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03:3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诗歌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海读——纳百川,润泽童心
1.课堂主阵地储藏水
在每学年开学伊始,我便会在班级中开辟“诗海拾贝”“日有所诵”等专栏,让学生们一进教室,一抬头就可以看见诗,品尝诗;利用班队活动课时间,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等活动,每周另专门开设一节童诗教学课,为学生提供相对集中的阅读时空,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建立班级“诗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源,有选择地充实班级“诗书角”,并发动学生家长为孩子挑选儿童诗相关书籍放入图书箱,实现资源共享。班级中,儿童诗“水源”充足,常换常新,童心得以终日浸泡在优美、灵动、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畅游于用美丽的语言和奇妙的想象构建的缤纷乐园之中。
2.课外大天地盘活水
我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儿童读诗、赏诗提供机会与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制作“我的童诗剪辑本”,内容来自学生课后多渠道搜集的各类优秀诗作,分门别类后,或摘抄或粘贴在人手一本的儿童诗剪贴本上,这样的剪辑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美诗天天读”“童诗花儿朵朵开”“童诗万花筒”等。同时,建议家长利用节日带孩子买书,或自编小诗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或开展家庭赛诗会,共同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庭赏诗氛围。此外,我们还会定期举办诗歌擂台赛,评选“读诗小高手”。儿童诗赏读这汪盈盈碧水,在形式多样的读诗品诗活动中,越发显得清波荡漾、活络流动了。
二、细品——水长流,点亮童心
1.珠落玉盘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生动、凝练,具有极强的张力和感染力。比如,金波的《林中小景》:“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流进树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一个“染”、一个“滑”,太阳和风仿佛化身为两个活泼俏皮的小孩儿,在树林里欢快地嬉戏。“挂”字用得更为神妙,声音也可以挂吗?无形的声一下子可视了、有形了,仿佛一颗颗七彩的音符就跃动在眼前,那是怎样一幅奇妙动感的画面啊!欣赏儿童诗时,我常诱导学生关注此类灵妙的语珠,体会儿童诗的活力,提高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沁人心脾情感美
“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赏读儿童诗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我有一对小酒窝,小酒窝里甜酒多,甜酒流到哪里去?流进妈妈心窝窝……”这首儿童诗通过描述“小酒窝”来表现孩子和妈妈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每个字都充满着爱,这种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美德,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思创——如泉涌,放飞童心
1.于仿写中觅法
古人做诗常把模仿范文作为入门第一步,先“依葫芦画瓢”,然后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最终实现由模仿走向创造。对于尝试创作儿童诗的小学生来说,仿写是架起读与写得最好桥梁。
我与孩子们一同欣赏儿童诗《眼睛》:“窗户是房屋的眼睛,冬天,它看见皑皑白雪,春天,它看见柳绿桃红。湖泊是大地的眼睛,白天,它看见明亮的太阳,夜晚,它看见闪烁的星星。”第一步:学生配乐朗诵,感受诗的节奏韵律。第二步:为什么说窗户、湖泊是房屋和大地的眼睛呢?第三步:你觉得像这样神奇的眼睛还有哪些?试着用“_是_的眼睛”说一说。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星星是夜空的眼睛,水井是小院的眼睛,露珠是大树的眼睛……一位小女生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她说:“我是爷爷的眼睛。外出,我为他引路,回家,我给他读书。”了解后才知道她的爷爷是一位盲人,她的诗句真情感人。
2.于生活中求源
积累靠体验,生活是源泉,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是生活。我们班畅畅生日这天,她带来大大的蛋糕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我问畅畅:“你觉得过生日是什么滋味?”她蹦跳着说:“我的生日是甜甜的,是一块可口的蛋糕。”“孩子们,过生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就这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诞生了:“我的生日是方方的,是一个个精美的礼品盒;我的生日是闪闪的,是一张温馨的全家福;我的生日是幸福的,是爸爸妈妈那温暖的怀抱。”精彩的生活、动人的瞬间、心灵的感受,教师都要指导孩子们将这些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描绘出来。如此经常熏陶,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关注生活的习惯,闪亮的诗行便会从心头汩汩流出。
诗是清新的风,诗是活泼的泉,诗是心灵的火花,诗是生活的每一瞬间。雪野老师说:“儿童诗教学不必要求人人会写诗,但要让人人享受诗的滋润,要培养爱诗的人,培育拥有诗意的人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妨就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引领孩子浸润在童诗这方碧水之中,乘着童诗创作这叶轻舟,远航!
