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

时间:2023-09-08 17:1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技术培训计划

第1篇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办的新五件实事之一。现代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切实提高基层农村干部及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按照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的原则,现就2009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为搞好我镇的农民培训工作,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方巷镇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村也要相应成立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二、培训工作的原则及目的。

培训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本着围绕特色和优势发展的要求抓好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各村、组干部、广大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发展经济的本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水平逐步提升,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全镇实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987人次(各村培训人次见附表)。

三、培训工作计划及内容。

镇已将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农村两个文明百分考核(占3分),各村全年要组织三次以上农民及村组干部参加培训,并负责召集落实人员,落实培训地点、课程,并提前两天通知镇农服中心,镇农服中心按要求负责联系讲师,进行课程讲授,重点做好水稻、小麦、油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大棚蔬菜生产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培训;绿化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动物防疫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水产苗种繁育技术的培训;无公害养殖技术和鱼病防治技术的培训。

各村要围绕各自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安排全年的培训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如沿湖村重点做好特色水产品养殖技术培训,兴湾村重点突出种草养鹅培训,合玉村、联合村重点做好麦套稻培训,其他村重点做好农业法律法规及稻麦油高产栽培及病虫防治技术培训。

四、培训的总体要求。

第2篇

1.1农业科研资源封闭、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研资源彼此独立且相对封闭,缺乏一个对科研资源实行统筹安排、综合使用、资源互动的体制,同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首先,农业科研工作中尚未建成一个多方有效协作的良性竞争局面。各单位的农业科研协作活动呈减少趋势,各研究单位在科技研发推广等活动组织中彼此独立,自成一派,相互间的信息、技术、经验交流互动沟通不畅,使得效率不高。其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结合形式不够丰富。以福建省农科院为例,有以下几种与企业较密切联系的形式:(1)顾问型,派出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科技顾问,协助企业处理科技事务;(2)项目型,将科研项目的示范基地设在服务企业,进行示范推广;(3)合资型,由农科院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资金,入股企业,共同经营;(4)自办型,由农科院为主要投资股东,且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为农科院派出的企业;(5)领办型,由农科院科技人员投资领办的企业。再次,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限;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脱离,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及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性部门,其运作目标存在差异。目前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是公共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大多数尚不能投入生产实际,难以渗透到企业的技术更新、消化吸收和反馈创新的整体流程中,而大多数农业企业由于运营成本等原因,没有设置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3-4],同时也难以用比较科学化的流程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活动中。两种科技研发的模式差异太大,合作困难。

1.2“三农”现状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

我国分散的数量极大、规模又极小的小农户的经营现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但效果又难以令人满意。同时,随着非农业就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年龄较轻,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较高,较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村青壮中年劳动力已随着劳动流动的大军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也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而农村现有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这种培训对象的人口结构变化是目前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中很难解决的问题。留守农民自身的情况使得他们无法意识到教育培训的远期收益,也就没有动力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技能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这既需要科技创新的主要提供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等机构不断拿出适用于农业农村实际的科技研究成果,也需要科技需求方———广大农民与农业经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吸收应用科技成果的素质与能力;同时,这一过程更离不开供给方和需求方中间的媒介———各地方各级的技术推广部门和科技培训组织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三方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推广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协作沟通分配制度和资金的投入支持是系统顺利运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关键时期,要统筹分配各种优势要素的使用,更大地降低系统运行的交易费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推广。

2.1大力建设并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2.1.1鼓励与扶持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推动各种公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稳定现有的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将多级的各自为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机整合的起来,形成功能明确、沟通有效、动态管理的完整体系。

2.1.2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发展乡镇农业银行、拓宽农业的融资渠道、建设倾斜于农业的新型金融机构,增大倾向于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业贷51第6期徐慎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款的投放量。

2.1.3兴建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数据库工程建设共通信息的农业技术推广数据库,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搜索性,保证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使用者遇到技术问题时能自主检索、能及时向数据库内的专家求助咨询。

2.2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开发,打造城乡科研资源共用平台

2.2.1鼓励农业企业自主科研开发对农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及新产品技术的市场推广部门进行政策性倾斜扶持,让在技术创新上有优势的企业能够逐步成为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2.2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基金实行流动动态管理创新研发基金。在资金层面上支持并监督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项目。

