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

时间:2023-09-08 17: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新旧会计制度;医院会计核算;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上不同于普通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它的重点内容是向社会大众、政府以及医疗相关机构提供全面、完整、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现行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医院财务管理需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本文就目前在新旧会计制度下,我国医院在会计核算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并就其如何提高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医院会计核算中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1.适用范围的调整。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主要适用的范围是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基层的卫生院等医疗机构)。

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适用范围则包含了基层医疗单位在资金补助政策、职能定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并专门制定了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会计标准和制度。

2.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在旧会计制度下,医院缺乏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定体系,具体表现为:缺乏合理、统一的核算范围、对象、方法等的确定标准;医疗成本不完整,而是被分划为两个部分,即药品支出和医疗支出;各医院使用的核算标准不一致,导致各个医院在成本核算的信息、口径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对比性不统一,从而影响到国家对全国医疗卫生改革在政策、价格收费以及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定和管理控制。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着重对成本归集的核算方法以及自制物资的成本项目进行管理和规范,并按照成本核算的对象对医院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耗费进行归集、分配,然后经过相关的计算编制成对应的财务成本核算的报表,使得医院的各种成本都能够通过报表体现出来。

3.集中支付核算的规范。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原来旧会计制度中所没有的“财政应返还额度”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这两个会计科目,从而将已经纳入到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当中的医院会计核算的相关标准和行为进行了系统、完善的规范。

4.基本建设项目的地位上升。在旧会计制度下,基本建设项目不作为医院在竣工结算前的主要会计项目。这就使得医院在会计核算中由基本建设项目所产生的资产负债不能够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表现,从而造成医院的总账会计核算同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脱节,使得医院最终的整体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真实性,造成医院资产负债的管理效果不明显,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新会计制度下,将医院的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作为重要的核算项目并入到了医院的总账会计核算当中,从而完善和提高了医院整体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5.将科教资金纳入到收支项目核算当中。旧会计制度下,科教资金的核算管理并没有纳入到医院的收支项目核算管理当中,而是将其当作专用的基金项目或者不定款的项目进行核算管理的。这就使得医院在整体的收入数据上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将科教资金的核算管理纳入到整体收支项目的核算管理当中,从而确保了收入核算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使得它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一定阶段内医院的收支状况。

6.取消药品差价,其收支列入医疗收入核算。旧会计制度下,由于药品的价格存在差价问题,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是将其单独进行核算的。

新会计制度下,将原先的“药品收入”并入“医疗收入”的会计科目核算当中进行统一的计算,而不再进行单独的核算,并且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新医疗改革方案的相关规定,取消了药品在价格方面的差价加成,从而有效避免了以药养医等问题。

二、医院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会计核算的措施

1.增加“财务费用”的科目核算。在旧会计核算的制度中,医院在进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借款利息支出的会计核算时,是分别将它们纳入到“其他收入”和“管理费用”这两个会计科目当中进行核算的。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大部分医院的运营状况是处于一个负债经营的状态中的,这就要求医院的管理阶层必须对医院的债务利用以及债务负担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必须将涉及到的借款利息支出等相关情况罗列出来,而“财务费用”这恰好能够对医院的债务效益和成本进行分类度量。

2.增加“医疗赔偿”的科目核算。在旧会计核算制定下,医院往往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而在许多医疗纠纷事故的处理当中遭遇风险危机的打击,给医院的经济运营造成重大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要增加针对医疗纠纷事件的“医疗赔偿”会计科目,将赔偿医疗纠纷的相关费用的核算纳入到这一会计科目的核算当中,从而使医院能够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提高医院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健全修购基金的提取制度。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要加强对修购基金相关提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从而确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同实际价值的统一和一致,使它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医院当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使用状况。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困难,特别是在新旧会计制度的交替阶段,医院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更是承担着极大的压力,因此,各级医院要对当前会计核算工作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差别和不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确保新会计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从而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2篇

按照国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的管理要求,逐步调整加强财务组织体系,努力构建集约化、紧凑化的财务组织架构。纵向上压缩管理层级,撤销地市公司下属城区供电分局、工区厂队等单位的会计机构,以及县公司下属乡镇供电所的会计机构;横向上归并会计机构,撤销调度中心等非单独运营管理的直属费用单位的会计机构,实现地市级单位在同一城区范围内只保留一个会计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应运而生。

一、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施现状和意义

(一)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施现状2011年6月,四川公司对成都片区的直属单位、省公司直接管理的物资集中采购财务业务和基建财务业务、各类协(学)会、定额和质监机构等进行了财务集约化改革,撤并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会计机构,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所有撤并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同时,集中核算单位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若干核算员,负责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单据收集、初审和传递工作。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内容是撤消原来单位的会计机构,各个核算单位的收支自不变、预算安排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不变、收支预算管理及考核不变的原则,对原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核算、统一资金支付。经过几年的运行,集中核算会计业务处理运转正常,会计基础和财务信息质量得到了提升,被集中的财会人员业务能力也有所加强。在真实完整、规范及时的前提下,既达到了省公司财务监控、风险防范的目的,也满足了集中单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二)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意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会计业务从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取代各单位内部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原核算单位分离,这样,会计人员和各单位之间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集中核算以前,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往往无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集中核算之后,首先从人员上进行了分离,能够最大限度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其次,核算单位行使财务审批职能,会计核算中心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分离。最后,集中核算公开了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业务处理过程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统一了会计核算数据的口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分散核算时,各单位会计人员对国网公司会计政策的理解不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一类经济业务处理方式不同的情况;各核算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会计集中核算消除了各个单位和部门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不一致、对政策理解不一的弊端,企业内部管理口径实现了统一,解决了由于受到局部利益影响企业下属部门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报表不真实等一系列问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核算中心办理所有资金结算,统一审核入账所有费用票据,有效地遏制各核算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不计成本随意支出的不良习惯,减少了资金被挪用或被贪污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业务成本和费用支出,保证了资金安全。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面临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措施,在它的初始阶段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核算中心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上难免会出现需要磨合的情况,实践中主要问题是认识不统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被赋予了哪些职能,如何发挥这些职能,虽然省公司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对核算中心和各核算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职责界面进行划分,但实际操作还需要不断完善总结。部分核算单位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设立核算中心只是专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单位拥有资金使用权、财务自,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有的单位认为,核算中心成立后,自己落个“甩手掌柜”,只管根据工作需要用钱就是了,其他都不管了。这些认识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制约作用。核算中心成立以后,撤消了各单位的会计机构,设立核算员负责与核算中心进行工作联络和本单位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人资管理部门、核算单位、核算中心对核算员这种新的岗位形式有不同的认识,核算员岗位定位是什么,工作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岗位如何晋升,都尚待研究。

三、加强电力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下面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几点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要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宣传,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企业资金的高效使用,预防,消除不正之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其次,各核算单位应当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是财务集约化管理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各部门才能理解、配合和支持集中核算工作。

(二)加强核算员队伍管理和培训,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核算员作为核算单位和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业务的桥梁和纽带,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高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核算员的培训;明确核算员的工作定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开展核算员同工种业务竞赛或优秀核算员评选活动等,进行表彰奖励,并以此来树立典型,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核算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朱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第3篇

