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数学学习计划

高等数学学习计划

时间:2023-09-08 17:1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数学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数学学习计划

第1篇

一、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人的潜能开发阶段。从认识过程来看,也是创新的最好时期。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通过自我意识,他们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特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并力求使之趋于完善。自主学习具有独立、能动、创新、协调等特点,这与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相吻合。[1]

2、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学习思想的培育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成为个人、国家、社会的生存方式,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成为学习社会的中心。学习化社会将综合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各种形式,使校内外学习成为统一整体,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使教育制度一体化。学习化社会学习的途径、方法、手段多样,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以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2]

二、目前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具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对于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参考资料,学习目的都有着清晰地认识,同时对于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检测,对于测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案,以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收获与成果。[3]

实践中,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与自控性。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能依据新的教育环境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标准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只是被动式的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解答,而不是自己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与答案。还有些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习只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课程成绩,为了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自身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明确的目标与良好的动机是做好一件事,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与前提。在高等数学教学环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习数学、学好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在大一年级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注重大学生高等数学体系的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高等数学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与作息表,并且将长远的学习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周计划、月计划,努力克服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解决难题,取得收获后的喜悦与快乐,激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

其次,教师在课本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之美,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另外组织专门的讨论课堂,将自己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心得与大家分享;将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进行讨论,激发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更新观念,转变师生角色

新时期创新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任务仅仅是认真听讲,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动机。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就必须转变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接受知识的方式与思维。高校高等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探索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知识点后,可以提出相应问题、题型,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教师只是进行思路上的点拨并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4]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和环境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 自主学习 问题 对策

传统的教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自主性一般,整体水平不高,这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数学的学术成就。而数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基础平台的薄弱,也势必影响其他学科的研究水平。因此,对于高等数学的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应该引起诸位教师的关注。

一、高等数学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特征

很多高校学生按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并通过老师的指点,发现了不少学科问题,并对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他们的心里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以说的上是很自觉主动地学习,是一种对高等数学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这在研究自主学习的学者面前还只能被认为是狭义的自主学习。河北省教委副主任从自主学习的范围方面将自主学习分为广义的自主学习和狭义的自主学习。上述所说的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探索过程就是狭义的自主学习。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1]目前,仅将在高等数学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的、科学的管理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创造学习环境的学习活动视为高等数学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是变量的数学,不管是观点还是方法都和初等数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搞清楚高等数学的特点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必须条件。高等数学是研究常量的两个对立面,例如直与曲、有限与无限等,它具有理论层次结构复杂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同时高等数学的概括性很强,又运用了不少形式化、公式化的语言,因此学习数学更加需要积极思考、自主研究。

二、高等数学自主学习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根据内江师范大学高等数学自主学习的调查显示该校高等数学自主学习整体水平一般,在学习高等数学方面的方法选择运用、时间管理和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方面还很欠缺,而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过程监控、环境的营造方面也只是表现一般。[2]由此,也可得出同类大学中其他自主学习的水平,并预测出其他高等院校在高等数学方面的自主性都很一般。其主要原因出于以下几方面: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育思维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向来只是同从老师的安排,在时间与计划安排上缺少锻炼和自主性。

2、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于注重高分,只注重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以学会为主,从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学生在方法选择和有效运用方面能力一般,通常也只是会选择老师所教授的集中方法,缺乏自主探究的过程。应试教育还影响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上面的时间分配和管理,学习的自我监控过程也都交由老师全权,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动机激发效果不良

到了大学生阶段,学生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对高等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础的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4、社会化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阶段,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液随之提高,老师同学间建立了一种朋友的关系。这对于学生自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三、高等数学自主学习的改进措施

其一,从思想层面出发,培养学生资助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动机。根据归因理论,动机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良好地高等数学学习的动机,才能够激发学生自觉的、主动地、持久的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并取得良好地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3]

其二,不断改进完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这儿受教,目的就是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程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思考,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能力水平、学习内容等因材施教。同时,还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指导学生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的运用知识,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其三,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地自主学习的气氛。民主的、轻松地环境,才能是学生处于之中愉悦心情状态,是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激发起创新思维。可以将数学问题引入活动或是小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同时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兴趣。

其四,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布鲁若指出,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创新情景是根据学习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高等数学模型的建立,即来源于科技的发展,也来源于自然环境的诸多变化。数学模型很多都是从实际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创新问题应该结合自然环境,并有移动的层次性和思考性。

其五,恰到好处的使用评价手段。学生都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更加自主、自觉地研习学科内容,差劲的评价能够是学生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该慎重选择评价语言,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勉励学生;在夸奖学生的同时也要避免学生的自高自大。科学的评价也是高等学校自主学习的增强剂,能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及时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将外部知识和有关学习技能转化为自身能力的重要过程,并且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等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这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技巧延伸到其他学科和事物中,出尽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应该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下和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下,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计划、分析自身的学习效果等等,开展自主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明秀;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J];科技信息;2010,(26)

