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

时间:2023-09-08 17:1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

第1篇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系统、准确、定期地整理营利性经济组织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信息。

1.1预算会计核算

1.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3]。

(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1.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

(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

(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1.2企业会计核算

1.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1.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4]。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二、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2.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2.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2.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三、结语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府职能的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出现了诸多方面的弊端:首先,现行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并不能够客观、全面反映政府现有资产状况,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固定资产有效期内并不对其进行折旧核算和成本核算;其次,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无法反映政府尚未用现金支出部分的负债情况,只能反映出实际已经支出部分的现金流量;第三,现行的会计收付实现制无法真实的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使得财务报告失真。我们使用的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款项的时间为依据进行记账的,这样就会导致财务报告与实际支出不同步,从而出现误差。例如,政府采购需要一批设备,合同要求货物送到后支付部分款项,在使用期内没有问题后才支付剩余款项,这样就会出现实际货物已在使用,但是货款未清的情况,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中,财务报告只体现已付的款项,未清的货款无法体现。以上这些问题都迫切的要求我们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预算会计核算有哪些方面影响

因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部门预算等方面改革的需要,导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些核算方法和核算内容等需要重新制定。

1、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我国现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在国外的许多国家都已经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已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在加拿大、美国也已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从有效地实现对财政的管理方面来说,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利于发挥政府的整体资源效益,从而有效的降低政府的资金运作风险,同时可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资源;它还能满足政府预算管理业务的潜在需要,包括资产负债信息等。

2、实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由总预算会计逐级向下的会计核算都将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它将直接导致相关行政单位的现行会计基础受到挑战,即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将发生变化。如果是在现行制度下的话,不仅要做一笔收入款项还要做一笔支出款项,实际上就与收付实现制原则不相符。

3、政府采购资金运动是在政府采购制度展开以后,需要预算会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新的核算内容。在现行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少采购项目中不仅有财政预算资金,还有有其他的一些项目资金。如果把这些采购资金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的话,就会产生资金由预算单位六点到财政部门。如果按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来处理的话,当出现采购和支付跨年度时,对预算单位来说,会出较为严重的帐实不符,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预算单位的经济状况。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方向

1、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增加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什么是政府会计?政府会计是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以其财务活动为核心,对政府的相关财务收支及交易情况等一系列的财务状况进行记录并报告的一种专门的会计。在结合了新的会计环境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后,有针对性的推动预算会计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满足政府对于预算管理需求的同时忽略了事业单位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所应要反映的信息。所以,预算会计的改革方向在于构建一个适用于绩效管理与评价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以应对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

2、以非营利性会计机构为基础构建新的会计体系非营利性机构它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没有营利动机;无法给予机构资金赞助人的直接的财务利益;机构的权益不得交换或者是出售。非营利性是与营利性相对应的,通常我们所说的非营利性机构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交通部门等,它们的划分是以非营利性为标准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从非营利性的机构类型入手,构建一个包括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政府会计体系,重新确立适合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并且树立一个会计信息受托责任性以及决策有用性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 改革与创新 建议

1.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的成本核算模式不合理。支出项目不能清晰地反映医院的成本耗费的客观情况,医院的会计核算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大致的核算,比较笼统,只起到出纳的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是医院属于政府办的机构,政府部门和单位内部更多的只是关心业务收支、收支结余等财务数据,对医院的成本耗费等不太关心。二是成本是定价的基础,目前医疗服务价格都由政府制定,致使价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而政府补偿也很难跟上,造成医疗单位加强成本核算管理的内在积极性不高。

1.2会计核算中未引入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企业会计制度》中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医院的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与企业一样要在市场环境中体现价值,存在着市场风险。同样,医院也存在着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风险,应收款项的坏账率可能比企业更高。因此,为了不导致虚增资产,降低医院的经营风险,对相关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1.3医院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重要性不够。全面性与重要性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医院的财务收支及结余情况,重要的内容应单独列示反映,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是医院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则。现行医院会计信息披露简单,主要原因是:以往会计报表只局限于医院浏览及上级部门检查,客观上没有详细披露的必要。在卫生改革的今天,随着多种形式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出现,除政府部门以外,不同方面的人员获取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多方需求。

1.4所有者权益核算不分投资主体,忽视所有权。由于以前医院产权归国家所有,净资产的核算分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固定基金,只核算用途,不按不同的投资主体核算所有者权益。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及多种形式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出现,这一矛盾逐渐突出。

1.5固定资产核算未按净值反映。医院按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列入成本,专款专用,用作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但固定资产账面仍按原值反映,无法按固定资产现有净值反映,忽视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事实上虚增了医院的固定资产。

2.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1不断适应新医改对医院会计核算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医院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通过会计工作来客观、真实的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国家应该根据需要制定多元化的统一医院会计制度,以满足当前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改制后的公有或多种所有制的非营利医院、社会资本参与或兴办非营利性医院需要的会计制度。同时,可以借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等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公益性支出,应在会计制度上增设公益性会计科目,如增设“公益性支出”、“公益性收入”会计科目,既能准确衡量其承担责任、义务,也有利于医院绩效考评和经营管理。