退库是将已入库的预算收入从国库中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政策。国库作为直接办理者,对正确把握退库政策,维护国库资金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库退库牵涉到不同部门的利益,财政、税务、海关、国库各有自己规定的退库政策,所以常常出现政策之间相互理解矛盾的地方。加之有关退库文件很难及时到达国库,只有在这些部门办理退库时才见到(如新华书店的退库),这种时滞性,使国库部门审核其依据的可靠性、适时性难把握。对年初预算安排的“计划亏损补贴”,由于财政部门事先未向国库提供办理亏损退库企业的名单、预算计划亏损的指标,国库无法对其进行控制和监管。对调增调减的退库,审批机关也存在不主动提供审批报告的现象。认为开出了退库凭证,就视同它已审批同意。这些不规范的退库行为,很容易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

(二)国库库款直拨操作欠规范

一是预算拨款凭证存在由用款单位自行送往国库的现象,未按《国家金库条例》规定派专人送。传送过程中的漏洞,威胁着国库资金的安全。二是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全部向国库提供各种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计划、预算调整文件、正常的预算拨款单位名册(一般人大会议在三月份召开,预算计划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才能送往人行国库),使得国库监管无据可循。三是对拨往非预算单位的资金,财政部门很少主动提供报告和批件,国库部门跟其后索要。四是年终集中支付现象比较突出,以“暂收”、“暂付”科目列支或以“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费用”支出,以转移收入、减少收入基数,国库库款支拨的真实性确定较难。

(三)预算收入更正核算不合理

预算收入更正是指各级财政、税务、国库和其他征收机关在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报解、入库、退付时所出现的串科目、串级次、分成比例计算有误等需更正的事项。它是国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对已发生的会计错帐更正,应编制错帐冲正凭证,用红蓝字同一方向专门办理和记载会计事项的更正。在实际业务处理中,国库部门办理的预算收入更正就与当日发生的同科目预算收入相互轧抵,产生一张会计记帐凭证,并以此来登记分户帐。这既不符合会计记帐原则,也不利于国库和征收机关进行事后监督和检查。给国库资金带来风险和隐患。

(四)国库对帐制度有待健全

国库对帐时国库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决定国库报表是否真实,以维护中央财政的利益,为中央宏观决策服务,又能防止截留、挤占、挪用预算收入等违规、违纪行为,达到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家金库安全的目地。但工作中还是出现有以下情形:一是对帐时间不明确,存在随意性。财政部门核对月库款余额不及时,对帐回单需多次催促。税务部门日对帐单也是三、五天来国库取一次。二是对帐方式不正确,缺乏统一性。在国库会计核算新系统实行后,有的二级分行国库科与县支库只核对“内部往来”库存余额,不能逐笔核对每日的资金进出、发生额,有效地对支库的资金往来进行监督。三是对帐流于形式。

国库会计核算问题形成的原因

上述国库会计核算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深入研究,分析其成因,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由于《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各级财政部门,所有有些财政部门的干部片面认为预算拨款、收入退库等不需要国库监督,国库只是地方财政的出纳,是帮他们从事一部分工作。个别国库工作人员也存在着国库是为财政服务的旧观念。这就造成了国库监管的乏力。于是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事情时有发生,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

(二)制度不完善。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权力,也规定国家金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发挥“执行、促进、监督”的作用。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系统还制定了不少的条例、规定和办法,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作出具体、明确、细致的规定,但对延压预算收入、超范围支拨库款、违规退库、不重视会计对帐等行为约束力不强。国库会计监督的职责、任务、权限,未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保障。国库会计监督的权威性无法体现。这势必影响国库会计柜面监管力度。

(三)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设计有缺陷。新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在全国推广以来,我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在程序设计上未能彻底贯彻保证资金安全的方针。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授权同一人,操作起来方便,但不利于资金安全。这些都加大了资金风险防范的难度。

改进国库会计核算柜面监管的办法和建议

界定国库会计柜面监督质量的高低在于对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程度,我们需立足现实,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国库会计柜面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最小的改革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把国库资金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为此,笔者建议从下面几处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国库监管法规。国库现行的法规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法律层次低、权威性不够,管理力度较小、适用性差。因此要加快国库会计监管法制进程,以适应国库职能定位的要求。在新的法律、法规中需明确国库监管的合法地位,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国库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规定监督管理处罚措施,以强化国库监管的权威。

(二)执行严格的国库管理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项制度建立、完善以后,关键就是不折不扣的加以执行。严格按《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规定,做到按日、按月、按年认真对帐,增强责任意识,保证金额完全一致;严格按《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与操作的规定》,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纳、拨付、退库,落实各岗位职责;严格按《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常检查国库业务处理情况,详细登记发生和纠正的问题,堵塞漏洞。严格执行《内部管理制度》等措施,保证制度落实到国库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实施先进的国库会计核算办法。使国库服务和监管两大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扩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建立财税库行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财政国库资金的缴拨、核算、汇划,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国库资金高效、安全地运行。加快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的建设,使包含有支付清算系统操作内容的新程序能尽快运行,改革1.0版的不足,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的核算、反映、监督职能。

(四)造就高素质的国库会计核算队伍。人是决定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提高国库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应是国库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防范国库资金风险重要举措。国库会计核算岗位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员的配置必须从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及工作才干来考察。只有使国库会计核算人员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职为国家理财的责任感;具备不断进取、积极探索的奋斗精神,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库会计核算风险,推动国库工作向前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规范;《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8-0065-03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称新制度)反映了近20年来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央行职能的逐步强化、会计改革的深入发展等丰富内涵,体现了《会计法》、《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对会计事务的各项要求,是对人民银行会计改革的科学总结,是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准绳,对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全面规范的崭新的会计管理制度。

一、以集中核算为轴线的新型会计核算体制的形成

人民银行独立行使央行职能以后,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管理模式是集中领导、分级管理,因而采用的核算方式一直是手工会计核算和计算机模拟手工核算的分散核算形式。这种方式手段落后、工作量大、信息传递慢、时效性差,而且核算层次多、管理分散、会计风险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银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与广泛应用,国外银行大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也先行了一步,人民银行的核算体制就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005年人总行决定在全国推行与现代支付系统相配套的《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即实行将核算主体由支行提升至中支,由中支统一负责全辖的账务管理和业务核算,形成以中支为基本核算单位,本级营业部和各县支行为营业网点的新型核算体制。系统采取一记双讫方式,简化了会计处理手续;与支付系统连接,实现了快速准确的资金清算;提供了灵活方便的多种业务处理方法;提高了数据传输和集中保管的安全性。该系统按网络化的会计理念组织会计核算,实现了会计核算从手工处理到计算机处理的根本性转变。缩小了核算半径,减少了管理层次,会计主体集中上移,实行总行、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三级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体制。这是人总行在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会计风险方面的重要举措,是向大集中核算管理迈出的第一步。

实现大集中核算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大集中核算,就是让会计主体上移到省中支或分行的高度集中模式,或者将会计主体直接上移到总行的绝对高度集中模式。一方面人行职能调整后,会计业务减少,复杂性降低,而且业务表现为相对单一和种类统一的特征,为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会计核算主体逐步上移奠定了技术支撑,实现会计核算真实、时效、安全就成为必然。