关键词:儿童诗;人教版;低年级;小学生;表达兴趣
在教学儿童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学生随意说几句诗不难,很多学生甚至可以顺利完成背诵任务,但是,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堂妙趣横生、又能让学生受益匪浅的高效儿童诗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一、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指的是以儿童为阅读群体,使用流畅自然的文字、凝练分行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内容来表达丰富情感的一种文学艺术。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分支,从阅读形式上来说,这种诗歌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契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适合儿童唱颂和朗读。
在低年级学生迈入语文大门的起步阶段,借助儿童诗展开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爱好与兴趣,对于积累语言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科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运用儿童诗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1.创设趣味情境,吸引学生关注课堂
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儿童诗的魅力,对教学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在这善于想象的时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诗歌情境,创造真实逼真的环境。
以动物儿童诗的阅读活动为例,小学生平时阅读的诗歌有很多都与动物有关,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森林联欢会”,为学生创设联欢会情境:黑夜来临,外面一片寂静,森林里却灯火通明,热闹异常,原来是狮子大王在举办联欢晚会。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联欢会上表演一首与自己有关的诗歌朗诵节目。扮演萤火虫的学生可以朗诵《萤火虫诗歌》:“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因为不知道要把灯笼放在哪里,所以,到处乱跑,这棵树也不好,那棵树也不好。”扮演燕子的学生可以朗诵《小燕子诗歌》:“不论是什么时候,身上总是带把大剪刀,是替我剪头上的杂草,还是替彩虹小姐做衣裳。”
儿童诗内容活泼有趣,蕴含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非常适合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帮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诗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将诗歌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森林联欢会”上表演给同伴听。通过“森林联欢会”这一情境活动,学生对动物儿童诗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阅读诗歌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儿童诗的基本特点。
2.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生性格活泼,在课堂上尚未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喜欢动来动去,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坐得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相比起教师的言语叙述,学生对图像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更为敏感。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结合儿童诗教学实际,为学生制作形象生动的动画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的图片动画,降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在备课时,教师要挖掘诗歌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制作成动画的诗歌,通过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从课堂导入阶段就吸引学生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蘑菇》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上展示蘑菇的图片,提问学生:大家认识图片上的植物吗?你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吗?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它,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长得像什么,谈谈你对这种植物的了解?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图片上的植物是蘑菇,它长得像一把雨伞,还有点像公园里面的凉亭,我很喜欢它,因为蘑菇很美味,我经常在家里的餐桌上见到它。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之际,教师趁着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在屏幕上链接《蘑菇》这首诗:“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根据画面和诗歌的提示,教师可以在“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一句上标红,指导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根据刚刚同学给出的提示,蘑菇像雨伞,进行仿照造句。教师可以课前在课件上准备一些优秀造句,在学生造完句之后再通过屏幕展示,深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理解。
几乎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电教手段,将生硬无趣的文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呈现出来,能降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小学生识字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后续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3.采用多种方法,尝试诗歌创编
在激发学生兴趣、降低儿童诗学习难度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品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学习积累、创作、表达。儿童诗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内容的反复朗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体会诗歌表情达意的形式,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采撷艺术构思,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语言积累和文字经验,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将阅读与写作相互结合,创作出语言凝练、想象丰富的诗歌。
例如,在《两只黑猫》诗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次综合运用环节,鼓励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自主创作。根据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夜深了,楼顶突然传来一阵争吵。悄悄走上去一看,原来是两只黑猫在争吵,他们吵起来了,他们是怎么争吵的呢?配合教师语言,多媒体展示改编部分,“两只黑猫不睡觉,一只说:“ 。”一只说:“不要 。”请同学们想一想,横线上可以填哪些内容?
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对儿童诗进行创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欲望,使学生深刻体验诗歌充满童趣、想象奇特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合理安排改编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改编部分要符合学生兴趣,在学生语言表达范围之内。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大胆想象,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特别是那些新颖有趣的词句对诗歌进行创编。部分教师误以为儿童诗的教学很简单,没有将过多精力放在这方面,实则是大错特错。有策略地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诗改编,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目标,将阅读目标同习作目标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创作活动中喷薄表达的欲望,在智慧与灵感之间实现思维的完美跨越,进一步激发低年段学生表达的兴趣!
儿童诗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迈入语文课堂的初次尝试,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儿童诗的教学可以还孩子一个思维飞跃的天空。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发现自身价值,产生学习兴奋感,愿意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激发表达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主
持
词
(甲)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阳光,
(乙)我们的心儿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甲)奶奶说,六月是孩子们的节日,
(乙)爷爷说,六月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甲)爸爸妈妈说,六月的儿童欢天喜地
(乙)老师说,六月的阳光灿烂无比
(甲)我们说,六月是我们茁壮成长的季节
(乙)今天,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校园,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
(合)共同拥抱美丽的六月
(甲) “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现在开始
(乙)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长进行节日致辞
(甲)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心里就埋藏下一个愿望,
(乙)早日带上鲜艳的红领巾,和少先队员一个样
(甲)今天,在这欢乐的时刻,又将有一批同学走入少先队的海洋
(乙)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新队员入场,并对即将入队的同学表示祝贺。
(甲)(新队员站好以后)下面请大队辅导员宣布新队员入队名单
(乙)对于今天即将入队的同学来说,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渴望得到大家的祝福,
(甲)我提议,让我们所有的队员们一起大声的说一句:欢迎你们,新队员。
(乙)除了我们的祝福,他们也一定特别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祝福。
(甲)对,下面我们就请新队员的爸爸妈妈为他们带红领巾。
(乙)请大队长带领新队员宣誓。
(甲)下面请大队辅导员讲话。
(乙)入队仪式到此结束,我们掌声欢送新队员退场。
(甲)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真实太令人骄傲和自豪了,我们一定要珍惜红领巾,珍惜红领巾的荣誉。
(乙)的确是这样。其实今天真是喜事多多,除了入队,还将有一大批同学受到表彰呢
(甲)因为在这一年来,我们学校确实涌现出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并有不少同学在各方面进步也很大。
(乙)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他们。
(甲)首先请张书记宣布对三好学生的表彰决定。
(乙)请校领导为三好学生颁奖。
(甲)下面请李校长宣布对十佳少先队员和百名好少年的表彰决定。
(乙)请获奖同学上台领奖。
(甲)请陈校长宣布对进步生的表彰决定。
(乙)请获奖同学上台领奖。
(甲)接下来请学生代表讲话。
(甲)童年是一支歌,跳跃着美妙的音符
(乙)童年是一首诗,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甲)童年是一幅画,稚嫩的画笔描绘出眼里的多彩世界
(乙)童年是七彩衣,正躲在我们各式各样的花衣裳里向我们微笑
(甲)请欣赏合唱:《彩色中国》〈〈小河哗哗对我说〉〉
(甲)诗歌朗诵、诗歌欣赏等活动一直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
(乙)从全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本爷爷到我校举办儿童诗讲座至今,已经是三年的时间,可是同学们学习诗歌的热情却一直高涨
(甲)我知道很多同学都能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古诗,真是棒极了!