第3篇

一、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衔接

分析中学数学教学新教改,可以预想学生数学知识面的拓宽度以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程度的深刻,新教改方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扎实的基础。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可以利用中学数学已介绍的关于极限、导函数以及其相关运用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认知程度,使其了解到大学数学对证明过程的重视,从而更加注重严密的数学推理和抽象思维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大学教学,在高等数学教材中设置相应专题章节是很有必要的。设置的相应专题章节的主要内容:(1)中学教科书中删去的所有有用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弥补中学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教育的空白区域;(2)数学概念与科学思维方法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数学概念的产生历程,并通过介绍先辈的研究过程使学生有所领悟,从而使其掌握如何进行科学思考的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3)常用公式的集合。收集了中学数学主要公式、大学数学主要公式等成表,并将常用极坐标方程曲线单独列出成为专题以供学生学习之用。[1]48学习这些内容的方式主要是:(1)该教材包括详细的中学数学内容,在进入大学学习高数之前学生可自学其所含内容;(2)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作课程视频并将之于网上。课程包括中学数学删去的有用内容以及数学概念与科学思维方法简介,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3)教师可用几节专题课讲授其中主要内容,学生自学其细节问题。除此之外,编写其内容还有如下要因:(1)直角坐标系是基础解系。但在高等数学学习中,选择某些曲线的表示工具时,极坐标系等往往更为直观简洁。诸如:在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中,使用极坐标系、球面坐标系、柱面坐标系处理问题会比使用直角坐标系更为简洁、明了。由于中学时期极坐标及极坐标系等有关知识并非必修,许多学生并没学习过相关知识,而在大学时这些知识又被直接运用。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的断层,以致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故而,在教材中增添对极坐标的知识介绍,不仅使学生明白极坐标的重要性,而且能通过该教材产生或加深对极坐标的理解,使其会用甚至更好地使用极坐标这一工具。(2)分析法经常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被运用。但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在此不作要求,学生并不经常运用分析法,并不能熟练掌握此种方法。为解决该问题,我们在教材专题中列举基本例题做更好的讲解。例1证明当X>5时,X+2-2X-8>0成立证明:欲证明X>5时,原不等式成立,只需集合{X|X>5}为原不等式解集的子集:而原不等式解集为<X|X>4或X<-2>,很显然,条件成立。故当X>5时,X+2-2X-8>0成立。(3)对于初次接触极限的同学,会难以了解假设条件E>0的作用与意义所在,甚至在学习之前就产生畏惧心理。为此,对同学进行预传授,在正式学习极限之前使其对其有所涉猎,从而理解E>0非凡的作用。例2设a、b均为常数,任意E>0,证明若|a-b|<E,则a=b.证明:若a不等于b,于是有|a-b|>0成立,令E=|a-b|>0,则有|a-b|<|a-b|,不符合事实。由此明白E>0是解决问题时的强有力工具。(4)在大学的一些习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高等数学中学习的内容,而是中学数学中所学的公式与简单的逻辑运算。例3设0<X1<4,Xn+1=【Xn(4-Xn)】的算术平方根(n=1、2、3...).证明数列Xn(n=1、2、3...)极限存在。证明:由题意可知,Xn+1=【Xn(4-Xn)】<{Xn+(4-Xn)}/2=2,即数列Xn有上界;同时Xn+1/Xn=。即Xn+1>Xn,故数列单调增大。因为数列Xn单调增大有上界,故limXn存在由此看出,该题关键在于定理:(a+b)/2>ab的算术平方根。(5)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熟记中学数学中的各种公式、结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提高解题速度与拓宽解题思维很有帮助。

二、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讲好第一堂课,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帮助。教师应重视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流程,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与特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向同学言简意赅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门课有大致了解,从而使他们对如何学习这门课程有自己的规划,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为其以后大量的自主学习提供基础。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应提醒同学们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差别所在。例如: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思想,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始终可见极限思想的应用。极限思想的基础是无限,它以研究函数为载体,表现了数据变化的动态过程。极限的无限性与动态性注定它与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有限性和静态性为主)有本质区别,但同在数学范畴,它们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数学与中等数学是研究函数的不同阶段。中等数学仅仅简单涉及函数的基本类型以及解答方法,而高等数学不仅涉及更为广泛的函数而且在解答问题的技巧上也有更深层次的探索。为使学生明白高等数学相对中学数学的深入和广泛性,三大特点是必被强调的:逻辑的严密、抽象的思维,应用的广泛。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应向学生简要介绍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中重要的章节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不相同。学生学多靠自主性。为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可以通过几次课后要求预习使学生建立起预习的意识从而建立起预习的能力。预习是大学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由于课时有限,大学的一堂课会讲授一本教材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而在中学时期由于课程较多,教师一节课涉及的内容很少,解释会更清楚。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十分重要。通过预习,学生对新内容有所了解,有什么问题也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不仅教师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而且学生也更好的接受了新知识,一举两得。[2]128然后要培养学生整理笔记的能力。大学课堂节奏快,内容多,仅靠学生的记忆力是不可能学会教师传授的所有内容,所以必须要求学生的记笔记能力。课堂上的内容比如如何引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重要的结论和对该堂课所学内容的疑问与心得等。记笔记要学会去轻就重,比如题目的论证过程及细节可以省去,在学会主要内容后,这些知识是可以由学生自己推理论证而来。接着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事实证明,拖延只会拖累他们的成绩。最后,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课下复习不仅会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融会贯通新内容,更会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三“基”的重要性。数学最基础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简称三“基”。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基于这些内容。很多大学新生只注重如何解题而忽略基础,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思维混乱,解决方法繁琐。为改变这种情况,三“基”的教学必须被重视。由于这些基础知识过于抽象,教师可通过讲解例题、找寻恰当的比喻来讲解,并通过当堂练习、课后习题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理论概念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调三“基”的重要性,通过耳濡目染的教导,从而使学生养成追求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熟练计算的能力,为以后难度较大的课程,培养出良好学习基础;使学生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氛围中不但不知不觉接受数学知识,并能使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宋林锋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数学 信息化 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金字塔式教学法”主要依靠动态系统理论、依附理论、距离理论三部分理论支持。注重学与教的互相作用,动态系统理论是指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犹如一个网络,由认知智能、情感智能和物理智能三个领域中各种能力的发展交织而成。而发展是长短期循环的一个系列过程,短期微小的变化连接在一起,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长期循环中不同阶段所谓跨越。在这个循环圈中,学生的发展是通过自我约束以及教师搭建鹰架来实现的。具体地说:自我约束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教师搭建鹰架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支持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能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将某种自然科学的认知代入学生的内部世界。