2.2完善医院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核算逐步趋于一致,以真实反映医院的资产负债情况,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相关决策。二是完善外部投资核算。医院要建立多元的资本金结构,条件成熟的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革,相应的设置“股本”科目反映外部的投资。或者在权益类科目中增加“资本公积”科目,以反映社会资金对医院的投资情况。分配利润时应增加“利润分配”会计科目,真实反映医院的经营实质。三是完善成本费用核算。对于成本费用核算,可以参照企业核算方法,将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直转入收支结余,不再进行管理费用分摊,在会计科目方面要根据医院的特点设立成本类科目,统一核算口径,同时细化核算内容,已确保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2.3增加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医疗体制改革后,医疗机构的投资主体成多元化趋势,不同的投资主体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全面披露医院的会计信息内容。首先,修订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总表列报内容。根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分类标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格式,增加医院涉及到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组的财务列报实用数据,使资产净值直观明了。其次,应该新增现金流量表,由于医院已经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全面反映经营实质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医院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中的具体准则,从经营、投资和筹资角度全面了解医院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资金使用是否正常,以评价医疗机构业绩,便于接受各产权主体的监督。再次,医院的财务报表在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上,还需披露成本费用表,已全面真实的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本。确保其医疗收费能够合理定价,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满足报表使用各方的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和经营效益。

2.4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职能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审核会计凭证及账目,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应收账款管理的日常工作,保证财产安全完整;其次要建立并严格落实赊销审批制度,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导致销售人员进行赊销时没有级别及其相应赊销金额的限制,导致了应收账款过高和总额超标的现象,因此应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对销售人员的工作进行约束,而设立了赊销审批制度的企业,应通过内部控制内部进行监督和评价,发现不足并做出改进,避免流于形式;针对销售人员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把应收账款回款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重要指标,与其工资、奖金挂钩,对于逾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也分析原因,若由销售人员违规操作造成,应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1]李花玉.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

[2]王莹华.浅谈新医院会计制度[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9) .

[3]吴光清.对完善公立医院会计制度的一些看法[J].财务与会计,2009(11).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1.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一方面,事业单位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过小,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

1.2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企业相差很大,而且由于不同类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的不同,各事业单位所用的科目设置也千差万别。科目设置混乱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规范的科目设置,使得账务混乱不清,不能全面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1.3会计归属不确定。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是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问题。我国事业单位按资金管理方式划分有财政全额拨款制、差额拨款制和自收自支制三种形式。财政全额拨款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基本上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然而差额拨款制和自收自支制这两种事业单位的会计,有的归属于预算会计,有的归属企业会计。即使同一事业单位会计,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职业习惯不同,选择的会计归属也不同,最终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不确定,不利于会计使用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评价,影响了事业单位间的可比性。

1.4会计报表体系存在缺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它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分析。另外,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特别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处理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致使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不能了解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情况。

1.5固定资产的制度规定存在缺陷。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同时核算,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存在虚增资产及净资产的问题。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固定基金并未随着其价值的转移或消耗而作增减变化,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也无法为评估固定资产的残值和转让价值提供依据。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2.1增强会计目标的界定。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深受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若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情况的信息,那么这将不仅有助于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进而有助于决策,而且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需要如实反映事业单位情况的会计信息。此外,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好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

2.2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除一些带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部分事业单位被保留,大部分事业单位将被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应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深化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具体说,对于继续需要依靠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而言,可继续使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不断使其完善;而对于进一步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来说,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一些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将不再适用,代替它们的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些一般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重大举措,从以国家财政为主体的会计改革体制,转变为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会计管理体制,使事业单位成为会计核算的主体,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

2.3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导致采取不同的会计体系,使得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无法进行比较,而且使得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的选择自由度过大,进而侵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了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要问题是明确事业单位的归属问题,具体适用于企业会计体系还是预算会计体系。只有明确了其归属问题,再按照相应的会计体系进行核算,才能真实和完整地体现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信息。

2.4变革会计报表形式。对于会计报表存在的缺陷可以进行如不弥补:首先,去掉此表中的收入、支出两大类,使之只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账户,这样就不存在时点报表包含时期内容的情况。其次,在资产类中增加“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这样,当发生“结转自筹基建”业务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固定基金”;在竣工结算后,全额冲回以上在建工程,同时按实际竣工值增加固定资产值。这样就可以保持报表总资产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最后,在收入、支出报表中增加“事业结余”、“上年事业结余”及“累计事业结余”栏,使之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事业结余”相对应。

2.5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突出中国特色。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将来必会有相当多的非营利性组织特别是事业单位进入国际领域,寻求国际市场,如国外共同出资组建、合作经营、发展国际会员,在海外主办展览、会议或培训,与国外非营利组织推广共同的政策,或为共同的目标进行研究,等等,甚至变成一个国际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国际化一定会带来其会计的国际化,因此,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可以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完善。同时,我国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制定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除了要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成熟的会计准则,还要综合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我国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会计目标还必须兼顾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需要。所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应走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相互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共德.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刻不容缓[J].中国总会计师,2005,(23).

