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标准质量问题

会计核算的标准质量问题

时间:2023-09-08 17: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标准质量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标准质量问题

第1篇

摘 要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更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走向国际化资本市场道路。然而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也使得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极其严重。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特点,其次对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完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信息质量 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特点

房地产企业是以开发经营土地和房产为主,能够自主经营并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房地产行为较为特殊,它既不属于施工类企业,也不属于建筑类企业,但是它所开发的最终是向社会或个人实行有偿出售与转让的,其主要特点有:

1.1 开发周期较长且环节复杂

房地产企业从立项开始,经历招标、施工、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有时完成一个项目短则数月,长则需要几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要与房屋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等密切联系。每个工作环节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地点进行平行交叉作用,每个工作步骤相互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或地点分界,所以,在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不需要也无法准确的计算每个工作环节的使用成本。

1.2 开发投入金额大且风险高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以土地和房产为主,所需投入的金额非常之巨大,通常在几十万到上亿元之间不等。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各种风险,比如:受到市政的规划调整、受到土地的地价波动、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化、施工设计及质量等问题。

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它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全面的的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充分的发挥出企业会计监督与财务预警功能,并严格要求本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项目投资预测与决策当中,做好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确保该项目开发顺利。

1.3 开发的产品自身价值之高

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产品,属于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其在销售过程中,多数采用预售或是分期付款销售的办法,收款期与所售房屋的交付使用期往往不能一致。所以,房地产企业的当期收入确认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4 开发产品的销售成本率差异较大

房地产企业的产品供求具有特殊性,所以,房地产企业的产品耗费的材料、设备、人工等费用水平在一般情况下,与产品的价格和产品开发成本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在销售时,通常是按照房屋的楼层或户型为基本单位,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所开发的房地产产品,其之间的销售成本率差异较大。

结构相同的同一栋房屋,其低层的建筑施工成本小于高层建筑施工成本,但在销售产品时,却正好相反;与此同时,结构和面积都相同的同一栋房屋,虽然它们的开发成本相同,但由于其朝向不同,它们之间的销售成本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导。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2.1 确认销售收入时不够严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收入、费用确认时缺乏规范化,各期损益浮动普遍差异较大。在项目的建设初期时,成本费用普通高于当期收入,而开发项目与销售结束后,把大量的预收款项或应收款项全部都确认为企业收入。企业在确认为销售收入后,不论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公认的会计原则都注重实际收入的产生,比如:销售产品时产品的所有权及相关风险的报酬的转移、实现销售收入后的具体售后工作、销售收入的收取实质等。然而我国的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于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多数以取得销售收入的手续完成为准,比如: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已经发出、已经收取了销售产品的现金或已经办理了现金收取手续,并没有考虑到实质交易的完成过程。在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在确认其销售收入时还尚不够规范。

2.2 各期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

房地产企业的项目从开发到确认收入这个周期非常之长,从企业开发项目的筹建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管理费用。而且由于一些工程项目还没有完全完工,预售款项也不能确认为企业的实际销售收入,因此,在房地产企业中,会计理论关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并不明确。房地产企业每年的损益表都因为项目处于不同时期而波动较大,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建设期内,其年度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当期费用的投入,并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同时,也无法与同类企业相比较。房地产企业在预收账款中,除了列出账龄余额外,还充分的反映出企业期初及期末余额、预计竣工时间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房地产企业所披露的信息中能够全面的展现出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但是其具体实施并不理想。不同的房地产企业所采取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会计核算方法也不一致。

2.3 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要求偏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会计账务处理熟练掌握,还要对国家规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着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然而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与其他企业会计人员相同,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房地产会计培训,对于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复杂性,还能很完全掌握,这也使得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弊病。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会计界的各学者们也开始探讨建立健全相关会计体系。房地产企业由于费用、成本、收入等因素确认的特殊性,应根据其行业制定符合房地产企业管理的相关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具有针对性。加强行业特殊事项的规定,完善相关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使得房地产行业内的会计核算实行规范和一致,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实用性。

3.2 扩大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特殊性,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因此,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也应当进行扩大和完善。其一,在企业现行利润表的基础上,应当增加“预提的公共配套设施费用”科目,反映出房地产企业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下,结转商品房等产品时的销售成本应由开发的产品来承担相应的配套设施费用。其二,在该房地产项目尚没峻工结束前,预售的收入不能直接进行结转,但产品的预售情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为各房地产企业间采用的预售政策不同,且不同的预售政策又对各企业不同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大,导致投资者难以在财务报告中取得正确的预售会计信息。其三,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性性和高风险性,在对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应当进行充分的披露。建立健全房地产产品的质量保证金制度,为房地产企业产品提供优质的质量保证。且房地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金与其他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金不同,其行业的保证金数额、保证期限都更大、更长。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该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来提取保证金,并将该保证金计入到工程成本之中,进而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3.3 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

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核算制度都不够完善。一个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仅只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还应当包括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实际管理情况,所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定。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管理制度及办法、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及办法、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的分析考核制定及办法等。只有制定和实施规范、合理的企业内部制度才能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更加完整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王兆峰,彭继增.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7.

第2篇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建设将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但成本核算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也必然面临不容忽视的难题和挑战。

1.只重考核,忽视分析的现状

我国企业已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往往只是将成本核算的结果数据作为员工业绩的考核指标。这一做法忽视了成本数据的分析。企业的成本数据大多是责任部门自己统计的,在统计过程中往往会人为降低。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成本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而不是一味地重视考核。

2.企业的核算目的不明确,盲目追求成本最小化

成本核算也好,成本控制也罢,其核心都是使企业产品的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企业利润。但在实际生产中,追求小成本未必能使利润最大化。许多企业管理者一味要求员工降低成本,却忽视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可以换回更大的收益。不同的企业,在其产品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成本问题,比如在其产品的开发阶段,研究开发费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不可能进行成本控制;产品投入生产后,产品的质量成本会逐渐降低直至稳定,但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鉴定与预防成本。西方企业的实践证明,一定量的鉴定和预防成本远远低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外部失效成本。因此,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稳定而又合理的成本控制是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

3.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与质量成本管理要求不匹配

企业为了确保自身产品的高质量,基本都采用质量成本管理系统。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与质量成本管理要求不一定匹配。质量管理的好坏最终要看它的成本效应。在这里,如何核算质量成本是一个大难题。例如,某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而对员工进行培训,传统的会计系统只记录了员工培训的成本费用,忽视了因为员工培训提高了技能,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企业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这一事实。所以,要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对原有的会计系统加以改进。

