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材论文

语文教材论文

时间:2022-05-16 17:4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材论文

第1篇

一、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第2篇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本文旨在梳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考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寻找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献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献530篇,硕士论文70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0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量,以期整体把握教材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其原因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加大了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献内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笔者在对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的内容

(1) 价值取向的研究。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也遭到非议,究其原因,即是当下语文教材编写价值取向的问题。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经典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二是儿童本位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民国教材的升温,一些研究者先后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教材的选文,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期选文能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二是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

(2) 性别角色研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对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不仅考虑到对于社会与时代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别文化。

(3)范文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以来对于范文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学儿童文学选文与编选儿童文学选文两个方面,指出在编选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慎重,应选取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要均衡不同体裁儿童文学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分布,提高儿童文学选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识系统的研究。语文教材如何选择和编排知识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一块,尤其是“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教材中汉字的量、序、法等问题,而对其他方面鲜少涉及。

(5)助读系统的研究。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导语、注释、插图、练习等内容,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对助读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研究,其他几个方面鲜有提及。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从插图的功能、分类、内容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对科学研究而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现状。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

(1)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比较研究法是极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国内各版本教材比较。就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比较的对象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主。第二,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的教材比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者通过对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两套教材的比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与失。第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通过中外教材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编写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

(2)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关注。文献量方面,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献类型完备,其中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的日趋增多,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专业群体的重视。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已经涉及价值功能、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结构以及对语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较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内容差异明显,受文选型教材的影响,有关选文的研究最为丰富,尤其是对儿童文学选文的研究;与此相对,性别角色、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旧相对匮乏。助读系统中插图研究较多,而对练习、导语等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训练价值等内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薄弱,这需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对语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陈聪.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近年来,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无论是语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还是选拔性的中考,大都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还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标明“文体不限”的字样。于是乎,我们阅卷时就发现了一大批说记叙文不是记叙文、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而又并非散文、说明文之类的“四不像”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然明白,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写文章时可以不必考虑文体,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创新”;而是说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从而更好地发挥考生的最高写作水平。在感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四不像”的尴尬“面孔”?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难逃其咎。静心细思顿悟,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改往年以文体来编结单元的样式,大都以主题来编结单元。无论是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遵循这一教改精神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少有关于文体知识的介绍。由于教材对教学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就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常常遗失了或忽略了文体教学。二是尽管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但不会深入,更不会作为重点强调。甚至还出现同一项文体知识重复介绍的现象,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初中三年中,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班级要更换语文教师。)

其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主观地忽略了文体教学。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曾一度大举语文的人文性大旗,语文的工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乎,一些自以为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语文教师,为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没有了识字、释义的训练,没有了文体知识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朗读、精美语言的品味,以及与文章相关或是无关紧要的“拓展延伸”。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一堂符合教改精神的高品质的语文课。

再次,是受前几年“创新作文”的影响。由于教育界对创新作文的过分吹捧,一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们在没有领会“创新作文”实质的前提下,就东施效颦,比如在作文中加入题记、后记,文章样式滥用书信体、说明书、开药方,等等。只注重文章形式上的创新,不重视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并不反对教材编写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文章,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是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范文,就是写作的模板。因此,我建议初中语文教材要适当地选择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并在其后附上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对手学生写作该文体的文章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教材选用先生的《谈骨气》,并在其后附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该文开篇即点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既而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述骨气的含义,然后紧承上文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学习完本文,并了解了议论文常识的初中生们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议论文写作了。可能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有些稚嫩,但至少做到了“形似”,只要假以时日,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到“神似”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明白了“规矩”之后,活学活用,并逐步从“写作有法”过渡到“写作无法,贵在得法”的美妙境界。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荽有文体意识。一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讲解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会让学生对该文体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认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是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点拨文体规范。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若能面批作文,结合学生的文章,给予文体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再修改完善,一反复几次,定会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要步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第4篇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第5篇