(乙)所以我们今天也特别选择诗歌朗诵的形式来庆祝我们的节日。
(甲)首先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诗歌联唱:〈〈快乐的节日〉〉
(乙)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花儿开在蓝天下。请欣赏诗朗诵〈祖国是个大家庭〉表演者:二年级
(甲)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脸庞,连小草都在欢乐的歌唱。轻轻地屏住呼吸,啊,春天来啦。请欣赏诗朗诵:〈春的消息〉表演者:三年级
(乙)中国的古诗词,一直由于它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而被人们所喜爱。并且许多名篇还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而蜚声海外。接下来,就请欣赏五年级为我们表演的中英文朗诵〈静夜思〉
(甲)同学们,说到岳母刺字,您会联想到谁呢?说起精忠报国,您又会联想到谁呢?对,是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到的是由岳飞写的一首词,它曾被改编成乐曲和歌曲并广为流传,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词?下面就请欣赏四年级为我们表演〈满江红〉
结束语:
(甲)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故乡
(乙)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甲)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让我们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工作的辅导员和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乙)我们将会用智慧与热情的种子,
(甲)用稚嫩的双手和五彩的画笔
那么,在《小动物找雨伞》这节活动中,徐老师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呢?让我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徐老师通过各种途径为儿歌教学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音乐的渲染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活动开始部分,老师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到“草地”上做游戏,他们学小鸟飞、学小兔跳、学毛毛虫爬……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突然,想起了雷声、雨声,孩子们马上抱着头,跑回座位躲雨。显然,雷声、雨声的刺激给了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受。另外,老师还选择了优美的音乐作为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音乐和语言相得益彰,有助于孩子感受儿歌作品的意境美,把握儿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有效地影响着孩子朗诵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二、影像的刺激
本次活动中,老师选用了动画、幻灯和图片等影像资料。首先,老师让孩子观看了小动物找雨伞的flas,动画中有各种小动物找雨伞的场面,动画的播放给了孩子形象而直观的感性经验。看过动画后,老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在找雨伞?找的什么伞?”孩子们个个踊跃回答。接着,老师再带孩子边看动画,边欣赏儿歌,一遍下来,老师问:“你最喜欢哪一句?”部分孩子已经能够用儿歌的语言讲述出来,活动的效果相当理想。在儿歌的创编部分,老师创设了“帮小动物找雨伞”的情境,说:儿歌中的小动物都找到了雨伞,可是,还有好多小动物没找到雨伞,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它们。这里,老师给幼儿提供了可移动的动物图片和绘有各种可以用来做伞的物品的背景图。这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丰富了其创编的经验,让孩子有话可说。
三、语言的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幼儿教师的语言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影响着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学习模仿中得到提高。本次活动,老师注意了语言的提炼和美化。比如,在配乐诗朗诵的部分,老师注意了语气、语调以及诗歌朗诵的抑扬顿挫,这就给了孩子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同时,老师提问的语言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比如,在欣赏完诗歌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其实就是引导幼儿复述儿歌,但一句“你最喜欢”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想说的愿望,远比“刚才儿歌里说了什么?”这一提问要高明得多。而且再加一句“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就给孩子的讲述指明了方向。
四、形体的表演
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理解儿歌。比如,说到“瓢虫爬到花瓣下,花瓣伞”的时候,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花瓣,其他孩子扮演小瓢虫爬到花瓣下躲雨,这一环节,孩子们很是感兴趣。再如“小鸡钻到妈妈的翅膀下,妈妈伞”这一句,老师张开双臂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鸡,一个个地都钻到老师的臂膀下,那场景是多么的温馨感人。通过表演,孩子们不仅对儿歌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儿歌的内容加深了记忆,更体验到儿歌所表达的一种温暖的情感。
在徐老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下,本节活动效果显著,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的目标也实现得较好,无论是诗歌的新授还是儿歌的创编,孩子们表现出了相当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教育是一门带缺憾的艺术。活动进行到后半部分时,课堂的纪律出现了小小的问题。有两三个孩子一直在活动场地爬来爬去,虽然他们的思维也有跟着老师转动,但他们的行为确实给执教的老师带来了尴尬和困惑。活动过后,老师们有针对这一问题发表大家的看法,有的说应该在活动之前带孩子们熟悉场地,有的说要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针对活动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我给出的建议就是:积极利用情境解决问题。这节活动是“小动物找雨伞”,而且,在活动开始的部分,老师就有带小朋友们扮演各种小动物做游戏和躲雨的情节。当后来发生孩子到处乱爬的情况时,“躲雨”这一情境就是老师处理问题的法宝。孩子都是天真、爱想象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给他营造一个下雨了,地上到处湿漉漉、又是泥巴、又是水的情境,如果小朋友还坚持在雨里爬,那么身上就会变得脏兮兮的,没有人喜欢了。更可以让那两三个孩子比赛,看看谁最先回到座位躲雨。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富艺术性,而且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同时,还让这一堂课始终处在一个“躲雨”的情境中。实现了情境的完整和一致。
【关键词】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46-05
【作者简介】谢莹(1975-),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
一、问题的提出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承载着民族独有语言的节奏韵律、思想情感和绵延不息的文化,是儿童感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诗歌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尤其在培养语言的敏感性方面有其独到性。
审视今日的幼儿园语言教育,随着绘本教学的兴起和流行,加上区域自主活动量的增大,幼儿园在课后间隙已经难觅诗歌朗诵声,出现诗歌教育式微现象。许多教师在教授完诗歌后,遗忘的速度比孩子还要快,往往在日常教育中缺少后期的跟进练习,其他个别化的自主游戏也会迅速地替代这类活动,导致孩子即便诗歌教学现场感受体验好,但由于缺乏后期跟进体验练习,遗忘也很快,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改变这种现状,本研究从探索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和功能出发,通过现场教学案例的观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总结了诗歌节律图谱教学的相关指导策略,为幼儿园诗歌教学提供相关借鉴。
二、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与功能
(一)节律