二、推动我国大中型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化的对策建议

国家财政部此次的成本核算制度修订是我国现代会计制度的一大进步。从《意见征求稿》中可以看出,财政部已经注意到:我国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方面已有所进展,部分行业企业已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但财政部同时也看到了目前该制度的混乱无序状况。新的会计制度初步确定为适用十类行业(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软件业、餐饮旅游业和其他行业,考虑到了目前我国企业之间在成本核算领域中的水平差异,也考虑到了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此外,笔者对此次修订的会计核算制度尚有如下几点建议:

1.改革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

目前的管理会计系统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1)信息收集过程应避免出现问题数据,比如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应该要求提供上升的原因;(2)鼓励工人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成本信息解决问题,比如松下公司在作业流水线上设立工人线,各个环节的工人发现问题都可以拉下线,停止流水作业;(3)规定成本信息采集的时间表,当天作业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应当当天汇总,以便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在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时,应加强作业的动因分析,减少无增值环节,而对于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追查其类型和原因;(5)应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

2.谨慎追求国际趋同

会计制度的建立往往追求国际趋同,提倡国际接轨。国际趋同在世界上喊得很响,但普遍都停留在书本理论之上,实践中做得比较完善的国家并不多。美国、英国都有独立的体现本国特色的会计核算制度,而在国际趋同方面走在前面的则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照搬照抄了西方的经典会计制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想重新修改又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不能盲目地追求国际趋同,应立足我国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制度。

3.应考虑质量成本纳入会计核算制度

质量成本核算制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模式,我国的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在按照质量成本核算模式进行操作。实践证明,质量成本核算制度本身在操作时也存在不少问题。(1)质量成本核算制度内容庞杂,从产品开发研制到产品销售之后其成本都要考虑在内,结转核算都很麻烦;(2)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的衡量标准比较抽象,如上述案例,对于员工培训造成的成本如何进行核算,如何衡量其收益,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可靠准确的数据;(3)混淆了质量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的职能;(4)质量成本核算制度无法准确迅速地向管理者提供成本信息,同时相当一部分隐性成本也无法通过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核算,反而造成误判。因此,在制订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时,推广质量成本核算制度也应该十分慎重。

4.创新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

我国目前的成本核算制度是在引进西方的会计制度后改进和制订的,还不能完全体现中国特色。因此,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应该鼓励增加有本国特色的内容条款。实践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将各自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组合使用,比如分批法和分类法的组合,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与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的融合等。在这方面,各个高校和企业应该进行合作实验,通过进行一些试点,共同探讨寻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成本核算体系。

5.加大对成本核算制度的教育与推广工作

第3篇

一、某制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A公司是1997年5月经北京市工商局批准,合资建成的一家以生产饮料罐、食品罐及其他类包装容器和底盖的综合型金属包装的大型企业。该公司在2000年初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一)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1、质量成本项目及细目的确定

A公司按照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费用开支范围,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企业质量成本特点,设置了简便实用的质量成本细目。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公司在质量成本这一科目下面,设置了四大类细分科目:一是为预防缺陷和故障而支付费用的预防成本,如按照质量人员的薪金、培训审核费用、供应商评价费等,相关费用再分别设置次级科目;二是包括检验人员薪金、采购费用等项目在内的鉴定成本;三是内部质量原因造成的损失;四是包括维修、索赔等费用在内的外部损失。

2、成本管理制度

为实施质量成本管理,A公司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协调、落实改进质量成本工作和计划,在各个相关的部门内设专职(或兼职)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人员,负责质量成本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计划、监督考核、反馈调整;财务部门负责核算,提供一手质量成本数据,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公司由总会计师负责质量成本核算,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奖惩,完善基础计量、原始记录等。一般公司质量成本核算大都采用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A公司也采用这种方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规范了质量成本核算,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严肃性起到较好的作用。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就是四类质量成本形成的过程。这四类质量成本涵盖的内容在会计资料中均有所体现,但需要从会计记录中进行区别和剥离。A公司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将会计记录中的生产成本中的部分科目归集到质量成本中,如废品损失费用可归集内部损失项目;检验试验费可归集鉴定费用;车间制造费用可归集预防费用项目等等。第二,将会计账户中除生产成本以外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开支的质量费用依据会计凭证和相关的总账和明细分类账归集。其中隐含成本归纳是难点,目前只能采用统计、调查等方法进行。第三,会计中包括工资、折旧、检验试验费、办公差旅费、修理费、和其他日常开支等的制造费用,为质量费用采用会计核算创造了条件。

(二)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体现了如下特点:第一,公司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财务总监(总工程师)为首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从组织上有力保证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质量成本的核算采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公司2009年综合质量成本报表的形成过程反映出,各类质量成本的形成主要通过货币计量,采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灵活机动,减少了工作量,增加了准确性。第三,以产品成本核算为基础,进行调整、比对、区分。节约了企业的资源,使会计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本分析和控制上。

该公司在实际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由于该公司是有着十多年历史的老厂,生产员工大多来自职高,整体素质不高。成本核算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对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管理内容和方法一知半解,基本处于机械地填报资料阶段,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如当生产线上的数据存在明显偏差时,只是简单的把数据填写在报表上,却不能及时集合现场的生产情况果断采取一些措施稳定生产参数。二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质量成本管理依然停留在核算上,缺少系统的质量成本分析,也没有进行质量成本考核,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收效不大。三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关系不清晰。如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点,使生产一线的数据采集工作很混乱。

二、改进建议

(一)通过四个方面确保质量成本管理作用得以体现

公司应注重基层核算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质量成本核算进行培训,并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行方法进行改进,按照反映、监督、反馈、调整的步骤进行操作,保证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基层数据的真实准确。首先,应加强宣传。在从开展质量成本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上入手开展宣传,特别是在可能存在较多质量问题的车间,在影响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序等方面加强人员的培训力度。其次,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质量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在收集各项质量成本科目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核算对比进行指标分析,找出差异原因,逐步规范质量成本费用的明细项目。第三,重视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目标,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开展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的质量成本管理。特别关注不易发现的隐含成本。此外,需要特别改进的是,数据收集要建立固定通道,派专人及时准确报送,保证通道畅通。 第四,各部分职责明确,规范监督反馈。质量部门需要按照质量成本目标,进行监督与控制,查找计划与实际产生差距的原因;财务部门则按照质量成本各项科目进行核算,最终使得质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将质量成本会计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使质量成本分析成为公司的一项系统分析工作。