依附理论是指学生对周围环境及教师的依附程度的研究,为理解学生学习心理反映提供构架,了解周围环境及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关系因素,在学生学习情景创设、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估方面提供参考。

距离理论主要的内容是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强调教师和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最近发展区距离上的发展。不管是困难学生、中等学生及优秀学生,只要他可以实现最近发展区距离上的最佳发展,其成绩就为优秀。

二高职学生基础状况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在180~200分左右,共6门课程,数学、语文、理综(文综)、英语,平均分在30分左右,可想而知其文化基础是非常差的。这给教师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础状况的调查问卷,2014年7~9月,我们课题组对我院新生部分班级实行的新生数学基础状况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共收到1000份问卷,经过数据整理,有如下结果:(1)数学高考成绩集中在30~59分,占总人数的56%,0~29分的占21%,60~89分的占20%,其它占3%,高考数学试卷的分值是150分,77%的学生在不及格线之下。(2)具有初中数学基础的占64%,具有函数基础的同学占18%,具有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的占18%,初中数学基础也没有的占18%。(3)喜欢数学的学生达到30%,说不上喜欢的占62%,不喜欢的占8%,说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这是可喜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对于基础这么差的学生教什么,如何来教?(4)中学学习习惯较好的有20%;能听课,写作业的占52%;学习习惯不好的占30%,基本上不写作业。(5)大学学习目标打算专接本的占34%,准备工作的占63%,没有目标的占3%。有1/3的学生要参加专接本的,2/3的学生以参加工作为目标。(6)66%的学生想好好学习,认为上大学是进一步深造的,想法是正确、积极的。有43%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7)56%的学生喜欢有耐心,讲课细致的老师,这是我们教育这种学生的好方法。另有22%的学生喜欢和蔼可亲,以学生为主,能起引导作用的老师。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还是想学习的,认为数学在智力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是很有用的,只是基础薄弱影响了高等数学的学习,另外,从上面的调查中可看出学生的基础层次可分为优秀、中等和困难三个等级。高职学生喜欢动手能力强、具体、形象的教学法。这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提出了“金字塔式教学法”,并做了探索与实践。

三金字塔式教法的设计

金字塔式教学法的设计即是教师如何搭建“鹰架”,我们首先对课程内容(概念、计算、习题)和难易程度(难、中、易)进行分类,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课堂设计是灵活多变的,只要适合学生的接受就是好的教学设计。下面介绍我们使用过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法:(1)任务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把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计算方法列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再出几道题,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做答,可限制学生在70分钟内答完交上答卷,教师评定课堂成绩,剩下30分钟教师集中讲解。此种教学设计适合容易理解的概念。(2)讨论教学法: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出一道有关本节概念的习题,让学生先看30分钟课本,每小组讨论内容,再选出一名学生讲解并解答习题,教师点评学生讲解的情况,给出每组学生课堂成绩。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概念,这种方法比较适合。(3)问题教学法:一般章节习题课设计为两次,首次课堂,教师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涵盖整个章节,针对不同程度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出课堂成绩,这样即可把本章内容复习一遍,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试用于习题课,但用时间较长;二次课堂,教师出卷进行考试。这些教学设计对于课堂上不听课,玩手机的学生很有效,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开始看书找答案。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课,然后留30分钟学生练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听课,因此这些教学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4)课件网络辅助教学法:具体方法是把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做成课件,使教学生动、形象化,学生可拷贝课件,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知识。设计一个师生互动平台(或建立一个学习群),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机,要求每个学生晚自习7:30~9:30之间与教师互动,回答课上学习情况、作业情况及疑难解答。

以上教学法是我们尝试的利用学生的自控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几种方法,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能根据动态系统理论、依附理论和距离理论灵活安排教学,利用学生的自控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将依据这些理论继续探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四金字塔式学法

理论依据:(1)“学习过程要与认识程序相统一”,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遵循“量力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要求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考虑自己对教师的要求。(2)团队合作精神与共同荣誉感相结合”,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内部共同攻坚克难,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3)“从众心理理论”,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 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在学习中,从众心理也发挥着作用,若好的学风建立起来,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一起来学习。若大部分学生不学习,那么,原先学习的学生也会不再努力学习了。

金字塔系统学法设计:(1)要求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考虑自己对教师的要求。这项要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确立学习目标,将来直接参加工作还是参加转接本考试;每堂课做到基本概念的了解或理解,对计算的会或掌握,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程度等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如可以从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怎样计算?来制定,等。(2)建立学习小组。金字塔式学法结构:教师—数学课表—若干数学小组长—每小组中的学生。学生以7人为单位,以宿舍或自愿为基础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中要求有1~2名基础好的学生,2~4名基础一般的学生,1~3名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评价要看小组综合评价成绩与学生个人成绩相结合。形成一种自我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格局。以教师为塔尖,层层带动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五成绩评估体系

“金字塔式教学法”采用的成绩评估体系是:团体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期末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个人纵向成绩[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奖罚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学生平时(30%)和期末测验(70%)的成绩,算出其个人和团体的成绩,再按个人成绩(65%),团体成绩(30%),成绩进步的学生加1~5分,没有进步的学生不加分,成绩退步的学生减(1~5)分来计算。

这样的评估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了学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良好的班风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高职数学教育属于“大众数学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提高一般程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金字塔式教学法“正是适应上述需求而诞生,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强,团队互助学习和团体荣誉感加强,可形成优良学习风气。这种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中推广,将使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职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分析

