重化学反应,因此,制药行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

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Torvanger利用指标分解法并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在1973~1987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原因;Lantz和Feng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加拿大在1970~2000年间的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明显的“U”形关系,即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国内学者同样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海霞等(2005)从实证出发,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及高污染行业的相对比重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李玮、赵国浩(2010)对陕西省34个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化发展、引导发展、限制发展四种不同的结构优化策略,从而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分析角度大多较为宏观,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深入分析较少。江苏省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对其结构调整与“三废”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运用回归分析,探究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量的影响。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与“三废”排放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要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类。表1主要选取江苏省医药总产值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大类(原料药与制剂加总)、中药大类(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加总)和生物制药大类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8,化学制剂等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由表1分析可知,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62.46%下降至2011年占比58.05%,2012年回升至60.73%,总体维持在60%左右。中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23%下降至2012年占比7.74%,总体维持在8%左右。生物制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05%上升至2012年的10.63%,体现出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似,化学制药和中药大类占比有所下降,总体分别维持在60%、8%左右,2012年生物制药占比超过10%,与2008年相比占比增长2.15%。利润总额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71.48%下降至2011年占比5900%,2012年回升至63.60%。中药由2008年占比6.47%上升至2010年占比9.06%,之后降低至2012年的7.14%。生物制药总体为上升趋势,由2008年占比8.02%增长至2012年占比9.88%。

1.2 江苏省医药产业“三废”排放现状

江苏省正面临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变化,而污染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工业“三废”的排放方面:2003年,江苏省医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4913.31万吨、41.34亿标立方米和18.59万吨,而到了2012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则变化为5076.5万吨、114.8744亿标立方米和11.24737万吨。

具体分析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前期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2.09%,2007年废水减排21.10%,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阶段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废气2003~2005排放量有所下降,2006~2008排放量极速上升,2008年甚至达到228.96%的增长率,经历了2009~2010减排控制,2011年开始排放量上升势头越发明显。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的减排幅度达到4%,尤其2011年,排放量下降35.96%。江苏医药产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各异,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整体平缓,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大起大落,这与2008年江苏省医药企业数量剧增(总的增加了251家,化学制药大类增加了68家)以及废气包含种类繁多等因素有关,同时说明医药企业对废气处理有所疏忽。

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本文选取2003至2012年度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化学制药大类、中药大类和生物制药大类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江苏省统计年鉴》。对获得数据进行取对数与差分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

2.2 数据分析

2.2.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

对废水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756751,F值为4.148026,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分别在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1.12%,这与江苏省中药产业规模较小,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有关。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废水的产生。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3.39%,这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限。化学制药产业虽然弹性系数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正向影响。

2.2.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物产生的影响

对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931149,F值为18.0323,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具体来看,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制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就减少6.35%;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减少329%;生物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增加12.49%。化学制药及中药产业对工业废物排放增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工业废物排放量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而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的母液和培养基废物等。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废物的排出,对环境产生了较差的影响。

2.2.3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气产生的影响

对废气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82617,F值为6.337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并不显著,但不难看出这两个细分产业对于废气排放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化学制药产业与废气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系数高达3.3323,说明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废气排放量整体上扬的趋势负很大责任,这与化学制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以及废气产生较多等特性有关。

2.3 结论分析

总的来看,中药产业排放的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则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废物处理方面,江苏省中药产业以及化学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更加熟练、高效,化学制药产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废物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工业废气治理程度相对较低,化学制药产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强的正相关,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对废气排放的抑制作用还不够显著。

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3.1 区别对待细分产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江苏省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分别对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理,达到减少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在中药产业方面,建议加强GAP、GMP、GSP等认证监管工作,从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保证周边水质,做到及早防范、及早治理。化学制药行业应注重企业的兼并重组,督促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原料药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度的制剂产业发展,重点规范废气排放标准。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未来医药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提高其在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母液、培养基废物等的中和方法,促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3.2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2014年1月24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也正式。江苏省医药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两高一低”产品和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达成相关目录指标。江苏省医药产业应依照产业实情制定并严格实施产业指导计划,以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为基础,同时参考税收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3.3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符合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高技术企业和优势企业,制定鼓励和引导性的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相对劣势企业,制定鼓励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或退出的系统性政策;对于“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禁止投资接受新项目,规定最后期限,实行强制淘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更多地关注医药企业废水以及废物排放治理情况,在废气排放方面未多涉及,因此,建议江苏省采取积极政策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以及创新监管,从而抑制其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Torvanger A.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A Diviia index decomposition to changes in fuel mix,emission coefficients,industr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J].energy economics,1991,(3):168186.

