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飞机 数字化 柔性装配
1 引言
传统的飞机装配采用刚性工装定位、手工制孔连接、基于模拟量传递的互换协调检验方法和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自20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现代飞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飞机制造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飞机装配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现代飞机的数字化柔性装配模式。数字化柔性装配模式具体表现为:在飞机装配中,以数字化柔性工装为装配定位与夹紧平台,以先进数控钻铆系统为自动连接设备,以激光跟踪仪等数字化测量装置为在线检测工具,在数字化装配数据及数控程序的协同驱动下,在集成的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上完成飞机产品的自动化装配。
2 飞机装配生产线特点
一般机械制造中的装配线是指人和机器的有效组合,通过将生产中的输送系统、随行夹具和在线专机、检测设备等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满足多品种产品的装配要求,充分体现了设备灵活性。装配生产线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制造周期,但自动化生产线的成本较高,主要用于批量生产,如在汽车行业。
但飞机产品型号多、批量少的特点使得飞机装配生产线需要在具有一般机械产品装配生产线的特点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柔,这样同一生产线既能用于同型号同批次,又能适用于同型号改进改型系列机型的飞机产品装配,从而满足了装配生产线对产品产量的要求,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现代飞机产品的精益制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飞机柔性装配生产线技术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应用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现有的产品设计模式和产品特征没有充分考虑产品柔性装配技术的应用需求,不适应柔性装配生产线的发展要求。
(2)基于MBD的数字化装配工艺规划与管理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工艺设计手段还停留在二维工艺设计和表述为主的水平,存在与数字化产品设计不衔接、设计周期长、返工量大、需要实物验证和示教性差等诸多问题,大量制造依据信息以工艺文件形式分离存在,管理混乱,不能满足柔性装配生产线可视化装配、无图制造的发展要求。
(3)数字化检测技术严重滞后。
大量采用专用工装、标准量具等模拟量设备进行产品的测量与检验,测量效率低、精度差,不能满足柔性装配生产线快速精确测量、在线质量控制的需求。
3 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内容及关键技术
通过研究国外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发展状况,结合飞机装配及其生产线的特点,可得出构建新一代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及关键技术:(1)面向装配的数字化产品并行设计,为实现柔性装配、敏捷制造提供前提和基础;(2)数字化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系统,实现整个装配过程中数字量传递;(3)数字化柔性工装系统,实现工装快速响应、快速重构以及数字化定位;(4)先进的连接设备及技术(包括柔性制孔技术、自动钻铆技术、电磁铆接技术等),保证装配质量和效率,实现装配过程的自动化;(5)数字化测量检验系统,实现装配过程中的精确测量和协调装配,装配完成后的精确检验;(6)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辅助装备及管理,建立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装配、检验和现场管理各装配生产环节信息的高度集成和移动生产线的自动配送物流管理。
上述各项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互相联系、互相支撑,通过将其整合和集成,可构建现代飞机的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实现现代飞机产品的数字化、柔性化、自动化装配。
数字化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系统是实现飞机数字化装配模式、构建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的软件基础,现代飞机整个装配过程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工艺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采用基于单一产品三维数字量模型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方式,为整个装配过程从源头上提供数字量数据基础,基于数字化装配的柔性装配生产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数字化柔性工装系统、先进连接设备及技术、数字化测量检验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的硬件基础。通过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仿真系统得到的数字量数据必须由数字化的工装及设备来执行,才能保证整个装配过程的全数字量传递,从而实现整个装配生产线的数字量协调。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国内军机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零件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但是装配技术作为飞机制造的关键还停留在二、三代机的制造水平,与其他军机制造技术相比严重滞后,已成为军机型号快速研制和生产的瓶颈。数字化产品定义取代二维工程图样已成为必然趋势,零件精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飞机柔性装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新一代飞机长寿命、隐身、高可靠性、低成本快速研制的需求对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的应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1)发展应用柔性装配生产线是现代飞机制造业大势所趋,通过发展应用柔性装配生产线,可大幅度提高产品装配质量和效率,是现代飞机产品制造的显著特点。
(2)通过发展柔性装配生产线,可促进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解决现有装配技术难以满足新一代飞机长寿命、隐身和高可靠性等要求的瓶颈问题。
(3)通过发展柔性装配生产线,可建立飞机柔性装配多系统异构测量平台和集成检测系统,形成数字化装配模式下的新质保体系和产品检测机制,从而解决现有模式下测量手段简单、无法实现空间大尺寸动态测量,测量数据手工记录,与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系统脱节,难以保证装配的高精度与产品及工艺的完整性等关键技术难题。
综上所述,在国内发展应用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势在必行,但应充分利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围绕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生产线的迫切需求,根本上改造传统的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和生产组织调整,从而构建现代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技术;矿山测量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间接地对我国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测量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矿山中员工的安全问题,也关系着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在矿山作业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矿山测量的准确度,任何测量上的疏忽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利的,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现代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矿产品的需求,矿山测量的准确度越来越影响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矿山开采和生产的科学性,更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精度,提高矿山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中的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很大程度上降低矿山测量人员的工作量,相反的提高矿山测量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矿山测量的技术水平。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矿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矿山测量中数字化测量技术优势分析
各种类型的数字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使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具体的来说,在矿测量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矿山的地形地貌进行准确的勘探,在电脑上获得有效数据,制定开采方案;同时数字化测量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数据,快速制图,在工作中还可以对工作进度实时监测,给管理者提供工作指导依据;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测量精度较高,重要的是,数字化测量技术涵盖了空间信息技术、内外业一体化测量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以及变形监测技术等内容,因此涵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降低矿山测量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三、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1、提高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上测量中顺利的进行,必须使矿山企业管理者深刻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样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增加矿山测量技术的资金投入量,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品,促进测量技术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从长远意义来看,数字化测量技术正逐渐成为矿山测量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应重点引进和开发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以增强企业矿山测量的数字化,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的速度。
2、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测量应用技术
数字化测量技术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绘图等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地面以及地下众多地质现象,采集矿山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帮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矿山信息,为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由GPS\RS和GIS技术组成空间信息技术,对矿山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以及全天候的检测,获取信息,通过RS技术对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对矿山完成地形图测绘和模型制作,应用GIS技术对模型分析防范,提供空间及动态地理数据资料,充实企业的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测量体系中重要组成技术的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AutoCAD、VB或者是C++等软件进行二次改造,建立完善及功能多样化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文字、图形、图标及模型等多种形式资料进行分析,为数字化测量以及数字化制图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服务;数字化绘图技术就是将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矿山分析图,通过计算机画图可以避免尺寸影响,随时修改,节省时间。
3、以数字矿山为基础开展数字化测量工作
数字矿山是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矿业企业改造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其科学实施有助于实现矿业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实现矿业企业新兴路线的实施。综合全面的应用数字矿山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进一步认识数字化技术,认识数字化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重要性,同样能使矿业企业管理者们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引进数字化测量仪器,加大设备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数字化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能正确指导企业矿物质资源合理运用,明确矿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产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都为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现代矿山测量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逐步被矿业企业所引用,以成为矿业企业测量技术中的主流技术,通过一些企业的生产效果可以看出,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矿山测量效率和体改了产品的质量,重要的是提供了矿业的安全性,保证员工的安全,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业企业中更好的应用,相关企业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按照自动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以及精确度高的要求,完善数字化测量体系建设,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地理分析,并且对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动态信息监测,及时做到资料收集和应对各种突然出现的不利情况,保证矿山生产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洪顺.矿现代矿山测量工作中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J].建矿业资讯,20056.1.