二、全面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一)会计主体

新制度确定的三级会计集中核算基本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计主体的变化,即在旧制度确定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中,会计主体的资格已表现为总行、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三级会计主体,县级支行不再具备会计主体资格。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价方面,由于新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仍然沿用收付实现制和持续经营假设,因而各行财产仍规定按历史成本计价。在核算原则上,明确了表内业务根据复式记账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表外业务根据单式记账原理,采用收付记账法等内容。并减少了凭证的种类,规范了凭证的一些固定内容。

(二)账务组织形式

新制度下的账务组织形式是将会计账薄分为基本账薄和辅助账薄。基本账薄包括分户账、流水账、现金日记薄、总账;辅助账薄包括登记薄和余额表。新的账务组织的分类,既没有与传统的分类对应一致,也没提出两类之间及时核对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实行三级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后,作为会计凭证信息采集的各网点已经不具备会计核算主体资格,也就没有账务处理的权力,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的主体已分离,因而进行双线核算已经不再可能。另一方面,集中核算方式下,计算机根据输入的信息自动登记分户账、总账、余额表和日计表等,账账、账表之间自动就能保持一致,并且新制度还规定记账凭证基本要素不得因纸质凭证与电子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改变内容。这就说明同样可以实现依据同一凭证、相应保持一致、反映不同内容的目标,所以完全不用为新账务组织的核对问题而担心。

在肯定新的账务组织形式基础上,日常账务处理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新制度对表内、外科目的使用、变更、撤销、平衡关系及分别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较旧制度充实了详尽的内容,这是适应资产负债管理和业务变化等会计改革的要求而确定的。

2、电子信息输出打印的凭证可以作为记账凭证。在整合现金收付凭证、转账收付和特转收付凭证、表外收付凭证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凭证按形式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的分类方法,规定复式凭证包括现金凭证和转账凭证,单式凭证仅为表外凭证。表内业务两种凭证均可使用,表外业务只能使用单式凭证。同时增加了会计凭证每日按固定顺序整理装订、每日经缩微扫描存储于光盘等介质的凭证可直接装入专用袋塑封保管等规范性操作的规定。

3、由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账务处理形式与原有的手工和模拟手工处理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旧制度有关账务处理、核对、记账规则、错账冲正、计息、报表和年终决算等内容,已经与集中核算方式不相适应,因而,新制度把这方面的内容单独放在了“附件――手工核算”中,并在新制度中对诸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大修改。这就需要我们在业务核算中逐条逐款去对照、去规范。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会计签章的内涵有所扩展。除了包括印章、签名、电子签名外,密码、密押也按会计签字管理;而印章仅指业务公章,现金收付讫章、转讫章、个人名章,不包括联行、结算、清算专用章,这点需要区分。二是账务差错更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批,对隔日差错、账薄发生隔页、跳行和差错印章等细节差错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对再贷款提前归还和节假日到期逾期归还的计息问题,提出了统一要求,从而保证收支入账准确,财务反映真实。四是会计核算质量在原来要求的六相符的基础上,增加了账薄、账卡相符,要求达到八相符。

(三)落实内控制度,维护财产和资金安全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人为失误导致操作风险。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规定的诸多条款中,将诸如核算原则、凭证审查和签收、会计签章管理、错账冲正审批、内外部核算核对、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等牵制制度贯穿其中,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只要严格操作,严格按规定处理每一环节和细节,保证在操作过程中各项制度的落实,资金安全的防线就牢不可破。除此之外,新制度还专门提出了岗位定期轮换、重要岗位强制休假、离职交接及离岗移交等规定,这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又一防线。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防止欺诈行为导致道德风险。新制度提出了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规定会计主管任职应具备任职条件、而且须经上级行进行资格审查;会计人员上岗应具备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并接受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为此要求,在岗人员应努力达到应具备的资格水平,新配备人员须达到规定的资格后方可上岗。此外,新制度在会计人员职责中还提出了坚持诚信原则,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此,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新形势下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客观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业务精湛,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遏制道德犯罪的关键。

3、加强会计监督,使会计工作制度化。为强化监督,新制度单独增设会计监督一章,提出了三层有关会计管理或监督的办法。一是规定上级会计部门对下级会计工作负有管理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接受上级领导的同时规范管理好支行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制度落实。还规定各级会计部门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并在会计监督一章,还明确其他部门和事后中心的监督任务,从而为会计部门协调好与同级营业部、国库、发行、外管等有会计核算业务部门的关系,对其实施统一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规定会计事务要接受内审部门的审计。这是因为内审部门作为全行的内部控制部门,可以对部门内控提出评价和指导,有利于会计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会计事务规范化管理水平及加强内控的有效性。三是规定会计事务要接受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的审计和监督。这有利于贯彻依法行政理念,保证依法开展会计工作。

(四)做好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新制度要求各级行行长对本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会计报表由行长、会计主管签章确认,不得伪造、变造会计报告和资料,这就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提供了组织保证。会计人员完全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反对造假,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会计制度,使会计信息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人行的各项业务活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客观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和谨慎性要求,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

2、做好会计报告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经之路。新制度中采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报告”概念来替代原来的“会计报表”,用以改变以往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表形式反映的状况,对会计报表的说明及其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制会计报告时,就要对报表的附注或说明予以足够的重视,按照新制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加强研究和分析,保证会计报告达到规定的真实、完整、及时的目标。这是培养会计分析能力,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3、加强会计分析,增强会计信息的反映能力。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是发挥会计反映作用,加强资金管理,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新制度对新时期会计分析工作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做了具体的规定,力求央行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和监督功能,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和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以适应央行职能强化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五)研究新制度,解决新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与机构设置的矛盾。新制度规定各级行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设置会计部门,这就表明在新的会计集中核算基本形式下,仅作为核算网点的支行,不再是会计主体,因而不一定要设置会计部门。那么在此情况下,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基础框架,就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2、会计部门与平行级别的其他业务部门的矛盾。新制度规定各级会计部门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而会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平行级别地位,不利于会计部门对全行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5篇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涵

从事并涵盖企业会计、财务预算、计划、分析、报告等工作范围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中可能被设置为财务室(部、处)或计财处等机构科室,在本文中企业会计核算中心指对上述机构的统称。对企业客观经济活动的反应与监督,对企业筹投资活动的规划、分析与评价,都属于该中心职责。因其涉及企业财务机密信息,所以形成独立部门,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履行财务会计分析核算监督职能。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加工处理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知识资源,需要在一定时期相关范围内有效运用。

20世纪50年代,波拉尼首次提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组织性资产。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组织中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设置必要的系统来促使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的过程,会使知识不断的螺旋式向前延伸。理论界将知识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

会计核算加工产生的信息属于显性知识,长期以来都是企业负责人具有知情权。而根据企业自身掌握的数据信息分析预测出的信息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源首先存在于员工头脑中,能够依靠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与非中心人员转化为显性知识。对于组织而言,显性知识很显然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不断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既包括显性知识编码,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还包括从企业整体出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知识交流技术同时改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扩大企业核心利润源。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要与企业其他部门及企业外同行交流合作,从企业管理的战略角度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计核算职能从会计准则、规范制度层面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会计核算中心所掌握的信息其保密是有针对性和时间限定的,不是永久的,该部门在依据会计准则及解释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了解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及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所以,该部门的显性知识在部门内外是双向流动的,知识共享成为企业发展业务促进经营所必须的。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会进一步提高该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衔接,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同时提高该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现代企业财务型资产的竞争实力。

