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副产品推广方案

农副产品推广方案

时间:2023-09-08 17:1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副产品推广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副产品推广方案

第1篇

朱嫒玲(1978—)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市场营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摘要:品牌既是个卖点,更是一种无形资产。目前,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而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建设却没有跟上市场竞争的节奏,相对落后。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是摆在吉林省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农副产品;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些年来,吉林省在开展农副产品品牌构建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将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相继推出了一些品牌产品和系列产品。目前,全省已经培育了5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吉林省认证农产品总量不断攀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逐年扩大。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已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 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吉林省在农副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副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副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①

在充分肯定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需要改进。

1.存在的问题

1.1各品牌的合力尚待形成

虽然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数量不算少,但都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出现了品牌多、乱、杂的现象。而在这些农副产品品牌中,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却是少之又少。目前,吉林省农副产品各类品牌之间还常常出现无序竞争、相互倾扎的现象,这种现象无疑大大了增加各企业的竞争成本,尤其是对那些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威胁更大。同种农副产品品牌多、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管制不到位。生产者对品牌没有形成共享意识,品牌共创工作协调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也使得产品在市场的整体形象受损。例如曾经轰动全国的通化假酒事件就是受资源被良荞不齐的品牌所累,其根源就在于众多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异品同名、同品异名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假冒伪劣葡萄酒泛滥。这种现象在吉林省的大米加工业也屡见不鲜。这种品牌分散、众多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会最终使得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打造更显得有气无力。

1.2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意识还有待加强。一些企业存在着重视品牌的创建,而后续的宣传推介没有及时跟进,对于品牌的维护、经营工作投入的不够,品牌保护意识较淡薄的现象。相关人员品牌知识缺乏,品牌意识相对弱,还停留在重视产品轻视品牌的阶段。

此外,近些年来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商标数量增加的较快,但同吉林省特色的地理环境相比还相差很多,尤其是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目前,全省虽然已拥有吉林省的抚松人参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件,但还有一部分管理部门和人员对于农副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给予农副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建设的扶持和培育的工作不到位。少数企业经营者对农副产品商标的自我保护意思弱,维权意识淡薄,这些对于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的建设极为不利。

1.3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特色农副产品是好,但知道的人群少,需求空间局限在国内,有的仅仅局限在本县,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水平低,使得需求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扩展。其原因是宣传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不足,力度不够,品牌应该起到的的辐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特色农产品没有大规模的统一的策划方案,没有大范围通过大型网络等媒介进行系统宣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影响面不能有效放大,导致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2. 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策略建议

2.1实施品牌整合,形成合力竞争

吉林省应选择品牌整合的先导对象进行品牌整合,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企业群体,带动整体的发展。同时要博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提升吉林省农副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应制定出与吉林省的特色地域特点相匹配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按质量对产品实施质量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统一标识的市场声誉。

实施品牌整合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强化法治监督与管理,维护龙头企业等的利益。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搭建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吉林省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

2.2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

农副产品知名商标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形资产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企业永久的财富。能为农业这种弱势产业多积累资金,增强其发展的强劲的后续力量。因此,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来说,迅速加强其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人员和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品牌知识的学习,真正学会用商标来扩大市场份额,维护自己的权益,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用商标来发展农副产品。正确对待农副产品品牌构建、完善工作,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行动上才能有有力的保障。

在增强农副产品品牌意识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工作。吉林省应当借鉴陕西“洛川苹果”的做法,由产业协会作为商标持有人,注册公用品牌,强化品牌经营管理,政府支持协会全面负责有关品牌形象的塑造、标准制订、品牌推广和宣传保护等工作,按照“品牌、质量、包装、渠道四统一”的要求,授权使用品牌。经过多方努力,目前 “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已达30.36亿元人民币。这一成功的经验无疑给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发展和经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积极发展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吉林省特色农副产品品牌的同时,还可以推广地区精品,通过地理标志带动特色经济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3加大农副产品品牌传播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酒好不怕巷子深早已被公认是错误的经营思想,因此吉林省在农副产品的宣传推广上还应下大功夫,加大宣传力度。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加大品牌宣传的投入。许多市场事实验证了有品牌的农副产品的价格要远比没有品牌的农副产品价格高出很多,由此可见,加大品牌宣传投入是非常值得的。而吉林省一些农副产品企业的广告投入的资金不及企业总产值的10%,这个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因此要舍得品牌宣传的投入,提高追加广告投入的幅度。

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展会、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品牌,以迅速提高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通过参加各地的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形式和途径,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以的品牌的特色作为核心诉求,清晰明了地传达给消费者,打出品牌的声势以辐射更广的区域市场。

再次,充分利用公共关系,积极塑造和宣传品牌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赞助公益活动、向灾区捐款、扶持贫困儿童上学等公关活动,塑造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进而提升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 流通网络 品牌 整合 制度安排

湖南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现状分析

笔者对临澧县、邵东县、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湘乡市、江华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

(一)积极方面

投资主体多样化。农村流通市场已经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流通渠道和经营业态多样化的格局。偏远农村流通网点的投资主体以当地农民为主,乡村集镇,特别是经济较为繁荣的集镇,其流通网点的投资主体已经多样化,既包括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企业、其它混合经济实体的企业,也包括当地农村的私营企业和个体,还包括生产厂家。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农场流通服务网络的数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近30倍。原国有商业企业、供销合作社企业和粮食企业等通过改革改制大多已转变为民营商贸企业,并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

经营业态多样化。在国家公布的18种零售业态中,湖南省农村市场已经涵盖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家具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直销等13种形式。每种业态有自己的销售对象,有自己的营销方式,有自己存在的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以超市、专业店、便利店、购物中心为主,而欠发达地区,则以食杂店、小型超市、百货店为主流业态。但在城市周边城镇,其零售业态与城市已经无异。经商务部系统核定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供销合作社系统核定的“新网工程”示范点,已经在部分农村集镇形成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中心的雏形 ,涵盖农村集镇的购物中心、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心、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心、农副产品收购中心等领域。同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也在指导农民生产、企业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消极方面

投入不足、人才欠缺。调查显示,70%左右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点集中在乡镇机关所在地,一些偏远山区几乎没有商业网点。部分市场建设存在“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的问题。有的地方市场分布过多、浪费严重、有场无市、空壳市场;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有的乡镇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集贸市场。露天市场、马路市场较多,食品检测条件较差或者不具备食品检测条件。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系统中,掌握现代流通技术的人才奇缺,大多数个体经营者不懂得使用电子网络技术进行采购工业品和推销当地农副产品。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招不来、留不住专业人才,产品精加工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价值链的延伸。

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规模偏小。调查显示,供销合作社曾经是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在农村有大量的零售服务网点,但由于其组织体系的特殊性,各级供销合作社都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缺乏产权上的连接。近年来供销系统因体制改革被切块分割而逐步淡出主体市场,农村商业网络一度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个体商户、运销户、农民经纪人等投资主体经营的流通服务网点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设施简陋、门类不齐、品种单一、经济实力弱的现象。大多没有稳定的进货渠道,没有形成连锁经营和流通配送体系,没有进行连片连网经营和市场细分。商品购进成本高,档次低,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物流费用不经济、品牌建设滞后。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的路程长,批量货物配送量不大,每家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成本高。农村市场零售商仍然以散兵游勇为主,缺乏全国性品牌,甚至连省、市区域性品牌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很小。90%以上的农产品缺乏品牌支撑,在市场上以无品牌、无包装的初级农产品形态销售。以湖南现有农产品品牌的能力,无力支撑“鱼米之乡”的大局,无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结构调整、规模效益等深层次矛盾。

信息化水平低、市场监管乏力。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的仅有9%左右。农村信息流通闭塞,能够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不多,且信息质量不高,农民很难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市场信息与生产的脱节导致流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农村网点由于其组织体系的分散性,其经营者对工业品市场信息了解有限,进货渠道不稳定,商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长期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困扰。

农村流通服务网点整合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农村零售业态受城市市场形态的影响,将继续加速整合、重构,形成多业态并存和业态边界模糊的复杂格局。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超市、专业店在未来10年将逐渐成为农村中心集镇的主流业态。农村区域经济中心集镇流通网点,将由单一的销售服务转变为提供综合服务。乡村集镇流通网点将集购物、娱乐、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信息传播与交流、农副产品收购等为一体。

