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时间:2023-09-08 17:1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55-02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根据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中国土地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系统研究和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毕业数量的连年增加,以及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等原因,与学校平均就业率相比,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测量工程专业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规划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有交叉重叠现象。《土地管理学》应包含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但我校在开设《土地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又可设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程内容也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余地小,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相背离。(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有的专业教材虽经历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订,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新知识较少;本应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过多,技能知识较少,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仍也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更加缺乏创新精神;对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反映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3)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2]。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4)专业课双语教学较为滞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高科研、应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也很少见,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纵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其充分体现了时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学校在矿山、测绘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地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和自然属性,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整理与复垦、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群。培养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具备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和3S技术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部分授课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应遵循“拓宽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学,资源科学、经济学、工程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应扩大选修课程,设计多个选修模块[4]。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选修课;房地产模块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学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兴趣,保证培养专业人才知识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的机会和可能。另外,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授课内容更加合理。例如,将专业课《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之中;将《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课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划归《土地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原《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改为《地籍测量》。

3.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容量大,讲授内容直观易懂的特点,力争将课程内容借助通俗的用语和图片、路线图等形象展现。二是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听课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巩固;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语教学。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是要选好、用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四是要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另外,我们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定位在一些选修课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土地生态等。

三、结语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适应时展对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坚持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社会需求决定型的动态本科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渠立权,张庆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205-206.

[2] 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3] 郭欣欣,胡 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115-116.

[4] 张合兵,桑振平,赵素霞.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20-121.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 Teaching

ZHANG Meng-li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34-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开始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截止至今,全国有80多个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据调查显示,自2006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在降低。而该专业对口的部门却表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的原因有:(1)一些院校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解片面,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本专业,陷入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困境;(2)在教学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缺乏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3)自金融危机后,大学毕业生盲从考研,影响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2]。本文主要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达到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科学;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实践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二、正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独立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养、从事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因此,我们在培养时须处理好专业的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相关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达到加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性。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法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3.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时间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年轻专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在摸索发展阶段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

(三)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要求,教学课程改革以“整体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3]、创新型人才”为立足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学生观,将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主动的执行者。

1.横向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提高整个专业人才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国家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水准,由专门机构硬性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内容包括:(1)德、智、体、美等方面修养的培养有关的课程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课程;(2)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3)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则是以“以学生为本”,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学术上、地域文化等),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4]:一是院校特色。各院校以原有学科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地理科学背景中创立,形成了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则偏重于农学类,像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等,而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江以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因此其偏重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土地开发与保护等。

2.纵向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定位,其基本结构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①公共课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②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是本科教育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要求掌握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领域的重要理论以及创造过程、应用方向。各大院校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参考,并适当的增设一些与院校特色课相关基础课程。③一般专业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订一个科学的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④专业化课程:是课程设置能动机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有关课程。课程的设置应是在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其主要体现在能不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较为充分的市场需求,实践能力高低是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的依据[5]。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①课程实习: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讨、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和体会、专家作报告、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②专业实习:各院校与国土局、勘测规划院、土地房地产评估等相关部门、中介公司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专业交流等合作。③科研项目:各大院校发挥本院校的优势,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研项目以及各院校老师承担的重要项目。④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能够反应学生综合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校内外“双导师”[6]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成实习任务。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采用“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6],侧重提高专业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为今后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综合培养新模式。

3.横向课程体系和纵向课程体系的关系。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是纵向课程体系的基础;纵向课程体系是横向课程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综合两者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才能够得到科学地发展,实现专业的定位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严密组织,务必使每年、每月、每日都要环环相扣,务必使每节课程都有相应的课题,不致失落了主题或颠倒了顺序。”[7]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实现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裴斯泰洛奇说过:“技巧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发展”。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生专业实践的黄金时期——寒暑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

1.大学一年级。大一的学习在沿袭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加以自主学习的引导。以教学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和实践内容(寒暑假课程设计)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2.大学二年级。以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主,学生统性的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情况。该阶段的课程教学: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实践内容:在校内,优选和整合本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场地,满足专业新发展的要求。在校外,企业合作和交流是关键。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特别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意义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大学三年级。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化课。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从事的方向并选修相关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专研专业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或者自主申报课题研究。

4.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折点,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面向社会为主。教学课程主要有专业化课,实践教学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度,广泛地与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与地产估价公司、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的进行合作指导。

三、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自本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来,土地资源管专业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土地管理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着手,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制定的过程,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机制。一方面,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绘画自己的未来,增加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作用。以改变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现状,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巧灵,李玲,路婕,薛晓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169-17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君,林瑜.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9):78-80.

[5]杨小艳,陈龙高,等.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4-76.

[6]徐红丽,张宇.浅谈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89-91

[7]钟启泉,张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行发教务字[2010]87号)

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6-02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5]常胜.资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49-02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上占绝对劣势,其发展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土地的建立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可在这飞速发展的表象下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严重问题。完善的土地管理和使用规划制度的缺失就是其中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建设工作带来制约,我们应该积极应对。

1土地资源问题上采取严格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1促成国内相关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我国领土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厚,但对于这么大面积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困难的,土地分散面大、管理人员不足是我国土地现阶段管理情况的主要特点。我国重要政府机构大多处在对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城市中,对于偏远土地、农耕土地等大面积资源土地是由一些小的管理部分在负责管理工作的,其部门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数量少、管理范围大、部门约束力小是这些小部门遇到的主要问题。其管理制度的松散使得土地的状况信息不能及时被中央部门了解,加上地理位置的不优越也造成了一些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行为,使得本来就不强的执法力度在一些地区变成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我国土地信息公开化进程还没有全面开展,使得种种暗箱操作情况时有发生,加上监管力度不严格使得土地浪费的现象更加严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实施必要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