[2]杨佳.GPS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分析[J].矿业工程,2009.12.
[关键词]高校 档案数字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60-02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纸质、声像等传统介质的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利用网络将其连接,通过计算机加以管理,最终形成一个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的共享与快速利用。[1]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开展而出现的。[2]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通过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达到数字化管理相关档案并提供利用的目标。[3]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及现状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使档案库房原有的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建立相关档案的目录数据库、现行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和照片、音频、视频等声像档案的多媒体数据库,采用完备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对高校档案进行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4]
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还主要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有些高校虽然使用在线档案管理系统,但也未充分挖掘系统的各项功能,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思想意识薄弱
随着高校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已逐渐为高校师生所了解,并逐渐为高校领导所重视,但关于档案数字化工作,高校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对纸质档案的保管与利用上。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使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档案数字化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并不完善,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以此作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依据。
(三)高校档案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档案数字化本身还处于不断探索论证的初级阶段,距离其全面实施还需要很长时间,从总体来讲,我国以档案数字化为主题的研究仅仅在最近几年才逐渐活跃,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理论研究相对不足,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5]
(四)缺乏档案数字化方面专业人才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其具备档案专业理论,还要熟悉计算机扫描、音视频处理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而高校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相对较少,更谈不上具备计算机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因此,从总体来讲,高校档案部门缺乏全面掌握数字化知识的档案管理人才。[6]
(五)高校档案数字化硬件技术缺乏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档案部门已经建立了本部门的局域网,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信息化体系,但实际上现有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还主要是手工管理模式,很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虽然有些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但仍然存在部分设备老旧过时的情况;有些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也存在过时的情况,导致相关档案数据无法读取;并且缺乏一个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档案管理系统。
(六)高校档案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而高新技术的投入则需要巨额资金,如购入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及软件;维持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更新过时的设备和软件;更换过时的硬件或升级相关软件,设备过时时还需要迁移转录数字档案信息等,因此,资金短缺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七)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问题
将档案数字化后,因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档案信息可能存在以下安全隐患:档案数字化载体的寿命一般不长,这时候如果没有产生新型载体,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将面临无法读取的危险;档案管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导致换代后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也可能无法读取;档案管理系统本身也存在许多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7]这些问题若是没有解决,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将面临巨大威胁,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外,有些纸质档案上有单位的盖章、领导签字或盖章等,这是有法律效力的,因此这些纸质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凭证作用。但是,由于存在计算机技术条件的限制及立法相关的问题,这些数字化了的档案属性遭到广泛的质疑,法律部门对其也不予认可,因此,利用这种数字化档案无法实现档案的原始凭证价值。[8]
三、高校档案部门如何应对档案数字化的挑战
(一)加强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
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每学期定期召开由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参加的档案培训,由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兼职档案员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宣传档案相关制度,讲解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同时在校园里也应适时开展档案知识和对档案数字化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和教工广泛了解档案数字化的便利性,提高对数字化档案的利用意识,最终有效提高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关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利于全面开展高校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有效进行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确保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高校档案部门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前,首先应遵循国家的统一标准,既要按照国家已有的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已经明确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来制定,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三)加大投入,并提供技术保障
高校档案要想实现数字化并确保数字化的档案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要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保证,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是以高投入为代价才能进行的,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进行档案数字化还需要相关技术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高校档案部门应遵循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制定自己学校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和规范;高校档案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还应对系统和设备定期进行升级并加以完善,组织自己开发或购置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挑选数字化档案存储介质和相关设备时,尽量选择以主流、成熟的技术为基础的存储设备;还应更新、检测存储设备,当技术发生升级、载体过于老化时,还应及时将数据迁移到新载体上。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高校档案部门应大力培养档案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高校引进与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时应做到与时俱进,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这就对高校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不仅档案专业素质过硬,还要重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获取及提高。而高校则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定期对现有档案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
(五)重点馆藏档案数字化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引起档案界的普遍关注。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高校档案馆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的,但短时间内将全部馆藏档案实现数字化是不可能,因此档案工作者要对重点、有特色、利用率高的档案资料先进行数字化以保证服务利用。
总之,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本文仅从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方面给予理论探索,但问题可能并未全面完备,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晋川.对大型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12):28-31.
[2]张春.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9(12):18-19.
[3]王建萍.浅谈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72-75.
[4]罗敏.浅析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90-192.
[5]谭远宏,赵家文,刘健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174-176.