农村市场分散网点的经营者有背靠大的品牌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的愿望。同时,消费者期盼农村市场有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没有假货,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连锁企业。连锁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可以保证商品质量体系的完整、稳定与安全。

综上所述,宏观环境大势和微观环境的趋势,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盼望,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为企业通过品牌整合现有零售网点、通过连锁化扩大规模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专业化细分市场重新洗牌以改变农村流通格局的现状提供了可行性。

对湖南农村流通网络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流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现代化的流通服务网络,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很难有质的突破。把农村有大量的分散零售服务网点和流通设施通过新的机制进行有效连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乡双向物流配送、零售连锁、信息共享的价值链,充分发挥现有存量流通设施和农村综合服务网点的作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提高农村市场物流配送效率的需要。研究表明,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率达到25%~30%。工业品的单程配送和农副产品配送的多环节、高损失率,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高企。疏通物流渠道,提高物流效益,是提高湖南省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连锁零售企业品牌与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双向促进的需要。品牌是现代流通的敲门砖。一个成熟的品牌,既是消费者信赖的标杆,也是经营者稳定的利润源泉,更是生产者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质量标准生产的尺度。加强农村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优化湖南省农业结构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市场需求信息和农民生产双向对接的需要。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需求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发展订单农业,培训或引导农民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品质,是解决农民盲目生产问题的迫切需要。

结束城乡市场长期被分割的迫切需要。整合现有农村的网点资源,同时联合农村中的各种农民协会组织,依托乡镇“七站八所”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公司+农户”的龙头加工企业,并渗透到城市社区零售网络,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城乡物流分割、解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均衡市场供应能力的迫切需要。

湖南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整合方案

(一)湖南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整合方式

湖南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整合名称:“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工程”、“县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工程”。流通网点整合原则:政府行政推动,企业市场化运作。湖南农村流通网点整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实力雄厚的商业品牌企业通过品牌输出,把农村分散的流通服务网点资源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物流双向循环、信息双向互通、品牌双向共享”三重功能的贯通城乡的连锁流通服务集团。

“物流双向流通”是指同一企业,同时兼顾“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物流配送模式,不仅包括物流运输,而且指连锁零售。即一头深入农村集镇配送工业品并实现销售,一头深入城市社区配送农副产品也实现销售,运输车辆两头不放空,货物两头零售不积压、不滞销。

“信息双向互通”是指连接城乡的连锁企业是信息交换的桥梁,承担着两头的信息互换,即农村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和城市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要准确无误动态传送达生产者,以便工业品生产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

“品牌双向共享”是指零售网点和当地的农副产品都能享受“新合作”品牌。“新合作”通过向农村分散的网点输出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同时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委托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当地农副产品,借助新合作的网络销售。

如图1所示,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战略布局,建立贯通城乡的“双向流通”物流通道。通道的一端为城市,另一端为农村。城市既是工业品采购的来源地,也是农副产品销售的终端;农村既是农副产品采购的来源地,也是工业品销售的终端。中间的桥梁为“新合作”物流采配中心。

(二)“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工程”实施方案

选择农村市场中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合法的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类商业批发和零售企业以及各类个体工商户作为品牌整合对象。合作方式为品牌加盟,统一物流配送;厂价直供,按照配送额的0.5%~1.5%收取配送费用。10年服务期内,一次性收取1~10万元加盟费。加盟店可享受的待遇为:使用企业统一的店面形象和店堂布置,使用统一的标志标牌、主体颜色以及店容貌的统一设计标准;获得统一配置的POS收银机及网上订货系统硬件与软件;享受统一的具有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配送服务;享受联网商品信息传递、网上订货、网上配送、网上结算等服务;货物配送48小时内送达;获得经营督导、信息服务、市场策划、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店容店貌指导等系列化的服务。

通过整合后的乡村集镇流通网点定位为当地的综合服务中心,其功能有四个:农村集镇的购物中心;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心;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心;农副产品收购与品牌输出中心。功能定位决定组织架构分为三块:工业品销售;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农副产品收购和品牌输出中心。一般来说工业品销售比较简单。而农副产品收购和品牌输出却比较复杂,不是为收购而收购,而是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及收购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等多项内容。乡村集镇连锁超市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三)“县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工程”实施方案

县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可以通过三种模式,即“单品牌”整合模式、“双品牌”整合模式、“多品牌”整合模式。

“单品牌”整合模式。该模式有两层涵义:一种是指贴牌生产,即企业委托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当地农副产品,以企业的品牌方式通过自身的销售网络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另一种是把各地农产品生产企业自己的区域小品牌产品,整合为企业物流采购和配送的范围,借助企业的网络扩大销售。

“双品牌”整合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合作双方双赢的品牌整合方式。即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委托具有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资质的企业生产,生产企业在不放弃自己已有品牌的同时,共享企业大品牌的无形资产,在一种产品的包装上印上两个注册商标,一个是大品牌连锁企业品牌,另一个是生产企业已有的小品牌。这种合作方式,不涉及实体资产的联合,而是一种双赢的松散联盟体,即双方只在品牌方面进行联盟,生产企业在生产与管理方面独立运行,生产的“双品牌”产品专供连锁企业销售。生产企业跳出了代工的生产范畴,保持了自己的小品牌,因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扶持地方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多品牌”整合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县或者以地市为范围,优选出5~10个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装入一个大包装。外包装为连锁企业大品牌,小包装为不同的小品牌,即保留各个生产商的小品牌。产品销售地点主要为各个旅游景点。湖南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旅游景点是一个推广农产品品牌的重要窗口,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传播媒介。这些景点都应该是出售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好场所。

湖南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整合的制度安排

湖南省各级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应该可以在整合农村流通服务网点和农产品品牌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制度供给的作用。

(一)树立典型,加强宣传

各级政府每个年度对在本区域中进行品牌整合、走贯通城乡“双向流通”之路的企业,对实施“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工程”或“县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工程”的企业,根据其对促进本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对排名靠前的企业树立为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共资源,对区域内连锁零售超市企业及农村流通领域的经营实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政府可以直接安排预算资金,整体策划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政府出面牵头,委托相关企业对区域大宗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品牌CIS策划,并通过媒体,以政府新闻、聘请形象代言人等方式间接地提高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鼓励企业参与国内或国际性农产品博览会,展销当地的农副产品,其展会费用由当地财政支付;鼓励企业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对其通过电子网络对农民市场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推销本地农副产品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调整规划,重点扶持

将“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工程”和“县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工程”列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计划,并将这两项工程与商务部系统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新网工程”建设内容进行融合,引导企业实施网点整合与农副产品品牌整合工程。从财政扶植、税收优惠、政策性信贷支持、优化外部经营环境、开辟绿色通道、规范工商管理等方面全力扶植项目的实施。对实施两项工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待,让其享受与农民和农贸市场摊贩同样的“零税赋”。政策给予“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企业物流运输车辆通行费全额补贴。对购置农副产品冷藏、冷冻保鲜设备,建设农副产品冷链储存运输系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银行贷款贴息并实行加速折旧。对城市连锁超市下乡走“双向流通”模式经营之路的企业,每开张一家,财政给予1至5万元的补贴。实施城乡双向流通建设项目金融援助计划,由政府财政提供贴息,帮助有实力、有信誉、有效益的企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及当地商业银行的贷款。严禁政府各部门对“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企业及其加盟店重复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积极引导大学生进入农村流通系统就业。对愿意进入农村流通系统就业的大学生,可参照国家选拔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入农村流通领域。

(三)健全法规,加强控制力

编制农村流通服务网点发展规划,确保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有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制定和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副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制定区域品牌登记注册条例,限制同一区域就同一资源不同企业反复注册的行为。此举意味着政府在配置本地品牌资源的过程中有意促进大品牌的形成,在不排除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控制本地同一资源的品牌数量,有利于维护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青松.正确理解供销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6(11)

第3篇

一、任务目标

1、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年内,完成农田环境质量普查面积134万亩。范围包括7个区县的58个乡镇、150个蔬菜园艺场和5个名、优果品基地。各类主要农作物的覆盖面为:常年蔬菜42%;西瓜68%;甜瓜89%;草莓70%;甜瓜89%。

2、农药残留抽检监测。对全市150个蔬菜园艺场和已经建立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安全卫生质量合格检验证明制度、安全卫生质量承诺制度(即“三项制度”)的种植大户,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在上述范围内,生产单位的年度抽检覆盖面100%。实验室定量分析的样品总量3500份以上。

