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时间:2023-09-08 17:1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 调查 绩效评价 探析

一、本地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支出调查情况

(一)调查情况

通过查阅本地区近三年财政专项支出核算资料及相关书报、杂志和互联网信息,深入走访、实地考察获财政专项扶持的企业,调阅财政税收资料库及企业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对比企业的税收缴纳及销售收入情况等方式,对比企业获扶持前后发展状况,经过艰苦细致的辨别工作,掌握大量具体、真实的、符合实际的材料。

(二)资金支出情况

为响应国家各项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至2014年间,本地区直接对企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支出总额为16.68亿元。

(三)资金使用情况

为响应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及人才建设等相关政策,近年来,本地区用于补贴企业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以下统称专项资金)越来越大。2012-2014财政年度,专项资金支出总额为16.68亿元,占同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8.62%,主要有基础建设项目奖励、标准厂房建设补助等基础设施性建设项目的补助;有高新技术企业补助、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补助等技术创新项目补助;有留学人员初期运营补助、大学创业补助、微型企业补助等响应国家人才政策方面的补助;还有为鼓励在自主创新及生产、销售上能带动行业发展的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的创新基金。

(四)资金使用效果

专项资金极大推动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发展状况,对地区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发挥明显。专项资金的设立吸引强优企业落户,带动带动中、下游中小微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链,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形成专业化、技术化、产业化,有力推动行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获专项资金扶持企业整合资源,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工业产值逐年增长,上缴税收稳定,入库及时足额,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能力。企业落户及扩张,带动本地区劳工发展,有力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

随着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日益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1、预算不够科学,执行力度不够

专项资金预算未能充分结合本地区发展大规划和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导致专项资金与其他项资金调度有冲突,预算不能按照计划执行,增加财政预算风险。

2、项目立项环节可行性论证不够科学、充分

一是地方政府对项目管理不够重视,未设立项目专职管理部门,项目筛选科学性不高。基层工作管理人员每天要应付纷繁复杂的公务业务,项目管理工作只是其中之一,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人员很难安排富余时间深入企业去了解项目,很难发现、推荐最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就算为了项目立项工作而专门开展的项目调研,也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二是项目推荐、审核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管理人员履行的是行政管理职能,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无法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

3、项目的跟踪监督管理不到位

项目管理部门对立项项目缺乏后续跟踪管理,对项目立项后的建设情况、指标完成情况、立项企业发展状况等不够了解,项目管理工作未能实际发挥作用。

4、专项资金验收考核环节的问题

一是对立项项目的考核指标不明确或者指标未细化,验收没有量化标准,未能保证验收质量。二是财政绩效评价未充分发挥作用,财政部门对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参与度不够,部分项目的前期推荐、申报、审核,没有财政部门参与管理,导致项目信息沟通不畅,影响财政绩效评价。

5、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追究责任制度

专项资金缺乏财政、审计、纪检参与监督管理,也未设立相应考核机制,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同时因为没有追究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普遍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工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出现感情审核,人情项目。

部分企业对财政扶持存在依赖思想,本末倒置,不认真发展自己的生产及主营业务,反而为获取专项资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想尽办法去迎合各项专项资的政策条件,博取国家财政扶持。

二、基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专项资金管理探索

(一)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当前状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为了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使用效益而出台。它要求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特别是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台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已陆续开展相关工作,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绩效评价工作仍浮于表面阶段,对财政支出管理特别是专项资金管理作用的未能充分发挥发挥出来。

(二)管理探索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专项资金的特殊性,要求其应合理调节和控制,接受监督管理,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保证资金安全、使用有效。

1、预算环节的管理

财政层面,应转变观念,将财政工作由“记账式”转为“管理式”,走出当前会计与出纳、按行政命令拨付款项、重核算轻管理的角色,提高财政行政决策的参与度,结合本地区行政整体规划,加强财政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保证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力度。预算单位层面,应当在年初申报专项资金预算时,将绩效目标编入年度预算,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如确调整,则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2、成立专职项目管理部门或项目管理小组,加强项目可行性科学论证及绩效可考核性

首先,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财税人员等组成的项目管理小组,加强项目可行性科学论证,必要时应聘请技术专家参与论证。同时,管理部门或小组应全程参与项目管理工作,包括项目推荐、申报、立项、跟踪管理及结题验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效管理机制。其次,充实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力度,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管理人员加深项目专业基础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第三,结合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相关要求开展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部门或小组成员可能也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组织机构重要组成人员,在日常项目管理工作中,应结合绩效评价管理要求,深入、细化项目管理。

3、落实项目跟踪制度

项目管理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项目,实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使项目监督和管理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促进立项单位对项目的建设。密切关注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营变化状况以及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及时发现、排除存在问题,对于实施状况不理想的项目,应及时终止项目,收回项目资金,以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

4、明确、细化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指标

推动项目验收工作的开展按照专项资金相关要求,明确项目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等预期产出指标,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预期效果指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程度、需要的成本资源等指标。考核指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昼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组分档形式表述,以便于项目验收工作的开展。

5、落实责任监督机制

一是成立由审计、绩效督查、纪检等组成的监督小组,加强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定期不定期抽项检查,以保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有效。二是落实追究责任制度,启动问责机制,结合国家决策终身负责制要求,增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警戒作用。