又叫声律或韵律。语言中除了音素之外,附着在音素上的“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语言的节律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该理论是浙大吴洁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本研究根据幼儿乐于模仿感知的特点和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能感受的节律元素,借鉴吴教授创设的节律符号,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重新进行了设计,主要有: 表示声音的上行和下行;“”表示顿音;表示延音;“”表示重音等。
(二)诗歌节律图谱
是将诗歌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或全文,用小图片的形式替代相应的关键词语,添加节律符号,变语言视觉符号为声码、形码结合的语言音乐、图画统一的多重码信号。运用诗歌节律图谱开展教学除了精心选材外,还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进行精心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代文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小班,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形象为主体的大图,一种是小图卡组成的结构图。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喜欢形象鲜明的图案,其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小班图谱要力求突出中心,简单明了,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谱进行朗读。刚开始阶段幼儿会喜欢大图,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结构图,一幅小图代表一句诗,带领他们学习点图朗诵,逐步培养有意注意,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小班图谱有少量节律符号出现,只是供幼儿初步感知了解,他们的朗读节奏更多地来自于模仿和动作。至于角落里的小文字是提供给成人指导用的,以弥补图画为主的内容了解不全的缺陷。
2.图夹文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出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但能进行一定的有目的的识记,而且在引导下能够手口一致地点读,因此中班的图谱以“图夹文”为主,整体感受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过点读加强有意记忆,节律符号的适量出现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
3.图配文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识字量也明显增加,他们能亦读亦猜地来阅读一些图画书,而且能根据要求结合图文进行有目的地记忆,因此大班的诗歌图谱除了“图夹文”,还有“图配文”。根据诗歌内容插入情境性图画,为幼儿理解诗歌提供线索,知道诗歌除了内容结构外,还有节律符号提示的节奏韵律,要注意语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以文字符号为主的片段结构图谱,一般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三)诗歌节律图谱的功能
图谱阅读法是早期阅读中的一种指导策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图谱进行教学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诗歌节律图谱”正是把动态的以听觉通道为主的诗歌学习转化为视、听、诵结合的多通道学习的静态材料,促使幼儿在大脑中产生如下联系:口语与图形的联系――口语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
它的功能在于:
1.采用图、文、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完整的阅读材料,能为幼儿提供书面语言和文字的直观形象,实现口语向书面语(图谱)的转换,通过“以图阅读”方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和前识字兴趣,为幼儿今后逐步过渡到文本的独立阅读奠定基础,促进早期阅读习惯养成。
2.图、文、符号联系有利于幼儿识字和阅读理解,通过视、听、诵结合,能增强记忆,帮助幼儿很快地在图片、文字和有表情朗诵之间建立对应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情感,借助符号提示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提高语音敏感性和视图转换能力。
3.诗歌节律图谱的运用能激发好奇心,集中注意,有意倾听增强,还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结构,幼儿在看图谱点读过程中,视听说同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阅读的方法、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4.“节律图谱”是教师运用于诗歌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在示范与指导的过程中促使教师进一步分析诗歌内涵,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
三、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人们学习时,会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幼儿还不能自发地产生认知策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幼儿逐步学习和掌握。图谱作为幼儿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前的精细加工,使诗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不同的诗歌图谱使用的时机会有所差异,需要因课因人灵活把握,使用中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导策略一:“诗歌节律图谱”之进行式――边看图谱边学习
所谓“进行式”是指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将图谱出示使用糅合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即边看图谱边学习,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结构与情感。这在诗歌教学指导中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有一定内容含量的儿歌和有一定情节的儿童诗。至于呈现的时机可以在示范朗诵之后,可以在提问之中,也可以在集体练习之前,没有具体的规定可言,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教学的进程和幼儿的学习需要来定,在于教师要有着良好的教材分析设计能力和对教学现场的灵活把控。
在边看图谱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点读法
点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指点读”,是图谱使用中最常见的形式,只要教学中用到图谱,这种方法基本都会使用到。教师引导幼儿从题目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用手指点读画谱上的画面和文字,可以帮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和指向到诗歌的主要内容上,而手指点读的过程隐含着诗歌的节奏和轻重,在朗诵上起到暗示作用,使之更具节律感。
例如:诗歌《金花银花》,在出示图片讨论比较过南瓜和冬瓜的生长特征后,教师引出诗歌并示范朗诵,出示图谱进行一些相关概念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依次点读方式进行引导,在“吹着吹着”有轻重音的地方,点击落指稍重,放慢一拍,就可以很自然地带动朗诵的节奏,再通过提问“为什么吹着吹着做个梦会慢下来呢?”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使朗诵更加声情并茂。
2.悬读法
悬读法指的是读谱预测,进行猜测朗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大班,而且相对而言适用于分段体的儿歌。幼儿看着图谱进行预测,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预料之中”,印证了预测,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有意记忆得以巩固;另一种是“不如所料”,与猜想结果不一样,可以使幼儿自觉反思,对自己原有的想法进行补充与调整。使用悬读法涉及到上、下段图谱分别出示的时序问题,要先看先问先想,再来看图谱印证猜想。当然同一张图谱也可以使用悬读法,但事先需要教师对图谱进行一定的遮盖和提问设计,激发幼儿不断猜想的兴趣。
例如:大班儿歌《睡觉觉》,运用第一张图谱可以充分展开讨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测的依据和理由,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展辩析性思维,第二张图谱则是验证幼儿的预测,促使幼儿自我调整认识,通过指向性的观察点读,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3.演读法