[2]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

第5篇

[关键词] 医院 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医院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记录、核算、反映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达到促进医院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合理分配医院结余的目的。医院会计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运行,并对医院业务工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国家财政对医院补助逐年减少。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医院只有依靠自身的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机制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逐步增强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通过完善医院会计核算,使之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医院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特点

1.适应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由卫生部和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并自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根据《事业会计准则》要求,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遇到的经济问题制定的,所以当时的颁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2.实用性。现行会计制度相对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新的内容,修改了原制度不适应的地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对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经济预测方面进行了改进,具有一定实用性。

3.统一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概念与会计理论方面做了一定的统一,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以便于与国际接轨,使中外医院会计理论实践的交流更为方便。

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现行会计制度作为对原有制度的完善和补充,在它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出不足及局限性。

1.新型经济业务事项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不能得以记录和反映

医院现在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国有的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医院的经济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产权制度改革的日新月异,出现许多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如股份制的医院。医院会计制度不仅要满足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要外,还要满足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不能兼顾相同类型业务内容在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在不同类型管理模式下的核算的反映。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非国有医疗机构乃至外资医院应该采用何种会计制度成为人们的焦点。这些新型经济体制的医疗机构特别是非国有的非营利医院应该执行什么会计制度,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2.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医院现在按账面固定资产一定比例提取的修购基金,原则上与企业核算固定资产中提取的折旧费性质相同,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企业会计核算的折旧费用作为固定资产的抵扣项,可以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而医院会计核算时“修购基金”余额则不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不能真实反映出固定资产净值,这种情况下,在医院反映的资产负债表中,则虚增了医院资产和净资产。固定资产在购置时已经从医院净增资产中列支(专用基金支出),平时提取修购基金时又在业务支出中重复列支,会计核算缺乏真实性。

3.医院会计支出科目设置不是很科学

目前,医院支出级科目达30余项之多,二级科目下的明细科目多达50余项,主要是从政策依赖下的管理模式中,为了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保证核算口径的一致性。由于医院大部分已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虽然财政预算给予医院一定的补贴,但其所占医院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现有的支出科目不能有效地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能满足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造成医院会计报表可读性、通用性较差。因此当前医院会计支出科目以满足财政预算单一需要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4.制度中欠缺医疗赔偿准备制度

现行制度规定发生医疗赔偿时,直接列为当期支出,直接抵减发生期间收入,在医疗赔偿金额不大和发生事例较少的情况下,该种处理方式操作简单对财务状况,收支结余影响较小,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公民医疗消费质量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要求赔偿事件呈上升趋势,且赔偿金额日益增大,有些赔偿达几百万之多,如一次直接列为当期支出,其对财务状况和收支结余的影响深度可想而知。

三、对完善《医院会计制度》的改善意见

1.建立适用于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适用于各种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机构,和全面反映医院经济业务类型的医院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对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机构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会计可以借鉴企业会计,运用企业会计的分析方法,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营利性医疗机构则可以完全和企业一样,国家可从医疗收费、税收政策等方面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宏观调控,经卫生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采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

2.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起点”,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逐年上涨,医用设备及其他设备价值的大幅增加,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起点太低,有相当一部分应列入低值易耗品的资产,却列入了固定资产,不但增加了管理的成本,而且影响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建议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企业的标准来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起点。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并在固定资产折旧部分(包括以前年度末提取部分)计入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总值的抵扣项目,使医院的账面固定资产能真实反映医院所拥有的实际固定资产。取消固定基金是“即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固定资产建立折旧制度后,折旧额部分已用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累计折旧来反映。因此,固定基金科目实际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3.科学划分支出成本、增设“财务费用”科目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而今适应院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医院的筹资渠道及筹资形势已多种多样,不将种资金所产生的利息单设开来,全都列入管理费用中,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的使用成本,也不能很好地对比各种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规范核算借款(负债)的费用支出,合理反映借入资金的利息负担情况和合理评价资金(负债)利用效益,故把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规划到设立“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为医院管理者合理选择筹资形势提供更为直观的依据。

4.建立医疗赔偿金制度

在会计核算上要建立医疗赔偿准备金。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果事先不考虑医疗事故可能导致经济赔偿的财务风险,必将导致财务支出和净收入相背离。也不符合财务中的稳健性原则。按医疗风险保障的原理,应增补建立医疗风险基金的科目,及时建立医疗赔偿准备金。各医院可视其实际情况选择,在每一个会计期间,按照医院经济收入的比例,提取医疗赔偿准备金,在风险发生经济赔偿时,做好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并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的赔偿准备金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其业务不仅仅限于医疗救助,而往往是医疗、教学、科研几个方面相结合。因此医院业务既有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又有科研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而其核算更接近于企业,医院会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要求,必须定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改革,不断完善核算制度,才能使医院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医院会计的职能作用,更具有实用性,更好地为医院的经济管理、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彬:谈新医院会计核算.《中国卫生经济》,2002.1

第6篇

【关键词】两大分支 核算 会计构成要素 核算内容及方法 可能

事业与企业能够看到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不同之处,一个有物质生产能力,一个属于经营方向的能力。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其支出费用来自国家,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会计行业在我国分成企业会计以及预算会计两个方面,自从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关于我国会计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分支也越来越明确和详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其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非企业会计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具体区别如下:

(一)会计的核算基础不同。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工作。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由于其盈利性质,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不同。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另外,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最后,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1.固定: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有相同之处。虽然企业经营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在现今社会,企业也必须追求一定的社会效益。很多企业参与大型公益事业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投资兴办企业的现象。即便不兴办企业,事业单位也应该通过对所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以达到最高的效益。由此可见,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业务的交叉使得二者使用同一种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会计准则理论的框架结构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会计原则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原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同小异;就是会计要素的定义,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实上,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能能更好的反映其资金使用情况。所有这些情况都证明: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公立非营利性医院 现金流 问题 成因