[2]Lantz,V,Feng,Q,2006.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 57,229238.

[3]赵海霞,曲福田等.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保护,2006,(2).

[4]李玮,赵国浩.基于环境约束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5]逯元堂,吴舜泽,马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成效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6972.

第6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

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该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集群尚未形成,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我国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评价,将企业各方面的财务能力量化,使分析结果更为直观,以期较为客观地分析该行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一、因子分析样本数据来源和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我国证监会行业板块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处于ST状态的公司,以避免使数据缺乏可比性。2008年和2011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为减少信息间的重叠,根据全面、相关、科学的原则,笔者利用SPSS 20.0软件对30个财务指标进行了多次统计分析,剔除了部分旋转后信息贡献份额较低的指标,最终选择了15个财务指标以建立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为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销售现金比率。

二、实证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和2011年的15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

(一)KMO和Bartlett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和2011年的KMO取值分别为0.571和0.627,此外Bartlett检验的结果均为Sig=0.000。说明该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主因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311%,表明选择前面5因子进行分析,放弃其他11个因子,丢失的信息仅占16.69%,可以达到精简评价指标的目的。同理,针对2011年,也提取了前5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

(三)因子命名解释

通过极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的结果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收益5个指标在第一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1命名为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2命名为营运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第三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3命名为偿债能力;销售现金比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在第四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4命名为获现能力;F5中包括了销售净利润增长率,故将其命名为发展能力。针对2011年,F4代表发展能力,而F5代表获现能力。

(四)因子得分和排名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各因子得分后,利用各因子得分和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针对2008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3115、 0.2765、0.1704、0.1478、0.0938;针对2011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2650、0.2642、0.1770、0.1527、0.1411。根据公式F=W1×F1+W2×F2+W3×F3+W4×F4+W5×F5计算综合得分后进行排名评价的结果详见表4和表5。

三、2008年与2011年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

从表4和表5可知,2008年和2011年均排名前15名的企业包括仁和药业、海思科、云南白药、浙江医药、恒瑞医药和海普瑞6家上市公司。除海普瑞之外,这些公司2008年的营运能力或盈利能力均排名较为领先,直至2011年仍保持着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遥遥领先的良好发展态势。说明这两个财务能力对公司发展和正常经营即综合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也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金河生物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84名提升至第9名,但偿债能力排名97,这一现状反映出该公司未能较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财务状况的不均衡影响了其发展的稳定性。誉衡药业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第8名降低至第82名;康芝药业也由第12名降低至第102名,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二者的偿债能力均排名前15,但2011年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排名较后,影响了其财务综合得分。可见,财务的平衡性对公司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2011年排名前15名公司相较于2008年而言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预示着医药制造业已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8年和2011年医药制造业财务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从综合得分靠前的医药制造业来看,其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均比较靠前或二者均衡,因此在各项财务能力中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影响最大。(2)均衡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从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由于各方面能力较为均衡,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3)公司财务风险普遍较高,未能较好的利用财务杠杆。综合各公司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一般较高,但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普遍较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营运能力并提高盈利能力。(2)在发展和正常经营中寻求平衡,建立有利于发展且相对合理的财务结构,实现企业的均衡发展。(3)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构建健康资金链,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注:本文系湛江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ZSJG0932)

参考文献:

1.池国华,王玉红,徐晶.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国家世纪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医药行业风险分析报告[M].北京:国家发改委经济导报出版社,2011.

第7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面板数据

高技术产业是指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相对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其中,产业的高技术密集度是核心特征,具有相比其他产业的技术领先和复杂性。2002年7月国际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将高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界定为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集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本文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按照《通知》的口径范围,对四川省的五大高技术行业的R&D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

1 四川高技术产业R&D活动现状分析

根据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特点,通过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获得数据,计算整理得出下表:

(1)四川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的规模较大,发展迅速,各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2009年总产值为1766.7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16%。2009年R&D经费支出为281413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5.5%;R&D人员数量达18678万人,其中全时人员占75%以上,年均增长速度26.01%。