演读法是指幼儿在看图谱朗读时,一边根据教师提示朗读一边根据内容做动作,从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演读法的使用与儿歌内容相关联,里面的主要内容适合表演,才能做到边读边做动作,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游戏性强的儿歌,在托小班使用比较多,放在看图谱学习儿歌的后期进行比较适宜。
4.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用图谱把诗歌结构有的规律呈现出来,幼儿根据图谱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图谱起到的是归纳提示作用,呈现的往往是一个片段,而且不同于前面图文结合的方式,往往会用符号来代替,体现的是结构间的规律。这种方法多用在较长篇幅、特殊形式的儿歌学习中,比如数字歌、问答歌、连锁调等,适用于大班。
例如:儿歌《走金桥》是一首融问答歌与连锁调于一体的儿歌。问答歌采用设问作答来引导幼儿认识事物情理,连锁调采用“顶真”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起头,义不相贯,纯游戏性质。整首诗歌共有18句,整个记忆容量较大,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面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能记住诗歌,有节奏、连贯地朗诵对幼儿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小朋友通过倾听和观察,能很快发现“问答句”的特点,通过阅读图片能用三个字来回答。难点是图像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幼儿很难听出“问”的第一个字和上个“答句”的第一字是一样的,通过图谱的呈现,帮助幼儿发现、了解这个规律后,他们就可以根据图谱提示进行对照,解决“如何问”的难点,为后面的自主观察、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图谱提示作用,有助于幼儿进一步了解诗歌特点,加强记忆。
(二)指导策略二:“诗歌节律图谱”之过去式――学习在先,图谱在后
所谓“过去式”是指在诗歌新教的过程中,先不出示图谱,而是充分地感受理解诗歌之后,再在课余用图谱进行跟进复习,进一步激发朗诵的兴趣。这种策略多适用于游戏性儿歌与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的散文诗,或是情感主线明显、意象朦胧的抒情诗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先学习后图谱
开展诗歌教学,首要的是分析教材,从诗歌本身特点出发,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有的诗歌内容动感很强,学习过程中只要辅以图片、动作等,不用图谱也能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下,图谱就不必课堂上呈现,在后期的复习跟进中出示,加强练习,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通过符号的自由摆放,感受朗读的多样性即可。
这种学习形式多适用于有较长篇幅,需要集体教学来完成的游戏儿歌、绕口令,或是语言动感强烈、意向优美的儿童诗等。
2.先游戏后图谱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就是头脑中建构客观实体的过程,只有婴幼体主动发生的动作才能对客体建构。”先游戏后图谱,可以让幼儿在理解儿歌浅显内容的基础上,在边朗读边动作的过程中,完整地再现诗歌,进一步激活朗读情感,产生学习的愉悦情感。后期的图谱朗读跟进,是一个帮助幼儿持续“内化巩固”的过程,画谱能引发幼儿关于内容动作的回忆,通过点读进一步巩固朗读的节奏,了解整体结构,体验朗诵的美妙感觉。内容浅显的游戏类儿歌、手指谣等适合先游戏后图谱,在托、小班相对使用较多。
例如:传统儿歌《小耗子上灯台》(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这首三言体儿歌内容浅显,可以结合手指动作进行表演,在日常组织环节中,结合手指动作进行两三遍就能被幼儿学习掌握,不需要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而学习后的图谱提供起到引发回忆的作用,小朋友看见形象的图片可以朗诵表演,同时可以提出注意朗读语调变化或者加快速度等要求,提高朗诵的趣味性。
3.先欣赏后图谱
诗歌欣赏作为诗歌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质上是通过幼儿想象将语言材料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视觉的、听觉的表象过程。相对一般诗歌而言,诗歌欣赏作品往往段落更长,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生动,意境更优美,因此,大多数的诗歌欣赏是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如动作、教具、音乐、开放性的提问等多方位结合,进行多通道地感知欣赏。因此,欣赏的过程中较少会用到图谱,而图谱作为欣赏活动后的跟进,起到的是“以图阅读”的功能,促进早期阅读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记忆力往往是惊人的,即便是很长篇幅的诗歌,只要稍加提示,他们看着图谱常常可以连贯地朗诵出来,带给你许多教学之外的惊喜。
(三)指导策略三:“诗歌节律图谱”之将来式――图谱在前,指导在后
所谓“将来式”是指在幼儿形成一定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先呈现画谱供幼儿自学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从而习得诗歌,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心理学家加涅所说: “随着学习者不断的学习以及不断地贮存智慧技能及其他技能,他们也发展了用以提高其内部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经常使用图谱学习诗歌,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积累幼儿读图读文的技能,获得有效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内部过程,发展幼儿自我学习的反省和分析性思维。有了这种基础,在大班后期,我们就可以开展这种方式的学习。但要注意两点:首先诗歌选择要注意突出形象性和趣味性,有许多词汇是能用图片进行转换的,让幼儿在读图猜字的过程中串联起思考的线索;其次,出示图谱之前能让幼儿多方位感知诗歌内容情境和特点,为后面的图谱自学打下基础。
例如:《小熊过桥》描写了小熊从胆怯到勇敢过桥的转变过程,是一首篇幅较长的七言体儿歌,适合大班幼儿学习。我们在第一环节先请幼儿看“无声动画片”,把PPT从头至尾播放给幼儿看,教师不作解说,只是帮助幼儿了解儿歌的角色和内容梗概,接下来就出示图谱供幼儿自己学习,在热烈的讨论和碰撞中,教师对个别问题稍加引导,就很顺利地解决了诗歌第一遍学习问题。之后,通过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小熊过桥以后心情是怎样的?朗读时候表情可以怎样?”等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朗读的情感,达到自学诗歌的目的,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四)指导策略四:“诗歌节律图谱之发散式”――图谱的创意衍生
所谓“发散式”指的是进一步发挥图谱在日常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一些与图谱、读写等相关的创意衍生活动,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些活动的开展适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图谱,强调与日常生活及幼儿经验进行充分的整合,提供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促进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
1.朗读创意
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首动听的语言音乐,在日常练习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谱进行节奏的添加,或者其他朗读形式的变化,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在朗读创意上可以通过节奏自由摆读、增加朗读变化等形式开展。比如,诗歌《落叶》音乐性很强,我们可以在“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后面添加叠词节奏型“×××”“×-×-”,采用轮组伴读的形式进行练习,增加朗读的意趣。比如,尝试用方言来朗读《走金桥》,感受顶真手法的变换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朗读的兴趣。
2.组词创意
在学习诗歌,点读图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词语和文字,通过图文的对应,幼儿可以优化记忆效果,还能引发一些相关的猜测。到中大班后期,幼儿对汉字开始关注,经常会主动地去认读,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兴趣,将图谱认读经验结合衍生,开展一些“看图找字”“一字开花”“部首联词”等游戏,可以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独立操作,也可以在生活组织过程中用“开火车”或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培养幼儿前识字兴趣。
3.诗画创意