目前,公立非营利性医院正在进行体制改革试点,探索一条股份制、民办和外资合办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医院面对的财务管理形势将更加复杂,现金的流转情况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1.公立非营利性医院现金流量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经营性现金流入下降,现金流流转曲折。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转变了以药补医机制,同时减少了经营性现金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防止了不正之风,同时造成医院药品纯利收入下降;门诊药房转变为药品零售企业切实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同时直接减少了医院现金流入;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经济利益,同时复杂的资金上缴、考核、返还环节严重影响了现金正常周转;持卡就医、实时结算方便了广大参保人员,同时使医院的应收医疗款逐年上升,但医保部门结算不够及时造成现金流入大量滞后。此外,经营环节上,现金流转环节多,资金利用率明显偏低,医院现金流入量呈现严重下降趋势。

1.2 投资性现金流出增长,现金流净额萎缩。

医院深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为求生存、谋发展,势必走扩大经营规模之路。但是当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引进高级人才、购置高端医疗设备和改善就医环境,势必会造成医院财务状况吃紧。此外,医院贷款投资的项目回报周期偏长、产出率偏低,并且高端设备购置和基建项目常集中进行,造成财务状况紧上加紧。投资环节上,医院现金流入很少,现金流出迅速增长,医院现金流净额呈现萎缩的局面。

1.3 筹资性现金急剧放大,现金流结构失衡。

单纯依靠自有资金无法破解医院发展的资金难题,广开筹资渠道成为促进医院发展的全新思路。虽然一系列的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缓解了资金问题,却同时让医院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调查发现,医院超预算开支情况严重,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业务增长速度与负债率不相协调,投入产出呈现倒挂现象。特别是医院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多,从投资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流入少,从经营和筹资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流入多;该格局表明医院现金流结构不平衡,医院资金运作长期处于“借了还,还了借”的窘境,使医院丧失发展良机。

2.非营利性医院现金流量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坚持医疗公益性与调动市场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国家财政对医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医院自有资金基础又很薄弱。医院坚持医疗公益性要求其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然而,医药分开加剧了医院资金的紧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支出,使得医院现金流净额有限,正常的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另外,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无法调动医院的市场积极性;政府指导下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医疗技术价值得不到实现;医保基金定额结算形成新的欠费,医院长期被资金缺乏问题困扰。

2.2 体制改革滞后性与现代管理创新性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医院创新式的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内容上要从预算会计型向企业会计型发展;同时,医院财务管理形式要由单一的会计核算形式向多元化的会计管理及成本核算形式发展,要求医院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产,使所有资产的贡献率都得到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前瞻性的工作。但是,医院现金流量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由于医院管理缺乏先进经营理念,导致医疗成本居高不下、资金营运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医院流动资金紧张。还有,由于医院管理者认识偏颇,财务人员没有参与或较少参与经营决策,加上财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沟通不畅,导致很多项目缺乏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如预测与计划、核算与控制、考核与分析等,造成投资失误,导致医院现金流量不足。

2.3 资金需求直接性与政府制约间接性之间的矛盾

医院获取资金的内在需求是不断推动其经营和发展的鲜活动力,盈利和筹资活动可为医院直接带来多元化的现金流入。筹资活动将促进医院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医院解决资金困境,有利于医疗机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但是,投资性现金的流入涉及到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当前一元化产权结构问题错综复杂事关多方面利益。暨政府对医院的产权改革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政策法规制度,无法可依势必造成筹资渠道狭窄、引进投资困难。在政策因素限制下,银行贷款间接缓解了一部分资金问题,但是医院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医院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更为突显。

2.4 现金流动及时性与管理审批失时性之间的矛盾

现金业务收支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医院购买药品、库存材料、支付工资、结算杂费(水、电、气、通讯、环卫)等各项支出都需要及时的、大量的流动现金。当前,医院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与医院有关管理部门审批失时、医保款滞后支付等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按规定公务员和离休干部医疗费补助全额返还医院,但由于医保部门的滞后支付,会造成当期医疗收入与相应的现金流入量不等;如果浪费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大,更会造成医院一大笔资金的冻结。此外,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规定药品收支结余资金每季全部上缴1次,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最快20天后才能返还医院,致使医院可支配资金短缺,造成资金运动长期“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资金周转。

2.5 现金管理局限性与信息管理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开放性的信息管理技术,把工作流、人员流、现金流和信息流融合起来处理,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体制和环境因素使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仍然扮演着“账房先生”的传统角色,财务报告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实时的、一致的、系统的现金流量管理信息;尽管许多医院实现了财会电算化,但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各个核算子系统仍然是彼此独立的“信息孤岛”。部分科室资金管理依然存在漏洞,跑、冒、滴、漏等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医院现金管理还存在局限性,管理者往往只重视货币收支是否多,而忽视财务核算与分析,造成医院现金管理效率低,无法真正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阻碍医院跨越式发展。

3.结束语

公立非营利性医院作为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发现和规避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加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动态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注:本文受成都医学院校级课题资助,课题编号为S08-009。

参考文献:

[1]韦荣忠,论医院现金流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2011年24期

[2]昂慧,现金流视角下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会计之友,2011年25期

[3]陈洁,寿卫东,关于医院现金流变化的思考,医院管理论坛,2009年02期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会计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64

1我国两大会计体系概述

会计体系起到的作用是就是辅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管理、控制、完成财务相关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并呈现出细化的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事业单位会计以及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多用于带有营利性质的经济体之中,起到了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把控资金流动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会计(又称预算会计)则应用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对社会的资金分配、福利待遇、经营活动等事务进行监督及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并不是物质生产机构,所以其不能够直接提供相应的物品,但它却能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提升社会效益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分企事业单位的关键点就在于单位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质,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都由国家财政负担,具有无偿性质。

2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具体差异

21二者定义及适用范围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本单位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事项,属于一种专业会计,其基本职责是客观地记录、监督、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把握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在财务处理中的职责是核算、监督,包括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企业的成本、费用、运营之后所得的财务成果,企业盈利部分用来改善经营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费用。企业会计财务处理在内容上会根据企业业务的繁简而有所变动。此外,二者在适用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会计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开展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则适用于不具有盈利性质的国家管理和政府服务机构,并且间接或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2二者要素构成存在差异

从运行结果和运行方式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且两者的构成要素也有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则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净资产等。除了资产和负债两个要素没有较大差异,其他要素均有不同:首先,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表现为一种资产净值,且具有产权单一、预算会计把控、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所拥有等特征。从企业财务会计角度来看,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了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但它的定义为:企业的资产中扣除负债之后,由所有者享有剩余权益的部分。其次,利润会计要素,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成果被称为利润,利润是企业会计要素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需要以组织自身的基本营利性质为基本前提,因为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讲并非营利性质机构,所以,事业单位会计也就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再次,收入会计要素,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资金流入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从系统内其他单位及财政部门取得的资金,且获取的该资金不具有偿还性。企业与事业单位不同,其资金来源是企业在市场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这些资金流入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并且和企业成立之初所有者给予企业的资金投入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所有者权益、资产保值增值。最后,支出会计要素,支出是事业单位资金消耗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会发生在事业单位建设基础设施、开展业务活动等环节,这种支出的目的主要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企业费用支出的目的则是要获得更多收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资金流出往往是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23核算内容和方法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及方法上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经济事项时,其核算方法上还存在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二,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比较简单,会计科目的整体数量相对于企业来说也较少,力求简约实用,而企业会计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较为细化、全面,力求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其核算内容不包含成本核算,对于具有营利性质的业务也只需要核算其内部成本即可,而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则特别注重成本核算方法,并对企业内部财务运行情况实施宏观管理。

24会计等式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等式为: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净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形态,能够对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时的收支、结余、净资产变化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要通过会计的监督来防止资金非法挪用、资金不合理滥用等情况的出现。可见,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必须采取动态形式建立,事业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也要充分符合此会计等式的基本要求。

企业会计的基本等式为: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其主要反映了资产、负债之间的实际数量关系,以及企业具体资产归属状况。企业会计基本等式证明了企业股东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独立存在的关系,此恒等式也成了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参考依据。

25核算基础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其中:收付实现制也叫现金收付制,它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时间节点作为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并以此方式来确定特定会计期间内的全部费用支出,若某项费用为本期支出的款项,或是某项收入为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则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将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反之,如果该费用和收入不是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现金,那么即使收入和费用支出的时间在本期,也不能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收应付制,权责发生制把经济事项的应收应付作为其确认本期收入、费用的依据,如果该收入和支出能够反映本期的实际经营成果及生产消耗,那么即使现金未实际收入或付出,也需要确认为本期费用和收入,反之,如果费用和支出的相关权利、义务不归属于本期,那么即使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也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6二者在财务报表上存在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相关报表等,这些报表主要是用于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业工作成果,以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上级单位对其运转状态进行把控,并不断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及可执行性。企业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这些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现金循环状态、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趋同走势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并引入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理念,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果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有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依据;第二,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越来越向企业管理模式靠近,并更加推崇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潮流。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方面包括:会计科目的变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变化、资产计量和入账的变化、相关财务报表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两大会计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如何变化,会计工作本身的监督和核算功能不会改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正确区分两大会计体系的差异之外,两个体系之间还应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为自己的组织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8)

[2]张云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区别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43-02

1 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在实践当中,一些民办高校往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有个别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这样,就有悖于民办教育资产的资本运作规律。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难以到位,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民办高校如何选择会计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运用对民办高校的意义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会计规范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含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以“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既可以解决公共财政资金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不足,又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次,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如实和及时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利于举办者和管理者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实现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民办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其会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有利于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的诚信度,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

3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的操作及运用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继续发挥民办高校原有的有效的财务制约机制,实行财务监督机制,厉行节约,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等优势,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账务调整和账务衔接。

3.1 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变为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时间基础。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基础,就是确定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划分原则。这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如: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按学年收取学费,而相关支出却在上一年度预先发生或在下一年度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付货币资金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造成当期的收支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当年的收支结余,因此,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确定民办高校结余的前提条件。