[6]杜敬民,陈文.基层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2009(01):27-28.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数字图书;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46-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新形式的图书馆的数量开始增多。随着人们对数字化图书的需求的增长,数字图书馆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其中,图书管理者如何适应信息工作的新的挑战也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数字图书管理对图书馆员的职业技能提出的新的挑战
(一)数字图书管理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提出的新的挑战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信息的载体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以往的厚重、不易保存、不易传送的纸质载体向重量轻、密度高、体积小的数字化、电子化载体发展。为了适应人们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各种电子出版物应运而生,专业网络论坛等信息交流平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仅要求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而且使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图书“馆藏”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仅要求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录像带、软磁盘、CD-ROM等)和信息类型(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等),而且要以虚拟馆藏的形式对网络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保存。这对于过去一直管理纸质图书的图书馆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二)数字图书管理对图书馆员技术服务手段提出的新的挑战
过去图书馆的各种业务都是要通过馆员手工来进行的。而随着图书馆的数字化,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数据网络化的应用越来越广,印刷图书的数字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同时,用户对信息的消费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其阅读对象开始转向电子图书、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馆员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电子技术对图书情报资料进行收集、加工、贮存、检索、传输等。这些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和“图书”的概念都出现了新的内容,图书资料的检索速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原有的硬件设施由于无法适应数字化的要求而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的图书馆运作模式和理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图书馆开始使用计算机来替代馆员的一部分手工操作;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图书馆数字化向更加深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变化、新问题,这都需要图书管理人员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
(三)数字图书管理对图书馆员自身职业素质提出的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向电子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机构发展,其管理工作也要更多地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其获得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过去多数都是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图书管理工作而没来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电子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员来说,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图书馆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巨大,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很难实现有效的查检。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己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适应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组织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能够帮助用户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
二、图书馆员如何应对数字化图书提出的新的挑战
(一)主动转变自身的服务观念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主动转变自身的服务观念。首先,图书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认识。一直以来,图书管理人员负责的都是信息的整理和保管工作,而随着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用户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每一个上网者都可能会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者。这就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有了很大变化。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使用户能够获得精炼、有序、有针对性的信息。图书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进行快速、广泛的宣传,并且对用户的网络阅读行为加以指导,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数字图书检索方法。其次,图书管理人员要转变服务观念,将为读者服务放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首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图书馆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等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其服务功能由以提供文献为主扩展为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类型载体的知识、信息,其服务形式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参与型,服务形态也由集中、单一转化为分散、多元化。过去图书管理人员被动地等着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图书发展的需求。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应该从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出发,更加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兴趣、习惯、阅读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向读者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组织、存贮、链接传送和开发利用。
(二)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
1.加强数字化信息意识教育
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意识表现为对数字化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图书管理人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培养自身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对信息有敏锐的识别能力,积极地发现和传递信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
2.加强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
数字化信息道德是指图书管理人员在整个数字化信息活动中必须具有的道德。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传播和数字化信息使用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不通过非法手段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虚假和低级的数字化信息等。相关部门和图书馆应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使其学习、了解数字化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数字化信息行为,随时按照道德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行为,避免在数字化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泄密、犯罪等问题。
3.加强数字化信息能力教育
数字化信息能力是指数字化信息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应该已经由过去的图书保管、借出和归还等简单业务扩展到包括为用户提供数字图书阅读以及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等。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学会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中筛选出真实的、对读者有用的信息;要建立和掌握数字化信息源,掌握数字化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要具有能够指导用户使用各种数字化信息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字化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对其进行传递和交流。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这一新概念是根据我国现代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所提出来的,信息化测绘的基本含义是建立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特征
(1)数字化测绘。数字化测绘主要体现在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数字化(包括大地网、坐标系、影像产品、地图产品)和测绘保障的数字化。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产品形式的数字化,存储方式和获取的磁介质化,保障方式的超前化、储备化或嵌入化。
(2)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这一新概念是根据我国现代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所提出来的,信息化测绘的基本含义是建立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下,进行实时有效地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测绘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获取现代化(空、天、地一体化),产品形式数字化、多样化,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成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等。
2 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关系