一、研究概述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一年。学者们在这新旧版本交替之际,对如何借已有教材的优势使新版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更多样,排版更有新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同时,2011年关于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研究文献13篇,高于2008年、2009年、2010年总和,这无疑是寄托着学者们希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增加中学生古诗文等中华经典的愿望,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断受到学术界和普通百姓的关注之所愿。从横向发展来看,自2008年以来,关于大陆与台湾地区初中教材对比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比例。其中关于两岸教材中古诗文的研究仅有《江苏(苏教版)与台湾(康轩版)初中教科书文言文编选比较》、《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以及《大陆、台湾初中文言文教材编制比较研究》三篇硕士论文。大陆与台湾地区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尤其是古诗文的选编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主要原因为2008年两岸关系实现大三通以来,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更是进入新的高峰,台湾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较完备之地,学者通过研究对比义务教育阶段两岸语文教材的差异,取长补短,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2008年至2012年间两岸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研究内容分析1.结构编排体系大陆和台湾的中学语文教材现均为单元编排模式。研究表明,在大陆普遍重视阅读能力的影响下,大陆版语文教材在单元设置的数量上多于台湾版,但每课内容的教学设置远简化于台湾版。2008年至今,关于教材中文言文编排体系的研究主要为:一、以某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大陆与台湾各一)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二、以探讨古诗文在两岸教科书中的具体原则,分析两者在编排体系上的差异。这些研究无疑对后来学者和编译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它们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即未深入探讨教材与教学目标或者课程标准等方面的研究。2.选文系统关于两岸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研究主要是:第一,统计书中古诗文篇目数量和比例;第二,对比并分析书中相同作者不同选文的古诗文;第三,书中古诗文选文的题材比较;第四,书中古诗文选文的教学目的、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对比。而教材中选文的作用有二类,一类是把“选文”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二为把“选文”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而对这两类“选文”在教材中研究却寥寥无几。3.作业系统2008年至今,关于教材中古诗文作业体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统计数量,进而对比和分析两岸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课目中作业系统的优劣。如在数量上,上教版教科书每篇课文后一般设置3-5道题目,而翰林版可以安排3页之多的练习内容。与缺乏工具性但重视人文性的上教版练习设计相比,翰林版则缺少记忆类作业。显然,对两岸教材中古诗文课目的作业系统对比研究很大程度还停留在表层,而非其教科书之外的长久效果等的实证研究。(二)展望综上所述,未来古诗文在两岸语文教材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深入研究两岸古诗文课目中作业系统及学生对其效果和反馈,从而完善两岸古诗文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系统;第二,对两岸古诗文在教材中的延伸阅读或背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第三,对两岸古诗文进行教学和社会效果的实证研究,以此来填补两岸古诗文研究缺少实证研究的空缺。

作者:王瑜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6篇

论文摘要:从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现状等角度探讨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提高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效率。

不期而至的知识经济时代,推陈出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几经勘定的中职教育目标,与游离于专业需求之外的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日益窘迫的教育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日益彰显出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改革的迫切性。教材决定教法,因此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1在目标对比中认识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然性

卫生职业学校系属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简称普高)相比,虽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是『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1:在初中韵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为提高综合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标所做的阐述是: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由此可见,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目标与普高语文教学目标虽然总体一致,但还是有区别的。普高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本目标。中职语文教育在目标上更强调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所以,它是一种定向教育,其教育原则、人才培养层次、学科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既定性和针对性。因而,它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即更追求基础性、实用性、实践性和专业服务性。这是中职语文教育和普高语文教育的区别,这种区别必然对中职语文教材提出不一样的要求。

2在专业需求中认识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是处于特殊且重要地位的基础工程,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使命的中职教育不能缺少语文教育。卫生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更加举足轻重。因为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医学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改变。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会长,原北京市政府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张熙增表示要在2l世纪进行“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革命”。在未来,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不仅是身体、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精神,两者不可偏废。人文精神和沟通能力已经不再是医生身上可有可无的点缀。现代医学要求医务人员具备4个要素: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原国家教委(86)教职字008号文件规定:文化课…与普高的不同点,即它必须强调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这种服务性应是间接的服务,比如说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奠定基础。普遍的共识是:文化课教材在兼顾自身理论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至少要满足2个条件,一是有专业特色,二是与专业所需基础知识配套。

