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时间:2023-09-08 17: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档案 数字化 文件级目录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55-01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已经是时代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此,我校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档案数字化含义、作用

档案数字化是指:对于已有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加工,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实现档案的数字化意义重大,它改变了档案存在方式和利用方式。从档案的存在形式上看,档案不再是纸质的档案,不需再为纸质档案的损坏、保管担忧。从利用方式上看,它改变了在利用档案过程中时空的限制。在空间上,档案不再是“孤本”档案,很多人可以同时通过互联网来使用同一个档案;在时间上,实现档案数字化以后,使用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高职院校内部,实现了档案的数字化,就可以使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调用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了。

二、档案数字化的思考

档案数字化的建立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好技术上的处理,又要做好全方位的管理,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合理实现。

(一)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

要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需要引进硬件设施。而需要购置什么样的设备,需要了解文档的类型、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购置相应的设备,做好硬件设施的准备工作。

(二)在硬件设施到位以后,要进行软件方面的建设

需要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它可以满足一般检索和管理的需要。目前,很多的档案馆由于没有实现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机检,查找档案不快、不准、不全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把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提高档案的查全率、查准率的同时,利用计算机实现档案以件数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中,可以把档案按照教学档案、学生档案、行政文件档案进行分类,建立文件级目录。在需要找某一类档案时,在这一级别进行查找,以提高查找的速度。

三、选择适当的时候建立专题数据库

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只实现文件级的目录,有的时候,是不能解决全部检索的需要的。随着客观需要的变化,对某一专题档案有集中利用的需求是经常发生的,突击建立专题数据库,以满足各部门的需求。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馆藏档案内容确定专题数据库的总体布局;二是按需求分期建立专题数据库;三是根据文件内容和检索需要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题数据库结构。例如:为了加强对教务管理档案的利用,可以设立教务专题数据库。在设立教务专题数据库时,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类,也可以找找教务管理制度、教师教案、教学成果等进行分类。总之,可以通过细致的分类,以达到高速运用教务档案的目标。

四、档案数据库的管理

对档案数据库的管理,首先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档案工作是一件非常枯燥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档案人员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例如:档案人员要掌握数字化档案信息压缩及存储的关键技术;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访问形式与安全控制;数字化档案信息知识产权等。同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发挥主人翁意识,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的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工作。

其次,加强对在建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的管理。所谓的在建数据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库,要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成果数据库是已经完成的数据整理,不需要再进行更改。但是要加强对使用权限的限制,以保证档案信息使用的安全性。可以建立技术负责人、权限负责人,也就是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档案使用部门快速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档案的访问权限,避免恶意地窃取档案信息的行为。

总之,档案数字化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策上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为档案数字化的实现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萍著.电子档案著录标准及其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0-1.

第2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数据采集;档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Workflow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state Management

System

SUN De-chao, SHEN Xu-dong

(Ningbo real estate property section, Ningbo3151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aper file digitiz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based on digital image's three dimensional file virtual system model, utilizes the technology of imagery processing, WEB applic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 and so on,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digital image gathering input, processing, the memory and the three dimensional virtual call, and this function supports the B/S pattern .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Data acquisition; File digitization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档案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和新的研究课题。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开展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国外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比较成熟,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搜索引擎、检索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三维虚拟等方面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比较活跃,已经达到新的。相比较,国内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尚处在起步的阶段, WEB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方面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局限,虽有虚拟档案馆一词,但仅仅停留在展示方面,还未真正达到有效虚拟管理作用的目的,有关档案管理的三维虚拟现实方面的课题研究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建立档案管理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重要的现实应用,将对档案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目前中国许多档案部门着手进行挡案的数字化工作,档案整理工作量庞大,设计一套有效的档案数字化模型是非常必要及时的,对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数字图象三维虚拟系统模型的建立,可保护实物档案形成电子档案,有助于电子查阅和网上浏览,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而且使用直观方便,接近现实世界。

2 系统实现

2.1 主要内容介绍

系统深入研究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档案三维虚拟现实管理问题,包括纸质档案的拍摄或扫描采集录入系统与档案电子库房的三维虚拟管理如虚拟档案袋与档案架的创建、上架下架位置排列与虚拟档案袋的调阅等问题,充分利用理论、硬件、软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对档案的三维虚拟现实管理方面进行独特而全面的研究。

系统主要运用Visual Studio 2005和.Net框架建立一套基于B/S模式的数字图象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模型,主要分成两大块:电子档案数字图象的采集录入系统与三维档案虚拟现实系统。系统实现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工作流程

电子档案数字图象的采集录入系统主要是通过录入系统程序客户端运用USB接口控制技术控制数码相机或高速扫描仪进行档案纸质材料的拍摄或扫描录入,以TIFF/JPEG等主要图象格式进行数字图象的分布式存储并上传到文件目录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为三维虚拟现实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三维虚拟现实系统主要建立三维虚拟档案袋与虚拟档案库,根据档案的空间位置信息与上架信息,通过虚拟档案袋载入数字图象信息,自动形成三维图形展示的档案库房密集架直观图,通过该图可以直接定位档案的具置,可以直接对该卷电子档案进行操作,如调阅、迁出、销毁、借阅登记等,实现三维电子档案的模拟实物查询与操作,以简化档案管理的业务工作环节。

2.2 关键技术

(1)USB接口控制数码相机技术:支持JPEG、GIF、PDF、BMP、DWG、DXF、TIFF等多种图象格式,支持黑白二值、灰度和彩色拍摄或扫描录入,支持多种数码相机或高速扫描仪的录入接口,支持远程服务应用,能进行拍摄或扫描模板及参数的设置。

(2)数字图象处理、图象存储安全与图象压缩技术:能对图象进行缩小放大、去噪去污等处理,以保证图象质量;鉴于档案种类繁多,数据量庞大,考虑到虚拟现实管理的实时性与快速性,本系统具有高效图象处理的功能,并采用LZW无损压缩算法对彩色数字图象进行高比例无损压缩存储,以满足数字图象访问速度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实时性、扩展性和伸缩性。

(3)虚拟电子档案袋建立技术:将文本数据与图象数据关联,存取在虚拟电子档案袋中,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

(4)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逼真地模拟档案的查询与调阅;三维虚拟现实提供电子库房虚拟管理和虚拟档案的调档查阅,具有生动逼真和模拟实物档案管理的效果。同时,具有虚拟档案位置信息大变动调整速度比实物档案位置信息大变动快的得多。。

(5)数据库存取与数字多媒体技术:能实现图象文件的分布式存储 ,能快速读取图象数据;支持声音,实现多媒体漫游;

3 结论

该系统针对数字化档案工程,提出了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USB接口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和WEB技术相结合来解决电子档案数字图象采集、存储、三维虚拟调阅等问题的方案,给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应用工具,有利于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数字化效率,图2为系统在宁波数字化档案管理使用过程中虚拟现实的图片。该作品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不仅局限于档案领域,可以扩展到多种行业多种领域,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

图2 虚拟现实系统

参考文献

[1] 胡西伟.基于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4.