2.2.3建立相关产业间科研资源的共享平台将相关项目整合到一个园区或实验室中,学习并效仿利用其他产业先进的研发理念、流程管理思路手段等实现资源整合。如福建省农科院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探索建立了“科企结合、多方协作,多样开发、纵深拓展,搞好示范、以点带面”的科技推广合作方式,通过建立基地、供应种苗,严格评估、视优补助,确定目标、专题实施等新型的推广机制和管理办法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系统化、精深化,增进了与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第一时间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

2.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填补拉平城镇乡村之间现有的教育差异,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实用科技的培训力度,建设并完善农村农业技术远程教育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改变农民对技能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让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使广大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化的技能教育[5],真正学到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有帮助的技能。如福建省农科院多年来实施开展的福建省核心农户培训试点工作,科技特派员技能培训、创业辅导,UNDP项目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农民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培训计划,农户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培训,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培训,科技下乡现场培训计划,科技人员入驻企业计划,军地两用人才农副业生产技术骨干培训计划等工作,采用包括网络远程培训、咨询在内的适宜方式,开展现场技术答疑、培训、讲座等,并巡回指导和协助解决相关服务对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多种途径、方式,不断开展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促进农民对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掌握和积累。

2.4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农业企业

2.4.1鼓励兴办农民技术协会、专业产品协会等农民组织,使农民自觉自发地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将目前农业生产中零散的小农户凝聚成有规模、有组织、有议价能力的农民组织,缩小其与千变万化的农业大市场之间的力量差距;制订并完善农民专业组织的相关法律,并给予技术性民间组织优惠政策支持。

第3篇

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载体,通过生产实践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是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着手。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兄弟单位的帮助支持下,特别是由于县里认真贯彻落实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方针,开展送教下乡、送科技到户,新疆木垒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突出表现在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不高等方面。因此,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一个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宜耕宜牧的地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木垒县教育落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形成了思想保守,耕作粗放,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保守的自然经济的水平,农民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广大农民沦为积贫积弱的群体。县里因财政拮据,成为靠国家扶持的贫困县。

近年来,中央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战略举措。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科技支撑,就木垒县而言,要真正将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是很难想像的。因此,对广大农民持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素质培训,是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深才能叶茂。而作为这个根基主体的农民富了,才称得上国家富了,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国家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木垒的情况看,农民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虽有所进步,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确立,农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局面,农民想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和个人致富需要,唯一的选择是不断提高本人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这些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提高了,才能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也才能求得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人口辐辏,百业汇集。农村的发展需要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而这些人才若全由上级部门委派,一是不现实,二是即便这么做了,也只是杯水车薪、权宜之计,解决不了长远发展的问题。要保持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还是要从抓农民技术培训做起。

二、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也应是国家的一种政府行为。针对木垒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将农民培训活动富有成效地坚持下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上到下建立培训协调的领导机构,全面督导和评估培训工作。

在农村,以农民为对象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强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言论铺天盖地,但落实到具体工作,由谁去抓,如何去抓,又如何评价培训结果时,其中空档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缺少统一的领导机构提出具体指标要求和培训工作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二是没有对培训进行督促检查和考评的时间及要求,造成培训工作无规划、教学管理无头绪。

要保证培训工作按部就班、富有成果的进行,从自治区到地州市县都需要组建以农民为对象的培训领导机构,各县市所制订的本县市农民年度培训计划,经上级领导机构核实后实施,而上级领导机构就要履行检查、督促、评估的义务,以杜绝只说不做或者虚假现象,使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2.要适时、适量增加对培训的经费支持。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了原料和人力、物力支持,扶持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近些年来,国家重视“三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在专门用于农民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显得不足。其表现为:一是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场所和必要的设施,二是用于培训的经费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家庭收入尚不富裕的情况下,若让家境较差的农民自费参加培训,无疑会增加家庭负担,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培训经费上适时适当给予照顾非常必要。

3.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行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农村普及科技知识、开展“三下乡”活动等,旨在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各行业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活动还存在着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培训的无绪和人力、物力的分散,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统一的培训规划和要求,造成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效果并不理想的状况。因此,要抓好培训工作,首先要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其次要做好具有前瞻性的培训工作规划和切实落实的方法步骤。从农村和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当前农村和涉农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是必要和可行的。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农广校、党校、职业学校和各乡镇业余文化学校的培训场所和师资设备,形成合力,再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分层次培训,就是因人而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立竿见影的一事一时培训。具体实施,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型人才着手,抓好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教育培训,开展三加一或者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