经过图谱教学熏陶的幼儿进入大班对读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作为幼儿早期读写活动的引导者、示范者、支持者,可以利用图谱的创编,结合书写,进行一些诗画创意活动。比如,我们学习了诗歌《新年》,鼓励幼儿用诗画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作,给新年爷爷写信,说说自己的心愿,体验“画字”的乐趣等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这位女教师就是文化路小学的校长王洪珍,一位品格教育的忠实实践者。她对老师们说:绘本《花婆婆》提醒我们要做一个让世界更美丽的人,花婆婆的做法是一路走一路撒下花的种子。老师就是种花人,把好品格“做”给孩子看,就是把好品格种在孩子心中;每一个好的言行就是一粒花种,好言行能长成好品格;只有好品格,才能让世界更美丽。
品格文化,为生命擦亮底色
关于文化,龙应台女士曾这样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强大的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生命串成整体的那一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王洪珍校长试图通过文化,寻找串起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那根“细丝”。
在她的心目中,家长和老师是品格教育的第一人,唯有品格师长才能做品格教育,文化路小学应该成为师生和家长的精神乐园——文化家园,品格学校。她和老师们这样定位育人目标:浩然正气,天地良才,并因此设计了尊重学生成长的学校形象——宽容、民主、诗意、幸福,教师形象——厚德、博学、高效、创新,学生形象——会爱、会玩、会学、会行。
王校长认为,理解是爱的前提,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理解时才能接受教育;对孩子的理解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而让孩子尽兴地游戏是最可贵的理解;文明和自由并不矛盾,严格的秩序和纵情的游戏可以相融;孩子是在游戏中建立起秩序和道德感,进行社会化的模拟学习的,应该让孩子在童年时期有足够多的游戏。
2013年3月8日,文化路小学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安全疏散演练,不到两分钟,40个班的孩子就集合到校园里。当主持人宣布演练结束时,整个校园顿时响起震天的欢叫声,孩子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弯腰够地,有的伸长脖颈,有的举高双拳,有的双脚踢踏。一分钟后,随着音乐铃声响起,叫声渐渐停止,主持人宣布“有秩序地带回”,各班级悄然无声地排队走回教室……
这是文化路小学的“呼喊时”,每周一次。王洪珍校长觉得,理想的孩子应该是:会爱、会玩、会学、会行。她设想让孩子在某个时间、地点:可以玩,可以发呆,可以大声说,可以弄脏卫生,可以打闹,让孩子做孩子。她为孩子们买了大量玩具,课间可以在教室里、走廊上尽兴地玩;设计了“呼喊时”“衣服弄脏日”“沙池”“涂鸦板”“打斗场”“跑场”……等等。在教学楼走廊里,甚至可以看到沙袋和篮球框。操场,成了孩子们的“秘密花园”:近百种植物,十几种体育器械,木桩、石头、泥巴、遂道、城堡,应有尽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重返自然,宣泄天性,建立秩序,生命之花自由绚烂地开放。
而在孩子们心中,这里就是成长的乐园、温暖的家和生活的天堂。这里的孩子们“活”得像孩子……
老师们把教室建成生命场。所有班级都建立了植物角和动物角,孩子们把小豌豆、小花生、小飞蛾、小乌龟带到班级种植、饲养,每天观察、记录,学习养育知识,滋养生命活力。一年级的老师童心勃发,带领孩子们每天观察小佛手瓜、小豌豆苗,并认真记录。很快,孩子们就学会了自己用绘画、句子、小诗做观察记录。六一节时,每个班级都举行了生命课程展示会,请家长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一起赞颂生命的伟大。每年秋天,他们都会种下一畦麦子,然后满怀希望地浇水、施肥,认真叙写观察日记。麦子成熟时,学校举行“麦子收获节”:进行以麦子为主题的童诗、书法、绘画比赛,请比赛优胜者亲手收割麦子;在观察、写作、吟诵、感悟、收获中让学生体验成长与收获的喜悦。在四年级三班,王玉金老师和孩子们为班级取名“嫩芽”,他们的愿景是把班级建成植物园、动物园和实验室。于是,孩子们纷纷把盆栽的作物、花草搬来,把小乌龟、小仓鼠、小黄粉虫带来。在这个快乐的植物园和动物王国里,每天都上演着快乐的成长故事:花生发芽了,小蝌蚪长腿了,大龙虾生小龙虾了,黄粉虫变蛹了……与此同时,孩子们见证了生命的轮回,经历着感人的“生死离别”,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更加热爱生命。他们用笔写下了这一段段人生体验。
把教室建成阅览室。一所不热爱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就像母亲的乳汁,对人最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永新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是失去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阅读,将让书籍成为心灵的双翼,让孩子重新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一张张书页就是一双双翅膀,通过阅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飞翔的小天使。为此,文化路小学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为每个班级配齐了《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全套36本,每个书目配备60本,以满足全班整体阅读需要。为每个班级装备三个书架,为全校学生配备了借书卡,图书室向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放,孩子们可以在规定的课间到图书室借书,班主任也可以用自己的借书卡为全班孩子集体借书,借阅的书可以放在班级书架中漂流阅读,也可以带回家读。
把教室建成成长的乐园。文化路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都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读书、写字、算题”的“屋子”,而更是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一些在其他学校或许屡被禁止的活动、项目,文化路小学的孩子们都能光明正大地参与。他们不仅在教学楼走廊里设置了小篮球、沙袋、乒乓球台,还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呼拉圈、跳绳、毽子、积木、七巧板、魔方、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使孩子们可以在课间进行室内玩耍,既锻炼了身体和智力,又培养了合作和探究精神。
把教室建成铸就健康高尚品格的“熔炉”。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作为新教育的忠实实践者,王洪珍校长早早就为孩子们开设了根基品格课程,挑选优秀的专业教师,每月为每个班上一节品格课,每学期学习四种品格。品格活动丰富多彩,有每日一语、讲故事、演讲、唱歌、话剧、论坛等,并定期开展品格情景剧表演、品格歌曲演唱、品格名星评选等活动。实践中,班主任都会有意识地把品格教育与儿童课程、旅行课程、经济课程结合起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交流。
把班级建成陶冶情操的芳草地。每个班级的孩子在“教育在线”网站都有一块心灵的港湾——自己的班级主题帖,如“一八班小精灵成长故事集”“一四班蒲公英梦想集”“四一班风信子的爱之悟语集”……等等这些富有诗意的帖子,记录了孩子们心路成长的历程。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写作,可以高兴、可以苦恼、可以发牢骚,甚至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小邵同学每天写完家庭作业都要和妈妈上网,登录“教育在线”,读自己班级的主题贴。当她看到老师转发的贫困山区的孩子缺少椅子,跪着趴在石头桌上上课的画面时,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她流着泪告诉妈妈:一定要珍惜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努力学习,做个优秀的人。如今,上网浏览班级主题帖并讨论交流已经成了文化路小学孩子们的一个“喜爱的作业”。他们还引导家长共同建设班级主题帖,让家长、孩子、老师组成一个和谐的教育共同体。
在文化路小学,每个班还编辑了《儿童诗集》《晨诵诗本》《读写绘本》《特色文集》等。学校更把各个班级优秀的主题帖拷贝复制,做成班级成长纪念册;把做得丰富深入的活动全程制作成文本活动记录集,如《四三嫩芽班师生观察日记》,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学校还为每个班制作了展板,印制照片,设置班级文化符号等。这些资料摆放、张贴在教室里,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品行是育人的根基。我们开展品行教育训练,锻造学生美好人品,把美好品行的种子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其体味花开的喜悦,经历看得见的成长。”文化路小学校长王洪珍如是说。
诗意童年,丰满孩子幸福人生
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幸福的孩子活在童心里,童心里最美的风景是诗。王洪珍认为,孩子的思维是童话式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品质是天然的,孩子的心是洁白的。如何让孩子的这些天成的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运用?