3、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抽检监测。全市398个生猪规模饲养场年度抽检覆盖面100%;年出栏生猪数1000头以下的非规模饲养场,年度抽检覆盖面50%。全年ELISA检测样品总量15000份左右。

二、工作重点

1、**年度的基本农田环境质量普查以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为重点,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和农田灌溉水质量两方面。其中,土壤重点检测项目为:汞、铅、砷、铬、镉、铜、锌、六六六、DDT、PH;灌溉水重点检测项目为:汞、砷、铅、铬、镉、CODCr、氟化物、PH。

2、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重点为有机磷农药,包括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乐果、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等9项。在完成年度抽检覆盖面和样本总量前提下,重点抽检主要蔬菜品种和容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的品种,以及农药使用量高的月份。

3、生猪盐酸克伦特罗抽检以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规模饲养场为重点,兼顾非规模场。在完成年度抽检覆盖面和样本总量前提下,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的监控。

三、工作进度

1、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进度:

5月下旬,完成农田环境质量背景调查,根据背景调查情况,修正、完善普查方案,确定检测样本总量和分类检测项次;

7月底前,完成全部样本采集工作;

11月底前,完成样本分析化验,年底前完成全部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明年1月由市农委组织验收。

2、蔬菜质量安全检测进度:

5-12月份逐月样本抽检数占全年计划抽样样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0%、15%、15%、15%、15%、15%、10%、5%;

3、生猪质量安全抽检进度:1-4月合计样本抽检数占全年计划抽样样本总量的12.5%,5—12月,每月各占12.5%。

工作进展情况按市政府实事项目要求,按月上报市食用农副产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委。

四、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农田环境质量普查,由市农林局负责实施:相关的技术工作由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和生猪盐酸克伦特罗监测分别由市农委蔬菜办公室和畜牧办公室负责实施,相关的技术工作由相关农药检测机构和市、区县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承担。

负责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技术业务部门要积极配合,按市有关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计划实施。

第4篇

一、目的意义

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对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

(一)指导思想。以“保供给、保安全、稳物价”为要求,以“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全面提升我市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环境舒适、购物方便、食品安全的购物场所,造福于民,提高城市品位。

(二)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改造,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我市所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年已启动市区范围内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完成府前路菜场与南门菜场的改造,对市区无证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执法整治。2012年完成城区及中心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信息平台。2013年在总结提升前两年改造提升经验基础上,对一般镇乡及农村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实现点上全达标、面上全覆盖,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

(三)内容和标准。改造提升内容:对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规范市场布局,完善市场设施(设备);加强对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市场业主管理责任;整治市场交易秩序,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诚信经营;整治市场及市场周边秩序,对无证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执法整治。改造标准: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的基本要求实施改造提升。

三、重点任务

1.合理规划布局。根据方便居民和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以及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及新住宅小区建设情况,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合理设置农贸市场区域网点布局,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2.细化工作任务。年市区已完成府前路菜场和南门菜场的改造提升,加强无证市场整治规范,市区应麟路、人民北路无证马路市场实施搬迁;2012年改造提升9家,分别为溪西蔬菜水果市场、马涧农贸蔬菜综合市场、墩头农贸市场、莲花路菜场、厚仁农贸市场、殿山菜市场、兰花社区教师村菜市场、诸葛蔬菜市场、游埠蔬菜市场。2013年改造提升14家,分别为黄龙洞菜场、华晨综合市场、排岭综合贸易市场、烟溪农贸市场、河里新村综合市场、应家农贸市场、女埠综合市场、清胜塘综合市场、园中村蔬菜综合市场、永昌蔬菜市场、石龙头菜市场、大路口综合市场、横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马达菜场。

3.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按照省政府对农贸市场标准化、信息化改造要求,大力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通过创建一批龙头示范市场,带动其他农贸市场规范经营、健康发展,提高我市农贸市场整体档次。年创建二星级市场2家;2012年拟创建二星级市场2家;2013年拟创建二星级市场3家。年创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1家,2012年创建2家,2013年创建3家。

4.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网络,落实进货查验和快速定性检测制度,全面建立农贸市场检测室或配备检测箱,公开检测结果,并将检测情况录入电子信息系统。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市场经营户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市场主办单位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

5.完善市场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在中心农贸市场建立主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和公布农副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逐步建立农副产品供需调节和价格预警应急机制,保持农副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

6.加强运营体制和业态创新。鼓励和支持国有、集体资本参与农贸市场投资经营,新建农贸市场原则上由国有资本直接全资投入。健全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市场主办权和市场管理权分离,逐步解决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创新产销对接机制,鼓励农贸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合作,建立直供直销、连锁配送、净菜销售等模式,实现服务优质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成立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具体负责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国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由市工商局牵头,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其他市场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办、谁受益、谁负责”原则,由所在镇乡、街道督促业主组织实施。列入市政府改造提升的项目,按简易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涉及相关事项审批凭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予以办理。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减免或就低收费;标后监管单位要加强指导服务,特事特办;市行政执法局做好城区无证马路市场和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执法整治,配合镇乡、街道做好集镇市场外经营的综合执法整治。

2.强化保障激励。在省财政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设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按照投资总额的50%予以奖励,城区农贸市场单个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农村农贸市场单个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80万元。具体为进场施工付10%,工程量完成一半时付30%,验收合格后付40%,决算后付20%。改造提升市场所在地的镇乡、街道按照投资总额的10%配套奖励。

鼓励农贸市场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对新评定为一星、二星、三星级市场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奖励,三年后复评合格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的,给予追加奖励20万元。

3.强化督查考核。市政府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进展情况按期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对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行动迟缓,未按时完成改造任务的,予以通报,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改造提升各阶段任务。

第5篇

一、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商品交易市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百姓消费安全和切身利益,更是人民群众了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工商部门始终把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作为市场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长效,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立法,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2002年11月18日,由我局积极参与起草的上海市政府规章《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和2006年3月1日起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办法》和《条例》的规定,凡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企业法人,从而确立了市场经营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

二是完成市场改制,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行为。2003年起,上海工商部门按照《办法》和《条例》规定将核发“市场登记证”的市场,统一改制为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统一规范为“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底,除个别因债权债务等特殊原因无法改制的市场外,全市市场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实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打下基础。

截至2007年底,我市登记注册的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数达到了153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共1337个,占市场总数的87.04%,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各为192和7个,分别占总数的12.5%和0.46%。消费品市场中,又以农副产品市场为最,共有970个,占市场总数的63.15%。

二、上海工商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调研论证。创新监管。制定市场监管有效措施

2005年起,为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和《办法》,在实践中深化“信用分类管理”理念,整合执法资源,突出重点市场,把有限的执法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上。实现工商所综合监管的最优化,实现工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我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提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思路。2006年3月8日和3月29日,我局分别制定并下发了《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及重要、重点商品规范管理指引》和《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将商品交易市场按照信用等级标准划分为一至四类,进行不同“距离”的差别监管,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施行。

同时,我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商所综合监管系统”,开发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系统,在系统中增加了“市场日常巡查”内容,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市场巡查表式,将日常巡查的主要内容列入巡查表,由巡查人员通过登陆电脑系统,记录巡查情况,从而使传统的以手书式记录为主改变为以电脑记录为主,并将日常巡查记录情况作为市场信用分类的依据之一。如此,不仅能及时了解工商所对各市场监管的动态情况,也有利于分局对各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巡而不查,真正发挥市场巡查的功效,提高工作效能。从2006年11月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在黄浦、青浦区试点;2007年3月29日,全市19个区县工商分局进行软件操作培训;2007年4月1日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正式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明确内容,确定标准。实践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在试行办法中。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定义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规范管理程度和违法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企业分别认定为不同管理类别,并实施差别监管的管理方式”。其适用范围涵盖所有完成改制及新设立的市场经营管理企业。

2 市场信用分类标准。根据市场规范管理和守法经营程度,商品交易市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共四个管理类别。市场类别认定的指标包括:(1)近1~2年来,市场主办者或场内经营者有无一般或严重违法记录:(2)近1~2年内,市场内是否发生重大商品质量责任事故:(3)市场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重要商品进出台帐、公示栏、先行赔偿金、公平秤(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者申、投诉点等设施是否完善、规范;(4)市场有照率、亮照率情况;(5)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情况以及消费者申、投诉办结率;(6)各项市场基础设施及场容场貌情况。