(2)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一技之长,在家做到懂技务农,在外靠技术打工获取较高报酬。

(3)对文化程度过低或者文盲半文盲壮年农民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性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要领。

第4篇

以科技专家服务中心和农村科普工作队为支撑,以县委十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培训重点,结合年气候特征以及农牧业发展新形势,根据全县各乡镇经济区域化特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我县劳动力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设计培训课程,服务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二)主导产业确定、基本学习选择、培训课程协调以及培训时间安排、方式方法都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点做好玉米种肥选择、旋心虫、玉米螟防治、棚膜栽培等技能以及猪、鸡、兔、牛等养殖技能培训。突出培训重点。根据年气候特点和我县农业发展具体情况。

(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

三、培训内容

培训专业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整体推进”思路,以传播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的以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每个主要培训对象要辐射带动10个以上农户。特别是长农辅道和长白西线乡镇开展棚膜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深入镇村集中培训,发放蔬菜栽培技术图书,发放宣传单。并根据农户需要及时深入棚膜蔬菜栽培现场进行指导,鼓励农民群众从事棚膜经济生产。

四、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乡镇、村屯、协会、合作社、牧业小区集中培训以及具体指导等形式,重点组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骨干专业农民、养殖户、加工户、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年。实现科技培训40万人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旋心虫及玉米螟防治等各类科普宣传单30万份。

1培训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人负责10户左右,通过入户服务、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2培训500名农村养殖大户。

3培训12000名骨干专业农民。

4培训20万名农业生产明白人。依托县内各类培训资源。广泛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五、培训形式

1各乡镇设中心会场集中授大课。以农村科普工作队和科技专家中心为支撑。重点做好测土施肥、良种选择、玉米旋心虫、玉米螟防治、棚膜经济技能、养殖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每场培训不低于200人。

2组织农村科普工作队专家深入全县各牧业小区开展科技服务。

3各乡镇自办培训。以各乡镇行政村科普活动室为基层培训点。

4深入科技示范村培训。科技专家根据农村经济的区域特点。就项目引进、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

5深入全县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等。

6根据种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到农户田间地头、养殖户家中现场指导。

7利用电视台科技知识讲座、播放科教电影、为农民免费测土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六、时间安排

1(集中培训阶段)

一是各乡镇中心集中讲大课。

二是深入科技示范村培训。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推进示范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分散培训阶段)

一是组织专家深入牧业小区进行现场指导培训。

二是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家中进行现场指导。

三是对小型加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3(新品种新技术总结阶段)

一是召开科技示范村支部书记培训会。就年新品种引进推广情况现场参观、研讨。

二是做好年土地深松深翻总结和年深松工作指导。农机校专家向农民讲解土地深松的好处以及土地深松操作技巧。

4(集中培训阶段)

进行养殖业、种植业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各乡镇经济的区域特点和年气候、降水等特点。

七、组织保障

第5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核心,培训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8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165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38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950人。

(一)县(区)任务

淮上区: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080人(普及性培训900人、提升性培训1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人(普及性培训500人、提升性培训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30人(普及性培训400人、提升性培训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五河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7300人(普及性培训5920人、提升性培训13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850人(普及性培训3100人、提升性培训7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900人(普及性培训1470人、提升性培训4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450人(普及性培训135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怀远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6460人(普及性培训11010人、提升性培训545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580人(普及性培训4500人、提升性培训408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80人(普及性培训5110人、提升性培训117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500人(普及性培训140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固镇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490人(普及性培训3130人、提升性培训136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820人(普及性培训1500人、提升性培训3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普及性培训1630人、提升性培训94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二)市本级任务

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500人(普及性培训2900人、提升性培训6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普及性培训17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00人(普及性培训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组织实施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等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311号)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97号)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对象开展培训

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各层次培训对象明确。

1.普及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860人。

阳光工程培训11300人,主要培训农机手(使用与维修)、植保员(机防手)、农技协负责人、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建筑工匠、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及有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意愿的农民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9810人,主要培训油料和棉花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不包括养猪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750人,主要培训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

2.提升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970人。

阳光工程培训5200人,重点培训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渔业船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沼气工(建池与维修工、沼气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重点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和村级农技员(专职、兼职)等。

农民创业培训对象均列入提升性培训范围,全市培训1000人,主要培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00人,重点培训技术指导员。