(二)建立专门的考核办法

考核是质量成本管理持续进行的有效手段。完善有效的考核手段及方法是当前需要重点改进的方面。可结合同类企业考核办法参照制定并执行。

(三)理顺工作程序和业务关系

第4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房产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房地产开发的行列当中,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房地产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越来越繁重。从建筑用地的申请到建筑资金的筹集以及营业销售额的计算,各个环节都会涉及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

2.1材料的核算。房屋建筑过程中涉及大量材料的使用和购买,因此,对于材料费用的核算也是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相关的材料不仅包括直接用于建筑的一次材料,也包括用于施工的其他材料。在材料选购过程中,不仅要对比价格降低成本,还要确保材料的质量,以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再次购买,增加材料成本。2.2固定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一些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机器设备或者是建筑,这些资产具有预设使用年限,并且按时间计算折旧率。但是固定资产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出现提前报废的情况。因此,在对于固定资产进行清点和核算时,应该要对于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做好相应的折旧计算,从而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2.3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例如土地开发利用费、初步设计费、工程建安费、绿化设计费等,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需要核算的项目,应将其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对于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2.4利润核算。利润是所有经济活动的重心,也是经济活动效益最直接的体现。会计人员需要对于整个工程中的所有收支情况进行仔细核对,并制作相应利润清单,对于资金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于利润进行评估,为投资商的投资计划奠定数据基础。2.5成本分摊。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分摊份额,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应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当地条件,位置,大小,风格,功能设计、结构、装饰、地面施工的影响,影响开发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对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分摊进行计算。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成本分担是在具体实施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是基于成本核算对象,直接计入房屋等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并规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业类型项目,按物业类型计算建筑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最后不能明确出售的公共财产利益,按照每个时期(面积)的总面积计算,按照其他财产评估的利息范围计算并分摊。但是,由于具体情况,在整个项目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利益范围不能明确界定。国税发〔2009〕31文献中,对于一般成本和间接成本负担无法区分对象的情况建立了四种分配方法,包括:建筑面积法、占地莫安静、直接成本法、成本预算法4种。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能够总结出四种方案:在基础设施方面,属于共同成本,应按照建筑面积法,直接成本法和造价预算法进行成本分摊;公共服务设施费也是共同成本,适用于建筑面积法来进行开发成本的分摊,而开发间接费和借款费用都是间接成本,开发间接费适用于建筑面积法,直接成本法和预算造价法,而借款费用适用于直接成本法和预算造价法。

3目前房地产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会计核算项目的设置较为复杂。我们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对于会计科目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将所有的支出与收入活动项目进行记录及分析。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的科目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企业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将相关科目进行划分,并对按照一定的会计分期对于各个项目进行核算。然而较多实践表明,这样的核算方式在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不佳。房地产开发中的很多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成本较高,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大,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难以进行确切分期,相关核算科目的设置也较为复杂,因此在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账目不清、重复记账等情况发生,导致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较低。3.2对于风险的预测能力偏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包括集资所遇到的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或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率变动风险等。风险控制是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会计核算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损害企业利益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是降低风险、减少企业损失的重要举措。然而很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于风险的预测能力偏低,无法对于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使资金管理风险大大增加。3.3隐匿收入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较为隐匿的收入,增加会计核算的难度,从而来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房产的后期销售阶段,由于房产销售的方式不同,其费用计算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为相关会计核算工作造成较大的麻烦。还有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税收费用,对于工程的价格进行谎报,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相应账目错乱。隐匿收入会对于财务账单的准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会计人员对于该工程利润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企业资金管理带来较大风险。3.4合作方分配问题导致的风险。由于房产建筑规模较大,动用的建筑成本也较高,因此大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均是由多个投资方合作的,这就导致工程的资金来源较为分散,使用途经也较多,资金管理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升高。这样的状况非常容易导致资金的不明流失,明显增加了资金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的难度。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资金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加,资金管理风险也相应大大提高。

4如何解决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对于核算的科目进行合理划分。为提高房地产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减少会计科目的重复记录与核算,应该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科目分类制度进行优化,并对于核算科目进行合理划分,使得科目的核算更加简单、方便、快捷。例如,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开发土地成本为二级核算科目,可将其进行简化,转换成单项工程来进行核算。同时,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资金进行核算,采用更加直观的形式来对于资金进行管理。4.2建立专门的核算风险管理系统。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核算风险管理系统,对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项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风险进行规避。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能够大大提升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风险管路能够更加及时、更加全面地完成。与此同时,风险管理系统的应用还能有效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也能减少由于人为操作产生的核算错误。4.3加强对于隐匿收入的监督力度。针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虚假报账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制度或法规进行约束,加强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批,只有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才能给予审批。通过强制规定来减少行业内偷税漏水的行为。另外,企业内部也应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避免贪污现象的发生,加强对于企业各项资金的审核,从而降低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4.4完善各个投资方的分配制度。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分配制度,对于企业利润分配以及资金投入进行明确规定和详细记录,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标准,规范企业中的资金管理工作,从而杜绝企业内容员工虚假报账的现象。另外,企业还应完善相关奖惩制度,并以此对员工进行激励,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员工犯错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5结语

资金管理与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对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对相关工作进行改进,完善相关核算制度,做好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工作,更好的对于企业的盈亏进行评估,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段咏梅 单位:西安汇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建兰.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

[2]牛云.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总结[J].财经界(学术版),2015(8).

[3]何敬华.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商论,2015(16).

[4]高建萍.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第5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性的金融行业如何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追求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正确认识和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银行作为主要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各类业务的开展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不可避免产生一定风险。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执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我们要全面认识会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改进会计操作方式,强化内部控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风险敏锐感,加强防范,消除隐患,以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稳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离不开会计。银行会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会计风险,成为银行防御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关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类:

(一)会计制度执行风险

经过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大多制定了一套较为全面完整的会计规章制度。然而,随着新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出台,商业银行沿用的会计制度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隐藏了一定风险。一方面,未建立统一的作业准则,不利于统一操作和提高工作质量,增加了制度执行的难度。实际操作中寻找变通做法和“打球”的情况经常出现,破坏了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制度结构不优化,没有分层设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发展存在一个“通病”,基层会计管理人员职能交叉,身兼多职,柜面服务、会计核算、内控管理、理财产品营销等多种业务集于一身,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风险隐患较大。

(二)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两个重要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银行会计核算,作为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都会影响核算质量,进而产生风险。会计人员从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资金损失。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包括两种:账务处理风险和账户核对风险。一是账务处理风险。未按会计制度认真审核原始凭证要素,不及时记载账务,复核、轧账不实时等,未很好履行记账与对账分离,缺乏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很可能导致差错发生,比如造成记账串户、冒领及金融诈骗、透支,产生不必要的资金纠纷和损失。二是账户核对风险。账户核对工作是确保银行内外账户相符的重要手段。由于内外账户核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会计人员容易对部分未能及时核对的账户缺乏重视,导致内外账户不匹配、内外账户理不清等差错,有的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案件的发生。