6、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与舆论监督,体现公开、公平性

执行项目立项公告,将当年计划的专项扶持资金的重点扶持方向、额度,申报要求、时间,验收考核方式等信息公开公告。将拟立项项目企业单位情况包括发展现状、立项依据、立项金额、考核制度、考核指标等以及已立项项目企业项目实施情况、项目验收考核情况等信息公开公告,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专项资金合理、规范使用。

7、建章建制,规范资金资产的使用

制定、修正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及所占的比重等,规范资金使用。加大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执行登记备案制。即资金用于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应当作为专项国有资产管理,且优先考虑购买通用性强的,便于调剂使用的资产,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专项资金在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财政部门应树立绩效管理理念,不断探索专项资管理的新模式,管理好使用好,充分发挥资金作用,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云敏杨秀绣.探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J].会计师,2014.6(194)

[2]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1.11(134)

第2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一、前言

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其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传统的“分配”不断向“管理”转变,并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公共资源简单分配的方法,进一步发挥预算在整个财政资源管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这在提高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将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

在2012年,Z地区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此项工作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且没有配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科室,主要由监督检查科室负责相关工作。在2012年5月,Z地区印发了有关地区专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法,并对本地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为整个地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2013年,Z地区开展了三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二)问题分析

根据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区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效评价制度不健全。Z地区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但是对整个项目而言,这些项目之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与规范;同时也有研究发现,Z地区在财政绩效分析中存在评价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很多评价方法缺乏可操作性,最终降低了本地区绩效评价的整体效果,不利于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不科学。Z地区预算单位在管理中,一直受到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忽略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长期也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新事物,社会接受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也是相关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1-2]。

同时,Z地区预算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的观念,将财政预算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分离,在工作中只注重审查财政资金是否符合规定,没有过多的关注财政资金是否产生结果[3]。一些部门缺乏没有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考核,再加之绩效考核本身存在缺陷,导致Z地区在项目操作中存在拖延、应付的现象,工作尚缺乏主动性。

最后,由于Z地区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操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不理性的理财行为普遍存在。

三、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Z地区针对自身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法,显著提高了自身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体质量,值得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一)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基础点,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关键,因此Z地区做好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Z地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了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

1.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Z地区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制度》、《Z地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与选择制度》等,对本地区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得到快速发展。

2.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并要求其他单位能在绩效管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形成完整的计划、决策、监督体系。

3.建立完整的预算保证制度。包括宣传绩效管理思想、做好预算绩效技术保证、开展业务培训等工作。在加强人们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4]。

(二)重视应用结果评价

优于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Z地区在工作中落实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结果评价工作,以进一步促进部门规范化预算管理。

1.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处置。目前,Z地区财政单位已经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会不定时的将预算结果反馈至执行单位;而执行单位在获得结果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讨论预算工作是否存在问题,若发现问题,则会针对性的改进预算资金管理办法,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5]。

2.实施绩效问责制度。为强化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实施问责制度是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中,管理单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组织、基建等单位的工作相挂钩,并对于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渎职、失职的行为,由纪检单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财政资金的相关负责人员,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则严格遵照《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罚,这些措施将会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Z地区为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建立了完整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负责收集有关项目决策、项目建设、产出效果评价等,并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反映预算结果,还能为持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在工作中统一收集与绩效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入到数据库中。在经过这种处理后,工作单位会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3.所建立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大量收集了各种项目的支出结果、检测数据、评估数据等,并将各种支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相关项目预算结果,不仅能为Z地区评价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提供帮助,还能为上级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稳定的数据资料支撑。

四、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本地区在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阶段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积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正确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通过构建数据库、信息资料平台等方法收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数据,为其他部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四是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在每次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束后,能根据开展情况评价本阶段工作的得与失,总结经验,讨论不足,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匡小平,鲍啸鸣.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13,07:63-67.

[2]徐建中,夏杰,吕希琛,等.基于“4E”原则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框架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2013,03:132-137.

第3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管理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和路径,在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各地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这也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然而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无法负担所要求的资金水平。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举债规模,进一步放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债务约2.7万亿元,负有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约4.3万亿元,可见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已经非常巨大。审计署在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第一季度对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抽审,根据审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由于存量巨大,债务的增量仍然明显,而且还存在着债务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的问题,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首先,分税制财政制度存在缺陷,财权事权不匹配,诱发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因为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不彻底,使地方政府需要负担大量的事权,但是财权却没有相应扩大。在1993到2003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2%上升到54.6%,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由78%下降到45.4%,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却未能彻底进行。

第二,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当前地方政府发债实行限额管理,使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风险增大。当前地方政府自主发债面临市场化定价问题,涉及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税收等多种因素,故只能实行限额管理。因而目前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渠道,一旦货币政策收紧或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从紧政策,融资来源的稳定性必会受到波及。而且地方政府获取贷款常常投资于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再考虑到政府换届、负债累积等相关因素,未来有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集中出现的可能性。

第三,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会追求自身利益。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就要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主政地区的GDP,这也是促使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原因。从目前来看,对于地方政府借债,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使精确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难度颇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可以肆无忌惮的举债,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最后,新型城镇化融资以土地为杠杆,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风险。地方政府通过以土地做抵押物获得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来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但以土地出让金作为还款来源,这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埋下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风险隐患。地方政府当年收取后面若干年期的出让金用于当年的城镇化建设,透支了未来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了“本届政府举债,下届政府偿还”的乱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健全偿债责任追究机制