(三)分层次差别补助

1、普及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天)。补助标准为人均35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30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各地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培训不同类别、不同时间,实行差别补助。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种养大户(不包括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18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人员、渔业安全管理员和村民组组长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24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4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每个项目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分别进行不少于6次、4次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2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2、提升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补助标准为人均约51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46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24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技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555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调查、创业设计、岗位实习和指导服务等环节,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天(2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9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0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提升性培训尽可能安排到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干部学校培训,并聘请部分省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0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2012年2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周期1年,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总结考核(2012年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摸清培训需求。全面深入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对拟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牢牢把握市场和效益这个主题,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和务工要求入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中等院校,特别是各级农广校、县(市)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今年起,农民创业培训的所有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机手、植保员、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粮油棉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和茶叶)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村级农技员,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均将按照省统一规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

(四)加强条件建设。一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委利用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支持培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要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结对行动,构建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严格基地认定。切实按照基地认定条件,面向社会择优认定培训基地,确保认定的培训基地具备资质要求以及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条件。

(五)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电话回访制度。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已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及时剔除回访中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总结上季度培训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第6篇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接受慢等问题,由于过去采取的集中灌输式教育培训方式枯燥乏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不愿意听,也听不懂,记不住,加之培训时间选择不当,培训时间短,致使培训效果较差。如何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是一个一直以来困扰农广校的难题。农民田间学校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培训方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参与式农民素质教育模式,也是国际流行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农民田间学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农民主导地位。传统培训教师是主体,农民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农民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田间学校农民是主体,具有主导性,意愿能充分表达。二是突出培训内容针对性。传统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农民不愿意听。田间学校培训前通过需求调研,了解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并通过科学分析整理,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三是突出参与式培训。传统培训一般由教师“一言堂”,田间学校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解答、课前回顾等互动式、参与式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农民感兴趣、易于接受。四是突出生产各个环节实践。传统培训往往在农闲时进行培训,当时学会了,生产应用时也都忘光了,而且时间短,农民得不到系统培训。田间学校在重要农时的各个环节,每几天开展一次农民学习日活动,通过田间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够很快掌握各种技能。五是突出效果测试。传统培训结束后,就算完成任务。田间学校培训前后都要对学员进行测试,了解技术掌握程度,同时对教学进行评估,针对问题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六是突出能力培养和行为改变。传统培训只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内容单一。田间学校不但培训技术,而且重点培养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培养农民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改变思想和行为。

第7篇

一、加强领导

我镇为切实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建立定期联系会制度,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把农村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版权所有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到政府工作整体中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解决好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不断推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开展。

二、提高人才在农业发展中重要作用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是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我镇现有在职机关干部17人,专业技术人员94人,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大户12人。我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和发展农村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引资工作,大力培养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对于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农业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我镇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制定好农村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抓好三个层次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受过正规农业专业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农业各专业初、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目前,我镇在教育、卫生方面共有专业技术人才82人。二是培养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乡镇农技人员12人。三是培养农民中涌现出来的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12人,包括农村的各类能工巧匠,版权所有种植、养殖、加工及销售的专业人才,中介服务经纪人,从事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工作的优秀人才和其他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四、采取积极政策,稳定现有农村人才队伍

我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作为党委政府,关心这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相关待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1、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的职称评审不受申报指标限制,论文、外语等不作硬性要求。2、在农业推广机构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全部纳入财政预算。3、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稳定人才。4、对于农技人员承包鱼塘、土地开发的在政策予以大力扶持。××*、××××等承包大户在我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强化培训工作

抓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的业务培训。研究制定了培训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方法、目标任务,提出明确、具体要求。拓宽了培训渠道,积极选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习进修。经费财政补贴一点,单位补贴一点,自己筹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培训基金,努力解决好培养经费来源的问题。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对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明确职责要求,保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全法权益。2004年,我镇严格按照省市县机构改革文件精神,积极为农技推广机构核定编制、配备人员,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政府财政部门落实有关农技推广经费预算,保证其足额到位。2004年,我镇12人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专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经济实力。围绕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具及配件等搞好经营,开展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服务,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七、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2、总体水平偏低。3、队伍不稳定。4、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由于财力、物力投入有限,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影响了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要提高对农村人才工作的认识,把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形势下我镇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自觉地将工作重点及时转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上来,转到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来。按照“科教兴农”总体战略要求,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努力为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八、对策与措施