(三)会计监督风险

作为会计工作的另一项重要职能,会计监督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是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重要环节。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主要集中在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较薄弱,可能出现前台人员因违章操作带来隐患的情况。再加上会计事后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会计监督风险性更高。另外,对于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会计很难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即将到来,部分银行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和质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经营亏损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的趋利性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和即将到来的全面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盈利性这一显著驱动力,导致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片面强调多种市场业务的拓展,忽视了风险防范。同时,银行为了求得生存,获取利润,违规经营的几率更大,因而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反映的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潜在漏洞和风险。

(二)会计操作欠规范

会计作为银行内部经营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涉及记账、复核、结算、分析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道工序是否操作规范影响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商业银行的多年经营中,存在多方面的操作隐患:一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岗位混岗设置,一人身兼多职,办理业务一手清,无法相互牵制。等到发生人员调整和业务变化,某些操作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二是权限设置不符规定。人员组合混乱,有些会计人员越权操作,提高了操作风险概率。三是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不完善。仅停留在事中和事后记账的阶段,忽视了事前监控。四是操作平台简陋。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应用系统,导致标准化和稳定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模式无法实现在银行内部会计人员中的广泛传播。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银行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内控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具体表现在:一是授权控制不规范。授权制度不明确,责任无法清晰指派,导致一些业务未经会计主管的同意和授权就执行,已制定的办法形同虚设,容易造成银行的损失。二是业务记录控制不严。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业务检查制度,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扩展业务、迎合客户或追求自身利益,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不能做到真实、及时和准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为决策者带来实质参考作用。三是内控方法落后。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在坚持发展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努力开拓担保、租赁、衍生类金融工具等中间业务,传统的内控管理方式已适应不了银行的发展壮大。

(四)会计人员水平有限

随着银行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吸纳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的同时,存在一定质量问题。一方面,对会计业务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会计只是单纯的做账,没有意识到会计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记账而记账,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风险责任意识淡漠。由于商业银行对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不够大,导致会计人员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些人员有意无意违规违纪,比如随意保管印章印鉴,空白凭证处理不规范等,甚至铤而走险贪污挪用资金,造成过错发生,给银行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四、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力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制定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结构不优等问题,应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和提高会计制度,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一方面,要提高适用性。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银行业务发展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一线业务岗位,结合公司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适时修订会计制度,使会计制度与经营业务密切相关,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性。有的银行会计制度混乱,种类繁多却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导致会计人员执行困难。应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出发,梳理一线柜面业务的具体流程,对制度进行优化整合,集中制定一套全面、规范、有效的制度框架,进而推进会计工作优质高效,为银行经营服务。

(二)改进会计操作模式

规范的会计操作是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定岗定编,解决人员混岗的问题。二是定责,避免越权的现象。根据会计、网点会计主任、财务负责人等不同岗位特点,以岗位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岗位价值发挥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流程、工作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变化,科学设定岗位职责,降低操作风险。三是对业务进行细分。梳理业务流程,对其进行标准化细分,并根据业务变化,对局部进行修订或完善,如全面落实对账制度,加强对空白凭证的管理,分类设计,使会计作业流程实现标准化,同时也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四是开发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应用系统。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完善内控体系。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层控制机制,严把柜面人员事前防御关、会计主任事中控制关、会计主管部门事后监督关,形成全面防护网,科学防范和应对风险。二是岗位轮换,强制休假。会计岗位属于敏感性岗位,应实行定期轮岗,将前后台业务人员分开,增强不同岗位人员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减少风险。三是激励约束相匹配。一方面,增加薪酬激励作用。完善薪酬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待遇,可采用“薪酬+分红+期权”的形式发放报酬,帮助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热情,进而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把风险防范情况作为其中一个考核指标,约束和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

(四)提升人员素质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一、中小食品企业面临的相关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冲击

2014年解读互联网的社会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上映,让我们对当今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了解。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直至目前的信息时代,不难发现,技术是推动人类不断创造新世界的力量。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处理更实时、动态、集中,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便捷,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对于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仍然没有融入互联网时代,照此以往,势必会与时代脱节,也不利于消费者获取相关信息。

(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信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对于食品行业来说,食品在使用上没有严格的指导,食量没有具体规定,所以食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再强大的企业也会在一夜之间黯然失色。然而,短期利益的驱使依旧催生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像“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毒生姜”事件已经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心。魏玖长等学者研究表明,商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声誉与消费者满意度是成正比关系的,就是说如果企业声誉较差,那么产品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就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所以对于中小食品企业来讲,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完善质量信息披露,对于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中小食品企业的特点

食品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由于产品以及行业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是食品企业的主导。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食品中小企业由于在管理方式上的灵活性以及特色经营上的特殊优势,已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拉动点,并且中小食品企业在丰富人民的社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然而,不可避免中小企业在管理方式、规模、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困境,所以,对中小食品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社会责任会计,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增加企业信誉,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目前所说的社会责任会计就是说用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与效益,以期望达到增进社会福利,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最早是在1968年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提出,他指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于陈今池主编的《国外财务会计文选》一书,书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讲的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计量与报告。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让公众看到企业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二)我国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存在问题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尽完善。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食品行业存在小而散的特点,社会责任重视程度较低,无法将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因此无法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被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融合不是很到位,因此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全面完整的获知相关社会责任披露数据,信息沟通不畅通,食品企业放弃话语权,反应速度慢,回复负面舆论概率低,普遍不重视第三方机构声援信息披露形式过于单一,即使有的企业积极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过于单一,大都局限于文字性表述,个人主观色彩过于严重,无法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2.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不完善。大多数中小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机构设置不完善,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核算机构;缺乏 对应科目设置及核算的内容等相关具体要求,核算内容存在较大主观随意性:由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中小食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并且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程度停留在较低层面,没有实现与互联网的紧密融合内部监督存在瑕疵,没有做到层层监督,环环相扣。

3.政府机构监督不完善。虽然我国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相继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但是中小食品行业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具体完善的关于对外公示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加之政府对中小企业监管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使中小食品行业在相关社会责任披露上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具体执行标准。

三、针对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1.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目前食品行业已经从生产导向型转变成需求导向型,并且身处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已经逐步得到完善,企业与企业之间物联网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大数据时代带给企业无限的机遇,这就要求中小食品企业转变原来传统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维,唯有创新,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出路。