[2] 古玲,苑志勇.基于B/S结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贝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1.

第3篇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存储技术;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42-0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Digi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 the College

LU Xian-feng

(The Library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A digital library was an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sav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digitalization and offered immediate service by internet. Therefore, the digit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a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Initially the concept of digitization of information was disscussed, the key technology of it was explored, the main problems nowadays which involv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intellectural property right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standards were analyz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ose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too.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digitization of information;storage technology;strategy of development

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但目前我国信息数字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在实施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统筹建设,还要规范标准、加强立法、提高馆员素质,更要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开发技术和工作方式,逐步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进而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产品。

1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数字化

1.1信息数字化的内涵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说,数字图书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可以称之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因而信息数字化建设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

1.2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存储技术和压缩技术等,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和存储技术。

1)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主要是第二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数字化实际工作中,我国许多数字图书馆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键盘录入的较高错误率和扫描方式对硬件的较高要求,也就是采用超星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技术加上便携式文件格式(PDF)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格式。

2)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技术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贮技术,主要包括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是海量数据信息存储的实现方式,包括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技术和内容寻址存储(CAS)[1]。

2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信息数字化建设整体上呈现出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版权保护立法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2]。

2.1重复建设问题

由于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无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也无规划布局和分工实施计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现象的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总额已达36亿元,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甚至引进CNKI等数据库,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中也非常普遍,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2.2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中信息数字化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信息来源的著作权尊重和数字化信息建成后自身著作权的保护。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网络作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版权保护问题,让一些数字图书馆在实践中遭遇法律尴尬。著作权人公开指责图书馆界滥用权利,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出版界也有人认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复制出版界的出版物,在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本、使出版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人手里,这样会严重地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而制定网上数字化文献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2.3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信息一入馆就是数字化的,而对于未数字化的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转化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录入方式。一般的OCR录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现代书籍、简繁体书籍、报刊杂志、公文档案的录入识别,且识别率高,还能实现各种校对,然而,对于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而言,由于汉字的复杂性,OCR对各类中文文献的识别远难于对英文和数字的识别,特别对含有繁体手写汉字的古籍文献、简繁混排的中文文献、专业性强的中文文献以及难于机检的汉字文献。OCR技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误识率和拒识率,为此,需要对OCR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应用的全面性,并要引入中文校对、录入质量控制等技术,从而加强其管理功能。

2.4标准与规范问题

目前,在信息数字化标准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②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标准规范;③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④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⑤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如ILAS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等,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致,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也不同,检索语言也无统一的规范控制,无法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3信息数字化发展对策

3.1加强特色数字馆藏建设

只有具有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才具有资源共享的价值,也是各大数字图书馆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因此,在进行本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全面考虑文献价值、用户需求、载体形态、技术可行性和著作版权等一般因素外,还需要科学而系统地考虑馆藏内容、馆藏特色,尤其是馆藏结构和馆藏级别。馆藏级别一般可以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4个基本层次。永久保存级馆藏是指具有确定的保存价值和用途,并具有惟一性的特色文献;服务级馆藏是指十分有用和必须的虚拟馆藏;镜像级馆藏是指其他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拷贝,与永久保存级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现实馆藏,与之不同的是它缺乏惟一性;链接级馆藏则是贮存于其他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服务级馆藏相比,它与用户的相关性要低一些。只有通过这些特色数字馆藏的建设,才能真正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3.2从信息源头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源头在出版社和出版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源被出版系统数字化,这个资源如能加以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2001年统计,全国530家出版社的图书总量是154 526 种[3],一年的文献资源总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部馆藏总量,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如果把信息数字化的生产重任交给出版商,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信息资源重复数字化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能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照顾到出版商利益,同时还能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使其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

无论是从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从作为其一部分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来说,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项研究开发新的应用技术,而且还需要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目前,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专人对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攻关;②借鉴引进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③集成和采用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已有的科技成果;④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指引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及信息媒介技术,同时规范有关技术标准[4]。

3.4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信息数字化涉及文献描述、组织和检索多个方面,要使工作顺利进行,各个数字图书馆之间要能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兼容性。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对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协调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

3.5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信息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和某些缩微资料或视听资料的一般性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数字图书馆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已成为数字图书馆采访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对于长期熟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员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会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品种和复本的比例、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在书刊分类和编目工作上,馆员的技术性处理工作会迅速减少,但会被赋予需要更多知识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文献信息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总之,现在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鉴于此,在提升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一批计算机、通讯、外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充实图书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英语和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及时调整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6(2):20-21.

[2] 梁 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3):13-14.

第5篇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办公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当前的数字化对社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要重视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加强对图书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图书电子档案的存储及备份、提高图书纸质档案的再利用及图书电子档案的检索和利用。

关键词:

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建设了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可以共享图书档案等信息资源,使得现代化的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相对比较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图书档案

将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图书管理、信息查询、流通作业、系统维护。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图书征订、新进图书的登记以及图书编目等功能,可以更好的规范图书的进库工作,而在图书馆中,进行借书和还书工作则属于流通作业的范畴,这样,图书管理系统就可以将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划分管理,使得各区域的工作量都非常的明确,除此之外,由于采用的是新技术图书管理系统,所以,广大读者可以对图书进行实时的信息查询,这样,查询平台就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保证读者能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而图书管理系统维护则可以很合理的运用这一系统,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一管理系统还支持最先进的条形码扫描,经过条形码扫描过的图书就等于有了身份,在网络上就可以查询到这一图书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录入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录入的精准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图书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

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电子档案的原始档案是纸质文件,一般纸质档案都是借助传统的方法来处理、鉴定文件,与此同时,还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促进库存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当对图书库存档案进行了数字化管理之后,传统的纸质文件与之相比,电子原件可以作为纸质文件的副本来使用,同时,在网络上传文档和复制文档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旦人为因素影响了整个图书电子文件的归档,就没有办法确定图书资源的有效性和原始性。所以,在形成图书档案电子文件的时候,要将电子文件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涵盖过来,确保电子文件拥有相对齐全的信息,而且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电子文件的利用率。与此同时,电子文件的数据信息也需要人为干预,如果档案管理人员发现了问题,可以发回归档人,让归档人员重新编排处理。