3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包括:(1)各管理类别市场。即根据上文所述标准认定的一、二、三、四类管理市场;(2)重点和热点市场。重点市场指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市场,以农副产品市场为主。热点市场是指阶段性引起社会关注,须加强监管的市场,由各分局和工商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措施。根据市场的管理类别、重点热点程度实施不同距离的监管。对一、二、三、四类市场除接申诉、举报、专项检查或发现其他线索,以及重热点市场巡查外,分别每季度、每月、每半月及每周巡查一次。三、四类市场不得评为“服务诚信”单位或作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并加强市场经营管理企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其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对农副产品市场等重点、热点市场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及时发现并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5 市场日常巡查内容。我们所指的市场日常巡查主要针对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日常经营行为、落实管理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场内经营户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等内容进行检查和了解。基层工商干部在具体检查工作中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检查。

(三)调查排摸。有序推行,探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各区县工商分局根据市局有关部署,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在部分工商所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全市所有的工商所,将市场分类监管覆盖到全市1400余个商品交易市场。

1 全面梳理,摸清底数。为保证市场数据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各分局对辖区内全部市场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核查企业登记信息、

实地走访市场、听取市场汇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情况以及场内经营户的基本信息,并对市场内经营种类进行调研和分类。

2 试点先行,有的放矢。在充分掌握有关情况及信息的基础上,各分局明确试点工商所,并根据辖区市场的特点,结合各类专项整治,紧紧抓住市场经营管理者这一主体,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边试点、边改进、边完善,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圆满完成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试点工作任务。

3 强化培训,加强指导。为做好分类监管软件的运行使用,市局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服务,指导基层熟练操作软件。各分局采取到工商所上门培训、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开展面对面培训,解决了分局科室与基层工商所、工商部门与市场主办者之间指导与执行脱节的矛盾,并直接收集软件错误和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时提出软件修改建议,为软件全面运行打下基础。

4 全面铺开,实施分类。经过数据梳理录入,各分局初步建立起市场经营管理者及场内经营户一户一档,并结合定期日常巡查动态对照数据库数据,确保监管实效。在前期数据录入准确的基础上,各分局通过日常巡查记录逐步对市场进行信用管理类别认定,再根据认定后的管理类别进行日常巡查,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5 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各分局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实践中,勤于动脑,勇于探讨。通过日常市场巡查,掌握市场及经营户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录入数据,保证数据库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软件系统提出合理性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软件。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市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共有1430个,涉及经营户112591户,其中重、热点市场1153个,占总数的80.63%,涉及经营户85976户,占总数的76.36%。已按照信用分类进行认定的市场有1313个,占总数的91.82%。其中,一类市场858个。占65.35%;二类市场292个,占22.24%;三类市场112个。占8.53%:四类市场51个。占3.88%。从2007年4月起。市局各级工商部门已录入57472条日常巡查记录,发现并记录违法违章问题1568件,其中,各分局市场科(处)督查2502次;商品交易市场有照率达到98.49%,亮照率达到99.1%,其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了100%。

(四)不断推进,深化指导。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007年10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工商部门认真学习,积极贯彻,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监管,扎实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加强学习,深化认识。上海工商部门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坚持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局各级工商部门高度重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市场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分类管理”的理念,转变粗放型的市场监管模式,建立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及考核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地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 联系实际,深入指导。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上海工商部门在调查研究、开发软件、录入数据、加强监管、实施认定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总局《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于2008年2月2日正式下发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本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除将原来一、二、三、四类的分类形式与总局A、B、C、D四类市场相对应外,还根据上海商品交易市场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各管理类别的认定依据,细化和量化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内容,使基层工商干部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时,能够有据司依:进一步强化了工商干部对不同类别市场的监管职责,明确具体监管频率和内容,为考核工商所市场监管提供了具体依据:按照总局对市场信斥分类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修改“金信工程”内“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块,将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网络化纳入全局信息工作重点,逐步建立起互联共享、传输迅速、查询方便、运转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效能。

(五)结合整治,强化监管,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为了合理配置市场监管力量,更好地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2006年4月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施行至今。上海工商部门结合总局和市政府布置的各类专项整治,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切实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密切结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从2007年9月上旬开始。市局根据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市局将农副产品产品市场列为整治重点,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紧密衔接,提出农副产品市场内要达到“四个100%”的目标,即市场内同定摊位经营者100%有照经营,场内经营者100%亮照经营,食品经营户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市场内销售的肉类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基层工商所坚持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联合有关部门,对市场内经营户开展无间隙的彻查,于2007年11月底全部实现“四个100%”。获得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检查组的好评。

2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为认真贯彻总理关于“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的重要批示,按照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32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我局印发了《关于立足职能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的通知》。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要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2007年3月至4月中旬,各分局认真开展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清理排查,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健全“经济户口”档案材料,摸清本辖区农村食品市场基本情况,将符合认定条件的市场纳入分

类管理体系,予以重点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3 积极牵头组织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根据市综治委的部署,2006年我市工商部门牵头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11个蔬菜批发市场经营秩序”,2007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整顿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工作。我市工商部门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将农副产品市场列入重(热)点市场着重监管,加大巡查频率,以市场主办者这一责任主体为抓手。督促市场主办者把好场内经营者准入环节和重要商品进出环节。据统计,2007年,全市工商系统对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计规范办照1870户,取缔无照经营25户。查处违法经营行为57起,立案查处34起。案值3.28万元。通过整治,一是市场主体资格得到进一步规范。截止2007年11月,全市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固定摊位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100%。二是市场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市场技防设施的建设改善,对经营管理人员及场内经营者的培训、建立上岗证制度、完善场内经营者档案、调整市场布局等多种方式,各市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提高,初步达到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

4 关注重大事件,突出市场热点。积极强化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强猪肉市场监管。2007年6月1日起。针对我国猪肉、粮油等食品价格有所上涨的实际情况,市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部署,及时下发文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超市大卖场的猪肉等食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整治期间,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及时了解各个猪肉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猪肉经营户的动态信息,及时掌握猪肉等食品的价格动态。加大对农贸市场及超市、大卖场的巡查力度。为确保本市肉类销售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工商部门及时下发《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定点猪肉批发市场名录》。并督促市场经营管理者与场内销售生鲜猪肉及其制品的经营户。签订《猪肉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和《猪肉零售经营户销售承诺书》,有效确保猪肉销售的安全和可溯源管理。严防注水猪肉、病死猪肉、不合格猪肉流入市场。确保了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二是突出粮油市场监管。去年以来,全国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市各级工商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严格按照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密切关注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情况,迅速将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作为重点监管,提高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级别。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严厉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两会”、春节期间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经营秩序有序可控。

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进一步深化分类监管理念。2008年,我们将按照总局“四个统一”的要求,以贯彻落实总局这次义乌现场交流会精神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和延伸信用分类监管的理念,深入推进《指导意见》,加快实践信用分类监管,积极落实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措施。

2 进一步加快市场信用分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市场信用分类体系建设,学习兄弟省市市场信用分类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对经认定的信用类别不同的市场,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合理配置有限监管资源,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有效措施。

3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软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软件,确保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动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将电脑巡查记录作为市场信用分类依据,使工商所电子化监管落实到实处。同时,与国家工商总局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密切衔接,按照《指导意见》改进软件系统。实现无缝链接。

4 进一步树立推广示范市场。通过市场信用分类认定,要树立起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高的示范市场。通过政府推动,在行业内加大对示范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与社会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市场经营管理者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激发起管理责任心和主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履行起各项管理职责。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失信处处被动、守信处处受益的良好氛围。

第6篇

刚才,我们一起收听收看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国家四部委的领导作了发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回良玉副总理从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菜篮子”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回总理的讲话,重点突出,要求明确,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抓好“菜篮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抓好猪肉等农副产品供应,做好“菜篮子”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全省和谐稳定的大局。各级各部门要从全省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做好“菜篮子”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认真抓紧抓好。