测绘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测绘服务。测绘服务可以分为储备式服务、实时服务、主动服务和被动服务等。从测绘服务的不同模式和效率可以理清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1)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和前提。数字化测绘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字产品和数据存储与服务等都是以数字为主要特征的。由于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已实现了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数字采集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摄影测量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转变为无地面控制的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地图制图由传统的手工制图转变为计算机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等。只有实现测绘产品的数字化,才能保证测绘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存储的磁介质化;只有实现测绘服务的数字化,才能保证测绘服务的实时化、网络化和大众化。可见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和前提。
(2)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必须以标准化为前提。数字化测绘的数据获取、处理、存储与服务,都必须严格按照测绘生产要求,遵循一定的标准规则进行;而信息化测绘无论是在信息生产和管理、网络运行标准,还是信息分发格式等诸多方面,都必须要求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否则信息的交换、信息融合及应用都难以实现实时化和社会化。
(3)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必须以网络化生产为前提。数字化测绘已经在测绘内业生产中非常普及,生产体系已经从传统的分步实施、分阶段实施转变为局域网络化生产体系。为实现高效的数字化生产,在测绘生产、管理环节中,都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了数字化生产能力,并减少了生产失误和提高了产品质量。测绘生产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4)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都是实时服务保障的重要前提。数字化测绘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数字化,将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进行网络化传输、虚拟仿真、可视化表现,实现测绘成果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数字测绘产品。信息化测绘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融合多学科技术,以全球信息网格(GIG)为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自动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实时测绘服务保障。
3 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的不同点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测绘具有数字化测绘的全部特征。但是,信息化测绘又同时具有数字化测绘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生产方面。信息化测绘更强调基于全域网或internet甚至是基于网格的生产体系,更强调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数字化测绘表现为局域网生产模式,生产时效性也远远低于信息化测绘。
(2)数据获取方面。信息化测绘强调信息获取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化和空、天、地一体化。在信息化测绘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遥感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连接,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遥感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的参数和运行状态。当用户发现现有数据满足不了需要,可以根据传感器和地面接收系统运行状态实施规划调度。信息化测绘将更多凭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或更新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地理空间信息。
(3)测绘产品的形式方面。信息化测绘产品具有数字化产品所不具备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个体性。此外,数字化测绘的现势性要求远远低于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更强调信息的实时性、现势性和现实性。或者说测绘数字产品只有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经由网络的传输并产生实际效用才能是信息产品。
(4)测绘服务与保障方面。数字化测绘产品保障更多的是“储备式”保障,即超前准备,即时服务。数字化测绘保障的另一个特点是嵌入式保障,即根据用户的需求预先将测绘数字产品预制在载体中,植入应用系统之内。信息化测绘强调的是实时保障,实时服务,所以要求测绘产品的现势性要好,实时性要强,保障速度要快。网络化保障成为信息化测绘保障最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飞机设计;制造;数字化技术;应用价值
飞机制造方面的成本占总成本的20%左右,设计方面的工作对飞机整体价值的90%有所影响,因此需要对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进而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为飞机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提供更多支持。本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价值方面的内容及数字化技术本身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启发。
1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设计和制造等工作中的应用便是把实物飞机内全部参数以统一比例集中于3d模型,其与传统设计制造工作具有较大的差异。传统飞机设计和制造工作借助2d图纸绘制实现,若欲完成飞机的完整设计,应以不同方位对其进行绘制,工程量较大,同时因飞机制造工作涉及到的零件和零件相关参数众多,成功的飞机制造需要确保所有参数的正确。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上述工作,向计算机输入全部的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位置进行标记,即三维标注技术,该技术对零件尺寸统一比例的标注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各部分材料粗糙度等信息一目了然,并且在各类文字、数字以及语言的支持下,标记工作更加完善。
飞机制造和设计在模型精度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对电子样机协调进行满足,使飞机设计及制造工作达到相应的工艺要求,需要对其精确度进行提升,部分零件达到完全真实的水平,其模型在零件尺寸、材料等方面还原度极高,甚至某些时候能够将某型直接引入到飞机制造工作中。当然3d模型并不完美,例如在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技术方面目前的数字化技术无法更好实现,但依旧能够通过3d标注技术对其设计和制造工作进行辅助。
2 数字化技术在飞机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价值
2.1 方案设计和决策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飞机设计软件工具能够根据飞机运营需求、特点等对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平衡,在先进软件及系统的支持下,将更多数据提供给方案设计及决策方面的工作。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飞机设计及制造人员能够对飞机运营、技术需求、性能需求等方面进行掌握,进而对飞机设计和制造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或调研,进而对方案进行不断提升和完善,为设计制造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
2.2 预装配相关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数字化技术能够对飞机设计、预装配等方面工作提供支持,所谓预装配即模拟装配飞机的过程,飞机装配工作对整体的制造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并且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数字化技术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预装配工作的基础为数样机,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根据工艺流程步骤开展产品组装方面的工作,并且能够完成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实际操作时误差的出现几率大幅度减少。
人们能够从四方面入手开展预装配仿真工作,例如人机工程、装配干涉、装配顺序以及虚拟数字化方面的仿真。所谓装配干涉仿真,即对报警装置进行建立,预装配环节存在诸多干扰因素,系统能够对其进行识别和报警,同时能够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处理和检查。此方面工作多数在虚拟条件下进行,然而仍旧需要人的参与,工作人员无需进到虚拟环境内,人们可以将人体3d模型放入其中,为工作人员提供各个方位的视角,为操作提供更多便利。所谓数字化车间仿真,即在虚拟3d零件的基础上对车间、起吊装置、厂房等方面的模型进行完善,将待装备的零件、半成品等投入虚拟车间。此外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够对装配顺序进行模拟,在保证其与实际装配流程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问题,在确保顺序正确的情况下人们还能够减少漏零件的问题,为预装配乃至今后的实际装配奠定坚实基础。
2.3 飞机综合设计制造及工程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能够为总体布置、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3d数字化模型和数字化设计分系统能够对结构强度设计、动力推进系统设计等分系统的设计进行完善,为设计工作开展提供支持。此外,在试验试飞、营运和制造、飞机设计及制造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工作等方面,数字化技术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飞机试验试飞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数据,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能够对全部试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及处理,为飞机设计及制造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在营运制造过程中,通过对总装环境、地面维护保障参数等方面的仿真和模拟,能够以更低的代价达成设计及制造工作的各种要求,为飞机经济性、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
3 结束语
飞机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作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数据众多并且对数据精度和准确性具有极高的要求,通过传统方法和技术开展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的数据精度较低,无法更好地满足飞机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在虚拟预装配功能的支持下减少资源浪费,设计制造时间有所减少,可见其应用价值极大。
参考文献
[1]高利.数字化技术在飞机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价值[J].探索科学,2016(4):174-174.
[2]马清.浅议数字化在民用飞机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6):14-14.