3图书电子档案的存储及备份

由于图书电子档案在归档整理的过程中都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那么,它的稳定性不会很好,一旦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够稳定,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需要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备份电子档案,除此之外,要严格的根据技术的发展要求来选择图书归档文件的存储形式,像图书文本文件、图像文件、音频视频文件,等等,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存储电子原件,比如图书的数据库存储,等等,至于如何选择,我们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因为计算机的稳定性是没有办法直接确定的,因此,在档案的管理中,对图书电子档案的备份和恢复也是极其重要的,这项工作的执行可以有效的保证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和稳定,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图书的网络备份、图书系统备份以及图书的数据库备份,在第三方介入的时候,要注意存储问题,可以设立专门的电脑来存储图书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图书的关键信息,而且,这台电脑不可以连接外网,只有这样,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即便出现了意外情况,也可以借助这台电脑中的备份信息恢复图书管理系统。

4图书纸质档案的再利用

在图书库藏纸质档案方面,电子档案这一方式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化图书档案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纸质档案的利用损耗率,而对图书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纳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档案的使用效率,这样,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代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技术现如今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随着电子文件的逐渐增多,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和鉴定管理工作也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适当的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更好的开展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断地提升图书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5图书电子档案的检索和利用

图书档案开展数字化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使用者,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的方便检索和使用电子档案,在实施图书共享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档案使用者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能够更加准确便捷的将信息化的优势体现出来。电子档案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档案在形式上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而且电子档案对档案的利用和查找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些改变都会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档案利用者,使得图书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图书档案中的电子档案维护管理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图书档案的管理维护上,我们主要利用的方式是用户权限来对其进行限制,一般图书档案维护管理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要重视对数据库的管理,像查询浏览电子原件内的动态数据,等等,虽然这一工作相对简单,但是,这一工作在整个图书档案管理中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6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壮大,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借助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对图书档案的使用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服务我们的档案使用人员。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利用数字化管理可以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图书档案,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蓉.图书档案管理要更好地服务于工程设计———记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图书档案馆计算机管理进程[J].中国勘察设计,2003,(07):84-85.

[2]邹定香.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图书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47-148.

[3]闫玲.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兼论“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双轨制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04):43-44.

[4]孙晔晗,杨建民.开展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3,(03):96-97.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规划与建设

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构建数字化应用管理环境,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和部门内的数据、资料、文件等的交互,可通过数字化校园环境准确、迅速的获取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减少教职工的工作量。以我校学工处、教务处为例、两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关于学生信息的共享,导致信息滞后,或者采用原始的文件共享方式(采用QQ群共享信息)。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将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一般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大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并且可以投入的经费数量、技术力量与这些本科院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应用系统现状

我校信息化起步较晚, 目前运行的信息系统比较少,主要有:数字图书馆系统、教师评测系统、网上选课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2.2 基础设施现状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是高带宽、高性能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目前,我校基本可以满足在校内的任何合法用户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都可以进行互联网应用,这也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规划设计原则与总体建设目标

3.1 规划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并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过程。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全校各个部门以及其它校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支持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运维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步骤,又要考虑这些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目前我校的发展状况显然不适合这种全面的数字化建设。这里从我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做到满足现有需求,并在5年之内不落后。

3.2 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从应用层面上看,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应用于一体的应用系统。为此,可以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应用系统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结构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

(1)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是一种组织网络办公、协同办公,从而提高组织内部协作效率、信息效率的软件。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要完成以下功能:1)信息通讯:公告、通知的与管理并具有办公论坛和网络投票功能;2)公文流转:满足学校领导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服务、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等功能,有效协助学校领导顺利完成各项事务;3)归档处理:系统管理员或具有权限的用户可对已经处理完毕的公文进行归档操作,归档后相关用户可进行查询、借阅等操作。对己归档的文件可以定期进行销毁,放弃归档、删除等操作。

(2)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管理系统根据我校情况,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补充以下应用系统:

1)学生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变动信息、奖惩信息等,使全校各管理部门共享学生信息;

2)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教务工作是在教务处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修订并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负责学生考试和教学管理,编制课表,落实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监督,教学事故的核实和处理;

3)人事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人事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教职工的基本信息,以及职称、行政职务、绩效考核、科研学术、表彰奖励、学习培训、家庭信息等信息,使全校各教职工管理部门统一共享教职工信息 并提供教职工自身信息的查询服务;

4)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为基本手段,建立固定资产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保证固定资产的帐、卡、物相一致;

5)档案管理系统:负责全校各类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纸质档案的管理并负责档案的信息化处理。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固定资产备案等。

(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校园、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强大的资源管理和个性化阅读管理的网络图书馆。它将资源管理、阅读管理、海量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为师生创建一个自主、轻松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4)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定位于为学校创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网络教学空间,为教师消除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所需面对的技术障碍。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不同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本校情况总体框架分成四个层次, 即系统基础设施层、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层、应用系统层和信息门户层。总体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校园总体应用框架

1) 系统基础设施层由数字化校园系统硬件平台( 网络、服务器等) 和系统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组成。它们是数字化校园 的基础设施, 并提供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的基本环境。目前我校仅有一台接入网通公司的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正在使用。

2) 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层作为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承载平台, 提供跨平台应用框架和底层通用服务, 并为各个应用系统的运行、开发与部署提供支撑作用。

3) 应用系统层利用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与服务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和信息服务, 如提供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综合管理、网络教学等业务功能与信息服务。

4) 信息门户层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信息访问入口, 获得与其身份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应用访问权限。信息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呈现、应用表示集成、单点登录访问、信息授权访问以及负载均衡服务等功能。

4.实施计划及方案

按照“分期实施”的原则,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先实施重点系统,再逐步深化推广。2011年首先完成我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搭建一个稳固、可扩展的标准体系和底层技术框架,构造能够满足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框架。

4.1 实施思路

(1)分阶段实施:先实施重点子系统,再逐步深化推广。项目的实施统筹考虑,首先完成学校最急需、最重要的应用,根据学校现行业务运作周期的规律,确定实施的时间,同时考虑应用实施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加以实施。

(2) 技术部门和学院其他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由计算机教研室组织开发,由学院其他部门提供并确认需求,确保项目的实施结果能满足学校需要。

4.2 实施计划

具体实施计划(2011.03-2012.6)分项目立案、制定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收尾四个阶段。项目实施的简要进程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进程

序号项目阶段关键事项起始时间~完成时间阶段1项目立案,项目组成立项目组结构和成员组织结构,沟通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方法项目启动会阶段2制定项目计划同学校各部门沟通了解各部门现有流程了解项目实施流程分析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分工及角色提出建议流程流程会审并建立文件确定数字化校园平台关键技术实现方案制作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基准计划制作项目交付物管理计划制作项目进度管理总计划制作项目质量管理总计划制作项目人员管理计划制作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确认学校各部门对项目计划的认可和配合阶段3项目执行阶段开发设计文档管理项目测试项目验收阶段4项目收尾阶段整理项目文档资料并保存项目组内部总结各部门反馈调查项目内部交接项目维护5. 预期实施效果