二、知识管理对会计核算工作影响

(一)知识共享的辩证法 以往,财会部门因掌握财务信息资源而独立形成特有的知识资产,除了企业领导或是相关人员,客观上不与其他部门交流,外部门知识资源也很难介入其中。财会部门与外企业同行单位交流也仅是为做会计业务探讨、避税探讨。财会信息成为企业不对外公开的第一机密。前述会计信息知识资产最终要服务于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类会计信息使用对象:企业负责人享有第一时间知情权;相关部门享有工作业绩考核依据知情权;企业外部相关经济利益主体享有知情权。会计核算中心在保密与公开间寻找辩证统一。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可以平衡各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不同要求,使会计信息可以编码输出,发挥信息知识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

(二)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履行 会计行为规范的形成,经过“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财会人员工作行为有专业技术要求和职业操守规范,会计主体行使会计职能履行会计行为,需要经历“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后的融合协调。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这一外部力量,不仅使专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有机融合,而且在促使会计行为按照专业技术工作规范要求行使外,还要兼顾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的需求;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交流,提高会计信息资产质量的需要,为此,会计行为规范不单纯是执行会计制度准则的需要,更是企业对信息知识资产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知识管理从理念、方法和体系构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和制约。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会计知识资产的信息管理是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网络技术、现代化办公软件、现代信息管理软件,能更高效快捷传递、分析不同需求方所需会计信息,方便信息需求者使用和反馈。与此同时,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及时收集信息、科学分析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是企业掌握经营主动权、争取最佳效益的重要方法。作为会计信息生成者的现代企业会计主体在知识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中,会促使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信息来源于中心内外两个途径如图1:中心内部直接获取的信息属于会计工作规范的内容;从中心外部获得的信息有专业必须的业务培训所需信息。但两部分信息来源都要与行业经营活动信息结合,经过核算、加工和整理,为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服务;也被总结提炼出相关知识资产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这里所有中心获得的信息知识都要建立知识库进行编码:需要编制核算中心财务制度手册、财务流程图、与外部门沟通规范信息传递示意图等文件;将不同需求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分类整理,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 图2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图。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采用有效手段对中心掌握信息知识进行系统识别和收集,然后对所识别收集到的隐性知识信息根据需求者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和测度,进行有效整合,将分散、无序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此处,员工不是全部,而是与会计核算中心有业务往来的,包括会计知识管理咨询专家等。这样隐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增加其价值,也便于交流共享。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制度规章及企业文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对会计核算中心隐性知识的转化产生影响,也成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知识创新 图3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创新过程图。在会计核算中心知识转化之前,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营积累,在头脑中都有对知识、对业务问题的初步看法,通常称为隐性知识或默会知识。在隐性知识有限共享的过程中,成员头脑当中的认知和看法正形成知识创新的雏形,可称为社会化过程。当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并讨论问题,成员间不同的认识及看法在讨论过程中相互碰撞(添加中心外部人员建议),会计业务处理是否得当,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工作是否衔接,来完成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过程(外化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讨论和碰撞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促进高效率学习的过程。成员头脑中的新知识在不断碰撞交织,很容易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经过交流,又会形成更新的知识。成员间达成的共识,即形成了显性知识,完成了对问题的系统认识过程(融合过程),此时达成的知识价值已超越交流共享前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完成了创新的过程。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隐性知识),使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本轮知识创新的结束,也是下一轮知识创新的开始。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框架 通过图1-3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的内容、组织及创新的综合分析,得出图4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知识管理的框架。核算中心仅是企业一个部门,该部门的知识管理属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的一部分。由于该部门的特殊性,需要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共同完成企业整体目标。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战略将知识管理目标与知识管理手段共同作用,最终帮助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组织将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其有效管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并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流程 流程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要素之一。会计核算中心将各类数据信息经过专业核算方法加工生成专有信息知识后,营造使用信息知识的必要氛围环境,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区分向企业负责人汇报的信息知识,向税务、银行等外部单位送交的信息知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汇报的信息知识,根据需求方的不同应该对信息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这就需要描绘信息知识历程来显示在核算中心内外什么地方使用了哪些信息知识。在描绘信息知识历程中,明确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力最大、重要性最强、使用最频繁的信息知识,将其描绘出人员、部门、作业及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一,根据信息知识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发挥作用大小等因素分类。掌握某类信息知识是如何促使企业经济业务价值最大化。第二,找到信息知识的核心点,将与此核心点有关的业务列出。第三,找出有关人员,即找出每个使用核心信息知识的业务执行者。第四,确认信息知识范围,找出每个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包括核心点在内的信息知识。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组织 核算中心如果对知识管理价值、导入流程等看法不一致,将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阻碍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因此,在核算中心确认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后, 必须针对组织整体进行系统的实施规划。

第一,绘制信息知识网络图,标明企业内何处产生信息知识以及何人需要信息知识。其目的在于可视化核算中心现有的信息知识,并将责任赋予负责收集加工信息知识的人员。它能够帮助核算中心确定究竟需要哪些技术,人力等各项资源应该集中在何处才能确保信息知识内容的收集和传递,核算中心信息知识管理在各项工作任务中该如何分配。首先,确认信息知识内容中心。这是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比如登记账簿、成本核算、报表填制的各环节中的注意点。目的是要明确收集与传递知识的组织构架。其次,细化信息知识内容,隶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的次级中心。再次,选择配备人员与职责。各环节中心是形式上分离但实质上又围绕整个会计核算中心任务来行使职权的。

第二,确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支持真正的信息知识组织构架,只有信息知识网络图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新的职位和作业方式,来改变组织内文化,从而使原有的递进式组织调整为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当然,不同规模大小的核算中心,建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决定核算中心的规模和具体处理业务的流程,较大规模核算组织需要有专人从事信息知识管理的工作,而较小的核算组织则可将此工作纳入到现有的核算环节职责中。但是,从长远来看,设置信息知识管理的专门职位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可能核算中心单设该岗位,也可能与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衔接。总之,为塑造核算中心的知识组织构架,需要设置或创立一些组织环节和职位,如知识分析主管,信息知识维护师等。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技术 信息知识管理技术是指能够协助人们分享、使用及创新知识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囊括了信息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核算组织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实现编码化,推进了信息知识的生成、使用和转化效率。M.T.Hansen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不同的软硬件设施和支持水平。

支持信息知识获取的技术设备及工具比较多,除了常见的搜索引擎、文件挖掘、高级检索技术外,还有智能及各个组织的门户网站。其中智能技术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并强化员工知识概念,它有助于高效率地保存重要信息知识同时减少重复信息知识加工工作。因此,核算中心在实施知识获取战略时,应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保证获取的效果和效率,保证这一过程所产生信息知识的质量。

不同的信息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共享技术。核算中心应与企业整体布局,建立健全内部网,增强交流能力,使员工及各部门人员本身成为信息的发表者和交流的促进者;可以使核算中心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核算中心内日常信息知识的共享。这样,促使核算组织中知识可以高速低成本地发挥效用,为核算组织内部实现创新提供条件。