1.2完善的管理制度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进程地不断加快,使城市的扩展面积正逐年增加,当城市需要扩张时就要占用城市周围的农耕土地,在我国农耕土地越来越多地被占用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就成了平衡城市经济发展和农业耕种用地之间协调性的关键所在。而我国实际的营养土地占有比率本身就不高,想要使其得到开发利用是一件难事。另一方面,在城市工程建设中,缺少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也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其加重了我国的土地贫瘠程度。从以上各方面来看都是因为土地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不完善所造成的,建立完善、严格的法制管理体系不仅可降低土地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更能有效提升在城市扩展建设之中对耕作土地的保护工作。耕地不仅仅是资源丰富型土地,而且还是农民生活的依托,实现对其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更是国家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

1.3完善的管理制度可改善非法占地情况

在较发达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员素质不均、贫富分化现象明显,导致城中村的出现,包括一些小商户乱搭乱建等非法占地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土地浪费。在小城市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从执法角度来看,加强城市中对非法占地的整治力度和惩罚力度也是必要的。在大城市中因为相关政策法规内容的缺失,导致对非法占地的惩治力度不足,而且就执法者本身的执法力度和执法过程的严谨度而言也略显松懈,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城市边缘地区乱搭乱建现象几乎无过问,这些现象也是造成土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对执法部门和执法者的工作要求,是改变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加强部门分工、部门之中管理制度和要求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者的土地保护意识等可以使非法占地现象得到缓解。

1.4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使被征用土地农户及时得到补偿

要紧跟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步伐,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量也是异常巨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免不了对城市周边耕地的征用。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信任和配合政府工作的基础,在土地资产被征用后若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则会造成人民内部情绪计划、居民利益受到损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对政府工作的不支持、抗拒心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征地难,土地开发进程缓慢,社会市场经济速度跟不上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使被征用土地所造成的人民损失及时得到补偿,这样可使人民生活基础得到保障,人民内部环境得到稳定,使政府部门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怎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

通过以上分析,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其不仅仅可以改善土地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而且可以实现提升对土地的利用率,以缓解因为土地无效浪费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和制约。那么应该怎样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制度和有效减少土地浪费呢,在这里有几点可行性建议。

2.1加强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

诚然,土地是国家的也是人民,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损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着这种局面,我们还得从对管理部门的建设开始抓起。国家最为土地的直接拥有者,同时也承担着对土地使用权的管理责任。想要从根本改变土地管理部门的现状就要对各级部门与地方有关单位实行合理规划和细致分工,做出严格规定,使各部门可以有效发挥部门职能,以达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将管理过程与利用规划相结合起来,制定出严格完整的开发和征用机制,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利用制度的约束性提高其执法力度和落实力度。在土地交易方面,建立透明公开的招标制度,一站式购买体系,使国家总部门可直接对其进行监管工作。

2.2提高对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

我国城市面积在不断提升,与之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日益显著的,但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国城市周边耕地的面积也正逐步被吞食。在这样关键时刻能否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就成为缓解土地给经济带来的压力的有效途径了。为了使人民对提高土地使用率能有所认识,我们不仅要做好部门间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让这种认知走进群众中去,政府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需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并要借用媒体的力度,从政策上给予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土地的行为以奖励,实行检举制度。

2.3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在当下国内建设工作中对土地浪费量大、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这样政府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来限制和矫正,并制定预期利用规划方案,并提高对规划的审查力度,做到绝不放过虚假案例,使审查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充分发动群众的监管力度,拉近政府与群众距离。在对工程的监管方面,加强监管局的监管力度,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约束力增加执行力度,对工程中发现的违法现象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绝不在监管中放人情票或进行暗交易。在此过程中执法部门的紧密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投标、建设过程中做到公正执法、公开执法,使法律执行过程公开化,为土地规划措施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基础,并且使执法部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模范化。

2.4严格要求对土地的审批工作

我国资源国土面积的日益减少,造成我们土地面积大、土地贫瘠化程度高的土地现状。想要缓解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提高对资源土地的利用率,这项工作中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审批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审核过程中对不合法、不合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持坚决否决态度,并且利用监管局对其项目计划的审核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监控,对其施工过程也要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通过提高审查工作的力度和监管局的执行力度,多角度防止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产生。

3结论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还应该从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这两方面根源出发,在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加强人民保护土地资源的自觉意识,使土地来源于人民、作用于人民、监管于人民,使全民族土地意识得到觉醒才是在土地问题中做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王德军.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2] 孟雪楠.试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监测;Google Earth;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8-02

1引言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陆地面积有960万km2,居世界第3位,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居水平的29%,排在世界第120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工业化、城镇化、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人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制度,即运用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科学地分析。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就是国土资源部根据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当代社会土地利用变更频繁的现状,结合具体国情而要求实施的一项土地动态监测工作。

自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以来,各地国土系统借助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进行动态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2卫片执法检查简介

2.1政策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土地利用情况变化频繁,常规的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手段已经很难直接快速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也难以从整体上检核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为此,国土资源部决定,自2010年2月起,全面开展科技含量极高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利用卫星影像实施对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以便快速、实时、准确地对国土资源进行分析和管理。2010年2月2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全面掌握违法用地情况,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秩序,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力度。

2.2土地卫片执法检查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制成遥感影像图,将同一地域前后两个不同时点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对比,就可以反映出该地域土地的利用变化情况。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就是依据卫片对一个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通过对卫片监测所反映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的地块逐一进行检查,掌握该行政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及时发现、制止并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2.3卫星影像的概念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制作的叠加监测信息及有关要素后形成的专题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根据目前最新卫星技术,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分辨率最高可以达到0.61 m的精度,通过卫星所拍摄的图片,不仅可以看清地球上每一栋房子,甚至可以看见道路上汽车的轮廓和行驶方向。可见,卫星影像完全能够满足卫片执法检查对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