在中职高职的数学教育体系中,进行对应衔接的环节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对于学生学习上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在高职的数学教育课程中,相较于中职的数学教育课程的难度性有着一定的提升,无论是学习理解还是课程讲解都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所以说如果对中职数学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进行完善的衔接工作,那么就会使学习对数学教育课程上的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生在整个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因此,必须对中、高职数学教育体系的衔接做好对应的工作准备,提升不同层次教育的对接过程,从而避免衔接工作出现失误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一、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1.安排课程上存在不合理

在中职课程的教育中,一般都是三年的教学制度,在第一年中教育课程中学习基本的文化课知识,针对课程的全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第二年学习相对专业性的课堂,针对数学课程进行单独的讲解。第三年进行实习,针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对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在这种安排的课程中,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接触数学,在后两年的中职教育中会针对数学知识造成对应的空白阶段。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空白的两年时间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同时不只是针对数学的课程知识,就连先前一年内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前提下进入高职数学教育课堂会出现的现象可想而知,在没有对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下,自然会对教学本身造成严重的影响。

2.课程缺少清晰度重复率相对较多

在中职的数学教育课程中,虽然是以高等数学为前提的基础知识为主开设的对应教材,但教材内的知识仍旧包括了大量的中职数学课程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不仅对时间上产生了浪费,对于高职数学教育的基础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铺垫。因此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对中职本身的数学教育进行学习,还应对高职数学教育内容进行对应的铺垫。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数学教育课程的整体提供帮助,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出适当的提升。

3.中、高职教育数学课堂体系不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职和高职的数学教育课程并不完善。而且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习性相对专业课程来说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影响着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中高职的数学教育体系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另外还存在着教育课程不准确、内容不全面、教学计划不明确等多个不利因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按照具有缺陷性的数学教材制定对应的学习计划,由于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分布相对不均,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从而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期下去,不只是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失去信心,就连教师都会对数学的教育体系产生质疑。

二、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议

1.中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针对中职三制度的数学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三年的课程教育时间内,将数学课程平均分布,数学课程的课时不得少于相关规定的标准课时。据目前中职教育的数学课时报告证明,众多的中职教育学校均以专业课程为主,而忽略对于数学课程的教育。而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也只是一专业知识为主,对于数学以及其他基础课程并不在意,这样的教学体系无法对学生全面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出现在学习中严重偏科的现象。因此课时分布不均的情况,对中职学校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严格的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课时规定,对数学的课时进行重新规划。使学生在三年的接受教育时间能对全面知识内容整体进行提升,从而保障步入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对数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一个很好的衔接过程。

2.利用高校的学分制应用于中、高职学校的教育

学分制在高校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着较强的约束能力。在中、高职教育体系中,同样也可以利用学分制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还有对应的约束能力,都能够有效的对中职高职数学家学体系带来正面的影响。利用学分制的约束能力,能够有效的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需求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有着相对程度的灵活性,使中职三年的教育课程模式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一一改良,利用有效的手段实现中职与高职教学模式进行对接,从而对学生的教学效率进行提升。

3.加强中高职现有的衔接模式进行创新

现有的衔接模式不仅不完善,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中职数学的教育模式并不完整,在后两年的数学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空白阶段。而高职数学教育起点^高,导致无法与中职教育进行完整的对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针对衔接部分,应该制定完善且准确的衔接模式;利用中职数学教育的模式的完整性,以及在结尾阶段对高职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介绍,从而为高职数学教育课程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跳板。使中职与高职之间数学教育的衔接过程相对完整,能够有效的对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中、高职数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对与数学教育本身还是学生学习本身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基于过去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学生能够正确有效的面对中、高职数学知识进行获取,提供一个完整健全的学习体系,从正面提升我国中、高职学生面对数学教育的学习效率和教育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银幕. 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构建[J]. 广西教育, 2015(47):61-62.

第7篇

关键词:有机及生物化学;学生的差异性;教学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时对学生高中所选科目没有限制,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的基础不同。众多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如数学和英语,采取了分层式教学[1][2],并且成效显著。而对专业基础课,如化学和物理,因所涉及的学生规模较小,且各专业侧重点不同,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理念。有机及生物化学是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专业基础课整合重组为一门课程,主要是面向生物工程系的各个专业开设,总课时90个学时,本课程在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就开设,意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350名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在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一、对差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1.化学教育背景的差异。本校生物工程系的学生为统招的高职生,74%的学生生源地是江苏,26%的生源地是外省。所调查的学生中仅30%的学生高考是选考化学的,70%的学生参加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选考化学的这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所占的比例小。仅参加过化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再加上不同的地区化学教学的差异,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而高职生的知识功底本来就比较薄弱,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2.学习态度的差异。调查中仅55%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一直有兴趣,45%的学生没有兴趣。兴趣的不同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方式的不同,感兴趣的学生就会去认真听课,积极钻研,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动力。幸运的是调查中有96%的学生认为化学的学习对专业学习有帮助,仅有4%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是否有帮助。

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10%的学生会经常制定学习计划,80%的学生偶尔制定学习计划,10%的根本不制定学习计划。10%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很高的,85%的一般,5%主动性不高。以上情况表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学习策略的差异。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课前经常预习,65%的学生偶尔预习,29%的学生根本不预习。14%的学生课后经常复习,47%的学生课后有时复习,33%的学生临考前才复习,6%的根本不复习。预习和复习是学好知识的良好习惯,大学学习科目很多,及时的预习和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表明,仅少部分的学生有经常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值得高兴的是,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上课必须记笔记,25%的学生偶尔记,5%的学生根本不记笔记。有机及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也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学生记忆和回忆课堂上讲过的基本内容和材料,也为课后复习和将来深入钻研准备参考材料。

4.学习效率的差异。31%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高,61%认为一般,8%认为不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二、尊重差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针对本校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上述差异性,结合有机及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应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比如说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基础性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和典型性质;提高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大部分学生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命名和主要性质;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优生在提高性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含有两个官能团以上的有机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这样既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又考虑到学优生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分层要求教师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兼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其次要预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轻松应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预设发展性内容,为学优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思维空间。