关键词:参考咨询 数字化 服务模式 个性化服务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数字化资源为依托、基于Internet信息的服务形式。这种形式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为依托,针对网络读者的需要,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并通过在线问答、E-mail等形式反馈给读者的服务机制。高职院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咨询服务和信息,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专家资源、服务资源最优化共享与利用[1]。
1 高职院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对象及内容
1.1 高职院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对象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这些服务对象具有较高文化层次,需要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同。因此,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学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与一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文献情报资源做支撑,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也是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对象。
1.2 高职院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可以提供不同层次要求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内容。
(1)基础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属于图书馆的基本项目,如:图书馆基本的书目检索、网上预约图书、在线续借、数字化文献资源检索及下载等。基础数字化参考咨询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线索,指导读者基本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
(2)高级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属于专业,是为校内科研和学术服务的。其服务内容不仅仅是提供文献资源线索,还需要提供原始文献,必要时还需提供经过加工后的情报[4]。这类的服务对象就是校内科员人员,主要内容如下。
(3)专题检索,科研人员提出相关需求,参考咨询馆员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需要,为其提供相同主题大量及时性的文献,如果读者需要,还可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外文文献。科研人员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就可以掌握这一主题的研究概况,对这一主题就会形成整体上的认识,从而找到研究的突破口。
(4)代检传递服务,科研人员所需的文献情报,在该校图书馆没有馆藏的情况下,参考咨询馆员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建立的联系,帮助科研人员从其他图书馆获取其相应的文献情报服务。这就要求参考咨询馆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检索技能,同时还要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4]。
(5)科技查新服务,科研人员在研究一项课题时,需要了解该科研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水平及相关信息,这就需要检索出国内外大量的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情报,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而对该课题的研究热点、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方向给出相关的意见,并撰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参考,科技查新服务不仅要求参考咨询馆员有专业的检索技能,同时还要求参考咨询馆员具备科学研究、专业分析和评价的技能[4]。
(6)高级文献情报检索培训,是相对于初级文献情报检索培训而言的。初级文献情报检索培训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让读者或科研人员利用文献情报的基本情况就能检索出需要的相应情报即可。然而高级文献情报检索是基于文献情报的内容、主题及内容特征的检索,通过运用检索逻辑运算符,定义符合需要的文献检索表达式。而要掌握这些检索技术和技巧,就需要高级文献情报检索培训才能达到,同时这也是高级参考咨询馆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2 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及整合
2.1 加快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必须是建立在丰富文献资源之上。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移动通信、掌上阅读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包括增加网络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建设,并积极开发读者需要的数字化文献产品。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图书馆要根据该校的专业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题数据库,更好的为该校教师、学生、科研服务,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超星电子图书合作建立的轨道交通特色数据库。
2.2 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整合
随着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不同载体、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文献资源不断增多,暴露出文献资源比较乱、内容比较散的情况。虽然读者获取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一般都有独自的检索软件和检索方式。当读者需要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时就需要用不同的检索工具逐个检索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迫切需要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和检索表达式,统一整合。在引进、自建数字化文献资源时就进行统一组织和处理,将格式、类型不同的数字资源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检索响应的内容按照类型、格式分门别类的显示出来,保障数字化参考馆员和读者、科研人员高效检索出所需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为,提高了数字化参考咨询馆员工作效率,为读者和科研人员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同时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使用率。
3 高职院校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发展
3.1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掌上阅读技术迅速发展,参考咨询也要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再以传统的馆藏目录、工具书等媒介手工检索。数字化参考咨询就是无纸化的参考咨询服务,一切的文献资源都是数字化。现在的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但是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检索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读者快速检索、快速获取文献资源的需要。在大数据已经到来的今天,读者已经不能满足只在图书馆或者有网络下的电脑上进行阅读、获取文献资源。移动通讯、掌上阅读的发展,读者要随时随地都能够检索、获取文献资源,也就是:即时检索、即时阅读、即时下载。
3.2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合作化
高职院校会受到该校经费的限制,不能引进所有的所需文献资源,但是参考咨询服务范围和读者、科研人员对数字化文献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科研人员所需的文献资源,难以实现理想的服务目标。所以,高职院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必须走合作化发展道路,只有合作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共享资源,网络环境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和可能,这种合作近年来已经在国内外有实质性进展。
3.3 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
建立数字化参考咨询平台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数字化参考咨询馆员通过平台为读者设计个人专用图书馆主页,完善读者的专业、科研项目等基本信息,分析用户文献资源的需求,定制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并提供个性化链接及更新服务。每次引进、自建数字化文献资源及时地把适合读者专业、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源推送给读者,读者会定期收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科研项目等最新的文献资源及科技更新情况。
3.4 加快文献数据标准的制定
国内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规范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元数据标准较弱,一方面是由于支持数字参考咨询工作的技术本身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技术标准的建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国内的规范制定缺乏国际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质量。因此在提升技术实力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和国外规范,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6]。
3.5 提高数字化参考馆员的素质
实现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参考咨询馆员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培养高素质馆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技术、环境、资源同等条件下,高素质参考咨询馆员和一般参考咨询馆员检索结果、响应时间、完成时间、命中率、查全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数字化参考咨询馆员,不但要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理论知识,掌握资源分类和编目,掌握相关检索技能,而且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数据库知识极为熟悉。提高数字化参考咨询馆员的素质,主要有以下三方点:首先,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并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不同方式和途径,把咨询馆员培养成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不断提升咨询馆员的素质和地位,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咨询人员队伍;最后,实行专业馆员制度,参考馆员对该院校的专业分类负责,深入院系、科研部门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对专业需求的资源科学的分析后提出引进、建设文献资源的意见,聘请专业带头人兼任专业参考咨询馆员,指导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工作。
4 结语
在信息网络、移动网络、掌上阅读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努力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实践。数字化参考咨询标志着图书馆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开启了全新的服务模式,让读者更加方便、更加准确、更加高效的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促进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建玲.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0(3):76-78.
[2] 席秀娟.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47-248.
[3] 王爱华.高校图书馆与地区馆开展合作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探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9):93-96.
[4] 李群,王本刚,周毅敏.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与方式问题[J].情报杂志,2010(6):240,275-278.
[5] 蔡洪齐.微信公众平台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2):78-80.