3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市面上流通较多的免费卫片资源主要来自于包括Google Earth、天地图网、百度地图及搜狗地图等门户平台,遥感影像覆盖了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和其他城市的低分辨率影像,其中最丰富、最实用的是Google Earth。

3.1Google Earth介绍

Google Earth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一款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客户端软件,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

Google Earth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图片和照片,是卫星影像数据与航拍数据的整合,数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商业卫星。其中,法国的SPOT5可提供解析度为2.5 m的影像,美国的IKONOS可提供1 m左右的影像,而QuickBird能够提供最高为0.61 m的高精度影像,是全球商用的最高水平。

在Google Earth中,98%的影像都是卫星图片,其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 m,通常为30 m(如中国大陆),针对某些大城市、著名风景区或建筑物区域,其提供影像的分辨率会更高。目前,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中国。此外,大坝、油田、港口码头与军用机场及其周边区域等也是Google Earth重点关照的对象。

3.2Google Earth的应用

Google Earth作为一个遥感影像承载平台,为用户提供了3个版本的服务:个人免费版、PLUS版本、PRO版本,这三个版本资源相同,功能有所差别。作为一种工具,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3.2.1查看地类性质

Google Earth直接调取谷歌服务器丰富的影像资源,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影像数据。这些影像能清晰的反映出村庄、农田、道路、河流、厂矿、地貌等各种现状因素,并通过金字塔形式加以显示,不同层级的对象显示为不同分辨率的影像信息,即它们的清晰度不同。目前,Google Earth影像分为22个层级(国内一般只到20级),以国内某地区的影像为例,各影像层级对应的分辨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等信息。

在土地利用情况的监测工作中,用户找到需要查看区域的影像之后,根据所监测地区范围的大小、图幅的大小和地物地貌的清晰程度等不同情况,通过软件的缩放功能来显示影像,这样便能清楚地判读出该位置的民房、工业厂房、水利电力设施等,利于开展外业实地踏勘等工作。

3.2.2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新版的Google Earth增加了历史影像查看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历史影像,用户可以用工具条下时间滑块将影像调到历史时间点,滑块上的标记表明数据库中记录有当前视图在该时间点的历史影像。历史影像更新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欧美及国内主要大城市区域,数据多为近几年拍摄,并且影像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3]。

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历史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监测,主要适用于有影像更新的地区,用户通过调整时间滑块,对比两个时间点拍摄到的遥感影像,分析判别出该区域底物地貌的变化情况,从而不受恶劣条件影响地完成对土地巡查、调查取证和对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定点、定位,特别适用于发现违反国家政策的别墅用地、高尔夫球场用地等的监测。图1为Google Earth上广西某地分别于2009年2月11日和2010年5月24日拍摄到的影像对比,从影像图中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该地土地利用情况。

3.2.3 量测变化宗地面积

用户在通过遥感影像的对比、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后,除了定位该位置之外,还可以使用Google Earth提供的量测工具进行距离、面积测定,如上图所示,如此便可对该用地情况

有进一步的了解。Google Earth免费版提供距离量测工具,PLUS和PRO版本可以直接实现面积量测。

3.2.4应用案例

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筹建的基于Google Earth的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集合到统一的地图上,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和“以图管地、以图管矿”。实际应用中,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清晰明确地判读出各类地物地貌,了解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在室内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确定地物进行补判,提高解译精度与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1)2009年2月11日(2)2010年5月24日

3.3不足之处

在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Google Earth提供了大量的免费资源,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①高分辨率影像覆盖范围小,在主要城市以外地区尚无法普遍应用;②影像更新频率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监测工作的需要。目前,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购买相关区域某一时间点某个层级的遥感影像,来弥补公共Google Earth存在的不足。

4结束语

Google Earth可以下载免费的高精度遥感影像,软件本身还具有漫游、标注、叠加影像等操作功能,已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于多个领域。实践表明,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补充手段之一,Google Earth能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同时还可以应用到土地调查、土地规划、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相信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未来,Google Earth必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克,成夕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6):11~15.

第6篇

今年是《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要结合“两法”,认真搞好“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省土地月等传统宣传日和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宣传,做到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注重实效。

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要围绕主题向公众进行资源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节约利用、集约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充分利用好地质公园等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各项活动,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增强全社会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和自觉性。

要与共青团、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在全省广大少年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地球小主人”活动,使他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李四光的事迹,了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和省情,树立珍惜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今年6月是全省第18个土地宣传月,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个宣传。

开展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围绕主题,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月份的第三周是科技活动周,要利用这一契机,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

二、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开展宣传

要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新亮点。要深入宣传“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全社会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国土资源问题和国土资源工作,为我省国土资源各类“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为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上新台阶打下扎实的社会舆论基础。要着力做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严而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实行定额控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宣传。

三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宣传重点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工作;以建设促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围垦造地,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导农民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土地纠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民的避险搬迁等方面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

四是加大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及时报道各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促进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宣传严格规范矿业权审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强化矿业权市场监管、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工作。既要大力宣传整顿和规范取得的成果,又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重大典型案例。

五是着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和我省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深入宣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工作新进展、新成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环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继续搞好以汛期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以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测群防”,避免和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是继续深入宣传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及《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实施意见》为核心内容,宣传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宣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要加强以机关效能建设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以建设“廉洁国土”为目标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宣传。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宣传。

三、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三落实”,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要围绕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重点,始终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强宣传策划,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法,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第7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1)以循环经济牵引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方月梅 张晓玲

        (6)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胡礼梅

        (1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高天明 沈镭 刘粤湘 姜蓉蓉

        资源战略

        (19)发达国家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启示 黄德林 陈宏波 杨英云

        (24)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 王亚华 张小林 孙在宏 袁源 卢宜迅

        (30)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法制建设现实困境与对策 张兴 王凌云

        (34)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温靓靓 白中科 周伟

        资源评价

        (39)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 陆汝成 黄贤金

        (45)山西省蒲县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张婷 袁春 钱铭杰 袁涛

        (51)古生物类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定量分析——以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郭婧 田明中 刘斯文