(一)抓好“菜篮子”工作是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今年4月底以来,我省猪肉等副食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目前,我省生猪平均价格6.75元,比年初上涨40.3%。受猪肉价格影响,其它农副产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牛肉、羊肉、鸡蛋、带鱼、花生油价格分别上涨29.2%、29.1%、30.9%、2.9%、35.6%。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猪肉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给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一定的影响。“菜篮子”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好“菜篮子”工作是坚持执政为民、更加关注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二)抓好“菜篮子”工作是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具体体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富民,就是坚持优先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强省,就是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使全省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省是农业生产大省,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副食品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是全国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2006年,全省肉蛋奶总产1432万吨,水产品总产757万吨,蔬菜总产880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生猪等农副产品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菜篮子”工作,保持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省宏伟目标。

(三)抓好“菜篮子”工作,对于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确保猪肉等“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切实避免出现经济偏快增长和农副产品短缺“两碰头”,引发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下半年适逢仲秋和国庆两大节日。抓好“菜篮子”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对于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这次“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统筹考虑肉、蛋、奶、菜等主要副食品生产和市场供应,抓好生产调度,保障市场供给。当前看,生猪生产和供应是我省“菜篮子”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促进生猪生产,保证下半年、特别是元旦春节前后的市场供应。

(一)加大对生猪生产扶持力度。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保护体系,大力促进生猪生产,保证下半年、特别是元旦春节前后的市场供应。一是做好新购可繁母猪补贴工作,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能力。省政府决定,拿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对60个生猪主产县新购买可繁母猪的农户给予补贴,省畜牧办、省财政厅要抓紧组织实施,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达到预期目标。要尽快研究自养自繁母猪补贴政策,调动养猪大户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近期,省里将在全省选择30多个县进行猪人工授精站建设。省财政厅、畜牧办要切实搞好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加快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性能。三是尽快启动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要搞好生猪政策性保险,合理确定保费的承担比例,原则上由政府承担60%,增强饲养户抵御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大生猪生产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按国家要求给予积极贷款支持。省畜牧办要根据目前生猪生产实际,提出1000个需要贷款的养殖场户名单,由省农信社、省农行给予贷款扶持,适当放宽贷款担保标准,降低贷款门槛。五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要按农业用地对待。省国土资源厅、畜牧办要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六是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饲养。要充分利用当前生猪及猪肉价格较高的有利时机,鼓励规模化养殖。今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标准化饲养小区和畜禽饲养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这项工作,省财政厅、畜牧办8月底之前要落实到位。七是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搞好动物疫病预防、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当前,要切实做好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重点的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国家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中央、省和市县对疫苗经费按20%、30%和50%的比例分担。中央和省里的经费已经落实,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好补贴资金,确保疫苗经费及时到位。畜牧部门要认真做好相关工作,保证免疫效果,降低疫病风险。

(二)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供应。一是建立地方猪肉储备制度。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调控市场,维护市场稳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大中城市猪肉储备不得低于7天消费量的要求,加快储备制度建设,完善市场调控手段。省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厅具体落实省级猪肉储备的数量和储备方式,17地市都要建立起地方储备制度,增强“菜篮子”产品的保障能力。二是科学组织生猪调运。省交通、工商、经贸、畜牧、价格等部门要加强生猪收购环节管理,科学组织生猪调运,确保重点屠宰企业生产需要,严厉打击哄抬收购价格行为。鼓励屠宰企业加大生猪收购力度,对供应城区市场的重点屠宰企业按屠宰量给予适当补助,保障猪肉上市量。三是加强生猪屠宰企业管理。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屠宰企业技术改造,改善生产设备和检疫条件,大力开展资质等级认定,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肉品加工质量水平。四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省经贸、公安、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联合执法力度,加强肉品市场管理,突出宾馆、饭店及集体食堂单位肉品原料的监管,加大对私屠滥宰和销售病害、注水肉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确保消费者食肉安全。

(三)切实保证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妥善安排,力保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切实解决低保人员和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低保资金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0万元,省里还将安排低保资金,在确保落实低保政策基础上,统筹解决因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对低保人员生活的影响。今年中央安排我省猪肉补贴资金1800万元,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给予适当补助,并从今年秋季开始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新的资助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补贴方案,尽快将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各级也要根据当地财力状况,积极安排专项资金,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要鼓励大中专院校与屠宰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行定点供应。二是逐步建立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三是进一步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加大价格调节基金投放力度。根据肉、蛋、菜等“菜篮子”价格上涨情况,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菜篮子”价格补贴,安定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菜篮子”工作非常重视,总理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国务院专门下发通知,出台了一系政策措施,安排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工作。李建国书记、姜大明省长要求把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供应,作为当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做好“菜篮子”工作。

一是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济南、青岛等17个市是保证当地猪肉储备的责任主体,要完善稳定猪肉供应的应急预案,落实地方储备来源,保证储备7天以上的猪肉消费量,确保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各级政府要把抓好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到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等“菜篮子”工作的全过程,不折不扣地把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菜篮子”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菜篮子”工作负总责,分管责任人作为“菜篮子”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及时研究生猪生产供应、扶持本地“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防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保持市场的稳定。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发改、财政、金融、农业、经贸、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加强信息交流,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第7篇

关键词:畜牧业; 品种改良; 现状; 问题; 措施

我国的畜牧业品种改良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畜牧业品种改良技术人员数量比较少,技术水平也不高,再比如良补项目资金划拨不到位,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费用未能统一到规定的标准等。基于此现状,当地政府与养殖户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政府补贴的形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够鼓励更多的养殖大户投身到畜牧业品种改良事业中去。

1畜牧业品种改良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品种改良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个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当地的畜牧业发展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良繁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这为当地的畜牧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些地区的畜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养殖体系,并且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方案,方案中主要针对管理情况、养殖档案建设、禽畜的疫病防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地方在畜禽养殖中越来越多的畜主开始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且注重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上述一点能够表明,我国的畜牧业品种改良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全国畜牧业改良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健全,先进的技术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等。因此摆在畜牧业管理部门的问题依然有很多。

2畜牧业品种改良存在的问题

(1)层畜牧业队伍稳定性差、技术支撑机构技术水平低。对于基层畜牧业的管理来说,品种改良这项技术推广人员通常都是以技术员指导,主要还是靠畜主去操作实施,从而会导致操作技术不规范而影响母畜的受胎率,出现屡配不孕或产仔数少的情况。当遇到春季与秋季家畜防疫注射时,部分疫苗对刚受孕的胎儿有着不良的应激作用,这也给品种改良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制约性,另外,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对技术人员指导的东西接受能力低,宣传培训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也给畜牧业品种改良工作增添了难度。

(2)种补贴项目资金不到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品的需求量加大,质量要求也提高,为此,现阶段我国的畜牧业结构进行了明显的调整。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结合‘三农’实际,在部分地区开展良种补贴项目的惠农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补贴的资金不及时或不到位,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员对有些相关的费用又不能收取,部分时间会出现技术人员的‘亏本服务’,从而出现服务积极性降低,整个品种改良的工作进程和质量也随之降低。

(3)饲料来源缺乏、饲养方式落后。有些地区受地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饲养的草料十分缺乏,为了能够满足养殖需求,必须到其他地方购买,这不仅增加了费用,而且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产业发展。再加之,现代依然有大部分养殖户应用的是传统的粗放饲养方式,所使用的饲养草料都未能进行精细化加工,这使得草料浪费严重,同时也增加了饲养的成本。然而有的地方没有充分的利用农副产品这方面的蛋白质精料,致使得饲料开发利用方面更加困难。

(4)育肥轻繁育现象较突出。在家畜的饲养繁殖中,有的农户对母畜的繁育观念淡薄,不结合科学的生产管理,对怀孕母畜和新生仔畜管理不善,导致在繁育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较大的收获,从而放弃繁育扩大生产的理念,进而重视重育肥轻繁育的现象。由于育肥牛羊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饲养生产母畜见效慢,很多养殖场和合作社都倾向育肥牛羊,自繁自育的很少,这样导致了畜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3 畜牧业品种改良的建设措施

(1)定畜牧技术队伍、加强品种改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相关部门应该着重培养畜牧业技术人员,尤其要向基层下派优秀的技术人才,以便支撑机构实现上下一体,形成体系。另外,畜牧业组织机构成员职责必须明确,按照目标分层的方法进行管理,每个品种改良环节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员。畜牧业品种改良机构所花费的各项费用,都应该纳入到财政支出中,进行全额拨款。