纠正以往单以GDP增长评定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提高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资源消耗等其他方面在考核中的比重。此外,要把化解历史遗留债务,控制债务规模和投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健全偿债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债务主体,明晰债务管理的责任和权利。突出地方政府“谁借谁还”原则,科学合理制订地方债务管理办法。

(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营

梳理重组混乱无序的融资平台,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积聚风险。严格执行平台准入制度从而遏制融资平台贷款的过度膨胀。努力培养适合地方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财政投融资领域高级专业人才,提高地方融资平台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健全融资平台治理结构,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从而使地方政府债务公开透明,方便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安全性。

(三)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深化分税制改革,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使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与事权上相匹配。推进“营改增”,达到增值税对商品和劳务的全面覆盖的目标,消除重复征税现象,建立新税源。加快房产税的立法进程,加快资源税改革进程。在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基础之上,以不动产存量、市场价值和使用类型为依据,适时开征物业税。此外,建立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支付和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过程中,监管者要牢牢把握地方财政的收支情况,准确评估地方政府及时还债能力,防范债务风险。

(四)规范土地利用形式,构建可持续债务融资机制

地方政府要摆脱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强化土地用途管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要集约化,供地、用地政策要采取增量控制和存量挖潜并举的模式。利用民间资本进行新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化投融资多元化,形成财政资金引导,市场资金配合的投融资模式。适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完善与自主发债相关的配套制度,使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加强资产证券化创新,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和资本市场平台,实现资金的供需对接,提高流动性,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林,侯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再思考[J].财经论丛.2015(05).

[2]王桂花,许成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管理研究――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特点;改革趋势

一、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概述

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就是根据公共财政目标设置公共预算,将公共预算的资源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根据公共财政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评,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根据财政部预算司提供的数据,我国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69560亿元,财政部的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中1~6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累计597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21亿元,增长10.8%。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财政资金如何有效使用、怎么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成为绩效预算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绩效预算模式的特点

我国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是以西方国家的绩效预算模式为参照的,希望通过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模式。

1.以结果为导向的综合系统

绩效预算模式更加重视政府的预算支出所取得的成效和所满足的社会期望,而不只是重视财政投入。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公共财政弊端,促进政府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是对当下公共财政预算使用的评价,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安排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形成了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价—预算目标的一个综合的系统,实现了预算方面的有效循环。

2.效率优先的原则

绩效预算模式相比于其他的预算模式而言,更加重视效率。虽然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额很大,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有逐渐递增的趋势,但是相对于公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而言还是稀缺的。这就要求有限的资金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使得公共部门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与中长期预算相结合

公共财政的每个季度或年度预算都要与政府的总体目标相结合,将中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从而制订每个季度或年度的绩效目标。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公共财政支出的短期行为,保证了公共财政预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保证了政府职能活动的连续性。

4.鼓励预算管理者的创新和节约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预算管理者更清楚并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项目的投入组合,其有能力进行预算分配和使用的创新。由于绩效结果的约束,预算机构不必再实行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外部控制”,从而鼓励预算管理者创新。同时,通过一定比例上的“利润分享”,允许将预算结余的一部分奖励部门成员,可以激励预算管理者节约预算资金。

5.预算过程更加注重民主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实施管理主要是财政部的职责,而绩效预算模式从预算的编制到最后的绩效评价都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及专家甚至是广大公众的参与,从而使得预算过程更加民主。同时,绩效预算模式有着较为明确的工作流程,保证了预算过程的科学化。

三、我国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改革趋势

我国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近年来,全国的很多地区在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起步较晚,虽然在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目前绩效预算管理还处于扩大试点阶段,整体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完善,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相距甚远。

1.树立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理念

把绩效预算的理念融入到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当中,建立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管理、事后有绩效监督和评价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断持续、循环地运作,形成一套科学的、量化的预算目标和指标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公共部门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强化部门责任意识,提高部门决策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推动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逐步建立绩效预算体系。最终,通过绩效预算改革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彻底打破传统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2.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公共财政预算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因素。现在摆在我国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使得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成为一项制度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目标的管理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绩效化;二是通过绩效目标的细化,把各个部门的绩效预算目标进行规范化和量化,从而实现公共部门目标的绩效化;三是完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全国统一、量化并具有可行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预算的绩效评价有所依据,同时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引入专家或者公众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四是按照预算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监督和评价整个过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预算部门为责任主体和以财政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

3.通过加强立法推进绩效预算管理

当前的我国预算管理仍然沿用的是在1994年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当时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许多计划经济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一些环节和内容不能符合新的体制要求。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根据现今的经济状况和预算情况加强立法。为了促进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方面的改革,首先就要把绩效预算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确立相应的绩效预算的原则;其次,通过规范和充实制度和内容,将现行的财政部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上升为《政府绩效管理条例》,进而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

4.注重绩效预算的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预算工作的落脚点,绩效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发挥更大的效用。首先,建立绩效预算数据库,将绩效评价结果录入到数据库中,实现财政部门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其次,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通报,通过向项目预算主管部门通报,发现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水平;再次,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最后,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对于绩效评价得分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高的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并进行奖励,对绩效评价得分中等水平的谨慎安排预算,对于得分低的资金延缓发放,责令其加强整改,从而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