2.提高中小食品行业“社会公民”意识。中小食品企业应该改变之前传统的企业价值观,不要把眼光一味局限于企业短期经营利润,而是要树立现代企业观――企业不仅仅要为拥有者创造利润与财富,更应该为整个社会带来价值与财富,对于食品制造业来说,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就是对消费者负责,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变成企业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而为之。

3.丰富中小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对于社会责任实施情况的信息披露不能仅仅局限于附注中的文字性描述的定性分析,合理采取补充报表,单独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增值表等定量的披露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责任披露方法,做到公正透明,而不能加入过多主观评论性的文字,误导信息使用者。

(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

1.建立独立的社会责任核算机构。完善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首要步骤是设置与社会责任核算有关的机构,由于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与组织结构设置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根据每个企业具体的发展状况和组织结构设置社会责任机构。主要负责编制社会责任预算、社会责任核算、社会责任控制、社会责任报告。机构的设置可以采取矩阵制,如此以来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资源,群策群力,最大限度的收集相关信息。

2.完善社会责任相关会计科目设置。目前的会计科目中并没有明确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关会计科目有利于进一步会计的确认、记录与计量报告,因此,关于资产类应该进一步设置产品质量固定资产、产品质量流动资产、产品质量无形资产等会计科目;像负债类应该设置应付产品质量损失费等科目:成本类应该具体设置产品责任成本科目等。

3.促进会计核算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进程。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平台等都给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获取更加全面会计信息,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同时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精确企业成本核算,借助大数据海量信息收集加工制定合理的社会责任成本核算计划;可以借助网络传输共享高速度的特点及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使消费者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资料。

(三)政府部门采取相关配套措施

1.加强对中小食品行业监督力度。食品安全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因此政府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食品监督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加强检测检验,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一般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这也是总理在2015年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上提出的建议。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法律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十分不完善,仅仅依靠《食品安全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实施规章等来具体指导中小食品企业实施,同时要颁布相关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法律,用法律来制约其行为,做到严于律己。

第7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 会计成本 会计管理 相关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企业成本中,质量成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为了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支出的金额,这其中还包括生产质量不合格产品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充分运用成本核算系统,对保证产品质量的支出和相应的服务支出进行核算,并纳入到会计成本当中,以使企业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持低成本运营状态。

一、质量成本

(一)质量成本的涵义

质量成本是基于产品质量低劣而引发的成本,具体包括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需要支付的成本、由于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而支付的损失成本和赔偿成本。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付出的成本往往是隐性的,对于这部分成本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就会导致成本持续提升。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产品质量,最大程度地控制好由于低质量产品而造成的损失。随着企业总成本的提升,企业的利润就会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质量成本的类型

按照经济用途的不同,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成本划分是以核算为基础的,以通过核算的方式对质量成本以有效控制。

1.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针对活动成本而言,是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出现劣质产品而导致产品遭到废弃或者进行返工所付出的成本。

2.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遭到消费者的不满意而付出的成本。

3.鉴定成本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需要对所生产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而需要付出的成本,诸如产品质量的验收,产品生产流程的验收以及对生产设备的检测等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4.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属于是预支成本,即企业为了避免生产质量不合格产品,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工作,包括质量审查,改进产品工艺以确保产品质量等等。随着预防成本的增加,质量服务就更为完善,因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就会越低。

二、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企业账单中所显示各种支出记录,诸如购进产品原料的费用、产品生产的费用、员工工资、广告宣传费用等等。根据中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成本费用包括生产、管理、财务以及销售四项。会计成本中的生产成本,是指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工资等直接支出的费用和包括劳务、制造、维修、折旧等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是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生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以及教育培训经费、员工工资、各种招待费等等;财务费用是资金运转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筹集资金,支付银行手续费等等;销售费用,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宣传费、销售活动费、车辆运输费以及员工工资等等。

三、质量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关系

根据对质量成本的分析,可以明确,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以及预防成本,都是保证产品质量需要付出的成本。可见,质量成本与会计成本存在着相关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质量成本与会计成本具有相关性

质量成本费用中包括会计成本和非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实际物品费用和损失费用。产品没有出现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和由于质量不合格所发生的维修费、排除故障费和产品报废所造成的损失费等等,后者属于是可纳入成本的质量成本。事实上,质量成本就是可纳入会计成本和不可纳入会计成本的质量成本之和。不可纳入会计成本的质量成本虽然也消耗了一定数量的成本,诸如由于产品生产量减少而造成损失,或者由于故障而导致停产所造成的损失,但这些损失中却并不含有隐含成本。可纳入会计成本即为保证产品质量而付出的成本,包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二)质量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

1.质量成本与会计成本的研究角度不同

关于质量成本的研究,是围绕着质量而展开的,并不会体现企业成本,也无法整合企业成本数据。质量成本由于理论研究成熟度不够,在应用领域中存在着局限性。

会计成本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都较为成熟。会计工作以会计数据核算为主,分析资金流动情况。会计成本则是要使成本数据信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的参考依据。

2.会计成本的操作性更强

质量成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可操作性不强;会计成本则主要由会计人员操作。会计成本的各项内容都是人为规定的,在会计主体、分期、计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做到权力和责任统一。会计成本的主要确认指标是两项支出,即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会计成本核算虽然已经规范化,但是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以质量决策为主要内容,所发生的质量成本是研究质量决策的主要切入点。分析质量成本,可以及时地发现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决策做出调整,以通过降低企业成本而实现更高的利润。随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会计成本相应地降低,有助于企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寿艾,李传玉.现代质量成本观下质量成本优化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04):7-10.

[2]雒新龙.浅述会计行业中成本及质量成本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3):20-21.