时展和专业目标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发了人们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重新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议将语文课设置为专业课。.然而,卫生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教材和教法),例如学科体系基本壁垒森严,拒绝与专业课融合,这使语文教学日益陷入困境,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些显然有悖教育的使命和时代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决定教法,卫生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呼唤改革,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教材的重建。因为教材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依托,教材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育界资深教育家陈钟梁先生在他的一次访谈中针对语文教育现状慷慨陈词:“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应当重在教学内容的开拓上,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3从自身特点中认识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然性

3.1教育目标的多元性

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具有二重性、多元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却又要从属于其他学科,为其他学科服务。所以,语文学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既要构建本身的结构体系,又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进行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中职教育既要满足部分学生升学和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不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可见,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基础要求,完成普及任务,又要突出专业特点。

3.2职业教育的学制特点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4年,以3年为主,其中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时间一般只有160到200学时。

可见,这是一种“短、平、快”式的教育,教学时数基本相当于普高一个学期至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时数,如果中职语文教学一味拷贝普高语文教学目标,基本复制普高语文教材,显然是不恰当的。

3.3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没有门槛的职业教育,必然形成这样的生源特点:总体入学成绩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又呈现出显著的水平差异(有部分高考发挥失常学生);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却又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等。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的新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学生没有上课专tX,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55%的学生处于“厌烦学习”状态。一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就业需要,另一部分学生读书是希望能够升人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读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迫不得已在学校“混日子”。

可见,面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与态度、不同学习目的与动机的学生,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理应区别于普高语文教学,应更具有针对性。

4从教育教学现状中认识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逐渐陷入困境,表现如下。

4.1教师厌教

目前,许多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倦怠症”,具体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对科研不认真钻研,缺乏必要的激情;对待工作消极懒散,得过且过。

4.2学生厌学

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据某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混13子”的学生占6.41%,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学生占14.10%;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8.49%;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竟占到21.79%。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4.3教学效果不理想

语文教育虽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是处于特殊且重要地位的基础工程,却一直呈现一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状态。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语文知识欠缺,错别字连篇,不善于表情达意。二是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也较低。三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目前,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纯粹是在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述中、学生漠视或无奈的眼神下进行的,消耗着彼此的时间和精力,使彼此都感到不满。语文教学在所有人的不满中艰难地进行着。难怪学生会赞同“语文无用论”思想,难怪社会会侧目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5从现有教材的局限中认识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2000年以来,在“两极规划”、“审定制”、“一纲多本”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模式的指导之下,中职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问世并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中职语文教材已有5套,正在试验使用其中的1套。它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和提高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和提高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实验版)等。

从已经和正在使用的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和局限。

第一,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中职教育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教材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所有教师都反映教材偏难,内容过多,完成教学任务存在困难。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即便是新教材的选文亦“充满了火药味”,过多关注阶级斗争,与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既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能给学生贴心的人文关照和呵护,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王荣生博士则在考查了旧有教材的基础上严厉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不少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二是有些语文课程内容不正确;三是语文课程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乎无内容;四是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该教什么,没有答案,甚至没有作为问题提出来;五是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谁也说不清为什么它会在那里,它是怎么进来的。

第三,“三大体系”分配失当。“三大体系”指的是阅读体系、写作体系、口语交际体系。新编中职语文教材一般确定这“三大体系”的比例为5:2:1,这个比例虽然在理论上也许能站住脚,但是却脱离了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的实际。因为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的时数非常有限,在这个貌似符合理论思想的比例之下,真正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特别是重要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却没有大的作用,“三大体系”不免形同虚设。

第7篇

[ 摘 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亟待改革, 而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材编排, 从而更好的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不断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改革