        (57)基于系统平衡的成都市耕地保有量预测 刘倩 冉瑞平

        (62)基于均方差分析法的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郭艳红

        (67)浅析新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张继栋 白中科 崔艳

        资源管理

        (70)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的路径、问题与对策 龚兆先

        (74)我国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热点问题研究 陕亮 徐培根 王史堂 史登峰 屈红刚 张文义 许永中

        (79)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洋 鞠美庭 沈镭

        (84)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的地质调查工作分析 张宇

        (90)完善专业图书馆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 张小敏 黄育群 张小海

        资源调查

        (94)我国旅游地学及其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郭福生 张国庆 姜伏伟 姜勇彪 叶张煌

        (101)埃塞俄比亚金属矿产资源综述 杨波涌 鲍征宇 董志成 sisay ayalew amera yonas bekele

        (106)山西铝土矿分散金属元素镓富集特征 杨中华 孙思磊 孟建寅

        (110)天然气中汞的分布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何伟 汤达祯 严启团 许浩 王海华 林文姬

        资源经济

        (117)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法律属性之辨 闫海 吴琼

        (122)基于lucc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李偲 李晓东 海米提·依米提

        (128)中国区域co2排放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陈青青 龙志和

        (135)新疆能源产业集群显性竞争力评价 张娜娜 孙慧 刘媛媛

        (141)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康新立 潘健 白中科

        (148)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广东乐从镇家具产业集群为例 李可文 冼尚德 程小莲 钟宁宁 李边卓

       

源市场

        (157)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郭剑英 熊明均

        (162)圈层化城市近程旅游市场营销——基于可达性的无锡案例研究 沈敏 周永博

        无

第8篇

1.摸底学生情况淮备实施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通过摸底河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池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

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淮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仿真现实场景膜拟政策实施情况。

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舜月1日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掌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肩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4.实践现实政策还原理论指导作用。

理论学习和场景模拟毕竟还属于课堂教学环节同学们对于真正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环节的了解还不是特别透彻而且,虽然是实时新闻但因为正在发生而同学们还身在课堂所以难免有隔岸观火的感觉。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如通过联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可以利用地利之变:行政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中央编制办公室综合司综合处参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的拟定等工作流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参访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网上信息平台,实时收听国家部委对于有关土地政策的解释、处理情况等。其二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讲座。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对口邀请相应的公共政策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来校讲座。如经联系城市管理专业同学可以邀请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领导来校做城市管理方面的介绍,邀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领导来校讲解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的内容。其三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筛选适合进行复证的研究课题交由同学们进行研究复证厂步步再现政策出台的研究背景、研究流程、政策框架和政策实施结果。例如本人曾把国土资源部委托软科学课题《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委托课题《金融街国际化政策研究》等研究课题交给大家当场讲解复证赴同学们体会政策研究的一般流程,也锻炼了其项目研究能力。

作者:张杰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第9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本体领域本体

[分类号]G252

电子政务经历了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与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型。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化管理和充分共享是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借鉴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更优途径,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更加科学、有序,便于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为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

1 运用本体思想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1 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

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思想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知识组织中,许多学术机构都研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本体,如领域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方法本体、元数据本体等。目前,大多数本体是以领域为基础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IDEF5方法、骨架法(skeletal Methodology)、企业建模法(又称TOVE)、MEZHONTOLOGY方法、循环获取法(Cyclic Acquisition Process)、构建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方法等。

主题词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库库内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以及库际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导各类政务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和有效利用的核心。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信息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以实现全库信息资源的加工规范化、标识有序化以及信息共享化。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主要有以下优越性:①两者有许多相似点,如两者都包含词(概念、类)及词间关系;两者都具有等级结构、并通过等级关系及词间关系将词组织起来;两者都用来描述特定学科领域知识;两者都可以用作领域信息的组织工具。②某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包括本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这些术语都经过本领域专家多年的有序组织,可以为该领域本体的创建提供指导,主题词表中的限义词、涵义注释、等级关系、词间关系等为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属性、实例以及关系的创建提供了线索及指导。

1.2 基于本体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对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来说,政府信息资源本体就是一个正式的词汇表。本体可以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在这样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积累、搜索、共享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知识重用和政府知识共享将成为现实。

・本体可以为政务知识库构建提供一个基本结构。以描述对象的类型而言,有简单事实及抽象概念,本体可以描述静态实体部分,它们主要描述政府事件或概念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静态联系,本体也可以描述政府时间或概念的运动和变化。应用了本体,政务知识库就可以运用这类结构去表达大量无组织的政府知识和常识。

・利用本体思想构建的电子政务本体与政务数据库虽然有些相似,但本体比数据库表达的知识丰富得多。定义本体的语言,在词法和语义上都比数据库所能表示的信息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本体提供的是一个严谨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而不单单是一个存放数据的结构。

・电子政务本体可以按照领域建立不同的政务领域本体,描述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本体可以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以实现不同政务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继承,成为政务系统中可重用和共享的组件。

2 基于本体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案例――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FSSA本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建设是很多文献介绍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本体方法建设电子政府数据库。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indiana FamiIy and Social Services Adminislra-tion(FSSA)本体,属于最上层的域本体设计,它在“家庭与社会服务”这一本体下定义了9个本体(即低收入、处于危险的儿童、精神病与吸毒、弱智、区域健康与人性化服务、医疗补助、政府机构、法律实施及财政),建立了最上层的概念关系,并用图形和箭头形式标示出了各下层本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个专业本体里所包括的术语,如图1所示。

按照主题词表的编制规则,我们把这个本体图转换成FSSA主题词表。01―06为一级概念,其下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编制的为二级概念,或称为下位类。