第8篇

1.1代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一般情况下,项目竣工之后,代建单位要将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的考核指标提交给项目的建设部门,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代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因此,全国各地的考核指标都不一样,导致代建制的考核出现混乱的不良情况,不利于代建制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1.2代建制下管理费用标准确定难度较大在政府投资的项目当中,如果代建的费用过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然而,代建的费用也不可以太低,如果代建费用过低,代建单位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会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费用进行削减,在材料与技术方面都以次充好,对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然而,目前我国的代建费用没有同意的标准,确定难度比较大。

1.3代建制下的各单位权责划分界限模糊当前,代建制权责划分不明确的弊端最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诟病,事实上,代建方的法律地位根本不被行政部门认可,因此,代建方的法律责任往往被忽略,同时,由于工程项目牵涉到庞大的经济利益,代建单位有政府部门手中代建的工程项目之后,并不希望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有过多的干预。因此,一旦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代建制下的各个单位就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不良现象,对工程项目的使用性能以及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4工程项目的资金下拨与会计核算方法不合理目前,我国的代建制会计核酸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款项的拨付单位建账模式,第二种是使用单位建账模式,两种模式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足。由代建单位支付,实质上是资金的转拨方式,这是不合理的。首先,工程项目的资金下拨与会计核算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切断使用单位与代建单位之间资金联系,让代建方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与控制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代建制的约束能力。

2代建制下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2.1严格规范合同,杜绝随意更改工程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更改,在款项的支付方面,会形成重大的影响,导致款项的支付数额增加,损害国有资产。基于此,无论是相关的政府部门,还是代建单位都需要对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随意更改合同的不良情况。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当合同的内容,包括款项的金额以及设计的方案等方面,在经过论证,证实需要更改的情况下,必须要通过审批才能进行更改,审批制度的最高负责人可设置两位,由委托单位与设计单位各派一人担任,保证其公平性与公正性。

2.2合理地安排会计考核科目会计考核科目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后期的费用汇总核算,在代建的过程当中,如果工程项目的原材料是由委托部门所提供的,那么就要设置预付采购资金的科目,保证委托部门与代建单位的共同利益,合理地安排会计考核科目有利于提高代建财务管理制度的整体水平。

2.3控制投资预算的走向控制投资预算的走向,关键在于落实预算编制工作,对于已经存在的资源编制概算要合理并充分地利用,通过控制投资预算的走向,从而控制项目的投资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进度与概算进行针对性的比对,全方位地控制投资预算的走向。

2.4落实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时间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的代建工程项目,都是要经过多方的会议协商之后,才实行代建制度的,所以,代建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政府部门所下拨的款项的使用方面,要严格管理其使用情况,以及具体的使用时间,确保每一分钱都在最合适的时候,得到最合适的应用。

2.5明确代建制度下各单位的权责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将工程项目代建给了代建单位,对其中的经营与管理都不应该有过多的干预,然而,代建单位要定期将情况向政府的相关部门汇报,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采取远程管理的方法,当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代建单位负主要的责任,而对政府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要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明确代建制度下各单位的权责的前提下,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3结语

第9篇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10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理论对比;优化

近年来出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采取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虚构了会计信息、影响了会计质量。所以,如何能在实践中正确利用资产减值会计,并且持续将之健全,已作为目前会计领域里所探讨的重点话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实务存在的困难与分析

(一)资产组的划分标准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监管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分析,资产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企业可能会因资产组的划分问题而带来各种新的经济状况。首先,资产组有着众多的划分方式,但却没有具体的划分指标,这会制约到资产减值转为实际的计提金额以及计提数量,极易引发利润操纵的行为。第二,当资产组进入运作阶段后,要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流量以及优秀的管理能力,这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诸多上市公司都尚未对长期现金流量表制定一个编制指标,管理员和会计从业者均不具备过硬的现金流量测算技术和知识。第三,我国中小企业基数大,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他们要顺利的实现资产组的编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第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尚未树立起电算化意识,若中小企业引入资产组概念必然会面临诸多麻烦。

(二)资产组的分配工作量问题

资产分配组织的工作负担一般都很重,特别是在分配资产时还要考虑商用信誉方面。中小型企业一般不能承担这么大的负担,尽管我国不要求中小型企业制定企业资金运营表,但资产组的分配又必须参考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

(三)可变现净值与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问题

在企业实际的运营中,确定可收回资金里包含的流动资金的金额必须估计企业未来运营的流动现金金额以及变现率,然而变现率不是很好确定,这样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做出企业效益降低的准备。由于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是由会计确定的,不同会计确定的金额一般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企业制定衡量企业效益的统一标准,并且有损企业效益降低准备的有效性。由于企业的其他职工不十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使用净值等情况,导致企业唯一凭借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估是缺乏说服力的。

(四)减值损失转回的信息质量问题

目前会计准则的做法,尽管规范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依然有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根本性质。从企业资产的含义来看,假设企业资产的定义是预计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这使得企业在核算企业总资产时,不能体现企业经营所耗的成本,而只是注重经营活动创造的效益。一般而言,没有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企业总资产是无效的。假设一个企业账面的价值远远高于企业实际的价值,那么这样的计量方式将会有损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必须扣除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差额,真正地显现企业实际的价值,这才是企业资产效益降低的根本性质。

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减值确认方法的对策

我国企业进行资产亏损核算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性原则,一旦企业发生亏损的情况就立刻确定下来,而且确定与核算所采取的原则是一样的。从资产的含义来看,资产是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所以确认企业资产的最佳方式也是经济原则。但是我国会计人员工作准则仅仅确定了企业单个资产、企业亏损准备以及企业资金核算的方式,并没有确定企业流动资金以及现有资产亏损的情况,这样增加了企业核算年终总资产的困难,使得企业不能确定企业各个资产的可回收资金,把不全面的资金核算结果作为企业的总效益,将各种各样的资产作为企业现金总收入,我国最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确定了企业现金总收入的含义,这一含义基本与英国财务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工作准则确定的含义一样,确定了企业核算资产的最小单位,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核算企业可收回的资金。

(二)完善资产减值确认方法的对策

我国相关法制规定企业必须要把减值测试工作置于会计期末实行,如此一来则能够让诸多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让国内会计准则逐渐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从最初模糊界定逐渐转变成为清晰且执行度强的会计准则,其实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甚大,并不仅限于对资产负债表强制性减值测试,当我们发现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或者是账面价值回收的可能性降低时那么需要针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核查,此种方式灵活度相对较高且所需成本低,但是整体看来不易操作且难以控制,对此我们需要完善构建会计准则体系从而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展开。

(三)完善资产减值披露方法的对策

首先,充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项目的会计政策。公司的会计政策中应当对资产减值的所有项目的减值测试、计提方法、核算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在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进行充分的披露。在年报中披露计提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时,应全面披露资产减值所有项目的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

其次,充分披露资产减值计提具体操作方法。几乎所有公司年报中都没披露其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计算确定方法,只是在披露中很笼统的说明。为了加强计提数据的可靠性,应该在资产减值披露中充分的披露实际的操作方法。公司是怎样结合本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计提,公司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数据,折现率的确定根据什么标准为依据,如根据市场利率确定折现率,就应当说明选择市场利率的原因,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真实、客观的对资产减值进行反应。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引言