1、招聘高技术的农村人才。

第8篇

1.实现了培训模式的创新。构建了“大学培训、政府出资、企业家受益”的培训模式,搭建了培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实现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深化改革,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来做。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师资选聘、学生教育与管理入手,做到普及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授课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员课堂学习与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培养人才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

3.实现了培训机制的创新。学校与政府配合,培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它创新了集政府支持和资金、项目、成果、科技投入方面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科技项目推广与开发、科技特派员(专家教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的培训机制,开辟了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

4.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创新。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宽了服务渠道,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和能力,拓展了教育与科研基地,增强了办学活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期的新型农民培养,始于“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是地方政府为基层培养人才的一大创举,实际是要填补我国村级没有大学生高层人才的空白。

沈阳农业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早始于1993年。为适应地区农村经济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需求,1993年10月份开始,沈阳农业大学与阜新市人事局等单位达成为阜新等地培养一批专科技术人才(在岗人员)的培训计划,到2005年止共为阜新培养1531人、朝阳400人、沈阳53人、锦州20人、本溪73人、内蒙古23人、铁岭142人,涉及农学、园艺、林学、农田水利、农业外贸、农电、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机械化、环境保护、园林、食品、机动车运用、财务会计、畜牧兽医、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目前这些学生分布在阜新市、铁岭市、本溪市及各县区,很多同志都工作在领导岗位。

2004年,沈阳农业大学开始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一年制、非学历、村来村去”的沈阳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这是沈阳市在农村人才建设中的一大创举。2004年6月,全市招收的首批100名青年农民被送到我校参加为期一年的研修班,学员的学费、住宿费由沈阳市科技局承担。

2006年7月,这种“政府出资,高校培训,农民受益”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指出:“沈阳市选送优秀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到沈阳农大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并要求和鼓励各地教育、科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作开展10年,培育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255人,293人被确定为科技示范户,61人被认定为农村科技服务站,479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31人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学员毕业回乡后全部被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带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受训的1751名学员创业的产业规模培训之前相比,种植业扩大了5.05倍,养殖业扩大了5.41倍,农资经营扩大了2.63倍,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5652个(次),推广采用新技术2986项(次),带动周边农户参加农村科技培训223672人次,累计增加收入14.84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纯收入达到2.5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4.6万元,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的11倍,近三年收入增长率27.95%,是沈阳市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1.93倍,带动就业11381人;领办和参与创办合作社或协会471个,实现年销售收入9.95亿元,带动就业30452人。

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乡,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对于推动农业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7年,辽宁省委组织部、科技厅、人事厅、农委、财政厅共同组织开展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工程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在农村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

2007年9月,首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率先在沈阳农业大学开班。截至2012年,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共培养农民技术员10199人,总量上已经完成一村一名的培训计划。学员回乡后有的创办了农事企业,有的创建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77个,引进新品种1174个、推广新技术875项,注册产品品牌207个,带动农户22万户,新增经济效益19亿元。

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沈阳市“青年农民上大学”和“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巩固培训成果,根据全省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省科技厅开展了辽宁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项目。

第9篇

赵以勤已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工作19载,农村就是她的讲台,农民就是她的学员,在人生的旅途中书写着一名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平凡人生。

1993年,刚毕业的赵以勤被分配到教育系统工作,但她却认为我学的是农,应该到农村去,应该为农民服务。为此扎根农广校,以校为家,一心扑在农广校的教育事业上。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着迷于农广事业呢?她的话很朴实:“我出身农村,理解农民想把日子过好一点的心情,而农民的日子要红火,就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我愿在这条路上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

发展农业,关键在科技,难点在推广,基础在教育。而农广校自身具备传教、推广、科技力量强的优势,使得它易被广大农民接受。

1998年,赵以勤被任命为枣阳市农广校副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工作。她经常开展观摩教学,使教师们在语言表达、板书、教学统筹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在办学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一是改一条腿走路为多项并举,在中专学历的基础上,又争取了三个培训项目: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培训“阳光工程”。二是改单独办学为联合办学。借助市总工会职校的师资与设备,实行联合招生,走“学历+技能”之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此外还与湖北农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办农学、植保大专、本科班。三是改单一课堂授课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结合农时季节,结合重点产业,对学员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使学员能学以致用。2003年,在吴店镇肖湾村进行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试点。短短时间内,该村发生了很大改观,建立了1000亩优质小麦品种和1000亩水稻良种制种基地,当年实现产值260万元;建优质米基地1000亩,良种棉基地850亩。