语文是研究语言与文字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中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工具, 中学语文的教学也就变得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面临亟需改革的局面。社会各界乃至中学广大师生都呼吁改革中学语文教学, 那么,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下面,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者, 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 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 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 不敢质疑, 考试生搬硬套, 以致错漏百出。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 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二) 教学方法失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 一味按传统模式教学各类课文, 上语文课, 似乎就只是为了给文章分段, 概括中心思想, 为了找出文章记述了什么, 歌颂了什么, 批判了什么; 同时不厌其烦地逐字串讲, 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 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 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 阻塞了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 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收益甚微。(三) 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 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 过多旧篇目, 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 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 远离学生生活,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这种强烈的反差, 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 成为背书的机器, 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 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 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 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 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 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 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 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一) 转变教学理念过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代之以对学生能力, 尤其是发现问题、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教师进行提问时, 不应只注重答案, 而应集中精力观察学生思维的过程,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 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最有用的学习, 使对学习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再多, 也还是极为有限的。有关方法的知识才最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如怎样分段、怎样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等, 还要让学生理解获得方法的具体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吸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的恰当与否是评判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才是语文教学的“活的灵魂”。(二) 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显现是潜移默化的, 需要师生双方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些教师含辛茹苦、诲人不倦, 学生也起早贪黑的学习, 却收效甚微。这显然与教学方法有关。我认为, 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扎稳基本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贯彻科学的、大众化的语文教育观, 把这种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进行有效的渗透, 并运用到教学中, 跳出语文教材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做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2、因材施教的“多元论”任何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 提倡因材施教的“多元论”, 不要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 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来回答问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目的、分层次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凡人同伟人一样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 但凡人与伟人的不同全在于潜能的激活与发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 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特和学习行为的独创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容纳给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力求表达效果巧妙而又合理, 这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挖掘。从这个角度考虑, 教师若引导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创造潜能, 就能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三) 完善教材编排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 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 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 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 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 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 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实质的提高, 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今后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 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第8篇

一、准确理解“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整体把握能力”呢?从深层次理解,“整体把握”不单单指要放眼于文章整体,理解文章含义、咀嚼文本语言、体会文章感情,还指应根据语境揣摩语句、挖掘文章主旨、探究表达方式等。教师只有准确理解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俯瞰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整体剖析全文,从而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揭示文本主旨,真正做到并体现“整体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二、有效整合教材的策略

(一)尊重教材

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材为我们灌输了全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实践的方向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就必须端正心态,重视教材、尊重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编写特点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特点是,强化基本功练习,难度渐进式加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顺序及其内在联系。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语文教材的编排特气,才能处理好教材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站在语文教学的峰顶“一览众山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刻解读教材,真正领会文本主旨。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做到提纲挈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的现象产生。

2.合理组织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的相继出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合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正确处理语文教材与它们的关系。本着着眼于语文教材,强化其他教学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合理搭配与有机整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类教材,从而达到既不单调乏味,又不滥用资源的目的。切忌抛开语文教材,大肆强调课外学习资料,变语文课为课外资料的拼盘课,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现象。

(二)强化上下文意识

上下文意识即从课文整体出发,通过紧密联系文章上下文,宏观把握主旨并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斯霞老师曾指出至少要将文章读五遍才能保证成功备课。具体做法为:“初读,了解文章梗概;再读,扫清文章障碍,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分析字的音、形、义;三读,弄清句段含义,根据学生实际,设想可能质疑的问题及解答要点;四读,概括中心思想,钻研写作特点;五读,准备好课后练习的答案。”然而,很多教师都具有盲目依赖心理,完全依赖于以往教案或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生搬硬套,似是而非。不能做到根据教材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中心思想,造成文章主旨模糊、教学重点不分明、词义解释不准确,使教学目标完成受到阻碍。由此可见,备课时教师就应强化上下文意识,紧紧围绕课文,坚持上下文备课法,采用自上而下的备课策略,做到瞻前顾后,新知联系旧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质量。