01Mental Retardation Disability Ontology精神不健全人一一参03

01A Residential suppoa住房支持

01B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再就业

01C Supported employment就业服务

02Medicaid(美国由各级政府资助、以助穷人和伤残这类对象的)医疗补助――参04

02A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4F

02B Medicated system医疗补助系统

02CWoma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儿童

03Local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nlogy地区健康与公共事业――参06

03A Indiana Client Eligibility Systems印第安纳居民身份识别体系

03B Indiana SuppoEnforcement Trading Systems强制执行贸易体系

03C National Directory of New Hires国立出租名录

03D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

04 Low income ontology低收入――参03、02、0l

04AEnergy能力

04B Job training/placement职业培训/安置

04C Woman Infants and Children妇女、婴儿与儿童

04DChildCare儿童保育

04EChild Support儿童抚养

04F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2A

05 At-Risk Children Ontology濒危儿童――参02、04

05AAdoption收养

05B Fostercare看护

05C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isabled残疾早期干涉

05DFamily reservation/support家庭抚养

06 Mental Illness and Addiction Ontology精神病与吸毒一一参02、03

06A Mental illness treatment for adults成人精神病治疗

06B Addiction treatment戒毒治疗

06CPrevention预防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①应该面向某一个或一类具体问题构建本体。从印地安纳州的家庭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本体图中可以看出,该本体的特定领域是以家庭为主,围绕着家庭展开一系列的本体,囊括了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并着重定义了面向弱势群体的各种服务本体,最终形成了6个主要本体。②本体间具有单向或双向联系,且这些联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如低收入本体指向地区健康公共事业本体,是一种单向联系,凡是涉及低收入本体下的概念一律指向公共事业本体,即低收入群体中的问题直接由公共事业服务来解决,如04D儿童保育问题就由03D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来解决问题,而医疗补助本体与低收入本体是双向联系的。③将该本体图转化成类主题词表可以看出,本体可以表示出更清晰的关系,甚至是复杂关系。而将一个本体转化成主题词表的话,关系表示很乱,起不到概念梳理作用。

3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局部模拟

3.1 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步骤

鉴于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实际,确定以下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3.1.1 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应用的目的、范围、表示方法和用途等。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要对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体”(知识体系)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达到需求分析的定位准确、涵盖得当。

3.1.2 概念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主要概念,确立概念间等级关系,并用精确无歧义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该领域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获得领域信息最根本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

3.1.3 概念间联系 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概念间联系,如属性、种属关系、总体与部分关系、领域中的特有关系;对所收集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罗列重要的词和短语,并将其归类。还要确定概念间结构,定义类别和等级结构。

3.1.4 编码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对“概念化”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进行编码,使机器易于处理,尽量将相关领域已存在的本体集成到要构建的政务领域本体中,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在众多本体构建工具中,斯坦福大学为语义网信息资源组织设计的软件prot6g6 3.1的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建设工具。

3.1.5 确认、维护与评价对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价,包括本体的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等;随着电子政务领域知识的增加,本体要不断更新、不断进化,增加本体概念,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3.2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模拟一国土资源、能源本体

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笔者选定“国土资源、能源”类模拟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见表1。

3.2.1 根据概念之问的联系,编辑上位类与下位类 笔者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在prot6g6 3.1软件中编辑,见图2。

图2 Prot696编辑下的国土资源能源分类示例

3.2.2 利用prot6g63.1中OWLViz工具显示概念间的关系prot6g6 3.1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概念间的分类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国土资源能源本体中的部分分类体系以及笔者将要研究的土地分类体系。

3.2.3 列举概念间的属性分析土地的4个下位类,它们四者可以有以下简单的关系: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依照”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具有的功能”为土地资源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所以笔者从中总结出is_according_as,is function_of,has_function_of三种关系(因为该软件目前不支持中文,所以用英文形式),其中is_function_of和has_function_of是一对互逆的概念,见图4。

3.2.4 为概念添加实例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下有国土资源部这一实例,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and Law)与土地管理法规(Land Regulations),见图5、图6。

3.2.5 实现查询功能在对概念、实例及概念关系进行定义后,可以实现对其中概念或者实例的查询,见图7。

3.2.6 总结通过以上5个步骤,利用prot6g63.1软件编辑了简单的国土资源能源本体,并且实现了一些查询功能。可以看出,由一个个简单的电子政务本体逐步建设起来就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复杂本体,建立起概念间更加复杂的联系,这些电子政务本体既可以转换成数据库,又可以帮助数据库推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务查询和检索功能。由此可见,编辑大型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具有实践意义。

4 展 望

4.1 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本体联合形成电子政府的知识地图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般发展,它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需要众多领域专家的参与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充分建设后,各种电子政务底层的领域本体建设成功后,如综合政务本体、经济管理本体、信息产业本体等等,在电子政务这个大的蓝图之下,将各个本体按照其内部关系联系起来,构成布鲁克斯笔下的知识地图,形成真正的电子政府知识地图,使政府信息道路变得通畅而快捷。

4.2 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自从“三网一库”政务建设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就是先从专业化的网站开始发展并逐渐强大的。这种发展方式比起各省市地区自己独立建设更加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通信障碍。基于领域本体建设的电子政务必然会形成各领域专业化的政府功能门户网站,而且基于本体思想可以从语义层面上组织某领域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使之与因特网信息资源组织发展同步。

4.3 本体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发现新的政府功能结合点,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本体思想是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进行再组织,概念之间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关系。在概念或实例之间形成了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正因为知识节点的增多和复杂,可能会在节点处发现新的政府功能实现形式,从而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课程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40-01

房地产估价行业是提供专业意见、具有社会公信力、实行有偿服务、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一种建筑类服务行业。而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则是通过估价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实际的估价模拟,使学生具备从事房地产估价工作的基本能力。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广泛涉及到国家制度政策、金融、税法、财会、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相关学科和知识,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尤其在以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实际估价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