5.1 实施效果

按照“分期实施”的原则,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先实施重点系统,再逐步深化推广。2011年首先完成我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搭建一个稳固、可扩展的标准体系和底层技术框架,构造能够满足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框架。

第7篇

【正文】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展开,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大量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许多过去从未碰到过的管理问题。对绝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特别是市县级档案管理机构而言,在实践中单纯依靠其自身的技术力量很难顺利进行有关信息化内容的建设。据笔者调查,目前已经或正在进行档案网站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单位,都不同程度利用了外部技术力量。可以认为,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利用外部技术力量将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做法。从表面看,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质上它是一个管理策略问题。如何科学选择信息技术供应商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技术外包过程中究竟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中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及其驱动因素

信息技术外包(ITOutsourcing)是指组织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供应商向组织提供所需要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功能。

根据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可将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软件业务外包。它具体又可分为:①购买供应商开发的即买即用的应用软件包。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从市场上选择购买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②购买供应商开发的应用软件包,同时要求供应商根据本单位的要求进行某些修改。如针对档案数字化中对档案原始性特征保护的要求,某些单位在购买普通文字图像识别系统的同时,要求供应商对文字图像识别系统的某些功能进行修改;③要求供应商为本单位开发一个完整的能满足其业务需求的全新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而不是购买市场上已有的通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或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这种外包要求通常出现在一些特种行业与部门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中。

二是数字化转换、档案网站建设或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工程业务部分或全部外包。这类外包表现为档案管理部门不仅向供应商购买有关应用软件包,而且还要求供应商提供与软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部分或一揽子服务。如由供应商负责对传统介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负责档案网站的建站与维护、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构建、档案数据压缩与传输等具体工程业务项目。

三是将信息技术资产、人员及租赁资产等交由信息技术供应商负责管理。它是在前两种信息技术外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延伸性外包形式。在档案信息化进入数字档案馆建设阶段后,这种外包形式可以尝试使用。

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有选择地进行信息技术外包是由众多因素共同驱动的。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当前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档案信息化各项内容的建设都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而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中这类人才却十分缺乏。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看,经过继续教育,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技术操作的要求,但要其胜任文件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档案网站设计与维护、数字档案馆构建等工作却有较大难度。从国际范围看,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欧美诸国和人才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公司,它们也十分流行利用信息技术外包策略来确保某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因此,信息技术外包不失为解决档案管理部门内部技术能力有限的重要方法。

第二、档案管理部门经费预算的压力。选择更加节约的方式是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外包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缩短周期和节约成本。一方面,信息技术供应商可以在多个客户之间共享软硬件、人力资源和知识,也可以通过批量购进软硬件资源而获得更多的折扣,从而有效降低档案管理部门的固定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供应商一般都拥有比档案管理部门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这决定了它能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服务,由此也可降低有关成本。有关调查显示,将信息技术全部或部分外包可以平均节省9%的成本。

第三、档案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要求。笔者曾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从总体上划分为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阶段和电子档案工程阶段。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这一起步阶段,其信息化基本目标是运用计算机模拟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建立“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档案工程阶段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基本目标是建立档案网站和数字化档案馆,实现电子文件的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当档案信息化处于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这一初级阶段时,其技术复杂性不高,有关功能也相对简单,对信息技术外包的需求程度不高;随着档案信息化向电子档案工程阶段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对技术和功能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也驱动档案管理部门选择信息技术外包策略以完成有关建设目标。

二、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策略的支撑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外包也存在一定风险。为了保证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外包策略的顺利实施,档案管理部门也应具备相关的支撑条件。具体表现在:

第一、外包项目的科学管理策略。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目标各不相同,外包的技术项目也有所区别。如何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基础、技术水平和社会功能科学分析不同时期的信息比具体目标,结合技术外包项目的特点科学选择信息技术供应商,并对外包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等都是决定信息技术外包策略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档案管理部门应首先结合有关因素识别其当前需求,科学制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其次,应选择适当的技术项目进行外包。档案管理部门正确定外包项目时,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上是效益成本比和战略价值双高的业务不外包,而其他情况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档案管理部门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对一些高度敏感的数据项目应选择自建或慎重外包,并在外包过程中加强对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控制。在信息技术外包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赋予外包商完成其工作职责的权利,而伴随这一过程则可能出现档案管理部门主动控制权的丧失。档案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中,应利用合同对外包商的服务时间与质量进行控制;通过需求分析和合同测度对可能出现的成本攀升进行控制;通过强化自我保护和社会保护(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信息秘密和有关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应科学实施对外包业务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对外包项目有关文件的管理。信息技术外包业务过程一般分为外包业务选择、外包方案评估、外包合同管理、外包服务的监督等。对上述外包业务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档案管理部门都要进行科学控制与协调。其中,制定外包项目建议书和外包合同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档案管理部门在外包项目建议书中要定义档案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并据此对所需的硬件、软件、服务、成本与时间等提出要求;在外包合同文件制定中,则应包括档案管理部门与外包商的职责与义务、外包项目的质量指标、服务水平的调节、数据与信息的机密性及违规处罚和培训等事项。

第8篇

一、流媒体技术

简单地说,流媒体传输技术是由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向用户连续、实时地发送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这样用户可以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要经过几秒钟的启动延时就可以了。当这些多媒体数据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继续从流媒体服务器下载。

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就是流式传输。流式传输定义很广泛,现在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音频)的技术的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 将影视节目传送到PC机。流式传输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和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说来,如视频为实时广播,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式传输。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有合适的传输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

1.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RTP是用于Internet/Intranet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RTP被定义为在一对一或一对多传输的情况下工作,其目的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RTP通常使用UDP来传送数据,但RTP也可以在TCP或ATM等其他协议上工作。当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将使用两个端口:一个给RTP,一个给RTCP。RTP本身并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它依靠RTCP提供这些服务。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RTP和RTCP配合使用,可以以有效的反馈和最小的开销使传输效率最佳化,因而特别适合传送网上的实时数据。

2. 实时流协议RTSP。实时流协议RTSP是由Real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的,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HTTP与RTSP相比,HTTP传送HTML,而RT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HTTP请求由客户机发出,服务器作出响应;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

3. 资源预订协议RSVP。由于音频和视频数据流比传统数据对网络的延时更敏感,要在网络中传输高质量的音频、视频信息,除带宽要求之外,还需其他更多的条件。RSVP是Internet上的资源预订协议,使用RSVP预留一部分网络资源(即带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传输提供QoS。