(三)教会学生整体把握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悉课文,例如,默读、朗读、诵读等。并教会他们阅读时进行重点词句的圈划、对比文献、小组交流、展开讨论,让他们自己学会感知主旨、体验情感、领悟内涵、揣摩技巧,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整体上把握课文精髓,从而开启文学宝藏,提升自身语文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借助课后问题理清文中所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什么能够最终赢得珍珠鸟的信赖?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揭示内涵,由“我”对珍珠鸟的宽容领悟到“信赖”的无价。揭示主旨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重温课文,重新感悟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学生的感情在读书、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中一步步升华,就使学生由观事到明理,由明理到生情,从而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遵循科学认知规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限制。因为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说勤奋》一文,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类比,探究两篇课文各自的写法特点并找出相似处和不同处。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在自学中把握了议论文文体的共同特点,又体验了相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可谓一举两得。

第9篇

论文摘 要: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助读系统又在教材内容中占重要的比例成分,具体在教材中可以把助读系统分为注释类、提示类、图像类、附录类、练习类这么五大类。然而这样的助读系统有其错在的优点,对语文课堂中的双主体的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着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研究更新修改。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或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大系统组成,作为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助读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材的生命力,其作用不可小觑。那么究竟什么是助读系统?助读系统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体现?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助读系统?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这里就让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助读系统概况

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评助读系统的作用:“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象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所以可见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那让我们来看一看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可分为哪几类?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具体有哪些体现?

二、助读系统在教材中的分类及具体呈现

在前人的助读系统分类基础之上,又经过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我将这套教材的助读系统分为以下五类:

(一)注释类: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和题注,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简介等等。

(二)提示类:每册书开篇的编辑说明,单元提示等。如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用建议性话语提出了本单元教学要求与学习方法,而且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体验。

(三)图像类:主要是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这样直观的图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如第三册《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清晰直观的呈现了当时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秦灭六国的全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附录类:比如一些资料附录、知识短文及相关的信息链接。如第一册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后附上了一个“贾府人物关系表”,《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人物关系相当复杂,如果不是熟读《红楼梦》一般人不会弄请楚其中的人物关系,所以附上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表有助于学生们的阅读。还有第四册第一课《窦娥冤》,它是元曲,同学们可能对曲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而且文中有很多专业方面的术语,所以编者在课后链接了关于元杂剧中折、楔子、本方面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

(五)练习类:选文的课后思考与练习,练习题本应属于教材系统中的练习系统,但是各个系统都应是相通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练习这一设计同时就是很好的助读系统,二者有交叉的部分。如第二册第一课《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们讨论一下。下面列出来很多的名家之言,意在开拓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其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助读系统的优点及对课堂双主体的的作用

助读系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的颁布也明确的指出了对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首先完善助读系统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日益加强,课标中也有写到“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这样的课程标准也就要求加强教材的自学指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完善助读系统符合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特点。由于语文这一学科可以说是中国学生的母语课,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凭借助读系统进行自主学习。这个是宏观的从课标的角度分析完善助读系统的必要性,那么究竟助读系统有哪些作用,多我们课堂学习的双主体的有效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一)助读系统对教师主体的意义

1、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明白教学的统一要求,作为教学参考。编辑说明是全书的结构编排与内容整理,单元提示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这样的助读系统有利于教师对全书的整体把握,使教师的备课与讲授有章可循。

2、减轻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如课文下面的重难点字词的注释、背景及作者简介,还有课后部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进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转贴于

(二)助读系统对学生学生主体的意义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利于引领学生渐入佳境。(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像助读系统,包括插图、图表、音像、多媒体课件等视听觉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包身工》一课中的包身工形象再现,更多的体会到包身工生活的无奈与潦倒,让同学们真切的了解包身工这一社会特殊的不被人们重视的群体。(2)提示性文字对所学内容点拨,练习发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趣质疑,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如第三册第三单元提示,“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3)资料附录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再次补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梳理。(4)运用引发式语言,亲切活泼、富有感染力,如每册书开始的编者之言“致同学们”,图画色彩丰富,语言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同学们在积极的状态中了解到了自己本学期的学习的内容及进度安排。

2、助读系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些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独立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阅读材料、思考质疑,从而总结得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获良好的自学语文的能力。如第四册第二单元提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2)为学生预习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习惯。如第一册第三单元提示“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很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带着问题阅读。