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参照行业相关规定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并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和决算审计是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一、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工程项目建设审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项目,涉及到工程项目资金、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合规性审查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我们应该审查项目大概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工作是否严密与完善进行审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并对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等。因此,我们说,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可以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规范化指导,理清楚整个项目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状况,有利于更好的发现项目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促使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使用合理、合法,并让资金使用绩效得到客观且准确的评价。这样,我们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提高其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质量,改善工程项目的基本管理效果。

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内容分析

1、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的完整性审计

完整性审计是指包括对项目建议书编制至竣工决算报告编制时期所有资料的审计。如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设计、投资概算、设备清单、工程预算、各年度下达的投资计划及调整计划、招评标资料、各种合同及协议书、已办理竣工验收的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等相关资料。

2、财物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审计

建设单位是否按照相关制度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否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对建设成本正确归集,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生产费用与建设成本以及同一机构管理的不同建设项目之间是否成本混淆,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账外账”等违纪情况。

3、资金到位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

投资计划是否按项目批复概算全额下达,建设资本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资金是否实行专户、专人、专项管理,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等问题;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基建收入是否按照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核定项目总投资,审查项目投资中设备购置费、主要材料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是否按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建设,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或因管理问题导致概算超支的情况。审查固定资产其他费用、无形资产投资、其他资产投资、其他相关投资、建设期贷款利息、流动资金等的概算执行情况,审查有无超概算的情况,并分析原因。审查批复概算其他费用中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的使用情况。

5、审核现场签证工程量内容是否客观真实

如:(1)在审核现场签证工程的前期是否能够预测到签证的内容容易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合同变更的影响;(2)在现场进行签字会出现甲方驻工地代表负责人与乙方施工单位负责人签字,双方交流意见必须肯定、明确,不能含糊或者以口头承诺的方式作为交易的依据;(3)在建设工程的审核现场,其签证工作的内容是否可能包含在预算的定额内部,凡是在定额中存在明确规定的项目,则禁止再次计算现场签证内容。

6、审核计算口径是否一致

如: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某些阀门安装定额子目,已经包括了法兰安装,在工程决算中,计算工程量时有无重列现象;还要注意定额所套用分册,同样是法兰阀门安装工程,如果套用《工业管道工程》定额,其定额子目当中则不含有法兰安装,法兰安装需要单列定额子目;若套用《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定额,其定额子目当中就含有法兰安装内容。

7、审核竣工决算是否按照施工合同及协议等内容编制

(1)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决算是否符合施工合同及协议的有关规定;(2)审核施工单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给建设单位提供的优惠,在工程决算时是否又重新编入工程决算造价。

3审核竣工决算执行的定额、取费标准是否正确

第一,审核是否执行了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及建设单位的新文件,确保执行的文件最新。如税金的调整、人工费的调整、人工价差、材料价差、机械价差的调整,每年各地区都会根据本地实际状况作不同程度的调整,审核时需要了解决算是否执行了最新文件。

第二,审核费用定额是否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取费标准的套用与工程类别是否相符。如工程类别可划分为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市政工程可分为道路、桥涵、隧道、机械土石方工程及管道、人工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及安装工程又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工程。

第三,审核取费基数是否正确,不应作为收费基数的独立费用是否放在了定额直接费中取费计算,有无不该计取的费率。如冬季施工增加费是指施工日期为11月1日至下年3月31日,土方工程为11月15日至下年4月15日,二次搬运费是指因施工场地狭小等特殊情况而发生的二次搬运费用,审核时需考虑工程实际是否应该计取相应取费。

第四,对建设项目进行的审核费用,其审核漏项或者计算等过程是否真实地依据国家相关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有的审核项目存在冒算或者高套现象。如“五险一金”等需要根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标准进行,而尚未取得劳动保险取费证书的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不予支付以上四项费用。

三、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几个问题

1、会计核算缺乏规范。

会计科目不准确,建账不规范。部分建设单位存在未能严格按照建设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的现象。会计核算、记账条目设置不就明确,使其账目区分不准确、详细。项目建设成本核算不完善。由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国债资金、中央专项资金、省级配套资金、县乡财政拨款和村街自筹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是以其他形式投入施工单位,未能履行拨款手续,建设单位无法取得入账凭证,进行账务的处理,造成了项目核算建设成本的不完整。

2、建设资金缺乏规范管理。

未在银行开设专户存储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有关通知规定,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要在同一账户上进行核算和管理。实际建设当中有的建设单位并未将建设资金进行账户的统一管理。施工单位的垫付工程款不合规定。按照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要求,项目在批准开工前,可支付一定的前期工作费用;计划任务书批准后,可支付相应的必要性施工费用;施工单位确定备料周转金后,备料款项可按照合同要求让建设单位拨付一定的款项。且施工条件不充分的,是不能拨付备料款的。在实际会计核算中,有些单位并未按照条件施行,使得预付的工程款支付过度,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建设资金,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不规范。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工程价款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再清算”。实际建设过程中,又的单位并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使得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不具约束性。建设单位管理支出不规范。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要求,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的支出进行“总额控制,据实列支”的管理办法。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规定进行,严重违反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的使用规定。工程价款结算不规范。未按计量支付工程价款,不按工程进度进行建设资金的拨付。

四、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完善的具体措施

1、审核工程量、单价、费率等

(1)工程项目的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应该来说,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工程项目的领导与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与行为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大力的支持。这是因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审计机构会承受巨大的风险与 压力,如果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不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很难推动决算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不用说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了;(2)提高工程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因此,我们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的审计职能部门必须尽快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让这些审计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审计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强化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并重视对工程项目竣工的审核工作,选择施工的最佳方案,更好的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3)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会遇到的法律法规也是非常多的,且工作量庞大与复杂。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组建审计工作组的时候,就把现有的人员进行综合分析与考核,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每一个审计人员的优势与特长,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外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到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中来,让审计人员的结构做好最优化配置,理清项目各个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选好工程项目的主审,确保审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最终提高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效果。

2、完善审查制度,加强工程结算结果的可靠性

安排专人对相关报送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对相关资料进行登记。若缺少部分结算资料,需要及时通知报送单位在限定时间内补全资料,之后再进行审核;监理单位和发包方都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审核签发制度,对有关文件做好管理工作。严格审核承包方的结算资料,并要通过总监的审核。监理单位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根据相关程序审核结算资料,包括施工图、竣工图、竣工验收合格证明以及图纸会审记录。特别要注意对隐蔽工程的审核,并重视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只有在严格程序的限制下,确保相关单位按照制度审查,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3、严格规范管理程序

选择信誉好的监理企业和技术强的监理人员,加强对监理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监理人员作用。重视做好现场巡查抽检、隐蔽工程验收、阶段性分部分项验收工作。坚持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旁站监督制度,保证施工质量。要坚持好周例会制度,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总结,找出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重视工程变更,避免工程事故的产生。增强合同管理的意识,若出现合同内容外的某些因素造成的变更、签证和工程延期问题,建设单位要按规范做好记录,收集资料,以利于工程竣工结算顺利进行。

4、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的注意事项?