一、理论教学环节为基础

房地产估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在教学环节设置中应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可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专家报告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到估价公司的实际业务运行中去,切身体会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导向,调整教学环节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授课、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评估、课题研讨、资料收集、现场参观、估价实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切实作到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

2.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房地产估价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名词概念和计算方法,单纯的理论讲解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面对具体问题还是不会应用。为此可以简化艰深的理论,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实际估价案例,将枯燥的理论与习题、案例结合起来,边学边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相关学科知识,可以作为拓展能力训练环节,引导学生课外自学。

3.改革教学手段。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课件、视频课堂、答疑信箱等,来拓展专业视角,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现状;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二、实践教学环节为补充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支撑。目前开设房地产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管理松散,甚至有的同学实习的专业和估价风马牛不相及。

专业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估价实务操作的仿真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无模拟评估实验室,且缺乏相应估价资料的积累,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推进专业模拟实验室建设,并注意实践成果的积累。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合理的时间、运行模式、指导和考核机制等,并要注意和理论教学环节的衔接。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应有内在的联系,按照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实践教学环节还应注意学生实践成果的积累,如市场调查中当地房地产市场资料、建材价格资料、政策法规资料、市政规划资料、楼盘资料、人口分布及消费习惯、居民收入水平资料、房地产从业企业资料、二手房交易资料等,应及时予以分类整理并归档保存。还应注意实际评估案例的收集,这些资料的不断积累是建设模拟评估实验室,进行评估实务操作的必要条件。

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适应《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需要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验室的概念不应限于几部电脑,几个文件柜,应按照专业方向的要求。建立如估价案例资料库、本地(市)经济资料库、楼盘资料库、土地分等定级资料库、相关法律法规资料库等;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实训现场,楼盘模拟营销现场,房地产开发流程模拟实验室,土地招投标模拟实验室等;购买市场调查与预测、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等的相关软件,尽可能地做到全真模拟,全方位模拟;并配合以可行的实训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估价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房地产估价公司、土地估价部门、拆迁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的合作和联系,加快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真正的专业实战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教师从实际专业实践中选取教学案例,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也应注意与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合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房地产估价课程,乃至整个专业,拓宽专业基础,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课程考核体系为导向

由于房地产估价是整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最终使学生具备专业估价能力,所以应根据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试卷定成绩的考核体系,结合课堂提问、课程实习、市场调查能力、集体作业、理论考试、估价实务、估价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综合进行课程考评。尤其是高职学院更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的导向性。

培养综合素质的另一个途径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和模拟实验室,安排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课题参与情况也可以作为课程考评的一个方面。

总之,房地产估价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这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己应不断提高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如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教师也应亲身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科研课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春兰.房地产估价.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斌.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及其教学探讨.高等建筑教育,16卷第4期

3.和丕禅.管理学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1(3)

4.陈银蓉.用素质教育观念改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4)

5.田晓红.提高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第11篇

关键词:不动产估价;德育;估价机构;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4-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动产估价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日渐显现。估价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无不把不动产估价设置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由于估价人员的经验对估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不动产估价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典型,如何做好高校不动产估价课程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卢新海、付梅臣、钟少瑜、田晓红、周为吉以及程琳琳等人,对如何提高不动产估价课程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分别提出了将不动产估价课程建设与估价师培养相结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三阶段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动产估价方法的能力。无疑,这些探索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本人认为,不动产估价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满足赋予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当前我国不动产估价行业存在的问题看,要提高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仍有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二、当前我国不动产估价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估价业务回扣严重、违规收费与虚假评估。为了招揽业务一味迎合委托人高估或者低估。不是向委托人提供专业的顾问服务,而是直接问委托人“你要估多少”。这种无序竞争,一味迎合委托方的高额回扣与低廉收费,直接导致的恶果,一是不动产估价报告质量的下降;二是扰乱了整个不动产估价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三是成为滋生商业贿赂的温床。

2.不动产估价人员整体素质及诚信度不高。不动产估价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除了执业素质,更应具备如下伦理素质:一是责任心强,二是诚实守信,三是廉洁自律,四是公正公开。在国外,估价机构从业人员的信誉及诚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估价从事人员的最核心价值。由于我国目前在法律和法规的健全方面尚不完善,缺乏对从业人员严格的约束和考核,导致许多从业人员职业观念淡薄。不动产估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客观上制约了不动产估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不动产估价师的综合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不动产抵押评估与课税评估具有业务量大、估价结果精度要求比买卖价格精度要求低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计算机批量评估。2004年,我国的房地产估价企业也开始将估价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研发出计算机批量评估的自动估价信息系统。近年来的基准地价评估同样广泛采用GIS技术。伴随着物业税的逐步开征,计算机批量评估不动产价格更是大势所趋。从我国目前估价师的技能看,多数不具备熟练操作GIS技术的能力,开展新业务的能力受限。

三、提高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1.德育——提高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不动产估价行业所存在的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虽然与高校无直接的联系,高校也无权干预估价企业的经营,但高校绝不能因此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视而不见。《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了可申请参加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对于参加估价师考试人员要求的最低学历是取得房地产估价相关学科大专学历。可见,高校是不动产估价师的培养基地。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伦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在今后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表现。良好的大学精神的灌输,将在学生与不正之风之间树立一堵防火墙。因此,德育当是高校的一个基本任务。正如原浙大校长竺可桢所言:“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海上之灯塔”。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是提高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讲授不动产估价的基本原则与估价制度时,任课老师应当结合当前不动产估价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不动产估价师与估价机构的违法个案、违法估价机构与估价师受到的惩处,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强力灌输给学生,建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与诚信观。