Internet/Intranet上使用较多的流媒体技术主要有Real System、Windows Media Technology和QuickTime,流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电台、视频点播、收费播放等,在企业一级的应用包括电子商务、远程培训、视频会议、客户支持等。

二、数字档案馆中流媒体传输流程

音频档案和视频档案再数字化工程中,得到相应的流媒体文件摘要。为了进行此类文件的网络播放,在江苏省电力公司数字档案系统中加入了流媒体解决方案。流媒体的具体传输流程如下:

1. 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

2. 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数据,A/V播放器进行初始化。

3.从Web服务器检索出来的相关服务器的地址定位A/V服务器。

4. A/V播放器与A/V服务器之间交换A/V传输所需要的实时控制协议。

5. 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播放器就可以播放了。

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采用下载方式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此时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这样,用户结合检索到的目录信息、文字说明、流格式声像档案片断即可清楚地知道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介质的声像档案所囊括的内容。

三、数字档案馆中的流媒体系统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的数字档案馆中,流媒体系统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 采编工作站。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加工成流格式文件。

2. 视频服务平台。综合可扩展性、对各种多媒体格式的支持能力、压缩解压能力、连接数以及费用因素,数字档案馆系统中的视频服务平台采用的是微软的Windows Media 技术。

3. 声像档案数据库平台。

4. 网络平台。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甚至是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客户端播放设备: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

5.客户端计算机接收,解压缩,并播放内容。当传输实时内容时,视频和音频内容被编码并直接发送给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将内容发送给一个或多个客户端。

在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媒体服务器采用Microsoft的Windows Media Server,音频档案和影像档案的再数字化处理成Mp3文件和ASf文件,以便流媒体服务器通过流媒体方式进行点播。数字化后的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上传到媒体文件服务器上,然后进行数字化成果的数据登记和内容管理。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此外,江苏省电力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声像档案的标准以实现规范化处理、管理、利用、保管声像档案。《江苏省电力公司声像档案数字化标准》确定了音频、视频档案转为数字化数据并加以存储的过程中的数据压缩方法、存储标准等。《江苏省电力公司声像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从提取档案素材到采集参数的设定、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采集工作、采集后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要求。

四、数字档案馆中流媒体系统的优点

1. 实现以纯软件的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制作、点播、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先进的网络传送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100Mbps带宽下,单台服务器,500Kbps的MPEG4可达80-150并发流。

3. 点播视频内容响应速度极快。无需预读、不用等待,即点即播,快而准;任意拖动、绝无停顿,真正的流式解压技术。读取播放画面流畅、清晰。

4. 分布式体系、开放式传输协议。分布式体系设计、支持集群式接入,轻松实现大流量视频流并发。HTTP开放式传输协议,可轻松过网关或路由器,无需特殊设置,即可实现远程点播。

5. 开放的存储格式。不对存储介质作任何的特殊处理,采用标准的通用格式来完成视频源的存储。

6. B/S结构体系、Web界面管理。点播端、管理端均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和Internet无缝结合,可方便远程管理。

7. 点播可控管理。可设定用户的访问权限,限制供点播的节目内容,可避免不适当的节目被不必要的使用者点播;具有用户分组及权限设置功能,管理员可以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用户组,并可指定每组点播哪些类节目。

8. 负载均衡技术。采用媒体流负载平衡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带宽。

9. 数据同步。稳定及时的数据更新,第一时间内的数据同步,确保客户端所见的永远为最新的数据。

第9篇

摘 要:文章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由来,并详细分析了图书馆的功能和类型,剖析了影响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前景的几个因素。

收稿日期:2012-04-21

作者简介:段萱(1983-),福州大学图书馆。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光盘技术等信息数字化领域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诞生。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必然趋势,并逐渐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和评价一个国家民族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标志。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入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验实施阶段,相较这些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从研究到建设起步都相对较晚,因此与国外的大规模数字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文中笔者简单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由来及其特征、功能、类型,对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类型加以着重分析,并对影响数字图书馆未发展前景的几个因素进行详细剖析,不足之处,请予斧正。

1 数字图书馆概述及特征

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它最早萌芽于档案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客观上劳动者不需要太多知识,因此,当时只有用来储存铭文和卜辞的档案馆,完全没有传播文化知识的用途。到了农业经济时期,人们的生产依靠气候和土地,加上封建统治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所以当时只出现了一些对统治阶级有教育职能的藏书楼。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图书馆的位置在社会结构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一批同时具有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因此,更多的人需要利用图书馆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技能水平。于是出现了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和传播意义的近代图书馆。为了迅速组织、整理和传递文献信息,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出现在图书馆的应用之中,图书馆成了各种文献信息的传递中心,为人类的人文、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图书馆从此转化为现代图书馆。但随着纸质资源日益的减少以及电子资源的日趋重要,尤其是1978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提出《走向无纸信息社会》以后,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图书馆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周文俊教授也强调说:“当某一种文献的载体不能负荷起繁重的交流活动时,它必将脱离交流的舞台,让位于新的载体,从而以一种历史文献的身份存在”,“无纸化社会”、“图书馆走向衰落”、“后印刷时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适合当今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而且,数字图书馆有“用户界面”、“网络和通讯”、“ 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三个模块组成(数字图书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梦想。

图1 数字图书馆概念模型 “数字图书馆”是在1988年被美国学者伍尔夫提出的。数字图书馆更强调“库”,是开放式的软硬件集成的平台,通过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及产品的集成,将各种数据文献进行数字化,并与现代的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推行网上服务。现代“数字图书馆”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含义包括数字商务平台、数字化平台、数字教育平台、数字娱乐平台、数字情报中心等;狭义指的是对传统图书馆进行的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基于网络技术建立数据信息系统,将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并以信息网络化的形式进行相互连接,从而提供给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使用。

2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与类型

数字图书馆也即是应用和管理数字信息的一种机制。通过借助数字图书馆这个平台,将大量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并将它们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实现网上服务。