3.2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地调整

《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中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值,并且,如果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来源,可能会虚增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等会计信息。而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客观上要求按照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予以核算和报告。这样应将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入帐,并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折损价值通过计提折旧予以反映,从而提供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信息。因此,首先将固定资产支出从以前年度的经费支出调整为资本性的支出,将原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已入以前年度的“事业结余”账,按成本核算的要求予以调整,同时冲减“固定基金”和“事业结余”账。其次,新增“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其中“累计折旧”会计科目的明细项目与“固定资产”明细项目相对应,主要是便于各类资产价值的清晰化,将原修购基金的账面金额调整为累计折旧;最后,在固定资产清查后,按期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完成固定资产的账务调整,调账后,净资产总额不变。

3.3 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

结合民办高校性质,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设置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资产类帐户和负债类帐户,按照新会计制度设置账户,分析结转入如相应的帐户;对于净资产类帐户,在“非限制净资产”科目下增加 “投入资本”明细会计科目,核算投资者资产投入,以明晰产权;对于收入类帐户,设置“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和其他收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对于支出类账户,设置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增加了业务活动成本“会计科目”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账务衔接。

3.4 按照新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民安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民办高校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张报表:(1)资产负债表;(2)业务活动表;(3)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改变原来的会计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编制,使之名副其实,综合反应民办高校财务状况,调整后,会计报表显示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总额与调整前保持一致;编制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业务活动表,相当于企业的“损益表”,如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盈亏状况;增加设置现金流量表,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现金流量。

第10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定位; 特征 ;制度 ;地位

[Abstract]: institution accoun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life, with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enterprise accounting is also in constant adjustment,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position of the accounting work in the institutions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accounting instit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elow is the 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and the present accounting system existing problem to do a simple introduction.

[keyword]: orientation of accounting i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 status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对事业单位和会计定位

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大多是为社会提供劳务或者服务性质的单位。它的涉及行业较为广泛,主要可以分为经济类和行业类.

其中经济类包括:

民营的、中国和外国合作的以及公共的。

行业类可分为:

a科教类、媒体类、公共卫生类、体育类、服务信息类等;b地质类、环境保护类、气象类、社会保障类、水利工程类等;c 法律顾问类、公证机关类、咨询机构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有如下特点

目前事业单位有以下几个特点:a事业单位除有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一部分收入。b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而且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支出基本都和相关业务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服务品质、扩大服务规模,实现增收节支平衡,改善自身的经营条件。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普遍属于第三产业中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这些部门在当今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开发的作用就越明显,物质产品再生产发展就越离不开于精神产品再生产发展。正是由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才使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研究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并非已经企业化了,也并非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一)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的工程项目还是靠国家财政的资金来扶持的。

(二) 由于事业类单位的经济来源和特质导致其必须最大化社会利益,并始终要把社会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像教育类、科技类、文化艺术类、公共卫生服务类等事业单位供给社会公共服务或产品,如果只为利润则会使其偏离正常轨道。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部分事业单位即使最后有资金剩余,这也只是它们严格管理带来的,而不能认为就是追求利润为目标。

(三)当代营运的事业会计单位制度体制是由财政部陆续发表的科研事业单位、卫生医疗、中小学、高等院校等会计体制和财政部在1997年发表并自1998年实施运行的《会计准则》(试行)和《会计制度》组成。当代事业单位会计在一些方面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模式,如运用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记账原则;确立了五类会计基本要素,即资产、负债、利润、收入和支出;从而实现了会计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原则。通过上述,最终形成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等一系列会计报告体系。相关文件明文规定要求会计在基础核算上除了部分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运用权责发生制度其他的事业会计单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度。近几年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的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中实际并非采取收付实现制,而是与经营性质的单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相同。另外,相关基础性建设的会计核算通过《国有单位建设的会计制度》,并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相互不相关。

三、当代事业单位中会计行使的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当代事业单位在会计运行中运用的会计制度跟不上我国的预算体系的步伐

近年来,财政在公共方面已经在不断完善,随着国家各个部门、政府采集和国家集中支付等各项预算与财务上的体制深入地改革,当代事业单位的运行会计制度可以说远远不足以在新的预算管理和这种新的形势上附和人民的需求管理。

(二)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了一些问题

当代社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收付实现产生的主要问题如下:

l、当代社会,事业单位会计中资产、负债的核算不能完全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

2、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缺乏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

3、当下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报告体系并不能将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财务动向和业务活动状态完整地体现出来,所以在现在会计中的体制下,由于报表并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所以就不符合使用者需求。

(三)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人心的需要

由于事业单位中经济来源的多渠道,导致事业单位中资金来源广泛,从而使其不断涌现新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都在不断地挑战着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并要求其为了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

(四)财务会计不同于基础会计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出现会计报表体现的信息不完整和不充分性导致事业单位对基础建设项目的管制和财务状况分析很难,也不符合我国财务预算会计的改革,这些都是因为财务会计不同于基础会计核算。