[6] 张久珍,王雪菲,孙小婷.国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规范解读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3):20-23.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档案;医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0-01
数字化档案,是指对具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保管并实施电子存取服务。数字档案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建设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档案馆建设在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技术处理和内容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的档案管理将是数字化全息档案管理的方式。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是其中之一,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使医疗工作者使用更为准确、方便。
1医院普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致使医院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没有得到及时修订和补充,比如一些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归档,即使归档了,也存在档案资料内容记录不详细,缺项等现象的发生,另外传统的手工管理不利于检索,以及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2数字化档案实行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医院档案也由当初的文书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技档案、病理切片档案、计算机数据档案等。由于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进行管理;而引入信息技术对传统医院档案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医院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使得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在电子时代得以继续,是实现医院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落实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数字化档案实行的优越性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和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区别只是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是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数字化医院档案管理以使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在运用方面更加效率化,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和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迅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网络化,加速医院档案信息利用建设,为医院广大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检索查询平台。
4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医院档案主要涉及病案和行政档案两大内容,因此应当把档案管理划归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的医院信息系统将管理信息系统细分为门诊管理系统、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病案管理、医疗统计、人事工资管理、财务管理与医院经济核算、医院后勤物资供应、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院长办公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支持等若干子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当中大都为病案和文档管理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初步解决了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问题;另外,随着各类内部办公网络平台的建立,以及“电子病历”法律地位问题的逐步解决,逐步实现文档、病历的电子化只是时间问题。
5对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首先,硬件是数字化发展的先行条件。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以后医院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其次,还应加强数字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为加强环境改造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购置、开发一定数量的应用软件。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满足社会各界广大用户的需求,使数字档案正常运转,保持旺盛生命力。再者,医院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两个方面的工作。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医院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就是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2]。最后,还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档案、图书、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多方画才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才,这要求我们调整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从而保障各种专业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快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
6小结
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而且也使工作准确性大为提高,在高度信息化环境中,文件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量极大,传统的文件和档案分开式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采用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将是我们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而且将给图书馆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带来重大变革,这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质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适应时代变化,转变服务观念,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推动着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不断涌现,社会各界对图书信息部门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人们在对数字图书馆寄予厚望的同时,对图书信息工作者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现代信息技术衍生的数字图书对图书馆员职业技能的挑战
1.对图书馆员工作内容、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愈加多样化,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文献类型在以往的纸张型载体的基础上向高密度、轻量化、小型化的非纸张型数字化、电子化载体发展。如,声像资料、图文传真、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跨行业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如丰富多彩的电子出版物,同行间专业交流的网上论坛或是新闻板上对某个问题的讨论。这不仅能带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而且将促使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将导致传统图书“馆藏”的含义被扩展,它不仅要求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录像带、软磁盘、CD—ROM等)和信息类型(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等),而且要求网络化的数字信息资源也作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这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质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2.对图书馆员技术服务手段的挑战。传统图书馆的一切业务活动基本都是靠手工来完成的。随着数字信息资源迅速增长,数据网络化的应用越来越广,印刷文献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电子图书、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正在成为用户的阅读对象,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加工、贮存、检索、传输等环节改由电子技术一统天下,“图书馆”甚至连“图书“的概念也代之以全新含义,图书资料检索效率提高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程度,旧有的硬件设施被纷纷淘汰,传统图书馆员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固化的运作模式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部分手工操作的替代,那么,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图书馆数字化则将是一场急风骤雨式的革命,它将导致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需要建立选择和采集资料的新标准等,这对惯于采用手工技术手段操作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3.对图书馆员职业素质的挑战。未来图书馆是一种电子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它需要使用大量高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对于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电子技术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知识的交换可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信息网络,整套信息网络设施使图书馆与外部连接成巨大的信息库,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各级联网包括国际互联网使世界资源广泛共享。然而,由于网上信息提供者又多又杂,加之数字化信息流量的增加和流速的加快,查检十分困难。因而未来图书管理人员如不提高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未来图书馆则只能徘徊于信息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管理人员都是专家。在未来图书馆里这一名言将会再现,未来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组织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进行“解读”。
二、图书馆员应对数字化图书挑战的对策