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中,有这么几个注意事项:(1)由于相关固定资产规定中并没有提及相关的价值标准,因此,企业的一些资产与周转材料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别管理与核算;(2)我们应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这就需要我们获得相关项目的建设批准文件以及其他一些进度报告资料等。我们还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它们的实际使用状态,并尤其关注是否存在少列资产或多列资产的现象,避免出现应计入资产而未计入资产的情况;(3)确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是否正确。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时,应该对一些固定资产的采购情况通过发票与合同等来进行确认。我们还应该做好工程量的调查核实工作,重点审查项目变更调整情况,全面核对财务资料和计价项目,并努力处理好三个关系,加强廉政建设,从而确保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的依法、公平、高效开展。?

结束语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工程项目建设所有环节的内容之一,做好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工作,利于建设单位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只有规范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以及审核过程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竣工结算的内容,进而实现对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整体控制。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价值管理思想要求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最大可能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减少产品成本。这对现行的成本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改善成本会计方面,来更好地实施价值管理思想,最终实现的最大化利润。

关键词:价值管理 成本会计 要求

价值管理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到我国以来,已经在机械、化工、、等一些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和。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已由国内小池塘游入国际大海洋,必须增强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这已是企业的共识。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要求企业强化价值管理思想,实现全面价值管理,赢得顾客的信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价值管理思想赋予成本会计全新理念

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用最有利的方式实现那些必需的功能和主要的特性。人们对价值增值的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深化成价值管理。当时为了战争装备的需要,通用电器工程师劳伦斯.D.麦尔斯(Miles)为了解决原材料短缺的,对原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将某种设计的功能或目的即“它必须完成什么”,与这种设计的特性“它如何运作”区分开来。削减产品及零件的高成本,同时还要保存产品的“主要”或“基本”功能。1947年,麦尔斯发表《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 VA)将这种价值分析运用到了改进产品功能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VE技术的成功应用,使之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他将价值表达为下面的公式:价值=功能÷成本,这个公式就是价值管理的奠基石。在价值管理研究中,价值是指对象(产品、工作或服务)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之比,最主要的价值因素包括名誉价值,交换价值和效用价值。价值管理将功能定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成本指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废弃处置成本)。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价值,就必须对产品或服务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及洞悉顾客愿意为满足这种需求所付出的成本。再根据顾客需求,来设计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根据功能与成本的比率来决定产品的整体产品概念。再对产品价值链进行认真分析,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其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不同战略,从而争取成本优势。全面以价值管理为中心,提高性价比,这就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价值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的挑战

成本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严格审核和控制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制止各种浪费和损失,并及时正确地核算各种生产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成本、费用数据。从来看,其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①。然而,我国传统成本会计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因其自身局限性而无法反映整体上的产品价值。传统的成本会计范围上侧重于生产领域;内容上局限于制造成本;时效上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已经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研究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还将远远超过生产成本。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采用低成本战略,没有从整体上来考虑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企业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社会责任、资源的耗费等损失,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致使相关成本费用增加,甚至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持续进行下去。价值管理思想要求从产品整个价值体系出发,追求整体的最优性价比,而不是把产品各部分、各个环节割离开来,孤立地他们的成本。 (二)当前会计信息系统还不能发挥对成本决策、控制作用。电算化是现代成本会计的基础,如果电算化都不会,就不用谈准确及时的提供成本信息,更别谈成本决策了。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一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现代成本管理决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的责任,如果不建立各部门有机的信息系统,会计体系中会计人员不可能真正承担起成本会计赋予的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职责。 (三)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在我国,传统成本的计算是按照成本的开支范围进行的,把成本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大多按时期发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非按产品进行归集。随着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将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小批量单件生产,生产准备费用、设计开发费用比例上升。各项目中均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开支,采用任何一个标准分配制造费用都不能公平分配费用。发生的成本应按成本动因来进行分配,如发生检验费的动因是检验这一作业,其成本就应按产品所消耗的检验作业量进行分配。如果简单地按传统的成本归集方法,就会扭曲成本信息,也就不可能对产品价值管理实施有效的决策。在当今现代经济条件下,制造成本法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扭曲现象,这主要由费用的间接分配引起。 (四)成本会计的“费用”不能反映企业产品的全部成本。成本的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实际工作中的产品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亦称制造成本,不是指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②。产品成本并没有包括实际的资源消耗,而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消耗更是传统成本核算的薄弱环节。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费用已经成为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质量问题引发的索赔费用包含在期间费用之中,而还有一部分,比如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信誉丧失,导致销售额的下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而且传统会计对因质量问题、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费用,物流成本的核算都过于简单。 三、价值管理思想要求成本会计作相应改进

1、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 价值管理思想(Value Management)要求把产品和服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从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来全面管理,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同时要注意“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 “零库存”(Zero Inventory)、“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零缺陷”(Zero Defect)等管理方式对成本的要求。 随着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比重大幅度降低,直接材料消耗由受制于生产人员的操作水平转向更多地受制于机器设备,因而产生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方法。作业成本法(Activing 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克服了单纯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局限性,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增加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人工成本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部分企业采用,我国的高新技术行业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学习采用作业成本法,更精确的核算产品的成本。 2、结合费用的性质和用途重新划分类别。要适当浓缩减少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中的,增加成本项目。如可以增加质量成本的计量工作,产品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等五大类组成,具体可设质量培训、可信赖工程、材料检验、产品验收、流程检验、拆除、返工、顾客投诉、保证、维修等等成本项目,对质量成本进行详细的报告。又如物流成本管理,它是指企业为实现物资实体的流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最后到将产品投入消费领域,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物流活动,也离不开物流成本的耗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企业的物流费用仅次于原材料本身的价值,在产品成本中占第二位,将物流成本管理纳入成本会计管理之中,是企业提高经济重要途径。还有环境保护费用等等,这些都应该在核算产品成本的时候做认真的和分配。 3、重视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以新产品的开发为例,新产品的开发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阶段。根据成本动因,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之一。产品设计阶段,必须认真考虑产品设计方案对成本的,要求成本会计人员不能只管事后算账,而要关心产品设计方案,主动对产品设计部门提出要求,要求设计出来的产品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经济要求。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4、完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以计算机为中心,高速传递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因此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电算化。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价值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