2.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不动产估价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出于建设城市不动产信息数据库及不断更新数据库的要求,一些不动产估价机构常常需要大量的踩盘人员与估价系统建库、维护人员,高校应积极寻求与这些优秀不动产估价机构的合作,一方面能让学生实地了解不动产市场状况、具体楼盘信息,另一方面,估价机构会给学生做具体的培训,在培训后,学生就能参与实际的估价工作,进入真实的不动产估价,了解估价的具体要求,掌握相应的估价技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除了与国内的不动产估价机构合作,任课教师还应加强与国外估价机构的联系。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不动产估价历史悠久,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估价理论体系,估价业务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加强与国外估价机构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拓展业务内容,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与扩大服务内容赢得市场竞争。

3.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市场把握能力。对于有收益或有潜在收益的不动产,通常可以采取市场比较法及收益法来评估不动产的价格。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发现,对同一不动产,同一估价目的与同一时点,用市场比较法与收益法求取的价格相差很大,远远超过了误差允许的范围。通过对这类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分析不动产市场,判断市场发展状况,较全面地认识不动产市场,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加强并延伸服务,对委托人进行善意建议,提高顾问质量。

4.增加不动产估价课程学时与实践学时。不动产估价除了基本的理论、一般物业价值评估外,还涉及征地拆迁评估、企业改制上市评估等等。不同类型的项目评估,往往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大于60学时,实践的学时也应安排在2周或以上,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新海,黄善林,冯广京.不动产估价师培养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06,(6):55-60.

[2]付梅臣,付薇.“土地估价”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3):84-86.

[3]钟少瑜.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房地产估价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1):642.

[4]田晓红.提高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86-387.

[5]周为吉.不动产估价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8-90.

[6]程琳琳.不动产估价课程三阶段案例教学法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61-63.

[7]李卉欣,刘雄心.加强房地产估价行业管理之我见[J].今日南国,2008,(11):1-2.

[8]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5.

第12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1前言

近年来,受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扩增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土地整理成为了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持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等手段,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改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实践过程[1]。本文基于详细综述土地整理过程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环境生态保护研究工作现状,辨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焦点问题,分析影响因子及机理,提出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良性循环。

2土地整理工程的背景与意义

2.1工程背景。随着城乡经济建设发展,保护耕地安全成为了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占用耕地搞建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是不可避免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平整、道路、农田水利与防护林等工程。在对土地整理的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土地供给理论、景观理论)、技术(农田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农业治理技术、沉陷预计技术)、潜力分析方法、运行机制等的研究方面我国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2.2工程目的。现阶段土地整理工作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目标[2]: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农用耕地的面积,促进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使土地关系与土地生产力协调发展。提升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3工程意义。合理分析项目区域土地整理对植被、水资源、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意义在于:将现有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避免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要素受到更多的危害,从而形成更加合理、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以满足社会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需求。2.4土地整理的特点。土地整理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整理过程需要土地、水利、农业、林业、交通、气象、环保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这一复杂的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以下4个显著的特点[3]:(1)空间尺度性。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产生、演变均处于特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2)影响过程的动态性。不同时期土地整理的内容目的各不相同,项目参考依据不一,建议综合实际因素,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丰富土地整理的内容。(3)影响因子的地域性。各地区区域跨度大,应依据不同自然资源条件,提出合理方案。(4)整理目标的多元性。土地整理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效循环的生态效益,以及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3.1国外土地整理历程与现状。在土地整理的立法、定义、实施计划方面,欧洲国家以已有的经验和成绩,使土地整理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俄国于1779年在莫斯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土地管理学校。1953年,联邦德国制订颁布第一部《土地整理法》。荷兰于1985年颁布了《土地发展法》,规定了土地开发程序。国外的土地整理分为3个发展阶段: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有规划归并地块、改善农用条件简单的土地整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土地整理项目缓解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这一时期称之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20世纪60年代后土地整理重点转为保护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项目[4]。国外把土地整理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土地整理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中,1996年在里斯本举行的乡村综合规划会议上通过增加参与的方法解决土地和农村的发展问题,2001年有葡萄牙学者主张将人类活动纳入到土地整理评估中[5]。同时国外在土地整理规模、功能、评价等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方面研究较多。但国外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研究以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律研究[6]、相关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相对较少。3.2我国土地整理历程与现状。20世纪90年代,国家先后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和“占一补一”的基本方针,严格保护耕地。为实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新土地管理法在第41条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的条款[4]。1998年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成立,2001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土地整理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跨领域、专业技术交融的综合性行业。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有以下几方面研究取得显著进展。(1)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4]:将土地整理分为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生态保育型土地整理、环境伦理类土地整理、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2)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评价[4]:我国对环境效益评价的分析研究较为丰富。但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滞后、注重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3)村镇建设用地整治[7]:尊重农民意愿优先,加强对农民农业耕地技术的指导,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平稳不下降的原则。(4)对于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研究方面,我国处于持续性研究探索阶段。在土地整理和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中,2008年高明秀提出的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2010年刘立民、宋凤玲研究的土地整理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作用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