1.转变服务观念。观念转变是图书管理人员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特点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角色观念,过去图书管理人员一直担当信息整理与保管员的角色,随着图书数宇化带来网络用户所占比例的增加,任何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潜在用户,只有经过精练、有序、有针对性的信息才能吸引其成为现实用户(读者)。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及时、广泛地传播电子图书,并承担起网海导航员的角色,为用户指引正确的数字图书检索方向。其次,要转变服务观念,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是围绕着服务读者而开展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读者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创新和发展。与电子技术相伴而生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盘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构成的现代化图书馆,使以提供文献为主的服务功能延伸为以向社会提供各类型载体的知识、信息为主的服务功能,使读者工作从以中介性质为主的被动服务方式转化为参与性的主动服务方式,使读者服务的组织形式从集中、单一形式转化为分散、多元化的形态。因此,旧的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数字图书的发展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应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加工、组织、存贮、链接传送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
2.强化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素质基础之上的,各项职业技能也是如此。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才能在信息技术时代顺利地进行信息处理工作。为使图书管理人员成为数字化信息技术时代合格工作者,必须对他们进行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化信息道德、数字化信息能力、数字化信息觉悟、数字化信息观念、数字化信息心理等。在此主要论述前三个内容。
(1)数字化信息意识教育。图书馆员数字化信息意识表现为馆员对数字化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自身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并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的精神,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对发现和传递信息形成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数字化信息道德是指馆员在整个数字化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其内容主要包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传播和数字化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数字化信息等。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就是要学习、了解数字化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数字化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行为,预防在数字化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泄密、犯罪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 历史档案 数字化 档案安全 实践
高校历史档案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形成的档案,它是一所学校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和优良学风得以形成、继承和发扬的物质载体。尤其是一些保存百年以上的珍贵档案更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起源、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资料。我校档案馆现馆藏有近1万卷珍贵的历史档案,如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和1910年华西协和大学创办资料,、郭沫若、江姐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校求学档案,这些档案对研究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宗教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有重要价值。但由于保存时间较长等诸多原因,这些宝贵的历史档案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特别是近年大量而频繁的查阅历史档案,更加剧了档案的损坏程度。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同时,也为了能给大家提供更安全、高效、及时和便捷的档案查阅服务,我校档案馆启动档案数字化示范工程,实施历史档案数字化、信息化项目,同时采用缩微胶片形式对数字档案实施异质备份,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有效性和长期保存,努力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
1 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
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所谓的“内包”模式和“外包”模式。“内包”模式是指档案管理单位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施数字化,该模式通过自己实施数字化加工过程,实际也是一个熟悉信息化、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流程管理的过程。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中,由于经常操作计算机、扫描仪,使用扫描软件和档案管理软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大家档案信息化知识水平,为适应档案信息化,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模式数字化成本相对较低,能培养和锻炼队伍,但在档案数量巨大时,自行实施加工工期相对较长。“外包”模式即业务外包加工服务模式,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社会上专门从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加工的机构应运而生。通过选择专业化数字加工机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大量的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本次档案数字化也尝试引入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的社会机构,实行业务外包,选择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专业公司协助完成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2 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内容及要求
我校档案馆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历史纸质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扫描图像处理、档案目录著录、档案全文转录、数字化档案数据挂接以及采用缩微胶片实施异质备份等。
2.1 档案整理
档案整理是实施档案数字化的第一步,也是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的重要程序。因此,数字化之前应根据实施数字化档案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出库档案交接档案拆卷档案修复档案扫描、著录档案装卷档案入库等一套完整的方案,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在数字化过程中档案不丢失,不二次损失,对破损严重或褶皱的档案实施技术修复和作压平或熨平等相应处理。
2.2 扫描加工及图像处理
采用最为可靠的扫描设备和扫描方式完成档案扫描,避免纸张褶皱、撕裂、破损等情况的发生。为更好地展现档案原貌,全部采用彩色单页.jpg的存储格式,扫描分辨率为300 dpi;对于案卷中字迹较小、较密集的档案,可将分辨率提高到600 dpi;照片档案分辨率应不小于600 dpi。根据纸张质地、底色、薄厚程度等因素,设置最佳的扫描明暗度、对比度,保证原始扫描图像效果与原件吻合,扫描后的原始图像需要进行优化处理,使成品图像清晰、端正,无图像歪斜、图像脏点、脏斑、字迹洇透、图像深浅不一等现象,图像拼接不能有明显的拼接痕迹。
2.3 档案著录
全文转录信息以Word文件存储,全文转录的文字识别率和全文转录的合格率应达到相应要求。目录著录信息以Excel文件存储。
2.4 异质备份
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档案按16 mm缩微胶片实施异质备份。缩微胶片制作符合《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规定》(DA/T44-2009)的有关要求。按GB/T18444-2001标准的要求,提供必要的长期包装存储装具,包装存储装具标示明确,便于检索利用等。
2.5 成果提交要求
项目成果包括采用符合《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规范要求的扫描图像、目录著录、全文转录的档案级光盘各一套和符合《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规定》(DA/T 44-2009)有关要求的缩微胶片一套。
3 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风险防范
由于采用外包模式实施档案数字化,因此,档案安全等风险防范措施也是档案数字化的重点工作。主要风险体现在:(1)外包服务公司的选择,历史档案数字化场所以及历史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外包服务公司的人员管理风险;(2)历史档案数字化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以及历史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档案的安全风险;(3)历史档案数字化成果形式及其质量控制。要求在外包服务公司的选择上须事先做好充分调研,加强对外包服务公司的资质审查,选择有较强从业经验、有较强技术人员和历史、档案专业类团队的公司。同时,要求外包服务机构必须在指定的工作场地完成项目内容;档案数字化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安装使用存储介质,不得擅自复制或留存档案文件和数据;不得将档案原件、复制件、数字信息等带出工作场地;工作场地可以辅助安装监控等措施加强现场的管理。根据档案实际事先确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并在实施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与服务公司及时沟通,实时调整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严格质量控制,及时组织专家对工程质量和效果抽查,并反馈信息给外包服务公司,及时纠错或纠偏。由于历史档案多是竖排文字,古体文、繁体字且没有文件级题名,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实施历史档案全文转录便是此次数字化的难点,这不仅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更需要具有历史知识和档案知识的专业人员。
4 结束语
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整合、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基础。选择基于外包模式的历史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场所的安全、外包服务公司的资质要求以及对纸质档案的安全保护和服务人员的有效管理等是档案数字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整合,保证作为档案价值的有效性以及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是实施档案数字化的根本目的。因此,提出一个保证档案安全和人员有效管理的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实施方案以及风险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和利用服务以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价值的有效性进行探索是也档案数字化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小亚,王文娟.高校历史档案数字化发展与实践探讨[J].陕西档案,2008(4):9-11.
[2]史江,秦慧,赵德喜.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业务外包问题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0(1):37-40.