五、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在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组织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怎样作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工作,发挥知识管理战略作用的问题,解决的目的是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知识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知识的创新能力。

(一)组织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会计职能是反映与监督,通过会计的七个核算方法来实现:设置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填制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报告,即是会计反映监督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实施载体,各类核算方法的使用不再是本环节本部门的工作,而是与外部门有联系的一体化工作。

第一,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应从制度上建立团队,打破各个核算环节的障碍,融合核算中心一体化的工作内容。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作为核算的第一种方法与环节,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以会计主体的适用性要求考虑并制定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监督的适用性项目。企业会计科目与账户制定好后一般不轻易变动更改,但根据组织中工作的需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可以有规划的变动。

第二,要理顺会计核算中心的作业流程。设置科目及账户、填制凭证与填制账簿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完成,而是实时动态响应,在完成核算职能的同时,不断满足组织外部人员的使用需求。此时需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及它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标准。多人完成同一个环节工作也要明确职责;也可能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在较短时期,一人完成多个环节工作,但需注意事后履行审查监督程序。

第三,建立核算中心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标准,制定团队各协调人的职责分工。各个环节建立平行工作关系的同时,也要突出团队领导者的作用,发挥监督领导示范的职责,即平行与梯度的结合。一般这样的协调人可具体操作一个环节的核算工作,或是开头或是结尾或是中间,能带动整个核算环节的有序快速开展,提升会计信息知识的有效性。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本部门特有的知识库,作为核算中心知识创新管理技术上的保证。首先,聘请高级会计顾问组成专家地图。当核算中心处理各类非日常业务时,为了保证顺应经济形势的需要,随时制定处理方案,既要应对核算工作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要保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其次,理顺各方信息知识需求者的访问权限,以共享为原则,分清信息知识传递的先后次序,既要保证信息知识使用的有效性,也要防止信息知识提前泄露;还有,要保证各方信息输入输出的顺畅,减少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效率。

第五,促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学习常态化。建立核算中心特有的学习机制,包括会计理论与核算业务的演变、会计行为规范与职业操守、新型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如何使信息知识在中心内外交流等内容的学习规划,使每项学习内容通过核算中心一人或少数几人掌握,迅速传递给中心所有成员,使核算中心每位成员的业务水平能随组织的发展而增长。

(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知识的分散性,使知识只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广泛地被独立的个人所分别持有;知识的互补性则反映了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知识的分散性和互补性表明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在促进知识创新方面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互动来实现,而多样化的知识互动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同时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樊冶平(2003)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中实施的较多;另一类被称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在会计核算中心七个核算环节中不可或缺。个人化战略的重要特征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也许是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这对于会计核算中心这样一个与企业各部门都有往来而且与上下级之间都有联系的部门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它也是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实施的具体表现。

会计核算中心人员既是执行本职工作的普通员工,也是向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的“领导”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财产清查环节中,企业生产经营使用的各类资产的账面数据与其实际使用状况需要进行账实核对,核算中心人员要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例如材料保管员、设备使用人员、生产技术人员、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协作取得必要的信息,与他们沟通财产的使用状况,包括各类单据的传递,还要询问设备财产使用的来龙去脉,这些一对一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是核算中心人员了解真实状况所必须的。当然除了实地盘点的需要,其他核算环节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也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等方式来完成,不一定局限于面对面,应培育多种途径的人员沟通网络。

六、结论

作为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知识管理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具体到企业中一个部门的管理还有待深入探讨。一般而言,信息和知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会计核算部门取得并生成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截然分开管理,也是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的。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是将会计工作视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承担企业管理的职责,行使国家赋予企业的权利,在法律和会计法规的范围内管理企业,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5期。

[2]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0期。

[3]于琛琛:《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软科学》2004年第18期。

[4]王卫华、杨晓雁:《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年第11期。

[5]樊冶平:《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5.01.112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作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人才经济、创新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为会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更为严峻的挑战。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要求,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1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1 对会计确认和计量制度的影响

一是专业化的知识人才通常情况下会产生很多无形资产,分析这些无形资产的一个显著性特征在于无形性,难以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进行度量。二是信息化技术下带来的资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在于加大了产品开发与服务的增值能力,但是也出现了如下问题,创造出来的信息资产同样难以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是准则来进行度量,因此,我们对于这些所谓的无形资产难以准确计算。三是知识经济的人背景之下,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与活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知识如何运用与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产品的成本核算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考量,其别要引起重视的就是知识消耗相关的成本核算问题。

1.2 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过去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制式化、具体化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反馈意见和指向内容。但是,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企业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知识与技术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革新已经不可避免。

1.3 对会计体系构建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前身是工业经济,在过去的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重点都是紧紧围绕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行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而是对专业化知识技能人才在会计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引起了充分地重视。因为专业型技术人才,以及智力资本的开发往往拥有更大的挑战性,相应的风险也更大,需要承担比实体资本所有者更大的风险,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这种资本的呈现方式将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进行会计创新

2.1 会计目标的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企业成为主导产业,决定知识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知识资本。这种主导因素的改变,必然导致以前有形资产所有者和知识资产所有者在知识性企业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知识资产所有者必然会慢慢取代有形资产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单纯地以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货币状况的会计信息当然不能满足知识资产所有者的需求,知识资产所有者在关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状况的前提下,更会重点关心知识资产的变动情况。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目标的构建,必须是以满足知识资产所有者需求为目的,全面反映知识企业资产、权益的变动、形成、控制状况的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只有这样的会计目标模式才能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2 会计模式的创新

以前的会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的需要。因而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无论是会计观念、会计目标还是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的是与知识经济这个新经济形态不相适应。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会计模式必须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新的发展要求,对会计模式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有些自创商誉在以前的会计模式中是不能正确反映出来的,而在知识经济状况下,由知识创新所带来的企业发展和得到的巨大利润却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再如企业的解体或者合并,如果没有在市场交易前对自创商誉价值进行确定,那么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价值确定就会变得子虚乌有。

2.3 会计核算的创新

(1)会计核算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对会计核算宽度、深度、灵活度和时效性的要求,会计核算实行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会计核算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核算,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各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将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项指标数据纳入会计核算当中,可以实时、随机核算,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灵活度;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及传输,随时生成财务报告。

(2)会计核算集中化。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核算的高度结合,使得会计记账不再是简单的复式记账。在新型的记账模式下,计算机自动记账不仅记入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数量金额,而且记入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种辅助信息,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各种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使会计活动集中反映到会计核算业务中,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的集中化。

(3)会计核算规范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核算内容扩大了、灵活度增加了、随机性也增强了,为满足会计核算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按一定的标准、手段和措施进行核算。这就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也要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一会计核算标准可以根据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修改和充实,使其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要求。

(4)会计核算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会计核算国际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想跟国际接轨,会计核算就必须满足与国际相适应的、规范的手段进行核算,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可比的信息报告。

2.4 会计报告创新

(1)会计报告将以提供原始信息为主。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部门不能单纯提供综合型信息,应该能实时地提供需要的原始信息,以便对信息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

(2)财务报告必须更加增强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要实现信息集成。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建立多元会计频道,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3)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机制。在会计信息系统现代化下,对会计信息的安全、真实更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这是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企业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满足管理需要的控制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5 会计确认基础的创新

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产生是以目前现有的会计期间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知识型企业无法满足这种会计期间及持续经营的假设,企业如果继续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会计确认基础―――现金流量制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现金流量制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对企业会计处理期期初和期末的净资产现金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且以期末净资产现金流量与期初净资产现金流量的差额,即以当期净资产现金流入或者流出量来反映企业的效益。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历史现金流量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更加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 结 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会计工作创新则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的重点,知识经济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工业时代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无形资产的积累。而面对差异化时代环境这一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局面,我们在会计工作上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强化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做好管理与监督,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和战略目标,寻找到符合其会计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以提升会计工作的质效。

参考文献:

[1]唐昭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及发展探索[J].中国商贸,2013(24).