办学之初,文化路小学就把童诗教育确立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撬动教学发展。用童诗润泽孩子的生命,用童诗滋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思考中,这里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踏上了写儿童诗的追梦之旅。
学校创办了《春芽诗报》,聘请校外著名诗人为兼职教师来校辅导创作,并申请加入了“中国童诗教育实验基地”,成立了诸城市儿童文学研究会,让孩子们诵童诗、学童诗、写童诗、画童诗、唱童诗、演童诗……让孩子们踩着诗的鼓点,与童年共舞。
每天早晨,伴着升起的太阳,老师们就开始带领孩子们诵读诗歌。他们吟诵金子美玲、顾城的诗歌,也吟诵泰戈尔、纪伯仑、狄金森的诗歌,给孩子最高雅最神圣的文化享受,让孩子们得到最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感召。他们还开展新父母晨诵诗活动,让童话(童诗)妈妈爸爸们轮流来到班级,为孩子们朗读童诗、讲述成长故事。
每天中午,学校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在脉脉书香中师生共同穿越岁月、时空,在共读中寻找心灵的共同密码。
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他们又会举行暮省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写儿童诗,诗配图,写绘作品。他们用这种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滋养心灵。
在文化路小学,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寻找到诗意——教学楼走廊里每一幅图画都是校长和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室里的每一张图片都是师生们用心布置。2013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后的早晨,当孩子们来到被白雪覆盖的像诗一样的校园,他们惊喜地发现,学校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一张张美丽的校园风景画。那些孩子们眼中呆呆的雪人、开心的雪仗都被他们的“诗意校长”王洪珍定格在校园的童话世界里。文化路小学真的成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
把校园建成诗意的天堂,把校园里的每个孩子培养成幸福“诗人”,这是他们的梦想。他们追求诗意环境的创设,更精心研究诗歌教学。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语文老师上作童诗教学研究课,开发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精讲“课中课”——组织语文教师每天拿出5分钟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童诗教学;教材“结合课”——对孩子们进行儿童诗的想象训练或写作;细品“专题课”——每两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门的童诗欣赏、写作教学。低年级的专题课以读诗为主,以填诗为辅,重在爱读敢写,培养读诗兴趣。中年级的专题课以赏诗、填诗为主,以仿诗为辅。高年级的专题课以赏诗、仿诗为主,以创诗为辅。
在诗歌的形式上,他们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有“文改诗”,就是把课文改写成诗或续写诗,或把趣事写成诗。“妙想诗”,有时孩子的灵感可能就是一个句子、—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他们引导孩子把这一句扩充成一首诗。“联想诗”,指导孩子们由此及彼,寻找相互联系的事物,写成诗歌。“绘画诗”,他们让低年级的孩子“画诗”,就是先画一画想写的事物,再仿写诗。
一年级八班的孩子们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写四季诗,体验“秋”的喜悦,“冬”的孕育,“春”的“萌生”,“夏”的豪放。他们写节日诗,用童诗赞美“红红春节”“青青清明”“红红五月”“亲亲妈妈”“甜甜六一”“暖暖父亲心”“香香端午”“深深党恩”,沐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畅游在节日诗海中。他们写爱心诗,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幼儿园献爱心,把亲身经历与感受写成一首首肺腑之作。来读读六岁的董洪硕的《开心,因为有爱心》:星期天,不贪睡/相约一起献爱心/来到昌城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事情/叠被子,擦窗子/唱班歌,背童诗/老人高兴我开心/因为大家有爱心。一年级五班彭子凡同学则在《蝴蝶》中写到:小蝴蝶,你的衣服真漂亮/一定是你妈妈给你缝制的/请你问问你妈妈/能不能给我也缝一件/我还要外加一对美丽的翅膀。
一首首稚嫩但情感真实的童诗,诉说着孩子们纯朴的幸福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一首首童诗,为孩子们的人生插上了一双双天使的翅膀。
目前,儿童诗课程已经成为文化路小学的特色课程,不仅语文老师会指导孩子写诗,数学老师也会;不仅孩子们会写诗,家长们也会写诗,校长王洪珍每天都忙里偷闲写诗或为孩子们改诗。《春芽诗报》每周印发一期童诗报,发放到每一位孩子的手中。目前已经印发了56期,发表孩子们的作品达10万字。
文化路小学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浸润在“诗意童年”中,奠基着幸福的诗意的人生。
特色课程,给孩子们最美的礼物
文化路小学一直致力于学科的个性化教学理念、风格、文化的形成,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生命课程,让孩子们在种植、饲养、观察、记录、展示、拍摄、分享中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同伴的互动交往,学会了爱和分享。旅行课程,让孩子们远足磨练,去触摸四季花开花落、风霜雪雨,去感受世间酸甜苦辣和真善美,并把每一次活动与生命课程、品格课程、读写课程结合起来,丰满生命。经济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智慧。此外还有艺术课程、书香课程等等,每一个课程都有鲜明的指向性,每一个课程都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在王洪珍校长看来,课程是学校送给孩子的产品,建设特色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渠道,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每一个老师,不论文化程度如何,只要愿意,皆有做课程的条件,因为一切教育活动都可以做成课程。因此,文化路小学的老师都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从课程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教学,开发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儿童课程。
文化路小学的每个班级都有一门独特的节日课程。
如母亲节,指导孩子为母亲写童诗、诵童诗,音乐课上唱母亲诵歌,美术课上做母亲节礼物,体育课上做运球活动体验母亲孕子之难。
六一节,指导亲子互写童诗,在中百大厦举行“亲子赠送童诗暨新教育成果展示表演”,让家长们热泪盈眶;带领孩子到老年福利中心赠送演出,受到好评;指导父母为孩子写嵌名诗。
成长纪念节,每个年级到毕业时,学校都会组织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为孩子们制作“成长纪念册”,指导孩子们互写成长赠诗,给他们长大的感觉。
每一个节日,都丰盈着孩子们的日子。孩子们的每一天也都像过节一样幸福快乐。
为使文化经典中先贤的做人守则和智慧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编辑了一套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国学校本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伴着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体会经典的内涵,领悟圣人的训诫,吟诵华美的诗篇。渐渐地,人人捧读经典,个个诵唱经典,朝吟暮歌,其乐几何!重大集会、文艺演出等活动都会有经典诵读展示,“古诗大王背诵比赛”“经典故事会”“经典大家谈”“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使学生在经典的引领下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2012年的“六一儿童节”,文化路小学的诗朗诵《中国的月亮》代表诸城参加潍坊市少先队才艺展演,获得优异成绩。担任领诵的于嘉禾同学谈起这次经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校开展的晨诵、午读、暮省,既好玩又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音乐使人宁静,民族器乐课程是文化路小学奉献给孩子们的心灵养生汤。每周一节的器乐课,坐听天籁之音由自己的手中流出,是何等惬意。在文化路小学读完六年书,孩子们至少会演奏四样乐器,诸如葫芦丝、二胡、古琴、竹笛等等,有天分的孩子可以成为小音乐家,无兴趣的孩子也可以做优雅的鉴赏者。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诸城古琴派第六代传人茅毅把文化路小学选为自己的“云雪堂古琴培训基地”,定期到校指导师生学习古琴,每年举办一次古琴音乐会。而今,文化路小学的诸城古琴教育已深入人心。器乐之外,每个孩子们还要接受这样的营养餐:一年级围棋,二年级国际象棋,一二三年级乒乓球,三四五年级毛笔字、国画,中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享受三十多道课程自助餐:跆拳道、健美操、编织、厨艺……等等选修课程,这是学校给孩子们的真正的自由。