2.重视最基本知识点的教学。70%的学生化学仅达到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水平,30%参加了高考的这部分学生高考成绩C居多,总之,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既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又有助于学优生的复习。而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到知识的应用则需要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及时掌握和灵活运用。比如说在讲解有机物命名时,一定要详细讲解烷烃和烯烃的命名,并配以大量的习题,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其它有机物的命名就很容易掌握。

3.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感兴趣。而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比喻,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有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比如在讲解蛋白质结构作用力二硫键时,可借助于烫卷发这个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二硫键。烫卷发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举这个例子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及生物化学总学时90学时,其中有机化学部分30学时,生物化学部分60学时。总体来说,本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抽象,知识点交叉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有难度。教学中可借助于模型、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解烷烃的构象、旋光异构、蛋白质的结构等这些抽象知识点时可借助于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动画观看蛋白质和DNA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借助于幻灯片来理解三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关系;有机物的命名和化学反应边板书边讲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有机及生物化学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就开设,学生还停留在高中的学习模式,养成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总结、作业几个重要的环节,有目的地研究学习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而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从本课程的特点上注重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重视实验课教学。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的课程。尽管教学时数减少,但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是培养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使之成为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技能操作型、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3]。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验课非常感兴趣,要求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现为18学时,实验教育中首先重点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如基本实验操作,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为日后其它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适当增加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实验,如红辣椒中红色素的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还原性糖含量的测定等。当然对于一些性质或验证性试验,可拍成录像,课堂播放,如烃的性质、酶的底物专一性等。再次应该将实验室开放,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自带实验课题进入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环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照顾学生的差异,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晓莺,于涛,张晓威.分层次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8).

第8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园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艺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50学时。课程采用高等教育社出版,董晓华、赵建民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6个模块。(1)模块1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国内外园林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学习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模块1占6学时,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要求学生能区别中西方园林规划的内涵;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开发建议;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模块2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园林艺术的形式和特征、园林布局方法、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等。模块2占22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掌握作图技巧。(3)模块3是园林绿地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模块3占22学时,以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单项元素进行绘图表示,且自主设计方案。(4)模块4是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模块4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绘图工具进行规划设计。(5)模块5是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则要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5占2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绘图工具进行设计。(6)模块6是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绿地规划设计。模块6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除模块1外,其余模块均要求结合现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发现,该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2.1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事实。高中阶段缺乏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被悄然带至大学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通过适当引导开始设计时又存在设计思维局限性大、解决困难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学生的设计作业几乎完全照搬案例。2.2课堂汇报总结归纳能力有待加强规划设计说明的编写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规划设计说明能充分展示汇报者的设计工作,相反,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则无法表达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因而使整个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设计工作做得很好,但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部分学生会紧张、语无伦次,反映出在公共场合自我展现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2.3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掌握基本的电子绘图工具,目前较常用的为CAD软件。然而,从学生规划设计情况来看,电子绘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快捷键的操作仍十分陌生,直接导致作图效率低、出图时间长,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3解决对策

针对“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3.1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有求知动机时,通过启发的形式促使其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靠的教学方式[2]。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取代填鸭式教学模式,可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解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责任心[3]。还可考虑加强大学高中合作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学与高中2个重要教育阶段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将大学老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传送到高中课堂,潜移默化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其在大学阶段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2优化相关课程设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较差,课堂汇报易紧张等问题,可考虑采用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多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同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增设评审组点评的环节。评审组由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点评他人设计方案不足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宏观把控和合理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强化工具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工具学科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工具学科的学习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针对学生CAD掌握情况不理想的问题,可通过延长学时、提高考核频率等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

作者:杨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沙沙,翟俊文,陈凌艳等.美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相关课程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5,(8):210-212.

第9篇

三校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习情况怎样?与普高生有何差异?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为此笔者对上海高校的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

现状

三校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高于普高生

本次调查的高校是上海的普通大学。在调查中,40.9%的三校生打算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普高生中,仅有36.7%的学生选择此项。因此,与普高生相比,三校生对目前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高。

三校生学习动机的层次更高

调查发现,有34.7%的普高生和53.4%的三校生选择的学习动机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28.6%的普高生和46.6%的三校生选择学习动机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究其原因是部分普高生不是以第一志愿进入大学的,他们自认为不是高考的胜利者,进入大学时,具有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和自卑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远大的目标。而大部分三校生在中专、技校和职校中是同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愿望,是带着胜利的喜悦踏进校门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对在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满怀信心。因此,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层次更高。

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均呈功利化

无论三校生还是普高生,学习动机都呈现功利化色彩。有73.9%的三校生和60.2%的普高生承认进入高校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大学学历文凭”,有超过一半的三校生和普高生承认学习动机是“将来找份好工作”。这与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有关。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浮躁”的气氛。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将来工作用得着的知识我要好好学,将来用不着的就没必要认真学。”各种“就业宣讲会”同学们趋之若鹜,也不管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而“专业知识讲座”却因为与就业无关,少有人问津。这一现象在各高校都很普遍,值得教育决策者们重视。

普高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明显高于三校生

本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理论学习能力有信心”的三校生仅有18.2%,而普高生中则有50.0%。认为“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强”的三校生有30.7%,而普高生中则有48%。对“学好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到自信”的三校生也仅有28.4%。由此可见,三校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较低。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考不进高中,进入中专、职校和技校学习。同时三校由于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对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也没有高中扎实深厚。这些因素造成了三校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调查发现,仅有18.2%的三校生“课余经常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明显低于普高生的51.0%。同时,只有13.6%的三校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而能做到课后复习的三校生也只有29.5%的,与普高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强。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老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而三校生还习惯于“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的传统学习方式,缺乏自学能力,不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强大的资讯平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制定课外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安排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显示:高数和英语等需要高中文化基础科目的成绩,三校生明显低于普高生。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仅22.7%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教学进度适合自己,17.0%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课程难度是适合自己的,均明显低于普高生的比例。