[2]郑炜红.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第7篇

关键词:BT项目 税收征管 会计核算 现状 问题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对BT模式的采用越来越多,对于大型建筑企业来说,BT模式的运用对防范中小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BT模式下对项目投资风险、质量风险的管理变得更为简洁有效。但是与此同时,我国BT模式运行的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于其发展,法律法规滞后,相关会计核算尚不规范,因而对BT项目税收征管和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是促进BT模式下工程项目顺利运行的基础。

一、BT模式概述

BT模式的英文全程为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具体指的是工程项目的发起方对选定的投资者给予授权,再由投资方负责项目的建设,包括投资款的筹集,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将质量合格的建设成果移交给发起人。BT模式下的建设项目主要参与者包括:发起方、建设方、项目公司、投资方、回购方和回购担保方,各方之间的责任、权力、义务和关系由种种合同约定。从本质上看BT是一种投资运营模式而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

二、BT项目税收征管现状及其问题

B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建设模式,在我国的运用时间较短,成功经验不多,学界对其理论研究也尚不够深入细致,这使得我国税务主管部门对BT模式的重视不足,对其税收征管业务流程没有提出一套合理化、规范化的方法和规定。使得BT项目在税收征管业务处理中无据可依,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BT项目税收处理

1、BT项目公司的税收处理。对BT项目公司取得的营业收入(收支差额部分),按照服务业——业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

2、总包单位税收处理。BT项目公司支付给总包单位的工程总承包收人,由总承包单位按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缴纳营业税,支付给其他协作方的费用也是按照所属行业的税收规定缴纳税费。

(二)BT项目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1、BT项目流转税计征税目不明确。对BT模式下建设项目的流转税计征存在以下两种看法:(1)BT项目是建筑商垫资建设的行为,其中包括融资和施工两个部分,从该角度看,应将施工方分析收回的工程款视为融资本金和利息的合计,税务机关征收税金时应就本金部分征收建筑营业税,对利息部分则不能按营业税征收;(2)不论融资人是否有施工营业范围,均应将其认定为建筑业总承包方,税务机关应全部按建筑营业税征收。

2、BT项目税收征缴实施难度大。在税务机关尚无统一明确的文件指导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BT项目的税收执法口径无法得到统一,造成BT项目税收征缴的操作难度加大。例如:对业主、承包方、建设方应该开何种结算票据,数目是多少等问题,缺乏统一的操作规定,无法实现规范化的BT项目税收征缴。

3、BT项目税收征缴实施难度大。在税务机关尚无统一明确的文件指导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BT项目的税收执法口径无法得到统一,造成BT项目税收征缴的操作难度加大。例如:对业主、承包方、建设方应该开何种结算票据,数目是多少等问题,缺乏统一的操作规定,无法实现规范化的BT项目税收征缴。

三、BT项目会计核算现状及其问题

(一)BT项目会计核算现状

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前,对BT项目的会计核算操作实务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1、项目建设方将BT项目作为在建工程,所投入建设资金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项目建设方将BT项目投入资金作为一项长期债权,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

3、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前,项目建设方将BT项目视为长期投资,将所投入资金在“长期投资”科目核算。

4、项目建设方将将BT合同归入建造合同范围.所投入建设资金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下分明细核算,并在建设期确认收入、成本和毛利。

(二)BT项目会计核算现有问题

目前我国BT模式下的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业务操作方法不统一:一些投资方将BT项目作为“在建工程”,按照“在建工程”科目对BT项目投资进行核算;有的将BT项目作为“长期投资”,对BT项目投资按“长期投资”科目进行明细科目核算;一些投资方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对BT项目投资进行核算;还有部分投资方按建造合同执行会计核算;投资方与施工方分开的会计核算情况下,投资方往往执行《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而负责BT模式下建设项目的建设承包商则按照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核算。除此之外,BT模式下,不论是投资方是否自行施工,建设融资费用的计算都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情况下,融资费用都实行固定总价包干,这就要求企业:在投标时,对贷款利率的测算一定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在贷款时尽力争取与银行签订固定基准利率或基准利率加固定上浮比例合同。

四、总结

我国BT项目税收征管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仍有待提升。从BT工程项目的实际运作来看,在法律层面尚无统一的法律规范,也无统一的BT工程项目合同、协议文本,一般仍套用招投标规范,如政府与投融资人的合同、协议只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协议范本增删一些条款,对施工方与投融资人不是同一人的,有的共同签订三方协议。因此,要完善BT项目的税收征管和会计核算工作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建立健全BT模式下建设项目的税收征管和会计核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税目划分标准、税收基数标准等。

(二)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大检查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对重大资金流转实现全方位监控。

参考文献:

[1]赵琨.BT项目会计核算与税收业务处理.[J].冶金财会.2010;11

[2]张延红.BT项目的会计核算与税收问题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8;23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监督;知识经济;会计电算化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1999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七年的时间。《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加强了会计监督制度,但实际效果还不明显。

1、会计监督的含义

知识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有效的监督下运行。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本法规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在知识经济社会刚刚建立,相关会计法规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断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尤其重要。

2、会计监督的现状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不足。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紊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运行。

3、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会计监督不力和弱化的原因具体可归纳为:

(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一些单位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有的单位虽有规章制度,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

(2)领导违法,会计监督失效。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纪,会计监督丧失效力。比如:违反回避原则,安排亲属在本单位从事重要的会计岗位工作,在资金使用上为自己大开绿灯,损公肥私,侵吞国家财产;收入不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法人代表指使会计人员隐匿收入、转移资金、偷税漏税,会计人员畏于权势,丧失原则,共同作弊。

(3)会计电算化普及率较低。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

4、加强会计监督的思考

4.1加强单位内部、国家、社会监督

加强会计监督,必须健全和完善新形势要求相适应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

(1)单位内部监督的内容

单位内部监督的内容包括对其他经济活动的监督、对实际款项的监督、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会计账簿的监督。

(2)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

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包括是否依法设立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4.2健全法律体系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责任人予以曝光。

4.3加强电算化普及

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计算机已日渐普及。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浪潮,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系统管理。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和完善会计核算新体系。新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算化网络财务系统。

(2)抓好运行管理,不断更新理念。系统运行的全面管理,要求检验系统的运行结果。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审核原始票据制作凭证,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抓好运行调试工作,力争做到每完成一步都要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至数据完全正确为止。通过运行和不断改进创新,使电算化核算更加符合管理要求。