5.加强绩效预算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统筹协调

我国绩效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可能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的支持。一是完善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使得绩效评价结果与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二是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改革,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按周期滚动编制公共财政预算,从而为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夯实财政工作基础;三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公共部门的会计基础,建立复试预算制度;四是加强组织的协调,强化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加强监督工作,保证绩效预算的严格执行。

四、结语

建立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系统将是一项具有一定艰巨性的工作,不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对于我国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便会在实践中产生过度简单化的倾向。美国著名的预算专家乔伊斯对此有这样的论述:“改革的困境暗示了基于绩效的预算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过度单纯化。如果我们相信这个目标是直接而简单的,我们就会冒这个风险,即将本来有希望的成功埋葬在一堆膨胀的期望下。”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模式随着政府治理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对于预算改革的不断探索实践,终将会逐渐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天津市财政局检查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税纵横,2010(06).

[3]艾伦·希克.现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马骏.新绩效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8).

[5]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6]朱芳芳.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改革及其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3).

[7]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8]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是协调学校全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承担着依法筹措办学资金、规范各项经济秩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财务工作全局。在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财务工作全局,保证财务管理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协调统筹好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的条件虽有较大完善,但教学、科研设备仍相对落后,实验条件和设备相对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明确财务工作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2)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为使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有效的进行,充分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等措施,真正实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的目标。

二、建立与时俱进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对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职院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必须在院长统一领导下对财务实行集中管理,通盘考虑,确保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学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的财务工作既是保证学校方方面面开展工作所需的物资供给,又牵涉到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利益的工作。须在院长领导下,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作用,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避免因独断专行而造成失误。应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及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从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方面进行论证评估。论证评估的结论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按照管理层次,分别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各级财务主管、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将财务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个人。同时,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2)建立和完善“重实效、节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财务运行机制是指财务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有机结合和自动凋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高校财务运行体制是指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而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是高校财务活动规律和资金运行规律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资金效益要得到保证,必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建立资金使用决策问责制,力求做到决策不失误;其次,在资金运行中必须对相关责任人的资金使用的绩效进行跟踪考核,奖惩分明,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学校的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围绕资金构建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最后,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实现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建立财务规范风险机制,规范财务行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形象地对商品能否在市场中出售进行这样描述:“从商品到货币,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近年来,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主要是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预算管理约束弱化、管理层次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1.规范财务行为,加强预算管理。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的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范围之内。因此,必须加强预算管理,控制、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制中的主导作用。(1)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综合财力的可能,编制中长期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必须与财政收支相适应。(2)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学校各项事业活动所发生的财务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学校执行的年度预算应与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收支口径上保持一致;应将预算执行的责任分解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预算调整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3)各项支出做到有预算安排、有支出标准、有制度依据。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2.多渠道防范筹措资金带来的财务风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发展要由单一的地方政府投入上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为辅的办学道路转变。为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的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校内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等无形资产,通过社会捐款、盘活资产、开展合作等途径,以及校友会、基金会等多种形式,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资金。

3.做好收费管理工作,规范收费行为。学校所有收入均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性收费,代收费,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坚持自愿、非盈利性原则及收费公示制度。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和管理及核算,必须使用上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收入必须按规定及时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支出必须按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执行。

4.严格资金管理制度,规避资金风险。首先,建立大额度资金流动集体决策、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其次,对外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和专家评估,学校要指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各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资金安全与合法收益的实现。再次,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

5.学校严禁为任何组织(含校办产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防范因担保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 考 文 献

[1]李翠莲.试论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机制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8:24(5)

[2]储锦超.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0):6~7

[3]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2006

[4]郭喜军,马新平.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6(6):59~60

[5]吴翔宇.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6(1):77~79

[6]曹颖,房钰国.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1(9)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

一、引言

目前还没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威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与玛丽・坎特(Mary Coult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1991年,Carroll认为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四种社会责任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而且这四个企业社会责任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对哪些人承担责任,对这些对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怎样推动企业实现这些责任的问题。Carroll认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相关利益群体就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Clarkson也曾经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目前,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主要有投资者、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行业协会、当地社区、政府等。作者选取了其中认为对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二、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表现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寻租现象

曾有人在2002年测算,当年中国国有土地资产总量约25万亿元,约占当年全部国有资产总量的76%,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44倍。不过,这笔巨大的资产却产权界定不清、产权交易积弊丛生,“肥沃”的土地因此成为经济领域权力寻租的最热门领域,很多大案要案、金融犯罪,其背后都与土地密切相关。据统计,过去几年里,在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案件中,涉及土地批租问题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土地招挂拍的过程中,竞买人恶意串通“围标”、“陪标”的现象很普遍。投标单位向陪标单位承诺条件,以金钱贿赂收买主要的评标人,里应外合,不对称信息,故意抬高投标门槛和中标价格,减少限制和吓阻其他竞标人。开发商不惜代价的寻租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也可以部分解释近年来房价飙升的原因。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风险大