(2)在投入方面,2008年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33.31亿元,其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为5.35亿元、27.61亿元、0.15亿。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来源看,高技术产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渠道仍然有局限,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占据最大的比重,特别是2003年以来,达到七成以上,政府资金的比重有所下降,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一直较小,没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从科技活动经费的使用来看,对于R&D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支出比重都较大的提高,R&D经费内部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在2008年达到6784%,比2000年增长了36.26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新产品产值的比重较低,为6.95%。

(3)在产出方面,2009年新产品产值为607.52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51.6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21%和19.92%,拥有专利数392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8年比上一年分别提高31.23%和85.14%,可见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产出成果数逐年上升。

2 四川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关系模型构建

2.1 模型简介

面板数据建立的一般模型为:yi=αi+βixit+εit i=1、2、3…N t=1、2、3……T。(1)

对面板数据的研究主要分为3种情况:①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此建立混合回归模型;②考虑个体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而不考虑它们结构上的差异,以此建立变截距模型;③既考虑个体之间的规模差异,又考虑它们之间的结构差异,以此建立变系数模型。

2.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投入方面,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以资金和劳动力来衡量要素的投入,选取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两个指标,来反映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投入力度。产出方面,新产品产值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可以作为企业R&D活动的产出成果。新产品产值则比较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Y=AXZα1Xβ2eε,其中Y为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X1、X2为R&D经费和R&D人员当量两个投入指标。

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生产函数取对数,由此建立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Y为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X1,X2分别代表R&D经费和R&D人员当量;c表示公共截距项,γ表示个体固定影响,α、β分别表示R&D经费和R&D人员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i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五个行业,t=2000,…2009。

2.3 实证分析

(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多序列单位根检验,即单个序列由于截面的存在而划分为多个序列,和时间序列模型一样,也是为了检验时间数据的平稳性。对合成数据建议以下AR(1)过程:

式中,N表示截面总数;Ti表示第i个截面的时间总数;Xit表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向量,包含截面中固定效应或时间趋势;不同截面之间εit为相互独立的随机扰动;ρi表示自回归系数,如果|ρi|

(2)估计结果。

本文通过eviews5采用Pooled EGLS(Cross-section SUR)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估计结果如表所示:

(3)结论。

①从投入对产出的影响系数看,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高技术产业的5个行业中,投入对产出影响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制造业,影响系数分别为1.02和115,表明该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很好,体现出作为四川省高技术产业的核心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也较大,系数分别为0.55和0.47,可见医药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0.48和-0.01,在005的水平下不显著,由于出现错误的概率较大,此影响系数不具有说服力。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的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对产出都有显著的影响,经费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员的影响程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人员影响系数较低,但是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可见,研发经费的投入越高,企业能够创造出的新产品数量就越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就越多,研发人员数量的累积关键在于高精尖科技人才的积累,高精尖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的研发能力的提高。

②从规模报酬来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影响系数之和(α+β)大于1,即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与目前四川省以这两个行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的实际情况一致。其他三个行业的影响系数之和小于1,处于规模递减阶段,一方面是因为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另一方面是行业本身要求前期高投入,得到产出效果期限较长。

3 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R&D投入产出现状的描述性分析和建模结果分析,发现四川省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产出存在融资渠道不完善、各行业投入产出效益差距大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对企业的科研经费提供政策支持。通过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的现状可知,目前科研经费大部分是企业自有资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不符,根据国际经验,高技术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其高风险性,产品前景不明确,企业融资应以风险资本为主,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普通权益性资本比重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之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加入,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等。因而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对R&D经费的投入力度。R&D经费支出比重在逐年增加,但新产品经费的投入还显不足。从上述结论可知R&D经费的投入对产出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系数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R&D的投入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率,使高新技术产业的R&D活动高效进行。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核心行业,更应该加大投入,强化其优势地位。

优化配置R&D人力资源,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从上文研究结论可知,R%D人员对新产品产值的贡献普遍较小,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因此,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应进一步优化R&D人员的配置及结构,多引进一些高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提高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加强人才的引进和管理,灵活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来推动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彭莉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过凌燕,刘和东.中国R&D投入产出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

[3]黄静.基于面板数据的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第8篇

【关键词】辽宁省医药物流;对策

前言

近年来,辽宁省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药品流通加快,使得医药行业利润上涨,医药物流业务在医药行业内所占比例逐步扩大。医药行业应重视发展医药物流业务,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减少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医药行业利润。