(2)加投入,政府补贴要多元化。在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中,当地政府应该依据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况,提高畜牧业品种改良的生产经费,同时在政策上也要作出相应的优惠。政府补贴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比如可以种草补贴、运费补贴,如果某些牧民致力于种草,则可以给予牛羊方面的奖励。另外,在品种改良项目的补贴上给予逐步的提高,从而带动大批的技术人员与畜禽养殖户的紧密结合,为畜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成效。

(3)上下级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对于缺乏饲养草料和农副产品精料的地方,当地政府一定要做好粮草与畜禽存栏的平衡发展工作,为了保证粮草供应充足,政府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户加大草山及农副产品精料的开发。如果需要进行远距离的运输,当地政府应该推进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政府应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农户家中进行指导,以此改善饲养方式,有粗放变为精细化,提高粮草的利用率,从而加强畜禽的繁育能力,保障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

(4)大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地应组织开展对当地畜禽遗传资源进行特性研究。掌握当地畜禽遗传资源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摸清各地遗传资源的特性,组织企业进行专门化生产,开发特色畜产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推广各种风味产品,以用促保,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第8篇

1.1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快,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过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1.1.1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先进的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也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慢,缺少国际竞争力。怎样让中国的农业和很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是今后农业管理需要重点分析和探究的内容。

1.1.2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生态化”的概念,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关注,现代农业的管理也需要在可持续的发展上下功夫,并带动农业管理观点的变化。

1.1.3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相关的工作,关注农业现代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实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体制,对以规模、产业、集约作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加大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难度。另外农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2.农业经济表现的形式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如今却是工业反哺农业,这可以看出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是非常大的。政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对结构制定了合理的调整,确保了农业和工业可以均衡的发展。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也是现在的国情。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经济的活动中,农村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农村足够的支持,就没有现在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能力。

3.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3.1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高素质的人才,现在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这个举措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大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现在已经普遍在全国农村使用,农业的生产迈向了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免费开办技术培训课程,对基层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等等。

3.2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首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使用有效的科技方法,服务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组织相关的农业专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应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方案,利用走访基层,真心听人民的意见,如果确定的方案是可以执行的,就大力推广到各地农村进行实践。

3.3管理模式的改变一定会破除魍撑┮稻济的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以前只看重片面的管理模式,把眼光主要放在销售的全过程上。现在还应该去细化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建立好服务的物流,严格把好质量关。

3.4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科技服务站,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①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一站式的交易,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农用器具的服务内容。②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

3.5发展城乡循环的流通接触,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必要强化城乡的相相联系,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分析的课题。现在中国城乡之间的联系还是生产要素间的联系,城市工业化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环节,农产品是工业的基础。今后的城乡联系势必会增多,因此,提高生产要素的循环、流通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第9篇

更新观念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商贸经济工作

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跨越

副县长xx

(2006年3月15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商贸经济工作讲以下意见:

一、肯定成绩,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强加快商贸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商贸经济工作坚持统筹协调,积极应对宏观调控,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大力引导城乡消费,商贸流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新的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迅速,商贸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增势强劲等特征。对我县商贸经济定位,可以归结为三句话:成效显著、差距较大、困难不少。

第一,立足现状看商贸,商贸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商贸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去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54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利润1520万元,同比增长46.8%;实现税金4423.6万元,同比增长12%;商贸经济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6.1%。商贸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二是商贸设施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县商贸总投资近1000万元,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红旗综合市场、双虎家私、九重天服装城、文君大酒店、福德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川北农资批发市场相继投入使用。商业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三是市场体系逐步规范。截止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达1.1万户;年销售达100万元以上超市5家;年成交额达千万元的专业市场2家;全县连锁经营企业13家,拥有门店520个,年成交额达5000万元;全县专业协会已达3家,累计完成销售总额4500万元。同时,电子商务有了较快发展,一些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网站、网页等,在推进电子商务、有效开展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过企业业改制,市场专项整治,一个公开、公平、开放的商业氛围已经形成。

第二,跳出蓬安看商贸,商贸经济存在的差距较大。面向更大范围看蓬安商贸经济,2005年,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全市第7位。在九县(市)、区中,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顺庆的25.5%、南部的55.4%、阆中的58.3%。要实现2007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商贸旅游旺县”的目标,每年的增速要达到19%,商贸战线的压力巨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差距,冷静思考,居安思危,思危奋进。

第三,着眼发展看商贸,商贸经济面临的困难不少。一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从市场分布来看,主要在磨子街、建设路、城东路和东风大道,市场发展空间狭小、购物环境较差,同时给城区交通、消防、环卫等带来较大压力;从零售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磨子街和建设路,除大地超市和百盛超市外,其他经营规模较小、设施较差,且经营结构趋于同化,提前进入过度竞争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作用。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商业零售企业仅大地超市1家,超千万元的综合农贸市场的仅4家,产业与市场缺乏互动,产业层次偏低,城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仅占商贸流通企业的6%,远低于南方城市12%至20%的比例。三是体制未全消除。虽然通过努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份国有商贸流通企业资产质量差、债务链相互缠绕、改革成本大、部分职工身份置换难,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大的勇气和决心。

差距不会永存,困难不会生根。我们要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被动中寻求主动,捕捉机遇、赢得发展。当前,市委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在三产业上档升级增幅射上求突破,县委县政府把三产业的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这为商贸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这是我们要看到的第一个优势。其二,随着蓬安至南充半小时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县商贸流通的速度,降低流通费用,大大增强商贸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其三,近年来企业的成功改制,下岗工人再就业率提高,农民增收,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更新,为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四,随着省级卫生县城的成功创建,商贸设施的改善,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相如黄金消费圈的形成,商贸旅游旺县建设步伐的加快,必将对商贸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因此,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要牢固树立稍纵即逝的机遇意识、力争上游的追赶意识、寝食难安的忧患意识和卧薪尝胆的责任意识,立足新起点,明确新举措,不断提高驾驭商贸流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速构建商贸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6年,全县商贸经济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商贸旅游旺县”的奋斗目标,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县十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着力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招商引资,培育骨干企业;引导、调整消费结构,打造特色消费;发展新型专合组织,加速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在推动商贸流通业上档升级、增幅射上求突破,着力构建“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不断开创我县商贸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局面。

2006年商贸经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亿元,同比增长15.7%;商办工业实现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26%;列入考核的商贸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1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税金1720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1290万元,同比增长17%;新增连锁企业(店)10户以上;发展新型专合组织2—3个。

围绕工作思路和目标定位,我们要敢于攻坚破难,迎难而上,进一步拓展商贸经济领域,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着力构建商贸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是构建区域特色明显的零售商业。经贸、工商要以“相如广场、蓬安广场、下河街古城”为中心,全力打造城市黄金消费圈,着力推进“商品流通市场化、商业经营集约化、经营手段现代化、服务功能多样化”,全面增强我县零售商业的集聚力、扩张力、竞争力。着力建设下河街“古城一条街”,以“商旅互动”为切入点,改造、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服装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重点培育下河街、建设路、东风路、相如大道、小南街等;以加速城镇化为契机,构筑与城市建设、居民购买力水平和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城市商业服务网络;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大力发展社区商业。

二是构建优势突出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经贸局、工商局、建设局、规划局、招商局要坚持突出特色、适度集中布局、协调有序发展的原则,督促现有市场业主或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改造提升,集中力量抓好现有市场上档次、强集聚、广辐射,使之真正成为区域性的骨干市场;加速整合人民市场资源,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建成蓬安一流商贸中心。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在城东小区、抚琴小区新建两个起点高、规格高的专业市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场布局;各乡镇要切实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步伐,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纳入小城镇总体规划,特别是国道、省道所经过的乡镇,要尽快解决以街代市、以路代市的局面,以此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支持煤炭、通讯、再生资源等热点市场的发展。

三是构建内外联动的连锁商业。经贸、工商、药监、供销、烟草、石油、盐业、新华书店、邮电通讯要以连锁经营为重点,推进业态创新,积极推广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直营连锁、自愿连锁和加盟连锁,巩固“老的”,培育“新的”,引进“大的”,全面加快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大地、百盛、万福来超市,宏济药业、南药集团,农资、烟草等老商业企业,要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强竞争力;积极推动连锁经营由食品、百货、家电为主向药品、通讯、家俱、农业生产资料、餐饮、洗染等新领域拓展;抓住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引导商贸企业与家乐福、诺玛特等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资合作。