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几点功能:①各种载体数字化。一些文化遗产需要特别保护,善本、珍本需要进行数字化等等,针对各种载体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可以借助扫描仪实现数字化处理,如果是一些彩色图像,也可借助数码相机的技术,实现对一些高分辨率真彩色的图像获取。对于录音、录像、缩微制品、电影胶卷等同样可通过相应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②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目前,数字图书馆基本都以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实现网上服务功能。信息传递的核心由客户机、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三部分构成。其中图书馆服务器负责管理数据信息的索引、目录以及查询,对象服务器负责管理被数字化的对象也即是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客户发送数据请求,且对象数据被客户所接收以后,就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数据中的数据传送。③组织有效的信息访问和查询功能。具有更有效的多媒体资料查询策略和文本数据库查询技术。访问和查询技术不再局限在文本文件,功能、内容、分类导向以及查询工具均扩展到了多媒体信息的服务,可以实现图像颜色、纹理、形态等更优化的查询。④信息资源的传送以及。数字图书馆在多媒体网络的环境下,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协议负责将不同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数据资源实现相互传输的问题。⑤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以及管理。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是一个全开放式的访问环境,安全作为管理的重点,数字图书馆系统中涉及的加密技术,以及数据的记账、检测等功能均保障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版权不被滥用。

目前数字图书馆包括三种基本类型。①特种馆藏型。它将自己的特种馆藏(如声音、图片、音乐、视频等)或珍藏(如古籍、珍藏、善本等)的资料数字化以后,给用户提供网上共享的服务。②服务主导型。最典型的如国内外一些高校数字图书馆模式等,这种模式提供的服务资源通常包括三部分:图书馆本身特种珍藏数字化后的资源信息;商用的在线数据库或电子出版物;Intenet中有用的文献资源信息。它们往往通过统一的数字端口界面向用户提供服务。③商用文献型。这种模型的数字图书馆通常不但具有索引的数据库而且还会具备全文对象的数据库,主要将这些文献资料,包括全文的期刊、电子书、杂志等,提供给出版社、文献服务公司等,属于一种商用的文献型数字图书馆。

3 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

3.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括

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成了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很多国家在从事相关研究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也有一些国家将其列为国家信息建设的基础项目,并专门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尤其是作为数字图书馆发源地的美国,目前已拥有了6个国家级数字图书馆试验基地和8个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随着近几年的努力,国内的数字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国内的超星图书馆(省略)、中国数字图书馆(省略)、上海数字图书馆(digilib.省略)等一批优秀的数字图书馆。

3.2 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

根据我们人类的经验,科技的发展从无出现逆转的现象。从20世纪科技信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深远影响来看,或许我们可以预测未来5年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但却无法估量10年后的成效。不过可以预测的是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将会发生重大突破。

3.2.1 数字化海量存储

目前,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了新时代的潮流,且在国际图书馆界达成了共识。唯有尽快将馆藏的资源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提供给广大读者进行使用,图书馆才得以在信息时代下继续生存。数字化海量存储成了世界范围达成的共识。截止到200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提供约31万页(1900-1910年)的报纸全文在线浏览。截至到2010年9月,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保存量也达到460TB。

3.2.2 关键技术的引进

这一过程是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方面率先实施了各种类型的工程,这为其他国家在发展本国的数字图书馆事业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阶段性成果。发展中国家应抓准这个机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本国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推陈出新。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标准。这些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数字化的技术,还包括存储、压缩、还原技术等标准。第二,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是解决信息海量存储以及分类存储的关键。第三,知识挖掘、管理、和表现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海量信息的深度处理。第四,网络在线服务技术,如网上娱乐、网上教育,这是传统图书馆无法具备的服务功能。第五,智能化和个性化的人机交互,可以满足特定信息的定制以及有效检索的服务。

3.2.3 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共享”是信息时代全球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有馆藏资源信息的数字化,才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全球范围事先将人才、设施、资源、技术等进行综合考虑,并施以团结合作,这样才能使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图书馆工程达到国际水平。

4 小结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直接显示。因此,作为图书情报事业工作者研究其发展和前景的历史意义重大。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里,拥有它,就相当于拥有了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数字图书馆作为我国实施知识创新战略以及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沙金泰等.你应该知道的科技常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 朱卫东,无锡云.21世纪图书馆发展前景展望\[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1):7-10.

\[3\] H.Helen and T.Tyler, “An Architecture for Scalable, High-Performance Digital Library,” 1051-9173/95, C 1995 IEEE(光盘).

\[4\] 徐伟革.浅析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09-111.

\[5\] Berry, John W. (USA),“Digital Libraries: New Initiatives with World-wide Implications,” IFLA ''95 Proceedings BOOKLET 0 1995(8).

\[6\] Hadney, H.M. et al(1994,May), “Digital Library: Gross Structure and Requirement”.IBM Research Report RJ9840.

\[7\] Carol Hawk, “OhioLINR: Implementing Integrated Library Service Access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The Public Access Computer System Review 6, No.2, 1995.

\[8\] 吴凡.数字图书馆发展与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42-43.

\[9\] 张冬梅.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1):75—77.

第10篇

      水利规划

        (1)基于取水总量控制的袂花江流域需水预测 黄燕

        (5)浅析洪水资源化的对策措施 樊红霞

        动态报道

        (6)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通过专家审查 无

        工程设计

        (7)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鲁基厂水电站厂区边坡稳定分析 傅志浩 何文周 毕树根

        环境水利

        (12)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数学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陈娟 李杰 朱秋菊

        工程测量

        (15)无线型多频智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系统在流量测验中的应用 吕志朋

        (18)cors技术在航测像控点测量中的应用 陈淼新

        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

        (21)不同植被类型在荒漠化防治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 徐溧伶

        动态报道

        (24)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 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 无

        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

        (25)赫章县野马川镇“五园新村”生态建设成效初探 杨秀才

        动态报道

        (26)中小河流近期治理任务如期完成 无

        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

        (27)对贵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陈志颍

        动态报道

        (28)2012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首次突破4000亿元 无

        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

        (29)商洛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寇龙

        相关领域

        (31)试论我国水务市场发展趋势 唐黎标

        (34)计算机机房网络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关亮杰

        (36)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陈建华

        动态报道

        (37)《海南省分布式风力发电规划报告》顺利通过评审 付国强

        (38)《珠江现代建设》稿约 无

        无

        (f0002)“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喜获大禹奖一等奖 无

第11篇

大连港拥有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散矿、粮食、煤炭、滚装等现代化专业泊位8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50多个;拥有大港区航道、甘井子航道、新港原油码头航道、大窑湾航道、大连湾码头航道,水深在-9~-17.5m,大部分为天然航道,吃水在10m左右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全港共有防波堤9座,总长7000m。大连港所拥有的基础设施数据和规模都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大连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增长,对港口设施使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这些港口基础设施进行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是保障大连港安全生产和运营的前提。按照“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定期检测、适时维修”的原则,掌握港口设施运行信息,及时获得设施技术状态,定期进行检测,确保港口设施的健康运行,对保障大连港港口生产的安全运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是转变港口发展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贯彻执行管理规定和落实交通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切入点;是落实打造幸福、创新、生态、高效、智慧“五型”港口的要求。