(3)加强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为保证会计核算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必须加强上机人员的权限管理、计算机共享资源和硬件设备的管理。

4.4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妥善保管。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及相应软件资料、文字资料等,应当视同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4.5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理财人,掌握单位的财权和经济秘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国家、集体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会计人员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应不断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会计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从严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已经加入WTO,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力度将会加强。在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我们应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使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刘泽海新编经济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月第一版

第9篇

一、计算机互联网对会计的

(一)网络的主要特点

1.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会计处理信息是否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的传递是否快捷,所以“上网”会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

2.信息处理的集中性。上网可以把若干信息输入分散在多台计算机上,通过网络把其传递到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运算,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3.信息的共享性。通过网络有关部门可以许多对会计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价格信息、比价信息、咨询信息等,它们将有效地增加会计计量、确认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1.会计基本准则、一般原则的变化

“上网”后会使一些会计主体发生变化,如上网前因为信息不畅而不能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记账的,上网后可以做到;上网前十分分散,以地域划分的多个会计主体(如各分公司),上网后可以合为一个会计主体等。在存货计价方面,国际上比较普遍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在我国由于市价的取得比较困难及没有使用该法的客观环境,则没有完全采用(股份有限公司除外)。但是当上网已是十分普遍时,国家有关部门(或其他中介信息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取得各种存货各地的市价,加以计算后又通过互联网各种存货的全国平均市价(或某范围平均市价),可以从网上获取所需的存货市价,以后的会计检查也有依据,这样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存货计价原则就可成为现实。

2.会计核算的变化

第一,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将发生变化。当各计算机用户都普遍上网时,会计核算工作在组织上可能会发生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这里说的集中核算不仅仅指一个企业集团或一个跨国公司把自己属下的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进行,而且还包括把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集中起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互联网由一台主计算机集中记账。这样可能导致中介记账机构(如记账公司)的大力,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人员的单位所有现象,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将大大提高。

第二,会计核算工具将会改变。即会计核算通过各单位向互联网传送和获取信息由主计算机进行核算,而改变过去的手工记账核算或各单位单机记账核算现象。

第三,会计信息的载体将发生变化。记账凭证和账簿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以纸作为载体,而可能是记录到主计算机的磁盘上或刻录在光盘上。

3.会计要素确认的变化

上网后对某些资产价值的确认将会更简捷和更公正,对一些评估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委托比较有权威的评估机构进行,而且各评估机构也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动态,使评估的结果比较客观和准确。另外,对一些比较常用的资产国内权威部门可以定期在互联网上公布其价值,各单位对这些资产价值的确认可直接从互联网上查询;能十分迅速地对债权、债务进行确认,对坏账损失进行核算等,使各单位的会计要素确认变得更为准确、迅速。

4.会计控制方面的变化

通过上网,能加强各单位的会计控制力度。首先,总公司或部门主管能及时了解下属分公司或各单位的情况,和有关控制指标对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其次,可以逐日计算有关指标,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失误,真正做到事中控制。再次,通过上网可以和银行等货币支付部门挂钩,这样使会计控制手段更加有效。

5.会计检查方面的变化

上网可使会计检查变得十分迅速有效,检查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向记账中心查询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并且可向各单位查询有关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记账中心的检查,可以掌握总体情况和各单位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阻塞漏洞,严肃财经纪律。

6.报告方式的变化

因为上网,会计报告是通过互联网对外报送,会计报告的将会增加,速度将会大为提高。

7.会计人员方面的变化

首先,会计人员的属性将会发生变化,部分会计人员将不再属于某个具体的会计主体,而是变成会计、部门会计或行业会计为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或某一行业的所有单位记账算账。其次,会计人员数量大为减少。再次,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化

(一)网络化会计的处理程序

所谓网络化会计,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如地区、行业、集团)各单位不再进行会计,而将有关原始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核算中心(如记账公司等)的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进行核对、核算、报告,而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网络化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为:

1.各基层单位运用一定的计术,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计算中心(总公司、总部、某地的记账公司)的主计算机上。

2.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对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部门(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开出发票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核对不相符的退还原单位并令其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3.对一些数据如商品价格、资产价格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有关部门查询,以确定存货价值、财产物资价值等。

4.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和汇总明细账及分户总账和分户明细账,将分户账数据上网发送。

5.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告并上网发送。

6.各基层单位、各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各自所需会计信息。

(二)存在的

1.关于会计档案的保管问题。在网络化会计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发生了分离,这对于会计检查和会计核算不利,也不符合会计资料的可逆查性及会计档案的保管规定。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各具体单位在输入原始会计信息时,可以用扫描仪把原始凭证扫入并传送给主计算机,主计算机下载后就成为原始凭证副本。同时,各具体单位必须妥善保管原始凭证正本,并定期和主计算机核对和备查。

(2)各具体单位在原始凭证上标明记账凭证号码,并装订成册,保管备查。

(3)各具体单位定期把原始凭证交计算中心,由计算中心进行整理收存。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会计 工作效率

一、前言

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单位在确定应采用的会计工作组织形式时,既要考虑能正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又要注意简化核算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极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进行探讨。

二、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数字,成本核算不实,潜亏严重,企业虚赢实亏。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企业受管理者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缺位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如何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

(1)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项目能否实现预定目标的保障。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工作标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责任、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工作评价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活动目标,维护资产财产物资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贯彻国家财经法规和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稽核审批制度、建设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财务收支计划、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工程物资采购仓储、计量验收管理、工程结算管理、财务风险控制、财产清查管理、定额管理制度。

财务分析制度:包括项目投资估(概、预)算分析、资金分析、成本分析、建设收入分析、资产负债分析、财务状况分析、项目竣工决算分析等管理制度。

(2)实现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化

首先,企业会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会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到哪里,会计管理就落实到哪里。其次,企业会计部门要在保证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会计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实施跟踪企业的动态化管理,及时提出会计建议,使核算型会计管理转变为管理决策型会计管理,从而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左膀右臂。再次,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

(3)全面推进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核算和监督工作

为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深入基层调研和指导工作,及时给基层单位指明发展方向,共商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按期进行检查验收和综合评定,及时反馈各单位存在的问题,诸如:结算票据不规范;经营体收入测算无依据和过程;未严格按管理方案进行考核兑现;成本费用核算与实际消耗不符;财务补贴率较高;收发存报表不能真实反映材料结存情况等等。另外还要将现场成本管理与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此两项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并非搞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就不必搞现场成本管理了,而是对现场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4)加强企业财务软件规范

各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限制使用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各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由有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领导、积极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评审、应用及管理工作,以推动会计电算化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确保实施会计电算化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舞弊。

(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和经营活动遵循各种法规的合法性。主要应该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审阅企业各种文件,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与审计内容有关的信息。找出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绘制内部控制标准流程图。运用《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式调查表》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调查。对内部控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健全性测试,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对控制弱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郦平华.企业集团实行集权财务控制模式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1:145-148

[2]曾邗,孔玉生.机械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模式探索.排灌机械,2009;1:112-115

[3]姜翠英.浅谈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途径.绿色财会,2009;3:136-140