4土地整理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项目施工会在较短的周期内对项目整理区域的土壤、水、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生态过程产生诸多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整合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结合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引导提升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正面的影响。4.1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地下水高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会对沟渠实施水资源调配,坑塘河流进行填埋或清淤处理,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主要体现在水文结构和水资源质量2个方面[8]:4.1.1改变水文结构。随着对坑塘、河流、农田水利等实施用地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表水文网络结构。例如,在对河道截弯改向,会对周边的土壤环境,植被生长状况,生物栖息等造成影响。河流上游若修建拦水堤坝,会致使下游河道水干涸、游憩的水生生物生态中断等风险。城市建设用地和农田水利灌溉供水有限的区域,地表水供给不足,深入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甚至会引起近海区域的海水浸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质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调配不均匀。4.1.2影响水环境质量。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废弃物会对周边水质量环境产生危害。种植耕作区使用的化肥农药流入地表水系或者渗入地下水,对水质危害严重。距离城市工业建设较近的项目实施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受到化学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污染。灌排水渠系统不仅使大量灌溉水能够补给地下水,而且排水设施不断的排泄地下水,加速了地下水的循环,改善区域水质。4.2对土壤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导致土壤损失和退化,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受到污染,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造成的影响具体包括地表形态改变和土壤性状改变两方面[8]:4.2.1改变地表形态。土地整理对项目区最直观的体现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项目区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常见的调整类型是将滩涂、荒地、裸地调整为耕地,将旱地改水田需要修建梯田、沟渠改变耕地内部结构。或是坑塘填埋、沟渠修建等工程直接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从而产生影响原有生态环境、降低物种多样性、土地承载能力下降等风险。4.2.2改变土壤性状。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黏粒所占的比重,将土壤分为砂粒多黏粒少的砂土类土壤、黏粒和粉砂粒较多的黏土类土壤、质地均匀的壤土类土壤,对比这3种性状不同的土壤,砂土类土壤在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方面较强,黏土类较弱。相反在土壤的保水性方面黏土类土壤较强,砂土类较弱。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中机械压实、铲挖填埋影响土壤的性状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外营力作用下的搬运、沉积、破坏,造成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水分流失严重。松散土壤颗粒被地表径流带走,新开发土地土壤凝聚性弱,施工过程作用面积大、时间长,加上侵蚀速度造成土壤养分流失。(2)影响土壤通气性、透水性、粘结力、可塑性等理化性质,污染土壤。最显著的现象是:土地整理之后施肥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农作物在这一过程所吸收的农药化肥量少,吸收效率低,大部分堆积在土壤里,杀死了大量的微生物。降低了土壤活性,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3)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影响原有土壤的质地,降低了土壤的肥力。成熟耕地土壤富含各种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结构和活性适宜。在整理过程中对土壤填挖运输等,使养分发生变化,肥力降低。为改善土地整理区域土壤的理化性状,施用蚯蚓和生物菌肥的生物改良措施;解决项目整理区土地的压实问题采用机械深松的物理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性性质,可以采取对项目整理区施撒化肥的化学改良措施。4.3对生物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无法避免对原有区域的生物资源造成不好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地表植物和动物,以及地下土壤里的微生物。若长时间堆积土壤,对土地不进行调理优化,则要对该区域的生态风险指数进行评估。项目实施后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绿色植被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两方面:4.3.1绿色植被单一化。土地整理能够增加未利用开发土地资源的耕地面积,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地表植被破环、植被数量在土地整理后期急剧减少。新种植作物环境适应力差,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和人工维护,区域自身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弱,不利于维持。4.3.2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机械填挖破坏了原有土壤表土的熟化度,因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大量削减,必然弱化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影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周边地表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实施后期会减少。项目工程需要河流截弯取直的区域,沟渠道路的硬化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对水池坑塘,进行整修填埋和清淤处理虽然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水质质量,但同时也减少了该区域的生物种类,降低了周边水环境生物的稳定性。4.4对气候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大量原有景观占用地进行翻新重建,影响地表反射率,致使气温和空气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变化幅度较大,工业、企业、商业用地的扩建推动城镇化发展,资源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量随之增加,城市高温值屡次刷新,气候变化异常。耕地大面积占用,建筑物高然耸立,热源集中且面积较大,城乡温差大,热岛效应明显。4.5对大气的影响。土地整理工程在对裸地、未利用地进行综合利用耕作时,翻新的农田会使用大量化肥、农药,一部分喷洒颗粒散逸到大气中造成大气农药污染。林地转换使用类型时,森林大量砍伐焚烧产生的碳含量增加,容易造成雾霾天气,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作用,伤害人体健康。4.6对植被的影响。对区域原有土地进行土地整理,使土地表面在外,土壤营养随之流失,随后所覆盖的林地、耕地生长的植被,生长发育不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期所衍生的植被数量减少,区域生物种类单一化,因而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稳定性随之降低。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通过对指定区域进行土地整理,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资源利用程度,而且对调节区域生态环境有以下4个方面良好的影响[9]:(1)对物质生产的影响。间接地体现在土壤植被及农作物生长受影响会增加食物能源和原材料供给。(2)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水利、水质、气候、土壤等调节生物生存环境。(3)对支持功能的影响。土地平整增加了土壤厚度,改善了土壤质量,减少了水土流失等能力,稳定了生态系统营养循环。(4)对生态系统文化功能的影响。土地整理以提高环境美观化为价值目标,对原有景观进行建设改造,进而熏陶人们对休闲、文化、艺术的素养追求。针对土地整理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以下3点应对措施:(1)土地整理后所实施的项目工程应避免与受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产生冲突,如水质受影响的耕地填挖整理后不能施建渔场、泳池、园林景观等。(2)针对整理后区域对环境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相关的实验和数据取证,如对林地焚烧产生的物质种类和含量,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受污染土样应参照空白实验组,明确影响植物或动物生长的机理因子。(3)在工程实施前,施工单位应针对区域性的影响,运用科学技术、考虑长远利益减轻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土地整理对区域性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导,明确了土地整理对环境要素组成、能量信息、机理性能产生的连贯作用。在土地整理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将其优势最大发挥,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提高社会效益。5.2建议。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基础上,为使两要素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强化完善研究的目的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的建议:(1)制订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对填挖机械的深松设备、深松深度的标准[10]。(2)加强土地整理对该区域环境要素影响的研究,注重土地整理后期对土地改良技术的提升,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3)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和农用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4)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监督,强化人地矛盾意识,倡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区域总体发展,建设合理、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作者:陈倩颖 杨银科 李新慧 苗丁丁 单位:长安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薛永森,郧文聚,张凤荣.四川震区土地整理安全性评价及措施[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5):288-294.

[2]蔡琳亭.重庆市土地整理中水资源供需平衡优化模式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贾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李波.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6]陈颢.黄土高原南部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环境响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于漳佩.土地整理的生态损益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8]蔡晓强.进贤县罗溪镇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