由于中专、技校和职校的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不同,三校生侧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普高生来说,理论学习相对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基础教育。于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一旦与普高生接受同样难度、同样进度的文化课时,就普遍觉得力不从心。文化基础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学习跟不上进度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则学习没有动力甚至厌学,学习困难重重,如此反复,三校生文化课的成绩就无法提高。

三校生实践技能突出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三校生也具有他们的强项,那就是实践操作技能。调查显示,三校生的工程制图成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与三校生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高分不开。受调查的三校生中有近70%的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与现在专业是相关的。调查还显示,52.3%的三校生认为“实践课程对于理解专业知识很有帮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说明三校生更重视实践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辅助作用,这与三校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招收三校生的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帮助三校生加快对专业的理解,并发挥三校生的特长。

建议和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针对普高生和三校生学习动机均呈现功利化的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文凭和工作不是读大学的惟一追求,大学生理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加强三校生的自信心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差,与普高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时,自然出现跟不上进度的现象,成绩落后于普高生。要使三校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首先应该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自信心是一个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一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可以为三校生开设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座谈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上尝试分层教学,开办辅导班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因此三校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必然没有普高生来得扎实。高校在招收三校生后,不妨针对三校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特点,专门制定有别于普高生的,适应他们自身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比如,把三校生与普高生独立编班,在教学上进行分层教学,而不是给普高生和三校生合并上大课。针对三校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为其补习基础知识,然后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放慢教学速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缩小三校生和普高生之间的差距。

还可以为三校生专门开办英语、高等数学等个别学科的辅导班,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衔接

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数学、外语被称为文化课,却往往可有可无地被置于专业课的陪衬地位。有的学校中,这些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严重不足,还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与冲击。跨世纪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不行的;然而,仅有职业技能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文化素养也是万万不行的。

第10篇

关键词:UMU互动平台;高校数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资料显示,TopClass、Mo-odle以及Blackboard等多个平台都针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平台均为PC端,造成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UMU互动学习平台功能性较强,利用移动手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备受师生的青睐。基于此,构建UMU平台下的高校数学互动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1UMU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结合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参与即为学习过程,进行共同体内的实践活动,构建知识理论。学习期间,一方面要求个体自主分析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个体间开展协作。互动教学下的社会构建主义需要教师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借助有效措施强化师生、学生个体间的互动[1]。作为现代教育应用软件,UMU平台是全场景一站式教学工具,拥有数十种教学与互动模块,实现了对课前、课中及课后各教学环节的全面升级、优化,支持借助语音微课、视频、文本、图片等多种形式落实教学工作,是专门针对教育培训机构或部门、演讲者所设计的,在高校教学、演讲以及培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操作简便、学生轻松参与、可视化效果好及自动存储互动数据是UMU平台最显著的特征。在教学领域中,UMU互动学习平台支持师生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课堂互动,并对互动结果进行呈现,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便于学生充分融入学习过程中。UMU平台支持学习者开展综合考试、融入游戏、融合抽奖、拍照上传、添加讨论以及增设问卷六大互动,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课堂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机会,方便教师开展实时性的监控工作,即时反馈信息。UMU平台支持多样化的互动教学种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相应的互动教学种类进行选取,从而改善互动教学效率。基于UMU平台下,可以应用的互动媒介包括视频、图片和文字,所以适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2]。课堂互动教学老师在课前通过UMU平台(UMU平台、手机、投影仪)创建课程、添加互动、丰富内容,而学生需要熟悉手机操作UMU平台的功能,如微信或者是UMU、APP等;在课中教师依据所添加的互动类型进行授课,在此期间学生借助手机参与教学流程中的各种互动。UMU平台的互动种类和方便交互教学的具体描述详见表1。

2基于UMU平台的翻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课前资源搜集

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数学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翻转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需参考学科特征、学生学习状况,搜集教学资料,对教学问题进行拓展分析,设置较多案例解析,并制作成PPT或微课视频,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定期测试,反馈教学成果,为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提供参考,进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体现[3]。

2.2课中学生参与互动

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学时间受限,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短,对知识经常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如果未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中上传习题,这就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在做习题的时候学生可以边思索边练习,也可以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两大能力。高校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翻转课堂模式,根本目的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4]。

2.3直观图像呈现

最终分析结果能够通过直观化的图表呈现出来,教师能够据此了解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大数据下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可以实现准确化、全面化和客观化的分析;能够面向学生个体开展分析工作,做到分析精细化,便于实时性地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下一步学习计划;能够直观生成分析图表,使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分析结果,并最终进行可视化呈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5]。

3UMU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数学应用较为广泛,实践操作性较强[6]。结合国家所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高校数学教学中,构建UMU平台下的数学互动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学习资源设计开发、课前创建活动、课中实施教学(知识内化)以及教学实践总结。

3.1学习资源设计开发

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主要指的是设计自主学习单、微课程和测试,其中测试包括课前测试和课后测试两部分。本研究基于UMU平台的特征以及功能性,在UMU互动课程内有效整合微课程和自主学习单两大内容,学生通过微课程就能够了解学习要求和要点,并在结束教学后开展课程测试,可以对课前自主学习成效进行检测。

3.2课前创建活动

创建课前活动的主要意义就是方便在手机以及UMU平台中开展数学互动教学,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方案来创建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对该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设计,明确有效互动方式和类型,并在此前提下创建UMU平台中的数学课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状况,在创建课前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围绕教学设计,落实先设计后创建的顺序;手机的应用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要确保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结合活动类型的有效选取,融合技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要控制好时间,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预设[7]。完成课前活动创建任务之后,教师负责互动环节到二维码的转化,并将其在教学课件中进行穿插。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UMU平台下的手机学习操作,所以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化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课中实施教学