在港口设施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上,各个港口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有些港口建立了设施技术台账,开发建设了港口设施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有些港口至今仍采用纸质账簿或Excel电子表格进程设施台账管理;有些港口甚至从未建立设施台账[5]。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在严格遵循交通运输部《管理规定》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的,具有以下特点:(1)平台是交通运输部《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后,全国较早建设的专业性较强、功能较为全面、符合规范的企业级港口设施维护管理信息综合平台。(2)平台实现了全港设施的精细化管理,重点掌握码头泊位、防波堤护岸、港池、进出港航道、锚地、港区道路、桥梁、隧道、港区铁路、堆场、仓库、储罐、散粮筒仓、运输管道、排水管线、供水管线、建构筑物、档土墙护坡、电子通讯管线等19类设施的维护管理资料,建立了设施管理台账。实现了检测评估管理、维护维修管理、损坏报废管理、智能提醒管理、决策支持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等。(3)平台将设施技术台账与设施地理信息进行无缝关联,实现了台账与地图的双向交互功能,并接入了港区视频监控和环境监测数据,在系统中可调取摄像头监控信号和潮位水文气象信息,真正实现了港口现场可视化图像监视。在用户体验、数据可视化方面实现了创新。

1平台总体架构

结合对系统的整体分析,在系统设计中,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从层次结构上分为技术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1)技术层。技术层是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石,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SOA技术等。(2)数据层。数据层是平台的信息集散和传输中心,主要由数据中心和宽带网络组成。数据中心建设本质上就是数据库的建设。系统的数据库划分为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网络建设就是网络工程的建设,在既有的内部通讯系统和外部通讯系统的基础上,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病毒防治系统等保证信息传输安全。(3)服务层。服务层相当于中间类的作用,中间的工厂类提供了另一个通用的接口让调用者可以使用接口,无需关注架构或底层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与数据层的衔接,提供出相应的服务,将数据层以服务的形式对外开放。(4)应用层。应用层是平台的核心部分,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运用技术层的技术方法,利用服务层提供的各种接口信息,为大连港设施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查询、统计、分析的结果,为设施数字化管理提供申报、管理的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决策提供智能支持。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整合化、开放化和智能化等6个方面的特性。在整个系统框架中,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组织机构这四大部分贯穿于系统构架的始终,起着支持和指导的作用。

2数据库设计

根据各项应用所需数据资源的属性和使用要求,并按照相关技术要求,确定本平台将建设三大类数据库[3]。数据库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1)基础数据库。包括港区基本信息、港口企业基本信息、港口设施基本信息、水运工程设计单位信息、水运工程施工单位信息、水运工程监理单位信息、检测评估单位信息、维护工程数字档案信息、地理空间数据库、用户管理信息等10类子数据库。(2)业务数据库。包括港口设施日常巡查记录、定期检测信息特殊检测信息、维护维修工程计划、维护维修工程记录、港口设施大修备案、港口设施损坏备案、港口设施报废备案、港口设施安全突发事件、潮位、水文、气象信息、港口设施统计分析库11类子数据库。(3)视频数据库。包括各港口企业监控系统采集的视频。

3平台功能设计

3.1功能模块设计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由8个功能模块构成,主要包括:技术台账管理、检测评估管理、维护维修管理、损坏报废管理、智能提醒管理、决策支持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后台管理等模块,总体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1)技术台账管理。本模块建立19种港口设施数字化的技术台账,并建立港口设施的更新改造台账,实现设施技术台账的查询和汇总功能。(2)检测评估管理。本模块功能包括:检测评估资质单位管理、日常设施巡查记录、定期检测信息填报、特殊检测信息填报。(3)维护维修管理。大连港股份公司每年对需要进行维修和维护的设施制定计划,二级公司根据计划进行设施的修护维修,包括计划执行情况、维护维修工程记录管理等。本模块功能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管理、维护维修计划制定、维护维修工程月度计划、维护维修工程月度计划完成情况、维护维修工程记录、维护维修工程数字档案管理。(4)损坏报废管理。《管理规定》要求对技术状态为四类的设施应根据情况立即进行中修或大修,五类的港口设施应停止使用并立即进行大修,对无修复价值的港口设施应报废。本模块功能包括:设施大修备案、设施损坏备案、设施报废备案。(5)智能提醒管理。智能提醒实现设施维护管理中对常用信息和影响设施安全的信息自动智能提醒,避免由于疏忽而导致的设施安全问题发生。本模块功能包括:定期检测实时提醒、需维护设施提醒、设计年限到期提醒、信息报送提醒。(6)决策支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设施综合查询19类设施分类统计、全港设施整体情况统计报告等功能,通过数据的分类统计汇总,以总结性文字、数据表格、数据图表、图文并茂的报告等形式,为领导和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掌握全局、辅助决策的数据支持服务。(7)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为结合大连港原有设施地理信息系统中的MapGIS格式数据,对港区实例CAD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图、服务等操作,开发基础的地理信息功能,将原有设施数据进行展现,为后期设施台账与地理信息数据集成奠定基础。(8)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作为支撑和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本模块主要功能有:用户中心、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日志、通知公告、系统参数设置等。

3.2平台体系结构设计平台是港口设施数据填报、管理以及分析、统计与应用于一体的大型系统,系统的用户既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业务管理人员,还有各级决策人员,系统应用的范围遍布各个层面,空间跨度也极为广阔,针对这种复杂的应用对象,系统功能应用满足对专业处理的高效率、高速度要求,又满足多接入、服务广泛的要求,因此,根据系统应用需求,用户使用系统的现状,以及对系统平台安全性、稳定性、用户使用的方便性考虑,将采用B/S模式。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NetscapeNavigator或Internet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SQLServer等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3.3平台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功能处理和数据库两大基石,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从功能处理和数据库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构造系统的数据库时,既要考虑结构的完备性、格式和编码的规范化,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数据的冗余。在构造系统的功能模型时,为使系统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伸缩性,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可共享信息的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在依据一定的通讯规则和集成模式完成各自独立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机的集成在一起,服务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处理目标,同时应用子模块通过对数据库的合理调度、组织,形成数据的合理流向,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系统的旺盛的生命力。(1)统一集成的应用环境。统一、集成的应用环境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平台采用统一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的网络控制技术,综合利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容错等先进技术,充分考虑系统间各部分的联系和配合,实现整体性能最优化,完成整个系统的综合设计。(2)数字权限控制技术。为保证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防止病毒入侵、非法访问、恶意更改毁坏,系统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为了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进行各种级别的权限控制,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3)SOA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4)功能部件式系统开发。基于GIS的项目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如何合理地组织软件的结构,一直是软件技术专家们研究的问题。平台采用了基于GIS功能部件库的系统集成开发策略,建立GIS通用功能部件库、专业功能部件库,结合商用GIS平台和通用部件,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系统集成。(5)关联操作与关联查询。在平台设计中,将业务管理的主要应用作为系统的核心,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数据的组织、系统的应用以及分析模型的设计。在数据一体化基础上,以港口设施台账为依托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空间对象关联,从而实现由图形到业务,由业务到图形的多项关联查询,保障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高效流通和便于操作,保证系统数据更新的一致性。