四、助读系统现存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以上就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作用与意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研究这套教材的助读系统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1)提示,新课改之后的教材没有了课文提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究竟课文提示删去是否是合理之举?(2)插图,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但是教材中的插图类型过于单一,而且与文本的关联度不高。如第四册的《辛弃疾词两首》这一课的文中插图与这两首诗并不是联系很大,所以完全可以删掉或者换更适合的插图。(3)练习不新颖,目的性不明确,练习的设计缺乏差异性与针对性,如《荷塘月色》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不同单元不同题材,课后习题竟然惊人的相似。(4)注释部分应该掌握一定的尺度,尽量避免当注未注、无需注却注的情况出现,要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余地,要有保留,不需要注得面面俱到,否则会削弱了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指导作用。(5)附录类,知识短文的链接可以更丰富些,信息更新及时些,由于高中生学习状态非常紧张,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品读经典名著,若知识链接部分扩展的内容丰富会对他们的信息量增加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这些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与建议,在这里提出来可以思考一下,当然每套教材的编排都是经过读者精心的安排的,时代在发张着,课改在进行着,我相信我们的教材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致,助读系统的作用会有更大的发挥,同时四大系统的衔接与安排也会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第10篇

论文摘要:教材统整在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作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统整,能够强化语文学习效果。本文试结合新修订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从教材统整的角度分析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新取向。

2009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其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既强调了中职语文的工具性、文化素养性,又强调了“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可谓是能力素养双管齐下,比普高语文的功能性质更完善。

但纵观当今中职语文的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尴尬,使得中职语文的多重实效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这其中既有来自学生层面的、专业层面的、教师层面的,也有教材本身层面的。特别是教材的组织,很难体现专业的特征,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作用了。

针对以上情况,许多中职学校都有所认识,并自行开发了系列的校本教材,与人教版的教材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新大纲的实施,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语文教材统整提供了依据。

1、中职语文教材的现状

中职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不如人意,因而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被动。造成这种被动的原因,一是当前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性,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在进入中职学校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已经消耗殆尽;二是职业学校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不良教学环境;其三,也是更主要的,中职语文教材有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1 专业不同但都开设份量、内容相同的语文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特别是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很难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形势,基本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思考,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1.2 在范文选择与编排体例上较多地借鉴了普高模式,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文并不多。而体现职教特点的应用文与口语交际等内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用文与口语交际内容不仅分量少,而且地位轻,特别是口语交际被安排在六个教学单元之外,明显处于依附地位。

1.3 内容的编排较为僵化,缺乏生机,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每篇文章均是由“阅读提示”“课文”“课后练习”三部分组成,注定了在组织教学时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方式。另外,有几篇文章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了,有"炒冷饭"的现象。

2、新大纲对教材内容的架构

新大纲明确规定:“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从中我们能感觉到语文课的改革,特别是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要素:

2.1 把握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职特色的国家标准,具有分层要求和适度弹性,使学校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能确保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得会”落在实处。

2.2 合理选择:筛选符合专业需要的语文课内容,开发一批就业量大、对某些语文知识有特殊需要的专业所需的语文课模块,学校能根据专业特点、用人单位和学生实际进行选择,使“用得上”落在实处。

2.3 重组模块:模块组合的形成,即以一般语文课模块和为专业服务的语文课模块,构成便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组合,既能适应专业特点和不同行业对语文知识的不同要求,又能让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对中职语文教材统整的分析

3.1 统整教材理念的提出。教材统整作为一种教材设计方式,由教育者和学生合作确定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教育者引导学生在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时寻求新的途径和策略,继而从学科知识体系中选择相关概念和原理等知识与技能,教师围绕确定的主题组织教材,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与原理,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个人经验之间统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统整、不同类型知识统整的目的。

这正适应了新大纲中中职语文“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也必将为中职语文教材的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3.2 中职语文教材统整的可行性。