为把人类宝贵的文化和美好的精神送给孩子,文化路小学的老师们尝试着开设教材以外的自设课程。如六年级孙志霞的“风雨苏轼”,三年级李长娟的“诸城野鸭”,五年级王增霞的“男孩心理”……这些个性十足的专题课程,让孩子由课本走向丰厚的人类文明和广阔的现实生活。王洪珍校长自己也做了“校长聊天室”“校长每周一讲”“校长书社”三门课程,负责校长助理、学生关系协调中心的管理,孩子们可以随意到校长办公室聊天,校长每周要给全校孩子讲一堂课,加入校长书社的老师和孩子则要定期承办社里的好书推介活动,还要随时指导学生中的校长助理、学生关系协调员们处理日常事务,等等。
文化路小学真正实现了“我的课程我做主”。为此,王洪珍校长总结说:“做课程可以让老师们跨出狭隘的学科教材,踏进多彩的人生天地。学校的课程百花竞放,群星灿烂,孩子们会真正拥有成长的秘密花园和太空乐园。”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
中国分类号:G718.5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程渗透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优化教学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方法上的指导。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幼儿教师岗位作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婴幼儿卫生保健、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重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质的提高。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并结合课程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教法类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切实提高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发生[2]。
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训练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训练,就是通过设置专项学分、组建学生社团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训练活动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检验教育技能技巧。学校高度重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活动,并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课外训练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形成较完善的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活动的机制。组织一批热心学生课外训练活动的专业教师作后盾,积极参与与自身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的指导,为学生参与课外训练活动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项目。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回馈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巩固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三、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
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了解对应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学习企业的岗位标准,找到自身现有水平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必须高度重视并自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3]。
实习准备阶段:联系实习幼儿园,落实实习班级教育、教学进度及生活安排等具体问题,制定实习计划,做好实习动员,组织实习生钻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其相关教材,选择或自制玩具与教具,写好2~3个教案或活动方案,试教后反复修改,反复练习。
熟悉情况阶段:指导教师请实习幼儿园的领导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动态及其特色;请教研组的教师介绍钻研教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进经验和保育、保健的先进措施和事例;观摩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活动,活动前要熟悉活动内容,活动后要进行评议,学会讲评方法;请有经验的班主任介绍如何制定班级教育计划,特别是根据班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育与教育方案,保持教育计划的连续性;与实习班教师交流,深入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并且制定班级管理计划。
教育、教学活动实习阶段:教育、教学实习包括集体教育活动、自由活动与生活活动在内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合计不少于12节。实习生尽可能实习各种类型的保育与教育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不得少于2节。每个教育活动方案必须送实习班教师或班主任审阅、签字,试教以后才能正式组织活动。实习生在听原任教师组织活动和幼儿园安排的集体观摩之外,每组还必须听同小组实习生的教育、教学活动3~4节。实习生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实结阶段:实结期间,每个实习生均应填写实习生鉴定表,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和教育调查,检查自己的工作态度、方法、效果和操行情况,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4]。
四、强化技能训练与竞赛
强化技能训练与竞赛,是指依据国家或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组织全员参与性的竞赛活动。
结合岗位分析,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题库”,对学生开展全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钢琴弹奏、舞蹈表演、声乐演唱、手工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教育情景剧创编与指导、儿童诗歌朗诵指导、儿童故事演讲指导、制订教学计划或方案、教学反思、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能力。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并穿插单项竞赛或全能比赛,总体目标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强化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结论
我们期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加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置身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化培养途径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高歌.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实践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5:74+76.
[2]吕媚媚.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1:28-31.
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