一、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潜力大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延边的省份,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医药制造业基础好,科研优势明显等特点。根据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辽宁有各类卫生机构36131个。其中,包括医院1190个,卫生院10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39所,村卫生室20006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8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据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的总规模为399.2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13.1%,其中化学药增幅为12.8%,中成药增幅为14.8%。相比于其它省份,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规模不大,但同比增速较快。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医药工业利润率高达16.6%,医药行业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居全省工业首位。辽宁省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7%,利润增速是30.6%。2017年前两个月辽宁省医药行业以占全省工业2.1%的主营业务收入,支撑了全省工业8%的利润。辽宁省医药行业体量不大,但发展迅速,呈现出行业集中度明显、社会贡献度大、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二)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多样化

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分为自营模式、外包物流模式、自营与外包结合的混合模式和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结合的混合模式共四种业务模式。1.自营模式。自营是指医药企业自己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该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医药制造企业,特点是保证物流运输的稳定运行状态;便于医药企业对生产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泄。2.外包物流模式。外包物流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将物流体系设计、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和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该模式运营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加强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的药品存储、配送业务,同时也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外包物流模式特点是时效性强;降低医药企业固定资本和物流成本;转嫁医药企业经营风险;鉴于GSP,GMP对医药流通企业要求,准入门槛较高,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3.自营+外包混合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由医药企业自己做。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都采取这种物流模式。4.自营+外承接物流业务。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除了满足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的模式。

二、辽宁省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业效益低目前,辽宁省医药物流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是物流成本两大组成要素。其中运输成本上,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后,要经过五到七级经销商才能将药品成功运送给患者,药品流通环节增加,是因为物流公司建立的物流节点过多,当药品达到某一节点后,就要进行物流交换,最终导致药品流通费用过大,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环节的增加大大降低医药物流业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更是占到了销售额的10%。医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降低。

(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医药物流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大多数配送网络是以多年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物流节点演化形成,没有对配送中心网络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配送网络布局不合理,致使运输时间增长,运输成本扩大。其次,医药企业从事运输的设备不够完善。低温、冷藏储存药品、品和以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由于其自身特性,需要专业车辆运送药品。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医药企业规模受外部环境的限制,运输能力有限,缺少专业的冷藏运输设备,难以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三)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快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在物流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技术,不断完善供应链所需信息,是医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但医药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处于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医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医药物流企业只能对内部信息进行数据查询,企业间缺乏信息衔接,不利于及时了解行业情况,导致客户不能及时查询到药品订单信息,无法得知物流运行进程。每种药品都有代表其身份的医药条码,条形码混乱,药品出厂时不能被识别是医药企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系统来管理医药条码。

(四)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影响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医药物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物流,因为药品管理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品种药品,物流运输方式也不同,需要专业医药物流人员进行物流作业。现阶段辽宁省没有专业培养医药物流人才的机制,人才匮乏是影响医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医药企业,大多医药企业都是从传统仓储岗位调离工作人员进行物流作业,这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缺少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操技能少,无法达到岗位基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对于高等院校,随着企业物流业务增加,辽宁省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却没有学校专门对医药企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使得医药物流人才断层,高校无法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对策

(一)优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进行外包。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既没有医药产品,更不能进行药品的交易,所以只能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物流服务。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不包括医药销售方和医药生产方,从根本上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运输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医药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迎合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还可以适时优化经营策略,同医药销售方和医药接收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三方合作,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外部环境,改变经营策略,为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首先,按经济区域或城区为中心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经济区域内的医药物流配送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合理因素。实现物流配送的优化。以城市为中心来考虑其布局问题,对于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医药物流进行配送服务。其次,应配备现代化的高技术性能的设备。根据物流需求及时扩大专业化运输设备的购买,利用相关的应用管理系统,服务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应做到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根据医药特性,构建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机制,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医药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够帮助医药企业增加利润,还能够有效缓解药价过高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医药物流配送本身要加强内部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适合自己的服务标准,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的服务,最后做到同时提升医药物流配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逐渐扩大,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辽宁省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做法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点,通过运用EDI、RFID、ERP、GPS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实现消息的交互、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库存分析、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功能,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加强物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使客户能够及时高效的查询物流信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大力培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

在企业方面,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加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兼具物流和医药知识的专业人才。与普通物流相比,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包括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在高等学校方面,医药物流人才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之外,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盟,企业进校园宣传讲座,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医药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医药物流现状的调查,发现医药物流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扩大了医药物流在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医药物流行业日益发展可以增加医药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医药物流,将会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83-83.