2006年中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为32523.23亿元,同比增长28.3%。近两年银行信贷比例上升,2004年银行信贷只占开发资金总量的18.4%,2006年提升到19.58%;2006年自筹资金与其他资金分别占资金总量的31.95%和47%。由于预售款中大部分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总体上看约有70%的资金是来自银行系统,融资渠道过分依赖商业银行。这种高度集中的银行融资体制,必将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因为如果商品房空置面积长期持续大量积压,开发企业无法支付银行贷款与建筑费用时,只有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与建筑商,而建筑商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于银行贷款,最后也只好把开发商抵押给他的房子再抵押给银行。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则银行即使拍卖抵押物也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最终,银行将成为房地产风险的最大承担者,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保持房价的稳定发展。在当今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的动机下,房价已经成了老百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卖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欺诈行为更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这些欺诈行为具体表现在:不向消费者公布新开楼盘的价格或者是公布虚假的价格;相关项目的另收费行为以及小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隐瞒售房进度、散布虚假销售信息或涨价信息,营造虚假销售气氛。

三、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分析

(一)寻租现象背后的实质

房地产开发离不开土地这个重要的资源,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是产生房地产寻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土地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有着二元结构特点的政府手里。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政府代表主体的二元性,即中央政府代表土地所有权、行使市场管制权,地方政府使用权、行事经营权。具体经营土地市场的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绝对的监管权。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成本过高以及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指标的因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行使同一块土地的权利上会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冲突:中央重视土地的资源价值,但地方却看重土地的资产价值。于是,地方出于政绩、财政的考虑,挖空心思与中央争夺土地经济、政治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直接和GDP挂钩,土地收入就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地方政府实际上也并不是作为一个机构行使土地所有权,它需要委托相关部门的官员来具体地行使这项垄断权力。如果地方政府的某个官员掌握了控制土地市场的权力,那么就有开发商“处心积虑”地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给拥有颁发开发许可权的官员创造了巨大的寻租空间。

(二)房地产企业大量银行贷款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招挂拍在全国的推进,中央紧缩土地政策的实施,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又由于房市的飞速发展,房价一路上扬,普通工薪阶层买不起房,只有靠原有公房的拆迁获得“第一桶金”,从而使得拆迁成本愈来愈难以控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土地费用和动拆迁费用占一个房地产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从原来的30%上升到40-50%,中心城区的比例就更高,有些甚至达到60%。未缴清土地费用,完成动拆迁,就不能取得四证,也就无法达到银行贷款“四证齐全”的门槛。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需要自行筹备的资金大大增加,这对大型房产集团来说影响不大,对中小房产商则是致命一击。因此,自有资金不足,追求高杠杆获利的房产商企图绕过政策,另辟蹊径来解决前期资金。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对银行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资料表明,世界房地产平均利润基本保持在6-8%,高于其他产业。而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房地产投资利润远高于国际或发达国家水平,一般不低于30%,即使不景气时也在20-25%;即使利润较低的政府安居工程也达15%。显然,房地产开发信贷是银行一项重要的赢利性资产业务。

(三)造成房屋销售过程中欺骗行为的根源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消费者的种种不诚信行为主要来自于人们价值观的错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前服务于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开始迷失,改革开放后逐渐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形形的价值观激烈碰撞,不健康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奢侈、欺诈、自私等等)充斥整个社会。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唯利润是从,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绞尽脑汁耍尽一切不良手段,又加上中国现行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房地产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

四、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构建

(一)完善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完善政府官员考核体系

在保证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试验,把一部分土地的开发权和使用权等实际产权分配给大型国有企业,对土地的管理办法可以参照一般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但是应该开设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委托经营制度。实行由农地终极所有者的农户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村民集体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户自愿形式行使土地管理权,行使的土地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必须改变现有的官员考核制度,改革现有的单纯依靠GDP绝对增长额的官员政绩评价,尤其是与土地收入挂钩的GDP增长率指标需要慎重衡量。注重当地官员的长期绩效考核指标,把地方官员对地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值的大小作为官员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在进行房地产项目贷款上时应做好相应的客户分析和放贷前的调查,以掌握客户的真实资料。加强贷后管理,强化动态监控。要强化信贷资金的“过程控制”,加大对企业贷款后的动态监管力度,对房地产贷款要确保项目资金封闭运行,要与开发企业签订资金封闭管理协议,确定各自资金到位时间与进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对每笔贷出去的款项的风险和责任都要追究到个人,涉及金额特别大的可以由几个人共同承担。银行对这些信贷员实行专门管理,保证每一位信贷员都有积极性就负责专门的款项,同时,对专门款项的使用进行跟踪,确保每笔贷款实现真实的用途,信贷员对可能具有坏账风险的款项要有书面的解释说明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有失职行为的银行工作人员必须追究连带责任。发展以股票融资为主的房地产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房地产融资渠道。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58710家,而目前能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不过几十家,就算全国的上市公司都做房地产投资,加起来也不超过1400家。因此,通过股票融资的开发商毕竟是少数。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融资的资本市场,开拓房地产中小企业板块,积极探索房地产融资的其他渠道。

(三)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的房地产销售环境

对在商品房销售中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比如在销售过程中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开发商企业应吊销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要让这些经理人员明白,不强化员工的诚信意识,依靠坑蒙拐骗来取得业绩无益于个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同时,实行房地产销售人员全国区域管理的制度,这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可以由各地的消费者保护协会直接领导,营销人员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每一个房地产销售资格证上都有代表本人唯一合法身份的编号。消费者可以直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的有关部门进行投诉,由消协的有关部门进行真实性调查后再做出处罚决定。从外部环境来说一方面应尽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对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的开发商企业和个人可以考虑追究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等。另一方面应该在全行业甚至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社会主义诚信观建设,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建设个人诚信的电子档案制度。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CAROL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4).