对于赵以勤来说,农广校事业的不断开拓进取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2010年是农业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调整与转型的一年。9月6日,枣阳市阳光办召开了全市培训基地部署会,9月8日,她就向市阳光办上报了《枣阳市农广校二〇一〇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9月15日,农广校“阳光工程”东郊沼气班开班。短短10天,从培训教师的聘任,培训教材的编印,培训制度的制订,培训地点、学员的确定,她事必躬亲毫不马虎。一边多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边亲自上阵,每一件事办到最大程度的满意。整个培训期间,她带着农广校的同志,白天,逐个村,逐个班地跑,宣讲政策,落实培训计划;晚上,加班录入学员电子台帐,整理档案。她表示,国家的惠农政策,要靠基层同志向农民落实,要坚决做到领导放心,农民满意。言传不如身教,她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办学人员,农广校内部形成了工作上你追我赶、团结向上的好局面。全年培训学员3500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6-2008年赵以勤连续3年主持开展农广校承担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试点工作。2006年培训23个村,2007年培训20个村,2008年培训5个村,共培训“新农”学员1920名,累计推广水稻抛秧、小麦免耕、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及郑麦9023、鄂麦18、超级杂交稻等新品种近万亩。

枣阳市农广校的办学业绩不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的肯定,1997年被枣阳市教育局评为办学优秀单位,同年被省农业厅授予“育才兴农示范学校”,2003年被枣阳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009年在中央校“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级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全体教职员工辛勤努力的结果,更包含着赵以勤的心血和汗水。她本人也于2006年被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湖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授予“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先进个人”,2011年获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国家“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下,赵以勤将怀抱着金色的希望和她的广校同事们一道默默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枣阳市分校

第10篇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工岗位技能等培训为重点,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

2总体要求:立足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需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需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及当前农村发展存在重点、难点问题。突出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户和一线农民的科学操作技能及经营管理水平培训,分层分类确定培训重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全面科学发展。

3目标任务:培养造就一支热爱农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按照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扎根农村。培养造就一批能够适时、稳定转移的后备技能工人和产业工人队伍;按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知法守法、文明诚信的新农村建设者。今冬明春教育培训的具体任务是全县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2.4万人(次)转移就业2万人。

二、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意见。传达贯彻市县农民培训有关精神;农牧、科技、林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成员单位立足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县乡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构。召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筛选确定专业技术人员、聘请专家教授和农村经济能人组建培训师资队伍,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

第二阶段教育培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村组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初高中回乡毕业生等进行政策法规、科技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和农村致富能人巡回宣讲培训;各乡镇要以“六站一校一中心”为依托,县上将以党校、农广校、职中、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并由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严格按照培训意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分类组织好本乡镇培训,及时收集培训资料,建立培训档案,坚持每周向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民教育培训进展情况,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编发教育培训简报,向县委、县政府及市政府报送全县教育培训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向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总结。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评优选先,各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培训内容设置、培训档案资料、参训农民人数及教育培训效果。表彰奖励。

三、工作重点

要始终突出“五个重点”坚持“五个结合”培育“五型农民”整个教育培训中。

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以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进行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开办“2+13+1培训班。提高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务农基本技能。同时,结合即将启动的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万名中专生计划”对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农业中专学历教育,培养善于创业、热爱农业的农村青年实用人才。

二是以外出务工人员为重点。开展创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其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无序型向组织型转变,打造劳务品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以在家务农人员为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术要求。突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立体种养业、科学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节本增效、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技术、苹果栽植管理等技术培训。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四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为重点。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开展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培训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效益管理、合作组织运转等方面知识。

五是以村组干部为培训重点。开展现代经营意识和市场经济理念培训。通过重点辅导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其率先转变观念。并通过他示范引领农民致富。

坚持“五个结合”培育“五型农民”

一是结合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形势政策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巡回宣讲等形式,培育明白型农民。各乡镇要坚持以乡村宣传阵地为载体。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农村发展现状看变化、找差距、谋发展,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为重点,深入宣传培训,真正使党的各项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群众学习政策、运用政策、加快发展的能力。

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美德型农民。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区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实践和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双节”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坚持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占领农村活动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深入实施小康文明示范创建工程,改变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环境文明程度,创建一批省、市、县级文明新村,