4应用效果

大连港港口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于2015年12月上线,从运行状态和抽检情况看来,系统运行稳定,经过各项功能测试,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基本没有出现系统错误,性能指标满足需求。目前为20多个港口设施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开设账户,建立包括码头泊位、防波堤和护岸、港池、航道、锚地、港区道路、桥梁、港区铁路、隧道、堆场、仓库、储罐、散粮筒仓、港口运输管道、排水管线、供水管线、建构筑物、挡土墙护坡、电力通信管线的19个设施大类的技术管理台账约2000项,涉及9个港区。地理信息子系统将码头泊位、堆场、道路、油罐、地下管线、散粮筒仓等重要设施进行了地理位置的确认,可以在地图上方便查询设施的地理位置分布。系统平台的上线运行,理顺了大连港港口设施管理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实现了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港口设施维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港口设施维护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了全市港口设施安全,促进了大连市港口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后期平台稳定运行后,将再拓展港口船舶停靠泊管理、码头结构健康监测、供水及工业管道监测、港口设施网格化管理等方向的功能,为大连港港口的正常生产运行和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交水发[2012]728号,港口设施维护管理规定(试行)[S].

[2]JTS310-2013,港口设施维护技术规范[S].

[3]JT/T697.3-2007,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第3部分:港口信息基础数据元[S].

[4]赵立鹏,张建国.对港口设施维护与管理对策的思考[J].港工技术,2014(1):28-30.ZHAOLP,ZHANGJG.MaintenanceandManagementMeasuresofPortFacilities[J].PortEngineeringTechnology,2014(1):28-30.

[5]杨凯,许家帅,陈艳萍.港口设施维护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J].水道港口,2014,35(S2):130-134.

[6]张忠贵,齐培培.基于GIS的港口设施集成管理平台研究[J].中国港口,2011(5):61-63.

第12篇

高校办学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生产力”,科研成果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科研档案产生的过程。因此,怎样开发利用科研档案资源,并推广这些档案信息,最终带来的效益如何,是所有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没有文化信息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河南科技大学地处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发源地、国家重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优势明显。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对接,建设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中国锥齿轮第一人”梁桂铭教授;创建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奖励;拥有多个国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研究具有传统优势,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力机械研究成效显著,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旱作栽培与育种、预防兽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特色。

立足中原,服务基层。作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主体之一,学校长期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来,河南科技大学以不断满足中原地区对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等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切实帮助地方企业摆脱困境,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 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举措

2.1 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特色馆藏的建设。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丰富翔实的档案信息。而丰富馆藏是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前提。有地方特色的特色馆藏要围绕地方需求,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引领所表现出来的需求,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特色馆藏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河南科技大学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千年、牡丹花城洛阳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基础,占有明显区域优势。洛阳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河洛文化发源地。工业经济和文化经济研究是河南科技大学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重点。因此,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从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特色专业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入手,努力丰富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收集第一手科研档案资料,最大限度地扩大科研档案的存贮量。这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发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必备基础。如,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研究资料;取得重要成果的大型装备数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资料;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业机械研究资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成效显著的动力机械研究资料;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旱作栽培与育种研究资料;牡丹产业发展研究资料、龙门石窟文化研究资料;河洛文化研究资料,等等。通过丰富馆藏、完善馆藏档案结构及特色馆藏的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最原始、最有力、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做到准确、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特别是对本校师生员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历史凭证。

作为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了解和熟悉科技档案的数量、内容、成分、价值等基本情况,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解答利用者的问题,推动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的高效开展。调查分析利用者对科技档案需求的倾向和意愿,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势。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应措施,满足利用者不同的利用需求,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实现科技档案的社会价值。

2.2 开展用户需求的深层次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科技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科技档案编研是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科技档案内容承载的潜在科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科技档案潜在的价值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编研才能为利用者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精练的档案信息,而编研成果质量必然影响科技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的编研状况是编多研少,编研力度不够,编研成果基本是汇编、选编之类的初级产品,大多是原始档案的集合和翻版,一次性编研成果多,深层次编研成果少。因此,要加大编研力度,要做好编研工作。

一是要科学选题。选题既是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选题是否得当,不仅决定编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也关系到编研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科学选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为本,立足馆藏。利用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选题的着眼点应是“利用”二字。从利用者的需求和当前科研、生产及其管理工作的客观实际出发,编制一些实用性强的编研成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自己的信息优势选题,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也会使编研材料有源头,科技成果有特色,编研工作有活力,有助于保证编研成果的质量,并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的资源价值。

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编研应根据档案馆的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确定选题,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长短结合的原则。编研选题要结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当中既包括当前的客观实际需要,也要考虑长远的客观实际需要。因此,可以先编制一些实用价值较大、开发时间短、针对性强、出成品快的编研成果。同时,也要选有前瞻性、预测性的项目,服务并指导未来。值得注意的是,选题时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准确的、科学的预测,其成果就有可能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前瞻性选题要从市场发展变化的动向中来预测,以满足利用者对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时效性和超前服务性的迫切需求。

二是认真做好“编”与“研”。科技档案编研是以信息研究和编辑为要点,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编”与“研”完成后便解散。动态的联盟作为高校间的网络化系统,可提高高校资源使用效率,还可节约高校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高校的战略灵活性。

针对区域经济,根据用户不同需要,探讨科研档案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于信息优势选题,编出有特色,高质量,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信息的资源价值。

2.3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时展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主要有两方面工作需要完成:第一,有关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标准是档案工作依据,有利于档案标准化工作开展和信息化工作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能为科技档案的工作展开提供法律依据,也能够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供解决依据,有利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对科技档案本身推进数字化建设,对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档案资源的收藏情况及有关用户的需求情况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为科技档案资源的网上储备、传输、利用打下基础;推进网络化建设,为科技资源的网上利用提供条件。有利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变化情况,有利于科技档案的充分利用。

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要反映学校学科特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收集、整理、编制资料,展示学科的发展历程、最新成果、学术造诣、知名学者等并提供检索服务,保持与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同步。通过建立专题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4 利用科研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产业化需要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的促进和带动,而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正是高校的优势。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服务社会”的学术导向,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55项,国防科研项目9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45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