3、CLARKSON.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1).

4、喻建齐.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D].武汉理工大学,2007.

第7篇

为认真落实省、市政府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2014年全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现根据《区政府关于印发区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的规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管理

(一)控制目标

坚决杜绝较大和重特大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一般死亡事故,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市政府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68以内。

(二)责任要求

(1)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实行区长负责制,区长为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副区长为分管工作直接责任人,按分工组织全区相关行业、系统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

(2)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街道办事处副职为分管工作直接责任人,按分工做好相关行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

(3)区级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单位)安全生

产工作。其他领导按职责分工对第一责任人负责。

(三)组织体系

(1)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组织,区政府安委会具体负责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评、奖惩等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

(2)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安委办)负责全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日常工作。

(3)各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建立健全制度,落实机构和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考核内容

(一)各街道办事处: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行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一岗双责”。制定和完善本级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社区和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监管原则,明确街道(集聚区)、社区的安全生产监管范围和对象。建立完善履职报告制度,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各部门主要领导每季向区政府书面报告安全生产履职情况,并抄送区政府安委办。

(2)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街道列入财政预算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执行。

(3)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按照《“双基”意见》,各街道要单独设安全生产机构,人员配备不少于7人,其中扬名街道(集聚区)不少于9人,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设备、工作标准及考核的“五落实”。

(4)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工作、难点问题、薄弱环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各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监管职责、监管标准、监管对象、监管计划。强化街道(集聚区)、社区日常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工作,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上级督办、群众举报核实的事项按期整改完成。突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5)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和教育培训。开展安全生产示范社区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国家安全社区和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做好社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社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培训考试以及企业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法定培训考核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到100%。

(6)严格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及时上报各类事故,不瞒报、谎报或者拖延迟报。

(二)区有关部门(单位)

(1)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单位主要领导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印发区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将安全生产工作与本部门、本行业各项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考核。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制度,按时向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报告安全生产履职情况。

(2)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与本部门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主要领导(或委托的分管领导)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安全生产形势,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等重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

(3)强化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和指导。将安全生产内容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组织、监督、指导所属行业或领域安全整治工作。根据本部门职责、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明确监管范围、监管对象和监管标准,制定安全生产执法计划,明确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方式,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主要领导每季度不少于1次带队深入基层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上报各类安全生产信息。

(4)强化安全生产社会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围绕“安全生产月”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康杯”、“夏季百日安全生产”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知识“五进”、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举行防灾避险应急演练等强化公众安全宣传效果,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5)做好应急救援和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科学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有计划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按时上报各类事故,及时参与或配合事故调查,完善和落实事故问责制度、约谈制度。及时通报本行业系统典型事故,落实防范措施和事故处理决定,及时报送处理决定落实情况。

三、考核和奖惩

(一)考核办法

(1)按不同类型分别制定和实施差异性的考核细则。根据重点工作与整体工作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条线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平时季度考核分值占总分的40%,年终考核分值占总分的60%,对各街道、部门(单位)实行综合考评。对承担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管理的区安监局、区建设局、交巡警大队和消防大队及区政府下达安全生产责任书的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日常评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2)由区政府下达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各街道和各部门(单位)每季度对本地、本部门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时序进度和实际完成情况等内容,于本季度最后一个月的30日前同履职报告书面报送区政府安委办。

(3)区安监局、公安交巡警大队、消防大队、区建设局要结合本部门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时序进度和工作要求,每季度对各街道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于本季度最后一个月的30日前书面报送区政府安委办。区政府安委办每季进行通报。

(4)区安监局、公安交巡警大队、消防大队、区建设局每月将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及重点工作等实际进展情况,以月报表的形式于每月30日前书面报送区政府安委办。区政府安委办统一汇总后报送区领导。

(5)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统计时间从上年12月1日零时起至当年11月30日二十四时止。2014年5月25日、11月25日前,各街道和区各部门(单位)将上半年、全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书面自查总结材料,报送区政府安委办。

(6)考核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资料和管理台帐、现场检查等方式,由考核组对照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分别进行评查。抽查的街道、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由各考核组随机安排,并根据抽查情况进行评分。

(7)目标责任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和一票否决四个等次。考核标准按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细则进行。

(三)考核奖惩

第8篇

年,要力争实现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农民异地转移21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675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2025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中2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同时,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272户(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249户,实施危旧房改造23个行政村,力争达到55个行政村。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就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推广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积极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推进贷款模式多样化、便民化,逐步实现有林权证就有信用证,并一定三年不变,加快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年,要普遍推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结合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林农小额循环贷款,80%的行政村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综合授信工作。提高农户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的科学性,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程序,优惠贷款利率,授信额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满足农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积极采取“整村评估、户户可用”、“一户评估、其他参照”等简化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担保公司、龙头企业、林农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村集体组织担保贷款等担保模式,增加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渠道。

三、推进林地林木有序流转。鼓励林农依法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林木,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年,林地流转率按林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加快山林实地勘界,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逐步解决人、地、证不相符的问题。年,实地勘界率达到50%,争取2010年全部完成。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商品林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销售。认真执行暂缓征收“两金”政策,切实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农收益。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各乡镇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点,适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加快森林资产评估分支机构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之间以及与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努力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加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县、乡镇和村三级联网。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和各种流转模式的相应工作机制。规范各类林权流转合同,林权流转应签订书面合同。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全部进入政府交易中心,积极引导个体林农林权交易进入中心。