四、由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目标和原则,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形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为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的。它反映了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代社会到现在,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根据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来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和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是企业和非企业会计的主要区别。而公司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即是不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不是具有营利性。公司投资者投入资本之后,要求得到报酬,公司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本投入的资本,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报酬才能保证它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公司会计要把营利作为最终目标,公司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和记录都要以资本的所有者权益和资本的增加为中心来开展工作。事业与行政单位在开展每一种公益性与社会性业务的活动,在出资者把资金投入之后,不要求得到报酬,这些单位一般都不会停止,少数单位停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可以将资金拿回来,它们中的少数在有的业务活动中提供无偿性的服务,即使有资金供给,也不是全部的,而是国家财政提供多数或者全额资金。因此,预算会计要把社会效益作为其目标,会计的记录、计量、确认和报告都要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进行。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是其非营利性,其非营利性也是预算会计每个部门组成的共有性。只有对这个特征充分理解,才能确定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很明确提出:“预算会计是把预算管理作为重点的外部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途径,是监督、核算和管理地方及中央各级政府的收支预算更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实施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上述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和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五、 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是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和地位作了一些说明,我们从中更深刻地了解了单位事业会计,当然也了解了单位事业会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它的基础上加强改革,来适应正在不断发展前进中的多元化社会。

参考文献

[1] 叶彩荣 . 事业核算中存在的问提与对策 [J]. 财经界期刊. 2010(04).

第11篇

互联网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尤其近几年,人们对它从陌生到熟悉直至感受到它深切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企业的大量涌现和网上交易的日渐增多,诸多有关网络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已经和将要遇到的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他们对这一新生事物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和冲击所持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在各种互联网公司十分普及的今天,部分学者认为:有的网络公司(如“虚拟公司”)存在于网络计算机之中,它是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它可以由各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因此,企业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如何在互联网络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网络会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有学者指出:当前网络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技术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等原因,成立、破产、兼并的频率之快前所未有。对于这类网络企业,持续经营假设面临重大挑战。而对其是否使用清算会计,目前争论很大。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在网络企业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期,不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其实际意义也不大。此外,即使网络企业能长期存在,由于其业务的瞬时性,期间划分的标准也是一个问题。与此相应,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在网络会计中必要性有多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由于网上交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货币可能会成为一般等价物。此外,由于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尤其是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金融工具交易时,在传统财务会计中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外币会计,在网络环境下是否有可能寻找到更好的计量单位也是众多学者担忧的问题。

以上这些观点并非杞人忧天,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前几年的发展之中,会计处理的确遇到了由于这些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应收应付款项的核算及费用收益的摊销与重要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相冲突等等,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政策,致使互联网企业的会计核算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对网络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解决办法的构想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对现有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分类。由于上述问题并非同时出现在某一类互联网企业中,而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企业因其自身性质和经营形式的不同而导致某些会计假设或核算原则不能成立。因此,只要正确地甄别现有互联网企业的营业性质,按照其所属的类别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矛盾即可得到解决。

从目前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情况来看,网络企业大体可分为四类:

1、信息服务企业,即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常见的是经营各种社区服务的网站。

2、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和客户提供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 to customer)等在线交易服务。常见的有经营在线竞拍和网上零售等业务的网站。

3、虚拟企业:因某一目的或为完成某一项目而临时组建的“公司”,项目完成即进行清算。

4、从事网络硬件服务,接入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的,如ISP服务商。

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难归纳出各类网络企业的特点:

信息服务互联网企业因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经营项目变动过于频繁,导致网站合并大潮一波强似一波,出现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不成立的状况。

电子商务平台因其新颖的经营方式和结算方式,把电子货币和外币结算等问题带入会计核算之中,造成货币计量假设出现的问题。

虚拟企业则因其独特的性质使会计主体难以确定,持续经营变为不可能,同时因其存在时间较短,使用权责发生制反而使核算过程复杂化,不符合重要性原则,至于网络接入服务和技术服务类,由于其与传统IT产业并无重大区别,故不作讨论。

在明确了各类企业出现的问题之后,我们便可以着手分别对它们之中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的方法上,通过分析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各类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服务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找出各类网络企业中确实存在的与传统行业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假设相背离的地方,并据此制定适用于此类互联网企业的会计准则。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解决信息服务类网络企业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的启示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及解决这些会计问题的具体措施,但它在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澄清会计假设的作用,下面本文将根据法规分条予以阐明。

根据第3条的规定,将现有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这样,我们便可以分别看作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进行讨论。

对于从事经营性互联网络信息服务的,根据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应当有业务发展计划及相关技术方案,根据一般逻辑,企业当然不会以破产或被兼并收购作为其发展目的,即持续经营依然有效。”根据第十一条:“互联网信息服务者应当根据许可的项目提供服务,即网络企业存在主经营业务,有主经营业务就有旺季淡季之分(虽然其时间间隔比传统企业要短),这为会计分期提供了依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有关法规的规范,原会计假设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依旧有效。

对于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而言,由于其投资者的目的大多在于保持并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以便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随时转为经营或将网站出售(即转让其拥有的潜在消费群体)以获取收益。因此这里就存在究竟按与经营性企业相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还是单独依照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准则制订相应的会计准则的问题。这里笔者更偏向前一种选择,因为非经营性企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利(少数官方和公益性网站除外)会计准则前后一致可以免去变更科目等一连串麻烦,而前期(即非经营期间)的费用可计入“开办费”,以后逐期摊销。

四、关于另两类互联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和虚拟企业,目前国家还没有详尽的法规规范其经营模式。笔者认为有关法规颁布后,电子商务平台的问题将主要出现在货币计量上,而虚拟企业则主要是会计主体和是否使用收付实现制的问题。

对于它们的解决方案,笔者有如下看法:

1、电子商务平台类企业的会计处理上应依据网上结算的特点重新设置货币资金科目,同时对于经营跨国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应使用新的计帐本位币。在这方面,多种网上贸易世界货币(如:电子现金系统、电子钱包系统)已投入试运行,技术上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将最终免去外币折算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诸多不便。

2、关于虚拟企业会计主体界定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者无法在空间上对它进行界定,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会计主体的划分应从这类企业的特点――“为完成某一项目”出发,哪些经济业务是与完成这项相关的即可纳入核算范围。

3、由于虚拟企业清算存续期短且不可避免,使用收付实现制更符合重要性原则。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为向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具有非直接补偿性、递增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教育成本核算,导致大多数学校未能及时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不真实客观、准确。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完善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成本核算做了明确规定,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提出了要求,并未提及有关成本核算的内容,而成本归集与核算方式也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日常运行经费来计算教育成本,其实是很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但是,高职院校运行支出中哪些费用应计入成本,哪些不计入成本,计入成本的费用具体是多少,教育成本应该怎样计算,国家至今没有做出统一规定,没有出台相应的核算办法。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虽已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纳入政府的监管范畴,但其所指的成本,严格地讲是一种统计成本,而不是通过会计核算程序核算出来的会计成本,其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远不如会计成本。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式、核算内容、归集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 

 

(二)会计制度不利于教育成本核算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规定只要求对经营性收支业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而对非经营性的收支业务无需进行成本核算。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同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土地使用权计价及摊销都没有规定,而这些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核算只记录当期教育经费所有的开支,支出不按照受益期进行分摊,这样就无法准确得到与当期收益相配比的当期成本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成本。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收支量增多,这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导致办学效益低下,也不能全面地反映高职院校的财务收支及资产状况,更不利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三)教育成本项目范围不明确,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目前,湖南省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校的实际支出作为教育成本。这其中包含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离退休人员的支出、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的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同时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工资及福利支出、商品及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这种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首先,高职院校对于资本性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期教育成本,如构建的固定资产设备支出等行为,会导致购买期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增加,非购买期教育成本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减少。其次,由于各校办学历史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和科研能力不同,其离退休人员支出、产业后勤服务支出和科研项目支出金额差异很大,不利于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更不利于高职院校间教育成本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四)缺乏“内在”的成本核算动力 

高职院校社会定位属于“育人为主”的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赞助、个人捐赠以及部分学费收入。资金投入者一般不要求经济上的回报,传统上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学校追求办学和社会声誉的最大化,为此不惜血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不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其经营情况相对企业来说不够透明,不为社会关注;高职院校缺乏成本核算的内部动力,存在着为办事业不惜投入的潜意识。随着国际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服务的商品性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越来越突出,虽然高职院校自身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内在要求。但政府开始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以便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确定财政拨款和收费标准。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财政拨款补偿机制、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有效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优化教育与经济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构筑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确立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1 合并会计主体。高职院校会计应当统一反映整个主体的经济资源,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中心思路应该是避免“一个学校,两个主体”的现象,使同一高职院校事业支出和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同一个会计主体核算,避免“一种资金。两种核算”、“一笔资金,两次重算”等问题。 

2 引人权责发生制。借鉴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办学资金多元化的现实,建议高职院校会计核算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对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正:对某些特定业务采用偏向于权责发生制,从以预算收入考核为主向以绩效考核为主转变,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年度变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二)制定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设计科学权威的教育成本计量模型 

政府应尽快制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尽快建立教育成本计量模型,明确界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主体、期间以及计量内容、范围和计算方法。首先,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要统一,特别是标准生均成本,学校的哪些开支能够纳入教育成本核算,哪些开支不能够纳入教育成本核算,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其次,核算的口径要统一,前后要一致,应系统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合格的基本数量指标,如不同专业的生师比、教师年平均工资水平、生均房屋建筑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标准公用经费等,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测算参数,以便高职学院间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设计科学权威的教育成本计量模型,也可以为政府核定高校拨款和制定学费标准提供依据。 

 

(三)确定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1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及其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教辅人员的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高职院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一次性投资,而在以后若干年内受益,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全额计入成本的,但在成本计算期内,应按合理的比例分摊计入成本。如固定资产可以根据使用年限采用直线法来计提折旧额,计入教育成本。 

2 剔除不应全额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科研支出和后勤支出可以分为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和与培养学生无关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和后勤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与培养学生无关的应剔除。校办产业支出,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学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四)设置简单适用的会计科目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包含教育成本和非教育成本两大类,现行的会计制度未予以区分。因此,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教育成本核算科目,合理区分教育成本项目和非教育成本项目,正确归集和分配费用,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本着既简便易行,又利于操作和理解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为此,除了一般常用会计科目外,应增设与教育成本核算相关的“教育收入、教育成本、应收学费、教学管理费用。教辅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累计折旧”等会计科目。 

 

(五)确定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项目应根据其经济内容分为人员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其他支出五个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明确成本的构成情况,便于分析成本升降的具体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加强教育成本的控制。 

 

(六)建立技术先进的教育成本核算平台 

1 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成本核算软件。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购置先进的教育成本财务软件,配套与之适用的硬件设备,才能健全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系统,保证其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完成教育成本计算任务,及时提供成本数据信息:有利于科学地分析教育成本升降的原因,确定目标成本,明确责任成本。