【关键词】:数字化 档案管理 内涵 必要性 优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提高网络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信息管理的服务和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档案管理者驾驭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技能,推进各级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档案管理与科技、时代的同步发展。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内涵
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档案管理技术。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中心,以高速宽带通信网络为技术设施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管理。
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1.档案管理数字化是经济社会信息交流的必然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各阶层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复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对档案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人们渴望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迫切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档案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档案馆际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当前,数字化、电子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应用,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求不仅现实而且迫切。因此,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满足经济社会各阶层对档案信息资源需求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迫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档案信息开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实施是各级档案馆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基于档案馆在保存政府公开信息方面具有的责任和优势,档案信息管理无疑应该对政府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为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需求提供便捷有效地检索、查询和服务。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促成档案数字信息库与政府网站的对接,大大方便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需求。
3.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当今信息时代,如果档案工作不能紧跟社会步伐,瞄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加快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一味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止步不前,守着“金山”找饭吃,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档案工作只能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服务社会需求是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档案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使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数字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促进档案信息管理的巨大变革,也必然会促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满足社会各种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提升和发挥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点
1.节省存储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可以将纸质档案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这就可以避免大量的纸质档案资料的堆积,转化成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内的档案信息,不会因为长时间存放及翻阅而损坏或丢失。同时采用先进数字化存储技术方案,具有通用性强、安全性高、标准化程度高、可视性强、支持计算机联网查询和实时浏览等特点。
2.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数字化后,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将档案信息成果通过网络发送给各级领导及各个部门,可以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际互借来建设虚拟资源,实现档案馆馆际互借和文档服务,从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缩短档案查找时间,实现信息管理智能化
档案信息数字化后,能迅速的通过相关字段查找所需的档案信息材料,大大缩短档案的查找时间。可以使利用者运用超文本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同时还可采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机密处理。
4.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信息数字化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的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极大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5.缩短信息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手工档案信息加工通过选题、选材、编辑、出版这一流程来实现,从文件资料形成到二次档案信息的出版时间长,造成信息过时,导致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档案信息数字化。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速出版二次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已在各个省市陆续启动了中国数字化档案馆工程,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正悄然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引下,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一定可以不断地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予军.刍议数字化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1(8)
[2]刘惠霞.浅谈数字化档案管理[J].交流,2011(12)
关键词:数字化 成图 技术 应用
1 概述
汝箕沟煤矿是一座百年老矿。由于其开采时间较长,使得以前老的测量技术资料远远跟不上汝箕沟煤矿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在指导矿井生产上显得不够详细精确。煤矿测量图它是表示地面自然要素和经济现象,反映地质条件和井下采掘工程活动情况。作为煤炭企业中最重要的技术资料,是管理采矿企业和指导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它对于正确地进行采空设计、编制采掘计划、指导巷道的掘进和合理安排回采工作以及各种工程的需要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及时的更新。以往地形图绘制是利用测量仪器已经行测量数据的采集,然后再通过手工将各种地物、地貌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图示符号绘到绘图纸或者聚酯薄膜上的正射投影图,最后再与银盐、铁盐所制成的晒图纸或重氮感光纸紧密的接触在一起进行曝光,再经显影制成蓝图使用。从外业测图,到内业整理资料绘制成图然后熏晒制成蓝图这一整个周期或程序来看,都是非常复杂漫长的。
2 数字化测图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制图对象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系统分析、图形显现与存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1 数字测图系统的构成 随着电子技术、仪器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仪器和计算机设备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测绘仪器正在朝着自动化、数字化、高效率、全天候等方向发展。电子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是典型的代表。数字化测图技术首先就要研究如何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测绘仪器和计算机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测图系统。
2.2 数字地形图的数据采集设备和方法 数字地形图与传统的地形图,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地理属性特征的表达上。前者是数字式的,后者是图解式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选择相应的采集设备和采集方法。数字地形图的数据采集设备应该能直接得到数字化结果,或者在进入数字化系统前得到转换。
2.3 数字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和存储结构 数字地形图是以数字形式来表示和存储地理属性特征的,这就要求研究地理属性特征的数字化表示方法。在数字化成图的存储结构中,制图实体的属性是以代码来表示的,而在可视化输出时,又必须采用与传统地形图相同的符号来表示。
2.4 数字地形图的计算机处理和图形编辑 野外或者室内采集的地形图实体的数字化信息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满足数字化成图的要求。采集的数据有可能存在差错与遗漏,有必要对其进行编辑修改。因此,数字化测图技术必须研究数字化地形图的计算机处理方法和图形编辑方法。
2.5 数字地形图的输出设备与方法 主要是指输出设备的选择及接口软件的开发。
2.6 数字地形图的质量评价 数字地形图有着与传统地形图不同的表示方法,人们对数字地形图的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地形图。因此,在数字化测图技术中必须研究数字地形图的质量评价问题。
2.7 数字化成图软件的开发 软件是数字测图的灵魂。它具有数据量大、算法复杂、涉及的外部设备繁多等特点。因此数字化成图软件的开发既是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关键,也是难点。
2.8 数字地形图的管理与应用 数字化测图的目的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生产便于管理与应用的数字地形图或其他形式的地形图。因此,数字化测图技术,必须研究数字地形图的管理与应用问题。
3 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从应用角度来看,数字化测图技术与传统测图技术相比,具有下面几点优势:
3.1 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技术以光学经纬仪和视距测量的方法为基础,而且控制测量采用从整体到局部、逐级布设的原则,等级过多造成精度损失,手工绘图的精度很难高于图上0.2mm,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地形图的精度;数字化测图技术采用草图法注记模式作业时,全部碎部点均采用全站仪测量,控制层次相对减少,其成图精度比传统成图方法高许多。
3.2 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较小 在传统测图技术中,地图原图必须在野外手工绘制。一人观测、一人查数据、一人绘图、有1~2名跑尺。因此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而数字化测图将成图这一繁锁的工作转到了室内,在计算机上绘制,部分工作可有计算机自动完成。而且采用全站仪观测碎部点时,测距的精度较高,测量范围大,减少搬站工作,减轻工作者劳动强度。
3.3 更新方便、快捷 数字化测图工作得到的都是数字化地形图,它是以某种格式存放的地形图数据文件。其“调用”,“显示”,“修改”,“增加”,“删除”编辑都很方便。
3.4 便于保存与管理 数字地形图产品以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占用空间少。不会腐烂,变形,易于复制等。
3.5 易于应用 地形图测绘是测绘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主要目的是为了工程设计、规划或各级部门提供基础信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工程设计与规划部门大都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这些系统都要求采用数字化地形图作为规划设计的工作底图。
3.6 及易于和实现远程传输 对于传统地形图来说,实时和远程传输是难以实现的。然而,对于数字地形图产品,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地形图产品的实时和远程传输已经成为可能。
4 推行我矿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现实基础
通过对传统地形图测图与数字化测图技术分析比较,数字化测图技术的优越性是显见的。2004年5月我矿购置了第一台全站仪,2007年4月我矿又购置1台全站仪,到目前为止生产技术科我共有三台全站仪,1台绘图仪,1台绘图专用电脑。2009年为了方便集团公司领导远程指导、管理生产,根据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总体要求,各生产矿井必须远程传输生产用数字化图。根据目前我矿现有的测量技术装备,以及集团公司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推进我矿数字化测图这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已具备了硬件基础与集团公司政策指导。
5 数字化测图技术在矿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办公楼新停车场地形及办公楼至阴坡工业广场道路的数字化测图。从整个测量到成图2天内就完成,是用传统测量方法都是难以实现的。在对32211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的数字化绘制,32212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的数字化绘制,32213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的数字化绘制完成后,通过化学处理熏晒制成蓝图使用。从蓝图的质量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继续推广使用。
6 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