3.2.1 新大纲是对教材统整最好的政策支持。新大纲中关于教学内容三大模块的描述,为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的统整提供了依据。统整教材对学科本位的教材设计和组织方式是一个突破,它改变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寻求学生真正关心的主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前“必需”和“够用”的知识,提升了知识学习的合理性,也激发了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体现出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符合新大纲的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具有政策框架的支持。

3.2.2 教材统整对合理地改变语文课教师的尴尬处境有积极作用。统整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按照主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教材设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教师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学生把教师视为引导者和共同的学习者,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这必将大大提升文化课教师的地位。同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加深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更多的感悟。此外,由于统整教材更多的是校本教材,所以教师势必要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地区、学校、专业和学生等差异,开发校本课程教材,在此过程中,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3 中职语文教材统整的方法。新大纲规定的三个模块,都强调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三个内容,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可以确立统整教材的思想,选定一个统整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素材和实例,逐步整理完善,从而开发适应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3.3.1 对阅读与欣赏教材进行统整。现行教材将教学内容划为了若干个单元,单元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每个单元的课文重点突出的是相同的思想或情感倾向。而语文教学并不只是教内容,其本位在于语文意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个单元移动,进一步是对一个单元的教材进行调整、增删,重点是补充、拓展,如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文章,或同一作家不同主体的文章,最好是再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个单元确定一个知识点,将教材后补充的语文知识加以拓展,形成介绍、举例、练习的体系,使汉语知识得到有效的学习。除了补充教材中已选课文作者的相关简短作品外,可以编写课外古代诗词、简短文言文教材,介绍作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归纳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对诗文主旨进行解读,帮助学生读懂诗文,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3.2 对口语交际教材进行统整。新课标对聆听与口语表达有要求,却没有相应的教材。一般的口头表达可以在课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培养,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统整后,语文教师采用课前轮流(或集体)口语表达,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语文口语实践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就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统整时,要确立口头表达的主题和范围,从低层次的简单复述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自我组织表述,比如先说一个成语、引一句名言、讲一个小故事,再进行名著简介、新闻评述、简短演讲。统整的教材最好按年级、学期编排,内容应包括表达的主题、范围、范例和学生表达的实例、老师的简评等,增强可操作性。

3.3.3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进行统整。新大纲对中职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细则,更没有训练体系,每一单元后附的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举例,写作训练的要求和指导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制定。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设定若干个必修的训练主题,把写景、写事、写人和议论按不同角度划分训练内容,并穿插书信、总结、倡议书、访谈纪要、调查报告等常见应用文的实践活动。统整时除了明确训练目标、训练步骤、教学方法之外,最好编入名家范文和学生习作,便于学习和比较,对学生实际运用水平的提高会更有帮助。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利用的教材资源。用统整法来指导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了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统整后的教材将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更贴近学生学习的现状也能更好的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

参考文献

[1]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任梅英 .2002

[2]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徐国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第11篇

【内容摘要】语文专题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本文旨在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专题教学的尝试,谈谈对专题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专题教学 高中语文 运用 认识

自教改以来,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断革新,从“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到“单元组织阅读教学”,教学思路在不断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专题教学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地区和教师开始尝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突破单篇乃至单元教学,打破教材顺序,自行进行教材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小石城山记》的教学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践行的尝试。作为百来字的游记,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浅显,无须疏通。但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包含了作者贬官之后的心灵皈依和高远志趣。于是我考察了许多有过贬官经历的文人,发现这是一种贬官文化现象,于是《小石城山记》成为我开启贬官文化之旅的出发点。

常规课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柳宗元被贬的经历以及创作心态,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本中自己感兴趣的被贬文人,并对这一人物做一份详细的资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贬经历及被贬后的心态)、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认识这位被贬文人。下面一步是本专题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走进图书馆”。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图书:一是各类有关贬官文学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导学生形成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初步认识;二是各类与文学史相关的书目,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从理论层面上深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三是各类专著,主要包含以个人为主和以流派为主的诗文集,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将个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体地理解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文学流派。自我探究学习之后,本次专题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合作式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撰写论文报告。手抄报的制作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在版面设计、画图制作、手抄报书写等方面分工协作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广度。论文写作更是在拟定题目、查阅资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深度。最后,我们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宣传栏和文学社展廊内展示,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校园网文学社专栏刊登。