第11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并轨;实践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成本核算就是医院在进行预防、医疗、康复等医务服务的时候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以及一些必要的劳动价值的核算,简单地说即是医院在各项活动运作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及物化劳动的总和。具体的说它是由业务费、原材料费、劳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公务费以及必要的管理费几种成本组成的。医院之所以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医院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这也是医院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对医疗成本核算的监督所必须要做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医院的成本核算可以划分为: 药品单位、服务单位及医疗单位。

1会计与成本核算的机构设置及其经历的核算模式

在财务科管理上会计组和成本核算办在行政上是并列的,分别各自使用会计软件和院内计算机中心开发的经济核算系统软件,分别各自负责着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核算的基础是会计组提供的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将医院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仔细的划分为间接成本和科室层面的直观性成本数据,再通过经济核算系统的核算,把间接成本分摊后,汇入相关的成本科室中去,进而得出相关的成本核算报表。在过去,成本核算的数据都是由工作人员手工录入的,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则是按照医院的管理要求进行具体的选择的,成本核算的范围较为分散致使分院一些科室并未及时的纳入成本核算的范畴,其核算数据并不完整。而且,由工作人员手写录入的成本数据,很容易产生错误、出现差错,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08年以后,会计组开始实施新的并轨措施即在处理会计的原始凭证的时候,也一同进行各科室的明确数据的手写式录入,但这样的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因为手写录入所要做的工作过于庞大,且涉及的人员过于冗杂,没有坚持多久即宣告失败停止了。在这一阶段录入的科室的成本数据是比较准确的,不过由于会计员不了解成本核算科室及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就有可能造成差错,手写录入的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并轨模式的探索

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并轨的可行性模式是核算办新的规划,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总结了并轨模式失败的一些原因,归纳整理为:(1)手写录入要处理的数据过于庞大,直接导致了并轨模式实施的失败。(2)会计软件公司的软件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和支持会计组实施并轨模式的实施。(3)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或没有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对于数据的处理不当。(4)缺乏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且缺乏群众的支持。

核算办在分析了上述并轨模式实施失败的因素以后,能够正确的对形势进行认识和分析,并及时的作出必要的应对。因为受到会计软件技术情况的一些限制和约束,所以工作人员要把会计组作为医院层面的数据中心,重视医院核算单位明细成本数据中心的核算办的作用,进而重新规定直接成本数据的整理核算科室的任务,将主要工作转入核算办的管理范畴。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还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科室中有关占地面积、人员数量、财政状况等最基本的资料纳进核算的整体范围之中。依据《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规范成本核算的相关规定,医疗费、医药费等一些具有福利性质的费用也需要进行必要成本的核算。其解决的难点在于处理科室直接产生的大量成本数据。在和设备科、供应室、药库、计算机中心以及总务科等不同部门的协调沟通以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中心所提供的技术可以把财务人员核算的各个科室的成本报表以电子表格的形式上报给核算办。

根据并轨的需求医院的计算机中心,研发出的会计数据、HIS系统数据、导入核算数据的新的软件功能,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点击经济核算系统的菜单,并且将统一格式的数据整理后进行转换,使其成为标准数据文件,最后将这些检验以后的数据文件汇入到经济核算系统里。如今正在实行的并轨模式主要表现在会计组的成本数据衔接上,一般是由会计组的工作人员将成本费用数据发送给核算办,再由核算办的核算人员初步的把会计数据浏览一遍,接下来他们会根据规定仔细的将这些数据分成四个类别:(一)要再次进行整理汇编的科室明细成本数据;(二)需要在权责发生制下多个会计摊销的数据;(三)成本以外的部分数据;(四)能够导入核算系统的部分会计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第二类已经整理过的成本数据的时候,要注意核算单元编码和核算单元的对应关系、核算科目编码和核算科目之间的对应以及关导入前的先行复核凭证总额系等诸多问题,并且要在各部门进行数据整理之时一同进行数据复核,将工作流程尽量简化。在处理这些数据中的第四类会计数据的时候,要在浏览数据的同时,对核算单元、科目等进行复核。同传统的手写式录入方法相比成本核算的运行模式是一次质的飞跃,它具有更科学的计算方法,更简便的计算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数据核实时的错误率,缩短处理数据所需的时间,甚至,可以将原本一个月才能处理好的数据,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最终的核算。

进行每月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数据核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并编制调节表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质量。表格的格式可以参照银行存款余额的调节表,可以设置为四列,左边的两列设置的内容是需要调整的成本核算项目的名称及其金额,右边的两列设置的内容是需要调整的会计核算项目的名称及其金额。调节表的内容一般是不变的,会计数据里面的第一类和第三类数据,均需要经过调节表去实现与总额平衡项目的要求相符。但是,核算办所提出的和会计组对帐调节表的要求,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来自会计组的阻力,后在各个科室领导的协助下,经过一定的努力沟通,消除了误会开始了正式施行,至今日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坚持月末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对帐能够有效地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理想的并轨模式

成本数据如果能够在会计处理的初步阶段就直接的并入到各个核算单元之中去进行处理的话,无疑会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的趋于及时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当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从会计系统将一些工作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直接导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将工作的重点也一同转移到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层面上了,完成了职能的最终转变,这时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各自发挥着完全的作用,可以说这就是理想的并轨模式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于红莉.我区公立医院实行科室核算应关注的问题探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26-29.

[2] 方学功.对医院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4(6):55.

[3] 卢志强,朱苏谨.浅谈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04(8):69.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财务软件

会计电算化,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是整个会计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和纵横发展阶段。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多年来已有几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其中大部分单位建成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在这普及和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我们仍然应当看到我国在经济活动管理方面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有着不小的差距。具不完全统计,我国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占总数的比例不过10%.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落后水平。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贵州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贵州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问题

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间,贵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大中型企业和主要事业单位中先后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得到突破性进展。在2002年到2004年间,在国内财会软件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的用友系列财务软件和金碟系列财务软件先后与贵州水城钢铁集团公司、贵阳味莼园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六盘水烟草公司等一大批贵州的大中型企业签约,涉及贵州的工业、通信业、食品加工、制药、烟草、电力、行政事业等多个行业,为贵州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在其发展成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对使用财会软件生成的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因不熟悉电算化而放弃对使用财会软件的企业的审核和监督。还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人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最终使得财会软件适应不了企业的成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首先,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贵州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其次,在已经开展了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较低版本的商品化软件。相对于高版本的财务软件来说,低版本的财务软件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操作也要简单得多。但是低版本的财务软件在软件功能、系统安全性、系统维护等多方面都远差于同等系列的高版本财务软件。

再次,虽然贵州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电算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但我们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大型企业和主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对于占市场很大比重的中小型企业和大多数的基层事业单位来说,仍然是以手工进行会计核算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在贵州的普及。

最后,作为在贵州占主导地位的核算型会计软件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手工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没有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而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以及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繁多、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的深入,简单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的水平还是存在有较大差距。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另外,在人才的培训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培训内容上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在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方法单一,效果欠佳。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甚至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二、对贵州会计电算化今后发展的建议

对于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抓紧建设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另外还应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对于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当然在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实施电算化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重点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比较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贵州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发展的步伐是非常快的。随着今后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的需求,我想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