四、促进耕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尊重承包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耕地,年耕地流转率按耕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保障农民耕地流转的收益权,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民所有。耕地流转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耕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耕地承包权益。积极推进农民以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提倡统一对外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提高农民收益。支持村、组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长期性流转,因地制宜开展季节性流转。县财政对新增的集中连片流转面积达到50亩以上、流转期限达到5年以上并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流出耕地农户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各乡镇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站,实行耕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耕地流转登记、管理和服务。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应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必须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耕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采用省统一制定的格式。加强耕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耕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

五、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具有较强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受让流转林地和耕地,积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流转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的,并且经营耕地面积超过50亩或林地面积超过2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允许农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3‰、林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5‰的比例在经营土地范围内建设农家乐、林家乐、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农业或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得改变用途。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茶叶加工、竹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产业。

六、提升技术要素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建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创新平台。积极实施国家及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农业科研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列入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分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农技考核制度,充分发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作用。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继续加快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以高山远山地区、小规模自然村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整村搬迁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异地转移农户扶持政策继续按照原相关文件执行。县委、县政府继续对完成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的乡镇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和奖励。要加快安置小区(点)建设,积极鼓励公寓式安置,促进异地转移农民向中心村、镇搬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推进安置形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山区农民梯度转移。对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要探索采取建设简易房安置和购买农村闲置房安置等扶持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同步搬迁。以异地转移农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异地转移农民转产转业。年,县财政继续安排各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县来料加工费收入要达到2600万元以上。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对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的工商企业,可在3年内按同等条件和标准享受城镇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同等收费优惠政策。加快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耕地的流转,尤其是要满足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切实提高山区农民异地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到农民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地区开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转移后续管理新机制,集中安置小区要按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要求实行社区化管理,对异地转移农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并适时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促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鼓励异地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优惠或减免有关规费。

八、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整村搬迁村农民的旧房除保留必要的村集体生产用房外,要彻底拆除,符合复垦条件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年,全县要完成农村宅基地复垦300亩。结合旧村改造、宅基地整理等,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中心镇、中心村,在满足本地居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以及村庄整理盘活的宅基地等调剂给异地转移农民。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对“一户多宅”农民、进城定居农民等的闲置宅基地、闲置房,鼓励村集体有偿收回后再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闲置房流转给异地转移农民建房后要及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九、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承担各项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县财政继续对新获批的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完善农信担保网络体系建设和基层农资购销站点布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职能。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购买农机、化肥、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扶持力度。

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服务“三农”的金融工作创新的政策研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支农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农村网点较多的优势,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年组建一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3个村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今、明两年,市、县财政分别按照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的比例对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实行优惠利率;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和2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县财政给予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多年生经济作物基地抵押贷款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年,在林木火灾保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林木列入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范围,并制定林木火灾保险理赔款管理使用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化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充实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资本金,并按照上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的比例逐年提取建立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同时作为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担保资本金。

第9篇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防治

1 引言

所谓农村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主要指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和挥发等途径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并从土壤圈内向水圈、大气圈扩散。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用化学品、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并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研究。

2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2.1 农村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为由塑料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药瓶和作物秸秆、腐败植物组成的混合体,成分复杂,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垃圾既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大多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不少垃圾散发出恶臭气味。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一个令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随着风吹雨淋,流入、浸入河流和湖泊,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2.2 人畜粪便污染

农村人畜粪便污染主要以畜类粪便污染为主。目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据调查,以农村户均4人,养猪3头,禽5只(以鸡计),大牲畜(以牛计)0.35头,按人均排泄粪便1.2kg/d,猪15kg/d,牛30kg/d,鸡0.05kg/d计算,农村户均每天产生人畜粪便61kg,是城镇(以户均3人计)的17倍。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畜禽粪便利用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与速效化肥相比,使用畜禽粪便入田作肥料的比重不断下降。据调查,仅有49%的畜禽粪便得到利用,其余皆与生活污水一样以污水形式,直接排入沟渠,汇流入湖,特别是近湖、沿湖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全流域总氮、总磷、有机质污染负荷的35%以上。

2.3 农村水污染

农村水污染来源很多,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村内地表径流水。近年来,随着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农村皆已使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长,人均日生活污水排放量在80kg以上。同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因常清洗生产工具等,污染负荷相对要高,加上浸渍了农村垃圾的地表径流水和养殖业生产废水,农村污水在数量上和污染负荷上均远高于城镇污水。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外排,向水体输送污染物,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和程度。

2.4 农药、化肥污染

(1)化肥的商品使用量逐年稳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增加约6.6%,纯氮投入量412.5kg/hm2,纯磷67.5kg/hm2,复肥163.5kg/hm2。按照氮肥30%利用率计算,除土壤固定约30%外,还直接损失近30%的氮肥,其中挥发到大气中约20%,淋溶到地表和地下水的约12.5%。

(2)农药的商品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近年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大约在200t/年,然而,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其余部分直接进入环境,土壤、水以及农产品,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2.5 大气污染

农村年产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农民缺乏有效的利用手段,大部分秸秆被露天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在焚烧过程中,还产生滚滚浓烟,生成了极易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3 农村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1)农村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2)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4)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6)农村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村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4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4.1 营造农村浓厚的面源污染治理氛围