经过本次专题教学实践,结合专题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我对专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专题教学不一定是选修课。专题教学不仅仅要突破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还应该突破必修和选修的藩篱。专题教学的实施可以根据专题的大小和类型的需要,可以在单元之内、单元之间、各册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之间进行整合。事实上,现行的各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都分为必修和选修,其实两种课程的编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粤教版为例,粤教版语文选修教材虽然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编排设计也是以“模块”为依据,这与粤教版必修教材的编排思路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人为地割裂开来。

第二,专题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平等中引导,进行师生对话,所谓“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第三,专题教学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中就大声疾呼“弘扬人文,改革弊端”,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关注语文教育的性质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语文应承载什么》中谈到语文教材应该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和期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也该兼具思想性,凸显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12篇

一、挖掘教材中民族语文文化的魅力

1.诗歌是我国语文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

新教材中每册均有诗歌单元,饱含着各种近于完美的诗歌范式:《诗经》中的《静女》以其质朴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四言诗的典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古代五言诗的典范;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是古代律诗的典范。而现当代的诗歌作品则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的成就。

2.古词代表我们民族传统语文文化样式的一种载体,是我国特有的形式

苏轼的“大江东去”和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是气势磅礴的豪放制作;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妩媚的婉约之作。这些都是语文文化中的瑰宝。

3.散文的创作在我国语文文化的百花园中是内容最丰富,形式也是最多样的

新教材选编了各种类型的散文典范。先秦散文为我国古代语文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初始的语录体散文到后来成熟的议论文体,无论是写作手法的运用,还是文章体例的创制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文文化财富。先秦以后,光彩夺目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韩愈的《师说》是提倡朴质文峰的“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宋代散文则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如教材中选编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等,从标题看,体例各异,写法多样,进一步丰富了古代语文文化的创作领域。

4.新版的语文教材还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时文,让语文的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时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拉近了学生同时代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这也是大语文理念的体现,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还有《工商文明的基因》《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等。

二、感受教材中民族文化的要素

1.语文教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今的职校学生未曾经历过战争,生活安逸,在他们的心中,对于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缺少直观的理解和深入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努力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新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主要凭借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1)作家笔下记载的爱国事迹,文章中反映了不少爱国志士表现出的铮铮气节和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2)借助作家的生花妙笔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内心升腾起爱国热情。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学生就在心中产生一种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豪情。同时新教材的许多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明史,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辉煌文化,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2.语文教材是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载体

语文教材是民主自由精神的载体。其实,追求自由、民主的赞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停歇。新教材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文不在少数。如李白的《将进酒》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民主自由精神的咏唱。诗的后一段突出反映了诗人追求向往自由的思想,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又如,《祝福》对封建节烈思想的批判十分深刻,在祥林嫂的身上鲜明地呈现出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雷雨》中的蘩漪等都体现了民族文化中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3.语文教材是多种文化要素载体

新教材所选的篇目中还包含着多种文化要素。概括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印证着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沉淀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我们的新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其中既有专门介绍传统民俗的篇章如《景泰蓝的制作》,又有不少涉及民族习俗的课文,如《鸿门宴》中项羽、刘邦、范增等人排列座次就反映了古人在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古代的民俗文化时时可见,林黛玉进贾府的沿路中所见的院落、牌匾、摆设反映了当时的民俗。而《故都的秋》中对老北京各种独具韵味的风俗描写,亦是让人回味无穷。

(2)教材中的政治文化。职校学生较之普高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因此,了解古今的政治文化,接受进步积极思想的熏陶,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中的《六国论》等篇目,反映了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再如《祝福》《药》中对封建制度和观念的批判无疑是对腐朽的封建政治文化的彻底否定。

深入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才能解读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丰盈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索,让语文学习的视角变得更大,让大语文教学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