三是结合“五五”普法活动。深化民主法制教育培训。深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公路交通、土地承包征用、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育知法型农民。坚持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学法、守法、懂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解决矛盾纠纷,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

四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发展能力教育培训。以支柱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重点,培育经营型农民。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能要求。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设施高效瓜菜生产、优质果品生产、设施规模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沼气能源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知识培训,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以农业品牌培育、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农产品销售流通为主的市场营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结合农村劳动力输转。深化劳务技能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就业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培育就业型农民。坚持把劳务产业开发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既要抓好制造、服务、建筑、餐饮、保安、电子信息等技能性教育培训,又要向农民工传授基本权益保护等外出务工常识,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四、保障措施

一要广泛宣传动员。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宣传动员摆放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采取召开会议、悬挂横幅、印发宣传材料、制作电视广播专题、组织宣讲队巡回宣传、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县电视台要跟踪采访,报道宣传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切实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字,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

二要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效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合理确定培训对象,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增粮、农村能源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突出培训重点;要借鉴农业科技入户经验,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高、乐于帮助和带动周围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由科技特派员负责进行重点培训,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办农民技术咨询服务点,开展技术咨询、图书借阅、科技成果展示、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等活动,全方位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每乡镇要选择有条件的村社新开办一批“农民科技书屋”制定计划,按期组织农民借阅农业科技图书,观看技术光碟。要组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立农民科技培训流动课堂,现场开展信息传播、技术指导和农业咨询服务,提高政策、技术信息到户的直接性和到位率。

三要通力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精诚团结、形成合力。乡镇在抓好畜禽养殖及优质苹果栽培管理、加工贮运等培训的基础上,发挥职能、分工负责。要突出抓好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其他各乡镇在抓好优质苹果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养殖等技术培训的同时,要突出抓好高效设施瓜菜栽培和烤烟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县农牧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农民教育培训人员调配、检查指导、综合协调等工作;县农广校、农技中心、能源办要发挥主阵地作用,认真抓好沼气能源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设施瓜菜生产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县发改局要加大力度,积极论证争取一批农民培训项目,县财政局要千方百计筹措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县人事劳动保障局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民工输转就业,县文化教育体育局要抓好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县扶贫办要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县林业局要抓好果树栽植管理培训,县畜牧中心要抓好科技养殖培训,县水务局要抓好节水灌溉、水产养殖培训,县烟管局要抓好烟草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县科技局要抓好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培训,县司法局要抓好“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其他各成员单位都要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培育师资力量,承担一定的培训任务,确保全县农民教育培训顺利进行。

第1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打造职教强区,推进科教兴区,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省职业教育条例》,坚持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抓好两个调整(办学思路调整,专业设置调整),围绕三个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三个结合(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落实四个服务(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形成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灵活开放的职教办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加快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启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心建设,以中心为依托,辐射、带动职高、职初,实行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打造贵池职教快速发展的平台。

2、抓好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结合贵池实际和市场需求,做精长线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大新兴专业,新建两个特色专业(机械加工、服装设计与工艺),努力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

3、创建两个职教实训基地。一是职教中心利用闲置机械设备兴建全区机械加工、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基地;二是梅里职初配合农林畜牧等部门,采取租赁、承包的形式,兴建农业科技生态园。

4、狠抓职教招生工作。普、职招生比位居全市前列,达省平均水平。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职高对口升学专科以上达线率达到95%以上,本科达线率达到30%以上。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达到35%以上。

5、大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利用区、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所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的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和“订单式”培训,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以贵池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为落户企业所需员工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哪个岗位缺少人员,就培训哪个专业的员工,保证使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省下达的培训人数。开展在岗人员计算机、WTO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更新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转岗培训。利用市电视台开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天地栏目,不定期播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讲座,推广农业、林果、畜牧、养殖等新技术,提升广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使农民在家也能脱贫致富。

6、加强职业学校自身建设。*期间职教中心力争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组织领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综合协调,功能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区政府统筹管理下,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宏观管理,制定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及区直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巩固阵地建设,相互间协调联动,发挥各自优势,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2、加大对各类企业用工的执法力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加大对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的检查力度,坚持不经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推动用人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

3、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按照“订单式”培养的要求使职业学校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采取开放、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如1+2(学校1年,实习2年),2+1(学校2年,实习1年),1+1+1(学校1年,实习1年,回学校学习1年)等多种学制模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转变。