数学教学可以划分成线上和线下教学两部分,线上通过UMU平台进行学习、讨论和研究;线下通过课堂讨论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结合高校数学教学指标及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并设计教学大纲,使得同学在课堂中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在开展线上教学时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大致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慕课教学平台的作用。教师可以对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划分,前15分钟开展微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重难点,学生借助微课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将网络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分享给其他学生;剩余的30分钟,教师要解析知识难点,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将慕课教学和课堂教学两大内容整合起来,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和学生所搜集的学习资源。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并给出参考答案[8]。针对课堂中未及时处理的问题,可以在微信群或者慕课平台中进一步解答,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3.4教学实践总结

教师在完成上述数学教学活动后,结合教学状况及效果,撰写阶段教学总结报告,对教学设计和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最后再重新应用于教学。高校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理论教学,在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氛围之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效果也不尽理想,对于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而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学生对基于UMU平台的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明显提起了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9]。针对数学平均成绩,将运用UMU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班级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详见表2.结合表2所示,将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到高校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挥UMU互动学习平台的优势,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在高校数学教学中融入UMU平台,可以使数学课堂得到拓展和延伸,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允许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数学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改善高校数学教学质量。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开展教育改革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移动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高校数学教师借助UMU平台针对学生开展移动网络教学活动,支持学生在手机上进行便利化的学习,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在运用UMU平台的过程中也存在运用条件有限和运用功能存在一定局限性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平台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其他设备、网络环境必须达到一定标准、问卷调查仅限于单选或多选和照片上墙位置选择不当等,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细节完善和优化。综上所述,基于UMU平台的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好评,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同时在UMU平台融入教学活动的同时,使得手机功能性更加丰富,进一步拓展了手机的用途。但是为了保障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高校还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求教师提前了解学生信息并进行互动沟通,结合学生类别,有针对性地设计互动环节,更好地发挥UMU互动学习平台优势。

参考文献:

[1]位旦,赵枫.基于UMU的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8(4):67-70.

[2]聂玲.浅议UMU互动学习平台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100-102.

[3]郭云喜,张鹏.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5):102-105.

[4]郭文波.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7):27-28.

[5]刘锋,郭维威,赵晓敏,等.基于UMU网络平台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86-89.

[6]佘雅斌.基于UMU平台的高职课堂教学互动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9(4):77-80.

[7]杨月梅,民.“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刍议——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探究[J].教育探索,2018(3):74-77.

[8]张甲秀.职业学校数学与专业课教学衔接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1):132-135.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人才;日语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中国与世界合作领域日益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需求不断降低,日语人才需求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卜宪华(2009)指出,企业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下位分类,是复合型人才中一类。笔者2008年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进入日资企业就职是日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最主要出路之一。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适合企业需求的“企业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即除了本专业的外语知识以外,还应该有其他专业知识,可以是其他文科专业知识也可以是理工科专业知识,如旅游、商贸、法律、金融、管理、科技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卜宪华(2009)指出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以外,还应掌握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需求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据日本“青年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2004)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在录用人才时非常看重人才的基础职业能力,其中交际能力、职业素养、资质、基础学习能力、商务礼仪是基础职业能力重要构成部分。笔者认为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应该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备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日语技能,能够顺利完成听、说、读、写、译等职场相关工作;了解企业需要的其它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接受企业进一步的相关培训,以日语为工具更好得胜任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工作;了解日本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了解职场环境、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日语专业毕业生求职现状不容乐观,求职难日益严峻,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马上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其原因在于目前的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问题,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明确目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笔者2008年对日语专业往届毕业生,特别是在日资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往届毕业生认为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日企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其中47.6%认为有一定差距,4.8%认为存在较大差距。虽然通过四年学习掌握了较丰富的日语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日语技能,但是真正到企业求职、就职的时候才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很难胜任工作岗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为缺乏企业所在领域或工作岗位涉及的日语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如商贸、机械、电子、管理等,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日语的工具作用。(2)职场工作能力不足。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缺乏接待、会议、宴会、公文等相关职场工作知识,导致不能很好得运用日语完成职场工作。(3)职场交际能力不足。不了解常见的企业职场交际场景,缺乏常见如求职、面试、工作内容和流程的问询、报告,同事、上下级间的交际,企业内外社交活动等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得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4)职场适应能力不足。不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人际交往等文化背景,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环境。(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到企业就职后,在职场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现有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从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教育部“培养21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方针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院校都在日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以外,开设了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但是因为“复合型”特别是“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长期规划不足,普遍存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缺乏、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建立把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等问题。

(二)日语以外相关专业知识

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很多高校在日语专业类课程之外,广泛开设了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日语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对于“外语+其它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外语+文学”、“外语+语言学”的模式,或受各校本身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限制,往往存在重文轻理的现象,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由于对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对企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够充分,往往出现开设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由于辅修、选修等选课模式的不够健全、课时数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在开课种类的多样化方面受到限制,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