[2]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31):56-57.

[3]刘丽莉.试论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22):19-21.

[4]原晓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相关研究[J].经济师,2011,(12):277-278.

第9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政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2-01

1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

1.1 企业效益。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考核企业的效益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并从收入、盈利、运行方面来衡量企业效益。我国的制药企业销售收入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上,基本上只有美国基准值的1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勉强能达到美国基准值的30%。制药企业开始发展时,利润的初始水平只有8%,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2012年时已经上升到10.11%。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都开始逐渐向正常的运行方向靠近,企业的总体运行处于平稳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资本负债率超过了最佳基准值50%,导致了斜率的逆转,增速上也出现的非常大的波动。目前这项的二级指标只能得到73.92分。

1.2 质量监管。每个质量监管考察包括质量水平和监管水平在两个年度三级指标,目前质量水平由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讨论得出的,在2012年时分值为80分。在2012年10月和2011年3月分别出台了新版中国药典和新版GMP的出台,同时对基本药物采取强制实行电子编码监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制造医药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使监管环境区域完善化。在新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体提高了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让药品注册申报程序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药品评价工作,同时随着新版GMP的正式实施,行业内部进行了优胜劣汰环节,得到了93.4分的高分。此时这项的指标的得分是86.7分。

1.3 对外依存度。

(1)进口依存度。在了解医药产品的依存度的时候,要将了解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西药、生化药和中成药)的进口依存度上,把这些产品与全部的医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放在一个平行的指标在了解。把依存度指标空间定值为10%-30%,最好的指标是20%,将全部医药产品依存度的初始水平都设置为10%,在2010年时上升到15%,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平稳的。在2010年时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的依存度从最开始的40%上升到52%左右,到2012年时能达到53%。药品的进口依存度分值是442分。

(2)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的评价方式与进口依存度是相似的,而这与数据的变化趋势也是有关联性的。最近几年我国的西药原料药等出口依存度每年都增加不少,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企业需要打开国际市场,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要将过剩的产能进行消化。目前这项指标得分是44.2分。

1.4 环境污染。医药制造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控制好企业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排放比例,这些废物的排放要占总产值CDP的比例。其中,固体废物的比例由原来的0.21%降到0.17%,废气更是由原来的排放比例0.48%降到0.41%,废水也有了进一步的下降,由原来的1.9%降到1.7%,但是在2012年废水比例反弹到2.2%。从数据上来看,废水的占比是最大的,也有非常的波动。这项二级指标得到了75.4分。

1.5 资源消耗。我国对珍稀和濒危药材管控的都比较严格,同样的要将珍稀和濒危药材进行出口贸易,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出口许可,因此这项的得分是80分。同时,我国还降低了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比例,从2004年的%逐渐降低到2012年的2.8%。这项的二级指标得分是83.2分。

2 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产业安全的策略

2.1 加快提升竞争力水平。要将产业的安全度真正提高,必须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把自身的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大力的发展特色原材药和高附加值西药制剂等产品,同时可以利用跨国的医药企业在华建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外包。加大培训季度以及研发的机会,利用好外资企业的优良计划外溢效果,加强学习能力,再积极投入到新的一轮竞争中去。在竞争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将企业成功的转型,加大市场的投入,加快前进的步伐,让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在国际上打响品牌。

2.2 推动中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共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经经历多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医药市场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了互相渗透,竞争也之间增大。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行为规范准则,包括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定期对话机制,并鼓励企业加入相关的协会组织,不定期的举行行业论坛,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产品研发等合作方式,加强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沟通合作,加强互相信任度,携手同走共赢道路,保证外资医药企业能到我国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3 共同提高医药产业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在产业安全领域有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卫生部、商务部、药监局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对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要有足够的重视度,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要加强,有效发挥产业联系机制的协助效果,按照规定的原则和条例,最快速度的完善医药产业的顺海预警平台,特别是在对在华大宗医药并购案发生前的预警效果,同时在事件发生时后发生后的评估工作,要特别慎重的对待并购事件。与此同时,必须非常了解外资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并购方案,对此情况能及时的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克沙.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工业[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第10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药价虚高;政策建议

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医药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对国民经济贡献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之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教育、设计、商业流通一整套完整的医药制造体系,医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4250.4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41.31亿元。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8.08%,26.76%,23.78%,19.91%,24.33%。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行业利润338.20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1331.09亿元的新高,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0.16%,56.03%,36.41%,25.36%,33.92%,反映了医药制造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GDP的比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04%上升到2010年的7.299%;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8%上升到2010年的2.927%,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