四是构建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目标,以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率和活跃农资流通为重点,抓住当前国家鼓励和扶持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发展专业协会为突破口,创办或领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拓展商贸流通领域,延伸商贸企业经营辐射的范围,进一步推动连锁制、配送制,向广大农村市场扩张。着力发展农村营销网络,畅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提高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构建“三外”工作平台。外经局要扎实开展对外合作和外派劳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外派劳务培训,使我县外派劳务形成规模,力争在3年内把我县建成外派劳务基地县。同时,鼓励和引导县属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或分包。引导支持企业或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协助县内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今年,特别要协助齐祥食品率先迈出直接出口的步伐。同时,今年我县要争取直接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成绩。

三、强化措施,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商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要加快营销创新。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着眼于大力发展假日经济、会展经济、晚间经济,确立“有节用节、无节造节”的营销理念,抓住节日多、假期长、消费旺的有利时机,扩大商品销售。二要加快机制创新。体改办、经贸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成百货公司、糖酒公司、燃建公司、面粉公司等国有商贸企业的改制工作,进一步推进商贸企业民营化。三要加快技术创新。充分利用蓬安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在流通企业的普及与运用,提高企业采购、配送、营销能力和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探索建立网上商店、网上订货、网上拍卖系统,使商流、物流、信息流更加迅速、便捷地联系起来,实现社会商业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和外地来蓬安投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四要推进招商引资。按照县委、县政府明确的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重点区域、重点业态和重点行业,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参与我县流通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商贸企业改组改造,加速实施我县商贸经济民营化战略。五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积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机制,放开购销市场,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维护收购秩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加强领导,多方联动,努力营造商贸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充分提高认识。商贸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2006年商贸经济工作任务繁重,各级各部门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高度重视流通工作,切实做到领导、机构、人员、措施“四到位”。主管部门要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定期分析商贸经济工作的新情况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商贸企业在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出发,努力为企业搞好服务。经贸、工商、粮食、供销等部门要以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为已任,以“保先”教育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县目标办、经贸局要迅速将今年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企业。商贸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商贸工作的指导,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及商贸工作发展确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认真研究细化,强化举措,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和目标奠定基础。同时,县政府办、县目标办、县经贸局要对商贸经济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办检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推进工作落实,努力形成加快发展、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第10篇

为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促进蔬菜生产发展,减少流通环节,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保证蔬菜均衡有效供给,保障城乡居民吃到更多品种丰富、质量安全、价格合理的新鲜蔬菜。

二、工作举措

1、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市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市区“菜篮子”工程重点规划建设广陵区沙头镇、江都区吴桥镇、小纪镇等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今年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力争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到2017年,市区建成永久性蔬菜基地35950亩,为城市蔬菜自给率达到60%、叶菜类自给率达到80%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农委、江都区、广陵区)。

2、推进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建设。以广大居民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搭建蔬菜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和配送服务中心,组建配送服务车队,设立小区配送分销点。充分发挥蔬菜园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生产、集散功能,为电商提供优良服务。进一步完善“惠生活”和“宏信龙生活馆”蔬菜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建设好“惠生活”分拣配送服务中心,合理布局并增设小区配送体验店及配送亭,同时为平价店提供配送服务。今年新增小区配送店、亭30个以上。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蔬菜电子商务配送。畅通蔬菜进城“绿色通道”,鼓励企业使用轻型封闭货车,由市区“菜篮子”领导小组办公室登记核准,统一到市交巡警部门领取市区通行证,保证运菜车辆在市区全天候通行。其它运菜的非机动车辆,在确定通行的路线和时间段内予以放行(责任单位:市农委、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房管局、城管局、物价局、江都区、广陵区)。

3、推进蔬菜直通车进小区活动。组织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产销合作联社,开展每周六、周日蔬菜农副产品进小区销售活动,并在高温季节适当开展夜市销售活动。选择5-10个小区,定期开展蔬菜直通车进小区销售活动,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发挥市区“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和相关小区的联系对接,落实好场地、宣传等相关工作(责任单位:市农委、文广新局、供销社、物价局、商务局、房管局)。

4、推进“农—超”、“农—企”、“农—校”对接。按照统一采购加工、统一标识形象、统一管理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配服务,建立上联生产基地和经销大户、下联零售终端和团购单位的农产品配送分销体系,逐步实现产销直供、质量可溯、价格可控、放心食用的目标。鼓励扶持地产蔬菜直接进入超市,由相关部门联合组织产销对接洽谈会,推进大润发、苏果、农工商、新东方、宏信龙等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产销对接,扩大直采自营蔬菜比重,今年新设立5个以上地产菜销售专柜,开展“农—企”、“农—校”对接10家以上,争取“农校”对接覆盖面达80%以上,让在校学生吃上更多质优价廉的地产蔬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商务局、农委、物价局)。

5、推进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与农贸市场对接。按照“定菜农身份、定生产基地、定销售摊位、定食品安全责任”的要求,推动蔬菜种植大户、蔬菜生产企业、生产合作社与农贸市场建立场地挂钩关系,推动设立地产蔬菜直销摊位。严格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价格收费行为,国有或集体创办的农贸市场要拿出一定的摊位无偿提供给本地农民销售蔬菜,鼓励扶持种植大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在农贸市场设立蔬菜直销或代销点(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商务局、物价局、农委)。

6、推进蔬菜平价店规范建设。加强对市区现有平价店的规范管理,建立市区平价店考核奖励机制,择优汰劣,规范管理,合理布局,确保每天有15个蔬菜品种价格低于农贸市场价格的15%。推进平价店与种植大户、生产企业、合作社加强合作,鼓励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等生产单位进城开设直销店。对进入小区设立的蔬菜销售点,相关部门和小区物管要在用地、用电、用水和网络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农工办、农委、供销社、房管局)。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市区“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职责,制订相关工作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加强检查考核,确保“菜篮子”工作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第11篇

一、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全系统立足于强化服务,着重编制连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开展,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是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好转。年,系统各企业牢牢抓住宏观经济触底反弹的有利时机,努力恢复并扩大经营业务,经济指标明显好转,系统发展开始提速,为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全系统全年实现总经营收入53.23亿元,比上年的48.82亿元,增加了4.41亿元,增长9.03%;实现汇总销售收入19.17亿元,比上年的16.9亿元,增加了2.27亿元,增长13.43%;实现汇总利润2869万元,比上年的2298万元,增加了571万元,增长24.85%;所有者权益达到4.2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59亿元,增加了6973万元,增长19.42%;上缴各项税费2936万元,比上年同期的2819万元,增加了117万元,增长4.15%;社会贡献率达到1.23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12亿元,增加了1084万元,增长9.69%。各项指标均超出年度计划。

各本级企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大力开拓经营业务,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年,本级企业实现总经营收入13.63亿元,比上年的12.47亿元,增加了1.17亿元,增长9.34%;实现汇总销售收入8.71亿元,比上年同期的7.28亿元,增加了1.43亿元,增长19.64%;实现汇总利润1550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327万元,增加了223万元,增长16.8%;所有者权益达到1.81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67亿元,增加了1466万元,增长8.8%;上缴各项税费1262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243万元,增加了19万元,增长1.53%;社会贡献率达到6216万元,比上年同期的5807万元,增加了409万元,增长7.04%。本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更好服务“三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连锁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目前,全系统共有各类连锁经营企业20家,总营业面积16.69万平方米,配送中心总面积5.31万平方米,连锁经营销售总额14.56亿元。年,共新增各类连锁网点244个,总数达到1996个。乡镇网络覆盖率达到97%,农村网络覆盖率达到35%。其中新增农资连锁网点200个,总数达到1027个;新增生活资料连锁网点44个,总数达到969个;新增农副产品连锁网点16个,总数达到23个。

农资公司继续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推广技物结合服务模式,召开了4场统防统治效果现场会和320多场农民培训会,重点围绕“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做好“双夏”农资供应,公司还新组建了种业、瓜业2家子公司,延伸了经营产业链,子公司总数达到17家。11月份,公司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华联超市对部分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并着手发展社区便利店,今年首批在市区新设立了5家城区便利店。公司还新增了家电连锁销售业务,在临海和仙居开设了2个家电大卖场,完善了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新田园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新发展了太平店、椒江店、玉环店、三门店,总数到了12家,经营面积达3500平方米,业务经营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并获得了省供销社的注资,升格为浙江新田园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办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博览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新办了农副产品集配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主抓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243平方米的馆于月份开业,经营情况良好,公司总部中心店于也将在月日开业。