(三)日语专业知识、技能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在对高年级专业课程的要求中,不仅对日语专业知识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职业能力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要求开设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开设经贸、旅游等涉外方面的辅修、选修课以适应社会需求,要求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走上社会做好准备”。从各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等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只注重了学生日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教育。没有很好的将日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掌握日语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首先,语言技能类课程单纯强调日语知识,与职场能力脱节,实用性不强。如日语写作、听说、翻译等课程大多偏重基础生活类内容,甚少涉及职场方面内容。函件、报告、公文等实用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宴会、谈判等实用听说、翻译能力的培养欠缺。其次,虽然开设了日本社会、文化类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偏重于日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职场生活、企业文化等相关知识。这些背景知识的欠缺造成学生不了解企业职场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在求职中、就职后遭遇瓶颈。另外,虽然开设了一些日语与相关专业结合的课程,如“商贸日语”、“旅游日语”等,但是课程种类单一,局限较大,像“科技日语”、“办公室日语”、“日语函电”等实用性强、与职场能力教育关系密切课程开设极少。最后,对实习等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实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真正地走入企业,亲身体验职场生活,在实践中发现个人优势,同时掌握知识结构、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毕业前的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就业方向,为毕业后的职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部分院校未设置实习环节,或者设置实习环节的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对实习要求不高,管理不严的情况,没有发挥好实习的作用,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规划与指导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专门开设针对求职、就职的相关课程,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求职、就职方面的相关指导,但大多是一些求职信息方面内容,很少涉及职业技能与规划方面的内容。即便有所涉及,往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不能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规划很难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1.教师方面。个别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有关职业技能、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不是专门开设的教学环节,对于教授内容、形式、效果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具体的要求,大多是教师在授课间隙,根据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和启发。在这样的现状下,常常流于教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起不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作用。

2.主流教材方面。从对各高校日语专业普遍采用的主流教材的不完全统计来看,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以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编写的,很少涉及企业、职场类内容。以目前广泛被高校日语专业采用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日语》的1~4册为例,课文涉及职场类内容的不足总体的十分之一(王、张2011)。当然,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类知识对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了解日本非常重要,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利于记忆。但是企业、职场类内容在真正的语言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职场类内容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日语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3.教学方法方面。目前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语言学习过程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占很大比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根据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3)课外实践建设不够完善,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习、思索、实践的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

四、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使日语这一技能具备更强、更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和应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日语专业知识、技能。在日语教学实践中,通过在基础课程、综合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各类课程学习中补充职业能力教育相关内容,提高日语综合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交际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1)专业基础课程。在日语专业基础课程中仍以日语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受教材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补充职场相关内容。但是,可以在词汇、句型的讲解过程中适当补充部分涉及职场内容的词汇、例句,为教材内容作为补充,引起学生兴趣。特别是在涉及某些特定的职场常用语言知识,如敬语等内容时,通过对常见职场使用场面、职场使用中的人际关系等背景等非语言类知识进行说明,加深学生对该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2)综合技能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职场要求的日语综合技能,根据职场需求调整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综合技能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添加职场相关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阅读、写作、笔译类课程中增加应聘书、信函、报告书、公文、企划书、合同、专利、产品说明书的读、写、译等职场实用内容;在听说、口译类课程中模拟面试、接待、会谈、宴会等职场交往环境,提供练习机会;根据环境设定提供着装、行为、礼仪等语言、技能外的其他支持。同时,根据日资企业中,汽车、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等生产制造类企业和贸易类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为了配合上述职场要求的听、说、读、写相关能力的提高,开设“科技日语”和商贸日语类课程。通过“科技日语”类课程补充相应的科技日语方面专业知识,将通识类课程中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商贸日语”类课程补充电子商务、贸易谈判中要求的商贸日语方面知识,将选修、辅修课程中掌握商贸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3)社会、文化类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日语以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对日资企业的职场规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背景以及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根据原有社会、文化类课程中缺乏企业文化、职场规范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内容的不足,对“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日本文化”课程中,补充日本企业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报告・联系・商量”的职场工作模式的内涵以及职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职场背景的了解,增强处理职场相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社会”课程中,补充集团主义、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等内容,以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工作、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日本概况”课程中,补充或突出讲解日本企业发展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日本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内容。(4)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在以上三种类型课程中补充职场相关知识、技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作为这三种课程的统合和延伸,开设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通过对求职前准备(物品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等)、求职(自我分析与企业分析、应聘与自荐、笔试、面试)、就职(职场适应、工作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从求职准备到就职工作的全过程,掌握求职和就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职场的认知能力。

2.日语以外相关专业知识。首先,在日语专业知识以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文化传承、社会与艺术类的课程,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中文技能类课程,提高学生中文素养,一方面满足职场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为笔译、口译等日语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同时,通过选修类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更大范围地扩大知识面,提高素质和修养。其次,理工科背景学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可以依托本校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在通识类课程中增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普及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最后,以跨专业辅修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电子商务、经贸、金融、管理等日语以外专业方向,规范、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获取双学位等方式取得相关资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

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对多种日语专业主流教材的比较,选用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场景设定贴近日本社会、内容丰富多样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日语教程》系列教材,在学习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在语言学习中贯穿日本社会相关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组织教学团队编写贴近职场环境、适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根据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词汇补充、课堂练习以及课后阅读等形式,作为主教材的有效补充,兼顾基础知识、交际能力、职场能力的综合提高。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很难解决人才培养中高知低能,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等问题。

1.课堂教学。改变单纯强调模仿、记忆的语言学习方式,通过场景模拟、课堂发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别讨论、调查发表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优势,拓展第二课堂。根据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本专业特色,建立职场能力培养数据库,为学生学习职场相关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给学生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重视实习,加强管理,强化实践环节。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深刻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制定详细的实纲,对实习的实践、形式、工作内容做出严格的规定;加强实习中的指导和管理,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严格实习考核,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和实习答辩等环节,全方位总结实习工作。通过实习,真实体验职场生活,发现优势,总结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和就业方向,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目前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方案,通过对毕业生、企业的小范围调查,大多数受访者肯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对扩大“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模式的教学实践,与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反复实践、完善现有模式,使其更具实效性和推广性。

参 考 文 献

[1]卜宪华,尤淑惠.谈复合型日语人才与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

[2]教育部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骏,傅荣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