(1)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2)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3)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4.2 加强政府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领导与监管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

(1)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3)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要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4)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发改、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4.3 实施科学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法

4.3.1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1)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2)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4.3.2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10篇

一、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总体状况

市辖荣成、文登、乳山3个县级市和环翠区1个城区,2个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全市共有50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2532个行政村、365个居委会。

全市县及县以下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编制数为1096名,实有人数1745名。县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558名,其中党委宣传部门工作人员105名,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117名,图书馆、文化馆工作人员112名,艺术团工作人员101名,报纸和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1123名;镇和街道一级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187名,其中宣传委员72名,宣传文化干事28名,文化站工作人员87名。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大专以下学历的1022名,本科学历的706名,研究生学历的17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8%、41%、1%。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648名,36到50岁的951名,50岁以上的146名,分别占总人数的37%、55%、8%。

从总体上看,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是好的。一是队伍比较健全。镇和街道办事处大部分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村和社区大部分都安排有人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二是整体素质较高。体制内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大本以上为主体,年龄结构以30岁到50岁年龄段的为主体,结构是比较优化的。三是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同志都安心工作岗位,尽心竭力干事,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四是保持了良好的作风。大部分基层宣传干部都能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廉洁从政,多年来基本没有出现违法乱纪问题。

宣传文化队伍状态较好,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一是把住进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坚持逢进必考,杜绝了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了进入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敞开出口。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表现好的,基本上能及时得到提拔重用,干部队伍流动较快,保持了活力。仅去年以来,4个市、区宣传部就有4名副部长被提拔到部门和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三是强化在职培训,近年来各市区和镇都在党政机关积极开展自主选学活动,每位机关干部每年都必须自主选学至少两门以上课程;经常举办报告会、培训班和辅导讲座,对宣传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使宣传文化干部的知识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四是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工作绩效考核,坚持竞争上岗,真正把有德有能有政绩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了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

二、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在不断得到切实加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对调研中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任务增加,人手相对不足。这些年,宣传文化系统的任务不断增加,上面的机构不断扩大,如网络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管理,这些都是新增加的职能,需要有人去干,但因为编制在机构改革时都定死了,而且是省控的,要增加编制很难。所以有些应当增加的内设机构和人员很难按需要配备上,不少市区的内设机构都是一个科室挂几个牌子,有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文化站工作人员只能一人身兼数职。二是要求提高,能力相对不足。现在搞理论的,面对的是与自己同等学历的听众;搞演出的,面对的是经常看全国一流演出的观众;搞文学创作的,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的读者,这些都要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但由于基层条件较差,待遇偏低,引不来也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宣传文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三是业务拓展,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比如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文物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目前都十分缺乏,这对我们正确指导工作、提高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影响。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产业意识相对不足。宣传文化系统大部分都是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事业意识、“事业情结”。领导干部有这种情结,往往只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它的产业属性,只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视它的产业功能。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有这种情结,往往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社会事业就应当政府投资,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面临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足。许多文化产业部门的管理,深深打着事业单位的烙印。工作人员的招录、选拔与任用,基本上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班子业绩考核,基本上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分配,基本上是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而这些单位的经营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的是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机制。这就使得这些单位在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时,时时感到掣肘。从这些新的矛盾和挑战中可以看出,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仍然是干部队伍健全问题、干部素质提高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干部观念转变问题和体制机制转换问题。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综合调研中大家反映的意见,我们就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宣传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表现尤为突出,在基层一些地方,宣传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投入的多与少,都与领导的认识甚至文艺爱好直接相关。因此,要真正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考核标准,加大宣传文化工作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和份量,有效发挥目标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基层开展宣传文化工作的经费来源除了有限的财政拨款外,大多数要靠四处“化缘”、拉赞助。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采取设立专项资金、投资基金、以奖代补等形式,投入到宣传文化领域的各类资金在逐渐增多,基层由于水平有限,作品和人才都难以入选各类评奖,因此这些钱很难能够到达基层。今后各类评奖及专项资金都应注重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三是要进一步充实强化工作力量。尽管对照国家的政策规定,目前我市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配备比较到位,但是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相对于所承担的繁重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当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我市目前共有宣传文化工作人员3362人,其中县及县以下城乡基层的有1745人、市直的有1617人,市直的及基层的人数大体各占一半,宣传文化队伍在人员布局上呈现上下一般粗、而不是金字塔型的分布结构。特别是在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由于取消了文化站,绝大多镇没有专职的文化站长和宣传文化干事。二是留不住人。目前在镇一级,宣传委员基本上成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跳板”,这一岗位上的人员变化很快;文化站长在乡镇机构中更是属于变化最快的岗位,有的人这个月上岗下个月就不干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安排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大多数人也是心不在焉,总想着跳槽。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除了要继续配齐配强镇文化站长、宣传文化干事等工作人员的专门编制从而在整体上充实基层力量外,重点是要研究制定引导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工作制度。“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包括宣传文化行业在内的多数行业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不可能简单地依靠大量增加基层从业人员的编制和数量,关键是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科学机制,把聚集在中央、省、市的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的服务重点引向基层。比如,省、市级各类宣传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中,可以把服务基层作为前置条件,规定到基层锻炼和服务的时间必须要累计达到一定要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