(二)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环保治理不善、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推动了我国药品价格的虚高。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实践与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药品价格虚高是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表现,采取药品降价的政策措施只能治标,如果要治本,则需全面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医药制造产业的升级及良性发展。

二、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

(一)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药品流通费用高

1 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恶性竞争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企业4397家,而同年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一一美国还不到2000家,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近几年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0年有7039家。如此众多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严重供大于求,并且多数企业规模小,研发新药的能力差,多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产品呈现高度的同质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厂商们只能选择通过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医药和药品批发商以实现销售。因此,药品市场上本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技术的竞争演变为了给予回扣多少的恶性竞争,而这些回扣,又以虚列成本、虚高定价的方式最终为患者所承担。另外,我国医药业缺乏高技术含量产品,原药出口附加值低,制剂进口附加值高,整个制药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药品价格主要受发达国家药价的牵动。

2 流通环节臃肿,药品流通费用高

我国现行药品流通按照药品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再到消费者的渠道进行,繁杂流通环节的成本加价是造成药品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竞争态势。另外,由于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效率也较低。因此,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较多的流通费用,再加上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药品层层加价,造成药品价格虚高。

(二)研发投入不足,推动药价攀高

上图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支出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134.5亿元。但早在2005年,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成员产业中的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394.3亿美金。从R&D强度上来讲,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不足1%逐渐上升,到2009年上升到1.42%以上,我国制药产业中的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而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R&D强度已经达到了9%,而后的30年间,其比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上。

无论从绝对金额上还是强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研发实力不强,高技术药品过于依赖进口,或者通过购买专利来生产药品,增加了我国医药生产的成本,难以抑制药价高攀。

(三)药品定价不合理导致药品价格过高

药品定价要求较高,要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但我国现有的定价机构缺乏这种专业性,相关人员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审核能力有限,而且品种繁多,定价范围很难确定。另外药品定价和审批的不是同一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增加了定价难度。医药企业通过改变剂量、换新包装等,将旧药改成“新药”,避开降价。定价程序也没有规范化和公开化,许多企业与定价人员拉关系,存在“人情价”、“关系价”。

(四)厂商的纵向合谋,使得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药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商品,造成了生产厂商进行产销纵向合谋的可能性。药品消费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医药消费中,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患者依赖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掌握了用药的自由权,而且病情的复杂性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医生在同一种病上能选择不同的药物,这样,医生可以主导患者的用药。为了收取回扣等,医生可能诱导患者使用高价药,提高医药价格。

三、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

我国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企业,优化了医药产业结构,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目前医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状,说明我国GMP等认证标准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而关于医药产业布局,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导致全国医药产业的重复建设,不利于医药产业增长极的培养和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同时,我国医药产业政策法制化程度低。美国与欧洲都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比如:美国制订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欧盟制订的《98/44/EC指令》、波兰制订的《医药工业法》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加大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二)医药产业科技政策

《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认为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及学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有关学者对地理溢出、大学研究对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发现,大学研究对医药产业创新不能产生促动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支持医药企业研发,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

(三)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我国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表现的最明显的是近十年来政府主导的23次药品降价。但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引发了其他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首先,药品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研究表明,药品价格下降40―50%,将导致医药研发投入减少30―60%。而对于医药产业这样的高技术的产业而言,研发投入是其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一味的降低药价导致部分医药企业进入了困境。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便以高价销售成分和功效与降价药一样的替代药,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逐年走低,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却逐年走高的直接原因。另外,药品降价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做强做大。因此,在调控药价时,应该综合采用医药产业政策,培育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使药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完善医药产业政策

鼓励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与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努力形成“专、精、特、新”的中小优势企业。通过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优势企业,形成共生的市场体系,从而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医药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法制化。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应更倾向于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重组兼并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培养产业增长极。我国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虽在逐渐增多,但法律级次不高,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因此,要完善我国医药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医药产业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加大医药研发投入,以企业为研发主体

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调整产业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新药品研发、临床检验、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药品创新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本支持,制药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且多投资于收益相对稳定的经营领域,创新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们医药产品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政府投资则成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通过资本分工,使企业专注于投资新药品的商业化研究和生产工艺改进,政府参与分担创新资金,投资于新药品研发机构与研发基地建设,降低企业前期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资金成本。