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需求,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学与用的结合上改革与创新,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协调,克服重“学”轻“技”的倾向,对基本理论的教学讲求“必需”与“够用”,把功夫更多地下在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二是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职教中心等要将机械加工、服装设计与工艺、林果、机电确立为骨干专业,对口升学设置计算机应用、财会等专业,推荐就业设置家政服务、计算机等专业,短期培训设置农村实用技术、电工等专业。职初以种植、养殖等为骨干专业,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形成适合我区经济特点,立足贵池、面向市场的职教专业设置体系。三是积极开展以专业课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取邀请名师讲课或安排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5、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切实加强“一个基地”,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使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加强职业学校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机构,完善各种培训制度,落实“四定”管理办法:即定目标、定职责、定人员、定奖惩,主动走出去,抓信息,跑市场,围绕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接洽,为学生就业寻找门路,通过打通就业“出口”,带动招生入口,实行“市场化办学,企业化运作”。三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积极配合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开展新上企业的用工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做到“项目落地,培训上马,项目开工,学员上岗”,为落户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主动深入现有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开办企业冠名班,单班多专业,不拘形式开展专业培训。四是实施好“两个计划”,即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强化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重点搞好“家政服务”和“机械加工”两个专业的培训,打造贵池对外劳务输出的品牌。五是继续大力开展“联合办学”,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合格技术人才。在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今年开展与上述区域内的重点院校联合办学,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第12篇

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位于普洱市东北部,分布于北纬23°34′20″至24°21′40″,东经100°21′至101°31′。地处横断山脉以南的哀牢山与无量山顶部,由哀牢山与无量山两脉从北向南横贯控制全境。全县辖5乡4镇,111个村(居)委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占53.3%。20__年末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人,占总人口89.04%,乡村劳动力10.61万人。全县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7%。20__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22万亩,粮食总产7750万公斤。桑园面积1.08万亩,果园面积1.18万亩,茶园面积6.21万亩。畜禽、水产已初步形成以猪、牛、鸡、稻田养鱼等为主的养殖业。

二、__县农民科技培训概况

到目前为止,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4474人,颁发“绿色证书”2433人,建“绿证村”1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10人;通过“阳光工程”实施,累计转移31256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指导年2万余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

__县农民科技培训主要由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学校除完成相应学历教育外,一直承担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任务。20__年__县农广校又被我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始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培训。20__年,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__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完成1010人的培训任务,现已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农广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已达30人,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

县农广校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服务总站、水产站、畜牧局、等农口部门及县科委、科协联合协作,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全县农村每年约有2万多人次的农民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与咨询,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完全有能力承担和开展各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项目。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必要性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在推进,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待解决,各类农业新技术亟待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十分必要。

四、培训目标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实际,围绕__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县筛选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要求的70个示范村,开办蚕桑、茶叶、冬农开发、蔬菜、水果、山区农作物种植(玉米、水稻高产创建)、稻田养鱼、畜禽养殖等专业培训班。每一个村组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农民50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全年参加培训15天以上,接受现场指导15次以上,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根据所学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受培训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本村同行业上一年平均水平的30%以上,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通过培训后,第二年帮助50名农民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依托一个特色产业,组建或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我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培训单位及人员

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确定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县农业局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现有的专、兼职教师和全县农技人员中选聘业务骨干,组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师队伍,对示范村的专业农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形成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二)培训实施计划

第一年(20__年)培训内容以主导产业的基础知识为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指导专业农民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20__年1-3月,成立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机构,选聘各专业教师,并落实示范村,每村选定注册学员50名,制定各专业培训和指导方案。编写和组织教材,举办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启动仪式等。

二是实施阶段:20__年4月—11月,选派各专业教师进村开展系统培训,采取进村集中办班的方式累计不少于15天,结合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

三是总结阶段20__年12月,县农业局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总结报告。

第二年(20_

_年)培训内容主要是各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后,使50名农民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20__年) 培训内容着重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结合农村政策与法规、市场营销等。通过培训后,促进产品升级、成立产业合作社、协会等。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是项目总投资:按每人500元估算,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500元/人=175万元

二是投资来源:申请上级补助每人300元,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300元/人=105万元

三是缺口70万元自筹。

七、经费使用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的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培训结束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局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县财政部门报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讲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即教师讲课费占20%;教师交通、食宿和师资培训费占30%;购买教材编印资料费占30%;教学耗材、牌子和证书占10%;培训管理等其它费用占10%。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一名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以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