三是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们继续以扩大农信担保业务为抓手,开展“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全市4家农信担保公司共新增农信担保业务733笔,总数达到1806笔,新增担保贷款总额9199.8万元,总数达到18831.6万元,已解除担保业务1099笔,解除担保贷款额10019.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浙江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共为86个社员发放贷款2313万元,吸收社员储蓄7256万元,为全省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作出了有益探索。临海等地对“一卡一点一服务”项目进行了升级,推出了丰收小额贷款卡,对每个农户进行授信,业务范围从农资扩大到日用品消费。

市供销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后,取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在温岭、玉环、椒江、临海、黄岩等地举办了6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共有775人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了国家人社部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三社”建设有了新进展。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新办10家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5家,共发展社员11472户,其中农民社员11277户,占总数98%,带动农户12.36万户;共有各类生产基地268个,面积21.77万亩。市社示范发展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组织凝聚力、发展后劲力的“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荣获“2009年度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合作社柑桔生产基地入选年度全国供销合作社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项目计划,“忘不了”中国驰名商标已上报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品牌进一步提升。合作社与农资合作建立的300亩草莓示范基地大棚进行了改造升级,集生产、观光、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基地运营情况良好,为涌泉等地受冻桔园的产业转型开拓了新路子。

目前,系统34家基层社在重组、改造后基本稳定;温岭市社进行了综合服务社建设试点,开办了65家综合服务社。临海市社与永丰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50万元组建了永丰基层供销社,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鲜果加工车间、150立方米的冷库、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还计划与省、市供销社农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集农资配送、生活资料超市、农资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各地供销社积极开展基层供销社土地确权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社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是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联抓住市场整合的档期,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基建,省市重点商贸工程、国债项目——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供销华联仓储中心项目已经动工,在完成钻探和填土工作后,施工图纸正在设计和审核之中。占地150亩的市农副产品集配中心项目方案已申报,市政府牵头召开了协调会议,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中。市委副书记肖培生对市社组建农副产品集配中心有限公司,开办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馆作出批示:市供销社积极拓展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构建新平台,为“三农”服务,应给予表扬。江苏宿迁天成纸业有限公司(市社占股20%)两条生产线投产后,生产日渐稳定,效益不断提升,还组建了大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延伸了产业链,公司年收购废纸8万吨,销售瓦椤纸7.2万吨,销售额达到1.2亿元。

仙居县社与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亿元的国家级绿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全国总社、浙江省社、市社、仙居县社、华联超市等多方投资合作,公司所属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改造即将完成,首批7000亩白也已正式开采并投入生产。天台县供销大楼于上半年落成,该大楼共有建筑面积4383平方米,大大增强了该社本级经济发展能力,为更好服务“三农”打下坚实基础。

六是组织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全市供销社系统以开展“双服务”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46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强组织队伍建设。6月26日,各县(市、区)供销社机关相关人员参加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参公”资格考试,绝大多数同志经过认真准备后,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估计明年可完成人员登记工作。此外,各地供销社领导班子和机关人员也有了更新,为实现人员的年轻化和知识化打下了基础。

二、年工作思路

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46号)文件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完成并努力推动《市供销社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开拓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财务指标:全系统实现汇总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汇总利润2500万元;本级企业实现汇总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汇总利润1500万元。

业务指标:新办专业合作社10家,中心基层社2家,综合服务社5家,农资连锁店50家,日用品连锁店50家,农产品连锁店10家,农信担保公司1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

为实现上述财务和业务指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扩大“三位一体”试点范围,重点抓好农信担保公司的组建和开展担保服务,逐步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范围,并适当拓面延线,在更高层面开设互助社,探索通过建立互助保险组织、发放“惠农卡”等形式,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开展内联外拓,展示展销活动。加强供销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并充分发挥合作院校的师资优势,依靠农资等企业的技术力量,继续开展多种形式农民培训,完成3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开展2期庄稼医生培训鉴定,为扩大全市庄稼医院建设打下基础。

二是加强供销社基层合作组织建设。以扩大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组织凝聚力、发展后劲力的“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鼓励发展各类生产基地,引导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展规范化运作、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突出强化专业合作社服务引导能力。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镇(街道)中心基层社。继续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坚持多元合作、资源共享、合力共建、改善民生的原则统筹安排,把供销合作社的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经营项目纳入其中,强化农村综合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农资连锁企业实力。加大业务板块整合和联合发展力度,加快龙头企业集团化进程,建成市有配送中心、县有配送平台,村镇有连锁网络,打造区域性农资连锁航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大力推广示范门店、标准放心店和庄稼医院建设,树立品牌意识;要进一步推广技物结合经营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拓展市外市场,为“走出去”农民提供更好服务;要进一步加快整合优势资源,实行统一采购、跨区域物流配送,加大对上游市场的投入与开发,争取总经销、总,建办营销公司,巩固扩大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资产品。要进一步加快种业企业发展,推动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不断开发适合实际的种子种苗,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实现科技有效转化。

三是抓住重点发展生活连锁经营。继续坚持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努力创新经营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社进民退”。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现有网点和社会资源,扩大经营范围,开展家电、药品、生鲜等经营,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华联要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的开发,建设3.8万平方米的路桥金佩生活广场,努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年,我们将全力以赴建好供销华联仓储中心,力争在年底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使之成为农村日用消费品集散中心、仓储式超市和第三方物流平台。参与建设村镇连锁超市和社区便利店,坚持质量第一、配送优先、有序发展,努力提高商品配送率,提供优质服务,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四是继续扩大农副产品连锁范围。以农产品集配中心、浙江新田园、神仙居农发公司为载体,加快连锁网络铺设速度,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制订标准化的商品采购、储运规范,确保在售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快市农产品集配中心筹建,争取早日完成规划、立项等工作,落实用地指标,使之建成为全市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展示、交易、储藏、信息、物流、检测和电子商务中心。积极寻找大中城市优质网点资源,依托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馆,建设上海城区销售网络,努力探索集团消费、单位采购、网络销售等新的业务方式,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使农副产品能够走向更大范围的市场。重点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功能集聚,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形成有效对接。参与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农产品营销信息的收集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五是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编制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和研究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区域性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参与建立全市性废旧家电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农用机械等回收拆解基地。参与报废汽车、农用机械、废旧家电、电子电器产品等拆解业务和医疗废品、废旧纸张等回收业务。探索推进城乡社区回收网点建设,发展连锁网点和电子网络在线收废。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创新;策略

1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表现的形式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如今却是工业反哺农业,这可以看出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是非常大的。政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对结构制定了合理的调整,确保了农业和工业可以均衡的发展。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也是现在的国情。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经济的活动中,农村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农村足够的支持,就没有现在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能力。

2转型阶段带给农业经济管理的挑战

1)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相关的工作,关注农业现代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实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体制,对以规模、产业、集约作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加大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难度。另外农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2)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快,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过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生态化”的概念,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关注,现代农业的管理也需要在可持续的发展上下功夫,并带动农业管理观点的变化。②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先进的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也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慢,缺少国际竞争力。怎样让中国的农业和很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是今后农业管理需要重点分析和探究的内容。

3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管理模式的改变一定会破除传统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以前只看重片面的管理模式,把眼光主要放在销售的全过程上。现在还应该去细化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建立好服务的物流,严格把好质量关。

2)发展城乡循环的流通接触,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必要强化城乡的相相联系,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分析的课题。现在中国城乡之间的联系还是生产要素间的联系,城市工业化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环节,农产品是工业的基础。今后的城乡联系势必会增多,因此,提高生产要素的循环、流通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3)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科技服务站,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①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一站式的交易,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农用器具的服务内容。②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③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在农村市场推广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技术,进行就业的指导和培训等等,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为广大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4)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首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使用有效的科技方法,服务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组织相关的农业专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应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方案,利用走访基层,真心听人民的意见,如果确定的方案是可以执行的,就大力推广到各地农村进行实践。

5)多渠道的融资,帮助资金困境户脱离难关。农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不可能离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专项的拨款以外,还需要使用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力量,有效地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另外,政府还需要进行统一的计划,制定一些强农惠农的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向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帮助发展乡镇企业,这不但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还可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6)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高素质的人才,现在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这个举措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大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现在已经普遍在全国农村使用,农业的生产迈向了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免费开办技术培训课程,对基层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等等。

参考文献:

[1]孙海平.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