药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作为药品创新的启动者和推进者,可以通过公共采购政策的安排,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效应,使创新药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护,同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

此外,财政资金在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和对医药科研项目资助上向急需的创新药品、高附加值药品倾斜。同时,辅之以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医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 产业共生 医药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医药冷链物流与乡村医药冷链物流构成的共生系统。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 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3] 刘晓亮,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14-02

1 医药物流发展的现状

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38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1%;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0%)3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998—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是GDP增速的2倍左右。2009年全年,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9159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完成18375亿元和275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90%;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完成19980亿元和5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283%;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完成8872亿元,同比增长291%;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完成9505亿元和52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和290%。全行业整体产销率为955%,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

2 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有些物流中心的选址对上下游企业是最优的,但对整个供应链不是最优选择。这时应根据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有时为了整个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的需要,可能会在没有效益的地区建立物流中心。对于制药企业来讲,其物流中心的选址不能仅仅考虑生产企业的效益,还要考虑整个供应链是否有利可图。

22 利益均衡原则

这一原则是供应链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即只有使各个成员企业的利益均衡化,才能激励企业更好的协调个体利益与总体利益。在对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对其他供应链企业不利的行为,这时应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补偿,以此来均衡供应链各个企业的利益。

23 反复性原则

基于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中心选址考虑的是供应链整体的因素,初选的方案所能实现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可能不是最优的,这需要策划者对所选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或仿真软件判断其是否是最优,再加上供应链所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了物流中心选址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24 协调性原则(集成性原则)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主要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行为,这种竞争行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市场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主体变为整个供应链,整条供应链的协调一致为供应链各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25 战略性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供应链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利益,一是要考虑全局,二是要考虑长远。局部要服从全局,即企业利益要服从供应链总体的利益,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要考虑目前的实际发展需要,又要与日后发展目标相协调。

26 环境保护的原则

绿色供应链下的物流中心的地点和作业应该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回收利用(即逆向物流的发展),这也是本文重点考虑的问题。

3 绿色供应链下的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31 自然条件因素

311 气象条件

物流中心选址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气象条件有湿度、风力、温度、冻土深度、无霜期、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气象条件的变化对于药品的存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药品的存放需要干燥的环境,当空气湿度太大时,药品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12 地质条件

物流中心是药品的集结地和中转地。医药物流中心中很多储存设备是某些比重很大的建筑材料堆码起来的,这些设备会对地面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物流中心地面以下存在着淤泥层、流沙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会在受压地段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所以,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

313 水文条件

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需远离河水泛滥区与地下水上溢区。通过对区域近几年的水文资料资料的考察,我们应首先排除洪泛区、内涝区、干河滩等区域。这些区域空气湿度大,而药品需要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

314 地形条件

制药企业物流中心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平坦的区域,对于山区陡坡地区则应避开。对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还应考虑其面积及外形,由于物流中心的建地面积较大且外形一般为长方形,所以对于这两方面的因素要求较高。

32 经营环境因素

321 经营条件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物流中心的选址应优先考虑是否接近原材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另外,物流中心所在地区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对制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322 顾客需求分布

医药物流中心服务对象的分布及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物流中心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追求药品多样化的物流中心要接近消费市场,因为顾客分布状况、配送药品种类的增加和顾客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等都要求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323 物流费用

主要包括运输成本、运营成本、建筑成本和土地成本、固定成本。

33 基础设施状况因素

331 交通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是制药企业物流中心选址的必备条件。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将药品送交客户,配送活动必须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输系统。

332 公共设施状况

完善的公共设施系统是制药企业物流中心健康运营的必备条件,所以选址地点必须要有充足的供能源和资源(包括水、电、气、热等),以及较强的排污能力,此外还应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

34 环保因素

有些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很大,这一类药品的物流中心应选在远离城镇居民居住区的位置。由于本篇文章研究的是制药企业的物流中心选址,医药类产品原材料中有很多危险品,所以这一因素是本篇文章考虑的重点。

35 政策法规因素

首先,在建立物流中心之前,一定要做好调查,确定所选地区政府没有作为他用的计划。为保护某些地区的环境或是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国家会成立法律限制物流中心的设立。其次,当地的政策环境也是物流中心选址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包括企业优惠措施、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等。企业应在最宽松的经济环境中发展,如果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则会为物流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